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07:06:0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模具毕业设计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246-01
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从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模具的安装与调试、模具制造工艺的编制和实施、模具制造工艺装备的设计、现代模具成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保养、生产管理与设备维护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但很长时间里,该专业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情况。毕业设计是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强化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的联系
传统的毕业设计偏重理论计算和设计常常与实际脱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带学生到工厂进行毕业实习,了解实际的生产情况,这就保证了课题的设计过程与实际生产的紧密结合。为确保实地调查的有效进行,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强调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观念和做法,得到了企业的配合与支持[1]。
(1)周密细致的毕业设计准备工作,教师在毕业设计前,应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与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进行及时沟通,征求用人单位意见,了解就业市场情况、摸清市场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明确目标,使毕业设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在组织管理上,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认真编制并不断完善毕业设计任务书、指导书,认真筛选设计资料、整理相关图纸,保证设计顺利进行,不出疏漏。在人员配备上,学校应选用专业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或综合型的教师承担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设计中的问题,还能够确保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的贯彻实施[2]。
(2)根据市场需要改革毕业设计培养方案,调整设计内容,根据对东风公司、建设摩托、人才市场及其他用人单位的调查和对前几届毕业生的跟踪随访结果的分析,针对新的需求形势,我们将过去在毕业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计算和图纸绘制能力改变为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灵活多样的毕业设计新模式。
(3)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分配相结合,有许多毕业生在毕业设计前就已经找到了工作单位,这一情况,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非常有利,学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和实习单位的情况相结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老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学校教师只作宏观要求和过程督促。这种形式将学生的岗位培训与毕业设计工作同时进行,让学生在毕业前就适应企业的工作,一方面企业通过学生的毕业设计也解决了急需解决的工程问题,另一方面学校也减轻了指导毕业设计的压力,缓解了经费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三方都受益。
2 改进设计手段,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毕业设计
在计算机普遍使用的条件下,改革后的毕业设计中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内容,学生使用计算机大大节约了设计时间,缩短绘图时间一倍以上,同时绘图质量也显著提高,将模具设计内容同计算机CAD/CAM/CAE技术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先进的软件仿真,可以随时发现自己在每一步设计中的不合理处,会找出各种解决方案让设计趋于合理,同时掌握了最先进的设计分析技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1 逆向工程
学生自己根据塑件的外形及内部结构,利用一般测量工具或逆向工程获得塑件的几何数据,采用三维造型软件UG设计出塑件的内外结构,用AutoCAD绘出二维图,对结构进行不断修正,直到符合用户的需要为止,对于结构不可修改之处要向客户沟通和说明。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机械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塑料制件结构设计、三维造型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对以前所学课程综合应用的过程。
2.2 三维设计及模拟软件
模具的结构设计要根据塑料制品的形状、产品精度、大小、工艺要求、生产批量。注射过程数值分析,应用Moldflow软件模拟塑料熔体在模腔中的流动与保压,结果对改进模具浇注系统和注塑工艺参数指导意义,还可检验模具的刚度和强度、制品的翘曲性、模壁的冷却过程。可以改进模具的浇注系统、调整注射工艺参数,使模具各组件的设计达到最佳。
3 毕业设计改革成效
我校从2003年以来,积极引进先进的硬软件,特别是三维设计软件UG,材料成形模拟软件Dynaform、Deform、MoldFlow等软件,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的教师,在校内外建设实习基地等措施直接促进了毕业设计改革的深入进行,产生的效果显著。在和用人单位接触中我们了解到,相关企业对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的毕业生能够较快地适应环境、进入角色,用人单位认为我们的改革方向正确,措施有效,而且教育更贴近了模具制造企业和生产。新的毕业设计方式和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紧密相连,在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毕业设计的真实感与掌握实际工作能力的迫切感,毕业设计后学生普遍反映学到了有用的东西,掌握了以前课程教学中没接触和没有学会的新知识。
4 结语
经过毕业设计方式和内容的改革,我校学生既对四年课程的学习进行了总结,又掌握了专业领域的软件的操作使用,接触了企业的实际生产,并主动进入实际工作状态。本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不仅完成了该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任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改革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改革是一种有益尝试,是一条注重综合素质及实际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模具工业已成为工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具己经在我们生活当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生活用品大部分离不开模具,如电脑,电话机,洗衣机,冰箱,杯子等等,另外汽车、摩托车业是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一辆汽车各种各样的模具就要用到2万多个。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模具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学生的要求的实际情况,对高职及高技模具专业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情况进行以下探讨。
1.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我们对无锡新区及周边的模具企业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需要的学生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良好的沟通与团结协作能力,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掌握良好,再学习能力较强,同时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常用机械专业外语,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我们认为把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于:面向各类型企业,培养爱岗敬业,具备机械及各类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在模具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销售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2.计算机技术在模具中的应用领域
高职高技类模具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主要应从事注射模的设计与制造。塑料产品从设计到成型生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塑料制品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加工制造和塑件产出等几个重要方面。它需要产品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加工工艺师及熟练操作工人协同工作来完成,它是一个设计、修改、再设计的不断优化的过程。传统的手工设计已难以满足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取代传统的手工设计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计算机技术在注射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塑料制品的设计
