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8 05:59: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民币汇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进行汇率体制改革,汇率不再固定不变。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社会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研究汇率改革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并对其进行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基于GARCH模型的模型预测。
一、GARCH模型
在经济、金融领域里的许多时间序列均存在条件异方差现象。Engle(1982)开创性地提出了条件异方差自回归方程(ARCH)概念,Bollerslev(1986)对其进行了直接扩展形成广义条件异方差自回归(GARCH)模型。本文主要采用的是GARCH(p,q)方法中最简单并且又最常用的GARCH(1,1)模型。其基本模型数学表达式如下:
二、模型的预检验
在模型应用前,对建立的GARCH模型对人民币汇率预测的可行性进行相应的统计检验分析。
相关性检验。首先根据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益性序列yt的自相关函数(ACF)和偏自相关函数(PACF)进行分析,通过相应的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图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yt存在着明显的自相关性。
GARCH效应检验。时间序列的GARCH效应(即异方差性)检验,可以使用Engle的ARCH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表明,伴随概率Probability等于0.000026,明显小于0.05,表明在5%的置信水平下,ARCH检验都是显著的,yt存在着明显的异方差性。因此采用GARCH方法建模是可行。
三、GARCH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1、模型的参数估计
采用Eviews5.0软件对建立GARCH(1,1)汇率预测模型进行估计:
2、残差检验
在得到估计模型后,需要对估计的结果进行有关的残差检验,来验证参数估计的有效性。
(1)Ljung-Box Q统计相关图检验。该图基于标准残差的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可以用来检验均值方程中是否存在着严重的相关性。根据估计残差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一阶自相关值显著不为零,表明存在着严重的自相关。Q统计量均不显著,说明方程的均值估计是正确的。
(2)正态柱状图检验。该检验反映标准残差的柱状图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Jarque-Bera统计量不显著,K值近似于3,伴随概率为0.001小于0.05,所以标准残差属于正态分布。
综上所述,本文建立的GARCH模型的均值估计正确,标准残差服从正态分布,不存在额外的ARCH效应,所以可以认为本文建立的模型的估计是准确的。
四、预测及预测结果分析
1、预测(Forecasting)
预测允许利用选择的预测方法和初始化方法,产生状态变量、测量变量和相应的标准差预测。
本文主要采取了动态预测法对人民币/美元汇率进行预测。本文以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3月21日区间中每个交易日的人民币/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分时高频数据(第1个至第3205个数据)建立估计模型,预测2007年3月22日至6月25日(后1000个数据值,第3206个至第4205个数据)的每日分时高频汇率值。预测结果如下:
2、预测评价
对于模型的预测功能的评价,通常可以将整个样本区间分成两个部分,用样本的前一段数据估计模型,然后利用所估计的模型对余下的数据点进行预测。通过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对比,评价模型的预测功能,假设预测样本期为t=T+1,…,T+h,一般有七个指标对预测精度进行度量: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相对误差MPE;Theil不等系数;偏倚比例;方差比例;协方差比例。
测算的指标如上图,可以看出RMSE、MAE、MPE和Theil不等系数均较小,说明模型误差较小;而那么偏倚比例和偏倚比例应该比较小,分别是0.018442和0.325879;而协方差比例则比较大,为0.655678,说明预测成功。
3、预测结果分析
从预测结果看,GARCH模型的预测汇率围绕着实际汇率波动,两者数值非常接近,拟合曲线与实际汇率走势方向一致,预测的各项误差也非常小,检验结果证明了汇率的时间序列中存在着异方差性,GARCH(1,1)模型完全适用于对人民币/美元的建模和预测,并且预测结果证明模型预测短期汇率是可行的。GARCH模型在市场比较平稳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虽然有波动,但是整体的趋势是平稳的。这为GARCH(1,1)模型在我国人民币汇率预测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能将GARCH模型的预测应用到汇率风险管理以及套利中去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
五、结 论
本文首先论证了GARCH模型在预测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可行性,时间序列存在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进而建立了相应的GARCH(1,1)模型,并运用模型对美元/人民币汇率进行预测。根据Eviews提供的预测评价指标,模型的预测比较成功,表明在现实中可以运用GARCH模型进行汇率预测,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铁梅主编: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一)样本的选取和来源
我们分别以1980年和1990年为不同的基期,按照上述公式计算这两个期间美元的实际汇率指数,结果如下:(根据目前的数据,假定2014年美国和我国物价涨幅分别为1.5%和3%)
(二)结果及相关分析
以1980年为基期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化,目前美元兑人民币实际汇率高估了25%,人民币名义汇率还有升值的空间;以1990年为基期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化,则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了约25%,人民币名义汇率未来将应该贬值,结论恰好相反。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上述计算结果?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考虑:第一,基期的选择;第二,基期名义汇率是否合理;第三,衡量两国物价指数的CPI计算的可比性。基期的选择问题:从我国的外汇管理历史来看,1979年前是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外汇管理实行全面的计划管理,汇率由国家统一规定,基本没有反应市场变化。1979年3月,国家成立外汇管理局,1980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开办外汇调剂市场,对外汇进行市场调节。1991年,我国取消了外贸部门的出口补贴,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可以说,1980年是我国外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起点,1990年前后是我国外汇管理制度迈入市场化改革的起点。因此,选择1980年和1990年为基期考察我国外汇市场是有代表性的。即期名义汇率是否合理的问题:1994年以前,我国外汇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外汇额度留成制度,因此,如果计入外汇留成和出口补贴等利益,这一时期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是高估的。