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5 21:25:5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护人员岗前培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入职医护人员岗前培训是职业道德素养、岗位技能标准、医疗服务准则以及其由学生身份快速、准确转型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在思想上建立雏形的重要一课,是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培训,是对作为一名救死扶伤者为自身建立日后工作目标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培训。因此其目的是让新上岗人员尽快熟悉工作岗位、适应环境和形势,从了解医院的历史、组织结构及文化入手,培养其荣誉感和归属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及在职业生涯中的指导意义
1.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学生步入社会后必须了解有关信息,适应工作岗位环境,通过岗前培训活动,新上岗人员逐步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和晋升、教育制度,清楚医院的组织结构和发展目标,从而有利于适应新的环境;大学生岗前培训是一项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工程,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医院注入新鲜血液、充实医院活力和实力的组成部分。通过岗前培训使新上岗人员参加一些沟通活动、团队协作课程等,使他们树立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以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加归属感和团队意识;使毕业生观念改变和行为整合,从一个局外人转变成单位人。毕业生从校园步入社会,他们对于本职工作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为了医院的发展目标,医院有必要将自己的文化融入到新上岗人员行为与观念体系中,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医院的一份子,切实起到增强医院活力和充实实力的作用。
2.岗前培训在职业生涯中的指导意义。人生需要规划、职业生涯更需要规划,岗前培训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课,是职业生涯的起跑线。如何认识、理解这个职业,抱着一种什么样的目的、宗旨来到医院,拥有什么样的素质和以何种精神状态开始起跑,岗前培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客观、认真、扎实地开展岗前培训,让每一名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以一种正确、健康的目的和动机进入工作岗位。在求职过程中,他们只是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专业,因此发展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如选择做实用型专家、基础型专家、科研型专家等等。岗前培训中通过专家介绍或是座谈等,无疑为他们解决这一个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岗前培训的实施过程
1.职业道德岗位技能培训。所谓“医乃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德不合佛者不可为医”。因此岗前培训中的第一课便应该是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的培训。欲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必先了解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通过医务科、护理部的职业技能岗前培训,新上岗人员逐步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通过必要的参观活动和一定的技能培训,从而基本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可以由政工科、纪委部门来组织进行,通过思想方面的教育,让新上岗人员了解被赋予使命神圣,再通过个别典型反面案例的分析,让其了解违背职业道德的后果,从而一反一正,生动、深入地将恪守医德的观念植入脑海。
2.介绍医院基本情况。医院是新的医护工作者展现自我、对多年来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平台,是自我价值体现的载体,所以了解并融入医院这个大家庭是至关重要的。由院办公室对医院的历史沿革、现实情况、未来展望进行详细的介绍,横向上使新人对医院的发展有所了解。现今医疗行业竞争激烈,可阐明医院在同行中所处位置,在介绍本院优势的同时也应分析现阶段的不足,这样可以使新人从纵向比较上拥有准确的定位。
3.继续教育培训。现今社会科学技术进步速度如飞,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出现,因此医护工作时刻要保持先进的医疗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利用新的诊治方法为患者服务。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正体现在此。由科教科对新入职人员系统介绍如何进行继续教育以及继续教育学分构成分类,从而使日后的继续学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现今的疾病还有许多是人类无法治愈或者有效进行治疗的,医学科研是医疗诊治水平得以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今的新医疗工作者是高学历层次人才,因此应结合临床工作开展医学科研。
综上所述,医院新入职医护人员岗前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医院新员工的职业素养,提高其实际工作技能和理性应对工作的能力,便于对其管理和进行自我管理,使得新员工尽快融入医院,担起岗位重任,尽快胜任工作,承担起工作责任和社会责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陈阳生.医院新职工岗前教育形式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3,14(4)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30-02
近年来,由于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每年都要聘用大批护士,以缓解护理人力资源紧张。加之为配合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顺利开展,我院突击招聘了53名护理人员,由于聘用护士来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管理的难度同时给临床护理及带教工作也增加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在短期内快速提高新护士的临床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达到临床护理岗位要求,我们对岗前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探讨与改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月至12月我院聘用护理人员53人,年龄18~29岁,大专 6人,中专 47人,应届毕业生45人,1年以上从业经验 8人。
1.2 方法
1.2.1 培训内容 院史及医院文化、护士行为规范及服务礼仪、护士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护患纠纷的面对和处理、沟通交流技巧和优质服务措施、HIS系统的应用、常见应急预案的学习,辅助检查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护理核心制度、各班职责和专科护理常规、操作技能、文书书写规范、院内感染知识及自我防护等内容,掌握本科内仪器操作流程,熟练掌握抢救室内仪器设备使用及急救药品药理作用等。
1.2.2 培训方式 培训时间为4个月。采取集中培训、分段培训、科室专人带教及专科培训三者相结合半脱产培训模式。
1.2.2.1 集中理论培训(每周2次3周内完成),时间为下午17:00-19:00,理论培训后进行一次相关内容的理论考试,问卷调查,培训人员撰写心得体会,将优秀心得体会在院报及医院网站护理园地中发表。及时了解培训人员的心理,激发新上岗护理人员对工作的信心。
