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22:16:3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外科医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语言学习有着循序渐进的自身特点,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语言首先为通用语言(EGP),日常基本交流的语言,然后才是某一领域的专门用语。我们培养的是专业人员,但必须具有基本的社会交流能力,其次才是专门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在学生入校之初,我们要引入大学公共英语的内容。由于医学院校的特点,大多数医学院校都是精英教育,以培养高端人才为主,学生的英语基础都是经过选拔的,在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英语水平之上,通过一年的公共英语提高,可以过渡到ESP的层面上来。在第三学期的英语课程设置中,首先引入医学英语常识性质的内容作为辅助。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和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对医学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总能不断摸索,循序渐进地向ESP专业英语的方向发展。
1.2ESP教师教育ESP教学设计
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需要ESP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大量的文本、音频和视频信息进行搜索、筛选、编辑和加工。许多医学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他们基本都是英语专业毕业,在校期间并未涉及医学专业知识,对医学英语知之甚少,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讲解单词和课文分析,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在授课过程中,仍然遵循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P课程教学,由于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和ESP教学之于EGP的特殊性,也难以胜任。如何为ESP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ESP教学设计今后有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很多医学院校为英语老师开设医学课程的培训,并积极鼓励英语老师跨专业攻读医学博士学位,并加大扩充国外访问学者的力度和名额,创造条件为医学院校英语老师争取出国深造的机会,各种医学英语研讨会也逐渐走入各个医学高校的外语部。
1.3结语ESP
作为一种高级的专业语言教学,要将语言技能教育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使ESP成为高级专业人才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掌握医学英语教育动态,借鉴有益经验,将先进的医学英语教育内容纳入ESP课程体系之中。在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以ESP教学理论为指导,培养社会需要的精英型医务工作者为目的,改革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合理调整ESP教师培养体系,完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的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医务人才。理,汇报人的综合表现能力(包括专业态度、自信度、着装、肢体语言)。3 神经外科CBL教学体会和存在的问题
二、CBL教学更具趣味性
2.1CBL教学不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学习过程轻松而且有趣,学生自评结果显示:①CBL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态度,使其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中,并愿意去探索学习中的问题;②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并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③锻炼讨论和演讲的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2培养医学生的军队实战思维能力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于平时临床的教学内容,由开放性颅脑战创伤清创改编来的讨论病例更贴近战时自然在贴近临床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讨论现场仅提供详尽创伤史、X片以及基本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辅助资料,不提供头颅CT、MRI、DS等,充分模拟战时医疗条件,训练学生的迅速诊断、鉴别诊断、提供诊疗策略能力,并且结合战时环境考虑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将以往的课本知识转变为战时的实用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病情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临床思维,使其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3有助于医学生对神经外科学的学习与其它临床学科相比,神经外科专业性强、概念抽象,且常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神经解剖、生理、病理、急救、耳科、眼科等学科,知识点散且临床病例复杂多变。传统教学中理论授课多而实践机会少,医学生学习方法多为死记硬背,待到真正临床实习时知识点常常已经忘记,而且临床病例千差万别,与课本上描述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往往不完全相符,面对真正的病人,学生容易束手无策。以开放性颅脑战创伤清创改编来的病例既能够锻炼学生战时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更可以通过其对案例的学习指导学生学习神经外科,覆盖面更为广阔,解决更为实际的问题,助于军队医学生将书本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2.4培养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鉴于战时特殊的环境,军队医学生必须迅速从海量的医学知识中掌握军队医学的精髓,以适应未来之需要,所以学生的学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训练和加强临床技能的培养是首要的问题。CBL教学模式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方法,以病例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的学生往往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自我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对其以后的医疗工作有重要的意义。战时环境严峻,任务艰巨,要求军医高效而迅捷地将伤者分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包括手术),而个体难以独立这整个过程。在CBL教学过程中,以组为单位,各成员负责查阅和分析各部分的资料,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最后汇总各方面资料,完成分析讨论。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互补互进,既巩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5CBL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CBL所选病例不是课本内容的重复。CBL是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对基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CBL案例最好根据实际战创伤病例改编,并有相应的影像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让病例看起来更真实,否则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并缩小学习范围。军队医学生应当训练自己提炼重点、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将所获得的信息迅速转化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并且可以目光长远地看到疾病的并发症和预后。在讨论时,将查到的信息未经加工即展示的做法不仅占用宝贵的讨论时间,而且容易使讨论方向偏斜。应该将所查内容化为己用,用自己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2.手术步骤及盐酸奥布卡因的应用
