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11:55: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关于动物的说明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始终是书声琅琅的,无论是放声朗读还是默读,无论是个别读还是集体读,都是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表达的最好方法。说明文教学也要把“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读词语、读句子、读段落、读全文。只有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使这些语言“烂熟于胸”,他们才会悟得更快、悟得更多。然,占阅读课堂主潮流的“有感情朗读”,并不适合所有说明文,笔者认为,说明文的教学不可过于追求有感情朗读,得视文本语言而定。 比如,《海底世界》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有趣,给人亲切热情之感,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尤其是描绘海底小动物们活动时的有趣情景。
说明文的朗读方式还可以多样化,根据表达特点,采用轮读、接读、对读、分组读等方式。如:《秦兵马俑》中“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
较之其他文体而言,说明文要适当地重视默读的教学。
说明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快速提取与整合文本信息。而默读这种读书方式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速度较朗读快,又不影响别人。随着年段的升高,默读训练在说明文教学中的比重也逐步加大。对于默读,整体感知内容时可以进行。如教学《神奇的克隆》可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克隆,并用线在文中标出来。学生边读边思考,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取文本的重点信息。当然,默读在品词析句时更适合使用。学生只有真正静下心来,潜心默读,思悟同行,才会体会到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特色。那种一味的“有感情朗读”,很难保证学生的心灵真正进入到字里行间。
要注意的是,说明文虽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语言严谨,但也不乏形象生动之处。因此,说明文的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情感基调,平静处还他个平静,赞叹处还他个赞叹。
二、关注文本表达,体会语言特色
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说明文表达严密,条理清楚,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辩其味,掂其分量,触其脉动,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读之乐趣,形成浓浓的语文味。
1、斟字酌句,品味语言准确。准确、严谨是科普性说明文语言最大的特点,作为教者,需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遣词造句的精当。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中多处运用“也许”“可能”等表示不确定性的词语,看起来与科普说明文的“科学严谨”相矛盾,但这恰恰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语言功底,因为文中的相关内容只是未经科学证实的一种猜测。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严谨性,笔者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品读,收到良好效果。
2、把握结构,梳理行文思路。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循作者思路的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文本知识的说明,是按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说明文的语感教学,要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其内在逻辑结构。这对学生今后说话写文章有条理是大有裨益。
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当学生把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概括出来之后,我说,如果老师原封不动地把这些凌乱的、没条理的知识复印给你们,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这一问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叙述的条理性,发现文章是按这个顺序来介绍克隆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高等动物的克隆,即是按从熟悉到不熟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知道了文章写作内在的线,这条“线”应该有逻辑,有层次,有条理。
3、比较品悟,建立文本意识。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不同;文体相同,表达上也会有所侧重。通过比较品析不同的文体或者相同文体不同的文章,能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与文体特征更加清晰。
如同题材同文体说明文的品,用《百科全书》中的《麋鹿》与教材中的《麋鹿》进行品,让学生比较品析中感受到写法的多样性。同题材的也可以是不同文体的文章比较品析,如将《太阳》与《海上日出》进行品析悟:《太阳》是从多方面来介绍的,《海上日出》则是按时间顺序来描述的;《太阳》一文语言平实,而《海上日出》语言形象生动,学生在品析中初步建立了文体意识。另外,不同题材的说明文也可以进行品悟。如将《麋鹿》与《恐龙》一起品,引导学生在品悟中认识《麋鹿》与《恐龙》的不同之处:《麋鹿》侧重于形体特点、生活习性及传奇经历,《恐龙》则介绍了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麋鹿》运用了引用、打比方等表达方法,《恐龙》则采用了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麋鹿》一文在介绍时,语言简洁、平实,学生易于理解,《恐龙》一文语言生动有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之情。
三、加强迁移运用,优化语言实践
1.防止以学习说明文的知识为重点
说明文教学绝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点所谓的说明文知识。以前我们在教学说明文时,特别强调文体知识的传授,什么特征、顺序、方法等可以列出一大串。光是说明顺序,就有全文顺序和局部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里又有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等。讲了这么多知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果如何呢?所以,说明文教学不要纠缠在文体知识上,不要过分追求文体知识的完整性,不要只见树干不见枝叶,把说明文当做可供解剖的木乃伊。当然,也不是一点都不讲,而是根据文章的不同情况,恰当精要地给一点提示,做一点点拨,学生略知一二即可。
2.防止以积累文中介绍的知识为重点
我们教学时可能会想,新课程不是提倡积累吗?文章讲了这么多科学知识,学生肯定是不懂的,我们应该把这些知识一一讲清楚,把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都作一个清晰的梳理,不能让学生留下任何遗憾。于是,教学重点始终放在对科学知识的诠释上,结果说明文教学成了科学知识普及,这也是教学观念上存在的一个误区。其实,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现在,各类媒体及互联网所传播的信息不计其数,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学生知道的东西,教师未必知道,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试想,对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我们又有多少清晰全面的了解呢?再说,学习说明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是为了开启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品质,促进他们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进而形成厚实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说明文教学的归宿及意义所在。
长期以来,说明文学习不太受学生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实,缺乏形象性。教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骨头”让学生啃,结果学生只能由被动应付变为厌学说明文。另外,就算在考试、练习中能做出较机械的有关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习题,仍不能否认学生实际的说明文阅读能力与说明文写作能力较差的事实,不少学生虽能写出好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却写不出像样的说明文。就目前三种基本文体教学来看,说明文教学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实际上,从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说明文来看,许多都是既有丰富的知识,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文章,不仅给人以经验和智慧,而且给人以启迪和开拓。
关于说明文教学内容合宜与否、正确与否的一些具体的标准和理据,可能涉及以下方面:教的是不是“语文”,教的“语文”是不是符合语文教学特定的目标,教了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是否正确、新颖,等等。这是大的方面。还有小的更细致的方面,如教的内容是否符合这篇课文的文体特性,是不是这篇课文最具特色、最精彩的方面,是不是学生最需要的知识。这些概括来说,就是以下三个方面:语体特性,学情特性,文体特性。
理据一:教学内容要符合语体特性
说明文语体是科学语体,这是一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中所没有机会体验到的语体,科学语体只能在书上才能学到,这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书卷语体。笔者认为,说明文阅读教学中虽然首先要学生了解文本传达的信息,但更主要的是了解并学习文本是如何传达信息的。因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一种阅读的图式(一种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所以,我们在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说明文最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时,应让学生明白文本是怎样传达和为什么要这样传达信息,即进入以理解为目的的阅读层次,解决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也就是事物的特征或原理)这个突出的问题。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借班上课,我让学生浏览《斑纹》相关语段,然后问什么是斑纹,大部分学生看着书也答不出要点。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准确提取文章信息的阅读技能。要说出什么是斑纹,学生需要掌握说明文语体的定义功能,并非简单的内容概括。还有像《大自然的语言》,要读懂什么是物候,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是什么,应该让学生弄清楚作者是如何给物候下定义的,又是怎样来阐述物候与气候的关系的。而有些教师在教读此类课文时,喜欢在文本的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寻找教学点,则是走偏了说明文教学这条道。
《〈物种起源〉导言》的论证架构与语言风格充分呈现了科学论述的特点。在当前学生普遍缺乏论证能力或习惯的情况下, 通过把握文本的组织方式,可以亲身体会何为论证, 并见证论证的力量。正如阿德勒所说: “学生阅读科学著作并不是为了理解那些专业知识, 而是为了理解科学的历史和科学的哲学。循着科学发展的轨迹, 了解及找出事实、假设、原理与证据相互之间的关联,就是参与了人类理性的活动, 也许是最有成就的理性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物种起源〉导言》一文中大量使用假设句的体认入手, 通过对诸如“如果耐心搜集…… 各种材料, 加以整理研究, 也许可以得到……”,“如果……对……等事实加以思考, 那么可以推想得到……” ,“如果不能说明……,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如果……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如果仅仅以……来解释……关系, 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如果认识到……还有很多不了解的, 那么,……也就不足为奇了”6个假设句的考查,伴随科学家的思考, 真切地去感受科学家在怎样的条件下猜测、推论甚至下结论, 从而见证科学家谨严周密的论证力量, 感受科学理性表达的真谛。
理据二:教学内容要符合学情特性
这是从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的关联角度来说的。教学内容的起点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奥苏伯尔说,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了解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新的知识、新的感悟。
教学内容要体现师生的认识差异。一个文本往往有多个层面的内涵,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读的意义的产生是以文本提供的图式和读者接受视野的同构或局部同构为前提条件的,一个文本适合这一部分读者的视野,但未必能进入另一部分读者的视野。同样,一个文本有多个层面,但并不是所有的层面都能够自动进入读者的视野,读者往往只选择与自己接受视野相应的层面去感受和理解作品。这样,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师生之间的差异,教学对话应当以这些差异为契机,而不可简单地停留在学生已经能够抵达的层面。教学对话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是师生、生生之间对同一文本同一层面的感受理解的差异性;教学对话的目的,是让文本中还没有进入学生视野的层面,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教例简述:
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是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从三个层面与学生展开对话:一是着眼于全篇,作者从荔枝的果实讲到荔枝的产地、系谱和习性,其顺序为由实到虚或由主到次;二是着眼于课文介绍果实部分,作者依次说明荔枝的壳、色、形、大小、肉、核等,其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三是着眼于荔枝果实某部位的说明,例如荔枝果实的形状,其说明顺序是从一般到特殊。教学对话应该选择哪个层面来展开?过去见得较多的是从前两个层面进行,因为一般人都认为那些是教学的重点。可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在前两个层面上,师生的感受、认识无明显差异,教师讲一些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以致师生难以“对起话”来。而第三个层面往往容易为学生所忽略,如果选择第三个层面与学生对话,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就选择了“形”“色”“产地”三个段落,把每个段落的句子顺序打乱,要求学生重新排列,这样既将教学落实到语言上,又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局部的说明顺序。
理据三:教学内容要符合文本特性
这是从教学内容与课文的关系角度来说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要符合课文的文体特性,二是要符合课文的审美特性。前者大一点,一般化一点;后者小一点,更具体一点。
不同体式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体式的差别有不同的层次,如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是不同的,这是最大的层次区别。而在文章阅读中,又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又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区别。往下分,还有更细的区分。比如在说明文中,文艺性说明文阅读就与一般说明文有别:文艺性说明文阅读应抓住关键语句,体味语言艺术。
《斑纹》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不是非常明显,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特点,有人就叫它文艺性说明文。这篇文章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它反映了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也与现在的人文主义、生态主义有一定的关联。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寓深刻哲理于个性化的锐利含蓄的语言表达之中。这些太深刻太艰涩的句子的理解,对学生来说也许太难。所以,学生首先需要理解这些句子,然后才能说出它们的妙处,即深入到文本之外,进一步思考与社会、生活的意义联系。
我校有位教师教学《斑纹》这篇文章,重点是教给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技巧方法,并指导他们运用这些技巧方法理解文中的句子;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的基础上,由此而思考,联想更广阔深刻的社会生活的意义。
课堂教学片段摘要:
师:这篇文章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句子,尤其是第8、第9两个自然段中最多。所以我们主要就这两个自然段中的一些句子来交流分析。
先给大家讲讲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技巧方法(投影):
1.注意关键词;
2.弄清楚比喻、象征等修辞的含义。
举例说明:第8段有一句话“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你觉得这句话的关键词是哪些?
生:衰老、幸福。
师:是的。在我们看来“衰老”怎么可能是幸福的呢?这两个词给我们巨大的心理冲击,“衰老”本是一种生命的悲剧,对于鹿来说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它躲过了无数次的猎杀,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可见鹿对于幸福的期待的卑微,也让我们体会到鹿生存状态的艰难。
联系现实生活,鹿让我们联想到哪类群体呢?
生:弱势群体。
师: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它们的生存状态是那么的艰难,它们对幸福的渴求是多么的卑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像鹿这样的弱小动物的怜悯和对它们生存状况的关注。
(在屏幕上投影从第8、第9两段中挑出来的4句话)
师:下面请大家4人一组,在4句话中任选一句研讨其含义,注意运用我刚才教给大家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另外,等会儿交流时,一定注意要先说清楚你找到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师:来看第一句:“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
生:我找到的关键词是“自由”和“小钱”。
师:怎么说?
生:在我们看来“自由”应该是无价的,但是在“肉食主义者”的眼里,“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仅仅是他们的“小钱”而已。
师:嗯。换句话说,对于“素食主义者的自由”,肉食主义者不用花多少代价就可以将它剥夺。还有没有其他关键词?
生:“暂不征用”。
师:“暂不征用”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以后会用或者随时可用。
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可见这句话的含义是――弱者的自由掌握在强者的手中,弱者没有真正的自由。
再来看第二句:“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生:道德不能阻止肉食主义者的欲望,尊严不能……
师(提醒):“肉食主义者”可以替代为?
生(众):强者。
师(继续提醒):后半句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的脖颈”。
师:脖颈在外面意味着什么?
生:生命。
师:“”意味着什么?
生:没有保护。
师:对,“的脖颈”比喻生命脆弱,没有保障,请把前面的连起来再说一遍。
生:道德不能控制强者的欲望,尊严不能保护弱者的生命。
师:前半句话容易理解,强者为满足本能的欲望,常常败坏了道德,那么后半句又是怎么理解呢?
生:尊严对弱者来说毫无意义,因为它保护不了弱者的生命,所以死要面子可能没有意义。
师:这么说,前半句是讽刺强者,后半句是讽刺弱者?
生(众):不同意。
师:有人说“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尊严虽然不能保护弱者的生命,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要尊严了。
……
从上面这段课堂实录来看,对学生来说,理解这些寓意复杂深刻的句子,虽然依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但能比较轻松地找到突破口,从而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渐深入,并且最后比较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另外,对教学内容作删减选择之后,任务减轻,学生可以集中精力研习难点、重点,使课堂紧张而有节奏,而不是繁重复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课堂避免了很多无效劳动,为达成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说明,说明,本来已经说得明明白白,只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就行了,有多少东西好分析的?”是的,教师不要过多分析,但我认为有些内容还是需要品味的。比如说明文中一些抽象的词语、数字,只有化抽象为形象,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愿意读。
《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的第3自然段,作者主要通过列举数字的方法,写出了金字塔的宏伟,这种写法,学生在第一遍读文时就能看到具体的数字,但怎样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并在以后的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此法呢?其实,抓住其中的重点数字品读就能实现。为了写出金字塔宏伟的特点,作者运用“230万块”“2.5吨”两个具体的数字,写出了建胡夫金字塔所用石块之多、之重。这两个数字内涵丰富,除了写出了石块的多、重的特点,更表现了埃及人民付出的艰辛和超人的智慧,需要教师带着学生品一品。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数字是抽象的,所以就要还抽象为形象。于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重及普通卡车的载重量来计算:① 一块石头重2.5吨,我们五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那么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五年级同学的体重之和?② 230万块巨石,每块2.5吨,一辆普通的卡车载重量是5吨,要用多少辆卡车呢?算过后,学生的惊讶之情写在了脸上。这样的教学,学生就真切感受到了这些枯燥数字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对于埃及人民的敬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其实,说明文不仅在介绍知识,更饱含着情感。而很多说明文中都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教师抓住这些抽象的数字,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就会走进文本,触摸到语言的温度。
二、 俗语中品出“生动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入选的说明文,大多是利用对客观事物的介绍,来向学生渗透科学知识,其语言准确、生动,值得揣摩。尤其是文中一些形象描,易懂的俗语的运用,为文章添彩不少,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帮助。比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中,有对于彗星和陨石碎片碰撞的形象描写:“当时,太阳系内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结合图片或想象体会文本语言的形象外,我还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换词比较:
(指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家常便饭”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替换它?
