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下乡送书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5 07:17: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图书馆下乡送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图书馆下乡送书

篇(1)

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来,各地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热潮不断。每次送书下乡都在当地引起轰动,呈现人头攒动、争相看书的壮观景象。足见农民对精神文化之渴望,文化下乡的必要性,然而,哪怕把“三下乡”变为“常下乡”也替代不了农民终身受益于文化。毋庸置疑,送书下乡确实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应看到,形式上送书,送科技下乡对农民停留在一种“喂食”式的形式上,你送什么,农民被动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不大,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图书资料中农科技术书籍过时,资料陈旧,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的现象普遍存在,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会削弱。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农民来说,送到乡下的书籍如不对路,就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农村年轻人,多数都有出门打工的于多元化了。

仅仅形式上的“送书下乡”己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农民们迫切希望,能够贵在把“送”变为“种”,在农村逐步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然而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说明农村并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源泉,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尚有卧虎藏龙,分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大量的民间工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布于农村,大量的生产能手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知识养分直接来自农村,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农民知识分子,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培育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把送书下乡变成播种精神文化的长远方针来抓,是刻不容缓的。

2学在农家长智慧,时代催生有文化的农民农村文化让农民唱主角,农民自办文化日益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的重要形式。在遵义市的广大农村,农民自发创建“四在农家”活动,“四在农家”即“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它是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自发、自觉的社会行为,是遵义农村的农民群众创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一种实践。

   “四在农家”活动的开展,可逐步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项活动也可促进改造乡村公路,改善居住环境卫生,建立文化娱乐场所。在各村自建图书馆(室)将改善基层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看电影难、欣赏文艺演出难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其中,市级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镇村,建立农村自己的图书馆(室)是发展农村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让即使是边远山乡的农民也有书可看,有报可读,这是遵义农村“四在农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还需要我们市、县级图书馆有长远的规划,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以满足农民朋友,尤其是农村孩子对知识、对阅读的要求。

3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现状导致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是乡镇图书馆(室)尚未列入乡镇政府对乡镇公益事业的发展范围。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建制只到县,而没有到乡镇,乡镇图书馆是资助或民办事业,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二是缺乏办馆经费,在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文化站由县的文化主管部门划归乡镇政府管理,而随着乡镇企业转制,文化站因经营部门剥离而失去经济支柱,从而导致乡镇图书馆(室)经费得不到保证,难以购置新书吸引读者;三是图书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素质参差不齐,服务工作不到位;四是藏书质量不高,藏书多为东拼西凑,或发动单位、个人捐献,或凭个人爱好随意采购,没有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室)建设的采购机制,不能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五是文化主管部门扶持力度不够。在抓乡镇、村图书馆(室)建设上,面上工作做得多,深层次、实质性工作做得少,特别是在乡镇图书馆(室)的巩固与发展问题上未下功夫。例如:遵义市海龙镇的某村,在市图书馆的扶持下建起了村图书室,但却没有巩固,更没有发展,一段时间后,当市图书馆下去检查村图书室时,却发现所辖镇企业竟把图书拿去作烟花、爆竹的包装纸了……

4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图书馆(室)的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图书馆事业,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知识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怎样发挥乡镇、村图书馆(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4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411政府主导,做好规划,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力度。制定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方案,将方案落实到县、乡镇各级政府,要把图书馆(室)建设列入年度工作计划。要对图书馆(室)建设有明确目标,任务及措施,要求领导亲自抓,当成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重要事来落实,列入干部考核.目标责任制度,形成层层抓、合力抓的氛围。

4L2通过政策法规促进乡镇图书馆(室)事业的发展。通过法律形式,使农村图书馆(室)从硬件设施,经费投入到人才队伍,“软件”服务等方面有法律保证。

4L3广开图书馆(室)经费资金渠道。可以采取上级拨一点、社会助一点、企业捐一点的办法酬集资金,购置图书资料。

4L4培育人才。要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图书专业管理队伍,分期分批组织到发达地区先进的图书馆学习,地(市)、县级图书馆应义不容辞担任起培养乡镇、村图书馆(室)专业人员的任务。培养他们具备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培养他们具备信息开发、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信息服务的能力,成为知识的“导航员”。

