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管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29 05:59: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员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人员管理论文

篇(1)

1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1对经济责任审计认识不够

不同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不同,客观上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开展。从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定位上看,有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管中发挥有限的作用,既是经济监督又是行政监督,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行为受多方面行为规范的制约,由此形成道德、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公共责任与控制有机结合的监督体系,各种责任交织一起,很难把握准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但社会大众及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定位过高,而将审计结果的运用简单化、绝对化,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1.2审计时间不足。审计力量有限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时间跨度大、工作量重、时限紧迫的综合性审计工作。由于很难预测组织、人事部门委托审计的时间,不能列入审计工作计划内,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较广,而审计时间要求往往比较紧,要准确界定领导干部的责任,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很难达到目的。还有一些审计工作是临时交办的,审计时间与会计决算期也不一致,基层审计人员任务繁重,加上目前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较少,这使审计力量受到限制。

1.3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高要求、高难度与审计人员素质要求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审计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资料的占有和对宏观经济形势下领导干部行为的判断。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而我们相当审计人员的素质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但需要审计的项目众多,往往在审计委托书下达后临时组建审计小组,很难保证审计人员的质量。

1.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难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是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评价的准确、恰当、公正、客观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和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它包含了财务、法纪和绩效等各方面的内容,综合性很强。审计评价的内容、目的、要求不明确,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伸缩性,使审计评价难度增加。

1.5审计结果运用较差。重视不够

审计结果运用主要是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工作范围,客观上造成了审计与结果运用的分离。审计机关要应付过多的审计项目,没有运用好审计结果,虽然工作上付出很多,但是收效甚微。经济责任审计在结果运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低,“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用人和审计脱节;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对审计结果的态度,多年的审计实践已充分证明,若得不到当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重视,审计结果很难以得到有效运用;审计结果的不公开不透明,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对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2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2.1提高认识,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要搞好经济责任审计,提高认识是关键,必须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氛围,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中央及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一些新的制度、规定和办法。对审计结果运用中各机关的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运用反馈和检查制度、运用情况督查制度,以有效地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2.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极强的审计工作。实践证明,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加强对审计人员自身执政能力的培养。各级单位部门要选派那些经验丰富,具备相应的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审计人员充实审计队伍,还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与培训,使审计人员形成一种基本的职业意识,这种职业意识应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职业化规范的健全而逐步强化,将审计人员从行为的强化延伸到思想意识上的强化,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2.3合理利用审计力量

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量较大、时间要求紧,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必须合理运用审计力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首先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是开展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其次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性,妥善处理工作任务较重与审计力量有限的矛盾,合理安排、统一组织。再次要对审计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的作用,提高审计质量。

2.4规范审计评价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要考虑到目前审计机关的工作量,并围绕审计目标、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和不同单位或部门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实施。要做好审计评价工作,必须坚持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要的是在进行审计时,要遵守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法规、经济政策、规章制度等,也要遵循从事经济活动处理经济信息的各种理论上的原则、程序和方法,以及社会公认的一般惯例以及科学上、职业上的规则等。审计评价必须突出重点,结论要恰当、准确,不至于引起误解。

篇(2)

正是由于财会系统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发挥的特殊作用,各级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集团的总部,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财务会计人员身上,期望通过对财会人员和财会工作的集中控制,找到一条强化管理和增加监督力度的途径。

