老庄论坛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4 03:04:3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老庄论坛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老庄论坛

篇(1)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将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因此,合理使用药物来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疾病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我们医药卫生界同仁义不容辞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目前,尚未见到大样本、系统性研究老年人病历或处方用药分析、老年人合理的用药剂量研究的文献,因此,我们对老年人用药现状做一系统的大样本的调查研究,了解我国老年人的用药现状,老年人的用药需求,老年人的用药费用,老年人中经常存在的联合用药情况,老年人每日用药的剂量(每日用药剂量:Dailydrugdose,简称DnD)等,为今后临床老年人合理、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药物来预防和控制老年人疾病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采用北京市22家医院(处方分析>课题组1998、1999年2年全年门诊处方数据库(数据库处方为每月随机抽取3d的处方,数据库的建立为将处方中科别、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日期及用药情况即药品名称、规格、用量、金额分别输入计算机),用FOXPRO软件对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将老年人的就诊情况和用药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与总体人群做些比较研究。

2研究对象和内容

>60岁老年人门诊处方数及门诊用药即药物品种、用药平均品种数、药物剂量(每次、每日、年累积剂量)、给药途径、联合用药及联合用药品种数(最多、最少及平均)、药物使用频度、药物实际用药DDD值、科别用药及与国家基本用药的符合情况等。结果

3.1老年人每年就诊的处方数及所占的比例见表1

注:给药途径:“1”为口服,“2”为静脉,“3”为外用

“DTD”为每日用药数量(片、支或瓶数)

“DDDs”’为WHO药品统计中心挪威1996年版的规定值,其中,“*”标记的值为WHO没有规定而根据药品说明书所得。

大输液不做DDD值统计3.4老年人与总人群用药情况对比结果见表4。

4讨论

4.1老年人用药现状

4.1.1从表1中我们发现北京市22家医院老年人就诊处方数占总处方数的百分率在1998、1999年两年中基本一致,均值为19.87%,可见老年人患病机率高,达10个就诊病人就有2个老年人,提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合理用药至为重要,现实情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合理用药尚很薄弱。从表1中可以看出,注射用药处方在1998、19g9年两年中超出40万张,每百例次就诊使用针剂的比例高达29.61%,在老年人每百例次就诊使用针剂的比例为18.4%,而瑞典3所医疗保健中心门诊使用针剂的比例为o.o%t12。注射给药方式,一方面,给药不便,病人遭受痛苦,危险性也大,另一方面,注射药一般较贵。因此,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合理用药问题,只有在危、重、急的病人才选用注射给药的方式,努力降低其就诊使用针剂的比例。

4.1.2从表2中看出北京市22家医院老年人用药处方中联合用药随品种数增多,其所占比率逐渐减少,平均品种数1998年为2.50种,1999为2。42种(五种以上以五种计算),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o.01),从国际合理用药调研指标来看[22,我国尚可。但是,随着联合用药品种数增多,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因此,应尽可能的减少联合应用的药物品种数。

4.2老年人用药需求(药品使用频度前20名情况)

4.2.1从表3看出老年人对心血管用药、维生素类、大输液、电解质、脑血管用药、降糖药、抗感染用药、非团体消炎药、催眠药、胃肠动力学用药等需求较大(占老年总处方66.3%),心血管用药在1998年药品使用频度前20名中分别占有35%(7/20)、维生素类占有10%(2/20)、大输液占有20%(4/20)、电解质、脑血管用药、降糖药、抗感染用药、非甾体消炎药、催眠药、胃肠动力学用药各占5%(1/20);1999年与1998年相比,使用频度前8位的药品相同,使用频度后12位中无胃肠动力学用药,多1个维生素类药。因此,在1999年药品使用频度前20名中心血管用药占有40%(8/20)、维生素类、大输液各占有15%(3/20)、其他各占5%(1/20)。而且,在2年药品使用频度前20位共同出现的药品共有17个,在这些药品中,与1998年相比,各药品适用的DTD值(相同规格的每日用药数量,即片数支或瓶数)1999年略有增加的有47.1%(8/17),增加幅度范围为0.1—1.6(不到2片、支或瓶);DTD值下降的有35.3%(6/17),下降幅度范围0。2—0,5(不到1片、支或瓶);DTD值相同的有11.8%(2/17)。其中心血管用药中,1998年,高血压用药占心血管用药42.9%(3/7)、心绞痛用药占28.6%(2/7)、抗血小板用药、调脂药各占14.3%(1/7);1999年,高血压用药占50%(4/8)、心绞痛用药占25%(2/8)、抗血小板用药、调脂药各占12.5%(1/8)。提示高血压用药需求有上涨趋势。

另外,维生素E烟酸酯在此两年出现例次均最多,在老年人处方中出现率为8.1%和8,4%,可能与其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而用于血管障碍性疾病,又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而用于脂质代谢异常(本文作为调脂药统计)。因此,心内科常用,神经内科也常用有关。其DTD值从1998年的3,0片增加到1999年的4.6片(规格为100mg/片),为增幅最大的一个药品。

总之,这两年的DTD值,总体来说变化较少。我们认为上述表列的药物的DDD均值可以代表北京市老年人每日用药剂量的参考值,用此DDD值作为衡量各个医院用药量是否合理的参考标准之一。

4.2.2从表3还可看出,与WHO药品统计中心挪威1996年版规定的DDDs(DefinedDailyDoses)值相比(WHO没有规定的药品,根据药品说明书所得,用*标记),此两年实际用药的DDD值比其大的有7个,占39%(7/18);两年相同药品DDD均值为0.403g,而WHO规定及药品说明书的为0.519g,说明北京市老年人日用药量比WHO及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值低,但也应考虑到其DDD’S值为总体人群,而非老年人。但是,DDD值从1998年的0.354g到1999年的0.452g,日用药量有上升趋势。另外,比WHO规定的DDD,5大的品种中吲哚帕胺和氨氯地平,两药均为降压药,提示我国降血压药日用药量偏大或我国老年人对高血压药耐受,应引起关注和进一步研究探讨。

4.2.3用药额度前20位药品中,1998年有18个品种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占90%,1999年有17个占85%,反映出北京地区老年人用药与国家基本药物符合率很高,显示国家基本药物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两年的药物品种均在《北京市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用药报销范围》(1997年)内,反映出实施用药报销范围的规定,可使药品的使用和销售结构受到一定的限制,有利于医疗单位的合理用药,可以减少药品的滥用和浪费,另外,对控制药品费用过度增长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4.3与总体人群用药比较

从表4中看出老年人联合用药平均品种数比总体人群高出0.27个品种(但经双因素方差分析P>0.05),在用药品种需求上,心血管用药7.5个,远高于总体人群(4个),也说明北京市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就诊率高。另外,注意的是老年患者日平均用药量2.72(片、支或瓶)高于总体人群2.69(片、支或瓶),考虑到老年期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减退,为防止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篇(2)

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生命线,基金问题始终是社会保障的首要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改革的成败和社会的稳定。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因而客观上存在着相关的立法滞后、制度不完善、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单位和个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挤占、挪用、瞒报、冒领、欺诈等手段,侵吞、蚕食社保基金。

社会保险稽核就是通过对缴费单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申报、缴费义务的情况进行调查和检查,防止和杜绝缴费单位瞒报、漏报和拖欠社会保险费;通过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者的资格、待遇水平进行核查,防止冒领、骗取社会保险费;通过对社保经办业务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控制,防止单位和个人挤占、挪用、贪污社会保险费的社会保险监督检查工作。简言之,社会保险稽核就是在社会保险领域进行反欺诈行为。

