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术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2 15:09: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电工技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电工技术

篇(1)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工技术被运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如交通运输、工业品生产及电力制造业等。电工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了更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而电工技术的创新作为适应新环境必不可少的

一项工作,同样不容忽视。

1电工技术发展进程

电工技术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由于电工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使人们步入了电气化时代。同时,与电工技术相关的工业品也开始广泛生产,并被人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20世纪,电工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开始运用于食品和医学等领域。电工技术与化学、物理等学科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学科,并且被相关院校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然而,电工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电工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技术更新不及时,相关电工技术管理技术不规范,电力设备陈旧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导致电力技术工作在正常发展和寻求创新问题时都面临一定压力。

2电工技术发展现状

电工技术发展到现在,在多个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到便利,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随着电工技术在我国发展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先进的技术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得以体现,如手机等职能产品触摸屏、中小型电机、变频器和PLC设计等新型技术上。但是就整体水平而言,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工业产品生产中,还体现在新型的技术创新和研究领域中。

3电工技术的改革创新措施

纵观事物发展规律,新事物的出现总会占据生存优势,而旧的事物往往会被取代或淘汰。对于电工技术发展而言亦不例外,为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电工技术只有不断的发展和技术上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并且适当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促进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1)电工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创新:首先是生产领域的创新。一定程度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而相关工作人员也遵循这一理念,将更多科学技术切实得以运用,为人们进行更好服务。如新型的磁性材料和超导技术则是在电工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从而减少了核磁共振生成图像的费用,既而在多个领域得以推广。医学方面运用则是使用其超声波技术,可以对于结石病人进行手术的治疗,使得我国医学技术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其次是驱动领域进行有效创新。目前,在机械领域,使用电动技术更加普遍,如电力公交车和电动汽车或摩托车等。与电工技术相关的生活产品仍在多向扩展。依照当前发展趋势而言,不久的将来,电工技术相关的产品将会占领优势地位,从而替代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汽油等化学染料,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健康的发展。(2)绿色能源在电动技术中的应用:电工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如果考虑到长久的需要,则要认识到再发展对于我们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未来发展中则会更注重电工技术绿色能源的开发,如水能、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而一些对环境有破坏性的资源如石油、汽油等燃料等将会逐步被摒弃,因此绿色电工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更更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电力技术作为一项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工作,也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相关政策也引导和督促电工技术研究部门开发绿色能源技术,以保证在不破坏当前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3)培养一批高素质电工技术人员队伍:电工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当前已经被运用到了多个领域,而且专业知识也有了深层次的提高,特别在一些高、精、尖等产品的运用上,对于电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产品问题。同时,要求电工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英语知识和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先进的国外经验进行及时的吸收,以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可以对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符合发展的需要。此外,要培养电工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经过以往的实际经验可以认识到,一位优秀的电力技术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进行一定的创新,才能将一些先进的理念运用到产品中去,为人们的实际生活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也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符合新的发展需要,从而不被现实淘汰,实现自身在的价值。

4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生产力,从而能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而电工技术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足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电力技术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为其提供一个稳定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才能提高电力技术的水平,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篇(2)

二、重组理论内容,夯实理论基础

电工技术课程所包涵的内容较多,各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通过与相关专业沟通、研究专业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需求,结合维修电工考试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电工技术基础知识模块按内容属性分为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和变压器及电机电器四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下设若干个基本课题。各专业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组合出适合本专业的电工技术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各基本课题的内容要简练、实用,避免过多的理论推导。同时要贴紧实验和基本技能实训内容;贴紧维修电工考证的内容,力求达到基础知识、应用技能、电工考证的高度统一。

三、整合实践内涵,提升应用能力

1.实验教学,以仪表使用为主。电工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许多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手段才能正确建立,实验教学环节在电工技术教学中至关重要。实验内容安排上力求做到以电路基本元件、基本电路及仪器仪表使用为主线合理安排,弱化理论验证性实验,强化应用性实验。通过实验巩固电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其内容包括电位、电压测量及基尔霍夫定律验证、常用阻容元件识别与测试、日光灯电路及功率因数的提高、三相电路负载、单相变压器特性的测试和三相异步电动机测试与使用。

2.基本技能实训,注重打好基本功。电工技术应用能力的落脚点就是岗位的工作能力,基本技能实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内容包括安全用电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电工仪表的使用;照明系统图和平面图的识读及照明电路的安装;低压控制电器的拆装;电动机的拆装;电气控制图的识读及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通过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逐步积累电工基本知识和实用技能,不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设虚拟实验,拓展学生视野。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一是解决了由于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常规仪器难观察得到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实验场地不足的问题。学生通过仿真实验,既预习了实验,又学习了电子设计自动化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锻炼提高实践技能。为其今后设计电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改革考核方法,理论、技能并重

