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11 16:03: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实验设计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实验设计论文

篇(1)

在教学实践中我利用传感技术仪器进行实验能够得到很好的实验效果。分析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选择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材能够有效提高课堂实验效果。课堂实验探究的高效,传感技术仪器的有效使用,不仅需要分析教材,合理选材,还需要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只有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和规范的实验操作,以学生为主体性,让学生配合教师来完成实验,学生便于理解,又可增加学习兴趣,才能使实验变得简单易行,达到教学目标。以下是四上年级《运动起来会怎样》一个有关于心率传感器的实验。首先,连接手握心率传感器、界面和计算机。其次,启动LoggerPro或LoggerLite软件,最后,程序将自动识别手握心率传感器,这样就可以准备采集数据了。测量一个人在激烈活动,例如做跳跃运动前、之间和之后的心率;测量一个人在运动后的心率返回平常心率要多久。让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注重体验和感悟,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从而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传感技术探究实验室的组建

为了提高实验探究效率,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创建探究实验室,合理利用“数字化”仪器设备是非常重要的。数据采集器和传感器的配备,主要用于采集并储存实验数据并根据探究需测定的参数。通过政府采购,我们采购到探究实验室套材,主要有湿度、音高、音量、光强、pH值、溶解氧浓度、电流、电压、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等传感器,还可以根据需求来自行选择;同时,这些仪器的轻巧与便携还为学生进行户外探究提供了可能。计算机软件的安装将传感器插入计算机时,传感器可以精确地测量实验中获取的各种数据,并通过数据采集器传到计算机中,计算机经由配套软件将数据以表格和图像的形式呈现,并进行分析处理。

篇(2)

2结果与议论

2.1差热分析试样经升温熔化后均匀性更好,故本实验以DSC降温曲线结果为准。从DSC降温曲线中得到试样的相变温度见表2。从表中可看出:1—4号试样在600℃左右开始熔化产生相转变,原因是1—4号试样中FeO含量较低,有放热峰出现所致;随着试样中FeO含量增加,试样的熔点升高,600℃左右不易发生熔化而产生相转变;1—7号试样在接近800℃左右均发生相变,原因是V2O5发生了分解反应:V2O5V2O3+O2;3—10试样在970℃、1300℃、1450℃左右均发生了相变或反应。

2.2XRD分析试样高温淬火后用RigakuD/MAX2500衍射仪进行分析。试样在970℃保温2h后迅速取出用水淬冷,部分试样的分析结果见表3。图1和图2分别是试样10在1450℃和1300℃保温后得到的X衍射图谱。分析X衍射结果发现,FeO-V2O5体系在高温下发生了反应,970℃时主要生成钒酸铁FeVO4,1300℃和1450℃时主要生成反式钒铁尖晶石Fe2VO4;随着FeO含量的增加,体系中的物相减少,只有Fe2O3由此可以看出,FeO和V2O5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实质是V2O5在反应开始时发生分解得到V2O3和O2,FeO被氧化成Fe2O3,V2O3与FeO和Fe2O3同时发生反应生成Fe2VO4,未分解完的V2O5与Fe2O3发生反应生成FeVO4。

2.3SEM分析通过扫描电镜可以更直观形象地观察铁钒体系中的物相结构。图3为试样分别在1450℃、1300℃保温30min的SEM。从图中可以看出,铁钒体系主要组成为钒铁尖晶石相和铁氧化物相,图中灰白色物相为尖晶石相,黑灰色物相为铁氧化物相。由1300℃保温得到的钒渣矿相中尖晶石的粒径明显比1450℃保温得到的尖晶石粒径大,其尺寸分布范围也较宽,主要分布在10~30μm之间。在1450℃保温时,尖晶石粒径主要分布在10~25μm之间,尺寸相对较小。这是由于高温下形核率大于晶体长大速率,所以形核较多,晶体尺寸较小;当温度降低时,形核率增大,但其增长率小于晶体长大速度,所以随着保温温度的降低,尖晶石平均晶粒尺寸增加。

