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6 18:09: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岷江水环境现状
岷江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850m3/s,年径流量900亿m3,径流主要来自降雨和部份高山融雪。5~10月为丰水期,水量约占全年80%左右,11月~翌年4月为枯水期。由于流域内复杂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环境,各河段径流特征也不一致。据高扬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含沙量0.58kg/m3,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5210万t,其中大渡河3297万t,占63.2%;青衣江近900万t,占17.3%。岷江推移质主要产于上游,数量较大,且具有粒径大,年内集中,年际变化大的特点。2002年,岷江已降至三年来最低水位,流量仅为46立方米/秒。从1996年开始,每年冬季和春旱季节都出现了断流现象
1.2造成岷江水体现状的主要原因
原因有多方面的。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上游保持的树木被乱砍滥伐,环保工作力度不够……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上游滥建水电站,尤其是小水电站,以致水流量大量减少,以及中下游沿江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据了解,乐山市所在的岷江中游每年要向岷江排放污水6亿多吨,其中三分之二是生活污水,三分之一是工业废水。
2.2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可从3个层次上去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2.2 岷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现状
目前,岷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情况可以用堪忧两字来形容。
岷江的源头,现已形成泥石流高发区,成千上万方的松散泥土随时可能冲进岷江,不仅威胁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还危及紫坪铺库区的安全及整个岷江的水质。物种灭绝:野生鱼类减少24种。
在上游区域,森林覆盖率已从50%下降到18%,干旱河谷面积上升,海拔1200—3000米范围呈现半干旱生态景观并向荒漠化过渡,水土流失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上游幅员面积的45%。由此,岷江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大为降低。近几十年里,岷江枯水期流量逐渐减少,而汛期流量逐渐增大,洪水历时缩短,洪峰流量和泥沙含量在增大。其年均输沙量达到1000万吨,为长江上游各大支流水系之最。
岷江上游都江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都江堰地区是我们收集的资料比较全的地区,所以也详细说一下。都江堰地区的生态系统可分为5个类型:城镇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高寒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拥有6个植被型,24个群系;当地植被垂直带普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等7个植被垂直带构成;并有河谷、沼泽湖及冰斗湖、苔藓元等特殊(隐域)生境和一些特有植被群落类型。拥有高等植物3284种,占我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1.3%;特、少、单型属占我国相应属的16.5% ,13.6%,10.2% ,国家与四川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繁多。境内脊椎动物种类434种,占我国脊椎动物种类的8.2%,珍稀濒危动物种类及其丰富。
从都江堰流域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其生物资源的丰富,而这只是岷江流域的一个小小部分。尽管资源是丰富的,但如果不保护的,也是会耗尽的。灭绝了的物种不可再生。
岷江中游近几年来每年3、4月份枯水季节都有死鱼现象,大的死鱼重达几公斤,更多的只是鱼花花。一些水段已是一凼“墨水”,连鱼虾都难以生存。中岩、平羌三峡一带原先盛产的江团等珍稀鱼类已濒临灭绝。每当春汛一来,河中常常漂浮着寸多长的死鱼苗。野生河鱼一进入该河段就大量窒息而死亡。
3.岷江水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1对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的影响:
岷江上游沿岸大部分区域,属干热河谷地带: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时有发生,自然生态形势本来就严峻。一旦岷江上游水电站全部建成并发电,将形成连续不断的减水段甚至枯水期的断流段。岷江上游水电站大坝截流工程过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透支,是造成岷江“断流”的主要原因。原来丰沛的地表水流在水电开发地段成为“暗河”。岷江的多处河段趋于干涸,除了给河流动植物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外,还使岷江干旱河谷更加干旱。
在上游区域河谷地区,由于干旱缺水,形成以灌木草丛为主的灌木草丛和稀疏灌木,景观;干季植被呈休眠状态,发育受抑制,生物产量低;土壤腐植层发育较差 ,保水能力弱。森林覆盖率已从50%下降到18%,干旱河谷面积上升,海拔1200—3000米范围呈现半干旱生态景观并向荒漠化过渡,水土流失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上游幅员面积的45%。由此,岷江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大为降低。
3.2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水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对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物种多样性。
梯级电站群的建立,改变了岷江上游径流的天然属性,尤其是在枯水季节,径流分配上的人工影响突出。由于整个岷江上游被多达10多个电站截断,同时又缺乏大型水库的缓冲,给岷江水生动植物造成严重的影响,原生水生环境遭到破坏。
3.3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物种的减少,尤其是特有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严重的影响了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对于任何物种维持和繁衍其生命、适应环境、抵抗不良环境与灾害都是十分必要的。
4.改善岷江水体环境,保护岷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建议措施
4.1改善水体环境的建议
1、整治上游的水电站。一条江河流域极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0%,而岷江上游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远远超过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极限,河流基流持续减少。应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不超过河流开发利用的极限。按照国家能源部书店发展规划,在都江堰以上区域,岷江流域总共将建设27个电站,其中15万千瓦以上的电站9个,15万千瓦以下到5万千瓦的9个,而5万千瓦以下的还有9个。
2、在建水电站以前,首先进行环境评估工作,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水电开发前必须做好流域规划。在进行水电开发时必须明确,河流规划是水电开发建设的主要基础和前提,水电开发未制定流域规划,或规划未获批准的,一律不得进行水电开发建设。 在进行流域规划时,应让规划环评提早介入。并且,环境评价必须从流域开发总体规划的层面上进行,并且必须早期介入,将管理点前移,在项目决策前的规划阶段,就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流域开发目标体系中。
3、尽制定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在电站发电或是其他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的效益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长期生态补偿和保护。
4、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污染严重区域加建污水处理厂、固体废弃物处理厂以减少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5、沿河流域都应该重视根据当地地形、气候特点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5.总结
岷江流经多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世界闻名的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一条具有重大生态价值的大江。岷江的水环境影响着岷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岷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影响着岷江。岷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保护岷江的“源远流长”有重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X826.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2-0147-01
生物入侵主要是指一些生物通过人类活动等形式传播到其分布区域之外的其他地区,这些物种被称作入侵物种,与生物物种的自然扩散不同。近些年以来,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增多,生物入侵现象也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生物入侵对生态安全、人类生存等都构成严重的威胁,目前关于生物入侵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但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影响已经明显的影响了人类的生存。
1 生物入侵现状分析
现阶段,生物入侵现状主要表现在入侵物种种类多、传播范围广、分布不均衡等几方面。首先入侵物种的种类相对较多,据国家农业部的数据统计显示,现阶段已经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入侵中国,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中职务包括豚草、水葫芦、飞机草、薇甘菊、毒麦、紫茎泽兰等,害虫包括美国白蛾、稻水象甲、苹果绵蚜等,动物包括非洲大蜗牛,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棉花黄萎病、松材线虫病、大豆疫病等。其次,入侵物种的范围广主要表现在农业种植区域面积等方面,比如1998年山西首发的红脂大小蠢蔓延波及到河南与河北,B型烟粉虱的爆发对中国23个省市地区的影响,水葫芦对云南、江苏、上海、湖北、河南等地区的影响。最后,入侵物种的分布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特定地区的特殊属性,比如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内蒙古、西北等地区较少出现生物入侵,水葫芦、蔗扁蛾等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地区,紫茎泽兰、飞机草等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2 生物入侵对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以来,生物入侵对中国的影响已经显著的表现出来,具体分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1)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区域内生命形态的属性,包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与生存环境。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遗传多样性主要是生物体内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包括显著不同的种群或种群内部的遗传性变异。在物种入侵后与当地生物杂交,便可推动物种的消失或者遗传多样性的消失,甚至造成入侵种群的遗传变异,进而提高入侵物种的环境适应性;其次表现在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方面,物种的多样性主要是指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属性与变化属性,外来入侵物种通过与当地物种竞争光、水、养分等,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通常受外来入侵物种的影响,会导致入侵地球物种结构出现单一化发展趋势,生态系统也出现结构性失衡,以云南洱海为例进行分析,自从其引进13个外来鱼种之后,之前有的17个特有鱼种就有五个接近消失。最后对生态系统的多样影响,主要指对生物圈中生活环境、生态过程、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入侵对本土的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传入广东地区的薇甘菊,在省内蔓延,形成环岛的杂草藤本群落,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亚热带地区季风气候,导致灌丛、藤丛等的逆向生长,对岛屿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对水资源的影响。外来入侵物种,主要是外来入侵植物,通过比当地植物多用或者少用降水量而影响到当地的水文环境与水文循环。以中国昆明的水葫芦为例,其大面积的声场导致枝叶覆盖了水面,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另外其对有害物质等的吸附作用导致水质的严重污染。另外,外来入侵植物的叶面积通常都比本地植物的叶面积大,因此其用水比例大,蒸发率高。同时还能改变其栖息地表的水文平衡,进而改变水分的分布,导致当地植物不能充分利用水源。