篇(3)

二、“电工技术实验”课程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1、改革创新前的状况

闽南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办,以工学学科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工科中非电类专业占全部工科专业的50%左右。“电工技术实验”课程是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我院是一所专升本的本科院校,因此,在教学计划编制等方面许多地方沿袭了专科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实验课程设置方面没有一门课是独立设置的课程,“电工技术实验”是《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课内实验部分,本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实验占16学时,课程总学分为3.5学分。实验部分属非独立设课,实验成绩占本课程成绩的15%。这种教学模式的设置在民办高校也普遍存在。同时,也由此带来一定的敝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由于是非独立设课,使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少,造成学生对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学生认为实验成绩即使多好,由于所占比例较少,所以重点放在理论学习和考试上,形成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第二,由于是课内实验,教师对此内容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改革创新的内容。存在着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教材不规范等问题。特别是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更是少之更少。第三,由于民办高校生源普遍存在基础较差的问题,因此学习主动性不高,动手能力更差。在教学方式和手段方面,如何引导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差距。第四,实验教学管理水平较低,在实验教学计划的编制、实验课程的内容及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许多弊端。

2、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教育部对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加重视,管理要求也越来越趋于正规化和规范化。民办高校也越来越认识到实验课程的改革创新,是民办高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今后必然发展的趋势。特别对于民办高校,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在社会享有较好的声誉,才能使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因此实验课程的改革创新,对民办高校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民办高校中开展实验课程的改革创新,可极大的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被动变主动,由“让我做实验”到“我要做实验”。提高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开发挖掘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动手能力将得到提高。

第二,对提高整体实验教学水平,将起到一个催化剂的作用。教师会在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并通过优化整合原有实验教学大纲、制定实验教学计划、编写合理的实验教材等教学文件过程中,使实验教学管理更趋于规范化和科学化。

第三,对民办高校的实验教学,能开展“三性”实验也是起到一个助力作用。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在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实验设备的自身性能和技术指标及拓展功能等,也是参差不齐。若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就要具备一定的硬件设施。这样通过开展“三性”实验,促使学校加大设备更新改造资金投入的力度,使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逐步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过渡。

第四,通过实验课程的改革,可极大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动手强的应用型人才。进而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对学校的长久发展,服务社会,都起着一个宣传和推动的作用。

三、“电工技术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1、改革的整体方案

根据学院的校情和定位,实事求是的制定出“电工技术实验”课程改革方案:第一,将《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部分与理论课程分离,设为独立课程。课程名称定为《电工技术实验》,学时为16学时。学分0.5。这样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增强学生复习实验内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我院的实验教学改革也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二,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加强了实验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平水。由于是独立设课,实验教师由辅助走向了主导,因此备课,课堂讲解、原理说明等方面要求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这样就会促使实验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研究业务,探讨本专业的先进理论。使实验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上了一个档次。第三,改革实验内容,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特别是结合学院自身的特色,增加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结合我院职业技能鉴定工种考试的内容,探索增加创新型实验项目。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第四,改革实验教材的内容,按照本科实验教学的要求,将实验项目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两部分。基础部分通过电工学基础理论验证电路的基本原理,学会测量电路基本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开展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部分,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设计完成电路图,并具备自主选型、操作多种仪器仪表的能力。根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任务和要求。这样为培养学生扩展知识面、加强应用性及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打下牢固的实践基础,以此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基本技能综合素质的训练。第五,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独立设置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及评定标准:该实验课程结束后,考试时间单独列出,考试时间为1小时,教务处给予相应的工作量。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卷面采用百分制,实际操作占70~80%,理论简答题占30~20%。试卷格式与闽南理工学院理论考试卷面统一。实验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实验成绩的比例为4:6。建立“电工技术实验考试”试卷库,每次从试卷库中抽取试题,由学生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对实验中存在抄袭、不认真操作等弊端起到了一个较好的抑制作用。同时也是反映学生真实成绩,公平合理的评定学生成绩的一个有效手段。

2、改革研究的方法及实践

确定了“电工技术实验”课程改革的整体方案后,分为调研、实施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调研阶段

我们首先对我省几所公办工科高校福州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集美大学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厦门理工学院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研工作。在参观学习调研的过程,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并与有关老师和学生开展座谈,参观了电工实验室及相关实验设备。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借鉴公办大学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民办高校的特点,制定出我院《电工技术实验》课程建设的方案。②结合我院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制定出适用非电类专业的实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验教材、实验考试方式等方案。③结合我院电工技术实验设备对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发。④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使实践手段更加趋于先进、规范和信息化。

