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01:18: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动与静
动静结合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内容。主要特征形式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为主题服务的效果。
1. 实例解析。
以静写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如,谢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将流动的江水比作静止的白练。
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将流动变成静止,写出了庐山瀑布的整体感,给人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更多的诗词中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方式。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虽然清泉流于石上淙淙有声,但在偌大的森林中只听见这水声,可见环境的清幽静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等等都是以动衬静的典范。
2. 解题示范。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
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答:①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②“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这首诗,“出”的主体是“山”,而它偏偏是个动词,自然是以“出”的动来写“山”的静,使山的清瘦的形象更加突出,从而突出了作者人格清高独立的形象。
3. 思路指津。
判断以动衬静,自然要找到诗中比较特别的“动”“静”来,答题时也要抓住主题,注重“动”的“静”的关系,最后补充说明表达效果和作用。
另外,这种类型的诗词一般是以写“静”为目的,读过一首诗整体感知之后,如果感到这首诗在营造一种宁静清幽高远的意境时,我们就必须考虑是否存在以动衬静的手法。而一般营造这种意境的诗词表现的主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比较纯粹的热爱自然、醉心于田园生活,另一种一般是内心孤寂境遇凄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觉得有一首诗或词有这样的主题,我们要研究一下其描写的景物是否有“静”的特点,如果有,就要判断一下是否存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是古人对虚实的概括。说白了,虚就是无、假,实就是有、真。具体到是诗歌中,实即是真实的叙述、描写和实在的景物,虚一般是联想和想象的场景、事物。
1. 实例解析。
如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借梦境来写对亡妻的思念。
如杜甫的“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分明是自己想念家乡的妻儿,却偏偏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
如柳永的“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想象远方的佳人每天盼望自己回乡的场景,表现了自己对她的思念。
2. 解题示范。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6分)
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3. 思路指津。
判别是否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一些特定词语是我们的重要依据,比如上文中的“梦”、“想”“思量”等等。这些词语点出了其统摄的诗句是梦境是想象,自然与前文或后文的实写形成对照,凸显主题。
无论从上文一些实例还是从人之常情推断。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规律,之所以要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或者说在“实”的基础上写出“虚”来,是因为所写之“实”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感。
从上文实例中可以看出,作者都是有着比较强烈的情感需要表达,如思乡之怀人之情,当这种情感十分强烈之时,自然就会产生幻想、梦境,想回家自然会想象或梦见回家,思念亲人自然会想象或梦见相聚,与其说虚实结合是刻意而为之,还不如说是情感发展的一种自然状态。所以,在遇到一些诗歌有较强烈的思乡怀人(当然,也包括其它的各种比较急切的感情)情感时,我们要判别一下,是否有“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三、细描白描
细描也称“工笔细描”,从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知道,其主要特点是细致、丰富,鉴于高考诗歌鉴赏所选诗词篇幅一不会过长,所以,像孔雀东南飞中的“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用较长篇幅细致描写人物特征的细描很少出现。
我们重点说说“白描”,所谓白描主要用简单朴素的文字来刻画人物形象或描写环境、事物,不修饰不渲染,重视原貌,只通过人物、景物、事物的本身的特征来表情达意。
1. 实例解析。
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画面感非常强烈,在这样的画面中,并无浓艳的色彩,也无繁复的修辞,只是诗人眼中画面的真实再现,为诗人表达深刻的思乡之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的形象只需寥寥数笔就跃然纸上,至于其卖炭的辛劳、生活的艰苦在“尘灰”“烟火色”“十指黑”等直观的描写中已经被读者用自己的联想捕捉到了。
2. 解题示范。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用白描手法,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3. 思路指津。
判别是否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关键要看形容词和其他的修辞格。如果用了比较多的形容词,或者已经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这样的描写我们就不能称之为白描了。相反,当我们读到一首诗歌,发现它非常质朴,但这些质朴的东西带给我们的感受却是十分深刻的,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用了白描的手法,比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的“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只是客观地描述了征夫归家的见到的景象,却写出了家中的荒凉,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和兵役对百姓的伤害。
运用了白描手法的诗歌,通常是将能够引起读者想象和深思的客观的事物直接呈现出来,以达到“不修饰而有真意”的目的。就如同画法中的白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画出了一朵荷花,而荷花的颜色香气精神都在欣赏者的脑海中形成了。遇到这种题目,应结合全篇的背景,抓住白描所形成的客观的人物、画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四、正侧面描写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这几句诗是正侧面描写的典型。前四句用“海客”和“越人”的言语来写天姥山的奇,“天姥连天向天横”正面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和气势,“势拔五岳掩赤城”则通过与五岳、赤城山的比较侧面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峻无匹。
