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核心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8 03:36: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核心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环境核心论文

篇(1)

自网络诞生伊始,动画就利用此平台进行广泛传播,随着大众网络的迅速崛起,动画进入了全新的时代。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迅猛发展,成为动画创作和传播的主流,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催生出许多新问题,对动画而言,网络已经由动画的艺术、技术、商品发展的辅助因素,转化成催生动画艺术形式,决定传播效果、验证技术实力,主导商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状,优势和缺陷并存。

一、网络环境下动画传播的主要优势

实时性强。网络传播迅速快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空间、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受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实现用户和信息的同步,对动画的传播推广起到了革命性的提升,数字化终端推广手段的成果是传统动画播放媒介远远无法达到的。

兼容性强。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和传播不仅是专业动画创作机构的专利,动画创生的形势发生革新,草根阶层的“全民化”动画创作和传播成为可能,网络促生了大量独立动画创作人,与动画相关的自由撰稿人、跨界艺术家、网络闪客迅速崛起,促进了动画内容、形式、技术、文化、产业的全面爆发,极大丰富了动画艺术和技术的多元性。网络动画涉及的主题超越传统动画的创作模式,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和自由度。

复制性强。数字化的复制、收集使海量的信息储存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复制甚至已没有鲜明的“原作”和“赝品”的区别。包括搜索、复制、压缩等技术的发展,使动画的资源无限放大,也使欣赏者时刻面临信息选择。

开放性强。随着数字技术各种标准的确立,不同独立的网络系统都可以对接合并,互联、通信、出版、广电、销售、教育等网络相互融合,动画的播放和存储格式日趋便捷统一,网络环境下媒体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动画与娱乐、出版、广告、科普、教育等各种直接或衍生行业的联系越发紧密。

互动性强。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欣赏或浏览的过程可以是非线性的,不同于传统动画播放由“点”到“面”的强制性的单向信息辐射,网络动画与漫画、游戏、广告等彼此交集,形成双向交流,参与和反馈的自主性提高,这种互动会直接影响包括动画创作本身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变化,从艺术、技术、商业多层面均有革命性的飞跃。

二、网络环境下动画的主要缺陷

艺术和文化品质的弱化。为了获取最大点击量而迎合大众的网络动画,高度注重娱乐和广告效应,对高品位文化功能的追求相对较弱,商业气息浓重,目标人群相对集中,对动画创作本身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更加急功近利,“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与“短、平、快”的网络创作习惯格格不入。过度强调感官刺激或强烈暗示广告消费的网络动画成为主流,积极发展感官享受型的创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部分严肃的文化思考,而观众对网络动画的欣赏基本上都是“一次性消费”,以大规模复制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网络动画实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的“强制性消费”。这种现象对动画长期的、健康的、多元的发展具有负面影响。

传播者的文化引导作用减弱。传统媒体对传播的内容、形式、受众的掌控力强,监管更加直接。信息的传统传播方式受到严格的审查过滤,传播者主动引导,受众被动接受。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的中心主导地位,相对强势。而处于海量、快速、多元的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所特有的“拓扑式”的传播模式,使处于中心地位的传播者的作用相对弱化,传播者的“特权”减少,网络传播的过程极为快速、复杂,评判标准更加多元,使媒介对文化的引导功能和效率相对减弱——传播中太需要网络环境中各环节的文化操守和品格自律。

即时性创作普遍缺乏精品意识。网络环境下的动画资源丰富,鱼龙混杂,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在极力追求新、奇、特等极端效应的网络环境下,动画的创作和传播很难保持精品意识。与传统动画中的大制作相比,网络环境下的动画创作既缺乏美国动画电影工业体系那样大规模、长周期的产业战略,也没有日本动漫画同步发行体制那种长期共同服务兼顾循环的运营模式。网络动画大都是应对时尚热点话题的小制作,只有极少数长年坚持运作的动画品牌能真正形成气候。网络环境下动画创作和传播追求即时性的结果,造成“快闪”现象,长期如此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和不良的惯性选择。

