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3 15:53: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综合实践活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不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的课题随意性很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系统性,有的研究主题是信手拈来,有的是直接拿来,有的是迎合时尚。二是缺乏序列性,内容单一,同一主题多次反复。三是缺乏自主性,表现在研究问题全是老师预设,距学生生活遥远,学生不感兴趣。
要改变以上现象,必须规范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课题。学校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统筹规划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
各年级既相互独立又形成序列,做到全校一盘棋。学期初,学校教导处要召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进行集体备课,拿出学校的整体活动方案,避免各自为政。如运城市人民路小学围绕主题“家乡文化知多少”建构的主题框架就是很好的范例:
(二)学校要有机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注重开发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尽管各校也编制了一些活动资料包,但是由于理念上的差异,水平参差不一,难以统一实施。各校在实践过程中可探索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浙江余姚实验小学将学校的传统活动进行提炼,形成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二、真实的活动,让活动过程从盲目走向系统
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在于实践。但是由于课程自身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完整的活动过程在教学研究中难以展示,造成一些教师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上好开题课。
误区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上好课表中安排的每一节课。
要走出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必须加强课程研究的系统性。
目前各地的教学研讨多集中于开题指导课,因为这是“展示教师”的最有利的课型,却不是这门学科最核心的展示,所以造成一些教师认识上的不足,过程性的指导肤浅,或者随意盲目。所以在开展教学研究时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进行“长线”的全程展示,让教师们对课程的完整实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真实的成果,让实践成果从虚假走向真实
二、工作目标:
1、三—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学期至少进行3个不同主题活动。其中至少有一个主题来自于“自行开发”。(与上学期的目标有所区别)
2、进行主题前,必须有相应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学期末必须整理出至少3个主题的活动成果。包括(学生成果样品、整个活动过程记载)
3、从完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入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打造一两节精品课
4、进行1~2次专题学习,使认识并能驾驭本课程的兼职教师达到90%,教师参与课程率达到100%;加强课程组织与管理,使学生活动参与率100%,安全事故率为0。
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请求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当中,作为辅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
三、工作重点:
1、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不被挪用
结合行政听课制度,我校将采取随机听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有上课前有本课的活动设计(教案),如果课时被挪用或无活动设计(教案)将在月奖中按规定扣出相应的部分,同时将影响教师期末综合评分。
2、课程管理
本学期,本课程实施管理做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1)人员分工
三年级:1—2班班主任
四年级:1—2班班主任
五年级:1—2班班主任
六年级:1—2班班主任
(2)时间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周3课时,根据活动情况需要,可以实行“弹性课时制”。但必须同时通知教导处相关人员及教研组长。
(3)制度建设
为了有利于本课程的实施,我校本学期将有关制度做出以下修改:每位教师每学期听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少于1节,组织学生进校图书室或微机房查资料,每月不少于1次;期末检查必须上交3个主题活动方案以及相关成果样品。
3、课程实施
(1)大主题与小课题相结合
每学期每班实施至少3个主题活动,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校条件开发一些“短小平快”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同时结合本校拓展的“劳技制作”、“科技制作”课程开发一些相互促进的小课题。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备课(主题活动设计)、听课为抓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将是本学期我校课程实施的重点工作。
4、课程评价
(1)加强评价理念的再学习,进一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学生的日常评价与阶段评价。
(2)注重学生评价工具的设计。
四、工作安排:
日期
主要工作
8月
1、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9月
1、重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制定计划
2、各班完成第一个主题活动设计方案
3、随机听课
10月
1、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网上研讨活动
2、讨论主题:关于“课题活动”的开展事项
3、随机听课
11月
1、小结第一个主题活动的情况,编写活动案例
2、线上集中:集体研课、备课
3、课题实施情况讨论及问题
12月
1、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六年级为主,其他年级稍后)
2、收集资料(案例、活动设计、反思等)
3、日常教学案例交流反思活动
1月
1、表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活动小组
2、收集本学期各班级所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及成果样品,汇总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探究活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发展。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与思想品德课紧密结合,密切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活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阶段划分
(一)活动准备阶段
活动主题的确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主题下的小课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如开展实践活动《法在身边》时,在师生共同讨论下,确定了以下三个子课题:a.守法违法行为大观园;b.法律常识大比拼;c.学法用法大宣传。然后,各个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制定实践活动计划,一般是每个小组选定2名小组长,便于进行组织和管理。
(二)活动实施阶段
第一步: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在生活大环境中,收集相关的资料,如通过报刊、图书、上网搜集资料、走访专家、实地考察等不同方式进行,做好活动记录。如我校启动了以“热爱我们的海洋”为主题的海洋环保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调查海边漂浮物、分析近海海水的现状及污染源、调查近海生物种类等,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学生分工明确,激发了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步:小组内进行汇报整理。学生在分组活动中,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修订充实提炼后,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精彩的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此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要进行有效调研和指导,达到去伪存精的目的。
(三)活动总结阶段
1.展示成果作品
可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集中展示。每个小组进行调查结果汇报,展示方式丰富多彩:现场直播、模拟法庭、辩论赛、小品、情景剧、手抄报、谜语、录像、小记者采访等。各个小组要进行个性化展示,每个小组汇报完毕,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这样,每搞一次实践活动,学生的水平会不断提升。
2.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要教给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的步骤,让学生撰写的报告比较完整、具体。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课题――背景分析――活动时间――活动人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活动收获和体会。
3.活动评价
评价重视自我评价,突出主体性;重视同伴评价,突出激励性;重视形成性评价,突出发展性。
三、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注意的问题
1.有针对性地选题,让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更具实效
