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共享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08 20:19: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精品资源共享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精品资源共享课

篇(1)

一、概述

随着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加强高校资源建设,促进高校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的改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等文件。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视频的录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录像场地、机位的选择,录制视频与音频格式的技术要求及后期编辑在课程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我校录制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录制进行简单探析,以期对同行录制人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录制的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录制效果,在录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录制人员与教师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其次是录制场地与录制环境的选择;再次是录制场地及设备的选择;最后是后期剪及包装。一门好课程的教学录像在录制中要充分考虑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录制

为了提高我校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的建设质量,录制出高质量、高品质的教学录像,充分表现任课教师素养。简单介绍下我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录制过程。

(一)录制前期沟通。教学录像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再现,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要进行精心准备,另外根据视频录制画面构图语言及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录制人员与教师在录制前要进行详细沟通,比如:教师对录制的要求及想要的效果;录制人员要将在录制时候的注意事项,比如教师的语速、教师及学生的着装等进行沟通。只有教师与录制人员良好的沟通才能录制出优质的课程。

(二)录制准备。包括录制教师和录制人员的准备,教学录像不同于平时老师的上课,在录制的时候老师可能会紧张及说错话,因此为了更好地录制就需要上课老师精心准备录制内容,对自己要讲解的内容熟练掌握,并在下面多次训练录制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录制高效。此外教师在录制前还要考虑自己的服装问题,服装颜色及款式的选择要与背景颜色协调。在录制前,录制人员对设备要进行调试,比如话筒试音,录像音量及相关参数的设置、光线是否充足、曝光是否过度等。

(三)录制场地、设备的选择。为了录制好的教学录像,场地及设备也要进行精心的选择。场地的选择要保证不被外界杂音干扰,并且要符合教学的需要。《普通话语音和播音发声》这门课属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课,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有实践演示,选择的录制场地为演播厅,这里隔音效果好且光线充足,且有大液晶屏幕可以进行使用。为了保证录制视频的画面清晰,我们采用三台佳能的单反相机5D III和监视器, 以及一台调音台将三台单反的声音汇集到一起输出。

(四)录制机位、镜头的选择。在录制的过程中,为了将教师的教学状态更好的录制出来,我们采取三机位录制(一个主机位,两个辅机位)。主机位录制教师和学生的全景,辅机位一个录制教师中景、一个录制学生镜头(根据教学的需要在近景、中景与全景之间切换)),并且三个机位在放置的时候要保证镜头不能相互穿帮。声音我们使用铁三角领夹式话筒进行收音,并且为了方便后期进行编辑,我们三台机子同时开始同时结束,这样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可以通过声音波形进行比对剪辑。

(五)后期剪辑。后期剪辑是教学录制的最后一关,我们使用Edius软件进行剪辑。在剪辑的过程中,为这门课加上统一的片头和片尾。片头采用AE制作并能够突出这门课的特色,且包含这门课的课程名称、主讲教师等相关信息。剪辑由教师和摄制人员一起共同完成,教师知道哪些内容可以删除或者补加,也可以从教学的角度提醒摄制人员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镜头,什么时候需要插入课件的镜头等,摄制人员可以在满足教学需求的情况下进行艺术包装和再创作,这样既能保证视频的教学性、科学性又能保证艺术性。[1] 教学录像中的字幕为减少听觉错误,纠正词义理解偏差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提高了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加强了教学内容表达的准确性、清晰度,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制作技术中对字幕的要求,在后期加入字幕。[2]剪辑完成之后就可以进行输出成成品,为了保证输出质量我们输出MP4格式的视频文件。

四、结束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录像是资源共享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具备教育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需要教师和录制人员进行良好协调的工作。积极探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录制方式,提高共享课的教学录像质量,可以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快速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3;F550-4

精品课程的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及优质资源的共享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精品课程建设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日渐突出。为此教育部提出对已有的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一批优质资源共享课。如何使既有的精品课程继续发挥作用,如何借鉴精品课程的经验教训,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资源共课程,成为当前课程建设与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一、我校概率统计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我校理、工、经、管类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全国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必考科目,受众面非常广范。我校自2005年开始建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并于当年建成校级优秀课程,2006年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之后学校和学院加大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建设力度,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5年的持续建设,完善了精品课网站内容,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并在2011年通过河北省第二次验收合格。几年来,通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课程建设成效显著。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吸引了众多校内教师和学生访问,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对优质资源共享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概率统计精品课网站的内容十分丰富,也便于师生的学习,但从实际应用上来看,网站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更新意识,缺少对精品课程的持续改进;第二,缺乏对网站的长期维护,精品课网站中有时会出现打不开网页等技术问题,课程网站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第三,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精品课程网站虽然使用了交互平台,但学生在交互平台中提问的较少,老师作出解答的也不多。诸多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品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对概率统计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思考

从教育部的文件中可以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开放共享课程资源为基本目标。这实际上要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资源要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丰富性、优质性、可利用性和共享性。而原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已经具备,但丰富性和优质性差强人意,共享性较差。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源于精品课且又优于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要突出资源的“优质性”和“共享性”,注重资源的丰富性和可利用性,优质资源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有建设的意义。另外,精品课的转型升级,应该有新的东西,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并融入新的教学成果,使其能够与教学改革的发展相适应。因此我们认为,此次概率统计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主要应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升级优化教学内容,升级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共用。

