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19 16:41: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实习手册自我评价总结

篇(1)

目前,高等学校积极推进专业转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要求,而顶岗实习是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方式,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理论性教学到应用性教学的转变、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有效途经,也是系统提高学生专业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加强实习工作的全过程管理,重视实习效果评价,细化实习的每个环节,规范管理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的每个环节,对于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效果评价的意义

高等学校经管类专业注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近年来众多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的顶岗实习虽在持续开展,但拓展范围仍然受限。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旅游管理、市场营N专业的顶岗实习相对成熟,但财务管理专业较难找到对口的岗位实习,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岗位不对口,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低;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不到位,很难进行全过程管理,最终导致实习效果不好;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只是口号,这样容易导致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能保持与学校长期合作的企业不多;在校学生大都自我期望值很高,导致实习后心理落差大,很多学生觉得通过实习学不到东西、工作辛苦、待遇差、被充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等,集中实习难以进行下去,最终变成分散实习,进而加大管理难度;学校只是注重集中实习这种形式,而忽略实习的实际效果,主要是学生完成相关的实习手册、实习表格,并盖有实习单位公章,就证明学生参与并完成实习,不管学生是否达到实习目的。

以上问题的客观存在说明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效果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稳定性差,学生对实习效果的期望值过高,而最终心理落差较大。企业、学校、学生是顶岗实习三方利益主体,各自追求着不同的利益目的,顶岗实习的效果如何,需要从三方利益角度进行客观分析,逐步建立每一方利益主体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顶岗实习实施效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实习效果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二、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现状

目前企业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所有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迎合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工作过程中顶岗实习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使得顶岗实习发挥有效的作用,不但要对顶岗实习进行全程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对实习效果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才能促使实习工作的顺畅推行。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校外管理存在很大的难度、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度差等众多方面的问题,最终会直接导致实习工作的整个评价过程出现一系列的困难。

(一)以简单的总结报告作为评价载体,缺乏有效的过程考核

大多数学校在顶岗实习结束时要求学生上交总结报告,指导教师的评价一般沿用通用的实习考核办法,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印象,甚至是对学生之前上课表现的印象草率评出成绩;尽管也有学校尝试采用答辩这种观察考核方法,但也因为校内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了解不全而使得所提问题与实习过程脱节,或者是所提问题仅仅流于形式,不参加顶岗实习,学生也能回答,不可能对实习工作进行科学、客观地评定。

(二)缺少校外指导教师的有效参与

学生实习过程中,校外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最为了解,但现行评价方法往往没能让他们积极、有效参与进来。尽管一般实习考核表中都列有实习单位的评价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价,但大都往往流于形式,简单几句话,无法客观、完整、全面地衡量学生实习的成果。校内指导教师在评分时一般也不对这部分评语给予考虑,使得最终的实习评价缺失了重要意义,从而难以实现评价结果的完整性。

(三)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

在进行评价结果分析时,学校指导教师往往较多地对学生是否到岗、考勤进行检查,没有认真和系统地分析这次实习任务的计划安排和实施、学校和实习单位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是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习效果只是针对学生这一方面进行评定,而忽略评价顶岗实习的其他两个主体。

三、优化经管类本科专业顶岗实习评价的对策

我院在顶岗实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注重全过程管理,始终把评价贯穿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逐步制定出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文件,可操作性强,使管理过程规范化。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为保证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可操作性,顶岗实习评价指标应注意量化,标准统一。根据往届学生的实习教学工作经验,我们尝试对学生实习效果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即学生、学和实习单位,逐步建立并完善三方评价指标体系。学生顶岗实习自我评价和学校指导教师评价主要从实习表现、顶岗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社会活动能力和实习成效等五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出勤情况、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情况、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是否能融进企业的各项活动、实习材料完成情况等;企业指导教师主要从职业素养、胜任岗位工作能力、团结协作态度、社会活动与安全防范能力以及实习效果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学生纪律表现、工作责任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同事合作相处情况、参加实习单位活动等情况。三个方面的评价分别占比10%、40%、50%,成绩汇总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终总成绩。

(二)分阶段进行过程考核

篇(2)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实习,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高等师资的必由之路,是训练高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是师范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把科学文化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过硬本领。这种本领只有通过教育实习过程的实践锻炼才能获得。

教育实习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它沟通了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也沟通了大学课堂与中学讲台。因此,学术界重视对教育实习的研究,就教育实习的理念、模式、内容、评价体系等问题做了广泛的探讨,以推进教育实习的改革向纵深发展。纵观近二十年来关于高师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的研究,其侧重点在于对评价指标维度及权重的探讨,意在促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这些研究对于指导我们开展实习定量评价无疑大有裨益。但由于大多数研究没有跳出以评定当前“技能”等级为取向的窠臼,使得教育实习评价改革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教育实习评价的一体化,将实习前期准备、实习中和实习后反思这三个阶段均纳入评价的范围,明确评价的价值取向,引导专业发展。

2 目前本科职前数学教师教育实习评价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2.1 目前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评价方式简介

目前各个师范院校对教育实习的评价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通常采用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和评语相结合的评定记载方式。首先根据各项实习内容评分指标体系或标准评定等级和分值,再按各个部分占的比例折算总分。90分以上算优秀,80~89算良好,70~79算中等,60~69算及格,60以下为不及格。

成绩评定的基本流程是:实习生填写教育实习成绩鉴定表与实习成绩评定表的基本信息;实习小组对实习生的实习态度以及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并填写考核意见;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教育科研实习工作进行考核,并填写综合考核的成绩;实习学校综合评定实习小组各实习生的成绩表现,鉴定优秀实习生;学院实习领导实习小组综合审定校级优秀实习生。以上是两种目前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常见的评价方式。

2.2 本科职前数学教师教育实习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专业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数学教育实习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2.1 评价方法和手段落后

基本采用纸笔评价的方式,大部分高校要求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统一填写《教育实习鉴定表》,再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院校指导教师分别评定各项成绩。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鉴定表由学生自己带回学校,容易造成评价中的人情分和随意性,让学生们感觉到评价不正规。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新的技术和手段,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2.2.2 评价内容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对数学专业师范实习生评价考核只包括三部分内容: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研究,缺少对师范生的个性品质、创新能力、师德修养等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因素的考查,不能合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2.3 评价主体单一

现有的教育实习评价主要体现为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实习成绩较少参考其他信息,不能多角度全面地反映实习生的真实表现。

