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0 17:47: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项目教学管理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
从我对我国最近几年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调查来看,通过查看一些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最终我认为我国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演变过程和实施因素以及它最后的呈现结果,效果不甚理想。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我国高等学校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很不适应。这就好比我们经常说的鞋子与脚的关系,脚大了或者鞋子大了都不合适,学校在实施这一教学管理模式时,学生并不会感到很舒适,教师也无法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这也影响了教学的最终质量。这对于高校这一座人才培养基地来说,是不利于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例如,从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一方面来讲,很多大学生都无法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提升,依然还处在教师监督的意识模式。又如,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高校的教师多是“上课——下课——回家”的模式,对于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造成问题的滞留。由此看来,教学管理制度既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这两种方面彼此相适应,身在其中的当代大学生才能有所收益,也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高校负责人对教学管理控制意识不足
从管理意识上来看,高校负责人在教学管理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一些盈利目的高于教育目的的学院。很多高校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实际的教学内容上,主要强调学生的技能获得和知识提升,以就业为最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并没有强调教学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在教学设计、任务以及管理系统管理上缺乏意识,同时没有明确地规定教师的教学义务、学校的管理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样就容易造成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缺陷,无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学生和教师。
(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方法较为传统
从当下大多数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来看,模式较为传统和老旧,没有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因为目前的教学管理主要是针对教师来进行设计,比如教学工作计划、教学目标等都是根据教师的工作现状来制定的,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加以调整。另外,很多高校也没有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化设施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情况以及师生之间的看法和交流。
(三)学生自我管理力度不够
学生自身的包括德,智,体,劳在内的各项素质都不同,而高校要用管理精英的模式来管理大众教育,但显然,这样的方法是很不合理的,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不足,在进行教学管理时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观念转变上,从而影响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针对当前问题,如何有效地加以完善
(一)强化高校教学管理意识,做好管理前提
如今,我们显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不同于父辈们的时代,考上大学并不等于以往的“鲤鱼跃龙门”,也就是说,进入名校不能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优越的生活环境,如今的大学也不能向学生保证以后,但如果学生们所念的大学能有一个良好的、与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会做人,掌握知识会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需要管理者意识到高度管理的重要性,这是保证企业或者高校正常运转和长效发展的前提。对于高校来说,在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时,需要充分地考虑教师之间的团队建设,教学任务人员分配的问题以及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才能够保证教学管理质量的平稳上升。
(二)以项目信息化带动教学管理
第三次科技革命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慢慢地吹拂过教育领域,随之而来的是教育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网络化教育的发展,打破了先前那种单纯的封闭的,以面向教学和班级授课为主要格局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广泛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个别化和自主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同时,科技革命带来网络技术的革新,让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进行远程教育,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网络学习,开展跨校选课,跨校乃至跨国进行深造,完成学业,这些都在科技的推动下成为现实,而在这种背景下,运用先进的教学管理体制显然符合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发展新的需要。
(三)以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这也牵扯到了一个制度变迁理论,我们也可以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制度建设与之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自主管理,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可以让学生进入学校高层,让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可以被学校充分接受,也能使学校决策充分反应民意。通过这种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我监管,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项目管理的视角下来分析和探讨了当下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根据其存有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的完善措施,以此促进高校整个的教学管理,使得学生在更加合情合理的环境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见,中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通过教育机关,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信缺陷和不足会越来越少,从而将其成为促进学校管理制度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20-03
项目是指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时间,限定资源),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任务。据此定义,大到三峡工程,小到一个试验,都是项目。虽然其规模大小,复杂程度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基本要素却是相同的,即有明确的目标(愿景)、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有进程的督导与结果的评估(评价)。而按项目进行管理是在工程领域内已经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项目管理的实质是按项目进程进行管理,从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督导、项目评估一步步做来,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目标。就教育领域而言,用三到四年时间,耗费一定资源(师资、场地、设备、资金),培养一批达到某一目标的人才,这也是一个项目、一个工程,其实施过程中从制定培养计划、编制课程大纲、上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个实验,以及招生、就业等工作,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子项目,而每一个子项目又可以用项目管理的理念来理解和进行管理。
一、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层次结构
作为一个庞杂的工程,实验、实训教学按照管理的层次可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计划层面
在宏观上对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和开出进行管理,是最高层面的管理。实际上,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制订的过程中,实验实训的计划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这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实验室要做的工作就是收集、整理当前所要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的任务,然后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再根据任务配置资源,包括师资、物资的准备。
(二)任务层面
从实验教学管理的层次结构图来看,实验任务可以按照课程来划分,也可以按照实验室来划分。
在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之前,按照课程提交和划分实验任务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一门课程包含有多个实验项目,可以把这些项目合为一体看作一单任务来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避免任务的交叉和冲突,有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例如,一门课程的几个实验项目要在不同的实验室完成,如果按照项目不同把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实验教师,那么实验教师就只了解自己所承担的项目,对其他实验项目的安排、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不掌握,要全面掌握学生实验学习的情况,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其他教师沟通,在结果评价和成绩评定上就容易出现偏差。另外,总是做相同的项目,也不利于教师本人的提高。
当实验室发展到一定规模,信息化管理达到一定水平以后,可以按照实验室来划分教学任务。此时应尽量避免出现学科交叉,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要能够开出一定数量的实验项目,满足各类课程的需要,实验室只针对相应的项目,而不针对具体的课程,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对各项目进行管理,进行实时的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如一门课程的几个实验项目在不同的实验室完成,各项目有自己独立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将这些评价汇总,得到该门课程实验的总体评价。从当前各高校使用的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可以看出,只有这种方法才能最终实现完全的项目管理。
(三)项目层面
这里所说的项目是指具体的某个实验、实训项目,是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核心,也是最终实现项目管理的基础。在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中,仪器设备是根据专业培养的需要选择的,每个实验室都能开出一定数量的实验、实训项目。一门实验或实训课程,总是由多个项目组成,因此,实验项目管理就是全部管理工作的最基本单元。每一个项目都要明确目标要求、完成周期、实施步骤、所需仪器设备、耗费材料、配用工具等,这样我们就可以为每一个项目建卡,为进一步实现信息化管理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选择项目,一个项目也可以被多门课程选中。实验教学管理方面要明确的就是什么层次、什么专业、哪个班级、多少学生要做这个项目,按项目对实验实训的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从实验准备到实验实施,按项目指导书要求,一步一步完成,达到要求的目标,得出试验结论,保证了过程也就保证了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实训教学就是项目的选择与组合。
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这三个层面,也可以作为三个管理子项目来看待,它们既独立又交叉,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某一层面,计划是依据,任务从计划中来,而项目又构成具体任务,互相支撑,缺一不可。
二、按项目进行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优点及实施
(一)按项目进行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优点
从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项目三个子项目出发,对实验实训教学进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对提升实验室的全面管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按计划设置和开出实验、实训课程,按大纲要求组织教学,是对教学计划严肃性的维护。只有按计划、按任务、按项目进行教学,才能保证进度,保证实验开出率和设备使用率,避免随意性与盲目性。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计划确定任务,根据任务确定项目,按项目进行教学,一环套一环,既不能随意增减学时、更改项目,更不能应付任务,削减计划。
2.提高管理效率。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内容。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不到位,势必影响实验室管理的其他方面,使得实验室管理的整体效率下降。要提高效率,就是要抓住计划、任务、项目这三条主线,把基本信息、基本数据搞准确,合理分配任务,编排出合理、可执行的实验实训课表并严格执行,不要整天为了调整课表、协调关系、沟通信息而浪费时间。这样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实验教师就可以多搞些实验实训的研究开发、课程体系建设、设备维护与管理、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3.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每一个实验实训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完成步骤等,只要按项目进行过程管理,保证每一个项目的质量,整个课程实验实训的质量就可以得到保障。