1.2.2.2 分段培训、科室带教(3个月内完成)将25项基础、专科护理操作进行分段培训,按计划每周一下午16:30在护理操作室进行操作集中讲课,周二至周日自行到操作室进行练习,由专职负责人根据科室每月提供的排班表进行督促练习,下周考上周培训的内容,了解他们对培训内容掌握程度,负责人每周小结,每月总结,对考核未过关的人员及时反馈,提高他们的责任心。科室带教老师制定科内培训计划及安排,将有关的培训内容贯穿于操作培训中,并通过护理部随机提问、专职的培训人员每月下科室检查带教情况,查看培训手册的方法进行考核。督促他们对培训知识的掌握。培训结束后对25项操作进行抽考,对全部培训的理论知识进行考试,培训人员撰写培训后心得,填写目标性规范化强化培训问卷调查表。了解培训人员对本次培训的反应及建议,为进一步完善今后新上岗护理人员岗前培训提供信息。
1.2.2.3 按计划安排在我院ICU轮转学习1月
1.2.3 考核与测评 设新上岗护理人员目标性规范化强化培训考核手册,详细列出需要掌握的项目、完成时间及应达到的标准,要求每项操作均85分合格,基层理论80分合格。指定考核人,培训开始时发给每个护士。要求每个护士将每次培训的内容如实填写,科室带教老师根据培训的内容及时进行考核,合格后由考核人在相应项目后签署完成时间和完成情况,全部完成后交护理部,记入个人技术档案。
培训时,采用阶段、结束后问卷调查表进行测评,由培训人员进行填写,包括对本次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满意度、收获与启发以及对培训的建议及意见等方面评价。发放问卷102份,收回合格问卷102份,80%人员非常满意,70%人员非常满意认为:通过本次培训大大提高了理论和技能水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培训时间能长一点,内容更细化。
2 结果
经过上述新上岗护理人员强化培训后,新护士基本上都能掌握临床护理知识和实用操作技能,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大大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
3 讨论
3.1 培训内容应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患者对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使患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患关系紧张,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所以新护士岗前应接受优质服务措施、沟通交流技巧和一般护患纠纷的处理方法等培训。医院办公自动化要求新护士必须尽快掌握医院HIS系统的使用方法等。培训内容必须随时代进步而更新和丰富,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3.2 重视聘用护士的心理需求 聘用护士初到医院,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事关系,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她们迫切希望得到领导和同事的重视和接纳,希望自己能尽快融入新的团队。通过岗前培训介绍医院环境、医院历史及文化、人事制度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可以帮助新护士迅速了解医院的发展概况、熟悉建筑环境和人事环境,并对自己的薪酬和未来发展空间有所了解,能极大地提高新护士的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3.3 重视护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岗前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聘用护士尽快适应临床工作需要,适应岗位需求。岗前培训必须重视护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基本技能训练如静脉输液、无菌技术、心肺复苏等基本操作由专职老师集中示教,要求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对科室各班工作流程及质量标准,护理职责制度及岗位要求, 安全管理(压疮、意外风险评估表应用),护理记录书写,医嘱处理流程,抢救室内仪器设备使用及急救药品药理作用,猝死、坠床、创伤性休克等应急预案等进行一对一实地培训,使受训者在实践中反复练习,从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培训方式应多样化 岗前教育形式应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选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传统集中讲课的培训方式,时间短、任务重,老师为了完成任务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讲课,忽视了听课对象的接受能力和个体差异,容易使受训者产生倦怠和疲劳,使学习效率下降。我们采用集中讲授和临床实践相交叉的方式,借助多媒体示教、互动教学等方式进行培训,使受训者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和操作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培训效果。
3.5 考核应落到实处 我们使用了岗前培训考核表和分段考核方式进行考核,受训者完全掌握后考核人方可签字通过,确保了每项操作和技能都得到实实在在的考核,考核表和护理部评议结果记入个人技术档案,也使受训者从心理上重视培训和考核,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4 结论 新上岗护理人员的起始阶段是尤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不仅仅影响到医院的护理质量,对本人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及日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新上岗护理人员的目标性规范化强化培训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培训计划进行培训、教育、引导、是新护士尽快适应角色变换,从而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医院护理生力军注入了新的血液,提高了医院护理质量,赢得了病人的认可和满意,为医院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作出了不菲的贡献。
麻醉科医护人员;锐器伤;干预
近年来有关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害及防护问题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可对于麻醉科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伤害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人对我院16名麻醉科医护人员近年来发生锐器伤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管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16名麻醉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年龄28~48岁,平均38岁。工作年限4~18年,平均工作年限8年。学历: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8人,大专3人,中专1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内容包括:有无发生锐器伤;发生损伤的具体环节;麻醉科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包括进行高危操作时有无戴手套、受伤后的处理情况、有无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报告等。发放的调查问卷16份,回收有效问卷16份,有效率100%。
2 原因分析
2.1 锐器伤发生的情况 在16名调查对象中有8人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50%,发生锐器伤的次数为1~3次,其中65%的人被污染锐器损伤。
2.2 锐器伤发生的具体环节
2.2.1 参与操作的麻醉科医护人员没有及时、 规范地进行废弃锐器处理,而且废弃锐器处理时操作不规范,如用手回套针帽或分离针头 、用手直接抓取皮肤缝针或破皮的尖刀片等,导致误伤。
2.3 麻醉科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 本次调查显示,麻醉科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仍然较薄弱,有12.5%(2/16)的人在进行高危操作时未戴手套;有31.25%(5/16)的人在锐器伤发生前不知道患者有无血源性传播疾病;4名发生锐器伤的麻醉科医护人员存在发生锐器伤后伤口处理不规范现象,仅有37.5%(3/8)的人发生锐器伤后向科主任或护士长报告。
