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22:10: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学思想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深化素质教育成果,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特色学校坚持走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农村学校自我发展的特色。
2.1德育为首,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结合经历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团会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执行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开学初,对初一新生进行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磨练学生的意志;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法制教育”,定期召开法律知识讲座。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争做合法、守法的小公民。学校还通过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及向贫困学生献爱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五爱”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额巩固率明显提高,学风日趋浓厚,校风明显好转。
2.2坚持以教学为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抓好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和业务素质。要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就必须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在这方面我校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汇报课、评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带动教学成绩的提高。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着重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指导学生行为的课程。《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着力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方面的,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知识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接受知识过程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传输媒介更好地被学生接纳和吸收。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开始向成年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已经逐步得到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异常重要。简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就是要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是非观念,做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主人翁,过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然而,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现阶段在农牧及社会偏远地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本人多年来在农牧地区基层任教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感受来看,农牧区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市初中的教学质量之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被拉大。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平衡。农牧地区远离城市,多处于偏远区域,由于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那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众多客观因素严重制约着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再加上过去国家一直将教育投入倾向于城镇,致使农牧地区及社会偏远地区学校无论在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方面都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提并论,城镇化的发展和家长对教育的逐步重视,使得许多有经济实力的农牧区家庭,想方设法将子女转入条件相对优越的大城镇学校就读,致使农牧区初中学校中大量优秀生源流失,这样,在农牧区初中各年级班级中就失去了一批学习的领头羊,而转入学校则充实和扩大了优秀生队伍,城乡间学生成绩的差距从而进一步被拉大,造成城乡学校间教学质量的悬殊。
第二、重视力度不够,且专业教师匮乏。一些农牧区中学因为思想平的这门学科在整个中考体系中所占比例不大,从而轻视思想品德教学,对于思想品德课程重视和投入力度不够,且目前部分农牧区中学,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思想品德课程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第三、题型与教学内容的差异。本世纪初,自国家对农牧地区实行中考制度改革以来,对思想品德这门学科,题目的要求由对学生书本知识的考查转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题目的内容大部分试题源来自于城市生活或与城市生活建设息息相关的内容,这对于远离城市,地处农牧偏远地区的青少年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对年的教学与研究,我认为要提高农牧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缩小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目前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创新中求进步。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我们就必须要更新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符合时展,与时代同步开拓进取的新观念,紧紧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用创新教育教学思路,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贯彻和领会科学发展观,探索打破传统常规的教育模式,走初一条适合农牧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路子。我们要克服这门学科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融入学生的趣味性,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
农牧区中学思想品德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品质,要做到“三不”既不因循守旧,不安于现状,不随波逐流。要用创造性的思维模式,独到的见解,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摸索出一条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的应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第二.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要提高农牧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初中各个年级的教学中解决并重视开展探究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教师首先必须克服懒惰习性,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创新,就要做到“三勤”即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实践。教师要克服惰性,带领学生进行要进行学习,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配置的教学设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拓宽知识层面,生动形象的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要积极指导学生,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的内容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接受能力,积极参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彻底摆脱死读书、读死书的现状,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 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 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 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 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