1.教学内容的转型升级

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既然转型升级,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就应该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升级优化。为此课程团队创新了建设理念,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提出“基础、实用、新型、能力”。“基础”是指将概率统计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应用方法扎实地传授给学生。“实用”是指加强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把概率统计在各个专业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讲课当中采用案例教学,尽量列举生活当中学生能接触到的实例,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新型”是指把应用在概率统计中的新科技知识和概率统计新的应用实例引入教学中。例如Excel,Mathematica是概率统计计算中常用的两类软件,把两类软件语言引入教学,使学生可以使用Excel、Mathematica等统计软件计算样本的均值、方差、矩、协方差、参数估计等,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能力”是指学生应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每一章引入与专业相关的1-2个工程问题,使学生知道概率统计可以解决的问题,可以自己动手解决一些简单工程问题,建立较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求解。为了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编写了基础教程和实训教程2本教材。基础教程中,每章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全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第二部分为本章内容的应用案例;第三部分为方法拓展,;第四部分为典型问题分析;第五部分为Mathematica程序实现。实训教程部分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凝练,同时加入了资深教师的讲座内容,习题课内容和自测内容,在提高教材质量的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知识水平。

2.资源建设的转型升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因此,“优质+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灵魂,是提高资源可利用性的关键。为此,我们将概率统计课程资源进行了优化与整合。按照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分类建设,基本资源是指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作业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所以建设时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注重课程资源的普适性。例如,课程的视频录像,可以以知识点为主线,用微课的形式制作,以便于学习者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方便查找。通过系统完整的基本资源建设,使学习者能系统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和随机思想,以及概率思想和统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拓展资源是课程基本知识体系的扩充和展示,包括辅助教学和学习的各种特色资源,是原精品课程建设最薄弱的部分,也是转型升级中最有特点的地方,我们精心组织、选择了丰富的精品资源素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试题库、互动平台等,学习者通过拓展资源来丰富和突破概率统计课程的重点难点,使教师教学变得更直观、形象,知识链接更清晰,使学习更有兴趣。另外,建设了与专业相关的工程问题案例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在案例库中选取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师在上课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案例库中选取。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要相互支撑和相互补充,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关键就是要克服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

总之,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原精品课的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其次要结合学科、专业、课程发展现状和学习者学习需求,充实、更新、丰富基本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源,真正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更好的发挥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需要建设者能够始终如一地投入。不断扩大受众面,真正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011.

[2] 教育部.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 2012.

[3] 李建春.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高教论坛,2013(8)

篇(3)

①在建设期内完成各项指标,通过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验收。②力争2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2项目建设思路

①总体思路:一切以提高学生技能为核心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推动专业课程建设。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首先结合该院该学科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其次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精品课程教师到生产一线参与顶岗实践,去收集、总结、引进现场最新的生产技术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工程性,使他们尽快成为一流的骨干教师。③教学内容:必须与岗位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9个模块:绪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预应力构件;11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④探求课程与行业一线的结合点,积极参与行业技能大赛。如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行业技能大赛等。⑤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教材。以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性为目标。平法识图是造价员、施工员从事工程施工、工程量计算必备的核心技能,目前在教材的编制上仍存在空白,多依赖11G101系列平法图集。无论从教学还是科研角度来看,建设新平法教材都具有很高的价值。⑥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及管理:开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课内实践学时用以保证操作实训及课程设计,强化工程意识和专业应用技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开展与“五大员”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⑦课程教改科研:围绕平法识图技能方面展开。⑧强化管理:通过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将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1.3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三年,一年后进行阶段性验收,建设资金由学校提供。2012年10月该项目正式立项,2013年11月通过阶段性验收,后期将按照验收标准做好后续课程建设工作,包括视频、作业、试卷、FLASH等相关课程材料。

篇(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07—03

1 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发展现状

在国际知名大学开放课程运动蓬勃发展、全世界对高等教育质量日益关注的背景下,我国教育部也提出了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将支持建设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

截至2012年8月,我国共75门精品课程,涵盖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基础科学等六大领域,主讲教师不乏国内高校的名家大师,更有些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一些课程也受到了学习者的追捧,湖南大学袁涤非副教授的“现代礼仪”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小玲教授的“演讲与口才”课、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千古明月”课位列点击人气榜前三甲,有的课程下方参与评论的访问者数量已超过千人,评论不仅有网民对课程的充分肯定,也有对国内大学向社会公众开放更多教育资源的殷切期盼,更有希望中国大学的开放课程早日走出国门、影响世界的强烈呼声。由此可见,我国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已初步取得良好的反响,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开放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学生及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然而,与国外名校公开课相比,我国课程在国内网民中的受追捧程度还存在不小差距。网易作为国内免费向公众经过翻译的国外名校公开课的先驱,在国内网民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目前,网易不仅将国内公开课收录在线,同时对国外课程不断进行更新与翻译,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于一身,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从网民对公开课的选择趋势中可以看出,目前网易最热门的课程仍是国外名校公开课,这表明我国网民对国外名校公开课的热衷程度目前高于国内,从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拓宽其国际视野的角度来讲,这不失为一件好事。但也要看到,我国的公开课想要赶上甚至超过国外名校公开课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仍需时日,不仅要加快建设,更要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修正,为我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制约精品资源共享课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 知识产权制度尚未健全