2.2.4 评价过于注重结果

多数院校只是对实习生做出一般终结性评价,注重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成长过程,使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不利于师范生的实习质量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2.2.5 评价标准差异性大

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水平、工作态度等存在着差异,评价标准的模糊、可操作性差,使指导教师把握不好评价的尺度,造成评价的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出现能力相当的实习生因指导教师不同而成绩相差很大的现象,成绩不合理。

3 本科职前数学教师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策略

多元评价的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评价的民主性、过程化、个别化、人文化和教育性。评价的民主性要求评价的基础应该是师生平等合作的关系,承认并且尊重评价对象即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进行反思性的自我评价,使得评价主体从一定程度上变的多元化;评价过程化要求将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三个阶段实践过程均纳入评价的范围,构建评价的一体化,评价的个别化要求从专业上或学业上、更重要的从个性和心理上去关注评价对象的差异,进而采用相应的评价方式。

3.1 数学专业教育实习评价的理念与目标定位

教育评价是从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出发,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发展变化的诸因素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和工作改进的过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职前教师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所以教育标准决定着价值标准,也就决定着价值判断的过程和结果,并指导和制约着评价对象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的改进方向。因此,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创新教育的价值观决定着多元评价的内涵。多元评价是以创新教育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基础,以开发学生和教师不断超越自我为本质,以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样为标志的教育评价。

多元评价理论着力于促进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结合数学专业教育实习的目标,我们将评价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实习生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上实现专业发展;具体而言,通过评价促使实习生的教学、教育和科研能力获得提高。

3.2 采取多元评价内容和方式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职前数学教师要有教育信念与责任,要具备教育知识与能力,还要有教育实践与体验。那么,教育实践与体验就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教育实习这个单一的内容了。教育实践与体验包含了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即见习与模拟教学),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即教育实习),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即反思与研究)。那么,我们对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评价也就不仅是对教育实习这个部分的评价了。多元评价教育实践与体验考虑的因素是综合性的,一体化的,我们将对实习前期准备、实习中以及实习后反思三个部分进行教育评价构建与改革,使对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评价形成一体化。

3.2.1 实习前期准备

教育实习前,实习生应观摩中学课堂教学,了解中学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过程,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深入班级了解中学班级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获得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经验。对于教学技能训练和模拟教学,除了传统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评价外,还要加强师生一对一教与练,自主与互助,反思与改进的教学技能模拟训练模式——教学讲习。让每个学生进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概念课、定理(公式)课、复习课、解题课“四课型”的教学讲习,而且指导教师每一次讲习都要做好纪录(优点、不足、建议、成绩),认真填写讲习评价表(一人一表)。

3.2.2 加强实习过程质量的评价

在教育实习时,除了传统的教育实习评价方式以外,指导教师要完成对每个实习生4~6节课的听课评价,加强实习过程质量的评价,开展“双循环”数学教学实习模式,对于听课的过程要完成课前备课(教学设计)——听课——对比反思——教师指导——再备课(优化教学设计)五个环节。对于讲课的过程完成课前备课(教学设计)——试讲——指导、反思改进——上课——指导、反思再备课(优化教学设计)五个环节。促使高师学生以实践者和研究者的心态、态度、眼光来构建自己的数学课程与教学的理解,深化对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经历和体验,不断提升其实践性认识和能力。

3.2.3 实习后反思

教育实习之后,开展教育实践研究,结合自己教学实习的典型2~3节课,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剖析,认真完成一份课堂教学分析报告。每一个实习生都要参加课堂教学比赛以及教学工作能力考核,部分实习生还有参加课堂教学比赛复赛和决赛并予以评价。

总之,教育实习评价对教育实践与体验的全过程都应被关注到,每个环节都应予以评价,做到教育评价的一体化。

3.3 本科职前数学教师教育实习评价的具体措施

结合多元评价理论和教育实习的实践,参考相关师生的意见,我们针对数学专业教育实习评价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3.3.1 建立完整的实习档案

针对评价方法和手段落后,我们提出建立教育实践评价管理网络平台,为每个实习生建立专门的教育实践的档案袋。将其实习前见习经历与体验的总结和评价,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成绩与评价,“四课型”的教学讲习成绩与评价等纳入该档案袋。将实习过程中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班主任、学校和学院指导评价意见以及实习生实习工作手册、每阶段反思总结等生成优质资源纳入该档案袋。待实习全程结束后实习生的课堂教学分析报告与总结,课堂教学比赛以及教学工作能力考核情况,教育实践研究成果等也纳入该档案袋。这一系列的操作就形成了每个实习生较完整的教育实践档案,更有利于对教育实践经历与体验的一体化评价操作,该评价手段更便于管理和查看。

3.3.2 关注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

针对评价内容不完善,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仅对教育实习这部分内容进行评价,也关注到了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的评价和研究教育实践经历与体验的评价,注重评价的一体化。教育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将对实习生师德修养和日常事务处理能力进行考察并评分,这将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

3.3.3 融入小组互评和学生评教

针对评价主体单一,可适当融入小组互评和学生的评教,真实的反应实习生的综合表现。实习小组的指导教师及其他成员对该小组的成员也是较为了解的,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一个实习生的工作能力才更全面客观,可开展小组互评;师范生在实习中有着双重身份,既学生,又是教师,所从教和管理班级里的学生是最直接的评价者,他们对于实习的师范生的工作最有发言权。同时也要注重实习生的自我评价,倡导通过反思促进专业发展。职前的实习阶段就给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提供了机会,使得实习成为师范生成长的新起点,通过评价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就是创造条件鼓励实习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在自我评价中分析自我的工作表现,适时的发现不足之处,继而改进、提高,使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提升。

3.3.4 加强监督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个实习生

针对评价标准差异性,采取教育实习实施一体化评价方式,注重实习全过程评价和利用评价网络管理平台,增加透明度和监督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个实习生,调动广大实习生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4 小结

以上的教育实习评价策略对于职前教师的顶岗实习、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都适用,可根据实习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教育实习评价没有可资借鉴的客观标准答案,而且,教育实习本质上也不是一种考试。因此,与其不厌其烦地构建在实践中很难客观量化的定量指标。不如换一种思路,以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辅相成,丰富评价内容,完善评价方式,强化学生教育实践与体验的过程,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促进职前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其他学科教育实习评价提供借鉴和参照。

参考文献:

[1]陈俊珂,孔凡士.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5.