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 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
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P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引言
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位论文主要考察其综合利用相关领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对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研究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性是出于以下原因:
(1)研究生培养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各种具体形式科学化、规范化、深入化,促进整个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2)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要求,促进研究生教育评估的发展。加入WTO之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条件、规格与水平都要与国际接轨,其教育内容、质量标准等都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学位论文的评估,是从过程和目标两个方面检验质量的有效形式。
2.农业硕士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
目前各培养单位制定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大多参照农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执行。这样,一方面会导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解释,实际操作性差,另一方面与农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合,不利于农业硕士论文质量的控制和提高。
作为农业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建立相应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并与农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相区别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农学硕士教育模式基本上从传统重点大学农学硕士教育制度演变而来,存在不少问题。按照指导委员会的初衷,农业硕士教育的定位是与农学同一层次、不同特色。因此,农业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可以从矛盾的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相对性,即与农学硕士的区别性,尤其是该规格将来与职业任职资格关联的特性;二是相似性,即在程序化、制度化、可操作性、适应原则等方面的一些共性要求。
3.构建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路
(1)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农业专业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要符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并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2)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可操作性
制定的标准要充分考虑国家、社会、培养单位和研究生自身水平等实际情况,使制定的标准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3)学位论文标准的制定要符合差异性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学科特点和各培养单位的办学特色和多样化培养要求,应允许标准具有差异性,体现专业学位种类和培养单位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4.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
农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论文类型、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撰写要求等。
(1)论文类型: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可包括研究论文、调研报告、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研发、工程技术、案例分析等多种类型。
(2)论文选题:农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该是农业领域的基础性实践应用问题,应有一定的实践代表性或技术难度。
(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针对农业领域学科的核心内容,体现应用型学科的特点,进行文献资料查阅,掌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真实、真用、真行,同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成果应体现作者的新观点、新见解。
(5)撰写要求:分为绪论、研究与分析(或规划与设计,或实验与性能等)、结论等部分。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万字。
5.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工作,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基本采用两种可操作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种是广义的――主要针对论文过程的评价体系;一种是狭义的――即论文文本的评价体系。对于前者而言,基本的评价指标与农学硕士论文评价体系并无区别,关键在于二级指标的设定。
参照兄弟院校农业硕士的培养实践,我们针对农业硕士论文设计了不同于农学硕士论文的新的评价标准体系。
对于狭义的即文本的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目前许多兄弟院校均处在摸索阶段。但基本原则大致相同,我们根据申请学位选题类型和提交论文的不同形式制定论文评价体系标准(见表2)。
结语
制定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我国农业专业学位教育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综合考虑特色办学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等因素,才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具有差异性和可操作性的论文标准体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完善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有效落实农业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进一步研究如何做好质量检查与监控工作,如何实施综合质量评价活动,在实践中继续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很多农学类高等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目的要求、组织管理、工作流程和评价标准等落实力度不够,并缺乏对管理文件的宣传、讨论和运行过程的反馈,论文答辩走过场,评委提问时间短,成绩评定方法不够科学。另外,高等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专门用于毕业论文的经费很少,这样往往会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如果指导教师没有科研课题和经费,就会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某些专业的学生论文选题需要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需要仪器设备和实验药品及材料,还要打印论文,很多毕业论文就是因为经费的原因,使得论文设计时不敢利用精度高的仪器和质量好的材料,从而影响了论文的创新性,造成新颖性的课题无法完全开展[6]。
(二)学生认识不足
学生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态度消极,草率从事,甚至模仿、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学生只是到网上搜索、拼凑、剪贴,敷衍了事。许多学生因为应试教育养成的习惯,缺少独立的研究能力,对导师存在过多的依赖心理,寄希望于导师的“点拨”和最后阶段的修改,马马虎虎地拼凑学位论文,其质量也可想而知。