一、目前采用的主要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及其不足

基于财会人员角色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各种类型的财务会计集中管理模式已应运而生,行政、事业单位暂且不说(2000年9月,财政部、监察部已联合下发了《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单是对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的财会人员管理模式就有:财政部门统管会计人员、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工作,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零户统管式";财政和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发文向国有企业委派财会主管的"主管委派式";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联合向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委派财务总监的"财务总监制";企业集团把会计从内部分离出来统一办公的"集中办公式";先将财会人员集中起来后委派到下属单位的"集中委派式"等等。这些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堵塞管理漏洞、规范会计行为、体现会计监督的严肃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作用,在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上述管理模式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堵代导"。这些模式都不同程度的夸大了财会人员在企业监督中的作用,过分地强调对下属企业和单位的监控,使财会人员的定位产生偏差,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为企业提供更加深入的服务和指导。有些模式还使财会人员凌驾于企业之上,把内部会计监督变成了一种外部强制性的行为,下属单位成了政府或上级部门的附庸,影响了企业自身管理职能的发挥。对财会人员个人而言,由于集中管理后工作范围与生产经营接触面的缩小,财会同业竞争加剧,个人的升迁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由于经常处在企业的对立面,财会人员还容易被孤立或成为"摆设"。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上述财会人员管理模式下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一,由于我国现有的财会人员平均综合素质不高,多数情况下还要接受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的双重管理,要让其肩负起对派驻企业的指导和监督重任,难度较大。要么财会人员为完成监控与所在单位形成对立,工作难以开展;要么财会人员被所在单位收买,实际监控难以到位。其二,企业管理依赖于企业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离不开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财会人员与所在单位是分离的,企业管理的许多基础工作,如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原始记录的管理、财产清查以及有关财务的内控制度建设等等,往往处于企业、财务两不管的境地。其三,在目前这种集中管理模式下,万一下属企业经营、管理出现不测,实际责任难以落实。单位领导可能指责财会人员监督不力,财会人员为避免承担较大的经营风险也可能采取较保守的监控方式,上级(或集团)财会部门的领导也可能采用较强硬的监控手段,影响下属企业的健康发展。其四,目前国企普遍忽视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区别,在此前提下一味强调统一监控,可能出现会计核算监督掩盖企业财务管理的现象,影响下属企业的管理效能。

二、"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的改进思路

现在的企业集团多数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所有者为委托人,享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股东权益的最大化;经营者为人(或称内部人),享有经营权和劳动报酬索取权,其目标是追求自身薪酬、待遇和荣誉等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不一致,在内部人控制企业主要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内部人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在这种企业内部,财会人员一方面要为经营者在加强经营管理,确定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作用,协助经理履行理财责任和经营责任;另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完整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然后据实向所有者报告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理财状况。现实生活中,由于财会人员的直接利益与企业经营者紧密相联,财会人员往往迫于压力而站在经营者的立场上,弄虚作假,文过饰非,使所有者的利益遭受损害。因此,为了抑制经营者急功近利、懈怠无能、粉饰浮夸或藏收匿利的行为,在对企业财会人员分类的基础上,由代表所有者的上级部门、企业集团总部对所属企业会计人员(不包括财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或委派,仍不失为强化基础核算、保证信息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目前条件下,通过对会计人员的集中管理、考核和约束,至少可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解脱会计人员对企业领导的人身依附,削弱企业对会计工作的干预力度,比较完整地体现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其次,从体制上把会计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化为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矛盾,通过部门与单位之间的磨合、沟通,降低内耗,提高工作效率。再次,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监督职能,有利于有关制度、政策的落实,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从集中的财会人员中选拔具有管理才能、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归还"下属企业,令其专门参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并运用其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使企业内部各项专业管理形成闭环,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财务人员"归还"企业,是对上述财会人员集中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三、一种企业集团财会人员管理模式的框架

(一)总体原则:

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职能的分离,会计人员由集团集中委派,财务人员由基层单位自行聘任。

(二)基本要求:

寓会计监督于日常服务,以财务管理促效益提高。做到"财务管理制度化,会计核算程序化,工作手段电算化,传递信息网络化。"

(三)组织体系:(略)

(四)职能描述:

1、集团财务会计管理总部:负责集团基本财经政策的制订,资金宏观调度和管理,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

计核算工作实施宏观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组织对财务、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专业培训和考核等;

2、资金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负责集团日常资金的调配、融通和管理,为集团内部单位之间提供结算、信贷及相关金融业务服务。各基层单位只能在资金结算中心开设内部结算账户,所有外部银行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资金结算中心按会计核算点设置分支机构,各开户单位办理所有资金结算业务(代出纳)。

3、各会计核算机构:由集团总部委派会计人员设立,按集团业务类型、地域和业务量设置独立于服务单位的满负荷核算机构(类似行政事业窗口单位,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配备最经济合理的会计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法规的规定,负责相关单位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并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实施会计监督,保证提供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真实信息。会计核算机构的职能重在客观反映,而不参与和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人员应竭尽全力全方位满足基层单位会计核算及相关之需,想单位之所想,急单位之所急,并全方位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

