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1 13:19: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五大领域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通过此次复检和专项督导,检查组发现各县、区、局及学校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以及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硬件设施设备提档升级,教育教学管理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基本达标,校际间均衡水平明显提升,已经基本具备申请省及国家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条件。同时,检查组在复检和督导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和不足,包括个别学校建设项目迟缓,学校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亟需改善等问题。优势,扩大生源,内涵发展为主线,扎实开展第二届职业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活动月以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 为主题。
一是上下联动,夯实组织保障。鹤岗市教育局经多方调研,制订了《鹤岗市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活动意义和目的、规范了活动内容、落实了活动的组织保障机制。各相关学校也纷纷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宣传主题,统筹协调本区域、本校内的各项宣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36-01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幼儿教育也面临着信息化的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上应有成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她们不仅是知识的启蒙者还是幼儿心灵世界的开拓者,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于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之中,使教学方式活泼有效,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学习、游戏、实践等能力的培养,来适应当今知识量飞速增长和知识日益更新的速度。提高幼儿社会化水平,拓展幼儿认知的新领域,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可从这几方面在信息技术上加以提高:
一、E网无际提升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传统的幼儿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幼儿画册,特别是科学和社会活动,由于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限,简单的几幅图画,很难使幼儿开阔视野、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怎样迎接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在E路上攀登,利用E网上无穷的知识来丰富教师教学中的缺陷呢?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的模式,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备好、上好每一堂课,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对网上的资料进行修改、补充、设计出符合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的发展。
二、轻而E举转变了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幼儿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造出形象、生动、逼真的情景,以动静结合的形式展示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然后再通过课堂实录反思,集体讨论、评析。做到一堂课“磨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执着来给幼儿创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如:中班语言教学《春节里的快乐事》时,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采取幼儿喜欢的课件开展活动,在引导幼儿有序观察图面的同时,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大胆地观看教师在春节庙会上录制的录像,让幼儿猜想春节庙会上会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发生,并尝试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然后给教师的录像配音。最后让幼儿表演自己在春节里快乐的事情,教师同时借助表演的形式,让幼儿更加了解自己所在的家乡春节里发生的乐事,通过即兴表演发展幼儿的表达和表现能力,使幼儿能融入角色,获得语言发展的机会。
三、E境深远加深了幼儿教师对教育创新的理解。
信息技术及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等于一体,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要结合课堂具体情境和幼儿的兴趣来记性发挥,帮助幼儿获得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在活动中要注重幼儿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E道争鸣架构了幼儿教师反思的平台。
网络为我们敞开了一扇大门,而QQ却是人们最广泛使用的一种聊天工具,我园幼儿教师在“学员俱乐部”这个QQ群中,我们借助网络这个舞台,利用“群聊”这个功能在网上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它架构了跨越时空的信息技术环境,使幼儿教师相互学习、切磋知识。在这个小天地中,我们每月按时写出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案例、教学随笔、学习心得、文学沙龙等,传到这个QQ群中,让大家都来参与品论,从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如在研讨我园青年教师科学活动《好玩的纸》时,首先是评价这个活动的教案和教师的反思过程,全体幼儿教师在网络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找出活动中的亮点和不足;然后吸取教师们的意见,在活动教案改后的基础上,从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找出再优化的地方,这对提高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交流、沟通、寻求领导的帮助,在网络上营造了一种交流反思的良好氛围,使交流、反思突破了个人的小圈子,聚集创造了很多闪亮的智慧,这就是E道争鸣带来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不“圈养”我们的思想,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自己迅速地成长起来。美国的心理学家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网络是提升教师反思的一条捷径,它能促进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获得持续专业成长。
五、E彩纷呈促进了幼儿教幼同成长。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有机结合,使幼儿教师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幼儿教师利用她们智慧的对话,与幼儿心灵的交流,带领幼儿去思考、创造,让幼儿体验成长的欢乐。如:我园利用网络上提供的教学资源,改变我们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这在上学期的课件制作比赛中尤为突出,比赛前我们克服困难收集素材,利用word、powerpoint、下载flash等制作动画及设计版面的美观等,课件在全市的展示成果中,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回到园里我们汇报收获,教师间交流心得,这和我们日常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学习是分不开的,我们利用网络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利用网络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正是由于信息技术介入到我们幼儿园的五大领域中,幼儿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才得到了发展,自由发展的空间才得到了扩大。这也给幼儿带来了心灵的愉悦、生活的乐趣、感官上的享受,他们在信息技术下学会了倾听、交流、尊重,同时还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G 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113-04
一、问题提出
英语浸入式教学是一种崭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或其他外语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学科教学内容与英语语言教学有机融合(convergence),使学科教学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integration)在一起进行,达到英语学习的最佳效果。
在广东有两个英语浸入式实验幼儿园。笔者于2005年加入课题小组,与其他研究者一起为实验教师提供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已进行的培训内容涉及浸入式教学理念、教学原则、课堂用语及评课等。其中一所公立幼儿园的实验教师全部是本土培养的英语教师(native Chinese),经过6年实践,他们在英语语音、词汇、口语、教学观念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另一所私立幼儿园于2009年加入英语浸入式课题组,实验教师全部为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外籍教师(International teachers),在英语语言输入的准确性及地道性方面无须培训。虽然受聘教师大多没有教师教育的专业背景,但经过英语浸入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及评课等培训,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从整体上看,实验教师在教学中有许多大胆的创意和尝试,可是其教学设计均存在不足,教案的书写五花八门,所覆盖的内容完全不能体现出浸入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即学科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融合性,学科目标与语言目标没有分别列出。此外教案中存在的问题还有:教学目标用语笼统,活动目的不清晰,没有评估方式,无法确定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等等。
为提高我国英语浸入式的教学效果,确定既符合英语浸入式课程特点又符合我国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际的教案书写要素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查阅了我国关于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文献,发现极少涉及教案书写要素方面的内容,仅在强海燕和赵琳主编的《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一书中有提及“怎样才算一节好的英语浸入式实验课”,但也没有涉及教案书写要素的论述。本文就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应该涉及的要素作一探讨。
