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0 01:34: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日语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动漫作为一种风行全球的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动漫,不仅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还包括了网络游戏、娱乐和艺术等周边衍生物。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动画与漫画两者之间联系日趋紧密,两者常被合称为“动漫”。日本是制作与发行动漫最著名的国家。凭着剧情的创新和趣味性在全球都有很重要的地位,拥有着广大的收看人群。
作为战后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动漫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从最初的流俗文化,到后来的被群众广泛接受,进入主流文化,其对日本社会的贡献度,无论是经济效益方面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播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反映了社会民生的现状和日本人的价值观,同时也反应了人们的语言现状,所以日本动漫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
一、日本动漫的发展过程
提到动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日本,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其动画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下面主要从日本动画和日本漫画两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日本动漫的发展。
日本动画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萌芽期:1917年,下川凹夫摄制《芋川掠三玄关・一番之卷》,被公认为日本的第一部动画片。同时期还有北山清太郎与幸内纯一,此三人为日本动画的奠基人。1933年,政冈宪三和其学生懒尾光世制作完成了日本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力与世间女子》。
探索期(1946-1973):1945年,日本战败后,反战题材的动画影片颇受欢迎且影响深远。大藤信郎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被日本动画界誉为“怪人”。他于1927年拍摄了黑白版的《鲸鱼》,并于1952年摄制完成了彩色版的《鲸鱼》,该部动画片成为首部获得国际大奖的日本动画片。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手冢治虫成为日本动画界的标志性人物,被誉为“日本动漫之父”。 其中的代表作品包括《铁臂阿童木》(1963年)、《森林大帝》(1965年)。
他创作了一系列精美的动画片,将日本动画片的水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档次。
成熟期(1974-1989):70年代初期,日本涌现出大批科幻机械类动画的动画家,代表人物有松木零士、富野由悠季、和森正治、美树本晴彦等。当时一些代表作如《机动战士GUNDAM》、《超时空要塞》等,都广受欢迎。 同期的宫崎骏走出了一条“宫崎骏式”的唯美、自然、清新的风格,作品思想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处,启发着人对神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1984年的《风之谷》奠定了宫崎骏日本动画宗师的地位。2001年宫崎骏摄制的《千与千寻》获得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大奖和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其成就与地位无人能及。
细化期(1990至今): 在这一期间,日本动画大量涌现,种类丰富多样。以“机器人”、“美少女”为契点,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深具自身民族特色的动画之路。其中日本动画制作公司的代表为东映动画、吉卜力工作室、GANIAX、Sunrise等。
日本漫画发展的阶段:“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漫画在日本的社会地位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变化。手冢治虫把日本现代漫画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后的头十年):“玩具时代”,漫画只是供孩子娱乐的道具。
第二阶段:“清除时代”,漫画被视为低俗浅薄的读物。
第三阶段:“点心时代“,父母和教师勉强允许孩子可以在不妨碍学习的条件下看一点漫画。
第四阶段:“主食时代”,1963年TV动画《铁臂阿童木》在电视上连续放映,许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观看,漫画得到社会肯定。
第五阶段(二十世纪70~80年代中期):“空气时代”,漫画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记号时代”,漫画成为青少年之间相互沟通的记号。
二、日本动漫利于提高日语会话能力
学习一门语言,本质上就是靠单词和语法堆积而成的,日语也是如此。在观看日本动画及阅览漫画的同时,可以充分学习、巩固单词和句型。日本动漫中,除了人物角色可爱、活泼之外还有各色人物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对白都是与平时生活中的语言相同,日本人重视礼貌用语,语言的使用与人的身份、等级、地位、情绪变化相关联,在什么情况下就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我们也可以根据日本动漫中简体形句子及敬体形句子的表达方式,来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
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在选择日本动漫时,要选择那些健康、有教育意义、富有正能量的经典作品。可以先熟悉作品中出现在的人物、地名、物事名词等常用词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对照人物对话或旁白中出现的句型,来区分简体形句子及敬体形句子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模仿人物说话的语气,感受现场气氛,增强语感提高听力及会话能力。
三、从日本动漫看日本文化
日本动漫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部动漫作品都是其同时代社会生活与文化的真实反映,日本动漫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它接近人性。相对于美国动漫的个人英雄主义,日本动漫更强调了同伴和朋友的重要性,讲求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孤独一个人无法拯救世界,但是当这个人有着一个强大的后援队。有亲人、朋友、队员的鼓励,陪伴。那他就一定可以坚持向目标前进。这也是日本动漫传播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团结的力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将这些长处结合在一起,就会拥有无限的可能。
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还得益于其文化的开放性,使日本动漫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日本,动漫作品不只针对儿童,它面向的是社会各个年龄层的广大人群,可以说动漫作品不仅是幼稚在东西,而是推广社会文化的一个载体。
四、结束语
日本动漫凭借着其强大的宣传力度吸引了众多的日语爱好者,我们在观看动漫的同时,不仅要关注跌宕起伏在剧情、可爱的人物形象,还可以通过这一窗口了解日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文化价值观,这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从方面了解日本的渠道。
“日积月累”是“小学语文园地”的教学模块,所谓“日积月累”就是要小学生一点一滴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积累的语文知识越丰富,在写作的时候可以调用的素材就越多,丰富的积累也能带来更多灵感,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很大提升。同时,有效的“日积月累”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的“日积月累”呢?
一、激发积累兴趣,促进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兴趣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从“要我背”到“我要背”,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实质性转变。
例如对成语故事、歇后语等的积累教学,教师可以收集趣味的信息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的时候,教师就可通过讲故事及提问的方式,激发其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惑,共同探讨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不会感到压抑或自卑,并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借助课件教学,加深识记理解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日积月累”的动态教学,让学生更形象、更生动理解和记忆语文知识。对于课文中文字语言描述的画面,很多时候学生都不能理解透彻,因此在记忆时难免会力不从心,时间一长就会出现记忆混乱的情况。但若教师能将这些文字语言表述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画面播放给学生看,再配合文字讲解,那么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也能有更深的印象,在运用时就不会出现模糊或是混乱的情况。
三、开展比赛活动,强化识记积累
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性格活泼好动,又喜欢各种新事物,所以教师要借助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潜力。同时,将语文知识融入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小儿垂钓》的教学为例,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是背诵诗歌,并在课上进行比赛,比比哪位学生背诵得最流畅,情感最到位。然后,鼓励背诵好的学生分享自己的背诵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结合插图对诗歌进行理解背诵;有的学生说:我是结合自己所知理解并背诵诗歌,我知道钓鱼的过程中不能有声音,否则会吓走鱼儿……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意思。
四、采用游戏教学,实现有效积累
众所周知,小学生十分喜欢游戏,各种游戏尤其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将游戏引进课堂教学的游戏教学法就成为当前广泛运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可将游戏融入“日积月累”的教学中,让小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实现有效积累。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十二属相》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前出示十二属相的图片,鼓励学生一起进行“你猜猜我猜猜”的小游戏。学生纷纷举手抢答,说出图片中动物的名字。当学生熟悉了十二属相之后,教师就鼓励学生一起进行“你蹲蹲我蹲蹲”的小游戏。选出十二名学生,依照十二属相的顺序每位学生代表一个属相(如学生1代表子鼠,学生2代表丑牛,……);接着由学生自己喊口令,如由代表子鼠的学生开始,学生边蹲边喊口令“子鼠蹲,子鼠蹲,子鼠蹲了丑牛蹲”,这个时候丑牛就要下蹲,继续喊口令“丑牛蹲,丑牛蹲,丑牛蹲了 X X蹲”……游戏中出错的学生就要被替换下来,由其他学生继续游戏。
五、联系生活教学,积累学以致用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注重回归生活,教学完成后要鼓励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运用能力。
如学生学完成语后,不能仅停留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运用成语。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中成语“迫不及待”的教学为例:
教师:我们对“迫不及待”这个成语已经有了全面的理解了,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迫不及待”想要做的事情。如下课铃声一响,我就迫不及待地……
学生1:冲出教室。
学生2:跑向操场。
……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你们可以告诉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会迫不及待做什么事情呢?