(三)教师精力不足
由于高等学校短时间扩招,导致招生人数激增,在校生人数巨大。高等学校教师除完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外,还要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论文,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少,教师让研究生完全替代自己指导本科生论文写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师年轻化步伐加快,一些新建专业大胆启用刚毕业的研究生从事教学工作,部分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对本科生论文指导方法简单,疏于管理。此外,也有一些教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放任自流,用于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很少,这些都不利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四)理论知识不扎实
尽管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现行的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对于学生完成的学分数有明确的要求,除完成学分多、课时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等必修课外,还要选修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课程作为素质拓展的内容课程,这势必会占用专业课程的部分课时,使得专业课程学时减少,学习不系统、不全面,导致学生对许多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也有高等学校进行课程小型化改革,人为压缩课程学时,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对一些知识点无法进行深入讲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加之学生所选课程总数增多,学生疲于上课,课外时间不足,也无法进行复习巩固,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五)实践教学不完善
农学类专业一般是实践性较强、应用性突出的专业群,大量的课程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对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高等学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农业院校的实验场所不足,实验条件简陋,实践基地严重短缺,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低,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而影响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另外,有些学校的毕业论文从大四的第二学期才开始,一方面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经常奔走于各种招聘会,参加面试,签订就业协议,很难静下心来做毕业论文。另一方面,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受季节影响较大,实验周期较长,假若实验不成功,没有补救时间,对毕业论文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质量意识,引起农业院校对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
各农业类院校应进一步加强质量意识,提高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视程度,要完善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组织领导制度、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和检查监督制度、答辩及成绩评定等。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循,职责分明,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的监督制度,主要包括组织选题与开题、撰写中期检查、成绩评定程序与评分指标体系、论文答辩成绩评定、质量分析与总结等各个环节;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建立初期、中期和后期的检查制度,并保证各项制度都能得到具体实施[7]。学校应增加毕业论文经费投入,减轻指导教师的经济压力,为毕业论文的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加强积极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课程,从查阅文献、论文选题、试验方案设计、试验步骤实施、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要让学生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必要性、实用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它是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一门能力素养必修课,是结束大学生活、顺利适应工作岗位的一次实战演习;就个人素质提高方面来讲,毕业论文设计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恒心、能力、毅力和合作精神;就服务社会方面来讲,农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能把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技术服务。
(三)强调责任意识,导师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指导管理
指导教师素质与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有明显的相关性。明确导师职责,对年轻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增强其指导水平。加强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安排科研能力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富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导师。实行导师小组负责制,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指导小组,使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高级职称带动中级职称教师,提高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8]。实行奖惩制度,对于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而对于敷衍了事、放任自流的指导教师应予以批评教育,必要的话应该予以通报批评,后果严重的甚至取消其导师资格。同时,加强导师对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开题、任务合同、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
(四)加强理论学习,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要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教学中,既要顾及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前沿性,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既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建立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朱权(1378- 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十一年(1391年)封于大宁,此时少年封藩、驰骋沙场,封号“宁王”;靖难之役,遭遇燕王朱棣劫持,骗其功后“中分天下”;永乐元年(1403年)改封南昌,此后中年韬晦、托志举谥号“献王”,世称“宁献王”。贵胄的出生、传奇的经历虽然让人惊叹,但却难以令其名垂青史。他的一生以著述为务,或亲自撰写,或精心组织,编撰的著作多达一百三十多种,涉及的范围囊括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戏剧、医学、农学、兵法、历算、杂艺等方方面面。其著述之丰、涉及之广,不仅当为明代藩王之冠,亦可当为历代文人之绝,清初大家钱谦益“古今著述之富,无逾王者”之言,四百年之前毫不为奇,四百年之后亦不为过。故而,关于明代藩王文化的研究,朱权自当是绝无绕开之可能,关于明清私家著述的研究,朱权也应是其中之重点。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于朱权之研究,专著已有两部,论文已有50余篇,虽不能言之甚多,但也为数不少。
一、关于朱权的基本研究
目前,学界关于朱权的基本研究主要是史事的考证和著述的考据两类。
有关朱权史事的考证,程明、刘茜的《朱权事迹及宁王家族统治》依据出土的《宁王圹志》与存世的地上文献之比较研究,考察了朱权的王子序位、生平事迹,介绍了朱权后代的统治概况[1];于默颖、薄音湖的《明永乐时期瓦剌三王及和宁王的册封》考察了宁王封号的来源及其与瓦剌三王的关系[2]。
