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工作思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2 13:16: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管理工作思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财务管理工作思路

篇(1)

二、公路养护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来,公路养护单位的报表也由原来的个性化向通用化转变,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一样只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经费支出明细表等,缺乏了公路系统内部应有的应用价值,体现不出可比性,像项目支出直接就在一个科目中直接列支,不能鲜明的反映出公路系统的特点,只能通过省市下发新的报表格式重新填制,这样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抑制了办事效率,并较容易出现偏差,很难保证报表的质量。公路养护部门管理层及基层工作人员欠缺科学的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意识,进一步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其实,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经费是不足的。目前按2008年交通运输部颁发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照每年每公里4000元的标准拨付县道养护资金、按照每年每公里3000元的标准拨付乡道养护资金、按照每年每公里1000元的标准拨付村道养护资金,随着物价的持续上涨,每年的养护成本也在不断的上升,达不到实际养护经费的2/3。再加上县财政收入不多,特别是近几年土地出让不多,财政资金紧张,往往是当年的养护经费不能足额按时拨付。再者,大部分县乡道路超期使用,而且有造一条路毁一条路的概念存在,使得部分路段由于新建一条省道等,给另外公路造成毁灭性的损毁,承建单位却不对损毁公路进行恢复性修复。大多数的检查存在应付思想,平时存在失养、失管理的状态,检查时临时召集人员进行突击整理。目前,公路养护的小修保养资金基本上都是由公路养护单位内设工程养护科召集工程队和养护站来完成,特别山区公路分布分散,使得小修金额分散琐碎,难以管理,特别是偏远的公路水毁工程,一般由公路保洁人员包干清理,无法对公路小修保养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有效的跟踪与反馈。对于小额工程无强制性规定,随意性比较大,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洞,使资金的监督很难做到位。部分工程在结算时都是先有总数,再有分项,这就导致了公路养护工程的费用支出随意性比较大,只要养护科室人员验收就可以了,会计核算与工程结算相脱节,分项成本严重失真,部分单位工程核算对象、内容与项目计划内容不符,财务分析流于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费用支出缺乏应有的内部牵制制度。

篇(2)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渐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加快了和谐社会发展步伐。但是,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蒸蒸日上,社会保障资金使用情况也备受关注。现阶段,许多部门借用职位的便利性,挪用社会保障资金,使得原投入到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不能及时下放,影响到社会保障高工作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财务管理工作,专项资金被挪用、贪污的现象就能得到有效的制止,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更好发展。

一、社会保障工作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保障已经涉及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层面,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渐形成。社会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国家在社会保障事业中的投入越来越大,社会保障资金量不断增多,社会保障资金有没有落实到相关社会保障工作中去是民众比较关注的问题。然而,许多部门借用职位的便利性,挪用公款、中饱私囊,造成社会保障资金成为了个人专项资金,进而影响到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社会保障工作的财务管理的目的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合理利用,防止社会保障资金被挪用和不当使用。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财务管理,可以降低社会保障资金风险的发生,确保社会保障资金更好地服务社会保障工作,为民众谋福利,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参照的法律依据主要是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而我国社会保障体现正在不断完善,与社会保障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以至于相关部门在落实相关社会保障工作时没有参考性,不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另外,我国社会保障养老事业、医疗各自分家,还没有达到五险的真正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社会分配不公。

(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较窄

虽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范围已经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但是,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窄,需要进一步扩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数量庞大,在农村的社会保障上还有待于扩大,如果不能真正落实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就会造成农民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农民越来越穷,恶化“两极化”现象,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社会保障资金支付能力较弱

现行社会形势下,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必然会加重我国财政负担,使得财政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大。就目前来看,我国用于社会保障事业上的支出还比较小,社会保障资金支付能力相对较弱,由于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社会保障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

三、社会保障工作财务管理的新思路

(一)提高认识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资金是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保证社会保障资金安全、合理利用,社会保障事业才能取得良好发展,为民众谋福利。而财务管理是社会保障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高校开展,相关部门就必须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要加强社会保障的财务管理工作,将社会保障工作的财务管理提上日程,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从而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合理利用。

(二)加强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

社会保障财务工作比较特殊,且专业性强,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水平和素养。因此,要想提高社会保障财务管理效率,相关部门就必须强化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首先,加强财务管理人员法治观念和道德的教育,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其次,强化专业能力的提升,结合社会保障财务管理要求,加强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再者,要落实责任制,将社会保障财务工作相关责任落实下去,从而更好地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作为财务人员,更要报纸谨慎、积极的态度,