4.保证实验实训材料计划的准确性。任务明确,项目管理到位,即可计算出实验实训用材料数量,提高材料计划的准确性,避免积压浪费,促使教师设法提高材料利用率,厉行节约。
(二)按项目进行实验实训教学管理
按项目进行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就是要从计划、任务、具体实验实训项目三个方面出发,细化每一个环节,做好各部分之间的衔接,从而推进整个实验实训教学的创新。
计划要紧扣培养目标和实现条件,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要合理,要有配套的课程大纲、教材和指导书,提前做好实施计划,切忌临时安排。教学任务的分配可以从课程或实验室的角度进行,一个教学项目(任务)要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任务与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小组或分步任务。如我校现在开设的电工实训、金工实训是由多个小科目组成的一项教学任务,由几位教师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小组来完成,只有所有科目都完成,这一项任务才算完成,不能孤立地看待各个小科目,它们只是整个项目的一个环节;又如化工类的实训,由理论强化、化工仿真、化工操作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独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但教学目标却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实训使学生达到某工种职业资格培训要求,最终通过职业资格考核,独立的某一部分教学是不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因此也就不能称为一个教学项目。具体实验实训项目的完善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要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最终形成实验项目卡,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实训课程中的各个小科目也是一个小项目,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但在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中,任务不能分得太细,教学目标不宜定得太小,太小则容易出现不同项目的目标接近或一致,管理成本增加,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三)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落实以项目教学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统一思想,加强沟通,实验室与教研室、实验实训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必须做到思想统一,对于管理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要加强沟通,协调一致。二是要分期进行,逐步完善,要一门课一门课、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进行,先做覆盖面广、实验课时多的课程,逐步进行完善。三是配套资料要同步完善,实验实训指导书的选择和编排要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达到适用、适度。
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实训课程的开出,是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三个层次中第一层面――计划层面的初步实现。如何使得开出的实验实训课程合理、有效,真正得以实施,我们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下面就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三个层面,针对我校存在的具体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计划层面
我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虽然都安排了一定的实训课程,但各专业的实训课程又趋于雷同,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如化工类专业都开设了化工总控工、化工分析工实训,大家考的都是同样的证书,高职、中职的实训也都一样,不能区别对待;又如电类、机电类专业开设的电工实训课程,应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科目,针对各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开发对应的实训课程,以达到强化专业的目的。同时,要组织力量完善各实训课程的大纲和配套教材或指导书,要明确训什么、练什么、讲什么、多少学时、达到什么要求、如何考核等,不能只是在教学计划中有个名称,具体怎么开展教学又临时决定。
要重视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教研室要承担这一任务,不能一提实验实训就是实验室的事情,要摒弃把实验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剥离开来的错误认识。要建立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梯队,立项开发、建设各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
(二)任务层面
实验实训教学不同于理论课教学的一个特点是,它往往是由几位教师共同完成的,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因此在分配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它的整体性,在下达学期教学任务时要与其他教学任务一同进行,明确到人,教学过程中一是要认真执行教学文件,用文件来约束,二是几位教师要注意沟通协作,不能各自为战。
(三)项目层面
我校的实验实训管理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要使得实验实训项目规范化,必须从建立实验项目卡入手,一门课程一门课程、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进行。此项工作应该列为实验室基础建设的项目之一,已经开设的项目要不断完善,形成系统资料。
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学校从上到下统一认识,以计划、任务、项目为主线,分步实施,逐项完善。罗尼・佩斯里在他的《项目管理的扬弃》一文中强调了项目管理过程中对人的管理,强调团队的沟通与协作。在实践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这两个问题同样重要,教师个体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反映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合理有序地进行实践教学则需要团队中每个人的积极工作和良好沟通。
参考文献:
[1]小雷.项目管理七剑[EB/OL].(2009-3-10).
引言
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及普及,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管理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我们追求的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前瞻性,教学平台的互动性,使教学管理系统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努力打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加速我院的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及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数字信息技术扩展了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我院在“法自然、尊传统、博学识”育人文化理念的引领下推行“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由于教学实施及考核的特殊性,我们试图研究一套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讨论它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试图做使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及管理高效化、移动化、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一、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
针对我院教学资源分散、开放性差等特点,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将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分类,建立以网上选课功能和教学资源共享功能为主的项目式教学管理系统。为师生提供完备的教学资源服务,使教学资源广泛共享,从而深化和丰富我院的项目式教学,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提升各项教学任务的工作效率,将“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一)教学管理系统化
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由于将所有的教学信息输入电脑系统,包括教师信息、学生信息、课表信息、学生成绩、教材信息、场地需求、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企业助教等,且每个不同的角色有自己的账号及权限,所以一切的教学活动均能以系统化的方式查看及管理,避免教学上出现的资源冲突、场地受限、排课难以协调等问题。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教学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为教学的运行提供系统化管理,为教学的效果提供可视化评测,是高效的、服务性的、系统化的教学管理方式。
(二)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
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能培养教师团队的信息化意识,提高教师团队的信息化教学素养。教师应充分发挥其教学引导作用,将多年的经验和教学资料数字化、互联化,善于将网络中海量的知识提炼归纳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体系,善于运用新设备或教学辅助软件将教学形式多样化,善于运用移动互联工具传播专业咨询与交流沟通,善于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体验性互动教学,运用信息化科学技术为教学服务。
(三)学生选课自主化
艺术设计学院提倡的“工学坊”项目式教学体系,重视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第一学期的艺术基础学习后将进行自主选课。教学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课程的介绍、培养目标、职业技能、成绩构成、企业需求等信息展示,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兴趣有目的地选课。同时教学管理系统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设置课程班级的人数,将学生的选课系统化管理。教学管理系统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了便利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保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了我院对教学方式改革做出的实践探索,也深化了“课程超市”的教学内涵。
(四)人才素质培养综合化
在我院“法自然、尊传统、博学识”育人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实现学生品格、技能、专业、特长的全方位发展。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体系在育人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崇敬自然,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元素,理解提炼并融入到设计作品中,且得到业内和市场的认可。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成绩评定全方位展示学生的能力,包括学生的道德品格、职业能力、创新能力、设计执行能力、企业的评价等,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也将以数字的形式保存在教学系统中,一方面便于学生的互相学习,一方面也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最佳平台。同时我院的“谈石斋”文化讲堂也是提升学生道德文化水准和艺术修养,陶冶学生情操的人才素质培养综合化的重要之举,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终身学习、职业之路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系统将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参加“谈石斋”文化讲堂后的效果进行评测,也践行了教育部对当代大学生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期望。此外,我院开展的学生社团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了学生品德过硬、文化素养与艺术修养优秀、一专多长的多维的、纵深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我院人才培养体系的“服务者”、“践行者”,是管理、实施、展示、评定我院人才培养成果的优质平台,为推动更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提供可组织实施的操作平台和基础保障。
(五)教学方式革新的需求
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带来全新的教学方式。移动互联、信息化、交互性等技术因素的加入使以往单纯的课堂式教学方式得到改变,丰富的精准的系统资源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有效指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移动互联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大幅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外学习效率,提升了学习效果。老师能利用教学系统掌控教学进程,把握学生学习动向,从以往的讲授灌输型转变为引导互动型,使教学过程更有序更高效。所以,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也是信息化时代下教学方式转变,教学管理严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需求。
(六)教学资源数字化共享
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由于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材料从纸质化形态迅速转化为数字资源。传统纸质教学管理资源不仅占用大量空间,也不利于教学管理资源运用查找,教学管理信息难以快速地转化为教学管理效益。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教学管理资源被数字化,存储空间大,查找方便,完全突破传统教学管理资源的时空限制。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资源爆炸时代,教学管理的效率直接与教学管理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实现教学管理资源的无限共享,帮助高职艺术教育构建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突破传统教学管理手段,在实现教学管理资源无限共享的同时,将教学管理信息化资源迅速转化为教学管理效益。
(七)艺术设计教学特殊性的需求