如果把这一因素考虑在内,按照不同基期计算的名义汇率指数还会下降,相应的,美元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指数也会更加低。衡量两国物价指数的CPI计算的可比性问题:毋庸讳言,尽管中美两国在构成CPI类的组合类别基本相同,但鉴于两国在具体类别上在CPI中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再加上其中的类别需要定期调整,因此,公布的数据一定有差异,据此计算出来的实际汇率指数也一定存在差异。粗略来看,构成我国CPI较大比重的是食品(30%左右),构成美国CPI较大比重的是住房支出(40%左右),根据观察,如果考虑这些差异,我国CPI的实际数据应该要高一些,相应地,美元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指数也会更加低。综上所述,如果将上述三个问题综合进行考虑的话,无论是以1980年为基期计算的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还是以1990年为基期计算的美元兑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都会在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向下调整。尽管向下调整的幅度无法准确计算,但都反映目前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已经没有升值的空间。换句话说,美元兑人民币名义汇率的中长期走势应该是维持现状抑或走入升值的通道。
2015年11月30日,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影响之一就是增强了世界各国持有人民币的信心,意味着境外投资者开始或继续持有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组合的可能性将有所提高。但这种资产组合的价值会随人民币汇率变动而改变,境外投资者持有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变化。境外人民币持有者会将更多的关注置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和对汇率的预期上,以随时调整手中持有的人民币资产数额以规避风险、获取利润,而这一行为又会反向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本文拟对人民币汇率、汇率预期与人民币国际化的互动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总结这三者间的动态关系。
一、文献综述
在货币国际化研究领域中,一部分研究内容涉及到货币国际化与汇率或汇率预期的相关关系。Frankel(2011)在考察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过程后提出,对该货币的信心、该国经济力量大小和金融市场发展是决定货币国际地位的三大重要影响因素,而信心的衡量标准则是该货币汇率的长期趋势、汇率变动等。李稻葵和刘霖林(2008)通过计量研究分析得到,经济发展总量、通货膨胀率、真实利率水平、汇率升贬值及波动幅度是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水平的内在因素,只有汇率波动较小并于长期内都有升值趋势的货币才更易被接受作为国际货币。冯涛和魏金明(2011)利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国际贸易中计价货币选择的决定因素,得出稳定的汇率水平可能使该货币获得垄断地位的结论。Shams(2002)在分析货币国际化条件时从贸易角度入手,指出贸易逆差更有利于货币国际化,而贸易逆差的形成则部分依靠于汇率上升。而赵然(2012)运用DGMM和S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在对货币国际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则得出了相反结论,他认为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汇率波动对货币国际化程度不再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到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或汇率预期的关系,也有诸多文献涉及到。姜波克(2005)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汇率制度提出建议,认为在初级阶段应保持汇率稳定,中间阶段增加汇率浮动弹性,成熟阶段资本账户下自由兑换。Cheung等(2010)从中国国际资产和负债的货币构成两方面出发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前景,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降低人民币汇兑时的汇率波动风险。翟爱梅(2010)建立GARCH族模型实证检验了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特点,并在结论中指出我国会面临持续的汇率升值压力和波动杠杆效应,这一现象并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应采取措施缓和杠杆效应对升值的不利影响。沙文兵和童文俊(2014)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境外人民币存量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两者间具有同向关系,即一方数值增加(减少)会引起另一方数值增加(减少),其中境外人民币存量对人民币汇率的引导作用更为突出。蒋先玲(2012)根据货币需求和货币竞争替论建立了境外人民币需求函数,推导出汇率是影响境外人民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通过分析表明境外人民币需求在长短期内对人民币汇率预期具有不同的敏感度。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人民币国际化与汇率间的相互关系,而忽略了汇率预期在中间的桥梁作用;其次,涉及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文献目前绝大多集中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并不多见;同时,在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成果中,几乎忽略了复杂经济条件下非线性关系存在的可能性。基于这三点,本文拟构建MSVAR非线性模型,实证研究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汇率和汇率预期三者间在不同区制下的不同相互作用效果。
二、理论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成为跨越国境,在国际上普遍作为计价、结算和官方储备的货币。这也就意味着随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深入,境外投资和交易者会持有大量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由于买卖交易的不断进行和投资风险的改变,境外人民币存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势必引起离岸人民币供需的波动。离岸市场上人民币汇率与在岸市场不同,并非由政府管制制定,而是靠供需结构决定,自然供需结构波动的产生将会带来离岸市场上人民币汇率的上下浮动,使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形成新的汇率预期。通常情况下,货币国际化程度越高,其应用于计价、结算和储备的范围则更广,境外持有者的持有意愿也就更为强烈,例如美元。根据供求曲线,当需求增加,曲线右移时,会形成新的汇率价格,这一价格会高于原始价格。也就是说,理论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会促进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或形成升值的汇率预期。但如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阻,境外投资者减持人民币计价资产,供给曲线右移,新的汇率价格则会低于原始价格,导致汇率下跌或形成贬值的汇率预期。