正如专利权促进了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样,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首先需要一种明确的版权保护系统。明确的权限说明,才能使社会力量在教育开放进程中发挥作用。在保护著作权的同时,追求资源尽可能广泛的传播,以使其价值最大化。

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的开放课程项目就对其在官网上所公布课程的知识产权有如下规定:教师对其在MIT开放课程网站上的大多数材料拥有知识产权,其次是教科书作者;MIT只有在制作开放课程过程中大量使用MIT资源时才对其拥有知识产权;如果学生的课程作业被放到网站上,那么对作业的复制权仍属于该学生。在把任何课程材料公之于众前,该项目的工作团队对课程中涉及的所有材料进行了细致的评估以决定其合理的产权归属,在取得作者许可时才会将其公布在网站上。同时对使用MIT开放课程资源作了3个规定:1)非商业用途;2)注明出处;3)免费共享[2]。MIT对什么是非商业用途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对个人在使用MIT开放课程资源时如何注明出处也做了较为详尽的说明,这些都是值得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借鉴的地方。

目前,我国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仅有少量的文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提出教师按照学校教学任务而申报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属于职务作品。凡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其推荐遴选的全部资源必须具有清晰的知识产权,对其具体产权归属未有明确说明;“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唯一官方网站——爱课程网提出,高等教育出版社独立拥有或与相关内容提供者共同拥有“爱课程”网站的相关内容的版权,未经高等教育出版社书面许可,对于高等教育出版社拥有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或单位不得以复制、镜像或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笔者认为这样的条例与公开课真正面向公众甚至世界开放的理念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2.2 课程受众范围较窄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70-02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推动着教育资源实现更高程度的开放共享,作为公共艺术课的书法基础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既是教育信息时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公共艺术课的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与传统课堂相比,开放课程具有自由选择性和可重复性学习的优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且学生可以反复学习特定的内容。书法基础作为一门实践课、艺术课,许多难点技巧需要反复体会,因此,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于教师与学生都大有裨益。

一、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意义

(一)助力学生的书法学习。首先,扩大课程受益的学生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使得选修书法基础的学生规模不受教室容量的限制,课程建设将惠及更多想学习书法基础的学生。其次,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精品资源共享课没有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可以自主把控,从而拥有了更多时间完成书法实践。最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视频与后期编辑可以把以往在课堂上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和现场性很强的书法技法技巧,转化得更加具有直观性,给学习者带来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以提高学习书法技巧的效果。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效。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课程建设中,教师必须熟悉教学环节,后期制作也使得教学过程可以更加精致准确,内容丰富并且效率更高。其次,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落后的教学理念、陈旧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将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一言堂”的单向流动模式也将难有立足之地。最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精品资源共享课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资源,教师与学生“对话式”合作互动,都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推动公共艺术课程的改革。首先,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精品课程的升级与变革,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效果,能达到学生欢迎、同行认可、专家认证以及社会的好评。其次,基于书法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书法类课程大都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具有很好的受众基础,因而在各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书法基础具有很好的典型性。最后,书法基础也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因而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探索这一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可为艺术类、实践类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

二、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内容

(一)M建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仅靠个人不可能完成一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从技能结构来说,团队成员至少要涉及书法教学、资源制作、网络运营三个方面技能,各专业教师在书法教学方面具有了扎实的技能,但是资源制作与网络运营的技能往往是专业教师的短板,因而组建团队时一方面特别强调加强成员中资源制作与网络运营技能,另一方面需要吸收资源制作、网络运营专业的人员加入团队之中。当然,从团队成员的部门分布说除了公共艺术课的开课单位,还涉及技术部门、教学管理等相关部门,从而形成团队合力,为完成精品共享资源课的建设提供团队的保障。

(二)优化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平台。共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最重要目标,而平台建设无疑是保证实现共享这一目标的基本保障。书法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使用了学校统一的平台基础,该平台课程网站主要内容有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学习指南、教学教案、授课录像、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作业习题、文献资源等。实践证明,该平台开放程度好,面向对象较为广泛,有利于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目标,对帮助培养使用者学习书法的感情、了解基本书法知识、提高书写技能有很好的支持作用。同时,平台建设特别需要注意从教材、视频、案例、碑帖等方面扩展课程共享的广度、丰富度、实用性及创新性。

篇(6)

二、建设家居造型设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途径

1.课程团队建设

本课程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由学院专职教师和公司专职设计师构成,专职教师均是我院一线教学工作人员,有丰富的课程讲授经验。公司专职设计师是工作在公司的一线设计人员,有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和行业经验。通过整合两方面资源,构建一支适合多媒体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指导该专业学生参加2013年首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获得三等奖2项;2014年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4名指导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2014年参加第七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从2009年家居装潢设计师专业开设至今,本课程建设取得的教学成果,在学院的其他专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2.课程资源建设