艺术设计教育有别于文理科教育,更强调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及教学成果的多方位评测,这也是由于艺术作品没有标准答案所决定的。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实施更加多样化,课堂形式也更加丰富,我院建立的“工学坊”项目式教学,涵盖企业考察、市场调研、写生采风、工厂参观、实战项目、项目汇报、顶岗实习、文化艺术讲堂等,教学实施手段丰富,评测学生能力多方面、深维度,决定其需要独立的符合自身需求的教学管理系统,采用一刀切、千人一面的教学管理系统是行不通的,是不能体现艺术设计教学特殊性的。所以,建立符合自身需求,体现自身特色的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形势所需。
(八)教学方式信息化的需求
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是教学信息化的重要体现。当前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5后的新青年,生活在数字移动互联时代,对网络和手机有极强的依赖性,同时对科技新事物抱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学方式的信息化也是时展的需要,将云存储、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使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形象、更高效、更交互,更符合年轻人的接受方式。
二、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管理系统的构架设计
教师、企业导师、学生、教学秘书是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组要构成要素,如何将各自的需求转化为功能模块,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教学系统架构的设计,并使他们省心地操作尤为重要。
(一)教师的使用
教师的主要功能模块是上传教学资料、作业批改、成绩评定。我们设计的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中设定教师的使用权限将充分为教师的教学管理服务,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简约、高效,教师将充分发挥教学“指挥官”的作用“经营”教学过程。如教师将个人简介和课程介绍上传到系统上,便于学生了解教师和课程;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上传课程大纲、课程标准、课程安排等教学文档,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建立学习交流群,便于通知课程事宜和课程交流;教师能在教学管理系统中布置课程作业及收取课程作业,并及时批改作业,反馈意见。教师在结课的时候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全面评测,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表现能力和协作能力等;教师还能将每届的学生优秀作品加入作品库,建立精品课程库,为以后课程的开展积累优质的教学资料,教师在几次的课程教学后基本能形成一套电子教材。
(二)企业导师的使用
企业导师的主要功能模块是布置项目课题、批阅学生作业、视频课程、企业评分。企业导师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带实战项目进入课堂,让学生明确市场需求、行业标准、职业定位。考虑企业导师任课时间的不确定性,与学生沟通不畅,评定学生成绩不方便等因素,我们设计的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给企业导师分配专门的账号,企业导师在教学系统中上传项目课题、项目要求、实施标准等,在系统平台上查看学生的实施进度并提出修改意见,待结课的时候给出企业导师的分数评定。此外,企业导师还能在系统平台上挑选优秀的学生进企业时间培训,建议了校企之间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交流平台。
(三)学生的使用
学生的主要功能模块是自主选课、查看课程要求、查看课程资料、提交作业、成绩查询。学生是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最大的用户群,也是被服务的广大群体,其数量多、管理难等问题可迎刃而解。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学号与账号,他们可以登录系统查询课表、成绩,还能进行系统自主选课。在每个课程开始前,学生能查看课程大纲、课程标准、进度安排等,能在教学管理系统平台上建立学习群,收发作业,自由交流等,还能在平台上获取老师精心准备的学习资料,与老师交流等。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教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评定可进入优秀项目课程作品库,对学生也起到激励作用。
(四)教学秘书的使用
教学秘书的主要功能模块是学生信息管理、教师及企业导师信息管理、排课、制订选课。教学秘书是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者,负责数据的管理和权限的设定。教学秘书管理学生信息库、学生成绩库、教师信息库、企业导师信息库、教学资料信息库等,比如学生仅有查看和上传作业的权限,教师有上传和修改教学资料的权限,企业导师有上传课程任务和评测学生成绩的权限。教学秘书制订每学期的课表,制定教师和上课地点,并上传到教学系统,为后续教师的上课做服务工作。教师根据所授课程上传教学资料、掌控教学进度、录入学生成绩等。企业在教室课程的基础上,上传项目课题等资料,并对学生的职业精神评分。如教师发现课程中基础信息的错误要及时与教学秘书沟通,保证后续工作的顺畅,教学秘书、教师、企业导师三者形成紧密的教学服务的主体,保证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
结语
基于“工学坊”项目式教学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研究不仅是为推进教学信息化作软件支撑,更是强化教学管理信息化理念,提高管理队伍信息化素质的实践之举,通过教学管理共享平台,各教学管理人员形成合力,全院师生能够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特点与要求,转变教学思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尝试构建网络课堂,构建网络实践基地等;学生能够借助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开展自主学习,运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丰富自身知能结构等。为我院推进项目式教学积累信息管理经验,拓展项目式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参考文献
[1]刘继忠.基于BS模式的教学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
[2]胡晓雯.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3]徐国庆.高职高等性体现的关键路径是管理模式改革[J].江苏高教.2015(4):133
[4]张铮.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教学资源库建设[J].职教论坛.2015(6):87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63-03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教学活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以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基本学习形式,因而项目课程教学实践必然会对传统的教学管理产生极大的冲击。要推进项目课程,需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重新构建一个基于项目课程需要的教学管理体系。我校作为江苏省较早进行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学校,在近几年项目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项目课程教学管理面临的挑战
首先,项目课程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大行动步骤展开以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活动。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提高教学效益,教学活动必须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资讯、计划、决策环节中的很多工作要安排在课前完成,课后要安排时间和场地让课堂上由于各种因素而没完成任务的学生继续完成任务。要有效地协调好时间、场地、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到课前、课内、课后衔接合理,就必须从全校教学管理层面上进行统筹安排,建立一个适合项目课程需要的教学管理体系。
其次,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每一节专业课都离不开专业实践,从而改变了传统以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相叠加的“两张皮”教学组织形式。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使教师备课、上课的方式和要求发生了根本改变。教师备课不再仅仅是备课笔记上的书写,更是实训室大量实物的准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切尽在计划中,而是随时随地的师生互动交流。这些改变大幅度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而教师往往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项目课程的实施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调整校内业绩考核、津贴分配制度,建立一系列适合项目课程特点和要求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再次,传统课程模式下,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是分离的,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硬件条件的影响,专业实践课长期不受重视,以致很少有人关注实践课程的评价。而实验课又一直从属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所以实验技能的评价也就一直没能跳出理论课程书面考核的框框,长期以来一直以实验题的形式出现在相应理论课程的书面试卷中。项目课程是任务引领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相互依存,要求在项目课程体系下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着力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和应用,更要客观反映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是单一的书面试卷评价方式无法完成的。所以,项目课程迫切需要建立适合项目课程需要的学业评价体系。
建立基于项目课程的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项目课程教学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按照项目课程对教学管理内涵的实际需求,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成立了项目课程课题研究小组,全面协调和指导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工作。经过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初步建立了适合项目课程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促进了项目课程迅速推进和教学管理质量不断提高。
(一)建立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
规范日常教学行为 项目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课程模式,因而其日常教学行为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比也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课程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积累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根据项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需要,结合学校设备配置、行政体制、人员构成、现有制度、专业特点等实际,学校特制定了《项目课程教学工作规范》、《项目课程体系下任课教师岗位职责》和《实训室专任教师岗位职责》,以示项目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之不同,规范项目课程体系下的日常教学行为。《项目课程教学工作规范》立足宏观角度从学校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教师在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自权利、职责和义务,加强了项目课程教学管理,提高了项目课程教学质量,规范了学校项目课程教学活动,使之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在该规范中,特别明确了实训组的组建要求和实训组在项目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项目课程体系下任课教师岗位职责》和《实训室专任教师岗位职责》明确了项目课程体系下任课教师和实训室专任教师的岗位职责。《项目课程体系下任课教师岗位职责》要求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大纲、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按照要求组建实训组并任命实训组长,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系统,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角度,认真组织教学活动和相应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活动。同时,要求任课教师要参与课前实训器材的准备,参与实训室的管理与维护,以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对教学环境的熟悉程度。《实训室专任教师岗位职责》要求实训室专任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实训设备的准备工作和实训室的管理、维护工作,同时要求实训室专任教师要参与相应任课教师的备课和课堂指导,与相应的任课教师形成一个教学团队,以提高实训室专任教师参与课堂指导的水平和能力。
与实践相结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项目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项目课程体系下学习的方式也应随之发生改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项目课程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的必然选择。《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立足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环节,从课前的信息收集、资料查阅整理、制定初步计划,到课堂分析整理、完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评估,再到课后总结反思,都作了明确的要求。该规范还就班、组两级自主学习管理系统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该行为与班、组集体的关系,学生个体、班组集体如何接受教师的监控和管理作了具体的要求。我校还引入了企业生产管理的成功经验,融入了很多企业管理模式,以期教学活动适应项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更好地培养学生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团队意识。
(二)建立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项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学校采取措施,建立了一系列适合项目课程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确保项目课程实践的顺利推进。