而从汇率角度出发,当汇率始终保持稳步上升趋势时,升值的人民币汇率预期会普遍存在,短期内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偏好会增强,加大人民币资产持有量。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存量和流量增加则会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以此形成良性循环。相反,当汇率出现持续贬值的状态时,汇率预期也随之消极,境外持有者为规避风险,及时止损,可能开始减持人民币资产,离岸市场人民币存量的减少可使人民币国际化遇阻。
除持续的升值贬值状态外,汇率在一定时间内也有上下波动的可能性,频繁而剧烈的波动会影响投资者对汇率预期的判断,使其无法预测未来短期内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此期间并不利于投资者购入人民币计价资产,因此境外人民币存量中排除贸易过程中人民币结算部分,其作为投资工具增加的可能性很小。而已经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境外投资者中,风险偏好者可能会保持观望态度,继续持有手中人民币资产,风险厌恶者则会抛售其持有资产。总体看来,理论上,汇率大幅波动既不利于升值的汇率预期的形成,也会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负面影响。
三、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择
正视外部压力
美国之所以重启人民币汇率争端,有经济与政治两方面原因。
经济层面,在消费与投资增长乏力的前提下,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控制经常项目赤字两大目标的最佳手段是刺激净出口;政治层面,在失业率高企与中期选举在即的背景下,挑起人民币汇率争端有助于争取选票。
来自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与人民币升值压力或将卷土重来,而作为人民币升值的最大受益国,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在诸如G20会议等多边框架内联合发达国家对人民币施压。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伯格斯坦主张,美国应尽量把中美间的双边汇率争端多边化。
具体策略分三步走:第一,在4月中旬的财政部报告中将中国界定为汇率操纵国;第二,在欧盟及新兴市场国家的支持下,争取IMF形成决议并成立专门磋商小组,迫使中国尽快同意人民币升值;第三,各国要求WTO成立争端解决小组,判定中国违背了WTO章程下应尽义务,并提出纠正措施。
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使得中国政府在该问题上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在外界压力下让人民币升值,难免有屈从于外界压力之嫌;另一方面,如果对来自主要国家的集体诉求置之不理,可能会损害中国试图建立的负责任大国之声誉。
升值收益更大
反对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理由包括:人民币升值会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如果在美国压力下放任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可能导致广场协议后的日本泡沫经济重演。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负面影响,可能被夸大了。首先,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姚枝仲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出口的短期收入弹性约为2.34,而短期价格弹性约为-0.65。这意味着,决定中国出口强弱的主要因素是外需变动,而非人民币汇率变动。
在中国的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人民币升值在提高了最终出口产品价格的同时,也降低了进口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成本。这意味着,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在显著压缩利润的前提下,通过降价来应对升值。
根据中金公司哈继铭等人的研究发现,对中国的25个行业而言,如果人民币升值5%,只有五个行业的利润率会有所下降,而有19个行业的利润率将有所上升。
即使是中国的服装鞋帽等低附加值行业,在2006年至2008年人民币汇率升值期间,它们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不降反增,这说明中国出口行业对人民币升值的调整能力可能被显著低估了。
对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在很大程度上也存在误读。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伊藤隆敏指出,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并非由日元大幅升值导致。
在日元大幅升值的背景下,由于害怕日元升值对国内总需求产生负面冲击,日本政府长期实施格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才是导致日本楼市与股市出现巨大泡沫的原因。因此,即使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如果中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失控,中国股市与楼市同样可能产生巨大泡沫。
支持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理由包括:人民币升值可以引导资源由制造业流向服务业,进而改变当前制造业过度发展、而服务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失衡;可以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遏制国际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产生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可以弱化中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遏制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从而缓解外部流动性涌入对中国物价与资产价格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复苏,维持现有汇率机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首先,尽管人民币能维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但这是以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汇率波动为代价的。考虑到目前欧盟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即使从稳定中国出口出发,维持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都恐怕并非上策。
其次,两国之间汇率的相对变动,应由两国经济相对基本面来决定。从长期劳动生产率来看,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显著高于美国。从短期经常账户余额、财政余额与债务余额来看,中国对美国存在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美国的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高于中国。
这意味着,未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大势所趋。让一个相对实力不断增强的货币去紧盯一个相对实力不断衰减的货币,这本身也不利于前者的进一步国际化。
再次,人民币汇率紧盯美元意味着中国政府难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而被迫引入美国的货币政策。中国的经济周期及经济结构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缺失,将使得中国政府被迫将货币政策长期维持在宽松状况,这无疑会加剧未来通胀与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风险。
恢复汇率弹性
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必要性与外部压力,中国应如何抉择?