第一,课程内容建设。本课程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按照“任务分析—知识点介绍—任务实施”这一思路进行讲授。通过任务实施,使学生快速掌握软件功能与实际应用操作。在案例选取方面,强调案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基本体建模、二维图形建模、高级建模方法、材质的应用、渲染输出、室内效果图制作六个模块,21个任务实例操作。涵盖了3dsMax的各个功能模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全面系统地介绍了3dsMax从基础建模到材质灯光的创建,以及制作效果图的基本方法与技巧。第二,课程教材编写。根据课程模块与任务式教学模式,编写相应的课程教材。目前已完成了《3dsMax2012室内设计基础教程》的编写工作,准备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第三,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资源主要包含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部分。基础资源主要包含课程概要、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录像、课后作业、课程案例、参考资料、重难点指导、试题库等资源。拓展资源主要包含课程拓展视频、拓展练习、学生作品、竞赛专题、认证专题、素材库等资源,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了平台。第四,加强校企合作。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广泛开展行业调研、校企合作,使学生尽早接触项目实际问题,改进家居造型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目前与重庆翰艺室内装饰设计工作室、重庆火呀广告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聘请公司设计师到学校授课,同时提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到公司实践的机会。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突出实践应用性,本课程重点改革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剥离,引导启发不足,学生创新学习欠缺,动手能力弱的教学方法。结合高职学生设计制作功底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注重因材施教,综合运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实际设计项目参与式等行之有效的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注重过程监控,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设计精神、创新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课堂讲授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备课,在网络教室讲授,边学边练。讲授力争讲清讲透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把知识点渗透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在课堂内能基本掌握本课程的软件功能与实际操作。

2.教师演示

教师直接在教室进行设计操作示范,并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实现教师机与学生机同屏显示教学内容,做到同步式教学。

3.上机实训

有选择性地布置一些思考题和实训题,强化学生课内外的上机练习,帮助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4.案例教学

在教案中准备不同的教学案例,将这些案例展示,让学生分析、讨论或课外学习,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际项目,扩大视野。

5.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3dsMax设计表现的技巧和途径。具体做法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作业讲评,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引导性评讲为辅的组织方法,挑选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进行公开评测,重点在于个性化体会和经验交流,从而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强化了团队意识。

6.实际设计项目参与式教学

实训阶段,安排学生参与设计校园教师住宅项目,或按设计图纸模拟模型效果图,让学生根据真实设计项目进行设计,提出构思方案,由设计师或指导教师进行评价,指出其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3dsMax效果图设计与制作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创新课程评价体系

作业课堂评价,按照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种方法,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模拟工作实际环境,营造和谐的赶、比、超课堂气氛。

篇(7)

新一轮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本世纪初教育部启动的质量工程计划的延续和升级提高。其核心要求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其关键就是凝练先进的教学理念、建设精品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共享。经过十多年的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植物学课程也已经积累了一大批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大多是以单个学校的课程组为单位建设的,势必由于势单力薄受到条件、资金、人力和地域等限制,其教学资源的实用面、系统性等难免存在不足;另一个原因是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网络限制等因素,也使得许多优质的精品教学资源没有真正得到很好的共享。此外,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虽然已经有一些课程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是不同类型课程性质、建设发展程度、精品资源共享可能性水平千差万别。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从课程的特点、建设现状以及未来需要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并进一步面向未来的建设进行思考,积极行动起来。

一、全国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回顾

1.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2003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自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成为第一门植物学精品课程以来,陆续有其他10门植物学、植物生物学以及观赏、森林和药用植物学成为国家精品课程或精品网络课程。从学校分布来看,“985工程”学校最多占到5门,其次为“211工程”学校4门,可喜的是非重点院校也有2门(见表1)。

此外,省级精品课程则有40门,其中,植物学/药用植物学/森林植物学/园林植物学34门,植物生物学6门。

精品课程的建设促进了植物学课程的网络化,丰富了网络上植物学知识资源,一定范围内推动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对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激起了广大植物学教师建设植物学课程的积极性,推动了植物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2.植物学教材建设的多元化

教材是课程的“灵魂”,长期以来课程建设的最主要内容是教材的建设。近年来,我国植物学教材建设的多元化趋势十分明显,也促进了教材建设的繁荣。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应该总结和思考。

21世纪之前(1921-1999年),据不完全统计,出版发行并流行较广的植物学教材共计18种,植物生物学4种,总体数量较少,品种不多。但是,不同类型学校盛行主流教材,比如综合型大学主要流行高信曾主编的《植物学:形态、解剖》,中山大学生物系等合编的《植物学:系统分类》(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师范类大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等编写的《植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而农林院校则是李扬汉主编的《植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主编和主要作者均是长期教授植物学的名家,教材在他们精心的编撰下,语言流畅,结构合理,知识系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发行量较大,覆盖面广,持续流行时间长。均被时间和发行状况证明为精品。

进入21世纪以来,共计有33种植物学教材、13种植物生物学教材先后出版发行。这短短的10年出版发行的教材就达前70年的3倍。教材种类多,类型多样,行业或地区特色明显,可谓“百花齐放”,达到了教材编写和出版的繁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炜樑主编的植物学和杨世杰主编的植物生物学彩色教材出版,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植物学教材建设的一个新高度。

3.植物学教学改革回顾

(1)植物学网络教学。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学课程为例,自2001年开始,持续开展基于植物学课程网络平台的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实验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植物学教学新模式改革试验。其主要特点是教师不再扮演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强调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满堂灌的理论讲授课时从传统的50%减少到17%,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从传统教学的30%增加到65%,实验实习课时占总学时的72%。采用该体系能充分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热情,改变了一贯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真正实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新的“植物学”网络教学新模式,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教学的全面现代化。取得了较之传统模式一样或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普遍接受是对该模式最好的肯定。

(2)植物学联合野外实习。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的野外实习基地基金的资助下,分别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华南、华中建立实习基地,开展校际的联合实习,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甚至开展国际化的联合植物野外实习改革与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验。