生: 平时经常发生。可以用“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来替换。
师:那你觉得用“家常便饭”和“习以为常、十分寻常、普普通通”哪个更好?
生:“家常便饭”通俗易懂,更加形象。
师:在本文中还有类似的描写,谁发现了?
生:持续不断的火星气体集体大逃亡中的“集体大逃亡”,让我好像看到了许多气体慌慌张张地离开火星的样子。
生:但很快被火星气体裹挟着逃向太空了,我感觉“裹挟”一词很形象,我好像看到气体把水拉着、拽着逃向太空。
“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等词语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能听到的俗语,容易理解,无须解释。在说明文中用上这样的俗语来介绍一些知识,比书面语在表达上更加灵活、生动,更能激起学生对语言的热爱,使学生了解到汉语的丰富、形象。上述片段中,“家常便饭”形象地写出了太阳系内无数碎片经常碰撞的状态,而“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赋予了物质以人的性格,形象地写出了火星引力小,致使表面液态水蒸发成大量气体,离开火星的样子,交代了火星上水不能长时间存在的原因,让学生读起来不觉得枯燥、乏味。
在说明文教学中,这些词语就是引领学生朗读品味的重点所在。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换词比较,根据词语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等,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促使学生深入领会语言文字,从而加深理解,读出语文“味”来。这样,学生就会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体会这种写法的巧妙,也会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此类写法。
三、 熟视中品出“条理化”
对科学知识有条理的介绍,是说明文的一大特色,更是学生习作的凭借。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阅读时,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等,而对作者写作的顺序不太注意,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文章的结构、顺序,并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训练中“习得”写法。
记得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火星上水来源的叙述,作者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写。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这个写作密码,一位老师的做法充满智慧,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3―5自然段,思考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几句话排出正确的顺序:
( )那么,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 )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 )科学家根据火星照片资料和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 )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
接着,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是根据什么来排序的,有的学生说是根据课文内容来排列的,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一些关键词,如“那么”“最初”“还有”“另外一种来源”来排序。最后,教师及时总结:以后再碰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可以抓住一些表示顺序的关键词来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对于作者介绍火星上水的第二种来源的段落,学生比较难读懂,教学中,他又采用让学生根据图解口头介绍的方式,来感悟作者的叙述顺序。
排序,不仅让学生很快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在读文口头介绍水的第二种来源的过程中,也将文本语言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真正使学生“言意”兼得。
四、 拓展中激发“情趣化”
西瓜是一个在夏天常见一种水果,西瓜它身上穿着绿油油的衣裳,还绑着许多黑色腰带。同一个武士一样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西瓜内部是红色。如果你把它平均切成五份,你会发现它很像一朵绽放的花朵。
你如果拿起一半西瓜去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那红红的身子里有着许多小黑籽在里面捉迷藏。有人吃西瓜是狼兔虎咽的,可是你慢慢品尝的话,你会观察到:你轻轻一咬,西瓜就会有许流出来,十分甜,并且有些西瓜是一咬到便入口即化。西瓜吃起来是甜甜的粉粉的。
有些时候你吃西瓜的时候,你在外面看不出来有小黑籽,可是你吃到里面的时候会有一些小黑籽冒出来。西瓜的作用其实是很多的。比如说:西瓜能够解渴,降血压和美容颜发。西瓜还能够榨成西瓜汁,仍旧能够清暑解渴。据说西瓜皮还能够炒着吃。说到西瓜皮我想到了一句我们经常说的话:“冬瓜皮,西瓜皮,你不能够耍赖皮。”西瓜是生长在地下的水果,西瓜在结果之前还会在藤条上开出花朵来。有时看见大人买西瓜的时候会用手去敲那个西瓜,当时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之后我问了妈妈才明白,敲西瓜能够确定出西瓜的好坏和成熟度。
西瓜的奥秘还有许多许多,就等着你去发现探索。
西瓜的说明文(二):
“没吃前是绿色的,吃的时候是红色的,吐出来是黑色的。”大家明白这个谜语说的是谁吗?它就是西瓜呀!
传说:西瓜原名稀瓜。意思是:水多肉稀。是神龙尝百草的时候发现的,之后,传着传着,就成了西瓜。
“瓜中之王”是人们对西瓜的爱称。为什么叫“瓜中之王”呢?因为西瓜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并且果汁,果肉,味甜。是人们在夏天不可避免的解暑品。
我们常见的西瓜有四种:黑美人,花皮西瓜,无籽西瓜,特小凤。
黑美人:丰产性好,不易裂果,果实呈长椭圆型,果皮深黑绿色,有不明显色条纹,外观十分优美,果实2.5公斤左右。果肉鲜嫩。
无籽西瓜为什么没有种子呢?因为无籽西瓜是三倍体,由于三倍体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出现染色体缭乱的情景,所以不能构成种子。
花皮西瓜:瓜圆,肉厚,个重。一般7至15斤,皮一般厚1.5厘米。
特小凤:为极早成熟小果型品种。重1.5至2公斤之间。小巧优美,果皮整齐,果皮极薄,美味爽口。
此刻,还出了许多新品种:香味西瓜,两熟西瓜,迷你西瓜,橡皮西瓜,奶味西瓜等。怎样样?够新鲜吧!
西瓜除了鲜食以为,还能够加工成:西瓜汁,西瓜酱。无论怎样食用都是极其鲜美的。
我爱西瓜,爱它那朴实无华的外表,爱它那香甜可口的果瓤。
西瓜的说明文(三):
在众多水果中,我最爱吃的是西瓜。每当夏天来临时,我总要妈妈买上几个西瓜,吃西瓜成为我们家夏天的一个保留节目。
西瓜有的是椭圆的,有的是圆溜溜的。它一身绿衣裳,有的还有细细的条纹。西瓜的果肉甜美。当你切开西瓜时,就能看到那红红的果肉,在这红红的果肉中,有许许多多小籽,像一双双小眼睛在笑眯眯的望着你。一股风吹来,把西瓜的清香送到你的面前,使你忍不住赶紧把它咬进嘴里,顿时,一股甜蜜、凉爽、清香的感觉油然而生,使你吃了第一块想吃第二块,真是“口水直流三千尺”。
西瓜好吃,放到冰箱里冰一下,味道更好。可是,听妈妈说,冰西瓜吃多了,肚子会受凉。如果吃得太多,甚至会拉肚子。记得有一年夏天,妈妈冰了一个西瓜,我放学回到家,经过妈妈的同意,从冰箱里把西瓜取出来,用妈妈切菜的菜刀,将西瓜切成两半,然后拿着一个铁勺,舀着吃。当我吃完一半时,我经不住另一半西瓜的诱惑,又把另一半西瓜也吃了。这个西瓜足有一个足球那么大,吃起来真是爽。没想到,当天晚上我就拉肚子了。我这才明白,吃冰西瓜吃多了真的不行,并不是妈妈吓唬我的。
西瓜要跑整整一年的长路,才能和我们阔别重逢。可我有时在西瓜还没有上市时或者西瓜已经过市时想吃西瓜,但已经没西瓜卖了,这时,只要你一提到西瓜,我的口水就会在嘴里打转,又一次“口水直流三千尺”。
西瓜,我喜欢吃。
西瓜的说明文(四):
“吃前绿绿,吃时红红,吃后黑黑。”大家必须会想:“世上有这样的东西吗?就算有,谁肯吃呀!”可是我要一说出来,你必须要会心一笑!那就是我最爱吃的水果———西瓜。
每到夏日,又大又圆的西瓜就在地里成熟了。它穿着一身有浅有深的绿袍子,碧绿和翠绿相间的波纹,仿佛维族少女的衣裙。它的表皮很光滑,头上长着一个“猪尾巴”。它的形状是椭圆形的,横着看像个幼儿写的艺术字“一”,立起来看又像阿拉伯数字“1”。小一点的西瓜,像排球那么大,大一点的西瓜,有好十几斤重呢。
把它切开,鲜红的果肉上分布着一粒一粒黑瓜子,就像一粒粒黑色的珍珠镶嵌在红宝石上。咬一口,清凉甘甜的汁水充满了口腔,仿佛喝了琼浆玉液一般,从头凉到了脚,舒服极了!盛夏酷暑之际,如果能饱食一顿西瓜,那真是一件惬意的享受。
西瓜不但样貌奇特,用途也不小哩!它富含维生素,能够消暑排毒,生津解渴,并且价廉物美,是夏季不可缺少、人人喜爱的消暑佳品。西瓜皮还能够做药呢!用西瓜皮做的菜,好吃又有营养。
这么好的西瓜,叫我怎能不爱它!
西瓜的说明文(五):
今日,我给大家介绍的水果是“西瓜”。它有着翠绿的外衣,上头镶嵌着一条侨深绿色的纹线,像似裹着一条漂亮的头巾。用手去摸它的表皮,光光滑滑,像婴儿的皮肤一样,让人感觉很舒服。
西瓜的品种有:无籽瓜、凤瓜、水蜜瓜、爆炸瓜辨别拿起西瓜用手敲,如果听到的是清脆的声
音说明这个西瓜没有熟如果听到的是“砰、砰、砰”的声音它保准是熟透的西瓜
用水果刀把西瓜切开,立马露出了鲜嫩的果肉,红色的果肉上还有许多黑瓜子,像一只只小蝌蚪在红色的果肉里睡觉红色的果肉流出红色的果汁
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片西瓜,咬了一口感觉凉甜可口,真爽!我吃西瓜大口大口的吃我从来吃西瓜是不吐西瓜籽的红色的汁水流的满口都是像满嘴的血一样我不由的叫了一声:西瓜真甜太好了我一下子吃了很多西瓜吃得我高兴级了
西瓜能够清凉解渴、消暑除烦,令人心境舒畅其次,所摄入的水分和无机盐经过代谢成小便,还能带走剩余的热量,到达清暑益气的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吃西瓜的好处叙述得十分详尽,他说西瓜甘寒无毒,不仅仅“消烦止渴,解暑热”,并且“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疮”。医书中还把西瓜称作“天生白虎汤”用。
这就是我介绍的西瓜!
西瓜的说明文(六):
在水果里我最喜欢西瓜。
西瓜圆溜溜的,像脸蛋一样可爱。西瓜有斑马一样的条纹,像蚯蚓一样在上头爬着。西瓜分为西瓜皮和西瓜肉,西瓜皮能够美容,我妈妈常常把西瓜皮贴在脸上;西瓜皮还能够做菜,我也是看见妈妈把西瓜皮晒干,然后炒肉吃,可好吃了。我最喜欢的是西瓜里的果肉,西瓜的果肉甜甜的,像可爱的小天使在上头洒了一层甜粉,可好吃了!西瓜的汁也十分好喝,尤其是在夏天,将西瓜放在冰箱里等西瓜冰了以后再拿出来吃,那叫一个爽啊!
大家都说仅有动物能够进化,此刻,水果也能够进化呢!比如西瓜,因为人类的嫁接,西瓜有了许多种类:有无籽西瓜,没有籽,能够放心大胆的吃;不必担心把籽吃到肚子里;有颗粒西瓜,里面有颗粒似的果肉;有方形西瓜,表面是立方形的,听说也很好吃,颗粒西瓜和方形西瓜都是我在科学书上看到的,可惜没见过。还有好多好多种西瓜等待我们去发现哦!
西瓜,是在夏天必备的水果,是在人类渴的时候想要的水果,是每次能够补充百分之二十水分的水果,还是我全家人最爱的水果,听完我对西瓜的介绍,你是否也异常想吃了呢
在夏天的一天里,奶奶买来了一个大西瓜,我们把西瓜切开一看,哇!这个西瓜真不错,红红的西瓜瓤,黑黑的瓜籽,奶奶的眼光真好。开吃了,我们大口大口地吃,都不约而同地说:“真甜,真好吃!”他们把瓜籽全部吐进了垃圾箱里,而我呢是把瓜籽埋进土里,给它浇水。
西瓜的说明文(七):
我喜欢吃水果,那金黄的香蕉,红红的苹果,紫色的葡萄都让我爱不释手,但这些水果中,我对西瓜更是情有独钟。
夏天,西瓜成熟了,马路边,路边的车上,水果摊上都堆满了碧绿的大西瓜,真让人流口水。西瓜长得圆溜溜的,像一个绿色的大圆球。浑身上下都光滑光滑的,就像抹了一层油。你看,碧绿的外衣上,还有一条条深绿色的条纹,真是惹人喜爱。西瓜大小不一,大的有十几斤重,小的有五六斤重。
挑上一个好的西瓜,轻轻切开,“嘣”的一声响,西瓜裂成两半。露出了鲜红的瓜囊,里面还有一颗颗黑黑的小瓜籽,这些瓜籽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这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令我口水流三千尺。咬一小口西瓜,甘甜的西瓜汁沁人心脾,让人暑气全消。
西瓜的品种很多,有的皮很薄,只要轻轻一切,西瓜就裂成两半了。可是,这种西瓜不大,仅有五六斤重。我最爱吃这种西瓜了。平时把它切成两半,姐姐一半,我一半,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吃。真让人过瘾!还有一种无籽西瓜,它的皮很厚,并且个头很大,一个就有十几斤重。
西瓜不但好吃,并且全身都是宝。不信,我来说说吧!西瓜的瓜囊不但能够直接吃,还能够做成饮料喝。瓜皮能够做成佳肴,脆脆的,好吃极了!瓜籽洗干净后,晒干,放在锅里炒一炒,就能够当香瓜子吃了。你看,难道这些不是宝吗?
西瓜真好吃啊!我爱你!西瓜!