3)对土壤及大气环境的影响。外来物种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加速土壤的流失,造成土壤侵蚀,同时还能改变土壤的营养成分,导致当地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而最终濒临灭绝。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比如水葫芦对水域面积的覆盖导致阳光与空气不能很好的进入水体,导致大气环境质量变差。
3 生物入侵的控制策略分析
1)对潜在入侵的物种需要进行必要的预警监督机制。预防潜在入侵物种的危害,能够有效降低入侵物种的危害性。入侵物种的预警监督机制需要不断建立并完善针对外来入侵物种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同时还需要不断构建入侵物种的快速坚定方法,引进欧美等发达国家关于分子鉴定的技术,为中国外来入侵物种预防监督提供技术指导。另外还需要不断加大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对入侵物种的预防监督与控制能力。
2)对已经定居的入侵物种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彻底根除。入侵物种在定居后,其控制及根除会变得相对困难,现阶段,对已定居的入侵品种根除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法、化学法与生物防治法等,具体说来包括拔除、火烧、光照、砍倒、遮阴、杀虫或除草、控制群密度扩散等,由于入侵物种在其入侵的生态环境中发挥着其生态功能,因此对其根除会产生一定的次生效应,故在采取措施的同时,需要针对入侵物种进行根除预评定,分析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之间的关系,以推动生物防治的科学化发展。
3)还需要不断加强针对入侵生物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关于入侵生物学的基本作用机理、功能发挥、基础理论与指导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推动生物防治事业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生物入侵对被入侵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性均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入侵生物在被入侵区域还发挥着其特定的价值,因此在对生物入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注意入侵生物与本地生物之间的联系,科学的、规范的设定入侵生物防治与控制措施,推动生物防治事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
生物工程;环境保护;技术应用
1前言
生物工程是近年来一门崭新的学科领域,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是生命科学,但是由于其学科的综合性强,能够推广至很多领域的产品研发和新技术的应用。生物工程也在不同的需求中得到飞速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相关技术人才,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概念日益增强的今天,逐步应用于环境保护的工作中,由于其具有高效绿色环保的特点,因此在环境保护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2我国自然环境面临的问题
我国从解放后,经济逐步复苏,国家对工业生产也投入了许多资金和人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在解放后出现了快速增长,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再一次迈上了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飞快,无论是从工业生产还是居民消费水平,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这一切的发展却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在解放初期,由于工业水平比较落后,使用的机器设备都十分落后,技术水平也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工业生产都属于高能耗的生产模式,大量的生产造成我国自然资源的大量开采和浪费,随后的发展中,技术能力逐渐开始赶上发达国家,但是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仍然没有在人们心中扎根,经济发展还是在原有的模式下进行,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恶化,自然资源被人为破坏,很多独特的稀有资源都面临枯竭,自然环境开始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这种无节制的开发和破坏最终将会影响社会发展节奏。因此我国开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在保障工农业生产所必须的资源,大力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并积极寻找可替代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3当前生物工程技术的特点
中国现有的环境污染情况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再加上现代化生产和生活的排放,对环境保护的治理工作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现代化生物工程的发展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也由于近些年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使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物工程技术通过使用生物制剂将污染物从环境中分解,清除,整个过程不存在二次污染,且处理效果较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从环境系统的角度看,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引入的生物制剂,对环境的影响也小,通过对整个生态环境失衡的调平,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因此其环保功效显而易见。生物工程技术的灵活度高,能够根据不同污染物的特点,结合基因工程的先进技术有针对性的开展治理工作,并且从实践上现实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概念,逐渐在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治理领域表现出卓越的优势,受到环境保护领域工作的高度关注。
4生物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可以看出生物工程技术具有诸多优点,使得生物工程技术在环保领域受到广泛的欢迎,其主要的污染治理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整治。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无法替代的宝贵自然资源,然而由于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污染,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因为如果缺少了干净的水资源,人类将无法从事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更严重的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对污水的治理问题一直都是环境保护的重点问题,然而其他物理置换或者多层过滤等方法,无法彻底清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还容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随着清洁的水资源越来越少,环境保护领域向生物工程技术投入了研究,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使用生物工程的相关技术,利用生物制剂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分解代谢成为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没有威胁的清洁水,可以在不引入二次污染的同时达到较好的净水效果。废水问题是困扰现在人们的重点问题,如果有效处理废水呢?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达到有效成果。根据现代化城市对污水排放要求的提高,生物工程领域也发展了新型技术已达到排放标准,并推动污水处理产业的发展。
(2)空气的净化。实际上利用生物工程将空气净化的方法已经早已应用,现在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在空气净化领域广泛使用,由于这种方法对资金要求低,环保性能高,净化效果好,在未来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3)对固体垃圾的处理。固体垃圾也是环境污染的一种难以处理的问题,原有的方法通过掩埋等处理时间长,或者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方法,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生物分解代谢,有效将固体垃圾进行处理,还能够反复使用,减少垃圾处理的成本,其处理后的垃圾变废为宝,能够作为农业生产中的绿色肥料,使整个环境污染的处理过程循环成为一个环保过程,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是现如今最优的污染处理方法。
(4)利用生物技术维护环境。将生物工程技术延伸到对环境的维护领域也是一项重要的应用,可以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整治各种污染物的方法将自然环境净化,在现有基础上提升自然环境质量,在治理污染的同时防止污染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5结论
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整治和维护的领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将环境保护技术从现有的防御转为提前维护,保证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和谐统一,避免因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加强对生物工程的研发力度,促进相关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郭艳霞.论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科技与创新,2015,21.