(3)植物学研究性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植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在“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如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理论与实验课程中进行试验和示范,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和素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较高层次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新的、合适的教学模式。不过对于大多数非“985工程”和“211工程”学校更主要的培养目标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实用型人才,其突出的问题是低年级时自主学习能力的欠缺。

(4)植物学教学内容的分化。植物学是一门经典学科,长期以来,植物学领域的新进展,大多均被分在了植物细胞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等植物学新的分支课程中,因此,植物学的内容一直以来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对于注重植物学基础作用的农林师范院校及其专业来说,考虑到普遍植物学学时的缩短,不拓展新的内容也许是现实的需求。但是,以“985工程”学校为主导,大多将植物学改成了植物生物学,其教学内容体现了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和发育原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是植物体形成其结构并实现其功能的内在调控机制。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了解植物的整体性和生命的本质规律。不过,其对学生的素质和基础要求较高。

4.植物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植物学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大学院系结构的调整,形成的院系两级管理的结构,导致原有以课程为核心的教研组解散,教师教学活动的集体性缺失,以课程为目标的目的性弱化。教师教学活动各自为政。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技艺,需要传帮带,特别是植物学课程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识别植物的能力,年轻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由有经验的教师传帮带,不断积累教学和知识经验。但是,教研活动的集体性缺失,其传统不在。由于扩招,师资短缺,年轻教师短期内补充较多,经验相对不足。由于受科研压力的影响,教学教研活动及培训机会减少。教学资源相对向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集中,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降低,边缘化严重。显然,教学活动理应以教师为主导,如何营造这样一种氛围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

(2)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不强。重建轻管;重观赏性,轻实用性;重教师教授,轻学生自学;特点没有充分反映;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丰富度不够,共享平台和机制缺失。

(3)网络课程没有体现出网络的优势。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课程体系大而全;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导航系统不强;缺少评价与反馈,互动功能不强。

(4)教材多而杂。虽然近10年教材建设是过去70年的近3倍,但是与此前的教材相比,没有明显的主流教材。许多教材显然缺乏时间和经验的积淀,加之名利的驱动,在教材的编写、出版、选择使用等环节的功利化十分明显,难以在短期内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不利于植物学教材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5)教学内容陈旧。植物学课程内容仍然以传统的知识为主;现代植物学的进展十分迅速,在植物形态结构的发育,功能机制以及分子生物学在植物系统演化和分类中的应用等较少得到反映。

(6.)教学改革的力度不足。教学改革还只是零星的,涉及课程整体改革的教改内容或项目较少。这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在课程建设和管理上的边缘化有关。

二、建设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设想

1.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体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教学活动过程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教学资源优化、校际间学分共认以及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其宗旨是促进精品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的充分共享。

本人认为所谓精品课程,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用、丰富、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模式,便捷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提高。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学理念。教学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层含义,一直以来的观念均认为教师教授课程知识就是教师的职责,但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学生的学才最为关键,教师教的再好,学生不学也是白搭。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就学生一生来说,学习能力远比一门课程的知识本身更有用处。本科阶段应该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在本科毕业之后的知识获取主要靠自主学习,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这完全要依靠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后天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就可能有意识地减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自觉地为创造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氛围而努力。这一理念符合建设精品课程的初衷,也可以满足校际间的学分共认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树立起上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念,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重要的是要建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而不是建设便于教师教学的平台。很长一段时间在精品课程建设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误区。要转化到为学生自主学习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的目标,这需要我们转换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的传统理念。新的理念可以将教与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比作教师为“导演”和学生为“演员”,教学过程好比演戏或电影的排练和表演过程。教师的职责就是选择“剧本”(教材)、指导“表演动作”(示范)、营造氛围和“搭台”,而学生的任务则是熟悉“剧本”(教材)、“动作的训练和表演”(自主学习和实验)。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旨应该是营造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植物学课程的特点分析

开设植物学课程的学校涉及综合型大学、师范院校以及农林院校等类别,涉及的专业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以及农林院校的植物生产类各专业类别。因此,培养的目标和学生的专业对象差异明显,农学和林学类专业需要学习的植物类别分别是草本为主和木本为主,这要求课程知识要针对不同学校类型和专业对象进行相应的调整。植物的地域性特点明显,不同地区的院校,特别是地方性院校其培养学生的面向是当地社会需求,因此也需要更多地考虑涉及地方性的植物种类。因此,植物学课程内容的统一性是不切实际的!

尽管如此,但是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有其共同性的一面,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具有同一性的方面,包括知识结构(形态结构、类型特征),诸如细胞、组织、器官、植物类群以及名词术语和分类知识点单元等方面。因此,只要一次建设,那就可以一劳永逸,进行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特别是低水平的重复。也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真正实现不受时空的知识学习。不过,正如上面提到的由于院校、专业和地区的差异性,各知识单元涉及的植物实例、代表性植物种类举例等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必须要强调这种特色。鉴于这样的特点,应该建设一个统一的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在此之下,建设适应不同院校、专业和地区特点的植物学或植物生物学课程网站(页)。此外,还可以包括药用植物学、森林植物学以及观赏植物学等。

植物学是一门利用专业术语描述植物形态结构、类群和分类的课程,“百闻不如一见”的认知规律,十分适合于这样的描述性课程的学习心理。因此,教授或学习这样的课程,需要多观察实物或图片,加深形象思维。植物学知识的网络呈现,将植物及其结构搬进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随时调出并观察,是植物学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