4、基层单位财务机构(或财务人员):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由集团财务、人事部门推荐,基层单位聘任,成为所在单位的一员。财务人员应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知识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成本管理等专业技术方法,加强所在单位基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财务分析,参与公司日常管理和运作,为所属单位管理与决策服务。一般财务人员应较长时间为同一单位服务,以深入理解相关业务。

(五)信息传递:

1、财务人员是所在单位内部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应敦促、指导有关业务部门开展业务、统计核算,并将有关原始单据及时传递到会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

2、财务人员要协调好单位与财务会计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自己的财会专业知识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本单位领导出谋划策。

3、会计核算机构应定期向被服务单位和集团总部反馈有关会计信息,提供相关会计资料、报表,同时提供随时即时查询和电脑联网查询。记账凭证、各种报表由会计核算机构负责编制,定期返还所属单位归档保管。

4、资金结算中心与会计机构联合办公,分别负责,信息资料共享。

5、各单位在具体财会业务问题上出现分歧,由本单位财务人员与会计核算机构进行协调,共同商讨可行的解决办法,以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有序、合法进行。重大事项可通过集团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协调解决。

6、由集团财务会计部门组织,利用电脑网络、定期例会、各种书面材料等形式,及时传递财务、会计系统运行中的有关信息,针对问题及时解决。

(六)人员管理:

1、建立内部财会人才市场,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使真正的人才通过内部竞聘进入集团财会队伍。针对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外部招聘部分人员。

2、集团在岗财会人员经考核和内部竞争,在保证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政策水平、良好的道德品行,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将财会人员划分为财务人员、会计人员两类,同时按如下层次实行分层管理:集团财务主管、集团会计主管、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核算机构会计主管、财务会计、会计核算员、出纳员。

3、按照集团统一制定的财务、会计岗位职责,对在岗财会人员实行分层管理,逐人定位,定向培养,保持各层合理的智能配比、年龄结构和报酬级差。基层单位财务主管条件成熟时可担任同级相关行政职务。

4、会计核算机构、资金结算中心人员由集团统一管理、考核、发放报酬;财务人员由所在单位管理,报酬由所在单位考核发放。集团可按核算业务量向基层单位收取一定费用,并通过内部协议形式明确服务的内容和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5、财务、会计人员之间可以交流,不设固定交流期限。

6、财会人员的教育培训由集团财会部门统一组织,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培训、有选择性地外部培训、定期的法规政策培训和后续教育等方式,以及经常性的理论研讨、内部交流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7、定期对财会人员进行综合考评。会计人员以集团财会管理部门考核为主,并综合被服务单位反馈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奖惩、淘汰与被考核人报酬挂钩。财务人员以所在单位考核为主,集团财会管理部门提供业务方面的参考意见,按考评结果确定其业绩、报酬、升迁或调离。

8、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对优胜者给予奖励。

(七)业务监督:结合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可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篇(3)

1.先例阐述。会计委派制或统管统聘制并不是什么新事物,在我国台湾地区早就实行了。而法国管理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设立财政总监制度,资本超过30万法郎的有限责任公司,必须设置会计监察员。美国政府中,人事管理总局在财务管理方面也行使相关职能。

2.实行会计统管统聘有其理论依据。会计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会计模式的主要内容。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会计管理体制。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证券市场不发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在发展之中,人们崇尚集体主义,权距较大,对不明朗因素反应较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特征之下,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应采取集中与立法型,而非自我管理型。

3.实行会计统管统聘有其积极意义。会计人员造假,一是迫于他人的压力,二是单位利益驱使。实行统管统聘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两方面的作弊因素。首先,实行统管统聘,有利于真正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强化制约机制。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证明,不独立于被监督者,则监督人不可能执行有效的监督。其次,实行会计统管统聘,有助于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目前会计人员的权益主要靠《会计法》保护,但保护力度远远不够。实行统管统聘后,会计人员的关系留在派出机构,人事、经济、晋升、职称等由派出机构统管,这便给会计人员大胆开展工作解除了后顾之忧,其合法权益有强大的后盾保护。