课标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把握了课标,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每一部分内容要让学生认识什么,达到哪些成长目标,在此基础上,老师来进行针对性的选题。如在学到“追求高雅情趣品味美好生活”课题,我结合教材内容,将同学、家人或附近居民的业余生活为主题开展一次小调查,既了解了周围居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又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引导拓展,注意归纳与提升,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及时理论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同时,不让这些认识只停留在所学知识的层面,而要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综合和拓展,理解和运用。
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施小组,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了多次学习与研讨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理念,明确了课程实施方向、组织形式,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其基本理念包蕴着三种教育思想的融合,即综合教育的思想、实践教育的思想、主体教育的思想的有机融合。结合课本内容及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的工作,对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重新作了调整。
二、 开发研究主题,探讨研究方式
经过前一阶段的实践研究,老师们对主题的开发,研究的方式方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习中更关注学生的喜好、个性、原有知识层面。本学期我们拟以五年级综合实践小组为龙头,带动其他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研究走到评价阶段,目前正在讨论,拟定出一个能突出我校特点、个性化的综合实践学生成长记录册,以便能更好的指导检查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对一、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学校特色、周边环境特点和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制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二年级的活动实施方案,经过科任的教师实践与修改,使之趋于科学、合理,更能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
三、开辟研究渠道,营造研究氛围
我们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家长的支持与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社会及家长也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十分必要和及时,为此,我们营造了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正确把握角色,转变学习方式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要求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配合全市课改样本校的调研工作,我们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用好我们的成长记录册这一方面上。我校三、四、五年级的综合实践课教师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指导学生有创造性的使用“小学生综合实践评价手册”。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一起存入学生的课程材料袋。通过使用手册与未使用手册两种班级的实验对比,我们发现,手册非常适用于中年级,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对高年级同学用评价手册已显示不出太大的激励作用,对高年级同学的活动评价是否可以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电脑进行,使之更趋向于现代化、个性化,在这方面还有待研究。
五、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区别于传统的“兴趣课”、“自然课”、“制作课”等,我们如何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加强“实践”体验,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起来,将要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以下就我校20xx年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作一汇报,希各位领导和专家不吝指责。
一、贯彻新课改精神,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方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为必修课程,这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文化课程紧密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奠定了文化课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
如在与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科的密切配合中,组建由学生为主体的春蕾文学社和小记者班,利用节假日及学校大型活动期间,进行采访及组稿,编辑学生自己的报纸、文集,在校内外发行,展示学生的才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喜爱文学知识,重视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课堂教学的实施,为提高语文(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科的教学质量、构建校园文化、熏陶文学人才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与理、化、生学科的紧密配合中,通过对理、化、生知识的系统了解,自行设计相关有益的实验观摩活动方案及趣味知识竞猜等活动,帮助学生对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促进了理、化、生学科的健康发展,并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深层次的讨论和探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设想,从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确立了“主动探究,主动展现,主动构建”的课程目标,奠定了学好理、化、生知识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使胜利门中学的理、化中考成绩一直领先于市内同类学校。
二、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益的社会调查活动,使文化课知识得到有益的应用。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于他人之中,世界之中。教育就需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这种现实感、生活感的获得与体验,是其存在和生活的直接目的。在处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进程中,逐步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生活、研究世界。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个期望,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提出有实际社会意义的研究性课题,来探索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开设对家乡水资源综合调查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家乡水源质量的变化和追踪调查污染源,结合理、化、生、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等学科的知识和具体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防止水源进一步恶化的方案和措施,设计未来处理的崭新设想,使学生的想象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还利用上网的机会获取最新的信息,对家乡水源的综合利用作出了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探究性的研究,描绘了未来清洁水源的蓝图,颇有新意。
而后又带领学生去市芦村水处理厂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家乡目前水资源的现状和处理后达到的效果,亲眼目睹了处理生活污水的各个过程,增进了理性知识,为探究性课题注入了具有现实性、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的活力。通过参观活动,学生还对厂方交与一项任务大感兴趣,又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这就是水处理后留下的固体污泥如何进行综合利用?回来以后,学生们设计了不少的方案,进一步加以论证,准备将这些原来只能放到桃花山垃圾填埋场处理的污泥用于种花、用作某些植物生长的基肥等,又一次为学生对新课题的探究开拓了新视野,引发了他们美好的遐想。
如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科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学生学习东林先贤的爱国精神,亲临东林书院旧址进行实地采访和参观,对进一步理解东林精神增添了不少新的材料和内容。并在现实的基础上,对当时东林先哲们提出的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得到了深刻理解和深层次的探究,激发了学生认真读书,长大报效祖国的积极性。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利用秋游之际,在综合活动基地开设亲近大自然的活动,通过各类趣味性、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性强的活动,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劳动光荣观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扬和提高,使教育寓于活动之中的理念得以进一步的证实,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活动主题的确定,应该基于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关注、热爱,主题的确定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我提醒学生可以从身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事物中去思索、发现,选择的范围十分广。最后确定大主题时,我们采用提出问题——小组归纳——提出主题——集体决议的形式,再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选择子课题(小主题),研究其中的某一方面,自愿组成活动小组,开展研究。