3.全国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1)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框架。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路,立足于高起点的顶层设计,可以考虑建设一个集合植物学及植物生物学以及药用、观赏、森林植物学,甚至植物生态学等同类课程的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首先包括极其丰富的植物学知识资源库、试题库、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利于相同和类似资源的充分和无障碍的共享。基本的建设框架见下图。

在此基础上,分解植物学知识点,按不同媒体和材料进行资源库建设,与相应的知识点相连接;建设丰富的、基于不同对象和目的的试题库,建设一个共同的考核系统,基于不同课程和对象分选试题和考核范围;编写基于网络适用于不同课程和教学对象的纸质教材;推广实施基于资源共享平台的植物学网络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不受时空限制的植物学网络学习。

平台的基本功能有:能够实现植物学教学资源的无障碍共享,适应植物学同类多种课程建设的需要,有效的可持续运营机制(知识产权明晰和使用频率的收益制度)。

(2)资源库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

①资源种类。图片资源:应该成为最主要的资源,植物的形态结构、发育及其类群均需要由图片反映。数字切片可以做成无极放大和缩小,是模拟实验室的最基本资源之一。录像资源: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传粉、子实传播等过程均可以通过录像加以记录。3D动画:许多生长发育过程是很难通过图片和录像等简单地加以呈现,因此,应该制作3D动画模拟这些过程,比如双受精过程等。虚拟实验室:这几乎可以将原有的实物实验室搬上网络,通过数字的形式,模拟实验的过程,如结构的切片和花的解剖等,均可以虚拟化。此外,还有就是名词、试题数据库及其解答等。

②模块化和标准化。分解植物学的知识单元,形成可组合式的知识单元模块,从而根据课程大纲组合构建网络课程,可以做到资源的共享和共建,而网络课程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地区特点等进行相应调整和组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模块的建设。设计标准便于共享是其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也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在海量资源环境中,这显得十分重要。资源的内容主要是植物类群为基础的形态、结构及其个体和系统发育过程以及相应的功能。这些资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资源,是以种为单位的从全株、幼苗以及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包括器官根、茎、叶、花、果、种子的形态、内部解剖结构以及发育过程等。第二层次为结构、功能以及个体和系统发育过程的整合资源。一方面将结构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整合起来,形成整体系统资源,可选择重要植物种类如拟南芥、水稻、棉花等开展;另一方面将种组合成属或更高类群的系统演化的整合资源等。

③内容的更新及范围界定。传统的“植物学”需要吸纳现代“植物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学科覆盖面扩大,知识覆盖面更广,不同分支学科的知识需要合理衔接;新的知识和概念涌现,需对植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新和调整;在教学内容日益丰富的同时,学时却不断被压缩,内容增加与课时减少的矛盾突出,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通过教材中的拓展知识使知识单元系统化,设立知识窗口、批注,其内容有概念的引申、横向知识的拓宽和前后内容的联系等。

④典型而精致。所有素材需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植物举例的重要性、广泛性、针对性。素材制作要精致,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精品。而这些内容一旦建设完成,就具有一劳永逸的利用价值,不会因科学发展和时间而遭淘汰。

(3)基于网络的数字课程和教材建设。考虑到植物学课程内容的经典性和新进展主要体现在植物形态结构功能和类群系统演化的分子和生理水平,建立基于植物形态结构和系统演化为主体的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是系统完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植物学数字课程,该数字课程可以做到开放式,便于不断地丰富、更新和完善内容,由大家共建共享植物学课程资源。考虑到学校类型不同、专业有别和生源以及地区的特点和差异,可以通过编制适合的教学大纲以及配套纸质教材,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生根据大纲内容选择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实现差别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和学。而这些差别可能仅是从不同植物举例反映出来。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这是一种较为有利的模式,因为,只有让一个人学会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到自己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的能力,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当然,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也可以根据大纲建设相应的学校专门课程网站(页),通过与资源平台的内容超链接,实现差别化和专门化数字课程的功能。

编写基于网络的与网络数字课程或资源相配套的植物学教材,仍然是必要的。该类教材的建设可以做到丰富但内容精炼,丰富性可以通过视窗方式延伸到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内容的更新和新进展的反映。实际上,如果资源共享平台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编写具有特色的专门化适合培养对象的配套纸质教材,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的依据,学生学习时可以在平台上找到与教材相匹配的内容,实现差别化教学的要求。

(4)建立完善的考核系统。判断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在实现自主学习功能方面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是完善的考核系统,应该包括自测系统、模拟考试及评分和远程考试系统。实现这一功能首先要建立丰富多样的试题库,该试题库还应具有便于组卷和调用的功能,试题与知识点的对应性和难易的分级等要素。

(5)探索合适的植物学教学模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灵魂是有效方便地使用,从而真正发挥精品资源的共享意义。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基于网络的植物学教学模式,是充分利用的重要途径。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可能较为符合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推动的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也是校际间课程互选互认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当然,不同学校和生源以及不同培养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差别化,并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三、几点倡议

1.抓住机遇

当前,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的启动,为建立全国性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精品课程建设已历经十个年头,前述的经验与教训使得我们需要思变,应该有更新的和更高的建设目标。基于网络的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了网络硬件环境的保证,现代基于网络的教学以及校际课程的互选互认已经是大势所趋,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对网络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植物学教师积极参与植物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种历史使命和责任。