二、对完善会计人员统管统聘的几点设想

(一)制度法规方面

会计委派制的实行,可以约束内部人的腐化行为,促使其致力于企业的经营,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从而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所以应该修订相关法律中的不协调之处,为会计委派制的实行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首先,要修改《会计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允许各级财政部门采取灵活多样的会计管理模式;其次,要修订与之相关的《公司法》、《企业法》等法规,对相关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划分;最后要在财经法规中突出会计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会计管理机关与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二)会计统管统聘的目标、主体及人员职责设计

1.会计统管统聘的目标。即在维护国家利益(所有者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2.会计统管统聘的主体是政府,具体由财政部门和国家有关经济部门负责,凭借的职能是政府社会经济管理权和国有资产所有权。因此,对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其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宜采用此制度。3.统管会计(包括财务总监、会计主管)的职责设想。统管会计的职权:①审核公司的重要财务会计报表和报告,并与经理共同确认后上报;②参与指定公司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各级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③与经理联签批准规定限额范围内的企业经营性、融资性、投资性固定资产资金支用、贷款担保等事项;④参与拟订公司利润分配方案;⑤参与拟订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⑥参与制定财会机构的设置和主要财会管理人员的聘任和解聘。

统管会计的责任:①对外报告公司重要财务会计报表和报告的真实性,与经理共负责任;②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流失承担相应责任;③对公司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失误承担相应责任;④对公司严重违反纪律行为承担相应责任;⑤因统管会计把关不严或造成经济损失的,还应承担相应的行政、经济甚至刑事责任。

(三)委派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等问题设计

委派会计的工资、奖金应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并与业绩挂钩,由财政部门按派入人数每月向用人单位收缴,按月发放工资。奖金在年底考核后,按工作业绩发放,其标准由财政、劳动、人事部门共同来决定。另外,委派人员在行政、党、团关系上接受派入单位的领导,其住房、子女就业、社会统筹、保险等,则由原单位来负责。

(四)统管会计的任免、交流和考核

篇(4)

一、博弈论的引入

博弈论研究的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均衡问题,应用最普遍的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是指一组满足给定对手的行为,各博弈方所做的是它所能做的最好的策略,为一种非合作博弈。博弈论的基本假设有两个:一是强调个体行为理性,假设当事人在进行“决策”时,能够充分考虑到他所面临的局面,即他必须并且能够充分考虑到人们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影响,并能够做出合乎理性的选择;二是假设博弈各方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能够选择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博弈论分析的实质是,在经济主体理性的条件下,行为主体根据给定的条件及对方的行为(策略)等,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策略),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主体是公职人员及其监管方,他们一般是行为理性的,显然能清楚地认识到拥有某种重要社会地位、薪金收入等的自身价值。但面临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诱惑,局中人还是会作出不同的决策,即选择严监管与否、选择败德行为与否取决于行为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及与预期收益的比较,这几点正好符合博弈论分析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将博弈论引入公职人员败德行为的研究中,来分析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建议。

二、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博弈分析

(一)博弈模型的选择

根据上述假设及分析建立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博弈模型。监管方的纯策略选择是严监管或松监管(不监管是松监管的极限状态),公职人员的纯策略选择是实施败德行为或不实施败德行为。表1概括了对应不同纯策略组合的支付矩阵。矩阵中第一个数字为监管收益,第二个数字为公职人员收益。其中:Cs是监管方实施松监管的成本(不监管时Cs=0),Cy为监管方实行严监管多支付的成本,Mg指公职人员实施败德行为未被查出预期所得收益(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它不当得利等),Lj表示监管人员工作失职可能受到的惩罚(包括刑事责任、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Lg代表公职人员实施败德行为被查出可能受到的惩罚(亦包括刑事责任、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

假设各利益相关者的策略如下:

Pj:监管方严监管的概率,则(1-Pj)为松监管概率;