第二,内容实施阶段

①确定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电工技术实验》这门课程主要是面对非电类专业学生而言的,因此在课程改革方面要紧密围绕专业的特点,与电专业的学生要有所区别。突出非电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实验大纲、实验教材等环节上更要体现电工技术与本专业的结合。结合我院的专业设置主要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非电类专业。

②实验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改革

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对上实验课有一定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在实验教学计划的编制及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等过程中做了积极的改革。向教务处提出申请,将《电工技术实验》定为独立设置课程,学时为16学时,考试1学时,学分0.5。教务处于2010年6月20日下发的《闽南理工学院实验课程考核暂行办法》文件中将《电工技术实验》定为独立设置课程。在教学计划确定后,在2009级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和2010级部分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实际运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本课程改为独立设课,虽然是考查课的性质,但作为本科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经教务处下文已确定为以卷面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增强了学生复习实验内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原来的“三少”(问的少、思考少、动手少),变为“三多”(问的多、动手多、出勤多)。许多同学还主动将实验设备拍摄下来,结合像片思考怎么接线。课余时间主动到实验室进行复习操作。总之,在本科实践教学方面,对于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以独立的卷面(百分制)形式进行考核,会极大的提高学生上好实验课的自觉性,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偿试,值得推广和继续下去。同时独立设课又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承担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师,在理论知识、课堂讲授、大纲编制、课程总结、批改报告等多方面得到了提高。

③实验教材的改革

新编写完成了《电工技术实验指导书》。该书主要的创新点,以研究基本实验项目和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项目相结合为重点,任课教师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学历层次的不同,开展相关的实验内容。基本实验内容主要以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为主,以基础理论为依据,开展验证性实验和一般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内容,对传统的直流电路验证性实验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资源,完成实验要求。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基本技能综合训练的目的及自主创新的意识。创新型实验内容,以继电接触器控制理论为基础,重点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的中、高级电工考试内容,增加了具有创新特色的实验项目。例如:“三相异步电动机顺序控制电路的设计”、“CW6163型卧式车床的电气控电路的设计”等,同时在附录部分较为完整地给出了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及操作要求等,便于学生课前和课后的学习,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和安全知识。

④实验考试方式的改革

篇(4)

(1)课时、内容设置不合理。“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课时偏多,理论分析、公式推导偏多,电路计算较复杂。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其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学生学起来难度大,而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到的偏少,适应性不强,不符合“适度、够用”的原则。

(2)课程内容的编排顺序不符合教学规律。具体表现是“电工基础”课程的实验课中,要用到相关电工仪表的知识,但电工仪表知识的介绍滞后,电工基础课中并没有讲授该方面的内容,实验教师不得不花费较多的时间介绍仪表的有关知识。一方面,影响了电工实验的效果;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系统、准确地掌握仪表知识及其使用方法;同时这两门课程都要讲授到这一部分,浪费了教学资源。

(3)实验内容安排不当。在电工基础实验、电子实验、电工测量实验中,有的实验项目重复,有的实验项目内容偏简单,有的实验项目不能及时补充和反映各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规程的要求,缺少专业理论融入实践内容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的教材,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

(4)课程的职业性不强。以上三门课程对应的教材主要以讲述电路理论、计算方法为主,所开设的实验全部是验证性实验,不能很好的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由此可见,高职课程建设必须针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和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编制配套教材。

二、“电工技术及应用”项目课程标准的确定

1.课程目标

“电工技术及应用”课程是供用电技术专业开设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之一,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交直流电路与磁路的教学,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电工理论知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通过学习各种电子器件的基本原理,掌握模拟、数字电路的基本功能及分析方法,学会参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利用各种电工仪器仪表测量电路参数、测试电流电压波形。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电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上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标准

依据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大量的市场调研,修订了供用电技术专业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并做了如下六方面工作。

(1)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对应新的课程体系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每个项目、每个任务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核大纲在考核内容选择方面充分体现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方法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等。通过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编写了《电工技术及应用技术》教材。课程组教师编写了《电工技术及应用技术》教材,该教材适用于项目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3)完成了“电工技术及应用”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应用于2010级四个班组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建设了精品课程网页。精品网站的建设正在进行,具体内容正在充实之中。

(5)改革了课程考核方式。“电工技术及应用”是一门考试课,采用平时(作业、考勤)考核、过程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示。

(6)改革了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组高度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供用电技术专业2010级的4个班级和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2010级的5个班级实行了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不断增强,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电工技术及应用”项目课程的开发