3 对策
3.1 加强麻醉科医护人员的岗前培训,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麻醉科是麻醉手术患者的必经场所,各类疾病、 病毒的密度相对较高,近年来出现较多手术患者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病毒(HIV)携带者,麻醉科医护人员在麻醉或穿刺操作后整理穿刺包敷料及锐器物品过程中,极有可能被HBV或HIV携带者的血液污染的注射或穿刺针头、 皮肤缝针、 破皮尖刀片等锐器损伤。据文献报道[1],某医院14名卫生员上岗前进行了体格检查,均为健康无HBV携带者,工作期间相继6名卫生人员感染了HBV。麻醉科医护人员也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并往往忽视职业安全防护。因此,应加强对麻醉科医护人员的岗前培训,并将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通过严格、正规的刚前培训与考核,强化麻醉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3.2 建立健全职业防护管理系统,实施有效的管理对策麻醉科应制定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以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建立职业暴露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如发生锐器伤需应用预防药物治疗,科主任或护士长要做好跟踪观察,定期督促受伤的同事抽血检查,以免影响治疗效果。科室尽可能为大家提供充足的,易取的、 安全性能较好的防护用具如乳胶检查手套 、防护眼镜等。医院还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对无抗体仍未注射乙肝疫苗的医护人员应组织其进行注射,降低其对疾病的易感性。
收稿日期:2007―01―07
作者简介:徐凯(1951―),男,汉族,辽宁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任全国卫生管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多年从事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我国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为根本奋斗目标的前提下。伴随着新兴医疗体制改革和创立,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那么医学教育要适应医疗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应将全科医学教育、社区护理学教育、全科医师的培训纳入以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统筹规划。建立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护理学教育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教育要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要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逐步尝试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将全科医学基本理论教育和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保健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纳入教学全过程,以适应社区管理的以医疗服务为主,转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国家教育部教字(2006)13号文件指出:“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全科医师培训的主渠道。”作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是全科医师培训的承担者,我院2000年以来先后在沈阳市举办三期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培训,对350名学员进行了培训,原卫生部部长彭玉同志专门到我院考察。2001年我院被辽宁省卫生厅授予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毕业后教育和课程设置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成人学历教育
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后,各级卫生医疗管理部门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批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从医院的医疗服务机构走向社区。由于医疗服务模式转变,这批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亟待更新。以沈阳市社区分布情况为例。按《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中明确提出,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3至10万服务人口,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居民15分钟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补充设置服务站。按照这个标准,目前我市已有街道办事处112个,社区1290个。但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5个。医疗服务人员近2000人。但是这部分医疗人员学历结构依然偏低,亟待培养,以适应社区服务的要求。据有关资料证明,在全国社区医疗和护理的人员中,学历结构仍然偏低,本科学历占社区医护人员的12.5%,专科学历占社区医护人员的37.6%,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占社区医护人员的49.9%。职称层次也偏低,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以上),占社区医护人员的3.8%,中级职称(主治医师以上),占社区医护人员的25.7%,初级职称(医师),占社区医护人员的71.5%。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和医疗服务人员相比只能是更低,本科学历占极少数,职称普遍偏低。
医疗服务人员的学历层次,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生源保证,随着全科医学的学科完善,职称评定畅通,随着国家逐步打开通向社区服务的医学毕业生的道路,这样形成了社区医护人员接受学历教育的生源群体,大批从事社区医疗和社区护理人员,将接受成人高等医学的学历教育。
二、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培训纳入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过程
国家卫生部已建立了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制度,国家卫生部职业鉴定中心,以逐步向社会公布了13行业的职业资格鉴定的标准。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六位一体”的结合服务模式要求,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要逐步实施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社区中“六位一体”综合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结合服务内容决定了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职业要求。
从“六位一体”的六个服务内容要求,全科医学和护理人员要逐步接受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
健康教育工作,可要求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参加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鉴定。预防、保健工作,可要求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参加防疫员的培训和鉴定。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的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可参加妇幼保健、护理的培训和鉴定,也可扩展社会人员参加护工的培训,有利于社区实施家庭病房建立后的护工的要求,缓解护士的人员短缺问题,逐步缓解“有市场、没人才”的局面。