西瓜的说明文(八):
夏天到了,街上会有很多人在卖一车车的绿色大脑袋---西瓜。
我十分喜欢吃这种水果。西瓜长得圆圆的,有的也有椭圆的,上头布满深浅不一样的绿色花纹,像穿了迷彩服一样。他们的头上还常常流着一个小辫子,长的、短的、直的、歪的,显得那样俏皮、可爱。
有一次,天气十分炎热,暑气难耐。妈妈买回来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我急急忙忙抱着西瓜把它冲洗干净,放在桌子上,拿起水果刀,顺着他的身子切了下去,只听“咔嚓”一声,西瓜一分为二,鲜红的果肉露了出来,汁水已经流到桌子上,一颗颗西瓜籽静静地躺在里面,像红宝石里嵌着一粒粒黑珍珠,又像赤色的湖水中游着一群群大脑袋的小蝌蚪。看到那里,嘴里一股泉已经涌出,让人迫不及待的把西瓜放入口中,甜甜的,凉凉的,回味无穷,暑意全消,让你吃上一口还想咬上第二口,直到你吃的肚子圆圆的,鼓鼓的,手上、嘴上,留下红红的汁水,这是狼吞虎咽的印记。
大家都喜欢吃西瓜,但你们明白西瓜名字的由来吗西瓜原产于非洲,之后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它本是西方的水果,所以我们把它叫西瓜。
西瓜处处都是宝,西瓜的皮、果肉、西瓜子都有药用价值,能够清热、解毒、解暑、利尿的功能。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到家,觉得头晕、恶心,浑身无力,妈妈一看,明白是中暑了,立刻把又甜又凉的西瓜放进我的嘴里,一会,头晕、恶心的症状就飞到九霄云外了。
西瓜真是一种治病的神药呀,难怪俗语说得好:三伏天气吃西瓜,各种药都不用抓。
西瓜的说明文(九):
在夏天骄阳似火,太阳烤着大地,吃上一口西瓜,哇,我不再怕热,只顾着吃了。这就是我最爱吃的西瓜。
西瓜圆溜溜的,像一个篮球,表皮墨绿和嫩绿相间。大家都爱吃甜甜的西瓜,能够从西瓜的外观来选择:俗话说“瓜熟蒂落”,首先看瓜蒂,卷曲的比直的甜;再看花纹,清晰的比模糊的甜;最终看瓜的底部,圆圈越大西瓜皮越厚。切开西瓜,只要鼻子凑近它,一阵阵瓜香扑鼻而来。吃上一口,甜甜的瓜汁沁人心脾,让人吃了还想吃。
西瓜不仅仅好吃,还有许多药用价值。夏天吃西瓜有利尿的作用,西瓜汁俗称“白虎汤”,有助于人体把废物排出体外,但正在感冒的人却不宜食用。西瓜还能做成西瓜霜,能够治疗口腔溃疡,只是味道实在是太苦了。我喜欢西瓜,因为它不仅仅是美味。
西瓜的说明文(十):
西瓜又大又圆,里面红红的果肉又香又甜,吃起来味道好极了.西瓜是一种凉甜可口,营养价值也很高的水果.西瓜除了不含脂肪,它的汁液几乎包括了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如维生意A、B、C、蛋白质、葡萄糖等.有些因“苦夏”,吃不下饭,营养得不到补充的人,吃西瓜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西瓜的药用价值,在祖国医学的《日用本草》、《本草纲目》等典籍中均有记载,说西瓜能消烦、止渴、解暑热等.将西瓜汁含于口内可治口疮;西瓜皮,中医叫“西瓜翠衣”,可治闪腰、岔气及口唇生疮;瓜籽仁有清肺等功能;根叶煎汤,可治肠炎;瓜皮煎汤代茶,是很好的消暑清凉饮科;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西瓜栽培中,经过精心选育,创造了许多优良品种,如“郑杂三号”等.有的西瓜品种起的名字还很新颖,如“十八天炒”.这种西瓜生长十八天就成熟了,并且皮薄,籽儿小,个儿也不大,却比普通西瓜甜,一棵能结三、四个,深受人们喜爱.西瓜很容易种植,只要把吃瓜时吐出的籽晒干,第二年开春后埋在土里,经过绵绵春雨,在温暖松软的土壤的怀抱中,瓜芽就像出壳的小鸟,渐渐地从瓜壳里钻出来.它悄俏拱出地皮,吸吮着春天的甘露,舒展开绿绿的嫩芽,不几天就能长出几寸高,开始插秧.如果管理得好,一棵瓜秧能结出三、四个滚瓜溜圆的西瓜,一亩地能产上千斤,经济效益很高.种西瓜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门路.
西瓜被人称为“夏季水果之王”.据《本草纲目》记载:胡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始入中国.又一说:五代时胡峤入契丹,第一次吃西瓜.契丹从回纥引入西瓜,胡峤把西瓜种带回中国.由此可见,西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因它来自西域,故名“西瓜”.因其性寒,又名“寒瓜”.
西瓜,真不愧为我们所热爱!
西瓜的说明文(十一):
我最喜爱我家乡那味美汁甜的大西瓜了,那个味道我一生都难以忘记!
西瓜是椭圆形的,它身穿着淡绿色的衣服,身上布满了深绿色的狭长条纹。它身子的一头还有一个小辫呢!西瓜的表皮很光滑,皮不仅仅薄并且还很脆,只要用刀一切,瓜皮就会自然地裂开了,展此刻眼前的可不是穿着绿衣服的大西瓜了,而是新鲜红嫩、光彩夺目的红瓜瓤了,还配有几粒黑色瓜籽,别看仅有几粒小小的瓜籽,它们可是红瓜瓤美的伴侣,它们能让瓜瓤显得更加惹人喜爱,绿的碧绿、红的鲜红、白的雪白、黑的乌黑。我情不自禁地咬了一口,啊,沙甜沙甜的,沁人心脾,就像吃了蜜一样。有一次我玩得满头大汗,看见西瓜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籽都顾不上吐了,真是又解渴又降温啊!可是由于我吃得太多了,肚子吃得鼓鼓的,一会儿一趟厕所。唉,西瓜不仅仅沙甜,汁还很多啊!
但我还是爱吃西瓜,看了我的介绍,您也必须想吃吧?那就欢迎您到我的家乡来吧!
西瓜的说明文(十二):
在众多的水果中,我最喜欢的要数西瓜了。西瓜有圆形的,如果把瓜皮画成篮球的样貌,还真能在众多篮球中以假乱真。除了圆形还有椭圆的。西瓜的颜色更是独特!淡绿色的底上镶嵌着墨绿色的花纹。说起它的味道,那更是妙不可言,无以伦比的把西瓜切开,一股清香就扑鼻而来,并且汁水会源源不断地从切开的瓜里涌出来。甜而不腻、可口。西瓜的瓤不像苹果那样容易氧化,也不像草莓那样轻轻一碰就烂了,如果将西瓜切开放入冰箱,想什么时候享用都能够西瓜被人称为“夏季水果之王”。据《本草纲目》记载:胡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始入中国。又一说:五代时胡峤入契丹,第一次吃西瓜。契丹从回纥引入西瓜,胡峤把西瓜种带回中国。由此可见,西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因它来自西域,故名“西瓜”。
因其性寒,又名“寒瓜”。西瓜的吃法也有很多。能够将瓜切成两半用勺子吃;还能够将瓜切成一块一块的小牙状。还有,西瓜皮能够像菜一样炒着吃,西瓜籽也能够制作成各种炒食。能够说,西瓜浑身是宝!据说,西瓜还具有清热散毒、防暑降温、美容养颜的功效呢!俗话说得好“暑天半只瓜,药物不用抓。”呵,同学们,一齐来尝美味,欢乐同分享。
西瓜的说明文(十三):
“吃前是绿色,吃进去是红色,吐出来是黑色”(打一水果)一听到这谜语,你必须不明白这是什么吧!告诉你们,答案是——西瓜。西瓜,是夏天人们最常吃的一种水果,最解渴的一种水果,下头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酸甜可口的西瓜吧!
西瓜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实。我国南北皆有西瓜栽培。瓜呈圆形,皮色有浓绿、绿、白、或绿色夹蛇纹等,瓤而甜,呈浓红、淡红、黄或白色。
西瓜堪称“瓜中之王”,因是在汉代从西域引入,故称“西瓜”。西瓜味道甘味,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西瓜除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外,包含很多葡萄糖、苹果酸、果糖、蛋白氨基酸、番茄素,还有丰富的维生素C等物质,是一种富有营养、纯净、使用安全的食品。
西瓜不仅仅甘味,并且还奇怪喱!
瞧,那西瓜还有“瓜王”哩!那条纹整齐,绿油油的就是瓜王,它的个头十分大,竟相当于普通西瓜的四倍、五倍,真趣味。还有的西瓜,造型奇特,有方形、心形、圆形。
你还别说,这西瓜一拿到大师的手里,立刻就变成一朵牡丹、玫瑰,在同学的手里,那西瓜就立刻变成了乌龟、鲨鱼。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以后再也不小看那普通的西瓜了?
西瓜的说明文(十四):
看起来是绿的,吃下去是红的,吐出来是黑的。这是什么?哦,答对了,就是西瓜。
西瓜看起来像一个皮球。西瓜属于葫芦科,是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瓜瓤脆嫩,味甜,包含丰富的矿物盐和多种维生素,是夏季主要的消暑果品。
大的有篮球那么大,小的仅有拳头那么小。西瓜的形状有圆形的、椭圆形,表皮有绿色的、有黑色的、果肉有大红色的、淡黄色的。并且有的西瓜是没籽的,但有的西瓜却长满了黑黑的籽,吃起来可麻烦了。
西瓜喜欢高温、干燥的气候。适宜生长的温度在25°C-30°C之间,每年的7、8月是它上市的季节,每年的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备有西瓜。在炙热的夏日或者气温闷热的夜晚,只要有冰冻的西瓜,便具有消除暑热的结果。
西瓜是夏天的典型水果,也是夏季的主要水果,我们应多加以珍惜。
西瓜的说明文(十五):
身穿绿衣服,挂着黑领带,满肚子红红红,黑点点黑黑黑。”相信你们都猜到了,答案就是——西瓜。
不是吗?西瓜的外皮是绿色的,上头有黑色的条纹。把西瓜切开来,你会看见西瓜的瓤是红色的,籽都是黑色的。
西瓜不少种类。按果肉颜色分类,有红心西瓜,黄心西瓜,按有没有籽分类,有籽西瓜,无籽西瓜。但黄色无籽的,比较少见了。
西瓜个头大,每一个有几斤、十几斤的。此刻科学工作者进行品种改造,有小西瓜了,一个仅有一斤左右。一个人吃刚刚好。并且品质上佳。
西瓜包含丰富的营养。在炎热的夏天吃西瓜,能够祛暑。夏天把西瓜放到冰箱里,过一会儿拿出来吃,让人感觉凉爽,还不会对肠胃有害!西瓜还包含许多维生素,运动过后吃点西瓜,能够补充体力,使你精神抖擞!
西瓜不仅仅好吃,还有许多功能和医疗价值呢!有止渴、解暑热、利小便、解酒毒等功效。近代医学研究证明,说西瓜还有治疗肾炎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呢。
西瓜被人们称为“夏季水果之王”。
西瓜的说明文(十六):
我爱家乡的西瓜,要问我为什么,哈哈,告诉你吧,因为西瓜给我的童年送来了无穷的欢乐。
西瓜圆圆的,一般的西瓜和足球一样大小,抱起来沉甸甸的,我一个人还抱不动呢?
西瓜是淡绿色的,上头镶嵌着淡绿色的像波浪一样的条纹,像穿着一条绿色的花裙子似的。
夏天,瓜地里一个个大大的瓜儿像满地的气球。没有熟透的西瓜瓤是白色的,一点味儿也没有,可难吃了。熟透的瓜瓤是鲜红色的,里面衬托着黑色的瓜籽十分好看。
小时侯,有一次吃西瓜,家里没人,我就把家里的西瓜拿出来,吃了一块有一块,越吃越爱吃,之后把盘子里的西瓜全都吃光了,还打了一个饱嗝,才善罢甘休。
西瓜还能做许多小玩意,如西瓜帽,西瓜灯,西瓜碗,西瓜瓢等等。
我家乡的西瓜真是给我的童年增添了说不尽的欢声和笑语,我爱家乡的西瓜。
西瓜的说明文(十七):
一天,妈妈到早市买了一个大西瓜。大西瓜的外形是圆圆的像一个大足球,又像一个绿色的圆灯笼。它穿着浅绿色的外衣,像蓝蓝的大海,那一条一条墨绿的花纹向大海里的浪花,妈妈说“西瓜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呢?西瓜原产于非洲沙漠地带,有4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瓜瓤、子、皮都可做成药,有消炎止咳,解暑解热功效。民间有“每一天半块瓜,不用把药抓”之说。
听妈妈一说,我更迫不及待了,拿把大菜刀,对准瓜的中间就是一刀,只听”咔嚓“一声,大西瓜切开了,鲜红的果肉漏了出来,妈妈把它又切成一半一半的,我忍不住就上去咬了一大口,:“哇”甜甜的汁水流进我的嘴里,甜丝丝凉冰冰,好吃极了!
可是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太贪,西瓜大寒,最好是在夏天吃,我真盼着明天的夏天早一点到来!
西瓜的说明文(十八):
你明白西瓜的构造吗?你想让我为你讲解一下好吗?那好来吧!
西瓜是水果的一种,它又大又圆,圆溜溜的大西瓜,我不明白怎样才能抱动它?
西瓜皮是浅绿色中带有墨绿的波浪条纹,西瓜根部有一个又细有短的小尾巴。向阳光的部分花纹间距比较大,挨地面部分花纹呈浅黄色,而花纹也比较密。
当你切开西瓜时,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看粉红色瓤很诱人,它的营养很丰富,果汁甘甜可口,你咬上一口时,干沙果肉就拌着可口的汁进入你的口中,从而更让你爱不释口。
最可爱的要数西瓜的孩子——瓜子它又黑又亮,好象一个个黑真珠。
多可爱的大西瓜,你不来一个吗?
西瓜的说明文(十九):
我最爱吃的水果是西瓜。
它圆圆的,像一个大足球。颜色绿绿的,上头还有一条条黑色的花纹。气味一闻,就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味道甜甜的,比糖还甜。
能够说西瓜全身是宝。它的外皮能够凉拌着吃,还能滋养皮肤.美容养颜呢!它的果肉清凉爽口.回味无穷,是炎炎夏日降温解暑的佳
品。它的籽能够加工成西瓜籽,吃起来可美味了。
西瓜还含丰富维生素,西瓜真是太让人喜爱了!
西瓜的说明文(二十):
夏天到了,暑假也到了,我呆在家里,在空调里享受清凉,可是满脑子想的都是可口的西瓜,一天,看到桌子上放了我的最爱,我不禁大叫起来:“哇,西瓜!”我一看见西瓜,就眉开眼笑,恨不得变成猪八戒大口大口地吃西瓜。
西瓜圆溜溜的,像个大皮球,穿着墨绿色和浅绿色的衣裳,尾巴似乎是个猪尾巴。这西瓜是不是夏姑娘用细笔勾勒,浓墨涂抹画成的?我们心里乐滋滋的,“能够吃西瓜了,能够吃西瓜了,我们能够大饱口福了。!
切开西瓜,有红红的瓜瓤,红得那么可爱,红得那么鲜艳,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恨不得把自我的小肚子给吃得圆圆的,西瓜发出淡淡的清香,这清香常常把小朋友的脚给勾住。
我们盼呀盼呀,真想吃西瓜呀!程教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拿来了一把水果刀,“咔嚓!”西瓜裂开了,我们迫不及待地走到西瓜面前,我们仿佛变成了一群猪八戒,大口大口地吃着西瓜。我们抢来抢去,各吃各的。有的细嚼慢咽,好像在品尝甜甜的瓜汁;有的狼吞虎咽,好像有人跟他抢似地。我大口大口地吃着西瓜,感觉很甜,一向甜到我的心里。吃着吃着,我感到无比凉爽。我情不自禁地说:“程教师家的西瓜真甜呀!”