描写按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诗歌鉴赏中多见的是侧面描写或者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因为一般的正面描写很少能够引起注意,或者说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点多数在侧面描写上,所以,我们的分析以侧面描写为主。
1. 实例解析。
李商隐有这样一首诗:“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此诗要写的是吴宫生活的奢靡。但没有一句正面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日暮水漂花出城”这样的侧面描写来表现:吴宫内的生活不得而知,但通过日暮随水流出的残花,可以看出去宫内的生活之奢靡。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有“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的句子,也是通过鱼龙听音乐的反应侧面来写音乐的美妙。
2. 解题示范。
山行杂诗四首(其一)
【清】赵执信
岭路盘盘行欲迷,晚来霜霰忽凄凄。林间风过犹兼叶,涧底寒轻已作泥。
马足蹙时疑地尽,溪云多处绝天低。倦游莫讶惊心数,岁暮空山鸟乱啼。
(1)诗人是怎样描写旅途中的行路难的?请简要概括。
答:①正面描写:通过写岭路盘旋曲折,使人几乎迷失方向表现行路之难;通过写霜霰凄凄、风卷林叶、道路泥泞来突出行路之难。②侧面描写:通过写马足怯步、空山悲鸟来从侧面烘托、渲染行路之难。
3. 思路指津。
从对象上来说,描写一般是人物、景物,只要出现了描写的句子,我们一定要分析描写的内容是不是对象本身的性质特征,如果是即为正面描写,如果不是,而这些描写又起到了读描写对象的衬托作用,那基本上可以断定是侧面描写。答题时要注意,抓住侧面“写了什么”和“突出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点”两个关键点。
五、抑扬法
抑扬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多数的诗歌使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也有欲抑先扬的例子,比如王昌龄的“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意兴盎然地画好妆,登上翠楼看风景,“忽见陌头杨柳色”笔峰一转,对当初支持夫婿出征顿生悔意。这样的手法我们称作欲抑先扬。但出现在古诗词当中更多的还是欲扬先抑。
1. 实例解析。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先写游园不得,敲了很长时间门没有人应答,心情不佳,而下来终于有管不住的春色――一枝红杏深处墙外,让诗人得以释怀。
2. 解题示范。
下面是韩愈的两首诗,都写到早春景色,构思上有接近之处,但表现方法却有不同,请你就表现方法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
答:前一首诗将远、近的草色作了对比,将草与柳作了对比,以表现早春景物的特征。后一首诗先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写得富有波澜;后用拟人方法,一个“嫌”字,一个“穿”字,把春雪写得有灵性有情趣,突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象。
3. 思路指津。
判别此类手法的关键点是抑扬之间一定会有鲜明的转变。无论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前后的变化,无论是人物感情上还是景物描写上的变化都会很大。所以大凡诗歌前后部分有强烈反差的就可以断定其用了抑扬的手法。答题时也主要是把两部分内容分别叙述,再强调其反差,最后写出这样写的效果和作用。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修辞方法、描法、抒情手法。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互文、双关、对比、用典等。描法主要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视角变化、感官结合、烘托(含正面衬托和反衬)等。抒情方法常用的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
熟知以上的各种表现手法,就是大脑中有了“米”,这仅仅是做好这方面题的第一步。
二、考点源头在课内
语文考试的考点并不是随意的、漫天的,像各个表现手法的考点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所选择的诗歌中均可寻到依据。笔者就各个考点到课内寻找源头。
(1)修辞手法。①比喻。在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中,他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把自己的亡国之愁、故国之思比作一江春水般滔滔不绝、绵延万里。贺铸的《横塘路》更是精彩,“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连用三个比喻构成博喻,写尽心中的无限闲情。②拟人。在晏殊的《蝶恋花》中,有“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佳句,月亮是那么的不解人意,惹得闺中人彻夜不眠,思念心上人。这句话和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赋予花儿鸟儿以人的感触,都是拟人的好例句。③夸张。在杜甫的《登高》中,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竭尽夸张,写尽秋天之景。王勃的《滕王阁诗》中“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滕王阁的高。④修辞中比较重要,近年来在试卷有所出现,容易为学生所忽视的修辞是借代。在柳永的《雨霖铃》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其中“兰舟”代指舟子,《滕王阁诗》中“佩玉鸣鸾罢歌舞”用“佩玉鸣鸾”代指,《琵琶行》中“门前冷落鞍马稀”用“鞍马”代指客人,“终岁不闻丝竹声”用“丝竹”代指音乐。⑤对比。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对战士的同情。⑥对偶。在诗歌中,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2)描法。景物描写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动静结合的绝佳例句,教材中,王维的《山居秋暝》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静后动,动静结合。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酒醒后的画面,惹人悲伤。景物描写中也有衬托和反衬的运用,如晏几道的《临江仙》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以成双成对的“燕子”反衬出人的孤寂。而 “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则是以声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3)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就是诗人直接说出心中情感,比较容易辨别。像李清照的《声声慢》词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收束全词,亮出词眼,直点愁情。而间接抒情中,词人主要借助景物来抒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写景最终还是为了抒情。柳永的《雨霖铃》篇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运用了寒蝉、长亭、骤雨几个意象,开篇营造一种悲伤的离别氛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借景抒情,在词作中屡见不鲜。像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通篇集中一个意象梅花,词人借咏叹梅花抒发个人的气节,是为托物言志。于谦的《石灰吟》也属于同类手法。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是借古抒怀和借古讽今,可以通过分析典故以及对词人的知人论世来解读词作的深刻主题。