有关于朱权著述的考据,杜泽逊的《明宁献王朱权刻本及其他》对朱权刻本《文章欧冶》的“序”和存世版本进行了详细考证[3];冯燕群的《成书年份及两个相关问题》对《太和正音谱》的成书年份进行了细致考证,并对朱权鄙弃佛家、忽视朱有墩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4];叶明花、蒋力生的《宁王朱权著述考》[5]、《宁王朱权著作分类述录》[6]对朱权所有编纂著作的基本概况、数量、存世版本及馆藏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类。
二、关于朱权的戏剧学研究
在众多研究朱权的学者之中,最有成就者当推姚品文,《朱权研究》和《宁王朱权》即是他的大作,也是的有的两部关于朱权研究的专著,还有与此相关的多篇论文。《朱权研究》1993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实为朱权研究的开山之作;十年之后,姚品文以该书为基础,广泛收罗资料,详细加以修订,易名为《宁王朱权》,成为目前朱权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为“朱权评传”,对朱权一生的主要事迹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论述;第二卷为“朱权著作述录”,对朱权的曲学理论著作《太和正音谱》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评述;第三卷为“史料资料辑录”,包括朱权生平史料、朱权著作述录和朱权作品选录三个部分。此书对于朱权虽已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全书的灵魂实为第二卷“”,全书的重点是在朱权的戏剧成就,对于朱权的评价亦从戏剧学或文学的角度出发[7]。
正因如此,自姚品文《宁王朱权》出世之后,朱权的戏剧学成就得到学界许多学者的肯定和呼应。在这之前,姚品文说:“发现数百年来学界对他的情况关注的人不多,文章只有夏写时先生的《朱权评传》、洛地先生的《写作年代疑》等有限的几篇”[8];在这之后,关于朱权戏剧成就、戏剧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笙般迸发,如万伟成的《朱权的戏剧学体系及其评价》[9]、《继承与新构:朱权的元曲学贡献》[10],敬晓庆的《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史料钩沉》[11],闵永军的《论朱权的曲学观》[12],徐子方的《戏曲与古琴的生命互动――论朱权及其“二谱”》[13]等等,或是探讨了朱权的戏剧理论,或是分析了朱权的戏剧观念形成之因,或是评价了朱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东南大学徐冠华的硕士论文《初探》,虽然也是从戏剧学、音乐史的角度对朱权的《神奇秘谱》进行分析和阐释,但他从《神奇秘谱》的曲目内容着手,分析了占极大篇幅的道家题材的琴曲思想,揭示了其中暗含的隐居与道游之主题,进而重点阐述了道家思想对朱权古琴音乐的影响和渗透。换而言之,他已然注意到朱权的戏剧与道教之关系,对于朱权道教成就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关于朱权的医药学研究
对于朱权的研究,除了在戏剧学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之外,在中医学方面亦是有所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叶明花的博士论文《朱权医药养生文献研究》,在姚品文关于朱权生平和著述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医学角度出发,对朱权存世的医药养生著作(《活人心法》、《寿域神方》、《乾坤生意》、《神隐》、《救命索》)、刊刻的医药著作(《神应经》、《十药神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和散佚医药著作(《运化玄枢》、《庚辛玉册》、《乾坤生意秘锡》)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探讨,对朱权的养生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并对朱权的医药著作、养生思想与朱权的崇道之关系进行了重点阐述,可谓是现今关于朱权的中医方面最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与此相关,叶明花、蒋力生的《朱权医药养生著作考述》[14]、《朱权刊刻考辨》[15]、《朱权考辨》[16],或是总体考辨了朱权所著十四种医药养生著作的成书年代、主要内容、版本流传及存世情况,或是分别考辩了朱权的两本主要医药养生著作――《神应经》、《庚辛玉册》;叶明花、蒋力生的《朱权神隐养生观阐论》[17]、《朱权中和养生观阐论》[18]分别探讨了朱权养生思想中的神隐养生观和中和养生观,这些论文实为叶明华博士论文的补充和说明。另外,早年华蓓苓的《博而有统的中医卫生学专著》指出考证了该书确为朱权所作,探讨了该书所蕴含的养生思想,指出其主要来源于老庄道家[19]。道教与中医,自其起源之初与发展之中就有不可割裂之关系,因此,以上这些研究虽是从中医学角度出发,但实已牵涉道教之研究。
四、关于朱权成就的其他研究
除以上从戏剧学和医药学角度对宁王朱权展开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论文虽非全面而周到,但也各有独特之处,此类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宁王之事迹及成就展开探讨,对于开展宁王的深入研究及其相关的拓展研究具有不可或缺之借鉴作用。
对于朱权道教成就的研究,目前,真正意义上从宗教学角度出发的只有四篇论文。一是何丙郁的《:中国炼丹术在历史上的最后一部巨著》,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朱权的生平概况,第二部分考证了《庚辛玉册》的源流、分部、卷数、品数和他书引录等情况,第三部分载录了从《本草纲目》等著作中辑复的33个药物片段,第四部分探讨了《庚辛玉册》的药物分类法、涉及到的药物自然变化和将药物作为金属元素含量的指示器和作为探矿的标志。[20]二是曾召南的《试论明宁献王朱权的道教思想》,作者认为建文元年之朱棣袭取其封国大宁、建文四年之改封南昌和永乐元年之被告诽谤巫蛊三事,是促成朱权信仰道教的根本动因,并对朱权道教思想中的道论、摄养论和隐逸论作了详细剖析[21]。三是魏佐国的《朱权崇道刍议》论述了朱权崇道的表现―― 热衷玄修、著述道书、生前建坟, 分析了朱权崇道的原因――明代道教政策的驱使、地理环境的影响、避祸自保的需要、道教理论的诱惑,探讨了朱权崇道的特点――正一道与净明道共崇、潜心修道与道教理论并进、迷恋道教与人世追求同在[22]。四是叶明花、蒋力生的《朱权内丹思想初探》,该文考证了《救命索》的版本情况;概括了《救命索》的主要内容,即人身造化、丹道宗源、初阶小乘、性宗、命宗大乘、实跻圣地、炼己七个部分;探讨了《救命索》内丹思想的特点,主要是天人一物、体与道合,性命兼备、形神俱妙,初阶小乘、循序渐进。[23]
还有关于朱权茶道的研究。周文棠的《日本茶道溯源―朱权茶道》通过对日本茶道和朱权茶道的比较研究,认为日本茶道是朱权茶道的简化与继承[24];陈挥的《“朱权茶道”述评》认为朱权茶道的精神实质实为一种以强烈的债世嫉俗为主调的遁世托道之孤芳自赏[25];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的《朱权的“清逸”审美思想》认为朱权《茶谱》中所蕴含的“清逸”的审美思想是对“魏晋风度”的传承与弘扬,所描写的茶事活动倾注了文人雅士在逆境中以茶道体悟生命意义的人生智慧[26];袁名泽的《朱权农学思想考论》更是将对对朱权的医学研究、茶道研究扩展以至农学研究[27]。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朱权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可喜成果:在朱权的戏剧学研究方面,相关论文多达20余篇,论文数量几近占据整个朱权研究的一半之多,如姚品文潜心十年,先后两部巨著、多篇论文,不仅对朱权戏剧学成就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而且对开展朱权的全面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朱权的戏剧学研究方面,相关论文虽然不多,研究学者也是甚少,但是不乏精品之作,叶明花的《朱权医药养生文献研究》资料之翔实、考证之充分在众多博士论文实属少见;另外,还有一些论文角度独特、思维广阔,颇有启发意义。但是,从总体而言,有关朱权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
第一,对于朱权其人的研究不可不谓已多、已深,而对于其世的研究却是至今尚无。例如目前成就最大的《宁王朱权》,该书作者对于“生存状态”的理解仅仅停留于“生平经历”而已,而对于更为深层的历史环境没有涉及。对于朱权的研究,不仅要知其人,而且要论其世,要深入朱权当时的环境,使读者仿佛置身其间,见其种种议论,看其种种活动,如此,才不会是高悬理论、空谈思想。
第二,研究重点的偏离。无论是自《明史・诸王传》《献征录・宁献王权传》、《罪惟录・宁献王权》等史籍对于朱权尤好道术的定位来看,还是从朱权的过半崇道人生和众多道教著述而言,道教信仰才是朱权人生的主旨和归宿,戏剧只是他日常闲暇的娱乐,医药只是其道教养生的衍生。现今,对于朱权的研究,从戏剧学角度出发的已占大半,从中医学角度思考的亦有不少,然而真正意义上从宗教学角度出发的只有寥寥几篇,只是片面论断、浅尝辄止,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深层背景、文本解读、原因探讨、思想内容、特点阐述、历史地位等等。
第三,研究视野的狭隘。对于朱权的研究,仅仅停留于朱权本人及在世,没有扩展到其他藩王和道人,没能联系到之生前及逝后。明代皇帝、藩王好道之甚,何至朱权一人,可以明代皇室与道教之关系作一类型分析;明代藩王戏剧等文学之作甚多,然而宁王却有独特之点,可将朱权与其他典型藩王作一比较研究;明代道教进入衰落阶段,道教世俗化倾向甚深,可将朱权之道教信仰、道教著述与前代道人作一比较分析。
第四,研究方法的欠缺。深入研究朱权的本质,既可采取的阶级分析方法,也可借鉴马克思・韦伯的阶层分析学说,既可展开朱权文本如何构建思想的精英化解读,也可进行朱权文本如何影响大众的世俗化分析,还可借鉴西方流行的各种批判理论。目前研究朱权的不少论著,或是,或是,明显缺乏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导致理论拓展不深、学术价值不高。
参考文献:
[1]程明,刘茜.朱权事迹及宁王家族统治[J].南方文物,2003(03).