42充分发挥各地(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其馆藏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乡镇图书馆(室)进行有层次、分阶段的建设和系统化的科学管理。主要可以通过建立业务辅导站和图书流通点帮助提高农村图书馆(室)服务水平。

421建立业务辅导站。有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实力雄厚,对乡镇图书馆(室)的建设投入大、起点高、设施全、藏书丰富、自身发展后劲足。对这样的农村图书馆(室)公共图书馆应经常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对其藏书结构、图书加工整理、读者活动、图书借阅、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等方面开展辅导活动,使其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读者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利用这个乡镇图书馆(室)的优势,开展业务协作协调,把服务工作延伸辐射到周围乡镇的农民读者中去。

篇(2)

为丰富彭水县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我馆从有限的购书经费中拨出一笔资金,特意从新华书店购买版权所有了一批新书分别赠送给彭水县图书馆和郁山镇文化站,这批新书共计272册,价值6986元,内容主要为文学艺术、传记、科普、励志等方面。所赠图书中,还有一些是从我馆征集交换的所得的书中选出的。所送期刊主要为市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办公室赠送,少部分为本馆职工赠送。

此次共赠送两单位图书333册,期刊410册,合计743册。

二、编制、发放农科资料

针对彭水县农业生产的具体信息需求,我馆收集、整理、编制了烟草、食用百合等28个专题的资料70页,共印制了35000页。这些资料在活动现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全部资料发放一空。

三、网上信息现场查询

为了满足乡镇群众查询信息的需求,同时让他们对互联网信息查询方式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在每个活动场地都开展了上网查询信息的服务。这项服务受到了现场群众的欢迎,共为他们查询了蚕茧收购政策、青蒿栽培技术及市场情况、直销企业情况等近10个课题。版权所有

四、培训活动

此次文化局组织的送培训下乡活动中,我馆承担了“基层图书馆(室)管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概况与资源利用”两个专题的报告,主讲人分别为龙滔和宋继珍。龙滔同志从乡镇图书馆的概念、服务内容、业务工作、评估等方面介绍了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及管理工作;宋继珍同志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缘起、全国及本市的工作进展、国家及本市的发展政策及趋势、共享工程的资源与服务等方面介绍了共享工程,同时还介绍了数字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互联网利用等相关知识,展望了数字化文化服务在广大农村的发展前景。来自彭水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机构的20多位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活动受到了基层同行的好评。

五、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宣传活动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宣传共享工程。除通过培训班宣传外,我们采取的主要宣传方式为展版、宣传资料、电脑演示三种方式。这次共制作、展示宣传共享工程的展版6块,不少群众仔细阅读后,还对展版的内容与我们进行了探讨;发放宣传共享工程资源与服务的资料500多份。此次活动对宣传共享工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篇(3)

为丰富彭水县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我馆从有限的购书经费中拨出一笔资金,特意从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批新书分别赠送给彭水县图书馆和郁山镇文化站,这批新书共计272册,价值6986元,内容主要为文学艺术、传记、科普、励志等方面。所赠图书中,还有一些是从我馆征集交换的所得的书中选出的。所送期刊主要为市文化局、广播电视局办公室赠送,少部分为本馆职工赠送。

此次共赠送两单位图书333册,期刊410册,合计743册。

二、编制、发放农科资料

针对彭水县农业生产的具体信息需求,我馆收集、整理、编制了烟草、食用百合等28个专题的资料70页,共印制了35000页。这些资料在活动现场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全部资料发放一空。

