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2 07:39: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德育答辩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是为了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的答辩学生,对其所着论文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答辩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对于答辩学生来说,答辩的目的是能通过论文答辩,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毕业生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资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二、答辩过程
本科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即答辩老师与撰写毕业论文的毕业生面对面,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的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我校实行答辩过程一分为三的形式,即指导老师指导、评阅老师评审和论文答辩3个环节。
(一)宣讲论文
在答辩会上,先让学生用1”-15分钟概述论文的标题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可以事先准备好讲稿,讲稿是答辩学生在答辩时宣讲的稿子,它比摘要详细一些,根据所限定的宣讲论文的时间而定,最好能在规定时间内宣讲完,否则会影响评委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同时,可借助多媒体或幻灯片,尽可能脱稿宣讲。
(二)问题答辩
主答辩老师一般提2-3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准备1”-15分钟,再来回答;或由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立即作答,随问随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数个问题,学生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适当插问。
(三)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包含毕业论文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其中论文评阅成绩由导师评阅成绩和1-2位论文评审人评阅成绩组成。评阅成绩依据包括开题报告的情况、学生的业务水平、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过程中的工作态度等。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分值比例,由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毕业论文的成绩按百分制记分,其中优秀比例控制在2”%左右,优秀的毕业论文必须参加学院的大组答辩,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总体应呈正态分布。各学院根据本学院制定的评选细则评选院级优秀毕业论文,申报后,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参照相关规定对申报的优秀毕业论文进行评审。教务处公示评审结果,公示时间为1周。经公示无异议并报分管校领导批准后公布评选结果,并由教务处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册。
(四)论文存档
学生毕业论文的资料要以纸质形式装入学生毕业论文资料袋;同一专业所有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汇总资料,要以纸质形式和电子文档形式(光盘)装入毕业论文专业汇总资料袋。学生的毕业论文要长期保存。学生个人毕业论文资料袋材料包括: (1)毕业论文任务书; (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指导教师中期检查报告; (4)毕业论文正文; (5)导师评阅表及评阅人评阅表; (6)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表; (7)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专业汇总的毕业论文资料袋材料包括: (1)按专业汇总的毕业论文任务安排情况表; (2)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补充规定; (3)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4)毕业论文组织安排(包括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名单及参加大组和小组答辩教师名单、学生分组名单和答辩时间安排表等); (5)同一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汇总表; (6)同一专业所有学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电子文档(光盘若干张)。
三、答辩技巧
答辩是审查论文写作质量的一种补充形式。教师在答辩会上提出一些问题,让答辩学生回答,以便进一步了解答辩学生立论依据及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答辩学生为取得满意的成绩,应掌握必要的答辩技巧。
(一)答辩前的准备
答辩前的准备,最重要的是答辩学生的准备。要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和效果,关键在于答辩过程的表现。答辩学生在提交了论文之后,不能有所松懈,而应抓紧时间积极准备论文答辩。
1.认真做好幻灯片。幻灯片主要内容应包括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姓名,选择该题目的起因,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以及本论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学位论文答辩一般要求将讲稿与多媒体或幻灯片紧密结合在一起。幻灯片内容要简洁,控制在1”-2”页。宣讲用的图表宜精简且具有代表性。图要选可视性强、趋势明显,不同曲线最好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在论文中使用的表格如不适合宣讲时,表格项目尽量简化。一般行不超过4项,列以1”项以内为宜。说明趋势、表示差距的表格可改用图表示,因为图比表更易理解,解释起来节省时间。
2.熟悉论文全文。要熟悉论文的主体和结论部分的内容,明确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论题的基本依据;弄懂弄通论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的确切涵义,所运用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仔细审查、反复推敲文章中有无自相矛盾、谬误、片面或模糊不清的地方,有无与党的方针政策相冲突之处等[8]。如发现有上述问题,就要及时补充、修正和解说等。只要认真设防,在答辩过程中,就可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和沉着应战。
3.掌握相关知识。如自己所研究的这个论题学术界的研究已经达到的程度,存在的争议,自己倾向哪种观点及理由;重要引文的出处和版本;论证材料的来源渠道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材料都要在答辩前做到有比较好的了解和掌握。
4.总结不足之处。论文有哪些应该涉及或应该解决,哪些在论文中未涉及到或涉及很少等,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是在研究过程中确已接触到并有一定的见解,还是力所不及而未能接触的问题,只是由于觉得与论文表述的中心关联不大而没有写入的问题等。
(二)答辩会的表现
1.携带必要的资料。首先,学生参加答辩,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如果一时记不起来,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和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更好地理解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同时可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自然。
2.树立良好的信心。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可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3.听清问题再作答。老师在提问时,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思路略记在本子上,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听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答。只有这样,才会避免答非所问。
4.答题要简明扼要。在弄清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能犹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和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
5.答题时不可强辩。有时老师对答辩学生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答辩学生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学生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是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与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答辩学生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问题,就应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学生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6.有冲突展开辩论。答辩中,有的老师会提出与论文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答辩学生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答辩老师在提出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问题。
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答辩学生作出正确和全面回答,不具有商讨性;对于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互相切磋商讨[9]。如果答辩学生所写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和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老师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与论文不同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答辩学生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察答辩学生的答辩能力或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答辩学生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时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和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答辩学生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这样的辩论,答辩老师不仅不会为难答辩学生,相反会认为其有水平,基础扎实。
勒脚是外墙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由于勒脚位于建筑墙体的底部。承担的上部荷载多,容易受到雨,雪的侵蚀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因此需要对这部分加以特殊的保护。 自室外地面算起。勒脚的高度一般应在500mm以上,有时为了建筑立面形象的要求,经常把勒脚顶部提高到首层窗台处。主要作用是防止地面水、屋檐滴下的雨水的侵蚀,从而保护墙面,保证室内干燥,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勒脚高度并没有严格规定,普通按室内外地坪高差取值。
2.墙身防潮层有哪几种做法?特点如何?你在设计中如何考虑?
墙身水平防潮层:阻断地下水,保持墙身干燥。防潮层的位置与所在的墙及地面情况有关。墙身防潮层一般有油毡防潮层、防水砂浆防潮层、细石混凝土带防潮层等不同种类如果是建房之前,应该在基座处放油毡,结合部刷沥青或防水水涂料,防止毛细作用,地面潮湿上行,外墙粉刷后涂防水涂料。如果已经建好,就只能通过刷防水涂料和通风来解决了,能找到潮湿源直接处理效果最好。
3.防潮与防水有什么不同?
防潮:防因毛细现象上升的水分,在地下水位以上设置。 防水:地下水位以下的部分要防水。
4.楼面,地面各由那些几本层组成?各层的作用是什么?
