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01:37: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生物工程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生物分离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下游技术是生物产品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关键,但是在一些高校这门课程不受重视,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设施不够完善。《生物分离工程》需要一些其他学科的支撑,例如在固液分离技术中讲到的离心技术,沉析技术中讲到的大规模沉析,萃取技术中萃取率的计算都涉及到《高等数学》的相关计算方法,但是笔者发现在对计算进行讲解的时候,很多同学不能理解,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了解到一些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薄弱,亟待提高。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一些高校在开设《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时候,只有理论课,而没有开设实验课,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只是学习理论而没有进行实践,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抽象,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非常重要。没有开设《生物分离工程实验》的原因也有很多,实验设施不完善,学校重视不够,实验资源有限是最主要的几个原因。在《生物分离工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使枯燥的工科课程生动有趣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开始这门课程之前,笔者会先把相关的参考书告诉学生,例如毛忠贵主编的《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刘国权主编的《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刘叶清主编的《生物分离工程试验》等,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参考书,这样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关知识,不仅知识掌握的更加深刻,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一种成就感,同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这样老师在讲述课程知识点的时候就相对容易,课堂氛围也会很活跃。在进行章节学习的时候,可以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者是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这样掌握知识更加牢固。教学方法也要有新的形式,目前智能教学系统已经在各大高校广泛应用[5],例如雨课堂,雨课堂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雨课堂具有多种功能,例如随机点名,布置作业,课堂练习,随堂测验等。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但是由于一些教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雨课堂在年轻教师中应用的比较多。上课的形式也要推陈出新,要有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例如在讲到萃取技术的时候,萃取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有机溶剂萃取、双液相萃取、超临界萃取等,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之前先将学习任务布置下去,各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各种萃取方法的优点缺点,以及适用情况等。课上的时候就可以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评价每种萃取技术的优点、缺点及适用情况,最后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裁定胜负。这样不仅使枯燥的工科课程充满乐趣,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生物分离工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2.1加强对《生物分离工程》的重视
首先应该加强对《生物分离工程》这门课程的重视。《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与工程、制药工程等专业开设的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课程。由于《生物分离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基本包括所有工业上和实验室的分离技术,有固液分离技术、沉析技术、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吸附与离子交换技术、色谱分离技术、电泳技术、亲和分离技术和精制。内容多但课时量少,仅48课时,这其中还包括实验课。如果每种分离方法都讲述,就会造成每种分离方法都讲的不够深入;如果详细讲述,如此之多的内容很难讲完,针对上述情况,应该增加本门课程的课时量,可以分成两个学期进行授课,每学期讲述几种分离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与专业的见习相结合,学生在企业见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生物分离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生物工程的专业,见习企业一般是酒厂、药厂等与生物产业联系紧密的企业,药厂中的抗生素的生产就涉及到《生物分离工程》的内容,例如,一般抗生素都是由微生物发酵生产,发酵周期结束后就要进行固液分离,将发酵液与微生物菌种进行分离,涉及的内容有,凝集、絮凝、过滤和离心;如果发酵产物是在细胞内,还要增加细胞破碎的步骤,细胞破碎分为机械破碎和非机械破碎,涉及的破碎方法主要有超声波破碎、撞击破碎等。然后进行产物的初步纯化,这一步主要去除与目标产物差异显著的杂质,涉及的分离方法包括沉淀、吸附、膜分离等。接着是高度纯化,应用到的纯化方法有柱层析、薄层层析、离子交换、亲和色谱和吸附色谱等。最后是成品的加工处理,包括浓缩、结晶与干燥。学生在见习的同时,加深对《生物分离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院校应该开设《生物分离工程试验》,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理论课的时间,而且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深刻。学校还需加大对生物《分离工程试验》学科的投入,众所周知,生物分离工程试验材料价格昂贵,尤其是色谱层析的时候,层析介质价格较高,例如离子交换介质,柱层析时使用的预装柱,价格在万元以上,因此生物分离工程试验的成本较高。《生物分离工程实验》可以和《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或《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相结合,综合实验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内容,这样可以节省《生物分离工程》的课时量,也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2.2加强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
《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其它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支撑。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进行过程的推导,例题的讲解应用大量高等数学的知识,例如萃取率的计算,萃取平衡的推导。但是在讲解到这些知识的时候,有些学生不知所云,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差,甚至失去对这门课程的的兴趣,究其原因就是相关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没有打好基础,因此要求相关学科在考核的时候,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标准。相关学科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也要侧重不同的知识点。同时相关的专业课也要加强联系,例如在间接固液分离内容的时候,就要扩展讲解发酵过程,发酵系统成分复杂,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成分,在这些成分中有哪些比较容易的去除,那些需要进一步纯化等。
2.3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
对于工科课程,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大大折扣,如何让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一直是困扰工科教师的难题。笔者通过对《生物分离工程》教学总结了一些经验。《生物分离工程》主要分为不容物的去除,产物的初步纯化,产物的高度纯化和产品的加工处理,其中重点讲解产物的初步纯化和高度纯化,涉及的分离方法有沉淀、吸附、萃取、膜分离、柱层析、薄层层析、离子交换、亲和色谱和吸附色谱等。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收集一种或几种分离方法的信息,然后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由于要讲解给其他同学听,肯定自己查阅资料的时候会更加认真仔细,掌握大量的知识,等学生讲解完成后,根据学生讲解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这样是学生自己参与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很有成就感,同时,新的课堂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辩论会的形式,例如,在讲解萃取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收集物理萃取和化学萃取的知识,课上就哪种萃取更具有应用价值展开辩论。这样的形式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辩论的过程总掌握相关知识。
2.4教材的甄选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微生物工程是一门含有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的专业课程,是苏州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目前,苏州大学生物学专业包括生物科学、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应用生物学、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等6个本科专业(方向)都开设了微生物工程实验课程。在以往几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各专业教学大纲的不同,导致微生物工程实验课时不统一,从18学时到36学时再到54学时,因此实验内容需要不断更改,导致部分实验内容孤立、不系统、不连贯,并多为验证性实验。随着这几年实验室建设的推进,开设微生物工程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有了极大的补充,现在可以开设的实验特别是设计性实验的数目大大提高。我们总结了前几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逐步完善了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的实验内容,并建立了一套能够适应不同专业不同课时的微生物工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实验教学特色。
1 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由于我校的微生物工程实验课程涉及的专业较多,且各专业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以及需要掌握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也有所区别,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构建了微生物工程实验课的实验项目,所有实验都是综合型或设计型实验。这些实验项目主要分为四方面:第一方面是菌种的筛选、鉴定和诱变实验,这属于发酵工程上游的内容;第二部分是环境条件(温度、pH值、溶氧)对分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这属于发酵工程中游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发酵产品的分析,这属于发酵工程下游的内容;第四方面是发酵产品如酒酿、葡萄酒、凝固型酸奶的制作。
