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3 19:08: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小学数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小学数学论文

篇(1)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一、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连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1.2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迁移,举一反三

在一切的教学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障碍,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要想突破,首先,教师要准确明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在哪里,“难”在哪里;其次,要想突破,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质量:一个书包、一只笔、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一个电饭煲,并根据自身对千克、克的理解掌握分清孰轻孰重;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周末记录整点时的自己在家的活动、记录在校一堂课40分钟下课时指针应该指示到什么位置;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家所拥有物品各自属性(电器、线织物品、陶瓷、玻璃…)的数量情况,为父母整理家务时提供数据参考…。这样的科学训练,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杜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以致用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1.3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夯实知识迁移

抽象概括能力对学好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越高,其知识迁移能力就越强,对新知识的掌握理解就越容易。在对学生进行抽象引导时,根据切入恰当时机让学生积累更多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性认识,使抽象概括具备一定基础。

篇(2)

中职学校数学教材的难度并不高,以中职学生的水平是能够完全理解的,之所以会出现理解困难,主要就是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学生的自控水平较差,对于数学学习普遍缺乏动机,而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必须要有学习动机的支持.要想有效的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机.在数学课堂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密切的结合,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激发出学生的探索动机,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小组互助式学习,不断的优化数学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来开展数学教学,例如,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多列举一些与学生专业学习息息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拥有兴趣,数学教学成果才能够得以提升[3].

2.应用分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中职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基础水平一直较差,成绩不理想,常常受到教师的忽视与冷落,在这种因素下,很多学生都开始质疑自己,对学习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与自卑感.为了扭转这种局势,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积极的将分层教学法应用在其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让较差的学生可以查缺补漏,让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实现自我的提升.这样,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4].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进行讲解,尊重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让他们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收获.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展示自我,逐步的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篇(3)

 

预习是最传统的学习方式,一直深受教育界的广泛重视。那么为什么要组织学生预习?怎样组织学生预习呢?其实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预习是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是组织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

1、预习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预习从形式上看也就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能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如在预习“认识乘法”时,基础不同的学生选择方法也就不同,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书中的意思,直接就用乘法算式做题,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刚开始肯定是运用加法慢慢过渡到乘法,导致做题的方法也就大不一样,但通过预习让学生都能认识了乘法。预习新知识时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小学数学论文,自由地探索新内容。使学生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并把自学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

2、预习给学生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从功能上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具有简炼性、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如在预习“认识多边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先找一找各种不同的图形,找一找日常的生活用品中都有哪些图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然后学生试着用语句来概括不同的图形,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能深层次了解数学的概括性,而不同图形之间实质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这些知识学生在预习时都会搜集,都会去理解、分析,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的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高效。

3、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预习过后,对要学的

摘要细心讲解,预习过程中常常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二、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呢?

第一、能正常开设好预习指导课

老师在每节课上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在家里预习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预习。例如: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让学生从以下四个步骤由浅入深预习这一内容:

1、初读课本内容后,了解其主要内容。再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线。

2、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

3、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先留20分钟给学生自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学生预习完后,教师必需及时组织集体交流每一步预习的结果:

(1)、主要内容是关于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知识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细读课本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边读边理解

关键词语。如“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时、分、秒以外,还有年、月、日。”中的“除了……以外,还有……”;“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中的“平年”、闰年”;“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中的“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中的“公历年份”、“一般”;“1993年是平年,所以1993年二月有28天。”师:1993年是平年怎么判断的?你能不能判断任意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吗?

(2)、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

(3)、集体订正学生完成的练习,教师及时的给予评价。

第二、教师注重评价,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对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检查“疑问”的数量与质量小学数学论文,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观察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从而对学生的预习作出评价。如在预习“位置也方向”这部分内容时,不同的学生预习的效果就截然不同,有同学提出的问题就很有针对性,试着问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也有些同学问自己的家在镇政府的哪个方位,像这样的问题提出时让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很好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试着让学生说说问这些问题时的想法,让其他同学也去借鉴借鉴,对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共同帮助每一位孩子,让他们都养成勤于预习的习惯。

第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

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作如下的变革:(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集体讨论,从点入手。(2)教师穿针引线,师生共同讨论,以点带面。(3)师生共同小结,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深提高。(4)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导(时间不少于20分钟)。现在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界有成功人士曾这样评价一节课:看一节课是不是真正的好课主要就是看老师讲有没有超过五分钟,这也就是说现在的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这样高标准的课堂更是?粗不易,这就更需要学生课前能认真的预习,熟悉所要讲的内容,能让预习时的问题贯穿整节课堂,这样教υ诳翁蒙喜拍芮崴傻慕行引导,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多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Γ蝗醚生多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能Γ蝗醚生多体验,培养学生感知的能Α?