我们吃的不是西瓜,而是农民伯伯的汗水,西瓜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喜欢吃西瓜,更敬佩种西瓜的农民伯伯,还喜欢炎炎夏日吃西瓜的感觉!!那就是爽!
· ·
· ·
· ·
· ·
· ·
· ·
· ·
卢国斌
中学地理课上,我曾问过老师:“热带地区日照时间长,降水比温带充沛,植物繁茂,有些在温带只能收获一季的作物,在热带甚至能收获三季。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什么热带地区大多数都是穷国呢?”
戴维・S・兰德斯给出了三个答案:
首先,炎热带来的不适大于寒冷。人类很早就学会了通过生火和狩猎获得动物毛皮取暖,这使得他们即使在温带寒冷的冬季也能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
热则是另一番情景。人体肌肉活动的能量的3/4以热能体现出来。人体必须释放多余的热,才能保持适宜的温度,防止脏器和大脑被高温烧坏。排汗是最重要的散热方式。而热带普遍闷热潮湿,进一步减少了出汗的降温效果。
所以,在热带地区,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难以保持长时间的运动状态,必须不时地停下来休息散热。人类更发展出一种社会化适应方式:午睡,即中午不活动。
一名孟加拉外交官访问温带地区时深有感触:“我看到,在印度和其他热带国家,几乎所有体力劳动者和机关工作者的工作节奏都很慢,稍一用力或用脑就会感到四肢乏力,需要休息很长时间。而温带,工作节奏非常快,人们充满活力,很少休息。”
其次,高温环境,特别是全年炎热,大大加快了害虫及寄生虫、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热带国家常年肆虐的血吸虫、疟疾、锥虫病等,使当地人的健康和经济水平长期受到影响。
最后一个大问题是水。热带地区降水充足,降水往往没有规律、无法预测,且多为暴雨。计算平均降水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里的降水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每年每季都相差悬殊。在尼日利亚北部地区,90%的降水是时速25毫米的暴风雨,一个小时的降水量(25毫米)等于伦敦郊区皇家植物园平均半个月的降水量。爪哇的降雨更为急迫,全年1/4的降水时速为60毫米。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丛林和雨林杂生,种植颇为不易:这些物种多样的宝库滋养着各种生物,却偏偏不利于人类及农作物的生存。
大自然就是以这样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把天使的福音变成了文明的诅咒。
(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10期,有删改)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1-0037-03
一、“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提出背景
关于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国内语文界关注的重点,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对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有对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但纵观这些研究,或侧重于作文教学宏观规律的探索,或侧重于某一单项能力的培养,少有对学生个体写作状态和个性作文发展的关注。同时,缺乏对学生作文能力成长过程的整体把握,缺乏关注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作文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同一学段的学生写作能力的阶段不平衡性也有所忽略。
从作文教学实际来看,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剥离,与学生作文成长的实际相脱节。尽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写作训练要求。但那样的训练要求似乎只是重视与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相对应,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写作的主体――学生。何况,其中有些训练还只是片段训练,从训练次数上来说,每学期也只有六次。从学生作文成长的规律看,写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赖于丰富的作文实践,在适度的巩固强化中循序渐进地提升。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第一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分别是“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简单地说明小制作”、“想象”;第二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写消息”、“自由作文”。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不认真研究学生,只是不顾实际地照搬照用,一是有支离破碎之感,且有浅尝辄止的嫌疑,二是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个体写作状况出发,认真梳理本学段作文训练目标,科学整合教材资源,根据初中生作文成长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概念分析
随着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有效的作文指导与训练,其写作能力会表现出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提升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过程。这种写作能力的链接和上升,我们称之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周期性成长。
以初中生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由幼稚渐趋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各个方面(比如对一种文体或一种表达方式的把握)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提升的过程。这个阶段,学生作文成长周期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同学生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二是顺序性,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群体,作文成长过程都是缓慢的渐进的,与学生的阅读与阅历表现出惊人的契合。三是螺旋性,我们把学生的作文能力从某个低点上升某个相对的高点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无论是某个周期内能力的成长,还是不同周期的能力链接,始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四是迁移性,不同的作文能力之间具有迁移性,不同周期的作文能力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五是整体性,学生作文成长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知识水平、阅读能力、写作技巧、情感态度等整体提高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研究初中生作文成长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重视方法的研究,也重视对“人”的研究,作文成长周期不以学段、年级或年龄作为划分依据,而以学生写作能力为主要标准。二是关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特点、年龄特征,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三是关注学生作文基础,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四是关注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通过立体的个性化的写作训练与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三、基于“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教学重点,精练训练目标
1.抓好一条经线――以记叙文为主的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是这样描述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不难看出,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从各地中考命题情况来说,记叙文占了极大的比重。因此,在七至九年级,要把记叙文的训练作为一条主线。七年级侧重训练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要求从生活中选择材料,能将一件事情记叙清楚,能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写人。八年级侧重训练写生动的记叙文,能写好细节,有一定感悟。九年级侧重训练写厚重的记叙文,能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写出人物、事情的厚度,有较为深刻的思考,文章主题深刻。而对于说明文可以在七年级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八年级学习了生动说明后,指导学生写生动的说明文。九年级上学期可以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
进一步细化训练目标和过程。比如训练写叙事的记叙文,可以从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情,到有详有略地写一件事情,还可根据选材,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训练。再如训练写人的记叙文,可以指导学生由写亲人开始,再到写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等,再到平写平时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人,如食堂工人、清洁工、交警等……这样系统有序地分类推进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
2.抓好两条纬线――单元(主题)写作和专题训练
在明晰七到九年级的写作训练方案后,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将阅读教学、文体训练、单元(主题)写作、专题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运用教材中单元写作材料时可以打乱它原有的顺序为我所用,有计划形成某一类作文的系列训练。
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技法的专题训练,教师在新接班时,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专题调查,了解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合理归类,整体构思和分类设计作文专题训练的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制定相宜的阅读和作文提升计划。如可分步骤进行审题训练、谋篇训练、描写训练、详略训练、升华训练等;从描写角度来看还可进行人物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专题训练。
3.写好两类小文章――片段练习与应用文写作
片段训练内容广泛、反馈迅速、操作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初一起始年级,学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时,不妨辅之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为专题的片断训练。到了初三再回归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侧面描写、气氛渲染、场景烘托为专题的片段训练。为了训练学生观察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既要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和相应的训练步骤,又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春燕夏蝉、秋雁冬雀;晨雾暮霭、风雨雷电;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
应用文写作被不少老师忽略,这主要是因为中考很少考到,即使训练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不利的。应用文的训练,教者要做到心中有“谱”,灵活安排。比如班委会要开展活动,布置学生拟一则通知;班级开展爱心捐助,要求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哪位同学遗失了物品,起草一则寻物启事,等等。
(二)拓宽训练途径,重视作文实践
1.自由作文
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最少的限制,最大的自由,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自我的机会。写作内容不作要求,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路边新闻,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视剧,碰到一个陌生人,想起过去的事,幻想未来的情况,只要是有感而发,都可以写;文体不设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批改方式上也给予学生自由,可采取老师批阅、组内互评、交换修改、流改、集体修改等方法,同时,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回味。这种自由作文,体现人性回归,学生不把写作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就必然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情境作文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契机,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设置了一个启迪心智的温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完善了情境作文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创设(情境)――体验――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不少老师运用情境作文教学法进行公开教学获得一致好评,情境作文已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3.对话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教师为阅读对象,阅读对象的单一、无变化,使学生作文流失了生命营养和人文价值。“对话作文”是以平等对话的理念为基础,关注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从作文功能入手,激发学生表达的需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我们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朋友进行作文对话,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阅读作文后及时作出回应。这样的作文因为有了明确的阅读和交流对象,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大大提高,作文往往能发挥出较高水平。
4.达标作文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费时多、周期长、反馈慢、收效少的现状,我们提出达标作文的教学策略。它以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要求为综合目标,以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以控制作文的单位时间、缩短作文周期、增加作文训练次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为主要手段,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达标作文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五步,即:设标――达标――反馈――评价――矫正。这种“短、平、快”的策略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完善以上作文教学策略的同时,我们还摸索了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一是适切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二是发展性评价。以发展的眼光,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采取相应的评价标准;三是开放式评价,教师不再是学生作文唯一的评价者,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此外,我们还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①利用学习园地、文化角、黑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站、手抄报等阵地推介学生优秀习作;②鼓励学生将优秀习作投寄报刊、杂志社;③编辑校刊《雉水西园》,发表学生优秀习作。④组织文学社团活动。开展“我爱文学”、“小作家讲坛”、“小记者采风”等专题活动,定期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体验生活,陶冶情操,获取写作素材。⑤邀请知名作家、学者走进校园和师生零距离接触,畅谈写作体会,交流写作经验,分享写作快乐。
总之,初中学生的作文成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学生作文成长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科学合理地划分成长周期,同时在每个周期内给予学生丰富的“养分”和精当的训练,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策略的整体优化,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快速提高。
Teaching Strategy for Composition Growth Cycl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GUO Fu-hui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123
当前,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对教育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信息技术深深地影响着教师的思维及教学方式,促使他们不断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处理、运用学科资料,从而提高教学能力。但是,现在还有不少语文教师只会用简单的PPT上课,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显得很生疏,信息化水平较低。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注意和深思。下面,笔者谈谈对如何提高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信息化的思维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认识到当前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广泛运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整个社会大都围绕信息技术发生巨大的改变,教育也不例外。
据教育部公布,至“十二五”末,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技术成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教学也走进了城乡学校,逐渐得到普及。这就是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只有认清了现状,才能调整我们的思维,思维改变才能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思维就是在实施教学改革及学习生活中,善于将问题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设计和推进,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如讲解《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多角度呈现,为学生展示活灵活现的美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这就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还有,在组织开展语文教研活动,传统的方式无非是集中在固定的地方利用确定的时间开展,但利用信息化解决,可以实现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通过移动录播、交互录播等信息技术设备进行,解决时空限制的问题。信息技术可以打破地域之间、校与校之间的藩篱,让大规模的互动教学成为常态化教学。
二、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
首先要熟悉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如熟悉计算机、教学智能一体机等常用的信息设备的基本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制作好简单的PPT,像流水线一样进行机械呈现,智能教学一体机上便捷、互动性强等功能没能得到合理的应用,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听得索然无味。
实际上,现在的智能教学一体机大都有视频播放、填空、圈点勾画、计时等功能,对辅助课堂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了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教师应该熟练掌握Word、 Excel、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实施多媒体教学时,基本要运用到这些软件。
教师还要经常了解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如现在的无人机、在线QQ视频即时对话、AR增加现实技术、手机语音输入、IPAI平板电脑、电脑软件光荣榜即时加分、手机同屏等信息技术手段,教师都应该及时了解并掌握,紧跟时展的步伐,并将这些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引领学生了解新科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理选择数字资源,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
首先,教师要会获取资源。过去信息来源的方式大多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有报刊杂志等,现在了解信息更多地是来自互联网。互联网上的资料纷繁复杂,必须学会合理选择。对于中学语文教师,平时要掌握收藏较有权威的语文优质资源库的网址,如国家教育部及教育厅的权威教学资源库网址等,这样就能快速查找收集到自己想要的资料。还要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效地加工整合。例如,准备辅导学生写关于动物的说明文时,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及视频以及这些动物的习性等资料,到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现时就会丰富多彩,图片和视频会吸引学生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观察也会相对简单易行,课堂教学效果会大不一样。
其次,教师还应具备信息技术与课学教学融合的能力。融合就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意思,不是简单的重复叠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的资源,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局限,进一步改善“教与学”的环境和方式,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关于科技说明文阅读,新课标在“阶段目标”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基础上,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在“评价建议”部分则表述为一些共性要求,比如“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等。所以,现在的中考科技说明文阅读将传播知识、考查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训练科学思想方法融为一体,逐渐淡化文体知识,更加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越来越重视科学认知、理解感悟和探究实践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热点题型]
1.相关文体知识考查
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辨识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理清说明顺序等
2.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理解品味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4.分析结构思路或段落层次并概括主要意思
5.理解探究新知,筛选整合相关信息
6.开放性拓展延伸题
[中考例题]
例1 2007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奥运火炬:闪现“科技之光”
王豫斯
①4月26日,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通过电视直播展示在全世界面前,这一支具有鲜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火炬一下子抓住了亿万观众的心。美丽的祥云、火热的漆红、古朴的纸卷轴……北京奥运会火炬有着完美的外表。在美丽的外表下,“祥云”跳动着一颗有力的心脏。
②__________________,大风、大雨都将对火炬的燃烧技术进行严峻的考验。“祥云”的燃烧系统包含燃烧器、稳压装置和燃气罐三部分。燃烧器采用了创新的双火焰方案,即预燃室燃烧加主燃。预燃室与主燃室分开的做法在奥运火炬的设计上尚属首次,这样的设计将以预燃室的火焰保证火炬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主燃室衍生出的火焰将使整支火炬的火苗熊熊燃烧,以确保火炬的视觉效果。这样,即便遇到大风暴雨的天气,埋在火炬顶端下方的预燃室仍不受影响,保证火炬继续燃烧。
③与往届奥运火炬的混合燃料不同,北京奥运会火炬采用价格低廉的丙烷作为燃料。丙烷燃烧只形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没有其他物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丙烷可以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即使在
-40℃时仍能产生1个以上饱和蒸气压,形成燃烧。丙烷产生的火焰零风速下高度25至30厘米,呈亮黄色。这样,火炬手跑动时,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便于识别和电视转播、新闻拍摄等。
④北京奥运会火炬高72厘米,重985克,燃烧时间15分钟,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雨量或-6℃到45℃的温度条件下保持燃烧,在燃烧的稳定性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均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在工艺方面采用高品质薄铝合金和中空塑件设计,十分轻盈。下半部喷涂高触感塑胶漆,握之如与人手相握,手感舒适不易滑落。
(选自《光明日报》)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心脏”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对文中横线上空缺的句子,有下面两种不同的说法。试比较一下,哪一种说法更合理?为什么?
