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科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3 00:25: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健康管理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健康管理科

篇(1)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业负担重、就业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暴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独生子女、单亲家庭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等等。导致学生心理疾病增多,致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因此,有必要探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确定为课程目标领域。并指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是:“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以往我国学校体育的“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培养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相比,在观念上是一个突破,在课程体系上也是一种创新。但是,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怎样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尚无理论依据和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为此,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2体育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是指社会成员“基于一定价值目标,通过不断做出身心调整,从而在社会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有效的生活状态,以促进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它包含了心理调试和行为调整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在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体育实践课程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身体练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学生都有直接的体验,这在发展学生心理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体育实践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环境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体育操场是开放的,教学空间比较大,因此环境变化多,角色转换快,信息交流频繁。这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

基于上述社会适应内容和体育学科特点,我们认为,体育课程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还可以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但是,由于体育运动项目众多,各项目特点和表现形式又不一样,其内在机制的可变性很大,所以要完成社会性发展这样的目标,还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内容,设计并运用、实施不同的办法,以达到心理健康和实现社会性发展的效果和目标。

3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3.1改变和充实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改革一直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研究课题之一。体育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据调查了解,目前大部分学校体育实践教育内容还是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主。其实,以什么布粕勺内容为主不是主要问题,因为在调查中得知广大学生夕小尧技体育项目还是非常喜欢的,关键祠题是要以什么丰勒7目标为主。竞技体育项目、传统体育项目、休闲娱乐体育项目都可以精选为体育教育内容,作为“教材”进行运用。因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竞技体育可以是大负荷方式,也可以以小负荷形式进行,传统体育和娱乐体育也是一样。“教材”一词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具体”的教材,是指课本、教科书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今天上篮球等),另一种是“抽象”的教材,主要是指“教材的研究与使用方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同一个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的教师强调运动技术,有的教师强调锻炼方法,有的强调文化,有的强调运动乐趣体验。因而,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基础理论的健康教育。体育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实践方面,应该说体育实践教学固然重要,但理论教学方面也不能忽视。理论在人的观念价值确立和指导实践应用上是非常重要的。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到,体育锻炼原理和运动保健常识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受到关注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在选择具有代表性项目的体育教学中加强了体育基础理论教育。把运动保健、体育康复、体育休闲娱乐和体育文化欣赏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和实践过程,规定内容在每节实践课中进行。比如:运动小常识、体育锻炼一法、体育时事、运动欣赏等。这样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注重体育实践的健康教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因此,教材的选择与使用要充分考虑其做为教材的那种具有代表性和可接受的教学因素。无论游戏、娱乐及身体基本活动,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广泛影响的竞技运动项目,都可以成为体育健康教育素材,关键是怎样运用的问题。体育教材的确定要根据体育学科特点、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具体条件来进行,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体育娱乐健身素材也越来越多,众多的体育娱乐健身项目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出现在社会和学校。体育教学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培养兴趣与爱好,进而促进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点,形式和内容具有更多的相近之处。娱乐健身素材的选用,一方面对拓宽高校体育教学领域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娱乐健身项目的规范性和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3.2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再课堂上的表演,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计的规范中去,其结果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被忽略了,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体的参与,体育教学难以渗入科学的理念,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响应和产生共鸣。体育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家注意外,教师要强化培养意识。特别对那些表现欲望不强,不善于竞争的学生,应着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多加鼓励和激励,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情景创设。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相对稳定的集体情绪状态,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个体的情绪趋向一致,从而形成某个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体育教学就是在这种心理气氛中形成的。这种气氛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动力,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坑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溶,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一一操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

第三,提高应变能力。体育教学中情况变化很大,所以常常会出现超出预想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握和对情感的调控。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和提高学生情绪和教学气氛,以使教学活动向着提高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发展。