3实验内容拓展

本文所设计的综合实验是研究型实验。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系列实验,包括熟悉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报告。通过该研究型实验,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催化学生创新的热情,使学生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从而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过程。应用TRIZ理论的动态化原理[11-12],还可以对实验内容进行拓展,不断扩充和更新实验内容:(1)进行铁钒体系平衡的热力学计算。学生可根据最小吉布斯自由能原理进行计算,验证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的一致性。(2)探索钒铁尖晶石结晶规律。学生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索影响钒铁尖晶石结晶规律的因素。(3)从FeO-SiO2-V2O5系着手,探索钒氧化物的行为,为改进造渣制度提供理论依据。(4)探索焙烧浸出方式制取钒氧化物时工艺参数对钒铁尖晶石的影响。

篇(3)

1.实验原型实验装置如图1。利用热得快分别给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与食用油加热相同时间(或升高相同温度)。在相同时间内,由于食用油温度升得高些,如果要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水用的时间应延长。2.不足之处本实验用热得快做热源,由于它的功率较大、温度升高过快,很难把握,有一定的危险性。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还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热得快放置方法不正确,液体没有盖住热得快的发热部分,导致热得快易损坏;二是由于等质量的水和油相比,油的体积大于水的体积,在油中的热得快被浸的体积多些,导致两种液体受热不一致,数据难以令人信服。而且教材上的实验能见度不高,读取温度数据困难。

二、实验创新与改进

1.将新型硅胶加热器固定在容器底部,使得加热均匀、精度高,实现量化实验,极易控制。如图2。教学视点2.使用温度传感器及数显温度计,读取数据方便快捷。3.用220V电压做电源,实验随处可进行;内部装有漏电保护开关,保证用电安全,便于让学生操作。

三、实验器材

自制液体加热器2套,食用油、水各120克,停钟1个,天平1架,两份质量相等的水。

四、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实验原理新实验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控制使物质质量相等、吸收热量相同、升高相同温度,比较需用的时间。升高相同温度时,所用时间较长的物质吸收的热量多,则此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更强。2.装置说明新实验采用两套完全相同的硅胶加热器,从底部直接给液体加热,并装上传感器及数显温度计,让测量结果清晰显现。当达到所需温度时,只要将红色开关关掉便可停止加热。如图3。

五、实验设计及结论

实验一:用加热器加热两份相同质量的水,将结果记入表1,并得出结论。结论: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升高的速度相同。实验二:用加热器加热相同质量的水与食用油。将准备好的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倒进两个加热器中,几秒后记录水与食用油的初始温度。打开电源,同时按下停钟开始计时,观察两个加热器中温度计的变化,用停钟记下加热液体每阶段所用的时间,读取相应的温度变化量,并填入表2中。当加热时间达到80s时,记下最后温度,关闭电源,停止加热,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结论:质量相等的两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升得越慢的吸收的热量较多,吸收热量的能力较强。

篇(4)

2.在饮料瓶盖中间部位钻一个直径略小于油笔芯的小孔,剪下2cm长的一段油笔芯,将其一端插入瓶盖的孔中,并用强力胶黏固在瓶盖上。把输液管滴壶上端切掉1/4,做成一个盛液漏斗。在滴壶的下端留下30cm长的一段输液管,其余部分剪掉。再把输液管的端部套在瓶盖中的油笔芯上,并用棉线扎紧。这样,一个演示浮力产生原因的装置就制作好了。

二、装置用法

1.把装置安装在支架上。在饮料瓶中加入清水,同时在水中滴入数滴红墨水振荡,使水变成红颜色。

2.滴壶固定不动,使瓶中液面与输液管中液面相平。把小球放入瓶中,小球因受到水的浮力飘浮在水面上。当用推杆将小球推到瓶口并堵在瓶口处时,移开推杆,小球仍上浮到水面上。

3.当再次用推杆将小球推到瓶口并堵在瓶口处时,此时下移滴壶,使输液管中的液面低于瓶中液面,这时再移开推杆,可以看到小球不再上浮,而是继续堵在瓶口处。这表明,小球虽然完全浸在水里,但并不受浮力作用(小球重力很小,可以忽略)。通过分析水对小球的作用力可知,这时小球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小于水对它向下的压力。因此,浮力等于零。移动滴壶,只要输液管中的液面低于瓶中液面,小球就能堵在瓶口处,即浮力为零。

