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4 04:59: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篇(1)

1.抗震加固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地震给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在我国由于历史、经济发展以及技术局限等原因,存在着大量未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物,给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于未考虑抗震设防的已有房屋应进行抗震鉴定,并采取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

2.抗震加固依据

我国目前进行加注抗震鉴定加固的主要技术法规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JGJ116-2009)等。符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要求的建筑,或通过抗震鉴定需加固并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进行加固的建筑,在遭遇到相当于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致倒塌伤人或者砸坏重要生产设备,经维修后仍可继续使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和《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适用于抗震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有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和抗震能力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而需要加固的建筑。

3.地震作用特点及抗震加固特点

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同建筑物在一般损坏情况下的加固有许多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决定着加固的类型和效果。为了使建筑物在加固后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抗震加固措施的实施必须依据地震作用特点以及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地震作用的本质是惯性力,作为地震作用的惯性力是由结构变位引起的,而结构变位又受到这些惯性力的影响。地震作用与一般荷载不同,它不仅取决于地震烈度大小和建筑场地类别,而且与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如结构自振周期、阻尼等,有着密切关系。结构各部分刚度的比值、结构自重等因素都会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确定加固方案时,要重点考虑结构总体抗震能力和变形能力的综合协调。抗震加固的内涵是结构加固而非构件加固,因此在确定结构抗震加固方案时首先应考虑整体性加固法案,防止出现对某些部位加固后出现新的薄弱环节,即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构件加固。

4.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现有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和使用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划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甲类建筑:地震破坏后对社会有严重影响,对国民经济有巨大损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或按国家规定特殊批准的建筑物。

乙类建筑: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且地震破坏会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

丙类建筑:地震破坏后有一般影响及其他不属于甲乙丙丁类的建筑。

丁类建筑:其地震破坏或倒塌不会影响到甲乙丙类建筑,且造成的社会影响与经济损失轻微的建筑。

5.抗震加固原则

各类现有建筑的抗震验算、构造鉴定和加固措施还应符合以下原则:

1) 设防烈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

2) 抗震鉴定加固工作应区分轻重缓急

3) 以上部结构及地基基础检测为基础,制定抗震加固方案

4) 提高房屋整体抗震能力

5) 加固措施要可靠、可行

6) 抗震设计中应力求降低扭转作用

7) 充分考虑建筑物抗震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8) 尽量采用新技术

9) 施工确保设计要求、安全施工

6.待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存在的问题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结构布置灵活等优点,在我国大量建筑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式。建造时间较长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受当时经济水平和建筑技术的制约,存在着不少缺陷,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材料强度低:限于施工水平,当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普遍较低

2) 钢筋构造不合理:体现在梁柱配筋率偏低,框架梁端的钢筋不足或锚固长度不够,地震作用下梁端易开裂或使梁延性不足;梁柱加密区段配筋稀疏,在梁柱节点核心区甚至无箍筋。

3) 抗震缝宽度不够: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由几个建筑分区组成,分区间一般设变形缝,但缝宽小雨抗震缝宽度最低要求,地震作用下易发生相互碰撞。

4) 构件承载力低:限于当时经济水平,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时遵循经济、安全的原则,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相应的构件截面偏小、轴压比高,构件承载力的安全余量不大,如考虑地震作用承载力甚至不足。

5) 非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弱:如女儿墙超高且五可靠拉结措施,围护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薄弱,地震时易开裂。

7.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加固方法

结构抗震加固方法随着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和人们观念的发展而发展,以往的抗震加固是以结构的安全性为重点,而对建筑的外观和使用功能很少顾及。如今,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抗震加固新技术(如消能减震)、新材料(如碳纤维、结构胶)以及新工艺(如钻孔、植筋)的出现,从而使抗震加固的手段越来越多,给工程师以充分发挥的余地。

目前,在抗震加固中采用的具体方法有:

1) 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法

当房屋刚度较小、明显不均匀或有明显的扭转效应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或翼墙加固。该法实际上是通过在结构的适当部位增设一定数量的剪力墙,将原框架结构改变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是提高框架结构抗震能力及减小扭转效应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通过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减小了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侧移。通过加固改变结构体系,并通过内力的重分布减小了某些构件如梁柱的受力。由于剪力墙承担了大部分的地震荷载,减小了原框架梁柱的受力,可以避免大量梁柱的加固工程。采用该方法需考虑的问题有: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要针对原有结构的缺陷进行全面的经济技术分析;新增抗震墙的布置要均匀、分散、对称;增设抗震墙应宜设置在框架的轴线位置上,尽量不影响原建筑的使用功能;新增抗震墙与原有结构的连接应牢固,使其共同作用。增设抗震墙法是目前使用得较为普遍的一种抗震加固方法。

2) 钢构套加固法

钢构套加固法是在构件外包以型钢的加固方法。主要通过约束原有构件以提高构件的耐变形能力,有时也可提高受剪和受弯承载力。该方法适用于梁柱构件。该方法要注意钢构套结构的连接牢固,使其共同作用。该方法对截面尺寸、外观影响很小,因此经常在结构加固改造中使用。

3) 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法又称加大截面法,抗震承载能力提高很大,施工方便,现场工作量小,受力较为可靠,是对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外包一定厚度的混凝土材料,加大构件截面并配以适量的钢筋,和原构件一起共同承担相应的地震荷载,从而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该方法工艺简单、适用面广,是一种传统的加固方法。

4) 贴钢板加固法

贴钢板加固法是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表面用特制的建筑结构胶粘贴钢板,弥补原有构件钢筋的不足。该方法用钢板替代钢筋或箍筋,可提高承载力、耐变形能力而几乎不增加刚度。该方法有很多优点:粘结剂硬化速度快,工期短;工艺简单,施工方便;粘结剂的粘结强度高,可以使钢板和原构件形成很好的整体,受力均匀,不会在混凝土中产生应力集中现象;钢板占用的空间小,几乎不增加加固构件的截面尺寸和重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构件的抗裂性,抑制裂缝的开展,提高承载力。

5) 减轻自重法

减轻自重法又称卸荷法。该方法是通过减小结构自重来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在实际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一般是将原结构中较重的粘土砖填充墙拆除以轻质隔墙代替,降低了结构的自重,从而减小了地震荷载和变形。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基本上可不进行加固就能保证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也避免了加固对原结构构件的损伤。该方法能保证原有结构的使用功能和美观。

6) 修补 、灌浆、喷射

这些方法是针对混凝土构件局部损伤和裂缝等缺陷进行的。当钢筋混凝土构件有局部损伤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修复,出现裂缝时,可灌注环氧树脂浆等补强。该方法可使耐久性不足、局部损伤或出现裂缝的构件,恢复原有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7) 碳纤维加固法

碳纤维加固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加固技术。碳纤维材料的抗拉强度高于普通钢筋的10倍、弹性模量是钢筋的数倍,因此可利用高性能结构胶将碳纤维织物(布)粘贴于构件表面,从而达到对结构构件的加固补强及改善抗震性能的目的。采用碳纤维加固具有以下优点:由于碳纤维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构件受力性能明显得到改善;碳纤维布质轻且薄,加固后对原结构构件截面、荷载增加均不大,不影响原有建筑使用功能,因此极适合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但采用这种加固方法对粘结胶的性能要求较高,相应造价也高。

8) 消能减震法

该方法是消能减震技术在抗震加固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在结构中放置一定数量的消能设备,当结构遭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时,通过增加体系的阻尼系数以减小结构地震反应。当结构遭遇强震作用时,消能装置率先进人弹塑性状态耗散掉大量的地震能量,从而使主体结构免遭破坏。

9) 隔震加固法

该方法是隔震技术在抗震加固领域中的应用。通过隔震层的设置将地震变形集中到隔震层上,从而起到减小原结构地震反应的目的。目前已研究出的隔震方法有:橡胶垫隔震;滑移隔震;滚珠或滚轴隔震、摆动隔震、悬吊隔震、弹簧隔震等。目前较多的做法是将隔震层放在原结构基础上,即基础隔震。