三、网上信息现场查询

为了满足乡镇群众查询信息的需求,同时让他们对互联网信息查询方式有直观的认识,我们在每个活动场地都开展了上网查询信息的服务。这项服务受到了现场群众的欢迎,共为他们查询了蚕茧收购政策、青蒿栽培技术及市场情况、直销企业情况等近10个课题。

四、培训活动

此次文化局组织的送培训下乡活动中,我馆承担了“基层图书馆(室)管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概况与资源利用”两个专题的报告,主讲人分别为龙滔和宋继珍。龙滔同志从乡镇图书馆的概念、服务内容、业务工作、评估等方面介绍了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及管理工作;宋继珍同志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缘起、全国及本市的工作进展、国家及本市的发展政策及趋势、共享工程的资源与服务等方面介绍了共享工程,同时还介绍了数字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互联网利用等相关知识,展望了数字化文化服务在广大农村的发展前景。来自彭水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机构的20多位人员参加了培训。培训活动受到了基层同行的好评。

五、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宣传活动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宣传共享工程。除通过培训班宣传外,我们采取的主要宣传方式为展版、宣传资料、电脑演示三种方式。这次共制作、展示宣传共享工程的展版6块,不少群众仔细阅读后,还对展版的内容与我们进行了探讨;发放宣传共享工程资源与服务的资料500多份。此次活动对宣传共享工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篇(4)

1.图书室建设要规范。首先图书室建设选址非常关键,除要选择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外,还应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安静。再次是根据国家对乡镇图书室的考核要求建设,创建百强文化站图书室馆舍面积应在60平方米以上,室内藏书3000册以上,有专职管理人员,有正常运转经费。因此有条件的乡镇图书室的建设都要根据以上要求进行馆舍的新建或改扩建。

2.政府仍需加大投入。2010年前,国家将投资40个亿兴建乡镇一级文化站,每个新建乡镇文化站国家资助20万元。硬件设施有了保障,但也不能忽视了软件建设,当地领导要把图书室的购书经费,必要的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范围,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充实馆藏、改善办馆条件;要配有专职的文化专干,并使其管理规范化,不能使图书室虚有徒表而无内容实质。

3.加强人才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培养专业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培养和造就一支基本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乡镇图书室工作人员,是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培训途径有:省、市、县图书馆举办的业务和计算机知识培训。每个乡要有1-2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也可在全县实行乡镇图书管理员凭证上岗,促使各乡镇村重视对图书管理员的培训,以提高图书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文献信息能准确、快速、全面地送到农民手中,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信息支持。

4.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由于乡镇图书室建设初期,室内图书资料少,不能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对乡镇图书室有业务指导关系和扶持任务的县级图书馆的藏书中农业科技类图书占有一定比例,但因距乡村较远,不便农民借阅,致使这些书籍利用率过低,如把这些书提供给乡镇室,既可提出高图书利用率,又可扩大图书馆的读者队伍。近几年,县图书馆在搞好阵地服务的同时,主动走出馆门,开展送“科技图书下乡”活动,吸引了广大农民的参与。但由于县图书馆经费少、人手紧,常年坚持送书下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各乡镇应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利用开会或培训的机会到图书馆定期更换图书,使老少边远山区的农民也能及时了解最新的信息,又实现了文献资源的共享。

5.建立合作共建机制。2010年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覆盖全国100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将整合的科普知识、农业技术等资源通过网络传给全国广大农民群众。我县共享工程分中心设在县图书馆,由2006年8月正式启动,到2010年前该中心将形成有梯度的人员、技术、服务保障,并能切实担起对乡镇基层中心、村服务点的指导和辐射作用。基层中心要积极开展共享工程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数字电影放映”等项目的合作,实现设施设备、数字资源、人力资源的共建共享。

篇(5)