三、审清题意是关键
遇到诗歌的表现手法题,要审清出题人的隐含提示,不能答非所问。首先,出题人明确交代了要回答“哪种修辞手法”,那就指明两个方向,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只能回答一种修辞手法,因为“哪种”明确为一种。一些学生的做法是写出了自己头脑中积累的所有修辞,世上没有这么容易的事情,是甲就不是乙。其次,有些手法题,没有明确答题方向,但问题的出现是跟在前一问或一个概括内容的语句后面出现的,那么,手法题就是紧承第一问或内容来的。假如前一问问得是抒发了什么情感,再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题一定是指明了抒情手法的方向。假如前一句问描写了什么景物,那么一定是要求考生回答描写的手法。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在这里,问怎样“写鹰”,答案应为描法,“什么表现手法”,答案唯一。所以这题最终的参考答案是衬托或烘托,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表达技巧分类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描写。一般要注意诗人观察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观察角度的变化、形色声味等)。
3.抒情。抒情方式有直抒胸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点明主旨。如,“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三、常考题型
1.鉴赏修辞手法。指出某句诗词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艺术效果。
2.鉴赏表达方式。明确指出诗歌中主要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3.鉴赏表现手法。指出诗歌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并结合诗句分析其对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效果。
4.鉴赏结构。指出诗歌在不同结构上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如开门见山、前后照应、卒章显志、过渡等)
四、答题技巧
把握答题模式熟知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03-01
高考《考试说明》规定: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对于“表达技巧”的论述,在一些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关于表达技巧的鉴赏也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从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写作技巧和结构技巧等几个角度入手来分析。那么,要准确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必须熟悉这几个方面各自所包含的内容。1、在古代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有比喻、拟人(这两个为热点)、夸张、对偶、借代、双关、互文、反问、铺陈和反复等。2、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托物寓理(哲理诗)、用典抒情和叙事抒情等。3、写作技巧有: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对比、渲染、象征等。4、结构艺术手法有:铺垫、伏笔、过渡、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和起承转合等。当然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我们在这里这样归类只是形式上分成几类,便于鉴赏古代诗歌,并非是武断地将以上模糊的艺术手法分开。
其次,要看清题目要求。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要求大致有两种况:一种是从“小处”设题。这样,考查的针对性强,即题干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2008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这里的两道题都是从“小处”设题,即指明的从表达技巧的哪个方面来作答。【解析】(1)判断修辞方法时有的需要找标志,如比喻的标志,像曲词中反复出现的“如”字;有的需要看外部特征,职对偶,讲求词性相对;有的需要了解其特点,如元散曲中说“学扇”,这本来是人的动作,在这里却说是“新月”“学扇”,比拟的修辞方法便可判断。(2)解答这个题目时要注意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按照常规,写景的顺序无非是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等,这个问题可以联系《沁园春・长沙》中的写景顺序来理解。至于动静结合的问题,只要分析出散曲中哪是静景,哪是动静便可。
又如: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一种是从“宽处”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比较宽泛,没有明确的要求,比如“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类提问,着重考查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2)《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问“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又如:①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②2006年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③2006年福建卷: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在做这类题时要做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即不要面面俱全地去回答。由自己定一个角度去作答,便有了更大的答题空间,也会发挥自己的优势。
【原题回放】
(201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或吊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之情。由注释可知,作者周朴身处唐末,唐王朝已岌岌可危。作者遥看秦川大地,回想昔日秦国之强盛,不禁悲从中来,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之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作者于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题技巧】