2.1手术步骤
2.1.1常规消毒铺巾,设计手术切口线
2.1.2局部注射2%利多卡因加万分之一的肾上腺素
2.1.3切开皮肤,暴露术野
2.1.4滴1-2滴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在术区,作用20秒后开始起效
2.2盐酸奥布卡因在手术中的应用
在整形外科眼周手术中,一般是在眼袋手术或者重睑手术过程中,皮肤被切开并且暴露了术野后,一般患者出现疼痛感,即可适量使用盐酸奥布卡因,以两三滴为宜。当然,在眼周手术开始前,仍要常规注射利多卡因,盐酸奥布卡因的使用仍主要在于医生完成近视手术之后。
同时,盐酸奥布卡因使用过程中,针对心脏疾病患者、溃疡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慎用,对生理功能低下的老年人也应加以注意。而在具体的整形外科眼周手术中, 要提高手术医生进行此项手术的娴熟程度,加强医生与其助手之间的密切配合,尽可能减少肌肉牵拉的时间,并降低肌肉牵拉强度;手术时应尽量争得患者的充分配合,并使之情绪保持稳定;医生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使患者了解术中会出现的眼睛酸胀感现象,即使在手术过程中,也应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暗示和慰藉;手术前,医生应积极准备,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动作,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3.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及其应用优点
3.1盐酸奥布卡因概述
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含有93.0%—107.0%的盐酸奥布卡因(C17H28N2O3•HCl),并添加有0.01%的新洁尔灭等抑菌剂与抗氧剂。从性状上讲,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属于无色或者淡黄色的透明液体,pH值是4.0—6.0。
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的鉴别方式有多种,一则参照芳香第一胺的鉴别反应;二则取适量的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加相应容量的水制成每1ml大约含有15μg盐酸奥布卡因的溶液,然后根据分光光度法测定,该溶液将在308nm和230nm的波长处得到最大吸收;三则取10ml的盐酸奥不开因滴眼液,将其与10ml的水混合,然后滴入混合比例为2:的无水碳酸钠与污水碳酸钾的混合物2g,将混合液煮沸3—5分钟,待沉淀凝聚、放冷、滤过后,查看滤液显现氯化物的鉴别反应。
3.2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的应用优点
3.2.1操作简便,手术步骤大大简化,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手术速度得以快速提高,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担忧。
3.2.2最大限度地规避手术中麻醉可能造成的创伤,尤其减少了反复穿刺损伤毛细血管而导致出血、积血等危险情况的发生。
3.2.3扩散快,作用迅速,点一滴后10-20出现麻醉效果,持续20分钟。
3.2.4毒性低,术后反应轻,甚至不会出现全身反应和过敏反应现象,术后结膜充血时间较短,具有显著的美容效果。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32例患有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40.3±11.7)岁。全部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及手术证实确诊,所有患者均伴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均有手术探查指征,经术前实验室检查、彩超、CT等检查,术前明确诊断26例(81.25%),术前诊断不明而有探查指征6例(18.75%)。在32例患者中,术后证实22例患者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其中18例胆囊颈部结石嵌顿。5例上化道溃疡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2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合并穿孔;1例腹部刀刺伤;2例胃十二指溃疡穿孔。
1.2手术方法
均全麻,术前置胃管及尿管,脐周小切口采用开放法穿刺1OmmTrocar(嵌顿疝手术时腔镜由疝颈部进入腹腔),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维持8~13mmHg,腹腔镜环视腹腔,术中循循序探查胆囊、肝、结肠、胃、小肠、阑尾、十二脂肠、及盆腔有无积液和病变等,探查应全面,避免漏诊;在无开腹手术精细触觉的情况下,易遗漏后位器官或腹膜间位、部分腹内脏器病变。对于体检、病史高度怀疑的部位存普遍探查的基础上应重点探查,特别术中诊断与术前诊断不符者,不要只满足于一种临床诊断,要考虑是否有多种原发病,必要时应及时中转开腹进一步探查[1]。中转开腹只是手术治疗手段由首选向次选的转变,并非手术失败[2]。探查明确诊断后,根据病灶位置选择2~4个操作孔,上腹部病变则在剑突下和右侧肋缘下建立lOmm和5mm操作孔;下腹部病变可在麦氏点下方和左下腹建立5mm和10mm操作孔,插入操作钳进行操作。如果术中腹腔内污染较重,则先吸引和冲洗,术毕用大量生理盐水和加入抗生素的药液反复冲洗腹腔,以减少术后引流量及毒素吸收所致的不良后果。
2结果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病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临床场景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2.1基本性
“基本性”强调教学应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科学规律或知识结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反对多而杂,力求去芜求精。
2.2基础性
“基础性”强调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同时又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反对让学生高不可攀,也反对过分容易,力求符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以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3范例性“范例性”是指精选范例性的或典型性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同案例的接触,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使学生透过案例,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
3案例教学法在普外科见习中的应用
学校对见习课的时间安排是固定的,但是由于普外科临床病种的多样化,见习课的时候病房中收治的病种经常与见习课所要求的内容不相符合,所以不能保证每次见习课时都能安排典型的在院病人进行分析学习,因此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要求准备典型的病例资料以供见习课时的使用,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见习课的教学。在普外科见习课堂中,教师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复习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结构后,以经典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思维能力。在见习课之前,我们首先通过“出院诊断”检索从医生工作站系统中查询既往住院患者的临床病例,从中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并记录其住院号以备使用。在见习课中,我们直接从电脑系统中调出准备好的病案资料,首先向学生展示患者的入院记录、体格检查的记录内容,使学生对“真实”病例产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讨论,让学生提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以及应进一步做的检查,并提出治疗意见,然后带着问题再进入疾病的常规讲解。之后再依次展示病例中患者的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治疗后的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并将学生提出的诊断、治疗相对照后,指出该病种的诊治要点及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到如何将课堂学习的基础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之后,则进一步向学生展示该病种的其他病例资料,并让学生总结归纳不同患者之间临床表现的异同点,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见习课目标知识内容的掌握及运用。
4案例教学法的意义及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要,相对于课堂教学方式而言,具有思考性、主动性、互动性、直观性、整合性的教学特点,特别适用于临床见习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际运用,我们总结了案例教学法在见习课中的以下几点优势。