篇(3)

随着职业教育中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全面推广,相应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习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也迫在眉睫。

结合初中、高中起点学生以及大学生班的一线教学情况,参照全国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模式,笔者学校建立了适合本校学生的一体化评价标准,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可扩展性、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同时注重团体的协作、沟通、效率。对于知识点的考核,可以根据教学对象不同,调整深度和难度。技能方面,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以PLC一体化课程为例,能正确进行外部接线和程序录入、调试,能独立编写小程序即可。

一、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是由学校及教师进行,伴随着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推广整个周期的一个连续、动态的评价过程。在课程开发阶段,评价对象主要是课程开发计划、课程方案选择、课程适用范围等。课程实施阶段则注重课程的可行性、合理性评价,分析改进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推广过程注重课程学习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影响以及对工学一体化教学推广的影响。

教学评价的外部评价包括学生反馈和企业评价反馈。学生反馈即确定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课程设计、案例选择及任务内容的反应,对教师教学组织、技巧的反应;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养成方面的收获;更深远的是对进入实习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调查,评价本课程所学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实用性、可扩展性;职业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的影响。企业评价是指通过对用工企业进行调研,与之交流,反馈职业教育培训对企业的影响,包括产品质量改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外部评价才是对教学成效最终的重要评价,有利于工学结合一体化的真正实现。相关人员要根据反馈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

二、项目实施评价

项目实施评价内容包括项目过程、成果质量、奖励三方面。项目过程从工作态度、知识掌握、技能水平、难易程度、团队精神、总结反思等六个方面考核。成果质量包括计划可行性、分工合理性、创新发展性、成果正确与规范、项目展示及讲解流畅性等。奖励设置进步奖(自我对比,有所提升)、互助奖(给他人讲解、分享)、组织奖(有效地组织成员实施项目)等奖项。考核内容包括能独立进行程序设计、调试,正确完成工作任务内容,或具有创新之处,并且符合实训规则、安全操作规范,能熟练演示、叙述工作过程,实训手册记录完整规范,实施现场遵循6S管理标准。

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不以教师一人的独判为准,考核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与本组同学的合作关系和团队协作意识。交流是实际工作、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出产的应该是人格健全、沟通无障碍的社会性人才。

自我评价基于学生层面,是学生在任务实施、方法应用中的总结体会。自我评价内容包括学习准备和计划实施的学习效果、程序设计方法的掌握情况、安全操作情况、实训手册的填写情况。

小组评价包括组内沟通、协作能力,组织、号召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和有效性,发现和分析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6S管理规定的遵守情况。

教师评价包括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方法、实施情况;对各个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从可行性、创新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点评,提出改善意见和建议,评选出优秀的设计方案;鼓励同学们集思广益、创新思维,对每位小组成员进行操作演示考核,规范操作流程、步骤以及工作过程的叙述;针对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讲解。

篇(4)

物流实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习时间长,涉及面广。学生、学校、物流企业三方利益相关者应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共同协调,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兼顾物流企业和学校的利益诉求,在合作中尽可能地寻求最佳契合点,避免冲突,化解矛盾,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1.建立物流专业实习基地。物流实习基地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实际训练场所,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可以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帮助合作企业改进技术水平,并为企业获取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因而,选择合适的实习基地,与物流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是物流专业实习的关键环节。学校站在战略协作的高度签订长期稳定的校企协作实习基地协议,以便双方发展成为战略伙伴关系。同时,校企双方全程规划、全程参与,共同制定基地发展规划,制定教学培养方案,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计划,技术推广应用与成果转化方案等。可以考虑的建设模式有:一是建立以教学单位为载体的校内实习基地。教学单位提供实习基地建设用场地和师资,合作企业提供资金、技术、设备和岗位,双方联手将工厂或车间搬到学校,在校内建设与物流要素和各环节相适应的实习基地,形成真实或仿真的物流职业岗位与技术、技能训练环境。二是建立以合作企业为载体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教学单位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资金、技术和设备优势的互补,把实践教学和实习项目尽可能融入企业,把教室搬到工厂或车间,让学生直接接受全真的生产环境的训练。同时,学校可以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与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和技术难题,而且还可以为企业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实力,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2.协调三方利益,弱化冲突。学生是实习的主体,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尊重实习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合理协调,积极探索,弱化冲突。校方应尽量与实习企业商榷适时恰当的岗位轮换,减少学生由于一直在一个实习岗位实习产生的枯燥感、单调感等心理不适。对于那些表现优异且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学校可向实习企业建议安排一些初级管理岗位,让其得到充分锻炼,实习企业也能从中受益,孵化未来的管理人才。另外,合理的实习待遇是对学生利益的保障和权利的尊重。校企双方应在充分兼顾学生、实习企业和学校利益的前提下,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签订完善的实习协议,特别明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薪酬福利、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岗位培训、安全保险等待遇条款,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待遇满意度。

物流实习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PDCA循环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他把质量改进的全过程划为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处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可以成为物流实习环节全过程管理的借鉴模式。

1.P(plan)计划阶段。

1.1实习目标体系的建立。目标体系是构建物流专业实习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根据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和实习企业的要求,建立实习企业实习各环节的实践质量目标。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社会交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实习目标体系应物化为文件,包括实习计划、实习管理制度、实习手册、实习周志、实习报告、实习指导工作记录、实习简报、实习论文、实习成绩评定表等,使物流实习全面质量管理文件化。

1.2实习评价体系的建立。物流实习评价体系的建立,不能仅仅依赖实习企业,而是实习企业、学校及学生本人共同参与完成。实习企业的观测重点是: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纪律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学校的观测重点是:岗位任务、职业技能、实习周记、实结等;而学生主要是通过实习报告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对学生实习的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评价的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发展性评价,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

篇(5)

2.指导不力。在实习指导方面,指导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将实习生分组,高师院系派指导教师到实习学校,会同实习学校原任教师,共同指导实习生。然而,由于对实习指导教师只有职责和内容的要求,缺乏关于指导教师资格、聘用、考核、奖惩的明确规定,从而导致指导教师的水平没有保障、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使得师范生在实习期间缺乏必要的帮助。高师院校扩招后,生师比上升,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学校派不出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指导教师,有的院系只有通过扩大教育实习队的规模来达到少派指导教师的目的,教育实习队由原来的8~12人扩大到16~24人。[1]由于实习小组太大,大大地增加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对实习生的指导工作也就很难到位。另外,教育实习指导工作要求高任务重,但劳动报酬低;实习学校原任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缺乏必要的监督,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随意性大。一些师范院校更是采取“分散(或定向)实习”的方式,实习生较为分散,受时空及人力限制,实习指导教师实质上只能充当“联络员”。“指导教师”演变为“带队教师”,指导教师往往顾此失彼,乃至放任自流,实习往往处于没有或少有指导的状态。