根据供用电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组构建了项目式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该课程主要介绍了交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分析计算方法、常用电工仪表的结构、原理与使用方法、常用电子元器件、常用电路的原理及其组装和测试方法。全书共分为照明电路电压和电流的测量、谐波电路电压和电流波形的测试、常用电气设备电阻的测量、用电负荷功率与电能的测量、动态电路电压和电流波形的测试、测量用互感器的应用、综合任务(1)、模拟电路及其应用、数字电路及其应用、综合任务(2)十个项目。通过对项目进行分解,全书共包括31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每个任务主要由任务简介、知识准备、任务实施、考核与评价等部分组成。各工作任务由浅入深,其知识、技能相互衔接。课程体系结构如表2所示。

四、“电工技术及应用”项目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推行任务教学法,做到“教、学、做”合一,体现“精讲多练,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原则,精简理论推导,删除过时的内容。经过优化整合之后的“电工技术及应用”课程具有如下特色及创新点。

(1)从根本上打破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及“电工测量”三门课程教材相互独立的格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实践的需要,将各部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具体做法是:电工测量的内容不再作为单独的章节,而是根据电工基础部分、电子技术基础部分的需要,将各种仪器仪表的内容融入其中进行编写,改革后的“电工技术及应用”教材能有效解决电工仪表知识的介绍滞后和实验内容安排不当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电工仪表工作原理的介绍少讲内部结构、少用公式推导,而是通过实物图片和图表来介绍常用的测量仪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即可掌握使用方法。

篇(5)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应用领域已延伸到了各行各业,比如家电产品的控制、汽车、车床、照明系统等,都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密切相关,它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社会各项事务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维修电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学生先学习维修电工理论部分,再统一由实训指导老师带到实训室进行技能操作训练,理论与教学的分割导致理论基础差的学生对理论的学习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同时不能很好的把理论知识充分理解、掌握,进而应用的到技能操作训练中,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欠佳。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索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并应用于《维修电工》课程教学实践中,以下是笔者学校在《维修电工》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一些做法。

1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师本教育”,但在《维修电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承认并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其次,教学的过程不应该只是知识简单呈现和传递的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逐渐让学生懂得如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2 实现教学方法由“多讲少练”向“精讲多练”的转变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听与看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对于《维修电工》课程的学习,更是如此。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动手练习,其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提倡“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总结经验。要求老师能够做到能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就让学生亲自操作,能以练带讲的就只练不讲,必须要讲的就要“精讲”,即做到:讲重点、讲联系、讲规律、讲迁移。比如在教授电动机“起―保―停”控制电路接线内容的时候,由于学生刚学习了“点动控制”电路,两部分内容变化不大,很多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预习的知识把“起―保―停”电路接出来,那就可以完全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有在确实遇到困难的时候予以指导,最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就可以了。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经历了摸索、挫折、改进,最终完成任务,这使得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记忆更加深刻,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3实现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会导致学生一知半解,降低教学质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总结规律。比如在教授《维修电工》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拆装部分内容时,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如何顺利的将三相异步电动机拆卸、组装的技能,还要在拆装的过程中严格规范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讲解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并对每一个拆下的零件进行结构、原理和功能的介绍,强调操作过程的重要性。学生通过了解电动机内部结构和功能原理,知道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流程拆装,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对电动机的认知,同时为今后学习电动机的相关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以项目为引领的维修电工“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边教边做的程度上,那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体现专业的特点。《维修电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能够制作出具有一定功能的实物或者完成一个系统的操作流程。针对这一特点,师生可以通过共同实现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任务的实施到最终的评价,都由师生共同负责,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以及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促进团队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但切记,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以项目为引领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要求高、准备工作繁重;对学生迁移运用能力要求高;占用时间多等特点。所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应用适合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6)

为改变这种情况,我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探索课程改革和改进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最主要是两条:一是加大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对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认识、电工工具的使用等。二是将知识分为重点讲解的和一般理解的,与计算机专业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详细讲,认真学,而一般性的知识则大概介绍就行了。并且在授课过程中,不断灌输学生安全用电的知识,并把每部分内容与后面课程的联系告诉学生。

实际上,现在在计算机专业的后续课程中,专门的硬件课程已经很少了,最多也就是组装维修里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的相关课程里有用,但在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的学生一般去的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要求却很高,要会修理电脑、外设,要会拉网线、联网,还要会编程、搞网页设计,等等。所以需要他们掌握很宽泛的基础知识,还要会综合运用。电工技术课程任重道远。

经过几次改革,现在我们的《电工技术》课程基本上安排在学生的第一个学期进行,主要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用电常识、基本电路介绍、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半导体器件、放大电路的应用、数字逻辑、基本逻辑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分析等,而对动态电路分析、放大电路的分析、模拟电路分析、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内容作为了解性知识,在60个学时内完成。这里面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内容,而且虽然内容繁杂,但必须要保证足够清晰的条理性,学生在学习时,教师要随时注意他们的理解接受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节。例如,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好,对电子学的一般知识以及有足够了解,是原来的中专职高的三校生,那就要重点放在其他地方,而如果学生大部分是从高中高考过来的,对电工学的知识仅限于中学物理的范围内,那在入门的时候,就要慢一些了。有时候同样专业的几个班,同样的《电工技术》课程的进度却差得很多。