4.1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选择的都是已发生的典型病例,具有真实、生动、客观的特点,易于学习理解。因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建立支持性的课堂,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变“学会”为“会学”,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以弥补灌输式教学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若进一步将案例教学法结合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则可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并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这要求教师备课中,提前选择病例,并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学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并课前预先讨论,然后在见习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以学生为主导,让同学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并由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之后再运用案例教学法向学生继续展示2~3个见习课相关病例,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4.2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是临床中具有代表性的完整病例,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对病例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将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临床思维方式,实现了从理论教学到床边实践的“桥梁”作用,改变知行脱节的现状,使课堂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实践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教师承担起导学、导思、导练的责任,结合临床案例使理论体现得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分析判断,尽快掌握抽象的知识原理,并能灵活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理想的教学效果。
4.4案例教学法增强了教师继续再教育意识,拓展知识面。因为教师在准备病例问题讨论时,必须要准确地熟悉并掌握病例中有可能涉及的所有基础及临床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潜心文本,做教材的知音,而且还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扩展知识面,这对于教师来说,本身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采用方便选样的方法,将2014年9月~11月护理专科2013级共12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同一年级专科班护生;已完成相关内容理论教学;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学生按顺序进行编号,按照抛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64名)与对照组(65名)。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学习进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即老师讲解示教,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1.2.2观察组
引用Microteaching教学理论设计穿脱手术衣技能微型教学流程,即将穿脱手术衣整体操作项目拆分为用物准备-洗手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脱手术衣-脱手套-终末消毒相对独立完整,又可测量重复的7个小操作,并对每一个小操作制定具体步骤、练习目标及效果评价,形成连续完整的操作链。将整合细化的操作程序、评价标准告知学生,老师分节分段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每一部分达标后进入下一部分练习,逐个突破。在练习过程中,老师用手机对操作学生进行拍摄,包括拍摄独立的项目操作及整体操作过程。拍摄视频参照评分标准进行个人、学生、教师三方点评。
1.3效果评价
1.3.1操作考核
实验课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行穿脱手术衣技能考核,考核分洗手(20分)、穿脱手术衣(50分)、戴脱手套(30分),总分100分。采用一对一考核形式,并且带教教师不参与考核。
1.3.2调查问卷
实验结束后发放教学评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生对护理教学内容、方式满意度;护生对带教老师满意度。为确保调查问卷真实有效,采用不记名形式发放问卷。设计心血管内科护理教学满意度测评表,共发放问卷12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两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穿脱手术衣技能考核成绩
实验组在洗手、穿脱手术衣、戴脱手套及总分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教学评价比较
实验组教学与教师满意度分别为92.19%、95.3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微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穿脱手术衣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本研究采用微型教学法进行授课,将穿脱手术衣完整的操作项目细化为用物准备、洗手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脱手术衣、脱手套、终末消毒7个独立小操作,便于学生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突破各环节,由简入深螺旋式提高操作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准确、有序、流畅完成整项操作。在练习时,学生能从完成及完善一个个小操作中获得一定成就感,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平。另外,通过拍摄记录学生操作动作、操作过程,由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主动查找问题,再由带教老师点评错误或需改进之处,加深操作学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认识,同时能扬长避短,有助于学生对操作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使学生彻底掌握这个操作技能。
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分别为36人和35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综合分析。1.2.2非实验设计由于教学班级的限制,不能采用随机和匹配等方法去选择和分配被试,不能主动操纵自变量,不能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因此,本研究采用非实验设计研究的固定组比较设计,采用观察、问卷调查、作业与记录分析等方法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与成绩。本研究在2011-2012年度对浙江师范大学大学体育课程健美操初级班2个女生班,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非实验设计教学实践。其中,实验组学生36人,控制组学生35人,实验组7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控制组11人有健美操学习经历。实验组采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范畴,按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实施教学,并进行相应的学习评价。考虑教学对象都为初学者,以低年级学生为主,结合本学期的体质测试任务要求,确定具体评价方案。实验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4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课外学习占20%,理论占10%,平时表现占10%。将课外体育锻炼、比赛表演、资源利用等课外体育学习与活动作为课外学习评价内容,并采用自评、互评与系统记录等辅助评价形式。控制组:专项技能(成套动作)占50%,体质测试(50m、800m)占20%,理论占20%,平时表现占10%。