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7 05:24: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夯实基层基础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几年,我县高度重视村级财源建设,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总量小、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年全县平均村财收入(不含美岭村)9.94万元,其中常年性村财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村(居)有57个,占24.2%,“空壳村”、“债务村”现象比较突出。许多薄弱村经过帮扶整顿虽然较好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困难,但仍然存在着村集体收入无门、无钱办事的“老大难”问题。有些村由于村财薄弱、负债严重,导致村级班子软弱涣散,严重制约和影响村级组织建设的活力和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县委充分认识到加强村级财源建设特别是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是提高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客观要求,及时提出“夯实基层基础、突破工业产业”这两个主要工作着力点,并按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找准加强村级财源和村级组织建设的结合点,进而研究提出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工作思路。根据这一工作思路,我县积极总结和借鉴前几年整顿转化不适应村和经济欠发达村的成功经验,经过全面调查研究和倒查站队,从全县57个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薄弱村中研究确定32个村,采取1名县领导挂钩联系、1个县直部门帮建、1个先进村结对、1名县乡干部驻村任职、1个发展项目带动和1笔启动资金扶持等“六个一”措施进行重点帮扶整顿,汇集多方力量,积极付诸实施,大力推进财源建设,努力破解农村发展难题。
二、具体做法和成效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县委坚持把薄弱村财源建设作为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议事日程。一是全面部署。县委成立薄弱村财源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薄弱村财源建设工作。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村级财源建设的工作意见》(永委[*]44号)和《关于实行“六个一”措施整顿转化村财薄弱村的通知》(永委[*]173号),并召开全县动员会动员部署,县委组织部、县委农办进行专题业务培训。实行薄弱村财源建设季度例会制度,定期回顾总结阶段工作情况,交流经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二是落实责任。实施县、镇、村“三级”联系帮扶制度,明确薄弱村财源建设由县委组织部负责牵头抓总,县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共同抓好具体指导和督促落实;乡镇党委认真履行“主抓”职责,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乡镇挂钩领导具体抓;各薄弱村党支部发挥“主体”职能,积极配合驻村任职干部开展工作;县直各挂钩联系单位和结对先进村发挥“帮建”职能,认真落实帮扶制度;下派驻村任职干部作为直接责任人,负责联系发展项目工作,并督促抓好落实,形成了党员县领导挂村、县直部门联村、乡镇领导包村、先进村结对、下派干部和工作队驻村等六位一体的责任体系,确保财源建设工作有效落实。三是齐抓共管。县领导牵头,组织县直挂钩联系单位到各个薄弱村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确定财源建设项目,明确发展措施,落实启动资金。县直各挂钩联系单位坚持把财源建设工作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压缩日常经费开支,想方设法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项目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从全县典型示范村或经济比较发达的村中确定32个村,加强沟通联系,实行结对帮扶,进一步深化“先进帮后进”、“富村帮穷村”活动。
2、建好村级班子,提供组织保证。薄弱村之所以集体经济基础较差,除了有一些历史和客观原因外,关键还在于村级班子。县委坚持多方入手,努力提高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为财源建设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一是“补血”增动力。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才换人”的原则,通过采取办班培训、组织外出参观等形式,重点抓好市场经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村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提高他们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二是“输血”增活力。立足各村实际,按照“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解决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干部派什么干部”的原则,从县直部门或乡镇机关中选派32名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县管后备干部或党员技术骨干,下派驻村担任主抓财源建设专职副书记,负责联系扶持发展项目工作。全县32名下派驻村任职干部平均年龄为32.9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2名,占100%。三是“换血”增实力。抓住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有利契机,大胆选拔一批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村级班子,有力提高村级班子发展和管理经济水平。据统计,全县32个薄弱村共调整充实37名“经济能手型”村干部。四是“造血”增推力。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每个村中重点培养和选拔3-5名的后备干部,努力解决薄弱村后继乏人的问题。坚持把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结合起来,扎实开展“三培养”活动,注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进一步优化村干部和党员队伍结构。*年以来全县32个薄弱村共培养后备干部112名,发展新党员35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69名。
3、落实发展项目,壮大村级财源。坚持以项目带动为抓手,采取短期突破与长期发展、自我造血与适度扶持相结合的办法,扎实推进财源建设。一是路子多选。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采取村级组织申报、乡镇党委初审、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农办审核、县直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审定等“一报三审”的办法,科学选定1-2个中长期重点财源项目。在具体操作中坚持长短兼顾、分类指导原则,既注重以“短”突破,实现快速脱贫;又强调以“长”稳定,帮助各村增强“造血”功能。对有资源优势的村,研究确定建设水电站,适度开发矿产等项目;对地处山区的村,研究确定种植茶叶、果树、速生林和毛麻竹基地;对有农村实用技术优势的村,鼓励兴建茶叶、食用菌加工厂等项目;对地处城郊或有交通便利条件的村,确定建设商用店面、综合楼、学生公寓项目;对个别优势不明显的村,则确定统一在县工业园区入股参与标准厂房建设出租项目。达埔镇新溪村针对该村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投资兴建9座芦柑外贸加工点、蘑菇房进行承包出租,村财年可增收3.2万元。苏坑镇熙里村投资20万元入股一高科技企业,既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每年又可增加村财收入2万元。据统计,全县32个村财薄弱村,共研究确定49个财源建设项目,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态势良好,初见成效。二是资金多给。坚持把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工作同市、县级重点帮扶村整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县财政拨出320万元、乡镇配套320万元,确保每村有20万元以上的财源建设启动资金。各村挂钩党员县领导、联系县部门、结对先进村也竭尽全力,帮助薄弱村争取资金、银行低息贷款等,多方筹措资金推动项目落实。石鼓镇桃星社区充分发挥海外侨亲的优势,由镇党委牵头协同村干部加强同侨亲的沟通联系,先后争取侨资40多万元建设标准厂房。三是办法多想。加强薄弱村村办企业、集体财物管理,运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引进外资、合资等方式,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盘活集体资金,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合同管理,理顺产权关系,搞好产权界定,对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的村集体山林、果园、茶园、水电站等进行回收改造,重新招投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五里街镇将镇办80亩茶园无偿赠予蒋溪村改造管理,村财年可增收4万多元。蓬壶镇都溪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原有村集体旧枇杷园进行改造,新种优质铁观音茶园50亩,创建村集体茶叶加工厂1座,年承包金可为村财增收3.5万元。