3.内容、组织形式单一。从内容上看,实践性课程应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教育科研和其他教育实践活动。而在当前,除了教育实习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和一定的要求而外,其他实践性课程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明确的要求,基本上流于形式。

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一些学校要么采取统一组织的教育实习,要么采取自由分散式教育实习。前者统一编队,在同一时间,所有学生聚集到几个相对集中的实习点,这是最常见的教育实习组织形式,其优点是计划性、组织性强,便于集中管理和指导。但在高师院校扩招后其弊端已日渐突出,一是指导教师的问题,二是中小学无力承受。而由师范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分散实习”往往是放任自流,师范生趁机“走形式”,末了开个证明敷衍了事。

4.缺乏中小学的支持和配合。实习学校不欢迎实习生已成为人所共知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中学教育功能异化,在以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学绩效的评价指标情况下,许多学校走的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轨道,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怕实习生到校“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便放不开手脚让实习生去上课和管理班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教育学科类课程就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老三门”,师范生教育教学观念、行为都滞后于中小学的发展需要;对学生、教育、教法的认识仍停留在旧的模式里,又缺乏教育科研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不能适应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小学期望实习生能带去一些新东西的愿望经常落空,结果实习生反而成为中小学的负担,也就难以得到实习学校的支持和配合。

5.评价流于形式。我国的教育实习一般是时间届满时自然结束,笼统地给实习生打个成绩,基本上参加实习的都合格,不过是有优、良、中、及格等不同等级的区分。成绩的评定主要是凭指导教师的主观印象而定。高师院校缺乏考核教育实习成绩的具体细则。这样便导致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使本来就难以保证的短期“教育实习”雪上加霜。

二、加强高师实践性课程的思路

1.重新认识实践性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的师范教育将教育实习作为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应用理论”和“检验理论”的环节,把教育实习从整个高师教育过程中剥离出来。这种一次性、短时间的“理论-应用型”实习观与终结性的师范教育观是一致的。事实上,实习是手段,不是目的,实习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持续的发展。教育实习是职前教师教育中的一个教学过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整个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支柱,也是提升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必要环节,它在时间与空间上与高师教育的全过程水融、密不可分。师范院校必须认识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实践和体验。教师的教育知识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形成。教师教育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教师教育课程应给师范生提供充足的实践体验机会。教育实践课程应该是内容多样的系列设计,应交叉、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同时应加强对教育见习、实习的指导、管理与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

2.改善实践性课程的时间安排。实习要成为师范生在实践过程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专业能力的过程,必然要求有相当数量的实习时间。有了这个前提,师范生才有可能深入地了解学校教育和儿童学习的过程,获得多样化的经验,并基于教育问题情境进行反思研究。同时,实践体验要分散、多次进行,才能与理论教学建立功能性的联系。

在实践性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英国的做法是中央教育主管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对职前教师培养中的实习时间下限作了明确的要求: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学士课程至少32周;获得学科专业学位以后再进行的本科后教育证书课程,在一学年(36周)的时间里,培养小学和中学教师的实习时间分别为18和24周。且至少要在两所学校分时间段进行,必须对每一阶段的教育实习进行评价。最后一学年安排一次集中实习,根据“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做出最终的实习成绩评定。教师教育机构对实践性课程的时间安排大致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连续性和阶段性,多次进行而又相对集中,贯穿在师范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充足的时间为师范生全面、深入了解学校及教师的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二,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与大学中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注重提升师范生在教学实践情景中获得的经验,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联系,并通过研究教育现实中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注重教育经验多样化。一方面,实践性课程要求实习生要深入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班级实践,另一方面,不仅注重课堂教学,也重视其他环节的实习,如教育调查、组织课外活动、协助进行学校管理等,实习内容全面、丰富。[2]

3.加强实习过程中的指导。英国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是与规范、周密的指导同步进行的。对实习生的指导包括书面的指导手册和导师指导两种。教师教育机构对实习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备有非常详尽的指导手册,对实习生的穿着、注意事项、每周、每天甚至一天中的每个时段要做的工作都有具体而规范的要求。教师教育机构实践性课程指导手册的内容涵盖了学校体验过程中的所有方面,明确而详细地告诉师范生应当达到哪些要求以及如何达到这些要求。

此外,教师教育机构一般与中小学合作成立实习指导小组,成员为负责制定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大学教师、伙伴关系学校校长、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及大学教育学院导师。由实习学校导师担负指导实习生的主要职责,同时,大学导师亲临实习学校,观察并指导、评估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和学习,组织师范生开展专题讨论,并由专人负责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互通信息以及实习生在学校中的安排事宜,共同指导师范生实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教育机构要对实习学校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各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合同中对各自的职责以及各类参与人员的角色都有详细的规定。这样,规范的制度保证加上具体指导,使师范生在见习前就能熟悉教学内容、编制教案、设计教法,甚至试教,在此基础上见习听课,师范生就能对照检查,加上见习后的评课和请任课教师座谈,实习生就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有经验的教师相比存在的差距,这对师范生的进步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很值得借鉴。

4.建立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的伙伴关系。要改变实习学校不欢迎实习生的态度,就要建立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之间良好的伙伴关系,首先,要改革课程教学,使师范生树立最新的师生观、教学观,掌握新方法、新策略。其次,要做好实习生实习前的准备工作,教学内容要密切结合中小学的实际,一方面提高教育实习的教学质量,又尽量把可能带给实习学校的影响、负担降至最低限度。此外,师范生还要尽可能了解中小学的教学、管理常规,熟悉教学内容。最后,要制定和完善实习政策,改革与调整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地为实习学校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当前英国主要是通过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大学与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由高等教育机构负责理论方面的培训,中小学校则提供教育实践的场所,双方合作,共同实现师资培养目标。政府将教师教育的部分经费下拨给中小学,培养教师是中小学的责任之一;同时,教师教育机构要与中小学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5.把紧评价关。评价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改革和完善实习评价、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实习的质量。英国的实习评价包括实习学校导师、大学导师对实习生工作的评价,也包括实习生的自我评价。评价标准由大学依据“合格教师资格标准”制定。每次导师的评价都要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反馈给实习生。英国的教师教育机构还对师范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也有明确的要求,要求师范生不断判断自己的进步情况,培养自己的反思习惯和反思性实践能力。缺乏指导的实践性课程易流于形式;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则会使某些环节失去具体的目标。改善评价方式,把紧评价关,无疑是改进我国教育实践性课程的迫切要求。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139-02