一、送别诗
内容:送别诗一般通过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送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常见的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灞陵、南浦、杨柳、夕阳、日暮、酒、秋等。
常用表现手法: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想象联想,或通过场景、景物、神态、动作等的描写来传达离情别意,具体的如衬托、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比喻、双关、用典等。
鉴赏方法:抓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意象、化用的典故,品味语言特色。
二、山水田园诗
内容:1.表达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2.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表现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3.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4.反映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及人民贫困的生活。5.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远离尘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尚情怀,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幽寂高雅。
常见意象:山水、草木、花鸟、虫鱼、林木、庄稼、家禽、家畜等。
常用表现手法:融情于景、比喻、拟人、夸张、白描、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
鉴赏方法:1.抓意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绘图画,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析情感,领会景物传达的作者情感。4.找特色,分析诗歌语言表现技巧。
三、边塞诗
内容:1.描摹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2.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3.赞颂边疆战士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战斗奉献精神。4.描写将士的思乡念亲之情,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5.控诉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鼓角、征马、孤城、羌笛、雁、鹰、大漠、冰川、雪山等。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正侧描写、虚实描写、动静结合、情景相生、直抒胸臆、用典比兴、对比衬托、乐景哀情等。
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把握诗歌创作背景。2.分析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清丽,把握作者情感。3.抓住边塞诗特有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四、羁旅诗
内容: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达思亲怀乡之情或抒发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或表现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简言之就是: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孤傲不群,珍爱友谊。
常见意象:月亮、孤雁、寒蝉、猿猴、落花、沙鸥、黄叶。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比拟铺垫、虚实相生、对比抑扬等。
鉴赏方法:1.鉴赏时要明确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2.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勾勒诗歌意境。3.掌握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
五、咏史怀古诗
内容:此类诗作者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常见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名城、历史遗迹等。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今昔对比、借古讽今、用典、衬托(正衬、反衬)、寓情于景、欲扬先抑等。
鉴赏方法:1.弄清触感的媒体,包括古迹、典故、历史人物等。2.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3.体会写作意图,所写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作者的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4.体会感情,作者想借助这些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六、咏物诗
内容:作者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在作者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
2012江苏省《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做了如下要求和说明:“考查材料以唐诗宋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通过对《考试说明》的解读和近年高考诗词命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对考查诗词的年代作了明确规定,作者也是知名度高的诗人,但由于诗词体裁风格多样,考查得很精细,仍然很难得高分。那么如何巧妙鉴赏诗歌,提高得分呢?我认为诗词鉴赏的解题可以分三步走,即整体感知、品读揣摩和规范作答。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的目的在于宏观把握。做法是:通读全诗,读出相关信息,为答题做准备。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把原诗仔细逐句解读,了解大意,而且要关注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很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及诗歌的风格类型等,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歌。如2011年的江苏高考卷的诗词鉴赏题,杜甫的《春日忆李白》,题目中的“春日”二字就明示了写作时间是春天,由“忆李白”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倾慕。又如2010年的江苏高考卷的诗词鉴赏题,王昌龄的《送魏二》,通过“送”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主要表达朋友间的惜别之情。