(1)奥运会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将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气候条件。
(2)奥运会火炬在传递过程中,有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气候条件。
3.北京奥运会火炬选用丙烷作燃料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述。
4.据报道,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将于2008年5月经过南通地区。请合理想象奥运火炬进入市区时的情形,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为现场直播配上一段热情洋溢的解说词。(要求:体现南通的特色、北京奥运火炬的特征和传递现场欢快热烈的气氛,语言生动流畅,具有感染力,不少于70字。)
观众朋友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 2007年江苏镇江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探测器“约会”小行星
①在红色的火星和巨大的木星轨道之间,有一个由几十万颗小行星组成的小行星带。这些小行星,其实就是一群大小不等的碎石块,最大的直径可达上千千米,小的只有几米、几十米。同行星一样,这些小行星也在日夜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这些神秘的小行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到底蕴含着哪些宇宙信息?这些问题一直备受科学家的关注。而造访小行星,也成为科学家们太空探测的重要目的之一。
②2001年2月12日,美国“近地小行星约会”无人探测器在围绕小行星家族中的“爱神”小行星探测了一年之后,成功降落在这颗小行星上,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探测器与小行星相会。
③以古希腊爱神命名的“爱神”小行星,是小行星大家族中极为普通的一颗。它实际上是一块大石头,状如土豆,长34千米,宽13千米,厚14千米,距离地球约3.16亿千米。“爱神”小行星也绕太阳运转,但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千分之一。在这么一颗体积小、引力极小的星体上实现着陆,其精确度要求之高是可想而知的,以至于负责这次探测的专家们并未制定过在小行星上降落的计划。
④“近地小行星约会”无人探测器是美国于1996年2月发射的,经过4年的太空飞行后,于2000年2月14日成功地进入“爱神”小行星的轨道,并开始对它进行探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探测器已经发回约16万张小行星多岩石表面的照片。
⑤在距离“爱神”星24千米的轨道上运行、探测了近一年的探测器,逐渐耗尽了它自身的燃料。这时它终于作出惊人之举:向它“关注”了一年之久的“爱神”星发起最后冲刺。经过两次火箭点火之后,探测器离开“爱神”星的轨道,向它的表面缓缓坠去,最终降落在“爱神”荒芜而崎岖不平的星面上,整个过程持续了四个半小时。科学家更为欣喜的是,这是一次“科学的额外收获”;此外,着陆的地点也是科学家最感兴趣的一片区域:缺少环形山,但有大量的岩石和沟痕。
⑥“近地小行星约会”是美国宇航局研制的首批具有机器人功能的探测器之一。科学家对它发回的“爱神”星照片分析后指出,“爱神”星上含有太阳系里最原始的物质,并测量了小行星的密度、化学成分和磁场。这次成功着陆没有使探测器上的装置受损,因而使得探测器能在三个月内继续向地球发回信号,以便进一步了解小行星的奥秘。随着对小行星奥秘的揭示,人类对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乃至对宇宙的演化进程,都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选自《阅读与考点》,有改动)
1.说出下面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探测器“约会”小行星
(2)而造访小行星,也成为科学家们太空探测的重要目的之一
2.文中与第⑤段“科学的额外收获”相照应的一句是:
3.探测器“约会”小行星的过程是:太空飞行并发回照片
4.文章第③段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5.读了上文,请分点扼要介绍“爱神”小行星的知识。
[解题要诀]
1.相关文体知识的考查
相关文体知识的考查以辨识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为主,如镇江卷的第4题。解题时仔细阅读第③段,先逐句分析判断,留意“状如土豆”、一系列数字、“千分之一”等局部重点词语,再整体感知,判断说明方法应该不成问题。举例分析作用时,要将一般作用和具体语境联系起来,如此题的(1)、(4)两点侧重于一般作用,而(2)、(3)两点就要联系下文的“体积小、引力极小”具体分析。答案为:(1)打比方:如把“爱神”小行星的形状比作土豆,形象生动;(2)列数字:列举“爱神”小行星的长、宽、厚,准确说明了它的体积小;(3)作比较:通过与地球引力的比较,突出“爱神”小行星的引力极小;(4)作诠释:第③段解释“爱神”小行星的文字,使我们对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解答这类题要注意四点:一要熟练掌握各类说明方法的基本特征,准确辨析易混淆的概念。如出现“例如”、“比如”等词,一般是举例子;有“如”、“像”等比喻词,常常是打比方;看到数据就要想到列数字;发现几种事物一起说明或存在数据的对比,就要想到作比较;如果是从几个角度逐一解说,往往就是分类别;看到“……(就)是……”的句式就要想到下定义;下定义要揭示本质属性,而作诠释只是一般特征的阐述。二要牢记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熟悉常用术语。比如下定义给读者明确的概念;举例子化抽象为具体;列数字使说明内容更准确、科学;作比较给读者具体鲜明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分类别能清楚地说明区别和联系;打比方使说明生动形象;引资料增强说服力;作诠释使说明准确、简明、通俗易懂;配图表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直观清晰,一目了然,简便易懂;摹状貌使说明更具体形象。三要联系语言环境具体分析。四要力求全面完整。
2.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体会语言特点是科技说明文考查的重点,如南通卷的第2题。解题时,将两个句子一比较就能发现,差别就在“将”和“有可能”这两个词语上,这样就可以从词义的肯定程度上来辨析。答案为:第(2)种说法更合理。“有可能”表示推测,有“也许”、“或许”的意思,这更符合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而“将”有“将要”的意思,有肯定意味,即奥运会火炬在传递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气候条件,这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再比如镇江卷的第1题的第(2)小题,就应抓住“之一”表示的范围来分析。答案为:“之一”说明科学家们进行太空探测的重要目的不仅仅是“造访小行星”,还有其他目的,这样就使语言表达更准确、更严密。
说明文的语言或简明朴实,或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但准确性是其基本特征。理解语言的准确性,首先要准确透彻地认知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然后分析文章遣词造句是否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准确选用表修饰限制的词、表确数概数的词、表猜测估计的词、同义词等方面,揣摩时可以通过增删替换词语、颠倒词序的方法来比较意思的异同变化,然后联系语境,对照客观事实分析。
3.理解品味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理解品味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这是各类文体的通用考题,也是对说明文语言侧重准确性的考查的拓展和丰富。像南通卷的第1题,“心脏”是种形象的说法,实际上考的是词语的比喻义,比喻重要的部位。解题时先找准这个词在文中的具置,再根据句子关系顺藤摸瓜即可找到下文的火炬的“燃烧系统”(或“燃烧器、稳压装置和燃气罐”)。再如镇江卷的第1题的第(1)小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词语的修辞作用。一般先阐述词语的基本义,再联系语境将修辞义及其表达效果糅合到一起分析。答案为:“约会”是预先约定相会之意,这里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无人)探测器进入小行星的轨道并对它进行科学探测。至于句子,说明文侧重结构层次方面,一般有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三种作用;内容上一般要从介绍事物的有关情况、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或阐释一定的道理等方面谈。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具体语境,前后勾连,综合分析。
4.分析结构思路或段落层次并概括主要意思
分析结构思路或段落层次并概括主要意思,这类题目现在很少单独出现,常常是与其他内容(如说明顺序)交织在一起,也有化整为零和化大为小的趋势。像镇江卷的第2题,表面上考查的是句子的照应,实际上与段落层次密切相关,我们不仅应该考虑句子意思的对应关系,也应从整体上分析段与段的结构关系,这样可以逐渐压缩解题区间,最后找到第③段的“(负责这次探测的)专家们并未制定过在小行星上降落的计划”。再如此卷的第3题,字面表述为“探测器‘约会’小行星的过程”,实际上考查的是第④段的思路,也与时间顺序有关。答案“发射(无人)探测器、进入轨道探测、着陆于小行星上”,就是按顺序抓关键词概括出来的。
这类题的答案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局部,但解答时一定要有宏观意识,注重整体分析说明文常用的总分和递进的结构模式以及常见的时间、空间、逻辑和程序几种说明顺序。这样有助于迅速准确地锁定解题区间,避免解题方向出现偏差。
5.理解探究新知,筛选整合相关信息
科技说明文承载着传播和普及科技知识的任务,阅读这类文章的真正目的是了解或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理解探究新知,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这类题最能反映这样的本质特征,因而也就自然成为现在中考的热点题型。比如南通卷的第3题,通读全文就能发现答案显然是在第③段,抓住“更重要的是”这个关键词语就能找到前后两个原因;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丙烷”前的定语和下文对“丙烷产生的火焰”的具体说明中的两个隐藏的原因。前三个原因直接套用原文,最后一个要适当概括。完整的答案是:(1)价格低廉;(2)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适应比较宽的温度范围;(4)燃烧的火焰明亮醒目,便于识别和电视转播、新闻拍摄等。再如镇江卷的第5题,有关“爱神”小行星的知识分散在③到⑥段。第③段从三个角度介绍:一是命名由来,二是质地、形状、体积和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三是运行轨道及引力;第④、⑤段两次涉及表面特征;第⑥段说到包含的物质,合起来正好是从五个方面介绍。解答时分成几点,到原文中相关的地方摘抄就可以了。
这类题一般分值较高,答案要点较多。解题时一定要先通读全文,再细读相关段落和关键句子,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探究答题要点(有时可参照分值确定要点数)。具体筛选整合信息时可以运用摘录重点句、联词归纳、段意归纳(即取主舍次)和分层归纳等方法,注意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
6.开放性拓展延伸题
开放性拓展延伸题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综合性、实践性强,是说明文阅读中最具创意的题型。常见的有补充例子、合理想象、仿句、发帖子、谈启发、提看法或疑问、提建议、拟广告标语、写解说词、设计图表和编创解答题目等。像南通卷的第4题就是要求根据设定的情境写解说词。解题时除了要把括号里的要求逐一落到实处外,还要注意题目中的“合理想象”、“以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现场直播”、“热情洋溢”等潜在要求和解说词的直观形象、简洁精炼等特征。参考示例:闪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现代科技之光的奥运火炬向我们走来了,熊熊燃烧的火炬必将进一步点燃南通人民建设家乡的热情,把“中国近代第一城”的长寿之道、和谐之光及其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
这类题解答时,既要从题目中推敲答题要求,又要揣摩评分要点,还要遵循具体题型的答题规范。比如补例子或想象,既要紧扣原文,又要联系实际;仿句要注意句式和修辞手法的一致;谈感想和启发要联系实际谈具体、谈深刻,注意阐发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提看法和疑问要言之有理;提建议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前瞻性;拟广告标语要简洁醒目;设计图表要一目了然;编创解答题目要量力而行,选择自己有把握的角度等。回答这类题,语言表达要求比较高,所以最好先打草稿,修改完善之后再誊写。总之,要做好这部分题目,平时要注重知识的储备,加强训练,积累技巧;考试时要吃透题目要求,多角度思考,广泛联系,合理想象。
实 战 演 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世界最大穹顶
──中国国家大剧院
天 一
①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与人民大会堂相邻。其东西长轴为212.20米,南北短轴为143.64米,建筑总高度为46.285米,地下最深处为-32.50米。整个大剧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线组成,宛若水中仙阁,犹如“一滴晶莹的水珠”,也有人称它为“蛋壳”。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蔚然壮观,面积达35500平方米的环绕人工湖碧波荡漾,柔和的具有金属光泽的壳体与波光粼粼的水面交相辉映,昼夜变幻莫测,为古朴典雅的长安街添上一份现代气息。
②这是一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椭球体建筑,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它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自然的贝壳造型保证了它的坚固度,尽管壳体的最大长度达218米,但厚度却不超过3米,这一设计既轻盈又不会对玻璃天篷有所遮盖。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如同拉开的帏幕,使建筑物内部的剧场、通道和展厅依稀可见。同时,部分区域在钛板的覆盖保护下又显得更为隐秘。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与地铁天安门西站相连,长廊的两边设有艺术展示、商店等服务场所,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长廊的玻璃顶则是水池的池底,观众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前就能体验到在水下行走的奇妙感觉。南侧入口和其他通道也均设在水下。任何布景卡车都无需在外部停靠,任何大门都不会向外部显露内部的服务区域,这样就不会破坏建筑和街区的整体魅力。
③大剧院内有三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三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在歌剧院的屋顶平台设有大休息厅,在音乐厅的屋顶平台设有图书和音像资料厅,在戏剧场屋顶平台设有新闻厅。其他配套用房还包括艺术展廊、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音像制作中心、大录音棚、同期录音演播室以及电视转播机房和音像后期制作室等。
④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在他看来,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是内在的活力,是一种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当人们把它称作“蛋壳”的时候,他觉得再恰当不过了。同一只真正的蛋比起来,大剧院的外壳又不是全封闭的,它展现了一种开放意识,就像一个已经被人敲破的、正准备打开的蛋一样。所以,保罗•安德鲁的设计灵魂是:外壳、生命和开放。
⑤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整体上体现了21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将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1.第①段是从哪些方面说明中国国家大剧院的?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③段,说说国家大剧院内部由哪些部分构成?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保罗•安德鲁认为把大剧院称作“蛋壳”再恰当不过了?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说说中国国家大剧院有哪些亮点?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施工历时五年零六个月,总投资近三十亿元人民币的国家大剧院,6月15日对外部正式开放,9月份正式试演。这是中国建筑史上又一个新的标志性建筑,但百姓对“巨蛋”的看法褒贬不一,许多网友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选录两则,请你也跟着发一则帖子,别忘了给自己取一个富有个性的昵称哟!(不要用真实的姓名)
帖子一 网友昵称【小桥流水】 发帖时间【2008-3-28 20:02】
内容 北京城区应保持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该建筑与故宫建筑群严重不协调,中国应反思城市建筑方向,此风不可长。
帖子二 网友昵称【喜刷刷】 发帖时间【2008-3-30 12:12】
内容 京城明代宫室建筑过于沉闷和压抑了,唯一的出路在于引进颠覆性的建筑,大剧院的造型做到了。国家大剧院其实是中国建筑的转折点,大剧院是官方对前卫建筑的肯定。
帖子三 你的昵称【_________________】
发帖时间【2008-4-1 10:12】
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揭开鹿角再生的秘密
奇云 董敏
①鹿角是雄鹿的性别特征,是其求偶炫耀的资本,是雄鹿们进行种内竞争和种间御敌的兵刃。全球鹿科动物约有40种,大多是雄性有角的(唯驯鹿两性均有角,獐均无角)。鹿角的再生能力是生物学的秘密之一。为了揭开这个秘密,以英国皇家兽医学院普赖斯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对鹿可以长出新鹿角的非凡再生能力展开研究,结果发现,干细胞在鹿角的再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②鹿角的生长要耗用大量钙质、磷酸盐和热量,它每年生长并丢弃,只有营养状况最佳的雄鹿才有实力作此投资。因此,一头雌鹿将大大的鹿角当做雄鹿优良品质的标志,就好像一个女子看到她的男友年年都要买一辆保时捷赛车,然后当年丢弃,她就会相信他确实富有。巨大的鹿角则可以帮助它的主人打败同性竞争者,赶走食肉动物,取得最佳的草场。客观地讲,雄鹿头上的巨角也不过是种累赘,这些东西本身对于生存甚至是不利的,它影响了雄鹿行动的敏捷,给捕食者创造了方便条件。但是这种累赘似乎向雌性显示了这样的道理:头顶沉重的大犄角,仍然奔跑如飞,战而必胜,足以说明本身的强健骁勇。这样的雄性都不被选中,还会选谁呢?