首先应明确,人民币汇率政策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应本着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决定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向。人民币汇率如何变动,应和外部压力强弱问题分离开来。
幅度可控的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增长与就业的冲击是有限的,且人民币汇率弹性化符合中国长远利益。当前最可能的选择是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日波动区间,实现人民币的渐进可控升值。
为避免渐进式升值策略导致的大量热钱流入,中国政府必须一方面加强对违规资本流入的管制,增加热钱流入的成本;另一方面控制国内信贷水平,通过增加供给的方式把资产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降低热钱流入的激励。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一、对中国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认识
(一)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核心内容有三条:
第一,人民币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进行浮动。“货币篮子”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的。
第二,汇率将是浮动的,而且区间是合理的。今后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三,做了一个初始的汇率调整。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从2005年7月21日起升值2.07%,即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二)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特点
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有三条:
第一,汇率升值的幅度大大低于市场预期,升值幅度仅为2.07%。
第二,尽管央行公告称人民币不再钉住单一美元,但同时也不钉住“一篮子货币”,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
第三,人民币确立对美元的中间汇率后,其波动范围并没有拓宽,仍在千分之三的范围之内,波动范围大大低于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货币的波动幅度。
二、中国现行汇率制度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性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与原有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更加适应了中国目前的基本情况,但是汇率制度改革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我们应当在“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下开展,所以当前的汇率制度的改革只是一个开始,目前的汇率制度依然需要进一步改革。
(一)国际合作依然面对压力
现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压力虽然没有改革以前那么强烈,但是仍然不可忽视。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美国等国家把人民币看作是本国巨大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以及参考一篮子货币需要的国际合作。首先,一些中国的贸易伙伴国的逆差是多方面的结果,但是人民币却成了罪魁祸首。其次,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国际合作就是重要的一项。但是中国长期的对一些贸易伙伴国的巨额顺差,一直都被贸易伙伴国政府和一些企业批评,这会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发起挑战。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及银行结售汇制及对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的外汇银行实行额度管理,这使得市场参与者,特别是中资企业和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必须卖给银行,不能根据自己未来的需要和对未来的汇率走势的预期选择适当的出售外汇的时机和数量;另一方面,就银行售汇而言,要么存在一定的约束条件,要么存在严格管制,因此我国的外汇市场是一个供求关系不对称的市场,即是一定制度约束下的充分外汇供给和部分外汇需求相作用的外汇市场。
三、对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一)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采用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整体经济改革中的一部分,现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巨额的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是一种表象,实际是我国经济结构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汇率制度改革的同时,要抓住机遇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解决深层次问题。
(二)稳步推进与人民币汇率制度相关的金融体系改革
从宏观上来说,要为微观经济主体防范风险提供相应的条件。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发展现有的结售汇市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继续推进和发展外币对外币交易市场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本币对外币交易市场,扩大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
(三)根据目前经济运行态势,适当放宽汇率浮动区间
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多,利率水平又偏低,大量的资金不会投向实体部门,而会流入资产市场。资金大量流向资产市场可能会带来资产价格泡沫,一旦预期逆转,银行的果坏账必将大量增加,将会拖累整个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当前流动性偏多、经济偏热的重要举措仍然是加快汇率政策改革。
(四)微观经济主体要及时转变观念应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由于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有升值和贬值的可能。各种微观经济主体必须提高风险意识,培养和引进相关的专业人员,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汇率波动,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金融改革的必然进程。在改革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进行,结合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完善汇率制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承受能力,做好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同时利用汇率制度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人民币汇率问题。
参考文献:
[1]阙澄宇,邓立立.国际金融.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
[2]罗纳德.麦金农.论中国的汇率政策和人民币可兑换.国际金融研究,2004,7
[3]罗纳德.麦金农.实行新的汇率政策:中国会步日本的后尘陷入流动性陷阱吗?.国际金融研究,2005,11
[4]曹凤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金融研究,2005,1
二、实证分析
平稳性检验在对宏观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时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根据协整检验的方法,运用EViews6.0软件,对LFR和LER两个变量进行ADF平稳性检验。这里采用AIC准则和SC准则选择ADF检验的最优滞后期,条件是保持残差项不相关,最佳滞后长度为二者的最小值,这里的结果是1。回归中各变量只有截距项,因为序列没有表现出任何趋势且有非零均值。外汇储备额和汇率均无法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表现出不平稳,但其一阶差分均是平稳的,这两个变量是同阶单整的,即均服从于I(1),因此可以构建协整方程。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2003-2013年期间,中国外汇储备连年增长,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根据我们的研究,研究期内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和人民币对美元中间汇率是具有长期协整关系的,这就意味着这种趋势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来看,外汇储备是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也即外汇储备的增长最终会导致人民币升值,而且外汇储备的增长在长期内也会给人民币汇率升值造成一定的压力。我国应该采取科学的汇率政策引导人民币汇率升降,逐步降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以此来进一步遏制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