1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资源服务供给现状

1.1 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南宁地区通过大力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宁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也在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服务体系——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即组建由“市—城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层级公共图书馆构成的联合文化服务体系。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共有14个,其中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有2个,分别是南宁市图书馆和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县级公共图书馆(6县6城区公共图书馆)共有12个,分别是兴宁区图书馆、青秀区图书馆、江南区图书馆、西乡塘区图书馆、良庆区图书馆、邕宁区图书馆、武鸣县图书馆、横县图书馆、宾阳县图书馆、上林县图书馆、隆安县图书馆和马山县图书馆。据统计,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2012年实体文献总藏量(含纸质文献、视听文献)约为241.23万册/件,其中,南宁市图书馆图书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88.19万册/件,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32.33万册/件,兴宁区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6.92万册/件,青秀区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6.75万册/件,江南区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3.6万册/件,西乡塘区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8.75万册/件,良庆区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5.4万册/件,邕宁区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15.09万册/件,武鸣县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14.34万册/件,横县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20万册/件,宾阳县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14.51万册/件,上林县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9.65万册/件,隆安县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5.7万册/件,马山县图书馆实体文献总藏量约为10万册/件。

1.2 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主要开展的文化资源服务项目

1.2.1 传统图书借阅服务项目。传统图书借阅服务是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资源服务中最基础的部分。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每年都会接待大批读者,以南宁市图书馆为例,2009—2012年接待读者人次分别约为75.50万人次、64.02万人次、87.95万人次、142.59万人次,其中,外借人次分别约为13.79万人次、11.99万人次、10.79万人次、117.73万人次。过去,部分县、城区公共图书馆(如江南区图书馆、宾阳县图书馆等)因人手、经费等条件制约,设立的图书借阅服务窗口较少,开放时间也比较短。为了顺应本馆辐射区内民众对图书借阅及对公共文化资源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这部分公共图书馆也在积极加大对图书借阅服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并适当地延长对外开放时间。

1.2.2 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项目。南宁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每年都开展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读者活动,主要包括:讲座、展览、比赛、竞赛、影视播放、座谈会、社会调查、公益演出、志愿者服务、图书馆服务宣传周、阵地宣传、新闻媒体宣传、送书下乡、送书上门等。这些读者活动,不但增强了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知名度,为有效地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提供了确实有效的途径。根据南宁市图书馆的统计数据,仅“送书下乡”活动,每年就能使成百上千的民众受益,如2009—2012年送书下乡活动受益人分别约为420人次、600人次、5 600人次、11 000人次。

1.2.3 网络服务项目。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已逐步向网络化延伸。目前,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中的2个地市级和3个县级公共图书馆已经建成了独立门户网站。如,2011年度南宁市图书馆网站点击率为61 135次,其中下载次数为1 910次,在线浏览次数为7 495次,资源检索次数为51 730次。在努力建好本馆网站的同时,南宁市图书馆还将电子图书接入了南宁市政务网,民众通过南宁市政务网可以随时查阅包括南宁市6城区、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内的约45万册电子图书资源。

1.2.4 文化资源共享项目。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南宁地区得到了切实有效地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南宁地区已建成2个市级中心、12个县级支中心、104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 319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项目也已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到2012年12月止,14个市、县、区图书馆中已有9个馆约74万册馆藏文献实现了集群文献检索和通借通还。

1.2.5 其他便民阅读活动项目。南宁地区第一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南宁市图书馆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已于2013年元旦正式启用。该“24小时自助图书馆”拥有100平方米的面积,可提供上万册的图书供读者自助借还。目前,室内放置了近6 000册各种类型的图书,同时摆有阅览桌椅,读者既可自助借还,还可在室内阅读、自习等。除此之外,南宁地区其他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也已开展了诸如 “汽车图书馆”项目等便民阅读项目。“手机图书馆”项目也在筹划建设当中。

2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资源服务供给的特点

2.1 特定性

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资源服务供给活动大多是围绕图书(包括电子图书)的传递、宣传等开展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特定性。这种特定性如同给图书馆打上了标签,民众在使用和享受这类产品和服务时,很容易识别出资源服务提供者。