4、健全规章制度,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取得成效和巩固发展成果的根本保证。一是健全党内规章制度。重点帮助薄弱村建立完善党支部议事决策、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以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使他们行动有规,处事有据。二是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村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两委会议、支委会议等,对财源建设项目的确定、工程实施等进行集体讨论,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实行项目责任制,明确班子成员各自职责,成立专项监督小组,加强项目质量、进展情况监督。仙夹镇山后村成立由村干部为成员的项目领导组、监督组和实施组,全程跟踪抓好项目落实和监督工作。三是健全村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建立财务收支预决制、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等制度,确保帮扶资金专款专用。实行村集体会计委托、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村务决策听证制度,鼓励群众参与项目决策和管理,增强村务透明度。落实村级零接待,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做到增收节支。
三、主要经验体会
我县通过全面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工作,找准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有力推进了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初步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1、必须坚持建好班子,带好队伍,增强主动性。加强薄弱村财源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组织建设入手,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按照“五个好”目标要求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特别是选好“富民书记”,大胆选拔那些农村“致富能手”进班子,不断增强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现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若想谋取一定地位和发展优势,就应该坚持安全发展,给予自身安全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促使安全生产得到充分实现。基层班组是企业内部生产作业的基本单位,在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过程中,就应该从基层班组建设着手,促使班组内部各成员的安全意识得到显著提升,通过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班组内部各成员日常生产行为的规范性,进而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落实责任制,构建完善、健全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一)加强基层班组长安全管理素质
在基层班组建设过程中,班组长作为班组中的“干部”,其自身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对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应该对班组长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其责任心和事业心,使其为自身工作负责[1]。同时,班组长作为基层班组中的一员,应该具有较为娴熟的专业技能,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了解生产作业,掌握一定的安全管理知识,并且还应该具备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应该组织班组长参加安全管理方面的培训,使其能够将安全生产理念传达给基层班组中的其他工作人员,轻松处理生产作业中的各种问题。
(二)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作业责任制度
构建完善安全生产作业责任制度需要将单位安全工作任务分配到生产加工的所有环节,促使基层班组内部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自觉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2]。在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作业责任制度过程中,应该明确划分各岗位的职责范围,使基层生产人员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进而落实“一岗一责”,促进安全生产理念充分融入到生产作业的各个环节,保证事事有人管、岗岗都尽责,促使生产作业得以规范化实施。
(三)加强基层班组安全目标化管理
在对生产作业安全实施目标化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保证安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且对目标的分解、目标的实施以及目标实现情况的考核等进行优化和完善。在单位整体目标的引导下,促使员工个体对所在班组负责、班组对所在区队负责、区队对单位负责,保证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同时,基层班组安全目标的评定应该与安全责任制度相联系,防止重视“硬”指标、轻视“软”指标情况的发生[3]。
二、完善制度建设,实施班组安全生产动态管理
(一)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
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对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班组作为单位内部生产作业的基本单位,其安全管理对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单位应该在基层班组中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促使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发生偏移,偏移至对生产作业现场实施安全管理方面。在加强对生产现场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影响安全生产的各项因素,对人为因素、设备因素、材料因素等进行优化整合,对其进行严格管控,并且始终坚持实施高标准管理,严格要求生产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坚持对其安全管理工作质量进行定期检查,为提高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提供充分保障。
(二)加强生产过程安全控制和动态管理
加强生产流程安全管控就是对其生产工艺、生产作业等流程实施密切跟踪、预测管控,为时时实现安全生产提供一定保证。在加强生产流程安全控制、实施动态管理的过程中,基层班组应该做好制度控制工作、群防控制工作、重点控制工作、作业控制工作以及跟踪控制工作。在保证基层班组内部全体成员参加生产流程安全管控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的结合,将专门管理与群体自主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促使各岗位员工主观意识得到有效提高,将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个人。
(三)实现标准化生产作业
实现标准化生产作业是保证生产作业安全进行的重要前提,不仅能够有效管控生产人员的工作行为,规范其生产行为,避免违规作业情况的产生。在实施标准化生产作业的过程中,应该对管理方面、技术方面以及细节方面实施标准化控制,从根本上避免违规作业情况的产生,确保基层班组成员能够按照相应标准开展生产活动。
(四)加强对生产作业风险的预测
为了保证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就应该在事前加强对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风险进行管控,防止生产人员受到危害,避免生产作业受到影响。加强对生产作业风险的预测是保证生产作业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基层班组内部工作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班组负责的工作范畴,充分认识到生产作业项目的具体内容,严格把握生产作业中的重难点,掌控其中的风险点,针对风险制定相对应的风险管控方案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同时,还应该阶段性的组织基层班组参加演练,提高工作人员对危险的警觉性。
结束语: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单位的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就应该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贯彻安全生产理念,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促使基层班组内部各级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开展日常生产活动,使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为自身和他人的安全负责,进而推动单位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段修明.加强基层班组建设夯实安全发展基础[J].中国煤
炭,2011,37(5):37-38,42.
[2]马忠华,王连鹏.班组建设助推企业安全发展[J].现代班
组,2013(8):24-25.
[3]马鸿武,董勇,王晓兵等.立足实际加强班组培训[J].电子
一、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的意义
统计工作是设计、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并对决策执行效果进行验证和监督,据以修正错误。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从上而下,有国家统计局,各省市县统计局。各行业部门从上到下也都有统计处、科、室。但千头万绪,无论多复杂,统计数据都是由基层统计数据层层上报汇总得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性数据也是由省各市各县、乡、村的基础数据汇集而成。当然这些数据有的是通过大型普查得到的,有的是通过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日常统计报表等手段得到的。但无论如何,基层数据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基础数据的统计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层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基石。因此加强基层统计工作,夯实统计工作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层统计的现状