(三)完善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依据和保障,只有加快完善相关制度,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因此,相关部门要结合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实际,完善相关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如监督制度、核查制度、责任制度、专项资金使用制度等,以健全的制度为社会保障财务工作提供保障和依据。同时,要明确社会保障财务工作流程,规范社会保障财务工作,推动社会保障财务工作的高效开展。

(四)加强社会保障资金财政风险的防范

在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中,财政风险防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只要做好财政风险防范工作,才能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广大人民群众。首先,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征管,确保资金目标顺利完成,在社会保障资金收缴征管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财政税收政策,统筹安排社会保障资金收缴征管[5]。其次,要优化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结构,明确社会保障资金支出范围,减少非必要支出,集中资金用于社会保障。

(五)加强社会保障财务预算

在社会保障财务工作中,预算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做好财务预算,可以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利用率。因此,相关部门应当认识到社会保障财务预算的重要性。首先,健全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体系,加强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监管;其次,要善于借助法律手段,以税收形式代替现行的缴费形式,开征社会保障税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从而早日实现“让更多的人享有保障”这一目标。

(六)促进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协调发展

首先,做好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领导协调机制,强化社会保障领域的政策规划和素质协调。其次,借助法律手段,明确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再者,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财税支持政策,适当提高保费税前列支比例,进而更好地利用社会保障资金,服务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七)加强社会保障财务的监管

监管是提高社会保障财务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社会保障财务的监管工作。首先,要安排专业部门、专业的人附着社会保障财务监管工作;其次,要不定期对社会保障财务工作进行核对、抽查,检查是否存在、贪赃枉法的现象存在,从而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另外,要全面跟踪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要知道社会保障资金的具体明细,确认社会保障资金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工作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社会保障资金也在不断增加,对社会保障财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想。社会保障财务管理是实现社会保障资金高效使用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只有做好社会保障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雪梅.浅析社会保障工作财务管理的新思路[J].科技与企业,2012,(10):8-9.

[2]张泗军,刘利.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战略思考[J].中国劳动保障,2006(12):38-39.

[3]冯舒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的困境与突围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5(33):178-178.

[4]王江欣,李健.财务管理和服务在社会保障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01):123+125.

篇(3)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已形成以社会统筹、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保障资金规模和使用安全倍受热议,社会保障财务管理越来越收到各方的重视。

1、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保障法规亟待健全

在我国,除1953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2011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外,还没有一部社会保障综合法律,地方性法规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自为政,缴费范围、形式及管理体制也不尽统一。韩国在这一方面做得较为成功,在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时,总是法律先行,先后制定了《公务员养老金法》、《军人养老金法》、《私立学校教职员养老金法》、《国民福利年金制度》等,几乎每实行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总是先有一项新的法律出台。新法律对于该项制度的实施作出明确规定,做到有法可依。这不仅使该项社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少出偏差,还起到法律保障作用,便于克服各种阻力。

(2)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还需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快速推进,社保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从单位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从城镇扩大到农村,越来越多的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到2010年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57亿,与2005年相比,增长46.8%;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2亿,比2005年增长213.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加上新农合,总人数超过12.6亿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1.43亿人。新时期,还急需解决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切实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逐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范围;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发挥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作用;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待遇水平,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

(3)社会保障资金支付能力不足

由于人口基数大,预计我国在本世纪30年代进入老龄化高峰后,将高位保持30年至40年时间。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影响重大。经验数据表明,老年人的平均医疗费是中青年的3倍以上。“十二五”末,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6%。不断扩大的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将成为引发财政风险的巨大隐患。另一方面,虽然按照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负担的原则,国家财政理应负担部分社会保障责任。但事实上,国家财政能吸收与消化的部分亦存在相当规模的资金缺口,难以应付经济转轨时期过旺的资金需求。另外从企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看,不少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转制时遇到极大的困难,经济效益出现亏损,一些地区出现停付、欠付、减付养老金的现象,有的地区基金收缴率甚至低于70%,这严重危及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转。此外,由于企业普遍不景气,相当一部分职工收入下降,使众多的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对社会保障力不能及。