学生3:做完作业,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看我喜欢的动画片。
学生4:当我衣服脏了的时候,妈妈会迫不及待地给我换干净衣服。
学生5:当我口渴的时候就迫不及待想喝水。
……
一、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知识得到不断的更新,所以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传统形式的学校教育来说,其本身存在的形式的比较狭隘的。学校教育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就需要脱离教师来进行学习,但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做的就是不能只是将知识的内容传授给学生,需要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对日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去教日语,还需要对学生学习日语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日语进行应用起来。并且根据目前所给的教育大纲来说,它也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要对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进行突出,使得学生能够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够掌握更多语言之外的东西,对自身能力进行提升,使得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有主体意识,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对日语进行学习。虽然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探索的过程,在课堂上去知识获取量方面相比较以前有所降低,但是学生因为探索的过程,使得其对日语的兴趣有所提升,激发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他们能够主动的在日常生活中对日语进行应用起来。
对于这种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的过程,其需要日语教师对其不断的引导,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显得过于被动,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跟教师进行探讨。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还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们更够在期间享受到相对应的乐趣,使得学生对日语学习的兴趣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出一定的语言氛围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改变,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够进行填鸭式教学了。并且对于外语的学习过程来说,其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教师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们能够对日语结构进行一个系统性的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对相关内容做到精讲细讲,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对其有所领会。
在教师精讲过后,就需要学生来进行巩固提高,因此需要他们对所学内容来进行练习。但是对于练习方式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对课堂气氛的有效提高,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好的激发,因此需要采用多样式的练习方法。另外,对于那些存有日本留学生的班级来说,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这些留学生发挥他们的母语优势,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一种日语的交流氛围,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用日语去表达他们的观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文化与语言相结合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将其理解为对单词及对语法的记忆中去,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效的交流,利用语言来对文化的了解。对于语言来说,其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形式,可以使用语言来对文化进行传播,并且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也会受到其自身存在的文化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因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要做到对日语的更深层的学习与了解,就需要对中日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了解。所以,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方式,不然即使学生掌握再多的语法及词汇,都不能够会日语的更好的运用。
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语言的学习与对于文化的学习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分割开来进行学习。对于很对日本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疑惑,对于像日本的插花文化,对鞋方面的一些讲究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对其做到了解,去发现这些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在对这些文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媒体及影视资料的方式来对学生加以阐述,使得在讲解的过程中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去做到更好的理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得到提高。
另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对一些非语言的交际能力做到掌握,可以像日本人一样,使用一些手势及习惯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这种语言与动作表达方式的结合,使得学生更能够身临其境的融入进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信心做好更好的提升,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延续下去。
总结:对于学习日语来说,其跟学习其它语言一样,不能够仅仅把它当作为对词汇及语法的学习,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还会使得学生在学过之后不能够加以运用。因此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加大对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交流能力。
前言:任何语言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语境,人们可以凭借口语或者书面语形式进行交流。语言在被使用期间,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文化、政治、历史等。这些因素一般对语言起到调整以及塑造作用。当前,中日两国交往日渐频繁,这使得国内众多高校之中都设有日语相关专业,并且其都将日语方面发音、语法以及词汇等作为基础内容,以此来提升大学生语言方面能力。如果学生想要灵活地使用日语,必须要掌握其内在的文化内涵。现阶段,在日语教学之中,文化介入可以帮助教师自身提升日语相关文学素养,增加学生现有日语方面知识储备量,同时,可以有效提升课堂趣味,这就使得日语教学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一、文化同语言间的关系
语言形成以及发展离不开文化对其的作用。文化这一名词范围十分广阔,人类社会之中几乎全部产物都可纳入到文化之中。就国家而言,社会发展之中的各阶层开展的活动形式属于文化之中的一个部分。就某种程度而言,一个国家具有的历史发展轨迹就是一种文化的浓缩。站在宏观层面,语言是构成民族文化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语言自身而言,文化不断地融入在语言形成以及发展之中,并随着文化发展不断进行变革以及创新。所以,当前的语言与传统语言相比,在语法以及词义方面都有较大的不同,文化作为一种宽泛概念,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向外传播,并在此期间可以向人们传送一些特色文化、价值理念以及风土人情等。此外,文化传播也以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等内容作为介质。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国家连自身语言都没有,必然不能够存在于世,更不可能进行发展。学生在进行日语方面学习时,不能只重视对于语法以及词句地学习,必须还要在了解文化基础之上,深入剖析语言所使用的环境以及形成的背景,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日语的习惯,提升其在日语方面学习的效率。
二、日语之中的文化特点
第一,日本是一个十分谦虚的种族,其都从内心对文化抱有一种敬重的心态,对优秀文化具有一种狂热态度。日本作为一个面积较小的岛国,其一直都积极的使世界文化与自身文化相融合,其使得本国文化中的精华得以继承,同时借鉴外来文化进行创新发展。日本文化将汉语文化、本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三者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第二,日本一直奉行以和为贵这一理念。在佛教影响下,禅学在日本本土十分流行。如今禅学已经成为日本现有文化重心,这使得日语之中许多词语都与佛教有一定联系。此外,其还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影响颇深,这一点在日语中也有重要表现。如先辈以及后辈这样的称呼,这两个词语不仅体现在语言方面的区别,同时更是一种对长辈的尊重。这充分说明其融入了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第三,日语具有以心传心特点。现今,日语当中词语多数存在模糊现象,这是因为其受到以心传心这一理念的影响,这种形式通常比较内敛,在双方进行交谈时都留有较大空间,避免双方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形成矛盾。