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与否、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质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基层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基层数据如不能及时上报,就会直接影响上一级的数据汇总。在日常工作中,上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上年度省社平工资是经常用的数据。由于数据的延迟性,各项工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必须对基层统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我们现在的统计体系是典型的倒三角形。从国家统计局到各省市统计局,到县统计局,再到乡村统计员,人员数量、专业化程度、设备、资金经费、重视程度都是自上而下递减的状态。国家和省市层面自不必说,县级也还有县统计局,到了乡镇就只有一个统计员,而且很多都是兼职,到了村一级几乎都是由村大队会计兼职。设备经费谈不上,领导重视程度也不高。
全国有两千多个县(含县级市、旗等县级单位),他们的数据准确完整关系到整个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而县级的统计工作又和乡镇、村、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密不可分。在一个县域内统计工作内容项目也很多。各种大型普查就有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多项内容。另外还有日常统计报表,各行业、专业领域的调查,如固定资产投资调查、房地产调查、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等等。可以说工作量大、人手少、专业性强。在一个县域内仅仅依靠县统计局的有限的力量,没有基层统计人员的配合是难以完成的。
三、基层统计工作中的不足
最基层的统计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首先是重视程度低。在乡镇和村前些年计划生育是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各地都重视计划生育。近些年以GDP论英雄,各地主要抓经济,热衷搞开发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近来国家狠抓环境治理,很多地方领导被约谈,各地开始注重环保。统计工作与这些工作相比,被放在次要地位。在各机关事业单位部门,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任务,政府党委安排的中心工作和本部门的日常业务才是重点,统计工作也被放在次要位置。各企业的老板经理,挣钱是硬道理,最主要的精力基本放在销售上,其次是生产和技术改造,统计也不被重视。
在统计人员的配备方面除了县统计局人员是专职统计外,各单位、各乡镇村几乎都是兼职统计。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人员编制少,多数是兼职。有的是乡镇办公室人员兼职,有的是乡镇财政所人员兼职。在县直机关事业单位,有的是会计财务人员兼职,有的是业务人员兼职。在企业里有的是财务出纳兼职,有的是质检员兼职,也有办公室人员兼职的。
从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上看,参差不齐。在乡镇和机关事业单位中,由财会人员兼职的,多数具有统计和相关专业知识。村一级的大队会计不在此列。其他各类人员兼职的,只有少数具备统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知识。
在设备配备和经费方面也很可怜。由于经费紧张和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和专用设备基本没有。
基层统计人员的责任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层数据的准确与否是个良心买卖。有时候凭着工作经验,估计一个数也差不太多。把大量的日常数据整理出来,汇总、计算,上报一个准确的数据也可以,但工作量会大很多。这不单是教育他们增强责任心的问题,更要从制度入手,实行标准化和加强法制化。
四、改善基层统计的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基层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工作流程、台账、工作标准。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引起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重视,做到经费落实、人员落实、数据准确性落实。并大力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好各单位联网直报和基层单位电脑数据的利用。
参考文献:
一、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必须从全警视域明晰派出所的地位,切实增强做好派出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集打、防、管、控、服于一体,是维护稳定的第一战线、联系群众的第一窗口、预防犯罪的第一屏障。
(一)其业务是公安机关履职维稳的“最大主业”。公安机关的大部分业务,最终切入点和落脚点都在派出所。派出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公安机关对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不断增强,各类新兴组织大量涌现,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给处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最前沿的派出所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公安机关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固树立“派出所业务是公安工作最大主业”的理念,大力加强和改进派出所建设,确保派出所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更好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其身份是代表公安形象的“最大主角”。派出所民警每天都接触群众、面对群众、联系群众,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执法活动都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方面处于特殊的位置、具有特殊的优势。可以说,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直接与群众沟通的“最大主角”。派出所工作的成效,除了其自身的能力素质外,关键还要看其背后的支撑力强不强。上级机关要多为派出所服务,多一点帮助,少一点干扰。机关警种、部门要千方百计在业务、信息、技术、文化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切实纠正“单纯下任务、定指标、忙考核”的现象。只有突出派出所“最大主角”的地位,切实增强派出所实力,才能确保各项公安工作取得实效。
(三)其队伍是创新发展公安工作的“最大主体”。派出所警力原则上应占全部警力的40%以上,如果算上辅警、文员,数量会更多。无论是推进“三项建设”,还是创新社会管理,派出所都是最重要的平台和执行主体。如果不能牢牢抓住派出所这个执行的“最大主体”,那么上级的理念再先进、部署再及时、措施再有力,各项工作也不可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派出所掌握第一手信息数据和民情民意的前沿性,及时听取派出所的合理意见、建议,不断修正完善决策部署,使之更加贴近实际、富有实效,只有充分尊重、肯定和鼓励派出所的首创精神,公安工作才能不断发展创新。
二、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必须围绕派出所的功能定位,着力加强派出所基础业务建设
派出所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内容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一)完善实战型的信息化主导警务机制。在推进公安信息化进程中,派出所始终是源头、是基础、是关键。没有派出所工作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公安工作的信息化。公安机关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以警综平台应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各类数据采集、录入、分析、研判工作,确保数据质量全面、准确、鲜活。通过信息系统的整合、关联、比对、碰撞,为精确打击、严密防范提供有力支撑。顺应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依托信息化建设成果,积极推进“网上公安局”、“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建设,及时掌握网上社情民意,及时发现社区网民反映的治安问题及各类涉稳苗头信息,网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实现网上网下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补,深入探索警民沟通互动的新途径。
(二)完善务实型的社区农村警务机制。社区和农村警务是公安机关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社区和驻村民警是公安机关从事治安防范管理和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公安机关要结合实际,科学布建、高效利用社区和农村警务室。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将警务室由原来“一区一警、一警多能、责任到人”的模式,改为“一警为主、多警联动、责任到人、多项服务”的工作模式,坚决杜绝“有室无警”的问题,切实提高民警的“管事率”和群众的“见警率”。坚持工作在警务区、驻脚点在警务室、着眼点在群众中的原则,全面推行派出所领导联系警务室制度,派出所每位领导每周要有1天在警务室工作,机关民警、交警、消防民警等要定期到指定的警务室与社区民警一起为社区群众提供多种途径、多种项目的服务。真正把警务室建成最小综合实战单元,使社区和驻村民警切实担负起搜集社情民意的信息员、强化治安防控的协调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宣传政策法律的宣讲员、提供便民服务的服务员的“五大员”职责。