基于特征的三维造型软件为设计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设计平台,能根据塑料制品使用要求、塑料性能的要求、成型的工艺特点、模具结构及制造工艺的要求,生产批量及生产成本等各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塑料的力学、物理、化学性能、从而把制品的质量、体积等各种物理参数一并计算保存,为后续的模具设计和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模具结构设计
根据塑料制品的形状、精度、大小、工艺要求和生产批量,设计软件会提供包括型腔数目及排列方式、浇注系统、成型部件、冷却系统、脱模机构、侧抽芯机构及标准模架等,最后给出全套模具结构设计图。
3)模具开合模运动仿真
注塑模具结构复杂,要求各部件运动自如,互不干涉,且对模具零件的顺序动作以及行程有严格的控制,运用CAD技术可对模具开模、合模以及制品被推出的全过程进行仿真,从而检查出模具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处,并及时更正,以减少修模时间。
4)注塑过程数值分析
塑料在模具模腔中要经过流动、保压和冷却三个主要阶段,其流动、力学行为和热行为非常复杂,采用CAE方法可以模拟塑料熔体在模腔中的流动与保压过程,其预测结果对改进模具浇注系统及调整注塑工艺参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可计算模具在注塑过程中最大的变形和应力,以此来检验模具的刚度和强度能否保证模具正常工作;对制品可能发生的翘曲进行预测可使模具设计者在模具制造之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分析模壁的冷却过程,改善制品在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分布不均匀性。
5)数控加工
复杂制品的模具成型零件多采用数控加工的方法制造,利用数控编程软件可模拟刀具在三维曲面上的实时加工过程并显示有关曲面的形状数据,以保证加工过程的可靠性,同时还可自动生成数控线切割指令、曲面的三轴、五轴数控铣削刀具轨迹等。
目前,国际上占主流地位的注射模CAD软件有Pro/E、UG、SolidWorks等;注射过程数值分析软件有MoldFlow;数控加工软件有MasterCAM、Cimatron等。应用CAD/CAE/CAM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产品开发和模具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强有力地推动了模具行业的发展。据文献统计,国外采用模具CAD/CAE/CAM技术可使设计时间缩短50%,制造时间缩短30%,成本下降10%,塑料原料节省7%,一次试模成功率提高45%~50%。 转贴于
3.模具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通过毕业设计,学生会用到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机械制图、机制工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模具钳工工艺学、塑料模具制造工艺与设备、模具材料学等等,同时会快速熟练使用计算机各种软件,使各项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在毕业设计中,我们可以采取将模具设计内容同CAD/CAM/CAE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可以成立了一个由多名老师组成的模具设计指导小组,每个老师负责设计流程的一个步骤。根据参加模具设计毕业课题的学生人数,适当分组,在布置毕业设计题目时,不给出具体的塑件制品,如只是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手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确定自己的设计产品:如游戏机操纵手柄、机床操作手柄、起子手柄等等。
1)制品的造型。可直接采用通用的三维造型软件。如采用三维造型软件soldwors或Pro/E、UG设计出塑件的内外结构,并绘出二维图。
2)根据注塑制品采用CAD系统进行模具的概念设计,包括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制造工艺规划、模具价格估计等模块,采用基于知识与基于实例相结合的推理方法,推理的结果是注射工艺和模具的初步方案。方案设计包括型腔数目与布置、浇口类型、模架类型、脱模方式和抽芯方式等,使模具各系统的设计达到最佳。
3)在模具初步方案确定后,用CAE软件进行流动、保压、冷却和翘曲分析,以确定合适的浇注系统、冷却系统等。如果分析结果不能满足生产要求,那么可根据老师的要求修改注塑制品的结构或修改模具的设计方案。
4)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或者修改注塑制品的结构,或者修改设计方案。
5)在完成CAE分析和方案评价后,进行模具的详细结构设计,包括型腔、型芯的设计、浇注系统的布置及尺寸、冷却系统的布置及尺寸等。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运用注射过程数值分析软件MoldFlow分析按钮受力后的结构强度、刚度及应力等,对结构进行不断修正,学生会发现机械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等课程的知识在这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对以前所学课程也是一个综合应用的过程。
6)模拟模具开模、推件与合模的过程,并进行模具的干涉检查。
7) 模具结构完成后,进行数控加工,采用MasterCAM9.0加工软件,完成模具的虚拟加工过程,并自动编制数控加工的NC代码,利用仿真模块可以查看加工完后工件的合理性,得到的装配模型存入实例库中,供以后的设计参考。
8) 最后要求学生提供详细的设计说明书以及完整的二维、三维图纸。在论文撰写阶段和答辩过程中,采用看图软件,用来截取设计图像并辅助介绍整个设计过程,采用办公软件用来做文字的处理。每位学生在整个设计完成后,做一个总结,提出本设计的创新与特色在何处,考虑设计中存在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学生完成了本设计的全过程:塑料制品设计——模具设计——模具加工,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看到自己设计、加工出来的最终产品,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模具设计技术工人的成功感觉,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们也要力争多请企业的设计人员同学生交流,多让学生接触到实际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
4.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最后一项教学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近年来,安徽工程大学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环节内容进行了修订,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了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学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系统、全面、综合的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及训练,初步掌握产品开发、工艺革新、设备研制的方法和技能。毕业设计(论文)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工程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毕业设计过程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协作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基础。
一、机械各专业毕业设计大纲
机械各专业毕业设计大纲要求大同小异,以下以机制专业为例进行阐述。
机制专业毕业设计大纲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接受工程师必须的综合训练,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这些实际工作能力包括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专业外文资料阅读和翻译的能力;理论分析的能力;制订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技术经济分析和组织工作能力;总结提高、撰写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等等。
(3)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6周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7.4%)。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
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学风因素
自评估和更名之后,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和要求都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从审题、过程监督到评阅、答辩、成绩评定循序渐进,一人一题的模式让更多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给毕业后不同去向的学生提供了宽泛的课题选择空间,为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或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训练平台。虽然如此,毕业设计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很多,如题目难易程度的合理性、题目的针对性、遇到问题学生心气浮躁、不能踏踏实实解决问题而过分依赖网络、老师监督辅导程度常常不到位、对提交成果的评判随意性大、没有统一的、相对明确的标准等等,这些问题表现在学生,而根源于教学管理和老师。老师的责任心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治学水平影响学生的习得能力,要把好毕业设计这一关需要一套完整的治学方略,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在学校,学风的定义就是学习风气,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它依不同特点的学校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这些传统和风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一般意义上来说,影响学校学风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教师、学校环境、家庭和社会因素,其中学校环境、家庭因素和社会大气候我们无法左右,所以只能从自身做起,以身试教,做一个称职的老师。