三、网络环境下中国动画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国际动画霸权环境中的本土坚守。虽然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愈加呈现出跨国界、跨文化、跨媒介的传播特点,但美日等老牌动画大国的产品仍然强势压制着中国动画。美国动画基于其强大的电影工业,产业形态高度发达,全球战略成熟;日本动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漫画基础上,动画产品依靠动漫画同步发行体制覆盖全球,后来居上的韩国、加拿大、东欧等国的动画也在迅速崛起。动画所具备的跨地域跨文化的特性正好符合网络时代文化传播的要求,动画强国的产品依靠网络树立了极高的品牌威信,其艺术风格、文化思想,甚至意识形态深入人心。网络环境下的动画成为新的文化载体,中国动画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动画产业链的缺失。中国动画产业链的缺失是一个老话题,中国的动画行业各环节相对孤立,其中最致命的是缺乏动画的知名品牌。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中国动画行业大多成为强势国家的动画加工厂,远离原创、策划、推广,局限于规模化制作加工的中国动画人是动画行业中的廉价劳动力。中国的网络环境成为国外相关动画品牌推广的重要平台,中国的动画热潮其实是“洋动画”的热潮。中国动画在对先进国家动画产业链的模仿学习中艰难发展,而网络世界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对中国动画起到客观的推动作用,也加速了洋品牌的普及,层层打压国产原创动画。

动画的目标群体定位狭窄。长期以来,中国动画的受众目标定位在少年儿童,造成了中国动画普遍低龄化的现象。而国际上成人动画所占的市场份额高于少儿动画市场3倍,中国的成人动画是一个待发掘的领域,网络环境下的成人动画基本由欧美日所垄断,受各种现有条件和观念的制约,中国动画产业忽略了这块“大蛋糕”。

动画的原创力低下。由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面临巨大的竞争,网络的传播特性助长了模仿抄袭等“短、平、快”的动画创作形式,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创作急功近利、目光短浅,创作团队贫弱分散,缺乏长期的、精品的创作发展战略,甚至导致动画创作中,投机取巧者的生存状态好于创作者的恶性循环。中国动画长期以来面临三个老问题的争论,至今也没有解决:一是中国动画的风格问题,即中国元素的运用和发展;二是中国动画的产业链缺失问题;三是中国动画人才的培养问题。动画原创力的不足源于动画教育体系的严重失衡,甚至目前整个动画人才的培养模式都值得商榷。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原创力缺失的缺陷日益明显,恶性循环已经显现,中国动画产业大量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被优秀的国外动画所占据。

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动画是一种创造虚拟产品的新兴行业,是以知识产权为灵魂的创意产业。动画的盗版问题长期制约着中国原创动画的正常发展,甚至对行业本身已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动画企业的创作积极性降低,模仿抄袭现象严重,导致恶性循环。网络环境下动画复制性强和开放性强的特点使动画的版权保护难度更高。产权意识的缺乏,一方面使动画的原创作品被模仿盗版,另一方面也使整个动画行业缺乏获取专利授权的眼光,从而导致各方面受损。国家在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约束非常有限,执行不力,中国动画行业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口碑差,商业自律亟待加强。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使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特别是原创作品的推广传播布满了荆棘。

四、网络环境下的中国动画发展策略

篇(2)

新经济对企业文化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组织行为及文化管理也因为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创新而出现全新的方式。

一、新经济的特征

新经济是一种以自发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新经济,之所以“新”就集中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极强的创新能力上,新经济的飞速发展依靠的不仅是电脑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要依靠社会各种制度创新的支持。而创新又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支持,因此,新经济的本质是资本知识化。网络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制约,使得信息传递、搜寻、处理的成本极大降低;新经济可以减少市场中供求双方、竞争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增加社会的净剩余,有利于社会资源更有效的配置。

新经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终身教育将是人类谋生存、求发展的基本条件。新经济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形态,要求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必须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由于知识可共同拥有的特性以及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各种有用资源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社会变革的速度不断加快,网络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形势。

二、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的传统作风和企业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虽然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但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其基本内涵应该是一致的。

1.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认定由于人们能力不同存在收益差别的合理性。正因为企业中人们有很大的能力差异,所以人们在企业中收益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有人将获得资本收益,有人获得劳动收益,有人获得创新收益。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持有企业股份,获得的就是资本收益和创新收益;一般员工按照劳动合同获得工资,则是劳动收益。由此导致人们的收益差距拉大,这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2.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协作精神。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企业中任何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的相互协作,没有人与人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即没有团队协作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效发展,也不会产生“1+1>2”的效果,更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理设适合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在新经济条件下应当成为一种全方位的知识创新意识和知识创新体系。新经济是以网络经济、网络概念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形态,根源于信息化和全球化。与新经济的特征相适应,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创新与变革,其重要内容是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与管理制度文化创新。