建立一支适应项目课程需要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满足项目课程对教学团队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根据“理实一体”、“一专多能”的原则,学校修订了《“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办法》,从多方面入手,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适应项目课程的能力。首先,调整了专业课教师结构,淡化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实习指导教师界限,所有专业教师都必须成为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理实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其次,根据各位教师的自身特点和本人意愿,进行适当的目标定位,设定每位教师主教一门课程,同时,兼教本专业其他课程,通过数年循环,力争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某一门课程的专家和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行家,使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权威,同时,这些权威又十分熟悉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结构和教学要求,实现专业教师的“一专多能”,以适应项目课程综合化的要求。
完善各类保障制度 为了满足项目课程对设备与人员的要求,我们修订了《实训室管理规范》,并制定了《实训室开放细则》、《自修时段学生管理实施办法》和《项目课程体系下教师配置标准》。《实训室管理规范》从项目课程需要出发,明确了实训室的使用、维护、调度等环节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明确了课余时间和自修时段实训室必须对学生开放,以解决课前“资讯、计划”的“纸上谈兵”之苦和课堂延续至课后的“无米之炊”之急。《实训室开放细则》明确要求实训室在课余时间和自修时段向学生开放时必须配备有教师指导和管理,并要求向课后继续完成项目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设备、向处于课前“资讯、计划”阶段的学生提供学生要求的器材设备信息和适量的实物。《自修时段学生管理试行办法》明确了实训室开放时段学生管理的方法和规范,明确了指导教师承担对本实训室学生的管理职责,并充分利用现代校园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跟踪定位,保证不留一个死角、不漏一个学生。
修订教师配置标准和津贴分配方案,确保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在充分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项目课程体系下教师配置标准》,就项目课程体系下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教学内容对应的教师配置进行适度区分和明确规定,并根据按需设岗、按岗聘任的原则,对与项目课程有关的岗位予以优先保证,为项目课程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人员保障。学校还通过修订《校内津贴分配实施细则》,强化激励机制,把是否有力推进项目课程及其成效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保证项目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津贴优于传统的学科课程。
(三)建立适合项目课程需要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调整期中、期末和平时成绩比例 为了解决项目课程期中、期末考试信度和效度低的问题,贯彻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原则,我校制定了《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办法》,大幅度调整了平时成绩、期中、期末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
完善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中职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当前教学工作的实际,制定了项目课程体系下《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标准》。该标准从知识和技能、态度与情感、方法与能力、品质与习惯四个方面(一级指标)对学生实施评价,力求通过评价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评价采取“技能展示、理论陈述、反思提高”形式,让被评价学生逐项过关。“技能展示”着重考查学生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和规范程度,检测“怎样做”的问题;“理论陈述”着重考查学生对操作步骤的掌握以及相关支撑理论的了解情况,检测“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反思提高”着重考查学生对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的思考,检测“怎样做得更好”的问题;同时“反思提高”环节还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能力拓展的空间,让他们通过反思,寻求完成同一目标的更多途径和方法,检测“还可以怎样做”的问题。
简化期中、期末考试 期中、期末考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期中期末考试要依据评价标准,以项目为载体,但为了提高实施的可行性,期中期末考试的考试项目应精心设计,既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覆盖面,又要尽可能短小精致,便于实施。
加强平时成绩考核 为了应对形成性评价中教师精力不足、工作量过大的问题,贯彻“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实训组,每组内部各成员的成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每一个实训组由3~4个以实训台为单位的小组组成。将一个实训组的学生捆绑在一起,组成一个集体,形成一个团队,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关心、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荣辱与共、相互监督,让能力差的学生在实训组的成功中找到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让能力强的学生在实训组内的互帮互助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为他们展示自我搭建一个平台,更让实训组内各成员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为自评和互评创设良好的运作氛围。同时,将每一个学习项目分解成几个考核单元,每一个考核单元的完成时间一般在45分钟左右。同一实训组的学生由一个考核单元进入另一考核单元的步调必须保持一致;但同一实训组的学生完成同一考核单元的快慢可各不相同。这就使得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某一考核单元的任务后必然会停下来帮助指导其他学生,待本实训组的所有学生都完成该考核单元的操作后才能接受教师对本考核单元的考核,并一同进入下一考核单元。考核单元小了,能力差的学生就不会因问题积累而失去完成任务的信心,能力强的学生也不会因为帮教量过大而失去帮助其他学生的耐心。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可有效地减轻教师课堂指导的工作量,为教师现场评价提供时间上的保障。
项目课程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支撑,该体系需要我们在项目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究摸索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46-50.
[2]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1-4.
现在我把王家店小学2018年度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及特色项目创建工作完成情况作如下汇报,敬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基本情况
王家店小学始建于1976年,学校占地面积30033平方米。教职工总数65人,专业教师36人,学历合格率100%,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3人,区级及以上教学能手25人,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19人;现有学生405名;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6276平方米,运动场馆面积10664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146.8万元;2018年9月班级12个,最大班额40人。2017年我校被评为学校教育教学实绩比较突出单位,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实绩突出单位,市级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完成情况
1.严格执行三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类课程 招生、考试、作息时间符合有关规定,制定了减负实施方案并落到实处。没有乱订资料,补课现象发生。对教师课程计划的制定,进度安排,教案的书写,作业留批等教学活动实施全程监控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2.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和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建设从决策规划,组织实施,评价反馈到管理保障,各环节实施到位,成果显著。去年重新修订《经典诵读读本》,今年新编订使用《小巧手剪纸》教材和《写字》教材,着手编制我校的《版画》和《电子琴》等教材,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在校本课、兴趣小组和美术、音乐课堂开展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校本教学活动。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上,我们抓实信息课教学,在四五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在一二年级开设活动课,三至六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照教研室10月份教研活动要求,我校开展“篮球与我们的生活”的综合实践课程,有切实可行活动设计方案,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重视学生全员主动参与,关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活动过程资料齐全。
学校利用基地、社会资源,分别在3月份和10月份在学校基地开展“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体验土地施肥,灌溉和种植蔬菜的技能,秋天体会收获的喜悦。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月28日少先大队联合“华夏老年公寓”组织开展了敬老爱老社会实践活动联谊活动,此项活动丰富了老人的生活,增进了老人们与孩子的交流,体会到家庭的温暖,通过搞好环境卫生,帮助老人整理内务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本次活动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突出学生体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也在学校中形成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浓厚氛围。
3.狠抓写字课和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几年来抓学生写字是我校三大工程之一,学校计划中始终强调写字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校学生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15分钟是练字时间,做到有内容,有检查,重指导,定期展示。5月中旬教导处组织历时一周听全体语文教师的写字课。语文教师参加听课研讨,其中8位教师节节听课,学习很多方法,受益启发较大,对写字教学有深入的理解。使写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
为加强汉字书写教学,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和语文教师指导水平,5月28日开展了学生写字竞赛活动,此次活动在六一活动期间进行了展示。
9月刚开学,利用写字教材,开展对学生写字姿势的纠正与培养,辐射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积极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分别举行了“文苑杯”读书征文;读书月活动;在寒假和暑假分别举办两次“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小报制作评比和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科技意识和激发学生科技兴趣;数学竞赛,学生综合能力(语文学科的写字、识字、作文、朗读等)测试等活动。
我校积极参与第二十三届“文苑杯”暨2018年度“千佳小读者”全市中小学生征文活动,39位同学荣获“文苑杯”征文奖。
5.深入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组织开展了“守则规范知识测试”、“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等一系列既有声势又有实效的主题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周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6.坚持立德树人,以班队会及少先队活动为载体,深化德育主题教育。从校长、政教主任到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德育队伍完整,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管理到位,计划总结齐全,评价真实,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立了家长学校。
本年度,我校先后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结合上级关于未成年人“十大好习惯”和“三爱三节”的具体要求,“一月一主题,周周有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德育主题教育:三月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以学雷锋活动为依托);四月份的环境保护月系列活动;五月份的“中国梦,劳动美”主题系列教育活动;九月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系列教育活动;十月份的“向国旗敬礼”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十一月份感恩父母、感恩师爱主题教育,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7.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积极研究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的“自主高效课堂”,针对我们在各科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困惑,积极通过派出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校内研究、咨询专家等途径加以解决。充分发挥校本听评课活动对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本领的促进提升功能,截止现在,本年度我们3月份、5月份、9月份和11月份开展了四轮全校性听评课活动。每次听评课后,都组织集中反馈活动和学科首席教师进行“示范课”展示活动,这种校本展示活动,接近我校同学科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有效的提升了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学术交流,重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整合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即综合素质“小组捆绑式”量化评价;开展“教师评价”小课题研究;重视识字、写字、教学和作业改革研究,促进教学的稳步发展,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创造性的教师,并在教育科研中发挥示范作用.