三、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
大批医疗服务人员逐步要从事社区卫生服务,这批人员的知识结构急需更新。全科医师、社区护理人员在上岗前要接受系统培训,沈阳市有关资料证明(截止2006年10月),已培训了2048名医生,占全部社区医疗服务人员2238名医生的91.5%,已培训1642名护士,占全部2416名护士的68%,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86万余份。年均入户服务60余万次,使320万人次直接受益。“医疗服务进社区,卫生服务进家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作者单位:136000 吉林省四平市妇婴医院 我院为妇女、儿童疾病治疗、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的专科性医院,9个疗区,230张床位,护理人员108名。门诊量为15万/年,床位使用率为85%。医院为提高服务质量,方便患者就医,同时针对医院护理人力不足问题,特别是中午、夜间一名护士值班时,因药品、标本取送等问题,而形成空岗现象,暗藏医疗隐患。于2009年11月成立护理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连贯。
1 确定工作范围
到临床一线调研收集情况,把患者所需,护士所想,医生所急情况归纳总结,确定工作范围。①导诊:接待患者及其家属来院就诊及提供健康咨询,正确指引科室方位,维持收费窗口秩序。及时准确分诊。为急诊患者视病情提供平车、轮椅送至急诊科。为患者提供便民服务。对行动不便、年老患者提供轮椅服务并引领至相关诊室。入院引领,送患者到疗区[1]。②陪检:门诊重危患者,病情较重无人陪同者,陪检人员陪同就诊,检查。陪检人员取送住院患者急诊化验,并返还化验结果。陪同住院患者辅助检查。办理入、出院手续。
2 根据工作职能制定工作制度,工作流程
会议制度,交接班制度,陪检、陪查制度,定期培训制度,查对制度,急诊接诊制度。陪检流程,办理入院,出院手续流程,急诊导诊流程。
3 岗前培训
医院外聘16名年轻执证护理人员,并进行上岗前培训。包括:医院布局,(门诊,疗区)培训。科室诊疗,特色培训。主要出诊人员及诊疗特色培训。礼仪培训(护理礼仪培训,接待礼仪培训,行为艺术,语言艺术)。消防知识,控烟知识培训。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培训。
4 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调整[2]
服务中心工作运行2年中不断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及薄弱点,并及时调整,更好的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服务。①人员问题:门诊量大时,导诊人员不足,服务不到位,陪检人员无陪检任务时在门诊协助导诊人员工作,工作具有机能性,灵活性。②简化陪检流程:相关科室联系、视病情急缓安排检查时间,缩短患者等候时间,使服务更加人性化。③细化服务环节:患者入院对医院环境不熟悉,陪检人员引领患者入院过程中,告知办理医保要带的相关资料,协助患者及家属熟悉医院环境。④提高急救意识:陪检人员到达前导诊人员履行陪检人员职责,急患者所急,帮医护人员所需,提前与相关科室联系,如备血,手术等。⑤提高业务水平:服务中心请相关科室对导诊、陪检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知晓其检验正常值,危机值,B超,X线等检查的相关知识,适时有技巧的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疏导其紧张情绪,提高服务质量。⑥为患者服务同时为医护人员提供便利,服务中心服务范围遍布全院各角落,医护人员需到其他科室取送物品时与服务中心人员联系,服务中心人员力所能及地为医护人员提供服务,减少医护人员非医疗时间,把时间还给患者,与科室人员之间确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5 结果
①有效降低了护理成本,各疗区减少一名白天副班负责取药、送检人员,全院每天共减少9名白班护士。②护理人员有效护理时数增加,疗区护士每天用于送检、陪检、办理出院手续的时间为1.5~2 h,护理服务中心担任此项工作后,缓解了临床护理人员不足的状况,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③护理安全概率增大。④患者满意度增加,患者从门诊看病到入院出院过程中都有人问有人管,不走冤枉路,不多费时等候,患者满意度逐年稳步提高,由2009年93.2%上升至2011年98.1%。
6 总结
随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的需求领域不断扩大,护理服务中心的成立,不仅满足了患者直接有效的护理,也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省时、省力的辅助护理服务。护理服务中心服务宗旨为“急患者所急,想护士所想,帮医生所需”,为患者提供“连惯”深受临床科室、门急诊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社会效益[3]。
参 考 文 献
作为一名新进员工,能够拥有这样一次珍贵的岗前培训机会,我在感到荣幸的同时,也非常珍惜这次的培训机会。在此除了要感谢院领导对我们的培训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之外,还要感谢各个科室的积极组织和配合,在领导的带领下我能够参与这次培训,对我个人来讲是一次了解和认识我院的好机会。
在这次岗前培训中,我了解了医院始建于1960年,在市总各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几任领导班子的辛勤努力下,历经六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使医院发生了很大变化。赵院长给我们详细的说明了医院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定位,综合比较,我院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飞速发展,让我们新员工非常有信心,有冲劲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还学习了医院的办院理念,赵院长要求我们对待工作要勤奋、对待组织要敬业、对待上级要诚信。赵院长剖析得非常透彻,发人深省。通过韦主任讲解医德、医风教育的时候我理解到医德是调整医护人员与病人、医护人员之间以及医护人员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树立良好的医德规范可以加强卫生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前对医疗风险没有概念的我通过这次培训,有了基础的认知,也更加懂得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掌握医疗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利益的重要性,医务人员的工作关乎到人民的生命健康,所以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还学习了医疗事故的定义以及如何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医院感染以及如何控制,继续医学教育的具体形式和学分划分,医院的人事管理制度,医院的消防安全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优秀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为我院尽一份力,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好员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与规程,规范我们的行为,促进人员的管理。通过各部门领导对各自部门规章制度、工作职能的介绍,让我了解了工作中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为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了执行依据,为临床工作带来便利。工作职责为我们明确了工作内容与责任,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责任心,做好各自的本质工作。