篇(3)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支柱,确立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先进性,坚定地投身于学业而不畏任何艰险。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目标不明确,上课迟到、早退,沉迷网络游戏,吃喝玩乐,以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来生活,理想和信念逐渐丧失,传统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因为遇到这些问题而面临挑战。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怎么样因势利导,使高职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关系到新一代大学生的成长,关系到社会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因此,在优化高职学生理想和信念教育环境方面,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各个高校都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主要的体现在建立标志性的校园文化项目、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等方面。比如,某些高校举办各项歌咏比赛、棋类比赛、心理运动会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大学生团结、奋进、向上的良好信念;某些高校开设无人诚信店,激发学生的诚信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优化网络环境,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

我们身处一个网络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尤其对正在成长的高职学生产生的撞击会更加明显。大学生自主能力有限,有时难以抵御网络惊人的吸引力,这就需要学校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一)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强化社会主义舆论导向教育

高职高专学生对网络有依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借助网络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我们要依据社会现实、学生的关注点来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情操,使其学会健康使用网络,并在网络中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二)加大思想德育教育队伍的建设

要做好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必须拥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定期接受培训,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学会使用多种教育方法来开展工作。另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在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时及时与他们沟通,引导他们走出思想的困境,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三、利用国家重大事件的大环境教育学生

(一)国家重大事件对大学生理想和信念的影响

国家重大事件的正面效应会给大学生带来正能量,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以及责任意识。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社会和各个高校大力宣传、弘扬奥运精神、世博精神,许多高职高专学生积极投身这项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二)探索不同方式,引导高职高专学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

国家重大事件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良好契机,是社会培养大学生理想和信念的难得机遇。在校大学生平时忙于上课、考证,很少参加社会实践,经验极少。此时,重大的国家事件就会引起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注意,营造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就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参与平台,在参与活动中,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日渐形成。如2014年3月1日晚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事件,这一重大事件可以进入高校的课堂,通过这一反面事件告诉大学生恐怖组织对社会的危害,激起他们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诸如类似的重大事件还很多,高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事件来进行高校学生理想和信念的教育,诸如通过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与同学相处;通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使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大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参与到国家重大事件中去,通过亲身参与体会到了强烈的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和公民责任感,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理想和信念。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篇(4)

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2006707

环境经济学是伴随着人类活动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产生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经济学被介绍到中国。1978年中国制定了《环境经济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八年发展规划》。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讨论会,决定将“环境经济”列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中的第一项主题。同年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成立,由此推动了中国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这表明作为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环境经济学已成为一门瞩目的独立学科。环境经济学虽然仅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学科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环境经济学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十多年来,环境经济研究在中国发展快速,不但表现在环境经济理论和框架体系不断充实完善,而且结合中国实际开展的环境经济领域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学者们翻译、撰写了环境经济方面的教材和专著,还发表许多研究环境经济的论文,开展了环境经济各领域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培养了一批环境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1]。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其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实践指导都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提高和完善。基于此对2005~2014年收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以下简称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篇名包含有“环境经济”的全部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从这个角度研究近十年来中国环境经济研究动态和发展路径。

一、近十年环境经济研究

数据样本统计(一)“环境经济”期刊论文篇数统计

从中国知网中检索2005~2014年间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全部期刊论文,剔除重复及不符合主题的论文,共有462篇,其中核心期刊本文核心期刊指中国知网上所检索的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0篇,其他期刊论文262篇。具体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是从2005~2014年间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中国知网全部期刊论文这一角度来研究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但环境经济研究成果的体现形式是多样的。比如中国知网检索数据库收录文献中除了期刊论文,还有优秀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国内外会议和其他形式的研究论文,在2005~2014年间,这些论文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共计338篇。

此外,统计分析2005~2014年这十年的文献,是为了了解在新阶段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进路。而在1978~2004年的27年间,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经历了起步、探索和发展等重要阶段。在这27年间收录在中国知网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国内外会议论文和其他形式论文共456篇,其中期刊论文有406篇。

(二)基于期刊的数据样本和研究方法

为了能较好地表征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研究的客观水平,本研究的检索统计工作不仅关注期刊论文数量的变化,更关注期刊论文的质量变化。核心期刊论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故本研究的重点在核心期刊论文。据上文可知,本研究全部实际有效样本为46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的实际有效样本为200篇。

在相关论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引证分析、数据分析和词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近十年来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全部期刊论文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总结,重点对论文期刊类型、主要议题、作者人数等方面进行数量分析。同时分析文献的被引次数,以衡量期刊论文的影响力。