1.1 根据实验大纲,改革实验内容
由于微生物工程实验的内容具有连续性,所以在安排课表的时候宜将这些实验集中安排在一周或两周内进行。根据各专业(方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时,有选择地开设几个实验,为了提高实验效率,这几个实验通常同时进行。一般来说,上游和中游实验均必选一开设,下游实验和发酵产品制作的实验必开。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太多,须将中游实验分批轮流选择开设。
将整个微生物工程实验的内容进行系列化、单元化编排,以利于学生对微生物工程知识及实验技能的系统化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多动手、多训练,学生对微生物工程实验课程体系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实验技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2 增加自主设计性实验
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增加自主设计性的实验,如有用化合物生产菌株的筛选,让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中肯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始终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若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给予及时指导。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而完成的实验,学生的印象更深,收获更大。
1.3 开设传统发酵食品、饮料实验
在生物学的所有专业(方向),我们都确定酒酿、葡萄酒、凝固型酸奶的制作为必开设实验。因为微生物工程(又称发酵工程)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早在2000多年前,发酵技术就被人们用来生产各种酒和风味食品,今天,发酵食品和饮料仍在我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三个实验中,每个学生都兴致高昂地动手制作酒酿、酸奶、葡萄酒,实验结束时,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分享着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这三个实验也是我们微生物工程实验的亮点,有的学生后来还会在家人、亲朋面前露一手这些制作技术,有的学生毕业多年后对这些实验仍记忆深刻。
2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合理的实验内容和体系还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作保障,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的。①在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促进学生的思考,点拨学生的思维。
2.1 利用视频辅助实验教学
在讲解发酵罐的结构时,往往由于学生多,造成部分同学看不见或看不清。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事先对这部分内容录制了一个视频,在实验课上,我们采取边讲解实物边观看视频的方法就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有的实验操作,老师在讲解完后还可放一段相关的实验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大家有一个更直接的感官认识,这些视频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或国内外大学的相关专题网站获得。②
2.2 实验分组的改革
以往有些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每小组学生人数多,造成有的同学袖手旁观或者不能参与实验,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甚至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学生作为实验课的主体,实验的每个环节和步骤都必须亲自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在安排每个实验时,会根据实验内容、实验条件和班级人数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确保能做实验而不是看实验。例如,酒酿和酸奶必须每人都做,每人制作出来的产品最后须经老师评分,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学生偷懒或逃课。
3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1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多门知识和技能而开设的一种复合型实验,但实验时间较长,劳动量大,而且这些实验对实验设备的依赖性比较强,实验过程中很难保证每人一台发酵罐或者灭菌锅,只能分组、分批进行。因此对此类实验,我们采取团队合作的形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组,每组3~5人,安排组长,所有实验都由小组共同完成,组长合理安排本组成员完成相应的工作量。比如“环境条件(温度、pH值、溶氧)对分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实验是在发酵罐中连续进行30小时左右,过程中需要定时取样和对相关指标进行测定,需要熬夜,小组成员间可以协调安排值班。每个小组成员必须认真对待,确保自己负责的实验部分正常进行,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否则自己的小疏忽或失误就会导致整个小组大实验的失败。所以,最后的实验结果是由大家集体合作贡献得到的,根据每个人得到的实验结果绘制成发酵过程曲线,这样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3.2 强化科研意识
为了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在单组实验的设计和安排上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案设计过程,加深对相应知识重点、实际应用的理解。例如在酵母细胞纯培养的实验中,引导学生对影响细胞生长的若干因素进行优化,将正交设计实验思想引入实验中,训练学生掌握这一重要方法,并学会应用极差和效应图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这类实验,只有题目,而结论未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工作,始终处于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这类实验和科研相结合,有利于把科研的思路和方法更形象地传授给学生。
4 结语
通过微生物工程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发酵产品的生产过程,加深了对理论课中基本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通过对微生物工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改进,加强了与实际生产和科研工作的联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让他们懂得实验课不仅仅是做实验和完成实验的简单过程,更重要和具体的工作在实验过程之外。通过训练,使学生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控制和实验数据分析整理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提高了学生独立开展科研实验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目前倡导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满足21世纪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1.1.教师队伍对工科专业的认知存在差异
湖南科技学院于2002年创建生物工程专业,经过对具备工科背景人才的大力引进,以及历届教学管理者和专业教学团队的规划建设,已建成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但仍存在工科专业教师比例相对偏低,专业教学培养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如2016级、2017级生工专业,制定培养计划仅36学时,导致许多工程设计基础类的知识无法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观其大略,作一下设备类型、流程、特征、结构等方面的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点,如气液双膜理论、福田秀雄的轴功率计算公式等知识并未对学生实施讲解教学,导致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繁重,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只能退而求其次、降低标准,以完成整体课程内容涵盖范围为要。要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离不开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而要使学生具备工程意识,首先需要相关专业教师具备工科背景,以及足够的工厂实践经验,让这些有工程意识的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制定与规划过程中来,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2.学生观念的变化导致工程应用类课程兴趣减弱
伴随着网络经营模式的兴起,以及传统制造行业的长期不景气,与生物工程专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方兴未艾,高端技术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经8年以上的学生跟踪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对未来从事工作的期望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当下我校生工专业大学生更愿意从事一些相对轻松、智力依赖型的技术性、服务性工作或研究任务,对工程技术性质的工种兴趣不大,即使已明确告知学生技术人员的提升高度后,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点的兴趣仍然不足。相对于高精仪器而言,学生对生产设备的亲和度明显偏弱,认为这是工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对工程类知识及技能存在一定偏见。
1.3.教学条件仍有待提高
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应用性课程,所学习的对象皆是本行业内常见的专业生产设备,而学生实践经验普遍十分薄弱,对专业设备更是接触不多,常规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范畴感触不强,教师教的过程中也倍感压力,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其中固然与本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但作为一个教学单位,适当增加教学投入,积极引进一些教学模型或仿真软件,将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除了以上几点,在教学过程中,《生物工程设备》还存在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为改进上述不足,加强学生工程意识能力的培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生物工程设备》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理想效果。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2.1绪论讲解前沿化