《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宽泛,为了将该课程讲解透彻,必须对该课程的内容加以整合。(1)考虑到电工技术所涉及的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等内容贯穿课程始终,因而对这些部分的内容从有关章节中提取出来,在课程讲授开始之前集中安排讲解介绍。(2)将电路原理方面的直流电路部分教学,分为原理教学和方法教学。原理部分集中讲解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等内容;方法部分讲解电源等效变换法、支路电流法、网孔法、节点电压法等内容。这种集中讲解的方法便于学生有效地开展比较学习。

另外我们还加强实践性的知识学习和掌握,在实验室里进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平时上课就多接触电工工具、计算机组件、OA设备等。一方面使同学们对这些以后天天打交道的东西不陌生,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随时能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式学习习惯的养成。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声光效果加强学生上课时的精力集中程度,让他们对课程内容感兴趣,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另一特点。尤其对一些微观知识的学习上,枯燥的讲解根本不能完成让学生明白的功能,而FLASH动画的新颖效果,却让学生们很快就明白了。同时,这也为今后制作电工技术的精品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结合学生今后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特意把安全用电技术、电工工具的使用等实践性技能的培养作为重点内容,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一展身手。通过严谨组织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尤其是对实验指导教师也要严格要求。如在实验前认真备课,要求指导教师对实验内容和理论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抓好实验前的预习这一环节,充分阐述有关实验的目的与任务,通过提问、提示、重点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报告,分析其思路及方案的优、缺点,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基础。耐心指导本部分内容,以工程运用设计实验为主,尽管学生思路不一,实现方法各不相同,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故障或提出同实验毫不相干的问题,指导教师应耐心指导,针对学生调试中存在的问题、疑问、难点进行剖析、引导,运用有关理论提供给学生圆满的回答,否则就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使学生感到失望,影响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对现有的工程设计实验进行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实际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

经过几次改革,我们的课程计划内容几经变化,甚至是几上几下。对这门课程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虽然很怀念90年代的学生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劲头,但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家学习的动力是在下降,这一方面要靠社会鼓励、学校激励,建立起一股爱学习、重知识的社会氛围,也要靠广大老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扩展自己的教学手段,用开阔的知识面,风趣的语言,吸引人的教学风格,打造出自己的教学品味,创造教学奇迹!

参考文献:

[1]刘晓静等.《试论“电工学”课程改革》.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

篇(7)

2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在高职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传统高职的电工技术与实践教学通常以学科体系为主线,注意学科及知识的逻辑性,一般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课程目标,立足于知识量的灌输,而很少考虑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刚性的教学计划也难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单一的注入式教学,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在工作情景缺失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得到的是知识学科本位而非职业能力本位,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了。总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高职教育项目课程设计按专业自身定位创建特色,在一定的专业理论指导下的专业技术应用性项目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要素主要从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职业竞争力的培养,重视职业竞争力在职业能力构成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职业技能训练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是高职教学改革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主动型学习、适应性培养等方法,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它强调的教学一体化,通过模仿练习、独立操作;进一步反复训练、充分巩固;最后学会技能、形成技巧。突出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评价体系上,项目课程重视过程和反馈。在评价的甄别、选拔、鉴定能力基础上,增加了教育、改进、反馈与激励的功能。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

3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在高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3.1项目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竞争能力”是项目课程总体设计方向和要求。“电工技术与实践”课程设计以形成学生对电路的制作、安装和测试能力形成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项目实践活动中具备本专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应用人才所必需的电路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3.1.1项目设计的阶梯度

学生是知识和职业能力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学习目标都要由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高职学生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抽象的学习方式;善于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比较容易接受“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而且每个学生的个体特质、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因此,在项目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阶梯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要注意学生的特点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设计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阶段和层次的练习,也就是说“项目”要有阶梯度层次感。使得每个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相应的熏陶和锻炼。

3.1.2项目设计的关联度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项目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对工作任务的解决活动来学习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同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甚至间接或直接地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实际生活,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例如,在《电气控制与安装调试》这一项目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电气原理图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外观、内部结构、接线原则、接线注意事项和思考问题,并向学生展示本次教学任务结束时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理解的方向和模仿的榜样。