③在动物世界中,鹿是唯一能再生完整的身体零部件的哺乳动物。当鹿角长到最大尺寸后,骨头开始变硬,像天鹅绒一样柔软的鹿茸开始脱落。一旦鹿茸掉光,就剩下的骨头,就可成为角斗中的强大武器。在期结束时,鹿角脱落以保存能量,等到春天来临,在其头顶上就能长出一对新的隆起的组织骨结节。
④长久以来,动物的再生能力便是人们企图了解的课题。是否可以找到一些方法让人的再生能力提高,像鹿角那样可以自我修复长出新的鹿角来?或者利用类似的机制,在人体外制造组织或器官,把它当成零件,来替换人体受损的部分?
⑤研究发现,干细胞作为鹿身体的重要细胞,可以发展成为许多特殊细胞类型,并支持鹿角再生的整个过程。
⑥干细胞是生物体内掌控细胞再生的细胞。干细胞的魅力在于:它是一种原始细胞,一旦身体需要,这些干细胞可按照发育途径通过分裂而产生分化细胞。
⑦干细胞可能是通过荷尔蒙,如雌激素或酮等信号传递途径进行调控的。鹿角的再生能力是帮助人类了解再生过程的自然模型。普赖斯研究小组的长期目标是更好地了解鹿角再生过程的化学信号传递途径,帮助人类开发新的治疗诸如帕金森之类顽疾的药物,有助于最终实现修复受损的人体组织。
⑧科学家们寄希望于通过克隆获得胚胎中的全能干细胞,通过控制这些干细胞的分化而得到人们想要的组织和器官。医学界梦寐以求的是,能够利用干细胞修复身体各种器官的损伤及为衰老的细胞组织补充新生细胞和组织。如果这种为科学家津津乐道、描绘的前景一片大好的蓝图可以实现的话,今后人体器官就可以在实验室按需要生产,血细胞、脑细胞、骨骼、心肌细胞、肝脏的更换都不成问题,即使患上白血病、帕金森氏症和癌症这些不治之症也能绝处逢生。
(选自《北京青年报》)
1.说出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只有营养状况最佳的雄鹿才有实力作此投资。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干细胞的魅力在于……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下列句子的语言特点。
全球鹿科动物约有40种,大多是雄性有角的(唯驯鹿两性均有角,獐均无角)。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鹿角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干细胞作为鹿身体的重要细胞,在鹿角的再生中发挥了怎样重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研究鹿角再生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原文第③段和下面的外国投资材料,概括说出鹿角的再生过程。
链接材料:鹿角的整个脱落过程仅仅需要2到3周,再生的阶段发生在夏天。在1月和4月之间,鹿角脱落,这是成熟季节渐近结束时。这个时期它们可以没有角,因为仅仅在早先的几个月里需要,是为了吸引雌性配偶,给它们留下印象,并且同竞争者作战来赢得雌鹿的爱情。在鹿角的生长阶段,是被类似“天鹅绒”般灵敏的茸毛所覆盖的,茸毛里充满血管,供给鹿角维生素和矿物质,使骨头增加,促进鹿角的正常生长。鹿角生长2到4个月后,茸毛就没有用了,里面会生出一个环状物,能有效地作为一个栓阀,组成鹿角的基础,切断鹿茸的供血。然后,鹿茸就会干涸,在鹿用角和树皮摩擦的过程中逐渐减少。鹿角的再生过程结束,然后在秋天的季节后,新的脱落循环将再次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在动物世界中,鹿是唯一能再生完整的身体零部件的哺乳动物。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具有再生能力吗?
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如飞动车组
白玉林
①“平稳快捷,像乘坐飞机一样。”2007年四、五月间,几乎所有的媒体在报道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时,都用上了诸如此类的字眼儿。这是“和谐号”列车,此次铁路大提速的主角:子弹头般的流线型车头;车厢里全部软座,整个座椅可做180°旋转;洗手盆和马桶都是自动感应出水,坐便器的垫板能感应控温,冬天坐上去不会感到寒冷;有液晶电视,有微波炉,餐车有吧台……当人们亲自乘坐过“和谐号”列车时,就能体会到它的高速、舒适、安全,而这些美好的感觉,则来自过硬的技术支持。
②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然而事实上,这句老话并非完全正确。在40多年前开始的时速200千米以上的高速铁路时代,出现了一种现在被称为动车组(Multiple Unit train)的新技术。所谓动车,就是把火车的牵引动力装置(大功率电动机)分散安装在许多车辆上,使其既有牵引动力,又可以载客,这样的客车车辆就叫做动车(Motor Car);不带动力的车叫做拖车(trailer)。整体来说就是“动车+拖车”组。通俗一点儿讲,动车组是把带牵引动力的动车与没有牵引动力的拖车,按照一定的参数组合在一起,形成两端都可以驾驶、配备了现代化服务设施、时速200千米以上的高速旅客列车单元。在英语科技文章中,称为Electric Multiple Unit railcar.
③传统的列车只是车头带有动力,到达终点站,需要进行繁复的调车作业后,方能继续运行。而动车组却可以两端驾驶,往返不需掉转车头,且具有速度快、噪声小、舒适安全又环保等优点,受到国内外旅客的青睐,被誉为21世纪现代高速旅客运输的“新宠儿”。
④目前世界上可以自主开发并已大规模运营高速列车的国家有日本、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其他正在发展高速铁路的国家如西班牙、比利时、韩国都是引进法国的高速列车技术,俄罗斯采用了德国铁路ICE的技术,中国台北――高雄高速铁路则采用日本新干线列车,土耳其、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也在规划建设高速铁路。
⑤近年来,我国先后从加拿大、法国、日本、德国、美国等有关国家成功引进了数百列时速200~300千米及以上的动车组列车和先进的动车组以及大功率货运机车设计和制造技术。铁路系统经过第六次提速改造工程后,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线路比法、德、意、西、比等欧洲9国的总和还要多。“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成14条共7000多千米的高速铁路动车组客运专线。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9万千米,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300亿美元。
⑥目前,我国高速铁路动车组共有CRH1、CRH2、CRH3、CRH5四种系列型号,CRH是“China Railway High-speed”(中国铁路高速)的缩写,主要借鉴引进了世界著名的加拿大庞巴迪公司、日本新干线、德国铁路ICE3、法国TGV以及美国GE等公司的先进技术。时速200千米动车组每列8辆编组,CRH2动车组为4动4拖,每辆动车上都配有4个牵引电机,单机功率达300千瓦以上;CRH1和CRH5动车组为5动3拖。
⑦4月18日,由CRH5型动车组组成的北京―哈尔滨的D37次提速列车,在秦皇岛―沈阳区间,最高行驶时速达到了251千米,创造了我国铁路客车正式运营速度的新记录。在同一区段,我国自行研制的“中华之星”号动车组列车曾经创造出时速321千米的试验行驶速度记录。
⑧动车组是一个节能、环保,对环境影响非常小的高技术综合体。高速动车的零部件大约有12000件,简单的一辆拖车也在8000件左右,大概可以分为145个子系统。掌握高速动车组的系统集成制造技术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动车组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牵引控制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等九大关键技术,以及其他一些主要的配套技术。
(选自《科学世界》,有删改)
1.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什么叫“动车组”吗?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动车组与传统的列车相比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概括④~⑦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第⑧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时,动车组命名为“和谐号”,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你的发现。
链接材料:铁路的发展是工业进步的象征,也必将进一步推动工业社会的进步。坚持自主创新的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加快了我国机车车辆制造工业的现代化步伐,形成了我国铁路新的机车车辆制造产业群。此次大提速,国内共有十多家机车车辆重点制造企业和几百家企业直接从中受益,实现了机车车辆制造水平的跨越。随着高速动车组的投产下线,铁路机车车辆生产骨干企业之一的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宣布,公司的制造水平和制造能力一举跨入世界先进行列。2006年,澳大利亚EDI公司和长客合作中标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双层动车组项目,开了长客第一次向发达国家出口车辆的先河。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植物如何“看见”世界
[德] 苏姗娜•保尔森
①植物没有智力,至少是没有像我们这样的智力;谁要是认为植物能够听懂我们的话,甚至看出我们的心思,那是太高估它们的能力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它们没有知觉,相反,它们极其敏感,它们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并且能够感觉重力,只是它们有自己的方式,与我们的方式大不相同。
②植物能够以某种方式感觉光明和黑暗。一般情况下,光线总是来自上方,这时植物就向上伸展。如果光线来自侧面,比如对于窗台上的植物来说就是这样,这时它们就弯下腰去,把叶片的正面对着玻璃。
③很多种子,比如生菜、烟草或丁香的种子也能感光,因为它们只能在有亮光的地方发芽。如果我们在园子里无意中给它们盖上了太多的泥土,那么无论我们浇多少水,它们都一动也不动。它们在等候一条蚯蚓、一只鼹鼠、一棵倒塌的大树或园丁的锄头、耙子把它们带到光明的地方来,它们就趁机发芽。
④而大一些的种子往往能够在黑暗中发芽。最初的淡黄色幼芽长出来时,它们并不急着生产叶绿素分子,也不利用它们的能量长胖变壮,而是保持纤弱的体型,在长度的方向上疯长。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就是大种子的营养储备也不是无限的,瘦弱的幼芽可以在土壤里挤得更远,这样它就有较多的机会抢在能量耗尽之前到达土壤表面。一接触到光亮,幼芽就会立刻察觉,于是它不再长长,而是把剩下的能量投入叶绿素的生产。光合作用开始了,新的富含能量的分子诞生了,能量储备已经告急的植物宝宝得救了,开始转成绿色。
⑤除了发芽和变绿,太阳还影响着植物的其他许多生命过程。绿色植物能够分辨白天和夜晚,这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象上看出来,比如有些植物要在日出以后开花并且散发香味,而另一些植物只有在我们睡觉的时候才这么做。
⑥但最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植物,比如西红柿,能感知邻居的存在。如果地方宽敞,它们就不慌不忙地长得强壮敦实;但如果跟别的植物挤在一块儿,它们就长得很快,力求尽快超过竞争对手。
⑦植物学家现在知道,植物确实是依靠光感来测定竞争对手的方位的。他们是这样解释西红柿现象的:在挨挤着很多绿叶的地方,光照会发生变化,变化之一在于,太阳光中的深红色成分突然多于浅红色成分,绿叶吸收一部分浅红色,却把深红色反射回来,西红柿正是从红色光的变化中得知,绿色的邻居长得快要超过它了。
⑧植物能识别不同种类的光,但我们真能认为它们这是“看见”的吗?植物感受光的方式与我们大相径庭。
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研究一下我们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当光落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时,我们就能感受到它。视网膜位于眼球的后面,其中充满了各种感光分子,光亮一接触视网膜,它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旦刺激了视觉神经,视觉神经就会产生电脉冲。当电脉冲到达大脑后,我们的大脑灰细胞就会对视网膜的信号进行分析。我们一旦意识到这个过程的结果,便会称之为“看见”了。植物也有感光分子,专家们称之为光敏素和隐色素,它们使绿色的生物拥有了极其细腻和多样的感光性能。在我们的眼睛觉得漆黑的地方,藻类、苔藓和花草树木就能对光的刺激做出反应了,而且它们还能够感知波长,那是人的眼睛根本无法感知的。
⑩我们的视网膜上会产生周围物体的真正的图像,供大脑分析利用,这个植物可做不到。它们既没有神经系统,也没有处于中心地位的大脑,跟我们不同的是,它们意识不到自己所感觉到的东西。它们的感光分子遍布全身,如果受到刺激,这些分子就会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做出相应的反应。
(选自《吃太阳的家伙》)
1.说出文章标题《植物如何“看见”世界》中的“看见”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样”指的是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谈太阳影响着植物的生命过程的?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人眼工作与植物感光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概括植物感光性能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这篇文章,你从植物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深海细菌可减缓全球变暖
易 白
①地球越来越热,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事件之一。近来,微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以甲烷为食的深海细菌,他们认为这些小小的微生物可以为减缓全球变暖作贡献。
②为了减缓全球变暖,我们现在提倡“节能减排”。许多人以为“减排”就只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实“减排”的主要对象还包括其他含碳气体,如甲烷等。目前,一些科学家对甲烷的关注程度甚至高于二氧化碳,因为甲烷是一种强势的温室气体,同体积的甲烷对气温升高的影响程度是二氧化碳的21倍。
③说起大气中的甲烷,得归咎于微生物。大气中的甲烷主要是由一种叫做产甲烷菌的细菌产生的,这种细菌以无氧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为食。产甲烷菌生活在静止不动的沼泽下面,它们产生的甲烷气泡称为“沼气”。产甲烷菌还存在于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它们能帮助动物将草和其他有机质降解为营养成分,同时产生甲烷。为了洗刷产甲烷菌的“罪过”,微生物学家找到了可吃甲烷的细菌,希望多培育一些这种细菌,让排向大气的甲烷能被及时吸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④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经发现,一般的土壤中就有一种可氧化甲烷的细菌。但是,耕地中这些氧化甲烷细菌的数量就大大减少了。研究人员将来自不同试验场的土壤样品放入烧瓶,烧瓶中甲烷的浓度与大气中的一样。经过12小时后,在装有森林荒地土壤样品的试管中,甲烷含量降低约90%,而在装有耕地土壤样品的烧瓶中,甲烷含量在72小时内几乎不变。研究人员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已开垦过的土地不具有逆转性。因为长期的耕作,包括施肥、喷洒农药等化学过程改变了土壤的成分,这使得氧化甲烷细菌难以生存。
⑤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安特耶•伯丘斯在深海中发现了一些可吃甲烷的细菌。伯丘斯率领的德法联合研究小组在挪威格陵兰海域考察时,在海底的哈康莫斯比泥火山口发现了3种单细胞生物,其中有一种细菌被证明可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甲烷。但是,火山所喷发出的硫酸盐和氧气的上升流限制了吃甲烷菌的生存环境。因此,最终微生物仅能分解掉火山喷发出的甲烷的40%。此前,伯丘斯还在黑海海底发现过这种吃甲烷菌。他们发现的海底细菌与陆地土壤中的氧化甲烷细菌不同,这种细菌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更强。新发现的吃甲烷细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已有40亿年历史。
⑥许多甲烷目前还冻结在两极地带的冰层下,但是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它们很有可能被释放出来,成为破坏环境的“定时炸弹”,使污染问题变得更严重,甚至导致严重的气候灾害。因此,伯丘斯希望这些海底细菌在灾害到来之前可以“吃掉”那些储存在地球表面以下的甲烷气体。在地球上几十亿年的各种灾害的打击之下,海底泥火山口的吃甲烷细菌依然能不断繁衍生息,说明它们的生存能力比普通土壤中的吃甲烷细菌的生存能力强得多。科学家希望大规模培育海底细菌,然后把它们投放到世界各地,能为减缓全球变暖作出贡献。
⑦科学家预计,要完成这项宏伟计划大概还需要5年。5年之后不知道地球又有多热了,但愿他们的研究早日成功。
(选自《新民晚报》)
1.第②段中加点的“强势”在文中
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产甲烷菌的生活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以甲烷为食的深海细菌,为什么第③段中要先介绍产甲烷菌?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请你排列一下可氧化甲烷的细菌在大自然中的分布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中有一句话跟第⑤段中的“他们发现的海底细菌与陆地土壤中的氧化甲烷细菌不同,这种细菌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更强”呼应,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中的信息,向还不知道这种以甲烷为食的深海细菌的同学作简单的介绍。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7.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都在关注和研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想为此做点儿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催眠术有新解