二、理论框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欧美许多国家,不少学校也有学科内容和语言内容相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探索,并提出了学科与语言融合教学(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以下简称CLIL)和保护性教学(Sheltere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SI)等课程模式。其中CLIL课程模式有很多种,而在幼儿园阶段最典型的模式就是“浸入式”。它在国外浸入式实验中被使用并被证明取得成功。
CLIL课程模式通过4C框架,即学科(content)、交际(communication)、认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将学科内容与语言进行融合。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那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了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语言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包括三种类型,即“language of learning”、“language for learning”和“language through learning”。第一种指围绕学科主题及基本概念所确定的语言教学目标;第二种指功能性“鹰架”语言(scaffolding language),如学习者为了使用目标语言进行讨论、提问、比较时所需要的功能性语言。鹰架语言促进了学科内容学习相关联的语域(speech acts)的发展,对学习任务的有效进行非常关键。鹰架语言需要教师备课时予以充分考虑。而以母语进行的学科内容学习则无需考虑这一点。第三种语言指教师在课堂上捕捉到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产生的随机语言。根据这个定义,随机语言通常是不能提前预测的。但是学习者一旦有了表达想法的需要,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时机进行输入,促进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发展。文化是CLIL课程设计要考虑的最后一个因素,也被称为“被遗忘的C(forgotten C)”。可见,根据4C框架,CLIL的教案包含的要素有:学科、认知、交际、文化、评估标准。
SI课程模式是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针对越来越多的外国移民所进行的外语教学课程。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完全不懂英语(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或者英语水平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极其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兼顾这种多样性,在教授学科内容的同时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英语)水平,以保证所有学习者在学业上的成功。研究表明,这种课程模式可以提高母语非英语的二语学习者在学科内容理解、认读及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加拿大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法语晚期浸入式(大学阶段)教学实验所采取的就是“保护性专业课教学”课程。[4]根据SI课程模式,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涵盖八个方面,共涉及30个特点[7],包括备课、背景知识建立、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互动模式、练习及运用、上课、复习及评估,等等。虽然其教案书写格式多样,但主要涉及六大要素:(1)学科内容目标和语言目标分别列出;(2)核心词汇;(3)教材;(4)建立背景知识;(5)有意义的学生活动;(6)复习和评估。
上述两种课程模式对教学设计的要求对于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教案书写要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有效整合CLIL和SI课程理论及教学策略,结合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教案书写包括学科领域(或主题)、学科内容目标及语言目标、可理解性输入、活动、评估等五大要素。
三、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
(一)学科领域(或主题)――What (subject/domain) do I teach in English?
学科领域(或主题)是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师在书写教案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在我们进行教学实验的两所幼儿园中,一所幼儿园实行单科教学,包括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但另一所幼儿园则实行学科领域整合的主题教学。无论是哪一种课程框架,都需要教师在授课前确定所授内容的学科领域或主题。学科领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笔者搜集到的两所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都没有明确列出学科领域或主题,虽然在教学实施中可以看到教师用英文进行各种学科领域的教学,但大都随意性很强。我们需要把这种潜在意识变为显性意识,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在CLIL和SI的课程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师大部分是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而且这两种课程模式大部分在小学至大学的阶段实施。所以,在学科领域上教师不需要进行选择,而是自己任教什么学科就教什么学科,所以在CLIL和SI的课程教案中,明确学科领域并未特别加以强调。而在中国进行的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却需要明确这一点,因为大部分浸入式教师是英语语言教师。根据传统外语教学的观点,她们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授语言知识,即“我这节课教什么(英语知识)”;而浸入式教师在备课时却需要回答另一个问题,即“我这节课用英语教哪个领域(或主题)”。笔者从实验教师上交的教案中发现,通过英语教授学科领域知识的理念并未在每位实验教师备课过程中内化及体现,而该要素的确定能让实验教师更加明确英语浸入式课程特点并设计相应课程。
(二)学科学习目标及语言学习目标――what will my students be able to do after the lesson?
在CLIL和SI 的课程中都有提及学科学习目标和语言学习目标要分别列出,在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中尤其需要包括该要素,因为浸入式中“语言教学与认知教学并行”[5]79的教学原则决定了这一点。学科目标的确立是确保幼儿认知发展,语言目标的确立则是为了确保幼儿英语语言的发展。笔者采用“学习目标”而非“教学目标”,主要是鼓励教师在备课时思考“学生会学到什么内容”(What will my students learn)、“学生学完后会做什么”(What will my students be able to do)等问题,而不是“我要教什么”(what I will teach)。
实验教师之所以要分别列出这两个学习目标,是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以确保实验教师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水平和语言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而非仅仅是语言。
(三)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strategi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How do I make sure the kids understand what I do and say in class?
如果说上述两个要素解决了教师教什么(what)的问题,那么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则是解决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how)的问题。CLIL和SI课程模式是利用目标语来教授学科内容。教师要特别考虑如何让所教授内容被学习者所理解,这绝不等同用学习者的母语教授学科内容的教学方法。其中的技巧在于思考如何“不降低认知挑战的难度而简化目标语言的输入”,并结合各种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确保学习者理解所学内容。英语浸入式教师如果掌握了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就可以确保幼儿理解所授内容,从而确保其认知发展。
Krashen指出,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有很多,包括:提供语境线索(创设情景),提供非语言线索(手势、表情),平衡所知语言与未知语言的关系,语言调整(语调、重复、讲话清晰、放慢语速等),利用学习者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等。对于幼儿学习者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者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经验(prior knowledge),使背景知识与新授内容有联系。
根据课堂听课及教案书写来看,教师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显得单一。大部分教师通常选择图片或卡片来介绍实物,但是遇到抽象的词或概念则显得束手无策。如对“空气”概念的讲解,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把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用一大堆英文说出来,认为这是输入概念的唯一途径。但是这种方法只会让幼儿不知所云,教师也明白幼儿可能没有听懂,接着再用英文说一遍,如果幼儿还没有反应,教师也会有挫败感。此外,教师普遍有这样的看法:幼儿英文水平极其有限,英文还在学习,怎么还可能用英文来完成学科内容的学习呢?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笔者曾经在实验园听过一堂科学课,教师就让小朋友通过触摸、观察及实验明白了“无论吹泡泡的工具是什么形状,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个科学现象。整堂课用英文,可以看出小朋友完全明白所教授内容,在教师的带领下他们不仅学了英语,同时也训练了猜测和验证的能力。通过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精心设计输出语言,教师只需简化语言目标而无需降低学科认知的难度。这一点正是英语浸入式的实验教师要攻克的教学技巧难题。通过这一要素的设定,教师提高对可理解性输入重要性的意识,积极探究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最终提高英语浸入式的教学水平。而作为课题组的研究人员,我们也应对实验教师展开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培训及讨论分享,为实验教师提供技术支持。
(四)有趣、有意义和互动的活动――Can the kids learn and have fun in the designed activities?