8.结语

本文讨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的原则,对目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给出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和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的来看,抗震加固有几种思路:一是减小结构的自重,使结构在地震中的地震力减小,从而减小构件受力,增加结构的安全性,如减轻自重法;一是增加结构的截面或构件,用附加材料或构件分担地震作用,从而增加结构的安全性,如钢构套加固法、钢筋混凝土套加固法、贴钢板加固法、碳纤维加固法、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还有是改变结构的体系,改变结构的受力性质,从而增加结构的安全性,如消能减震法、隔震加固法、增设支点法;最后是恢复构件的原有性能,如修补、灌浆、喷射等。

随着经济水平、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观念的进步,对加固方法的也有了不同的要求。单一满足安全性的加固方法已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需要开发既满足安全要求、使用要求,又要满足美观要求的先进的加固方法。特别是随着智能材料的发展,用智能材料加固结构必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范(JGJ116-200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 张熙光,王骏孙,刘惠姗.建筑抗震鉴定加固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程绍革,任卫教.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方法综述.建筑科学,2001,17(3):4-7

6. 戴国莹,王亚勇.房屋建筑抗震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2)

前言:万事做到有备无患才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也一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不好,一旦遭遇地震,有极大可能使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建筑物发生坍塌,造成的后果无非是楼毁人亡,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无法挽回的财产损失,鉴于此,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设计者极其有必要重视这种结构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明确其抗震性能差的事实,并针对这种事实提出优化设计方案,从最大可能上减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在地震中发生坍塌的可能性,保障居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一些缺陷分析

1.1 抗震概念设计的因素

我们所说的抗震概念设计,指的是在明确某地区发生地震的频率、震源深度、地震烈度等详细的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类建筑物的基本性抗震设计原则。由此可知,抗震概念设计是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好或者出现哪怕是小小的失误,或者不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就会对后面的设计与施工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导致建筑物抗震性能差,这种缺陷具有隐蔽性,很难被发现,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增大了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存在的一些缺陷。

1.1.1 荷载传递路径不明确

荷载指的是使结构或构件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外力及其他的因素。或习惯上指施加在工程结构或构件产生效应的各种直接作用,常见的有:车辆荷载、结构自重、楼面活荷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性抗震设计时整个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也是最容易出现缺陷的地方。

1.1.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变化不连续

造成这种缺陷的因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设计因素。一些建筑物设计者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外形或者保证附属结构的稳定性,往往会采取对框架结构进行强度和刚度的局部加强或者削弱的做法,造成框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变化不连续,这种做法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外形、附属结构与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比起来,孰轻孰重,设计者们应该很清楚,切不可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外形不好看不会产生什么重大损失,而一旦顾此失彼,取轻舍重,到时候遇到地震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挽回、不可估量的以上两方面都是细节问题,尤其针对第二方面,只要施工工人在浇筑过程当中稍微用点儿心,使用正确严密的浇筑方法把混凝土搅拌均匀,这样就能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刚度和强度的连续性。我们所说的抗震概念设计,指的是在明确某地区发生地震的频率、震源深度、地震烈度等详细的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出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类建筑物的基本性抗震设计原则。由此可知,抗震概念设计是一个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好或者出现哪怕是小小的失误,或者不符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就会对后面的设计与施工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导致建筑物抗震性能差,这种缺陷具有隐蔽性,很难被发现,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增大了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存在的一些缺陷。荷载指的是使结构或构件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外力及其他的因素。或习惯上指施加在工程结构或构件产生效应的各种直接作用,常见的有:车辆荷载、结构自重、楼面活荷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性抗震设计时整个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也是最容易出现缺陷的地方。这种做法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外形、附属结构与建筑物的主体结构比起来,孰轻孰重,设计者们应该很清楚,切不可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外形不好看不会产生什么重大损失,而一旦顾此失彼,取轻舍重,到时候遇到地震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挽回、不可估量;另一种是施工因素。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如果浇筑的方法出现问题或者振捣不均匀,抑或建筑过程中出现了冷缝,也会导致框架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出现突变的缺陷。以上两方面都是细节问题,尤其针对第二方面,只要施工工人在浇筑过程当中稍微用点儿心,使用正确严密的浇筑方法把混凝土搅拌均匀,这样就能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刚度和强度的连续性。

1.1.3 性质脆

混凝土的脆性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加大。也就是说,钢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越高,其脆性越高,很显然,这是矛盾的,因为我们必须要求加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质量,保证其强度够高,然而强度越高,脆性越大。

1.1.4 抗裂性差

如前所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非常低,因此,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经常带裂缝工作,尽管裂缝的存在不一定意味着结构发生破坏,但是它影响结构的耐用性和美观。当裂缝数量较多和开展较宽时,还将给人造成一种不安全感。

1.2 计算设计原因

造成的缺陷所谓的计算设计,指的是根据建筑物的力学特点和受力分布,来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一旦力学计算出现失误,就会导致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施工出现缺陷。如框架梁抗剪强度不足、框架柱抗剪强度不足、节点抗剪强度不足等。

2 增强钢筋混凝土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一些设计方法探讨

2.1 科学选择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的选址是非常重要的抗震对策,能够有效弥补框架结构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缺陷。特别是在山区或者地震高发区,建筑物的特别是高层建筑物的选址更为重要。其原因就在于,由于地质结构的不同,在遭受相同烈度的地震冲击时,被破坏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例如相比较于松软的地面,坚硬地面耐受力就非常强,在这种地面上面建设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就能实现比松软地面好得多的抗震能力。因此,选择施工地址时,应尽量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选择坚硬场地。

2.2 钢筋和混凝土的选择

钢筋的性能指标直接关系到结构抗震性能,控制钢筋实际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强度标准值之间的关系,注意发挥钢筋的延性性能,避免超强过多,有助于混凝土结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要求的实现;至于混凝土,在框架结构中,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可以减少梁柱的剪压比和柱轴压比,有利于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如果对钢筋和混凝土做出了比较正确的选择,或者说选择了质量上乘的钢筋和混凝土,那么将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提高抗震性能有很大帮助。

2.3 注重抗震结构的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的结构采用的三种主要结构体系分别为框-筒、筒中筒和框架-剪力墙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尽可能采用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柱)结构或钢结构,以减小柱断面尺寸,并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可以从传统的刚性为主的抗震模式向以柔性为主的抗震模式转变,实现以柔克刚、刚柔相济,有效地减弱地震作用过程中释放的冲击力。

3 结束语

要切实提高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从细节入手,要特别重视建筑物的梁柱、节点等处的施工,确保这些关键部位的施工质量,要严格检查工作人员在这些地方的施工情况,并且要积极优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属于大陆地震比较多的国家,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情况历历在目,地震所在地区人员伤亡十分严重,同时也给我国的社会治安带来较大的挑战[1]。本文将主要从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框架结构抗震能力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明确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

一、抗震能力

钢筋混凝土建筑在抵抗地震的过程中,主要依靠结构自身的强度与延性。在发生地震时,结构会首先使用自身强度来抵抗,如果地面运动速度变快,导致强度不能满足抗震的需求,就需要使用结构延性来抵抗更为强烈的运动加速。在延性使用完毕后,建筑结构便会遭到彻底的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需要根据构件尺寸及配筋来计算结构自身的强度和延性,并且综合框架弹性的地震分析计算出杆件内力。

二、强度与延伸角度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分析

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于建筑中主要的承重结构,使用钢筋混凝土对薄壳结构、现浇结构以及升板等建筑进行建造,框架为梁、柱构件节点连接在一起在一种结构[2]。目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我国建筑中使用比较广泛,所以本文主要从该点为出发点进行论述。

延性指的是材料、构建以及结构处于载荷作用状态下发生明显非线性形变的时候,结构依旧可以维持建造之初的强度的一种能力,属于结构弹性阶段时自身的变形能力,延性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能力,囊括承受大变形能力以及靠滞回特性来吸收能量的一种能力[3]。从延性自身本质上看,延性反应出一种非弹性变形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保证结构强度不会因受到非弹性的形变而下降的情况发生。在材料方面,只有在发生比较大的非弹性变形情况下材料强度没有发生明显下降的材料[4],才可以称之为延性材料,而有延性材料就会有脆性材料,脆性材料指在受到弹性形变或者是在受到比较小的非弹性形变的时候就会被破坏掉的材料。在结构方面与材料判定方式相同。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梁A的荷载量达到最大数值的时候,突然降低,即表明时呈脆性的破坏状态。而梁B在受到拉钢筋屈服之后,因为截面的中性轴上升并且钢筋强化,承载力还会具有一定的增加,在经历了长时间变形之后,最后因为受压区域混凝土被压碎而导致破坏[5],整体表现出较好的延性。通过非线性计算可以发现,构建结构发生破坏的主要原因如果是因为钢筋屈服,那么通常情况下会表现出较好的延性。如果破坏原因是因为混凝土拉断或者是压碎的,通常表现成脆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可以视为整体上的延性,但是结构的构建延性为局部延性。并且结构整体延性和延性构建当中局部延性强度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是结构整体的延性不仅会受到构件延性的影响,与设计合理性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关系[6]。