2、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的主要措施

(1)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由于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责范围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所以造成一级压一级,一级反弹一级,最终形成下级依赖上级的状况。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从一开始就要求实行省级统筹,但由于上级政府担心提高统筹层次后难以承担兜底责任,至今真正在基金管理层面上实行省级统收统支、统一管理的地方寥寥无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开始要求实行市级统筹,但实际上大多数地方实行的是县级统筹。因此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定,从法律上明确社会保障的目的、原则、方针、权利、义务等。

(2)完全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对工薪收入者实行全面保险,对其他人实行社会救济,这是一种不完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目前尚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是包括农民和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需要社会保障,却又最难加入现存制度体系。在已经基本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运用国家财政、民间和市场资源推进各项公共社会福利,发展优抚安置和各种补充保障事业,将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在农村,现阶段完善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学生的资助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以非纳费型社会救助制度、土地保障制度、家庭保障制度为基本保障制度,以纳费型养老保险制度、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储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动态调整的、综合的制度体系,并考虑未来分步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接轨。

(3)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主要有三种模式:现收现付制、半积累制、积累制。我国社会保障起步较晚,很难一下子建立积累制。因此,必须根据不同保障项目采取多元筹资渠道:

第一,失业保险金由国家、单位、个人分摊,先完善现收现付制,然后建立半积累制,最后向积累制转变,资金来源由政府拨款、单位交费、个人交费组成。这种思路尽管它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在目前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还是可行。

第二,养老保险采取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补充养老保险与个人储畜养老保险相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筹集相结合,并把养老范围扩大到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个体劳动者、农民。

第三,医疗保险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并按单位性质、人员类别区别对待,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基金,逐步实现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方式。

第四,社会救济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社会各界的捐赠。社会福利资金与社会救济有同样的特点,其资金也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

第五,发展企业(职业)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和公务员医疗补助等补充性保障。

3、强化社会保障财务管理

(1)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财政管理

改变传统的社会保障资金粗放管理方式,加快推行国库支付制度,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新机制,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开展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同时吸取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健全监管机制,严防违规运营。

加强社会保障专项资金使用制度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保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明确各类专项资金的资助对象和资助标准,明确资金使用申请、核准、拨付程序,提高资金使用和分配的透明度。

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监管机制,完善监管方式,对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投资运营及拨付使用等进行监管。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绩效评价工作,客观评价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保证社会保障资金使用高效率

大力推动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协调发展。第一,加强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应该建立健全跨部门领导协调机制,加强社会保障领域的政策规划和组织协调。有关法律中也应明确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健全商业保险机构经办社会保障业务的制度安排。第三,建立健全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出台全国统一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提高保费税前列支比例,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第四,大力发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

(2)防范社会保障资金财政风险

加强社会保障资金收缴征管,确保完成资金目标。要服从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指挥棒作,要综合运用各种财政税收政策,统筹安排社会保障资金收缴征管。要为企业发展提供好服务,督促企业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缴付水平,提高社会保障资金收入。要提供多种渠道,提高劳动者收入,降低失业率,增强劳动者的自我保障能力,减少对社会保障依存度。

调整优化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结构,认真清理社保资金支出范围,确保重点支出,减少非必要支出,集中资金用于社会保障,逐步将社会保障资金支出与财政支出的比率由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15%—20%。

(3)健全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体系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体系,是强化社会保障资金财务管理和完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善财政预算,强化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监管的需要。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预算大体分为两类,一是英国、瑞典等国,直接在经常性预算中列收列支,统一管理和监管;二是美国等,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预算,单独管理。作者认为:我国应通过具有法律强制性的税收形式以替代现行的缴费方式,开征社会保障税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各级财政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探索健全社会保障预算管理体系,争取早日实现“让更多的人享有保障”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以往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因此,企业引进新的管理方法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以强化基础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相关的有效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强化基础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基础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的重要意义有很多,具体来说,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基层财务管理工作是一种具有价值的综合性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开展好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一种具有价值的综合性管理方式

所谓的财务管理,其实就是对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也是促进企业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资金的来源,一般都是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来获取的,企业进行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一般都有,材料的购进、加工以及出售,这种价值形态可以说是将资金的运动过程很好地体现出来。不难看出,只要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财务管理工作应始终贯穿在企业日常运行的始终,并体现在企业生产管理的全部过程,这是保证企业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流动资金;另一方面是经济活动。企业能够开展好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实现企业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把资金的使用率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在开展各类应收款工作的过程中应秉持及算及清的原则,从而达到及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的目的,以便在发现问题之后,能够马上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促进企业基础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二、对基础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的有效路径