鉴赏诗词最好要“知人论诗”,要关注作者。通过对作者生平、思想、风格、时代、人生经历的了解,对诗词进行全面正确的把握。如李白的《上三峡》和《早发白帝城》虽然都是在写三峡,但《上三峡》写的是行船的艰难、时光的难度和内心的悲愁愤懑,也无心顾及三峡的美景,所以:“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早发白帝城》不但写出了三峡景色的壮丽多姿,而且写出了李白轻松喜悦的心情,所以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从李白的生平我们知道,一个写于流放的途中,一个写于流放途中遇赦书。以此可见作者的生平、思想、风格、时代、人生经历都会影响诗歌的创作,应结合作者的信息帮助解读诗词,从而更全面、更正确。
注释是命题人经过反复思考,对诗中难理解的地方加进行的解释。注解一定负荷必要的信息,很可能是解题的切入点,如,有些注释是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注释是介绍作者的,那可能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关注。
二、品读揣摩赏析
整体感知只是为诗歌做准备工作,要准确把握诗词的精髓,必须品读意象,揣摩关键词,赏析表现手法。
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往往是作者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只有仔细品读诗词中那些或明显或隐讳地表达作者情感志向的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诗词的内容主旨。另外,意象的寓意大部分是固定的,应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的寓意作为答题的知识储备。如芭蕉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孤独忧愁和离情别绪的象征。无论是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中的“芭蕉”还是葛胜仲的“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中的“芭蕉”,都让人觉得凄恻。
关键词是诗词中一些高度凝聚作者情感或描述氛围的词,常常是解题的切入点。常见的关键词有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表示颜色的词……如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美人清江畔,是夜月吟苦”中的“苦”字,就是这首诗的关键词。这首诗以描写为主,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只有“苦”字,从全诗看,时光流逝,朝代更替,异地飘零,故乡难回,友人命运,都是围绕“苦”写的。“苦”实际上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把握住它也就把握住了诗词鉴赏的突破口。
诗词是借助各种表现手法塑造形象抒感的。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就是分析诗词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构思等,所以从表现手法入手,有时也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思想。如2008年的江苏高考题《登金陵凤凰台》中的一题“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表达的思想情感?”,不难看出这一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通过对表现手法比喻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主要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要识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1 技巧的直接考查
这种题型相对比较传统,学生也一目了然,设题方式一般为“请简要分析×联或整首诗的表现手法”或“使用哪些表现手法”。解答这类题目的一般步骤为:准确地指出使用了何种技巧;结合诗句阐述如何使用了这种技巧,有何种表达效果。思考一般从表现手法和修辞的角度出发,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例如浙江卷第22题: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考查整首诗的表现手法比考查一句或一联要复杂得多,思考时不仅要着重每一联、每一句,还要注意从整首诗的角度思考,抓大不放小,抓小不忘大。
参考答案:第一首第一联巧妙使用比喻的手法,将未展的芭蕉比喻成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将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成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情思;第二首使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出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立自爱的品格。
2 技巧的异同比较
这种比较鉴赏题型,信息容量大,考查角度灵活,近年来受命题者青睐。命题方式一般为两首或两首以上的诗歌进行比较,或者是同一诗歌中同一描写对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较,或者是考卷上的诗词与所学的课内诗词的比较,今年有两家试题的考查方向聚焦在技巧的比较上。
例如江西卷第14题: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关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这种题型一般为将考生曾经学过的一句诗(多为名句)和试题中的某句进行比较。解题思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写愁的千古名句,是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化虚为实的典型例句。李煜此处的愁为家国灭亡之愁,是远离小我的大愁;而本词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也运用了比喻、夸张手法,是暗喻,将愁比作流不尽的春江,同样表现了愁绪之多,只是此处的愁为离别之愁。
参考答案: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
此外,全国卷是这样考查的,在同一诗歌中对同一描写对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较,第12题(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当然,这道问题语言上有些拗口,这样问可能比较清晰,“从描写落叶的角度来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相比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技巧的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深入,“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也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多次出现,就连古典诗词鉴赏中也留下了它的踪迹。命题者会选取一些表现技巧多样,情感丰富的一些诗词来命题,做好此类题目,除了答好表达技巧的一般步骤外,还需要考生鉴赏诗歌时有较强的概括、分析、表达能力,方能准确并体现出一定水准。