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毋庸置疑。教师通过各种可理解性输入途径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能够理解新授内容之后,随后主要通过有趣的游戏及以玩为主的活动来进行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部分实验教师设计的活动意义不大,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的目的也不清楚,结果就是小朋友打打闹闹蹦蹦跳跳就匆忙结束了。
根据幼儿特征,活动设计最好具备有趣、有意义、互动三个特征。教师要考虑四个因素:活动内容、目的、步骤和互动方式。活动内容有时以学科知识为重,有时以语言知识为重。目的则分为巩固知识,确认理解或评估。在讲解步骤的环节教师要特别简化语言,多用可理解性输入策略,以确保幼儿理解活动流程。记录互动方式可以提醒教师采用多种课堂互动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对全班(T-W),教师对个人(T-I),两人一组(P)和多人小组(G)。如果教师每节课或每个活动的互动方式只有一种,通过看记录,教师就可以自我反思,意识到课堂互动方式更加多样。
(五)可以观察得到的评估(observable assessment)――How do I know that the kids have learned?
评估是教案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幼儿来说,无论是教授学科内容或是语言,教师都无法通过试卷来进行评估。在幼儿园阶段,评估方式的特点应该是“可以观察得到”。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活动或任务设计等途径了解小朋友的理解和反应,以确保达到教学目标,评估方式可以分为教师观察和搜集学生作品两个方面。教师观察内容包括活动进展是否顺利,幼儿是否能完成任务(认知及语言任务),幼儿行为及幼儿反应。教师观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后可以把学生所做的各种活动材料收集,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这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另一种方式。
评估要素在教案书写中是留白的,要等到教师上课之后再书写,也可以看作是教师的课后反思。在收集的教案中,我们发现实验教师极少涉及评估这一要素,这说明教师在备课中很少思考“怎么才能看出幼儿已学到了所教授的内容”这个问题。希望通过这个要素的书写,促进实验教师思考并在教学上实践。
上述五点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是在借鉴了CLIL课程的理论框架和简化了SI课程教案书写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和改进,符合我国英语浸入式在幼儿园这个特定阶段的特点,具备可操作性。为了更加直观理解,笔者制作了教案书写模板(见表1)。
教案书写体现了直观、互动、反思等特点。教师通过这个教案书写模板,可以根据要求一目了然地进行课前准备,并且根据模板提供的要素线索,进行自我提问和反思。
该教案书写要素并未把CLIL课程模式中的文化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列出,原因是在幼儿园阶段,文化的概念无需明确提出,而是融入到课程的主题或领域中涉及。另外,在SI课程教案书写中有提到教材要素,而在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中则无需列出。原因是我国幼儿园阶段不属于义务教育,并没有规定的统一的教材。目前大部分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师都是整合不同的教材或教学资源进行备课,所以在教案中无需也无法列出所使用的教材情况。
四、结 语
要使实验教师内化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案书写要素,按照要素书写教案,达到更理想的效果,还需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幼儿园要构建英语浸入式课程框架结构(curriculum map)。只有有了课程框架,教师才能按图索骥确定自己所教学科及语言在整个课程框架中的位置,使教授内容更趋于科学合理,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
2.幼儿园教师要进行教案书写专项培训。因为教案要素涉及CLIL和SI的课程理念,在推广书写要素之前幼儿园要争取教师的认同及理解,否则教师在书写教案时仍会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教师不认同,其积极性就会降低,并阻碍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提高教师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大胆尝试,这些都可以让教师感受到支持和帮助,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及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强海燕,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创举及其在我国的借鉴[C]//强海燕,赵琳.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12.
[2]HARMER, J.英语语言教学的实践[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张晓遐.怎样才算一节好的英语浸入式实验课[C]//强海燕,赵琳.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62-163.
[4]强海燕,LINDA SIEGEL.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发展概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4,(7):1-7.