第四、自主学习,集中攻克课本中的思考题

自主学习是现在教学大力倡导的小学数学论文,而预习思考题也集中反映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有效地防止预习中“走马观花”、“信马游缰”的倾向。如:预习笔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思考:(1)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法则是怎样的?先让学生回忆计算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并比较一下与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你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计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还试着让学生写一写你能列出几种方法来?

第五、鼓励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知识,其实课内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预习“厘米和米”时,学生可参考的课外知识就很多,而真正书本上的却很少,课外各种测量工具多少是书本上都没见过的,这样对学生真正认识长度单位有很大帮助,而且学生在遇到疑问时,不急于提示,帮助释疑,而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己尝试解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篇(4)

2.中专数学教学解决对策

(1)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提升教学理念。学生常常问老师学数学有什么用。平时所学的数学概念,运算技巧较多,很难与他们所接触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1]。重理论轻应用是现在中专数学教学的主要特点。针对中专数学教学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应该学习国内外中专教育的先进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中专教育的特殊性造成了学生毕业以后不是从事科研工作,而是从事技术工作,因此让他们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比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把专业引入课堂,把讨论引入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学数学有什么用,怎么用。中专数学教材里每章书的内容中有一些几题应用题,但数量很少,而且无法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如果能够把教材处理得更简单,引入更多图片和事例,由于学习内容简练,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有利于变被动为主动。(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发现法”,能提高智慧潜力,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获得“再发现”真知的能力[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数学方法,分小组讨论,并由学生相互讲解,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思想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3]。数学方法是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从这些方法出发,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小问题。学生知道了为什么学数学,怎么学数学,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学懂数学。考核手段的完善,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多方面评估,评估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不把希望仅仅寄托在期末考试上(表2)。我们首先将知识划分成几个模块: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应用模块。基础模块主要讲授基本知识点,将知识点简化,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这部分内容的考核可以体现在期末考试上。拓展模块让学生在课外寻找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故事和历史,通过PPT的形式在课堂上交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和数学的用处,并给予成绩。应用模块由教师寻找与专业相关的例题,给学生讲解,按照“引入—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的思路给学生讲解,并提供素材给学生联系,最后分小组交一份报告。最后教师结合平时出勤情况和作业情况,给学生做出综合评判。这样既能避免考核的单一化,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篇(5)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如“为什么单位‘l’的‘l’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l”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释疑的方法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师:“(若有所思)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口答?”老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发问,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的热情。

四、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要注意如一下控制:

篇(6)

数学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指出“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教学情境,可以寓枯燥而机械的知识讲解于生动而形象的情境之中,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来展开主动认知,加深学生对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来巧妙地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建构知识,成为探究的主人,快乐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是学生的学堂,为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认知的内在动力与推动力量。如果教学索然无味,任凭教师再努力,付出再多的精力,学生依旧是一脸茫然,机械而被动地参与,这样的教学如何能取得成功?为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新鲜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以生动的故事、丰富的生活、趣味游戏来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就可以与学生来进行一场判断数字能否被3整除的游戏,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纷纷败下阵来,这样自然就会引发学生更大的关注与困惑,究竟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此时再引入新知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问题要有真实性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脱离生活的数学教学势必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让学生认为数学遥不可及,没有用处,而使得厌学情绪滋生。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真实性,要站在生活的角度来设计问题,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引出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进而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主体性。如在学习正负数时,我们让学生思考当温度到达零下多少度时如何来记录。这样的问题真实可信,自然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问题要有思考性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不是教学的摆设,而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不要为问而问,只是就知识本身来提出一些简单的检查型问题,而是要提出一系列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但同时要充分地认识到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高难度,严重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这会大大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仅无法完成探究,相反还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将问题的着眼点放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具有思考价值与探索价值,学生才能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知。

四、问题要有针对性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数学思考与思维能力。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要就事物的核心与本质来提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可以直达知识的本质,通过不断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设计问题时要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理清教材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教学顺序与主次进行合理地调整,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要深入学生,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这样在教学时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只有深入地解读教材、了解学生,才能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以通过探究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问题要有挑战性

学生与生俱来具有强烈的心理需求,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与探索者,在儿童世界这种心理需求更为强烈。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励学生不断地进取,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思维,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调控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与开放性的问题,以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享受智力角逐的乐趣。尤其是开放性问题,并不是局限于标准答案,更能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实现对知识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篇(7)

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一般会集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小组教学属于其中一种常用方法.该方式可以有效地让教师讲解与学生思考合作联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动性,保证更高效的学习成效.正因为其具有多种优势,所以被人们广泛运用.但是在对该教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上仍旧存在偏差,从而导致教学方法的价值无法有效展现.