钢筋混凝土中延性构建非弹性的变形能力,一般来源于塑性中截面塑性转动。塑性铰去的截面塑性转动能力,通常由截面曲率延性的系数反应。曲率延性系数可以定为截面屈服之后曲率及屈服曲率之间的比值记为。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简化能力谱的方式

常规钢筋混凝土的抗震能力评估方式十分繁琐,所以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出一种比较简单而且有效的评估方法,能力谱方式应运而生。能力谱方法属于一种简化弹塑性的评估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静力弹塑性分析中的一部分。能力谱方法的本质是使用力设计法加位移、变形的校核,比力的设计方法更为合理。本文主要从ETABS软件对结构模型静力弹塑性进行分析。该软件具有比较直观并且强大的图形界面设计,可以广泛的应用到非线性效应、巨大并且比较复杂的建筑模型中,并且进行非线性的精力Pushover也比较简单。在能力谱的方法当中,我们可以假设结构反应和等价单自身体系具有一定的联系,该特性代表结构反应只会受到单一振型控制,并且振型在整体反应的过程当中会保持不变。经试验表明,在结构反应受到单一振型控制的时候,将多自由度体系成功转化成等价单的自由体系方法较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适合自身的方式。弹塑性的反应谱会受到延性系数以及折减弹性的影响。当地震情况比较强烈的时候,延性结构自身最大加速度和反应对应的完全弹性结构加速度反应之间必然会存在某种关系。假定S为能力曲线上方对屈服强度上的谱加速度,并且S1是结构保持弹性的时候所对应弹性反应谱的加速度,那么可以将屈服强度折减系数定义为S=S1/R。我们就可以把弹性谱加速度的需求强度除以折减的系数,从而得到非线性谱的加速需求。从而得出抗震设计中所需要的数据。

四、抗震评估程序

首先需要使用ETABS软件对被测试建筑的结构进行弹性的地震分析,计算出中用地面运动的加速度0.05g并对其进行加载,最终求出梁柱杆三方面的内力。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单根的梁柱弯矩强度,建筑自身剪力强度以及延性,综合弹性地震分析,对梁柱内力进行判断,确定属于弯矩破坏还是剪力破坏,并且对延性进行及时的对比。因为每个柱所承担的剪力和延性是不同的,所以需要求出整体半层剪力的强度和延性比值。根据每隔半层剪力的强度和0.05g的弹性地震对层剪力的影响,可以计算出半层屈服地面的加速度。之后综合半层延性比,求出建筑结构系统中的地震力折减系数,将该系数乘以服务地面的运动加速度,即可明确该半层抗震能力。最后一步就是对每个半层的抗震能力进行对比,最小值即为整体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解。

结束语:近些年来,我国频繁发生各种大小地震,并且从不同程度上对人们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笔者通过总结自身工作经验,结合相关试验数据,主要从剪力墙与结构两方面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计算方式及能力进行了简要分析,主要阐述了结构及剪力墙双方面的抗震能力分析方式。

参考文献:

[1]季志政. 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

[2] 鄢宇. 底部薄弱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2.

[3]龙炳煌,范华冰.一个具有轴压比和配筋率参数的开裂弯矩计算公式[J]. 建筑与结构设计,2012,30 (5).

篇(4)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钢筋受拉性强而不耐压,而混凝土抗压性好而抗拉性差而不能承受过大的拉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耐火性都比较强。主要分以下两种:第一,整体式钢混结构。主要工作由以下几点组成:先进行配筋计算,然后是模版架设与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第二,装配式钢混结构。主要工作就是对事先完成的砼构件进行拼接组合。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相关配套产业的迅猛发展,众多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钢筋混凝土联合框架结构已经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梁、柱、基础和楼板。这四部分起到了承担荷载的作用。由主梁、柱与基础构成平面框架,各平面框架再由连续梁连接起来而形成空间结构体系。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后,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造型以及质量要求已经越来越高。无论是厂房、桥梁、或是写字楼或民宅等等。在结构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要结合具体设计方案的实际需要,遵循规范而又不拘泥于规范。来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需注意的要点分析

在实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之中,构思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建筑布置在抗震设计中,应提倡平面和立面简单、规则、对称的原则,合理的建筑布置是最重要的。“规则”包括了对建筑的平面和立面外形尺寸、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建筑师需和结构设计师互相配合,才能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在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1) 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 减少偏心,否则应考虑其不利影响;(2)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尽量重合;(3)质量大的跨间不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边缘,质量大的设备宜布置在距刚度中心较近的部位;(4)尽量少采用大悬挑结构;(5)围护结构宜采用轻质材料。

第二,在进行结构设计之时,要明确力的传递过程与路线,并使它尽可能简单。结构要承受各类荷载。如果力线越短,成本也就越低,间接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三,从力学观点看,在民用和公共建筑的平面布局中,应当尽量使柱网按开间等跨和进深等距,或近似于等距布置,这样可以相应减少边跨柱距,也可以充分利用连续梁的受力特点以减少结构中的弯矩,可以使各跨梁截面趋于一致,而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

第四,关于强柱弱梁节点。这是为了实现在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性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以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矩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第五,注意抗震设计。主要从以下几点来注意:(1)抗震设计的基点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点是强度和延性。人们现在已经认识到可以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来抵抗地震,也就是将强度和延性两者相结合来抵抗地震。为保证结构的抗震能力,对结构设计而言, 如果我们对结构设定较低的承载力水准,相应地就要求结构具有较高的延性水准;如果我们对结构设定较高的承载力水准,则结构需要的延性水准就可以较低。在这个问题的具体处理上,各国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2)能力设计法。能力设计法的基本思想为:为了使抗震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中形成所追求的“梁铰机构”或“梁柱铰机构”,就需要把不希望出现塑性铰或不希望先出现塑性铰的部位的抗弯能力相对增强,也就是不希望塑性转动过大;为了不致在结构表现出所需的延性之前在结构的任何部位出现几乎没有延性的剪切失效,也需要相对增强各有关部位的抗剪能力。

第六,注意构造措施。(1)对于大跨度柱网的框架结构,在楼梯间处的框架柱由于楼梯平台梁与其相连,使得楼梯间处的柱可能成为短柱,应对柱箍筋全长加密。这一点,在设计中容易被忽视,应引起重视。(2)对框架结构外立面为带形窗时,因设置连续的窗过梁,使外框架柱可能成为短柱,应注意加强构造措施。(3)对于框架结构长度略超过规范限值,建筑功能需要不允许留缝时,为减少有害裂缝,建议采用补偿混凝土浇筑。采用细而密的双向配筋,构造间距宜小于150,对屋面宜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处按构造措施宜适当加强。

最后,为了防止构件的脆性破坏,需要加强其抗剪承载力,以保证其不出现剪切失效。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国的建筑施工工程量也会越来越大。随之而来产生的结构设计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广泛研究分析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方法已经逐步从过去的老旧设计模式转变为全新的设计模式。总的来说,我国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理念和实际运用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以弥补我国在相关领域起步较晚的缺憾。使各类建筑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框架结构的特点是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但抗震性能差。笔者认为,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框架梁柱节点模板支设的新方法

对于框架模板,人们常常采用底木侧钢的支设方法,侧模板是采用组合钢模板。由于现行梁截面高度大部分以50mm 为模数,与组织钢模宽度模数相同,因此,在保证梁高参数等各种要求的前提下,提高了钢模板的重复利用率。从更改模板体系入手,笔者详细提出了一整套具体措施。改进方法如下:1) 在梁柱交接阴角处设定型强刚度阴角模;2) 在柱帽处设灵活性胶结木模板;3) 在柱角处设定型强刚度阳角模;4) 在柱帽处加活式连体模板;5) 梁侧模端部加可调活接头。这种支设方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梁与柱接头处采用强刚度角模后,模板结构牢固,拆模容易;拆模后的混凝土表现平整光滑,在装饰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稍作打磨而不用抹灰即可刮腻子、喷白或直接进行吊顶装饰。