8.加强评价制度改革 教改重点落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全面、综合等级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扎实实搞素质教育,六月下旬进行音体美学科的等级评价;进行了语文综合能力评价和学生的整体能力评价,指导学生整理“成长记录袋”。
4月份圆满完成2018年国家义务教育4年级质量检测工作。
9.教师业务实行精细化管理 各类教师业务有具体要求,有评价标准,有检查记录,有集中反馈。5月份、7月份,11月份、对教师业务进行综合检查,纳入对教师的考核。
10.教师队伍建设
(1)业务提高方面:
在校本培训方面,我们结合课堂教学、业务检查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制定学期培训计划并加以落实。有针对性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校本培训务求真实有用,先后进行了“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的意义”;“教师心理健康探讨和学习”;“集体备课策略”;“对上课的认识和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偏差与纠正策略”等十五次培训。
在专家引领方面,我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针对我们在各科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困惑,积极通过“请进来”教研室、进修校专家把脉课堂教学8人次,“走出去”先后派教师到湖北武汉,苏州的校长培训,第七届中信北京史家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乌丹的全市英语青年教师培训、山东济南的音乐名师工作坊培训,阿旗天山小学英语阅读工作坊培训、锦山全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培训等6人次到松山区外培训学习;尽可能多组织教师到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八小、实验二小、七中附小,木头沟小学,河南营子等地培训学习,走出去总数达63人次。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举行“说课标,说教材”竞赛活动。3月7日学校进行“说课标说教材”竞赛活动;派出6位教师参加松山区小学第三届“说课标说教材”竞赛活动。我校英语轩冲老师和美术武晓琳老师获得一等奖,同时获得这两门学科的第一名,武晓琳(王家店)在松山二小代表美术学科进行大会交流展示;我校在3月30日两位教师进行英语和语文“说课标,说教材”展示活动,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师德建设方面:强化德育工作,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各科教师都有义务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后进生,要讲究为人师表,事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后勤教师在不同岗位上同样肩负着与前勤教师一样的育人责任。制定师德考核标准,同伴互评,家长评,学生评,班子评,评比结果纳入综合考评之中,近几年教师的幸福感,进取心明显在增强,师德行风好,本年度,截止到现在,共召开了3次家长会。形成了家校共同培养教育学生的良好态势,社会满意度较高。
11.体卫艺工作
本学年,我校积极落实“三化三高工程”。组织开展各项艺术、体育活动,活动设计尽量符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实际,尽量扩大参与面与影响力。
(1)5月31日,我校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举办了主题为“凝聚正能量 托起中国梦”的庆六一暨第十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2)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小型比赛常态化。3月以来,我们先后组织了全校性的每月一次的全员参与的年级组体育竞赛活动共六次,分别是4月篮球赛;5月拍球、运球赛;6月踢毽子、跳绳比赛;10月篮球赛。
(3)积极开展教职工群众性体育活动,五月份开展了全体教工参加的拔河比赛活动,六月份和木头沟小学开展了两次教职工篮球友谊赛。六一期间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4)五月和六月,我校女子篮球队分别参加了片区比赛和全区比赛,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我校体卫艺工作自建校以来最好的成绩,鼓舞人心,是历史性的突破。
(5)9月份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
(6)10月11日举行了第六届秋季田径运动会。检验了运动员的水平,更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明白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7)11月末开始全校性冬季长跑活动。
12.美育规范化, 社团活动校本化 、常态化 开齐开足了美术、音乐课程,新建了美术、音乐教室,对美术的耗费品及时补充,保证教学与活动小组活动正常开展。学校现在有篮球队(2个),葫芦丝,合唱队,版画,剪纸,独唱,文学社,心理健康等9个社团每周一,周三下午活动,做到了有教师,有教案,有场地,有活动过程,有活动成果。在全区小学十佳歌手竞赛中,我校参赛五位选手,有四位出线参加全区的竞赛。
13.信息化建设、图书与实验工作 我校计算机教室,图书阅览室和实验室已经按照标准配足配齐。成立了各种组织,制定了各种制度,注重使用管理,尤其是图书室近几年我们为了书香校园建设投入很多资金,更新部分图书,订阅学生喜闻乐见的期刊,图书利用率非常高,学生爱读书习惯已经形成。
14.基地建设 既让学生受到了劳动教育,又解决了部分食堂用菜,现在正积极争取局后勤办支持建造阳光冷棚。
15.住宿管理 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召开会议、开展文明宿舍评比、实施就寝课程化管理等措施,使生活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依托均衡发展,在原有条件基础上,又进行了美化装饰工作,宿舍文明温馨,宿舍门牌号、楼层示意图、安全疏散标志等明显,通风良好,地面干燥清洁,墙体明亮,学校为每位住宿生提供了床单苫单,内务良好。为入住学生建立基本情况信息册、管理登记册,交接规范。生活教师注重学生生活习惯养成教育,学校已经申报宿舍管理区级达标学校,上个月已经通过局宿舍管理达标的验收。
16.食堂管理 在采买、储存、加工、售卖、留样等环节都严格按照行业标准操作,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原则,成本核算,定期公布均衡的营养配餐食谱,倡导勤劳节俭、健康饮食。食品加工制作贮存专人负责,坚决杜绝质次、变质、过期食品进入学生餐桌,杜绝剩菜剩饭再次进入学生餐桌,食堂账目财务管理已经按局后勤办公室的要求进行了规范。
17.“三化”建设取得新成绩 利用旧教学楼翻新改造的机会,学校班子成员与部分教师对学校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高标准的设计,设计更加科学,布局更加合理,育人功能更强,对原有的橱窗,宣传标语进行了维护,内容进行了更新。门厅、廊道、教室、各功能教室、食堂宿舍文化布置品味高雅,处处体现教育性,操场改造后更加适合学生运动。
今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少年宫楼廊道文化重新设计,一楼的感恩主题,二楼的行为习惯主题,三楼的书香主题。同时,对班级园地进行整体布置。
18.不断挖掘、提炼学校优良传统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我校地处夏家店文化的发源地,浑厚的夏家店文化造就的淳朴民风、向上向善的朴素理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校师生,多年来,我们的教师早来晚走、努力工作已经成为习惯。在此基础上,我们精心提炼了我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执行理念、团队理念。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在重要位置悬挂,在重要场合宣讲,取得了振奋人心,激励人心的良好效果。
三、 学校特色项目创建工作完成情况(有专项报告)
(一). 2013年我校启动书香校园特色项目建设。
(二).主要思路:有书读、爱读书、会读书、活动读。
(三).完成的主要工作
1.成立领导组织和推进组织。
2.建立健全阅读推进机制与评价机制,从制度和机制上确保书香校园工作的推进。
3.加大投入,塑造环境。
4.开发校本课程,编印校本教材,扎实进行经典诵读工作。
5.以活动促项目创建。(今年主要工作)
(1)分别在4月和10月开展第九届、第十届读书月活动。
(2)第二十三届“文苑杯”暨2018年度“千佳小读者”征文竞赛37位同学荣获“文苑杯”征文奖,我校六年一班孙美琪同学的作品《给我启迪最大的一本书》获得“千佳小读者”征文一等奖;四年一班杨英楠同学的作品《在成长的路上》获得“文苑杯”征文三等奖,
(3)开展“最美读书人摄影展”活动,通过联系借到赤峰市图书馆的“最美读书人摄影展”展板62块,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六一活动时两次开展展示活动,推动师生从“爱读”走向“会读”,让阅读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努力实现人人因读书而精彩、校园因书香而美丽。
(4)5月27日在音乐教室我校武晓琳老师开展“读书摄影讲座”和“欣赏赤峰市最美读书人摄影作品”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提高学生主动读书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5)教师读书交流。积极倡导、鼓励教师读书,通过读书学习提高人生品位、职业修养与专业水平。4.23日进行全体教师参加的读书交流活动;9月19日开展青年教师读书交流会;10月28日开展语文教师读书交流会。
(6)开展讲座。 “小脚丫”文学社举办写作讲座4次,给文学社的社员传授写作经验和写作技巧。
(7)开展亲子共读和师生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
(8)经典诵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固定的宣传版、电子显示屏,宣传读书和经典诵读活动;用名言警句布置楼道、橱窗;班级利用板报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校园广播在早晨、中午、晚放学时播放《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小说《三国演义》等经典,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校内已形成浓厚的书香气。
项目管理是一门具备高度实践性的管理学科。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项目管理实践、协会(特别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和国际项目管理协会)和学术界的努力推动下,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并已成为企业广泛采用的管理方式。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项目管理的优势就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把传统的基于运营的管理模式转变为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受到的热捧凸显了其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项目管理这门课的教学呈现出综合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三方面的特点。项目管理教学的综合性体现在课程集成了技术领域知识和管理领域知识;项目管理教学的系统性体现在项目管理的内容体系之间相互依赖并相互制约,需要从整体考虑,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项目管理教学的实践性体现在项目管理的本质就是一次性解决好特定问题的方法,所以要教会学生以做项目的思维和视角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力争一次把事情做好。
2 项目管理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关系
2.1 庞大知识体系与较少课时之间的关系