4结束语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主要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社会性发展,是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科发展的必然。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在促进人际交往、情感培养、加强交流合作、适应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社会性发展这样的目标,需要对体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内容,设计并运用、实施不同的办法,以达到和实现社会性发展的效果和目标。利用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必要的、可行的,但内容设计和方法运用须符合体育学科要求、项目特点和课程发展规律,否则会影响效果。

篇(2)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其标准的核心是:能自我调节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驾驭自我的能力。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是热爱生活、勤于实践,并有足够的信心迎接各种挑战的人,同时又是擅长用机智、幽默、理解、宽容的态度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隔阂的人。

思想健康是指人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乐于助人的发展心理状态,有较好的心灵境界,并有科学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观。良好的心理是一个人树立良好道德的基础,思想健康的关键点体现在敬业、乐群和自我修养,以达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且会求知、会做人、会做事、会共处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心灵、社会、思想行为等因素分析,不仅看他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还要看他有没有主观不适应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机体健康是人们生理要求的最基本的条件;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往往影响机体健康,良好的心理情绪、心理情感是机体康复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机体、心理、思想三者有机统一,构成一个健康的生命机体。

试谈困难生的心理特点

赵国粱 徐伟良

(1)强烈的自卑与自尊交织

困难生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尽管这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自尊,对人家的批评与嘲讽十分敏感,有时变得十分固执。

(2)有进取的欲望,但又不知所措

困难生希望自己能获得成功,有突出的表现,能得到老师、同学的羡慕,但由于原有基础较差,虽经努力,仍难达到愿望。进而丧失信心,在现实面前变得不知所措,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随波逐流。

(3)有明显的“补偿”行为

困难生为引起他人的注意,经常有一些“补偿”行为。这些“补偿”行为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从正面来看,他们对善于做的事很积极,只要老师安排他,他就努力做好,以出色的表现赢得同学、老师的好感。从负面来看,他们有时故意违反课堂纪律,招惹同学,破坏公物,以“耍英雄”来,获得同学老师的注意。应该说,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引导得当,转化困难生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4)希望得到别人的亲近,但又有一定的对抗行为

困难生由于经常受到训斥、批评,因而对老师、同学有不信任感,常采取抵抗行为。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家长平等相处,能平等民主地商量问题,能真诚地得到老师的帮助。对他们来说,老师的帮助是荣耀,也是在家长、同学面前炫耀的资本。

笔谈式交流在高中生心理辅导中的运用

蔡 群

笔谈式交流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心灵本”上进行的交流。“心灵本”上学生除可写老师规定的内容如个人特长爱好、个性、优点外,也写自己在学习上、交友上、师生关系上遇到的困惑、烦恼。老师在阅读过程中要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及指导、建议,以此达到师生彼此交流、沟通的目的。这一辅导方式有如下一些特点,并深受高中生欢迎。

一、保密性

主要体现在:收发“心灵本”由老师本人负责,避免了在同学中泄密的可能,本上的内容只有老师和学生本人知道,且老师要严格做到为学生保密,不在任何场合透露任何相关信息。

二、互动性

笔谈式交流可以帮助师生建立互相接纳、信赖的良好关系。对心理老师来说,这种方式是了解学生的一条好途径。通过这个窗口,老师可以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为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里也为那些不想直面咨询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获得帮助的机会。对学生来说,笔谈也是认识老师了解老师的一个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了解老师的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学生感到你是亲切的,是对他们有帮助的不可缺少的人时,教育辅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及时性

俗话讲“言为心声”,通过“心灵本”,老师可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不会错过辅导时机。

在具体运用笔谈式辅导时,需要慎重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一、慎写批语

教师在写批语前应能读懂学生的用意,不要轻易下笔,写评语时,要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语言多用肯定、尊重、赞扬、欣赏的词语,如“是的”,“好极了”,“很不错”,“你很优秀”,“你很棒”等,尽可能幽默诙谐一点,轻松愉快一点,还可在上面圈圈点点,画线,帮学生改错别字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最后在小结或写指导性的话语时,一定注意不要用批评、责怪、教训的词语,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二、慎用红笔