[2]于默颖,薄音湖.明永乐时期瓦剌三王及和宁王的册封[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05).
[3]杜泽逊.明永乐时期瓦剌三王及和宁王的册封[J].文献季刊,2006(07).
[4]冯燕群.《太和正音谱》成书年份及两个相关问题[J].四川戏剧,2006(02).
[5]叶明花,蒋力生.宁王朱权著述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
[6]叶明花,蒋力生.宁王朱权著作分类述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2).
[7]姚品文.宁王朱权[M].西雅图: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09).
[8]姚品文.宁王朱权[M].西雅图:艺术与人文科学出版社,2002(09):199.
[9]万伟成.朱权的戏剧学体系及其评价[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8(04).
[10]万伟成.继承与新构:朱权的元曲学贡献[J].戏剧文学,2009(04),
[11]敬晓庆.朱权“良家子弟”戏统绪史料钩沉[J].文化艺术研究.2010(07).
[12]闵永军.论朱权的曲学观[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13]徐子方.戏曲与古琴的生命互动―论朱权及其“二谱”[J].文化溃产,2010(02).
[14]叶明花,蒋力生.朱权医药养生著作考述[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02).
[15]叶明花,蒋力生.朱权刊刻《神应经》考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2).
[16]叶明花,蒋力生.朱权《庚辛玉册》考辨[J].中国道教,2011(04).
[17]叶明花,蒋力生.朱权神隐养生观阐论[J].医药杂志,2009(04).
[18]叶明花,蒋力生.朱权中和养生观阐论[J].医药杂志,2009(07).
[19]华蓓苓.博而有统的中医卫生学专著《仙神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2).
[20]何丙郁.《庚辛玉册》:中国炼丹术在历史上的最后一部巨著[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04).
[21]曾召南.试论明宁献王朱权的道教思想[J].宗教学研究,1998(04).
[22]魏佐国.朱权崇道刍议[J].南方文物,2005(04).
[23]叶明花,蒋力生.朱权《救命索》内丹思想初探[J].中国道教,2011(08).
[24]周文棠.日本茶道溯源―朱权茶道[J].贵州茶叶,1992(0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037-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人才市场对农学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已经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更趋于多元化,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要求毕业生从知识型人才向“有知识、强能力、懂经营、能创业”的综合性人才发展。在新形式下,我国高校农学类本科教育,特别是地方性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现针对高等学校农学类本科专业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载体的必要性及对策作一探讨。
1高等学校农学类本科专业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载体的必要性
1.1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不协调
专业建设应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学科建设应以带动专业建设为首要目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目前,高校学科建设有一种为追求自身发展而专注于学术研究,逐渐淡化人才培养功能的倾向,尤其是与本科教育的联系逐渐疏远,主要体现在学科建设成果不能较好地运用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在资源利用上也存在矛盾,如学科建设中购置的仪器设备不考虑专业建设的需要,专业建设购置教学仪器设备也缺乏对学科建设的支持,造成重复建设,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等。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重点农业大学在向研究型大学转变,这类院校由于学科基础好,国家投入大,研究型人才培养占很大比重,上述矛盾不是十分突出[1],而一些地方院校被某些学科排名指标牵引,忽视现实条件和应用研究,过分看重基础理论研究,盲目追求高层次论文的发表数量,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用于专业建设,同时挤占有限的教学资源,影响教学质量[2]。因此,地方院校在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时不能照搬重点大学的做法,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将好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建设上来。
1.2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转向大众化教育,教育规模庞大,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而行政及事业单位吸收人才的数量有限,企业已成为学生就业主渠道,企业的需求变化是人才市场的风向标。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在某些方面存在脱节现象:一是有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二是即便进入企业后也存在实际需要与所学专业存在较大的差距,短时间内无法进入角色,因此企业往往更青睐有工作经历的人才,如果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提前对接,学校如能够及时把握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对学生实行定向培养,或以“直通车”的方式为企业培养人才,无疑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率。
1.3忽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
高校具有3大职能,其中,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形式,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本身同样具有育人功能。目前在本科教育中,存在着忽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育人功能的现象,有人认为科研和社会服务是教师的事情,对教学工作起到的只是间接促进作用,本科生学生知识水平不够,没有能力和没有时间承担任务;一些学生怕吃苦,有轻农厌农思想,不愿参与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这些片面的认识,使学生被排除在科研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之外。其实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和社会服务本身也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课程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形式的重要补充。学校应从管理角度创造条件,教师应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科研成果的研发推广以及社会服务活动中去。
2高等学校农学类本科专业构建新型实践教学载体的对策
基于以上原因,建立一种实践教学载体,贯通学科、专业、公司、农户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学生培养从“核心成果―推广示范―合作经营―服务农户”的全程参与,对于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实习就业一体化,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新途径。为此,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实践教学载体[3]。构建这种实践教学载体基本思路是:以成果转让、技术研发或人才定向培养为纽带,与企业合作共建多功能一体的实习基地,建立健全基地运行机制,实现学生全程参与。在这个教学载体中,学科保证成果、专业制定计划、基地提供场所、企业提供市场、农户作为服务对象;实现学科特色定技能、专业教育学技能、基地实训练技能、公司锻炼增技能、农户实习用技能。