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开始,绪论质量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主讲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深度与广度,也决定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的高低。根据大一大二打下的基础,学生基本了解一个典型的生物产业实现技术过程,即以“原料前处理微生物扩培规模化悬浮培养(发酵)分离、纯化干燥混料成品”流程为主线,采用互动问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各个环节所涉及的技术种类与要点;再进一步引出与采用该技术生产的主体—设备,然后从整体上介绍设备的分类、选型标准、设计要求等,包括新型设备的应用情况;最后抛出问题,如“如果你来兴办一个生物企业,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或“如何保证产品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提高生物企业竞争优势?”等问题,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际出发去考虑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2.2.知识结构模块化
本课程内容体系分为三大知识模块:第一模块:生物反应器,此模块下又包含三个小模块:1)通风发酵设备;2)嫌气发酵设备;3)动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其中以第一小模块的教学内容为主,第二小模块次之,第三小模块再次之的顺序分层次逐级讲解,且通风发酵设备模块中又以机械搅拌式通风发酵罐为重点核心内容。第二模块:生物反应物料处理及产物分离纯化设备,此模块内容包括:1)物料处理与培养基制备;2)过滤、离心与膜分离设备;3)萃取与色谱分离设备;4)蒸发与结晶设备;5)干燥设备;6)蒸馏设备,共6个小模块,每个模块分4-6学时完成,共计30学时。第三模块:辅助系统设备,此模块包含3个小模块:1)空气净化除菌与空气调节;2)物料输送系统设备;3)生物工程工厂制冷系统设备及管道的清洗杀菌。此三大模块中,以第一、第二大模块为主,第三模块为辅,分步骤、有序地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专业设备生产与应用现状,以及相关零部件或设备的国家/行业标准,并在实例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查阅和选择国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国标及行标在工业设计与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2.3.教学内容生动化
由于生物工程设备课程的特殊性质,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穿插运用到多门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学生必须面对大量的方程式、公式以及各种设备结构模型,若仍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必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为改善这种状况,主讲教师须力求使课件内容生动有吸引力,在不影响主体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我们作了如下改进:1).积极引入各类型的仿真视频,如“啤酒的酿造”、“味精的生产”等,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本行业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各个设备在不同生产要求中的应用;2).适时启用虚拟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模拟软件控制整个啤酒酿造生产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实际生产设备操作流程和要点,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相关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的理解;3).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搭配图片,如罐或锅,可先放仿真模拟三维图和实物图,再放工作动态图,最后再放平面布置图及截面图。如此,丰富了课堂信息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效果。
2.4.教学形式多元化
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一些难点兼重点的理论知识及实例教学部分,自然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对于那些其它课程已涉及或部分学习过的内容,如动物/植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膜分离设备、萃取与色谱分离设备,其分离原理与技术已在专业课程《细胞工程》和《生物分离工程》中涉及;而蒸馏设备的分离原理部分则已在专业基础课程《化工原理》中进行了系统性学习,这些内容可采用启发式、研讨式[5]或学生直接上台讲解的形式展开教学。另外如“生物反应器的检测控制”部分则可完全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如“培养基制备”、“空气净化除菌及计算”等部分内容还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讲解之前,根据这些章节部分的内容,提前布置一些诸如“糖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空气介质过滤模型厚度计算中为何不考虑介质厚度对气体膨胀的影响?”、“如何看待糖化锅与糊化锅在结构上的相似性?”等问题,以及“还有哪些可改进的措施或更加理想的计算模拟模型?”这一类拓展性问题,锻炼学生思考工程技术问题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对工程技术类知识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展这类教学形式之前,要求学生在课余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机会加以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3. 教学方式方法调整成效
通过上述教学对策的探索与实施,学生对《生物工程设备》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尤其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反应最为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类课程的“枯燥”、“机械”的看法。通过对《生物工程设备》的教学改革,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锻炼了学生看待工程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专业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程在我校生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应达到的效果。
二.《微生物代谢调控》教学反思
1.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课程偏理论,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微生物代谢调控》理论性强,单纯的理论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在严格限定教学大纲的制约下,任课教师只能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施教。再加之学生整体素质确实与国内一流大学存在一定的差别,大部分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学生一旦在大一大二掌握的相关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话,学习的困难程度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困难的,创造性学习就更无从谈起。
1.2.教学方式难以突破,学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尤其是涉及到基础知识的部分,一般采用的方法无外乎“记”和“背”,然而若在教学过程也采用这种方式的话,非常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厌倦之感,甚至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而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即是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自愿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与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固然十分重要,但如何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原理/技术则显得更为重要。好的教师,更应该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抛砖引玉,而非一味的讲解知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实时调整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1.3.考核体系僵化,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
以往的考试大纲固然对考核的内容、范围、形式作了详尽的规定,对指导学生复习也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但考核形式毕竟过于单一,学生学习效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高,更不能反映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大小的差异。大部分学生往往习惯于考前突击强行记忆以提高考试成绩,这种方法虽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坏处也十分明显:学生学得不扎实,记得快忘记更快,能力培养根本无从谈起,违背了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即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实际教学信息反馈而且因为生源质量的原因,而且学校还有一条规定,即要求所考核课程卷面成绩不及格率不得高于20%,导致任课教师在出卷时必须考虑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接受理解的程度,致使考查的内容也不能有太大的变化,
作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理论课程,所思考的角度、看待生命单元内在规律的方式、改造细胞为人类生活生产服务的方式,与以往学生接触的单门技术完全不一样,《微生物代谢调控》是在基因水平上,以网络的形式构建、解释、阐述细胞内物质合成的规律,并且不限定育种手段,达到重构新的代谢途径、或绕过已知代谢通路、调整/改变现有代谢网络的结果。就学习者而言,最大的障碍恐怕还是在于如何打破已形成的思维定式,理解并接受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常规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范畴感触不强,教师教的过程中也倍感压力,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其中固然与本课程内容密切相关,但作为一个教学单位,适当增加教学投入,积极引进一些教学模型或仿真软件,将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除了以上几点,在教学过程中,《微生物代谢调控》还存在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风气导向影响等问题。为改进上述不足,加强学生工程意识能力的培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微生物代谢调控》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理想效果。
2.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2.1优化知识结构,突出能力培养