[2]刘彪.探究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前景.房地产导刊,2015,9.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9-0216-01
生态系统应对生物入侵的方法是生态再平衡,但再平衡过程需较多时间,且会对区域经济与人类活动造成影响,因而应对生物入侵进行积极干预[1]。广西位于中国南部,与云南、贵州、湖南及广州接邻,存有800公里的国境线与1500该公里的海岸线,易发生生物入侵,需进行谨慎防控。本次研究以广西生物入侵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生物入侵对广西影响的基础上,总结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具体如下:
1外来生物入侵对广西生态环境的影响
1.1破坏生态系统。
广西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破坏生物遗传、影响生物功能两方面。从生物遗传角度分析:生物入侵后会与区域生物发生杂交,从而影响生物的遗传与物种多样性。如:“水茄”对广西河岸、海岸与湿地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均造成了严重影响。“飞机草”对广西灌木丛、平缓山及谷地地区的草本植物与灌木的演化方向造成严重影响。从生物功能角度分析:生物入侵后会破坏区域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从而破坏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动植物营养的作用,引发生态问题[2]。以牛蛙为例,产于美国的牛蛙在入侵广西后,迅速占领了广西湿地、耕地、动植物公园等地区,造成地区内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空气水分子含量减少等问题,从而导致区域内部分动植物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
1.2破坏环境安全。
广西生物入侵对环境安全的破坏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与环境功能損失两方面。从环境污染角度分析:由于缺乏天敌,入侵生物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从而造成环境污染。以福寿螺为例,福寿螺的代谢物中含有尿酸与氨氮,因而大量福寿螺代谢物推挤会导致水中溶解氧降低,从而改变水质,使区域水体发黑、发臭。从环境功能角度分析:入侵生物会破坏区域环境的净化功能,从而引发环境安全问题。以水葫芦为例,水葫芦在水体中大量繁殖会导致水体PH值与溶解氧下降。同时,优势水葫芦在水体表面会阻断光线穿透,导致水底生物在缺乏光照的情况下大量死亡。从而引发环境功能破坏,危及环境安全。
1.3造成经济损失。
广西生物入群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体现在入侵治理损失与环境保护损失。从入侵治理角度分析:根除入侵生物较为困难,目前尚无成功经济可供借鉴。而治理与防控往往需消耗大量经济费用,造成地区经济损失。以柑橘种植为例,在柑橘黄龙病菌入侵后,广西省需花费大量费用维护柑橘种植。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入侵生物对环境造成破坏后,区域政府需花费大量资金治理环境。以水葫芦为例,水葫芦入侵广西后大量繁殖,堵塞河道/航道、造成河床抬高等问题,部分水域地区甚至发生沼泽化问题。因而需要花费大量经济进行治理。
2广西省应对外来生物入侵的策略
2.1替代控制。
替代控制是依托动植物衍生规律而使用区域植物的额替代外来植物的一种生态防治方法[3]。通过种植区域本土植物或养殖本土生物,形成区域内土壤,空气与水流间的生态平衡。从而使入侵动植物丧失生存空间,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对入侵生物的抵制。替代控制其优势在于:付出较少的经济成本而实现的抵制生物入侵的目的。以基及树为例,基及树有名福建茶,属紫草科,是常绿灌木的一种。基及树性喜温湿气候,能在广西地区广泛生长。大量种植基及树能够有效应对空心莲子草的入侵。同时,种植基及树还能促进保持水土,维护环境安全。但,替代控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不能有效应对所有外来生物,因而需结合其他控制方法一起使用。
2.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通过构建新生态的方法治理入侵生物的一种生态防控方法。生物防治法要求从入侵生物区域内引入天敌,从而实现入侵生物与其天敌间的生态平衡,最终实现治理入侵生物的目的[4]。生物治理的优势在于通过生态的方法抵御物种入侵,能够实现保护环境与治理生态的双赢。以红火蚁为例,红火蚁生于南美洲,经由人工因素被代入广西后大量繁殖。红火蚁的天地为食蚁兽,因而广西省可以引入食蚁兽制衡红火蚁,从而实现生态再平衡。但生物防治法也存在一定问题:引入的生物是否会再次成为入侵的物种,是否在再平衡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平衡。因而,在引入的新物种时需设计严谨的引进策略,包括引入、监管、繁殖等。
2.3跨领域功能转化。
跨领域功能转化是指:转化入侵生物的功能与应用领域,从而在物尽其用的基础上实现治理入侵生物的目的其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对入侵生物的充分利用。以小龙虾为例,作为入侵物种的小龙虾经由人工转化被定义为例美食,跨领域进入餐饮界,不仅实现了治理,同时创造了经济收益。广西也可采用跨领域哦功能转化的方法治理入侵物种。如:牛蛙与福寿螺可以转化进入餐饮行业;五爪金龙、圆叶牵牛可以转化进入医药领域。跨领域功能转化的理论基础为:人类是一切生物的天敌。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多赢的基础上实现治理的目的。
总结
本次研究以广西生物入侵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生物入侵对广西影响的基础上,总结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具体包括:1.替代控制;生物防治、跨领域功能转化。而生物入侵治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这一问题还存有较大研究空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卢智增.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以广西博白县为例[J].学术论坛,2015, 38(9):115-119.
[2]庞淑婷,刘颖,朱志远.国内外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管理策略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5,5(12):99-103.