2.2 免费性

因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目前还未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在流通市场上进行流通的产品,所以其所提供的文化资源服务都是免费的。

2.3 持续性

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文化资源服务具有较强的持续性。以“送书下乡”为例,南宁市图书馆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如表1所示。

3.3 技术服务水平偏低

目前大部分6县6城区公共图书的技术服务水平还仅限于电子阅览室建设层面上。相对于当前信息化不断发展、文化快餐盛行下的民众需求来讲,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整体的技术服务水平远低于他们的期待值。

3.4 主动服务性不高

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在提供的文化资源服务中,被动服务比例远高于主动服务的比例。公共图书馆的很多服务都是在馆内进行,且较少进行服务主推政策研究。经调查,很多读者获得图书馆的服务信息并非通过图书馆建立的个性化服务体系获得。主动服务性不高,同样制约了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资源服务供给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4进一步提升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文化资源服务供给能力的措施

4.1加大财政投入

财政拨款是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资源服务供给的基础性保障。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多年来获得的财政拨款有限,且工资福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以上。除去维持公共图书馆正常运行费用外,可用于发展的资金非常少。再加上我国通胀率多年持续高位增长,倘若强大的财政持续加大投入机制不能及时建立,很难保障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资源服务供给活动的高品质性和持续性。

4.2 改变服务模式

过去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习惯于依赖馆舍被动地等读者上门借阅图书。现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南宁市城乡一体化联合图书馆”项目、“汽车图书馆”项目、“手机图书馆”项目、“图书自助借还”项目和“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项目的深入开展,更大的文化资源服务平台将会逐步搭成。在这个大平台上,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要适时调整服务模式,使服务更具主动性、便民性和创造性。

4.3 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

目前,南宁地区公共图书馆主要是围绕各馆的图书馆资源开展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活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单一,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必须努力挖掘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结合服务对象的群体特性和文化需求,开发出适合特定群体要求、服务针对性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民众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190-01

一 发挥资源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城市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不仅保存着丰富的文献资料,而且有专业的信息管理服务人员,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图书馆应自觉站在构建新农村的高度,统筹谋划图书馆工作,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通过宣传教育、宣传引导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提高素养和技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通过特色化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农业知识专题等多种服务形式满足广大农民读者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信息需求。不断强化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提高农民利用图书馆的意识,进而使图书馆更加贴近广大的群众。

二 发挥职能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不仅是解决温饱问题,它是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进步、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人民生活更殷实的一种理想社会形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十一五”期间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农村地区图书馆的建设比城市差距要大得多,经费严重不足、人员素质低下、资源十分匮乏、没有独立建制,导致许多乡镇图书馆难以为继。不少乡镇图书馆创建后不久就“缺粮断水”,长期得不到新的文献信息资源补充,处于瘫痪状态。有的偏僻、落后地区的乡镇图书馆建设甚至还是一片空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县级图书馆在帮助农村加快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主题报告会、科技讲座、推介新书、组织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特别是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上网等,以吸引广大农民读者参加,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农民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营造农村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求知氛围,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定期开展知识下乡、科技兴农活动,促进农村形成崇尚科学、热爱学习之风。近几年来,库伦旗图书馆积极参加文化下乡活动,多次为农村送去大量的科普书籍,开展各种咨询、科技讲座,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使读者队伍不断壮大。

三 发挥教育优势,大力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新型农村呼唤新型农民。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培养新型农民县级图书馆有着积极的作用。按照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要求和标准,图书馆要突出抓好对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的教育培训。要改善读书环境和条件,合理调整图书资料的知识结构,强化馆员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档次,使农民读者愿意到图书馆来吸取知识,提高其素养。同时,县级图书馆还要对镇、村图书站开展经常性的业务指导,提高镇、村图书站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意识,最大限度地为农民获取知识和技能提供服务;积极开展“送书下乡”和巡回借阅活动,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理论联系生产实践活动,开展具有实用性、可行性的技能培训,结合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致富新技术、新品种的迫切需要,给予实用技术和技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好背景下,县级图书馆最基本的读者群还是农民。县级图书馆应及时把握这一大好机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在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上,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其独有的职能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摇篮,应紧跟时展的步伐,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作用,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7)