地面:是指建筑物底层的地坪。其基本组成有面层、垫层和基层三部分。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地面,还设有防潮层、保温层、找平层等构造层次。每层楼板上的面层通常叫楼面,楼板所起的作用类似地面中的垫层和基层。l 面层: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生产直接接触的地方,是直接承受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地面与楼面表层。l 垫层:在面层之下、基层之上,承受由面层传来的荷载,并将荷载均匀地传至基层。l 基层:垫层下面的土层就是基层。
5.厕所,卫生间,厨房的楼板为什么常用现浇钢筋混凝土,而不采用预制空心板?
厕所,卫生间,厨房用水比较平凡,为了防止漏水,一般采用浇钢筋混凝土,而不采用预制空心板,如过才用预制板楼盖的预制板板缝宽度不宜小于40mm,板缝大于40mm时应在板缝内配置钢筋,并宜贯通整个结构单元。预制板板缝、板缝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高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且不应低于C20.
6.顶棚有哪几种做法?其作用是什么?
顶棚按饰面与基层的关系可归纳为直接式顶棚与悬吊式顶棚两大类。
顶棚的作用
1.改善室内环境,满足使用要求
2.装饰室内空间
7.公共建筑的楼梯位置、数量、宽度,因该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一、楼梯的数量、位置和楼梯间形式应满足使用方便和安全疏散的要求。
二、梯段净宽除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外,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净宽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一般按每股人流宽为0.55+(0~0.15)m的人流股数确定,并不应少于两股人流。
三、每个梯段的踏步一般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注:0~0.15m为人流在行进中人体的摆幅,公共建筑人流众多的场所应取上限值。
8.当楼梯平台下净高不能满足通行是,应采取哪些保证措施?
平台下作通道不能满足2m的净高要求时,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解决:1)将底层第一梯段增长,形成级数不等的梯段。这种处理必须加大进深2)楼梯段长度不变,降低梯间底层的室内地面标高,这种处理,梯段构件统一,但是室内外地坪高差要满足使用要求。3)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即利用部分室内外高差,又做成不等跑梯段,满足楼梯净空要求,这种方法较常用。4)底层用直跑楼梯,直达二楼。这种处理楼梯段较长,需楼梯间也较长。
9.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按结构形式分,有哪几种常见形式?其受力特点和适用范围个是什么?
常见形式:板式楼梯,梁式楼梯。板式楼梯适用于梯段投影长与3.0M时较为经济,梁式楼梯适用于梯段投影长与3.0M时较为合理。
10.预制“L”型悬挑楼梯的使用范围怎样?安装时应注意什么?
仅用于悬挑长度大于1500的非地震区建筑。位置准确。
11.门和窗的位置数量,洞口宽度高度尺寸,开启方式如何确定?
应该根据,建筑使用要求,人流量大小 .房间采光,通风要求确定。
12.什么是建筑模数?它有哪几种?多适用于哪些情况?
建筑模数指建筑设计中选定的标准尺寸单位。它是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材料与制品、建筑设备、建筑组合件等各部门进行尺度协调的基础。就象随便来个尺寸,建筑构件就无法标准化了,难统一。
基本模数的数值规定为100mm,以M表示,即1M= 100mm.导出模数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扩大模数的基数为3M,6M,12M,15M,30M,60M共6个;分模数的基数为1/10M,1/5M, 1/2M共3个。使用3M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统一模数制》中为了既能满足适用要求,又能减少构配件规格类型而规定的
13.什么是建筑尺寸,构造尺寸,实际尺寸?它们有怎样的联系?
标志尺寸是用以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之间(开间、进深)的距离大小,以及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有关设备位置的界限之间的尺寸。标志尺寸应符合模数制的规定。(2)、构造尺寸是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的设计尺寸。构造尺寸小于或大于标志尺寸。一般情况下,构造尺寸加上预留的缝隙尺寸或减去必要的支撑尺寸等于标志尺寸。(3)、实际尺寸是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的实有尺寸。实际尺寸与构造尺寸的差值,应为允许的建筑公差数值。
14.什么挑檐?
挑檐即:楼顶平面凸出墙体的部分,主要是为了方便做屋面排水
15.为什么要对梁端弯矩进行调幅?
答:按照框架结构的合理破坏形式,在梁端出现塑性铰是允许的,为了便于浇捣混凝土,也往往希望节点处梁的负钢筋放得少些;而对于装配式或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并非绝对刚性,梁端实际弯矩将小于其弹性计算值。因此,在进行框架结构设计时,一般均对梁端弯矩进行调幅,即人为地减小梁端负弯矩,减少节点附近梁顶面的配筋量
16.何谓零号砂浆?采用零号砂浆时砌体强度是否为零?
M0号砂浆是为未硬化状态的砂浆。
看看规范表格,其有抗压强度,无抗剪,抗拉强度。
没用过类似的指标。 其有抗压强度,无抗剪,抗拉强度。
17. 为什么要进行放火区分?
所谓防火分区是指采用防火分隔措施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区域(空间单元)。在建筑物内采用划分防火分区这一措施,可以在建筑物一旦发生火灾时,有效地把火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火灾损失,同时可以为人员安全疏散、消防扑救提供有利条件。
防火分区,按照防止火灾向防火分区以外扩大蔓延的功能可分为两类:其一是竖向防火分区,用以防止多层或高层建筑物层与层之间竖向发生火灾蔓延;其二是水平防火分区,用以防止火灾在水平方向扩大蔓延。
18.灰缝厚度对砌体有何影响?
灰缝的主要作用是均匀传递压力和粘结,增加墙体的整体性。灰缝小了影响粘结,灰缝大了由于沙浆的干缩影响墙体尺寸准确和抗压能力。所以规范规定灰缝的厚度为8-12mm.
19.何为界限受压区高度?
混凝土结构构件正截面受压边缘混凝土达到弯曲受压的极限压应变,而受拉区纵向钢筋同时达到屈服拉应变所对应的受压区高度。
20.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
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混凝土基本能够抵抗冰胀应力的最低强度(受冻后,最终强度损失不超过5%的预养强度值)。
21.旅馆室外台阶的宽度和高度是多少?
台阶高度不得大于220mm,宽度大于260mm.一般而言,室外台阶的高度要小于室内台阶,通常尾150mm.室外台阶的宽度通常为300~350mm.
22.什么是高跨比?限值是多少?
梁的高度和跨度的比值。h/b=2-3
23.女儿墙的最高限度?
女儿墙分上人屋面和不上人屋面两种,不上人屋面女儿墙不低于300mm高,上人屋面女儿墙不低于1100
24.构造柱的设置位置?
(1)。一般外墙和内横墙交接处是必定设置的(2)。开大洞口(〉3.0米)的墙体中,洞口两侧应设置。(3)。楼梯间四角最好设置。(4)。上人屋面的女儿墙。(5)。跨度比较大的梁,如果不设置墙垛或垫块(6)。其余的你参考一下抗震规范中的砌体部分。
25.何为地基液化 ?