作者简介:袁慧明,女,本科,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张昀,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顶岗实习日渐成为各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然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困扰。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顶岗实习之前来看,学校前期准备工作具有客观的不充分性,学生认同感不强,满意度不高

由于企业能够提供给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十分有限,导致学校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时,只能考虑如何把学生安排到企业去,至于实习岗位性质和工作环境,是否与专业对口,学生权益能否得到保障,学校方面的发言权很有限,甚至只能做出一定的让步。如果实习前学校各项宣传鼓动工作跟不上,学生就可能无法适应和理解,就会不认同实习单位或岗位,排斥或抵制顶岗实习,直至影响顶岗实习的最终效果。

2.从顶岗实习之中来看,学校与企业的管理方式不一,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学生与企业各自的期望不一,甚至矛盾加剧

对企业而言,学生就是员工,必须接受企业管理模式;对学校而言,带队教师也只是辅助企业管理;对学生而言,生产线上超长时间干些最简单的工作,认为对专业发展没有帮助,个别学生怀疑学校变相出卖廉价劳动力,不愿意继续实习,甚至自行离岗。学生思想工作没做通,通常会导致某些家长的不认同,甚至把问题复杂化,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从顶岗实习之后来看,学生难以完成实习计划和内容,顶岗实习的功能被变相扭曲,专业性、实效性大打折扣

在现实当中,很多高职生在顶岗实习中被企业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很少能从事专业技能较强的工作,更不用说企业的核心技术岗位。因此,到了最后,学校也只能无奈地只重视终结性(顶岗实习报告、实习设计、实习论文等)考核,学生只管交上填满了、章盖了的实习手册等,而事后的实结基本上沦为形式主义。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探讨

在顶岗实习中重视过程管理,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就能最大化地化解矛盾,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合作共赢。

1.顶岗实习前期准备不容忽视,某种程度上甚至是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

(1)顶岗实习的前期教育,着力解决学生及家长主观上的不认同与顺利推进顶岗实习的矛盾。针对某些学生与家长“学校把学生送去实习是变相出卖廉价劳动力,降低学校教学费用”等认识,学校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能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让学生愿意实习,家长认同实习。针对某些学生与家长“期望值过高,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对顶岗实习单位、工种不认同”等认识,学校要从强调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强调企业对职工的需求。对企业来说,员工的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拥有兢兢业业的专业精神更加可贵。

(2)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顶岗实习基地是最为可靠的保障。要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能满足主干专业需要的顶岗实习基地。要建立这样的基地,前提是与企业建立实质性、深层次、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比如要争取企业积极参与学院建设,合作办专业、办班级,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同时学院要积极参与企业的合作开发及员工培训,真正实现资源共享,维系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

(3)规范顶岗实习协议的签订,防患于未然。实习属于短期的劳动技能培训或实践,实习生与被实习单位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如果未签订实习合同,实习期间若发生争议,特别是发生意外伤害等较大事情时,就无章可循,甚至于损害校企合作关系,更有甚者会对簿公堂。因此,实习前,被实习单位与学校、学生三方应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签订实习协议,明确三方权利、义务,对三方形成一定的约束力。

(4)规范顶岗实习的流程制度管理,建立以过程考核为主,校企共同评价的考核体系。如此大规模的“倾巢而出”,对于学校的管理也是一种挑战。学校应该制订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在学生实习前,向他们发放书面说明,告知在实习期间他们必须完成的每一项任务,使考核评价成为规范实习的行为。结合顶岗实习岗位的特点,应特别重视考核学生实习的出勤率及态度、实习项目完成情况及效果、实习和工作纪律遵守情况、团队精神、安全意识等,而不能只重视终结性(顶岗实习报告、实习设计、实习论文等)考核。

2.顶岗实习期间管理:包括着力实施校方指导教师驻厂制度,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四方联动的过程管理体系,规范指导学生适应企业管理

(1)实施校方指导教师驻厂制度,确保顶岗实习落到实效。学院应当把顶岗实习当做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来对待,将教学与管理延伸到顶岗实习现场,并贯穿至整个过程,绝对不能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流于形式。学院要选派足够的专业骨干教师常驻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工作中的困难,维护学生的合法利益,考核学生的实习情况等。

(2)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四方联动的过程管理体系,做好顶岗实习的过程控制。校企应合作成立顶岗实习管理委员会,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妥善安排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方式,确保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学校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沟通,要让学生懂得主动与有经验的同事沟通,了解企业,了解社会,把实习看作检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通报信息,让家长安心,帮助巩固顶岗实习效果。

(3)做好顶岗实习的过程记录。整个顶岗实习的过程资料包括:实习成果、实习报告、出勤、实习态度、实习纪律等的记录。其中,出勤、实习态度、实习纪律记录由指导教师或委托单位专人记录,其它材料由学生撰写,用人单位出具证明。上述资料统一交给指导教师,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重要考核依据。

3.顶岗实习后期全面客观的总结评价,既完善了教育环节,又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还为管理者不断改进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对顶岗实习学生考核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组成由实习指导教师、企事业单位相关管理者和实习指导人员、学生实习组织代表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组织。考核评价的方式既要有学生对自己顶岗实习情况的总结和自我评价、结合所学专业和岗位工作实践所作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又要有学校、用人单位的书面鉴定,侧重考核实习过程学生的表现情况。

参考文献:

篇(7)

一、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基本原则

(一)确定试点,稳步推进

高职院校可以结合专业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整体统筹,选择有典型性、校企合作关系紧密、容易实施师徒带教的专业先行试点,确保试点专业现代学徒制取得成效和经验,然后逐步推进到其他专业。

(二)提升内涵,制定标准

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要体现内涵建设为重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实习计划及实纲,同时也要建立学徒制岗位合格、良好、优秀的等级标准,如果涉及到轮岗轮训,也要制定相应的轮岗标准。实施方案的编制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建立健全学徒制管理制度,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三)三元合一,四位一体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三元一体的学徒制管理体系,努力构建“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要建立行业、企业、社会等第三方评价机制,推进现代学徒制全面健康发展。