本课程内容体系大致分为三大知识块:第一块: 微生物代谢调控的基本思想。第二部分:生物育种技术,此模块内容包括:1).诱变;2).融合;3).基因重组。第三部分:代谢调控育种实例,包括糖、脂、氨基酸、核酸与抗生素的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节控制。此三大模块中,第一模块是核心,第二模块是支撑,第三模块是延展。其中的核心模块,按照个人理解及总结,微生物代谢调控思想可归纳为五个字,即“切、阻、疏、通、除”。“切”指切除平行代谢支路,“阻”指阻断进一步向下合成途径,“疏”指疏通代谢流,“通”指提高细胞通透性,包括提高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除”指解除特殊调节机制,包括解除代谢互锁、打破代谢平衡以及条件突变株的运用等手段。分步骤、有序地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实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专业设备生产与应用现状,以及相关零部件或设备的国家/行业标准,并在实例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查阅和选择国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国标及行标在工业设计与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2.2 重视绪论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绪论是一门课程的开始,绪论质量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主讲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深度与广度,也决定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的高低。先行对大学生开设的课程按生物技术实现流程作分类梳理,即哪些技术属上游技术,哪些属中游技术,哪些属下游技术,哪些属于技术的理论基础,随即引出《微生物代谢调控》属上游技术的定性结论,同时强调它又不同于已学的技术,它更多地体现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的特异性,即在分子合成代谢通路或网络水平上对基本的生命单元—细胞进行人为的、有明确目的的改造。在这里,各种育种技术仅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凡是从代谢通路层面上存在改造、整合、重建可能性的技术均可单独或联合采用。再介绍“代谢控制”概念的产生,发展历程、基本思想以及指导技术应用概况,包括衍生技术学科的发展,如代谢组学、转录组学、GC/LC-MS、蛋白质组学、代谢工程等,它们是在更为精准、精细的分子水平上阐述或解决与代谢网络相关的机理或技术应用,可看作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发展结果下代谢调控的延伸与拓展。最后再结合一些实例,如在植物中过度表达萜烯合成酶以增强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在水稻中提高VA的合成量以增加大米的营养价值、在粮食作物中提高黄酮类的合成量以增加其抗氧化水平等,介绍代谢调控的发展现状及在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3.更新教学方式,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坚持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准则,以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习方式的改进与发展,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一些难点兼重点的理论知识部分,如代谢调控的核心思想,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而对于那些其它课程已涉及或部分学习过的内容,如生物育种技术及原理、初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等内容,其相关知识已在专业课程《生物化学》、《基因工程》、《微生物学》和《细胞工程》中进行过系统性的学习,这些章节的大部分内容可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或学生直接上台讲解的形式展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可根据上课班级人数分成2-5人的小组展开,并及时予以评分备案;而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部分,如DNA的合成、抗生素的合成,则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育种实例及具体应对策略环节,则采取案例分析式、启发式与研讨式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即先以谷氨酸(Glu)高产菌的选育为例,详细、系统地讲解Glu在EMP和HMP途径中的代谢调控要点,如何在代谢控制发酵基本思想的指导下,分析拟定较为具体的筛选策略,再依据每一条筛选策略,制定更为详细、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法,将《微生物代谢调控》的基本思想分步骤地、有序地贯彻到具体的微生物定向育种过程中去;后续章节的实例环节再依据随堂作业、课堂问答反馈的结果,让成绩较为理想的同学们先行示范讲解、其它同学陆续跟进的次序进行。最后,采取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作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即不限定目标菌株累积产物的种类,但避免组与组之间出现完全相同的情况,通过自行查阅文献、分类整理,就已报道或生产用的菌株作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重点从代谢调控方向阐述为何打上某种/多种标记后可提高目的产物的累积量,以及还可以作哪些具体的改进或改良的方式提高菌株的产率,力求使每位学生掌握如何利用代谢调控基本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代谢调控的思想成为学生专业思维习惯中的一部分。
2.4.改革考核体系,锻炼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79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及人才需求模式的改变,国家对高等教育战略方针进行了修订。根据学校类别,将传统的“象牙塔”式高等教育细化为“研究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 [1]。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主。
1 本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吉林省产业需求存在问题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国继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之后开始招生的生命科学专业,是21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1998年教育部布的全国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生化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归为到生物工程专业。由于该专业具有典型“工程”性决定其专业特征为工科专业,所以学生培养模式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其它专业具有明显区别――该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产业化人才为主[2]。本科毕业从事非对口工作在吉林省地方院校及新建本科院校所开设生物工程专业中较为常见。根据学院多年就业跟踪调查显示,本校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考研生除外)仅有1/3从事本专业,且大多从事层次较低的技术工作;1/3毕业生从事医药销售等生命科学相关工作;1/3毕业生放弃本专业。企业普遍反映,入职毕业生实践能力滞后于理论能力,必须在“师傅”的带领下,经过实践学习才能独立胜任专业技术岗位,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
随着国家政策与吉林省经济发展和转型,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迅速,生物产业涵盖医药、化工、检验、食品、环保等领域。已拥有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修正药业、通化东宝等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2016年1―6月,全省生物医药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4%[3]。
此外,吉林省在生物化工,特别是“玉米化工”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现已具有大成集团、吉林燃料乙醇、中粮能源生化、松原吉安生化等龙头企业,打造吉林玉米生物化工材料基地,基本建成中国玉米生物化工材料示范基地。预计到2020年,吉林省生物质经济形态基本确立,生物质经济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包括玉米深加工产业),使生物质产业成为吉林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的主导产业[4]。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宗旨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根据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可预见未来吉林省将大量需要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但由于应用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存在专业建设调整滞后、专业与产业不对接等问题,暂时无法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所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配置、授课内容、校企合作、教师培训方面进行改革,以满足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的需求,促进吉林省生物产业发展。
2 根据市场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吉林省经济转型和生物产业的发展,吉林省急需大量应用型生物人才。因此生物工程系决定一改过去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组织生物工程专业骨干教师深入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辉南长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大成生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并同职业研发专家和行业技术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生物制药”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化工”部分。降低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教学实习学时,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时间及动手能力(表1)。此外增加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时间,使学生在校内所学在企业进行检验。对于新增加的“生物化工”部分,系部教师根据企业一线情况增加发酵工程、生物制品工艺学等课程实践教学学时。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基础技术的操作要领。
3 根据企业需求,重新规划课程配置
根据多年企业用人情况反馈显示,应届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但不具备毕业入厂即工作的能力。同时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但对于行业新进展了解不多。因此,本专业重新规划课程配置。降低专业课理论学时,将其中“深、难”部分作为自学内容(对于考研同学,如需学习,教师可课下辅导);对于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制品工艺学等课程,增加前沿知识介绍(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可让学生课下准备,课上讨论);增设“生物制药”、“生物质能”等专题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生物工程应用进展了解;此外,在增加实验教学基础上,进行实验课程整合,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多门课程的实践技能,还能使学生综合运用多课程实践技能。实验课的整合,更加贴近生产一线的应用。
4 提高应用能力,修改授课内容
为适应湖南省经济的发展,我校于2002年开始筹建生物工程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经过十年的专业建设,本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逐渐成熟,形成了理工交叉、工科特色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一套生物工程本科专业培养体系。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1.1学科定位
生物工程专业是工科办学专业,或者说是侧重工科、工管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产业化人才为主。