地基土受到震动,达到一定的频率,加上土中一定的含水率,地基就会突然失去承载能力,成为液态,像这样的地基土叫做地基液化。
26.如何确定框架梁,柱箍筋的加密范围?
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梁的端部和每层柱子的两端都要进行加密。梁端的加密区长度一般取1.5倍的梁高。柱子加密区长度一般区1/6每层柱子的高度。但最底层(一层)柱子的根部应取1/3的高度。对于特别情况下的柱子还应全部加密。
27.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有哪几种形态 ?
1、适筋梁 .2、超筋梁。 3、少筋梁。
28.如何保证框架结构强剪弱弯?
避免构件(梁、柱、墙)剪力较大的部位在梁端达到塑性变形能力极限之前发生非延性破坏,即控制脆性破坏形式的发生。按要求箍筋加密,按要求满足搭接长度,锚固长度,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等。
29.框架柱施工时出现蜂窝现象如何处理?
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30.相对标高/绝对标高
绝对标高:相对对海平面的高度, 海平面的标高规定为0,在以上的为正值, 以下的为负值,相平的为0,也叫海拔高度,高程
相对标高:对于一个地区, 通常市政国土部门会测量出某个特定的、固定的点的绝对标高, 其他的测点相对于绝对标高的高度,其上为正,下为负;
31.墙面抹灰为何要设置灰饼?
用来控制建墙面的平整度、垂直度。
32.什么是气硬性材料,什么是水硬性材料?
水硬性胶结材料--这类胶结材料,除能在空气中硬化和保持强度外能在水中继续硬化,并长期的保持和继续提高其强度。各种水泥就属于此类材料。气硬性胶结材料,一般只适用于地上及干燥环境,不适用过分潮湿之处,更不能用于水中。而水硬性胶结材料不但可用于较干燥的地方,同时,也可用于水中,地上及地下潮湿之处
33.砖砌体的质量要求?
表面平整度,灰缝饱满,水平灰缝平直,垂直度符合要求,施工洞口的留置,等等
34.什么是轴压比?为什么要限制其轴压比?
轴压比的定义是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的比值。轴压比提高,极限变形能力\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都会降低
3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注意的问题?
1)大体积混凝土应采用分层施工,每层厚度可为1~1.5M,应视混凝土浇筑能力和降温措施而定。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前需对已浇好的混凝土面进行凿毛、清除浮浆,确保混凝土结合面粘结良好。层间间歇宜为4~7D.
2)根据锚碇的结构型式、大小等采取分块施工,块与块之间预留湿接缝,槽缝宽度宜为1.5~2M,槽缝内宜浇筑微膨胀混凝土。
3)混凝土浇筑完后应按照规定覆盖并洒水进 行养护 .当气温急剧下降时须注意保温 ,并应将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0℃以内。
35.防止砼产生离析现象?
A严格控制用水量B添加砼外加剂C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和适当的运输方法。
36.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中,泥浆的作用是什么?
主要原理是将钻渣利用泥浆带出,并保护孔壁不致坍塌。再使用水下混凝土浇筑的方法将泥浆置换出来,从而完成钻孔灌注桩的施工
37、 什么是房屋的开间、进深?答:开间指一间房屋的面宽,及两条横向轴线之间的距离;进深指一间房屋的深度,及两条纵向轴线之间的距离。
38、 什么是层高?什么是净高?答:层高指建筑物的层间高度,及本层楼面或地面至上一层楼面或地面的高度;净高指房间的净空高度,及地面至天花板下皮的高度
39、 什么是建筑总高度?答:建筑总高度指室外地坪至檐口顶部的总高度。
40、 什么是标高?什么是绝对标高、相对标高?答:(1)、建筑物的某一部位与确定的水基准点的高差,称为该部位的标高。
41、 什么是红线?答:红线指规划部门批给建设单位的占地面积,一般用红笔圈在图纸上,具有法律效力。
42、 建筑物如何划分等级?答:建筑物的等级是依据耐久等级(使用年限)和耐火等级(耐火年限)进行划分的。
(1)、按耐久等级划分,共分为四级:一级,耐久年限100年以上;二级,耐久年限50~100年;三级,耐久年限25~50年;四级,耐久年限15年以下。
(2)、按耐火等级划分,共分为四级:从一级到四级,建筑物的耐火能力逐步降低。
43.什么是剪力墙?答:剪力墙指在框架结构内增设的抵抗水平剪切力的墙体。因高层建筑所要抵抗的水平剪力主要是地震引起,故剪力墙又称抗震墙
什么是防潮层?答:为了防止地下潮气沿墙体上升和地表水对墙面的侵蚀,采用防水材料将下部墙体与上部墙体隔开,这个阻断层就是防潮层。防潮层的位置一般在首层室内地面(+0.00)下60mm~70mm处,及标高-0.06m~-0.07m处。
44、 什么是勒脚?什么是踢脚?其作用各是什么?
答:(1)、外墙墙身下部靠近室外地坪的部分叫勒脚。勒脚的作用是防止地面水、屋檐滴下的雨水的侵蚀,从而保护墙面,保证室内干燥,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勒脚的高度一般为室内地坪与室外地坪的高差。(2)、踢脚是外墙内侧和内墙两侧与室内地坪交接处的构造。踢脚的作用是防止扫地时污染墙面。踢脚的高度一般在120mm~150mm.
45.什么是散水?什么是明沟?其作用是什么?
答:散水是靠近勒脚下部的排水坡;明沟是靠近勒脚下部设置的排水沟。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迅速排除从屋檐滴下的雨水,防止因积水渗入地基而造成建筑物的下沉。
46.普通粘土砖的标准规格是多少?
答:一块普通粘土砖的标准规格是长240mm、宽115mm、厚53mm.灰缝宽度按10mm考虑,这样标准砖的长、宽、厚度之比为(240+10)∶(115+10)∶(53+10)=4∶2∶1的比例关系。
1立方米体量砖砌体的标准砖用量为512块(含灰缝)。
47.什么是构造柱?其作用是什么?
答:构造柱是在墙身的主要转角部位设置的竖直构件,其作用是与圈梁一起组成空间骨架,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整体的延展性,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从而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8. 梁斜截面的破坏形式有哪些?
答:a. 斜压破坏,多发生在剪跨比较小,或者腹筋配置过多的时候,多发生在剪力大,弯矩小的区段内,危险性大。类似于弯曲破坏中的超筋破坏。
b. 斜拉破坏,多发生在剪跨比较大,无腹筋或者腹筋配置过少的时候,危险性大。类似于弯曲破坏中的少筋破坏。
c. 剪压破坏,发生在腹筋配置适合的时候,无腹筋梁剪跨比合适时候也可能发生剪压破坏,弯矩小的区段内。类似于弯曲破坏中的适筋破坏。
三种破坏形式都是脆性破坏,但是我们希望的破坏形式是剪压破坏(通俗的说,这种破坏形式是最接近于塑性破坏的)。一般通过剪跨比和配置腹筋来控制。
49. D值法和反弯点法的区别?
答:D值法考虑了柱所在楼层的位置,考虑上下柱和梁线刚度影响,还有上下楼层层。
50. 在框架梁跨中弯矩的计算中,如何确定跨中最大弯矩?