毕业设计过程是老师和学生近距离一对一授课的过程,教师的工作是如何传播知识,如何能让学生很有效的接受知识。这个传播过程并没有很深奥的理论,但敬业是首要的,一定的基本技能是必须具备的。对毕业设计的任课老师来说,要达到毕业设计大纲规定的目标,老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职业技能:
(1)具备课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熟悉交给学生的课题,掌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完成的方法,懂得如何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督促学生阅读和翻译与课题有关的外文资料;指导学生对课题进行理论分析、设计和计算;帮助学生制订设计或试验方案;强化学生对课题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意识;总结提高、撰写论文和设计说明书的能力等等。
(3)具备良好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上述要求不仅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也有做人做事方面的,所以要带好毕业设计,老师只有具备深厚的三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时刻关注专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不仅在专业上要坚持教中学、学中教,不断进取,还要在做人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老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是为师者不“真”,又怎能让学生学“真”?所以老师高尚的人格、整洁的仪表、和蔼的态度、丰富的学识、博大的胸怀、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良好的学风就会在这种互动中形成。
三、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治学方略
按词典的解释,治学就是研究学问,方略就是全盘的计划和策略,研究如何带好毕业设计,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而制订的计划和策略就是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治学方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安徽工程大学毕业设计现状,建议对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采取一些方略,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1.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作为毕业设计中的一个环节,是经过很多学校考证了的,在各方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一个理想的实习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毕业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人说书本上的理论是没有用的,实际工作中一点也用不到。事实情况绝非如此。笔者和企业打交道20多年,设计的产品有发动机、卧式带锯机、农用机械还有工装夹具,最后落脚在防腐泵产品的研究中,到目前为止设计了几十个规格的产品都在使用中,还有的产品出口国外,最早的产品在线使用近20年了。这些产品的设计没有哪一个尺寸不需要计算,没有哪一个结构不需要找理论依据,只有在同类型产品不同规格系列化或者在仿制别人产品时才参照成熟产品的结构和尺寸做相应的放大、缩小或原样测绘,即使如此这也只是一条捷径,并不是设计产品正常的程序,一旦产品有质量问题就必须回归正常的设计程序查找原因,正常的设计程序必须要用到理论计算,而课堂上讲授的都是各学科的经典都是各种机械产品设计计算的基础。书本如何结合实际,关键就在如何把实际工程问题提炼出来,变成作业里面的已知条件,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或是一个实践问题,而是需要用系统专业的眼观观察实际的事物,需要在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思考总结,最后找出理论公式与实际问题之间的结合点,把一些影响不大的因素忽略掉,把理论计算公式的假定条件作为计算结果的误差来源,最后用系数进行补偿,如此就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因此要想很好地运用理论就必须学到一定的程度,厚积才能薄发。同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知识,才能找出实际问题的关键点,而毕业实习正好是一个机会,为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供了平台,所以毕业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另外,通过毕业实习还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增强就业竞争力,也能加深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需要,培养独立进行资料收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开阔眼界及思路,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及酝酿设计方案,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而目前缺少理想的实习基地,没有真正意义上实施这一过程,其中的原因很多,如果单方面依靠老师寻找实习基地,会涉及到学生安全问题、经费问题、企业的认可度等等,目前还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学院和老师各方努力。 2.毕业设计
目前我院还没有完整的关于毕业设计课题内容的的具体要求和验收标准。笔者结合其他学校的经验,将几种类型的毕业设计内容和要求总结如下:
(1)机械制造工艺工装及设备设计方面的课题。
1)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为主的课题,应提交:工艺路线和工艺卡;各工艺卡上必须按要求完整填写相关工艺参数,比如机床、量具和刀具的选择、切削速度、切削量的规定等内容;必要的工装图;毕业论文按学校规定的格式和字数撰写,其中必须有关于误差分析的内容。
2)以机械设备设计为主的题目,应提交:完整的设备结构总图和全部非标准零件图;毕业论文按学校规定的格式和字数撰写,其中必须有设备结构设计的详细计算过程。
毕业设计中图纸的要求:图纸大小在能清楚反映设备结构的情况下选择最小的标准图幅打印,标题栏明细表按国家标准规定的格式填写,不可再用课程设计的简易标题栏和明细表;总图上必须标注必要的尺寸,技术要求可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填写;设备上所有非标准零件都必须要画零件图(标准件如螺栓、轴承等能在专业商店购买,只要有型号就行,不需要画图),零件图图幅和标题栏要求同上,零件图上要合理标注尺寸、公差、粗糙度,技术要求可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填写。
(2)模具设计方面的课题。
1)冲压模设计:应是具有三工位以上连续模,或将三种以上简单工序进行复合的模具。
2)注塑模具设计:应是含有侧抽芯机构的中等以上复杂程度模具。
3)模具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应进行详细设计计算。
4)模具典型零件的选材及热处理工艺路线分析。
5)设计中典型零件应编制零件制造工艺规程卡片(该内容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删减)。
6)应用模具CAD软件设计的,应该对模具结构进行三维剖析,并有模具开合结构图。
7)必要时对设计方案和设计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和环保分析。
提交结果包含:有完整的总装配图和所有非标零件的零件图。图纸内容和格式要求同(1);一份1万字以上的设计计算说明书或论文,论文里应有不少于3000字的文献综述和上面3)、4)、5)部分的内容。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4.259
0 引言
注塑模具是进行相关产品生产的主要装备,我国现代化注塑模具设计行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塑胶产品在各个工业部门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大。针对塑料产品来说,对模具要求是比较严格的,继续采取传统模具设计模式是不可行的。本文主要研究Moldflow在注塑模具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1 moldflow软件的基本介绍及优势
Autodesk Moldflow Products主要应用在模具设计过程中,可以起到优化制件的作用,进而完善设计方案和解决方案。Autodesk Moldflow Products内容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 Autodesk Mold-flow Advisers,能够完成实体文件注塑成型研究工作;第二个是 Autodesk Moldflow Insight(AMI),能够完成塑料流动、产品收缩情况研究工作;第三个是Autodesk Mold-flow Communicator[1]。
moldflow软件在注塑模具毕业设计中的应用优势较大,主要包括五大优势:第一,该软件操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第二,该软件具备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工具和构件,且功能强大;第三,该软件拥有相对完整的塑料数据库和信息库,可以为用户提供精确而完整的信息和数据,利于设计者评估材料性能;第四,该软件分析功能是比较强的,仿真系统比较完善,利用该系统,设计者可以提前预知相关设计问题并及时解决;第五,该软件后期处理功能是比较强的,后处理工具完善,利于用户进行数据共享。
2 注塑模具设计的基本步骤
要想完成注塑模具设计,需要完成以下设计流程:掌握注塑塑件情况,明确塑件设计标准化要求、生产批量、体积以及质量等参数;结合注塑塑件情况科学选用注塑机,确定模具设计所需的结构和型号,全面掌握注塑模具设计的相关信息和参数;计算注塑模具设计中涉及的相关数据,不仅有模具零件工作尺寸、模具地板厚度,还有型腔壁厚度,另外还要确定冷却系统;进行模具结构合理化设计,设计塑件分型面、型腔排列、模具零件、抽芯机构、顶出机构,确定模具腔数、浇口位置、模具腔数等;确定模具整体尺寸,选购合适的模架;加强注塑机相关参数的校对;模具图表绘制;投产制造情况总结和审核[2]。
3 moldflow在注塑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Moldflow模块可以应用的模拟项目较多,不仅有流动性分析、浇口位置研究、冷却分析,还有翘曲分析以及应力分析等,通过应用moldflow软件,可以及时明确注塑设计以及成型中存在的问题。moldflow在注塑模具设计中的应用内容如下:
3.1 在塑料制品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在注塑模具设计中应用moldflow,可以起到改善塑料制品设计效果的作用。要想提升塑料产品最终质量,不仅要保证塑件壁厚度合理性和位置合理性,还要保证浇口数量以及流道设计合理性。通过应用moldflow软件,可以进行流动性情况分析,设计人员能在解决相关问题的基础上,优化最终的塑料制品。
第一,通过应用moldflow软件,可以针对成型工艺填充情况采取仿真措施,及时掌握熔融塑料实际流动情况和制件模穴注满情况,防止欠注、熔接线等问题出现,调整制件位置,改善制件结构[3]。
第二,针对注塑成型工艺保压情况,采取仿真措施,改善成型保压曲线,直观性地观察体积收缩情况以及分布情况,改善薄厚度,减少制件成本,避免塑料翘曲以及凹痕出现。
第三,利用moldflow进行流动模拟操作,使得设计者快速明确浇口位置以及相应的流道数量,提升设计者浇口选择可能性,提升产品美观度。
3.2 在模具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对于注塑成型,只有保证充填到位,才能保证塑件成功成型,而通过单向充填操作,能够提升塑件稳定性。通过应用moldflow仿真系统,可以完成注塑成型填充仿真工作,使得设计者全面掌握流动过程,不断优化模具设计,避免制件翘曲问题出现。
moldflow浇注系统功能强大,通过利用该系统,设计者能进行流道改善以及浇口配置情况优化。在整个模具结构设计中,浇注系统设计很重要,应用moldflow可进行流动情况分析,快速找出最佳浇口位置,设计出最优化的流道系统,使得相关零件同时有效浇注。
Moldflow冷却系统主要有冷却部件建模模块、系统分析模块以及热循环模块,能够及时制作冷却回路模型以及相关导管模型等。在创建出稳定变化缺陷之后,可以对冷却系统进行优化和改善,进而设计冷却回路,保证零件表面足够光滑。
另外,moldflow在注塑模具设计中应用后,能保证相关工艺参数合理制定,促进塑料熔体塑化,最终提升制品质量。在moldflow流动性分析下,设计者可以快速掌握注射压力、熔体温度、冷却时间等相关注塑参数,最终提升制品质量[4]。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量注塑模具设计实践表明,CAE技术在塑胶产品生产和加工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尤其是在注塑模毕业设计中。当前主要的CAE软件比较多,其中Moldflow软件是最常见且效果最佳的CAE分析软件。
参考文献:
[1]吕焕培,涂晶洁,陈光群等.基于Moldflow的MP4塑料外壳浇注系统优化设计[J].塑料,2013(03):96-99.
[2]任玉珠.基于CAE技术的注塑模具高效率设计方法[J].制造业自动化,2011(05):137-139.
毕业设计作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评价一个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尺,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部门加强毕业设计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模式和监控制度,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水平[1]。本文就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开展情况,分析了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革措施。
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时间冲突。一般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正值学生顶岗实习离校在外,指导老师无法面对面的现场指导,只能通过信息、电话、网络等方式和学生建立联系。同时在最后一学期,学生面临执考、就业和专升本等压力很容易分心,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找工作上,到最后得过且过,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还有部分同学已定好工作的,觉得毕业设计无关紧要,甚至我行我素,不听从老师的指导。2.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本科学历或来自于医院,虽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偏低,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科研能力,也许通过相关政策提升为高校系列的教师,但技能水平没有实质性变化,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还有部分老师是高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理论功底扎实,由于缺乏企业背景,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基本功薄弱。同时师生比例失调,指导力量不足,在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之下,导致教师力不从心,难以保质保量完成。3.学生的问题。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普遍反应不知如何写作,对毕业设计有回避心理。计算机应用能力差、专业知识不扎实,学校也没有安排系统的相关课程,大多学生不会查文献,且有的高职院校没有购买专业文献数据库,造成资料搜集困难,难以提高毕业设计水平。4.缺乏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毕业设计辅导监控难以到位,无法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及时的跟踪考核,同时学校缺少相应的监管与奖励机制,难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校的毕业设计评价仅以校内老师为主,缺乏引入医疗专家社会性评价的环节,答辩考核内容多局限在论文与答辩成绩的考核,而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考核。加之国家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特别关注,每年要求学校上报就业率,以此来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并确定来年的招生指标[2],造成学校对学生毕业答辩流于形式,重成果、轻过程,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相背离。
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对策
1.合理安排时间。由于毕业答辩与执考、应聘和专升本等发生冲突,难以兼顾全面,可以提前给学生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确定阶段任务和最后目标,达到先入为主的目的,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设计任务在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构思选题,收集素材[3],同时各专业课程的学习相互融合,使学生在单科课程的学习中建立和培养系统全局的观念。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指导老师是保障论文质量的根本。安排教师统一进行培训,寒暑假期间到医院进行实践锻炼或参加短期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专业指导水平。组建毕业指导老师团队,不同年龄阶段教师进行合理搭配,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与医院合作建立双师指导制,由校内外两名老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校内导师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理解和创造能力;校外导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4]。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坚决反对“拿来主义”,毕业答辩不合格者,记载到成绩册中。其次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学校专门开设计算机和毕业设计等相关课程或讲座,使学生针对性学习毕业设计的方法流程及写作规范,如何选题、调查研究及进行文献检索,增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为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夯实基础。还可以将往届优秀的作品提供给学生们参考,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4.建立监督评价体系。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网络化平台,加强毕业设计的动态监控。定期对毕业设计选题、开展情况、完成进度、毕业答辩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下一步的整改。建立和健全毕业答辩监督机制,毕业答辩成绩除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及答辩小组评定外,还应引入医院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正确引导学生,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5]。建立起奖罚机制,将学生评优评先、奖学金等与毕业设计成绩挂钩,对优秀作品给予表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毕业设计不合格者,延期毕业。
结语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最后一次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虽然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目前存在一些困难,但根据高职学生培养目标,通过深化高职教育教学体制改革,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教学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为进一步的临床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高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2004.
[2]钟苹.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职教论坛,2012,(14):47-48.
[3]高秀华,周凤兰.高职高专模具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256.