4.移动滴壶,只要输液管中的液面高于瓶中的液面,小球就能上浮,表明小球受到了浮力作用。通过分析水对小球的作用力可知,这时小球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大于水对它向下的压力,即产生了浮力。

篇(5)

在教材中,该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并且要求在九年级上学期的第一周就要完成.具体步骤是:(1)通过实验会让学生调节杆杠,让杠杆在水平位置达到基本平衡,因为这样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2)把一定的钩码挂在杠杆左侧,用弹簧测力计在某一位置竖直拉住杠杆,当杠杆达到水平位置平衡时,记录下测力计数据;(3)通过变换钩码数量,或调整塑料卡子改变钩码的位置,或调整塑料卡子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4)记录三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

1.2杠杆平衡条件的定量计算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F1L1=F2L2,只要有3个物理量,就可以通过公式运算出来第四个物理量.该阶段实验的难度在于:(1)杠杆示意图要准确;(2)单位需要做到统一;(3)保证测量直尺的密度准确均匀.核心是讨论杠杆的平衡问题,杆杠得以保持平衡的条件是:F1L1=F2L2,如果杠杆达不到平衡条件,可以将杠杆的支点向乘积较大的一方移动.

1.3杠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实验设备对平衡的影响.平衡实验设备一般搭配的塑料卡子,但是这会影响到杆杠平衡的精确度.一般来说,塑料卡子约在0.2克,这对平衡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以小看的,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定量计算的精确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变换质量更轻的棉线圈取代设备自带的卡子.这可以大大减少实验的误差问题.(2)杠杆平衡的判断问题.老版教材采用的是用钩码代替作用力F1和作用力F2,没有使用弹簧测力计.虽然使用钩码既方便又便于观察,但是难以连续改变作用力F1和作用力F2的大小,力臂测量的不准确也会直接影响到定量计算的准确问题.因而,新版教材已改进为左端用钩码,右端用弹簧测力计向下拉动进行实验.但是弹簧测力计在右端倒置使用时由于受弹簧测力计弹簧、铝质滑片和外壳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拉力要小一些.建议教师使用弹簧测力计在左侧(与钩码在同一侧)施加拉力作用,正置使用,在竖直方向上调零,学生也比较熟悉.而且可以尝试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杠杆,直至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下此时的动力、阻力、阻力臂的值,需要借助刻度尺及三角板辅助测量出动力臂的值,体会为什么实验中要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杠杆实验的教学反思和后继实验

2.1保证杆杠实验的准确度

杠杆属于力的研究范畴,但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杠杆平衡实验就是为了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力和力的作用,但是力臂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总结上面的实验问题可以看出,其中核心问题还是在于测量和计算的精确问题.在实验前,教师要求学生调节杠杆到水平位置的原因也就是考虑到杆杠自身的重力对平衡造成的影响.传统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实验3次,最后来求平均值,以此方法减少误差.但是很显然,这样的做法依然是存在问题的.笔者认为实验的次数可以加大到约10次左右,同时也对记录数据的表格进行了改变.

2.2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杠杆属于简单机械,要求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方式,这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独特的设计模式.因此教材设定了实验活动的内容,不仅有探究、观察、实验,还有讨论、交流和评估等内容.因此,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比如在实验中遇到图1出现的问题:怎么在不改变O点右侧的数据,同时保持左侧第几个钩码不变,需要将另外2个钩码移到到其下方?这一问题是考察学生在限定性条件下,如何动脑筋解决问题.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通过相应的计算可以得出答案为第2格.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询问学生一些通过实验才能读出的问题.比如问:(1)平衡螺母的在杠杆平衡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需要调节杠杆到水平位置?(3)如果挂好钩码后,是否可以再次调整平衡螺母?