(三)完善服务型的实有人口管理机制。人口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全市公安机关要把实有人口管理作为派出所基础工作的核心,加强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全面、准确掌握人口基本情况。加强重点人口、特殊人群的帮教管控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提高列管率和管控率,坚决防止发生漏管失控问题。紧紧抓住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的有利契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牵头、部门联动、依托社区、齐抓共管”的原则,各派出所要与基层组织和辖区单位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
业管人”有机结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提高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做好社会治安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完善多元型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正确处理好职能防控与社会防控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方面的社会治安资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防控工作的热情。特别是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进一步充实壮大协警员、治安员、联防队员等治安辅助力量队伍,切实把社区“三老”人员调动起来,利用群防群治力量协助公安机关参与巡逻防控工作,有效缓解派出所警力不足的问题,确保派出所民警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基层基础工作中去。把巡访、巡查、巡逻“三巡”作为派出所民警的主要勤务方式,在巡访中收集情报信息,在巡查中发现治安问题,在巡逻中及时处置警情,近距离防控违法犯罪,零距离服务人民群众。以“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为契机,加强对危险物品、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强化出城卡点建设和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立辖区社会治安预警防控机制,定期排查整治辖区内治安乱点区域和突出问题,及时消除治安隐患。积极依靠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及时将影响稳定的苗头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建立健全情报信息网络,广泛收集各类社情民意和违法犯罪线索,着力提高对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和重大群体性治安事件的预警能力。
(五)完善主动型的警务勤务机制。全市公安机关要坚持打、防、管、建、控多措并举,完善符合派出所实战化要求、提高社会面管控能力的警务机制和勤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盲区,消除治安隐患。推行“多警合一”、“警治联勤”、“流动警务”等警务模式,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让民警从“坐等报警”转变到主动出击、现场管控。在警力较少、治安相对平稳的派出所,可实行一人多岗、一警多能的警务模式。各派出所要从辖区治安情况出发,根据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实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主副班工作制,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切实把有限的警力投向案件高发时段、防范薄弱时段、便民服务时段,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通过完善和改革派出所警务勤务机制,实现对社会治安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管控。
三、进一步加强公安派出所工作,必须在警力、装备、经费、待遇、导向等方面强化保障,为派出所工作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一)推动警力下沉,实现警务工作前移。按照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原则,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民警到派出所工作。凡是新录用的民警,应先充实派出所或到派出所工作锻炼。在警力配置上,能充实的要最大限度的充实,消灭空白责任区;能回聘的老同志,应尽最大的热情回聘,给一定的待遇。回聘后在4个岗位发挥他们的作用,即做暂寄住人口的专管民警、做防火工作的专管民警、做驻校驻企警务室的联络员、做人民调解员;能稳定的最大限度地稳定,在派出所工作不满三年的原则上不予调动,调动时也应先进后出,不先补充不调动,能借助社会力量的要最大限度的借助社会力量。
(二)切实解决派出所存在的实际困难。要为派出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能只下任务,不搞服务。竭尽所能为派出所工作和建设提供帮助和支持,真正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获得重视和支持,使派出所长全部进入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有条件的应担任乡镇(街道)副职,努力解决好派出所长高配和民警的职级待遇等问题。加大对贫困地区派出所办公用房、装备经费的配套专项补助,配备必要的交通通讯工具、武器、警械和防护装备,改善民警的工作、生活环境。关心爱护基层民警,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实实在在地为民警解决一些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师、市总工会牢牢把握加强基层工作目标任务,积极争取党政支持,有效运用各级党政赋予的资源和手段,使工会工作环境不断优化。一是建立健全党工共建工作机制,依托党政工作平台巩固工会地位。我们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定期向师、市党委专题汇报工会重点工作,主动把工会工作融入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中,不断完善调研、反映、协调、服务的参与机制,拓展工作领域,提升履职能力,确保各级工会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二是建立健全配合协调机制,在参政议政中体现工会主张。积极借助人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努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与师、市相关行政部门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助市人大开展执法检查,依托政协提出工会主张,表达职工意愿,协同推进工会基层建设。三是坚持完善目标考核机制,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彰显工会作为。我们把工会工作融入师、市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当中,找准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牵头主抓基层民主管理、创先争优竞赛、自营经济多元增收等工作,在全局工作中发挥了应有作用、赢得了党政支持。四是建立健全源头参与机制,在全面深化团场改革中加强工会力量。师、市总工会积极参与团场试点改革,抓好工会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初步形成了师市合一、团镇合一、连社合一的工会组织构架,确保在改革中工会机构不撤并、力量不削弱、阵地不减少、资产不流失。
二、健全工会基层组织体系,工会组建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采取分类建会、联合建会、行业建会等方式,大力推进建会工作,师、市现有独立基层工会68个,工会联合会1个,纺织行业工会1个,会员91268人,建会率97%。一是在38个团场社区以“连社合一”方式建立健全了工会组织,连队工会主抓管理、社区工会承接服务,实现了工会工作农忙与农闲、工作区与生活区全覆盖。二是采取代表制和联合制方式组建了开发区工会联合会,联合会下属企业工会38个,园区投产企业建会率达到100%,新增会员600人。三是成立了棉纺织行业工会,签订了《纺织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1200余名纺织工人的权益得到了切实保障,使工会开展维权工作的针对性更强、推动力更大、覆盖面更广。
三、强化工会基层工作保障,不断夯实基础增强工作活力
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全面加强和改进工会基层工作。一是党工共建,一体化推进。大力开展党工一体化建设,建立各级工会与行政联席会议制、工作监督检查制等长效机制,做到党工工作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共同实施。二是组织落实,标准化建设。制订了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标准,明确建会程序、办公场所设置等具体要求;把工会干部培养、任用、管理、交流纳入师、市组织人事工作总体范畴,师、市68个基层工会有班子、有队伍、有牌子、有印章、有场所、有经费、有制度、有活动。三是制度保障,规范化运作。加强工会工作分类指导,逐步健全了职代会、团(企)务公开、劳动争议调解等制度;有序推行师、市合一、团镇合一、连社合一相一致的工会工作运作模式;加大对基层工会“双服务”工作考核,奖罚兑现,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基层工会真正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
四、创新工会基层工作方式, 全面提升服务职工工作水平