1.2.3问卷调查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后,对实验组学生36人(一年级26人、二年级10人),控制组学生35人(一年级27人、二年级8人,1人特殊情况未参加问卷调查)进行了主观态度问卷调查。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进行数据整理,并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系统构建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按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进行分类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4]。对学生的课外体育进行引导与管理,并将课外体育纳入课程学习评价是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协调统一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基层单位及广大学生的协同配合,才能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机制。学校体育长期以来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为主,受传统观念,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体育课甚至可有可无,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体育,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从课程学习评价方面进行改革探索。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与校园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体育设施与场地器材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体育俱乐部与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条件日益成熟。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也为实现课堂内外的连接提供了契机,校园网络环境为非面对面教学与管理提供了保障,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平台,不仅实现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而且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服务于学生的课余体育学习与锻炼。将学生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教务管理系统功能,与校园一卡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的健身服务平台(包括课外学习与锻炼的监控与管理、同伴与教练的预约、健身方案的制定等功能)、体育俱乐部、课程QQ群等功能建设融为一体,发挥教务管理部门、场馆中心、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等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构建具有长效机制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学习评价系统,将学习评价系统融入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中,对学习行为实现引导激励、诊断鉴别、反馈调节等功能,真正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2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2.2.1学生对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接受程度调查显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是明确的。实验组一半的同学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效果好或非常好,有1/3的同学对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持满意及以上态度。可以说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能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实施效果也被多数同学认可,但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效果及教学管理还需进一步提高与完善。2.2.2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学生对学习评价的接受程度也关系到学习评价的执行效果。从两个班级对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态度来看,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满意度较高,说明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具有积极意义。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得到不断改善,总体认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2.2.3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选择从赞成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比例来看,课外体育作为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基本得到认可。学生对课外体育评价内容的按选择多少依次排序是(见表7):体育锻炼、比赛表演、知识学习、社团活动、体育欣赏(与社团活动相同)、资源利用、运动训练。可见,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具有较深刻的认识。2.2.4学生对学习评价采用互评方式的态度评价方法的选择是课程学习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在对健美操成套动作评价和学习态度评价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结合教师评价计算最后得分。学生对运动技能与学习态度两方面采用互评,以及互评指标与评价具体方法上的态度,明确表示反对的极少,但表示赞成及以上的人数都未过半(见表8、9、10、11)。可见,互评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互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一般,互评方式产生的其它隐性学习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2.2.5学生成绩比较分析学生的课程综合评价中专项技能考核内容为成套健身健美操动作,实验组中值为86.5,平均分86.3;控制组中值为85,平均分84.9。另外,体质测试内容为50m、800m,实验组中值为73.8,平均分75.5;控制组中值为72.5,平均分73.5。从专项技能考核与体质测试的平均分与中值的比较来看,实验组较好。但由于非实验设计的局限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成绩的直接效果还需进一步实践探索。
2.3“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思考
2.3.1强化学习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大学体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能否科学地教育引导学生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是大学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重要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明确指出“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要提高课外体育学习与体育参与的效果,学生需要获得教师及外界的引导、激励和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地管理与监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与管理中,同样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倡导“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而且注重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学习、自觉参与课余锻炼。