2.3杠杆平衡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可以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常识性判断,杠杆平衡实验尤其表现出在生活中的适用性.最简单的应用问题就是,学生可以依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准确地判断费力杆杠、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即当F1×L1=F2×L2时,若L1>L2,那么F1<F2,该杠杆就是省力杠杆;若L1<L2,那么F1>F2,那么该杠杆就是费力杠杆;若是若L1=L2,F1=F2,那么就是等臂杠杆.经历过杠杆平衡的实验,学生至少应该能够绘画出杠杆示意图,并且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一定的平衡规律.同时,学生还应该关注生产生活,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作用,比如我国古代的舂和桔槔就是善于运用杠杆的结果.

篇(6)

2教师引导

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科学猜想就进行实验设计,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就难以进行下去,不能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经历的探究过程也不能锻炼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物理知识、随堂实验和生活经验,把学生引入科学猜想的情景,有理有据地对问题进行猜想,明确探究的方向。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的教学中,笔者通过下面3个现象引导学生猜想:①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电阻变化;②使用的是220V的灯泡,灯丝越粗越亮;③电线常用铜丝制造而不用铁丝。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学生一步一步地得出自己的科学猜想。

3教师引导

选用实验器材如果教师直接给学生提供实验器材,并介绍各种实验器材的功能,代替了学生的探究和猜想,学生没有学会遇到困难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可以给学生预备多种器材,包括一部分无用器材,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思考实验的原理,选用器材,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器材,有没有创新,体现探究的开放性。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笔者陈列一些实验器材:干电池、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电键和导线若干根等,让学生选择器材,自行设计电路图来完成实验。笔者用下面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①需要什么仪器,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原理是什么;②选择什么规格的器材,被测干电池选内阻较大的还是较小的,伏特表选什么量程,安培表选什么量程,滑动变阻器选阻值较小的还是较大的。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重视分析实验器材与实验目的和原理的联系,分析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器材,这些器材有什么用途,把本实验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问题引导

自主设计初始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的预备物理知识,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自主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根据实验要求理解实验原理、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操作、编写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表格等。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笔者用下面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初始方案的设计。①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的力、质量这两个因素均有关,应采用什么实验方法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三者间的定量关系?②这个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③怎样测量小车的加速度?需要什么器材?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④我们要让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怎样平衡掉阻力?阻力来自哪些方面?怎样才算平衡掉了阻力?通过以上问题的引导,学生知道了实验的方法,解决了实验设计中的困难,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能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篇(7)

2创意设计活动的类型与组织形式

生物科学实验设计创意活动组织形式为笔试(闭卷和开卷的书面表达),这样操作方便简便,不受实验设备、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关键是注重看是否设计出新意来,设计出效果来。

2.1闭卷比赛部分

通过设计的比赛试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通过批改以后,数量多、质量高者胜出。如在60min内,若能正确设计出20个以上的实验,还可以获“实验设计能手”的称号。该类型重点考查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发散思维能力。

2.2开卷比赛部分

通过布置实验设计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要求根据教材实验、借助书刊和网络等工具,对教材或某一实验的材料、方法过程进行创新改进;甚至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验设计,该类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尽可能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3设计创意活动的实施

3.1活动方案设计和要求

为节省时间,要求学生用图表(简图或简笔画)的形式科学合理地表达,有针对性地训练图表、文字表达能力。当然最好能先给予一个范例,让学生先模仿,这样更具可操作性。

3.2活动方案具体设计

分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层次设计,可通过初、复赛逐步推进。

3.2.1自由式实验设计

仅出现表达形式,自由设计,合理、科学即可,但不能相似。或半命题设计,如探究生物(自选)对环境(自选)的影响,探究环境(自选)对生物(自选)的影响。

3.2.2某主题实验设计

指定某一主题或某一实验材料,如基于蚯蚓的科学实验设计;或基于“某一实验方法”的科学实验设计,如模拟实验法,要设计出20个模拟实验,难度也是较大的。

3.2.3创新实验的设计

闭卷自由选题设计,学生有较开放的设计空间,但因时间限制,往往较难出高质量的设计。或者根据某一问题或某一材料,进行综合实验设计,要求实验过程或方法有具体的创新。通常采用开卷形式,给予一定的时间完成。

3.3活动实施的年级

一般借助每年一届的校园科技节,通过比赛推动,这样就较有执行力。学生要选择初二年级以上的,才有一定生物科学实验设计基础和能力积累;且一般以小组为单位,2人一组,体现合作学习,这样可较易实现预期目标。