2.1合理统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调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2.1.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努力做到学科研究方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协调统一[4]。河南科技学院农科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以该院农学专业为例,在学科建设上,坚持应用型成果和技术的研究,注重作物新品种选育、新型栽培技术及良种繁育技术的开发,与之相适应,专业建设坚持以农业社会生产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专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农科应用型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该专业教师作为主持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省级鉴定成果10余项。培育并审定小麦、棉花、玉米、甘薯等作物新品种9个,其中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目前是黄淮流域种植面积最大品种。积极将学科科研优势注入专业特色建设上,农学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1.2充分发挥校内实习基地科研和教学2个功能。在基地的基础建设投入上,教学经费、学科建设经费以及教师科研项目各出一部分,学科研究团队负责基地日常管理,明确了各研究团队需承担的教学任务。各团队将学科建设中的科研课题转化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和实验项目。以百泉校区的农艺实习基地为例,该基地既是教学实习基地,也是作物新品种选育基地,曾选育出了著名的百农3217、百农矮抗58等小麦品种,百棉1号、百棉2号等棉花品种以及百玉一号、百玉二号等玉米品种,每年接纳农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教学实习达1 000余人次,毕业专业实习人数常年稳定在50人以上。
2.2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确立长期合作伙伴
建立了该专业校企联合办学理事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是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5]。2007年河南科技学院与来自河南天方药业、安阳九州药业等12家企业(理事单位)联合建立了生物工程(技术)校企联合办学理事会,2008年农学专业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地市种子管理站的专家和12家种子企业的管理者为委员会成员。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四届年会,定期联系理事会和委员会成员,广泛听取委员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为准确把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培养社会亟需的专业人才提供依据,建立了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机制。在众多的相关企业建立联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与学校专业是否对口、有无合作基础、是否方便学生实习等因素,进一步确立了一批长期的、较为固定的合作伙伴,如河南省联丰种业、河南省滑丰种业、焦作怀川种业公司、百农种业等一些企业。
2.3以成果转化或技术开发合作协议为纽带,共建多位一体实习基地
科技开发合作是校企合作的深化,如果学校能为企业提供待转化的科技成果或技术服务,企业必然愿意为学校提供相应的硬件与软件的条件,由此加强学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2年来,学院与鹤壁市牟鑫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食用菌合作开发协议,与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小麦育种合作协议,该公司向全校提供订单品种科研费500万元;2009年10月,与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长期合作的河南联丰种业有限公司向学校捐赠30万元,专门用于农学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院在巩固原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又于滑县万亩示范园、焦作怀川种业等5处建设了“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实践教学基地[6],这些基地同时具有教学、研发、推广示范多种功能,既是成果研发基地,也是学生实践基地,同时也是推广示范基地,实现校企共建共管,学生全面参与。同时,学院注重做好校内外基地的整合与链接。学生在没有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基础上,直接到校外实习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学院采取措施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在进入校外实习基地时,往往对校企合作的内容已有了解,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基础,有的甚至已经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可把实习重点放在参与品种、技术推广、市场调研及产品营销以及服务农户方面。
2.4健全机制,保证学生全程参与
2.4.1修订学生培养方案。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从18周延长为24周,在此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提前让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课题工作,四年制学生的第2学年末开始选报实习指导导师,实际上学生进入各个研究课题组的时间可达2年。2年中,学生除了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以外,还有大量时间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
2.4.2设立院系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该院设立了院系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基金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作企业,资助项目主要为全院农学相关专业大学生,2年来共立项40多项,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
2.4.3完善基地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校方及企业的培养责任,防止企业只把学生当劳动力使唤,而忽视了对学生必要的技能训练。制定了学生实习考核内容及标准,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学生校内实习导师为毕业实习指导教师,进入基地后,企业要根据实习内容指定1名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设定实习科目。
3取得的初步成效
探索构建“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实践教学载体的时间还不长,但已初步显示了成效,这种方法弥补了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对解决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起到良好作用,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2010年9月,该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主持人2007级学生程婷婷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2篇学术论文分别在“第二十届国际小麦族作图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小麦基因组大会”和“第三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会议”大会收录。全院农学实习基地一粒金种业公司是位于学校附近的一家中型种子公司,是国家矮败小麦育种中心重要依托单位,3年来,该院燕、崔永铭等8名毕业生在此就业,已成为公司技术骨干;农学专业毕业生郝晓亮曾于焦作怀川种业公司共建基地实习,毕业后于该公司就业,现已担任公司重要管理职务。农学专业毕业生朱高岭,在校期间参与了棉花(下转第40页)
(上接第38页)
育种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随后进入百农种业公司实习,由于该同学熟悉棉花示范品种特性,2008年作为公司技术代表赴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参加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建设工作,表现突出,毕业后于该公司就业,并担任重要职务。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充分体现了一体化实践教学载体建设的良好效果。
近年,农学专业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很多学生在实习阶段已经被企业预订,在2011年的河南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双向洽谈会上,农学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不少单位已经将目标锁定下届毕业生。中国农业新闻网以“农学专业毕业生最抢手”为题专门进行了报道。
4参考文献
[1] 刘明久,李友勇,常景玲,等.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12-14.
[2] 李友勇,刘明久,赵新亮.职技高师农科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4):107-109.