3.1.3项目设计的学生参与度

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项目中的任务。例如《,电气控制与安装调试》项目,先让同学们推选一位能力强的同学示范连接电路,一般来说,继电器、漏电保护器很难组装成功,就算能组装,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且需要的时间长,有故障时不会设法排除。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自已的不足。再全班分组进行操作训练,并记录每一组组装所用的时间及出现故障的次数,最后对全班操作进行小结,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加分。从而不仅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避免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1.4项目设计的延伸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趋迅速。项目设计在工作情境的框架下,要考虑学生能构建知识要素和职业技能训练,但不必面面俱到,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尝试的余地,开放性任务,有学生自我拓展延伸空间。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参加专业社团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在教学做一体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启发他们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2组织形式与实施

项目设计完成后,就要考虑采用如何的组织形式和如何有效地展开。组织形式上主要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在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边讲课演示,边示范指导;学生边模仿学习,边动手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的融合。项目重构课程知识与技能体系,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入到项目中,同时还将重难点知识和操作技能加以细化和分解,以利于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保持项目讲授与训练及课程知识、技能学习同步性。实施分三阶段进行。

3.2.1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要做好三个准备:技术准备即完成某一功能要采用哪些技术,知识准备即实现这些技术需要哪些知识,应用准备即这些知识如何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具体操作规程。如根据原理图,怎样画出装配图;根据项目需要,怎样选择适当的材料,准备安装电路;根据装配图,怎样在实验板上安装电路,怎样用万用表对已完成电路进行检测。

3.2.2展开阶段

根据学生个性、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差异进行小组划分,分组时即要考虑防止个别学生依赖性,又要考虑组与组之间的平衡,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作好组员的配备。另外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同学问题和困难以给予适当的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和侧重面要有所不同。总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运用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也应该是启发性的,启发式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当学生连接的电路发生故障时,不要立刻指出错误点,应该提示学生如何用万用表测电压、电阻的方法进行自查,寻找其错误之处。

3.2.3总结阶段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项目完成后的评价工作、自评、互评和老师点评。同时可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项目内容,针对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能够想到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讲解目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趋势,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产现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某企业的具体电路故障怎么去解决以及怎么样去排查常见的电路故障等等。项目课程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强调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边讲边练的形式,步步为营,基础扎实,气氛活跃,教师与学生容易形成交流和共鸣。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整体过程。

篇(8)

2电子电工技术的应用

电子电工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具体以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为主。

2.1发电环节

在发电环节,如何有效利用和改善发电系统的发电机组,涉及到电子电工技术的实际应用。1)静止励磁。静止励磁普遍运用于大型电厂的发电机组。电子技术替代传统励磁机,提高了电厂发电机组的运作效率;2)变速恒频励磁。在水力发电中,水流量和压力大小影响发电效率;在风力发电中,风速决定发电的多少。通过电子电工技术的调整,使机组自转速和电流频率保持一致,可以取得最大效率,如变频电源的具体应用;3)机泵的变频调速。高低压电进行互转时,用变频机代替风机水泵变频器,可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有所不足,需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4)太阳能系统。作为本世纪核心清洁能源,太阳能发电的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功率电流转换器是太阳能发电的技术核心,目前,我国以单独系统运作占大多数,而美国加州电厂拥有着太阳能发电的核心技术。

2.2输电环节

在输电环节,高压直流电、柔流电输电技术和静止无功补偿器的应用涉及到电子电工技术的具体运用。1)柔流电输电技术。电子电工技术结合机械控制技术,可以确保输电水平和输电系统的稳定,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电量损耗。而柔性输电设备的应用,大大增强了电流在输送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高压直流电输电技术。晶闸管和换流阀的出现减少了变压器的使用,增强了转换设备的移动能力,在加强设备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节省了电厂运作成本;3)静止无功补偿器。以晶闸管为基础代替传统电气开关,可以迅速而准确的控制电器,但这种系统目前我国尚未研发成功。

2.3配电环节

在当前配电环节中,对于电能的质量控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想要提高配电质量,对配电系统在电压、频率、谐波及非对称条件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电子电工系统在用户电力技术上的应用,就很好的解决了配电过程中供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保证了供电质量。

2.4节能环节

在节能环节,需要改变电动机转动速度,改良电动机自身性能,才能充分发挥电动机的节能作用。运用电子电工技术,以调速控制代替传统挡风设备,优点是效率高、耗能小、适用范围广也相对准确;缺点是成本高,容易损伤电网,对于小型电厂并不适用。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而我国正处在推广应用的阶段,可以从提高有效功率和减少能源耗损层面入手,在保证电力质量的同时节约能源。

篇(9)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093-01

电力是我国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能源之一,并且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配电工程作为电力输送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对电力的供应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稳定可靠的电力配送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作为电力输送的关键步骤,配电工程已经引起了各个电力企业的重视,本研究分析了配电工程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1 影响配电工程施工质量的相关因素