三、中日文化间的差异与日语学习
汉语对日语形成具有较大影响,所以如今日语之中还保留许多汉字,这是我国学生进行日语方面学习的一大优势。除此之外,日本同中国都属于亚洲国家,本身在习俗方面就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种文化在形成期间还是具有较大差异。学生想要真正掌握日语精髓,必须要认识两国文化存在的差异,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学习日语。第一,在进行日语方面学习时,学生必须要知道日本同中国在习惯以及传统方面的差异。例如,端阳佳节同是两国之中的重要节日,但具有的含义却各不相同。在我国,端佳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等。但在日本,端阳佳节又名男孩节,这一天每个家庭都会挂上一面鲤鱼旗。由此可以看出,两国在习惯以及风俗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第二,语言当中词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尽管日语当中有许多汉字,但其含义以及使用语境存在一定差异。例如“你”这个称谓,在汉语当中使用非常频繁,但在日语当中一般常用于妻子对丈夫的称呼。第三,日常行为方面两国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中国人见面一般都习惯用握手表示欢迎以及友好,这是一种基本礼节。但在日本,双方见面尽量避免肢体上的接触[1-5]。
四、文化介入对日语教学的意义
文化乃是民族发展以及延续的根基,其包括民族整体所有的生活形式。语言同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果割裂了文化单独对语言进行学习,必然掌握不到语言的精髓,这种无根基的学习必然导致学习者无法正确使用语言。因此,在日语教学方面采用文化介入这一方法意义重大。
(一)提升教师自身日语相关文学素养
教师在开展日语方面教学期间,在进行文化介入的同时,可以提升自身文学方面素养,并以此作为自身教学特色以及教学理念方面的基础。文化介入在日语课堂方面的使用需要教师事先对这一方面内容进行详细了解,这样就使得日语课堂变得充实。这要求教师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以及文献,深入对日语涉及到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解,以此来保证其在课堂上高效使用这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日语方面教育。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自身日语相关文学素养得以提升[6-10]。
(二)提升学生掌握日语知识量
文化介入在日语方面教学当中的使用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大量资料查找以及深入研究,同时需要学生阅读大量有关日语文学方面的作品,以此来对日语使用环境以及产生背景进行深入了解。这种阅读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日语词汇的储备量,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更加可以锻炼学生自学方面的能力。
(三)增加课堂趣味
现阶段,我国多所高校为了更好的开展日语方面教学,有效将文化介入这一方法引入日语课堂,多采用外教以及直接日语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日常教W,这就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在日语氛围强烈的环境中进行语言方面学习,感受特定语境下日语在使用方面的特点,以此来增加课堂趣味性。同时,教师一般还会采用一种比较方法以英语或者汉语作为参考对象,找出众多语言之中具有的共同之处,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日语方面学习。在此期间,教师一般会举出大量的例子,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来展开教学,这些案例当中含有许多形象生动的内容,进而增加了课堂方面的趣味性[10-15]。
五、日语教学期间文化介入具体形式
(一)以差异形式介入
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语言各有特点,但是所有语言间都存在某种特殊联系。因此,在进行语言方面学习时,不能抛开文化而单独进行语言学习,学生必须要紧密结合文化,以文化差异作为突破口进行语言方面学习。如今,在日语方面学习时,这种以差异形式介入的方法就是利用日本同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寻找两国在语言方面的差异,从而进行日语方面学习。在教学期间,教师应选择一些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事物作为参考对象,进而发挥出这种方式的优势。通过这种比较方法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对日语方面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关注力,进而在学习期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此来增强学生语感以及对日语得深入感知。
(二)增强师生互动
学习日语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其进行交流,所以,在进行日语学习期间必须要结合日常交流。教师以及学生不仅要重视语法学习,同时要关注日语的实用性。因此,在进行日语教学期间,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具有日语方面知识以及经验深厚的优势,加强师生互动,环节,利用自身经验对学生展开指导,以此来提升教学效率。课堂之上,教师可以创建一定情境,然后让学生对不同角色进行扮演,这期间,让学生进用日语进行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日语具有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日语的使用。
(三)引用相关文化
语言是在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说知识是一种抽象的文化载体,那么语言就是文化的具体形式。所以,在开展日语方面教学时,教师必须有目的的引入相关日本文化。例如,在进行茶道方面教学时,可以介绍日本现有的茶文化,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进而提升其对日语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进行一些日语方面实践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体验之中逐渐对日本文化进行了解,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以便于日后对日语进行更好地使用。
(四)异质性教学
日语中包含的语法比较复杂,学生在对日语进行初期学习时,一般可以在短期找到汉语同日语之间的相似性,以此来快速进入到日语学习状态之中。但也正是因为两种语言间的相似性,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此产生依赖,以致于在后期学习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负迁移的现象。也就是说即使学生知道了两种语言在语法以及词汇方面具有很大差异,但仍是进行对比学习,从而影响了日语学习效果。日语当中的语法一般难度较大,同时其在表述方面与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对其学习期间,可以采用一种从差异性入手进行语言学习的方式,分析汉语同日语表现在词汇以及语法方面的差异,以此来寻找学习的突破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效率。
六、结语
综上可知,语言在形成、使用以及发展期间,文化对其具有重要影响。文化如果想要进行传播需要语言作为载体以及平台,语言想要创新以及发展需要文化作为基础,二者具有紧密关系,都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所以,当前在日语方面教学之中,教师必须要先介绍日语所据有的文化特点以及中日文化间的差异,凸显文化介入对日语教学具有的深刻意义,再通过差异形式师生互动,引用文化以及异质性方面方法开展日语方面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语言学习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曹娜.ACTFL-OPI在日本日语教育界的应用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分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6(02):48-56.
[2]彭贞.基于日语特点的二外日语教学质量提高的探索与实践[J].蚌埠学院学报,2016(02):106-110.
[3]范玉梅.浅议日语借词对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6(09):13-14.
[4]王凤莉,井上千暖,李莉.小组合作学习日语教学模式探析――以日本凹型文化的集团意识为视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4):161-164.
[5]肖开益,张利平,王在琦.基于社会需求调查的JSP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为中心[J].教学研究,2016(02):70-76.
[6]周宁.基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日语教学研究――以会话课教学为中心[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1):220-222.
[7]高立伟,徐丹.日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应用分析[J].亚太教育,2016(23):186.
[8]张皓.日语“语言、文化、外教协同”教学模式实证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日语专业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05):110-111+118.
[9]魏翔宇.文化导入在中职日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职业教育,2016(11):49-52.
[10]康歆媛,刘杨秋.外语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日语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146-147.