一、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职能水平提升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广大读者群中,是深入底层的一个文化聚集地,接待的读者层从青少年到中老年,一直都为最普通的民众提供宝贵的知识资源。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基础理论告诉我们,为社会服务是其根本职能。新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各行各业都遇到与形势相适而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县级公共图书馆当然也不例外,而且,由于其是国家事业单位,其在社会服务职能的提升与开拓工作尤为重要。

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管理松散。由于工作的松懈,使制度管理日渐松散,服务环节加剧薄弱,在咨询服务中,因人而异,分等级,分层次,对高职称、地位高的读者热情周到,对比较熟悉的读者网开一面,对一般读者敷衍了事,有时甚至“一问三不知”,去留随便,这种不公平的“等级服务”损伤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热情和积极性,偏离了图书馆应有的社会教育责任和社会公共服务责任的原则和服务理念。这就要求图书馆要即刻处理好读者与服务的密切关系。

其次,在县级图书馆建设中经费拮据。由于地域经济差别,有的县级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拮据,书架上多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书。目前,每年购买的图书也不足四五百册,馆藏总量上不去,图书利用率低,每天开放的程度也逐日下降,更谈不上深层次的参考咨询、信息检索和书刊导读了,至于营造人文氛围、体现人文关怀、如美化周边环境、为特殊人群利用图书馆创造条件,这些是县级公共图书馆连想都不用想的,当是天方夜谭了。而一些单位收取办证手续费、延期罚款、停车费、咨询费等一系列除押金以外的各种名目的费用,这种不恰当的“有偿服务”增加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不便和困难,违背了图书馆服务的承诺和宗旨。

上述两个大的方面是图书馆迫切提升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解决了这两个大问题,其他的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用知识管理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而服务工作做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馆员的服务态度。馆员的态度影响着图书馆的工作和图书馆的形象,馆员实际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关键所在。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价值和服务的价值,不论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还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落到图书馆的实处,都是为了以知识为内涵,以服务为中心,走知识服务之路。

随着知识需求的变化,知识服务正在向“个性化”方向发展。所谓个性化,即针对每一位读者独特的信息需求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按所依赖和采用的技术,目前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个性化推送服务或个性化定制服务,利用信息推拉技术,向读者提供定制的WEB页面、信息栏目,实施查询服务;或基于电子邮件的信息推送,根据读者的定制提供相应的信息栏目。如美国康奈尔大学MyLibrary系统,包括MyLinks、MyUpdates和MyContents 三项服务内容。目前我馆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如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中的“学习中心”,采用网上课堂的教学方式,既可让读者随意浏览各数据库的使用指南,也可作为门户的形式开放给读者,读者在经过注册后就可进入学习,进行个性化定制,选定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此平台提问、自学,直至熟练掌握这些数据库的使用。如果该读者所选定的数据库的界面已经发生变化,读者则通过门户网站可及时得到通知;二是个性化推荐服务,不但根据读者的特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而且还能通过对读者专业特征、研究兴趣的智能分析而主动向读者推荐其可能需要的信息;三是个性化知识决策服务。即利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知识提取、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向读者提供能够用于决策支持、智能查询、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还必须注重对读者信息需求的获取和分析。读者的信息可以从读者的注册和调查记录、流通和借阅记录、参考咨询留档、馆际互借记录、电话和邮件服务情况、电子数据库的使用等统计和分析中得来。基于大量读者的各自不同的信息需求,应对集成化信息进行高效率的过滤,即进行“信息分流”,从而提高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篇(8)

一、社区图书馆的地位

现今的公共图书馆最基层设置为区(县)级,社区图书馆并未纳入公共图书馆体系。现有的社区图书馆多数只是作为社区文化站或居委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并隶属文化站或居委会管理。