始终秉持以职工群众满不满意、喜不喜欢、答不答应为标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一是不断强化服务型基层组织建设。以满足职工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的基本需求为落脚点,把工会的维权服务、帮扶服务、文体服务、培训服务等功能向职工服务中心集中,变“有困难找工会”为“有需求我服务”,创新了基层工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二是逐步建立维护职工利益机制。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新建企业及非公企业建会率、工资专项协议签订率100%;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制率和劳动争议调解率达到100%;建立健全工会法律援助机制,司法局成立律师志愿团,为职工维权提供法律服务。三是积极构建服务职工体系。积极推进312个连队、社区和企业“职工之家”实体化建设,“职工之家”成为维权、服务、教育、活动“四位一体”平台。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建立困难职工的基本信息数据库7264户,抓好贫困职工技能培训,确保每名贫困职工生活有保障、子女有学上、老人有依靠。
五、拓展工会基层工作领域,增强组织引导服务职工能力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11
我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2016年的补贴资金更是超过了250亿元,为基层农机的普及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农机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磨损、老化以及各类故障问题,为了保证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基层农机站提供完善的农机管理服务,及时解决农机问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1基层农机管理的作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是指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为骨干的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具有稳定、健全的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农机化发展的基础,承担着农机管理、农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等社会化服务,根据主管部门的安排,利用农作物成熟期的时间差,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
2现阶段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体系尚不健全
受农村经济条件逐步提升和购机补贴力度增大的双重影响,近年来基层农机的保有量呈现上升趋势,在给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直接增加了农机管理服务的压力。但是农机站的管理服务体系却并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完善和优化,因此就不能为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基层农机站的人员流动性较强,许多技术人员被抽调到其他业务部门,导致管理服务队伍人员数量不足。
2.2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周期性,往往难以引起基层政府的足够重视。例如在农忙时节,农机设备使用频繁,容易出现机械故障,农机管理服务的重要性得以体现。而在农闲期间,农机设备被搁置起来,加上大多数农户缺乏科学的农机养护和检修意识,因此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也变得“可有可无”。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不足,农机管理服务机构难以吸引到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机构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
2.3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机设备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增加,出现了许多自动化的农机设备。这些高科技含量的农机设备固然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但也对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如不能熟练掌握新型农机设备的操作方法,就很难提供正确的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农机站管理服务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虽然有着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都相对较差。
3完善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具体对策
3.1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能否落实到位,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都起到了关键性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切实加强对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视,并结合地方实际,为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3.1.1因地制宜出台支持政策 在农忙时节增设农机管理服务站点,适当提高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福利待遇等。在有了政策保障后,农机管理服务人员要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农机管理服务的实效性,不仅要在农忙时节做好农机设备的故障维修工作,还要利用平常时间,帮助农民完成定期检修和养护操作。
3.1.2增加农机管理服务的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地方政府可以与当地的民营企业相结合,通过企业募捐的形式,增加农机管理服务的资金投入。同时,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实现农企的协调发展。
3.2健全农机管理服务体系
孔内深层强夯法
DDC工法基本原理
孔内深层强夯法(down-hole dynanic consolidation)是一种深层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先成孔至预定深度,然后自下而上分层填料强夯或边填料边强夯,形成高承载力的密实桩体和强力挤密的桩间土(以下简称DDC法)。
碴土桩复合地基是指用建筑垃圾、杂土、素土、石料、灰土、无毒工业废料及它们的混合物等为填料,以DDC法形成具有较高承载力的复合地基。
DDC工法适用范围
DDC法适用于素填土、杂填土、砂土、粉土、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淤泥质土等地基的处理。
DDC法处理地基应采用素土、砂土、碎石、建筑固体垃圾、工业废料、灰土、混凝土以及其他的非腐蚀性混合物,对地下水无污染的材料作为桩体填料。
DDC法处理各类软弱地基时,以动力同结为手段,采用无机材料,如无机无毒的固体土、砂、石料、碎砖瓦、工业废料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为填料,达到节约钢材、水泥,降低成本,节约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绿色工程技术效应的特征。除了适用上述所列的应用范同外,对沙漠、垃圾场以及工业废料堆场的处理都有明显的效果。
DDC工法技术特点
DDC法是通过机具成孔(钻孔或冲孔),然后通过孔道在地基处理的深层部位进行填料,用具有高动能的特制重力夯锤进行冲、砸、挤压的高压强、强挤密的夯击作业,从而达到加固地基、消纳垃圾、碴土的目的,使地基承载性显著改善。这是一般地基处理技术都不具备的,具有显著特色的建筑地基处理方法。
与强夯法相比,DDC法采用特制重锤进行夯击作业,由于桩锤直径小,能产生数干kN・m/m2高压强动能,因此在具有相同夯锤重和落距条件下,DDC法的单位面积夯击能量比强夯法大很多。施工时由深及浅在孔内分层填料,分层强夯击或边填边夯,因此本法具有高动能、高压强、强挤密作用。在深层直接加固软弱下卧层,自下而上均匀加固地基,最深可达30m,而强夯法有效深度一般只有10m左右。此外,DDC法桩锤分为呈尖锥杆状或呈橄榄形状,夯击时比平面锤优越得多。夯击时,对下层填料是深层动力夯、砸、压密,对上层新填料是动力夯、砸、劈裂和强制侧向挤压。通过桩锤的动力夯击,在锤侧面上,产生极大的的动态被动土压力,锤推土迫使填料向周边强制挤出,桩问土也被强力挤密加固。再则,DDC法处理的地基,自上而下都得到加固,呈均匀密实状态。而强夯加固的地基上强下弱,有软弱下卧层时,则达不到地皋加固的目的。总之,用DDC法处理地基的密实性和均匀性均好,夯击能量高,加固深度大;而桩锤比强夯锤重量小,对机具要求条件低,所产生的公害也小,比强夯法有很大的优越性。
与柔性加固桩相比,DDC法在加固地基时,采用较重夯锤,孔内加固料单位面积受到高动能、强夯击,使地基土受到很高的预压应力,处理后的地基浸水或加载都不会产生明显的压缩变形,地基承载力可提高3~9倍。最大处理深度可达30m。而且桩间土也受很大侧向挤压力,同样也被挤密加固。桩周土被挤密形成了强制挤密区、挤密区以及挤密影响区、复合地丛的整体刚度均匀,这是一股柔性桩加固地本难以取得的效果。已广泛使用的双灰桩、灰土桩、砂桩、碎石桩等柔性加同桩,其最大缺欠是加固施工用的桩锤小,成桩的桩径小,夯击能量小,加固料要有选择性,压密效果低,对桩侧土挤密的侧压力小,桩间土被加固的效果较差。加固后的复合地基,其承载性状虽有改善,但加载后都会发生变形或浸水有湿陷量。用这类柔性桩加固的复合地基,其地基承载力一般不超过原地基的2倍左右或接近于天然地基。且由于施工机具的限制,其处理深度也是有限的。
与混凝土灌注桩相比,DDC法由于施工时不断对侧向土产生强制挤压作用,以至成桩后桩侧土对桩体产生很好的“抱紧”、“咬合”作用,增大了桩与桩间土的密实性,形成良好整体受力的复合地基。而混凝土灌注桩在成孔施工时,对周边土的扰动,未起到侧向挤压加固作用,混凝土硬化时收缩,使桩体混凝土与桩侧土间出现缝隙,造成桩侧摩阻力下降,尤其对以摩阻力为主要承载能力的长桩,其承载力损失较大。
DDC法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受任何复杂地质的制约,机械化施工程度高,施工质量容易控制,又能就地取材,如建筑碴土、工业无毒废料、素土、砂、砂卵石、毛石、粉煤灰、土夹石、灰土、混凝土等等都是DDC法各种桩体的材料。它的成本之低,是钢筋混凝土桩无法相比的。DDC桩在施工中噪音低,又不受气候条件影响。