例如天津卷第14题: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解题思路:题目虽然未说从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或是情感等角度去赏析,但是表达技巧是一个考生在做题时必须思考的一个角度。仔细分析颈联,如果从修辞的角度思考,本联使用了对偶、借代的手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碧”与“黄”相映衬,情感的更好抒发则是表达技巧的使用效果。
参考答案: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均可,①修辞:对偶、借代;②表现手法:映衬;③炼字:“逢”“折”等;④情感:喜爱之情。
广东卷第10题(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目中问到有多种表现手法,而考生只要就其中一种进行自主探究分析即可。
4 技巧的间接考查
指不直接设题,而是通过鉴赏诗歌中某个有特色的字或句来考查表达技巧。设题的方式一般有:“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联”或“请对某联中的‘×’‘×’二字作简要赏析”“请赏析某联中‘×’‘×’二字的妙处”等等。命题者所选取的诗歌中的字或句,一般都运用了某种表现技巧,值得考生去仔细咂摸玩味。解题思路为:仔细体味所选的字或句的妙处,点出所使用的表现技巧,再回原诗句看其如何使用,最后谈其效果。
例如安徽卷第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解题思路:“软”是触觉,“红光”则是视觉所见,用“软”来修饰“红光”,指夕阳的霞光可感可触,温暖宜人。“涌银山”实则为“银山涌”,山如何“涌”,必用比拟手法,化静为动,景象更为壮丽。
参考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此外,采用此考查方式的还有江苏卷的第9题的(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通过对景作结句子的赏析来考查;湖北卷的第14题(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重庆卷第12题(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福建卷第6题(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二、教学思考
1 注意诗歌鉴赏的平时渗透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诗歌鉴赏题目得分率低,并非是教的表达技巧、答题模式他们没有掌握,而是由于面对诗歌他们有时因一词、一句或一联看不懂而错误地理解诗意或无法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当一首诗词学生读不懂时,答题时便会心生畏惧,事实证明此时一切答题模式与答题技巧的教学都是枉然。高三仅凭一两周复习诗词鉴赏,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诗歌鉴赏的平时渗透。每天利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由学生轮流推荐一首诗词并带着同学共同读背鉴赏,教师作补充。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每天都接触优秀的诗词,鉴赏领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这种教学小技巧开始的越早越好,学生在掌握了几百首诗词后,没有了陌生感,长期的熏陶让他们答题游刃有余。要注意的是:①学生推荐的诗词教师要把关,不可过于冷僻、过难、过长,以唐诗宋词为主;②学生鉴赏时,要有意识地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表达技巧三方面人手,让同学们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教师补充时要有考点意识,要不露痕迹;③要坚持,不可半途而废,要求课后将诗词熟背。一段时间后,学生做题时就有了诗歌的感觉,在平时的作文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引用到,一举多得。
2 熟悉考纲,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常见题型并熟知答题模式
在复习备考时,教师要借助试题,借助专项复习,指导学生梳理、建构起表达技巧鉴赏的知识系统,归纳好常见题型,并熟知答题模式。
(1)表达技巧鉴赏的知识系统
表达技巧是指诗歌作者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形象、创设意境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它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渲染、铺垫、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白描、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等等。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2)表达技巧考查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表达技巧考查的常见题型有:①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或那些表达技巧?②比较这两首诗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异同;③诗或词的某一联在写景或抒情上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指出一种并结合诗句谈谈表达效果;④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答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以下方法与技巧:
一、整体把握意境,正确理解形象和诗的含义。整体阅读是鉴赏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方法和首要步骤,只有通过整体阅读,把握大意,才能对一首诗歌的内容、主旨、形象、意境等作出进一步的准确恰当的鉴赏与评价。
二、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皆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所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三、仔细研读诗歌,咀嚼鉴赏诗歌语言。诗歌的语言形象凝练,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品味语言一是要品味诗人“炼字”的妙处,二是要品味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词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
四、注意诗歌鉴赏的一般程式。近年高考一般选择唐宋诗词,且以抒情诗居多,就抒情诗来说,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是要把握景与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与今的关系,可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到诗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上是景情相碰,也就是把握意境)。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风格),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必看题干(题干有很强的指向性,必须看清要求)。第五步,看看诗歌运用了那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不难解答了。