一、养老保险稽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难点

(一)在养老保险征缴稽核方面

1.缴费基数核定标准不规范、不统一

多年来,一些企业把“少报”、“漏报”社会保险费作为企业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且屡禁不止。究其原因,除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制意识淡薄,逃避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外,缴费基数核定标准不规范、不统一、政策缺乏可操作性也是重要原因。参保单位应以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核定缴费基数,职工个人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收入核定缴费基数,当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全省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60%缴费,当职工个人月平均工资高于全省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按全省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缴费,单位缴费基数不能低于职工个人缴费基数之和。但有的单位采取职工自报缴费基数的做法,造成接近退休的职工虚报高基数,年轻职工少报缴费基数,从而导致年轻的少缴社会保险费,年龄大的以后多套取养老金的违规行为;有的单位把年终奖金、工资利开支等不列入工资总额,以达到少缴保险费的目的。

2.缴费稽核偏重欠费收缴,轻视基数核定

目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稽核体系已基本建立,稽核业务已逐步开展起来。但对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稽核常常偏重欠费稽核,没有将各缴费单位申报的缴费基数纳入日常稽核业务。由于部分企业没有及时建立健全各种统计、财务制度,工资发放随意化、多样化现象比较普遍,这些企业很难统计出一个准确的职工工资总额,给核定缴费基数带来了较多的困难。目前又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社会保险事务,仅凭条例、文件等政策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

3.非公企业参保滞后,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游离在养老保险范畴之外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已基本实现。因此,一切形式的企业都是养老保险的覆盖目标,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超出其范畴之外的特区。但由于种种原因,扩面进度缓慢,部分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仍游离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外,这就使部分缴费基数流失。同时又使部分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受到很大损害,并造成不同所有制企业间负担的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公平竞争的态势。

(二)在养老保险支付稽核方面

1.养老保险实行统筹和社会化发放后,部分单位放松了对离退休人员管理,对长期异地居住离退休人员的人数、居住地的详细地址、生存状况等情况不了解不掌握,给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工作造成困难。

2.养老保险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社保经办机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对居住在异地的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工作只能由发放养老金的社保经办机构独自完成。

3.违规办理提前退休,增加养老保险负担。一些单位为了减轻负担,擅自更改有关记录,为一些要求提前退休的人员提供方便。有的单位档案管理混乱,也给退休年龄的认定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三)在养老保险稽核能力方面

1.稽核人员少,稽核队伍不够健全。按稽核办法,实施稽核必须有两名以上的稽核人员共同进行,由于目前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大多只配备了一名专职稽核人员,其他为兼职,很难抽出人员进行全面实地稽核。

2.稽核人员业务不熟练,稽核程序不够规范。社保稽核是一项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不仅需要稽核人员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原则、公正廉洁的品德,还要掌握财会、审计等专业知识,熟悉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而现有的稽核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稽核业务不熟练,有些问题因稽核程序不规范,增加了处理的难度。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快社会保险法律建设步伐

我国正在进入法制社会,法律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依法办事逐渐成为准则。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社会保险法》,以法律的形式建立起完善的缴费基数管理、稽核程序,堵塞漏洞,以强化缴费单位据实申报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此项业务核定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二)将实施稽核与政策宣传结合起来,清理参保真空,促进企业平等竞争,维护社会公平

目前,非公企业及从业人员游离于养老保险统筹范围之外的主要原因有:企业缴费比例高,负担重;企业和员工对参保的重要性认识有偏差;企业用工不规范,企业与员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员工流动性大等。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加强对非公企业参保的管理,对拒不参保的单位和个人,相关部门要采取吊销其营业执照,取消纳税人资格等强制手段,促使这部分非公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尽快纳入养老保险的统筹范围。

(三)加强缴费工资基数的公示制度,接受参保职工的监督,提高缴费工资的准确性

篇(3)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90-02

疲劳是一种常见的生命现象,其形成是生物、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亚健康状态最典型的表现是疲劳。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减弱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1]。亚健康可以向健康和疾病两方面转化,积极正确的医学干预可以使亚健康转化为健康,反之,则可能导致疾病[2]。中医学“治未病”的基础理论在防治亚健康状态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其意义与现代积极调整亚健康状态近似。

以中医“治未病”为理论基础,运用外治疗法去预防和调理亚健康状态,是对疲劳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现介绍如下:

1 针灸

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针、药治疗病症的作用是尽同的。其都是以调解阴阳、疏通经脉、祛邪扶正,使人体五脏六脏经脉气血畅疏,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长寿目的。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医书《黄帝内经》中,在论及针灸治疗病症时一再强调治早,治其萌芽,治其神。其意义与现代积极调整亚健康状态近似。如《内经・汤液醪醴论篇》说:“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治病要治在始生精微症候不显阶段,即现在的亚健康阶段。

2 穴位灸疗法

针用毫针,灸用艾绒药物等。艾灸的治疗作用是通过艾的药理作用与热的物理作用,同时完成的。主要有温经散寒、调理气血、疏导瘀积、扶阳固脱之功效。穴位灸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消瘀散结、拔毒泄热作用;还亚健康状态,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3 耳针、头针疗法

耳针疗法历史悠久,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的记载。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中《内经》和其他一些著作中,都记述了许多借耳诊疾病的理论和具体方法。《灵枢・口问》篇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之说。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耳均有联系。近年人们在抗疲劳过程,逐渐实现了耳针的疗效,使我国耳针疗法有了大的飞跃。头针疗法,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将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互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有中西医结合特点的外治疗法。本方法安全、简便,对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的疲劳症候的治疗有一定疗效。其机制除了通过针刺头部穴位、刺激和兴奋人体诸阳经,达到助阳而益阴,通里而滋补肾、肝、脑诸阴之功能。

4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又叫“拔罐子”,它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遗产之一。在我国传统医学发生与发展历史中,亦占重要地位。据有文字记载,晋代医学家葛洪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曾用“角法”治疗外科疮疡之吸脓。“角法”是用兽角挖空制成。拔罐法的特点是通过罐内的负压和温热,而对人体功能产生调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拔罐时的负压、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调节以局部为主的微循环状态,加强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5 推拿按摩类疗法

推拿按摩类疗法,历来是中国传统医学明确肯定的缓解人体亚健康状态的外治疗法之一。它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目的。它主要通过纠正解剖位置与改变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系统功能相结合,纠正解剖位置与调整信息的结合来发挥作用。推拿按摩疗法,还可以增强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管网重建,恢复血管壁的弹。推拿按摩作用,可使压力传递到血管壁,加速血液流动,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肌体各部位营养供给和代谢水平改善,进而发挥除祛人体疲劳,改善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失衡等重要作用。

6 足部反射区疗法

该方法简便、应用广范、便于普及,且疗效良好,因此,该方法是外治疗法诸多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当人体脏腑器官发生疾病时,这些在人足与人体脏腑器官相应部位或点就会出现前已述及的异常病理反应现象。而当用某种方法刺激这些敏感区(区域或点)时,疾病与痛楚也随之得到缓解或痊愈。