一般老师批改作业、作文都用红笔,醒目。但在“心灵本”上要慎重。红笔是老师在改作业,落入俗套,学生感到有压力,也有的会认为是在教训人,内心不舒服,所以最好用蓝笔,给人的感觉是朋友间在平等交谈。

三、慎用署名

与学生进行笔谈式交流,老师在结尾怎么落款署名也是很有学问的。人常说,当人们关系变化时称呼也会发生变化,直呼其名或省去姓氏的称呼就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一步。我为了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双方处于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交流状态,我采用了“直呼其名”的署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我和他们之间的平等。

实践证明,笔谈式交流是对高中生心理辅导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对心理教学途径的一种补充。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

以语文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韩庆娥

语文是一门集社会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社会科学,它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上起着其他学科无以匹敌的特殊作用。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以语文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用语文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横通国际热点,竖晓历史大事的杂家。他有正直的人品、渊博的学识,有积极进取、顽强奋斗的锐气,有乐群合作热情开朗的性格。他能用机智幽默的语言、轻松活泼的教学,营造宽松宜人的教学环境。语文教师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会融会在教育教学中而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通过课文中人物形象的优良品格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精彩的课文和优秀的文学形象,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成为教育影响学生的好教材。如藤野先生的温和严谨、严格执教、无民族歧视的高尚人格,为中华之嵋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竺可桢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对待工作的态度等。

三、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例如,为了使学生将语文练笔与生活实践内容结合起来,我曾在初一下学期举办过一次“今天我当家”的语文活动,计划在一周时间里完成打扫整个家庭卫生、洗全家人的衣服、做一顿饭、到市场买一次菜、到超市购一周日常生活用品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将每次的活动过程记载下来,尤其是记心理体验过程,培养的内容是勤劳、节俭、体贴父母、关心他人的良好性格品质。

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要注意计划切实可行,活动内容有的放矢,培养目标具体适中。活动要有趣味性、操作性、思想性,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篇(3)

1、健康管理师考试科目:理论知识、操作技能。

2、理论知识(9:00-11:00);操作技能(14:00-16:00)。各科满分100分,均达到60分为合格。必须两科一次通过,一科没过成绩不保留。

3、理论知识考题分两部分,一是单选题共70道,二是多选题共30道,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单选多选的分值都是每题1分。分值一样。多选题少选多选都没分。技能操作考题分两部分,一是“共用题干单项选择题”、二是“案例分析题”。共60个单选,40个多选题。每题1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语文阳光课堂呢?我想,阳光,给人更多的感觉就是“温暖、健康、快乐、热情、积极向上”,而我们构建“阳光”语文课堂的核心也正出于此。语文阳光课堂应该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与行为习惯的发展,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不断进步的教学目的。

一、自由是语文阳光课堂的基石

课堂上,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激活状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非常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探求、质疑、讨论、交流、释疑;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自由,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澎湃,是语文课堂的最佳情境,也是语文教师的崇高追求。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课堂自由环境的阳光呢?

首先,教师要胸怀爱心。《爱心教育》一书开篇这样写道:“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的人。”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师要善于做教学上的的有情人,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爱心是构建阳光课堂的基础,它恰似一弘清泉,可以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教师时时刻刻都在以一颗滚烫的热爱学生之心,走进学生,关爱学生,努力创建一个充满爱心的语文课堂环境,让学生把天性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展现出来,发挥其积极作用。课堂上,一个温暖的目光,一句关心的话语,一次轻轻握着充满着忧伤的孩子的手,一次轻轻拍着垂头丧气满肚子委屈的孩子的肩膀……孩子一生的不畏风雨的力量,也许就从此生根发芽。

其次,对学生要充满尊重。《新课程标准》谈到: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传统师道尊严的颠覆,意味着师生间是平等的新型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不以“己所不欲”而“施于人”,跨越师生间的年龄、地位、身份、经验的鸿沟,平等待人,与学生结成“忘年交”。语文教学肩负着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任务,要想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创设一种宽松而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做人的全部尊严,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否则学生在课堂上就不敢也不能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语文课堂成了听“报告会”。