(三)数据样本局限性分析

本研究只是从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期刊论文这个角度来分析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数据样本必然存在局限性。由于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的广泛性,涉及环境经济的具体研究对象很多,仅就期刊论文来说,属于环境经济范畴的论文众多。篇名属于环境经济领域范畴的其他关键词的论文有至少十多种,如“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GDP”、“ EKC”、“环境绩效”、“环境损失(损害)”、“环境成本”、“环境外部性”、“排污权”和“环境税”等,见表2所示。据《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统计显示:1980~2008年这29年间有关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共有10 618篇。本研究检索统计了2005~2014年环境经济研究领域核心期刊论文,属于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共有10 506篇。由此可见,近十年有关环境经济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数量比过去有大幅增加。

由此分析,2005~2014年篇名中有“环境经济”的核心期刊论文大约占环境经济学学科领域范畴的核心期刊论文的1/50~1/60,也就是说大多数有关环境经济的研究论文在其篇名中并没有直接使用“环境经济”。故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并未包含环境经济研究的所有领域,但本研究的贡献也正是对以“环境经济”为篇名的论文的深度分析,以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略见环境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全貌。

二、数据样本论文分析

(一)研究阶段分析

通过对全部462篇数据样本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发现,2005~2008年数据样本期刊数量逐年递增,到2008年达到峰值,2009~2011年数据样本期刊数量略有下降,2012~2014年数据样本期刊论文稳定在40篇左右。中国环境经济学学科近十年期刊论文方面的研究从数量上看为稳定发展的阶段,从质量上看为深入扩展研究的阶段。

进入21世纪,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且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环境经济学研究将重点关注环境经济理论体系、环境价值核算体系、环境经济分析方法体系、环境经济评价体系、环境保护经济手段体系、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环境投融资体系、循环经济体系、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体系等[1819]。

四、结语根据本文数据样本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近年来中国环境经济研究的一些特点。第一,从数量上看,年核心期刊发表篇数变化不大,但论文的深度有所扩展,涉及的领域更广,所使用的分析手段也更多,近十年环境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比以前的有大幅增加。第二,在影响力方面,发表于理工类核心期刊上的环境经济类论文的影响力更大;另外,采用数量分析、科学实验以及工程实践的论文影响力也较大。这说明中国环境经济研究的一种趋势是朝着定量分析、技术支撑的方向发展。第三,在研究内容上,依据词频分析结果,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有所扩展,研究深度有所加强,但较多的研究还是探索性的,结论是建议性的,其实践意义、应用意义和指导意义还不够强。

参考文献:

[1]沈满洪,葛察忠,董战峰,等.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3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邱威,张建华,刘念.含大型风电场的环境经济调度模型与解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31(19):816.

[3]李国柱,牛叔文,杨振,等.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环境经济成本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8,23(1):1524.

[4]李刚,张彦伟,孙丰云.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3944.

[5]张音波,陈新庚,彭晓春,等.广东省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8,28(5):10211031.

[6]郭长雷,王丽婧,梅凤乔,等.贵阳市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29(7):9799.

[7]崔宇明,常云昆.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J].开发研究,2007(3):4043.

[8]潘岳.谈谈环境经济政策[J].求是,2007(20):5860.

[9]段晓峰,许学工.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值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1):4555.

[10]陈耀龙,程文涛,陈小兵.高级住宅小区生态设计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7):9799.

[11]刘向华,马忠玉,刘子刚.意愿调查法在环境经济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生态经济,2005(4):3638.

[12]傅京燕.OECD国家环境经济手段的新发展及其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5(3):4345.

[13]谭灵芝,鲁明中,陈殷源.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181186.

[14]蔡秀云.三种环境经济手段的优势比较分析[J].中国税务,2009(12):2223.

[15]刘彩利,王京芳,薛斌.环境经济手段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驱动机制[J].软科学,2005,19(5):2729,38.

[16]李小蓿李汉平.环境经济系统物质流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物质流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9):13271335.

[17]陆菁.贸易与环境经济分析的实证研究述评[J].浙江社会科学,2006(2):203209.