中图分类号:S1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气候环境始终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决定性因素。气象环境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发生可能会使作物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危及着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石河子市的主要气候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使农作物良好生长的对策,以适应农业的发展。
1 石河子市气候环境简介
石河子地区属于灌溉农业区,夏季短而炎热,冬季长而严寒,其气候干燥,主要表现为降水较少;年降水量较多的月份为4~7月,以北地区降水量为13.0~20.0mm,以南地区降水量21.7~27.6mm;深居内陆,高山环绕,海拔高度的差异较大,属于典型的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春季气温上升较快,夏季酷热,秋季降温迅速,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
石河子地区的日照也是新疆地区的一大特色,北部地区的日照时数一般高于南部地区,年日照时数为2721~2818h,各个地区的平均最多日照出现在7月。充沛的光照不仅加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对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也有重要作用。
2 气象环境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1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
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气温升高会加快地表水分的蒸发,使水分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极端天气现象。洪涝、飓风、干旱等都与气候变暖有很大关系。对农作物而言,降水和蒸发量的改变会使农作物在最需要水的时候出现干旱现象,若降水量不能相应地增加,就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气候变暖若没有新的适应技术,农作物的生长期就会普遍缩短,对物质积累和籽粒的产量有负作用,从而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2.2 低温冷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低温冷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灾害之一,对不同作物、品种和发育期的危害不同。农作物品种不耐低温,果树和蔬菜在0℃以下容易冻伤。农作物一般在出苗期和生育后期对冷害的防御能力较强,在抽穗、开花及灌浆初期等对冷害较为敏感。在较长时间内,冷害会使农作物的发育期延迟,导致作物减产,还会破坏作物的生殖器官,空壳较多而减产。冷害对于小麦、水稻、果树以及蔬菜等作物有很大影响。
2.3 干燥少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北疆气候干燥,突出表现为降水偏少。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只有200mm左右,为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一半。干燥少雨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不能够满足农作物在特定成长期内对水分的需求,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不能够补偿蒸腾消耗的水分,使植物体内的水分收支平衡失调,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乃至死亡。大范围的持续干燥少雨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的甚至会颗粒无收。
2.4 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日照时数减少,光照不足会导致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下降,使作物积累的养分减少,发育受挫,还会使病虫害增加,最终导致作物减产。对于棉花而言,习惯于较强光照,在晴天强烈光照少时对棉花的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都十分不利,再加上夏季的雨水较多,更容易造成蕾铃脱落。
2.5 大风灾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大风造成的灾害是由风的压力造成的,还往往伴随着暴雨、冰雹等灾害。在大风灾害的影响下,农作物的受害程度受密度、株高、行向、风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风可以使农作物的幼苗折断枯死,开花期遇上大风会影响授粉,成熟期遇上大风会使作物的植株出现倒伏、折断的情况,还会吹掉果实。另外,大风会使土壤中的水分大量蒸发,从而加重干旱。大风能够使农作物叶片表面的水分加快散失,在干热条件下,会加大农作物的耗水量,使作物的根部吸水不足,严重时可能会造成作物枯死。大风也会破坏农业生产设施,影响农事活动,传播病虫害,扩散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3 对策分析
为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实现农作物的良好生长,需要采取一系列适应性的行动,通过调整使作物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从而减轻灾害,提高作物的产量。
3.1 发展生物科技,选育适合气候变化的作物新品种
为取得重大的突破和进展,选育优良品种需要加强生物技术、光合作用、抗御逆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以提高人们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3.2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
调整农业结构就意味着要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计划地改进作物的品种布局。这就需要培育和选用抗旱、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运用稳产增产和防灾抗灾的措施预防出现不良现象的农业。在调整种植制度时要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等因素与气象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展对防御气象灾害和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研究。
3.3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为提高抗灾减灾水平和农业应变能力,需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强对节水农业及科学灌溉农业的研究、推广和应用,需要研制农业生产新工艺,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另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完善灌溉体系,开发智能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固化防渗,加强防治自然灾害的工程设施建设等措施,对增强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防御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气象环境是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问题,对于石河子地区来说,气候变暖、日照时数等都呈增加趋势,会对北疆的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农业是石河子市的支柱产业,但是该地区的经济水平较低,在应对气象变化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关注气象环境的变化对石河子市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城市主要是由密集的建筑物构成的“钢筋混凝土森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和建筑面积的急剧增加,建筑能耗将更加巨大,温室气体的排放更多,“城市热岛”现象将更为严重。建筑用地与居住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城市成为当今最受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屋顶花园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城市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同时,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美化城市、净化空气、改善城市气候和生态环境。
二、屋顶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屋顶绿化的主角是绿色植物,它具有生态学、心理学、物理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功能;它能够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它散发的气体物质具有杀菌作用,对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同时它对建筑物还具有隔热保温、隔声减噪以及保护防水层和屋盖结构等多种作用,被誉为是“有生命的建筑材料”。
(一)缓解“城市热岛”现象
所谓“城市热岛”现象,主要指城市聚热能力,来自于建设城市的钢筋水泥、土木砖瓦以及纵横交织的道路网,它们取代了原本能降低城市温度的树木和草地,让城市接受更多太阳的热量,同时又散发和反射出巨大的辐射热能,在太阳能和各种辐射热能的烘烤下城市的气温越来越高。也就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它反映的是一个温差的概念,只要城市与郊区有明显的温差,就可以说存在了城市热岛,城市热岛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但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来得更为明显。
建筑物的屋顶绿化对于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作用十分明显。有关资料表明,没有屋顶绿化覆盖的平屋顶,夏季由于阳光的照射,屋面温度比气温高得多。不同结构、不同颜色和材料的屋顶温度升高幅度不同,最高可达80℃以上,如图所示。
减少热容量的地面面积, 增加绿化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而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城区缺少土地,屋顶绿化解决了在有限的城市空间提高绿地效率这个问题。日本利用番薯进行屋顶绿化预防热岛现象,将屋顶表面温度从未绿化时的55℃降低到最高不到30℃,效果十分明显。日本东京的研究材料表明:东京市在20世纪年平均温度上升了3℃,如果东京城市的一半屋顶被绿化,夏季的最高日温可以下降0.84℃,而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每降低1℃,建筑物顶部的内部空调容量可降低6%,每天节省的空调费达100万美元。因此,降温而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其环境效益则是不可估量的。减少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譬如,在美国,夏季日常大城市市区的气温比周围郊区高3.3―4.4℃,仅在洛杉矶市,约15%的耗电量被用于抵消“热岛效应”所带来的市区升温,而美国为抵消“热岛效应”而多生产能源的成本每年竟达100亿美元之巨。