(二)建议
1.改革我国的银行结售汇制度自2008年我国取消了经常项目的强制性结售汇以后,公众结汇的数额的确有所缓和,但是随着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态势不断加强,公众为了避免外汇贬值,只得尽早换外汇为人民币。而且比较最近两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会发现取消经常项目的强制结售汇并没有改变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态势。国家采取政策增加结售汇的手续费可以抑制公众结售汇的冲动,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结售汇的管理和检测,让现行的统计制度更加科学和严密。
一、2008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简单回顾
2008年1月2号,2008年的首个交易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还只有7.2996。经过前3个月的快速走高之后,4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跌破7.00关口,其后的5月和6月,人民币继续高速升值。
转折出现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现了单月走势略有贬值的情况。12月初,人民币汇率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连续四日“跌停” 。
2008年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9项措施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汇率列为继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之后,当前货币调控政策的三大手段之一。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人民币汇率在2008年的累计升值幅度为6.37%,但是在年中最高的时候,这一数据已经达到了7.41%,期间震荡幅度之大可见一斑。
二、人民币汇率升降的利弊分析
1.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1)从利的方面看
①一国货币能够升值,一般说明该国经济状况良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经济健康稳定地增长,货币才有可能升值。这种由经济状况良好带来的币值的稳中有升,对外资的吸引力是极大的。
②中国仍然有居高不下的外贸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有看点的风景,因此货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不会改变。
(2)如果人民币升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就相当于全面提高了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后果当然是抑制了出口,这显然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②人民币快速升值会削减外国直接投资。如果人民币升值,那就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就得多支付相应额度的美元,其后果就是外资减少。
③将导致失业增加。在中国,出口约占GDP的30%。如果本币升值,出口企业必然亏损甚至倒闭,从而导致失业,进而增加社会不安定的隐患。
2.人民币贬值的利弊分析
现阶段最新的物价、进出口等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尚在恶化,且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大幅走高并不合适,应该通过适当贬值来刺激出口。
(1)从有利的方面上看
如果本币贬值,那么外币的购买力就强, 这样一定量的外币就可以购买更多本国产品,意味着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可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本币贬值,外国商品价格就昂贵,这样本国进口必然减少。所以,人民币贬值的结果是扩大了出口,抑制了进口,增加了贸易顺差,促进了经济发展。
(2)如果人民币贬值,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①本币贬值对外会引起贸易摩擦,对内会引发通货膨胀,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②贬值不会解决外部需求放缓问题,贬值虽然会帮助出口企业因降低成本而存活下来,但却很难以持久。特别是中国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贬值只会延迟产业退出时间。
3.保持有升有贬,总体相对稳定的汇率
除了人民币汇率单方向升值和贬值的选择以外, 保持相对稳定,也是目前汇率变动的一种选择,很可能也是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人民币汇率最可取的改革思路。
2008年12月8号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这种观点其实在本质上和汇改以来一直所强调的并无二致。
但无论站在升值或贬值哪一方,还是高举维稳旗帜,各方都有着各自的理由和逻辑。而2009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究竟将如何演绎,下一步我们将结合一些经济学的理论,目前国内的货币政策及现阶段的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进行重点的分析。
三、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综合分析
1.理论分析
由于汇率决定机制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由一个笼统的结论概括,所以我们将按照长期、中短期分别加以讨论。
(1)长期汇率决定的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PPP理论)是最著名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任何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会调整到能反映这两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变动。这种理论认为两国货币之所以能够互相兑换是因为它们各自在其国内具有购买力,因而,两国货币的兑换率(汇率)应该等于这两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大小之比。
世界银行按1000多种商品价格计算的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为3.4(1美元兑换3.4元人民币),它与世界银行2004 年计算的1.9相比实际汇率更向购买力平价靠拢。2008年4月15日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各国概况》(CIA The World Factbook)估算的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为3.51。但这个数值并不代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长期内要向3.51的汇率水平不断靠拢,而是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一种升值趋向,即今后几年内人民币有会温和持续升值的趋向。
(2)影响汇率中短期走势的因素
利率平价理论认为当资本具有流动性且银行存款是完全的替代品时,如果人们愿意继续持有手中已拥有的本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的供给量,则二者的预期回报率必然相等。
从本外币存款利率的变动趋势上分析,虽然2008年12月23号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了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这已经是2008年9月以来央行第5次宣布降息。但考虑到GDP今年的增速的下滑和目前CPI下降速度,人民币存款利率仍然存在继续下调的可能性。而美联储2008年12月17日一举将联邦基金利率降到0—0.25%区间,正式宣告了继上世纪90年代日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之后,又一个西方主要经济大国被迫采取了同样的货币政策。美元利率再度下降的可能性被封死,但从中长周期的角度看,美国“零利率”政策只能是美联储的权宜之计,它注定不会长久。
所以,中短期从利率变动角度看,人民币汇率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会趋于升值。
2.国内货币政策分析
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第一条规定,要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以高于GDP增长与物价上涨之和约3个至4个百分点的增长幅度作为2009年货币供应总量目标,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考量目标,《若干意见》很明确的表达了要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M2增速目标均为16%。如按《若干意见》里增速计算,2009年M2供应量17%的增速即意味着2009年贷款速度会很快增加,货币增速过快,货款增加过快,将会造成人民币供给大幅上升。并且随着4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在今年的全面执行,银行贷款数额的强劲增长,2009年人民币将会面对一定的贬值压力。转贴于