[18]董小林.环境经济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9]董小林.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Analysis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economy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DONG Xiaolin1,2, XUE Wenjie1,2, SONG Cheng1

(1.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篇(5)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代表环境科学各个知识领域的不同方向,知识点分核心和选修两种,核心知识单元是所有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要求具有的基础知识内容。

 

其中,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问题,核心知识点包括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全球环境问题,选修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和污染物生物效应。②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生态基本规律、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③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体系、生态学方法论、环境体系解析方法论,选修知识点包括环境质量调控方法论、综合/系统分析方法论。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生态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及过程分析、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②环境生物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监测原理与方法、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③环境化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中典型化学污染物、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④环境地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球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运动规律及演化过程、地球环境系统有机圈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各圈层的演变规律及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及循环过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水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废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废污水化学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废污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②大气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典型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③土壤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特征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典型土壤污染物控制技术。④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固体废物分类与特征、固体废弃物无害化技术与方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⑤环境监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标准、水环境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⑥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知识点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⑦环境规划,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管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手段,选修知识点包括企业/产业环境管理实践、区域一全球环境管理实践。②环境法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法基本概念原则、环境法律制度及法律效力、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

 

专业实践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专业实习,核心知识点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②科研实践,核心知识点包括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核心知识点包括文献查阅、论文开题、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

 

二、建立核心课程体系

 

围绕环境科学专业各专业类别的核心知识单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承载核心知识点。各门核心课程围绕核心知识点组织基本理论、研究前沿、基本方法、实践案例等内容,形成系统。同时,设置先导课,为核心课程和核心知识点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环境化学”课程,就需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及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等课程作为先导课,提供环境化学课程各知识点学习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储备。

 

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学基础”和“生态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学基础”课程坚持“起点高、容量大和观点新”的教学宗旨,系统介绍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口、各环境要素污染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已经建设为国家精品课程,并积极探索慕课教学形式;“生态学基础”全面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方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地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生物学”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结合现实环境中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生物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化学”介绍大气、土壤、水及生物相诸介质中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归趋,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过程及绿色化学中污染减量及消除的化学原理,“环境化学”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地学基础”课程介绍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特征,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表征方法、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知识,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各种水体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组成特征、形态特征、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地图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要素、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的基本方法,地形图的应用,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遥感解释标志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学基本手段的应用,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工程学”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以及噪声防治与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全面介绍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全面介绍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评价与规划知识的实际应用。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介绍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主要原理、中国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政策、中国环境管理的体制与制度、中国环境法体系及内涵、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部门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等。

 

三、围绕三条主线推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

 

1.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主线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其核心任务是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促进了环境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围绕着环境问题的识别和分析,形成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管理工具以及具体实践科学体系。围绕具体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组织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课程之间科学逻辑关系紧密,便于学生认知和学习。

 

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环境限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空前突出,迫切需要环境科学培养专业人才,应对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挑战。围绕我国面对的实际环境问题,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环境问题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以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急需人才。

 

2.实验与实践教学主线

 

坚持“注重基础训练、强化教学实习、突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验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群,严格毕业论文环节,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

 

(1)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课程,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环境监测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生态学基础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着重训练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安全、药品管理等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环境科学分析基本方法和技术。

 

(2)专业教学实习。合理安排专业教学实习时间,既能促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又能为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经验。围绕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教学实习平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体系,配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等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建立环境监测中心、环保卫生管理中心、科学院、环保科技公司、垃圾处理厂等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基地群,提供直观认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机会,培养知识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毕业论文。设置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论文选题、查阅文献、开展实验或设计、结果模拟与分析等毕业论文过程,系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综合能力。

 

3.科研创新训练主线

 

营造制度、平台、师资环境,建立稳定的科研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级、省市级、校级、院级各级别科研立项机会,搭建“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省市大学生创新立项”“学校大学本科创新立项”“学院创新立项”多层次立体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平台,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创新立项机会,逐步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创新立项覆盖面。通过团队协作、教师交流、项目答辩等环节,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科研成果报奖。

 

四、核心课程质量保障

 

(1)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结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多年来的本科教学特色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国际社会发展及现实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的特征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科本身的实践特征、时代特征和应用特征,推动与现阶段校内学习相补益的数个社会实践与互动教学平台建设。

 

(2)精品课程群建设。提出并实践“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改思路,逐步推动各门课程精品建设,形成“精品课程群”体系,有效保障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高质量。

 

(3)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4)优质教材保证。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本科生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自编出版环境科学专业系列优秀教材。包括1本国家级精品教材《环境化学》,4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等。

 

(5)推动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设天津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坚守教学神圣,转变师生角色,强化开放综合,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学生教学效果突出。

 

(6)推行精细化教学管理。探索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并付诸实践,制订“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教学督导组评议和学生评议)”等规章机制,有效实现对教师“教”的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

 