二、自主是语文阳光课堂的主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会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觉得语文枯燥乏味,学和不学一个样。构建阳光课堂就是使学生们从这些禁锢中解放出来,使教师从这些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寻找师生的自主。要让学生享受课堂的自主和自由,就要激活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1.创意课堂。首先,自主用教材。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而新课程理念主张要活用教材。本着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理念,精选教材中有生长点的东西进行拓展延伸,以促使学生的发展。其次,自主教教材。作为教师,我们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那个教科书的照本宣读者,“教师是智慧的化身”,可灵活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可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随时随地随机应变地调整原定的教学步骤,使教学顺应学生的情感需求。

2.写意课堂。“写意”是中国国画的一种技法,写意画虽然不够精致,但他却带给人们更多想象的空间和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灵震撼。教师就要像“写意”一样,在课堂中大可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找准切入点,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以小窥大,进而掌握所学的精髓,领略所学的美妙。正如周玉任教授曾经说过:要为学生创造多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品尝成功的愉悦。

3.个性课堂。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勾画了阅读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即“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型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创意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个性飞扬起来,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肯定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有意或无意,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新方法。使之呈现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情境。

三、自信是语文阳光课堂的目标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做个好孩子,这是真善美的情感--渴望赏识。在语文课堂上,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肯定,让孩子从赏识中得到暗示:努力吧!课堂上教师要弯下腰来,蹲下身去让赏识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爱怜的抚摸流淌在每个学生的脸上、心上。慷慨给予每个学生做“优秀”的机会。这样,他们一定会在身心舒展的状态下快乐无比地成长。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心理无拘无束,天性自然的流露,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更有可能被激活。给学生一个阳光评价,一个赞许鼓励的眼神,一个欣赏的微笑,一个宽容的手势……让生命因为有了阳光而温暖,因为有了阳光而生长,有了阳光就闪光,有了阳光就成熟。

篇(5)

要创建积极课堂环境,首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使学生有勇气应对学习的挑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无知或错误。有的老师意识到了这种变化,在课堂上承认自己知识的漏洞或教学中的过错,给学生创建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学习环境。

以一年级数学课《位置与顺序》为例,本课的核心概念是: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培养空间观念,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可是一个学生发现,老师的PPT中“左、右”位置方向写反了!老师没有放过这个“课堂生成”,大胆地向学生认错:“同学们,我们这次能够找到引发错误的问题,应该归功于张同学的坚持,让我们对他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这件事也让老师认识到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疏忽,今后我一定要更认真仔细地备课,让你们再也找不到老师的错误了。”全班响起了掌声。

承认自己的未知并非难堪的事,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可以轻松自如地承认自己的未知邻域或教学过错,不但有助于教师的成长,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认知。

建立师生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

以一年级英语课为例,老师在讲授Food and drink一课的句型What do you like的运用时,设计了学生去快餐店点餐的情境,当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下答出自己喜欢的食物和饮料从而得到了相应的食物教具时,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这时,老师趁热打铁,带学生去了另一家不同特色的快餐店,但是这个快餐店需要口令才能进入,学生的“内需”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老师顺势引出了本节课的问句What do you like?这时,快餐店的大门打开了,并从里面飞出来5种不同食物。

把课堂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才会使课堂充满趣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有可能把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

篇(6)

传统的经济学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带来了人们的健康。新的经济学告诉我们,健康对经济的增长有反作用。健康问题不解决,经济会出现负增长:健康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有人研究并预测了1990―2025年全球人口学的转变,图1显示:这个时期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实际上大多是在可以生产的这个年龄段15―65岁。65岁以上和15岁以下基本上是没有什么生产力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个有生产力的年龄段的人口就增长得比较少。人口学的转变还体现在死亡率的下降先于生育率的下降。结果就导致在这个时期中人口增长率明显增加。这部分增加对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经济学上叫人口学分红(见图2)。这一部分增长,是东南亚四小龙创造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在过去二十五年中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研究表明,人均期望寿命和GDP是成正比的,并且高度相关(图3)。图3证明人均期望寿命与人均GDP高度相关。