二、活动计划制定的有序性
无规矩不成方圆,计划的制定有助于学生全程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分工合作,逐层深入,有的放矢,张弛有度。先做什么,该怎么做,接着做什么,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该怎样解决。特别是某些细节,需要制定更详细的计划,这就需要老师细心的指导,比如学生计划去采访某个人,师应提醒学生采访前要先把准备采访的时间,采访的问题预设好。
三、活动过程开展的灵活性
故事感动了孩子,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3月8日就是妇女节,我们级部开展了《播种感动,收获行动——祝福母亲》的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正忙着为自己的母亲献上自己最真挚的祝福,有的同学在给妈妈说悄悄话——写信,有的同学在包装用积攒的零花钱买的礼物,有的同学在整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有的同学在精心绘制别致的贺卡……一份份小小的礼物饱含着孩子们对母亲的感恩。
学科整合承前启后
自去年学习了《春联》一课,学生对对联充满兴趣,加上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文化大餐——各省新春使者送春联,愈发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以对联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自然诞生。四(3)班以春晚的春联为学习内容,向全校展示了《赏汉语奇葩,游锦绣中华》综合实践活动,在对联中学生领略九州风采,了解中国各地的地域特色或风土人情,同时学生品味到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对联的无穷奥妙,学生学会将单联配成对并会挂联,初步尝试了写对联。通过这项活动,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对联,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再如《走进春天》的综合实践活动既让学生回顾了以往所积累的有关的春的诗文,又为学生打开了视野,了解更多的有关春天的诗文,这项活动为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
实践课,顾名思义,重在“实践”。然而,据笔者了解,目前各个学校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常见的有这样两种课型:一种是制订计划型。即学生坐在教室里,由教师将这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的主题告诉学生,然后学生们分小组讨论活动目标、任务分配、任务过程等。虽然整堂课热热闹闹,但是却给人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另一种是汇报型。即学生将“实践”后获得的知识、成果等,向大家汇报一下,整堂课在学生妙语连珠的言语中结束。可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那就不得而知了。这样的课不能算“实践”课,顶多算“模拟”课,毕竟说与做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笔者觉得倒不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做点具体的小事情,实践课毕竟还是需要“实”一点。
二、让实践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觉得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越好,让学生在活动还没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我校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挖掘身边的资源,在校园里开辟了“小小农庄”,在活动之前学生们就早已跃跃欲试了,也正是这种心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兴趣高昂。
三、让实践有“炼”
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中指出:“增设综合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展示,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在课题实施阶段,开展各种调查与采访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安排学生与组内成员合作完成调查活动,在分工中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同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着眼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让实践有“悟”
综合实践活动所强调的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去调查,去研究,去感悟。学生们在实践中经历成功、失败、欣喜、沮丧后,就会有自己的感悟,虽然是初步的、稚嫩的,却也是非常可贵的。如我校开展的《小小农庄,快乐多多》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在农庄里播种、浇水、施肥,学当农民,对那些蔬菜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通过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知道了蔬菜的生长过程,懂得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也从中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有了真实的实践,学生也就有了真实的感悟。
五、让实践有“延”
1、中职综合实践活动成效
1.1 给予学生创造发现、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表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们一起谈论研究问题,教师的课堂角色在转变,教学交往是平等的、民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习活动以个体思维为主,以集体学习探讨的方式展开。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研究式学习活动“逼”着学生进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挤兑”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多向交流,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又是接受、消纳场。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真活跃的境界。
1.2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学生学习自信心得以增强
许多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找回了自信,各方面表现有了明显进步。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的学生表示活动过程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自己胆小,不敢跨出走向社会、走向与社会人流的第一步,表现了我们的社会大环境还远未形成大教育的格局,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这类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社会资源的课程还有很大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传统课程体系里成长着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太弱,特别是对与各种人往缺乏信心。值得庆幸的是,所有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大多闯过了这一关。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不断调整自己,征服了困难,建立了自信。
1.3 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
科学研究需要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由于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强化了过程管理,而且从一开始就在教师别强调重视过程,淡化结果,避免了活动过程中弄虚作假现象的产生。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在教师的帮助下都大多被学生克服了,大部分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得到了锻炼。
1.4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对教师专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很大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形成,教师之间合作精神得到发展,教师的主体意识会得到增强;教师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就得认真学习一些课程理论,阅读大量的资料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老师的课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中职校在综合活动课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成果,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在由理论上的课程和官方文本性的课程转化为合乎要求的现实意义上的课程时,还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和倾向。
2、中职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2.1 活动内容与形式存在随意性倾向