7 痧类疗法

痧类疗法是通过刮痧等手段,刺激人体体表皮肤经络、络脉,达到疏通经气、畅通气血,产生抗应激、除劳倦、解痉、消炎、清热、改善脏腑功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泌、解除疲劳之目的。痧类疗法其适应的脏腑为肺和人体卫气系统,肺主皮毛、主一身之宗气,关系人身体的卫外系统、抗病能力,因此,通过痧类疗法治疗,可以提高人体防病抗病解除疲劳之能力。

8 热浸敷类疗法

人体某一部位因劳累或运动过量而产生疲劳症候,用热水敷或浸泡即感到舒适,达到活血通络、舒筋和脉、除痹祛寒、除瘀滞等功效,使疲劳解除。该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外治疗法最简便、最常用的抗预肌肉筋骨及五脏六腑疲劳的方法之一。亦是民间抗疲劳常用方法。

9 体育类疗法

体育疗法预防疲劳,除祛疲劳是众人皆知的常识。汉代末年,医学家华佗提出了健身防病的理论,他认为“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得生,”他在继承前人导引术健身操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推广了一套名叫“五禽戏”的医疗保健操,为在他以后健身抗疲劳运动的出现,开辟了广阔道路。后来宋代“八段锦”和明清时期“易筋经”、“太极拳”的出现,都是导引术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预防亚健康和抗疲劳方法,都在民间广泛流传,延续至今。在现代医学中,体育疗法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做到。实践证明,体育疗法对人体除祛疲劳和治疗疏通气血、调和阴阳某些疾病的疲劳症候,是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并获得满意的效果。

中国传统医学在诊治疾病、亚健康状态时,历来主张针、药同用。针、药同用是我国传统医学发生发展的历史真实,在人们比较公认的中医师祖中,如扁鹊、淳于意、涪翁、程高、郭玉等。都是针、药并用或单独用针灸疗法治疗病患的先师。而针、药两大系列治法,延续至今日,仍是处在各有所长、互为替代、互相为用、效均无弱之局面。中药能防治的未病和已病,针灸和其外治疗法均能胜任。特别是在抗疲劳、延年益寿方面,针灸更有其长处,其无毒、无副作用,在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经络通畅等方面,又有立竿见影之长处。因此应用针灸及对症治疗法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是目前亚健康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不管亚健康形成的原因如何,症状如何,中医都可以应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通过针灸、推拿和传统体育运动等多种外治疗法进行全方位、多途径、多环节的“调理”,阻断亚健康向疾病发展,从而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4]。因其外用疗法的简便易行,在人们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琦. 防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4 (2) : 1.

篇(4)

徐建军透露,平安本身有多年的企业年金市场实践经验,积累了相当大的客户群体,用养老保险契约的方式解决了很多企业员工的养老问题。他还表示,平安还有着良好品牌形象和客户的认知度、美誉度,这些都给平安开拓年金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艺术设计 道 精神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设计艺术作为一种时代的文化样式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产物,它在文化的渗透下展开并完成,体现出当代的文化风貌和价值倾向,因此,设计从来就不是任意妄为的纯艺术行为,它无时无刻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对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是对设计认知的内在文化精神,我们都不可能抛弃传统习俗,无法脱离与历史的血脉关系而独立存在。

然而在对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我们一直存在偏差:众多的艺术设计院校往往看重技法手段而轻视文化内涵,只把重点摆在西方美术流派及设计构成等课程上,仅仅让学生做各种点、线、面、体的分割与组合练习,虽然这样的设计形式感、商业感十足,但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却很贫乏。如何消除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隔阂,使传统文化融入设计,是我们这代设计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思想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始终引导着中国设计的精神方向,我们应该将这些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挖掘其内涵与价值,学习其精神与气质,了解其自然观和生活观。

一 无声胜有声:论老子思想在设计艺术的运用

意境作为道家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艺术设计的美学精神中,是东方人认识物象、品味设计的惯习。例如,传统的吉祥图案,比翼鸟、连理枝是“化景物为情思”,这种寄情于物的美感境界是一种虚静的心境,是抛开一切烦恼对自然的体会。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意境及效果,正是在老子思想的巨大影响力下达成的。

1 大巧若拙——自然朴素的唯物主义

世界万物都由自然而来,艺术创造就是自然美的创造,表面质朴奇拙实质巧夺天工才是真正的艺术之美。正如明末清初画家傅山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审美倾向,巧不是表面的聪明技巧,而是顺其自然规律的真实体现,形拙而意巧便是“大巧若拙”。然而每个艺术家在设计作品时都会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美学观所制约,忘记了美来自自然天成,来自平凡的劳动生活和景致,忘记了即便是杂乱无章的景物也能从中寻求那种敏捷流畅的画面。现代的艺术设计者也往往因思维的混乱或法则的束缚,只留于表面构成样式的多样性上,而丧失设计的简洁单纯及精神内涵。但也有的设计注重以简单粗旷的语言来体现平易近人的真实情感。这样的设计看起来没有什么精致华丽的图形画面,实质上却是自然淳朴、返朴归真,做到了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比起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味狂怪渲泄、闹上加闹的全“效”设计更夺目。例如,曾经一举成名的酒鬼酒正是以极其质朴粗犷的个性包装,改变了名酒不可突破的历史。麻绳和麻袋构成的机理造形是古拙别致,泥巴随意捏制的材质色彩是大朴大雅,毛笔题写的书法字体是奔放洒脱。于是,一幅酒鬼披着麻袋的写意水墨画使产品包装形象格外的平易近人,实乃大巧若拙。事实证明,酒类包装设计若完全模仿洋酒既无特色也无生命力。很多融中国传统文化于设计而成功的中国酒包装看似传统“老土”,实际上是以至真至情表现得一览无遗,大盈、大巧由内而发。因此,在设计中只有真心领悟,抒发真实的情感,才能获得成功。

2 以柔胜刚——有无实虚的辨证思维

中国的艺术实则都是间隔艺术、空白艺术。插花艺术要上松下密的间隔,绘画艺术要前实后虚的空白,音乐艺术要高低快慢的间隔,因此,任何艺术设计都要从间隔、空白中悟识到所有、所含、所用。

容器中“容”才能盛水、房室有“无”才能容人纳物。所以,“无”是“有”的必要前提,“无”与“有”相互依存、互为利用。老子的“有无”辩证体现在设计中便是黑白、实虚、正负或满和空的对比关系。设计艺术中往往运用空间,空白来强化作品的表现力。例如,运用留白来突出主题是目前平面广告设计常见的一种表现方法,即通过大面积的空白,在有限的画面上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以取得惊人的宁静效果或强化主体的作用,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效应。反之,被塞满了图形或文字的拥挤画面反倒造成了视觉上的困难和记忆上的障碍,不利于留住观者。因此,好的设计必须是有留白的“透气”设计。另外,一个文字或版面编排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字里行间和版面分割空白的处理。如字的行距要比字距大,否则就会产生视觉方向和次序上的混乱。不同类的文字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或空白,以便区分各种字体的特点和作用。这正如构成设计练习中的疏密对比关系,没有疏就难有密的突显,没有虚哪来实的力度?因此,空白作为画面构成元素之一,其作用不亚于色彩、图形和文字。在设计中,要敢于留白。平面设计中的正负形也是“留白”的一种表现方式,常见于标志图形设计中通过正负形的相互依存共构一个完整形体。例如,联邦快递的标志,在看似简单的字母E和X之间包含一个“空白”箭头,其通过含蓄轻快的留白空间间接地传达“积极,迅速”的服务理念。在直接准确地表现出主旨内容的同时引导观者领会标志的信息内涵,从而获得 “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和意境。