(二)可有效缓解城市绿化用地与建设用地矛盾
解决建筑用地与园林绿化用地矛盾的措施之一是在新建或已建的各类房屋本身寻找出路。建筑物垂直绿化,特别是屋顶绿化几乎能够以同等面积偿还支撑建筑物所占的地面,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漂亮,也开拓了城市的空间。
利用低、多层建筑屋顶作为绿化空间,可以使城市绿化面积大量增加,节省大量拆迁建绿地(广场)的资金,使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大大提高,对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城市人口密集、绿地少的矛盾效果明显。以济南为例,现有多、低层建筑屋顶面积约1100万m2,其中住宅占500多万m2,如果有50%的屋顶进行绿化改造,可使城市绿化面积增加近600万m2,如果屋顶绿化率达到80―90%,则绿化面积将更高。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2008年上海屋顶的绿化率仅0.19%,与发达国家的15―30%相差甚远,如将屋顶的绿化率提高到1%甚至更高,上海市将增加多少绿地面积是不言而喻的。
(三)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我们每个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现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得越来越差,空气中有害的物质越来越多,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氟化氢、氯气和氨气等等。而屋顶绿化中的绿色植物具有生产氧气、吸滞烟尘、吸收有害气体、杀灭细菌、改善气候等功能,被誉为“环境的自然保护者”,它对大气污染的净化和监测有着巨大的作用。
改善空气质量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1、 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要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因此可维持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据测算,一株百年的毛山榉,每小时吸收2352g二氧化碳,释放1712g氧气,超过成年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量。一年中,1公顷落叶林释放16吨、1公顷常绿阔叶林释放20―35吨氧气。可见,大自然的绿色植物为人们提供了新鲜的空气。
2、 吸滞大气中的烟尘
绿色植物,特别是树木,叶片表面往往都生长着绒毛,有褶皱或分泌粘液,对各种尘埃有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大气中的灰尘。据测定,一个缺林少树的城镇,每天的降尘量在850mg/m2以上,而城郊有树木的地区,每天的降尘量不足100mg/m2。
3、 吸收有害气体
许多植物对不同有害、有毒气体具有一定的吸收、同化作用。据试验得知,氟化氢气体通过40m宽的刺槐林后,其浓度的降低比相同宽度的空旷地快50%左右。一条宽15m的悬铃木林带后面一侧的二氧化硫浓度,比林带前面一侧的低一半左右。可见,绿色植物对有害气体的阻挡、吸收是十分明显的。
4、 减少空气中的细菌
植物的某些分泌物具有杀灭细菌的作用,从而可以减轻大气中的细菌污染。南京植物研究所1994年在当地测得,就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数目而言,绿化差的中华门火车站为49700个,没有绿化的公路上为44050个,有绿化的公路上为24480个,柏树林中只有747个,而松树林中仅有589个。可见闹市区街道和没有绿化的公路上空气中的细菌要比绿化地区高很多倍,这首先因为绿色植物能杀灭空气中散布着的各种细菌,其次,绿化地区灰尘少使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缺乏依附物质。
因此,城镇中的各类绿色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的作用和保护环境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而对城市中的屋顶进行绿化改造可以有效地、大幅度地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各类绿色植物,是值得人们重视和改善现在日渐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中图分类号:P733.22 文献标识码: A
噪声是发生体做无规则时发出的声音,声音由物体振动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通常所说的噪声污染是指人为造成的。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10]。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产业革命以来,各种机械设备的创造和使用,给人类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但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强的噪声。
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正在欣赏音乐的人来说是乐音,但对于正在学习、休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可能是一种噪声。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此时声音可能成为噪声或乐音。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三种,它们是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和生活噪声。
1.交通噪声 交通噪声主要是由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来的。如汽车、飞机、火车等都是交通噪声源。调查表明,机动车辆噪声占城市交通噪声的85%。飞机运输噪声、水陆交通运输噪声,虽然影响面广,但从直接造成显著的危害来说,机动车所占的比例较大。
2.工业噪声 工业噪声主要来自生产和各种工作过程中机械振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扰动而产生的声音。城市中各种工厂的生产运转以及市政和建筑施工所造成的噪声振动,其影响虽然不及交通运输广,但局部地区的污染却比交通运输严重得多。因此,这些噪声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应予重视。
3.生活噪声 生活噪声主要指街道和建筑物内部各种生活设施、人群活动等产生的声音。如在居室中,儿童哭闹,大声播放收音机、电视和音响设备;户外或街道人声喧哗,宣传或做广告用高音喇叭等。这些噪声又可以分为居室噪声和公共场所噪声两类,它们一般在80分贝以下,对人没有直接生理危害,但都能干扰人们交谈、工作、学习和休息。
环境噪声的危害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环境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危害。当人们进入强噪声环境是,就会感觉到噪声刺耳难受,离开噪声环境后,耳朵还会嗡嗡作响,甚至出现听觉的敏感性下降,听阀提高,听不清一般的说话声。如果这种境况持续时间不长,脱离噪声环境后听觉敏感性不久就会恢复,这是生理上的适应。但是,长时间受到过长的噪声刺激,引起内耳感音性器官的退行性变化,就会由功能性影响变为器质性损伤,听力下降,称为噪声性耳聋。
2.环境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危害。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和丘脑下部的植物神经中枢,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反应。根据噪声强度、性质的不同及接触时间的长短,有不同程度变化。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后,可能出现头疼、头晕、耳鸣、心悸、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症状。
3.环境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噪声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血压升高或降低,尤其是原来血压波动大的人,接触噪声后,血压变化更为明显。
4.环境噪声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经研究,在中等强度噪声(70~80 分贝)作用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在大强度(100 分贝)噪声作用下,则功能减弱。动物实验在噪声影响下,初期卵巢功能亢进,后期功能下降,性周期紊乱,生仔率下降。[4]
5.环境噪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噪声可引起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胃液分泌异常,胃蠕动减弱,食欲下降,甚至发生恶心、呕吐。
6. 环境噪声对孕妇的影响。孕妇长期处在超过5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会使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并出现精神紧张和内分泌失调,严重的会使血压升高、胎儿缺氧缺血、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流产。
7.环境噪声对幼儿的影响。婴幼儿经常受噪音的刺激、会引起精神委靡、烦躁不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现象,并使内分泌发生紊乱,防碍婴幼儿身心健康与智力发育,噪音还会影响视力,诱发眼病
8.环境噪声对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影响。环境噪声主要影响居民的休息和睡眠。脉冲噪声比连续噪声危害大,夜间噪声比白天噪声影响更大。有人做过实验,发现在40~45 分贝(A)的噪声刺激下,睡眠人的脑电波就出现觉醒反应。说明45 分贝(A)的噪声级会产生干扰,使人睡眠深度下降,多梦、熟睡的时间短;也有人发现长期暴露在强噪声的环境中即产生软弱无力、想睡觉,但又不能熟睡,离开此环境进入安静休息的环境,则有兴奋起来。
在明确了不同类型噪声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对策的基础上,要根据不同噪声的特点,把噪声污染防治对策贯穿到噪声污染防治的各种手段中。这些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运用技术措施防治噪声污染。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噪声,制订不同的污染防治技术路线,对消声、隔声、减振等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制订技术规范,指导和规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设计和工程建设活动,保证噪声污染防治工程和设施建设质量,发挥防噪降噪的作用。