[5]赵微,李闻戈,高小妹.幼儿园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创举[C]//迟延萍.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79-82.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29-02 收稿日期:2016-10-14
作者简介:孟 昱(1986―),女,甘肃天水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
通过绘本教学可以增加幼儿对图片、符号的敏感性;培养早期阅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促进幼儿的理解能力发展、感知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及其变化,等等。若将具体的绘本作为教学素材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又可在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的指引下与幼儿园的总体性教育目标进行紧密融合。
一、《小蓝和小黄》总述
抽象派代表人物李欧・李奥尼的《小蓝和小黄》是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很熟悉和喜爱的作品。它讲述了小蓝和小黄融合变成绿色后不被爸爸妈妈所接受,后来哭成眼泪碎片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并且与其他的颜色伙伴互相拉手拥抱的温馨小故事。全书用看似很随意的几个色块,讲述了一个有趣又能引起成人和幼儿自由联想的故事。一百个幼儿教师拿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绘本可以设计出一百种特色的教案。笔者希望通过对这样一部优秀的绘本作品价值的深入挖掘,对幼儿园教师设计和开展绘本教学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价值分析
以《小蓝和小黄》这个绘本为中心,其教育价值的触角可以延伸至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四个领域中。笔者在艺术领域中做了实践尝试,仅供参考借鉴。
1.社会领域
长期以来,幼儿园社会教育所独有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性使得幼儿园教师在实施社会领域教育时一直很难有一个有形的抓手。因此,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往往被架空,其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中的地位有点像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被强调的很多,但实施的却不多。
其实很多绘本都可以拿来为幼儿的社会性教育所用,尤其是这本《小蓝和小黄》单从社会领域教育的角度看就蕴含了多方面的教育价值;从故事内容看,涉及了小蓝和小黄的融合和分离,以及伴随此过程的情绪体验和变化;在故事结尾处所体现的更大范围的接纳与认同,仔细分析,似乎还能够挖掘出与幼儿自我意识、自我认同相联系的社会领域教育价值。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若想要将落脚点放在社会领域,则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教学设计重点:
(1)幼儿自我意识教育。
幼儿的自我意识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活动,增进幼儿对自己的了解与认识,促使其形成较为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发展积极的自我体验,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以及形成初步的自我调控能力的过程。具体而言,自我意识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自我认识”上利用绘本本身的故事情节来做足文章,在绘本的第16页,也就是只有一块不规则的绿色,写着“They are green”的那,这一块绿色不单纯只是一块绿色,而是代表了小蓝和小黄的结合。这时去问中班的幼儿:“小蓝和小黄怎么都不见了,他们去哪了?”幼儿们会回答说:“他们在这个绿色里面呢!”可见他们能够理解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知道外表颜色的更改并不意味着出现了除小蓝和小黄以外的第三个人物。等到小蓝和小黄的家长们都不认识自己的孩子时,对如何证明“我就是我”及在什么情况下“我还是我”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就可以帮助幼儿澄清“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从而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抓住故事中小蓝与小黄“情绪”发展的主线,着重引导幼儿识别和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情绪,与儿童常见的七大情绪:思念、生气、害怕、难过、嫉妒、自信和同理心相对应,在挖掘每张画面蕴涵的情绪中展开讨论和教学,并最终形成一次以情绪体验和感知为重点的教学活动。
(2)人际交往。
教师还可以运用这个绘本故事,向人际交往的方向来引导。人际交往是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家庭成员及其他人之间的交往,是幼儿今后健康成长、与他人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技能。
2.艺术领域
对幼儿来说,好的绘本本身就会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刺激,与此同时,优美连贯的线条、明快跳跃的色彩、富有节奏感和张力的构图等都能够增强他们的艺术感受力,教师也能够很方便地运用绘本来发展和促进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绘本和幼儿的美术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绘本在幼儿美术、绘画方面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小蓝和小黄》故事的演绎本来就是基于两个不同颜色叠加后产生一种新颜色的原理,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延伸到让幼儿自由探索颜色叠加的活动上来,最后和幼儿们一起总结规律,帮助幼儿在今后的绘画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色彩。
但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教育包含了美术和音乐两部分,绘本教学延伸至美术领域,如何与音乐产生自然的联系似乎就没那么顺畅了。在这方面,笔者在《小蓝和小黄》的绘本教学中尝试加入了音乐的元素,探索了绘本教学的新形式(教案见下)。活动对象是北京市某幼儿园的中班幼儿,分别在三个班各实施了一次,这三个班的幼儿在活动前均未接触过这个绘本内容。因此活动目标仍是以理解绘本的故事内容为主,但其中又贯穿了主人公情绪变化这条主线。音乐在整个活动中的定位是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情绪,完整串联整篇作品的辅手段,因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次音乐活动。从实施效果上来看,在绘本教学中加入音乐,确实更能够调动起幼儿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以往传统的教学中,关于“情绪”的教育内容教师通常会想到采用表演、讨论、图示等形式来开展,调动幼儿用肢体动作、表情来模拟再现各类情绪,并讨论在各种情绪主导下的行为表现。笔者通过截取两段情感反差较大的音乐片段,分别代表小蓝和小黄开始时愉快玩耍及最后的大团圆和中间爸爸妈妈不认得他们无家可归时的情绪。在这种经过精心挑选的音乐的衬托下,人物隐藏起来的内心活动通过音乐的方式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幼儿在音乐的辅助下更加直接感受到了两个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
《小蓝和小黄》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绘本的故事内容,感性地了解故事中主人公情绪的变化。
(2)听音乐,能在音乐中回忆故事情节,能把绘本中的不同画面与不同情感的音乐旋律相对应。
(3)在音乐游戏中体验同伴之间一起游戏、拥抱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绘本《小蓝和小黄》PPT,音乐《欢乐的牧童》《瑶族舞曲》片段1、2。
(2)绘本PPT中第7、8、19、21、29页,第23、24、25页图卡,磁扣,白板笔。
【活动过程】
1.导入
幼儿坐好后唱《彩色世界真奇妙》。
2.基本环节
(1)播放绘本PPT,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初次感知绘本中的故事情节。
(2)回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出示代表性的图卡为幼儿回忆故事做提示,以高兴和难过两种不同情绪为线索,按故事顺序理解图卡的画面内容。
教师提问:
“它们是怎么发现能变色的秘密的?”
“在发现秘密之前它们和别的颜色的小朋友拉着手玩过吗?”
“老师在刚才给小朋友们讲故事时,有没有人注意到有音乐响起?这几段音乐是很不同的,分别是配合它们高兴的玩和爸爸妈妈不认识它们,它们回不了家时播的,小朋友们能听出来吗?”