[11]郭崇.日语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模式的探索和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02):78-79.
[12]荣桂艳.跨文化认知语用分析在日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190-191.
2001年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日语人才将变得日益重要。我旨在探讨在日语教学中对学生应该如何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日语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外语教学需要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而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也是外语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是失败的。[1]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如果只顾自己夸夸其谈而无视对方的存在或反应,即使操一口地道流利的外语,也不能算作具备交际能力。同样,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人传递的信息,不主动积极地参与信息的摄取过程,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信息,也是一种缺乏交际能力的表现。
但在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传递与接受信息的能力,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相互交流性和共同作业性,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的日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结果导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言的机会就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培养交际能力无从谈起。又如在我们常采用的辩论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辩论双方自始至终坚持己方的观点,即使对方言之有理也寸步不让,非争个你死我活不可,自己的目标与他人的目标是相互排斥的,即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这种“利己损人”的学习情境对他们日后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肯定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以及未来的世界里合作学习更为重要。[2]因此,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二、运用合作学习原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可行性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个无论在教育理论界还是教学实践中都备受人们推崇并且影响巨大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大中小学教学实践,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1]我国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3]虽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合作学习定义的表述不尽一致,但从中可以认识合作学习的内涵。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体为主体的互动学习模式,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他们是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关系,每个人的努力都是本组成功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成功。
在日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合作学习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是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种模式有利于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日语学习的全过程,人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它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种合作学习中所产生的合作意识和品质,不仅对学生日常交际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而且为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培养和发展,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贯彻到日语教学活动中是一种提高日语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运用合作学习原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基本交际能力系统主要指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主要指移情能力,即以别人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的能力;关系能力主要指交际双方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交往的需求,或通过妥协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从而取得共识的能力;情节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根据实际交际场景不断调节交际行为的能力;交际方略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因语言或语用能力有缺陷、达不到交际目的或造成交际失误时采用某种技巧来补救的能力。[4]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我将从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三个方面来谈谈具体的操作。
1.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任何交际过程都包含着一定的语言形式。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要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掌握坚实的本领就必须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操练。在学习每课的词汇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单词后再检查部分学生的发音,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学习单词,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纠正发音,寻找记忆方法,并运用这些词汇,组织听写比赛,这样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让学生理解日语中常见俗语及其文化内涵。俗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进行俗语的学习,既能学到语言又能学到文化,并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日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提高日语的运用能力。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可以这样展开:(1)让学生自己分成小组;(2)教师列举一例汉语俗语;(3)各小组自己从应该学习的日语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俗语;(4)学生在比较中对他们自己找出的俗语加以理解和适当运用;(5)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并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找出两种语言中不同观念的俗语,并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有关知识来分析、讨论其成因,以便帮助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在汉语中我们常用“沙丁鱼罐头”来形容上班的高峰期时的拥挤不堪。在日本,虽然大量地捕捉沙丁鱼,但是为什么不用这个词,而用「め来表示拥挤呢?又如汉语中经常用“煮饺子”来形容很多的人泡在水中的样子,可是日本人为什么用「芋洗い来形容这一现象呢?这些都可以组成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写出讨论的结果,并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表,进行交流,然后教师对此进行点评。整个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日语。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2.文化能力的培养
日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要使他们了解日、汉两语中常见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否则,学生往往不自觉地用本族文化标准来衡量日本文化而引起文化摩擦,造成交际失败。中国人在对自己迟到的行为道歉时,多以「急用があります、「バスにれた等作为理由。这种对迟到的解释在中国人眼里看起来合情合理,然而日本人却把这种理由看成是一种耻辱,是说不出口的。很显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就有可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自始至终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而且应该把交际文化作为侧重点。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发现日、汉两语中交际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对异域文化有着理性的洞察力和感情的移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对必要的语言知识进行讲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日语及其文化传递的信息,通过母语文化“过滤”后,哪些因素发生变化、哪些不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及对文化的宽容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看一段中国人到日本人家中做客、日本人到中国人家中做客的生活录像,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人物在生活文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看完录像之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哪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引起摩擦或误会,并掌握避免摩擦的方法,然后将讨论结果向全班进行汇报,要求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尽量用日语交流。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并促使学生开展有关文化价值观及文化价值差异的比较和文化价值趋向的大讨论,借以促进他们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能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得体的交际,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角色扮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它可以使学习者在模拟的社交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交际能力,为以后在真实社会环境中运用外语打下基础。