实行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小组负责制,实现了本科教学的优质师资资源配备,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保证教授、副教授百分之百地参与本科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199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出口不畅的问题逐渐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研究的视野在延伸,研究的领域在扩大,研究的成果不断丰富,研究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已有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做了回顾总结。如姜继红通过中国教育网搜索到2001年至2004年期间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文章有1114篇,但这些研究大多笼统地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而没有注意运用有关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产生的原因、采取的措施与对策等进行研究。[1]蓝洁和唐德海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有不同的焦点,多学科复合视角的高等教育就业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理论演绎及问题解决向度上,已有研究成果呈现诸多不足。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趋势将在学科视角的切入、多学科复合视角的交叉领域、理论演绎、实证研究成果的理论提升等方面寻求新的研究思路和发展。[2]赖德胜、孟大虎等指出,与国外文献相比,国内已有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基本的供给―需求分析工具所进行的总体研究基本没有;二是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紧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对已就业多年的大学毕业生、对其他青年群体的收益水平和福利状况有何影响,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讨论;三是对于当代中国这个典型的转轨经济体来说,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可能更复杂,来源更广泛,但国内已有研究在分析视角上仍显得不够丰富,无法对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前面透彻的把握。[3]范围和高耀明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收录的1979―2008年间“高等教育专题”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中的4253篇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将“就业及就业指导”作为二级主题置于一级主题“高等学校教与学”之下,1979年至2008年期间共有就业及就业指导的高被引论文153篇,占全部高等教育研究主题高被引论文数量的9%。[4]

运用CSSCI所提供的论文关键词的频率、变化趋势以及论文的被引次数可以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5]顺承这一思路,运用CSSCI数据库统计出2001―2008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标引5次及以上)和高被引论著(标引4次及以上),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和高被引论著的分析来揭示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另外,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里的作者发文和作者被引情况来统计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群的研究活动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基本态势。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体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上讲,高频率的关键词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常规研究指向或某一阶段内的学术热点;高被引论文在学界有两层含义,其一预示着该论文的质量较高,其二说明该论文在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程度。[6]因此,将从高频率的关键词和高被引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2001―2008年间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研究热点。

表1列出了2001―2008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论文中标引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23个;表2列出了2001―2008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被引达4次及以上的18篇论著。

表1 2001―2008年论文中标引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

从表1可以看出,在23个关键词中,“教育”和“指导”遥遥领先,总标引次数达121次,表明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对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表2中“就业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观念”、“性别”等与大学生自身有关的关键词标引达78次。与此相应,在高被引论著中,仅在篇名上与大学生自身相关的就有5篇,这些论著总被引频数高达31次。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持续关注的另一个热点是就业环境。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大学生就业也经历了从分配到择业的转变,就业的环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表1中与此相关的关键词比较多,如“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政策”、“对策”等。从表2来看,与这一主题相关联的论著有5篇,这些论著总被引频数高达61次,远高于其他的研究热点。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趋势分析

通过对表1和表2的解读,不仅可以了解到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热点,还可以大体上认识研究热点、主要研究角度和主要研究方法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基本趋势。

从表1关键词标引次数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焦点逐步转向对微观的大学生自身和宏观的就业环境的关注。

对微观的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是研究者的视线逐渐回归到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人身上。从表1可以看到,“就业能力”、“社会资本”等关键词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高被引论著的篇名中出现“就业能力”和“社会资本”的更是多达5篇。而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综合素质、学校的培养模式、受教育的效果直接就体现在其“就业能力”等方面。

表3 2001―2008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核心作者群

序号 作者姓名 发文量 被引量 作者机构

1 曹殊 5 5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2 池忠军 5 5 中国矿业大学

3 杨伟国 4 11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4 胡解旺 4 5 嘉兴学院

5 李家华 3 1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6 姚裕群 3 6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7 冯华 3 5 北京师范大学

8 贾利军 3 4 南京师范大学

9 林惠青 3 4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10 曾湘泉 2 27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1 周济 2 10 教育部

12 郑洁 2 9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13 吴庆 2 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系

14 李颖 2 6 华南理工大学

15 黄敬宝 2 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

16 赵立卫 2 4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宏观的就业环境比较复杂,虽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加以研究,但从整体趋势上来看,对就业环境的研究依然是今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曾湘泉的专著《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学术论文《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5年间被引频次达到了47次,就说明了学者们对就业环境的持续关注。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趋势还可以从主要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方面进行分析。从表2可以看到,18篇高被引论著主要采用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视角,分别为7篇、6篇和4篇。研究方法以实证居多,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高被引论著达10篇。这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由定性向定量转变。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核心作者群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也产生了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利用CSSCI操作平台,检索出2001―2008年间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65人,以这65人为初选名单,统计他们发文的被引次数,将被引4次及以上的统计在内,统计结果如表3。