3.4活动实施的组织

根据预期需要,可以组织全级或每班推荐若干代表,集中于一个阶梯课室进行限时纸笔测试,组织简单易行,有效且高效。

3.5活动评价和表彰

活动实施最难的环节是评价。如何评定实验设计的质量等级,需要提前准备一个评价量规,主要从科学性、严谨性、表达力、创新性来评定。创新性视要求而定,如初赛时为帮助学生梳理实验,对原创性无要求;复赛时已规定回避教材实验,要求对材料、方法或过程创新,进行严格把关。此外,注意类似实验的把关,如原理相似,第一个实验科学合理给5分;第二个至第N个均只给1分,其他类似得分类推。

篇(8)

2.化学实验方案的内容实验设计的成果就是实验方案。虽然具体的实验设计的目的、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就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方案来说,一般包括:实验名称(课题);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试剂、仪器、装置设备)及规格;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及结果处理;问题和讨论等。

3.实验方案选择的基本标准同一个实验课题,每个人的设计和操作过程可能不一样,结果自然也不会完全相同。根据初中化学实验设计原则和教学实际,实验方案选择的基本标准是:原理正确有科学依据;装置简单,在实际中具有可操作性且操作方便;实验步骤少,需要时间短;药品用量少、无毒且廉价易得;实验现象要明显;反应条件要简单(最好在常温下进行);尽量不用也不产生污染环境的物质,即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制备实验产率高;性质实验误差小;实验安全无危险;设计要严谨等。

二、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的一般原则

无论哪一类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一般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和操作方法必须与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论相一致。科学性是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的首要原则。例如:实验室制取氢气,就不能选用硝酸与金属锌反应,因为这个反应很难制得纯净的氢气。

2.目标性原则目标性是指实验设计或创新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有所侧重与突破。同一个实验,教学目标(如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为了突出环保或趣味性)不同,设计所用的原理、用品、方法、装置、步骤等是有一定区别的。

3.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指化学实验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以及反应产生有毒害的物质,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装置与操作。“如果必须使用的,应该在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详细写明注意事项,以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4]安全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要务,设计时必须要特别引起重视!

4.新颖性原则新颖性是指实验设计时在思路、操作方法、器材用品、装置等方面要有新的突破,使新设计的实验对教学与研究更加适用或具有指导的意义。

5.可行性原则可行性是指设计实验时所运用的实验原理在实施时切实可行,所选用的化学试剂、实验仪器、设备和方法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得到满足。例如:实验室大量制取二氧化碳,不能为了创新而选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或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或者用硫酸替代盐酸与碳酸钙(或石灰石)反应。因为前者反应太剧烈,后者反应不完全,很快就停止了。

6.简约性原则简约性是指尽量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较少的实验步骤和试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复杂的装置与步骤以及时间太长的实验都会转移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导致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和疲劳感,影响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分析与思考。

7.绿色化原则绿色化是指从化学反应的原料、反应的条件、反应的产物和实验的操作等化学实验的全过程上进行控制,尽可能地减少甚至消除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8.启迪性原则启迪性是指实验设计与创新对学生的学习起开导作用,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化学原理及知识的探讨和认识,优化学习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这是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实验创新设计的视角

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现行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进行改进、优化、增设或创新等,以提高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效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实验创新设计是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需要,也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实验创新设计要与时俱进,必须符合现代化学教育发展的理念,在满足探究性的条件下,可以从以下视角进行:

1.实验过程绿色化“绿色化学的理念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化工生产中,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它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5]化学实验在设计上要体现绿色化,尽可能做到原料(反应物)的绿色化,化学反应的绿色化(采用原子经济性反应),生成物的绿色化以及催化剂、溶剂的绿色化。例如:在涉及氧气的制取实验时采用双氧水分解来制取,二氧化锰要回收等。

2.实验装置微型化“所谓微型化学实验,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来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与技术。”[6]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例如:在“探究微粒的运动实验”中,可以用试管代替烧杯进行微型化实验。在一个单孔橡皮塞上插入一根玻璃导管接近试管底,试管内壁贴一张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从导管口滴上两滴浓氨水到试管底部,用透明胶封导管口,可以看到,试管里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由下往上慢慢变红了。