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不仅是简单增加学生课余锻炼的任务,而是强调建立课堂与课外学习的紧密联系,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2.3.2拓展学习评价的时间与空间学习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要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将课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拓展到课外,还要把课外学习纳入学习评价中。体育俱乐部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相关技能与资格认证、体育社团活动等都可作为学习评价的内容,将丰富多样的课余体育内容纳入学习评价中,确定适宜、可行的课外学习评价内容与比重,使学习评价范畴延伸到课外。将体育运动委员会、俱乐部、学生社团、体育单项协会等各类校内、外组织也纳入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加强各部门的联系与配合,使其在学习评价中也发挥作用,促进学习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元化。2.3.3以信息化带动评价过程的智能化建设当前,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学习评价的关键是如何客观、准确、便捷、有效地对课外体育学习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在课外的健身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等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对课外活动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成为可能。具备选课、学分管理及学习成绩评定等功能的教务管理系统,以及网络教学与服务平台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环境,特别是校园一卡通的应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以及专门健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服务于学生的体育学习与锻炼,而且使体育学习与课外体育参与也能得到很好的管理与帮助,使有限的课程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校园网络与信息技术平台,还能服务于课程管理和课程学习评价,通过网络信息平台的驱动使管理工作日趋智能化,使记录与统计工作便捷、准确,形成多部门的联合协调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促进学习评价过程的智能化,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学习评价改革发展提供了动力。2.3.4权衡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针对性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中,考虑学习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评价内容与指标的侧重点和针对性。既要将体能、技能、认知、态度、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全面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又要考虑课内与课外,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任务、内容不同,学习评价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课堂学习评价关注教授内容取得的直接成效与学习反馈,课外学习评价关注自主行为与态度。课内、外学习任务与内容繁多,体育活动参与的形式也灵活多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既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融合统一,又要使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任务内容与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在制定学习评价方案时,针对不同年级或不同能力层次学生,学习评价内容也应有所差异。低年级以掌握好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技能为主;高年级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个性为主,提供更多的主动空间,自由选择项目和课堂,逐渐过渡到自我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同教学阶段教学任务与学习目标不同,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初始阶段一般以体能素质、技能基础和学习态度为主;基本阶段以掌握技能的优缺点和学习态度为主,进行全面评价;结束部分以技能掌握与素质提高情况为主,兼顾其它。2.3.5考量学习评价形式与方法的适宜性学习评价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进行客观的衡量和科学判定需要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当然,影响成绩的因素有一定的复杂性,有些是无法通过测量获得的。科学的学习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定量描述(测量),还应当包括定性的描述(非测量)。难以做到精确评价时,模糊评价也是适宜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内容与指标的特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差异化评价相结合,从而提高评价方法的有效性,使其有利于实际操作,有利于促进学习,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将自评、互评等形式引入学生学习评价中,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为辅。通过自评与互评,实现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另外,还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发展需求,既要有相对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不仅给弱势学生提供动力与关怀,还要为体育尖子生发展特长创造条件,保证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低下是个不争的事实。生源的多样化,尤其是来自特殊环境下长大的特殊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表现的问题更加突出,因而在课堂上引发的突发状况层出不穷。这些课堂突发事件,会打断教师的思路,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引发课堂混乱。如果教师不能迅速控制局面并加以妥善处理,势必给师生情绪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再因教师方法的简单粗暴,强制强压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伤害,其严重后果更是无法估量。但如果能处理得当,它又能成为加深师生相互了解,增强师生感情交流,激发学生兴趣,导致差生转化的关键契机。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善于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不仅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下面笔者从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个案例出发,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数学课堂中的几个意外“出轨”
案例1: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我运气很差担任了全校公认的最差班级的任课老师。开学第二周的一节数学课上,当我刚要开始上课时,教室里响起了非常突兀的叫骂声,两个同桌的同学争吵了起来。我走过去轻声地问那两名学生怎么回事,谁知其中一个学生居然怒气腾腾地冲我吼了一句:“不关你的事呐!”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被学生这么无理地对待,当时我觉得自己作为师者的尊严荡然无存,不禁怒火中烧,于是气急败坏地骂了过去:“你怎么说话的,有你这么跟老师说话的吗?你这种人还来学校读什么书,你给我出去!”结果这学生还不乐意了,也不跟同桌吵了,直接和我杠上:“我不出去,我为什么要出去,我付了学费的,你凭什么叫我出去。”于是师生双方陷入尴尬的僵局,最后还把政教处的老师叫了来。虽然该生当时受到了政教处的纪律处分,但这并没有起到我预期的震慑效果,反而使那个学生在那以后上数学课都不听了,而且还经常故意捣蛋。
案例2:07年我校实行“德育千分制”,电子班的作业上交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千分制”相挂钩,规定若作业中出现五个A+,则德育分加10分,并且从班主任颁布此项规定后开始执行,我在之后的第一节数学课上再次做了强调。结果该班一个平时非常“活跃”的学生黄胜勇当即在课堂上嚷嚷,说自己前面已有三个,要给他算上。我微笑着又给他解释了一遍,他却面露凶色,挥着拳头满脸挑衅地威胁我:“你给不给加,小心我揍你”。班里顿时炸开了锅,全班同学全都抬头看着我,猜测着我的反应,似乎已经可以预见一场暴风雨的来临,有几个学生甚至是一副看好戏的样子在起哄。然而,我只是冷静地迎向他挑衅的目光,一仰头、淡然而有力地说了句“威武不能屈!”,继而淡淡一笑,将学生以为会出现的一场“师生冲突”的“好戏”湮灭当场。结果全班同学忍俊不禁,该生的“凶象”也就此破功,挠挠头一脸意外地坐到了座位上。这招“四两拨千斤”,使得这个课前小插曲不仅没有影响当堂课的教学秩序,反而让黄某某史无前例地整整“安分”了一节课。