Pg:公职人员实施败德行为的概率,则(1-Pg)为不实施败德行为的概率。

矩阵中的四种策略组合表示的意义:当监管方严监管时公职人员公然实施败德行为,此时公职人员败德行为被查出将蒙受Lg的损失,而工作出色的监管人员将获得奖励Mj,Mj扣除严监管的成本(Cs+Cy)为监管方的净收益;当监管方严监管时,公职人员选择遵纪守法不实施败德行为,则监管方损失严监管的成本(Cs+Cy),而公职人员既无损失也无收益(收益为0);当监管方松监管甚至不监管时,公职人员若选择败德行为,此时监管方因监管人员失职而受惩处导致损失(Cs+Lj),而公职人员则因败德行为得逞获得不当得利Mg;当监管方松监管时,公职人员如没有败德行为,此时监管方会损失松监管成本Cs,而公职人员当然既无损失也无收益(得益为0)。

表1: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得益矩阵

得益矩阵

公职人员

实施败德行为Pg

不实施败德行为1-Pg

监管方

严监管

Pj

Mj-(Cs+Cy),-Lg

-(Cs+Cy),0

松监管

1-Pj

-(Cs+Lj),Mg

-Cs,0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如果监管方实施松监管,公职人员的最佳策略是实施败德行为,以获取额外非法得益;而当公职人员实施败德行为时,监管方的最佳策略是进行严监管,以打击作奸犯科者,保障国家或企业不受损失。既然监管方实施严监管,公职人员的最佳策略是不实施败德行为,以免受惩罚;而当公职人员不实施败德行为时,监管方的最佳策略是进行松监管甚至不监管,使监管成本最小化……如此重复的结果,不可能产生一个使博弈双方愿意单独改变自己策略的纯策略组合,而只能以上面假设的某种概率,如Pg、Pj等随机地选择不同的策略组合构成混合策略博弈的纳计均衡。根据纳什定理,在这种均衡条件下,监管方和公职人员都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混合策略来改善自己的得益。

如果设监管方和公职人员的期望收益分别为Ej和Eg,则:

Ej=Pj·{[Mj-(Cs+Cy)]·Pg+[-(Cs+Cy)](1-Pg)}

+(1-Pj)[-(Cs+Lj)·Pg+(-Cs)(1,-Pg)]

=MjPjPg+LjPjPg-CyPj-LjPg-Cs

Eg=Pg·[-Lg·Pj+Mg·(1-Pj)]+(1-Pg)[0·Pj+0·(1-Pj)]

=MgPg-LgPjPg-MgPjPg

若使公职人员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混合策略博弈达到纳什均衡,

则:

MjPg+LjPg-Cy=0(1·1)

Mg-LgPj-MgPj=0(1·2)

解(1·1)、(1·2)组成的方程组,求得该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解为:

=Mg/(Mg+Lg)和=Cy/(Mj+Lj)

(二)数据分析

在监管人员查出败德行为所得奖励Mj和因工作失职而受到的惩处Lj既定的情况下,即对监管人员工作业绩的奖惩力度一定时,公职人员实施败德行为的最优概率取决于监管方实行严监管多支付的成本Cy,且与其成正比。这预示着发现败德行为需要支付很高的监管成本,没有付出高企的额外成本就不能发现败德行为,意味着发现败德行为的概率降低了,因而实施败德行为变得相对的容易,故败德行为的发生概率随着监管成本的增加反而提高了。反过来说,在一定条件下,设法降低严监管多支付的成本就可以降低败德行为的发生概率;同理,Cy一定时加大对监管人员工作业绩的奖惩力度能达到同样的监管效果。但是,降低监管方的监管成本,加大对监管人员工作业绩的奖惩力度,在短期内可提高监管人员实施严监管的积极性,但长期效果如何呢?

当Pg>时,监管方的最佳策略是选择严监管。而根据=Cy/(Mj+Lj),公职人员选择实施败德行为的最优概率只与Cy、Mj、Lj有关,即与Cy成正比,与Mj、Lj两者之和成反比。因而,降低Cy、提高Mj和Lj,都能降低发生败德行为的最优概率,从而达到Pg>,促使监管人员履行职责。但长此以往,在监管方实施严监管后,公职人员又会趋于选择职务合法合规行为,而使败德行为概率Pg降低,低至一定幅度就会导致监管方严监管与松监管两者的期望收益等值,监管方又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出现重复博弈。而=Mg/(Mg+Lg)表明混合策略中监管方选择严监管的概率主要与Mg、Lg有关,而与监管人员松监管所受惩处Lj无关。因此,单纯降低监管方的监管成本、加大对监管人员的惩罚力度,而不改变公职人员期望得益,虽短期有作用,但长期来看却并未改变监管人员的博弈策略选择,对败德行为效果不大。