二、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重点任务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实行分段式育人机制,旨在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学生第1-2学年在校完成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通过实训课程学习掌握专业基本技能,期间可以请校企合作企业(第三年学徒制试点单位)来校进行讲座、授课、企业宣讲、岗位职业介绍等形式让学生感悟和接受企业文化。第3学年学生正式进入企业践行现代学徒制,接受企业的班组化管理模式,师傅传授徒弟专业技能、方法、经验等,帮助学生尽早完成角色的兑变。

(二)教学模式的改变

现代学徒制要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推行工学结合,促进学校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实践需求紧密衔接。实行双导师制,即接受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指导,前者主要是传授理论,后者主要培养技能,促进知识、技能、工作实践的融合,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三)实习内容的创新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内容是要践行五个对接: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徒弟与师傅、教材与技能的对接。要突破传统的实习模式,将专业面向的岗位进行分解和分析,结合岗位需求,科学合理地梳理岗位核心技能。实习内容要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商议制定编写实习计划、实习考核标准等可操作性文件,便于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四)评价模式的改革

现代学徒制的改革要突破原来学校自主考评的评价模式,突出以能力为主,以学生自我评价、专业教师评价、带教师傅评价、企业行业评价相结合,可以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学徒进行多方位考核。坚持理论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在一些有核心技能要求需要达到一定职业技能标准的岗位,需要对学生在学徒期间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如必须取得某工种某级别技能证书。

三、现代学徒制的组织实施

首先要成立现代学徒制领导小组,一般由高职院校院系、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现代学徒制项目的总体规划和意见指导,项目的磋商和协调,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措施。

其次,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小组,他是现代学徒制的主要执行者。成员一般由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企业带教师傅等组成,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完成对学徒的各项工作安排和考核。

时间上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和总结推广阶段。前期准备主要是确定人数和学徒单位,制定专业学徒计划、编写相关教材和学徒手册等;组织实施主要是对现代学徒制过程进行管理,对学徒进行考核;总结推广主要是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和不足,检验和修正实施方案及各项规章制度,表彰先进单位、教师及学生等。

四、现代学徒制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制要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学徒的安全意识,确保学徒制项目顺利进行。建立以校企领导负责的安全领导小组,在学徒制开展前要求学生参保相关保险,并将学生的安全落实到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带教师傅。在上岗前要接受岗位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培训,叮嘱学生遵守各项岗位制度和劳动纪律,以及在上下班过程中的各项安全。

(二)坚决执行校外学徒学习管理制度

学生成为学徒后必须参加实习,完成实习任务,并且要满足一定的时间规定。学徒期间学生要主动向学校、老师、家长汇报学徒的情况,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除了要学习带教师傅交给的各项技能外,还需要定期与校内指导老师及时沟通,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篇(8)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技工院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要坚持“德技双馨,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围绕“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技工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成人成才诚信”育人模式,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责任意识、角色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等职业意识培养为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联系,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施多方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要求,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技工院校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职业素质培养是技工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技工院校,其任务主要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过去,我们往往把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第一位,然而,从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国际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本位观经历了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的变化,这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目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职业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技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技工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核心。只有培养的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才会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才会赢得社会对技工教育的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技工教育走上良性的健康发展的轨道。

2.职业素质培养是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技工院校的改革发展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内涵发展,强化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强调技能符合国家相关的职业标准,取得国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具备与职业或岗位相对应的较完备、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能够胜任岗位工作,更加强调的是高素质;长三角地区100家企业对外招聘员工的职位要求描述中,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以生涯规划、创新精神为重点的职业意识,以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为重点的社会能力成为各个企业的普遍要求。“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企业家牛根生先生的著名观点,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这里的“德”实质上就是指职业素质。因此,职业素质已成为企业衡量用人标准的主要内容。

3.职业素质培养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技工院校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多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对自己定位不准、选择专业盲从、惰性心理强、行为习惯不好等问题;过去的学习经历中他们往往被边缘化,甚至屡屡受到打击和歧视,他们最缺少的是爱护和尊重,因而自卑感较强,既想展示自我又缺乏自信,既想参与又缺乏勇气。因此,技工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亟需从道德、心理、意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改造提升。

二、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坚持“以人为本、高端定位、需求第一、服务诚信”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致力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学院“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职业素质教育已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并在实践中构建了由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和职业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组成的,以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核心能力建设为内容、以成人成才诚信为宗旨、以职业素质达标证书为标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1)开发学生职业素质课程。学院成立了学生职业素质课程体系研发课题组,研究国内外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总结职业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通过对用人单位、在校学生、实习和毕业学生以及学校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要求与预期的调研分析,探索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开发以企业用人标准和学生发展需要确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和内容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形成素质教育方案。建设职业素质教学活动中心,以教学系为单位建设教学场所,配备必须的硬件设施,制定教学活动方案,形成教学活动记录,明确管理职责,信息及时传输到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管理系统,并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认证。

(2)编写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校本教材。创新教材编写理念,编写以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的校本教材(《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法律基础》、《礼仪训练》、《心理健康》、《6S品质训练》、《班组管理》、《团队协作》、《演讲与口才》、《理财指导》等)。以职业素质训练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的优良品质,具备交流表达、信息处理、团队合作、革新创新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并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积极的职业精神。

(3)建设职业素质教育资源库。创立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动式平台,收集、制作典型企业文化(企业招聘员工现场实录、企业分工协作生产、科研场景等)教育光盘;编写优秀毕业生事迹、技能大赛选手成功之路专题连续集、企业专家访谈连续集并在学院校报和校园电视台进行系列报道,有针对性地形成系列专题片。

2.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体系构建

(1)建设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文化环境。建设以职业技能大赛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制作学校在世界、国家及省市技能大赛冠军选手、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宣传画、宣传手册;建立获奖选手、名人名师、优秀毕业生校园灯箱文化走廊。

(2)搭建和完善学生自主活动的社团组织平台。大力发展学生社团,规范社团管理,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发展校、系两级各种学生社团,社团文化活动覆盖或影响50%以上的学生;每个系、每个专业群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开展相关活动。

(3)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建立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依托学院中心教研组、各系文化课教研组建立专兼结合的职业素质课程教师队伍。通过内引外培等措施,打造一支集教学、组织、管理、评价于一体的能够胜任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工作的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建立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辅导员队伍。以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制度管理、系部各相关职能科室现场管理和学生干部自我管理为主线,以学生管理干部和班主任为主体、学生干部和团干部为重要补充,建立稳定的、能承担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活动的辅导员队伍。深化校企合作,聘请深度合作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企业管理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参与教学过程、宣传企业文化、进行创业培训、6S品质训练、班组管理、模拟员工训练等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企业兼职教师队伍。