我们参观药用植物园时,发现许多种在路旁的玉簪在阳光照射下有点打蔫。听老师介绍说,玉簪是一种喜欢阴性环境的药用植物,打蔫可能是由于光照过强的缘故。于是,我们联想到许多问题――现在常用于绿化的阴生植物经常暴露阳光照射强烈的环境中,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光照过强会对喜阴性的药用植物产生哪些影响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决定选择光照这种环境因子对阴生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作为研究课题。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药用植物的影响,我们通过比较和分析,选用以枝叶等地面部分人药的荚果蕨、粗榧、玉簪三种药用植物分作为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的代表进行研究。这三种植物不但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还常常被众多植物园和公园广泛栽培用以美化环境,因此掌握光照强度对它们的影响规律还可以为园林部门更好地栽培它们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目的
1 通过比较三种阴生药用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环境下的生长状况,分析光照这种环境因子对植物产生的影响。
2 通过分析数据,确定有利于这三种阴生药用植物生长的光照强度范围。
3 为药用植物发挥最大的药用价值提出保护建议,以培养高品质药用植物。
二、研究流程
三、研究结果
1 粗榧
从图2看出,位于光照强度较低地点的两棵粗榧冠幅较大,粗榧的冠幅和光照的强度成反比。此外,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其株高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
如图3所示,光照强度相对较低的两棵植株的基部分枝远远高于另外两棵,此外小枝上的叶片数目较少,最末级小枝与次末级小枝顶端的角度也较小。
从图4可以看出,光照强度弱的粗榧的最末级小枝的干重明显大于生长在光照强度强的地点的粗榧。
2 玉簪
分析图5不难发现,两棵种在光强比较弱的地点的玉簪的株高相对较高,冠幅也略大一些。
通过比较数据得出,光强较低的两棵玉簪叶片的长度和宽度都大于光强较大地点的玉簪叶片,如图6所示。
图7显示,光照强度对玉簪的叶片数目没有明显的影响。
如图8所示,光照强度越强,分枝的干重越小,由此推论,玉簪的一个分枝的干重和光照强度成反比。
总重受叶片数目和每个叶片质量两个指标的共同影响,从图9可以看出,玉簪的总重同光照强度之间并没有明显关系。
3 荚果蕨
从图10可以看出,不同光照强度下荚果蕨的基部分枝数、叶片上的小叶数、小叶片与叶轴的角度和叶片长度的差异都不明显。
如图11,荚果蕨在不同光照下的叶片干重及总重变化不规律。
四、分析与讨论
有研究认为,光照强度的变化会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尤其对土壤和冠层的温度、湿度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较大(绍辉,1998),植物解剖形态特征发生变化正是上述各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光照强度对三种药用植物冠幅的影响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光照强度同粗榧和玉簪的冠幅呈反比;而光照的强弱对荚果蕨冠幅的大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冠幅增大对以观叶性为主的植株(如玉簪)较为有利,可以提高其观赏价值。
2 光照强度对玉簪叶片大小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耐阴植物强的植物,茎不会徒长,而是尽量扩展其叶片,以适应弱光(白伟岚等,1999),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玉簪的叶片在弱光下较大,验证了这一规律,反映出玉簪较好的耐阴性。
3 光照强度对三种药用植物小枝(叶片)干重的影响
干重是植物除去水分后剩余的有机物的重量,可以反映出植物在一段时间内光合作用的强弱。因此可以作为判断植物生长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粗榧和玉簪的小枝(叶片)干重均在光照较低的情况下较重,充分反映出阴生的环境更适于他们的生存。而对于粗榧来说,小枝的干重越大,其中药用成分的含量更多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药用价值也就越高,因此选择较低的光照对粗榧十分重要。
4 光照强度对三种不同植物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
在我们所选择的三种阴生植物中。粗榧对光照强度的变化最为敏感,表现出明显的喜阴性;玉簪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株高、冠幅较大,叶片干重增加,也表现出一定的喜阴性,荚果蕨虽然有关资料记载该种是阴生植物,但我们的实验结果并没有验证这一说法,这一方面说明它们在光照5000-100001ux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五、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光照强度的变化对三种阴生植物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对冠幅和小枝的干重的影响最大,成反比关系。在基部分枝数、分枝干重、总重、小枝上叶片数、最末级小枝和次末级小枝顶端的角度等方面,三种植物呈现不同的结果,粗榧和玉簪同光照强度的变化大多呈现一定的相关性,而荚果蕨的变化则不明显。对粗榧和玉簪而言,光照强度约为3000-5500lux之间的条件下生长的较好,光照强度不应太强。
2 建议
粗榧的枝干、叶片等皆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为了让粗榧生长的更好,积累更多的生物量。我们建议在栽种粗榧时应该将这种明显喜阴的植物种植在高大建筑物的阴面。可作为建筑绿化。又对生长有利,还节约资金。
目前公园里的玉簪大多以观叶为主,观花为辅,过强的光照无疑会灼伤叶片,所以在栽种时应该尽量避免阳光长时间直射的路边和空旷的地方。可以选择阳光稀疏的林下、建筑物的背阴面作为栽种地点。
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8-1528-04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环境胁迫。植物次生代谢产物(Secondary metabolites)是由次生代谢(Secondary metablism)产生的一类细胞生命活动或植物生长发育正常运行的非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次生代谢产物通常也是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次生代谢产物在药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类、化学、药理药效等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研究环境胁迫对中药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刚刚起步[1]。
研究逆境条件下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和积累变化以及药效成分变化的机制,可为药用植物栽培环境的选择以及相适应的栽培技术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这将有利于传统中药药源植物的标准化和目标化种植,并对中药材质量控制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环境胁迫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1.1光照胁迫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光照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初生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在植物化学生态研究中,光照也是广泛受到重视的生态因子,它影响着许多植物次生代谢过程[2]。很多情况下适当改变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及光质,在一定程度上可刺激药用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王洋等[3]研究发现喜树幼苗叶片的喜树碱含量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光强为全光照的40%时喜树碱含量显著增加,但光强为全光照的20%时(严重遮阴),喜树碱含量降低,分析认为喜树碱含量的变化是喜树幼苗通过次生代谢过程对不良环境(遮阴)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广西莪术为阳生植物,陈旭等[4]研究发现,通过人为的遮阴使其光照强度减少至自然光照强度的85%,该环境条件下莪术挥发油和莪术醇含量最高。王华田等[5]有相似的报道,银杏叶片中的黄酮和内酯含量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人为遮阴处理后叶片黄酮和内酯含量发生变化,在42%的自然光照强度条件下,黄酮含量和内酯含量最高。人参在人工栽培时需要遮阴,在20%的透光棚下根中人参皂苷的含量最高[6],叶片中皂苷的含量以在15%透光棚下最高[7];光强过大时人参皂苷的含量反而下降,可能与光强过大造成叶片损伤有关。生于阳坡的金银花中氯原酸的含量高于阴坡[8];颠茄在露天栽培时的阿托品含量为0.70%,而隐蔽条件下则为0.38%[9]。绞股蓝在相对光照度为70%左右时绞股蓝总皂甙含量最高[10]。可见,不同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对光强的需求不一致。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来调整光强,可提高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在适宜的光照强度下,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金航等[11]研究发现,日照时数是影响三七皂苷含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日照时数高的产区所产三七中皂苷成分较高。李昌爱等[12]有相似的报道,山东平邑所产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最高,河南密县的次之,而云南大理的最低,分析认为在同一时期内山东的平均日照时数为三地最长,对提高药效含量有积极的影响。吴庆生等[13]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日照时数是影响我国西洋参总皂苷生物合成的主要气候因子,延长日照时数可提高西洋参皂苷的含量。朱仁斌等[14]研究我国皖西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西洋参总皂苷方面也有相似报道,西洋参中各种单体皂苷级总皂苷的量随日照时数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