一、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教学常见问题

(一)缺乏学习时效性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小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模仿其形式,因此忽略其细节实质的把控.教师把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后,让学生进行问题的讨论与学习,但是教师缺乏时间观念的把控,学生分组讨论后会陷入混乱的沟通氛围中,可能出现讨论脱离主题,或者讨论效率低,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没有被充分地调动,甚至只是学生自行思考,思想没有得到交流分享,进而导致小组教学没有发挥到实质的功效,甚至延误整体的课堂教学进程.

(二)缺乏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小组教学中的学生讨论并不是漫无目的开展,缺乏一定学习方法的指导会让讨论陷入无序化状态.教师在小组分组讨论开始前没有做讨论指导,学生对于讨论的脉络结构缺乏清晰的了解,进而陷入没有章法的“你一言我一语”的状态中.学生自身讨论与思考的经验不足,即便其中优秀的学生也缺乏整个小组讨论的领导能力,而优秀学生自身会陷入一种不自觉的主导地位,剥夺了其他学生发言的机会,没有发挥出各抒己见的小组学习作用.

(三)学生缺乏准备工作

在小组学习中教师没有进行事先的通知准备,学生在心理上与知识储备上也缺乏应有的准备,从而导致在讨论中陷入初级讨论,没有真正体现精炼性思想.教师也无法给予更多的探索时间,因此小组学习无法达到问题的深入全面探讨,学生也无法在其中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四)小组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不清

小组教学中教师自身角色定位不清,部分教师会过度地干预,成为小组教学的领导者,主导了学生的思维,或者替代学生的自主思考;部分教师会缺乏应有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完全放任自流,无法把控小组学习效率,拖延了课堂教学时间.这两种情况都走向了教师小组教学定位的极端,无法达到小组教学的高效、高品质作用.

二、小学数学小组教学优化提升对策

(一)充分把控时效性

教师进行小组教学时要从多方面把控时效性.首先需要在课程准备上限定好具体小组学习时间,并且通过对多次经验积累来准确推算合理时间.一般情况可以设定5至8分钟的小组讨论,在主题的选择上也需要保持适宜性,避免过大范围讨论而导致时间的紧缺.讨论主题也需要精炼性,集中在知识点的难点与重点上.在课前做好时间观念的强调,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安排规划意识,避免漫无目的的随意讨论.要设定对应的讨论目标,围绕主题集中讨论,提升讨论的集中性,从而控制好时间使用.并且让学生意识到优先讨论出结果的小组更优秀,从而让学生有更强的时间管理意识.时间限定到时需要即刻结束小组学习讨论环节,让学生转换到常规课堂中,进行讨论结果的分享与分析.

(二)做好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应该限定在引导者而非领导者,需要适时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与引导,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但是不能由此代替学生思考,主体的思考内容仍旧需要集中在学生自己身上.对于讨论中的纠纷或者完全不融合状态也需要适时地进行督促引导,避免讨论无序化或者无成效化.对于讨论的结论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而后在讨论结束后做总结评价,不要事先告知学生.

(三)合理分配小组

小组分配上需要有意识地将不同学生做有效组合,从而达到分配的平均性.同时也需要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将不和睦的学生分组到一起而引发讨论不和谐的状态.因此,分配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之间的情况.同时,要鼓励优秀学生多包容与帮助学困生,要发挥学困生的长处,给予学困生充分的学习自信,营造更为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小组中享有更为自由均等的发言空间,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个别学生过于压制其他学生而成为小组中完全的主导讨论者.

(四)做好必要的教学准备

小组教学中要做好必要的教学准备,在学习之前要指导学生正确把控讨论的脉络结构,掌握多种数学思维方法与技巧,从而有效地通过合理方法来有序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准确把控讨论目标与方法,达到更高效的讨论效率.例如,数学思维中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结果推导过程、类比分析以及多种其他推导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掌握多种思维方法的运用方法,甚至由此对今后的学习起到更好的积累功效.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教学的运用广泛,但是能够充分有效运用的教师并不多.教师需要掌握教学技巧,做好教学准备与规划,从而让学生逐步适应小组教学模式,懂得合理高效地运用小组学习机会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8)