老子思想中有无虚实的辩证思想和柔弱胜刚强的内涵实质是统一的。“柔”即为灵活性,“弱”为低姿态,“柔弱”是合乎天道,应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留白或间隔,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是安排节奏的无形指挥棒,通过它的协调组织,才将各构成元素统一在一起,它在画面中带来的讯息和效应往往比实体的构成元素还要丰富和强大。因此,在设计中单纯简洁是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好的标志是易记易识的,它具有高度简化明快的视觉语言,需要设计者排除一切非必要的构成要素,反复提炼,以惜墨如金的笔调构成形象,以尽可能简洁的形式表述更丰富的内涵,发挥以一当十甚至当百的视觉传达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在众多的现代标志中,那些以几何形体构成的抽象形态似乎更符合现代人的认识心理,因而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由此,我们更加不可否认“以柔胜刚”这个富有哲理的道家精神实乃艺术创作的最高智慧。

二 下笔如有神:看庄子理想谈艺术设计的思维方法

1 从熟能生巧到技进乎道

庄子认为“序是道的属性之一,任何事物不依循有序的原则就不能长存”。艺术设计之序即是法则、是技。任何艺术创作,技巧是艺术家首先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没有娴熟的技术手段、表现形式就无法表现出巧妙的构思与设计。“庖丁解牛”一文正是反映了古人对技术如何达于艺术创作过程的深刻体验,它告诉我们如何“由技入道”,如何通过“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的经验积累和思维转变过程,领悟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艺术创作方法,而最终获得“技进乎道”和“下笔如有神”的境界。然而,艺术的追求不仅只为熟能生巧而停于表面技法的进步与熟练,而是“由技入道”,实现由物质向精神的转化和思维能力的升华。若止于技艺,只是一味地追求技法形式的作品,那么这个作品只有工艺的价值而没有艺术的价值。任何技艺超群之物都应该提升至道的境界。技艺的高深,进乎道,亦出乎道,即内在立足于道,又外在表现于道。因此,对于设计内涵的挖掘和研究尤胜于绚丽神奇的形式和技艺。所谓“物物——太极”,任何事物均有更深一层的东西等待挖掘。艺术设计应当在了解并灵活运用各种点、线、面,黑、白、灰等各种表现手段和技法之后,通过“神遇”超越形式美法则及设计要素等的“技”的束缚,探究其内在的玄机奥秘,最终获得作品更深层意义上的精神内容,到达“道”的深度。这种由技入道,轻技法、重竟境、轻形式、重内容的中国设计艺术即是真正达成了下笔如有神的高超技艺。

2 从无象无形到无言无为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道无形无象,却以抽象潜藏的形式存在;道可知,但并非语言概念和感觉经验所能知的。道是任何艺术创作都必须道循的规律。因此,庄子主张随顺自然的无为态度,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的美就在于它最充足地体现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并未有意获得什么,却在无形中成就了一切。于是,在这种崇尚“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淡泊自由、浪漫飘渺”的审美情致下,以自然仙境为题材的园林设计应运而生。我国的园林艺术设计大都受到“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在布置经营上,采取山水、建筑、景物相互穿插渗透的组合方式构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自然空间,从而获得一种道家仙境般的自然之美。正如苏州留园的“小蓬莱”即是这种飘遥仙境的体现。而今天日本的园林艺术也是源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无为”思想。日本的园林又称“和式园林”,它以其幽静、深邃、曲折的艺术风格盛名于世。其实,和式园林艺术是中国汉、唐时代形成的家居环艺风格在日本列岛上单独延续至今的结果。它以“原色”即非人工雕逐为审美理念,实则是根植于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今天日本园林艺术的优雅风貌中,我们仍可清晰看到“无为”之境的影子,尤其是其中布局方式的起、承、新、合,“枯山水”的拟意等,无不和我国的传统艺术理念如出一辙。所以,我们今天在民居环艺的设计上,应继承并传载“无为”思想,将传统风格与现代化家居结合,打造特有的中式艺术风格的家居建筑。

三 民族化与国际化:老庄思想引领下的完美艺术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的高等思维创造,始终离不开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随着当代文化多元论的盛行,“民族”的设计被大力提倡,以老庄等传统文化精神表现的现代设计大行其道。承接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创新的源泉,将传统的文化精髓植入设计师的现代思维必将带来设计理念的创新。诸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陈幼坚等人创作的中国水墨画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入现代表现技法,正是这种创新的成功典范。2011年4月靳埭强在广西艺术学院的“设计教育学术论坛”上,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例,讲述了生活、文化、国家民族等对艺术的影响,并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雕塑作品——一对抽象人脸构成的一只蝴蝶。这个如“庄周梦蝶”般的逍遥意境,是他心路的写照,是心灵与艺术的和鸣。靳埭强在讲座中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道家“自然无为”的境界、“柔弱虚静”的智慧,在其作品中皆有迹可循。曾经靳埭强为杂志《Communication Arts》设计的Logo——由中国水墨、尺子、铅笔组成的“CA”,其中饱含了丰富的东方哲学思想。将东方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是靳埭强的艺术设计一贯追求的。再如,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外形简洁精炼、现代感十足;内含中国古钱,隐喻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与古钱同构的“中”字即指中国银行的名号,这个标志可谓是言简意赅,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贯通的旷世之作。

靳埭强的这些作品改变了过去“设计国际化”就是“洋化”、“欧化”的观念。他以中国山水画笔墨作为设计元素,登上国际设计的大舞台,向国际友人传达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髓,那些作品是“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完美统一。这正如曾经在2001年APEC会议上风靡世界的中国唐装,作为中国经典的传统服饰设计,它并没有受到地区的限制,反而以独特的民族文化迷倒了全世界人民,刹时唐装华服迅速流行。唐装,即是中国风,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和应用。因此,民族文化未必影响设计国际化,从辩证上讲,民族的即是国际的,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它们这对矛盾体在艺术中得到了统一。

如何培养“下笔如有神”的智慧,如何获得“无声胜有声”的国际化成效,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挖掘老庄思想、继承老庄文化。当代的设计师和艺术工作者不仅要研究现代的表现技法和造型元素,更要关注传统中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内涵;通过发掘老庄智慧来探索艺术设计的出路,创造出更多富含哲思的艺术作品,从而实现艺术设计领域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 古棣:《老子校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篇(6)

    写意是中国艺术的重要属性,也是中国哲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而当写意作为中国美学的价值思想出现的时候,其实也是用其本意来揭示中国艺术的价值体系与价值追求。

篇(7)

人类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突破了许多学科领域并不断扩展着其研究范围。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给其他学科带来了研究范式的扩展和方法论的变革,在20世纪后期,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出现了“人类学转向”思潮。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已有叶舒宪、程金程等学者写文著述,其中有许多研究人类学转向的方法论,也有对文学研究范式的探讨,不论是叶舒宪先生的 “四重证据法”和原型批评,还是方克强先生首开的文学人类学理论方法的指导等等,这些更多的属于文学研究范式的人类学转向。学者们似乎都忘记了文体本身,文体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但却没有受到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如莫言、阿来、韩少功、刘震云、王安亿、贾平凹等为代表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具有许多人类学的元素,其中包含了充分的人类学底蕴和人类意识。那么在这强烈的“人类学转向”的洗礼下,当代文学在文本自身的叙事层面、结构、思想意识是否有所改变?本篇文章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但是,本文所阐述的转向只是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动态和趋向,不是说所有创作都以此为发展方向。