二、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

社区图书馆的地位决定了它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社区建设经费的逐年提高,社区图书馆条件相应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情况还是相对滞后,存在一系列问题。

1、资金匮乏

现有的多数图书馆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投入方式单一,投入有限,藏书增长受到限制,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文化活动等一些延伸性工作不能正常开展,直接影响社区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文献资源欠缺

国际上衡量图书馆发展水平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平均一座图书馆的服务人口数;二是一座城市的人均公共藏书量。标准是5万人应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最少3册。在社区建设初期,区政府给每个社区补贴一千元用于购置新书。现在,虽然每个社区都设有图书室或阅览室,但有的阅览室藏书量还不及个人藏书量多。城市社区尚且如此,乡村的条件就更可想而知了。

3、藏书品种少,内容单一

社区图书馆一般只藏有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几乎没有;图书的类型较单一,多数是文学、生活类图书。因缺少购书经费,也存在购买盗版书的现象,图书更新速度缓慢。因此,门庭冷落,少人问津。

4、服务管理效能低

社区图书馆缺乏具有管理知识和运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基本只能承担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服务类型单一,影响图书馆效能的发挥。

三、社区图书馆运作模式

长期以来,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是遵循计划经济下“一地一馆”、千“区”一面的模式。在藏书量、馆舍面积、管理规范、设施标准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急需更新旧的管理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大循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应努力寻求建设特色馆的模式。除了政府投入办馆外,能否尝试其它的几种办馆方式。一是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与一个或若干个社区图书馆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总馆与分馆的关系。由社区提供场所,文献资料由公共图书馆提供,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负责管理。这样,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闲置的文献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又有了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又可以在身边享受到与公共图书馆同等质量的服务,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位于赛罕区的学府花园图书馆正是这种模式的尝试者。该馆是内蒙古图书馆的分馆,是自治区第一家社区图书馆。八千多居民拥有二万册藏书,借阅方便,居民满意。二是社区与附近高校图书馆联合办馆,实行一馆两用。高校历来代表着当代的最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合作办馆将会提升社区图书馆的素养。三是社区图书馆与企业共建。社区内一般都驻有一些企业和单位,社区可主动与之联姻,由这些企业和单位出资、社区出面联合办馆,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和企事业职工。四是个人办馆。鼓励热心公益事业的实业家以个人名义出资建馆,由出资者全权运作,在不影响公益服务的前提下,使投资者获取合理的经济利益。社区居民只是图书馆的受益者,两相得益,各取所需。五是居民集资办馆,自建自用。一般由居委会倡导,由社区居民捐资、捐物、捐报刊、捐书籍等来筹建,管理人员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担任。

篇(9)

发展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并没有规范的要求,也没有严格的标准,它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把群众文化生活活跃起来。但是,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为更快更有效地促进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条途径进行。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导

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切实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经济要发展,文化也很重要。发展经济致富不仅需要科学文化的指导,而且需要高品味的文化消费,所以强化农村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同样重要,也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组织搞好调查研究。无论是群众文化领导干部,还是群众文化机关,要领导群众文化活动就要从宏观到微观,或者说从战略到战术方面制定科学正确的决策。而制定决策的依据就是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调查研究人员要将调查情况及时向党政领导和文化主管部门提供,使领导在制定群众文化方针政策时有的放矢。

三是制定方案,进行决策。如果说调查研究是基础,那么制定方案、进行决策就是关键。领导者要对调查情况进行科学研究与分析,从农村实际出发,制定群众最需要的文化补给措施。

四是贯彻执行,付诸实施。在这一阶段,领导者要把握全局,做好思想发动和宣传教育工作,并切实加强工作调度。使执行任务的“渠道”畅通,从而保证任务的落实。

二、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大院作用

农村文化大院是为广大农民提供学政治、学法律、学文化、学科技、陶冶情操、自我娱乐的好场所。目前,要进一步发挥农村文化大院的文化活动主阵地作用。

一是要对文化大院不断进行整修完善,增添新设施,更换新内容,摆出新形式,办好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其中图书室是农民最需要、最欢迎也容易普及的文化场所。