这次的培训虽然短暂,但我所受的启迪和教育对我以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次培训不仅使我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了医院的有关信息和服务技能,更重要的是向我传递了一种信息,即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文化的根基。岗前培训只是入院学习的丌始,接下来的工作培训将是一个不断的长期学习过程。我将以钦州市中医医院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工作中,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
1、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即选人、开发即育人、保持即留人和利用即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2、培训
培训是组织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一项职能,培训就是给新员工或现有员工传授其完成未来工作或目前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员工培训包括:新员工的职前教育,有公司层次的一般培训和部门层次的培训;员工的继续培训。员工培训的意义是:(1)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2)提高员工的满足感。培训新员工或教员工必要的完成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行为标准,过程由企业安排员工有计划地一步一步的培养和训练。企业将培训了两个新的目的。首先,给员工提供更广泛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其次,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培训,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加强员工的奉献精神。
3、培训分类
培训内容,专业技能包括基本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企业应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专业素质包括专业态度、责任感、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这些必须是一致的和企业文化。顶级经理人的工作是全面负责整个企业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基层在企业管理人员中占重要的位置,要先开发他们的管理技巧和有效的工作方法。各种类型的专业人士都有自己的经营范围活动,培训应注重更新他们的知识,提高技能,但也训练他们的观点。一般员工应根据职位描述和规范要求,培训员工操作技能。培训的类型,岗前培训是企业新雇佣员工为对象的强化训练。岗前培训,为员工提供的信息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信息,二是提供的信息新员工的部门。在职培训员工不工作,由部门经理、业务主管和其它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员工的规则或不规则的过程教学和指导业务。在职培训是将研究和应用直接和形式的培训。学员可获得绩效反馈快,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职培训是有时打扰正常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流程往往限制了在职培训。离开培训是员工离开了实际工作学习工作技能,其中,海外培训是一种重要的形式离开培训。
二、医院人力资源培训的概念
医院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就是以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进步为出发点,通过对卫生人力资源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借助各种激励手段,以及选用配置和使用管理等环节,将蕴藏在劳动者身上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使其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医院的各项任务而充分发挥人力作用的管理活动。
三、医院人力资源培训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差异
1、培训目标不同
医院人力资源培训的目标是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其中理论知识的提升最终要转换成操作能力,体现在患者的治疗效果上,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目标是提升产品及服务水平,最终提升获取利润的水平。
2、培训内容不同
医院人力资源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医疗知识及治疗方式、治疗水平,企业人员资源培训的内容为产生产品的工艺流程,满足客户需要的服务水平,多由技巧、技术、态度决定。
3、培训方式不同
医院人力资源培训方式直观,具有现场性、互动性,有时会有患者参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方式多为课堂式,现场少有客户直接参与。
四、医院人力资源培训的特点
1、培训意义重大
医护人员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能否恢复健康,甚至生存能否延续,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稳定。
2、培训及时性强
医疗进步的速度快,要个人要保持或者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源资本就必须不断的学习,医院要提升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就要提升医护人员医疗水平,及时组织各种培训,如:医院内部的培训、科室内部的培训、进入其他医院或高校进修等。
3、培训操作性强
简单操作在培训后可直接应用与医护工作中,高技术操作,如高难度手术,需要长时间观摩及逐步接触才能够胜任独立进行。
五、医院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
现在医疗事业正处于重大的发展和变革之中,医院在人力资源的培训结构上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在培训系统中存在部分环节的薄弱或者缺失,使整个培训过程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医院人力资源培训的目标多为提升医护人员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长期以来缺乏人文关怀,在如何处理压力如何进行医患沟通方面的培训欠缺,今天的医患矛盾尤为突出,将此类内容纳入培训非常必要,单一的培训内容无法达到提升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目标。
2、培训需求调查不够
医院现在的人力资源培训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分方面是医院层出于医院发展考虑,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进行培训;另一各方面是医院各科室出于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需要进行培训;第三个方面是医护人员出于自身的发展,需求培训。这三个层次的培训缺乏统一的战略发展目标,科室的培训出于自身考虑与医院的发展战略不完全一致,同样医院层面的培养对于科室的实际工作也存在适用性不足的问题,而医护人员自身发展需要的培训一直没有被重视,而广大医护人员在整个培训中占有较大比例,个人出于自身发展考虑会选择其它的学习方式,可能会出现人才的流失。
3、缺乏培训效果评估
重视培训过程,而轻视培训效果评估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医院的培训评估体系缺乏,培训的效果不能明显的体现出来,无法为以后的培训提供可靠的依据。培训效果评估的形式较为简单,多为评估培训的现场感受,缺乏对培训内容掌握程度进行的评估,缺乏对培训效果的持久性的评估,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培训方式容易造成培训和工作脱节。
六、加强医院人力资源培训的有效对策
1、规范培训体系
形成培训需求调查、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培训后评估四个部分的完整培训体系,将科室培训计划及医护人员的培训需求同医院发展战略相结合,通过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双向沟通,将培训系统化,形成从医院战略层次到各个培训项目的完整体系,对每一次的培训进行总结,分析培训方案、过程、培训效果,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案,使培训能够不断的完善,达到每次培训都有进步,培训服务、培训质量都不断的提高。