以表3来看,这16人可以看做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因为一方面他们在大学生就业问题领域发文较多(2篇及以上),另一方面他们的论著被引频次较高,说明有较强的学术影响。以数据为例,这16人论著总数达到47篇,占5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论著总量663篇的7.09%;16人论著总被引次数为129次,占5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论著总被引次数773次的16.69%。由此可见,他们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前沿作者中的地位显著。

在16名作者中,属于高等院校的有13人,占总数的81.25%,体现出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从核心作者机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地。

五、结论

通过运用CSSCI数据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热点、趋势以及核心作者群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的热点来看,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对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就业环境也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第二,从研究的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焦点逐步转向对微观的大学生自身和宏观的就业环境的关注。研究方法上已由定性向定量转变。

第三,从核心作者群来看,16人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他们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前沿作者中的地位显著,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并且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参考文献

[1]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8.

[2]蓝洁,唐德海.多学科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5(5):85-88.

[3]赖德胜,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7.

[4]范围,高耀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1979―2008[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5-47.

篇(7)

,强于竞争对手的独有的、独特的优势和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

高校的特殊性其核心竞争力

定义为:高校独具的、支撑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即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

的战略决策、系统制约、组织管理、教学科研、高校文化等

方式

高校的资源配置与整合,从而使高校

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一)独特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即

模仿性,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的是一种“相对优势”。它是高校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 【论文格式范文】 至上千年的办学

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并深深地烙上了学校漫长发展的历史烙印,如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

(二)整合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

仅是某一

或某一领域的能力,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对

在学校

的不同资源,如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人才资源、精神资源,不同专业和

教学要素,

优化组合后形成的一种核心能力。它

的是一种有机整合性,即要素之间

依存、

制约、

整合及有机

的一体性。

(三)创新性 创新是高校生命源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与

会计论文范文。从高校发展的角度看,创新关系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高校的创新

教师的学术创新,还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可变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形成

和形成

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特点【会计论文范文】。因此,高校必须具有前瞻意识,准确预测系统内外部变化,适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并不断地延伸辐射到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培养人才及为社会

优质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上,从而引导高校不断与时俱进,调整与保持自身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等级模型

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是由Mansour Javidan在1998

,用来描述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层次

层级为资源,

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

层级是职能能力,即开发资源的能力,由一系列业务

组成,如市场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分配和后勤保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层级是竞争力,即跨越职能边界和协调

职能能力的能力,战略业务单元

一系列技能组成,它们统一各职能部门的能力,如开发新产品的竞争力;

层级是核心竞争力,

等级的最高层次,跨越战略业务单元之间的边界,来自于战略业务单元中不同竞争力的

作用,是一系列技能和知识在业务单元之间分享,是战略业务单元整合与协调。

(二)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的

特点【会计论文范文】

:高等级建立在低等级各要素的整合

上;公司的价值随等级的递升而增加;等级

更高层次有更广阔的组织范围,更

完成,开发核心竞争力依赖公司在不同战略业务单元和公司

之间成功的统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三)核心竞争力等级与战略等级的关系 公司层战略确定公司的使命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类型,

;业务单元战略与每个业务单元在产业

竞争战略有关,在竞争中形成

的可持续的竞争地位,确保战略完全

它自身的竞争力和职能能力;职能战略的发展是确保业务单元的竞争优势,每个职能群体的

会计论文范文

业务单元战略,职能战略的设计以业务单元战略的能力为

,确保

职能资源和能力。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体系构建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独具的、支撑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高校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

资源配置与整合,使高校

可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和提升继续发展的潜力。

Jvidan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等级模型,构建

高校核心竞争力体系,如图1所示:

(一)资源层 有形资源

有校舍、办公设备及实验、科研器材等;人力资源

了教学科研人员(含实验辅助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20世纪90年代衍生的校办产业人员;无形资源则

了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软件、著作权、合同及各类契约、高校校名校誉、公共关系、高校知名度等各类知识、智力、权力和信息、学校发展前景,管理

等。

(二)能力层

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三

(三)竞争力层 管理竞争力的强弱和

决定了地方高校的环境资源条件能否优化组合、高效运行;学科是承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