1.1 人为因素

在配电过程中由人员操作造成失误对配电工程产生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称为人为因素,并且一旦出现人为影响配电工程质量的情况,工程监理人的责任最为严重。工程项目监理人的职责就是对配电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对整个工程质量的控制有着直接的影响。通常电力公司会建立专门的监理部门或聘用专业的监理公司,因此监理人就必须对配电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保障配电工程的施工质量达标。在配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工程设计人员和施工队伍是除了监理人外最为重要的项目管理人。设计图是配电工程施工的基本,而施工团队的技术水平则直接影响着配电工程的施工质量。

1.2 设备材料因素

设备材料也对电力工程的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配电工程施工的规模通常都较大,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许多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并且购买施工材料和电力设备的资金就占总成本的70%左右,所以我们在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来选择材料和设备,一旦施工材料和设备的选择出现问题就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不良的影响。并且由于不同的配电材料的质量标准不同,因此我们在设备和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就要根据配电工程施工的实际条件进行选择。

1.3 施工方案因素

施工方案在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起着指导的作用,施工方案是在考虑了技术、人员、成本和工程控制等实际条件后制定的工程方案。良好的施工方案能够对配电工程的建设成本进行准确的预算和审计从而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并且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能够提升配电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效率。

2 配电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现有设备利用中的问题

由于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电力设备较多,因此对电力设备的使用一定要注意电力设备的有效使用年限,如果长时间使用一台电力设备或电力输送负荷高于电力设备本身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配电工程整个工程的瘫痪。并且对一些用电量较大和持续输送电力的地区要及时更换电力设备,还可以通过配电工程的智能化管理来进行智能、快捷的电力输送,也提升了电力运输的安全性,促进了电力供应稳定可靠的运行。

2.2 供电安全水平的问题

配电过程处理不仅要考虑电力输送的稳定和可靠程度,还要考虑电力输送的安全性,如果压配电网络结构一旦出现障碍就会使配电过程中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电器的使用和电力技术人员的安全。

2.3 用电结构变化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结构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由农业化逐渐发展到工业化城市,因此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而城市的建设规模却没有跟上人口数量上升的步伐,城市内原有的老旧城区无法负担大量人口的用电,导致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有所降低。并且由于老旧城区的建筑较为密集,因此就对配电网的施工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经济效益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低压配电网公变用户较多,而实际情况下的配电容量和用电量却低于50%,虽然专变电用户在变少,但是实际的容量和用电量却远高于50%,所以在低压配电网的工程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到电力企业的收益,同时也要考虑部分专变用户的利益。

2.5 社会效益的问题

配电工程或多或少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些影响,随着我国居民对环境保护关注度的逐渐升高,由配电带来的电磁干扰、变压器噪音和配电设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引起了广大居民的关心。因此配电设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是电力企业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2.6 施工安全的问题

施工安全是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提高电力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性。因此在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范电力技术人员的操作并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安全培训,将施工安全深深的根植在施工人员心中,时刻以施工安全为首要目标。

2.7 施工质量的问题

施工质量是配电工程的关键,高质量的配电工程也就是可靠安全的配电工程。所以配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是工程施工的关键步骤,一定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只有优秀的质量管理才能有效的提高电力配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提高配电工程施工质量的建议

3.1 加强施工管理意识,建立完善施工管理机制

在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配电工程的施工建设,将工程质量管理贯穿配电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并且要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规范,使得整个配电工程的施工过程都有依据课遵循。

3.2 配电工程主要材料的质量控制

配电工程的工程规模较大需要的电力材料也较多,主要是高、中、低不同电压的配电材料,配电材料的质量控制中主要是考虑材料本身的质量问题。不同配电材料的质量标准也不同,所以在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

3.3 加强运行设备的管理控制

运行设备的管理控制主要是包括设备运行标准、设备使用状况评价和设备修护保养三个方面。设备标准的管理主要是要制定统一的设备使用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设备的采购。在设备运行过程中要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随时评价,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有问题和运行障碍的设备要及时进行保修和维护以保障电力配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4 加强对配电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

配电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主要是包括对配电网络结构的优化和日常的维修和养护。为了降低电网维修和发生故障断电而影响整个配电网的运行,所以通常在配电网施工中建设分段的联络断路器,当发生断电时可以及时的完成线路转换,从而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对配电网络进行定时的检修和维护也是保障配电稳定的必备因素,同时在配电网施工过程中应选择质量优良的电力设备并注重配电网络自动化的建设。

4 结语

配电工程的质量对电力的输送和供应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配电工程的施工技术是影响配电工程质量的直接因素。我国在电力改革过程中,向先进国家学习了许多优秀的配电工程施工技术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完善应用到我国的配电工程施工建设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实际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本研究针对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配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篇(10)