2.校内集中设计对于可以保证五周在校完成毕业设计的同学,采取校内集中管理,由系、指导教师、小组长形成三级管理体系。首先通过师生“双选”,确定课题、辅导教师和学生,分多个设计小组,每组根据课题内容多少确定人数,一般2-4人;然后根据课题内容适时安排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到图书馆和机房收集整理资料;指导教师适时检查督促,最终通过毕业论文和现场答辩进行考核。每届毕业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采用了这种方式。由于时间可以保证,同学们又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双选”确定的课题,设计热情高,小组同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分工也有合作,共同努力,加上管理体系的完善,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论文书写和现场答辩通过率达98%,达到毕业设计目的要求。
3.预就业与毕业设计并举对于无法在校内集中完成毕业设计的已准备预就业的部分学生,就安排他们把毕业设计带到工作岗位去搞,由企业和校内教师双重指导,校内教师通过电话、网络与学生沟通,现场指导的师傅适时答疑;毕业设计课题以工作内容为主,书写毕业论文或是根据岗位特点完成作品。这是目前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学生有了主动性;同时毕业设计课题又是和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可以充分利用现场的资源,包括师傅、设备、技术资料;这种形式实现了学生、学徒和教师、师傅的角色转换,车间即教室,同学们兴趣高,虚心学习,师傅们也热情的毫无保留的答疑解惑,达到了毕业设计的质量目标;再者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选择、培养人才的平台,通过预就业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加。
二、设计课题改革——多提双选
针对往年的毕业课题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和学生不感兴趣等不足,根据高职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考虑到高职学生有个性思想活跃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多提双选”的方式确定毕业设计课题“。多提”是由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老师、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多方提课题“,双选”是通过筛选讨论确定课题和指导教师后,由教师学生双方互选,即学生选辅导老师,辅导老师选学生。“多提双选”,适应了高职机制专业针对性强、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找资料做调研,讨论,计算,由以往的老师追学生转变为学生追老师。例如对PRO/E感兴趣的同学选择了用PRO/E软件设计模具,对数控技术感兴趣的同学完成了企业工件数控加工,有的同学对合作企业的产品感兴趣,就直接深入企业,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完成企业产品的设计加工,还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自定的立体车库系统设计。2010届毕业生在专业老师只带下完成了承德华富玻璃厂气动控制模具的设计,为企业带来效益;另一名毕业生选择企业在建设备“液压千斤顶综合实验机”的设计,该同学因设计课题的出色完成,在北京某企业面试中力挫本科生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而应聘成功,该学生曾感叹到“毕业设计太给力了”。采用“多提双选”确定设计课题的结果表明,毕业课题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倍受青睐,许多课题的完成是在车间与教室、教师与师傅、产品与作品相融合的情境下完成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使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三、设计指导教师改革——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尽快满足就业市场需求,我们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除了校内的专业教师,还引进了一批在行业内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知名度的企业工程师、兼职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的比例约占40%。通过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拓展了校内师生的专业视野,为毕业课题的专业实践性、实用性提供了保证,同时实现了学生、学徒的角色转换以及师傅、教师的融合。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与设计辅导教师沟通学习,不仅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了总结应用,学习到生产一线的相关的职业技能,还了解到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为就业打下了很好的专业能力基础;同时也为企业了解学生,招聘人才提供了机会。近几年,有多名毕业生由企业指导教师直接作为人才引入,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目前已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员或管理者。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64-02
1 现状分析
自考助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自学考试通过率,让大多数学子拿到文凭,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很好完成这一任务。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学生思想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等工科专业忽视了学生完整、系统知识结构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衔接,这些培养对自学考试的顺利通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支撑的缺失,导致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困难,感觉学习难度极大,积极性受到打击,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出现了严重的畏学、厌学情绪,自学考试通过率也因此不能提高。很多学生离校即没有拿到文凭,又没学到相关技能,在就业时遇到很大障碍,自然对学校有所抱怨。造成了学校后续招生困难的被动局面。而自考助学单位与助学者们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归因于自考助学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薄弱,整体素质不高,理解领悟能力较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和自律能力较差及有些自考科目知识难度大等方面,这是自考助学单位与助学者们逃避责任的一种表现。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2 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通过自学考试为根本任务,以技术岗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为主线,构建专业的知识结构,重组教学内容;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有限的助学时间内,解决即要获取文凭又要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矛盾,构建具有特色的理实一体化自考教学新体系。
3 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3.1 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1)明礼诚信,思想阳光;(2)取得自学考试毕业文凭;(3)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4)毕业后,能胜任与本专业相关的相关技术工作。
3.2 尊重专业课程教学规律
3.2.1 专业课程梯次
第一梯次: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公差与技术测量。第二梯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成型设备概论。第三梯次:冷冲模具设计/冲压成型,塑料模具设计/塑料成型,模具制造工艺学/现代模具制造技术,模具CAD/CAM。
3.2.2 专业课程排序
为了使就读自学考试助学的学生在校学习期内获取毕业证,自考助学单位必须按国家自学考试开考科目安排专业课程教学时序,国家自学考试开考科目是按专业科目顺序循环的,且必要时会有调整变动。按开考科目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可能违反专业教学规律,专业课程教与学的难度加大,模具、数控等理工类专业显得更为突出。
应对办法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大学第一年(连续二个学期),无论开考与否,无条件的开设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保证总课时在180课时左右),中间并行开设文化基础课。其余课程桉梯次顺序与开考科目匹配即可。
3.3 教学内容的改革
当前模具工业发展迅速,对模具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求从事模具设计的技术人员在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能紧密结合技术发展,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材是教学的基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采用的教材严重滞后模具工业的发展,有些甚至是九十年代版本,教师必须针对模具工业现状和自考助学教育的特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去旧求新”为前提,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突出理实结合特色,围绕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进行,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根据自学考试大纲、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目标,结合课程课时数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增删处理,突出针对性和实践性。以笔者任教的《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分为四大章,即概论、模具的机械加工、模具的特种加工、典型模具制造工艺。其中第一章按照自考知识点讲授,适当精简内容;第二、三章和第四章则要求教师把基础知识浓缩成较少课时进行课堂讲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带学生在实训工厂中进行参观后进行解答,第四章最后内容带中对典型的模具进行认知和拆装,最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4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所选教材按照章节的顺序讲解,讲解的主线就是自考知识点。一般是教师讲解,学生边听边要忙于记笔记,学生根本没时间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提问少,参与少,接受起来十分被动和机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模具设备价格较高,而且比较笨重,教学中各种模具不齐全,相关加工机械更无法带进课程,学生只能从书本插图中了解其结构,工作原理完全依靠教师课堂讲解,很难将一些综合运用的知识点讲清,学生难以理解,感觉学习难度很大,影响其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学效果不理想。
3.4.1 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媒手段迅猛发展,教学手段应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专业教学根据需要可采用电视录像、现场摄像系统、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件等多种方式,把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集为一体,强调教学改革的突破与创新。例如:《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时,教师可先把课件复制给学生,安排一些问题给学生课后解答,促使学生自学,也省掉了很多课堂做笔记的时间,教学过程中,模具的机械加工、模具的特种加工等教学内容可先采用电视录像展现模具加工厂的实际加工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用相关课件对各知识点进行讲解,各模具实物、加工过程可用挂图、动画视频、辅助讲解,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省掉了板书,节约出很多课堂的教学时间,可组织学生对课后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对结论进行总结修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4.2 采用“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
整个实践教学活动都是贯穿完成某个“任务”为主线。教师从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答疑解惑、到最后归纳总结.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从接受任务、分组讨论、分工合作、到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理实合一。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学习理论,加强了对自考知识点的掌握;在实践操作训练中提高技能,为以后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一般按照下面四个教学阶段进行:
提出任务:根据教学内容,每次课给学生提出一个或几个任务设想,即每次课程都必须锻炼学生某项职业能力。
课堂讲解:在进行相关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主要采用“互动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一个生动、形象、主体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任务实施:学生可以独立或分组协作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个别学生不正确或不规范操作之处,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任务实施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理论知识又指导操作实践,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感受、领悟、提升。
归纳总结: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对任务中用到的理论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再由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应该改正和注意的地方。
经过以上四个过程,不但能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而且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考通过率。
3.4.3 教学环境多样化
改革后的教学环境,教师授课地点是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场地的合理统一。加大了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技术指导,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培训,学生实训的“任务”大都分就是合作企业的产品,并对实训基地、实验室综合性和先进性改造,实训设备的配置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实训基地要模拟与生产一线尽可能一致的“职业环境”,在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生假期还可到企业实习,并可拿到相应的工资。把技能学习、操作实习搬到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3.4.4 网络的合理运用
网络现已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载体,通过因特网、局域网及DNC传送技术,教师随时可通过网络指导学生,学生也可通过网络访问课程网站自主学习。我们还经常通过网络对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3.5 规范模具专业自考学生毕业设计
模具专业自考学生毕业设计是训练和强化学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模具专业自考学生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锻炼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模具专业自考学生参与未来职场竞争,提供了专业能力保障。要规范模具专业自考学生的毕业设计流程,提高包括模具专业在内的所有自考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之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报酬,以保证自考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
4 教学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应将考试通过率和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自考助学班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必须参加自学统考,通过各科考试后才能获得有效的成绩,教学评价中必须考虑考试通过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考证来衡量,例如“模具钳工”、“模具设计师”、Pro/E等软件师的资格考证等。教学评价既可以考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5 结束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自考助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学生的通过率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一线的技术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专业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体系还有些零乱,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软硬件设施建设还需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素质有待不断提高,与合作企业的合作还需不断深入等。我们要在现有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12-01
毕业设计是机械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全面系统的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综合型课程,是对学生在校所学专业课程的最后一个总结性回顾,也是对社会、企业招聘人才的重要展示,为学生后续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基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模式,我院机械类专业在学生毕业设计方面,以努力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
1.毕业设计的模式
在传统毕业设计模式的基础上,为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生产实际,我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的新路子,采取的主要模式有:
1.1 传统模式。由我系专任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每位老师最多可指导8个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虚拟课题或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由指导老师拟定,指导老师负责学生的毕业设计全过程。
1.2 校企合作模式
1.2.1 与实习基地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在实习基地中挑选具有工程师职称以上的技术,通过签订聘任协议的方式聘任他们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同时也安排校内指导老师跟进设计过程。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柳州市腾龙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柳州数控机床研究所、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学生选题均是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或产品,学生在企业或学校完成设计任务。
1.2.2 与学生就业单位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有些就业单位由于人员比较紧缺,要求学生能够在第八学期去上班,并且能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企业分派工程师指导,同时也安排校内指导老师跟进设计过程。主要单位有中山鑫和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中山卫氏燃具有限公司、东莞展恒玩具有限公司、柳江旗辉环保机械有限公司、柳州天河汽配有限公司、桂林客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万向系统柳州分公司、柳州源创电喷有限公司、柳州市日高控股有限公司等。此种单位必须经过系部的考察,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合作。
1.2.3 校企合作毕业实践环节,由企业指导学生实践环节,并加工实物。通过深入考察,与深圳德立天科技有限公司和东莞龙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毕业实践环节协议书,企业单独安排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全过程,最后通过优化设计,真刀真枪的加工出实物,检验自己的设计过程,极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各模式优缺点
通过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针对我系目前的毕业设计安排,总结了一些相关经验,以便日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2.1 传统模式。优点:专任教师对我校毕业设计要求比较熟悉,对指导毕业设计经验比较丰富,学生基本上在学校或在本市进行,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过程把控比较到位,能及时发现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缺点:大部分老师的选题都是教师自拟的虚拟课题,能够结合工厂生产实际和科研的课题比较稍少,对设计过程的正确与否比较模糊。
2.2 校企合作模式
2.2.1 与实习基地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优点:工厂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都是在机械行业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对工厂的设计生产拥有比较丰富现场经验,学生的选题均来自企业的生产实际,或是对现有产品的技术改造,或是公司的新产品的开发等,学生接触的东西都是企业需要投入生产的产品,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有很好的参照作用。
缺点:在初期的合作中,特别是刚接触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进程方面了解不够深入,在指导学生整理各种资料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校内指导老师不断的进行沟通协调。
2.2.2 与学生就业单位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优点: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就业,保证学校的就业率稳步提高,达到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主要结合学生所处的岗位安排课题任务,或是对现有产品的技术改造,或是公司的新产品的开发等,由企业分派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指导,他们对生产现场比较熟悉,能在指导中及时发现学生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学生也可以在设计过程了解实际生产存在某些问题,及时向公司领导反映,企业人员在指导过程中也可以观察和培养学生,实现实习试用期的考核。
缺点:合作的单位必须严格筛选,反复沟通,签订相关协议。同时,也要安排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协调,检查和督促学生,确保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顺利开展。由于学生是一边上班一边做设计任务,需要在工作之余完成设计任务,相对于其他同学,他们的时间更紧张,工作强度相对较大,需要学生毅力比较坚定,有吃苦耐劳精神。
2.2.3 校企合作毕业实践环节,由企业指导学生实践环节,并加工实物。优点:使学生真正零距离接触企业,整个设计过程都在企业完成,前期由企业专门组织培训,包括理论设计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课题主要是公司的产品,比如小型设备、模具等,通过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完成设计和加工装配过程,让学生自动动手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的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设计、自己加工装配实物,自豪感明显增强。
缺点:合作的单位也必须严格筛选,反复沟通,签订相关协议,费用较高。同时,也要安排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协调,检查和督促学生,确保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顺利开展。企业自身生产任务重时,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明显减少,需要反复协调。
3.效果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毕业设计的统计分析,在材料整理的规范性方面,自有老师指导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要好些,校企合作模式稍差,因为老师对学校的要求比较清晰,对学生的要求都是按照学校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从学生答辩情况看,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学生在答辩中表现较好,他们能应对实际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并能进行解释和处理找到应对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校企合作的三种模式中,校企合作毕业实践环节,由企业指导学生实践环节,并加工实物的模式效果最好,达到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在学生找工作就业当中增强了底气,提高面试的通过率。