3.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1)目前中国仍是双顺差,外汇市场的根本压力是升值,而非贬值.目前的出口收缩主要是来自外需减少,中国出口对于外需敏感,对于汇率并非那么敏感,因此通过贬值促出口的做法只会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对出口增长本身并没有多大好处。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促进内需,靠贬值促发展,总体而言弊大于利。
(2)央行从2008年12月23日开始降低利率27个基点,低于市场预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与美元之间保持利差,防止外资过度外流。
4.国外舆论环境分析
(1)长期内人民币贬值还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随着美国和欧盟经济陷入衰退,来自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开始会加强。2008年12月2日美国财长保尔森在针对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的讲话中,两次提及人民币问题,明确表示不希望看到人民币贬值。他说:“中国必须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以此作为解决中美贸易紧张关系的部分改革办法。”他希望人民币升值,以缩小美中贸易不平衡。新选总统奥巴马则被认为会比布什更具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他在竞选时也多次表示将督促人民币升值。因此,美、欧、日企业家都对此极为敏感,认为人民币贬值成为一种趋势,对他们的影响是致命的。
(2)东亚国家正面临着外资撤出,对他们本国的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产生冲击的时候,人民币贬值必然会引起东亚国家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对此,2008年11月中旬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中国承诺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
一是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国实际经济增长率相对别国来说上升较快,其国民收入增加也较快,会使该国增加对外国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结果会使该国对外汇的需求增加,导致该国货币汇率下跌。通货膨胀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一个长期、主要而又有规律性的因素。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从根本上说是根据其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对比关系来决定的。国际收支也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对一国货币汇率的变动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从外汇市场的交易来看,国际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构成外汇交易的基础,因此它们也决定了汇率的基本走势。
二是中央银行的干预和政府调整的因素。汇率波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各国政府(央行)为稳定外汇市场,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常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它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趋势,但在不少情况下,它对汇率的短期波动有很大影响。
三是政治、新闻舆论信息因素。与股票、债券等市场相比,外汇市场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要大的多。其主要原因是外汇作为国际性的流动资产,在动荡的政治格局下所面临的风险比其他资产大,而外汇市场上的流动速度快,又进一步使外汇汇率在政治巨变动荡时更加剧烈的波动。
四是市场预期心理和投机因素。在外汇市场上,人们买进还是卖出某种货币,同交易者对今后情况的看法有很大关系。当交易者预期某种货币的汇率在今后可能下跌时,他们为了避免损失或获取额外的好处,便会大量地抛出这种货币,而当他们预料某种货币今后可能上涨时,则会大量地买进这种货币。因此,预期心理不但对汇率的变动有很大影响,而且还带有捉摸不定、十分易变的特点。
二、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原因分析
首先从经济原因进行分析。人民币汇率很长时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本币定价过低,本币有升值压力。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1]
其次从国际政治原因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有些国家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入世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这让一些西方国家很担忧。
最后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人民币升值不断施压。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三分之一,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有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出口依赖型,投资偏高,消费偏低,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比较高,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人民币大幅升值会使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急剧上升,使出口额下降,将促使中国从过度依赖外需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向拉动内需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进而改善其经营状况。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一单位人民币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购买更多的商品,原料大量依赖进口的行业可能会从人民币升值中受益,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对中国的出口行业造成冲击。中国的出口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产业,人民币升值,必然会对使出口行业竞争力下降,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外贸企业甚至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进而会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对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会导致国际上的热钱一股脑涌入中国资本市场。国际热钱在获利之后随即大幅流出,将使中国的金融市场出现混乱,流动性失去控制,进而可能使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将再次陷入危机。同时导致外债规模进一步扩大,使中国的外债规模相应扩大。这必然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2]
当前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经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会给市场带来更多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刚刚开始复苏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因而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今天,无论让人民币升值的理由有多少,在当前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就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政府与公众的共同努力下,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从而以更加从容的姿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参考文献:
[1]周颖.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现代商业,2009(08).
[2]李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17).