(4)“职业生涯发展中心”建设。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测试中心,并根据需求,开发有效解决学生生涯规划、人才发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自主职业发展的意识、市场择业能力,使学生拥有较高的职业调控素质。组建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组建由学校和就业职能部门专家具体参与、学生自发加入的社团组织,全面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建设创业实践和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学生创业实践和服务平台,努力建设成为汇集创业政策、资源信息的枢纽,评估学生创业潜力并给予全面创业指导的智囊,开展各类学生创业活动的载体。还要在创业培训、创业场地、创业资金、创业项目、中介服务、咨询辅导、学习交流、创业导师、创业典型等众多内容上提供服务。

3.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1)制定职业素质评价制度。建立职业素质达标证书制度,使之成为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制定学生职业素质学分制度和学生社团管理制度等;修改完善学生手册。

(2)编制职业素质评价方案。探索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式;研究以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职业素质课程、参加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工学结合或定岗实习等职业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结构;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科学确定评价方法,开发评价工具。确定职业素质评价流程,有序进行职业素质评价,不断总结经验,发现并纠正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研发学生职业素质评价应用软件。利用学校数字化、信息化平台,研发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电子系统,力争校内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信息准确及时。采集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素质评价信息,采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信息,力争使评价达到全方位、全覆盖。探索学校、企业、社会三者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评价数据信息化的途径、方式、方法,为建立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数据库打下基础。

三、结束语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量的需求越来越大、质的标准越来越高,技工院校应始终坚持高端引领、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立足成人在先,积极探索“现代技工”的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健全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 翟惠根.职业素质教育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 邓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0,(2).

[3] 贾茹.探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J].商情,2010,(4).

[4] 张连绪.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篇(9)

摘要:根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初步具有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初中级技术人才。我校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方向)专业采取深入用人单位、定期进行信函问卷调查等方式,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初步构建了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与社会需求实现有效融合。

关键词 :教学评价改革;多元化教学评价;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措施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4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102—02

收稿日期:2014—10—18

作者简介:张威(1980—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方向)。

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实行重点支持、重点倾斜、重点发展,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对职业教育要求也比较高,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考试制度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培养,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改革评价方式,融合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给予学生准确、全面、综合的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及重学科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评价等认识误区,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

一、专业教学评价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根据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方向)专业建设目标,力求培养应用面广、适应性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构建企业、学校双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学校、高尔夫球场参与的“互帮共进”的合作模式,以模块课程为考核单元,按照学生工作态度、操作规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程度综合评定学习成绩。

二、专业教学评价模式的具体改革措施

为了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通过改革形成“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融合,专业知识和技能鉴定相融合”的先进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多元化教学评价最根本的要点在“多”上,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多层次的评价主体

职业教育是开放式教育,与社会的各部门、各层次都是联系密切的。因此,专业的评价主体不仅是学校的教学部门、教师和学生,政府、行业、企业、家长也应参与其中,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主体的多层次有利于全面评价教学情况,推进社会监督效应,提高教师的使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

(二)多方面的评价标准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依托于本校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制定了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方向)专业评价标准。如《专业教师教学评价标准》、《高尔夫技能考核标准》、《高尔夫实训考核标准》、《教师下企业评价标准》、《学生实习考核标准》、《课堂教学检查评比方案》等统一的评价指标。

(三)多种类的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提高评价的准确度和全面性,如采用《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表》、《学生反馈卡》、《学生实习鉴定表》、《学生考核评价表》、《学生实习单位鉴定表》等评价方式。

(四)多形式的评价过程

预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贯穿于整个评价过程中,即时性评价和终时性评价相结合,能够及时反馈评价的数据,快速改进,从而实现教学评价的连贯性。

(五)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从多角度分析确立评价指标标准。对教师的考核从“评价团”评教、“教师间”评教、“换角色”评教、“自我”评教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由校内考核和企业专家评价两方面共同完成。

1.对教师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

(1)“评价团”评教。由行业专家和专业组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评价团,制定《教师课堂教学检查评比方案》,随机对教师授课进行评测;根据《教案检查评比方案》、《作业检查评比方案》等考核标准,对专业部内教师教案的设计与内容、作业批改的情况进行检查,动态地监督教学过程。对教师在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方面的优秀做法给予肯定和推广,形成良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2)“教师间”评教。制定《教师教学质量测评表》,通过专业部内的骨干教师与兼职教师定期举办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听课、评课,教师同行之间相互评教、相互切磋,加快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从而推动专业发展和师资水平的提高。

(3)“换角色”评教。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没有学生对教师进行考核。通过“角色互换”,由学生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是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方向)专业教学评价的重要改革之一。学生定期对每一位任教教师的责任意识、专业能力、教学效果、组织管理能力、教师礼仪等七个方面进行打分评比。激励教师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生评教的成绩更是专业部内加强管理、考核教师的依据之一,能够促进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自我”评教。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定期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以“评价团”评教、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的结果为基础,多角度、全方位地正视自己的优缺点,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对学生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

(1)校内教学考核以每个专业技能模块的课程为单位,建立试题库,将考核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融合。校内学业成绩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评价、项目考核、理论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制定《高尔夫技能等级考核标准》、《高尔夫技能考核表》。

(2)企业专家评价的信息采集方法是由校企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学生顶岗实习流程管理作业文本》,包括校企实习协议、实习纪律承诺书、实习工作日志、实习监控手册、企业顶岗实习鉴定意见、顶岗实习课程成绩单、企业工作经历证书等系列文本,由企业的专家和负责人根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表现和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整个过程的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

实习考核由实习表现考核(占40%)和实习报告考核(占60%)两部分构成,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实习表现考核学生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遵守、工作中的严谨态度、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与他人合作沟通等方面;实习报告考核由学校和企业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完成。

总之,多元化教学评价对培养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对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方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郑尧,叶晓华.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的多元化评价[J].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6).

[2]赵惠蓓.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习评价的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3).