1.2培养目标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既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科学背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生物工程基本原理学习、实验技能训练、工厂实习及参加科学研究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或到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或经营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1][2]。
2专业建设具体实践
2.1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体系
十几年来我们十分重视专业教学计划的设置与修订,基本上每年修改或重编一次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根据学科发展,以构建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在听取广大教师与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经专业教学小组及系、院教学委员会讨论后精心制定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有特色、有措施。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围绕“突出具有工程知识背景,又掌握一定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知识”这两个基本出发点。实践证明,这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3]。
2.2制定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与教学计划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明确,充分考虑了生物工程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基础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毕业生具有对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工厂工艺设计、组织生产生物工程产品的实际工作能力,树立国际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2013级培养方案与2010级相比,具有较大的改变,在总学分下降8分的情况下,选修学分反而提高了4.5分,使选修课程的学分与总学分的比例从18%提高到近22%。通过学分的调整,给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以前开设课程较少,专业方向单一,特色不明显,通过近5年来不断对选修课程进行整合,到2013级为止,新增了8门选修课程,并将选修课分类成2组研究方向,如生物化学工程、生物制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选课自由度,使他们能充分按自已的个性发展[4]。
2.3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
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并能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向教学内容渗透,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科学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长期以来我们十分重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在国内大环境下,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以适应生物工程专业学科发展与教学需求;通过引进、送出去培养等方式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生物工程系的学科队伍是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的队伍,同时也是一支富有合作精神、年富力强、战斗力强的队伍。目前生物工程系现有教职工10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教学、科研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高达90%,平均年龄为41岁。生物工程系十分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近10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以及一批省部级基金、攻关和重大横向项目等。近3年来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8项。
2.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SRTP训练
2.4.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整个大学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培养学生独立组织、完成实验的能力及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为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好基础。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范,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在课程、实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对本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切实了解和体验到整个生产过程,达到实习教学效果。专业制定了符合本专业特点的生产实习与认识实习的大纲。在实习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所有专业的实习时间、内容、要求等。实习指导教师按大纲制定出详细完善的实习计划,对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考核、纪律等都作明确的规定。在每次联系实习时提交给实习工厂,以使实习按计划进行。实习结束后,教师提交实习小结,学生提交实习纪录本。
2.4.2专业实验教学
生物工程实验室设备精良,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求。专业实验教学人员力量强,在带好常规教学实验外,注重专业实验室建设。认真制定实验方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通过专业实验对本专业有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专业实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验室目前共开出专业实验8个,均为综合性实验。对学生开出的所有实验课程均有实验指导书,并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不断补充和改革[5]。
2.4.3SRTP训练
我校针对二、三年级学生推出的大学生科研究训练计划(SRTP),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训练的机会。从第二期开始至第七期专业教师和学生共立SRTP项目15项,据不完全统计有40名以上学生参加该项训练。学生参与各类课外活动积极性高,近年来获得校级及以上奖2项,4篇。我们采取的举措有:1)安排学生参与到本系的科研中锻炼,邀请本科生参加研究组的的专题学术研究讨论会。2)在一些专业课中布置大型作业,经过教师的评阅后,在课堂上由教师或学生本人作报告,教师组织同学点评与讨论,由此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提高文献综述和表达能力,营造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学习氛围。3)实验室对本科生全天候开放,平时可以在教师或研究生的指导协助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2.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针对目前专业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生物工程专业对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模式、手段进行改革、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创新的要求。经过几年的努力,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已经达到100%,其中讨论课、工程设计课、网络教学及双语教学课达到3门。
2.6加强毕业设计阶段的管理
我院对毕业环节非常重视,首先在选题上要求更多注重前沿性、实用性与创新性。根据选题原则,先各自上报论文题目及容纳学生数,再由学生自由选择填报,在毕业论文(设计)前一学期落实到学生,以便学生提前作好准备。近3年来,学生选做的毕业论文题目95%结合课题或生产实际,部分与SRTP项目、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结合。在每年的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学院督导组随机抽查5%~10%的学生,着重检查学生是否按照学校和学院关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进行工作,如完成文献综述、工作进度、存在的问题及指导教师情况。后期论文撰写答辩,各专业制定统一评分标准,对学生的研究水平、独立完成工作能力等进行考核。今年学院还专门下达了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鉴于院、系管理到位,近5年来,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在论文复评中没有出现不符合原等级的论文。
3专业建设的体会与讨论
经过十年来的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已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毕业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体会如下:
3.1突出过程工程背景的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专业与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明显差异在于生物工程更强调工程概念,必需培养学生理解与掌握“过程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这是培养具有工程知识背景人才的基本点。因此,我们必须围绕这个基本点来制订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规划,制定培养方案,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落实教学计划。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改革证明,坚持这一方针符合生物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也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吻合[6]。
3.2高水平科研工作是教学与教研的基础
及时将前沿性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和教材中是提升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实现此过程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们长期坚持安排有科研经验的教师担任相近课程的主讲教授。加强对年青教师的培养,健全教师培训机制,同时,利用我校多学科优势,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对于进一步增强科研活力、开辟新的课题或研究方向、促进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始终安排高水平的教师活跃在教学一线,将新思想、新成果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是提高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水平的基础与关键。
参考文献:
[1]赵宝华,刘伟,齐志广,等.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6):131-135.
[2]张超,张健,侯茂,等.生物工程专业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11343-11345.
[3]杜志强,沈秀丽.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35):40-41.