政治问题自有政治家去回应,但最近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呼应,提出人民币需要重估。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来评估一下,人民币到底怎么啦?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心里没底不说,麻烦可能还会不断。
人民币汇率作为人民币对外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 简而言之,影响因素有三:一是经济因素,二是制度因素,三是人为因素。
在实物贸易占主流的背景下,影响汇率水平的主要是经济因素,形成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在资本自由流动背景下,影响汇率水平的主要是制度因素,形成了相应的汇率制度理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形势下,影响汇率水平的还有人为因素,强势文化特征明显。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三种因素对中国汇率都构成影响。
进一步分析:经济因素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劳动力价格比较(人力因素)、自然资源比较(物力因素)、资金短缺程度比较(财力因素)、技术装备优势比较(技术因素)、市场化程度比较(交易成本)、综合国力比较(规模因素)。
制度因素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经常项下可兑换程度(贸易过程中的货币交换成本)、资本项下可兑换程度(资本流动的货币交换成本)、汇率的生成机制(交换机制)、汇率风险控制机制(远期交易市场)、外汇储备(集中程度)。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流行范围(持币偏好)、人民币预期(公众信心)、货币当局政策取向(汇率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作用)、外部利益协调(博弈结果)。
据上述角度可以看出,从劳动力价格看,中国劳动力成本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在中长期内,中国将保持这一优势,维持商品低价位。
从自然资源看,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产品成本可控程度高,低价位优势很难动摇。
从资金短缺程度看,中国已经积累了较为雄厚的外汇储备,融资渠道较为畅通。
从技术装备看,我国生产企业的优势并不明显,但中国产品大都以低端技术生产,主要不是依托高科技。
从市场化程度看,市场配置资源已成为主导力量。
从综合国力看,我国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综合分析, 中国出口竞争优势主要不是货币贬值的优势,而是经济基本面的竞争优势。目前人民币汇率反映了中国产品成本的基本构成,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程度已经实现,贸易过程中的货币交换的制度已解除。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进程尚未实现,这种制度安排将维持外资向中国的单边流动。人民币汇率的生成机制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使汇率的人为调控程度增加。汇率风险控制机制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来,增加了汇率波动的内在张力。 从汇率生成过程看,中央银行作为最大买家,对汇率形成了实质性控制。
结论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货币当局完全有能力维持现有汇率水平不变,并对经济贸易活动不会构成制度。维持人民币基本稳定具有操作性,是可行的。
随着综合国力进一步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偏好程度会越来越高。中国政局稳定,经济增长强劲,人民币预期向好。汇率在整个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作用会逐步加大,存在通过汇率升值来减少基础货币供应的压力。从外部压力看,人民币汇率正演变成一种政治压力。从人为因素看,人民币汇率确实存在升值压力。
作为一个国家经济调整的重要杠杆,汇率的变化会导致很多经济指标显著的变化,从而影响整个经济基本面。2005年7月21日,在经历了较长时期内汇率固定的局势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升值,并采用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两年多过去了,人民币汇率一直小幅走低,这一现象正常吗?而美国财政部在最近的几份半年报中,一方面对中国的汇改进展给予了一定程度的积极评价,另一方面也继续敦促中国加快汇率政策改革,强调目前的汇改速度太缓慢,容易加剧国内经济的扭曲,阻碍国际收支平衡调整。通过实证分析,人民币的币值确实被低估,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会继续保持,而且升值幅度会加大。
一、套补的利率平价
由于套补的利率平价的实证检验最易验证,先用套补的利率平价来检验当下的人民币汇率。根据2005年6月到2007年10月的汇率走势(具体数据略),利用套补的利率平价公式计算:(f-e)/e=i-i?鄢,进行变形得:
用2005年9月到2007年3月的数据加以验证:
i的数值采用上证国债收益率,i?鄢的数值采用美国国债收益率,远期采用中国工商银行外汇价格。
人民币一个月远期外汇牌价,以月为期限间隔,取当月每天远期汇率价格的算术平均数。(具体数据略)根据公式算出的模拟远期趋势图如图1所示:
与真实的汇率进行对比,真实的汇率选用中间汇率如图2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检验相关系数见表1:
E为真实的汇率,E1是模拟的汇率。由表1可见,利率平价理论拟合的结果一般,虽然模拟值与真实值的趋势很一致,相关系数很高,但数值之间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模拟值与我们的预期有很大出入:一般观点认为,人民币升值速度太慢,以至于升值效应不能很好的体现在国际收支方面,甚至与现在高速度的通货膨胀有关,但根据理论公式算出的模拟汇率则显示真实汇率的升值幅度略高。误差原因有如下几点。
1、远期汇率不准确
就数据本身而言,截取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其显示的外汇牌价与当地交易的价格是有出入的,而且将当月每天价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当月价格,估值较为粗略。外汇牌价时时都会变动,截取的价格也并不十分准确。假设数据较为准确,误差也有可能来自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远期外汇交易的管制。
2、投资收益率的选择有误差
两国的利率选取的均是国债的收益率,基本无风险,完全忽略套利投机者。
3、交易成本
在以上的实证分析中,没有考虑交易成本,而银行在远期利率的买入价和卖出价之间会收取差价作为手续费。
4、外汇管制