DDC法可夯成各种桩体,根据孔内填料,如土桩、砂桩、碎石桩、灰土桩、三合土桩、水泥土桩、生石灰桩、粉煤灰桩、碴土桩等。表1对各种桩型的用料、含水量、粒径、配比等仅作了原则的限定。还应根据设计和施工中地基处理的目的、岩土工程的特征、材料的供应、雨水的影响而定。
DDC法既可夯造单组分的素土桩,也可夯造两种混合材料、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混合材料的多组分的桩种。
DDC工法优缺点
优点DDC法适用范围较广,特别是采用无机、无毒固体的土、砂、石料、碎砖瓦、灰土、混凝土块、工业废料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处理地基,不仅变废为宝,而且节约材料,降低工程造价,保护了生态环境。这是DDC法的一大特点。
具体而言,有如下优点:①适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各类地基处理。②用料标准低,就地取材。③具有高动能、高压强和强挤密效应。④夯击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提高显著。⑤地基加固处理深度大。⑥成桩直径大,挤密加固范围大,桩呈串桩状。⑦复合地基压缩模量高,承载性状好,沉降变形小。⑧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好。
缺点①设备自身没有持续改进,自动化程度低。②质量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受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质量意识影响较大。③受成孔垂直度、场地平整度影响夯锤不能达到在孔内自由落体的程度。
DDC工法设计要点
DDC法地基处理的技术效果与成孔条件有密切关系。根据场地的工程性质、环境条件,可优先采用长螺旋钻机成孔、掏孔,还可采用柴油锤、振动锤冲击孔,其核心是达到引孔将重锤放入孔中,以便填料强夯,进行深层的地基处理。
DDC法的桩端与一般桩基础一样,应置于密实层或卵石层等承载性状好的土层上。该技术成桩时采用孔内强夯挤扩,对桩端土层有挤密加固的作用。当桩端没有较好的土层时,可采用DDC法加固改良桩端土层,如置入干硬性混凝土、碎石、建筑垃圾等材料,通过夯击形成桩端加固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设计时应通过试夯和检测确定加固技术效果。
DDC法处理地基深度不宜大于30m。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600kPa。
DDC工法施工
DDC工法在工程中应用时,大多采用成孔直径400mm,成桩直径550mm。
施工准备要点①DDC法处理地基范围广,用料易得,技术含量高。为了工程的安全和质量,实施单位必须取得专利技术培训。未取得资质证书的单位,不得进入该项技术的实施。②由于DDC法采用预钻孔、掏孔和重锤冲击成孔等工艺,故应根据施工工艺的不同、现场设备的数量、场地条件等,制定最佳作业流水线保证施工安全。③桩体填料必须按设计要求在现场配制,尤其对掺有活性材料的填料应由专人进行监督配制。填料可就地选用各种无机固体材料及其混合物等。其中有机物含量不超过10%~15%。填料的标准必须按表1控制,根据该技术的特征,其配比及均匀性用装载机拌和。④桩体填料粒径的限量是根据一般设备动能压强所定。在特殊条件下,只要孔径能放入所需的粒径,超压强动能锤可将其在孔内予以粉碎,砸入孔底,挤入桩周。配比的限定是根据工艺设备和成桩的技术特征而定,对活性材料是以装载机斗容量配合搅拌,只要按其配比,装载机几次翻倒搅拌和高动能的压强挤扩即可将材料粉碎搅拌均匀。含水量限定是达到活性材料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DDC法对其低位和高位都作了限定。对于素土桩含水量应越低越好,碴土桩的含水量无论高低均可能使用。
机械成孔要点①根据土层物理力学性能,优先采用钻孔、掏孔的成孔方法,还可采用柴油锤、振动锤冲击成孔,如土层内含有块石或松散土层是,可采用冲击成孔或机械挖孔。对特殊土层(如冲孔困难)以两锤落距不大于150mm的方法控制成孔深度,即可达到处理深度的要求。②场地应平整,承载力不应低于120kPa。成孔机械应保持垂直稳定,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孔深的2.5%。成孔中心偏差不应超过桩径的1/4。③成孔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根据土质情况也可在孔底预留一定厚度的原土层,以重锤夯冲至地基处理设计深度,强夯桩底影响深度应为1~2m。根据设计要求,可在孔底做一人工持力层或扩大头。
强夯作业要点①强夯前必须按成孔质量标准要求对已成孔的直径、垂直度、标高、孔内的沉碴情况以及有无积水等进行检查,凡不符合成孔质量标准者,均须进行处理。如出现未达到设计标高的情况,应在孔内达到两锤落距不大于150ram时,方可进行填料强夯施工。②DDC法施工过程中,应按规定的填料标准、质量、数量、夯锤击数和落距等有关设计参数进行作业。③DDC法作业时,强夯重锤应与桩孔中心对中,下落时呈自由落体状态,其深度允许偏差应为±500mm。④DDC法施工时,当遇到缩孔时,可用硬骨料夯填消除塌孔影响。DDC法在强夯中,克服缩径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在实施中不能克服这一难题,将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必须处理后方可施工。⑤DDC法施工时,桩顶应高出设计标高500~1000mm,当按设计要求挖凿至设计标高,填完褥垫层后,应对场地实施低能量满夯一遍。⑥强夯分轻夯(夯锤质量为数百公斤)或重夯(夯锤质量为1000~5000kg)。
DDC工法自动化施工技术
由前所知,DDC工法在北方黄土层或其他土层中加固地基时,常用的方式是先用钻孔或用柴油锤、振动锤冲出一个孔,再向孔中填土,用轻夯(夯锤质量为百kg级)或重夯(夯锤质量为1000~5000kg)夯实。一股成孔速度数倍于夯实速度。一台成孔机往往要配数台夯实设备。迄今为止,所有重夯机都南人工操作手动施工,劳动强度很高。如果实现重夯机自动化,即自动提锤,自动送料,同时按孔径大小使送料与夯击速度相配合,便能实现全自动化施工。这将减少用工人数,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并确保施工质量。
全自动重夯机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为自动送料自动夯实的自动重夯机。用两个电液推杆代替人工操作溜放式卷扬机的刹车和离合器,立柱顶端有个常闭型压力开关,卷扬机的行星离合器端部电液推杆的电路中串联有时间继电器,传送带电路中并联有时间继电器。离合器电路的时间继电器控制提锤高度,使重锤在预定的高度落下。重锤落地后压力开关启动卷扬机自动提锤。传送带电路中的时间继电器调整送料量,使之与锤击频率相匹配。
该装置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用工人数,降低了劳动强度。能够自动记录填料量和夯击次数,便于监督,从而确保施工质量。不送料时,该装置可作全自动强夯机使用。
孔内深层超强夯法
SDDC工法基本原理
孔内深层超强夯法(super down-holedynamic consolidation)与DDC工法一样,亦属一种深层地基处理方法。该方法先成孔至预定深度,然后自下而上分层填料强夯或边填料边强夯,形成高承载力的密实桩体和强力挤密的桩间土体,简称SDDC法。
该法对桩间土能够实现两次挤密,具有锤体自重大、成孔和成桩直径大、桩体和桩间土密实度大(桩体压实系数0.97~1.00;桩间土挤密系数0.93-0.97)、复合地基承载力高(3:7灰土300~350kPa;2:8灰土250~300kPa;素土200~250kPa)且施工可靠度大的特点。
SDDC工法与DDC工法的差别
SDDC工法是在DDC工法的基础上,从“方法”和“动能压强”方面对地基土层和填料进行“超动能高压强”的强夯,从而使地基处理和碴土消纳获得更新换代的技术效果。两者的差别见表2。
SDDC工法加固机理
SDDC桩在成孔过程中,迫使孔内原状土侧向挤出,使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受到挤压、扰动和重塑,在填料时,迫使孔内填料再次侧向挤压孔壁,使桩周更大范围内的土体再次受到挤压、扰动和重塑,强夯巨大的夯击能量产生的波和动应力反复作用,迫使土骨架产生塑性变形,从而提高土的密实度和抗剪强度,改善土的变形特性,形成的串珠状桩体与桩间土相互咬合(见图2),承载力高,消除黄土湿陷性效果显著。
加固机理可归纳为:①成孔及成桩过程中对原土的动力挤密作用;②桩体充填置换作用(包括桩身及挤入桩间土的骨料);③生石灰的水化和胶凝作用(化学置换)。
SDDC工法施工
现以位于西安南郊某建筑物为例,加以说明。
拟建建筑物设计SDDC桩353根,桩长以穿透所有湿陷性土层进入不具湿陷性的层黄土1m为准,长约12m,根据设计的需求,成桩直径分别为1500mm、1800mm两种,地基采用SDDC桩桩基础,柱下布桩的形式处理,桩间距2.5~2.7m,局部加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对应上述桩径设计分别要求达3000kN、3600kN,桩体回填料采用3:7灰土,灰土压实系数不小于0.96。
施放桩位 施工前根据设计图纸,确定建筑物控制轴线,将桩的准确位置施放到桩基施工作业面上,做好明显标志。
冲击成孔 采用带桩架起重机,起吊重锤(直径约1.4m,重约15t的橄榄形锤)冲击成孔。在桩机就位,对正、调平后,起吊重锤到一定高度,一般可提升15~18m,相当于2000~2500kN・m的夯击能量,使锤自动脱钩,借助其动能冲入土中。反复进行上述操作,直至孔深达到设计要求。
强夯成桩 孔深达到设计深度后,先对孔底进行空夯,在桩端形成扩大头,再用装载机将拌合好的填料分层填入桩孔夯实。每次填料2m3,采用4~6击(以1/2桩长为界,成下部桩采用4击,成上部桩由于锤落距变短,采用6击)控制成桩质量。夯击时务必保证锤做自由落体运动,防止锤击能量损失。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SDDC桩省料、工期短、造价低,经济效益明显,特别在处理小高层,多层,人防以及别墅等工程中,经济优势更加突出。
SDDC工法与常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的联合使用 现以位于西安市北郊5栋33层高层建筑物为例,加以说明。该场地原为砖瓦场取土坑,杂填土厚度大部分为10.0m,最深处达24.3m。相差悬殊。杂填土以建筑垃圾为主,含较多砖瓦块及灰渣,局部含有大块的水泥块、楼板、破桩头。杂填土以下为黄土和古土壤,均具湿陷性,层底埋深9.00~22.10m;钢筋混凝土桩长度为37.5m,桩端位于可塑、中等压缩性的粉质黏土中。成孔以旋挖钻机为主、冲抓锥为副,对大块混凝土块则用SDDC大锤夯扩。围绕灌注桩桩位布置SDDC桩位。采用SDDC法预处理,压密大厚度杂填土、提高桩间土的密实度、消除桩侧负摩阻力,为桩基成孔和提高单桩承载力创造条件,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点位,回填夯实时采用素土,其余满堂布SDDC桩则使用渣土。SDDC桩的直径1400~1800mm桩间距1600~2800mm。钻孔灌注桩孔,经挤密夯实的压实系数大于0.97,挤密系数大于0.93,SDDC桩长10.0m~17.5m。钻孔灌注桩采用旋挖钻机成孔,成孔直径600~800mm,桩长37.5m。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成孔比较容易,桩侧阻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桩身周边回填土层稳定、均一,回避了渣土区桩侧阻变化无常这一弊端,其结果是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承载力提高与相对稳定。5栋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单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实测值均大于设计值(6600kN),满足设计要求。