为什么增加国民平均期望寿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呢?经济学家告诉我们,人力产量的弹性约为物力产量弹性的3倍,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的潜力是很大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可以通过生产劳动来增值。健康通过延长人的寿命降低了人力资本的折旧率,增加了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决定人力资本增加的常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育支出费用,一个是平均期望寿命。根据联合国开发署的测算,在一定范围内,人均寿命每增加10%,GDP就增加1.1%。

从1960-1980年,我们的人均寿命增加了30多年,这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起飞是起了很大作用的。1980年以后,人均寿命只增加了2-3年。我们的经济是起飞了,但是我们在卫生上的支出是多少呢?从图4可以看出,我们在卫生上的支出是很低的,不到中等收入国家卫生支出的二分之一,约为高收入国家卫生支出的五十八分之一,比巴西、古巴等国家的卫生支出都要低。如果卫生支出低,效率高,能解决人民的健康问题也好。关键是由于忽视和低投入,国民的健康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严重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地步了,下面将具体讨论健康问题对发展的障碍。而且,政府和个人在卫生支出上的比例和国际上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如图5所示,发达国家个人在卫生上的支出占总支出的27%,我国个人在卫生上的支出占总支出的60.5%。我国的人均收入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是发达国家个人的二倍多,自然大多数人看不起病。

综上所述,中国解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巨大健康积累为经济起飞提供了雄厚的健康人力资源。首先,国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迅速提高,从1949年的35岁上升到1981年的67.9岁,几近33岁,在同类别的国家中居前,接近发达国家。其次,1983年我国的医疗保障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第三,到八十年代,我国基本上已经有效地控制了疟疾等主要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疟疾,非洲的GDP在35年里少了近三分之一。然而,近二十年来,在同等经济水平国家中,我国的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是很小的,在健康方面,国民并没有享受到经济起飞的成就,而是做了牺牲。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经济起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建立在消耗解放三十多年来健康积累的基础上的。

今天,我们要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有没有健康积累?一般来说,由于人力资源的生长周期,健康投资或健康透支有滞后的效果规律,大概要15-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过去二十年中客观上是在不断地健康透支。现在已经初见后果。这些后果表现在许多方面:

(1)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双重威胁越来越大。传染病/非传染病的威胁首先表现在AIDS病感染人数的迅速增加――据估计现在是100万,到2010年预测将达到1-2千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居世界第二;乙肝患者数占世界的1/3。旧有传染病重新抬头,新发传染病大概有一半已经在中国出现。癌症的死亡率每年15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每年300万;上述两个病每年的经济负担就超过了几千亿人民币。糖尿病患者4千多万,高血压患者1.5亿;还有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负担日益加重,实际患病人口已达1600万。

(2)“未富先老”的挑战日益尖锐。中国老年人口(大于60岁)1999年是一亿两千六百万,到2050年将达到四亿一千万。在人均收入不高,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体系不够健全,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导致了“未富先老”。老龄化既有养老问题,又有健康问题,还有社会问题,这是一个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和疾病负担。而且,中国的多数老人住在农村(占66%)。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多成就,20年来成功地避免了4亿多人口的出生,但也有负面影响。具体来说,我们的后代将面临“421症候群”,即第一代4人,第二代2人,第三代只有1人;家庭的支持非常有限。

(3)人口质量和数量存在巨大改善空间。我国的人口基数非常大,13亿人口。过去的二十多年来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不断加重。1982年是108.47,1990年是111.30,2000年是116.80。我国的出生缺陷率也非常高,每年有80万到100万。现在我国残疾人口7000万,其中70%是由于出生缺陷造成的。而中国3000万贫困家庭中,80%家里有残疾人口。我们的数字统计表明,大学人口的比例只有3.6%,美国是25%;高科技人才仅占0.67%,是德国、日本、加拿大、美国的三百到六百分之一。