由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推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和职业项目经理资质考试(PMP)在全球的巨大影响力,大多数项目管理的教材的编写都是以美国项目管理协会撰写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为依据的,涵盖了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十大知识领域和包括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在内的五大过程组,知识体系纵横交织、非常庞大。另外,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项目管理的学时多数安排36~48个学时之间,这就形成了大量知识点和较少课时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地筛选以突出重点,促进学生对项目管理核心知识和技能地学习和掌握。
2.2 项目管理的通用方法与具体项目之间的关系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在总结了项目管理在实践中的优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通用性。这些方法和工具同具体项目结合起来时就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体项目的行业或者技术特征,如建筑、航天、软件和流程再造等不同项目就有不同的项目生命周期和实施办法;二是具体的项目环境,每一个项目都是独特的,因而项目的目标、资源和项目干系人等项目环境因素是不同的。在项目管理教学中,既要掌握通用的项目管理方法,又要能够针对具体项目进行项目管理方法的选择和调整。
2.3 传统项目管理与现代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区别传统项目管理和现代项目管理。传统的项目管理围绕着质量、成本和时间三重约束条件来进行管理,注重的是以经济效益和效率等指标的达成。现代项目管理的内涵和外延相对于传统的项目管理已经大大地拓展了,不仅仅考虑项目中的物的因素,还更加重视项目中人的因素,认为项目管理就是要满足所有项目干系人的需求,追求的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4 运营管理思维与项目管理思维之间的关系
项目管理教学中要辨析运营管理思维和项目管理思维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从区别的角度看,运营管理是处理常规问题的,因为运营的工作是重复而持续的,运营管理是规范化和程序化的管理方式;而项目管理是处理特殊问题的,这是由项目的特点(独特性、临时性和渐进明晰性)所决定的,项目管理是持经达变的管理方式。从联系的角度看,两者都服务于组织目标,且相互衔接和配合,通常是项目完成后开始运营,运营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新项目来升级,如此循环发展,推动组织实现其组织战略目标。
3 提高项目管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考核
项目管理教学的目标围绕着知识、技能和观念的三个方面来进行设置[2],即使学生够较好掌握项目管理相关知识、培养基于团队运用项目管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使学生学会以项目管理的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情境,改善心智模式,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完善教学目标系统,使得项目管理的教学工作从单纯的知识导向往应用导向和创新导向升级。教学目标应进一步具体化,使得这些目标在考核时能够找到依据。在教学考核方面将结合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以教师评价、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考评,以获得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全方位评估。
3.2 教学内容体系的梳理
项目管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项目管理十大知识领域为核心的横向主线,注重项目管理知识的概括;另一条是以项目管理五大过程组为核心的纵向主线,注重指导项目的实务操作。学生在学习时对这两条纵横交织的主线会产生困惑,教师在讲授时需要兼顾这两者,可以先分知识领域讲解,再通过项目案例和实训的方式从项目实施的视角串讲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组。
3.3 理论结合实践开展教学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导向,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如辅导、答疑、研讨课、作业、实训、考核等方面,将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验教学、课外辅导和自学指导结合起来,细化作业的批改和讲解,注重学生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3.4 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载体,其涵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研究及教学资源建设等内容。目前,我国高校都通过设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带动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以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诸多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何高效、科学、规范地组织和推进教学改革项目,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需履行的重要工作,需高度关注和持续研究。校院二级管理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实施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权力下放和目标考核,提高学院的自由度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主体作用。校院二级管理实施之前,多数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要由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部门规划和管理,院系教学管理部门仅负责监督实施。因需考虑到全校所有学院和学科专业,使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部门主要进行政策引导和宏观管理,院系教学管理部门成为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规划管理和实施的主体,可以根据学院特点自主规划和管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针对性和目标性大大增强。本文针对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教育教学改革管理的新特点和新任务,探讨院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规划立项、过程控制、验收推广、激励措施等方面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进行合理规划,规范立项评审
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适时、求是、务实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和导向是取得良好改革成效的基础。教学管理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从国内外教育改革趋势、学校教学改革规划及本学院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开展多方调研和合理规划,充分汲取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内外专家及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和完善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和申报指南。明确指导思想、立项原则、验收标准、管理程序。注重点面结合,实施分类管理,合理利用经费。以学院重要需求和省级以上教改项目配套为导向,设立重点项目,实施期限2~3年,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以自由探索为导向,设立一般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为1年,鼓励教学中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实践。规范立项评审程序,建立完善的立项评审制度,充分发挥评审专家的作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把人员关和质量关。为保证项目实施效果,在项目立项申报阶段就建立量化指标与效果评价相结合的目标考核机制,明确项目的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效,不但要有可量化的硬性指标,更要注重改革项目研究过程与实践效果。通过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和严格评审,让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老师有机会做事,让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切实可行且有重要价值的优秀教学改革项目被筛选出来。
二、实施过程控制,强化服务意识
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和实施中,往往重视立项申报和结题验收,而忽视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教学改革项目一般都要经历从设计规划到实施实践的研究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过程控制一方面是为了掌控项目进度并实施监督,另一方面是为了发现项目执行中遇到问题并及时解决,避免教改项目流于形式,是促进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对立项教改项目进行分类检查,轻形式、重实效,尽量不要给负责人带来额外的负担。根据项目的类型和特点,采取汇报、观摩、走访或座谈的形式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充分利用专家资源为项目负责人提供指导和解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根据项目负责人的实际需求为项目开展提供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从管理者、旁观者逐渐变为支持者、参与者。对执行顺利、前景明朗的项目,加大关注和支持力度。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暂时遇到困难的项目,尽力整合多方力量为其分忧解难。对进展缓慢、无法继续执行的项目,及时进行终止,责令负责人分析原因并作情况说明。制定与过程控制相匹配的经费拨付程序,采取分阶段下拨经费,保证教改经费的高效合理利用。通过过程控制和多方支持,保障改革研究项目顺畅有序地开展并取得预期成果。
三、开展验收评价,重视成果推广