篇(10)

现有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堂架构,基本是将理论与实践简单地叠加在一起的“粗放型”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逐步呈现出实训教学难以组织、对学生评价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总体以教师为中心等等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问题。因此,改进一体化教学,细化课堂管理,迫在眉睫。

一、确立师生角色

在数控加工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的整合到专业课室的设置,从教学的分组管理到科学的评价体系,均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如图1所示,学生们通过看、做、感觉、讨论与思考等方法,获得主观能力的加强,如专业操作技能、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素养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生获得能力加强的整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演示给学生观看,给出提示信息与相关练习,使用完整的评价体系,达到激励学生不断学习的目的。

图1 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

二、完善教学环节

数控加工一体化课程教学,并不是将“教室教学”与“车间实训”简单地以“1+1”的形式组合起来。从“教室教学”到“车间实训”的过程,及其自身环节,都涉及很多问题。从工作过程的角度来看,可将数控加工一体化课教学环节细化为七个模块:明确学习任务制定工艺文件编辑加工程序完成零件加工评估加工情况修正工艺文件课堂评价反馈,如图2所示。

图2 数控加工一体化课程教学环节

为保证教学环节的充分与连贯,我们需将数控加工实训课的理论部分内容与实践部分内容通过既定学习载体,合理地将其整合起来,使学生学习到的理论内容能够马上运用在实训环节中,从而达到整合理论与实践两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使一体化教学的环节充分地细化并完整地连贯起来,这样从客观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细化教学组织

1.改善专业课室的布置

教学使用的教室应是方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是学生在见证知识产生碰撞,接受知识提高自身的场合。因此,专业课室的设置如图3所示,该种布置方案有以下几种优点。

图3 改善后的专业课室布置图

(1)每张大电脑平台上,有12台电脑,供12个学生使用,方便交流。

(2)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入座,这样教师可以在教学组织时更方便进行分组教学或分层教学。而在小组工作的时候,老师在教室内巡回指导,方便掌控教室的各种情况。

(3)有利于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团队协调能力与组织领导能力。

(4)在各小组的工作完成以后,老师主持各小组工作汇报。此时,经过“学习交流区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演讲能力。

(5)从整个教室的布置格局来看,学生的学习、交流、讨论基本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只在旁边进行辅助、指导以及点评。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强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并激发了学习动力。

2.加强教学的分组管理

在一体化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认识到分组教学的重要性以外,还需要掌握分组教学的组织管理。因此,加强车间实训教学的分组管理是保证一体化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在数控加工实训操作组织教学时(特别是在人多机少的情况),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设计教学步骤。在分组教学前,我们要细化每一个小组工作任务书的内容,明确小组任务,确保小组内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内容学习。老师在课室内明确所有学生当次课堂学习任务的要求之后,具体的课堂教学工作安排可参照表1和图4所示进行(以每小组8人为例)。

表1 数控加工一体化课堂每小组主要工作顺序

号 学习地点(每小组8人) 备注

实训场地(4人) 专业课室(4人)

1 机床加工准备:

由两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熟悉操作机床,两位学生在机床旁边观察操作步骤与方法 工艺程序准备:

其余四位学生在教室进行零件加工工艺的讨论与制定 两地同时进行

2 机床加工准备:

机床旁边两位观察的同学与操作的同学互换位置 工艺程序准备:

讨论修改工艺、程序的同学继续讨论,形成小组工艺文件 两地同时进行

3 互换操作:

完成工艺编写的四位同学按以上两步骤完成机床加工准备 互换操作:

完成工艺编写的四位同学按以上两步骤完成工艺程序准备 两地学习人员轮换

4 机械加工:

在完成机床操作准备后,小组人员根据已经有的工艺文件、程序进行实训课题载体的加工。具体分工如下:

场地后勤:2人,质量监控:2人 在实训场地完成

5 学生反馈:

在小结环节,安排学生代表上“学习交流平台”陈述自己小组的工作情况 在专业课室内完成

6 教师点评:

老师点评学生的工艺文件、程序、启动机床的操作过程、加工零件的质量情况,解决疑难问题与提醒注意事项 在专业课室内完成

图4 课堂小组工作安排示意图

(2)学习过程与考核并行。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各小组进行综合评比,强化小组合作精神,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理干预小组结构。小组的成员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项目安排不同的成员,并且在安排小组成员的组成时,老师要注意平衡各小组的实力,做到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平行发展。

四、优化评价方式

数控加工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评价,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可从职业核心能力与专业能力两方面相结合的角度考虑评价方法,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与结果。因此,评价方式通常从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这三个部分的评价点各有侧重,所占总评的权重也各不相同。

1.侧重职业素养的自我评价(占20%)

学生自我评价,见表2。

表2 学生自我评价表

序号 评价项目 评价得分

遵守

(4分) 一般遵守

(2分) 不遵守

(0分)

1 上课按要求出勤

2 备齐学习活动所需工具

3 按要求穿着劳保用品

4 服从老师、小组的安排进行活动

5 认真做好清理、清扫工作,认真填写好交接班表格

小计

2.侧重于合作能力的小组评价(占30%)

小组内部互评,见表3。

表3 小组内部互评表

序号 评价项目 评价得分

遵守

(5分) 一般遵守

(3分) 不遵守

(0分)

1 积极参与加工工艺及工序卡填写的讨论

2 加工过程严格执行小组或老师的决定

3 学习活动中虚心接纳同学建议,接受监督

4 操作过程中未出现过切、撞刀等安全事故

5 工量具、辅具整齐摆放,交接班等表格填写合格、工整

6 学习积极主动,在总结环节勇于汇报小组工作情况

小计

评价人: 日期:

(3)侧重于专业能力的教师评价(占50%)。

教师评价,见表4。

表4 教师评价表

序号 评价项目 教师评价

好(4分) 中(2分) 差(0分)

1 配合小组长工作,积极查阅资料,分析任务完成的思路,自觉完成所负责的任务

2 完成工具准备,工量具、刀具使用规范,机床操作规范

3 与小组成员积极沟通并协助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 正确合作手册、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工序卡的填写

5 通过学习、交流,完成零件加工程序的编制

6 在加工过程中,正确进行零件尺寸精度监控

7 操作机床完成零件的加工

8 能对零件进行质量检测

9 小组零件质量合格率:80%以上为好,60%~80%为中,60%以下为差

10 教师综合评价(14分):

小计

五、实施效果

在细化课堂管理的一体化教学中,老师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这种有效的一体化课堂教学,造就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出操作技能水平过关、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具备职业素养、富有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锦伦.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提高技能的有效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6(9).

上一篇: 拼搏演讲稿 下一篇: 文员试用期转正工作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