分别播放瑶族舞曲1和2,小朋友们自己想出能代表这两段音乐的符号,分别对应标记在每张图片的下方,借助音乐加深幼儿对绘本中小蓝和小黄情绪的理解。
请个别幼儿上来在音乐的伴奏中发挥想象做动作,表演故事的主要情节。
(3)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
“现在老师想让所有的小朋友都来一起把故事完整表演一遍,可是有一点难,老师这里正好有一首歌,和这个故事的情节特别像,大家就可以听着音乐做表演了,我们先来一起听一听,看看表演的时候能不能用。”
对应白板上的图卡及记号,对《欢乐的牧童》做标记(贴图和手画),一边请配课教师一起用语言和动作演示。
全体幼儿分为男孩和女孩两组,一组扮演小蓝,一组扮演小黄,在教师的提示下跟着音乐进行绘本故事表演。
3.延伸环节
小朋友们可以在回家以后或者区域活动时间在美工区试试别的颜色好朋友,看看它们拥抱后会变成什么。
这次尝试为笔者及其观摩的老师们打开了思路,将绘本教学与幼儿园音乐教育融合起来还有很多多样的形式。比如可以用一小段旋律经过“变奏”手法处理后,分别代表小蓝和小黄,经过“变奏”处理的音乐最好兼顾到黄蓝两色本身散发的明快和沉稳忧郁的气息。教师可以考虑通过高低音区的音色对比,或者通过伴奏及和声的不同来达到这样的效果。再如还可以在幼儿已经熟悉了绘本故事内容的情况下,考虑加入一些打击乐器,在图谱上为小蓝和小黄设计两种不同的节奏型,在乐曲的最后形成二声部合奏,用以表示颜色家族的成员在最后都开心地互相拥抱。将音乐通过多种形式融入和渗透进绘本后,不仅使音乐的形象变得不再是抽象和难以捉摸,而且还能给幼儿多方位的感官刺激。
3.语言领域
绘本的文学性特质规定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故事为依托的,绘本教学也自然是以对绘本故事内容的讲述和理解为出发点的。教师要在如何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如何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如何尽力自主理解故事内容等方面想出策略办法。教师可以采取表演、提问、假设、讨论,或借助多媒体手段等多种形式,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尽情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防止把绘本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讲故事的倾向。
4.科W领域
“颜色变变变”这样的科学活动早已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一内容似乎被程式化、简单化了,教师很难教出新意来。如果将绘本《小蓝和小黄》的故事在一次科学主题的活动中讲给幼儿听,势必会引起幼儿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一、问题背景
这些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园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很多幼儿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我园在开展浙江省“十二五”中小学教师与校长培训研究第二轮立项重点课题“网络平台下教研组集体备课方式”的研究过程中,以教师集体备课为切入点开展了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教研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基本思路
1.通过网络集体备课,促使每一位参与者站在主人翁的主场,形成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到集体备课活动中来。
2.通过网络集体备课,打破时空限制,为教研过程注入新的活力,让教师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
3.通过网络集体备课,支持教师利用网络寻找资料,制作课件:支持本园教师、分园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实现集体备课。
三、组织实施
(一)建立网络备课制度
1.网络备课的组织管理:由各园区园长及教研组长组织实施,每月进行一次网络备课检查,由教研组长记录检查情况,及时反馈给园区园长。
2.网络备课的参与者:以年级组为单位,三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共同参与。
3.网络备课的内容主要有:主题反思、班级日志、班级介绍、教养笔记、个案分析、源远流长(各年龄班主题活动内容)、春华秋实(幼儿园精品教案)、伴你成长(各年龄班五大领域教案以及反思),教师每月按规定上传相关内容。
(二)建立“网络备课”资源库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处理海量数据的功能,建立了网络备课资源库。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搜索相关资源乃至相关经验,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三)充分发挥网络备课的优势
1.在资源共享和经验互相借鉴的基础上,强调教学活动的个性化设计。
网络备课强调教师必须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教学资源的把握乃至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教学能力的发挥而追求不同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体现个性化追求的内容用下加线方法在原教学资源上标注出来。例如:
2.通过网络备课打造幼儿园精品课。
例如:在组织开展省编教材小班下“猜猜我有多爱你”主题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袜子”后,大家都觉得幼儿对这个活动的开展意犹未尽,接下来可以从不同侧面再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这个活动在一次次的“走班式”磨课后,成为我园的精品课。
四、操作要点
活动准备:在网络备课活动中,每个年龄段幼儿的主题活动方案都由该年龄段教研组共同讨论确定并组织实施。主班教师分配任务,所有教师参与设计并上传材料。
集中研讨:对主题活动方案的主题线索、实施时间、进度安排等,进行网络集体备课,参与者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贴讨论,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讨论,交流有关内容、重点难点、困惑的处理方法以及对以往教学活动开展反思。教研组集中所有参与者的意见,对活动方案作出调整。网络备课时特别关注高职称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解答,以及时指导年轻教师。
教学反思:同一年龄班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开展讨论,分析主题活动具体开展情况,撰写教案反思笔记,教研组长审核通过后,上传至网络备课资源库“伴你成长”栏目,供大家共享。
信息反馈:对备课与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讨论,每周三中午组织园区教师开展专题讨论,以期共同提高。
五、体会
(一)收获
1.网络集体备课打破了时空限制,为教研过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2.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为教师营造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教研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了“教”与“研”的共赢。
3.网络集体备课拓展了教研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性。
4.有效提高管理效能。自实行网络备课以来,有效发挥了教科研人员、年级组教师、领域组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了幼儿园的保教质量,也积累了一些精品课、原创课等园本教学资源,进一步充实了网络备课资源库。
(二)反思
1.尽早建立并有效维护网络备课资源库,以尽可能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减轻教师的负担,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长久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对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为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一、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幼儿园课程理念
(一)课程方案重心:关注“人的发展”
课程方案的目标不应只关注幼儿是否掌握课程包含的基本学科知识,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中是否学会解决问题,创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进而让每个幼儿的潜能都尽可能得到充分开发。同时,与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相比较,教师更应关注让孩子学会学习,应该让他们接受对终身发展有益的教育。
(二)课程内容构建:采用整合式课程
幼儿的学习具有整合式特点,因此,在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时,应按照能让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从整体感知、体验知识的原则进行,尽量避免分科教学,多采用整合式课程,在进行五大领域课程实施的同时,做到有机融合,相互渗透,以主题单元活动的形式整合课程内容,发展幼儿综合能力。
(三)课程实施主体:强调幼儿自主探索
每个孩子都有多元智能,且每个孩子每种能力的发展程度不相同,他们获知信息和传达信息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幼儿园在实施课程时,要以幼儿为主体,通过自主方式参与学习,让幼儿选择学习的内容,决定自己如何学习如何展示学习成果,使之成为教育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四)教育教学观: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
智能组合的不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根源,每个孩子都有多种智能,每种智能发展程度不同,所以他们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也不尽相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是课程建构中需要遵循的原则。首先,在设计课程方案前,教师要通过对每个幼儿智能特点的了解及对他们各自特点的分析,从而选择适合不同幼儿的途径传递信息,还要给每个幼儿不同的表现机会,让他们都能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其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们也需要根据每位幼儿不同的智能情况及开展课程的需要灵活变换。再次,在教育方式上要坚决反对“纠错式教育”。它会让幼儿产生挫败心理,从而失去自信。我们要根据每个幼儿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别化教案,实施因材施教。同时,在幼儿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用自身的强项克服自身弱点。