2.加强校际间的大联合

要建设包罗万象的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及数字课程光靠一个学校、少数教师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全国多所类似学校的联合,共同协作完成。可以以十余门原有国家精品课程联合作为基础,再进一步发动和联合几十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参与,建立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它们代表着各自的区位、影响、资源、人才等优势和特色,联合就意味着整合,真正实现精品资源的共建共享。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动员其他有实力和资源的院校参与进来,真正做到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

3.寻求更大的支持

由于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工程,需要有较大的基金资助。国家启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助力度,就单门课程的基金而言是不足以满足建设需要的。因此,建议考虑设立类别资源共享课,有较强的资助力度,较少的课程类别。生物学领域仅需要设立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十余门就可以涵盖,其他分支课程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进一步开放其应用功能而得以拓展。因为,这些后续课程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拥有的大量共享资源而不需再每门课程涉及相同或类似知识点时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助于促进课程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还可以节省在这些后续课程建设时的投入。第一步在基于开放竞争性前提下设立一些这样的课程作为试点,然后在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此外,还要广开基金来源。首先应该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教学资源的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了人才培养基金,对教学实习基地进行了大力度的投入,类似地设立精品资源共享课专项支持自然科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这是一劳永逸的事业,许多教学资源只要一次建设,就可以永远被共享,因为诸如植物的基本形态结构是不会随时间和地区而发生变化的。通过资助这样的项目,也可以锻炼和培养相关专业的教师,甚至是学生,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人才培养,而其影响和受益面会更大。

同时,可以寻求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省市级配套基金或通过各省市教育厅以及各学校的支持。还可以吸引社会各界的人力和资源的支持,共同完成平台的建设。

4.可持续发展机制

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可能不需要单独另建新的平台系统,可以在现有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的基础上,开发适于支撑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功能。当然植物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持续建设,并共享使用,在使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套可持续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平台上的所有资源,本着谁建设谁收益的原则,根据资源的点击和下载利用率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样就需要将所有资源打上作者的标签以便于统计,这有利于调动建设者的积极性。此外,应该考虑纳入国家公共资源平台的高度认识建立教学资源平台的重要性,实施政府公共财政的持续支持。

参考文献:

[1] 崔瑾,王庆亚,林国庆. 数字切片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13-115.

[2] 曹霞. 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J]. 现代教育技术,2010(7):48-50.

[3] 韩利红,刘潮. 植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4):30,71.

[4] 胡国富,胡宝忠,常缨等. 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1):30-32.

[5]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教高[2003]1号.

[6] 金水虎,李根有,楼炉焕等. 植物学教学实习改革与实践[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134-137.

[7] 刘建福,王奇志. 网络环境下植物学实验开放式教学的探索[J]. 农业网络信息,2009(7):96-99.

[8] 马英姿,张慧. 探索式教学法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8-130.

[9] 强胜,胡金良,景桂英等.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造传统《植物学》课程的实践——国家级精品课程《植物学》建设纪实[J]. 中国农业教育,2004(5):27-29.

[10] 强胜,向增旭,景桂英.《植物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试验研究[J]. 中国农业教育,2002(6):32-33.

[11] 强胜,宋小玲,皇甫超河等. 通过网络教学进行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试验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2):37-39.

[12] 施晓秋,薛伟. 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13] 王立群,王瑞卿. 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整合[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57-60.

[14] 吴文杰. 植物学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生物学杂志,2003(3):54-56.

[15] 熊子仙. 植物学中的探究式教学[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0-72.

[16] 许玉凤,王文和,张春宇等. 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提高植物学的教学效果[J]. 高等农业教育,2003(5):42-43.

[17] 袁颖. 高等学校农林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科技信息,2008(35):589,561.

[18] 杨琳,杜中全. 国家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共享应用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298:23-26.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37-01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它的主要面向对象为高等学校师生,因此,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将成为最近几年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针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笔者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结合学校实际谈几点体会,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做好申报课程储备工作

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的关键。2003年起,教育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本校紧紧抓住精品课程建设契机,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建成了一批省部级精品课程以及校级精品课程。在长期的课程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管理规则和办法,保障和促进了各类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自2006年,本校启用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平台”,该平台在广大教师和学生中使用广泛,效果明显,为省部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创造了便利条件。为更好地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本校于2012年启用了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该平台以“课程教学”为核心,支持课程的长期滚动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共享、支持教学过程跟踪统计,教学过程与评价展示相结合。为教师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在线备课工具和施教环境,加上充分的师生互动功能,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

目前,本校网络教学平台课程总数达2000多门次,省部级精品课程20余门,学校各级课程及立项148门。学校对课程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有力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已经在全校范围内建成了教学效果良好的精品课程资源库。在申报工作中,我们主要从授课效果、受众数量、教学团队、课程资源、教师积极性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重点推荐基础好、建设相对成熟的课程择优申报。这些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 申报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已有的课程建设成果得不到充分体现或体现不突出

个别申报教师在材料整理方面不得法,掌握的课程建设信息过于零散,不能使课程建设成果很好地展现在申报材料中。针对此类问题,申报教师要善于积累材料,对于课程建设已有的资料要注意沿袭和发展,取其精华,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提炼。在整理申报材料时,要善于挖掘已有成果,成果亮点要放在突出位置。对于建设成果不能仅做简单罗列,而要对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阐述,保证有针对性。