SDDC工法优缺点
优点①可处理各类疑难地基。②具有超动能高压强的特征。③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高”。④消除“湿陷”、“液化”性能好。⑤采用橄榄形锤冲击成孔,成孔速度快,效率高。⑥处理地基深度大。⑦可以就地取材,凡是无机固体材料如土、砂石、碎砖、混凝土块、建筑垃圾、工业废料及其混合物均可采用。⑧成孔时无需取上,与钻孔灌注桩等其它方法桐比,该方法可节约钢材、水泥、减少成孔时的土和泥浆外运,降低工程造价。⑨可与常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联合使用,提高单桩承载力,用于高层建筑基础。⑩施工现场干净,无泥浆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小,施工公害小。⑩可大量消耗废料和垃圾。
缺点 由于设备大,夯锤重,在一些噪声、振动敏感区域施工会受影响。
SDDC法施工自动脱钩新技术
为了消除人工拉绳使重锰脱钩这一既笨重又小安全技术的隐患,现已开发出一种操作便捷、安全可靠、成本相对较低的自动脱钩新技术。
图3为自动脱钩装置结构图。图4为自动脱钩装置液压原理图。
图3为使用遥控器操作的重锤自动挂(脱)钩装置,该装置主要由配重、油缸、弹簧和四连杆组成,其特点是双伸型油缸两腔和一个两位电磁阀通过油管构成闭合的油路,两位电磁阀由遥控接收器接通电源换位,配重压在四连杆上方,弹簧一端固定于四连杆下方,另一端固定在油缸外壁上,四连杆上部沿油缸轴线上下移动,下部固定在油缸的活塞杆上。
由图4液压原理图可知:闭合的油路中,当电磁阀处于接通位置时,油缸的上下两腔相接通,液压油可从一腔自由流到另一腔。当电磁阀处于切断位置时,上下腔间的油路被切断,上下腔互不相通。当上下腔间油路接通时,活塞杆可以在外力作用下,移动或伸长或收缩;当上下腔间油路切断时,即使有外力,活塞杆也保持原有的伸长或收缩位置不变。
直招士官是与军官、士官相区别的军队新兴力量,是新的教学对象,在当前任职教育背景下,培养任职岗位合格人才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而《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是理论基础课,对后续课程和培养学员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结合直招士官学员的特点,结合岗位需求和课程性质,不断改进教学,培养和提高直招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1 直招士官层次《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简要介绍
1.1 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本课程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直招士官层次)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课程,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员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航材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1.2 课程的理念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以航材法规为依据,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航材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坚持现代管理理论与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结合。学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航空器材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形成初步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
1.3 课程学时数与授课对象 本课程学时数为30学时,授课对象是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直招士官层次学员。
2 《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现直招士官学员的特点不够鲜明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直招士官学员具有以下特点:学历层次较高,但基础相对薄弱,具备一定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在前期的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学内容设置难度比士官中专层次的高,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对管理知识知之甚少。虽然部分学员已取得国家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与航材管理专业相关的较少,导致某些学员较难理解部分专业知识。
2.2 培养岗位任职能力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 由于过去实行的是学历教育,突出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具有明确的岗位指向性,强调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从以往教学来看,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教员主要对以往的教学内容稍加调整,而不是完全按岗位所需去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加上直招士官学员不了解部队,使得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未来工作岗位的直接指导作用不明显。
2.3 体现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 由于本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而且直招士官学员不了解管理知识,更不了解航空器材专业知识,所以,多数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教员为中心,学员课堂参与性差、师生互动较少,教员与学员主要是单向沟通,并没有实现教与学双向交流,教学相长。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必须丰富教学方法,适应任职教育的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3 《航材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3.1 充分考虑学员情况 任职教育是以学员为中心的教育。鉴于直招士官学员学历较高但是基础薄弱、具备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但专业差异较大的特点,合理分组,每一组中既有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学员(如在民航做过机械员的),又有无工作经验的,既有基础较好的又有较差的。这样,在学习本课程教学内容时,基础较扎实的、以往工作经验相近的学员可以帮助小组中其他基础较差的学员,通过他们互相的交流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提高本课程的感性认识。尤其是航材管理方法模块的内容,应充分调动具有民用航空公司工作经验学员的积极性,以便帮助其他的学员尽快掌握和熟悉各种管理方法在航空器材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2 突出任职教育的教学目的 任职教育是以岗位任职为指向的教育,是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它以服务部队为宗旨,以部队岗位需求为牵引,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突出学员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员成为能够满足部队实际需求的高技能军事人才。因此,任职教育具有突出的岗位指向性。这就要求把培养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作为士官任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将培训对象任职岗位能力的需要作为改革教学最根本的牵引力量。而航空器材管理专业的直招士官学员毕业后的岗位主要是航材“三员”,即航材保管员、统计员和封存员,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直招士官学员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运用原理、理论和方法解决航空器材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航空器材管理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航材工作法规规定和要求的岗位职责安排教学内容,与航空器材保管员、统计员和封存员岗位相贴近。
3.3 丰富教学方法并灵活应用 教学方法的核心的作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教学方法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课程既有管理原理与理论内容,也有管理的具体方法,为了让学员既能理解和掌握理论,并学会运用各个管理方法,又能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指导日后的航材管理工作,就需要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3.3.1 互动式教学 如,在讲授“现代管理理论”时,由于多数管理理论源于西方国家,因此具有较大的抽象性,针对这一情况,不能单纯讲理论,而是通过让学员之间、教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学员理解所学内容,如“你认为在军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进行讨论。