(五)课程评价观:主张多元化评价
评价的真正目的是让教学能得以更好地实施,而长期以来,实施评价的结果往往发展成给孩子贴上谁优谁劣的标签,以一种评价标准衡量幼儿。为避免这种误区,我们应从多方面获取幼儿信息,多角度对幼儿进行评价,多做纵向评价,而非横向比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幼儿,从而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评价的主体应该从教师转向幼儿,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估,以此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二、多元智能与幼儿园课程诸要素的整合策略
多元智能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其实就是将多元智能与幼儿园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要素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整合化与个性化并重”的课程目标。
(一)多元智能与课程目标的确立:三位一体
让幼儿学到科学知识、掌握相应技能是设立课程的根本目的,而多元智能整合课程则有更进一步的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幼儿必须达到真正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幼儿的智能也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得到提高。而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学习科学知识,让生活技能得以发展,以及学习方法的运用是统一的“三位一体”,相互不可分割。所以,设立幼儿园多元智能整合课程应该达到三大目标:学习知识、发展技能、提高多元智能。确定了目标后,教师在设立具体课程活动时,就可明确他们希望幼儿在此次活动中学到什么知识,学到何种生活或者学习技能,以及能够让幼儿在活动中锻炼和发展何种智能,教师也就能够据此设计课程和实施评估。例如:以“天气”为主题的科学活动的目标就是让幼儿了解天气的类型,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和记录,应用和发展幼儿的自然智能与数理逻辑智能。
(二)多元智能与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幼儿为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没有人能够学会一切,因此,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我们要从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思考哪些东西是最靠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的,什么活动和知识是幼儿既需要又感兴趣而且能让幼儿终身受益的。如在设计以“珍爱大自然”为主题的音乐活动中,播放含有各种动物叫声的音乐,既能让幼儿了解大自然的丰富物种,又能满足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更可以锻炼幼儿的音乐智能、语言智能。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通过使用多元智能让幼儿发现并理解所学内容对他们生活的意义。
(三)多元智能与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在多元智能整合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学习及自身实施教学的不同需求,从多方面灵活选择多元的表达方法,还要提供给幼儿主题性学习、项目性学习活动、操作性学习等多样练习机会,让幼儿学会以不一样的方式交流:如两人成对、小组、大组,还可以根据幼儿自身特点安排自定步调的工作,如设计独立操作方案等。
(四)多元智能与课程评价:多元与个性并重
多元智能整合课程的评价旨在发掘每个幼儿的智能潜力和特点,识别并且培养他们区别于他人的兴趣和智能,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价值感,促进每个幼儿的心灵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评价应该从多方面进行,不应只关注幼儿某一两个方面的表现。同时,评价应建立在实际或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而且应该整合到所有的学习活动中,而非仅从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肯定每一个幼儿的个性智能。
评价的方法要多元。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交替运用“教师评价幼儿”、“幼儿自我评价”、“幼儿互评”等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档案袋评定”技术、观察记录法、反思法,针对每个幼儿特点做出有价值的评价,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多元智能与幼儿园不同课程类型的整合
(一)多元智能与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的整合
图1 五大领域与八种智能的整合图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全人”教育,即给予幼儿从认知到情感全方位的教育,而《纲要》规定的幼儿园五大课程领域的教育内容与多元智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将多元智能与幼儿园五大课程领域进行整合,有利于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幼儿教师对《纲要》和多元智能的把握,不会顾此失彼。(图1为多元智能与五大领域的整合图)
在八种智能和五大领域关系的处理上,通过对《纲要》中第二部分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解读加以确定。例如在健康领域中,《纲要》要求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在“内容与要求”中强调“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去发展其基本动作,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得到提高”。因此,健康领域与身体运动智能是相对应的。再如科学领域的“目标”要求“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这与自然智能要求对自然现象的兴趣是相一致的。
(二)多元智能与幼儿园主题单元课程的整合
在选择和开发“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主题单元课程”的主题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及幼儿自身情况进行,主题所包含的知识和幼儿需要用到的技能必然是互相关联的,所以在课程和教学中必然要对其进行整合。而作为学习手段的多元智能与知识、技能本来就存在相互整合的关系。
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五项整合: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整合;知识和技能之间的相互整合;各技能的相互整合;各智能的相互整合;以及知识、技能和智能三者之间的相互整合。而要真正实现课程的整合,找到知识、技能和智能之间的联结是整合的关键。
此外,主题单元课程和教学之间也需要完成三重整合:首先运用张网式主题的单元网络,对各个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再用串线式模式,将各学科中所蕴含的生活技能串联,同时把作为学习手段的智能也串联起来;最后将张网式主题与串线式智能结合运用,实现知识、技能和智能三者间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冯小霞主编.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案例教学”是通过精选典型的幼儿园教案、幼儿园教学活动视屏作为基本的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之中,通过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形象的理解幼儿园教案的结构和设计要求,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学与用脱节的弊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二、观摩学习
学校出面与有关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例如,建立见习与实习基地,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进度到幼儿园观摩相应的教学活动。当前幼儿园可用来观摩学习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学生通过观摩,了解幼涸耙蝗丈活各环节的安排,还可学习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例如幼儿园教学名师评选、教学技能大赛以及各个幼儿园的“教学能手范教”“老带新”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观摩的机会,争取到现场观摩[2]。
三、校内实训教学
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教学的任务,以配合运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方法进行教学。可设置三大典型任务:
一是设计任务,即要求学生学会设计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方案 (包含自选内容设计和教师指定内容设计及观摩活动录像后的还原教案),撰写说课稿等。每个领域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先由教师讲解设计要点,并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加深设计的原则,再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教案。