答:首先计算处剪力为0点的弯矩,还要计算处有集中力作用处的弯矩。
51.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优点?
预应力筋套管布置简单,调整容易,简化了后张法的操作程序,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同时由于预应力筋布置于腹板外面,使得浇注砼方便;由于预应力筋的位置,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摩擦损失且更换预应力筋方便易行。
52.屋面排水有哪几种?
一般的排水方式就几种主要的,外檐自由落水,外檐沟排水,女儿墙外排水,和外檐排水。
53.混凝土质量缺陷?
露筋、峰窝、夹渣、裂缝、疏松(内部不密实)、与钢构件连接部位松动、外形缺陷(缺棱掉角、凸凹不平、麻面、起砂、掉皮)、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8类
54.混凝土浇注自由下倾落高度?
混凝土自高处倾落的自由度不应超过2m,在竖向结构中限制自由度倾落高度不宜超过3m,否则应沿串筒,斜槽,溜管等下料。
55.冷拉和冷拔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自然地将一些符号与一定的含义联系在一起,例如提到国旗,我们会自然地联系到爱国,这些习以为常的联系正是社会生活中的习惯性表达。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亦存在这样的例子。
(一)读重要的书
对于学校而言,设计文化墙是德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者常常希望每面墙壁都说话。笔者参观过一所小学,在该校德育主任重点推荐的一个班级里,作为讲解员的小女生熟练地介绍着他们的班级文化墙(以儒家文化为主题设计)。当问及墙上手抄报的内容时,这位女生先是有些困惑,随即乖巧地解释,主题是老师定的,内容是家长选的。之后,她有些自豪地说,她们班的同学都喜欢读经典,不看漫画。笔者问她是否喜欢看漫画,女生犹豫了一下,坚定地说:不喜欢,我们喜欢看重要的书。笔者继续追问什么是重要的书,她思考了一会儿说名著,旁边的女生补充道有学问的。
这位只读重要的书的小学女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笔者很难判断她是否真的不爱看漫画,也不能断言只有看漫画才是小孩子的常态。但在这次显然有表演痕迹的介绍中不难看出,当学生处于一种充斥了价值表达的符号空间中时,这一价值似乎被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即使不理解意思,也可以在老师、家长的协助下完成作品;或许有迟疑,也自然地认为要读重要的书,而这个重要的内涵已经由成人确立。
(二)红领巾是烈士的鮮血染红的
在小学,少先队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先进的群体,而成为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也曾经是十分光荣且神圣的事情。在少先队教育中,红领巾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这样的表述被用来唤起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
这种表达至今仍被沿用,但是这一表达背后的敬畏感却似乎正在减弱甚至消失。事实层面,不断生产的红领巾本身不可能是被鲜血染红的,更不可能是烈士的血,这不符合事实,只是修辞的游戏;价值层面,革命烈士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长期使用类似的大词,会使学生言不由衷。[2]
基于对这种表达的质疑,另一种戏谑的表达产生了:红领巾就是一块红布。现代社会对传统权威的质疑很多,在试图解构这些权威表述时,一种常见的做法便是解构神圣性,但这样击碎的仅仅是所谓的权威吗?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当我们将原本由烈士的鲜血染红的红领巾解构为一块红布时,我们能够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是什么?
在学校德育活动中,上述两种习惯性表达同时存在,构成我们处理价值表达的两个方向。一方面,我们简单地将我们认定的价值输出给学生;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传统的价值表达简单地提出质疑。显然,这两种处理方式对于德育活动中的价值引导而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么,面对这样的习惯性表达,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逻辑、进而提出新的处理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构:习惯性表达的边界分析
如上文所述,习惯性表达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总是与创造者试图表达的价值相关。当符号和价值之间形成固定的联结时,神话便形成了。德育活动中的习惯性表达使表达中的事实部分与特定价值相联系,由此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神话。
现代神话这个概念由罗兰巴特提出,是指一种传播的体系[3],它的创造者在传播之初已经预设了动机,所以,当人们接收到这个经过加工的内容时,甚至可以忽略传播内容就自然联系到特定的价值。例如,在一幅名为爱国的画作中,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一群孩子簇拥着国旗。而我们往往会自动地表达为:人民热爱祖国。在这个过程中,图画本身的内容已经不重要,它已经近乎自然地导向了爱国这一价值,这就是神话形成的过程使需要推导得出的价值成为事实而被接受。
德育活动中,人们对于一些流行的盲目追逐,形成的正是对这些习惯性表达的自然接受;而对于传统的质疑甚至颠覆,则源于对习惯性表达的反思和解构。在学校德育中,这两种相反的情形同时存在,共同指向德育活动中意欲进行的价值传递,所以,我们需要对习惯性表达的边界进行界定。
(一)习惯性表达的危险性
当符号发展为神话时,形式远远重于内容,接受者自动地对意义进行阐发,原本结合于一体的形式与内容间的张力扩大,极端的表现就是二者的脱节。
学校为了形成育人的氛围,往往将整个校园装扮成一个封闭的意义空间,其中充斥着各种育人的装饰:贴满墙壁的名人名言、教室前方的国旗、以学生为本的一轮又一轮的活动展示。教育现场的育人体系以形形的活动和标语构建出一副热闹的场景,但丰富的形式并不意味着充实的内容,一定程度而言,这些热闹本身成为了教育者的目的,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使学校自然地成为一个具有德育意味的空间。
此时,习惯性表达的第一重危险性显现:原本作为工具的各种价值符号本身成为目的,德育活动试图进行的价值传递则被抛之脑后,这样的热闹对于学校德育而言是本末倒置的。
神话形成的关键步骤在于事实与特定价值的自然化联结,而这种自然化取消了其所生产或再生产的文化的正当性,使其蜕变为一种符号游戏,而接受者在接受神话时已经被符号生产者的意识形态所控制。在德育活动中,意识形态对内容或价值的选择往往受到权力、利益的影响,一定的价值表达正是一定的意识形态输出,其背后是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学生自然地接受这些习惯性表达,实际上是一个过于简单且被动的价值输入过程,不经解释的表达与灌输的基本特征大致相同,而不经反思的接受使接受者成为这些价值表达的盲目信徒。
此时,习惯性表达的第二重危险性显现: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将价值作为事实接受,这与现代教育强调人的理性与自由的培育相悖;同时,这种简单的价值传递过程难以真正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接纳其所接受的内容,这样形成的价值观是很容易发生动摇的。
(二)习惯性表达的正当性
当然,德育活动中不仅有对于习惯性表达未加审视的尽信,也有对其进行破解的质疑。就像破解红领巾由烈士的鲜血染红的神话时,质疑者提出这不过是一块红布,由此,红领巾的神圣性被瞬间消解,原先对红领巾的尊敬与向往也极有可能在破解之后荡然无存。对神话的质疑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权威的挑战,而对于神话的解构与批判是后现代思维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拓更广阔领域的起点。在符号与人、社会、文化相互交织的复杂网络中,对于神话的这种意识形态批判,有助于更全面且深入地对其中的权力、利益博弈进行探索,而其逻辑前提在于社会的民主与自由以及价值的多元化,这无疑是批判的合法性来源。