2 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构造复杂,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施工单位普遍采取先安装梁板模板,再绑扎安装梁钢筋,待梁钢筋安装结束,然后整体沉梁,那么节点区箍筋就无法绑扎,致使梁柱节点区出现不放、少放或者乱放的情况,这样就会给节点区质量留下安全隐患。根据规范的规定,为保证箍筋对混凝土核心区起到约束作用,箍筋要封闭、末端要有弯钩。还有的做法就是在沉梁之前就把柱箍筋绑扎好,然后和梁一起下落,由于箍筋与柱纵筋摩擦且下落不平衡,使得箍筋不能下落出现施工人员强力往下打的现象,这样做的结果是箍筋没有得到封闭绑扎且杂乱变形,间距更不会满足规范要求。笔者建议,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钢筋下料加工的时候,就考虑增加若干根与箍筋同级别的短钢筋;具体长度根据节点区箍筋高度确定,箍筋开口处先焊接好,然后把柱箍筋按照设计间距用短钢筋焊接,可以在箍筋每边或两边相对焊接,加工成上下开口四周封闭的整体骨架。第二,在安装梁钢筋之前,把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用垫木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然后穿梁纵向钢筋并绑扎,待梁钢筋安装完沉梁时,节点区骨架就与梁整体下落,且不会出现变形、开口的问题。

3 节点混凝土浇筑问题

按照结构抗震设计要求,对框架结构而言,要求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更强节点”。那么节点在混凝土框架结构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件,在一般的设计当中,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往往要比梁混凝土等级高一个级别,对于高层而言,节点处混凝土等级差别更大;按照框架结构施工的一般方法,梁柱分别浇筑,由于节点核心区处混凝土工程量很小,而且很难与梁板分隔,绝大部分施工是将梁板与节点处混凝土同时施工,这样施工缝留在柱与梁的交接部位,达不到设计的要求,存在质量隐患。为避免节点处质量隐患,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浇筑方法为:1) 先将与柱同级别的混凝土运送到位,采用小型振捣器,分层振捣密实,杜绝漏振死角;2) 振捣过程中,在楼面梁板处留出45°斜槎;3)混凝土初凝前,泵送浇筑楼面梁板的混凝土。这样的浇筑方法保证了柱子混凝土强度不发生变化,同时确保梁在柱子内的锚固,也避免了高低混凝土的邻接面形成冷缝,很好的实现了设计的要求。

4 控制好混凝土的质量

对配合比的控制不容忽视,再准确的配合比,现场不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杂质量和称量,仍然会生产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比设计,而套用别人的比例。对已浇成品不保护,养护不及时,尤其是夏天气温高的地区更需要保养,这是提高强度的重要环节。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必须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注意克服配料计量、拌和时间短,加水不控制,运距长摇晃离析现象,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捣不密实、过振、漏浆、跑模、不清除残留木屑等现象。操作素质低下所产生的后果将削弱支撑件的竖向荷载,影响结构连接及降低抗震能力。只要有健全的施工操作标准,步步检验认证,按规范施工,框架工程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5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为满足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保护层厚度太小,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太大则构件表面 易 开 裂 ,因 此 , 《混 凝 土 结 构 工 程 施 工 及 验 收 规 范》(GB50204- 1992) 第 3.5.8 条、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 1988) 第5.2.10 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2002) 第5.5.2 条均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柱允许偏差为±5mm。在框架结构施工中,由于楼面标高是一致的,双向框架梁同时穿越柱节点时,必然造成一侧框架梁面筋保护层厚度偏大(往往会超过40ram)。井字架梁节点也有同样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需注意:一是梁箍筋的下料问题,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从另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过,若该向框架梁梁端箍筋按原尺寸下料,面筋无法直接绑扎到箍筋上,对粱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时高度可减小20~30mm (仪一向框架梁端需要),二是施工时以哪一向为主,因保护层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变小,正截面受弯承载能力减小 (约5%),设计时要考虑这种影响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02) 第9.2.4 条规定: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 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对此须在设计时就明确以哪一向为主,并对保护层厚度偏大的一向梁端加铺一层钢丝网以防表面开裂。

6小结

总而言之,在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可能出现质量缺陷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否则既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也影响梁柱的外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建筑物的使用质量。

篇(6)

1、节点的受力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的受力机理是指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梁、板、柱构件受力后如何通过节点核心区传递给支座,以及结构由此产生的不同的行为表现或破坏形式。目前,节点受力机理主要有三种理论:斜压杆机理、剪摩擦机理和桁架机理。这三种框架节点的受力机理各有其特点,被应用于描述各种不同的破坏形式和不同国家的设计规范中。例如,新西兰以斜压杆和桁架机理共同作用为依据来设计架节点,而美国主要采用剪摩擦机理和斜压杆机理,我国则主要着眼于节点核心区的宏观受力性能,未涉及受力机理研究。

2、节点设计准则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中,节点设计的基本要求如下:

1)节点应表现出与其相邻构件相同的使用荷载特性,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强节点,弱构件);

2)梁,柱纵筋在节点区应可靠锚固(强节点,强锚固);

3)节点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足以抵抗最不利荷载条件下相邻构件所承受的内力,还必须有足够的安全系数,以抵抗各种偶遇荷载或设计中未考虑到的荷载;

4)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处在弹性范围内;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允许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

5)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条件下,节点构造应尽量简单,节点配筋应注意不应过分增加施工难度,以免影响施工效果;

6)梁柱节点的设计可以采用极限强度设计法,以充分利用材料。

3、节点设计时要注意的因素

在地震作用下,框架节点承受的水平剪力很大,容易使节点区产生剪切脆性破坏。其主要破坏特征为: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出现斜向交叉裂缝;柱纵向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退化,混凝土开裂,保护层剥落;纵向混凝土压屈成灯笼状等,最终造成节点核心区破坏,其功能失效,同时也意味着与节点相连的全部梁、柱失效,结构丧失承载力。影响框架结构节点抗剪强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3.1材料性能

混凝土强度直接影响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2010),在梁柱截面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能提高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受剪承载力。因此在其余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混凝土强度越高,则所需的梁、柱构件截面尺寸越小,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承受剪力的截面也相应减小,在配箍率一定的条件下,不利于其抗震。

采用较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时,会使水平剪力作用下节点处于过高的平均剪应力状态,造成节点区裂缝过早出现,导致混凝土碎裂,同时框架梁纵向钢筋在节点处的锚固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在水平剪力作用下,节点处混凝土与框架梁纵向钢筋之间的粘结力退化,纵筋与混凝土产生相对移动,影响到梁端塑性铰的形成,不利于内力重分布,强柱弱梁的设计无法满足而失效。

3.2水平箍筋

在框架节点内配置水平封闭箍筋,一方面能够承担一部分水平剪力,提高节点区抗剪承载力;另一方面箍筋能对核心区混凝土产生约束作用,使其传递轴向荷载的能力提高。试验结果表明,若配箍率适当,当框架节点核心区出现贯通裂缝后,混凝土还能够继续承担剪力,直至箍筋全部屈服。也就是说,箍筋屈服时混凝土也正好剪坏,混凝土与箍筋同时达到极限承载力,使节点核心区在破坏时达到最大受剪承载力。当节点处未配置箍筋或箍筋配置过少时,在剪力和压力共同作用下,箍筋不能对节点核心区混凝土起到足够的约束作用,混凝土强度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节点核心区就可能出现斜拉破坏或斜压破坏。而当节点核心区配箍率较高时,当混凝土出现贯通斜裂缝时,混凝土达到抗剪承载力极值,但箍筋应力还很低,即箍筋屈服晚于混凝土破坏,使得箍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也达不到最大值。因此必须控制剪压比,即限制核心区体积配箍率,避免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破坏先于箍筋的屈服。