那么,是不是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很高的健康水平,很难再提高了呢?不是这样的。1980年,澳大利亚的人均寿命是74岁,我国是68岁。到

1998年,澳大利亚人均寿命增加了5年,而我国只增加了2年。和韩国、日本等国家比,我国的健康发展是相当缓慢的。

看来我们已经没有多少健康积累了。不仅没有健康积累,我国的发展还带来了新的健康需求。

(1)城镇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挑战,这是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Stiglitse)指出的。如果城镇化按每年增长1%的规模来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2.89亿农村人口转向城市,这至少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密集,住房和交通拥挤,生活空间缩小,工作压力增加,这就为传染病的流行带来了很好的条件。同时,城镇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又带来了“现代病”,肥胖已经在中国开始流行了。

(2)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我国GDP的3%到8%,2005年我国GDP的增长是9%左右。2002年,在我国有统计的343个城市中,只有1/3的城市符合居住条件。世界银行估计,2020年中国将为燃煤污染造成的疾病支付3900亿美元的费用,相当于当时GDP的13%。可以看出,我们的经济发展实际上都被环境污染抵消掉了。

(3)过去的健康透支需要偿还。世界银行预测,我国因肿瘤患者造成的损失是1432亿元,2020年将达到6万亿人民币,占当时GDP的24.4%。肝炎的增长速度感染,到2010年将使得2400万-3000万的人口致贫。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农村贫困人口人1亿减少到目前3000万的成果将毁于一旦。吸烟致癌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概是5600亿人民币。相当于烟草税收的3.5倍。

上述数字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解放50多年的健康资源积累已经用得差不多了,而且透支了不少。新的世纪,新的健康负担越来越严重了。我们GDP的增长赶不上健康需求的增加。目前,中国健康资源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被认识,更没有很好地管不了中国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的。

怎么办?认真管理我国的健康资源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取决于中国能否解决国民的健康问题。国民的健康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学西方,此路不通。美国17%的GDP用于医疗卫生,还有450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走回头路,现在已经没有可能了。

健康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可以充分发挥个人和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源源不断地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健康管理就是对个人和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和健康保护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也是协调组织的过程,宗旨就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物力资源,来控制疾病促进健康,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具体的做法就是为个人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针对性强的准确的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让全社会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微观上,健康管理可以针对个人,可以针对公司和企业,宏观上,健康管理应该针对政府。

个体的健康管理是以研究为基础的,以医学和现代信息学为手段的可以定量地进行效果评价,包括疾病控制和费用降低两个方面。它有一整套规范的操作过程,为医生、为个人交流提供了平台。它能够精确地确定管理的目标人群,因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做到健康的最大化。从完全健康到绝对死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让个人、社会、政府都在第一时间开始未雨绸缪,进行健康投资和健康管理。在早期花很少的资源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越到后期,投资的机会越少。个人健康管理包括对重病人、高危险人群、慢性病、一般疾病以及健康人群的管理。

宏观的健康管理是从整个社会、政府/非政府组

篇(7)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最有效途径,是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目前日益严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与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阶段教育是目前处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里最尴尬的一块,在时间和精力方面学校和家长除了关心考试成绩似乎无暇顾及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然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偏偏是最不容忽视的一块。因为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人的心智渐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形成的品格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同时,高中时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压力最大的时期,将要面临高考压力以及对前途的未知感、还有性成熟带来的青春期困惑以及开始逐渐扩大的人际关系网的困扰等等,使得这个时期成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与显著。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学,无论是其课堂教学形式,还是本身知识内容,都蕴含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任务。那么,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融洽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态课堂”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潜在智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建构式生态课堂”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用对待生命的态度做教育。要耐心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要及时地鼓励与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教学问题首先来自学生,让问题解决首先问计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方法直接影响到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讲课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就能使学生的心理状况处于最佳水平。历史学科的综合性、过去性,让历史教师把课讲生动、让学生愉快学有作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补充历史资料、图片、小故事,使内容更形象生动有趣。如在讲《探寻生命的起源》一课时,把上帝七日创造世界的圣经故事讲给学生,使学生兴趣大增。讲到科学与宗教的斗争时还可以投影一些丑化达尔文的图片。这些历史资料、图片、小故事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记忆,又可活跃气氛,减轻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拉近师生的距离。