著名教学工作者何家宁认为:“角色扮演的情景可以选择集中反映学生需要的社会礼仪或那些可能导致文化误解的话题。”这样的情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以避免不恰当地运用外语。日语教材中许多交际文化项目如打电话、问路、看医生、就餐和中日文化差异等,都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导入。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学生必须根据本组扮演角色的人际关系来组织对话,如果小组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朋友关系的话,组员就得使用简体进行练习;如果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陌生人关系的话,对话时自然得用敬体;如果扮演的角色社会地位不同的话,对话中不仅有简体、敬体,还得有敬语表现。教师在演出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身份、年龄不同的谈话对象如何用合体的日语进行交际。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真正地将语言知识作为交际的工具,同时可以切实理解并感受日本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是值得适当采用的教学手段,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让师生在合作互动的氛围中增强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运用日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约翰逊兄弟著.高燕,王坦译.学习中的合作.教育论丛,1994,(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12-03
20世纪80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语言系克拉申教授提出了二语习得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理论研究成果对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一、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要义
克拉申把二语习得理论归结为五项基本假说:(1)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2)自然顺序假说;(3)监控假说;(4)语言输入假说;(5)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习得”和“学得”两个不同的过程。“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中掌握该种语言,并能够流利、正确地使用该种语言。“学得”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的过程。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人,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并进行交流;而通过“学得”掌握某种语言的人,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相关运用;自然顺序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规则是按照可以预示的顺序习得的,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这种顺序具有普遍性,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输入假说”是监察理论的核心内容。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情感过滤假说”试图解释为什么学习者的学习速度不同,最终达到的语言水平不同。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真正被“吸收”,而学习者所接触的可理解输入的量以及他们的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同样产生重要影响,并将最终影响语言习得的效果。
克拉申把这五项假说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归纳为:语言输入情感过渡语言习得机制语言能力的习得语言输出。他认为语言习得有别于语言学习,是通过联系语境接触语言、获得对话语的理解,然后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通过使用语言而获得的。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提出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对外语教学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语言输入、情感过滤及语言输出等相关理论,高职日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针对性,通过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日语教学水平的提升;要突破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近况和日语差异化水平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授课计划和教学进度表,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日语综合能力。
二、营造日语学习氛围,激发语言习得兴趣
外语习得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语言环境。第二语言习得是在一种自然的或有专门教授的环境中去学习一种母语以外的新语言的过程,因此非正式的语言环境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内,与其他外语一样,日语学习最缺乏的就是一个天然的日语语言环境。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暗示我们,应营造日语学习氛围,创造日语学习环境,对学习者加强二语语言文字的输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日语语感,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语水平。
(一)加强自身专业涵养,实施全日语化教学
作为一名日语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更要练就一身娴熟过硬的专业基本技能。日语教师从第一节日语课开始,尽量全日文授课,哪怕初学学生听不懂,也一直坚持下去。如早上走进教室,笔者先与同学们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打招呼,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早上好”的说法,要求同学们模仿表达;有同学在门口叫“报告”,笔者说了一句「どうぞ入ってください,同学们都猜到了这句话的意思;同学在起身回答完问题后,笔者以手示意,并说了声「どうぞ座ってください,同学们脱口而出“请坐”的意思。从课堂日语表达再到日常生活用Z,对同学们不断进行“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同学们的日语听力水平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在潜移默化中牢牢记住许多常用的日语表达形式,逐渐对日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美化教室文化环境,优化日语学习氛围
高职院校的班级往往都有自己固定的教室,教室便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境,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以及每一件物品都会说“日语”,可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可让同学们自行收集日语名人名言警句,日本的文化、动漫、美食等方面的图文资料张贴在教室适当位置,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制作各种精美的卡片,悬挂在教室里。起初可制作“五十音图”相关卡片,可让同学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其内容;接下来还可制作一些重点词汇、固定习语、助词辨析等小卡片,既可装扮教室,也可随时随地学习日语;同时还可以创建班级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同学们可每学期准备1―2部日语专业相关的书籍,供大家相互传阅,以扩大阅读量,增加语言积累,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开展日语特色活动,提高日语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是一个长期而又较为枯燥的过程,学习者对于日语的了解和掌握也必定是一个艰苦的历程。职校生往往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强,大多缺乏勤奋精神和坚韧的毅力,一味地要求学生默写单词、背诵课文等只会导致他们厌学。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学生对各种各样的课内外活动非常感兴趣,如在日语初学阶段可组织开展日语书法大赛、日文金曲大赛、日文小报制作、日语知识竞猜;中级阶段开展日语听力竞赛、日语词语接龙、日语朗诵、日语PPT展示;高级阶段开展日语演讲、日语配音大赛、日语情景剧演出、日语翻译大赛等。适时合理地开展各类专业特色活动不仅可促进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日语知识应用于实践,还可极大地提高他们日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还可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三、鼓励日语口语表达,克服胆怯恐惧心理
不少学生尤其是初学者往往不敢开口讲日语,怕自己发音不准,怕自己说出的句子有语法错误,万一说错了,被同学们笑话,那就太糟糕了。其实,不敢说就永远不会说,更谈不上说好。勇敢地开口说日语,就是迈出成功的第一步。如何克服学生的胆怯恐惧心理,积极主动地用日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则显得尤为重要。如刚学习日语“五十音图”阶段,少数学生受到地方方言的影响,个别假名发音比较奇怪,授课教师要在第一时间帮学生矫正发音,助其找回学习自信心;在学习表示动作作用对象的格助词「を的用法时,有位王同学把“我吃饭”说成「私は食べるごを,此时教师不要马上责备或者纠正学生,可用鼓励的语气对学生说:“王同学把今天刚学的单词都用上了,真了不起,但日语语序和我们中文的语序有所差别哦。中文语序一般是主谓宾结构,而日语的语序一般是主宾谓的结构。”学生很容易将「私はごを食べる此类表达方式牢固掌握。当学生尝试用自己记住的单词和表达方式开口说日语时,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教师做得更多的应该是宽容和鼓励,毕竟他们已经迈出了最为艰难的“第一步”。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巧妙地为学生指出不足,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提高日语交际能力,拓宽创新思维空间
同学们能够使用所学单词和文法进行简单的日语生活会话并不意味着已经掌握了日语这门语言,也只能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日语口语表达水平。要想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口语,必须反复琢磨,勤加苦练。
根据克拉申的只要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那么这种“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就可以对第二语言的输入产生积极作用这个观点,可积极倡导同学们多记多背单词、固定搭配、课文等等,这样坚持下来的好处就是,当与他人日语对话的时候,根本就不用再根据语法去进行造句,就很自然地从脑海里蹦出自己想表达的句子,而且还说得一口非常地道的日语。平时不注重语言积累的同学,往往和他人交流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反应明显慢了一拍,因为他们多了一步“中文”翻译成“日语”的过程,而且说出来的日语往往很蹩脚,给人的感觉很不自然,很容易说出“中文式的日语”。