沈英甲
①多年来,围绕着催眠术的功效,赞成和反对的争执始终未休。最近有科学家对催眠术发表了新的见解,解释了人接受催眠的整个过程,认为只有少部分人会受催眠影响。
②不久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催眠临床运用的精神病专家戴维•施皮格尔博士根据大脑最新研究成果解释了催眠术的实质。他说,数十年的研究表明,只有10%~15%的成人极易接受催眠。而在12岁以前,人的大脑信息传递途径还未成熟前,80%~85%的儿童极易接受催眠。施皮格尔博士说,1/5的成人对催眠有抵抗力,其余的介于两者之间。
③近年来许多关于大脑成像的研究也反映了相似的机制,即在暗示影响下存在自上而下的大脑运行。哈佛大学神经学家斯蒂芬•柯斯林博士说,大脑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控制了感觉信息或称自下而上的信息。人们认为,对外部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感构建了现实。柯斯林博士说,其实大脑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构建它所感知的事物。
④施皮戈尔博士说,多数情况下,自下而上的信息与自上而下的预期相符。但催眠很有趣,因为它让二者发生了错位。尽管对催眠术是如何起作用的,至今医学界了解不多,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医学领域就开始使用催眠止疼,而近年来催眠术则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创伤、过敏性肠胃综合症以及饮食失调。不过,人们对催眠的认识也存在不同意见:催眠状态究竟是怎么回事,它究竟是为了服从催眠师,还是精神高度集中、陷入沉思,以至忘了周围环境的一种自然状态?医学界还在继续研究。
⑤催眠术在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方面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原则上催眠术的确是任何人都能运用的,它可以使实施催眠术的人沉浸在一种好像暂时操纵了他人心理的奇妙优越感中。但是催眠术如果不考虑医学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往往会伴随着种种弊端和危险。
⑥它或许可以解释为感觉信号的处理过程。眼睛、耳朵和身体接收到的信息首先传递到大脑的初级感觉区域,再从那儿传送到所谓的更高级的进行理解的区域。比如说,花朵反射的光首先进入眼帘,然后转化为图案传送到初级视觉皮层。在那儿,大脑辨认出花朵的大致轮廓。然后图案传送到高一级的区域――就功能而言――辨认出颜色,然后传送到更高一级的区域,破译出花朵的属性以及关于特定花朵的其他常识。
⑦从低级到高级区域的信息处理过程也适用于声音、触觉和其他感觉信息。负责传送各种感觉的神经细胞束携带着感觉信息。令人惊讶的是反方向的信息传递,即从高端到低端的信息传递,这种传递方向被称为“反馈”。自上而下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的数量是自下而上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的十倍。如此大量的反馈途径表明:意识(即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言)建立在神经系统科学家所说的“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基础上。你的所见不一定都是你的所知,因为你的所见取决于随时准备解释原始信息的经验基础――比如花朵、锤子和面孔。
⑧大脑自上而下处理信息的过程解释了许多问题:如果对现实的构建经历了如此多的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这也就解释了安慰剂(一枚糖制“药片”可以使你感觉良好)、非安慰剂(一个巫医可以令你平白无故地生病)、谈话疗法以及药物疗法为什么会有效果,因为,如果高端――大脑信服了,则低端――人的感觉将受到影响。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科学家对催眠术有怎样的新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催眠术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催眠术在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方面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现在医学领域已经有了哪些具体的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说“催眠术如果不考虑医学及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往往会伴随着种种弊端和危险”,你觉得催眠术的弊端和危险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多年来,围绕着催眠术的功效,赞成和反对的争执始终未休。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要把握住说明的主体,明确说明的重点或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要理清说明的顺序,弄清作者围绕主体展开说明的基本思路。科技说明文尽管比一般说明文显得更为灵活,但同样有其严密的说明层次。阅读中还要关照前后文的联系,要避免脱离整体、断章取义。要善于抓住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挈作用、指示作用的关键句(词),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第三,要注意仔细研读说明的语言。科技说明文常常是叙事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叙事语言生动形象,常常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极具文采,引人入胜;解说事理往往准确严密、表意缜密。对科学术语的理解,更要注意限制性词语的作用。
阅读科技说明文既要掌握阅读一般说明文的方法,同时也应该明确科技说明文的特征。要想准确把握科技说明文,必须培养以下几种能力:
第一,着眼全文,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考查中会要求概括全文的中心(主要)内容。所以,要善于抓住说明的对象,综合分析,全面理解。
第二,筛选信息,培养整合取舍的能力。考查时往往要求对介绍的新概念、新知识用自己的话作出说明,所以要特别关注文章中出现的新知识、新概念,以及对这些新知识、新概念作出解释的句子。还要特别关注最能突显作者意图的段落和句子。
第三,综合分析,培养推理和假想的能力。要能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对事物发展的趋势作出推断,或者根据现有的材料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大胆的判断。考查中这类题目指向是明确的,但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回答中允许有较强的个性。
第四,关注重点词句,培养辨析理解的能力。科技说明文的语言是非常准确严谨的,一字一词之差可能谬以千里。所谓抓住关键词句,就是要抓住那些限制性的词语以及那些表明作者观点、诠释说明主体、链接上下文、承上启下的句子。
【试题演练】
(一)地核形成之谜
吴 凡
在人类已可以成功发射探测器到地外行星进行宇宙探测的今天,地球内部仍然是人类鞭长莫及的未知领域。占地球中心部分的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地球科学的一大谜。随着最近研究的深入,关于地核的形成,科学家提出了新的观点。
一听到问“探测地球内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或许有人会说:“只要不断地向地球深处钻探不就行了吗?”姑且不说地球内部温度有多高,就是硬岩石层也不好钻探啊!目前钻孔最深记录是在俄国的科拉半岛,钻孔深度达13千米,但是这与地球的厚度(6400千米)相比,则好像是用指甲挠西瓜的皮似的。显然,这样直接探测地球内部是相当困难的。于是人们用间接的探测方法,如研究地震波的传播方法。我们知道,如果发生强的地震,则地震波也向地内部的深处传播,根据波在不连续的界面折射或反射的原理,我们可以获知地球内部有若干不同密度的不连续界面。
按力学上的计算,地球平均密度为5.5g/cm3,但是我们看到地壳的岩石密度仅有2.7~3.0g/cm3,由此推测地球的内部有密度很高的物质。科学家们用各种方法类推,认为地核主要是由铁(陨铁)构成的。陨铁原是构成小行星的中心部分,那么地球的铁核是怎样形成的呢?
科学家认为:地球是在距今约46亿年前,在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原始太阳系星云中诞生的,伴随着星云的变凉,无数的尘埃凝固成块,构成许多直径为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的微行星,它们进一步反复碰撞、合并,最终诞生地球。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原始地球,内部几乎是由岩石或金属构成的均匀混合的状态,但是,由于碰撞产生的热,地球内部也因放射性元素发出的热而变成极高温。因此,比重大的且熔融的铁等金属类与比重小的岩石分离沉入内部深处,最后形成核。
最近美国哈巴特大学的伊恩博士与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克莱因博士的研究小组各自提出地核的形成是在太阳诞生后短时期内发生的。他们采用分析陨石内放射性同位元素的方法研究从原始太阳系星云到形成行星需要的时间。实验结果表明陨石中铪-182蜕变为钨-182的过程对了解行星核何时形成是有效的,这是因为熔融的金属铁聚集在中心时,铪-182残留在岩石的地幔中,但是钨-182被金属铁的核吸收。
伊恩博士的研究小组测定了所谓保存太阳系初期信息的碳质球粒陨石的钨同位素比和铪与钨之比,结果得出行星核的形成发生于太阳诞生后的3000万年以内。过去,科学家通常认为地球的核形成于太阳诞生后约6000万年以内,伊恩博士的结果显示行星形成时间比此前想的还要提前。无独有偶,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克莱因博士也从碳质球粒陨石的铪与钨之比进行太阳系行星的年代确定,结论与伊恩博士一样:行星核的形成比此前想的要早。虽然他们研究的结果,没有说明原始太阳系圆盘是如何形成行星的,但是按照太阳系的历史,行星何时诞生极为重要,构成现在太阳系的行星几乎都在极早时期形成,其后各个行星经过漫长时间完成独立的进化。
(节选自2007年23期《百科知识》)
1.文章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关于地球形成的经过。
答:
3.“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原始地球,内部几乎是由岩石或金属构成的均匀混合的状态,但是,由于碰撞产生的热,地球内部也因放射性元素发出的热而变成极高温”一句中的“几乎”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4. 美国哈巴特大学的伊恩博士与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克莱因博士的研究小组是通过什么方式研究地核的形成的?
答: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直接探测地核的方法很难,科学家运用了间接探测方法进行。
B.地核主要是由铁(陨铁)构成的,陨铁原是构成小行星的中心部分。
C. 地球是在距今约46亿年前,在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原始太阳系星云中诞生的,伴随着星云的变凉,无数的尘埃凝固成块,构成许多直径为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的微行星,它们进一步反复碰撞、合并,最终诞生地球。
D.伊恩博士的研究结果显示,行星形成时间比此前想的还要晚。
(二)中文化的互联网
向文宜
最近,互联网上的一个新名词吸引了很多网民的注意――“中文邮箱名服务”。它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必再记忆和录入英文邮箱地址,而是可以使用诸如“老徐@新浪・中国”这样的邮箱地址。对于习惯了汉字称呼的国民来说,中文邮箱名的出现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调查显示,高达86.93%的受访网民希望拥有这种纯中文邮箱名。
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我们已经对方块字有了根深蒂固的认识。多数网友对基本只能使用英文邮箱名的现状感到不满意。很多人对自己使用中文Windows系统,但是邮箱名必须用英文感到不便。纯英文的邮件地址记忆难度大且不易口耳相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网民对互联网这一基础设施的使用。很多网友喜欢用自己名字的拼音或者组合、缩写等等不一而足的方式给邮箱命名,这给记忆和交流都带来了麻烦。尤其近年来,电脑在中老年操作者中广泛普及,系统中中文能否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已成为很重要的因素。
显然,中文邮箱名容易记忆,重复率较低,不仅让人使用邮箱时更方便,也增添了一些中国元素,给生活带来一些变化。如果你告诉你的朋友,你的邮箱名就是你的名字,那他一定不会听错记错。因此,纯中文邮箱名的出现,自然也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
其实,早在2003年,互联网邮件联合会曾牵头英美技术专家试图解决让非英文语系国家的网民可使用母语作为邮件地址收发邮件这个“技术难题”,但由于参与专家都认为“问题极其复杂,太难解决”而搁浅。2004年,中国专家开始介入该难题,2006年,CNNIC专家李晓东博士当选该工作组联合主席,携手上百名世界各地专家,终于从技术上攻克了这道“难题”。
2008年9月25日,互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组织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正式了邮件地址国际化(邮箱名称母语化)的三个核心标准,真正打破了英文独占电子邮件领域的霸权,终结了诞生于1982年的邮件标准协议英文独占时代。按照这些标准,今后全球网民不仅可以使用英文作为邮箱名收发邮件,还可以使用本国母语作为邮箱名收发邮件。
同时,李晓东博士指出,邮件地址国际化系列标准将解决非英语邮件地址的母语化难题,不仅让各语种内部之间可使用本民族语言在互联网上自由收发邮件,更解决了不同种语系邮件地址之间的互联互通。
中文邮箱名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一旦邮箱名全面过渡为中文,互联网将从过去的匿名时代跨入实名时代,相关的各种中文网络服务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出来。
事实上,互联网中文化是一个趋势,在邮件地址支持中文后,域名中文化成为互联网中文化的最后一道门槛。解决了这一问题,用户上网时不用再费心、费力记英文,不管是缩写还是全拼,这将对整个中国网络的发展形成良性促进。
2008年7月,在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巴黎年会上,ICANN理事会一致通过一项重要决议,允许使用其他语言包括中文等作为互联网顶级域名字符。“.省略”、“.net”等英文域名后缀之外,国际互联网将首次出现“中国”这样的非英语域名后缀,纯中文的国家代码顶级域“中国域名”将正式融入国际互联网,作为中华文化在网络上的国家象征登上历史舞台。互联网在被其发明者所使用的英语长期主导后,即将向其他语种敞开大门。
ICANN理事、中国互联网知名专家钱华林指出,现在中国有2亿多网民,还有10多亿人没有上网,纯中文的“中国域名”并非只是为现在的网民准备的,更是为未来的数亿中国网民所准备的。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入口和非常智慧的群体,互联网的应用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对英语的识别和掌握程度较弱,这对中国人使用和获取互联网信息造成很大的障碍。如果以母语中文为网址,其简单清晰,易于记忆,便于传播的独特优势将可以真正解决不熟悉外语的人上网的难题。
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70~80%使用英文,约10%使用中文。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语言将有30~40%是中文,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将从20世纪中叶的9%降到5%。未来10年,新的“必学”语言可能是中文。
随着中文实现无障碍上网,中文作为仅次于英文的第二大语言,为中文在全球地位的提升和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打开了一扇门。它的推出,有效促进了国际互联网中文资源的整合,打破英文资源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文互联网、中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奠定基础。
(节选自2009年4期《百科知识》)
1.文章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2.使用“中文邮箱名服务”有什么好处?
答:
3.邮件地址国际化(邮箱名称母语化)打破了英文独占电子邮件领域的霸权,这样做有什么益处?
答:
4.2009年,的出现将正式融入国际互联网,作为中华文化在网络上的国家象征登上历史舞台。
5.到了2050年,互联网上使用的语言将有30~40%是中文,这样将会引起怎样的现象呢?(用原文回答)
答:
(三)蚂蚁的群体智慧
彼得・米勒
我曾以为蚂蚁做什么事都心中有数。那些列队爬过我厨房台面的小家伙们看上去是那么信心十足,于是我猜想它们早就订好了计划,知道要去哪儿,要做什么。不然的话,蚂蚁又怎能做出组织行军路线、建造复杂蚁穴、发动大规模突袭等奇妙的行为呢?