二、鼓励、赞赏学生,增强学生信心

现在的学生面临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心理极其脆弱,课堂上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容易导致其心理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应尽量赏识学生,鼓励他们,给他们成功的体验,尽量少批评指责,避免其心理不稳所产生的抵触情绪。

首先课堂上多表扬少批评。教师要多表扬、鼓励学生,每位学生都有其闪光点,我们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鼓励,教师要用敏锐的眼睛去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课堂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问题,有难度需要费脑筋的问题让优秀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差生回答、慢慢培养他们的信心,对于他们身上哪怕是微弱的处于萌芽状态的积极因素,也满腔热情积极扶植,予以发扬,使他们增强信心,更主动地追求进步。

其次正确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保持45分钟都精神抖擞,有的学生会出现打瞌睡、讲话、心不在焉等问题。当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我们要及时解决,但不能损学生尊严、伤学生人格。在教育学生中,我们要尽量采用积极性的语言,而尽量避免使用一些消极性的语言。如历史课堂在传授基础知识的时候学生打瞌睡时,我常常笑着和学生说:“古人在学习上是头悬梁,锥刺股,我也不要你们头悬梁,锥刺股了,想要睡觉的同学就咬咬牙,挠挠头发,认真听课吧。”

篇(8)

1.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农机管理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原县属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撤、扩、并后完全由县下放到乡镇管理,乡镇农机员或任行政干部,或抽调到其他业务部门,农机管理职责难以履行。乡镇、村级农机服务组织不键全,而村级农机管理与服务组织多数已不存在。留存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外流,剩余人员从事农机服务已力不从心,而且对新技术、新农机了解不多,有的农机网点不但技术设备简陋,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

1.2服务范围较窄,服务体系中缺少“龙头”企业

多数县(市)级农机服务体系有一定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但部分县(市)级农机服务站服务内容单一、范围不广,乡镇级农机服务机构服务范围更狭窄。

1.3农机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需求

乡镇农机人员普遍存在人员老龄化、素质偏低的问题。大部分乡镇农机人员是从70年代中期进站工作的,水平参差不齐、文化素质不一,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不能更新,难以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1.4农机管理和服务工作缺乏政府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

农机化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购买样机、进行试验和示范推广等,如果政府对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化推广应用的投入较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县(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必然给农机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影响农机化的发展。

2.加强农机管理服务的有效措施

2.1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农的桥梁和载体,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支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农机服务的作用,提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认识。

2.2完善农机安全管理体制

乡(镇)一级由县农机局根据一定的配备标准,派驻农机安全管理员,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享有执法主体资格,县农机局加大农机安全监理执法检查力度,积极查处重大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指导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和业务培训。

2.3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科学地操作各种现代化农机具,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效益;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只有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素质提高了,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提高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村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篇(9)

冠心病;艾森克个性问卷;心理健康管理

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患者的病前人格结构是冠心病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本研究应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对102例冠心病患者及10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测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冠心病组为2006年1月至10月在一汽总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共计102例。其中男52例,女50例,年龄29~73岁。职业包括工人、干部、教师、技术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既往无精神病史,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健康对照组为同一时间段来自一汽集团生活区的健康志愿者,共计102例,其中男53例,女49例,年龄28~65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职业分布等一般情况与冠心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测量工具采用龚耀先修订的EPQ,对全部研究对象测量E(内外向)、P(精神质)、N(神经质)、L(掩饰性)四个维度变量,将所得粗分转化为标准分,然后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分别求出两组对象四项指标的均值与标准差,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两组艾森克人格特质测量结果见表1。