二、由数学课堂中的意外“出轨”引发的思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上课时,往往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按自己预先设计的轨道走,但在课堂上却常常发生教师预设之外的“出轨”现象。上述案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就是职业学校课堂上常见的意外。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这种不合宜的情绪宣泄,很多老师可能会大发雷霆,从而使课堂变得“硝烟弥漫”,或者是当没听见就这么让它过去。其实,在学生中不合宜的挑衅举动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如果因为教师自己一时无法控制情绪而导致师生冲突加剧的话,不仅会影响教师教学计划的继续实施,也容易造成师生情感上的裂痕。而简单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容易让学生产生被忽视、被排斥的感觉,从而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此外,还可能引起其他同学的“跟风”,有样学样。因而中职教师有必要去思索:怎样更好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状况。
三、中职教师应如何对待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1.教师要学会调适情绪,宽容地看待学生的“出轨”
教育目的要适应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变化,使教育更好地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奈勒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必须是灵活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应当易于接受经常的修正。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应当根据所有有关的事实和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来决定,而不是仅仅根据理性用思辨的方法来决定。”这一观点得到教育界的肯定。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我国高校在以往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被动参与体育,个性发展受到抑制,课外体育形同虚设,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严重短缺,体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这就需要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宗旨,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更科学、更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为高校瑜伽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校瑜伽课内外二合一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体现人本主义思想的需要
人本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性”,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各种潜能的充分发展,满足人的多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造就一代人格更为健全、发展更为均衡的人。同时,人本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在一定心理空间内个体行为的改变过程,是一种意义学习,这里所谓的心理空间就是指个人的经验世界。意义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视个体的经验。课内外二合一教学模式顺应了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些都是对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2.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需要
目前,中国学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设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之养成持之以恒的健身习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课内外二合一体育教学模式强调使学生受到系统的体育、健康、娱乐和生活的教育,并让其掌握会健身、会休息、会玩乐的技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作好准备。
3.优化课程结构的需要
我国教育大辞典认为“课程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学科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课程不仅是正规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应包括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应当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内容有机统一起来。上述课程的阐释为高校瑜伽课内外二合一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高校瑜伽课内外二合一教学模式的构建
1.高校瑜伽课内外二合一教学模式的概述
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创设一种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通过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在概念体系理论中,亨特强调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即环境允许人们在各个阶段有效地活动,以便于取得下一阶段的成长。亨特还明确地阐明了不适是成长的先兆,为了刺激发展,我们应该有意的使学习者和环境不相适应。课内外二合一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课内教学—课外训练—校外实践”三种教学环境。即通过课外高校瑜伽训练强化课内高校瑜伽教学,通过校外实践对课外高校瑜伽训练的效果进行检验,然后把在校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堂里。让学生在不适中快速成长。具体见下图。
(1)课内教学模式
①教学目标
课内教学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高校瑜伽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另外,要了解并能熟练的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在技能方面,学生在课内需掌握高校瑜伽动作要领。在进行专项技术练习时要达到60%以上的成功率,动作的准确率要达到85%以上。
②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部分共有五个阶段的活动组成:导向、讲解、组织练习、指导练习和独立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出课程目标,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对新概念或技能进行讲解,并做示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练习时间,对所学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巩固。教师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对学生练习结果的精确度是否保持稳定进行评估,为需要的同学提供反馈。确保学生的进步。
③实施条件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现有一个室内瑜伽场地,硬件设施完备。图书馆内有关高校瑜伽技能学习、高校瑜伽欣赏、高校瑜伽运动的发展史等图书和杂志有三十余种,可供学生业余时间翻阅学习。另外瑜伽课的老师为副教授,拥有丰富的教学和比赛经验。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④教学评价