3.3竖向箍筋

节点受水复荷载作用时,当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出现交叉斜裂缝后,剪力的传递由斜压杆作用过渡到桁架抗剪机制,即水平箍筋承担水平分力、柱纵筋承担竖向分力,平行于斜裂缝的混凝土骨料咬合力也承受一部分剪力。设置竖向箍筋可承担一部分节点区的竖向剪力分量,减少混凝土承担的荷载,从而提高了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但缺点是施工不太方便。

3.4柱纵向钢筋

通常根据抗弯要求或构造规定,柱截面的高度方向均应配置一定数量的纵向钢筋。这些纵筋与水平箍筋共同对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形成双向约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节点抗剪承载力。但提高效果不如增加水平箍筋那样显著。

3.5楼板

当框架节点周围存在楼板时,板中与梁平行的钢筋与梁上部的受力筋共同作用,使楼板对节点核心区起到约束作用,则相应地可以提高节点的抗剪承载力。

4、节点构造设计要点

尽量使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的相同或相近,这样就可以保证节点的强度和延性的要求。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使节点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不超过5MPa。节点中必须配置足够的箍筋,使之对核心区混凝土起到足够的约束作用,使混凝土处于多向受压的有利状态,提高其强度和变形能力,防止混凝土发生剪切破坏,增强节点延性。抗震设计时节点内配筋除应满足计算的承载能力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关的构造要求。节点核心区内一律采用封闭式箍筋,抗震设计时节点内的封闭箍筋末端应有135°弯钩,弯钩端部直线长度不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以保证钢筋锚固牢靠。柱中的纵筋在节点范围内宜保持上下贯通,梁上部钢筋也应贯通中间节点,梁端、柱顶钢筋均应按照相应构造要求设置,保证其在节点内的锚固坚固可靠。

4.1强柱弱梁节点的核算

一般情况下框架柱的延性要比梁的小,因此对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节点,必须严格按照“强柱弱梁”的要求,提高柱端受弯承载力的设计值,使柱端受弯承载力比梁端的大,以保证梁上先出现塑性铰,防止框架柱首先出现塑性铰进而发生屈服,导致严重后果。

4.2框架节点截面设计

调查表明,框架节点区的破坏与节点处梁柱破坏的先后顺序关系很大,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非弹性的程度也不同。在抗震设计时应注意保证节点具有一定的强度储备,节点的截面尺寸、核心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都是直接影响结点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梁对节点有明显的约束作用,当结点四边都有梁约束时,核心区混凝土处于多向受压的受力状态,其强度得到提高,从而能提高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这些有利因素在设计时也应加以考虑。

4.3框架节点抗剪验算

节点的水平剪力,通常由混凝土斜压杆和箍筋共同承担。当进行非抗震设计和四级抗震等级框架设计时,节点可以不进行抗剪验算,只需按构造要求配置钢筋。试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柱端轴力的增大,混凝土斜压杆截面积也相应增大,但当轴压比增大到一定程度,即使再增加柱的轴压比节点抗剪承载力也不再提高。因此,为了防止混凝土压溃先于受拉钢筋屈服,使柱子发生剪切破坏,应限制大偏压状态下柱子的轴压比。

5、结语

总之,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受力原理以及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因素和节点设计要素的分析,我们得知在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时,要综合“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确保结构设计安全和经济。

参考文献:

[1]王亚勇.结构抗震设计时程分析法中地震波的选择[J].工程抗震,1988(4).

[2]白国良,姜维山,赵鸿铁,等.钢梁-钢筋混凝土柱组合结构厂房的动力性能实测[J].工业建筑,1996(4).

[3]杨建江,郝志军.钢梁-钢筋混凝土柱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1(7).

篇(7)

Abstract: Earthquake as a strong destructive natural disasters in history has repeatedly brought to mankind a huge disaster. At the same time, human beings have gradually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disaster, since the earthquake is a force majeure, unable to resist, and then only to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the extent of loss.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the human active defense earthquake. The building structure of our current u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this structure has a high strength, pay attention to strengthening the structure of ductility design in seismic design to reduce the extent of the loss brought by the deform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seismic design of ductil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design methods and structural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eismic designers.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work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ductility

中图分类号:TU3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一座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不仅取决于构件的(静)承载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变形性能和动力响应,取决于结构吸收和耗散能量的多少,也就是说,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由承载力和变形两者共同决定的。承载力较低但具有很大延性的结构,所能吸收的能量多,虽然较早出现损坏,但能经受住较大变形,避免倒塌,而仅有较高强度而无塑性变形能力的脆性结构,吸收的能量少,一旦遇到超过设计水平的地震作用时,很容易因为脆性破坏而突然倒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具有很高强度的框架结构,但在抗震设计时,仍然需要考虑其延性设计,只有真正将强度和延性统一到抗震设计中,才能减小建筑物在大地震中的损坏程度。

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抗震设计的概念及优点

(一)概念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一种常见的结构。实现延性框架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延性框架的抗震设计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通过调整构件之间承载力的相对大小,实现合理的屈服机制,即“强柱弱梁”、“强墙肢弱连梁”、“强核芯区弱构件”;

通过调整构件斜截面承载力和正截面承载力之间的相对大小,实现构件延性破坏形态,即“强剪弱弯”;

通过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使构件自身具有大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二)优点

1、破坏前有明显预兆,破坏过程缓慢,确保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因而可采用偏小的计算安全可靠度。2、出现非预计荷载,例如偶然超载,荷载反向,温度升高或基础沉降引起附加内力等情况下,有较强的承受和抗衡能力。而这些因素在设计中一般是未予考虑的,因此延性材料的后期变形能力可作为出现上述情况的安全储备。3、有利于实现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充分重分布。延性结构容许构件的某些临界截面有一定的转动能力,形成塑性铰区域,产生内力重分布,从而使钢筋混凝土超静定结构能够按塑性方法进行设计,得到有利的弯矩分布,使配筋合理,节约材料,而且便于施工。4、在承受动力作用(如振动、地震、爆炸等)情况下,能减小惯性力,吸收更大动能,降低动力反应,减轻破坏程度,防止结构倒塌以及有利于修复。5、延性结构的后期变形能力,可以作为各种意外情况时的安全储备。二、影响抗震结构延性设计的主要因素

(一)钢筋的配筋率

增加纵向钢筋配筋率,不仅可以提高结构构件的抵抗弯矩;同时也可以提高塑性铰的转动能力,进而增加结构的延性。

(二)箍筋配筋率

由实验研究可知,位移延性随着配箍率的增加而提高。箍筋间距越小,配箍率越大,延性的增长也越显著。增加配箍率,就是增加对混凝土横向变形的约束,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配箍率还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 使其在混凝土受压区更均匀地分布,从而提高结构构件的极限位移值。

(三)材料的强度

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则降低构件的轴压比,无疑可以提高构件的位移延性。但在纵向配筋率相同的条件下,提高混凝土标号等于减少钢筋在换算截面中所占的比重, 也就意味着纵向钢筋配筋率的减少,反而会使位移延性降低。

(四)轴压比

试验表明,轴压比是影响压弯构件位移延性的最重要因素。当轴压比过大时,使压弯构件中钢筋的压应变增大,因此,截面必须转动更大的角度才能使受拉区钢筋屈服。这必然使屈服位移大大增加,从而导致构件延性的大幅降低。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设计

(一)强柱弱梁

合理地选择框架结构破坏机理是框架结构延性设计的关键。强柱弱梁型对应的破坏机理系在框架梁上首先出现塑性铰,通过梁上塑性铰的形成来消耗巨大的地震作用,从而降低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反应.当结构经受较大侧向位移时,要确保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并维持它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就必须要求非弹性变形一般只限于梁内,从而保证了框架柱具有足够的抗弯承载能力储备,大大减少柱端屈服的可能性。因此,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强柱弱梁型,即要求框架节点处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要大于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从而达到“强柱弱梁”的

计算要求。

(二)强剪弱弯

为使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首先结构构件和节点不能发生脆性破坏。在强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将按照各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进行重分配,为防止梁、柱端塑性铰区在弯曲屈服前出现脆性剪切破坏,就要求这些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构件屈服时实际达到的剪力值,这就是“强剪弱弯” 的计算要求。框架结构“强剪弱弯” 的设计原则主要由设计剪力的计算、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选取以及必要的构造措施来体现。