一、人类学的定义和发展过程

人类学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而人类学从最开始动物学的附属学科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的。在有关人类学的定义方面,一直以来都众说纷纭。综括众说构成一个定义:“人类学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及其文化之科学:包含人类的起源,种族的区分,以及物质生活,社会构造,心灵反应等的原始状况之研究。换言之,人类学便是一部‘人类自然史’,包括史前时代与有史时代,以及野蛮民族与文明民族之研究;但其重点系在史前时代与野蛮民族。”[1]人类学是在历史长河淘尽风沙后积淀而来,走过了一段风雨兼程的历史。

人类学最初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因为19世纪以来许多大学者如达尔文、斯宾塞、泰勒等倾尽心力于此,并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学说,出版了关于人类学初始代表性的作品,如泰勒的《原始文化》、弗雷泽的《金枝》等。人类学之风迅速席卷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的人类学也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进步。人类学要与文学相融合,必须经历长时间的历史路程。从早期人类学家泰勒的《原始文化》到弗莱、荣格等对人类学批评理论多维建构的研究;以及到20世纪以来,中国一批优秀的学者对人类学转向研究的尝试,比如周作人、闻一多、林耀华等,都为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研究做出了贡献;20世纪后期,关于“文学人类学转向”的研究不断涌现,为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时机与空间。

二、隐藏在文本内部的人类学转向

自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战争胜利的鼓舞下,大多数作家热情的讴歌时代精神,创造了无数的革命英雄形象,并极力表现社会的真实状况,这种写实主义的法则在建国以来占据了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直到1978年以后,作家们开始思考以新的文体形式进行创作,从而为文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以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为例,这部小说在叙事上独具匠心。以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为基本叙事结构,重述了三个故事。王安忆通过“重述”改写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庄严也最俗气的叙事结构,小说中内含了一个双层的叙事文体,即这篇小说中的故事不仅仅是叙述的故事,还包含了叙述者讲述故事的全部过程。小说里有“叔叔”和“我”两种叙述声音,“我”在小说中竭力破坏着真实性的原则,随意虚构出故事即将出现的状况,强化了叙述人的主观意志。采用双层叙事人的手法,使最后叔叔以极度讽刺的结果收尾。这不仅仅是在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也是在思考人生。

新时期以来的作品在文体特征上充满了人类学影响的痕迹,张清华在论述《丰乳肥臀》何以为“伟大汉语小说”就很有见地地指出,“人类学”和历史本身在莫言的小说中构成了一个大的复调结构。[2]196当代小说中的人类学转向随处可见。比如当代文学里一度受到作者喜爱的高大全形象被打破,出现了一批非英雄、平民甚至非正常的人物形象。阿来《尘埃落定》中的傻子“我”、余华《一九八六》中的“疯子”、韩少功《爸爸爸》中的“丙崽”等成为叙事者,这些小说弱化了叙事人,却更有力的反映了人的意志,呼唤起人们的反思,也增强了小说自身的文学魅力。

除了叙事结构、视角层面受到人类学的影响,当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文化底蕴也有人类学影响的踪迹。《日光流年》在精神追求上开创了人类学疾病叙事先河,贾平凹的药文化小说体现了中国社会的病态,如《浮躁》这本小说描写了州河人民的病态情绪。鲁迅也是疾病叙事的早期作家,贾平凹曾说:“自己的小说创作最早学习鲁迅,学习鲁迅主要学习他对社会的批判精神,对社会的透视力”[3]373由此可见,鲁迅写疾病叙事小说是很早的,他的《狂人日记》《药》开创了疾病叙事的传统。贾平凹的《秦腔》《废都》《高老庄》等都表现出了人类学中“药”文化的发展,他的作品有了充分的人类学意识也体现出了他自身对人类性意蕴的执着追求。

三、过渡状态:田野笔记

而除了叙事结构、视角及思想意志追求等方面有了人类学的影响痕迹外,还有就是一种极富形式感的作品,便是处于显见人类学转向和隐藏的人类学转向的中间部分,是一种过渡性文体,即田野笔记。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民族志学家下乡进行田野调查工作,想要为复杂的民族状况做出一部整体性的民族志。在20世纪60年代初,有许多民族志学者已从田野工作转向对收集资料的整理和出版,并在当时计划出三套丛书:第一套是经识别的各少数民族的简史;第二套是少数民族简志;第三套是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4]这些都是从田野工作中精炼而来,由此说明田野笔记这种动态文学是人类学意义中的参与观察,田野笔记有学术和文学的双重性。民族志学者的研究材料也从文本语言变成古迹碑刻、人文风情、仪式文化等来自民间的真实资料,这与人类学民族志的演生过程有一定相同之处,人类学研究从最初单一的文本研究变成文本与田野并重的研究,田野笔记成为了一种边际文体。有时在文本中穿插一些田野笔记,比如朱千华的《岭南田野笔记》,它是一部别具一格的纪实文体,体现了人类学的民族志意味,采用了人类学的调查方法,但这只能算是民族志研究的材料,在当代文学文本中隐现的民族志随处可见。比如范稳的《水乳大地》,这部小说以上世纪两个法国传教士进入澜沧江峡谷掀开故事的帷幕,小说以编年体呈现,忽而“世纪初”,忽而“世纪末”,忽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忽而“二十年代”,一面是现实一面又是历史,看似杂乱,但却不离主题,始终围绕不同民族的、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展开。在《水乳大地》作品研讨会上,范稳对采访他的记者这样说到:“《水乳大地》花费了我整整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前两年几乎都在跑藏区体验生活、做采访,平均每年要进藏四五次,这里许多人和事几乎可以不经多少艺术加工,就可以进入到我的小说中来”,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经过实地考察而写作,不是凭空臆想。本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描绘出了在一方天地中,不同民族的和文化,这本身就具有民族志意味。在后来的《悲悯大地》中更是每章后都附有田野笔记,小说中随处可见有关藏族风俗民情、、佛教传说等民族志材料在其中。

四、显见的人类学转向―民族志

如果将上述的小说看作研究民族志的材料,或者将其看成小说与民族志中间的过度状态,那么接下来论述的是,在文体上纯粹用民族志的叙事模式来创作的小说。当代文学中,林耀华的人学报《金翼》开创了中国的“小说体民族志”,[5]以贾平凹的《高老庄》为例,这部小说以一个村庄来映射整个民族,以高老庄浓厚的文化历史气息承载着中国民族的重任,这与具有世界性的文学现象相通,例如《百年孤独》。在贾平凹的小说中,因其自身经历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坎坷经历,所以他的小说在80年代末饱含了时代的幻灭和凄凉。他的《废都》,评论家雷达在评论集《文学活着》中指出:“一方面他背负着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另一方面,现实的苦痛折磨,个人生活的变故,民族文化的衰亡使他对川端康成颓废美的沉沦、阴谋崇尚到了极至”。[6]根据上述评论看出,《废都》充满阴郁、颓废气息。《高老庄》则在写文化在乡村的颓败,乡村映射整个民族,比如作品名为《高老庄》,而这个村庄却有许多腿短身长的矮子,这与“高老”二字形成强烈的反差,这隐喻了民族文化中妄自尊大,外强中干的丑陋现象,强有力的表现了对文化的反思,并且在小说中详细列举了这个村庄的历史历程、文物古迹、传记碑刻和村里人的体质特征,以及地方方言等,这部小说可以看作是自述体民族志小说,作者在倾心为民族文化写传。又如阿来的《尘埃落定》,它同《高老庄》一样可看作是民族志式的小说,都开始批判中国文化中的不足,在不断反思中追求文化与民族的未来。而将民族志书写达到顶峰的是霍香结,他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地方性知识》,详尽的描写了名叫汤厝的村落的、语言文化、风俗人情等,本部小说包括了标准民族志的一切要素,可看作一部标准的民族志著作。这部小说与前文处在过度状态的小说不同,作品起用了“方志”体例,从疆域、风俗、语言、列传、艺文志等多个层面深入描写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村庄,被喻为微观人类学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标准的民族志文本。