同样地,当Pj>时,公职人员最优选择是遵纪守法。故要使监管有效,必须降低值。而由推导知,=Mg/(Mg+Lg)。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公职人员未被查出预期所得收益Mg是外生变量,虽然在不同的败德行为行为中由案件的严重性决定可大可小,但在某一固定事件中通常为一常量,即可确定监管者的最优概率主要取决于败德行为被查出受到的惩罚Lg,且成非严格意义上的反比关系。因而加大惩处力度,使Lg值变大,将降低监管方的最优概率,从而形成Pj>的局面,促使公职人员选择不实施败德行为。但久而久之,在没有败德行为的情况下,监管方必然会理性地放松警惕,降低监管力度至一定程度时,败德行为实施与否的期望收益相等,公职人员又会重新选择混合策略,导致重复博弈。结果呢?根据=Cy/(Mj+Lj),与Lg无关,即实施败德行为的最优概率与被查出的损失无关。此时即使被查出的损失Lg足够大,根据博弈理论,如果监管乏力,对公职人员而言也只是不可置信的威胁,必然继续延续前科。因此,单纯加强对公职人员败德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大其损失,而不改变监管人员的期望得益,虽然短期内使公职人员败德行为有所收敛,但长期也将导致监管人员降低监管力度,难以真正发挥控制败德行为的作用。

三、启示及建议

(一)公职人员是否实施败德行为及监管人员能否履行职责是问题的两个方面,单纯采取对一方的奖惩来诱导其行为也许短期有效,但从长期看,并不能改善任何一方的理性和道德风险行为。为了达到(松监管,不败德行为)的目标,我们过去总是片面强调加大惩罚力度,因为在一定范围内惩罚得越严厉就越接近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也提倡配合一定的激励措施,希望达到监管方和公职人员的双赢。但惩罚和激励措施必须适度,而实际很难把握:对惩罚而言,力度过大会使部分公职人员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拼死一搏的倾向,反而达不到约束的作用;对于激励而言,其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激励程度不够,会使监管人员在收益增加的情况下仍然松于监管,而过分激励、收益过多会使监管人员产生当前的收益已经足够了的想法,丧失进取动力,同样达不到目的。笔者认为,由检查力度、处罚力度和处罚执行力度三者合一所决定的监管环境是制约败德行为的关键因素。治理败德行为,应由目前的加强对败德行为公职人员的惩处力度为主,逐渐过渡到提高对违法者的检查力度和处罚执行力度与加强对败德行为的惩处力度并重,加大对监管人员失职行为的处罚力度与降低监管成本并重,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

(二)博弈论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作出的选择,取决于其对该选择成本收益的预期以及对他人选择的预期。给定必需的权力和信息不完全这两个条件,败德行为及其监管的内在逻辑沿着成本和收益变动的路径展开。因此,权力配置结构问题是监管败德行为机制设计及战略选择的根本问题。亦即监管败德行为不能局限于在权力既定这一约束条件下只是通过加强对权力的外部制约来监督控制公职人员败德行为而不改变现有的权力结构。如扩大公众的监督权,把某些不必要集中的权力下放到市场中,是监管败德行为的釜底抽薪之计。其次,改善权力配置的信息结构、提高透明度,包括完善政务公开、重大问题决策公开、选拔干部公开等制度,细化公职人员职务权力义务的规定等是监管败德行为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另外,给定监管败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如制度、信息不完备),监管人员与公职人员的期望得益、价值取向和道德约束主宰着实施败德行为的动机,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特殊意义。

(三)博弈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松监管,不败德行为作为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均衡点而不是一次博弈的结果。它是博弈双方经过长期磨合和斗争、反复修订各自的策略、经过多次博弈最终形成的结论。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隔一段时间各方还要进行修订,以逐步接近最佳点。而且,达到最佳点涉及到政府政策、社会风尚、道德水准等许多方面,并不是只论及本文中提到的两方,也就是说,这在实际中应该是一个多方博弈,甚至牵涉监管人员和公职人员的合谋问题,达到均衡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本人水平的限制,很多问题由待大家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篇(5)