对基础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强化的有效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强化,加大对经济活动的分析力度;给予预算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转变工作理念;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秉持大财务的理财观念;对财务管理机制加以完善,提高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强化,加大对经济活动的分析力度

财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高低。因此,企业应把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作为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掌握好会计基础工作的精神实质和内涵,不能让相关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流于形式,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应坚持在每一季度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将分析的重点充分地突显出来,再与预算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找出存在偏差的原因,并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经济活动的分析来对企业经营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将企业的生产成本、收入情况以及利润都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应对经济责任机制进行完善,明确工作责任,加大奖惩的力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来减少浪费现象的产生。

(二)给予预算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转变工作理念

企业应强化预算管理工作,特别是资本性的预算管理工作,在摸清家底的情况下,应做到企业资金的收支平衡,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通过企业的预算,来影响企业的计划、控制以及监督工作。同时,企业应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并对预算支撑体系进行建立健全,从而达到预算指标层层分解的目的,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为了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最大化,企业应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给予财务管理工作足够的重视,将其相关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贯穿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同时,应鼓励所有财务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去,并让他们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此外,企业还应构建一个轻松的工作氛围,给财务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秉持大财务的理财观念

目前,很多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还有待提升,甚至很多财会人员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无法满足财会职位的实际需求。而高素质的财会队伍作为促进企业基础财务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企业高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应引进高素质的财会人才,提高财会人才招聘的门槛,加大对这些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并进行专业内容的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上岗,从而提升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又由于现代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还在沿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工作质量和效率都不高。因此,企业应树立大财务的理财观念,使企业的财务工作,如预算、核算、分析等工作能够实现顺利衔接。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加工效率和传递速度,从而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断。

(四)对财务管理机制加以完善,提高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制度是约束行为的有效准绳,因此,企业应对财务管理机制加以完善,使企业的基层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迈进,财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因为制度的完善能够有效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了企业资金能够正常周转,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能正常运行,从而使他们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企业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投身到各项事业的改革浪潮中去,提高自身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专业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来改善企业财务管理较为混乱的局面,要知道软件的推广绝不是加大软件利用效率那么简单,更是在企业中推广一种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念。

三、结束语

通过对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强化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现阶段企业在开展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但是,只要企业创新工作模式,秉持大财务的理财观念,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会人才队伍,就能加速推进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进程,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扩展到最大化,为企业长久稳固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为武汉商学院)

[作者简介:陶燕(1978―),女,湖北武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篇(5)

二、高校“三公经费”公开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下文将从高校“三公经费”内涵、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管理模式等方面予以论述。

1.高校“三公经费”内涵的特殊性使得公开的口径略有不同

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对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来说, “三公经费”公开是为了限制公款出国旅游等不良现象。而对高校来讲,其因公出国(境)费用主要是用于学术交流、师资培养、公派学生等对外交流费用。其次,一般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是领导干部专车和工作人员公务用车发生的相关费用。在高校中,除了正常的公务用车费用外,还有很多如:跨校区学生教师班车的购置、运行费,以及学生实习、实践、文体活动等由学校承担的用车费用,这些都是为教职工、学生服务的业务类开支。

2.促进高校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将促进高校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另外,信息公开也能督促高校在预算执行中坚持预算的刚性原则,严格预算执行进度,通过科学化、精细化的核算手段,不为“三公经费”超支预留任何空间。

3.督促高校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

由于“三公经费”的数据是根据高校预算、决算中的相关经济科目数据汇总整理出来的,这就要求高校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内控制制度,以实现“三公经费”公开的数据与单位预算、决算、会计核算数据保持一致,保证公开的财务信息能够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另外,也要求高校“三公经费”应该核算明晰,支出有度,控制有力。

4.要求加强对“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的内外部监督力度

为保证“三公经费”开支合理、合规,就要求高校的财务、审计部门要将审计监督职能要贯穿于“三公经费”管理的始终。就要求政府审计部门、社会各界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情况的监督力度。