3.实验设计环保化“最佳的环境保护方法是在源头上防止污染的产生,而不是污染产生后再去处理。”[7]实验设计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些措施主要是:实验装置密闭化,避免敞口操作,防止有关物质散佚到周围环境中;采取收集办法,回收有关物质;对有毒物质进行无毒害处理;加强实验场所的通风或采取其他的防护措施等。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性实验,对多余的一氧化碳可以回收,也可以燃烧进行无毒害处理等。

4.实验操作安全化保证实验安全,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原则要求。有一些实验,由于物质化学性质的特殊性,给实验增加了难度甚至危险性。在点燃氢气的导管和氢气发生器之间,用一个小塑料瓶装上大约四分之三的水制成一个“安全装置”连接起来,这样,即使点燃不纯净的氢气,爆炸也只是在“安全装置”中发生,氢气很少威力小,氢气发生装置不会发生爆炸,因此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5.实验趣味化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例如:在研究燃烧与灭火的条件时,增加演示“烧不坏的手帕”[8]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进行实验,探讨手帕烧坏的条件,则能够使学生深化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6.利用仪器功能转化仪器本身没有限定它只能用于什么而不能用于什么,只是主要适用于什么。“反思仪器的别样用途,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实验仪器和实验原理的认识,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9]例如:漏斗可以充当集气与尾气吸收装置,在钠与水反应气体产物的验证实验中,将漏斗置于水中,倒扣在钠块上,产生的少量气体可顺利地富集到试管中。

7.利用学科知识迁移我们往往习惯于使用教材的实验仪器和装置,很少重视仪器的笨拙和实验时的效率,这种视经典为权威的思想往往就是教师缺乏创新的症结所在。实际上,科学的实验方法就是应该不断地发现问题,传统装置的不当之处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实验创新的课题。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内容时,在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的质量时,在18×200的中型试管里装入大约1mL稀盐酸与酚酞的混合溶液,球形滴管吸入NaOH溶液后,将球形滴管放在试管口,把上述带有球形滴管的试管放入盛水的100mL量筒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反应前后试管浸在液面中的高度即可(试管作上标记)。改进后的实验操作起来方便有趣,不用天平而是利用物理上的浮力知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8.实验装置简单化教材所选用的实验方案未必都是最好的,有时候会产生现象不明显、实验不容易成功、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由于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密封性和燃烧匙放入不易控制,加上导气管内尚留有空气导致误差因素较多,有时氧气显示超过五分之一,让教师无法自圆其说。可做如下改进:将小颗白磷放在1.5cm×2.5cm的薄铜片上,置于硬质大试管中部,塞紧橡皮塞,用酒精灯对准铜片加热使白磷充分燃烧,待试管冷却后浸入水中,在水面下拿掉橡皮塞,待液面上升稳定后再塞上橡皮塞,拿出水面观察。改进后的实验所用仪器少,误差因素少,结果比较准确。

篇(9)

二、微型化学实验的特色和实施的必要性

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具有不易破碎、小巧便携、使用方便等特点,使得无论是学校还是个人都有能力去创建自己的“微型实验室”,这就为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方便与可能。实践证明,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实施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特点:过去的课堂实验基本上被演示实验所占据,学生们处在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而微型实验使得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自己动手参与,使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得以实现;微型化实验具有安全性和节约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放心地让每一个学生独自动手实验,亲自动手实验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形成化学概念,帮助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动手能力,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兴趣的培养;方便了实验室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尤其是随堂实验的展开,培养了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于资源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微型实验的实施对其影响颇深;有利于减少废气、废液以及固体废品的排放,改善实验室环境、降低空气污染,减少对师生健康的损害。具体来说,微型实验可以:

(一)改进演示实验,激发创新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便捷的一种的实验教学方式,是探索新知识、学习实验操作和技能的最基本途径。因此教师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时,对课本的中实验进行了合理的微型化改进。如:做“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常常会出现现象不明显,反应时间较长的现象,影响观察和判断,其中碳和氧化铜的质量比需要控制在(9~13):1的范围内,倘若比例过高,氧化铜不能完全反应;比例太低,碳粉的量遮盖了铜的颜色,现象不易观察。对于此实验,可以做如下改进:为了减少实验时间,可以在实验开始之前将碳粉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调成糊状。取少许均匀涂抹在试管底部内壁上,待晾干后,进行还原实验操作。因为反应物的量非常少,所以加热较短时间就能观察到试管内壁紫红色铜镜的出现。改进后的实验节约药品、现象明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创新的意识。

(二)设计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

设计分组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更能训练其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在实验课堂上,一个合理有效的分组实验,能帮助大家节约资源、节约时间。如”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实验,教师可以将实验分为4个小组:通过上述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找出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最佳方案,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了解到其他制取方案的优劣性。

(三)展开家庭兴趣小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和实践能力

篇(10)

1996年上海高考第四(5)题要求测定陶瓷管上均匀电阻膜的厚度,就属于设计型实验.但由于题目给出了全部实验器材和所有相关量,使实验定位在电阻或电阻率的测定上,又大大降低了实验难度,只属于局部设计型实验.无论命题者出于何种考虑,设计型实验毕竟半遮半掩地出现了,这多少给教学工作者提了个醒.

1.从小处着眼,加强实验设计教学

上海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城市,其成功的改革将为全国高考提供可能的改革方向,甚至一些新颖的题型和情境,都可能为全国高考所借鉴.如1996年全国高考第21题就是从1995年上海高考第一(5)题脱胎而来的.无疑上海高考关于实验设计的考查是又一个成功的改革举措,极有在全国推广的价值.而物理《考试说明》中要求“会用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也为实验设计的考查在全国的推广提供了可能.

2.从大处着眼,加强实验设计教学

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在为郭奕玲、沈慧君编著的《物理学史》所作的序中,曾严厉指出:“今天我们科学界有一个弱点,这就是思想不很活泼,这也许跟大家过去受的教育有一定关系……”我们常常教育学生“应该……”“必须……”;我们的考试题目常常不惜笔墨描述背景、附加条件,最后只有一个小小的空格“是……”.这样培养选的人才在学校是好学生,步入社会是好职员,大脑中只是机械地跳动着两个问题:“你要我做什么?你要我怎么做?”工作常常:“完成”的相当漂亮,但思想僵化,毫无创见.这正是我们的悲哀!长期以来的这种教育选拔模式,致使我们现在仍只能在很羞涩地提到几个美籍华人时才有一种借来的荣光与自豪!

思想不活跃,是因为我们给了学生太多的“必须”的限制;思想僵化,是因为我们留给学生太少的“可能”的余地.实验设计的教学,正是活跃思想,培养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授以实验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考虑有哪些可能的做法,自己会怎么做.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1.明确目的,广泛联系

题目或课题要求测定什么物理量,或要求验证、探索什么规律,这是实验的目的,是实验设计的出发点.实验目的明确后,应用所学知识,广泛联系,看看该物理量或物理规律在哪些内容中出现过,与哪些物理现象有关,与哪些物理量有直接的联系.对于测量型实验,被测量通过什么规律需用哪些物理量来定量地表示;对于验证型实验,在相应的物理现象中,怎样的定量关系成立,才能达到验证规律的目的;对于探索型实验,在相应的物理现象中,涉及哪些物理量……这些都是应首先分析的.

举例来说,要测定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我们就应检索:在所学知识范围内,哪些内容涉及到重力加速度,它与其他物理量有何定量关系,并一一罗列出来:

(1)在静力学中,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就等于重力,即T=N=mg.若T(或N)和m能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可测定.

(2)在超重或失重(但不完全失重)系统中,F-mg=±ma.若F、a和m可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可测定.

(3)在运动学中,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由静止下滑,s=12gsinθt2.若s、θ和t可测定,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定.

(4)在运动学中,物体从粗糙斜面上由静止下滑,s=12(gsinθ-μgcosθ)t2.若s、θ、μ和t可测,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定.

(5)自由落体运动中,h=12gt2.若h和t可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定.

(6)用重力加速度测定仪测定.