二是批改方案任务,即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先由学生互相批改所设计和还原的教案及说课稿,并提出问题。学生修改之后再由教师统一批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是说课试讲任务,即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实施所设计的活动方案和说课稿。例如:“教师提出学习任务或项目 (设计或还原活动方案,撰写说课稿,小组选优共同制作活动方案 PPT和教具) ――各组展示活动方案和说课稿的PPT(每组15分钟)――师生共同评析修改 PPT 展示的活动方案和说课稿――教师有效点拨、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理解活动方案和说课稿的结构和撰写要求)。”这一“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有个人任务项目和集体合作任务项目,在完成这一任务和项目的教学中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使学生能直观形象、自觉主动地理解活动方案设计和说课稿的结构、思路和撰写要求,能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撰写说课稿[3]。
四、校外实训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去幼儿园进行实践教学,由教师、园长对学生的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和评析,最后学生进行反思提升。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深入到每个班级中,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方法,把握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熟悉幼儿教育的规律,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过渡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如何与幼儿平等互动、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学习和生活经验等。这些内容都是身为幼师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五、区域环境布置
将区域环境布置任务与美术教育课程相结合,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园区域环境布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活动室,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美术材料或废旧物品等进行区域环境的创设。通过实践,学生可设置不同类型的区域:超市、图书区、表演区、手工区、自然角等,并进行展示、互评及教师评价与总结,从中找出问题并改进提升,既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主题环境布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共同设计主题活动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并改进,最终形成定稿,再为学生提供活动室,以方案为基础,准备充足、丰富的材料进行环境的创设,包括墙面环境的创设和区域环境的创设。学生可利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来布置,完成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析。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多以理论为指导,突出实践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与课外学习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训结合,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紧密联系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强化学生幼儿园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全面提高学生的写、说、教、评等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为以后从事幼儿园教师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国家教育部早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就提出了“师范院校要更新教育观念,继续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培养质量,培养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学前教育经历了十年课程改革,提出了“全实践”的课程理念。“全实践”课程重视实践统整境遇下的实践洞察与顿悟;重视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组重构;凸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神经建构理论是“全实践”课程最重要的思想来源。“全实践”实质上是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路向。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课程中开展全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洞察和领悟幼儿园教学活动理念、特点、规律、方法、原则、策略、技巧,学会评价和反思,在实践、评价、反思中逐渐建构起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的知识体系,并将知识内化成理念,成为一名具备幼儿园教师基本素质的准幼儿园教师,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及未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课程实施的原则
1.信息积累的原则
要摒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观点,引导学生亲历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和形成概念。“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知识的实践性强,时代性强,新理念层出不穷,以课本为中心的理论学习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吸收信息,逐步建构和完善知识体系。计算机网络、相关杂志和书籍及幼儿园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示范课等都是本课程学习的信息资源,在深入学习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设计与组织方法之前,应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输入信息,在大量阅读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领悟到幼儿园教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原理,把握教学新理念、在信息交汇中加深体会和认识,总结出理论概念。如,在学习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与组织之前,让学生首先观看大量幼儿园各种语言活动的优质课录像,逐渐积累幼儿园语言活动类型、发展的特点、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再从理论层面总结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概念、原理、方法,从而建构关于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设计和组织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强调的是信息输入的量,强调的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虽然过程相对单纯的理论学习而言显得复杂且漫长,但是量的积累使学习成为一种能力和结果双丰收的主动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合作学习的原则
合作学习、合作创新,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未来的教师更应善于与人合作。这种合作,体现在课前,要求学生共同查阅关于幼儿园各领域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资料,并进行资源交流和共享;体现在课内,即学生以备课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幼儿园活动方案;体现在课后,则是相互评价、质疑、交流。合作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的知识积累及迫切的合作愿望基础之上的。因此,合作前要引导学生丰富知识经验;合作中要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合作后要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成功和乐趣,逐渐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通常合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师可将学生组成固定的合作小组,在合作小组中可以开展集体备课、制作教具、小组试教、小组评议等活动。
3.体验性学习的原则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学习过程强调体验性。体验使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是扩展到情感、生理范畴。首先,在学习中,应强调学生的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耳朵听、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嘴说、用手做,即用自己的身体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体验性学习在课程理论的学习中体现在课前,是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及信息的自我整合;体现在课内,是在模拟情景中的主动参与性学习;体现在课后,则是见实习活动中的观摩和尝试。