三、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改革新思路

1.高校应严格界定“三公经费”内涵。“三公经费”高校业务发展的重要经费来源,从其内涵来看,并非高校要公开的“三公经费”都是需压缩削减的不合理“三公消费”,应该在日常财务管理中按性质区别对待,合理把握核算与统计口径, 经过甄别后真实反映高校“三公经费”支出,以保证“三公经费”公开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高校应针对性地提出将“三公经费”从基本支出预算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项目预算,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制定合理的预算标准,采用“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合理的编制方法,避免预算编制的主观性,才能有利于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高校是应将“三公经费”纳入项目核算管理。通常“三公经费”是反映具体用途,按经济分类划分的,核算细化程度不够。所以“三公经费”单独进行项目管理,执行中不得随意占用其他预算资金,才能做到真正地控制。另外,高校在经费审批上成立专门审批小组,有专人经办,分管领导审批,归口管理。实行“支出问责制”,“支出标准无行政级别化”“支出绩效考评”等措施。

4.对科研经费中涉及“三公经费”的开支,就要求高校应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一是不论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项目审批立项时,都必须明确预算科研项目预算并对预算内容进行细化,严格按预算执行。二是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全而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对科研经费各项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都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客观地评价使用绩效,督促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5.加强内外部监管体制建设。一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的监督体系的作用,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保证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二是要加强社会、政府两方而的监督作用,财政部门应制定财政资金使用的总体规范和资金支出标准,实行不定期对高校“三公经费”实施专项检查,及时纠正“三公经费”中存在的不合规支出。

四、结论

高校“三公经费”的公开,对于满足社会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获取社会对高校发展的理解与支持,提升社会形象有着非常重大地意义。高校应敢于面对“三公经费”公开对高校财务管理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积极探索创新财务管理新思路,以“三公经费”公开为契机,开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尹平.基于“三公”经费公开的会计、审计问题探究[J].财会之友,2012,(3)

[2]韩俊仕.“三公”经费公开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20)

[3]马淑英.高校对“三公”支出的监管[J].会计之友,2013,(12)

[4]张春红.从晒“三公经费”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趋势 [J]财会通讯,2011,(26)

篇(6)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暴露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1.资金统筹方面

(1)资金筹措。存在着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则难以准确把握所需资金的数量。从而,在自有资金和外源资金的比例把握上也将出现偏差。这样一来,必然影响到公司整体战略的实施。

(2)资金预算。根据经验数据可得,人工费用往往占项目总预算的20—30%左右。然而,因资金在空间上同时处于G、W、G`等三个阶段,这就意味着在缺少公司资源计划有效管理的情况下,传统财务管理已难以有效界定不同生产项目的资金需求总量。

2.资金使用方面

(1)资金流量流向方面。这里主要存在两点不足:①借助资金申报制度所进行的资金监管,难以使财务管理主动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资金配置的权变管理。②传统资金在流量和流向上的监管模式,无法预先和过程的把控资金,而更多的则体现为事后性。

(2)资金使用效益方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仅能变相降低由利息所带来的会计成本,还能减少机会成本所带来的资金决策损失。在“利润=收益-成本”的公式下便不难知晓,惟有进行全流程的成本控制才能达到上述要求。然而,传统财务流程管理在针对团队生产模式下的资金使用监管,因难以获得精确的资金使用、耗费信息,从而无法在资金节约目标下给予过程控制。

3.利润分配方面

众所周知,公司可支配利润作为自有资金需要进行结构划分。具体而言,可大致划分为:扩大再生产资金、发展基金。从财务管理的项目来看,公司在主营业务外进行各类投资活动便主要借助发展基金来完成。这时便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如何确定二者的比例结构。传统财务流程在此环节时,往往根据公司管理层的决策来进行资金划分,但在有限理性的约束下仍时常出现划分偏差。

二、会计审计工作优化财务管理的功能定位

针对以上不足,并在资本循环公式G—W—G`的逻辑关系引导下,下面将从两个方面考察审计工作的功能定位。

1.辅助资金预算的功能

针对某项目资金预算的优劣程度,将影响到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布局。然而,项目组在申报预算资金时往往受到自身利益驱使的影响,难以从公司整体层面思考问题。当然,这也受到当事人所处公司层级的约束。通过引入常规的审计工作,其在完成规定的复核、评价任务后,还可以结合公司整体发展状况对项目资金预算提出建议,从而辅助项目组(或事业部)调整预算结构。

2.辅助资金使用的功能

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方面的监管,侧重于资金流向、流量、效益发挥等要素。正如上文所述那样,因信息不对称和市场环境的干扰,而难以规避资金管控风险。但在借助审计工作的最后控制职能时,则能从另一种视角来客观考察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在结果评价的基础上,向财务管理部门提出建议。特别是引入第三方审计时,这种功能释放更加充分。