五、结语

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是对文学自身的一种拯救,使文学在时代进步中不断革新提高,其中人类学转向的内容除了上文所说的文体本身外,还有其他的方面,在此处论述的是文学创作中重要要素之一的文体方面。文学同现在的时尚潮流一样,需要改革创新,只有推陈出新才能获得读者认同。而以往只靠在书房中想象的文学写作已经落伍了,所以有作者说“小说和学术一样,开始走向实证性,这意味着小说的根本精神在发生改变,小说写作者必须有足够的经历和定力去学习新的东西,田野考察”。[7]482创作需要走进田野,大胆创新,作品才能另读者满意,当代文学的人类学转向才能走向更成功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

[2]张清华.存在之境与智慧之灯―中国当代小说叙事及美学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96

[3]贾平凹.贾平凹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73.

[4]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M].周燕,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189.

篇(8)

分类号 G259.22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07.003

Respect Tao and Value De, Follow the Laws of Nature: Summary of the 7th.Reading Festival of Nanjing Library’s Tao-te Ching Theme Activities

Tian Feng

Abstract The 7th. Reading Festival of Nanjing Library was hosted successfully from April 23th. to May 7th. 2016. This year’s festival took Tao-te Ching as the theme, and mainly contained seven sections: first, academic forum and lecture focusing on Tao-te Ching; second, Taofeng book club; third, Taofeng-cai an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Huifeng book store; forth, the 6th Taofeng Book Award selection; fifth, revealing the outstanding readers of the year 2015 and holding seminars; sixth, knowledge contests for the readers; seventh, publishing digital resources of Jiangsu Children’s Digital Library.

Keywords Nanjing Library. Reading Festival of Nanjing Library. Tao-te Ching. Lao zi.

2016年4月23日至5月7日,南京图书馆(以下简称“南图”)第七届阅读节成功举办。本届阅读节以《老子》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包括:《老子》主题论坛及讲座;陶风读书会;“陶风采――你选书,我买单”签约暨惠风书堂开业仪式;第六届“陶风图书奖”评选活动;公布南图2015年度优秀读者评选结果并召开座谈会;读者知识竞赛,包括《老子》相关文化历史知识以及时政、全民阅读推广方面的相关知识;江苏少儿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系列活动围绕中国古典哲学名著展开,力图带领读者体会玄妙精深的哲思,同时对相关国学知识进行普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1 名家讲解,深化主题

4月29日,作为第七届南图阅读节的重头戏:“老子――尊道贵德”主题论坛在南图学术报告厅举行。出席论坛并主讲的三位专家分别是: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小跃,代表作《禅与老庄》;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董平,代表作有《老子研读》;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导师、台湾大学高等人文社科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颜世安,著有《庄子评传》,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老子的自然之道》。论坛由南京图书馆国学研究所主任、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忆农主持。

论坛首先由南图员工齐诵《老子》中的主要章节,引领听众温习经典。接下来由三位代表目前国内《老子》研究中坚力量的专家从不同视角阐述《老子》精义,并与听众互动问答。董平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老子之“道”与宇宙秩序》,主要就“道”之本体进行了阐发。董教授指出,一方面,“道”是“有”和“无”的统一。“道”把自身本质赋予天下万物,使一切万物皆得其生,皆得其性,这正是“道”的存在方式。“道”本身无意志、无目的、无意图,此为“无为”“自然”。另一方面,“道”本原性地引导并制约了一切万物的自身运动,即呈现为一切万物向其本根的回复。人作为现象序列的一个层面,虽无法克服现象存在意义上的终极解构,却可能实现与道体的同一而达到对于现象的超越,从而实现生命的本原真实与独立自由。

颜世安教授以“道法自然”为主题进行了演说。他指出,“自然”当解为“自有其然”,即万物按照其本性呈现、运作,是动词。“道法自然”实际上是指人要效法这一“自然而然”的特性,即因循自然。天地万物自行演化,其运行十分复杂,超出人的认知能力之上,因而人不能自负,要去除陈见、骄傲自大的心态;可是人人皆有自以为是的习惯,皆受人世事务牵扯,很难回到自然本心。所以“道法自然”又要求人虚静和修身。总体而言,“道法自然”的思想在政治和人生两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含义。

徐小跃馆长最后进行主旨发言,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何为“道”。《道德经》开篇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命名的“道”绝不是老子所要表达的恒常之道,换言之,恒常之道是不可命名的。徐馆长认为,对老子之“道”的理解可以分时段:首先是无名之道,于天地之先,这是纯粹本体的“道”;再是“道生一”以后的“道”,此时才有了“体”与“用”、“一”与“多”、“无”与“有”种种关系。第二,何为“德”。徐馆长指出,“德者,得也”,“得道之性谓之德”,即“道”与“德”是体用关系。于是《道德经》或可称为“体用经”“无有经”“一多经”。第三,何为“无”。道的存在方式是“无”。“无”是无限性、无规定性,因此“道”是无限的“多”、无限的“有”。懂得“道”的无限性,人类不仅能够保持谦逊之心,而其创造力也将是无限的。第四,何为“自然”。徐馆长充分肯定两位教授的意见,并指出“道法自然”这一命题呼唤的是尊重每一个体的个性,天然的个性就是最好;同时要给予万物个性以充分的尊重,要尊重差异、尊重不同,这就是自由的基础。第五,何为“无为”。“无为”是不妄作,不做有违“道”和“德”之事。具体而言,一是不妄为,二是不要多智多欲,三是不要为一己之私,四是要处下、慈柔、不争。

三位专家的讲授深入浅出,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玄妙之“道”要言不烦地进行了阐释,深湛的学术功力可见一斑。精彩的解说之后,读者就《老子》文本的断句、“道”体的理解以及《老子》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提问。两个半小时的论坛,听众们意犹未尽,皆表示获益匪浅。

4月30日上午九点半至十一点,董平教授继续以《老子之“道”与宇宙秩序》为主题进行专题讲座,更为详尽地解读“道”的内涵。董教授的演讲由“人如何认识世界”这一问题引入,指出孩童对事物的认知总是先问“这是什么”,其解答包含着十分复杂的过程,个中关键意味着将对象物通过一个名称的赋予,把名称和对象物联系起来。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外在客观的事物,在人类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命名”。日常生活中凡是可见的事物,无一不有名称;反之,一个未被命名的东西是不可能进入人类语言的。凡是可被命名的东西,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形态,或有边界、占据空间的,或是具有某种物理特征。由此,董教授导入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道”。《老子》开篇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切可以命名的东西,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其名是人类赋予的,都是有限、不恒久的。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有限的、变动的世界来源于“常道”。为便于言说,此“道”只能暂且名之曰“道”。其特性是无限、无边界、不可名状等等。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处于流动变化中,而“道”永恒不变;万物是“有”,“道”是“无”,“有”生于“无”。“道”是天下万物之母。

