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4 08:07: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保险心得及感悟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DOI]10.13939/ki.zgsc.2017.15.273
1 政企合作条件下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模式简述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社会对于公共产品或服务是普遍需要的;而公共产品仅靠市场机制远远无法提供最优配置标准所要求的数量和规模,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由政府部门财政单独投资并进行经营管理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往往效率低下。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就有了新出路――新兴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也就是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模式的兴起。“PPP”这个词表示项目融资在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项目中,政府与企业密切合作,由企业参与提供传统上由政府独自提供的公共产品(含准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更为广泛的模式。目前,我国政府在公共产品(服务)的供给方式中也正在提倡政企合作PPP模式,在应急物资才储备保障方面,根据云南省实际情况,云南省应急保障资源的供给也可以实现政企合作,我国政企合作条件下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模式可分为三种主要方式:政府实物储备、协议企业储备、政府协议企业生产能力储备。
采用政府实物储备方式的情形下,当发生自然灾害,政府会直接从政府储备库调运物资,对于云南省公路局来说,也就是应急保障中心、各总段应急养护中心和各养护段机化站的日常基本应急物资储备。由于政府自有库存,所以物资供应时间短、保障能力强。但是,在该储备模式下的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全部由政府承担,应急物资储备库房的建设、租用、管理以及应急物资的日常保管维护,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这种情况下,政府的资金占用成本高,管理成本和压力都很大。并且,由于政府来管理带来的体制机制原因,导致应急装备物资较为陈旧,更新较慢,并且大多应急物资储备都是一些少量的养护物资与设备,专用物资及设备匮乏。因此,我们一般只将储备量大、不易获得的、替代性小的稀缺性物资由政府来储备。
协议企业储备是新兴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是对政府储备的有效补充。由于生产企业为了保证产品供应,也会有一定量的企业储备,协议企业储备的方式可以将政府的应急物资储存成本一部分转嫁给企业,来降低政府储备成本,同时,又可以利用企业的竞争优势肀Vび急物资的更新。对于一些储存期较短、价值较高而可替代性强的物品,就可以采用协议企业储备。但是政府要做好对企业的筛选、监督和管理,以保证应急物资的品质和数量。
协议企业生产能力储备是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则来选择一些生产企业作为代储企业,通过与其签订协议的方式,让其保留一定富余的生产能力,当灾害发生时,能让协议生产企业按照协议在短时间内生产出足量的应急物资。这种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储备成本。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测的、突发性的,其应急物资的需求也往往是难以准确预测的,因此,协议企业生产能力储备可以避免由于实物储备过多或过少给政府带来的损失,是降低应急处置成本的有效途径。但是这种储备方式只适用于生产过程较短或是一些通用型的产品,当突发需求时,可通过短时间的生产或转产获得,它对协议企业生产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 政企合作模式下云南国省干线应急物资新模式的探索
对于物资的储备模式,考虑到降低政府储备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应急的反应能力和物资保护能力,应急物资储备实现集中储备和分散储备相结合,实物储备和协议企业实物储备、协议企业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形式。如常用的沥青、砂石、水泥、钢材等基本物资,由于较易获得,可替代性强,所以可以采用与生产企业签订协议来做协议生产能力储备,一些常用的工程机械设备,可与现有的养护单位或公路建设单位签订生产协议或是租用协议,当发生紧急需求时,还可采用先征用后结算的方法,充分利用生产企业的储备,来保证应急物资的保障供应。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背离导致教师的工具性,教师要利用特定的权威(教师的年龄、知识、阅历优势及社会和学校赋予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来控制学生。雅斯贝尔斯指出,控制是针对自然与人而言的,其方法是主客体在完全疏离的情况下,将我(主体)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使一些人强行压制另一些人。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的隔绝状态的距离,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形成了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诚如《学会生存》中的描述:“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独自”灌输知识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专制”。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主体性体验的缺失使学生疏离了真实的体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然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师生关系才符合新课程理念呢?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实质性的变革。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天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自己的最佳天赋,并使它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天赋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把“好…‘乐”这些情意因素看作高于“知”这一智力因素。两千多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人的学习活动过程如果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情意活动(兴趣)就是一个激发、调节、维修保养系统。没有激发或调节不当或缺乏维修保养,操作系统都容易发生障碍。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机制。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琐地分析,自始至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要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实践训练时间;在课堂上遇到难度较深的问题时,让学生去探究解决;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期促进学生的发展。