光质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与含量有明显影响,郑珍贵等[15]研究发现,红光比蓝光更利于长春花细胞中生物碱的合成。赵德修等[16]认为,蓝光对水母雪莲愈伤组织黄酮合成的促进作用最强,其次是远红光和白光,红光最低。阎秀峰等[17]在高山红景天的研究上有不同发现,在临近收获的最后一段时间,用红色薄膜进行处理,可显著提高根的红景天甙含量。张泽岑等[18]用红、黄、蓝、黑色等薄膜覆盖茶树,结果显示黄色薄膜处理后茶树的花青素含量最高,而红色薄膜处理下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蓝光、黄光对灵芝多酚氧化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且以蓝光最强[19]。国外Kee等[20]在荧光、金属卤化物灯光、红光、蓝光等条件下培养人参发状根,发现荧光照射发状根中人参皂苷积累程度最高。国内王铁生等[21]则发现紫色膜和黄色膜覆盖下人参总皂甙含量明显提高,深蓝色膜下人参总皂甙含量明显下降。苏文华等[22]研究无色和有色塑料膜覆盖处理后灯盏花黄酮含量变化,结果显示光强和光质影响灯盏花生长与总黄酮量,蓝色膜下植株的黄酮量最高。冷平生等[23]研究发现,光质对萜类内酯的生物合成和积累有影响,紫色膜处理的银杏萜类内酯含量最高,为3.89 mg/g,比白膜(对照)高85.23%。
1.2水分胁迫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水是植物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环境因子,水分胁迫对农作物、经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4]。有研究表明药用植物活性物质能对水分胁迫作出响应。李霞等[24]通过池栽法和渗灌控水方式设置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和水涝3种水分处理,比较不同水分胁迫下,黄檗幼苗小檗碱、药根碱及掌叶防己碱含量的变化。总体上轻度干旱有利于小檗碱、药根碱、掌叶防己碱的合成与积累,重度干旱处理下幼苗3种生物碱的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而水涝处理则导致幼苗3种生物碱的含量显著降低。兰小中等[25]的研究发现,适当干旱胁迫处理药用植物中华芦荟,可增加单位干质量芦荟叶片中的芦荟苷含量。分析认为主要是在水分胁迫的条件下次生代谢活跃,光和作用减弱,同化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苷的含量。蔡娜等[26]研究了水分胁迫条件下苦荞幼苗黄酮类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可以提高荞麦黄酮和芦丁的含量。石进校等[27]研究了干旱胁迫下羊藿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羊藿总黄酮含量与早期的抗旱性之间有明显相关性,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总黄酮含量升高。沈志滨等[28]对东北龙胆根中有效成分的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龙胆根中有效成分的积累受栽培区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水分是最重要环境因素。此外,许多研究还表明,植物水分的供应状况直接影响到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如东莨菪在干旱情况下阿托品含量高达1.0%,而在湿润环境中则仅有0.4%;金鸡纳树在雨季不能形成奎宁,但在高温干旱条件下却具有较高的含量[29]。
通常情况下适度干旱胁迫能够刺激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淹水条件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影响不显著[30,31]。而顾永华等[32]通过研究得出不完全一致的结果:茅苍术挥发油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有敏感期,为生殖生长期;在茅苍术果后期进行适当的涝渍胁迫有利于茅苍术根茎生长和挥发油含量的提高。分析认为茅苍术的道地产区,其生殖生长期正处于夏季高温干旱季节,茅苍术对轻度干旱胁迫不敏感,但对涝渍比较敏感。
1.3病虫害等生物因素胁迫对药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次生代谢产物的生态学功能主要是抗病、抗虫[33]。各种胁迫因子致使植物产生和累积的次生代谢产物通常称为植保素(Phytoalexin)[34],植保素是植物受病原微生物或非病原微生物以及其他因素刺激,而在受感染或受刺激的部位及其周围产生和积累的具有抗菌活性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是植物受病原菌侵染后防卫反应在生化上的重要表现[35]。感染病虫害会使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增加。迄今为止,已发现有几百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真菌、细菌、病毒甚至线虫的作用[1]。Deavours等[36]研究报道,苜蓿叶感染茎点霉(一种真菌病原体)后,苜蓿叶片中的异黄酮成分芒柄花素苷和苜蓿素的含量增加。许多研究表明,植物在受昆虫为害后,次生代谢过程会受到影响,其中酚类化合物含量的增加是最明显的一个变化[37],并进一步明确了这类由虫害诱导产生的挥发物中,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为萜烯类物质[38]。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具有腐生、共生、寄生性的微生物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及活性物质的产生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天麻、石斛、猪苓等一类药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必须要有某一种微生物来提供营养。如没有蜜环菌提供营养,药材天麻就不会形成。而且,不同生物学类型的蜜环菌,对天麻的生物量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还有很大的差异[2]。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微生物成为了这类药用植物生长及影响药材质量的关键因子。此外,某些药用植物中个别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生理活性成分,如红豆杉的树皮中含有活性较强的抗癌物质紫杉醇,有研究人员从短叶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出一种内生真菌(Taxomyces andreanae)也能产生紫杉醇[9]。
1.4盐及矿质元素胁迫对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适度盐胁迫可以提高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量。Jeong等[39]在人参毛状根培养时进行盐胁迫处理,发现加入少量的硒、NiSO4和NaCl可提高毛状根中的人参皂苷含量。杨秀红等[40]通过设计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分别浇施甘草幼苗及1年生温室移栽苗,发现适度NaCl胁迫处理后,甘草根中甘草酸含量显著提高。郭兰萍等[41,42]研究发现,道地药材苍术的形成受到缺钾及高温胁迫。张檀等[43]初步研究了6种矿质元素与杜仲6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关系,通径分析结果显示,镁对这6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和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锰则有负影响作用。
2环境胁迫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诱导机理
国外有学者从植物生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假说。
2.1生长/分化平衡假说
生长/分化平衡假说认为[44],在水、光照等资源充足时,植物以生长为主,而在资源匮乏时,植物以分化为主,任何对植物生长影响超过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环境因子(如营养匮乏、CO2浓度高,低温等)都会导致次生代谢产物的增多。分析其理论背景是植物的生长发育从细胞水平上可分为生长和分化两个过程,药物活性物质作为植物的次生代谢物质,是细胞成熟和特化这一生理活动过程的产物。因此药用植物随着生长年龄的增大和老化而药效成分含量增大。
2.2碳素/营养平衡假说
碳素/营养平衡假说认为[45],植物体内以碳(C)为基础的次生代谢产物(如酚类、萜烯类等)与植物体内的C/N(碳素/营养)比呈正相关,而以氮(N)为基础的次生代谢物质(如生物碱等含N化合物)与植物体内的C/N比呈负相关。该假说主要是解释于营养胁迫后,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机理。该假说的依据是在营养胁迫时,植物的生长速度会大大降低,但是光和作用变化不大,碳、氢等元素积累加快,因此,以碳为基础的酚类、萜烯类物质就会增多。该假说与生长/分化平衡假说都认为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产生是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而引起植物体内物质积累的一个被动过程。
2.3最佳防御假说
最佳防御假说认为[46],植物只有在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所获得的防御收益大于其生长所获得的收益时,才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植物在胁迫环境下生长缓慢,植物受损的补偿能力较差,此时,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成本较低,次生代谢产物的防御收益增加。因此,植物在环境胁迫下会产生较多的次生代谢产物。
2.4资源获得假说
资源获得假说认为[47],植物在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会生长缓慢且次生代谢产物含量高,反之,在良好的自然条件下,就会生长较快且次生代谢产物含量低,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该假说与最佳防御假说有相似之处,都认为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的产生是随着植物自身生产成本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主动过程。
3结语
随着人类回归自然愿望的愈加强烈,开发天然药物日渐兴起,大量药物植物资源日渐匮乏,迫切需要有效、持续地利用好现有的自然资源。当前,关于植物次生代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次生代谢产物的细胞工程及转基因工程,而要使细胞工程及转基因工程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生产,就必须明确植物次生代谢的途径及作用,特别是探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产量,这也是天然药物开发能否真正应用于生产实际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已开始从分子水平更深入、全面地探讨次生代谢与环境的关系。探索和阐明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环境关系,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植物生物工程的效率和质量,也有助于传统中药药源植物的标准化和目标化种植。
参考文献:
[1] 黄璐琦,郭兰萍.环境胁迫下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及道地药材的形成[J].中国中药杂志,2001,32(4):227-280.
[2] 郭继明,淮虎银.药用植物与环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56.
[3] 王洋,戴绍军,阎秀峰.光强对喜树幼苗叶片次生代谢产物喜树碱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24(6):1118-1122.