2、完善培训调查
医院人力资源培训要有明确的目标,通过对医院的发展需要,医护人员自身的发展要求进行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对医护人员来说医院对自己的发展要求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做好医护人员的培训需求调查,明确他们的发展方向,将医护人员放在医院发展的大框架下的不同的培训中,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培训调查的内容还应包括对培训内容、方式、时间、地点的要求,尽量取得一致。
3、检验培训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67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6-01
根据医疗行为状况,在医患双方之间出现的因医疗违约或医疗过错而引发的医疗合同违约纠纷或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等均称为医疗纠纷。医疗过错与医疗过失是导致医疗纠纷产生的根本原因,其中医疗过失是指在临床诊疗诊断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出现的各项失误行为;而医疗过错则是指在临床诊疗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出现的各项过错行为。这些过错和过失通常会直接伤害到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者甚至会危害到生命安全,所以医疗纠纷频频不断[1,2]。笔者就现行医疗体制下的医疗纠纷防范展开全方位研究,以期为医院健康、持久、稳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 现行医疗体制下医疗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1.1 院方问题。
1.1.1 沟通不到位。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因诊疗技术局限性而引发医疗纠纷占10%~30%,因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语言不纯熟而引发医疗纠纷占50%~80%。部分医护人员不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且存在严重的敷衍情况,没有站在患者的角度为其提供优质服务。医患双方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生理与心理活动,若患者烦躁易怒或情绪不稳定,医护人员却以冷淡的服务态度面对患者,那么其就会出现严重失落感,最终引发医疗纠纷。
1.1.2 服务不规范。部分医护人员有不同程度的医德医风问题,且职业素质低,技术水平有限,例如不尊重患者,不重视其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爱心、细心、关心与耐心对待患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重“病”不重“人”情况。医患双方在日常交流时,患者往往会因医护人员态度冷漠而引发各种不满心理,进而产生医疗纠纷。
1.1.3 规章制度不贯彻落实。虽然医院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由于执行力度不强,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常出现各种死角与漏洞,如奖惩不严、可操作性不高、规章制度修改不及时和监督检查不彻底等问题[3-4]。部分科室与医护人员在执行规章制度和学习方面不具备良好的依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诊治不及时、诊治质量不高、三级检诊不合格、疑难病例讨论不充分、履行告知义务不到位、病例描述不正确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极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
1.2 患方问题。
1.2.1 理念界限模糊。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将医疗机构与其它服务消费行业划上“等号”,觉得医院有责任、有义务把自身疾病完全治愈。但医疗机构属于一个特殊性行业,不能明确警示或确切说明其服务结果,所以患者花费了大量金钱却无法得到预期治疗效果,其心理上难免会出现不满情绪,最终致使医疗纠纷的产生。
1.2.2 没有意识到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在实际临床诊治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会对疾病治愈抱有很大的期望,但目前不管是医学水平发展的国家,还是医学水平发达的国家,对于一些疾病的治愈仍是无法保证的,而部分多发病和常见病的预后与转归则因人而异。我国医疗机构展开临床诊治工作时,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属会对最终疗效抱很大期望,如果最终疗效达不到预期效果,特别是患者病情加剧或死亡时,尽管医院没有任何过错或过失,患者及其家属还是会因“人财两空”而把自己的怒火发泄到医院上,进而引起医疗纠纷。
1.2.3 趋利性心理。大部分患者及其家属在面对医疗纠纷时,均不愿采取司法处理,而是采取“医闹”措施,这主要是因为司法处理程序会消耗过多时间,且法院的最终判决不一定是胜诉,而“医闹”则可以小闹小赔或大闹大赔,所以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选择采取“医闹”措施,而不是司法处理。随着“医闹”的频频发生和求偿成功,人们也由此看到了“商机”,“医闹”职业应运而生,给整个社会风气带来了严重影响[5]。
1.3 机制问题。医患双方面对医疗纠纷,患方一般会直接与医方争论,并借此分散医方的大部分精力。在实际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医院与患者处于对立面,二者之间往往无法达成共识,加上沟通不良、信任不足,所以医疗纠纷日益严重。医院通常是处理医疗纠纷的常用地,这主要是因患方情绪失控而出现的过激行为,医院面对该行为时大多采取花钱息事宁人的办法,由医院与各科室分别承担患方提出的赔偿金,而这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很大的经济压力,且不利于医院的健康、持久、稳定发展。
2 现行医疗体制下的医疗纠纷防范
2.1 提高队伍素质,增强服务理念。医护人员服务不到位、态度冷漠、防范意识不佳和缺乏工作责任心等均会引发医疗纠纷,破坏医患关系,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暴力事件。为了增强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有效提高服务质量,防范医疗纠纷产生,医护人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①增强告知服务理念,提高服务缜密度。医护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告知义务,通过法律法规对医疗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展开医疗活动时,医护人员要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征求意见、支持与理解,使之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这不仅是医护人员依法从医的关键,还是防范医疗纠纷产生的重要举措[6]。②增强及时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有效性。患者对医院的根本要求是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治护理服务,而临床诊治护理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则取决于整个服务流程。因此,必须对整个服务流程进行优化,缩短非诊断、治疗、护理时间,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问题:①医护人员面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一定要及时予以答复,除特殊状况外。如果患者存在异常现象,医护人员应立即察看,尽可能做到随叫随到,禁止出现让人代劳、拖延察看时间等行为,以防范医疗纠纷产生。②大部分病重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反复提出各种预后问题,面对这一情况的医护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以客观的态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答,这样才能让病重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③医护人员在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无端指责和无理要求时,一定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向其说明原因,争取得到他们的谅解和理解,注意气话不说、重话轻说、急话慢说,以免医疗纠纷越来越严重。