三、“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行动掌握知识,进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其中,活动内容的选择、实施案例——情景教学、活动后的巩固策略是实践性教学的操作环节。
1.选择教学内容
我们对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实践始于1982年,第十个五年计划起,我园依托国家、省、市级规划课题,对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进行了19年的研究实践,建构起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该课程荣获2018年辽宁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大连市一等奖。
一、探索与研究历程
1.摸索阶段(1982年-2000年)。初步摸索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内容及教育规律。"十五"之前,幼儿园对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进行了18年的实践探索,如编写了大量足球游戏、儿歌、歌曲,故事、教案,举办足球联赛,请球星来园交流等,为之后的课题研究奠定丰厚的实践经验基础。2.初探阶段(2001年-2005年)。验证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可行性并构建课程雏形。"十五"期间,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足球队为实验组,邀请运动生理专家及足球教育专家与我们共同探讨了幼儿足球训练及普及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方法。在验证了幼儿足球启蒙教育可行性的同时,探索出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完成了省级规划课题,出版了全国首个幼儿足球专著《幼儿足球启蒙教育》,建构起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的雏形。3.充实阶段(2006年-2010年)。丰富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体系。"十一五”期间,我们开发设计出系统化的混龄幼儿足球队全年训练方案,首创了五大领域足球启蒙教育普及课程,使其从原本单一的体育健康活动发展为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将“环境”资源引人到课程体系中,通过创设丰富的足球物质环境,吸引幼儿去关注足球运动,培养足球兴趣,同时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完成省级规划课题《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4.推进阶段(2011年-2015年)。推进幼儿足球启蒙教育课程建构并尝试推广。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足球动作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融合,研发了幼儿足球游戏课程;发掘足球启蒙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作用,探索出以足球启蒙教育培养幼儿自控能力的指导策略;探索出园所交流、送教活动、足球幼小衔接等多种有效的区域互动途径。完成省级规划课题《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区域互动研究》及两项市级规划课题。5.完善阶段(2016年至今)。梳理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研究成果并推广课程。在完善幼儿足球启蒙教育的理论,并对前期研究和成果进行汇总的基础上,形成足球启蒙教育课程,出版了《幼儿足球启蒙课程》一书。借助国家、省两级规划课题和两项学会课题完成幼儿足球启蒙教育模式的建构。
二、课程内容
【关键词】家长进课堂
G61
一、问题的提出
(1)是为实现家庭与幼儿园更为平等广泛的教育平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在我国很多学校已经发现了家长资源的巨大力量,陆续邀请一些家长来到课堂,进行助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股“家长助教”风将席卷整个教育界。
(2)我园“家长进课堂”前期的实践
近几年来,“家长进课堂”这种形式越来越受欢迎,对于幼儿来说,家长的参与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家长中不乏各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家长们带着自己特有的专业知识走进课堂,带给孩子们崭新的、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弥补了教师在专业领域的不足。
(3)在实践中有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在实践中,幼儿园给我们提供了进行此课题研究的教育平台,从2013年开始我园已经陆续开展了多次家长进课堂活动,而2014年我园也把“家长进课堂”这项活动作为重点推出,但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父亲参与到活动中还是偏少。二是家长不完全具备教师的各项专业技能,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否能让幼儿接受,教学质量是否能过关?三是专业知识较少,家长比较喜欢进课堂给孩子讲故事等等问题。
二、如何更好地组织“家长进课堂活动”
(一)树立家长进课堂的观念
教师在组织家长进课堂活动前,要对此项活动有一个初步计划,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职业、特长摸底,了解他们的工作领域,是否愿意加入志愿者,建立家长志愿者档案。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老师公布新学期家长进课堂安排,鼓励家长主动报名,给家长发放邀请函,请指定家长走进课堂。
(1)一问
为了更好地开展“家长进课堂”这项活动,活动前期,我们对这项活动进行了名义调查,为我们的“家长进课堂”的活动创设与实践研究设计和制作了一本符合3――6岁幼儿活动的教案集,里面包括了家长志愿者档案,家长活动指导教案,教案集内容全面、丰富,符合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使幼儿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知识面更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2)二请
教师在组织家长进课堂活动前,要对此项活动有一个初步计划,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职业、特长摸底,了解他们的工作领域,是否愿意加入志愿者,建立家长志愿者档案。在学前初的家长会上,老师公布新学期家长进课堂安排,鼓励家长主动报名,给家长发放邀请函,请指定家长走进课堂。
(3)三导
通常,我们会要求家长在进课堂前明确教育内容并简单设计活动环节,我们老师会主动与家长沟通,知晓活动的环节、形式,帮助他们制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活动质量。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做好配班工作外,还要在全局上掌控活动的进程,让家长进课堂活动深受幼儿喜欢并使幼儿真正受益,真正达到资源共享,多元育人的目的。
(二、)“家长进课堂”的活动创设
我们“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不同职业、专长、经验的家长,鼓励其选择广泛的活动题材,进课堂组织教学活动,从日常生活、绘本阅读、艺术欣赏的题材出发,给予幼儿全方位、宽领域的学习体验。具体活动创设方案如下:
(1)“日常生活类”活动创设
我们鼓励家长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出发,寻找生活中合适的素材,让幼儿了解常见的社会职业、生活中的食物、常见物品、日常行为等等。挖掘日常生活中幼儿熟悉的事物、场景,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讲述、行为示范、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等教学形式开展活动。
(2)“绘本阅读类”活动创设
S富多彩的绘本是“家长进课堂”活动创设不可或缺的题材,我们提倡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具有丰富教育意义、不同选材的优秀绘本,将好听的故事带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并让孩子们从中获得认知和情感的体验。
(3)“艺术欣赏类”活动创设
艺术活动是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之一,美妙、具有特色的音乐,神奇的美术作品,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都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我们的“家长进课堂”活动也鼓励家长们根据自己的专长在艺术领域中选择合适的题材,给幼儿别样的知识、情感体验。
总之,我们的目的,就是利用广泛的家长资源,充分发挥其职业、知识优势,让家长走进课堂,真正实现家庭、幼儿园、社会资源的互补利用,“家长进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了其区别与其他教育途径所特有的教育价值。
三“家长进课堂”成效与思考
(一)成效
家长助教活动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成人的工作、生活。家长们带着自己特有的专业知识走进课堂,带给孩子们崭新的、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满足了幼儿成长的需要,培养了孩子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促进了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及交往能力的发展;家长在育儿观念、教学水平等方面有了较大提升,懂得了如何跟孩子对话,如何评价孩子,如何有效在活动中进行领域的整合,获得了全新的教学体验;再者家长助教也扩大了老师的知识面,弥补了幼儿园专业领域的不足,更好的推动了班级、幼儿园的发展。在课题实验过程中,实验班以召开家长会、致家长邀请函等多种方式与幼儿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把活动的计划、方式、内容、应达到的目标等细节,事先通知家长,征求家长的意见,取得家长的认同与配合。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了幼儿、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继而使家园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
(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