[4] 陈旭,曾建红.光照强度对广西莪术挥发油及莪术醇含量的影响[J].广西植物,2008,28(5):694-697.
[5] 王华田,谢宝东,姜岳忠,等.光照强度对银杏叶片发育及黄酮和内酯含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4(5):617-622.
[6] 张治安,徐克章,任跃英,等.光照条件对参株碳水化合物和人参皂甙含量的影响[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4,16(3):15-17.
[7] 程慧,宋新波,张丽娟. 人参皂苷Rg3与Rh2的研究进展[J]. 药物评价研究,2010,33(4):307-311.
[8] 李强,任茜,张永良,等.生境、采收期、贮藏时间等因素对秦岭金银花氯原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0):594-595.
[9] 陶曙红,吴凤锷.生态环境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3,15(2):174-177.
[10] 邓铭,钟山,任波,等.光照强度对绞股蓝总皂甙含量的效应研究[J].湖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1(2):102-103.
[11] 金航,崔秀明,朱艳,等.气象条件对三七药材道地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6):825-828.
[12] 李昌爱,姚满生,郭宏滨. 金银花产地和类型对其质量的影响[J].中药材,1993,16(5):5-6.
[13] 吴庆生,朱仁斌,宛志沪,等.西洋参有效成分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2,22(5):779-782.
[14] 朱仁斌,吴庆生,宛志沪,等.皖西山区海拔高度对西洋参有效成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1,22(1):19-22.
[15] 郑珍贵,缪红,杨文杰,等.营养和环境因子对长春花激素自养型细胞生长和阿玛碱生成的影响[J].植物学报,1999,41(2):184-189.
[16] 赵德修,李茂寅,邢建民,等.光质、光强和光期对水母雪莲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生物合成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1999,25(2):l27-l32.
[17] 阎秀峰,王洋,尚辛亥,等.光强和光质对野外栽培高山红景天生物量和红景天甙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24(4):674-679.
[18] 张泽岑,王能彬.光质对茶树花青素含量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2,20(4):337-339.
[19] 吴惧,徐锦堂.光质对灵芝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及其灵芝产量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0,21(4):28-30.
[20] KEE W Y,HOSAKATTE N M, EUN J H,et al.Ginsenoside production by hairy root cultures of Panax ginseng: influence of temprature and light quility[J].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5,23(1):53-56.
[21] 王铁生,刘明孝.人参光合生理研究:Ⅱ.不同光质对人参生药、生理特性及人参皂甙含量的影响[J].中草药,1989,20(4):30-33.
[22] 苏文华,张光飞,李秀华,等.光强和光质对灯盏花生长与总黄酮量影响的研究[J]. 中草药,2006,37(8):1244-1247.
[23] 冷平生,苏淑钗,王天华,等.光强与光质对银杏光合作用及黄酮苷与萜类内酯含量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2,11(1):1-4.
[24] 李霞,王洋,阎秀峰.水分胁迫对黄檗幼苗三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7,27(1):58-64.
[25] 兰小中,杨春贤,陈敏,等.水分胁迫对中华芦荟部分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106-109.
[26] 蔡娜,淡荣,陈鹏,等.水分胁迫对苦荞幼苗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4):91-93.
[27] 石进校,易浪波,田艳英.干旱胁迫下羊藿总黄酮与保护酶活性[J].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80-83.
[28] 沈志滨,韩建锐,刘建军,等.东北龙胆根中有效成分积累动态规律初探[J].黑龙江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2):82-85.
[29] 张永清,李岩坤.影响药用植物体内生物碱含量的因素[J].齐鲁中医药情报,1991(3):10-12.
[30] 徐鹏,刘长利,许利平,等.干旱胁迫下甘草酸合成与脱落酸的相关性初步研究[J].中草药,2010,41(8):1375-1377.
[31] 王红星,乔传英,古红梅. 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376-11377.
[32] 顾永华,冯煦,夏冰.水分胁迫对茅苍术根茎生长及挥发油含量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17(3):23-27.
[33] 袁秀云,谢慧玲.植物次生物质在植物防御中的作用[J].焦作大学学报,2004,18(4):52-54.
[34] 李端,周立刚,王蓟花,等.茄科植保素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1):84-87,79.
[35] 胡小平,孙卉,蔡文启,等.植物芪类植保素研究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1):157-160.
[36] DEAVOURS B E, DIXON R A.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isoflavonoid biosynthesis in alfalfa [J]. Plant Physiol,2005,138(4):2245-2259.
[37] BRYANT J P,REICHARDT P B,CLAUSEN T P,et a1.Effects of mineral nutrition on delayed inducible resistance in Alaska paper birch[J].Ecology,1993,74(7):2072-2084.
[38] DICKE M.Local and systemic production of volatile herbivore-induced terpenoids:their role in plant-herbivore mutualism[J].J Plant Physiol,1994,143(4-5):465-472.
[39] JEONG G T, PARK D H.Enhanced secondary metabolite biosynthesis by elicitation in transformed plant root system:effect of abiotic elicitors [J].Appl Biochem Biotechnol,2006,130(1-3):436-446.
[40] 杨秀红,李建民,董学会,等. 外源甘草酸对NaCl胁迫条件下甘草幼苗生长、根部甘草酸含量及几种与盐胁迫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3):441-444.
[41] 郭兰萍,黄璐琦,阎洪,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苍术道地药材气候生态特征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5, 30(8):565-569.
[42] 郭兰萍,黄璐琦,邵爱娟,等.苍术根际区土壤养分变化规律[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9)):1504-1507.
[43] 张檀,白明生,刘丽,等.几种矿质元素对杜仲叶次生代谢物的影响初探[J].两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1):119-122.
[44] FRISCHKNECHT P M, SCHUHMACHER K, MULLER-SCHARER H,et a1.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senecio vulgaris from contrasting habitat types:growth and pyrrolizidine alkaloid formation[J].J Chem Ecol.2001,27(2):343-358.
在地缘环境中历经漫长岁月的时光雕琢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精神浓缩,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种内在灵魂,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推动力、向心力、凝聚力。它渗透在其风俗习惯、艺术活动之中,内化于民族成员个人的自觉信念、理想和追求,转化为民族成员个人的情感、道德和意志,使本民族成员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指导民族实践行为。在民族的舞蹈活动中,民族成员能够真切地感受、深刻地把握民族精神的真谛。汉族的大型舞龙活动,含有民族意识的认同,含有一种潜在的凝聚力。通过舞龙,强化了巍巍中华自强不息、奋起腾飞的民族精神,刚健有力、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
一个民族的集体性格会表现出民族成员性格的共同性,它影响人的形体动作特征与形体表达。维族性格开朗活泼、幽默风趣,他们高兴时会摇头摆颈,这些动作被吸收到了“赛乃姆”里,形成了移颈、摇头动作。羌族的民族性格勇武不屈、豪放豁达,“跳盔甲”手执兵器、分列对阵而舞,威武雄壮,尽显粗犷性格。朝鲜族性格既沉着坚韧又内敛含蓄,故其舞蹈风貌是潇洒柔婉与刚劲跌宕兼而有之。因此,民族舞蹈也是“性格舞”,其动作性格正来源于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