1、设计剪力(作用效应)的计算与抗弯承载力的计算类似,按抗震等级的不同采用地震效应调整系数,但较抗弯承载力计算更严格,以相对提高抗剪承载力。同时为减少框架梁柱在非弹性反应区域内发生剪切破坏的危险,梁(柱)端部的设计剪力应与梁(柱)端部形成塑性铰后的极限抗弯强度相对应;

2、抗剪计算公式的选取主要表现为考虑到地震作用的反复性及剪切问题的离散性,采用在纵筋屈服后的偏下限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辅以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与抗弯承载力的计算类似,抗剪计算一方面需增大结构设计的可靠度(提高作用效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应根据结构延性要求的不同,即抗震等级的不同,提出不同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三)强节点、强锚固

为保证框架结构的延性,在梁铰机构充分发挥作用以前,框架节点、纵筋锚固不应过早破坏。框架节点破坏主要是因为节点处核心区箍筋数量不足,在剪力与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节点核心区砼出现斜裂缝,箍筋屈服甚至拉断,柱的纵筋被压屈甚至拉断而引起的。故规范通过保证核心区混凝土强度及配置足够数量的箍筋来防止节点核心区的过早剪切破坏,而强锚固要求则通过在静力设计锚固长度的基础上叠加一定的抗震附加锚固长度,利用钢筋锚固端的机械锚固措施等来实现。

四、构造措施上的延性保证

在结构布置上,按扩大了的柱端抗弯承载力进行设计,理论上可将柱屈服的可能性减少,保证“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但因各种原因,如梁的实际抗弯承载力可能增大,高振型使柱中反弯点的转移等综合因素影响,要使柱中完全避免塑性铰是困难的,同时为实现“强剪弱弯”的要求,保证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的延性,具体做法如下:

(一)限制轴压比与纵筋最大配筋率

合理的受力过程可明显提高构件延性,为实现受拉钢筋的屈服先与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的破坏形态,以提高塑性铰区域的转动能力,规范限制轴压比与纵筋最大配筋率,同时对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也提出相应要求。 (二)限制约束配筋和配筋形式

加密塑性铰区内的箍筋间距是很重要的一点,为保证“强节点”、“强柱弱梁”、“强底层柱底”和“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及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有必要加密塑性铰区内的箍筋间距,这不但可提高柱端抗剪能力,还可约束核心区内混凝土,对纵向钢筋提供侧向支承,防止大变形下纵筋压曲,从而改善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 (三)限制材料

拒绝豆腐渣工程的第一关就是把握好原材料质量,材料延性对确保构件(结构)延性极为重要。

结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大量存在的建筑结构形式,建筑物越高,对结构延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在抗震设计时,必须深入贯彻“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思想,并以强有力的构造措施来保证延性设计的成功实施,以达到我国“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要求和延性设计思想,真正建设安全可靠的建筑结构,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TV33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无论从国际建筑业还是国内的建筑业上来看,高层建筑的兴起无论对于城市的规划建设还是居民的生活方面以及设计师设计建筑结构、建筑企业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等多个方面都是一次建筑业的革命。尤其对于混凝土结构的优化设计工作方面有所重视,这就要求在高层建筑设计中,能够对于混凝土的优化设计工作有所重视,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应在综合分析建筑因素的前提下,对于结构优化设计有所掌握,从设计的基本原则出发,掌握设计中整体设计理念,并且能够针对设计的对象为设计出发点,这样才能完成混凝土结构设计上的完善。

一、分析高层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则与要求

(一)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就目前的建筑设计要求而言,建筑设计人员能够对高层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设计本着使用性、合理性以及耐久性等几个方面制定设计原则,这不仅能够为高层的建筑设计带来品质提升,性能上面更加优越,降低施工造价的卓越效果,并且能够保障结构上的各种功能都能够符合施工设计中的原有要求。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设计要求

1、对于延展性方面的设计需要,要符合高层建筑的结构更加具有柔韧性能,并且相对多层建筑要提高要求,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地震原因引起倾斜、倒塌等情况出现,就必须合理选择建筑的结构形式。

2、高层建筑的倾斜力,是在结构设计方面能够就结构的内在作用力以及外形变化等情况,重要能够针对地震等水平力作用以及在自然环境中的风速风向等影响因素,随着高度的不断变化,层数上的增加也会对于动水上的水平作用力有所增加。而在混凝土的结构设计方面的考虑因素,就必须综合这些外界不同方向力的作用,而进行结构设计。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优化措施

一般,框架结构有以下的特点:1)框架只能在自身平面内抵抗侧向力,必须在两个正交的主轴方向设置框架,以抵抗各个方向的侧向力。抗震框架结构的梁柱不允许铰接,必须采用刚接,使梁端能传递弯矩,同时使结构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比较大的刚度。2)梁端、边柱端多存在负弯矩,梁端仅考虑弯曲和剪切;柱端只考虑弯曲和压缩;3)框架结构选用超静定框架结构而不能采用“几何可变体系”的框架。框架结构计算时,首先要进行荷载组合,在竖向和水平荷载共同作用下,设计的控制因素是梁、柱变形所引起的侧向位移。框架结构的结构受力特点使得结构方案的选择十分重要。

(一) 楼梯斜板加强配筋计算

在目前常规的设计中, 板式楼梯的两端是按照简支模型来计算, 主要是梯段板下部受力,故楼板在支座处无弯矩或者是弯矩很小,负筋配置较小, 并且通常选择在距支座 1/ 3~/1 4板跨度处截断负筋, 如下图 1所示。

图1

然而在实际地震的往复作用下, 楼板上下颠覆, 由受弯构件变成受拉构件, 中间位置极 易出现负弯矩, 在板上部未配置相应的受拉钢筋时,负筋的截断处造成 了楼梯处受拉刚度突变, 断裂点恰好是截断点,如图2所示,正好在楼梯 /1 3~1/4 跨度梯段板处出现了一道明显的水平裂缝,故在结构设计中, 梯段斜板首先要加厚处理, 其次受力钢筋采用双层双向布置,间距较密,尽量采用延性较好的钢筋。与梯段相连接的,平台梁、平台板等构件在地震 中也是薄弱环节, 容 易在反复的地震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而遭受破坏。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都需要加强配筋,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整体稳定性。

图2楼梯斜板破坏图

(二)框架柱的优化设计

对框架柱配筋进行调整,一般来说, 框架柱的配筋率都很低,很多时候电算结果与实际工程中应用的配筋率都不一致。所以在地震的作用下,框架柱以及角柱都受到特别大的扭转剪力以及双向弯矩作用,但是因为横梁的约束力小, 在工作状态下是处在一种双向偏心受压的情况, 所以震害要比内柱严重很多。尤其是那些质量分布不够均匀的框架结构最为明显。在框架柱接头外进行,即上次烧筑后加相同规格的方框,并浇平框面,继续上浇前支横模从板面开始,浇筑时在顶洒一层1:40的水泥砂浆,为了使框架柱满足多种内力共同作用,计算配筋时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1、进行框架计算时选择最不利的那个方向,也可以计算两个方向的配筋然后选取最合适的。

2、控制柱单边方向上纵筋最少根数。

3、适当放大框架柱的构造配筋,控制在1.2倍~ 1.6倍之间,角柱1.4倍, 中柱1.2倍而边柱1.3倍。

(三)加强短柱的构造措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顶棚可能要吊顶或其它装修,甲方为了节约开支,往往要求柱间填充墙不到顶或者是在墙上任意开门窗洞口,这样往往会造成短柱。由于短柱刚度大,吸收地震作用使其受剪,当混凝土抗剪强度不足时,则产生交叉裂缝及脆性错断,从而引起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所以在设计中应采取如下措施:尽量减弱短柱的楼层约束,如降低相连梁的高度、梁与柱采用铰接等;增加箍筋的配置,在短柱范围内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l00mm,柱的纵向钢筋间距≤150mm;采用良好的箍筋类型,如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筋、双螺旋箍筋等。

(四)节点优化设计

“强柱弱梁”节点,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距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四、框架结构设计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在框架结构中不允许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型式,楼、电梯间、局部突出屋顶的房间,均不得采用砖墙承重。因为框架结构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而砖混结构是一种刚性结构。为了使结构的变形相互协调,不应采用不同结构混合受力。