(7)在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差Δy=gt2.若Δy和t可测,重力加速度g同样可以测出.

(8)在斜抛运动中,水平射程可以表示为x=v02sin2θ/g.若x、v0和θ可测出,则重力加速度g也可测出.

(9)单摆做简谐振动时,其周期可以表示为T=2πl/g.若T和l可测,则g可测.

(10)在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中,若能测出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算出水增加的内能,再测出重物的质量和下落的高度,同样可测定重力加速度.

(11)带电粒子在的匀强电场平行板电容器中平衡时,mg=qU/d.若U、d和带电粒子的荷质比(q/m)可测定,则g可测出.

(12)假设一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做圆周运动,mg=GMm/R2,g=GM/R2.

…………

2.选择方案,简便精确

对于每一个实验目标,都可能存在多条思路、多种方案.教材中关于某个实验目标的实验方案,也只是众多方案中的一种,而且不一定是最好的一种,而只是较可行的一种.那么在众多实验方案中,我们应如何选择呢?一般来说,选择实验方案主要有三条原则:

(1)简便性原则即要求所选方案原理简单、操作简便,各量易测.应尽量避免实施那些原理复杂、操作繁琐和被测量不易直接测量的实验方案.

(2)可行性原则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人身和器材造成危害;所需装置和器材要易于置备,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超出现有条件.

(3)精确性原则不同的实验方案,其实验原理、所用仪器以及实验重复性等方面所引入的误差是不同的.在选择方案时,应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初步的误差分析,尽可能选用精确度高的实验方案.

以上三原则通常要综合考虑.

在前述方案中,方案(1)中常用的测力计误差较大;(2)中F和a均不易测定;(3)中θ和t不易测定且难以保证斜面足够光滑;(4)中θ、t和μ均不易测定;(5)中若用秒表计时人为因素较大,若用打点计时器计时,纸带受振针阻力与通常小物块所受重力相比不能忽略;(6)中仪器先进但一般中学没有;(7)中若用闪光照像技术则是一种好方案,但设备和技术都达不到要求,若用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误差较大;(8)中θ和v0的测量难度较大;(9)中相对而言较切合中学实际;(10)中需测定的物理量多且很难采取绝热措施;(11)中学阶段不易测定荷质比;(12)只是一个思想实验,无法付诸实践,但可估算,代入数据得g=9.857m/s2,与标准值9.81m/s2只相差4.8.综上所述,中学阶段通常采用单摆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3.依据方案,选定器材

实验方案选定之后,考虑该方案需要哪些装置,被测量与哪些物理量有直接的定量关系,这些物理量分别需用什么仪器来测定,从而确定整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是利用单摆装置来进行实验的,故需铁架台、细线和摆球等来组装单摆.重力加速度可表示为g=4π2l/T2,周期需用秒表测定;摆长l是从悬点到摆球中心的距离,因此需用米尺和游标卡尺分别测定摆线长度l和摆球直径d.从实验原理表达式可以看出,实验与摆球质量无关,故毋需使用天平.

当然,从实验方便性和精确性角度考虑,还需对所选器材作进一步要求,以期把系统误差降到最小.如上述器材中,摆线的伸缩性和质量应较小,摆球的质量应较大.摆线伸缩性大,其长度会随拉力变化而变化;摆球与摆线质量相差越小,系统(摆线和摆球)质心偏离摆球中心越远,误差就越大.为了便于观察,摆球振动的路径宜长,但又要确保单摆做简谐振动,故摆线宜长些,常取1米左右.

4.拟定步骤,合理有序

实验之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如何组装器材,哪些量先测,哪些量后测,应从正确操作和提高效率的角度拟定一个合理而有序的实验步骤.对一些可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先行测量;对需通过实验装置才能测定的物理量,须先组装器材,再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

在“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原理表达式g=4π2l/T2中的l和T分别为单摆的摆长和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周期.因此应先组装单摆,再测定摆长,最后让单摆做简谐振动,测定周期T.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至于过程细节不再赘述.

5.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高考对此要求不高,但常用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方法还是应该掌握,在设计实验时也应予考虑.

上一篇: 临床药学研究生论文 下一篇: 建军节座谈会发言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