在对道体进行简要解释之后,董教授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梳理了《老子》的前三章,并指出《老子》全书的主要思想基本都包括在内。首先,承上说,万物生于道,道也体现于万事万物,无所不在。但是道并不“居功”,所谓“功成而弗居”。第二章揭示了一个相对的价值世界。任何一个个体生命,只要按照道赋予其的自身本性,充分、完整地实行、展现出来,就是“美”。老子实际上是要求尊重个体事物存在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老子还反对价值歧视,认为不能把相对价值当作绝对价值,这是一种价值偏见,所谓“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还描述了现象世界的概要:“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相对的世界,故而提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处事方式。“无为”指不要妄作,要循道而动。老子提倡的态度是“不争”“居下”。第三章是基于这一相对价值世界,针对统治者而发言,集中体现了老子关于政治的核心思想。董教授指出,老子的哲学主体上仍属于政治哲学。所有关于“道”的体悟等等方面,最后都归结于政治统治。董平教授最后总结道,这三章只是《老子》全书的一小部分,但是其中涉及何为道、道与现象世界的关系以及民众、统治者应当分别采取何种处事态度,这些当对今人有启示意义。

2 形式多样,普及常识

通过论坛和讲座,《老子》一书的核心意旨以及阅读门径得到揭示,为阅读节系列活动的展开奠定了理论根基。与此同时,为配合主题论坛的进行,南京图书馆国学研究所编印有《国学图书阅读指南》第10期《老子》专题和《国学经典诵读》第3辑《老子》选读。不仅摘录重点章节进行提示,还向读者介绍古今有关《老子》研究的重要著作,方便读者自学。在国学馆举办有《老子》版本展,在馆藏各种有关注释、研究《老子》的著作中,选取自先秦至今具有学术代表性和时代特征的数十种《老子》古籍版本,加以文字介绍,将其展示给来馆读者。一楼展厅则有《老子》插图展,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老子生平及其主要思想”;第二部分“老子故事与《道德经》”。展览面对非专业研究的普通读者,兼顾趣味性。期间有三场《老子》影视片赏析,分别欣赏电影《老子出关》、电视系列片《老子》,意在寓教于乐,增添感性认识。此外,还开设少儿国学讲堂,为7至10岁的小读者讲解《老子》。

4月23、24日下午,在多媒体室举办了两场以“大道无形――《老子》章节诵读讲解”为主题的陶风读书会。读书会主要围绕老子其人其书、《老子》章句选读、体验与互动三部分展开。历史文献部的工作人员为读者讲解了老子生平及其著作《道德经》,使读者了解道家的基本概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经过章节诵读和讲解,读者对《道德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并积极参与互动环节,提出了自己对《道德经》的看法和体会。同一时间,在一楼大厅设有南图读者知识竞赛答题区。竞赛题目主要围绕《老子》相关文化历史知识、时政、全民阅读推广方面的知识。此次竞赛活动有近两百名读者参与,分别来自教师、学生、工人等各行各业。读者表示,答题的过程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对《老子》的成书背景、版本情况、语句的释读以及所蕴含的思想等方面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

3 服务社会,引领阅读

作为公共图书馆,如何在帮助提升全民阅读风气的同时,创新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是南图一直思考的问题。本届阅读节期间的一大亮点,就是联合南京市新华书店、南京凤凰国际书城,共同为读者推出“陶风采――你选书,我买单”活动,本着公平、公正、公益的原则,满足广大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4月26日,“陶风采――你选书,我买单”签约暨“惠风书堂”开业仪式在南京图书馆举行,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耀新,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张建康,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平,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韩显红,省文化厅相关处室负责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南京图书馆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参加了仪式。徐小跃馆长主持仪式。

韩显红书记与吴小平总经理分别代表南京图书馆和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并交换《“陶风采”阅读活动战略合作协议书》。最后,徐耀新厅长和张建康董事长为“陶风采”签约暨“惠风书堂”开业共同启动水晶球。“陶风采――你选书,我买单”服务项目和“惠风书堂”建设项目是南京图书馆为落实省文化厅“文化惠民,精准服务”要求而推出的两项重要举措。“陶风采”服务的推出,实现了读者借阅与图书出版的同步,满足了读者的个性化、及时性阅读需求,同时也为购书方提供参考。读者可以在南图的惠风书堂、南京市新华书店新街口旗舰店或凤凰国际书城自主选书,通过荐购的方式,在书店现场办理借阅手续,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快速购阅。通过荐购方式借阅的图书借期为30天,到期还至南京图书馆一层还书处或自助还书处即可。“惠风书堂”建设项目是图书馆传统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它集借阅、购书、休闲于一体,空间开阔,环境雅致,目前在架图书一万七千多册,近六千种,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生活、少儿和计算机四类最新出版的图书。“惠风书堂”与“陶风采”项目的推出,是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方针指引下进行文化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也是南图为早日实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办馆目标的一项有力举措。

本届阅读节还启动了第六届“陶风图书奖”评选程序。4月23日开始在南京图书馆网站正式公布第六届“陶风图书奖”参评书目,在七楼典藏阅览室设立图书陈列专区供读者阅读,并开通网上投票系统,启动评选程序。“陶风图书奖”的评选宗旨是关注江苏地方出版物、推荐优秀图书特别是国学图书。地域性、学科性是“陶风图书奖”的两大特色,通过对优秀图书的推荐、评选,引导读者关注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月26日,南京图书馆召开了2015年度优秀读者座谈会,这是我馆连续召开的第五次优秀读者座谈会。南京图书馆副馆长王兵,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优秀读者代表进行座谈。优秀读者代表畅谈了在南图读书用书的体会,并就南图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引导和推动全民阅读建言献策。

篇(9)

关键词:言不尽意;双关;多义

言意论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基本论题之一。它从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和意蕴表现的关系角度来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考察的是言与意作为文学的两种构成质素相互间的内在构合关系。先往论者一方面意识到言与意两者之间相互表里,难以分割,无意不会有辞,而无辞意也就无处可寓,另一方面,他们又感觉到辞与意毕竟是两个概念,两种事物,两者之间存在相当隐秘曲折的关系。先秦论者在言意关系中的这些思考奠定了古代诗学言意论的重要基础,但在现实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当所说所写之言不能很好的表达内心所感之意时,便形成了双关,多义等文学现象,笔者结合古诗词对言不尽意论做一些探讨。

一、关于魏晋“言意之辨”的三个观点

魏晋时期,在老庄思想的基础上,就言意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认为言不尽意,以荀粲、张韩等为代表。第二,认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以王弼为代表。第三,认为言尽意,以欧阳建为代表。

当然,从表面上看,无论言和意是何种关系,都仅仅将语言定位为达意的媒介、工具和外化形态,而忽视语言的本体价值。哲学领域中“言意之辨”作为文学领域讨论此问题的诱因和借鉴,掀起了当时文学领域对创作中言意关系的讨论以及重视语言本体价值的浪潮。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中,如何结合文学本身特点来谈文学创作中的言与意,如何使情志和语言完美地结合,成为诗学的首要问题。