2、在设计框架结构和裙房时,高低跨之间不要采用主楼设牛腿、低层屋面或楼梯梁搁在牛腿上的做法,也不要用牛腿托梁的方式作为防震缝。因为在地震时各单元之间,尤其是高低层之间的震动情况不同,连接处很容易压碎、拉断。因此,凡要设缝,就要分得彻底,凡不设缝,就要连接牢固,绝不能似分非分,似连非连,否则很容易在地震中破坏。

3、填充墙拉筋和预埋件等不应与框架梁、柱的纵向钢筋焊接,宜采用在柱内预留预埋件,待砌筑填充墙时再将拉结筋与之焊接的施工方法。

4、结构计算中,计算简图选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基础梁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基础梁设置在基础高度范围内,作为基础的一部分,此时结构的底层计算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一层楼板顶面的高度。基础梁仅考虑承担上部墙体荷载,构造满足普通梁的要求即可。当按规范要求需设置基础拉梁时,其断面和配筋可按构造设计,截面高度取柱中心距的1/12~1/18,纵向受力钢筋取所连接的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来计算。但是,当基础埋深过大时,为了减少底层的计算高度和底层的位移,设计者往往在±0.000以下的某个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此时,基础拉梁应作为一层输入,底层计算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基础拉梁顶面的高度,二层计算高度应取基础拉梁顶面至一层楼板顶面的高度。拉梁层无楼板,应开洞处理,并采用总刚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基础拉梁截面及配筋按实际计算结果采用。若因此造成底层框架柱形成短柱,应采取构造措施予以加强。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当框架结构的电梯井道采用钢筋混凝土井壁时,计算简图一定要按实际情况输入,否则可能会造成顶部框架柱设计不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过程中,笔者通过切身体会,总结了上述一些钢筋混凝土设计优化措施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对以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改进工作有所帮助。

篇(9)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 A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当今建筑结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如何使结构设计更为可靠、经济、合理,是设计者与开发商关心的主要问题。所谓可靠、经济、合理,就是在满足工程使用要求和控制条件下使设计达到一个最佳方案,即达到结构优化设计。例如,追求材料达到充分利用,用料最省,造价最低,可靠性更高和追求结构的形状更合理。

结构优化设计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的兴起给结构设计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设计方法发生了深刻变革,使人们从传统的被动结构分析转变为主动的结构优化设计,为结构设计的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利用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计算机可迅速求出给定条件下的最优设计方案,设计速度大大加快,设计质量显著提高。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仍是我国建筑结构中一种量大面广的结构形式,特别是近年来结构设计出图时间随着市场的要求越来越短,而结构设计、校对、审核、审查各环节主要强调满足规范、规程要求,忽视结构方案优化,这样掌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1.1 常用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概述

结构优化设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尺寸优化、性能指标优化和拓扑优化。

1.1.1尺寸优化

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的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做法是修改结构单元的尺寸,亦即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将结构的尺寸参数作为设计变量,这种方法称为结构尺寸优化设计。运用这种方法,人们可以对结构进行优化,以达到目标函数最优的目的。但尺寸优化不能改变原结构的形状和拓扑,很难对原设计进行较大的修改。

1.1.2性能指标优化

常用的形状设计方法将控制结构形状的某些边界控制点的几何信息取为设计变量,由这些控制点生成结构的边界,从而达到改变结构的形状,使目标函数最优的目的。性能指标优化既可以改变结构单元的尺寸,又可以改变结构的形状。

1.1.3拓扑优化。

结构拓扑优化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将寻求结构的最优拓扑问题转化为在给定的设计区域内寻求最优材料的分布问题。它不仅要解决尺寸优化问题,还要确定结点间杆件的连接方式,是结构优化领域中更为困难、更具挑战性的课题。

1.2 优化设计步骤

通常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优化设计,即把工程实际问题用数学表达式表示,包括选定设计变量,选择目标函数,建立约束方程等几个步骤。

1.2.1给定参数

指预先给定的描述结构特性的参数。在优化过程中,其值是固定的,因此可以作为常数考虑,如荷载、柱高、梁长、弹性模量以及材料容重等一般都属于给定参数。

1.2.2明确设计变量

优化设计中待确定的某些参数,称为设计变量。一个结构的设计方案是由若干个量来描述的,这些量可以是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如面积、惯性矩等几何参数,也可以是结构的几何参数,如结点坐标、高度、跨度和间距等,还可以是结构材料的力学或物理特性参数,如材料的弹性模量等。设计变量是最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最优化设计最后所要确定的参数。

1.2.3构造目标函数

利用设计参数描述追求目标(如重量、造价)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目标函数,也称为直函数、评价函数,它是设计变量的函数,代表所设计结构的某个最重要的特征或指标。优化设计就是要从许多的可行设计中,以目标函数为标准,找出这个函数的极值(极小值或极大值),从而选出最优设计方案。结构的体积、造价、刚度、承载力、自振频率等都可以根据需要作为优化设计中的目标函数。

1.2.4构建约束条件

优化设计寻求目标函数极值时的某些限制条件,称为约束条件。它反映了有关设计规范、计算规程、运输、安装、施工、构造等各方面的要求,有的约束条件还反映了优化设计工作者的设计意图。

2结构平面布置

2.1选取竖向荷载传至柱的传荷路径最短的结构布置形式

框架柱、框架梁的布置应选取在上下各层墙体基本对齐的轴线上,以便绝大部分墙体荷载直接经框架梁传至框架柱;次梁的布置应使墙体荷载及楼、屋面恒活荷载传至框架梁的传力路线最短,这样使得梁的数量最少。

2.2选取纵横向框架梁均匀承重的结构布置形式

结构布置若能尽量做到纵横向框架梁均匀承重,不但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好,而且能发挥纵向框架梁的作用,同时也使得柱配筋上下均匀,柱截面大小合理。

一般情况下,房间的隔墙均在横向框架梁上,若一级次梁布置又沿纵向布置,则纵向框架梁分配到的荷载很小,而纵向框架梁截面按整体刚度要求又不能取得太小,故纵向框架梁截面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反而增大了横向框架梁的截面及配筋,如图1所示为一种较好的次梁布置形式:横向次梁为一级次梁,内走廊墙下次梁为二级次梁。若将X~Y轴跨次梁改为沿纵向居中布置,还会使得顶层角柱、边柱变成大偏心受压,配筋量增大,甚至有时形成顶层柱截面尺寸为控制截面尺寸。

图1 结构平面布置

有内柱的大空间房间,若纵横向柱距相等或者相差不超过20%,则宜在纵横向均匀布置次梁,形成连续井字梁,这样使得纵横向框架梁高度相同且最小,井字梁高度也相同且最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建筑在大空间使用时净高的要求,井字梁规则可不做吊顶,或在柱网内做吊顶都能满足建筑设计要求。

无内柱的大空间房间,若房间长短向尺寸相等或者相差不超过20%,则宜在纵横向均匀布置次梁,次梁间距以2.5~3.0 m为最佳,形成大跨度井字梁,周边边梁应取较大的截面来约束井字梁并承受较大的扭矩,这样使得大空间净高最大,同时使得周边柱双向受弯,避免了单向布置次梁一个方向形成截面高度很大的框架梁将弯矩传到柱的一个方向,形成大偏心受压柱,使得柱截面和配筋变大。

2.3次梁尽可能连续布置且外挑

连续梁自身的受力性能和经济性比单跨梁优越,这是由于多跨连续梁为非静定结构,梁挠度较小,梁截面可取得较小,弯矩包络图连续均匀分布在梁上下两侧,梁截面配筋上下均匀,梁裂缝宽度容易满足规范要求,裂缝宽度控制时不必增加太多的钢筋。正是由于自身的优点,连续梁在结构中对其他梁的帮助也很大。

无内柱的大空间房屋井字梁布置四周向外连续或外挑,其优越性更明显。

2.4利用结构中其他结构构件来传递直接作用(荷载)及间接作用(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等)

地下室底板及顶板次梁的布置可利用地下室混凝土外墙及水池墙体来传递直接作用,地下室混凝土外墙及水池墙体的设置主要用来传递其平面外的水平作用,其竖向承载力远未充分发挥,将次梁支承在其上,一般情况不会增加其截面及配筋,且能增加其平面外的约束。