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差异,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会运用到激励性评价。对后进生,中等生做自身纵向比较,设立后潜能生进步表,中等生提高表,优秀生荣誉表,使每一个同学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这一部分的分数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进步程度直接打分,占总分数的5%。另外,我们会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学生的出勤情况,结合绝对评价的部分内容,进行综合评价。
(2)课外教学模式
①教学目标
通过团体活动,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用科学的方法去改善与人交往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另外,在技能掌握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技能的准确程度达到90%以上,更种动作技能的发球成功率要达到80%以上,准确掌握作为高校瑜伽裁判的基本能力。为进行校外实践做好充足的准备。
②实施过程
在课外教学阶段,我们通过学生建立的高校瑜伽协会这个小型社会团体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在进入院瑜伽社团以后,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在小组内安排一帮一互助学习队,然后给各小组设定目标。为了使小组获得好的成绩,学生必须尽快的适应并且进行合作学习,如:有些同学反手技术较好;有些同学擅长高压;有些同学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但实践不行。小组要通过对各人的长处进行研究并融合,以取得进步。在这一教学阶段,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能指导,并起到一定的组织管理作用。
③实施条件
学生通过申请成立了院瑜伽社团,社团的招收对象是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全体学生,学生自愿参加。协会里设有会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瑜伽课的老师会利用课外时间轮流义务对学生的技术进行指导。
④教学评价
在课外社团体育教学评价中,教师除了定期进行系统的测试,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并记录学生认知发展的情况。日常观察,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还是进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收集必需信息的一种手段。在课外训练中,体育教师只有认真地做好日常观察工作,才能比较真实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生的认知变化情况,为真正地做好相对评价提供前提条件。
(3)校外教学模式
①教学目标
在校外实践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更加积极地融入社会,使学生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另外,学生通过校外实践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整合,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校外实践环节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需求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自己学会有效地做出与自己有关的教育决定,逐渐培养起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实施过程
校外实践阶段,我们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安排学生在健身场所做健身指导、教练员或者陪练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如果碰到技能或情感方面的问题需及时的和教师老师进行沟通,寻求帮助。这一阶段对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什么时候做一个纪律严明的老师,什么时候是指导员,什么时候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
③实施条件
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温州市区,具有高校瑜伽场地的温州大学,以及医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学院等共7个高校瑜伽健身区,另外瑜伽馆有21个。安排学生在课外、双休日或节假日长期做健身指导或瑜伽陪练和教练。另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在健身场所竞聘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工作,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④教学评价
在校外实践阶段运用外部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外部评价包括学生所在实习单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因此,我们通过要求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书写个人学习小结等方式,来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及自我教育等这些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的重要品质。
2.课内外二合一教学模式的运行及评价
(1)课内外二合一模式的运行
课内外二合一教学模式的提出给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环境,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状态。
首先,二合一教学模式的教学周期设为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安排学生进行课内学习和每周两次的课外训练。技术是根本,学生必须在准确牢固的掌握了高校瑜伽的基本技能之后才能有效地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在保证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的前提下,安排其进行校外实习。实习阶段遇到的技能问题可以回归课堂,重新进行学习。具体的课程安排流程:一学期——(课内学习和课外训练)——一学期——一学期——(校外实践、课内学习、课外训练)。
其次,就是教学环境的变化,课内外二合一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学生进步和能力提升的一切有利条件,使学校的高校瑜伽场地设施及温州市含有瑜伽场地的健身区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课内二合一教学模式的评价
课内化二合一教学模式的评价应充分体现考评制度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引导作用。具体体现在,考试方式上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内容上就是期末技术考试+平时表现+业余锻炼+实习单位评价+体育知识相结合;考核的方法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另外,提出以下设想:只要学生参加课内教学的出勤率达到90%,业余锻炼的出勤率达到规定次数,就可以获得60分基础分。
三、小结
课内外二合一教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技术、身心、交往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不仅能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高校瑜伽健身指导,而且还能培养出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为我国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等相关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高校瑜伽课内外二合一教学模式目前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每一个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高校瑜伽课内外二合一”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小平.28天瑜伽养生计划.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8-31
在教育竞争的主流影响下,大多数高职院校重视学生专业课学习,关注学生就业率,却往往忽视了学生身体的健康培养,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无法安排时间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而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参加运动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却并不尽如人意,多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制约