二是要利用农闲和夜晚,聘请法制干部讲法律,农牧专家讲技术,请文艺干部教唱歌、教舞蹈、播放党员电教片,经常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三、大力加强农村图书馆室建设,切实搞好送图书下乡工作

在农村、图书室少、书店少,农民接触图书的时间和机会更少,除了一些义务教育的学习课本,农民对其他图书的占有量少得可怜。科学种田需要图书,文化娱乐也需要图书,在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比生活城里的人更迫切地需要图书。因此,在农村广泛地建设图书馆室、图书流动站、大规模地开展送图书下乡活动,是繁荣农村文化最直接、最有效、最易实施的捷径。在这一过程中,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县一级的图书业务单位,可用在农村设置图书分馆,图书流动站、与农村共建图书室、搞送书下乡、图书代购等方法实施。

四、进一步繁荣农村电影市场

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电影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有效形式。在农村经常放映一些符合农民口味的健康向上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影片,既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能较好地抵制各种封建迷信之类歪理邪说及腐朽思想的滋生蔓延。搞好农村电影工作,关键是在放映的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如科教片、法制片、计划生育片、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片等,必须针对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放映。

五、“文化下乡”活动常抓不懈

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是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篇(10)

一、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现状问题

1.人员专业素质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在我国县级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人员编制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通常是在县级公共图书馆建管时期,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人们文化需求及人口数量决定的。在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很少增设相关专业的人员,已有的工作人员不熟悉图书馆服务工作流程与相关业务,对图书馆提供的各类文献、信息、知识、技术等服务了解不多,很难满足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需要,不利于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

2.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

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县级公共图书馆只有重视提升服务工作效率,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在历史原因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未能充分认识到做好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1]。此外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造成广大农民群众不关心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情况,认为与自己无关,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生产生活。正是由于存在以上原因,导致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发展进程缓慢。

3.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上经费投入力度很小,从而严重制约了其发展,也不利于提升服务工作水平。从政府财政投入来看,只能勉强维持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没有更多的经费购置新的图书资源,也无法有效提升服务工作质量,这对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极大威胁。

4.文献资源严重匮乏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通过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能够直接反映其所在区域的文化特色,同时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然而我国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大量文献资源在当地实际状况的影响下,有着文献资源短缺、新资源匮乏等问题,很难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2]。不仅如此,因为不重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造成不能充分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与相关设施设备,大量丰富的文献资源无法得到共享,不能体现出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建议

1.提升人员专业素质能力

在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只要重视提升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能力,才能有效提升管理工作与服务工作的水平,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网络建设专业人才、图书情报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等,为图书馆服务工作补充新鲜的血液,并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才能,以此为广大读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增强服务意识,加快现代化建设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情况会有所差异。所以,为进一步提升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效率,需要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主动采取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设施设备,正确认识到加快县级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对此要切实增强现代化建设意识,积极更新知识,科学合理的对县级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作出规划,并扩大县级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宣传范围,以此实现县级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发展,确保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广大读者。县级公共图书馆还要组织开展“送书下乡、送信息下乡、送农村实用技术下乡”等活动,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所需的图书、信息、技术服务,以此延伸服务范围。

3.拓展资金来源,增加经费投入

本质上来看,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既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也是一项长期性与持续性投入的事业。所以,在加快县级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提升服务工作质量与水平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力度,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充分应用各项先进的技术。对此,县级公共图书馆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拓展资金来源,如可以努力争取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要注意的是,在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时,要确保其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合作,将更多社会资金吸引进来,以此加快县级公共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进程,为实现更好的做好服务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4.优化网络建设,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上一篇: 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下一篇: 小学一学期自我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