由此可见,在不改变审计工作职能的情况下,只是增加“建议”环节便能有效改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对于利润分配方面,因受到机密性和战略性的影响,审计工作的功能发挥相对较弱。

三、功能定位指向下的优化措施构建

结合以上所述,以下将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措施的构建。

1.针对公司资金链条风险的财务审计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资本循环G—W—G`可知:在这三个环节中,不仅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依次呈现;而且,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为同时存在。因此,这就对公司的资金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诸多公司都面临着提升资本有机构成的任务。公司资本有机构成的提升,通过固定资本重置的方式来实现,必将增大公司的资金投入。从而,公司财务审计将为此提供安全屏障。

2.针对公司资金优化配置的财务审计

正如上文提到,公司的资金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存在要求。由此,会计审计功能又体现在:优化配置公司资金方面。在以市场拉动为主要模式的商品销售形态,使得公司不仅要关注下游的需求方,还要面对上游生产要素的购进渠道。即:在货币职能(G)、生产职能(W)、商品职能(G`)环节中,公司须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若要最终实现“惊险的跳跃”,公司则须科学测算出各领域的资金预算。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主题的讨论。由上不难看出,配合现有财务管理技术提升措施;并挖掘审计工作的优化潜力,通过双管齐下必将推动矿业集团公司的发展。

四、小结

应把审计工作从作为财务管理活动的对立面解放出来,使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共生态势。在路径构建上应突出审计工作的辅助资金预算、辅助资金使用等两项主要功能。

参考文献:

篇(7)

新准则的修订是企业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良好契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在准则执行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转型升级。

新准则更加贴近实务

新23 号准则对金融资产转移做出了相关修订,在维持金融资产转移及其终止确认判断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继续涉入情况下相关负债计量的相关规定,并对此情况下企业判断是否继续控制被转移资产提供更多指引,对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情况下转入方的会计处理和可能产生的对同一权利或义务的重复确认等问题进行了明确。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委员、毕马威中国执业技术合伙人戴易瑞告诉记者,新准则修订前后,企业判断金融资产是否应当终止确认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然而修订前的会计规定过于原则,实务指导意义有所欠缺。新准则做出的一系列修订有助于满足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实务工作的需要,将对实务发挥指导作用。

新24 号准则也被认为能够在今后更加贴近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主要在拓宽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范围、以定性的套期有效性要求取代现行准则的定量要求、允许通过调整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数量实现套期关系的再平衡等方面实现诸多突破,从而有助于套期会计更好地反映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

国家开发银行财会局局长杨宝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准则的修订聚焦在3 个方向:一是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二是缓解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三是增强金融机构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其中,第一和第二个方向构成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改革与重塑的核心。在套期会计方面,新24 号准则有效降低了套期会计的适用门槛,提升了套期会计的可用性,使套期会计更贴近银行的对冲行为和风控过程。她同时表示,在使用套期会计的过程中,银行一方面要在财务报告中如实反映风险管理的过程与结果,另一方面也要借鉴新准则中有关套期会计的使用要求和操作流程,提升对冲管理水平。

新准则带动企业财务工作转型升级

新准则的实施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转型升级的一次良好契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未雨绸缪。戴易瑞认为,借新准则实施这一重要契机,企业可以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财务和业务的融合,推动业财一体化进程。财务人员只有更为深入和精确地理解企业业务活动,结合自身业务的具体情况以及被转移金融资产的实际特征才能做出对风险和报酬转移的恰当判断。

控制的判断需要根据转入方是否具有出售被转移金融资产的实际能力而确定,转入方的权利纳入到转出方终止确认的考虑使得转出方的终止确认和转入方的初始确认形成有机联系,增强了不同企业会计处理的连贯性和可理解性。

新准则实施同时将进一步拉近企业财务管理与产品设计、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工作的距离,对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杨宝华表示,对于银行而言,财务管理所依赖的数据基础,其前瞻性、审谨性会得到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从生产系统到管理系统,需要进行重新审视,以提升信息系统的效能和一致性。与此同时,财会人员将更加全面的理解银行的产品、业务流程以及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促进财务与业务衔接融合,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积极面对准则实施带来的挑战