“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知识,而且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教师的桶和学生的碗里装的都是水,教师倒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处理。“桶论”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原样倒出来。其实学生就是一眼泉,而教师就是引导发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如何迈出这重要的一步呢?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的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碎尸万段”的分析,术语、概念灌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教师要尽量改变“讲学者”的角色,尽量做到“四不讲”:其一,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其二,学生已懂的不讲;其三,学生能讲的不讲;其四,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什么呢?第一,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第二,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第三,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从“繁琐分析”走向“导学、导悟”,教师要从过去不停地讲解分析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作的过程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教师施教,学生受教。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渠道(过程),因此后两种交流方式优于前两种方式,尤其是第四种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间地横向交流与师生间地纵向交流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信息交流网络。第二,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第三,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实训教学是培养应用能力、操作技能的必要手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掌握宽泛的商贸运作知识并能熟练使用现代办公设备、能够胜任外事、外贸、金融及外(合)资企业的涉外商务与翻译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1]。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实训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商务英语是以目的语为媒介,为商务活动服务的,所涵盖的内容涉及与商务有关的诸多领域及开展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实训教学设计中,常常有对目标语境所要求的交际任务的模拟活动,如公司介绍、产品演示、撰写工作报告、市场调研、商务会议、商务谈判等。由此,项目设计成为实训的主要形式,以市场和职场为实验室,以劳动过程为导向,体现劳动过程系统化,充分体现语言及综合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突出专业核心技能。实训项目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运作形式,实训项目的合理设置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成败。
高职的商务英语专业普遍开设很多实训项目,如进听说实训、出口实务与单证、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国际支付与结算、外贸跟单、秘书实务、综合实训等。但从实训项目实施的效果来看,这些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国际商贸一线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有一定差距,教师的理想目标和学生的现实目标有些差异。
一、商务英语实训项目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项目的设置缺乏针对性
实训项目缺乏针对性,即没能很好地分析商务英语专业所面向的岗位能力及素质需要,不清楚这些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从而不能针对专业所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的主要实践能力来培养学生。在实训项目的开发设计完全依赖书本,知识点和技能点更新慢;容易忽视过程性知识,使得实训项目不仅成为陈述性知识的重复,而且偏离实际需要。
(二)实训项目设置缺乏全面性
在实训项目设置时只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获得而忽略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实训项目环节里面缺少学生与模拟环境的互动,缺少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经过大量的实训技能操练后学会的仅仅是“做事”,而学生感悟不到职业氛围,忽略了与人交往和沟通的重要性及职业道德素质,难以面对生活的挑战并积极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三)实训项目之间无沟通和衔接
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各课程任课教师自行拟定实训教学内容,独立进行单项训练,如《商务英语听说》课程的老师负责听说实训,只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老师负责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进出口业务与单证》课程训练制单,其他实训课的内容和形式也基本类似。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单项技能,但实训内容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另外,也会导致项目之间的内容的重复及实训类型的单一。
(四)实训项目效果监控和评价机制不完善
对实训效果评估的方法和手段不完善,偏重终结性评价而忽略形成性的评价,只重视职业技能的评定而忽视对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倚重实训指导教师的评价而忽略校外及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最终无法知道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训情况。
二、对商务英语专业实训项目设置的思考
(一)明确实训项目设置的目标
“实训英语实践教学应是一个涵盖了语言训练、商务沟通能力培养、商务知识及技能形成和巩固的实践体系”。[2]实训项目作为实训教学的主要运作形式其目的也就是要促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即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了解商务工作环境和相关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了解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主要环节,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涉及的主要业务文件和单证,满足相关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由此,实训项目的设置的目的是要在真实或仿真模拟的现场操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明确了实训项目设置的目的,我们才能制定合理的实训项目实施计划和大纲,选择合理的实训项目内容和方式,避免实训项目形同虚设,成为课堂理论教学的重复。