[摘要] 目的 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与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5月—2014年7月期间诊治的6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实施MRI与CT影像学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 全部60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扫病变表现为低于肝实质密度,内有脂肪密度,边缘比较清楚。增强扫描发现动脉期非脂肪病变强化显著,与同层主动脉密度、血管瘤强化形式相近,内有显著强化的数量不一的条索状影,脂肪成分没有强化,对门静脉期进行增强扫描发现,病变为高密度。MRI影像学特征表现为:T1WI显示病变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T2WI也显示病变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利用T1脂肪抑制序列后,高信号转变为不均匀低信号。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应用MRI与CT影像检查均会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可将MRI与CT影像检查作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方式。
[
关键词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RI;CT;影像;表现特征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8(b)-0175-02
[作者简介] 赵丰平(1980- ),男,青海民和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从事PETCT诊断工作。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发生率非常低的肝脏间质性肿瘤,该类病灶的成分是不同比例的血管、脂肪、平滑肌,一些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能见到髓外造血细胞。国外著名医学研究者Ishak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首次报道该病[1-2]。由于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比较罕见,临床上关于该病的研究资料也较少,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诊断中容易发生误诊[3]。该研究旨在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与CT影像表现特征,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5月—2014年7月期间诊治的6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5月—2014年7月期间诊治的6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17例,女33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4.26±17.35)岁,该组患者中有33例由于体检发现肝占位而就诊,另外17例患者是由于上腹部隐痛不适而就诊。
1.2 方法
对患者实施CT检查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CT检查仪器为Lightspeed多层螺旋CT机,设置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 mm,选择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优维显作为该检查的对比剂,对比剂使用剂量为90 mL左右,并控制其流率为每秒3~4 mL/s,药物注射后25~30 s进行动脉期扫描、60 s进行门静脉期扫描、180 s进行平衡期扫描;有34名患者实施MRI检查,使用的仪器为西门子1.5TMRI仪或GE1.5T,并选择多通道相控阵线圈采集MR信号,平扫序列包括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PGR或flash脂肪抑制T1WI、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并根据仪器操作说明合理调节各平扫序列的扫描参数,矩阵均统一采用256×160~320×160,层间距1~2 mm,层厚5~8 mm。选择马根维显作为该检测的对比剂,根据患者的体重合理调整剂量,该剂量为0.1 mmol/kg体重,控制注药流率为3 mL/s,并在开始注射后15~17 s采集动脉期图像、50~60 s采集门静脉期的图像、3~5 min采集平衡期的图像。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
2 结果
2.1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分类
全部6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中,脂瘤型5例,主要表现为弥漫脂肪密度影;混合型25例,病灶内表现为数量不等的脂肪信号影或者密度影,肌瘤型25例和血管瘤型5例经CT和MRI扫描均没有出现脂肪成分。对脂肪成分进行增强扫描并没有发现强化,5例脂肪瘤型和20例混合型在脂肪成分内发现粗大血管影,软组织成分在动脉期表现出显著强化,35例软组织成分表现出延迟强化,10例肌瘤型表现为“假包膜”,5例血管瘤型表现为弥漫粗大血管影。
2.2 CT影像学特征分析
全部60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扫病变表现为低于肝实质密度,内有脂肪密度,边缘比较清楚。增强扫描发现动脉期非脂肪病变强化显著,与同层主动脉密度、血管瘤强化形式相近,内有显著强化的数量不一的条索状影,脂肪成分没有强化,对门静脉期进行增强扫描发现,病变为高密度。
2.3 MRI影像学特征分析
T1WI显示病变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T2WI也显示病变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利用T1脂肪抑制序列后,高信号转变为不均匀低信号。
3 讨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发生于肝脏处的良性肿瘤,最早是在1976年被发现,由于该病发生率低,因此临床上关于该病的研究报道较少,在成年女性中发病率较高。临床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可能会伴有结节性硬化,在结节性硬化患者中,大约有5%~10%的患者伴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6];少数患者可能会伴有或者多发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大部分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都并没有临床症状,基本上都是在通过检查偶然发现的,少数患者可能有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同时,临床表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来源于间叶组织,其组成成分为畸形厚壁血管、脂肪组织、平滑肌,临床上根据各种成分的不同将其分为混合型、肌瘤型(脂肪含量低于10%)、脂肪瘤型( 脂肪含量超过70%)以及血管瘤型(主要为厚壁、粗大的畸形血管),并以混合型最常见。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理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CT和MRI表现也不相同。瘤内的脂肪成分能对疾病进行有效诊断,该研究中5例脂肪瘤型和20例混合型均发现了脂肪成分。脂肪瘤型的脂肪成分表现为弥漫分布,对脂肪区进行增强扫描并没有表现出强化,但是在脂肪成分内有平滑肌组织和血管,所以通过增强扫描能发现脂肪内血管影和条索状显著强化灶,临床研究发现,脂肪成分内显著强化的血管影是脂肪瘤型的诊断依据,该研究中5例脂肪瘤型表现为弥漫脂肪密度影,内有网状的血管影,与相关临床研究报道类似[7-8]。通过MRI脂肪抑制技术和薄层CT多点测CT值能有效确定脂肪组织,从而来对脂肪瘤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有效诊断。在对脂肪瘤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诊断时,应该要和脂肪肉瘤、脂肪瘤进行有效鉴别。脂肪瘤表现为边界比较清晰的脂肪肿块,而且脂肪肿块的密度比较均匀,并没有其他成分,增强扫描并不会被强化;与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比,肝脏脂肪肉瘤的发病率较低,体积大,边缘并不光滑,内部脂肪的密度不均匀,而且密度较高,增强扫描发现其软组织成分表现为轻度强化。混合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由于各成分无规律,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不同比例的脂肪及软组织成分混合,其中,CT扫描脂肪成分主要表现为病灶内极低度影,相比之下,MRI 则可获得更高的敏感性[4-5]。
综上所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应用MRI与CT影像检查均会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可将MRI与CT影像检查作为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方式。
[
参考文献]
[1] 楼云成,史帅涛.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3):540-542.
[2] 严达,龙莉玲,黄仲奎.12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表现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12):1869-1872.
[3] 许实成,金启安,翁海燕,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D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6):522-526.
[4] 张奇志.CT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6):542-543.
[5] 张国胜.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4(6):666.
[6] 施保柱,杨明华,高福洋,等.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77例诊治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5(1):42-43.