但对于习惯性表达的批判不仅仅是将权威拉下神坛,对于神圣性的解构一方面带来人们更多的自由表达,但其危险性在于只破不立会摧毁德育的价值性继上帝死了人类死了之后,再度出现德育精神性死了的情形。在提倡价值多元的背景中,如果否定神圣性的存在,这种否定本身就是一种一元论,而这一思维方式恰恰是价值多元所批判的。
德育活动之所以具有精神性特征,恰恰是因为它具有明确的价值性,但一味强调价值的多元使价值本身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知识性存在和可供消费的商品,从而丧失应有的神圣性,丧失人们对它的敬畏,这恰恰违背了德育的初衷。所以,德育活动需要类似于宗教的神圣性以保护其价值不被消解,被神话化的习惯性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存在的合理性,仅仅是一块红布的红领巾是无法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
(三)习惯性表达的边界
既然习惯性表达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其边界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形成这种神话的内容,即具体情境中表达价值的内容的性质。在德育活动中,进行价值引导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实体性的内容与精神性的内容。教育者首先需要对内容的性质进行区分,然后再选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理。
实体性内容主要是指具体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对于这一性质的内容而言,与其对内容进行神秘化处理或简单进行灌输、强制规定,倒不如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像对待其他学科知识一样将规范、价值观的准确含义告诉学生,同时,也要向学生说明如此践行的意义。
一方面,说理这一形式本身符合民主社会的基本价值诉求;另一方面,说理过程本身恰恰是对学生进行理性培育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接纳价值引导,并且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开放包容的态度。教师当然可以、也应当引导学生读重要的书,但仅仅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是不够的。在价值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表明重要的书有哪些核心的特征,阅读重要的书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哪些实质的益处,进而使学生具体地认识到自己的确应当阅读重要的书,并自觉自愿地去实践。
语言测试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其目的由逐项测试学习者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系统知识的掌握,扩展到了测试人们对语言能力的运用,尤其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交流思想情感、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成了被测试的对象,在Widdowson,John?son,Brumfit,Candlin,Wilkins等应用语言学家所倡导的交际法语言教学的基础上,LyleBachman的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应运而生。
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认为语言的交际不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发生在情景、语言使用者和语篇之间的动态交互。语言测试应测量包括语法、语篇、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在内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它还以真实为准则,使受试者能同时处理清晰的语言信息和隐含的言语意义或功能意义。Bach-man(1990:81-110)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组成5。
这一理论的优势和意义在于它不仅考察了传统语言测试所覆盖的语言知识,还考察了受试者在语言交际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它把语言的使用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突出语言能力不仅是指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交际。这就意味着测试时要把涉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测试。基于答辩的过程和本质,笔者认为它对评估学生在毕业论文答辩中的表现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二、毕业论文答辩中蕴涵的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就学生而言,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基本过程包括5分钟的陈述和10分钟的问题答辩(时间长短各校有异)。陈述(presentation)是学生对自己所做论文的选题、研究意义、论文主要结构和观点等做出简明扼要的口头展示,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提纲挈领地突出论文框架和观点,增强直观性,有效浓缩论文要点,让评委和听众对其论文迅速产生整体的印象和兴趣。陈述时尽量脱稿以体现流畅和对论文的熟悉程度。第二阶段是教师提问,学生或答或辩。通常教师会针对论文提出一些知识性的基础问题或学术性的探讨问题供学生回答和辩论,通过对问题的认真倾听、正确理解和快速反应及清晰表述,学生不仅深层次上体现自己对所研究课题的深入理解、判断、分析、归纳、逻辑思辩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水平,而且全面展示自己的交际语言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
答辩是审查论文写作质量的一种补充形式,通过学生的陈述和回答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立论依据及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3,就其本质来讲是一个复杂的口头交际过程。在这个动态的交际过程中,学生要和教师、听众以及论文之间形成有效互动,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细致科学的评估参照标准体系,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机制,这种对受试的整体考察以及主观评估方式正是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的一大特点。因此,毕业论文答辩中蕴涵着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
三、根据评估参照标准,制定答辩应对策略
交际法语言测试将受试在完成测试任务时的表现同事先制定的评估参照体系进行比较,据此判断受试在测试中所达到的程度。同样,答辩时教师在评判学生的表现也参照着一份评估标准体系,虽校际之间的具体标准在细节上有差异,但总体覆盖的几个层面大致相同,个人陈述和回答问题两部分纳入答辩评估的参照标准有所侧重。答辩学生可参照评估体系的各项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答辩策略。
1.陈述主要考察论文的结构、主要观点、论据的说服力及逻辑性。本部分是整个答辩的开篇,简明扼要的论文总体介绍,鲜明的观点以及充分有力的论据无疑会给教师及其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他们对答辩学生的关注和对该论文的兴趣。答辩前的计时对镜演练或同学间的相互陈述,可以?