二、文学创作中言意问题的提出

陆机在《文赋》的序言中结合自身对创作的深切体会,明确指出他写作《文赋》的目的,就在于探讨文学创作的“用心”,即“意称物”和“文逮意”的问题。“意称物”,即如何使创作中作家的主体情意和创作客体的物象彼此相称而融合;“文逮意”,即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把心中孕育的具体生动的文意,及时地把握并准确地表现。作文最担心就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文赋》中的言意思想,是作为文学语言进入自觉时代的显著标志,人们首次对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这种认识,为我们剖析文学创作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其贡献及地位是不可言喻的。

陆机之后,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创作中的言意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在刘勰看来,创作中言不尽意的现象是必然的。他认为,“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1],“意”与“言”是具有不同性质两个个体,“意”在头脑中处于不稳定的形态,它虚无飘渺,无形无踪,具有不确定性和无限性;而“言”是实在稳定可以触及的东西,“意”落实于“言”,是质的转换,的确很困难。如果解决好二者间的矛盾,则言可圆满表达意,二者完美结合;否则,言与意将形成错位而形成断层。上述分析、认识体现了刘勰在理论上探讨视角的转变,即对审美主体思维机制的关注从一般的外部形态描述进入到内在本体原因的分析,这种转变体现了人们对文学创作的认识达到一个新层面。

三、言外之意的审美发掘――双关,多义

值得注意的是,刘勰在创作的言意矛盾中进一步发掘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审美范畴―― “隐”与“秀”。但是,直到刘勰提出“隐”和“秀”,文学的这种审美追求才作了明确定位。在六朝之后,关于言外之意的论述,越来越深刻,以至有了意境理论的出现创作中,人们不断突破语言作为载体的僵化陈规,而开掘着语言自身的双关和多义的生产和呈现机制,使言意矛盾的困苦体验发展到文外之旨的审美追求,同时这也是对诗性语言的追求过程。

(一)双关

双关是指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利用语言的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使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双关的字面意义是明确的,内涵的意义是暗蕴的。双关的存在基础是语言材料的多义现象和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之间的某种相关性,即语言材料和表达意义的不统一对接,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读者领会其弦外之音。

例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水部,即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兼主考官。在当时的唐朝有士子向著名文人行卷的风气,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考之前诗,献上这首诗,委婉试探自己的文章是否主考官的心意。本首诗字面是说的是新婚妻子向丈夫询问妆容的得体与否,而实际上就是朱庆馀对主考官内心想法的试探。其谨小慎微的态度和新嫁娘如出一辙,两种意蕴都跃然纸上。张籍观后,回了他一首诗:即《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也是同样的双关笔法,含蓄地肯定了朱庆馀的才学。

可见,双关表面上的意思,不是说话或写文章的真正意图,它要表达的意思是“弦外之音”。即言此而意彼,但由于它的特定读者与作者有着特定的关系、特定的环境,彼此有着共同的交际背景,所以,不需点破即能迅速领悟其真意,不会造成信息传递和接收的障碍,而且,“双关诗”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能避免直言不讳所产生的心理刺激,使对方乐于接受,造成“曲径通幽”的良好交际效果。

同时在古诗中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不但有助于诗歌的多义性、含蓄性,进而营造出诗的高格,引发人们的想象,而且使语言本身增强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激励后人的至理名句。

(二)多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多义是从静态的描写上去看的,多义是指同一个词语具有两个以上意义的多义词语。但从诗学的角度来讲,多义就是言和意之间的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即言和意之间存在的一对多的关系。如杜甫《春望》,关于第三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有四种不同的理解。(1)一连三个月;(2)两个春天的三月份,指两年;(3)整个春天(三个月); [2](4)一连数个月,多个月,指时间长。上面这些理解涉及于“烽火连三月”中“三”的意思,从语言本身去看,作第四种解释未必不对。这首诗歌是五言律诗,不但对词的对仗要求工整,而且也对每句中的平仄要求甚严。下句的第四字既然是仄声“万”,那么“烽火”句的第四字必为平声,可是在这十个数目字中只有一个选择了,即“三”。而且“万”不是表具体数量的“一万”,那么“三”也当然表示约数了;而且自古以来“三者为众”。可见这四种对“烽火连三月”的理解都能够成立。

综上所述,魏晋六朝的文学家、文论家在吸收哲学上言意思想的同时,使言意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诗学论题。中国古代诗歌在历史大浪的淘洗下以精华的形式保存下来,就是因为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它以精简微约的语言来表达出诗人心中无限的意蕴。诗句用多种修辞手法用语言文字构建文学作品,表达出了一种或多种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同时也会因读者的阅读视野和对某些事物认识的不同而造成“一物多义”。这就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多义现象,要弄清作品的作者究竟是哪种或者哪几种象征义,仍需要从整体上入手,结合具体的诗作写作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主观状态来看看这些象征义是否与整首诗的构思一致。(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

篇(10)

(一)“上与下”的关系

要善于处理好“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也就是派出单位与省、市、县、乡有关单位的关系,寻求对驻村任职工作的有力支持。驻村任职工作,派出单位是后盾,队员是代表。第一书记要多向单位领导汇报请示,让领导及时全面地掌握驻村工作情况,以便给予指导帮助。要多跑省、市、县、乡的财政、农业、水利、林业、交通、国土等涉农部门,寻求项目支持。

(二)“左与右”的关系

要善于处理好“左膀与右臂”的关系。第一书记要处理好与村“两委班子”、“六大员”、党员队伍、老同志老干部队伍、群众代表的关系。要与村“两委班子”、“六大员”合理分工、密切配合,运用好、调动好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左膀”作用充分发挥。同时遇事要向老党员、老同志、老干部、群众中积极分子多请教、多商量,让这只“右臂”能充分发挥监督、动员作用。全村干群同心同德,团结一心,驻村工作就能获得坚实的组织和群众基础。

(三)“前与后”的关系

要善于处理好前进方向与身后基础的关系。确立发展思路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充分考虑到所驻村的优势、生产生活存在的困难、发展的现状和基础。发展“一村一品”、确定支柱产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四)“新与旧”的关系

要善于处理好驻村任职工作与村历史遗留问题的关系。处理“村级债务”、“空心村治理”、“机动地分配”等问题要量力而行。有些问题快刀斩乱麻,敢于碰硬,才能化解矛盾;有些问题要搁置争议,做冷处理,等待时机成熟。

(五)“虚与实”的关系

要善于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既要注重发展经济、寻找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注重搞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六)“强与弱”的关系

要满足那些基础条件好、率先致富群众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项目支持、技术指导、水电路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他们率先发展,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先进带头作用。要注重把他们当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自己能致富、又能带动群众致富的党员培养成村“两委”班子后备人才。又要照顾那些弱势群体、困难群众,解决他们生活、生产中的困难,要在低保、救助、慰问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在智力人才上多支持指导。

(七)“内与外”的关系

要善于处理好“外因与内因”的关系。要注重申请项目、引来资金,又要发挥当地积极性、主动性。要“输血”,又要“造血”,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八)“点与面”的关系

在驻村工作安排上,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全面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上,要树立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又要统筹考虑到全村的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等方面。要重点办几件解决全村生产生活困难的实事,又要统筹推进组织建设、文化建设、计划生育、治安稳定等工作。

(九)“去与留”的关系

要善于处理好留守务农与外出务工的关系,坚持两条腿走路,促进增收致富。在家务农要发展好种植业、养殖业,调整农业结构。同时要鼓励引导外出务工,培训技能,发展特色劳务,增加务工收入。

上一篇: 审计实习生工作计划 下一篇: 诊断学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