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一、存在的问题
1.缺乏体育锻炼时间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且在课余缺乏活动的放松时间,种种强压学习,成为制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在高校,虽然对学生的早操、课外活动时间有明确的要求规定,从制度上强制确保了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真正利用这些课外活动时间的可能性。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安排得紧凑,实训时间安排得满,想要进行适度的课外体育活动就需要等到下课之后,可是一般下午下课就已经接近吃晚饭的时间,学生想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就只能利用晚餐的时间了,或者更多的学生情愿放弃活动,去寻求更多的学习时间。
2.场地设施和器材不完善
受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条件的制约,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所有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虽然教育部每年都会将大量的财力投入到高职院校发展上,但由于全国高职院校数目众多,基数大,因此分配到各个院校的支持资金数额就很少;而院校需要维持学校各方
面的提升运转,因此会对资金进行多方面划分利用,重点一定是在教学方面,从而不难设想,投入到体育设施建设上面的费用肯定少之又少。现有的体育设施无法得到及时的维修和护理,只能任由公共体育器材老化和损害,报废在一旁,无法被学生使用,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同时,在近几年中,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为了保证在现有条件内,能够满足学生的教室和住宿需求,有的院校不得不去占用体育课锻炼场地、场馆,使得原本就不充足的体育活动场地、资源和体育锻炼设施又一次
被强占使用,直接从基础条件上影响了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也严重打击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
3.缺少教师组织和指导
受院校教学任务安排的影响,专业体育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活动的缺乏也成为制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已经进行了小学、中学、高中等十多年的体育学习,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仍然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因此,需要专业的
体育教师进行组织和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却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人数不足,教学工作量重,在很多时候,只能在早操和课间操期间能够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组织和指导,其他
时候,尤其是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教师都在忙于课程教学,因而很难看到专业教师出现在锻炼场地上进行活动组织和指导;还有
部分高职院校体育部师资中存在着兼职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无法合理有效地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和指导,从而在另一方面也制
约了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兴趣。
二、课外体育活动存在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1.建议
(1)学院领导应当重视学校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以院级领导为首设立专门的小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考核、评价。组建由领导、教师、学生组成的监督管理体制,做到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场地器材落实、活动内容落实、评价措施落实,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整体效益。
(2)学院应建立和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的考核制度和奖罚措施,
推动体育教师不断地提高专业能力,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
外体育活动的热情。教改委应制订学校体育课外活动评价体系,学院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建设情况,应作为高职院校评优考查
的必要条件。
2.对策
(1)在高职院校体育改革的同时,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结合自身能力和爱好,参考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开展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同时,我们还应该始终秉承“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动学校树立以适应学生生存发展、强身健体为主的体育锻炼机制,打造高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新局面。
(2)场地、器材、经费是体育活动开展实施的首要问题。为此,现有场地、器材的利用效率要充分提高,同时,各级领导要重视体育经费的投入,使场地、器材逐步完善。
(3)高职院校应该培养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自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院校可以从学生社团方面入手,成立一些专项体育社团,由社团牵头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体育才能的舞台,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同时还让学生体验尝试了“社会角色”,将体育锻炼与社会生存技能培养充分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制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制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4.
[5]范立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02).
[6]徐玉娟.南京市高校高年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03.
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
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
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
;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
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
、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
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
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
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
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
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
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
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
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
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
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
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 专题讲座 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
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