[3] 陈兰,盛志亮.对“基地+项目”―― 一种适合农科专业的特色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9044-9046.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45-02
在现代本科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200年国家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为是6项建设内容之一。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北京市教委在2012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的发文中也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
林业属于国家公益性行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并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1]。国家在十报告中明确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建设目标,林业建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林学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符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属院校,一直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林学专业作为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近年来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林学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实践教学在林学专业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统一思想,力求发展,多次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邀请了农林院校的相关专家进行研讨和把关,分析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趋势,确定人才目标。新的培养方案以实践为中心,力求突出专业特色,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结合林学专业特点,循序渐进地设置具有延续性、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四年实践教学不间断。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及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大一、大二以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为主,夯实专业基础,大三加强专业实践,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大四进行综合性实践,到相关综合实践基地进行真正意义的顶岗实习,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各方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学分占到总学分三分之一以上。并不断强化不同类型实践教学的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实习、专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综合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与理论课程联系紧密、符合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增加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实践教学中,设置开放式的实验内容,没有具体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由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经过查找文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验证实验设计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分析原因,再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把握大方向,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并且学生能在实验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二、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是落实多层式立体式实践教学的保证。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一直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建立起涵盖校内实验室、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能够满足各层次实践教学的需求。
1.校内实验室建设。校内实验室主要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服务。目前已建成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森林培育学、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经营管理等专业实验室8个,对课程实践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林学专业每年申请专项经费对实验室进行更新改造,补充新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工具,建设高水平的林学专业实验室,满足现代林业教学要求。
2.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主要为专业实践提高保障,兼顾课程实践教学。林学专业通过积极申请,在校内建立了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的校内苗圃,为专业实践和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林学专业大量认知、种植、养护管理等的实践教学均可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3.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主要为教学实践及综合实践服务。由于校外的科研单位和基层生产单位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完备的生产设施,这些都是校内实践基地所不具备的,因此与校外的生产单位、科研单位加强合作,建立长期联系,建成校外实践基地,能为提高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证。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分为两类: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和校外综合实践基地。①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野外教学实践。目前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与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河北小五台自然保护区、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百望山森林公园、北京市植物园、北京教学植物园、北京药用植物园等单位共建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我校林学专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百花山进行野外教学实习,建成了完备的实践教学设施平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因此百花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②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以生产单位为主。学生经过大一到大三的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后,在大四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进行为期四个月的综合实践。我校林学专业已与北京市通州园林绿化局、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大兴黄垡苗圃、首都机场物业管理公司绿化环卫分公司、北京花乡花木集团、北京森淼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成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每年安排学生进入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和加强在本专业领域内从事科研、生产、管理等的能力。并在实践基地安排导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相关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效果。经过顶岗实习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磨合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林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保障制度
1.建立实践教学团队保证教学质量。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不仅建立了不同理论课程的教学团队,而且根据实践教学要求建立了由老中青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团队,一方面老教师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另一方面年轻教师为教学过程注入活力,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建立小学期制度强化实践教学。为强化实践教学,在每学期结束后设置2~3周的小学期,进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在夏季小学期开展综合性的野外实习,将各专业课程涉及到的实习内容串联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吸收。在冬季小学期开设室内综合实验课,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行导师制,采用个性化培养模式。科研训练是本科生一个重要的实践形式,而在科研训练中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是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林学专业从大二开始实施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让部分有能力的学生提前参加科研实践活动,采用个性化培养模式,提高科研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及“挑战杯”等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活动。林学专业将近有一半的学生参加了大学生科研创新行动计划,一方面学生开阔了思路,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学习和科研的氛围,增强了对科研的兴趣,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实施导师制对于培养科研素养,提高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是实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针对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不同类型的实践环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控制度,保证各实践环节的效果,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特别是毕业设计,对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全面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林学专业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学生从第六学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开始毕业论文的准备和撰写。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通过学院本科论文答辩委员会组织的论文答辩,其中答辩委员会不予通过的毕业论文需按意见补充毕业设计内容,重新进行答辩。