2.2 提高法治教育,增强法律意识。为了防范医疗纠纷产生,医院必须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让每个医护人员都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医患关系、医患法律地位和医疗纠纷法律责任等,这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规章制度,医疗机构也不例外。由于医疗机构是一个特殊且复杂的行业,所以其规章制度更加全面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学和法学这两个学科的共同点是专业性强,而要想做到守法,首先就要学法、知法和懂法[7]。但目前大多数医护人员只了解医学而不了解法学,甚至连与之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都不了解,这直接导致临床诊治护理工作不按照相关法律规程和操作技术规范执行,进而引发医疗纠纷,这时医护人员才真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为此,医疗机构一定要定期组织所有医护人员展开法律法规培训活动和教育活动,只有严格遵循法律规程执行临床诊治护理工作,才能防范医疗纠纷产生,达到保护医护人员合法权益的目的。
2.3 建立岗前培训,制定医学教育制度。展开医疗工作时,医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使医患之间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在法律上,医患双方属于平等的民事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强调着医患双方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重要性,还强调医疗工作应以患者为核心、以患者利益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患者的病情知情权、费用知情权与治疗知情权,最终达到防范医疗纠纷产生的效果。为此,医疗机构在面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时,应实行全方位的岗前培训,例如医院工作规章制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医德规范教育、病案书写规范、政治思想教育、技能操作正确、各岗位职责教育和处方书写规范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让医护人员更加了解医学和法学,并依此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以防范医疗纠纷产生。
2.4 提高社会监督,防范医疗纠纷。在实际工作中,医疗机构应把社会监督电话与意见箱合理设置在院内显眼位置,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以随时调查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同时,医疗机构还可以聘请专业监督员到院演讲,以进一步改善监督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为了防范医疗纠纷产生,医院可施行以下几点公开制度:①所有医护人员均佩戴胸卡,其内包括本人照片、姓名、科室、职称等信息;②将卫生部门制定的相关医德规范和实施方法公开张贴在院内显眼位置;③将检查、治疗、手术、药物和住院的各项收费标准和收费项目公开化[8]。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疗机构是一个涉及到患者生命健康的特殊性、复杂性行业,所以要求每个医护人员都要具备高度工作责任心、精湛诊治技术、优质医护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得到良好保障,达到防范医疗纠纷产生的目的。除此之外,医疗机构还要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其诊治护理服务观念,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还可以防范医疗纠纷,推动医院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杰,孟宁,刘国炳.从加强病案管理的角度探讨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国病案,2009,10(06):23-24
[2] 冉明宇,边冬林,邢庆蓉,苏杨.医院医保办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及措施探讨[J].西南军医,2010,12(04):770-771
[3] 史丽波,武淑华,俞春利.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特性及防范探索[J].卫生软科学,2009,23(03):274-275
[4] 谢青松.我国医学院校医疗纠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10):94-96
[5] 朱英梅.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与医疗纠纷防范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01):179-180
院内结核病感染程度与当地结核病流行及控制水平有关。国内李静玫等调查表明,非医务人员阳性率52.1%,综合医院工作人员中阳性率84.1%,且医院医务人员的强阳性率23.7%,明显高于非医务人员[1]。在我市,医护人员肺结核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表明医护人员结核感染的机会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而呼吸科医护人员结核感染的机会又高于其它临床科室。医源性感染已经成为医护人员感染结核的主要因素。
1对象与方法
选择我市4所综合性医院呼吸科医护人员122人为观察组,年龄38±15岁,男:女=1:3;门急诊医护人员98人,年龄37.5±16岁,男:女=1:2.9;低危区(泌尿科)医护人员96人,年龄39.6±14岁,男:女=1:2.8;分别为不同的对照组,通过调查结核患病率进行分析。
2结果(见表1)
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2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呼吸科医护人员结核患病率远高于泌尿科医护人员(P﹤0.001),而与门急诊医护人员无差距(P﹥0.05)门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结核患病率亦高于泌尿科医护人员(P﹤0.025)。
3讨论
3.1呼吸科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结核发生的主要原因
结核病是呼吸道传染病,由于结核病的隐匿性,往往给及时诊断带来困难。未能及时诊断的结核病患者在呼吸科住院成为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继发性肺结核病患者,飞沫传播是肺结核最重要的传播途径[2]。综合性医院的呼吸科是接触结核患者机会最多的科室。但由于不是专职结核病院,在此工作的医务人员一般没有传染病医院那种严格地防范意识,科室也不具备健全的隔离措施。因此这里的医护人员感染结核的危险性是最高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3.2社会环境因素对医护人员健康的影响
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薄弱;根据我院呼吸科医护人员的调查统计,OT实验阳性者仍坚持工作为100%。忽视个人防护导致结核病感染的高危险性,在日常的医护活动中,有些医护人员忽视了日常工作中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如带帽子,防护口罩。忽略了工作环境中的结核菌飞沫的危险性,尤其是在密闭通风条件差的诊断治疗室内更容易受到结核菌的感染。医院设施的不完善及通风不良导致结核感染的高危险性。结核病是呼吸道传染病,其防护要求比较高,如今医院的医疗设备虽然现代化,但有些病房设计不合理,通风不畅空气流通不好,医护人员对结核病的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结核感染的高危险,许多人认为接种过卡介苗就不会感染结核。实际上,卡介苗只能有限预防结核的发病程度,并不能预防结核感染,特别是耐药结核病的增加,致使医护人员被传染的机率大大增加。