一般的写法是:这首是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再就是平时注意强化表达的训练:
就阅卷而言,阅卷老师往往喜欢卷面清洁、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尽管鉴赏的文字不多,但做答时也一定要“意在笔先”,先构思再落笔,避免涂抹。卷面清洁,阅卷老师自然心情愉快,也就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有如下几种:
一、内容、情感的比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中的情感与主旨。这种比较涉及不同诗之间表达情感的比较、同一首诗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其表达情感理解的比较等。
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和情感。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具体的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情感类答案构成:①描图景;②点特点;③析感情。
二、意象、意境的比较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对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及诗词的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对意象的特点的赏析,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的阐释,对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要领:1.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3.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意象类答案构成:①找意象;②点特点;③析感情。
三、语言赏析的比较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语言赏析比较,包括不同诗歌间的炼字比较、同一首诗歌不同版本不同字的比较、不同评论家对炼字的评判比较等。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性、凝练性要靠语言来达成,所以,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就是炼字。
首先,要善于识别值得炼的词语。其次,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再次,要知道炼字的思维。最后,还要养成固定的答题习惯(模式)。所谓的比较,就是分别说出诗中各自词语的妙处。先指出该炼的词语,再解释该词语在诗中的含义,再指出该词语有无活用、修辞等情况,再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该句,最后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四、手法、技巧的比较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都是为了达成诗歌语言形象、凝练这一本质的。所以鉴赏此类诗词要做到:
1.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构思(结构)。
2.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文学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有着重大意义。
在生源素质较差的农村中学,学生沉溺于卡通、漫画、武侠、言情等可以简捷快速吸收的庸俗文化,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对高雅的古典诗词望而却步。他们往往对诗词中离散的形象内容感到困惑,更不善于通过积极的想象发现作品中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因此积极探索具有实效性的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新时期对农村中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新挑战。我立足新课标教学理念,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关于古诗词教学方法的见解:尽管诗歌教学应以指导学生吟诵为主,但诗歌教学同样离不开“讲”。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主张,不论是阅读课还是诵读课进行一点画龙点睛的讲解是必要的。我认为鉴赏诗歌的切入点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抓住诗眼
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教师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诗眼是“怨恨”,抓住“怨恨”二字可以引导学生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四句进行理解,这四句充分写出了昭君的身世遭遇,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使她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大漠,岂能无恨?再由王昭君讽喻自己,作者的情感一目了然。可见,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认识了诗眼,对全诗的了解就抓住了重点。
2.抓住意象,品悟意境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诗人通过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我们要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通过意象的分析进入其中。如《登高》中诗人选取了“急风、天、猿、渚、沙、飞鸟、落木、长江”八种意象,营造了苍凉孤寂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附加以“常、多、独、苦、恨、停”等直接抒情的字眼,学生比较容易进入情境,感受情感。当然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营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理解意境,这个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完成,如借助联想和想象,学生还要有常见意象内涵的积累。
3.关注表现手法
先让学生了解有关表现手法的术语,如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运用典故。描写方法有白描、渲染、对比、衬托、象征、想象、联想、托物起兴、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欲扬先抑等。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对偶、借代。对于采用何种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鉴赏。如《蜀道难》讲夸张与想象,《秋兴八首》讲融情于景,《锦瑟》讲运用典故,《马嵬》讲对比,让学生一课一得,吃透方法。
4.重视语言鉴赏
再好的诗歌内容要借助语言表达,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进行锤炼。因此,教师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写,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