结果我错了。蚂蚁毕竟不是聪明的小工程师、建筑师或武士――至少单个蚂蚁不是。当需要决定下一步怎么做时,大多数蚂蚁都毫无头绪。
那我们又该怎么解释地球上已知的大约1.2万个蚂蚁物种的繁荣呢?它们在1.4亿年的进化中一定学到了什么。
蚂蚁不聪明,聚在一起就聪明了。蚁群解决对单个蚂蚁来说不可思议的问题,比如寻找通往食物源的最短路径,分派工蚁做不同的工作,保卫领土不受邻居侵袭。落单的时候,蚂蚁可能就像个小傻瓜,但聚成蚁群就能对环境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这是因为它们拥有一种被称做“群体智能”的东西。个体的简单行动怎样组合成了群体的复杂行为?如果几百只蜜蜂中间有许多不同意见,它们如何做出关于蜂巢安置的重大决定?是什么使得一群鲱鱼如此精确地协调行动,能在瞬间改变方向,仿佛是单一的银色有机体?这些动物中,没有哪一个能够看到全局,但每一个都为群体的成功出了一份力,它们集体表现出的能力甚至让那些最了解它们的生物学家都感到神奇。
蚁群运作的要诀之一是:没有哪只蚂蚁执掌大权。没有将军来指挥武士,没有经理来使唤工人。蚁后只负责产卵。哪怕蚁群中有50万只蚂蚁,也能无需管理而正常运作――至少不需要我们所熟知的那些管理形式。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蚂蚁是用触觉和嗅觉进行交流的。两只蚂蚁相遇时,就用触角互相嗅一嗅。觅食蚁每天离穴之前,一般都要等早晨的巡逻蚁回来。巡逻蚁进入蚁穴时,会和觅食蚁简短地碰碰触角。与巡逻蚁的接触是一种刺激,驱使觅食蚁出门。觅食蚁通过与巡逻蚁相遇的频率来判断出门是否安全。如果巡逻蚁回巢的频率正常,就该出去觅食了。如果不正常,就最好再等等。外面可能风很大,也可能有一只饥饿的蜥蜴等在那里。一旦有蚂蚁开始觅食并带回食物,其他蚂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觅食蚁没找到吃的是不会回来的。食物越少,觅食蚁找到并带回食物所花的时间就越长。食物越多,它回来得就越快。因此,没有谁来判定这一天是不是觅食的好日子。做出判断的是集体,而不是某只蚂蚁。这就是群体智能的运作原理:简单的生物遵循着简单的规则,各自根据本地的信息行动。没有一只蚂蚁能够看到全局,没有一只蚂蚁指挥别的蚂蚁做事。归根到底,它们是不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进行。
(节选自2008年11期《青年科学》)
1.在文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蚁群里众多的蚂蚁是靠什么来维系这个群体的活动的呢?
答:
3.觅食蚁是如何进行觅食的?请简要回答。
答:
4.“觅食蚁没找到吃的是不会回来的”,这句话写出了觅食蚁的什么精神?
答:
5.简要说明一下群体智能的运作原理是什么?
答:
(四)感情专一的极地动物――企鹅
佚名
去过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的朋友们,都对极地区里的小企鹅印象深刻。今天,就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下这个遥远的极地朋友。
别看企鹅在陆地和水中的生活时间各占一半,从来不在天空飞翔,可是它的的确确属于鸟类,是不能飞的海鸟。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呢?企鹅虽不会飞,但善于游泳。企鹅游泳的速度十分惊人,成年企鹅的游泳速度为20~30公里/时,比万吨巨轮的速度还要快,甚至可以超过速度最快的捕鲸船。企鹅跳水的本领可与世界跳水冠军相媲美,它能跳出水面两米多高,并能从冰山或冰上腾空而起,跃入水中,潜入水底。看来《快乐的大脚》里企鹅跳跃出水面的景象在现实中也是存在的。
企鹅喜欢群栖,一群有成千上万只,最多甚至达10~20多万只。在南极大陆的冰架上,或在南大洋的冰山和浮冰上,人们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企鹅聚集的盛况。有时,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面朝一个方向,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仪仗队,阵势十分整齐壮观。你能想象得出站在南极的冰块上,看到企鹅集体跳踢踏舞的场景吗?感觉应该比电影中来得更壮观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帝企鹅。帝企鹅在每年的3月进入期,雄企鹅的求偶方式十分特别,它摇摇摆摆地在冰上行走并发出叫声,以此来吸引雌企鹅的注意。帝企鹅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一旦结伴,将厮守终生。随后,它们的爱情生活便产生了一个飞跃――开始了、怀卵、产蛋、孵蛋和抚养雏企鹅的家庭生活。雌企鹅怀卵两个月左右,在5月份左右便开始产蛋,每次产1枚。雌企鹅在怀卵期也会产生妊娠反应,食欲大减,反应严重的长达1个月不进食。
雌企鹅产蛋之后,孵蛋的重任将由雄企鹅承担,那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企鹅的生殖季节,正值南极的冬季,气候严寒,风雪交加。在孵蛋期间,为了避寒和挡风,几只雄企鹅常常并排而站,背朝风向,形成一堵挡风的墙。孵蛋时,雄企鹅双足紧靠,肃穆而立,以尾部作为支柱,分担双足所承受的身体重量,然后用嘴将蛋小心翼翼地拨弄到足背上,并轻微活动身躯和双足,直到蛋在脚背停稳为止。最后,从自己腹部的下端耷拉下一块肚皮,像安全袋一样,把蛋盖住。从此,雄企鹅便弯着脖子,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保护着这个掌上明珠,竭尽全力、不吃不喝地站立60多天,直到雏企鹅脱壳而出。
刚出生的小企鹅不敢脱离父亲的怀抱擅自走动。一周之后,小企鹅才敢在父亲的脚背上活动几下,改变一下位置。此时劳累了两个多月的丈夫把“独生子”面交雌企鹅抚养,之后雄企鹅将告别妻儿,沿着去年夏季来时的路,去到百公里外的海中捕虾抓鱼,以补充营养,直到小企鹅长到3个月,能基本跟随母亲自立时,雄企鹅才准确无误地返回“家园”,接“母子俩”去外海生活,从而完成其一年一度的季节性迁移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的重任。
(节选自《科技博览》)
1.文章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 和
说明方法,说明企鹅善于游泳。
2.企鹅的栖息方式是什么?
答:
3.谈谈帝企鹅是如何感情专注的?(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答:
4.“雌企鹅产蛋之后,孵蛋的重任将由雄企鹅承担,那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企鹅来说,为什么“孵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答:
5.“雄企鹅才准确无误地返回‘家园’,接‘母子俩’去外海生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答:
(五)地球上的水从哪里来
毕东海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海洋面积占70.8%。如果把地球上的所有高山和低谷都拉平,再把地球上的水全都均摊起来,那么地球表面的水就深达2400多米,地球,真正变成一颗“水星”了。而太阳系的水星,没有海洋,也没有水。
地球上这么多水是从哪里来的呢?目前,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地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组成地球的物质逐渐脱水、脱气而形成的。地球是由星际尘埃凝聚而成的,在最初阶段,地球是一个寒冷的凝固团,是万有引力和颗粒间的相互碰撞,使这些星际尘埃物质紧紧地压缩在一起,形成了原始地球。后来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不断蜕变,凝固团的温度不断升高,最终形成我们可以居住的地球。科学家对组成地球的地幔的球粒陨石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0.5~5%的水,最多的可达10%。如果当初组成原始地球的陨石,只要有1/800是这些球粒陨石的话,那么就足以形成今天的地球水圈。问题是,当初是这样的情形吗?至今没有定论。
另一种解释是,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水。对今天活火山的研究发现,伴随滚滚浓烟、炽热熔浆的喷发,的确是有大量水蒸汽释放到地球的大气中。在喷出的气体中,水汽占75%,数量很大。如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座叫“万烟谷”的火山,在每年喷出的气体中,水汽就有6600万吨。自地球诞生至今,不知有多少火山喷发过,其次数也无法统计,喷出来的水汽就更多了。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至少地球上现有水的一半来自火山喷出的水汽。火山为什么能喷发水汽?因为地下深处的岩石、岩浆里含有相当丰富的水。火山喷发时熔岩温度高,使岩浆里的水自然蒸发,逸出地球表面。这些水汽到了高空遇到冷气,凝结成水,最终落到地上,形成涓涓水流,进入海洋。据科学家研究,早期地球很热,大约在6亿年前,地球表面的温度才降到30℃,此时大气中的水汽有99%降落到地面,地球上才开始有海洋及江河湖泊。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地球上才开始有生物。
但是,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来自冰陨石。什么是冰陨石?就是来自宇宙空间的以冰的形式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它的主要成分是冰。关于冰陨石不仅美国、西班牙等国有发现,而且在我国也有报道。如1983年我国江苏无锡市就有一块直径50~60厘米的冰陨石从天而降。落到地面的冰陨石比较小,大多在大气层中融化掉了,它们成了大气水蒸汽的重要来源之一。科学家说,地球一年之中可从冰陨石获得10亿吨水。
关于地球上水的来源的三种解释,都有一些事实作为根据,但这三种解释都存在片面性。地球上的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节选自2008年9期《青年科学》)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地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组成地球的物质逐渐脱水、脱气而形成的。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呢?
答:
3.文章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是冰陨石?
答:
5.文章第二段加点的“大多数”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6.地球表面适于人类饮用的水很缺乏,我国也是贫水的国家之一,且淡水分配很不均衡,因此政府正在耗巨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请你拟一条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词。
答:
【参考答案】
(一)1.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钻孔的深度远远达不到地球厚度。
2.地球是在距今约46亿年前,在气体与尘埃构成的原始太阳系星云中诞生的,伴随着星云的变凉,无数的尘埃凝固成块,构成许多直径为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的微行星,它们进一步反复碰撞、合并,最终诞生地球。
3.不能删去。因为地球内部大部分是岩石或金属,但也还有其他成分,去掉了与实际情况不符。
4.采用分析陨石内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研究5. D
(二)1.列数字。说明了中国网民希望拥有这种纯中文邮箱名的人数比例大。
2.中文邮箱名容易记忆,重复率较低,不仅让人使用邮箱时更方便,也增添了一些中国元素,给生活带来一些变化。
3.邮件地址国际化(邮箱名称母语化)将解决非英语邮件地址的母语化难题,不仅让各语种内部之间可使用本民族语言在互联网上自由收发邮件,更解决了不同种语系邮件地址之间的互联互通。
4. .中国(或“中国域名”)
5.随着中文实现无障碍上网,中文作为仅次于英文的第二大语言,为中文在全球地位的提升和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打开了一扇门。它的推出,有效促进了国际互联网中文资源的整合,打破英文资源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文互联网、中国文化在国际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奠定基础。
(三)1.并但 可以那么
2.它们靠的是个体之间的无数次互动,共同遵循着一套简单的经验法则――科学家称之为“自组织系统”。
3.巡逻蚁回到蚁穴通过触角的接触,驱使觅食蚁出门。一旦有觅食蚁开始觅食并带回食物,其他觅食蚁就会根据自己与返回的觅食蚁碰面的频率,陆续加入觅食的行列。
4.觅食蚁为了寻觅到食物,具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5.它们是不需要领导的,即使是复杂的行为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互动来协调进行。
(四)1.列数字 作比较
2.企鹅喜欢群栖,一群有成千上万只,最多甚至达10~20多万只。
3.帝企鹅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一旦结伴,将厮守终生。
4.因为企鹅的生殖季节,正值南极的冬季,气候严寒,风雪交加。在孵蛋期间,为了避寒和挡风,几只雄企鹅常常并排而站,背朝风向,形成一堵挡风的墙。孵蛋时,雄企鹅双足紧靠,肃穆而立,以尾部作为支柱,分担双足所承受的身体重量,然后用嘴将蛋小心翼翼地拨弄到足背上,并轻微活动身躯和双足,直到蛋在脚背停稳为止。最后,从自己腹部的下端耷拉下一块肚皮,像安全袋一样,把蛋盖住。从此,雄企鹅便弯着脖子,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保护着这个掌上明珠,竭尽全力、不吃不喝地站立60多天,直到雏企鹅脱壳而出。(回答出一点即可)
5.帝企鹅是感情专注的动物。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五)1.说明了地球是个水球,引起下文对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解释。
2.科学家对组成地球的地幔的球粒陨石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0.5~5%的水,最多的可达10%。如果当初组成原始地球的陨石,只要有1/800是这些球粒陨石的话,那么就足以形成今天的地球水圈。
3.举例子、列数字。为了更好地说明火山喷发释放出大量的水汽。
4.来自宇宙空间的以冰的形式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它的主要成分是冰。
一、导入新课的新颖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语文课来讲,教师把握好新课导入,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导入好新课,正是调动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有多种方法,如“猜谜语法”,在讲《蜘蛛》(初一语文课本,下同)这篇说明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猜谜语,然后自然地引出下文;“乐曲法”,如讲诗歌《乡愁》时,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思乡的乐曲;“朗读法”,在讲散文《背景》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诵来导入;“提问法”,如讲《宇宙里有些什么》这篇说明文时,我们可以问学生“当你们仰望天空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以提问的方式引出新课。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哪种方法,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原则,否则,就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气氛的民主性
1 授课语言的艺术性。语文课相当讲究语言表述。一堂好课必然是点拨精当的课,必须融知识传授于幽默的讲解中。课堂上教师首先必须注意语言的情感艺术,在教学中不能动辄大声训斥,动辄讽刺挖苦,动辄打击处理一大片。教师的授课语言必须努力做到亲切、温柔,充满赞许、充满激励,让学生感到师生平等。其次教师必须注意课堂语言的精练性、清晰性、严密性,不能嗦、含糊、混乱。其次,教师语言的示范性。课堂上教师必须用普通话授课,少用方言讲解,不能带口头禅,说话要干脆、利落。最后,教师更应注意语言的音乐性,力争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言中得到美的享受。
2 提问方法的多样性。提问也是一门学问,为什么有的老师启而不发?为什么有的老师仅一个问话就打动了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一种思考的境界?课堂提问要努力做到所提问题不能太深,要深浅适宜,要有思辨性,让学生有话可说。
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仅问“是不是”“对不对”,可以多用“如果……”“请你谈谈呢?”“你认为还有其他的原因或方法吗?”提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
3 提问对象的广泛性。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信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许多老师在提问时,眼中只有“好生”,差生始终被“拒之门外”。不少差生自认为老师瞧不起他们,想回答的不敢答,能回答上的不愿答,课堂上精神萎靡,不动脑筋。如果课堂上“男女有别”“好差有别”,长期下去,语文课将变成个别人的课,这样,怎能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4 提问过程的完整性。提问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一方面不能搞形式主义。有的老师问题刚一提出,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然后再问“是不是”“对不对”,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讨论、研究,这样的课怎能不让学生厌腻?怎能让学生真正领会课上的精髓?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以往的教学形式往往是单一化、程式化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记,空洞的说教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哪有机会参与讨论,参与辩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摧残了多少智慧者的灵魂,扼杀了多少聪明人的命运。如:即兴话题演讲、诗歌朗诵、音乐欣赏、角色扮演、学生辩论、小组研究,现场小作文,还可以让学生当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幻灯片、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各种感官,才能使课堂有声有色,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课堂情感的投入性
心理学认为:情感活动是心理过程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对认知过程有重要影响,而且情感教育应贯穿于智力教育的始终。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情感的课堂必然是“一潭死水”,这样的课堂多的是几分滞闷,少的是几分活力。目前,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不注意情感投入,有的坐板凳上讲课,有的坐在教桌上讲课,有的低着头讲课,有的声音小若蚊虫,有的表述嗦,有的上课废话太多……如此讲课犹如瘸腿走路――快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