日语教学需要营造一定的语言环境,听力教学也如此。目前日语听力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采取的都是教师播放录音、学生报答案、老师对所放录音内容进行讲解、再次播放录音。这种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去听教师安排的上课内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对日语听力的学习兴趣。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则突破了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强调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自主性。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笔者对所授班级的57名学生进行了有关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会制定学习计划或提纲方面,43%的同学有时会制定、48%的学生一般不制定;在能否自觉进行自主学习方面,能自主学习的学生占30%、被迫学习的占56%;在对日语听力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方面,47%的学生是为了考试成绩不得不完成的学习任务。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计划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比较弱。为此,在日语听力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同时,应该分阶段、分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本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刚进校时,日语水平都为零,学生是从五十音图开始学习日语的。对刚摆脱高考压力和高中老师监管的大一学生来说,还没有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因此在大一阶段,日语听力仍然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的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将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抓住学生对日语有新鲜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强的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对日语听力学习的兴趣,在授课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培养,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日语学习策略技巧,如试着根据上下文内容对陌生单词意思的猜测、如何根据语音语调来推测说话人的意思等听力的解题技巧。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按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内容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除了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基础的听力训练外,还应该与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比如学生对日本感兴趣的事物,喜欢那些歌手或演员等等,通过学唱日语歌曲和看日剧、动漫,使学生由"我想学"变为"我要去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日语知识后,就要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帮助作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评估,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单元的内容,告诉学生教学计划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除了将日本的NHK、TBS、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电视广播新闻节目的内容作为听力素材外,还根据学生的兴趣将连续电视小说、今日料理、今日健康等节目由教师或学生创设情境,编成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是否真正主动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并对其进行评价;注意引导并顾及所有的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通过演示PPT、辩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展示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成果,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日语听力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日语听力教学改革开拓了新的领域,势必提高学生的日语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孙炳堂.与自主学习相适应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的构建[J].山东外语教学
1自律学习的概念
近年来在大学日语教学的研究中,对学习者自律性的研究日渐重视。所谓学习者的自律性(Learner autonomy)是指学习者能按照自己的需求,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具体地解释就是“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都由自己选择、制定学习计划,“实行计划,自身对实行后的结果进行的评价的知识和技能。”
无论是谁不可能一开始就具备这样的能力,即使是成年人,也不能说自律性就非常高。学习者的自律性因人而异,自律性是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在日语教育领域使用“自律学习”这一用语是80年代。但只是一部分语言学者,还没有被广泛认知。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制定的课程设计只是暂时的,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者的自我需求和语言习得的认识加深,可随时增加和修改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角也转变为学习者。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这也是“自律学习的第一步”。学习者回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设计中。“自律学习、自主的学习”等概念也广泛运用。1998年,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日语教育专门用语集对“自律学习”的概念进行了以下的定义。
自律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是指学习者自身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有效地利用教师、教材和教育机关等资源的学习。
《日语教育重要用语1000》 1998
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信息资源的搜集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2自律学习教学模式的优势
自律学习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际的日语教学中自律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学生自行分组,自己决定讲解的内容。比如讲解日语语法中关于假设的语法内容时,每组4—5人,自行分工进行讲解学习。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比如组成成员时,激发学优生和学困生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鼓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享受体验自身价值的快乐。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 以本校为例,学校校园网创立了天空教室。在日语教学中有效利用网上平台,由学生管理,学生通过平台互相交流,分享学习经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也定期进行答疑和讨论。针对考级还经常提供一些学习资料。学生积极地练习、积极的讨论,养成学生对问题积极探讨和敢于批评的良好习惯。同时也为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利用多媒体软件,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以语法教学为例,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软件进行辅助学习,讲授语法时,不再是以前的粉笔讲授,而是让学生制作课件学习。同时推荐一些好的网站,与课内有关的日语知识或者相关词条的考级练习,还可以是视频文件。学生既学习了语法知识,又可以扩充知识面。在自然状态下提高记忆与学习的效果。
3.日语教育中教师的作用
3.1日语教育的角度
语言学习一般以语言运用能力、社会文化的能力的养成为目标。学习者通常为了此目标参加课程的学习。中国国内的日语教育的目标如下
A 以学习者日语应用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养成为目标
B 教师决定转化为学习者自己决定的过程
针对以上两个目标,教师承担着各种各样的作用,这里就主要作用进行论述。
3.1.1以学习者日语应用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养成为目标
学习时间较短,学习内容相对价值观和技能相比,主要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因此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教师就要成为学习内容的决定者、学习的组织者。从语言技能的掌握角度考虑,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特别是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是进入大学后接触日语,大多数没有日语学习的经验。因此最初由教师来决定学习的内容。即教师成为“计划制定者”。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渐渐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制定学习计划。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注意,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循序渐进的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
3.1.2教师决定转化为学习者自己决定的过程
当学习者学习到一定阶段后,就要由教师决定转变为学习者自己决定。教师的作用就要转变为支持、鼓励学习者。教师要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要相信学生的自律性并且有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律性。有时候会遇到学生不理解向老师抱怨“为什么不教我”。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总而言之,教师的作用是提高学习者的自律性。
当学习到一定的阶段后,教师就成为“信息提供者”、“学习的管理者”,促进自律学习的效果。“信息提供者”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求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但是学习者自律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要依靠学习者本人。“学习管理者”主要记录学习是否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过程的特点等内容。在以前此项工作的主体是教师,但是在自我决定型学习中,这类角色应由学生自己担当。
此外,在近年来的日语教学中最为突出强调的“改革者”的作用。教学方法在原来的“粉笔课堂”的基础上进行改革。采用采访、角色扮演、自由讨论等方式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改革。在语言教育中,辩论、自由讨论、新闻投稿等方式并不常见,特别是在日语教育中非常少见。将这种方式引入课堂,比如学习者自己决定一个辩论话题,分组进行辩论。在自学、小组合作探讨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全班学生达到共识。学生汇报预习成果时教师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教师要做一些必要的讲解与补充,但是教师的讲解要择重、难点讲解,要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与此相对,学习者自身如何迈出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学习者要相信自身的自律性,并且要有意识这种自律性是自身的权利。有时候学习者本身具备实际的能力,但是自身不知道,或者不被挖掘出来,也是无法付诸实际行动的。因此学习者通过“自己决定“这一过程,自信心增加,改变了同一性的价值观,养成一定的自律性。
但是,最开始阶段教师作用的急剧变化有可能给教师和学生双方带来混乱。当然,教师的|“讲授者”的身份还是不能改变。也不是完全的、绝对的“学习者自我决定”,只是减少“教师决定”。即由“教师决定”转变为“学习者自我决定”。
3.2 相互决定型:教师成为学习咨询对象
通过以上分析,在自律学习中,教师成为“计划制定者”、“讲授者”、“信息提供者”、“改革者”。