新准则的修订将改进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思维和模式,但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挑战。

结合此前一同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于李胜表示,由于金融工具本身及其相关业务的复杂性,新准则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我国企业实际操作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在企业缺乏会计准则专业人才和企业内控体系不健全的环境下,严格遵从新准则的实施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需要从顶层设计通盘考虑。

篇(8)

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完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操作要求。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来,为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以来,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始终的和贯彻创新的发展理念的集中写照,在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坚持制度的创新,才能更加适应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格局。才能更好的加强和完善会计制度改革,使整个会计行业管理的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

一、新的会计制度实施的意义所在

1.财务风险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在传统的管理中也有一些财产流失的风险,这种风险的评估和管理上本身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制度的缺失,给一些不良的会计师们有触摸法律底线的冒险心理的滋长以可乘之机。新的会计制度的出台,对于财务风险的把控更加具备制度化和人性化。降低运行中的风险,对财务的收入和支出有更加精确的定位,如果将公允价值直接运用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就要对事业单位的收益和损失等都进行科学的进行预算和评估,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把握。

2.必将改变财务管理思路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制度规定编制并对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事业单位不得违反本制度规定,随意改变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不得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财务报表有关数据的会计口径。”这是新会计规范的编报财务报表制度,所以一定要转变传统落后的财务报表制度和操作流程,有效的促进财务的管理更加高效和科学,新的财务管理制度更有利于协调各利益主体的权益,保障会计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的开展。更有利于提高会计财务管理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稳步开展。

二、财展芾砟勘旮加明确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和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以针对财务管理的目标上会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为了更好的落实新会计制度的具体要求,财务人员自身也会存在一些危机意识,督促他们更加深入理解和学习财务管理的目标性。他们会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的发展措施。这必将会指引财务管理人员更新财务管理理念,明确财务管理目标,做到及时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降低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财务管理目标的完善也会有利于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新制度下财务管理措施的创新思路

1.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时代呼唤作为财务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熟练自己的业务,熟悉财务管理的流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要明确依法从业,按规办事的决心和职业操守。所以作为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学习提升的过程,想有过硬的本领,就要潜心专研,就要在财务管理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就要不断的提升财务管理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的工作。立足本职,提升业务,才能更适应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的工作。

2.财务管理人员要深入学习最新的会计制度,运用财务管理中来

作为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会计制度的变迁,只有了解和把握好制度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的深入领会财务管理的精髓,才能更好的把握会计财务的管理工作,才能更游刃有余的开展工作。要深入了解1997的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和2013年的会计制度变化,还要深入学习财务部关于《财政部:2016年会计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要严格的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规定执行。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事业单位,还应按照财政部制定的相关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执行。

3.财务管理的落实,要进一步提升财务数据的公允性的原则

篇(9)

1、财务人员管理不善:年初至今,海外财务部整个条线人员不稳定,责任不清,管理混乱,导致工作思路不清晰,忽略了接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财管人员没能全方位地进行管理;

2、忽略了团队管理,与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3、工作思路上没有创新意识,比如目标管理思路上不清晰,绩效管理上力度不够,出现问题后处理力度不够等现象;

4、需要加强搞好海外财务、项目施工成本分析,为集团总部领导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我知道合理高效的财务分析思路与方法,是企业管理和决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并将使我们的工作事半功倍,在海外在项目成本分析上一定要和集团总部财务保持一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做好保成本促效益,并结合集团总体战略,为集团总部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海外项目财务成本信息支持;

二、财务管理办法

1、在公司加强管理、规范财务流程、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的反省与总结,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实实在在做人做事,是我们秉承的理念,尽我们的全力去满足每一个项目进行细节的要求,确保项目正常顺利进行。

2、处理好海外市场的纳税问题:通过学习和通过对相关人士的咨询,充分认识对海外市场的纳税。呼吁海外员工多的学习当地的风俗和语言,让公司也减少了税务等方面的损失。

篇(10)

其一、年初至今,财务部整个条线人员一向没有得到过稳定,大事小事,压在身上,往往重视了这头却忽视了那头,有点头轻脚重没能全方位地进行管理

其二、人员的不够稳定使工作进入疲劳状态,恶性循环,导致工作思路不清晰,忽略了管理员的业务培训。

其三、主观上思想有过动摇,未给自己加压,没有真正进入主角

其四、忽略了团队管理,与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上一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下一篇: 保卫处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