2.对于课程内容方面的梳理不够

课程资源的质量是关系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效果的关键。课程内容是课程资源的基础,申报教师对于课程建设整体情况、课程内容的梳理不能过于笼统,避免未体现知识点(知识结构)。课程内容要求能涵盖课程相关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案例、综合应用等核心内容。既要应充分考虑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针对性等,也要妥善处理传统经典和前沿创新的关系。这就要求申报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整理,教学中实施精讲多练,精心提炼讲课内容,充分准备可供学习的资料。

3.录像效果有待提高

课程讲授录像的制作效果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效果也起到重要影响。录像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录像画面质量和课堂讲授效果两个方面。录像画面清晰度不高,或主讲教师着装不职业,语言组织不精练,表述不流畅等。主讲教师要做到熟悉镜头、熟悉授课内容、注意着装、调整语速、富有感染力、表情自然、手势得体、还原现场授课氛围,保证在自然娴熟的状态下录像。

三 做好沟通工作,保证申报信息的对称与畅通

全国刚刚启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工作,相关技术要求与申报程序无论对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及申报教师来说,都很生疏,为了高质量完成申报工作,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篇(9)

[2]2012年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提交工具安装配置手册V1.1[EB/OL].

,2012-11-19.

[5]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EB/OL].

篇(10)

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过程中,一个方便灵活,能够上传多种教学视频格式的管理器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将从教学视频的上传、管理以及视频网页的生成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个网站视频管理器的构建。

1 多种视频格式的上传

对于视频文件的上传,我们即可以使用FileSystemObject对象来实现,也可以使用一些无组件上传类来实现。本文将以风声无组件上传类来实现视频文件的上传。首先创建该类的对象Set upvideo=new UpLoadClass,然后设置对象的相关参数,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

(1)upvideo.SavePath=“up/video/”指定上传路径,即视频文件存放的位置;(2)upvideo.MaxSize=999999*1024指定上传文件的最大字节数,这里限定为小于1GB。注意在使用本属性前还应考虑服务器最大请求实体主体限制。否则可能出现上传失败。(3)upvideo. FileType=“mp4/wmv/asf/rm/swf/flv/rmvb”指定上传文件的类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更改文件类型。(4)upvideo.autosave=0设置Open方法处理文件的方式。这里取0表示利用无重复的服务器时间字符串为文件名自动保存文件。

当上述主要参数设置完成后,便可以利用upvideo.open方法,打开对象并开始上传。

2 视频上传后的管理

在视频文件上传结束后,我们要在数据库中建立数据表来保存上传文件的信息,以便更好的实施对视频文件的管理及视频网页的建立。我们建立video表,其主要字段包括:

(1)id用来唯一标示该视频索引。(2)title用来指定该视频的内容。(3)url用来存放该视频上传后的位置。(4)content用来存放该视频的介绍。(5)player指定该视频所采用的播放器。(6)class该视频所属类别。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其他一些字段,比如点击次数、文件大小、上传时间、视频作者等。然后我们根据字段信息构建表单,其中title、content由上传用户填写,player,class利用下列列表供用户选择填写;url最为重要,不需用户填写,当用户上传完成后,利用upvideo.SavePath&upvideo.Form(“file”)自动返回视频上传后的路径与文件名,并把它填写在表单中。最后点击按钮,将相关视频文件信息存放到数据库中。同样我们可以编写一个后台程序,针对video表中的数据进行编辑、修改、删除等功能,也就实现了对视频文件的管理。

3 视频网页的生成

当上述过程完成后,我们就需要根据数据库的内容,动态生成视频点播网页了。首先我们根据video表中的title、class等字段生成超链接。在超链接中传递数据库中id的值。利用sql语句“select * from video where id=” &request.querystring("id")来找到数据表中的该视频文件中记录。根据数据表中player的值,我们在网页中插入不同的播放器插件。具体如下:

(1)play的值为media时,主要播放wmv、asf、mp4格式文件,我们在网页中放入media播放器

<object classid="CLSID:6BF52A52-394A-11d3-B153-00C04F79FAA6" id="player" height="64" width="260" >

<param NAME="url" value=<%=rs(“url”)%> >

(2)play的值为real时,主要播放rm,rmvb格式文件,我们在网页中放入real播放器

<object id="vid" classid="clsid:CFCDAA03-8BE4-11cf-B84B-0020AFBBCCFA" width=427 height=300>

<param name="SRC" value=<%=rs(“url”)%> >

(3)play的值为flash时,主要播放flv,swf格式文件,我们在网页中放入flash播放器

<object classid="clsid:D27CDB6E-AE6D-11cf-96B8-444553540000" codebase="http:///flash2/cabs/swflash.cab#version=4,0,0,0" WIDTH="100%" height="500">

<PARAM NAME=movie VALUE=<%=rs(“url”)%> >

这里,object中classid表示播放器的标识码,参数中value表示视频文件的地址。注意上述网页的使用,需要客户端浏览器安装有相关插件,否则网页将无法正确显示。

4 结语

这里我们介绍了一个网站建设中视频从上传、到管理,最后生成网络视频点播的全过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完成网站视频管理器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尹睿.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3,(01).

[2]汪峰.孟冲.流媒体技术及其在网络视频服务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11).

上一篇: 水利建设与管理 下一篇: 课堂有效教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