3.3.2 启发式教学 做到教员的“教”与学员的“思”相同步,教员的“启”与学员的“问”相一致,增强教学效果,如“你认为如何做好航空器材质量管理”。
3.3.3 案例教学 选取航空器材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学员理解教学内容。如“标准化管理”部分中,由于航材保管员工作疏忽,没有按照器材目录正确摆放器材,造成器材无法找到,影响器材及时发付。
参考文献: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时,坝基处理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西北地区,黄土地质构造分布广泛,黄土所特有的直立性、稳定性和疏松有弹性、遇水易崩陷等特点,决定了水利水电工程黄土坝基不同于一般的坝基。另外,那些在外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外力作用下,浸水后使得黄土的结构破坏而导致变形的黄土(即湿陷性黄土),给工程的顺利完成和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强夯法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用于黄土坝基施工中,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保证了工程质量。
1.湿陷性黄土性质
从湿陷性黄土的定义:在外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外力作用下,浸水后使得黄土的结构破坏而导致变形的黄土,不难看出湿陷性黄土最主要的特点是土质比较均匀、结构疏松、水浸湿后极易沉陷,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因为不同区域环境的不同,所以使得这些区域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质各不相同。一般而言,依据所受压力的不同,湿陷性黄土可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两大类。其中,自重湿陷性黄土指的是在自身压力的作用下,使得其结构发生变化而下沉;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则指的是在外力和自身压力的作用下,导致黄土变形。对于黄土湿陷起始压力来说,黄土湿陷起始压力是指在湿陷性黄土发生湿陷时的最小压力值,这是判断黄土是自重湿陷还是非自重湿陷的重要依据。当黄土湿陷起始压力小于黄土实际受到的压力时,湿陷性黄土开始湿陷。一般来说,黄土受到一定的压力后,会立即形变,继续施压而逐渐到达稳态。对于常见的湿陷性黄土坝来说,在工程完工很短的时间内,这种形变就会到达稳定状态。然而由于湿陷性黄土自身的特点,湿陷性形变较压力形变更加严重,且湿陷速度极快,通常情况下,黄土在浸水1小时时就会发生湿陷。正是由于湿陷性黄土有着湿陷速度快、所需时间短等特点,工程施工受到严重的影响,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加固原理
强夯法是在重锤夯实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提高软弱坝基的承载力,用重锤从一定高度下落,形成较大的冲击力,反复多次的夯击土层使得黄土坝基迅速固结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坝基内的气体挤压出去,使得黄土结构进一步加固,密度变大。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黏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坝基。强夯法具有施工工艺、操作简单,适用土质范围广,加固效果显著,可取得较高的承载力,工效高,施工速度快,土粒结合紧密,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施工费用低、节省投资等特点。我国湿陷性黄土坝基施工过程中,通过应用强夯加固黄土坝基来减小因黄土坝基的湿陷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提高施工质量。强夯加固主要是应用动力加固以及加密原理来实现的。动力加固原理是指通过利用强大的压力来破坏黄土的结构,使得黄土中的水分通过空隙流出,来实现黄土坝基的加固;动力加密原理指的是通过强夯法的实施,在重锤反复敲击的作用下,黄土中的气体能顺利排出,以此来提高黄土坝基的密实度。
3.概况
永登县隶属于甘肃省兰州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6090平方公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门户。地貌上表现为石质山地与黄土丘陵交错分布。地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与黄土高原西部过渡地带,也是祁连山支脉东延与陇西沉降盆地间交错的过渡地区。永登县因其蓄水能力弱,水资源供应缺乏等原因,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此建设安全、环保的供水工程则显得极其重要,也为永登县的经济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工作人员在政府的组织下,通过对永登县水源和区域的勘测,最终决定在永登县中堡镇邢家湾村建设翻山岭水库,以便向县城及周边地区及时供水。该工程主要由输水工程、水源供应工程以及大坝工程三大部分构成,且分别由甘肃省三家水利水电公司承担。该工程建设时通过将东二干渠渠道水通引入水库中,再通过输水管道将水送入指定的水厂。该水库容量达120万立方米,以引大工程东二干渠渠水为蓄水水源,最大坝高21米,其中,副坝基开挖73200立方米,7个洞穴长达388米,最大供水量9500m3/d,坝基大部分区域都能满足工程标准,仅有少数区域会发生透水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区域黄土间空隙大,湿陷性严重以及土中含有大量的粘粒,这些都是造成坝基容易坍塌、漏水的重要原因。要想缓解湿陷性黄土造成的影响,工程施工时强夯法的应用则必不可少。
4.法施工方案设计
由于永登县翻山岭水库坝基基面建设比较零碎,因此很难形成规则的坝基建设,另外因为该工程中坝基建设区黄土属于严重型湿陷性黄土,该湿陷性黄土阻碍了工程的实施,因此在坝基建设时,对湿陷性黄土的合理处理则显得极其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施工质量,同时也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水库坝基设计表明,在坝基开始施工前,可事先进行强夯法试验,强夯法重锤夯击力要大于4000kN・m,强夯法施工过程中若有设备能提供更大的夯击力,则可优先采用。湿陷性黄土基础强夯试验可依据隔距敲打的原理进行,其间隔距离为4m,敲击点则按等边三角形原理进行,假如该黄土中水含量比较小,则在试验前可先用水浸湿,接着强夯法重锤夯击两遍,期间间隔三周为佳,第三次夯击时可选用小于4000kN・m的夯击力,最终夯击结果以黄土密度大于1.8 kg/cm3为好。
5.法施工工艺
(1)备工作以及强夯试验工程
首先在施工前,需准备好工程所需的设备,对设计图纸和资料进一步地完善。其次,施工前需要做好排水工程,以便水能及时排出,以加固坝基。最后,将地整平方便施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整个坝基工程进行划分,而后进行强夯试验。为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强夯试验时,应遵循由低到高的原则进行。水库坝基工程南高北低,因此在夯击点选取,并进行坝基高程勘测时,将其划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南侧、中区、北侧坝基,其中北侧坝基处于低地势处,因此可以作为坝基建设的起点,强夯试验工程也应先从此处开始施工,接着是中区,最后则是南侧。
(2)行强夯法施工
强夯法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对施工现场准确的勘测是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工程施工前期准备阶段做到尽职尽责,准确测量。在这之后,则可依照强夯法施工规则,严格按照规则进行,以保证工程质量,同时也要严格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强夯法施工过程中,要依据施工要求进行施工设计,进行分区强夯施工。强夯试验施工时,可根据坝基工程设计图,用夯击测量仪器确定施工区域,并在周围放置警戒装置,然后在施工区域内,依据等边三角形原理进行夯点的布置,其中各点间间距为4m,最后根据分区进行强夯试验。可通过每一次夯击后黄土坝基出现的下沉来进行夯击数的控制,并以此,来评估进行夯击处理坝基后的效果。在强夯施工过程中,黄土坝基部分区域有孔洞,造成坝基局部区域塌方,针对这些异常情况,各部门工作人员应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认真处理。强夯法施工是比较危险的工程,因此,需配备专业的安全负责人员,来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禁止闲杂人员进入施工现场。针对夜间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可增加照明、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尽可能在白天完成当天的工作量,以保证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6.法施工后的效果与检验
强夯施工完成一段时间后,要依照施工检验规范,进行静力触探检测,检测强夯后坝基的加固深度、数量和承压力。检测时,每1米取样,进行静力触探试验,当结果不符合施工质量要求时,应采取其它措施或补夯。另外进行湿陷性黄土坝基性质检测时,可依据现场施工的情况,进行含水量、湿陷性黄土湿陷度、压缩性等检测。对湿陷性黄土坝基承压力检测时,如有严格的要求,需进行静荷载检验,以防检测不当而造成的结果出错情况发生。
7.结语
近年来,西北地区各大地区水库修建过程中,都会遇到湿陷性黄土坝基修建困难的问题。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时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提出新方案,更好地解决湿陷性黄土坝基施工问题。
参考文献: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法治理念教育和规范执法主题教育,夯实规范执法的思想基础。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规范执法主题教育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开展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认真组织开展执法思想研讨、典型案例剖析、规范执法警示教育等活动,并针对检察干警思想实际加强教育引导,使广大检察干警牢固树立严格规范执法的思想意识,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始终绷紧规范执法这根弦,自觉遵守规范执法的各项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