《中庸》中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渗透德育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学生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并能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改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的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树立起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与教学观念进行思考。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数学教学服务,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的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及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不断的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并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带进课堂;(2)积极的学习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并考虑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数学教学服务;(3)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所应该担任的角色,并思考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胜任自身的角色,促进学生发展;(4)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积极的转变师生角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教师从传道、授业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进行转变,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认同教师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教材中有一些内容蕴含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目的,对于这些内容容我们教师必须要仔细的进行挖掘。信息技术拥有的动态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这些内容,将更加有助于达到德育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多的体会。例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这一节内容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申奥投票中,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与多伦多相比北京多出多少票?”这个例题蕴含有较为明显的德育因素。我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这种德育效果。例如可以播放当时申奥成功宣布结果那一瞬间的画面,让孩子们可以从画面中感觉到当时人们的激动心情,进而让他们感觉到祖国的强大,促进他们的爱国情感的发展。又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为学生们介绍了《九章算术》中所记载的计算方法,而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做一个小flash来引出《九章算术》中古人所描述的计算方法,并为孩子们呈现出《九章算术》的一些相关资料,让孩子们能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人们通过生活的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又例如在学习圆周率π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出π值发现的历史过程。在多媒体课件上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示《周髀算经》,介绍《周髀算经》的历史,然后接着引出《周髀算经》中的“周三经一”这对圆周率作出估算的古老记载。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呈现出一位古人在演算圆周率,这位古人就是祖冲之。并告诉学生们祖冲之所计算出的圆周率π值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利用课件上的绚丽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感觉又回到了过去,亲眼见证了古人演算π值的一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出学科学、爱科学的决心,并进一步的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上面所讲的都是一些教材中所明确蕴含有德育因素的素材,在数学教材中还有一些在德育方面是属于隐性的教材。我们必须去仔细的发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们能够从多方面接受德育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常令小学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就是小学生很多都好动,不能够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上,这是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曼思也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听课习惯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他们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他们的听课习惯。但是如何才能够让他们长时间的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上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呈现的方式来激发出小学生们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并逐渐的将好奇心转化为认知兴趣,最后成为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得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能够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能够让学生们自觉的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前面一节课的基础上,笔者准备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新朋友。”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长方体、正方形体、球和圆柱体等,并告诉学生们这些立体图形的名字。接着打出一句话“图形王国里啊,发生了一件抢劫案,警察叔叔马上去寻找线索,结果他们找到了一串脚印,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脚印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帮警察叔叔破案?”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平面图形。如果学生抓到可疑的图形,就全班一起验证,一起破案,教师印上印泥,通过投影来和学生一起辨别凶手。若学生说错,教师也印到纸上,加以验证。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出这样的教学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且还能够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来,让他们能够长期的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长期下去,就会让学生们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都十分的有趣,进而逐渐的养成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数学美,涤荡学生心灵

篇(9)

二、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数学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固然重要,但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用动画效果,将一些语言教授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深刻的了解知识的内涵。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一课是“长方形周长公式”,其中有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用几根4厘米和6厘米的小棍,能拼出一个长方形?请同学动手动脑,拼一下。”先让学生拿小棍拼一下试试,然后思考周长的计算方式,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计算过程:4+6+4+6=20(厘米),4*2+6*2=20(厘米),(4+6)*2=20(厘米)。这样分解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也跟着动手动脑思考,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习效率。

三、设置故事情节,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喜欢听故事和新鲜事物,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9加几”时,用计算机作出幻灯片,小猫和小狗进行数学竞赛,小狗说什么数学题都难不倒他,小猫不相信,马上出题考考他:一共有9个苹果,放在篮子里,小猴带来了4个苹果,问共有几个苹果?怎么列式?这个问题确实难不倒小狗,但是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却不知道了,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问,那么我们的同学知道么?从而引出一节课的主要内容“9的加法”。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指导,不但可以将知识更加直接的反映给学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扩充知识领域,还能培养学生对于空间的认识。可以说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形成,这些更为重要。

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对学生进行“减负”,这就意味着要减少学生学习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所以,老师要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在45分钟里是否充分的利用了时间,让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那么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表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作用就是使得课堂更加生动、轻松、吸引人,做到这些的前提是老师了解学生们的喜好,比如喜欢什么样动画,什么样的音乐等。了解到了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就针对学生的兴趣对症下药,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小学生,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好动的时候,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时的在课堂上安排一部分潮流的东西,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引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使课堂的氛围在轻松愉快中度过。此外,也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数学知识谁最懂”总结现阶段所学的知识,看谁回答对的多,胜利的给一朵小红花,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10)

二、善用多媒体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教师在课堂要善用多媒体,可减少书面的工作量,同时使得数学教学更为直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了数学课堂,把学习数学变为一件生动有趣的事情,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然而课堂学习仅仅45分钟,而高中数学任务繁重且知识点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很重要,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1)适当的减少板书,这样节约了时间,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和扩展知识面.(2)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增加每节课的讲解内容,当然真正授课的时间应该控制在35分钟内,剩余的十分钟可以利用多媒体比如ppt来进行巩固复习,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3)多媒体有强烈的直观性,这种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性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4)对重点知识点的总结和整理,无疑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所以课堂结束时总结上课内容必不可少,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总结.

上一篇: 推广普通话宣传语 下一篇: 骨科临床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