及时发现不足,强化时间观念,熟悉陈述内容,直至现场的完全脱稿。
2.问题答辩部分的考察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能力正确的理解是回答问题的前提。对于英语专业的答辩学生来说,这是对其听力理解能力的检测。学生接受教师问题的语言信息到理解问题的过程实质上是其心理生理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即语言交际时的一种神经和生理过程,如在接收语言过程中使用的是视听技能;而在产出语言的过程中使用的是神经机能2。这一过程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对论文本身的熟悉程度,英语听辩能力,抗高压的心理素质,听力条件和外界干扰,提问老师的语音、语调、语速、口音及有个性特点的语音群等。要获取信息理解问题,答辩者必须沉着冷静,围绕论文主题的大语境,把握关键词,对问题的语义进行智力加工和整合,提炼出重要的语言信息,快速做出反应。
(2)反应速度论文答辩是由答辩委员会的教师和答辩学生为主体构成的一个学术互动的语言交际情景。在这样的口头交际中,教师的问题虽围绕论文提出,但依然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听到的信息稍纵即逝,因此,答辩和口译一样,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即时性,对答辩学生的快速反应和敏捷思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往往学生在听到教师提问之后的几秒之内,要迅速做出反应。否则就会出现冷场,学生的表现也会因此大打折扣。答辩现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基于平时的专业基本功和答辩前的充分准备,英语听力、口译、演讲等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以强化记忆,而且对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一定帮助。对论文关键词、主题的了解和熟悉,也能让答辩学生在听到问题之后迅速激活大脑中储存的记忆信息,做出反应。
(3)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在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中被分为组织篇章能力(如词汇、语法、句法、衔接、组织等)和语用能力(如言语知识和社会语言知识)。表达是交际的产出阶段,作为答辩的最后一个环节,语言能力体现的是答辩者的专业水平、心理素质、逻辑思辨等综合素质。
在弄清了教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杨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因此,回答问题要思路清晰,抓住要害,简明扼要,层次分明,具有针对性;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要谦虚诚实,尽量回答,争取得到提问老师的启发,不可强辩,避免东拉西扯,答非所问,逻辑混乱,没有内在连贯性的作答4。
(4)策略能力认为策略能力即指具体情景下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心理能力,是一种综合运用已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与知识结构和交际情境的特征联系起来,补偿语言能力出现障碍的不足,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2。
答辩的本质就是一个复杂的口头交际过程,其现场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使答辩学生难免在理解或表达的过程中遇到始料未及的困难,如没听懂问题,或不知如何作答,或中英文切换时的短路等等。此时恰当使用策略无疑可以降低由此对答辩造成的不良影响,保证答辩的顺利进行。没听懂问题时可以用Ibegyourpardon?或Doyoumean…?的方式请老师重复或简化问题;为争取思考时间,避免冷场、停顿,偶尔使用Well,um,er,ah,letmesee,youknow…等交际填充词;肯定教师的问题,希望得到启发和引导时可用Well,that’sagood/challengingquestion.Doesitmean…?另外,询问、求助的眼神,手势等身体语言的使用也可弥补语言的乏力,缓解答辩出现的困境。
(5)心理能力心理能力是指答辩者的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台上的答辩委员会往往由3至5位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组成,台下的听众有老师和同届或下届同学。在这样一个高度严肃紧张的学术氛围中神情自若地陈述观点、快速机敏地回答问题对答辩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满满的自信,洪亮的声音,得体的着装和礼仪,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等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答辩学生的紧张情绪。当然,自信心来自于事先充分的准备4,熟悉论文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包括了解课题的研究现状,文献引用,立论依据,论点的支撑例子,试验数据,问卷调查等,并科学预测专家提问,答辩时才能冷静沉着,不至于被临时的难题吓慌手脚,脑中一片空白,出现怯场的局面。
四、结语
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咄咄逼人,气势恢宏,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岛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什么原因使得它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超越美国的境界?威廉・大内从1973年开始转向研究日本企业管理,试图找出恰当的答案,并试图能够为美国企业的发展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他的研究对象是美、日的知名企业,研究方法是以这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为模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内容是人与企业、人与工作的关系。在比较研究中他发现,在组织模式的每个重要方面,日本与美国都是对立的。但是,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效率却较高出美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效率。同时,他也发现,美国的一些成功企业,如IBM、普罗克特、甘布尔、柯达等,在经营管理的理念与模式上都与日本企业惊人的相似。威廉・大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学习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优秀的部分,但又不需要照搬照抄,而是要结合美国本土的文化与民俗特点,形成美国本土的、富有鲜明特色的管理模式。他把这种美国企业应该形成的管理模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称为“Z理论”。
二、Z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威廉・大内研究的美国模型中,科长、经理等企业的管理者都理性主义而著称,他们强调技术、设备、方法、规章、组织结构和财务分析等元素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除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为完成特定任务而建立的关系外,没有其他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
而日本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具有鲜明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即比较注重目标、信念,价值观、文化等因素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它重视人性、重视人力资源,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潜力,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管理模式与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密切相关。在日本的劳动大军中大约有35%能在大企业和政府部门中享受终身雇佣制。
经过对选定的日本模型企业的研究,威廉・大内发现了它们的企业文化特点:一是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通过多种纽带相互联系,涉及到生产、生活、工作、心理等方方面面。二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非常高,它们大多数以企业为家,当企业的效益不好时,就不用发放红利。三是它们的评价与晋级方式很复杂,而且多变,不太以所谓的生硬的绩效去单一评价员工的表现。况且他们的员工在进入企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物质待遇都是相同的,只有过了很久后才会显示出差别。五是日本的企业采取集体决策过程,每个有关人员都要关注在企业的决策中我应该负什么责任。六是管理过程中,既有严格的模式与手段,如他们要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同时又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注,他们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人人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对事物做出判断,每个人都能独立工作,每个人都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每个人都能够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三、美国企业文化的改变
威廉・大内的研究,在美国本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并激发了企业文化的一次变革。许多企业认识到,正如大内的研究表明的,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职工的信任,“人”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元素,要在管理中更多的融入价值观与人文的元素,而不要单纯进行技术管理。如果把雇员当作纯粹的生产要素,当作会讲话的机器,会损害雇员的感情,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因而,在企业管理中,必须加强组织的人情味,力图把组织设计得更符合人性、更符合人情。
纵观20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企业管理,大体上呈现了以下改变:
1.从忽视人到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现在许多成功的美国企业都把尊重人、关心人,即尊重全体员工放在首位,把它看作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2.企业决策的方式,从只考虑管理者个人意见,变化为重视职工的民主参与在美国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过去只考虑个人意见,很少征求同僚或下属的意见。这种决策方式有其果断、快速和高效的优点,但往往会出现上下不协调、政策难贯彻的缺憾。现在,他们改变决策方式,重视职工的民主参与,把个人决策与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
3领导与职工关系的变化。传统的美国企业里,雇主与雇员是纯粹的契约关系,雇佣关系,因此,老板与工人之间关系冷漠,甚至存在着严重的敌对情绪。如今,一些成功的美国企业,受日本成功经验的启发,把关心职工生活、改善劳动条件、与职工平等相处作为激励个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有些美国企业为了改善劳资关系,增加亲近感,改变过去“老板”、“雇员”的称谓,而改称“同事”,“伙伴”,“先生”、“小姐”之类。
4.从着重依靠制度管理过渡到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管理哲学。在企业中加强思想文化的建设,重视员工的作风、价值观等和组织的一致性,关注员工的内心世界与个性发展。
四、结语
威廉・大内的Z理论开启了企业文化论理论研究的先河,也为美国企业管理寻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同时也为振兴美国经济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美国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继续和发展,它既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它不仅对美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其他国家企业的文化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威廉・大内:Z理论.机械工业,2007~07出版
一、汉语语言文学教学特点
1. 汉语语言文学是我国大学教育中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学科,传统的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目的就是向社会输送懂得汉语文学知识的人才,并不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学技能的使用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转为培养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主要是通过写作来体现自身的能力,常见的工作岗位一般有宣传推广员、秘书类及行政管理类等。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要在大学期间要扎实记忆掌握基础文学知识,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