我国实行的是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外汇管制因素应该考虑在内。
再用shibor做i进行模拟,取2007年3月1日至4月23日有交易行为的日期进行模拟,真实的汇率取自中国银行基准汇率。(具体数据略)根据公式算出的模拟远期趋势图如图3所示:
与真实的汇率进行对比见图4:
可以明显看出,真实的汇率基本没有变化,但模拟的汇率下降较快,所以这次的模拟证实了我们的猜想: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太慢了。我们认为,从降值幅度来看,虽然我国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但是政府对人民币汇率还是有一定的管制。当然,第二次模拟汇率与真实汇率的比较也并不完美,这是由于牌价汇率并不是各个银行分行真实的交易汇率所导致的。
从利率平价理论分析人民币汇率,人民币一直升值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美国由于次级债风波,正处于降息周期,而中国由于要马上进入通货膨胀周期,所以政府会极力迫使利率上升,根据上文公式,分母变大,e值相应下降,人民币理所当然应该升值。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
人民币在两年时间内升值幅度达到0.8个百分点,这到底算是升值过度还是升值不够呢?可以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简单分析。
如果用单一的商品进行度量,比如说用巨无霸指数的对象――麦当劳的巨无霸,那么人民币看上去被大大低估了:在中国上海,一个巨无霸卖12元,而在美国,一个巨无霸卖2.9美元。但是,购买力平价的前提假设是商品仅与货币因素有关,劳动力价格、生产力、地租等一系列因素均不予考虑,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中国的餐饮价格如此便宜,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价格十分低廉和农产品价格十分低廉所导致的,不符合购买力平价的前提。
同理,若以其他的商品作为购买力平价的参照商品,有时结果更为离谱:以哈根达斯冰淇淋为例,用中美两国此商品的价格相除得出的汇率显示,人民币不仅没有被低估,反而被高估了:e的估计值接近20。这则是由于哈根达斯冰淇淋在中国是奢侈品,但在美国,它只是家常的冰淇淋而已,在中国,它的价格本来就偏离了正常的市场价格。
由此可见,购买力平价理论虽然很好理解,但是很难用来做实证。
三、国际收支说
再从最直观的国际收支说进行判断人民币币值是否被低估,分析如下:
1、出口能力与进口需求的变化(见图5)
从图5中可以看出,2005年9月到2007年9月间,出口势头没有缓和的迹象,反而与进口之间的差额拉大,这说明这两年间的升值幅度根本没有对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进口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对进口造成的刺激也不大。
2、价格水平的变化
从今年年初以来,我们经历了持续的较高通货膨胀,按照理论,我们的人民币币值应该稍快上升,我国商品的实际竞争力应该有所下降,经常账户应该恶化。可是实际上,如图6所示,我们的出口额还在上升,贸易顺差还在不断拉大。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升值的幅度不够,对经常账户影响不大。
3、利率的变化
为了抑制流动性,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连续提高利率,吸引大量资本流入,本币升值,但升值幅度和速度与利率的提高比起来还是滞后。
4、对未来汇率预期的变动
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外国资本的流入进行估计,从而预计未来利率。如图7所示,外商直接投资没有很大的变动,对未来汇率的预测很难从这方面获取有效的信息。
四、分析与设想
2005年5月起,我国实行的是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倘若我国的汇率完全由市场决定,那么毫无疑问,人民币会大幅度升值,如果出现这一局面,我国的经济将会受到什么影响呢?
1、用货币分析法进行分析
由md=ep?鄢f(y,i)可知:汇率降低,本币升值时,本国商品价格下降,货币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减少。这意味着我国的外贸企业要大量缩减产量,这势必带来失业率攀升,工人福利下降等影响。但从另一方面说,也能促进我国出口行业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2、用购买力平价进行分析
人民币汇率降低后,若币值升值幅度较大,则在外国物价不变的情况下,本国物价水平会有所下降。而且国外的商品相对便宜,也有利于进口。现在的物价水平已经让很多公民不能再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若本国或外国物价相对有所下降,那么消费者剩余会提高,能增加社会福利。
3、对外汇储备进行分析
我国现在拥有高额的外汇储备,如果人民币汇率降低,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从一方面来说,储备会有所流失,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国家持有的人民币与升值前比有大幅度的下降,这对于现在高速增长的通货膨胀率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人民币较快速的升值会对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政府应进行适当幅度的宏观调控。如果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就改用其他的方法,比如出口行业的企业盈利很多,但都自己储蓄起来,不加工资,不加福利。这些外汇储蓄既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又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强大的压力,政府应出台一些政策予以调节。
以上几种理论都说明了目前人民币汇率较高,币值被低估,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会继续保持,而且升值幅度会加大。面临这样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和央行应该采取一定的宏观政策来调整出口结构和社会福利制度,以减小这次人民币汇率走低,币值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注:本文数据除特别标明外,均来自于wind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许少强、李天栋、姜波克:均衡汇率与人民币汇率政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4] 赵继志、孟繁菁: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1994-2006[J].沧桑,2007(6).
[5] 雷超超、王琰:人民币汇率影响的因素探讨[J].财经界(中旬刊),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