[4]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02-105.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和实验药品,并在实验前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全部告知学生,使得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师预设的实验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改善实验教学的现状,教师应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重视对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操作技能的培养。如,在综合性实验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盐酸苯海拉明的全分析实验,要求小组内成员都要参与到实验准备、试剂配制的实验全过程中;在设计性实验中,布置学生设计出三种测定乙酰氨基酚含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乙酰氨基酚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地开展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二)开展课外研究活动
在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可将部分需要改革创新的内容作为学生的课外研究计划,并选出一些科研兴趣比较浓厚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研究计划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例如,为获取药物分析实验中的抗生素检定样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优化庆大霉素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庆大霉素发酵液分离与提研究等科研项目,这不但为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开展课外研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对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更感兴趣,可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学有所用的乐趣,大量的实践证明,将科研活动引入到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当中,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三)构建仿真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
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仿真一体化教学体系,使学生经历新药物研发的全过程,将跨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仿真一体化教学体系包括新生物药物的GMP认证、新药物的合成、生产、质量分析、流通、使用等环节,并将现代化企业中生物检定法、免疫法、酶法等多种药物分析方法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使学生逐步掌握试验材料、仪器、试剂的使用方法,了解微生物学、生物药物分析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现代生化技术等领域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以其自身图、文、声并茂的特点,成为专业教学中最为实用的教学工具之一。借助多媒体工具,不但能够将原本比较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直观、生动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扩大信息容量,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必须注意的是,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时,由于其中涉及的知识量相对较大,从而使得学生很难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效整理。为此,教师可以将多媒体与板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二)开设网络课堂
现如今,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广,几乎各大院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网。为了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的教学效率,可以校园网为依托开设网络课堂,并建立包含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仪器设备、答疑测试等内容的网络资源模块。通过这些模块,不但能够扩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混合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兼具网络与课堂教学的优势,运用混合式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为此,教师应当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为学生设计出一些好的教学活动,这不但可以解决课程教学时间与空间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这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运用多种教学评价方法,重视学生综合能力评价
评价是检验学生某一段时间内学习成果的最佳途径。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都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而考试成绩也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当改变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积极运用多种考核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科学评估。首先,生生互评。学生本身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以应当让学参与到评价中来,通过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可以使学生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有助于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其次,教师评价。教师一般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仅如此,还对学生的能力也有所了解,如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为此,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将能力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最后,企业参与评价。学校可以聘请医药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实际岗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对专业岗位的要求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达到岗位要求,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工程技术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在我国,一些高校生物工程教育往往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科研、轻教学,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大多数对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工程设计缺少理解,觉得科学比技术更重要,这也正是这些生物工程专业工科教育不重视实验教学和工程设计的误区,导致学生缺少综合实验设计和工程设计的经历。此外,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教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报告格式甚至每一步得到什么结果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学生依葫芦画瓢,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综合性实验也由于学生人数偏多、设备台套数不足,动手操作的少,旁观的多,教学质量大受折扣。而设计性实验更是凤毛麟角。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实习教学则包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一般以校外为主,校外实习基地是工程训练最好的场所,是工程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些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实习经费偏少,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往往由企业单方面提供。由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尽管不少高校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绝大多数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没有制度约束和政策支持,对学生实习热情不高,而生物工程专业相关企业又相对偏少,导致一些新增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单位不对口,实习内容能减则减,实习过程流于形式,质量难以保证,常常是走马观花,草草结束,难以发挥实习应有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及考核方式方面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一般都建立严格系统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监控措施和考核评价办法,而一些高校对实践教学却往往缺乏有效的全过程监督和健全的考核评价制度,或没有认真落实和执行。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过程控制体系是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前体也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难点,由于实践教学流动性强、机动性明显,不易对学生实践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给出准确评价,因此,少数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往往采取点名制方式进行过程控制,对于实践效果则依赖于最后的实践理论考试,考试内容通常属于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极少有学生不及格。通过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践效果仍旧属于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抹杀了学生兴趣,阻碍了个性发展,确实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水平。因此,有必要强化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监控方案,并不断改进实践教学考核办法,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才能得到保证。
(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近年来,虽然新增生物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中引进了大量的具有生物专业背景的博士人才,有效解决了多年来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学位偏低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发现,这些新增专业新进教师相当数量属于学术型的,擅长科研学问研究,很少在企业工作过,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数缺乏工程技术学习和研究经历。由于缺乏工程实践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能手,因此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况且一些高校为这些教师创造培训、进修、企业锻炼的机会也有一定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导致这些高校部分生物专业教师宁愿多上些理论课,也不肯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即使在举足轻重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选择毕业论文的多,采用毕业设计教学方式的则寥寥无几,极少数高校新增生物工程专业甚至清一色的采取毕业论文形式。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悖于专业培养目标。目前,特别是新增生物工程专业教师队伍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双师型”教师、师资专业背景比例失衡、专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等问题。(五)工程师培养体系方面近年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经审核,教育部最终批准61所高校成为首批批准的“卓越计划”实施高校,一批涉及工程与工艺的工科专业成为试点专业。相比而言,属于朝阳产业的生物行业尚在培育、壮大过程中,虽然许多从事生物工程教育的人士已经意识到“卓越计划”对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部分相关企业并未深度参与到一些高校生物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空间依然广阔,职业资格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工程师培养体系尚不够健全。为了适应国家工程教育发展新趋势,必须进一步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与其相关产业的合作,使得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这两条驱动生物行业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链条灵活运转。
二、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措施及途径
(一)规范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明确工科办学思路我国生物工程专业正式设立时,对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具备生物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产品技术研究开发、质量检测和企业管理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构筑生物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时,要重视生物基础、化学、生物化学工程等基本知识单元的设计,以此组成专业核心知识体系,体现专业的本质、交叉与融合。高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兼顾个性差异,留有足够的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具体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按各校的特色和条件设定,特别是选修课程更要体现不同学校的基础和专业定位,如生物制药、环境生物工程、发酵工艺、能源生物工程、生物材料等,以适应不同学校的学生来源、教育资源的差异以及培养目标的行业方向和特色。