单元和中心

论文格式范文,学科竞争力

在构建和形成的特色

的学科体系结构,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学科组织和梯队,设施配套、手段先进的学科基地和平台,运行高效、

活力的学科运行机制。教师竞争力

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知识储备力、业务技能力、学术创新力和精神影响力。

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

:“学校办出特色是21世纪深化教育革新的

内容;学校办出特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是

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中小型学校也有

办出不同特色的

【会计论文】,也

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校园文化是围绕高校教学中心工作所建立的一整套价值观念、

方式、制度体系、知识符号、语言习惯、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是高校组织力的灵魂及创新力的源泉。

(四)核心竞争力 资源环境整合竞争力指

地整合现有的资源,联合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创新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学科创新能力、学术创新、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等。定位竞争力即特色竞争力,独特性和

模仿性的特点【会计论文范文】是

的品牌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人力资本理论、高校职能和企业顾客价值战略定位理论,整合以学生关系为导向,保障每个学生顾客价值最大化,

“关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五)高校竞争力体系保障——财务竞争力 财务竞争力是一种以知识、创新为

内核的,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

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一种竞争力。高校财务竞争力是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和管理经济学视角的财务创新,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

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

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高校环境适应规模、环境适应度、投资环境适应度、竞争地位优势度、竞争成本优势度、竞争利润优势度;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资源配置规模与

、资源配置优势度、净资产收益率、现金周转优势度、现金支付保障率、资源配置质量,资源配置规模可用总资产、和净资产来衡量,

高校的资源配置总规模和自有资源规模;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为利益协同总量、投资者满意度、教职员工满意度、现金偿债保障率、学生和教职员工协同

度。因此,加强财务竞争力

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四、

论文范文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理论,

高校的近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构建了以财务竞争力为保障的核心竞争力体系,

于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内外合力、优化学校运行、汇聚特色优势、激发创新动力,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

发展导向,从而

高校可持续发展。

文献:

[1]郑超欣、孙光勇:《高校核心竞争力

提升的必定选择》,《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5期。

篇(8)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广东省土壤学会;中国土壤学会;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5906

国内刊号:44-1661/X

邮发代号:46-27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9)

2、从版面费自身形成的构件和程序看,版面费是两方的自觉自愿的合约行为,是两个巴掌拍出的响,无违法违纪可言;从版面费遭来的骂声、挨的板子看,不该挨板子的版面费挨得好疼,因而版面费是冤枉和委屈的,无端地指责实属过分;从版面费的现实状况和人们对它的取舍态度看,版面费是期刊办刊中很普通的正常的自然现象,版面费退场与否都是平常事,不必横加干涉,重要的是全面有效地净化和规范学术环境,整体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3、版面费是在学术期刊和学术研究兴盛的环境下产生的,它的出场并非偶然,无须大惊小怪。

4、作者人数特别是高校的研究生和教师人数逐年增加,要求发学术论文的数量随之增加。一般硕士、博士生发表有需要“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两篇”的硬指标,论文发得不够就拿不到学位。教师评职称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正是高校师生获得学位、职称的需要,使得他们对学术期刊趋之若骛,付版面费成了在所不惜的自觉行为。如广州部分高校的学报都有论文版面费的收取规定。接收学术论文通常分为内稿和外稿,一般只对外稿依版面数额收费。

5、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是有成本费的,且因有关商品和劳动力的涨价而使其成本费不断上涨。尽管有很多学术期刊、特别是一些很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从来不收版面费,给作者的稿酬甚至奖励也不少。但是只要它是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要对论文稿件进行审改、编校、出版等,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成本。笔者认为,论文的成本费除出版费、编辑费(包括稿费、审稿费、编校费)外,还应算上两项:编辑人员的工资报酬和维持编辑部正常运转的办公费。

6、中文核心期刊版面费多少钱?

核心期刊的版面费是多少?很多作者这样问,这个问题很难说,因为学术期刊的版免费收费标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价。只能说,不同的学术期刊,不同的价格。只能根据内容推荐刊物,确定价格。如果你问哪个这样的问题。

篇(10)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9895

国内刊号:11-1768/O4

邮发代号:2-82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6

期刊收录:

SA 科学文摘(英)(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本刊创刊于197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大气科学》报道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研究简报、专题评述、会议报道、书刊评介等。具体报道范围涉及全球变化、气候变化模拟与预测、大气环流和大气动力学、中小尺度气象学、大气物理、大气遥感和人工影响天气、大气环境和大气化学以及高新技术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应用等。

主要栏目

上一篇: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总结 下一篇: 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