冠心病组的N(神经质)分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E(内外向)分、P(精神质)分、L(掩饰性)分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冠心病组的N(神经质)分极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高神经质是冠心病患者的人格特质。

高神经质个体在情绪上倾向于过度反应,情绪不稳定,常常对很小的挫折和问题有很强的情绪反应,并且很难恢复过来,更容易兴奋、生气和抑郁[2]。相反,低神经质个体很少出现情绪失控,也不会有大起大落的情绪体验。

高神经质个体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应激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部分,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研究指出,冠心病患者并没有比健康人经历更多的应激事件,而是由于其自主性的过度反应可能更容易将情感障碍转换为躯体症状[3]。

研究证明,冠心病是可以预防的,其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加以控制[4]。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管理就是运用健康管理学理念,使个体能够达到和保持心理活动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完好状态的一系列活动[5],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保健和必要的心理治疗,如生物反馈训练可以有效地降低压力、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6]、调节自身的生理状态。最终使高神经质个体学会情绪控制,降低应激反应,不断完善人格结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冠心病发生,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修订).湖南医学院,1986:1-49.

[2] Jerry M Burger//陈会昌.人格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82.

[3] Phillip L Rice//胡佩诚.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74-275.

篇(10)

关键词:创设、积极、课堂学习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交往和情绪调整。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就迫使教师能尽快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行为,通过心理教育活动,为学生心理导航,而在众多的学科中,数学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认为首先要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这需要教师的精心创设。在学习《9 的乘法口诀》一节课时我采用这样导入方法:首先问同学们你喜欢动画片吗?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欣赏一首动画片中的主题曲,仔细听一听,你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呢!然后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再问:你在歌词中发现了哪些数?这样,在一问一答中学生在极其放松自然的状态中开始了学习。

二、要重视教学中各个环节心育渗透

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也可以体现心育渗透,例如 在《分数初步认识》一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练习的环节:

(1)小小辩论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让正方与反方角逐思维的力度。

(2)折绳比赛:让同学们边动手边讨论如何准确快捷地折出这根绳子的八分之一。

(3)设计“我能行”活动方案:妈妈买来一个表面是三角形的比萨饼,小明切一刀,分成两块。

小明分到的饼不是这块饼的二分之一,请同学们帮他想一个好办法,使他分到的饼也能用分数来表示。在辩论会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成了一名组织者、参与者。在折绳、分饼活动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以往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的论断,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处于发展的状态。

在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各自总结自己所学的内容,讲述新课对自己的启发及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而且呈现学生的创新思维 。

三、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以介绍本单元中的数学知识史、相应的数学知识等内容,同时也包含了许多数学哲理, 我充分利用阅读材料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是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好材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熏陶和情感教育爱国情感的好素材,使学生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有利于他们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教材中也适当地安排了一些思考性的练习题,我充分地利用这些练习题,重视激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超越自我,培养他们应有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的成功感。

四、要善于借“题”发挥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数学更喜爱了,但两极分化却比较明显。而整理复习课正是关爱希望生的好机会 。在这类课中,我对希望生采用分层设计习题,让希望生感到有事可做、然后通过学生间帮教,老师再点评一些的复习方法,学生会觉得既长了学问,又增进了友情。学生在练习成功的同时感到自己的价值,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同时,为给优等生以动力,采用“挑战新高”、“谁与争锋”等内容,激发优等生的竞争能力与好胜心。习题还能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的能力。合理选择、注重选择是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品质和精神。走哪条路较科学、更合理? 选择,它对解题很重要,再看一看人生,不也是这样吗? 我们把这种内涵借“题”发挥出来。

五、在数学活动课中渗透心理教育

上一篇: 五对照五检视剖析材料 下一篇: 一年级数学学科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