结题验收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既是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改革成果进行凝练提升和宣传推广的重要渠道。结题验收一方面要对关键量化指标进行客观考核,另一方面要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要注重项目的创新性、实践性和价值性,鼓励实践应用与推广。项目负责人要以结题验收为契机,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和成果凝练,精心准备结题报告和汇报材料。教学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项目结题验收工作,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特别是校外专家参与验收评议,有利于对项目进行客观评价,也有利于项目的进一步凝练提升,还有利于宣传推广。对于有实践环节的项目,要充分听取学生的评价。对于重点项目,考虑采取结题验收与成果鉴定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通过多方评价,对项目结题情况进行分级。对结题优秀的项目进行奖励,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滚动支持,以培育更高层次的重要成果。对结题不合格的项目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根据情况限制项目负责人再次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在学院范围内对项目改革成果和结题验收情况进行全面展示。结题验收不代表改革研究项目的结束。项目负责人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成果凝练。教学改革的成果不能束之高阁,要进行推广应用。教学管理人员要为成果推广提供条件和支持,组织示范课、专题研讨会等进行成果宣传,组织教学成果奖评定,进一步扩大影响和应用范围。
四、完善激励措施,营造改革氛围
教学改革研究往往周期长、见效慢,费时、费力、费心。很多老师对教学改革研究的主动性不够,甚至望而止步。要实施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营造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肯定老师们在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的辛勤付出,在年终考核、岗位评定、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充分体现。设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专项奖励基金,表彰在教学改革研究方面表现优秀的教师,并在研究生招生、场地使用等科研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加大教学改革研究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激励教师关注教学、投身教学、研究教学,以产出高水平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下,学院从学校获得了更多权利和自由度,也承担了更多责任。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要尽快转变角色,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高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改革研究活动,以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静.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高校教育数字信息化建设提出要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高校教育数字信息化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非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莫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业训练中心,作为第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高度重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在大力建设和完善实验教学硬件条件的同时,也抓好实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作为建设实验教学的软实力的总要求。
一、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
项目化管理的实质就是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作为一个项目,按照项目的进程进行管理。将该实训课程按照项目的生命周期从计划、实施、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质量管理,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能够明确实验教学目标、避免实验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的使用中的随意性,也大大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能够及时发现和反馈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调整,保证项目有效地按照计划进行;便于进行科学的量化考核,有利于教学师资队伍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教学效果,确保实践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施项目化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项目化管理主要措施
(一)项目计划:制定合理的质量标准
制定有效的项目质量标准是项目计划阶段取得成功的保证,规范标准的教学文件是实现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应用到虚拟仿真实训项目中,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在教务处统一的基本制度下,根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特点,围绕实验项目的目标制定各项管理实施细则。包括对学生、指导老师、设备资源的管理制度以及实践活动中的行为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要编制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不同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编写配套的实验教学大纲、训练指导书、实训设备与器材单等,并制定详细的教学教案和考核内容、方法、标准。具体来说,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的内容应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设备、软件等资源。即根据不同专业合理安排实训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要充分利用并合理配置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另外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与其专业的行业需求接轨。
(二)项目实施:落实过程质量监控
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质量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偏,保证项目完成的质量。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一方面需要检查实验教学项目的准备情况。教师应充分准备实验教学文件,如教案或实验指导文件,满足实验教学大纲要求,达到实践目标。另一方面需要检查实验教学项目执行情况。成立教学督察组监督实验教学过程,可通过随堂听课、问卷调查或座谈会等方式听取学生对老师及课程内容的评价、对教学方法、资源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反馈相关意见。最后还需要检查实验教学项目的考核情况。除了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质量以及理论知识、现场实操的考核情况,还可鼓励学生改进现有实验内容甚至自行设计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想是衡量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项目评价:构建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行评价,项目准备阶段侧重对教学目标及教学条件的评价,如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经费投入、教学环境等方面;项目实施过程中侧重对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的评价,如管理运行机制、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项目结束后侧重于对学生的能力评价和社会评价,考察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及社会满意度。还可通过在网上开通实验教学留言板的方式,收集学生反馈信息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及时调整、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质量评价体系如下图所示。
三、提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如今,不仅各大高校,甚至中小学也在大力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经成为教师非常重要的授课方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以中心石油工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训课程来说,借助虚拟仿真手段,使不可及、不可逆、高风险、高污染等操作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更具可操作性,并且增强了实验趣味,提高了教学效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现今乃至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高度重视,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保障教学质量。
(一)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开启校企合作模式,借助企业的技术、服务,合作开发实验教学项目。教师应重视实验教学,改变以讲为主的授课方式,课程内容也不能停留在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上,多研发一些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学习发达国家高校“理论教学、实践指导、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建设机制,一方面鼓励、引导高水平的理论课程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工作,也可从企业、研究所聘请有相关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学校兼职授课,充实实验师资队伍,促进“产、学、研”结合。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年轻老师去企业学习锻炼,提高实践技术水平,并参与科研,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三)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要加强实验教学数字、设备一体化建设,能够通过配置和连接,真正实现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并能够自行设计、搭建实验项目。另外要进一步探索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能够实现项目共享、信息共享、设备资源共享,还能互动交流、展示成果、考评成绩等。
四、结语
上述内容,是笔者在从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管理提出的一些想法。当然,只有在制度上完善、各教学部门、教学主体及管理人员达成共识,协调配合,才能将实验教学项目化管理落到实处,规范教学项目的计划、组织、实施、监控、评价,提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综合能力、高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2-03-16.
[3]刘福华,闫景丽.实施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2007,(02).