2. 汉语语言文学没有清晰的就业定位,换句话说汉语语言知识没有较强的使用专业性及实用性。汉语语言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培养提高,提升我国整体文化涵养是其教育的最终目标。传统教育重点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化遗产,培养学生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汉语语言文学专业提高的是我国无形的资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目标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逐渐开始向着实用型教学模式转变,尤其是汉语语言文学教育而言,在坚持传统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逐渐与时下社会发展特点相融合迫在眉睫。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 内容多元化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没有硬性制度限制,任何文化任何民族任何地区的网民都可以互相交流沟通,网络文化交流开放性、可选择性更强,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网民利用互联网交流没有心理压力,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小,使交流摆脱了空间上的束缚,利用互联网交流的个体可以摆脱社会风气及传统问题的偏见,从这个层面上看网络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网络文化中高雅与低俗并存,既有抽象严肃的文字也有娱乐方面的文章。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另一个不同点是网络文化是单纯以传播信息与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超越了物质层面。在互联网世界中使用者可以最大限度的彰显自我个性,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真正按照自我的喜好来安排自己的网络生活,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2.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计算机语言不同于传统定义上的语言,计算机不受地域的限制是真正意义上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基于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上的网络文化有着传统文化无法企及的统一性。就目前现状而言,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明显,新型的网络语言的发明及使用对象都是青少年,加之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深入,家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玩伴,网络就成了其了解世界的工具。这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3. 信息的时效性
网络文化有效弥补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弊端。基于互联网技术上的网络文化,对于信息的采集处理及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可以瞬间实现向所有网络用户传输信息,用户通过互联网终端可以更加方便的了解信息,使社会变为一个信息整体,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及资源浪费。网络的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生活节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学重点转变策略
1.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强化发展,传统教育重点也必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进行相应改变。教师不应再只重视学生汉语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单纯的知识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对于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要求,必须结合网络文化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写作能力,集合新闻学及现代传媒的要求,结合多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实际灵活运用能力。针对现阶段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私人空间及论坛,从最初的命题作文变为定期的更新文章,利用互联网的特性,学生之间可以随意交流,互相欣赏彼此文章,教师定期进行集体修改点评,通过点击量的差距来刺激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积极性,在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于文章的点评能力,从别人的问题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传统教育教学重点只是注重对于学生硬性知识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实践性的培养。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实用性的培养。要为社会培养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如何运用的双重型人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社会网络媒体制定联合办学的目标,通过网络发展实际需要,培养定向专业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实用性。现代汉语语言文学的具体实用性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要有基于网络技术对实时发表评论及看法的能力,要将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文化的大众化特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总结语
网路文化虽然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但是其影响正在逐步扩大,大学汉语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网络文化的巨大潜力及优势,积极改革教育教学重点,努力提高现代汉语语言文学与时代的结合度,提高汉语语言文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宽该专业生的就业范围。在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资源共享时代的过程中,完成新课标对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永军.新形势下大学汉语语言文学的教学改革方案[J].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
2006年,美国人斯通、威廉姆斯和杰克·多尔西共同创建了虚拟社交及微型博客类网站Twitter(中文名称为“推特”)。2009年,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了微博的内测版,成为中国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从此“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进入了中国网民的视野。经过一年的发展与酝酿,2010年微博已经成为深受中国网民欢迎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新媒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1]用户每秒产生/转发微博785条。[2]用户人数如此庞大、增长速度如此之快,加上每秒近800条的更新量,使得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微博媒介已经成为网民发表信息的重要平台、用户交流观点的“自由市场”。
与此同时,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这些早已被人们所熟知的字眼在微博时代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因为微博媒介的诸多特性,使其得到全新的定义和诠释。笔者认为,在崭新的微博时代,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这些概念的边界将逐渐消解,它们会以“表达自由”的面貌而被融为一体。
笔者欲借此文,浅谈微博带来的这种表达自由,并讨论其将产生的相关影响。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的边界
言论自由是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言论自由是指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公共领域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近来,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的表述的自由,包括了创作及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言论自由通常被认为是现代民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在这一概念下,它被认为不应受到政府的审查。[3]
言论自由是人的重要权利,它是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权利庄严地载于《世界人权宣言》的序言和第十九条中,1966年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将它具体化。[4]《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对于言论自由做出了明确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自由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则进一步说明:“一、人人有保持意见不受干预之权利。二、人人有发表自由之权利;此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之其他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三、本条第二项所载权利之行使,附有特别责任及义务,故得予以某种限制,但此种限制以经法律规定,且为下列各项所必要者为限;四、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五、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风化。”
由此可见,言论自由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法律作为其实行的保障和依据。我国《宪法》也承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此项权利。
为出版自由奋斗薪火相传。出版自由是指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公民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的自由,并有权从事著述、出版、印刷、发行的活动。现今世界公认出版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民利,是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大都在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中对此有明文规定。[5]
最早提出出版自由这个口号的是英国政论家、诗人约翰·弥尔顿。弥尔顿面对当时英国政府严酷的出版审查制度,写出了不朽著作《论出版自由》。1557年,玛丽女皇为管制“异端邪说”,成立了皇家出版公司,对于印刷品的出版进行审核。1586年,伊丽莎白女皇颁布了出版法庭命令,也就是所谓的“星法院法令”。该法令规定如下:(1)全体印刷商的印刷机必须在皇家特许出版公司登记;(2)伦敦市外,除了牛津与剑桥大学,一律禁止出版;(3)除非教会同意,不再允许新的出版商登记;(4)特许制的各项规定;(5)印刷任何刊物均须事前申请许可,否则处以12便士至14先令罚款或坐牢处分;(6)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对非法秘密出版物和印刷机有搜查、扣押、没收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利;(7)出版商的学徒不得超过3人,但牛津与剑桥大学的印刷商各限有1名学徒。[6]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他向国会发表的演说《论出版自由》中,抨击英国教制阻碍科学和教育发展,以及对印刷业实行许可证制度的《出版管制法》,他呼吁“让我有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心作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
历史上很多思想家紧随弥尔顿的脚步,将为争取出版自由而奋斗的火炬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他们的前赴后继换来的是出版自由的权利得以保障。著名的《人权宣言》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规定出版自由的正式法律文件。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7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特征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生活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总结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政工作的经验,掌握高职学生成长与进步的规律,我们课题组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参考了闫献伟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调查》的重要数据与结果,以及毛伟雄的《当前民办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分析》,内容涵盖泉州中营职业学院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心理4个方面,共计发卷1000份,收回684份。另外,为得到更加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民办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我和课题组成员在对《辽宁省高职高专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问卷调查(2011.11)》调查问卷到我校的1000份进行了详实的统计,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回率100%。问卷内容涉及政治观;择业观、职业观;道德观;心理健康与学习观;恋爱婚姻家庭与消费观5个方面共计50个问题。调查结果与以上结果更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民办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我们今后如何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健康的个性,提供了依据和参考。综合数据分析可得:
第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特征。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总体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有比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其思想开放,有些偏激,思想的状态不稳定,政治意识较薄弱。尤其是在今天知识经济、网络普及以及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当代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前辈,信息获取更快捷,相关知识了解更宽泛,见解更广阔。这样的成长背景使得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上比较独立,行动上不会随意跟从,不盲目认同某种价值,遇到问题一般会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因为他们社会经验不足,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与公办高校大学生相比,更易受错误的思想观念影响,看问题做事比较偏激[1]。有些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政治兴趣不浓,加之政治理论基础比较弱,缺乏一定政治鉴别力和敏感性,对一些深层次问题认识不够,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存在某种模糊认识,比如“末日说”“涉日保钓”等问题看法偏激。而且,价值观多元化,更强调实用主义,责任意识弱化,虽然仍在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督促下,但对学校和社会一切规章制度却明知故犯。
第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入学普遍存在自卑感。由于没考上理想大学,而是就读最后批次录取的民办院校,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其它院校的学生,感觉自己能力不如别人,逐渐形成思想上的压力。强烈的自卑导致他们较为敏感而脆弱,这种错误认识如果得不到矫正,就会导致思想的禁锢和心理障碍,从而产生很大的自卑心理。另外,还有些学生进入民办院校后发现学校与最初高中毕业时来校招生宣传的情况有很大的出入,加之民办学校本身社会地位比较低,使一些学生觉得自身地位很低,原本成长很顺利的他们远离父母、亲人的环境下产生很强的挫折感,自卑感加重,而导致部分学生生活态度消极,自暴自弃。逆反心理比较重,主要表现在盲目排斥正面的思想政治宣传教育。认为这些内容“无用”或“与己无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排斥先进典型和个人,表现出冷漠态度,不屑一顾,而且自我约束能力弱,我行我素,对于重修、挂科等事情全热无动于衷。
第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征。民办高职学生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不了解,缺乏学习动力,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观念强,其行为表现出很强的务实性,行为盲目随意。但也意识到与公办学校学生相比,他们在社会和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他们适应社会的职业观相当的明确,给自己将来定位的职业范围比较宽。另外,在校期间,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休闲和学习关系,大部分精力投放到上网、娱乐,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认真完成,虚度光阴。还有学生缺乏远大理想抱负毅力,懒散、追求享乐现象日渐明显,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日益增加,男女不正常交往现象严重。在学习行为中,个别学生迟到、早退情况严重,他们甚至不在乎学校纪律处分,直接影响班风、学风,愿意参加实践类活动,对理论学科不感兴趣。另外,由于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普遍没有经过挫折教育,贪图安逸、怕吃苦。他们进入大学后,不少人自我意识膨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淡薄。
第四,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特征。我们培养人才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知道如何去适应市场,一切都怨天尤人。据权威人才资源机构调查统计,对企业而言,在招聘时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态度。许多企业强调的是一种对职业的操守,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是否能够尽快的适应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转变,并认同企业文化。而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会大量出现不认同企业文化的现象,经常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顾忌他人感受,只凭自己的喜好做事,把企业理解为学校、把领导当作老师、依旧我行我素,遇到社会问题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所以,很多未被录用的大学毕业生不是输在专业技术上,而是思想与态度上,关键是他们没有被录用之后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而总是以为都是社会和企业的挑剔,而为自己找诸多借口,最终的结果就是待业。这就暴露了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弱点与不足,虽然也有思想政治与就业方面的教育,但毕竟教材是死的,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所以教师都很难扑捉到社会大方向的变化,更何况是学生,所以,我们的就业教育对于社会与学生个人来说,都略显幼稚化,没能达到成熟模式。
二、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举措
实效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实际的效果”。他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即实践活动结果对于目的是否实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具体实现程度。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指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产生良好效果的可靠性。
(一)“大思政”育人模式
确立“大思政”实践理念,合力育人、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考核模式,即“课上—课下—网络”立体化,不要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进行思政教育,而是要充分的发挥、利用教育资源,全方位立体化育人。
搞好“课前一刻钟”(课上)。这是针对每位教学老师的特点量身定做推出课前一刻钟的活动课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锻炼自我的平台,例如,说天下,新闻大视野,我秀我行,时事开讲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样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其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体验。具体的做法是在大一新生入学时上好第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课,将“课前一刻钟”的实施要领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由课代表将全班同学按照本学期课时数分组,每次课一组,进行“每课一秀”活动,内容贯穿思想政治、法律案例、历史文学等多个环节,每节课下课前留下一次课的内容,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己回去找资料,下载视频、新闻动态、社会热点、自编小品、制作PPT等多种方式,在下次课课上展示给教师和全体同学,然后逐一演讲选题的理由以及教育意义,由学生当老师,进行模拟人生讲解,之后由其他学生点评、教师点评,每课一秀后教师再根据今天每课一秀的内容讲解今天的课程,形成统一内容模式的教学,力求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
指导社团活动(课下)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充分利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将大学生校内理论社团活动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加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国庆节长假期间深入家乡、厂矿企业、历史名胜古迹等参观,去敬老院服务、组织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等活动,组织点评大学生辩论赛。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向农民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咨询,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活动。各院系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利用自己的休息闲暇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无偿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提供帮助或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践活动。
思政博客和学生QQ群(网络)将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供一个师生分享思想和知识的平台。由于思政博客和QQ群“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及心理特征,成为大学生新的网络家园。使育人从传统的“面对面”到现在的“键对键”,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成为新形势下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亮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大学生了解信息、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思政博客和QQ群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学生QQ群可以让学生与老师在课下成为朋友,答疑解惑的方式更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心态。
(二)“德育答辩”考核模式
德育答辩是最有效的实效性举措。他是应届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就业、人文等方面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的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的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对应届毕业生的思想状况、行为规范、礼仪举止、沟通表达等素质的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
他的总体考核思路与方法贯穿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从入学军训开始,就进行毕业德育答辩的引导与渗透,将整个德育答辩考核的过程向学生说明。在大一第一学期期末前将上交德育答辩的开题报告,列出未来三年“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四个大方面的规划,由思政教师进行审核与反馈评分,并最终上交各个院系保管与监督,与学生处、各个院系辅导员联合进行,定期跟踪考核与纠正。而学生也将根据自己开题报告的规划进行大学三年的奋斗与努力,并随时收集各种素材,包括奖学金、证书、奖状等,并在大三德育答辩到来之时,在大三的“德育答辩会”之前根据自己的素材撰写德育论文和PPT。最终在德育答辩会上向老师与同学们展示自己大学三年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等变化、进步与领悟,取得德育答辩的通过。如果未能通过者,将进行德育答辩的补考,通过这一系列的三年规划与考核,彻底将一个大学新生改造成为适应社会大发展的高素质型的技术型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王慧.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J].科学时代,2011,(12).
[2]谢锦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与学风建设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