(二)实训项目设置的原则
1.人性化原则。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不仅是为满足社会需求造就合格的“职业人”,还要适应个性发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为满足个性需求塑造合格的“社会人”。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而相对不同的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来说,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个性存在差异。因此,在实训项目设置前要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能力结构及个性差异,如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及学生的认知倾向等;了解学生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设置合理的实训项目,通过实训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2.企业参与原则。目前,实训项目主要由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任课教师来设置,而大部分老师由于缺乏必要的商务背景知识与实践经验,在设置实训项目时容易偏离实际需要。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下到企业到相应岗位实习或者参加专业培训获取实战经验,另一方面可以去企业调研,了解一线现场对本专业的要求。教师根据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总结实习心得,并根据实习所得及时调整和制定实训计划与实训内容,这是企业的一种间接参与。订单培养则是企业直接参与的体现。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签订的订单培养,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民政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与LC.PHILIPS曙光电子有限公司、深圳金力通讯设备公司及深圳天虹商场签订了培养订单,该专业设置了相关实训项目如:自动控制技术实操、CRT部品工艺认识实训、CRT制造流程实训、深圳金力通讯设备公司外销跟单、外销制单、海外市场营销及塑胶模具技术实操、商场采购、管理和海外市场营销等。[3]
3.“一线”应用性原则。“马上”和“解决问题”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也就是企业希望雇员基本上能在其所学的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不需要再进行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自然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在商务英语实训项目设置时,也必然以实现工作为导向,在实践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商务英语实训项目设置要符合“一线”工作的需要,在项目内容上围绕商务贸易活动的技能,如通过进出口实务与单证,学生了解了进出口商品的询盘、发盘、还盘,进出口贸易合同的签订与履行;货物的运输和保险的办理;报检报关的办理流程;出口单证缮制;贸易纠纷的解决和索赔的处理;国际支付与结算:信用证、汇票、本票、支票;国际银行汇兑实务的模拟操作、跟单、托收及风险的防范,信用证的审核、修改及结算,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制作等具体实践操作。
4.适应性原则。实训教学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修订其内容,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又能不断地对实训内容和形式作更新和调整。国家对外贸易工作的有关方针,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及相关国别、地区政策,世贸组织、世界区域经济的条例和规定等变动,而我们实训项目内容则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如新惯例(UCP 600)给跟单信用证业务带来的新变化:银行审单时限缩短,银行审单标准更放宽,银行选择处理拒付单据方式的增加,对单据运输途中丢失的责任承担等,因此在信用证实务操作项目中则不能再以UCP 500为依据。
5.融合性原则。实训项目的的实施并不是孤立于课程教学的,它必须考虑到专业知识所需课程的融合,重视课程之间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扩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商务知识与英语技能的融合,在商务英语实训项目设置时不能只重视语言类的训练,同样在商务技能的实训不能少了语言的应用。如商务英语听说实训项目内容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交际,而是把语境放在商务活动中。重视专业技术与职业技能考证知识的融合,把考证嵌入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的同时完成职业技能培养,在毕业时能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某一技能上掌握较高的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要重视各实训项目之间的融合,所有实训项目都是围绕贸易过程展开的,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很多情况下就是上完一门理论课后就紧跟一个实训项目,实训内容的条块分割,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
6.全方位评价原则。对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进行评估是确定其职业能力的核心,是确定其技能水平的直接依据,是确定其理论转化为技能能力的有效手段。要了解教师的实训教学及学生的实训效果必须对整个实训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并作出正确的评价,单看学生实训报告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要采取全方位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既要结合老师评价,又要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既要有学校内部的考评,又要有来自外部企业的考评;既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既有实训项目成绩的考核,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
教师作为实训项目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要了解实训的目的,根据相关原则合理设置理实训项目,要尽可能地创造逼真的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钱芳,吴国初.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模拟商务环境实训[J].商场现代化,2007,(12下旬刊):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