目前,国内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主要是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报评审、年度检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进行监督与管理,管理形式更多强调截点与成果,具有典型的“终结式、断点式”特点,虽能较好把控教改全局,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立项盲目、过程轻视、验收潦草、成果荒芜,使学校教学改革流于形式。因此,更新教学改革项目管理理念,优化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方法,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势在必行。
一、教改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1.高校教学改革全过程管理的概念
高校教改全过程管理是指:打破“断点式、终结式”教改项目管理的藩篱,以质量提高为目标,过程动态管理为手段,真改实做为原则,形成贯穿于立项、改革建设过程、成果验收与示范推广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体系。
2.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特点
高校教改项目全过程管理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灵活性大,管理强调真改实做,强调管理者在教改中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评价中强调多元评价机制,做到动态把握、及时督导、灵活协调等,以使管理变被动为主动。
二、全过程管理的实施
1.严格项目立项准入
实践证明,立项把关程序不严,可能直接导致盲目立项、盲目投入,使教改流于形式,为学校财政带来巨大负担。目前,大多数高校为教改立项配备立项指南,它通过教学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现
状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发展
规划制定出来,一般应该包含立项指导思想与立项范围界定两部分内容。指导思想和立项范围的确定,可促进申请人正确理解高校教学改革理论内涵,使立项更契合学校教学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可有效避免盲目立项。此外,多种申报形式和立项开题制度,可以促进学校教改的整体、良性发展。
(1)集体申报与个人申报相结合
以往的教学改革项目申报,一般以教师个人申报为主,虽能针对具体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但单一申报形式不利于学校教改资源整合利用,也不利于高校教改整体发展。基于项目立项范围,应鼓励教师个人申报,也鼓励集体申报,即由学院领导或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牵头,多教师、多部门、多院系强强联合,整合教改资源、深入开展综合性教改。
(2)实行教改立项开题制度
随着高校教改的深化和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大力推进,必须确立以专家书面审核申报材料以确定是否立项的机制难免有失偏颇。而立项开题制度,要求申报人针对项目选题背景、研究背景、研究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经费等相关问题做一一陈述,专家现场向申报人质疑、提问与交流。这不仅增加评审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也是申请人教改经验学习交流的良机。也可增加实地考察、访问等方法,对申报人教改基础及教改条件等情况进行调查
核实。
2.实现教改全过程动态督导与管理
全过程管理理念,提倡重新定位管理者的身份,它更强调视管理者为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强调基于学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共同目标基础上,为每一个教学改革项目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1)健全教学改革项目督导制度
传统教改项目管理,往往“重两头、轻过程”,导致许多立意和改革计划很好的教改项目,立而不建,流于形式,甚至流产。教改项目督导制打破传统教改项目“只立不督、只督不导”的现象,在截点管理制度基础上融入过程性评价与指导,以促进教改反思与计划调整。这就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从体制上构建并完善过程评价相关标准和操作规程、配备专业督导人员。同时,要确保部门间沟通顺畅,避免因多头管理出现管理盲点和真空地带。
(2)基于网络的全过程管理
基于网络可以为全过程管理提供便捷、高效的实施平台。目前,已有高校建立教学改革网络评审系统、为教学改革项目配备相应建设网站等等,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项目在线申报、在线评估与建设跟进,突破了传统方法的时空限制,也确保了专家决策的准确性与透明性。
当然,这只是基于网络全过程管理的初探阶段,迈克・富兰说过:“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他们把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如何教学联系起来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认识、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是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可见,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于教学改革的有效进行十分重要,管理者若能更多地以教学改革项目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改项目中,为项目实施者提供咨询、交流、资源及经验共享平台,则不仅能实现运行高效便捷、管理规范、动态跟进、节约资源、数据存储与分析,也为教改实施者提供寻求支持与帮助、多方成员相互沟通交流、共享教改资源、分享教改经验的平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改思想的融合、教改资源的整合,促进优秀教改团队的形成和教师专业发展。
3.项目验收评价多样化
(1)注重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可以为教师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提供科学及时的数据,为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进一步探索与反思、修正教改思路、优化教学改革方式方法提供有力支持;其次,过程评价也为教学管理者提供了一手的分析数据,以实现教改项目管理效益最大化。管理者可以建立教改项目过程评价档案袋,通过教改建设网站实时跟进、网络咨询、交流数据分析及教改进展汇报会、督导专家调查回访等多种手段实现过程评价。
(2)教改验收现场答辩和实地考察制度
教改项目验收现场答辩中,教改负责人就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和最终成果进行展示,回答验收专家的问题与质疑,可使验收专家全面了解教改成效;另外,验收现场答辩,可以促进教改项目实施者深入总结教改经验、获得优质教改方法指导,从而提高教改理论与操作水平。
教改重在真改实做,验收中增加实地考察,可更客观、有效评估教改实效性。实地考察可分为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朋辈评价。其考察方式可以用访谈、听课随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验收专家综合过程评价和验收答辩评价与实地考察评价对教学改革项目提交评价报告。
4.重视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
教改最终目的是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学改革成果的推广应用十分重要。全过程管理的网络化实时管理不仅在实时督导、过程评价与交流互动中起到积极作用,也为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提供了有效平台。此外,教学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组织教学改革成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以及鼓励整合教改资源申报综合性教学改革或高一级教学改革项目的方式来促进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和
推广。
高校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并不是一句口号,它要求高校改变过去立项重数量、轻质量;重两头、轻过程的局面,将学校教学改革做到实处;要求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坚持特色、注重创新、真改实做;要求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严把立项关,优化教学改革过程的动态督导与管理,注重教教学改革建设过程的督导与过程评价,注重教学改革成果的实效性,加强优质教学改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作用等。因此,笔者认为,对教学改革全过程管理理论与运行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19-02
众所周知,高职高专专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教育更强调学生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满足国家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项目化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本文通过实验、问卷、访谈的形式获取原始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探索有效的项目化英语教学模式。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两个班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学生进行访谈和发放问卷等形式,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访谈问卷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项目化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增强英语学习效果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本文还就项目化英语教学方法与传统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比较,阐述了将项目化教学方法引入英语教学的益处,提出发挥项目化英语教学法优势的策略。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教师的理念更新和方法创新是项目化英语教学模式发挥作用的基础。
一 项目化教与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是教师,相应地针对学生来说,必然有项目化学习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中期,阿德利提出了项目化学习的理念。他认为:项目化学习是学生本人的能动性的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项目化学习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项目化学习一般会促进学生主动总结或验证他们的学习方法。
二 项目化英语教学研究方法
1.研究的问题
通过分析,在项目化英语教学的研究中,我们将就以下问题开展研究:(1)项目化教学是否做到以下这几点:鼓励学生;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方便;学习团队的培养和积极的语言学习态度;提升了语言能力方面的相关技能,如用外语独立思考的能力。(2)教师方面:教师是否掌握了项目化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使用项目化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能否解决英语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是否有关于提高项目化教学作用的建议,这些建议是什么。(3)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如何正确利用活动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要回答以上的问题,我们期望在项目化教与学的过程中来解答。
2.受测试者情况
在项目化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受测试者都是在校的大学生,受试者的数量为100人。从受试者中随机挑选出35名学生来进行面试,面试不仅考查受试者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还要考查受试者对项目化教学的认识以及合作的团队精神。
3.测试者情况
项目邀请的测试者包括20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部的教师,其中,有10位具有10年以上的英语教学经验,而另外10位老师具有5年以上的英语教学经验。学历分布上,有15位老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他的老师都是本科学历。
三 研究过程
1.实验
实验过程大概持续了一年时间。受试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二级学院和不同的专业,如应用工程学院的制冷专业、信息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网络专业等。
2.问卷调查
问卷由参与项目的老师发放给学生,问卷调查的目的是要了解以下问题:(1)高职英语教学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2)教师在项目化英语教学上的理论知识分别有哪些?(3)教师对项目化英语教学的态度是什么?
3.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实验的开展时间是一个学期。在实验中,没有任何量化的实验数据。实验的方法是研究学生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口语和写作的能力,还有就是合作学习的履行能力,以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是人的学习,因此学习必须有针对性。有学者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可选择性、可组织性和可集成性。要使学习者自愿去学习,这是有意义学习的前提。
四 结论
项目化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尝试。项目的设计来源于真实生活,将学生置于某种角色中,有利于学生从角色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和理解社会,并以此角度思考和实施任务。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一种外语工具,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一工具,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步入职场做准备。本文从教学管理与实践的视角,探究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所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教学实践对教师的要求。这也是对当前工学结合形势下的语言教学定位的思考,是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如何适应时展需求进行创新教学的探索。
参考文献
[1]Adderley, K. et al.. Project Methods in Higher Education. SRHE working party on teaching methods: Techniques group. Guildford, Surrey: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1975
[2]Blumenfeld, P.C., et al.. Motivat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sustaining the doing, supporting the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 369~398, 1991
[3]Diehl W., Grobe T., Lopez H., Cabral, C.. Project-based learning: A strategy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Boston, MA: Center for Youth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Corporation for Business, Work, and Learning,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