不仅是语言学习,学习者在自律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想从别人那得到一些启发;找人商量;或者想得到别人的一些鼓励。此时教师的身份就变成学习者的咨询对象。对待学习者的问题,教师要用包容的态度,从专家的角度给出专业的建议或忠告。当然这样的角色不一定全部由教师来担当。例如之前所说的“学习管理者”,可以在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记录的同时,检查学习者的学习计划的方向、目的等是否合适等。
实际上,在自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计划的制定、具体学习的教材、学习资源的介绍等帮助学习者向“自己决定”转变。为实现“自己决定”,学习评价的基准也由学习者自身设定。和制定计划相比,实施计划是相对较难的。进行评价则更难。学习者通过和教师进行商谈,提高自身的自律性,接受教师的“提供的信息”促进“学习管理”。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担任的多种作用转移到课堂外,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制定相对应的计划。
4.结束语
以上就学习者的自律性和培养学生自律性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当今的社会随着日语学习者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其需求也必将呈现多样化。从教材的选用到学习标准评价也必将随之发生改变。如何应对多样化的需求、个别化的学习过程;教师和学习环境的要因的关联、妨碍自律学习的要因等问题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参考文献
【1】 青木直子.教师的作用【J】.日本语教育学研究,2001. p182-197
【2】 有泉芳彦. Andragogy的视点看日本语教育【J】.世界的日本语教育,2000. 1-20
关键词: 日语听力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听力技巧
一、日语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听”作为交流的基础,听力水平直接影响学习者的交际能力。2010年JLPT考试改革,出题标准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听力部分,取消了有视觉信息的看图题,全部换成听觉题,内容分为主题理解、要点理解、概要理解、发话方式、即时应答、综合理解。出题方式的变更可以看出其目的是为了测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读”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来做,“说”和“写”可以只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词汇,三者都可以按自己的步调来进行,还能随时暂停。而“听”则几乎是被动的,只有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提问、反问等方式来获得反复听的机会,但像听力考试、同声传译等无法反复听的情况占绝大部分。另外,听解要求瞬间同时处理能理解的和不能理解的信息,是实时进行的,很难使用字典等辅助工具。所以,“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中的“听”可谓是难度最大的一项,也是JLPT考试考生得分率较低的一项。
由于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制,国内学习者无法像在日留学的学习者一样每天在目标语即日语环境下反复进行“刺激”―“反应”,从而达到自然习得。日语听力课虽然是日语专业的必修课,但周学时一般4~6个学时,而且学生接受能力强弱不一,课堂的训练进度和力度也不能完全符合每个学生的需求。再者,听解是人类的听觉器官和大脑内部自行并悄然进行的活动,具有较为隐私的特性,受到智力之外的心理因素等非语言障碍因素的制约。因而听力水平的提高绝大部分取决于学习者本身,需要学习者积极自主学习。而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既授“鱼”又授“渔”之后,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课外时间也能够找自己感兴趣的听力材料自主练习,积极创造接近在日留学者的良好日语听力环境,从而实现提高听力水平的目的。
二、日语听力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日语学习兴趣
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据笔者对2009~2012年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入学新生就有关对日语学习的认识和兴趣进行的小型访谈调查发现,排除因为专业调剂而被迫进入日语系的学生,主动选择日语专业的大部分学生由于从小受日本动漫和日本电子游戏等的影响,在入学之前对日语学习都抱有一定程度的兴趣,有一些甚至在入学前自学或者在校外报培训班进行入门学习。在这样良好条件下想要继续培养稳定的、良好的日语学习兴趣,听力课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作为“听力课堂中最重要的听力材料”,要求听力课教师的语音语调必须标准。如果学生发现教师的语音语调与自己先前从动漫或日剧中听到的日语相差甚大,很有可能会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导致其对该门课失去兴趣。再者,录音不能自动变化语速、清晰度,教师却可以自由调整自己的语速和清晰度。如果不充分发挥这个优点,学生通过录音一下子听语速正常的日语,一下子听语速过慢、发音过度清晰的非现实日语,没有机会听到衔接综合两者之间的日语,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只听得懂录音,却听不懂现实中的日语的结果。
(2)树立学生对听力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对听力训练的重视度。与精读课等相比,听力课周学时较少,再加上听力课主要是听录音或视听视频,学生往往认为听力课不用学习和记忆大量的单词和语法结构,把听力课当成放松课,对听力训练重视程度不够。另外,听解过程要求听者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紧张的状态下瞬间完成对信息的解码和辨识,难度大,再加上听解的瞬时性和易疲劳性,导致学习者容易有挫败感,即产生畏难情绪或者直接选择逃避。教师应在初始训练阶段强调听力训练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鼓励、引导等方式及时调整。
(3)采用能够同时训练听力的文化导入方式。要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已成为语言教育者的共识。但在文化导入方式上考虑到学生的听力水平不够,或者教师自身口语水平的原因,教师多采用汉语讲述介绍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本来就有限的听力课堂使学生的听力训练时间被占用。所以教师要采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同时训练听力的文化导入方式。比如结合视频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较直观地了解日本文化,激发其学习兴趣。
(4)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成就感。如在听力初始训练阶段,听、唱他们耳熟能详的动漫歌曲,听、说动漫台词,或举行配音比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听力训练目标和自主训练计划。学习目标、学习计划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促使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有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提高听力水平在于多听、多练。在设置听力学习目标和做自主训练计划时可以较为具体化。比如教师列出自主学习任务,任务中可包括听力练习册,较能反映日本文化元素的电影、电视剧或动画片、纪录片等,这样让学生做自主训练计划时有依据,较容易做出具体计划内容。
(2)培养良好的听力心理素质。听解的过程需要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高度集中。凡是参加过JLPT考试的考生都知道导致听解部分丢分的原因除了听力水平有限外,还有容易分心、缺乏毅力、急躁等心理因素。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听解效果的不良心理因素,需要通过听力训练锻炼耐力,维持注意力集中。新JLPT考试N1、N2的听解部分时长分别是50分钟、60分钟,可以通过N1、N2听解部分的模拟考试来锻炼耐力和维持注意力集中。
3 训练学生的听力技巧
听力课不只是测试听解的结果(听懂了多少),而是指导听解的过程(如何听的)。指导如何听,让学生学会听,就要训练基本技巧。听力技巧一般包括预测、信息筛选、推测、检测、提问、归纳、做笔记等。而其中信息筛选、做笔记、检测最为基本,操作性强。从基本语言知识掌握量较少的初级阶段开始就应该训练好这三项,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习惯。
(1)信息筛选。信息筛选是指有目的地去听特定的信息,“充耳不闻”与目的不相关的信息。在听母语时我们常常用这种方法,然而在外语听解中操作起来相当困难。特别是初级学习者,还未习惯日语的声音,往往会注意每一个音声,碰到一个不懂的单词就卡住了,导致“为一棵树失去整片森林”的结果,而且注意到所有甚至包括无关紧要的信息很快就会感到疲倦。对学生来说,在听解过程中对“充耳不闻”会感到困难或不安的最大原因是判断不了重要部分在哪,无法辨别听不明白的部分是否是关键所在。教师在练习筛选信息的时候,应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问题后再根据问题去听内容。让学生养成先明确听什么,带着目的去听的习惯。
(2)记笔记。在听外语的时候,很难把听到的所有外语保留在头脑中。内容短的还能复述,内容一长就很困难。养成边听边记重要信息的习惯非常有必要。记笔记也能够有效地将词汇、语法的知识结合起来。
在首次课时向学生强调记笔记的重要性和基本说明的同时,发给学生常用的省略符号或者逻辑符号表作为参考资料,并要求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做笔记。听完录音之后,教师提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笔记来作答。回答时不可只说答案,而是笔记中记下的关键词或词组,回答不完整的就让别的同学补充。教材内容的难易度不同,方法也不一样。听长篇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记笔记的方法或笔记的内容然后再作答。在确认学生是否记下关键词、关键词组之后,教师将做得好的笔记或者自己的笔记作为示范,让学生重审自己笔记的不足之处。重复多次这样有紧张感的练习,使学生渐渐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3)检验。检验指的是检查该理解的地方有没有真正理解。换而言之,即检查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除了内容上的检查,还要让学生对听解过程或日语学习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以达到充分认识自己对学习的责任和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促进自主学习的目的。
检验是每次布置作业后进行的。制作一份检测表,检测表中包括完成作业花费的时间、答案、答题情况、自我反省等四栏。其中答题情况一栏内容是检测答题时是否有自信,可分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不太确定、不知道三个选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理解程度。自我评价栏为自由叙述栏,可用日语或汉语写。比如在听力训练中碰到什么问题,没做作业的理由,作业难度是否过大,下周的计划等。让学生通过这样反省意识到学习上的问题和自己的责任。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反省来进行教学方法或进度等的调整,也可以及时给学生提出学习方法上的建议。
三、结语
听力课不能只作为评价测试听力水平的方式,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听的能力。在日语听力教学中教师不只是充当知识传授者,还应当是方法策略的指导者。听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听力水平。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让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必须时刻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铭记在心并努力探索“授之以渔”的行之有效之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