通过校企合作毕业设计环节,使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情况,为自己今后找准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上展示了自己,为吸引和培养人才做准备,实现校企双赢。
4.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4.1 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主动性不够。需要在开展毕业设计环节之前,加强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重视。
4.2 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3 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和联系,明确我校对毕业设计的规范要求,提醒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务必按我校要求要求学生。
4.4 在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上要慎重,必须对企业进行先期考察,企业符合条件,才能让学校离校到企业上班,在同一个单位上班的同学最好不要太多。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联系,让企业协调好学生的工作时间,保证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校内指导老师要督促在外的同学抓紧时间按时按质的完成毕业设计。
4.5 加强过程管理,严格审查指导老师的课题申报,符合要求才能进行开题工作。开展初期、中期、后期检查工作。
5.结束语
毕业设计环节是全面系统的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综合型课程,必须推进教学改革,尝试各种与时代接轨的新模式,人才培养才能与企业同步。校企合作是实现双赢的良好模式,需要不断拓宽,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柏祝玲.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1)
高职学院实践教学是影响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接纳的重要问题,德国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重要指导理论。行动导向强调在行动中学习的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构建教学体系。[1]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根据行动导向基本思想,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模具专业为例说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我们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见下图)。
(一)单项实习
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模具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2.提高实习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一系列教学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达到今后从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标准。
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我们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这一层次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专项技能的同时,达到中级工水平。
(二)专项实习
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
(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
(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
(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
(4)总结、答辩。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实训答辩分两步进行,一是小组模具制造答辩,二是个人模具设计单独答辩。
2.校外轮岗实习模块(第五学期)。轮岗实习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习。
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职业技能大赛是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到地区的全方位检验。
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三)综合实习
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2.顶岗实习模块(第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习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真正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体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现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保证。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制定。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遵从“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提高”不间断的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规律,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不间断,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
培养方案中前三学期基本完成专业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与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训,确保前三学期打下高职职业基础,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中级);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及职业发展规划,导入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及高级技能训练及面向企业的定向培训(轮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专业计划的灵活性,强化专业特色;第六学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顶岗实习),养成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
培养方案压缩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1。原则上定为两周理论、两周实习交替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两条主线展开:设计能力有制图测绘、AUTOCAD实训、CAD/CAM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制造能力有金工实习、模具拆装的认识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数控加工专业实训。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靠学校单方来实施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最佳的途径。
高校首先要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要做好设备的整合工作,老设备可用于学生认识、拆装等教学环节。二是要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购置新设备,购置的新设备要有前瞻性、先进性,还要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新设备不应以验证性为主,而应该具备工艺性、设计性和生产加工性等教学功能。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宜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形成既是车间又是教室的实习基地格局,实现教、学、做合一,兼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三是设法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办企业,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四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1.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对于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意义重大。通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纳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生产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210-03
0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1981年诞生以来,已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凭借国家考试权威赢得了国内外一致认可。为适应生源萎缩、社会与学生发展,江苏从2008年开始在高职院校中试行专接本教育,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江苏自学考试新模式。“专接本”是省考委和省教育厅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的全日制在籍专科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接读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的工作,简称“专接本”。它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自学考试有机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淮安信息学院(简称“我院”)从2009年开始先后与南京邮电大学等7所院校合作开展专接本教育,共设本科专业10个,教育效果良好,赢得了学生、家长与企业的好评。专接本发展前景光明,但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服务、促进专接本健康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在分析专接本学情与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教育模式的探索实践和成效进行介绍,以期为专接本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专接本学情与课程体系分析
专接本为新生事物,培养对象为一群来自不同专科专业、并兼有高职生和本科生双重身份的特殊本科生群体,因此对专接本生源特点、课程体系等进行分析,将会促进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专接本人才培养目标。
1.1 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且参差不齐
专接本生源主要是本校三年制高职即将进入第三学年的学生,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科生均可报名专接本学习。这种“宽进严出”特点决定了其生源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且参差不齐,为接本学习造成一定困难:①高职院校生源总体不断下降,录取线逐年走低,学生素质差异较大。②高职院校生源类型丰富,招生类型有统招、对口单招、注册入学、“3+2”等;学生来源有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等。③相同或相近专业学生选择相同对接本科专业,因原有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学生间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为例,班级多数同学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积极性高,想通过专接本获得一种资格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但也有个别同学对专接本认识肤浅,重视不够,以为专接本就是混文凭,旷课逃课现象严重,因此每年都有个别学生中途退出、近10%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另外从该班连续4年招生情况看,不到20%的学生的专科专业是“模具设计与制造”,80%以上的学生的专科专业是“数控加工技术”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因前期所学课程不同,学生在接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差异较大。
1.2 课程设置