一些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的建设,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活动主题、活动类型单一片面,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甚至没有参加过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目随意。
2.2 活动内容开发存在学科化倾向
目前综合活动在教学载体、师资配备、资源开发、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综合实践活动都呈现出学科化的倾向,各学科实践活动缺乏协调与整合。综合实践活动难就难在综合上,它强调多学科的综合、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如何有机的把这些综合综合起来,这对老师来说本是一个难题。目前职业学校的综合活动,往往固守课堂教学而使其学科化,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综合实践活动要求老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老师对其他学科不精通、不了解,在教学中力不从心,生怕出知识性错误。缩手缩脚,放不开,这也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因之一。
2.3 活动过程存在教师“包办”的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价值追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由学生提出。而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省事,出现了由教师设计并提供主题的情况,如果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孕育的空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2.4 活动课程资源建设的非本土化倾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立足于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资源为活动背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本土化课程,具有地方特色。但是由于惯性的影响,许多学校努力选取外地的现成资源,把外来的当做标准化教材,致使本土个性、学校特色丧失殆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形。
3、实践活动完善措施与解决办法
3.1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
通过制度的建设,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卓有实效地实施,就必须从上而下高度重视,建立可靠的监督检查评价机制,从制度上加以保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社会、家庭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认识,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施职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一项艰巨工程。另外,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检查和评价工作,从而使该课程进入规范化和日常化的轨道。
3.2 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不要求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不以具有逻辑体系的学科知识为内容,不是以知识专题来设计,而应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学科知识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经过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打通进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领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重组、提升、应用于实践,将各学科中的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组合,统筹规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做到一个活动多方的收获,有效的整合避免学科化倾向。
3.3 基于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
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课题,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有利空问。而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进行选择;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地生活;引导教师转变角色,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把活动的自交给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4 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
要立足以校为本的课程内容开发,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动主题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开发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从地方课程发掘课题资源,挖掘校外课程资源,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也是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中,而且还生活在家庭中、社区中。整合校内校外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性与开放性的内在要求。
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全新的课程领域,其实施是一个长期探究的过程。在实践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从探究中发现、总结、提高,一定会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策略,积累经验,在问题中求发展,在探究中求进步,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卓有成效地开展。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通过课程的开放,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和发现,只要适当地引导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生活实践经验,使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二、从本地区域特点来选择研究课题
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梳理本地区域资源,利用现有的条件去选择课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入手,容易掌握研究方向。课题要充分贴近日常生活,使研究课题与社会紧密相连,减少社会与学生的距离,使得课题研究得到顺利开展。
三、在综合实践过程中老师要起主导作用
在综合实践的课题研究中,老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老师要参与整个过程,要和学生共同参与,高度关注,适时指导,与学生一起研究方案,制订步骤,引导学生战胜研究中的困难,从而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
四、如何确立和选择课题
课程确立的原则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实践生活和自然社会中选择课题,从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只要与学生息息相关、能反映学生生活背景的都可以选为研究课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去评价、赏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以欣赏、理解、表扬的语言去支持。在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进行自评,进行自评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调节,最后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然后是同学互评,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了解他人的长处,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促进他们共同进步。
六、在评价中要注意评价的多样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主体,作为老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生都是评价对象和评价的主体,因此,要重视让学生积极地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活动经历作出评价,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使评价过程本身也成为学生学习、经验、发展的过程。评估通常是教师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学生评价老师和家长的评价的结合,评价组内的团体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结合的评价以学生口头报告书面材料、活动、展示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为主。
参考文献:
[1]李雪.浅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构想[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7).
[2]邓斌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8).
[3]龚茂莉.边疆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4]熊跃根.从社会诊断迈向社会干预: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反思[J].江海学刊,2012(4).
[5].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