(二)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确保工程技术教学质量在实验教学方面,逐步减少认识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以及研究性实验。根据实验内容的内在联系,科学地综合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积极引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科研新成果和社会应用新项目,引入国内外方法成熟、适合本科实验教学的先进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应当有体现工程技术训练的内容,不应仅限于生物工艺技能,而应有所拓展。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应逐步加强实验仪器设备投入和加快实验室建设,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率;利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搭建具有生物工程技术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引进企业的资源和设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模拟现场工程环境。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分层次构建完整的“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实践与工程应用教学体系”。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工程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利用生物工程仿真技术、校内外工程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工程应用能力。为保证工程实践教学质量,应着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顺利完成工程实践教学提供必备的条件和环境。通过与企业联合投资生物产品中试生产设备、购置生物工程仿真装置等方式构建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是拥有或模拟一个真实的生产系统,完成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可以实现或模拟真实的产品生产,给学生提供一个系统而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学生可以按教学要求逐个环节进行安装、调试、运行和生产,这个训练过程在企业的实习过程是根本无法做到的。生物产业属于朝阳行业,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通过引导、扶持、政策倾斜等方式鼓励教师和学生创办生物工程企业。同时积极寻求一种校企共赢的产学合作模式,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这是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能够顺利建设和良好运行的关键。积极推进工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整合实践教学环节,使校内实践和企业综合实践相辅相成,从而确保并不断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
(三)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方式,健全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产品的学习等多种实践学习方法,采取产品带动,设备配套,工艺优化,动手操作与学习思考相结合,基本原理和现场实际相结合,现场教学、双向交流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为主,紧密结合工程技术实际情况,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工程技术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往往是连续的多过程,基于工段分批轮换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安排是一种高效可控的途径,化整为零,既可减少相关企业的人员增加压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效果,学生可以接触并了解全部生产工艺,并能掌握整套设备的调试和操作方法,同时有利于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作为能否顺利进入下一生产环节的依据。在考核环节上,改变传统单一笔试考核和标准答案的评价方式,采取现场答辩、实践总结、不同产品工程工艺设计等灵活多变的方法,并结合实习单位提供的完整的考勤考核记录、企业指导工程师开出的实习个人评价等辅助考核方式,重在考核学生的工程技术知识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为实习顺利开展构筑坚实的平台与保障。
我国生物工程专业自1998年设立以来,迅速发展,而社会发展使生物工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经验都提出更高层的要求。如何使高校人才满足行业需求,达到供求平衡发展,建设具有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使人才培养落实到位,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因各高校设立背景不同,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上下游技术教育结合不紧密,或偏工或偏理的情况。各种教材因对体系完整的要求导致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复比例偏大,浪费教育资源的情况;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致使生物工程的教育偏理其工科本质,实践教学比例远远满足不了对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下几条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一、调整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建设改革
在课程体系上既要注重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类课程的开设,又要兼顾生物学类基础课程、生物工程上游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保证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使其有别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而充分体现生物工程专业的工科特点。除此之外,课程设置更须注重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衔接,避免教学内容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和遗漏,以有限的时间传授最大量的信息。
以我院为例,其生物工程专业是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到发酵工程专业逐步演变而来,发展初期存在重工轻理、生物工程上下游技术脱节、实践课时紧张等问题。2003年初修订了专业培养方案,将以微生物体系为主的原专业体系,拓宽至包括酶、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内的整个生物体系,并增加理论基础课程:基础生物学、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删除了工厂供电与自动控制、工厂建筑概论。经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和逐步完善,建构了依托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电一机化等学科优势,以工科为背景,食品学科为优势,微生物学为基础,技能培养为特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技能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近一步的设想将原教学体系中以多门工艺学课程为主、学时较多的专业必修课,调整为生物反应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三门课程,以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为主线,阐述生物生产工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从事生物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打好应有的理论基础。将生物工业分析课实验融合到生物工艺大实验中,改为设计性、综合性大实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
二、 突出学科建设核心,切实加强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学术梯队建设,所谓学术梯队就是由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科研人员队伍组成,高校中的科研人员主体就是大学教师。优化学术队伍的组成,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加大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必将促进学科发展,为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
生物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构建一支学历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1.引进与培养双管齐下:引进学术带头人,特别是海外高水平人才,同时每年遴选在校教师进行国内外学术访问与进修;2.注重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深入生产企业,加强工程能力的实践和训练,并聘请知名生物工程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丰富师资类型,通过联合办学等形式,外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诸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践指导。
在教材建设方面,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获奖教材,以适应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在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编写中明确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全面梳理各科知识点和授课内容,减少课程重复。在实际教学中,还需根据知识点及时引入学科新动向,用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兴趣和思维习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以目前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情况为例,14名专任教师中,硕博比例达到86%,国家粮食局直接联系专家1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2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在现有师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博士,每年派1~2名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高水平学术梯队也为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教材建设方面,编写适合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特色教材。已出版《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发酵工业三废处理与工程实例》,即将出版《生物工程工厂设计》。目前已有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程2门,院级优秀课程5门,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 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生物工程专业性质决定了其实习的重要性,应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在实习经费上加大投入,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合作,产教结合,为学生提供就业实训机会;另一方面努力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如我系生物工程实验室已建立一个小型啤酒发酵车间,学生可参加从原料处理、发酵、分离提取到啤酒成品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还将建立一个中试发酵车间,配备30L、100L和500L发酵设备各一台,并辅以电热锅炉、无油空压机、板框过滤机、膜过滤器等下游设备,可以进行中试规模生产。通过这些基地实习,有力地巩固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中获得乐趣。
四、加强课程设计环节的实战性
根据工厂企业等生产一线问题或结合教师科研内容设置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题目,增加实验的实战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弥补了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因课题要求局限造成的工程与科研训练不均衡的缺陷。
课程设计在内容上,以生物工程产品为纽带,融会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增加综合性。比如在年产100吨蕃茄红素工厂设计项目中,菌种的扩大培养与发酵过程中形态观察涉及微生物学;发酵过程的工艺控制涉及生物工艺学,产物生成速率、细胞生长速率及底物的消耗速率等属于生物反应工程的内容;过程中参数的检测与控制方案涉及生物过程检测与控制;菌种的代谢涉及生物化学及代谢控制;上罐发酵涉及生物工程设备以及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的相关知识点;蕃茄红素的提取则利用了生化分离工程中的方法;在绘图过程中又复习了AutoCAD和生物工厂设计。通过综合性课程设计建立起了绝大多数专业课程的内在联系,完善了生物工程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毕业环节的改革
除了由在校教师拟定的科研题目外,毕业设计的课题还可来源于企业要求,允许一些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隶属企业的培养要求安排课题。学生可以对企业的生产产品、生产流程、产品质量要求等内容提前掌握,即为企业做了一点实际工作,又缩短了入职适应期。我院2002、2008届各有1个毕业生在郑州良源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进行了《柠檬酸菌渣制备壳聚糖的研究》《利用餐馆废油生物法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通过毕业设计完成实习期任务,毕业后直接上岗。
我院还采取了联合培养的方式,如和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江苏省江阴生物酶制剂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和河南省科学院生物所、永达食品集团工程技术中心等研究院所建立了共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协作关系,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行联系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工作。2003年还曾将3名学生派送到上海农科院去做辅助科研并完成毕业论文,其中1名学生因此获得就业。
结束语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根据国内外生物工程发展的趋势,不断改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和师资队伍建设,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为全国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智力支持,并为全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高水平专业平台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2015JGA230;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地方理工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育及实践,2014JGB14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08-02
2016年6月2日,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工程教育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国际认可,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
作为新型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及时了解生物工程的最新发展状况和研究动态,需要熟练地掌握生物工程相关的专业词汇、专业术语和专业会话,能够熟练进行各种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和翻译,同时具有一定的科技英语写作能力,能够及时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并能够用英语与国外同行人员进行研究探讨。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在教学中构建一个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为生物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经验。