依据专接本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确保基本理论够用的基础上,注重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专接本专业在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考试计划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每个专业增设三门与专业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实践与应用课程,分为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等四个模块。
以该院2013级“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为例,其课程设置见表1,沟通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和公共基础理论,思想政治理论凭专科合格成绩可免考,公共基础课专科合格成绩占40%,自考统考成绩占60%。衔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专科合格成绩占30%,自考统考成绩占70%,沟通课程和衔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顺利实现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和过渡,为学习主干课程奠定坚实基础。主干课程为主要专业课,全省统考。实践与应用课程,由主考院校负责考核,其目的是延续专科实践技能型培养特色,突出专接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
2 专接本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 深入细致做好宣传招生工作
在宣传方式上,我院通过邀请省考试院与主考院校领导来校做宣讲、召开系部专接本招生宣传大会、班主任深入班级等方式开展宣传。并通过学院招生简章、网站等载体向全校师生普及专接本相关政策,明确专接本管理员接受学生报名咨询。
在宣传内容上,真实宣传江苏教育考试院的有关政策规定,全面比较专接本与社会自考、专转本、专升本之间的差别,深刻剖析专接本性质、优势与潜力。实事求是地向学生阐明学位证和毕业证要求、各课程通过的难易程度及专接本文凭的社会认可度,由学生自主选择。
在宣传时间上,新生一入学,就将专接本作为入学教育内容之一,使学生一进校就对专接本有充分认识,从而树立学习目标,尽早规划未来。然后在大二、大三阶段,根据工作节点再进行多次宣传。
在政策与措施上,该院制定了多元化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奖助学金的助学、激励与导向作用,吸收优秀学生报名专接本学习。
在班级生源安排上,按照专业相同或相近原则组织生源并编成独立建制班级,保持专业连续性。
2.2 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完善管理制度
专接本是在省考试院统一管理和指导下组织实施,实行主考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双重管理,这是专接本新教育模式的突出特点。其中主考院校是组织者,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等工作,而职业院校作为办学主体,负责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由此可见,接本生的培养质量与所在职业院校的管理密切相关。
健全管理体制是专接本高质量、高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规范专接本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该院专接本实行二级管理。继续教育学院在分管院长领导下,对我院专接本实行统一归口管理,负责与省考试院、市自考办、主考院校联系,研究确定主考院校及开办专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等工作;学院其他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为专接本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各二级院系作为专接本专业具体承办单位,根据专业对口原则,负责某一专业的招生、教学等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专接本教育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在严格执行上级部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专接本教育考核办法》、《专接本学生管理办法》、《专接本教育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我院专接本开展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2.3 严格学生管理
为了让来自不同班级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尽快融入专接本学习,学生管理主要在以下方面得以加强:
①报名专接本学习的学生须事先征得家长同意,并签定《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接本学校、学生、家长三方协议书》,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
②将接本生纳入全日制普通专科生日常教育管理,选派责任心强的老师任班主任,健全班委会、团支部等学生自管组织。同时各教学院系还明确一名专业造诣较高、协调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专接本管理员,一方面在系主任领导下,协调处理专接本招生、教学、就业等工作;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关政策、专业学习等咨询服务。
③实行课堂考勤周报制。班级指定专人进行课堂考勤,班主任定期检查出勤,对周旷课达2次的学生,班主任须清楚缺课原因,综合其它课程考勤情况,判断该生连续缺课内因,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周考勤结果报送继教院。
④整合宿舍,固定教室。接本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宿舍,为便于教学与管理,依据自由组合与适当调整原则进行宿舍整合,对接本生进行集中管理。并要求接本生到指定教室上晚自习,并配任课教师轮流下班级辅导。
2.4 精心组织课程教学与考试
2.4.1 择优安排师资,重视备课环节
课程教学始终是专接本办学的中心任务,我院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①安排课余时间充足、责任心强、经验丰富、职称高的教师任教,并保持任课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从师资上保障教学质量。以“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为例,自该班开设至今,有20名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3名,占65%。为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励教师想上课、上好课,该院出台了与课程类型、课程通过率挂钩的优劳优酬课时费标准、教师奖励办法等政策支持。②抓实备课环节。首先,教学内容紧扣江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要求,依据大纲要求设定教学内容并组织实施,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其次,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由主考院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当面与主考院校教师交流重难点内容,以获取更多考试信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各教学院系内部也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研讨教学方法和技巧。最后,任课教师须研透教材、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准确把握考试要点与试题特点,使讲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每周至少下一次班级辅导,对学生到课情况须严格考勤,并做好记录。
2.4.2 合理安排开课时间
接本生第一学年需同时上专科课程和专接本课程,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为不扰乱专科阶段正常教学秩序,专接本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主要安排在晚自习和周末。同时因专接本考试时间为每年4月和10月,为使学生赶上10月份的考试,每年安排新生于5月份开课,并利用暑假、国庆假期补课,切实提高课程通过率。
2.4.3 认真对待考试
专接本考试是对教学与管理各项工作的一次综合检验,是专接本办学的重要环节。为此,提前公布每学期考试日程,使学生清楚学期考试科目和考试时间。准考证、考试通知书统一由班主任到继教院领取,学生亲自到班主任处领取签收。考前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强调考试纪律与注意事项,并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温馨提醒和指导。遇到与接本考试冲突的情况,提前部署,妥善安排,尽量不影响接本考试。
2.5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2.5.1 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相对社会自考而言,专接本明显强化了实践教学。以我院“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为例,由表1可知,衔接课程均含一定的实践学时,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教学做合一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即时结合;主干课程为专业核心学位课程,配课程设计作为其实践教学,每个课程设计用一到两周时间进行集中学习,指导工作由我院任课教师具体负责,主考院校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2.5.2 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强化技能训练
为实现专接本应用性、实用性、职业性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主考院校优质教育资源为专接本服务的功能,强化接本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及实践能力,实行“双证”毕业模式,即相关职业资格证加本科毕业证。比如我院“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的MOLDFLOW塑料成型CAE实践课程,统一组织学生去南京工程学院集中学习一周,主要学习应用MOLDFLOW软件进行塑料成型CAE数值模拟,考试合格可取得职业资格证。
2.5.3 严抓毕业设计质量
首先,选择责任心强、经验丰富、职称高的专业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全程负责毕业设计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采用双导师制,主考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指导,以高职院校教师指导为主;其次,选择良好课题,确保工作量饱满,难度适中,有一定深度和广度,报送主考院校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三,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监控,由主考院校教师牵头进行中期检查,指导教师和学生均须认真、如实、及时填写过程记录,答辩时由主考院校指导教师任答辩组长统一把关;最后,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加强毕业设计的组织、实施、指导、督促和总结,强化过程管理,切实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2.6 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
教学质量是专接本的生命线,建立健全教学督导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该院专接本采取省级督导、主考院校督导、院级督导和教学院系督导的四级教学督导机制。首先,省考试院对我院专接本教育教学诸环节开展检查评估;其次,主考院校对我院专接本进行检查,如考试巡查、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等;再者,专接本纳入我院日常教学管理,统一执行我院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最后,教学院系也建立专门督导机构,形成反馈和纠偏机制,强化教学质量监督,采取随机听课、教学检查等形式,定期开展教学质量督导工作。
3 专接本新型教育模式的实践成效
①专接本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课程通过率、一次毕业率、一次学位授予率等关键指标增长明显,在学生和家长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对“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的统计,各课程平均通过率达83%左右,一次毕业率由2012年的56.67%提升到2014年的88%,班级学生数由2010年的24人增加到2014年的51人。目前该院在籍专接本学生已超800人。
②专接本学生经过高职三年和本科两年的培养,奠定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在不断学习与强化实践中练就了较强的创新和竞争能力,并在省级和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2012年、2013年从“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接本班各选3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设计制作机器人,并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组“中科”杯机器人技术应用赛中分别荣获团体二等奖、一等奖。2013年再选5名专接本学生参加“凯达”杯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荣获学生组“注塑模CAD/CAE与主要零件加工”一等奖、“冷冲拉延模CAD/CAE”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