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2]。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特色,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2012年北京农学院林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比例超过了1/4,而且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已在平原大造林工程中开始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加大投入和支持,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日益凸显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迫切需要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综合改革。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是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体,教育质量已成为全社会乃至国际关注的焦点,国际上正兴起将企业质量管理的理论引入到高等教育中来,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1 ]。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能力等仍然制约教育质量的提升。现从几个方面探讨在研究生教学的体会和思考。
一、提高导师培养人才社会责任感和研究的学术思想意识
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为了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年30%快速增长;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缺乏富有创新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硕士生培养问题日显尖锐、突出 [2 ]。探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生本身读研只是为了获得学位,将来找个体面的工作;二是导师指导的学生多,经受多层社会竞争压力而忙于自己的事情,指导学生的时间少。因此,解除导师的思想压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导师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精心教育和培养研究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思想,才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高导师培养人才社会责任感,一方面要加强教师自身素质修养,不随波逐流,不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欲教人先正己;中国缺的是创新精神,缺少原创成果,这和教育体制有极大关系,以论文数量、获奖成果、SCI影响因子等确定业绩,这种评价体系本身有诸多弊端,实践中业已证实,因此,在制度上要为创新体系的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为导师和研究生学习研究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导师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科研工作,不能好功贪大,不能将研究生仅作为廉价劳动力,主动限制自己的招生数量,按照国际同行标准,一般每年只能招收1-2名研究生,让导师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指导学生。
二、多元化的选课模式
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的科学合理与否,是否突出了科研能力培养的主题,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 [3 ]。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均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块。在现有情况下,学生的选课只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没有办法想继续学习深造大学期间感兴趣的课程,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考虑到这种情况,留出1~2门自由选择的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例1:植物病理专业的某同学,在做某种病害的流行学研究,流行学研究需要有深厚的计算机基础,如果大学期间没有好的计算机基础,很难完成这个科研课题;例2:生物技术专业某同学,他很喜欢机械制造的一些课程,但苦于没有机会去学习,如果给他机会学习,将其感兴趣的东西与专业结合起来将会极至地发挥出他们的创新。
研究生课程改革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不是改个名称就可以,如农学专业,本科生是作物栽培学,硕士研究生是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而博士研究生是作物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它不仅仅是名称上一两个字的差异,而是内容上极大更新与提升,如果内容上仍有太多重复,上课越多就越是浪费时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下降,好奇及探索心理受到冲击,再加上原有教育体系的诸多弊端,花费几年做出的研究结果,了无新意,极少创新。课程教育是很关键的一环,研究生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个性,又要突出专业特色,要让学生学有所选,选有所获。
三、多动式多形式的授课方式
高校大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步伐多快,但国内对研究生的课程改革不多见。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成研究生获猎更多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老师的引导还是必要的,农学类课程多数较枯燥,尤其现在许多学生对农作物缺乏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展示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病害的症状等等,关注研究生教学中的“对话”与“启发” [4 ],让研究生的眼睛、头脑、嘴巴、手都动起来,探究式教学 [5 ]、调动研究钻研科学和自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利用课余的时间通过网络平台学习自已感兴趣的东西。案例教学是研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向研究生介绍一个或多个生产上的实际案例,根据案例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积累的理论和经验,对案例进行分析和回答,总结出通过该案例所能获得的知识点及其在生产中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实际上,案例分析是对理论知识讲解的巩固和补充,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农学类的课程案例有两类,一是发生在生产实践经验中一些实际例子;二是可以通过在实验室的实际动手操作来证明的实验案例。
另外,由于农学研究生教育的科研特性,研究生学习过程的时间短,课题研究有时会受农作物生长时间的制约,在授课的同时必须将科学研究基本素质培养渗入到课程教学环节中,以培养研究生良好的科研能力。目前的硕士研究生是按分类培养的,专业型硕士要更多地与实践接触,到实践中学习和解决问题,而这一点,需要老师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更多专著基础性研究,同时了解实践中产生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研究生毕业前必须,甚至对论文的种类、级别也作出规定,显然不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造假、伪造数据、抄袭论文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自主式选择科研课题,促进研究生兴趣创新
目前,各高校研究生的科研课题均为指导老师的某个项目的一部分,很少有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深入的进行研究,因此,研究生课题均为导师定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善于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关键,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文献查阅,对前人研究结果提出新的、有价值的深入探究的问题,或者在学术观点上产生的分歧等,均是创新的源泉。要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科技创新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国目前主要状况是:研究生是帮助老师完成课题、做项目的廉价劳动力,多数老师给学生的补助很少,学生需要从家里获得赞助才能完成学业。老师确定了课题的大体方向,甚至具体内容也安排好了,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去做。创新的土壤早已腐蚀殆尽,学生成了打工仔,导师成了不给学生工资的吝啬老板;如此一来,研究生数量多了,质量降了。因此,在制度建设上要强制性发给学生补助,并逐步提高标准,不能让学生已经大学毕业了,还要父母拿钱赞助读书。学校和导师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必要的科研硬件,更要提供一个很好的软环境,激发学生敢想敢做的创新思维,毕业论文不是从100页增加到200页的数量问题,而是把原始创新放在首位,不以论文论英雄,遵循自然科学内在规律,我想,研究生综合素质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王昌国,包耀东.基于ISO9000系列标准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13,3:50~52.
[2]杨荣,余海波.警惕研究生教育“本科化”[N].光明日报, 2006- 11- 17(1) .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西部高师毕业班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调查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述评
试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之实践锻炼法
试论新时期井冈山精神
自我认识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
试论“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案例教学法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惩戒教育探析
“海西”发展战略背景下的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大学生听说学习障碍性因素及其对策的分析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探——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简单分析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网页设计课程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以知识失业现象的视角反思我国高校文科建设——兼论文科招生规模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统一
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社会经济制约性关系探析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体现职业特色的高职人文教育问题研究
高校女教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论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以转化高校“问题学生”为路径的教育公平研究
从“孝心”与“孝行”说开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高校服务型机关
积极学习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语境策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价值功能探微
西部高校生物类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听力教学改革新思路:元认知策略培训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思考
大众化与高校政治课教学研究
虚拟样机软件ADAMS在工业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植物学”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对农学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特点的调查分析——以广西大学农学院为例
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西南科技大学30年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0年的回顾与思考“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研讨
学术何以道德——论大学学术道德建设的三大路径
大学合法性危机:大学治理的原因探究
论基于信任的教学
教学交往的修辞互动——重构教者与受者的权力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政策历史回顾、价值分析及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师生关系探讨
对外汉语中级阶段词语辨析方法的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比较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听力教学探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教学探讨
信息光学与设计性实验探索
开展设计性物理实验课程的探讨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与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