超长结构中可利用抵抗其直接作用的部分承载力来抵抗间接作用。当结构的均布活荷载值较大且其准永久值系数较小时(如有固定座位的看台),由于其均布活荷载不是长时间连续作用,而间接作用(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等)是随结构所处环境的变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有量的变化,故此种直接作用及间接作用同时达到最大值的概率较小,可以充分利用结构的长期抗力来抵抗间接作用。

3 梁、柱截面选取与配筋

3.1 柱截面选取与配筋

柱截面按柱轴压比控制,以绝大多数柱配筋是构造配筋为最优结果。按规范规定,柱纵筋配筋率大于3%时,柱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 mm,且宜采用焊接接头,这就使得配筋费用变大。

3.2 梁截面选取与配筋

(1)梁截面选取按纵筋配筋率在1.0%~2.0%之间为最佳。梁截面选取应使梁纵筋配筋率在当时市场条件下(混凝土及钢筋的单价)的经济配筋率范围内。梁纵筋配筋率2.0%时梁端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最小直径要加大2 mm。

(2)连续梁(次梁、框架梁)各跨梁截面应按梁纵筋配筋包络图及剪力包络图选取。连续梁各跨梁截面的选取在满足梁挠度要求的条件下,使得梁纵筋配筋率在1.0%~2.0%之间,同时应使梁纵筋配筋包络图连续均匀地分布在梁上下两侧。

梁纵筋配筋在满足纵筋最小净距的条件下,应使配筋排数最少,以便使得梁截面有效高度最大。外挑梁截面可设计成变截面,变截面的斜度根据其剪力及弯矩包络图决定。

4结语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合理优化设计,能够显著较少钢材、混凝土的用量,一方面可以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的减缓建筑能耗,达到集约化建设的目的,因此在现代化的工程建设中,应当大力推广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虽然是遵照有关规定施工的,但目前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了工程质量。

一、框架结构的概述

框架结构往往是由梁柱构成,但由于构件的截面往往比较小,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钢度都比较低,它的受力特点也就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它的楼层越高,水平位移也就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到了很大的水平力,而现浇楼面与梁共同工作,装配成整体式楼面的作用就不需要进行这些考虑,框架结构的墙体通常是填充墙,它具有围护和分隔的作用,框架结构的最主要特点是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但最大的弱点是其抗震性能力差。多层和高层建筑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而现浇施工的框架的整体性好、围护墙体轻、抗震性好、施工速度快、布局灵活多样,因此在许多工程中得到了大量应用。但是由于施工人员技术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对操作规程了解甚少,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质量问题,如果这些状况得不到重视或不及时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工期。

二、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

1、梁柱节点施工存在的通病分析

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是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这是因为其构造复杂,钢筋分布较多,且钢筋工在高空作业,施工难度大,特别是中间梁柱的钢筋错综复杂,密度大,箍筋绑扎极为不便。梁柱整体下沉时,下部的箍筋无法下手,以致有的施工单位干脆没有放置箍筋或者偷工减料,从而埋下质量问题的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有的施工人员采取两个开口箍筋拼台的办法,但这样违反了规范要求。规范明确要求,箍筋要封闭、末端要有弯钩, 这样才能保证箍筋对混凝土核心区起到约束作用。也有的施工人员在沉梁前把箍筋预先绑扎好,构成一个整体然后一起下落,这样固然绑扎方便,但在下沉过程中往往因为箍筋与柱纵筋摩擦,导致箍筋变形、错位,从而使得箍筋没有封闭绑扎,特别是由于外力作用可能沉梁下落不了而施工人员强行往下打压的情况,其引起的杂乱变形、易位就更厉害。

2、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的改进措施

钢筋下料加工时, 可增加若干根与箍筋级别相同的短钢筋,其长度与节点区的高度保持一致,先行焊接好箍筋的开口处,再依据设计间距焊接柱箍筋的短钢筋,在箍筋每边或两边相对焊接,加工成上下开口四周封闭的整体骨架。在安装梁钢筋之前, 把整体骨架套人柱纵筋并用垫木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然后穿梁纵向钢筋并绑扎,待梁钢筋安装完沉梁时,节点区骨架就与梁整体下落,且不会出现变形、开口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保证节点区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实施效果,使得节点区箍筋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三、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1、对于保护层的厚度是有具体的规定范围的,因为厚度可以保证构件的耐久性和对钢筋锚固的作用。但是保护层的厚度在大小方面无法满足相关要求,如果太厚的话,就使用中就容易开裂。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保护层的厚度要严格控制,误差应该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所以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标准执行,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在高层建筑中,对于柱箍筋的施工难度比较大,在施工中有很多的技术要求,所以说在对其安装的过程中,要做到内外一致非常难。有些施工单位为了模板的安装方便,经常将箍筋做的小一些,但是这种做法又会对保护层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施工现场加强管理,提升加工精度。

2、在框架结构施工中,由于楼面标高是一致的。双向框架梁同时穿越柱节点时,必然造成一侧框架梁面筋保护层厚度偏大,井宇架梁节点也有同样问题,这些问题无法避免,但需注意。

2.1 梁箍筋的下料问题。由于一向框架梁面筋需从另一向框架梁面筋底下穿过。若该向框架梁端箍按原尺寸下料,面筋无法直接绑扎到箍筋上,对梁骨架受力不利,因此梁端箍筋下料时高度可减小2-3cm。

2.2 施工时以哪一向为主,保护层厚度增大,截面有效高度变小,正截面受弯承能力减小(约5%),设计时是否考虑这种影响。

四、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问题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柱和梁板混凝土分两批集中浇筑,即节点区采取和梁板结构混凝土相同强度等级浇筑。如果单独浇筑节点区,会存在因供应量少和与梁板分隔困难的问题,若同柱一起浇筑,会因节点区混凝土施工缝留置出现违背规范规定的问题,如与梁板同时浇筑存在节点“夹层”,存在质量隐患。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不宜大于5 MPa,如果超过,梁柱节点区施工时应作专门处理,使节点区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特别强调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与柱相同,不能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当柱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于梁板的设计强度时,应该对梁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等级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节点混凝土的强度。

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为了方便施工,可以直接在梁端(柱边)设置垂直交界面,采用快易收口网,可避免在板内设置交界面,使施工难度降低;但为防止交界面出现施工冷缝,建议施工时节点区混凝土采用塔吊用漏斗浇筑,梁板混凝土则采用泵送,同时进行浇筑。要保证核心区混凝土的强度,具体做法是在节点处增加纵向钢筋,设置型钢或矩形芯柱及增加箍筋予以补强。这种方法施工方便,质量容易保证,易被施工单位接受,但节点区轴压比增大,延性减小。

五、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柱的“烂根”和“夹渣”

现浇框架容易出现“夹渣烂根”现象,使根部混凝土漏浆,严重时出现“露筋”和“孔洞”。其直接原因是柱模直接放在楼地板上,预先没有在楼板上做找平层或加标准框浇出底面,更没有留清扫口。当层段>5m 中段未留浇筑口,进料从顶部直接下。自由落差>3m,在柱内钢筋阻拦下料使粗细料分离,另因底部板丽不平且未堵缝。导致水泥浆流失掉,也存在底面垃圾为清除净、振动棒长度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根部夹渣,烂根问题。保证质量的措施应在框架柱接头外进行,及上次烧筑后加相同规格的方框,并浇平框面,继续上浇前支横模从板面开始,浇筑时在顶洒一层1:0.4 的水泥砂浆。平铺1:2 水泥25-30mm厚,在其上浇混凝土,可保证框架自然密实,不会出现夹渣或烂根的质量问题。

2、控制好混凝土质量

对配合比的控制不容忽视,再准确的配合比,现场不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杂质量和称量,仍然会生产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比设计,而套用别人的比例。对已浇成品不保护,养护不及时,尤其夏天气温高的地区更需要保养,这是提高强度的重要环节。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必须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注意克服配料计量、拌和时间短,加水不控制,运距长摇晃离析现象,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捣不密实、过振、漏浆、跑模、不清除残留木屑等现象。操作素质低下所产生的后果将削目支撑件的竖向荷载,影响结构连接及降低抗震能力。只要有健全的施工操作标准,步步检验认证,按规范,框架工程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可能出现质量缺陷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否则既影响混凝土的质量,也影响梁柱的外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建筑物的使用质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团委宣传工作计划 下一篇: 村镇建设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