4防护对策
4.1痰检阳性的病人立即转结核病院治疗,并做好病房的消毒。
4.2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
医护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诊断性评价,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个体化的专业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值得注意的是,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教育必须是持续性的,必须做到教育培训的常态化和前瞻性。工作后应不断地进行相知识的职业提高,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和主动防护意识,牢固立普遍预防观念,从根本上避免和减少职业损伤的出现[3]。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37-01
急诊科作为院内感染的重点监控科室,由于其病人病原复杂、病情重、创面暴露多、血液、体液污染多等,在抢救处置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隔离不合理,很容易增加病员感染机会,或造成医护人员感染。因此,做好急诊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医院内感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的一大课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新的诊治技术的运用,更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机会。急诊科由于接收的病人病情重,抵抗力差、加之各种侵人性检查、操作使急诊病人感染的机率明显高于一般病人,成为严重威胁病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急诊医护人员也因为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的环境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故积极寻求和探索预防院内感染的策略和方法,使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急诊工作中经常面临处理各类大型突发事件、开放性创伤、急诊侵入性操作,易被血源性、非血源性疾病感染,充分认识急诊医护人员工作特征和急诊院内感染因素,做好自身防护对控制急诊医护人员的院内感染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做好急诊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现将我科在预防院内感染的几点做法介绍如下:
1 急诊科院内感染的因素
1.1 患者因素 急诊科绝大多数患者为危重患者,其中不乏传染病患者,由于患者情况较危重特别是在抢救危重患者生命时往往徒手操作机会多极易发生感染,尤其是医护人员手上有伤口或皮肤有破损且防护不到位时,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职业暴露。
1.2 医护人员因素 (1)急诊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中为患者输血输液、穿刺置管、导尿、吸痰、洗胃难免被血液体液污染,且锐器伤,针刺伤的机率加大;(2)急诊患者常需床边摄片或由医护人员陪送进行X线、CT、核磁共振等检查,急诊医护人员受到各种射线的辐射机会明显多,加上工作疲劳可能导致免疫力减低增加了院内感染的机会;(3)院前抢救中由于条件简陋,医护人员少,患者病情危重并复杂多变,在紧急处理和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的碰伤,擦伤,污染机率明显增加。
1.3 环境因素 病员来源范围广,人员流动大,突发事件多,使医护人员在应激中难免防护不到位,再加上各种流行病,传染病的复燃,近来艾滋病的患者上升,使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大大增加。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科内院内感染质控组织,由科主任护士长担任组长、副组长,由医生护士各1人担任监控员,定期召开质控小组会议,分析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2.2 加强对急诊科各类人员的院内感染培训 (1)医护人员每年接受院内组织的培训1-2次,科内每季度组织院感相关知识学习并考核1次,每季度接受院感办监控及随机检查对以上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科内质控小组重点督察跟踪改进效果;(2)对新上岗人员将院感知识培训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一课来对待,使他们有充分的知识和责任意识面对工作;(3)加强对急诊科导医、卫生员、120司机的院感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消毒、灭菌的概念、洗手的方法、物体表面空气消毒的方法、被血液体液污染后的处理方法及自我防护知识。
2.3 加强急诊科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1)针对急诊科工作环境特点制定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和监控制度;(2)护士长重点进行环节质量检查,落实好床单位的终末处理,物表空气的消毒,特殊病人的隔离,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处置等;(3)定期向全科医护人员通报科室监测结果,提醒医护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4)向患者做好消毒隔离知识的宣教,处理好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病从口人及交叉感染。
2.4 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1)对病史不清的危重患者在进行抢救操作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时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做好标准预防,如带口罩、手套、工作帽;(2)操作前后规范洗手;(3)如有皮肤破损、提前做好包扎处理;(4)对抢救中医护人员如突发职业暴露应立即按规范进行局部处理,并做好登记、上报、备案工作,必要时应定期跟踪检查。
2.5 做好环境及抢救仪器物品的消毒灭菌及监控,每日环境定时通风,对诊断床、平车、轮椅、血压计每日消毒并登记,呼吸机管路一用一消毒,24小时更换,洗胃机终末消毒,气管插管用的咽喉镜使用一次性咽喉镜套,手柄用后消毒,各室有洗手设施及上下水,拖把定位有标记。
2.6 规范急诊抢救流程 (1)急诊抢救物品定位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消毒;(2)侵人性抢救治疗中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同时做好自我防护;(3)强调在急诊抢救中可能被患者体液污染的重点环节重点防护,如为患者吸痰,为躁动的患者穿刺,采血,洗胃过程中患者呕吐物飞溅污染等。
2.7 做好院前抢救转运中的防护 (1)准备充足的防护物品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靴,以备突发事件现场使用如被污染及时消毒处理;(2)做好救护车辆及车上物品的消毒灭菌,防止交叉感染;(3)污染的工作服及时更换清洗,搬运患者时在对患者进行保护的同时应避免自我碰伤、擦伤以防感染。
总之,做好院内感染的预防,不仅能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发生,减轻病人痛苦,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而且为医护人员的安全执业提供了保障。做好这项工作有各项制度,有必要的物资保障,有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参与的意识,从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规范以及把好工作中的每一个可能造成感染的细节做起。预防院内感染,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孙伯英,李明艳《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防护教育依存性调查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2]殷大奎,《认清形式,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