一、引言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广泛的应用于高校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对于电力专业的学生来说,电工电子技术是非常基础的专业技术课程。辅助教学系统中包含许多部分学习,其中包括数字电子、模拟电子和电路分析。就目前的辅助教学系统来说,分类较为繁多,使用起来较为复杂。所以在使用辅助教学系统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专业课程内容的系统,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演示,可以更加理解电子电路分析计算的各种方法。电子电工专业,由于涉及到的学科内容非常的基础,并且广泛的应用与社会的各界生产当中。所以在电子电工技术专业当中需要引进CAI教学辅助系统,通过系统的辅助可以更好地去开展教学。

二、CAI系统概念和电子电工的应用概念

1.CAI系统概念在电子电工技术专业当中去引进CAI教学辅助系统,就是利用信息化的设备去推动教学的快速展开。在技术不断完善的今天,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不局限于概念的简单传达和操作模型的正确运转。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的去理解教学的真正含义,需要应用都媒体以及人工智能设备来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教学讨论次数,还可以准确的去分析学科的概念定义来源。通过科学化的对教学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更加深刻的去理解自己专业的知识内容和技术步骤。2.电子电工的CAI系统应用概念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包含许多个学科的内容,比如说电路排布的设计、整体电路的应用以及线路的具体规划。这些内容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当学科的内容很难进行转述和表达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在这个时候如果引进CAI辅助教学系统,就会精准地将电路的模拟排不合实际应用进行具象的表达。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应用一些原理来进行有效的分析,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也会更加的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

三、电子电工CAI系统应用的优势

1.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电子电工专业是一门非常基础的电学专业学科,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只有两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相互结合,才可以更好的去展开电子电工的教学。在电子电工技术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的单一和墨守成规。在专业内容当中会涉及到许多的定义和概念的讲解,学生无法对这些抽象的知识进行具象的转化,对于本专业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通过CAI教学辅助系统的引进,可以简化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些教学环节,对电路进行精准的分析,用学生较为理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CAI教学辅助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为教师节省了许多教学时间。在CAI教学辅助系统当中,会对一些定义和概念进行生动形象的解释,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使学习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理解在电子电工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对电路的排布进行合理的疏导,在电路穿插的课程当中,需要对电路的分布进行详细的讲解。如果这个时候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是无实物,那么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思维能力来进行想象。传统的教学模拟模式很难对图文进行深刻的理解,通过引进CAI教学辅助系统,可以对实验的每一个类型进行全方位的模拟和判定,在整体上会提高学生的知识内容水平。3.实际模拟电子电工技术应用CAI教学辅助系统也是计算机教学系统中的一类,其中包含许多的分支,比如说人工智能和多媒体。在整体的教学过程当中,CAI教学辅助系统可以对复杂的电路进行模拟运转,使学生更加清晰的去直观的了解电路的具体分布状况。在电路的分布过程当中,会出现A电路与B电路结合,同时也会出现B电路和C电路的结合,在不同的结合状况之下,会出现不同的电路分布情况。通过了解电路的分布状况,可以拓展学生的常规思维,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掌握的电路知识更加的印象深刻。4.有效加强学生的实践在电子电工教学的过程当中,经常应用到的就是CAI教学辅助系统,可以将教学的效果提升到最大化,对于电路可以进行实践的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加强了学生的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忽略实践操作,这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的疏漏和弊端。人为的操作实验经常会出现一些的失误,最终就会导致实践的结果不够精准,严重的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CAI教学辅助系统可以精准地将电路分布进行还原,对于复杂的电路也可以进行精准的分析。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会加强学生的基础概念记忆。

四、电子电工技术CAI系统的实现

对于系统设计最重要的就是主页面的设计,系统界面设计主要分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就是要确定控件的选择和位置,第二个步骤就是要将控件的属性进行全面的设置。首先在Matlab命令窗口输入guide,从而可以进入到编辑的窗口,在编辑的窗口中会罗列出普通窗口所具备的所有控件。其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的使界面更加的整齐,对于窗口工具栏的页面进行编辑,使每一个空间可以更加的整齐。在对齐之后就要对窗口进行弹出设置,通过鼠标的拖动可以对控件进行选择,如图所示是系统按钮的调用界面:

五、结束语

中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向前发展,电子电工技术专业是高等院校广泛设立的热门专业。就目前的辅助教学系统来说,分类较为繁多,使用起来较为复杂。在电子电工技术专业当中需要引进CAI教学辅助系统,通过系统的辅助可以更好地去开展教学,在整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忽略实践操作,最终就会导致实践的结果不够精准。

参考文献

[1]张春.电工电子技术CAI系统的实现[J].兵工自动化,2005,24(4):41-42.

上一篇: 入党预备转正公示报告 下一篇: 民警宣传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