一、生物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
生物工程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文体,它既有语言课的特征,又有专业课的特征,它既是基础英语的延伸,又与基础英语有区别。
从词汇方面来看,生物工程专业英语和其他理工科的专业英语一样,都包含有大量的专业词汇、缩略词及复合词,而且有大量的拉丁词汇,而这些词汇在基础英语中很少涉及得到,因而增加了记忆的难度。专业词汇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如果学生惯于用基础英语中掌握的释义来理解专业词汇,往往会造成误解。
从句式方面来看,专业英语为了完整、准确地描述某种客观现象广泛使用复合长句、名词化结构、非谓语动词短语及后置定语等复杂句式。而且,专业英语文献常见于被动语态的使用。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逻辑思维上的这种差异无疑增加了学生对文献的理解难度。
二、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不够
依据教学大纲,在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英语课是一门专业限修课,并没有列入专业核心课程,因此不少学生只是冲着学分而去,没有真正把它作为一门主干课程来学习,这从出发点上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部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都被扼杀在枯燥的应试英语教育中,特别是目前许多高校取消英语四级与学位证的挂钩政策后,很多学生更加忽视了对英语的学习。没有英语学习的热情,也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
另外,学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专业英语的学习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提升作用,这也是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专业英语教师英语和教学水平有限,教学经验不足
目前专业英语任课教师一般由具有生物工程背景知识的专业课老师担任。这些老师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没有问题,但由于大多数专业课老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英语教学培训,不熟悉语言教学的规律,难免会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掌握得不全面。专业英语任课老师自身的英语能力是解决如何提高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之一。
(三)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单调,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我国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有多种,我校选取了由邬行彦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英语》。该书是由原版英文教科书、科技报告及专著所组成,它包含了生物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基本专业知识,对提高学生的专业阅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但由于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专业知识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如果仅仅以一本简单的教材是难以向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此外,目前专业英语除了书面教材之外,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投入明显不足,有关的听力、视频、阅读和写作资料匮乏。
(四)教学目标定位片面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中基本采用大班式教学,课堂上多采用老师朗读、讲解、翻译的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加深,国内外合作企业越来越多,以训练翻译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涉外活动中英语沟通的需要。绝大部分外资或合资企业在进行涉外技术人员招聘时将熟练掌握英语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因此,要想“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的培养目标,在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以掌握听、说、读和写四项技能作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
三、提高生物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水平的几点探讨
(一)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
要想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必须让他们认识到专业英语对他们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常在外资企业的招聘中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英语沟通能力。因此,建议在企业招聘和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安排三年级本科生进行观摩,让他们意识到在将来的求职和工作中只有较好地掌握了专业英语,才能与企业外籍经理和员工进行顺畅交流,才能在国际会议和谈判中表达自己对专业前沿和最新动态的认识,才能比同龄人更具有竞争力。
(二)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综合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英语课是由英语水平较高,或者出国留(访)学回来的专业课教师担任。这些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但多数英语基础不够扎实,尤其口语能力普遍薄弱。缺乏对专业英语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系统的语言学基础。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重视并加强对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
(三)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教材里的内容,因为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于行业技术的发展,教师应将最新的科技信息和行业动态纳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专业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Nature”,专业期刊“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y”、“Biote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和“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能追踪学科国际前沿动向。
除了教材里的科普性文章,教学内容还应增加对某一具体领域的科技文献的阅读教学,对产品或仪器英文说明书的理解和认识教学,以及对具体实验操作流程的英语表述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Agilent、Thermo或BioRad等著名品牌的产品英文介绍书或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讲解或学生自学。在基因工程领域则会经常使用到各式各样的分子生物学试剂盒,而不同牌子厂家生产的试剂盒往往会有不同的实验操作流程。教师可以选择一两款国外原装进口试剂盒,根据产品的protocol给学生讲解具体的英语表述。这样,一方面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的词汇以及专业的句型表述,另一方面也能从中学习到具体的仪器操作方法或实验流程操作方法,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四)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1.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为了能更好地达到专业英语教学目标“让学生切实掌握专业方面听、说、读、写、译”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模式显然难以达到目的。因此在进行专业英语讲授时,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和翻译技巧学习时,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但不仅仅只限于使用PPT教学。尽量通过图、文、声三种表现形式,使学生更容易并且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2.互动式教学
长期以来,专业英语的教学基本沿袭传统的“三单”英语教学模式,即教学行为单向性,教学形式单调性,教学内容单一性,基本上局限于生词学习语法难点解释文句翻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专业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布置一些宽泛性或热点性的讨论话题,让学生课下准备并在下节课堂上进行小组回答。可以让学生3-4人一组,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本专业领域内的热门话题,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并完成PPT,最后在同学们和老师面前展示其PPT,用英语进行讲解并回答老师同学的提问。除此之外,现在新涌现的MOOC和 “雨课堂”也备受推崇,任课教师可尝试在课堂上使用“雨课堂”等教学手段。
四、结束语
专业英语的教学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对学生专业英语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任课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研究和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教与学的过程更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伟莲,戴德慧.生物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53-54
[2]郭少朋,金光,王晓彤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123-124
[3]袁筱凤. 浅谈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5,3(68):68-71
一、工厂实习
1.实习基地选择原则。工厂实习要求学生进入生产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如何挑选实习基地,搭建稳定的实习平台,是保证实习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中山大学制定了《中山大学本科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对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规范和加强。实习基地应具有一定规模、期限与稳定性,配备有经验的实习指导人员,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环境,能满足学校相关专业开展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人才培养活动的需求。基地设立的原则包括:(1)专业性原则。(2)普惠性原则。(3)可持续性原则。(4)共享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实习基地必须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具备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良好发展基础。居于以上考虑,我们的学生工厂实习企业定为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肇庆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齐志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等。建设具有竞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的目的。2.实习内容。我们将生产实践分为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层次。认知实习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工程产业现状及趋势;了解生物发酵工程生产、生物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了解现代生物制品的装置及生产方案。生产实习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企业管理制度;体验现代生物制品的研发;感受生产与销售的真实氛围;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工作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接受企业的日常管理。认知实习我们可以通过安排讲座,邀请实习单位高层领导、技术专家做专题报告,介绍前沿科技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产品的研发流程,参观公司展厅、研发部、生产部与销售部门等方式进行。如在肇庆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习,参观科技展厅、核苷酸生产车间、生化厂等,参观过程中由专人协助带队教师进行讲解,了解基于药品规范的工厂内部的管理方法,参观过程中学生与技术人员密切互动。生产实习主要是在公司研发部和生产部门车间进行实际操作,如分别在菌种室、发酵创新平台、质量检测中心(QC)进行实际操作和学习,学习菌种的保存和放大、培养基的配比、产品的纯化及质量控制等整套工艺流程;掌握发酵罐的使用、拆、洗、装、验漏、消滤芯、空消和实消等完整的处理过程;学习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在永顺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齐志生物工程设备有限公司还学习了疫苗制备菌株与毒株的保存与复苏程序;动物疫苗制品的完整生产流程;生物反应器生产细菌苗流程;传统转瓶与生物反应器生产病毒苗流程等。
二、校内实习
校外工厂实习虽然可以接触生产第一线,但都是由工厂安排实习内容,一些关键性的工艺不能涉及,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开展针对性实习内容。为弥补校外实习的不足,在学校项目基金“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的资助下,新购置了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仪、四联发酵罐、高通量生物反应摇床、喷雾冷冻干燥机、碟式离心机、陶瓷膜微滤器等生物工程上下游设备,单独组成一个独立的发酵中试基地,供学生使用。以教师科研项目“利用肝素提取废水生产蛋白酶再用于提取肝素”作为学生的实习内容,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发酵优化、酶蛋白提取、酶蛋白产品包装等工序操作。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新型工艺设备,为以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三、实习环节的经济投入
除了校内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外,学校提供学生一定的后勤保障。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实习,实习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目前学生的基础医疗保险,没有覆盖实习中可能存在的人身安全方面。中山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实习生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问题。交通工具均为有资质的运输公司提供,同时为所有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均提供人身意外保险,为学生、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学校本身等相关方分担了风险,解除了各方对于实习安全方面的顾虑,方便学生顺利完成实习工作。此外,学校提供校外实习生餐费40元/人(一天),减轻毕业实习生的实习成本,有利于他们安心实习。
四、实习评价制度和成绩评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