    人员管理战略必须以企业管理战略为指导,企业管理是制定人员管理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此外,人员管理战略是企业管理职能战略之一也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营管理战略的实现起着巨大的推动和支持作用。同时又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保障。更重要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员管理战略对企业管理的整体战略、财务管理、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供应管理、市场营销等所有企业职能的确定和施行都有着驻足轻重的作用。

    人员管理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分析

篇(6)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具有地域分散、流转性强的特征,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在档案形成过程中,由于经手人多变,管理区域跨度大等原因,往往存在着手续不全、内容不完整等问题,对个人信息量的反映不足,无法全面详实地体现个人情况;此外,在具体的档案管理、整合工作中,字迹模糊、以讹传讹等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都影响了档案的准确性和凭证价值。例如,在个人的年度考核资料中,加盖公章不清楚、有关的个人签字和评价空缺;许多时间较长的资料字迹退化模糊,难以辨认;有些档案资料残缺不全,连续性不够等,这些问题都是目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档案利用程度不高

许多用人单位往往只注重档案的管理和保密工作,却忽略了人事档案的功能使用。个人的档案在许多单位看来是个人私密的象征,因而进行严格的保密。但是,由于只注重保密而不注重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补充和完善,加之严格的档案信息采集制度,使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利用程度不足。

(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受地区发展差异影响

受到地区发展程度影响,各地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在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信息流通渠道通畅多元,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视,更有关于档案管理的完善制度。但在诸如我们阳泉这样的一些欠发达的内陆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信息较为闭塞,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员流动本身较少,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缺乏科学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意识。

(四)流动人员档案管理配置薄弱

档案管理配置的薄弱也是影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体现在管理队伍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录用上标准过低,使得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缺乏专业知识,科学的档案管理便无从谈起。另外,档案管理器材和制度的陈旧、落后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许多单位的档案管理设施过于陈旧,有的甚至已经不能达到使用标准,致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存在安全隐患。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和盲区。

二、如何做好传媒单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事档案工作体系的完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来,积极做好传媒单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一)从思想和制度上重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面对传媒单位人员、部门较多,人员流动频繁的基本特点,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成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职能科室,对流动人员档案进行统一、集中、高效管理。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要按照其社会经历进行分类管理。例如,可以分为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生毕业、部队转业、地方借调等等。并划分相应的区域,建立健全分类目录,进行严格管理。要注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的准确性,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责任心,把好收集关,出现差错及时更改,并加强与人事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补充完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信息。同时要根据上级档案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鉴定等制度。

(二)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利用率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质量水平。对于参与到档案管理的人员,首先,要严格把关,挑选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有责任心、品德良好的档案管理人员。其次,要加强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将传媒单位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单位的区别和特殊性讲清楚,提高管理队伍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认识水平。最后,单位领导要进行不定时抽查,督促工作人员将工作做细做好。

(三)不同地区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不一,对待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认识及措施也就不同。为此,传媒单位内部人事档案管理尤其是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要根据当地的不同实况区别对待和发展。具体说来,像我们阳泉这样的欠发达的内陆地区,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在本地区本单位内部形成重视档案管理的良好氛围,而对于信息渠道较为畅通的经济发达地区,则要进一步思考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查找解决对策。

(四)建立电子档案,促进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进程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子档案越来越成为档案管理的一个未来趋势。其具有突出的便捷性和实用性。要建立专门的电子档案室,并且寻求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多个网络平台的共享,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就拿我们传媒单位来说吧,我们单位的流动工作人员,有记者,也有主持人,还有很多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为了避免部分流动人员在此锻炼几年后就跳槽的现象,可以将每位流动人员进入我台后的成长路程记录下来,制作成电子档案,增强流动人员的归属感,还可建立奖励机制,对认真负责的好的流动人员进行转正待遇,留住人才。

篇(7)

(二)注重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时是优化其职业素质的有效的保证,它给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起到基础性的保障功能。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面对不同的读者群,接触不同的用户和读者,需要对他们的心理特征、需要、行为作出正确有效的判断,这就需要图书资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注重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将心理素质训练作为每天基础的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判断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应对不同需求的用户和读者,从而更好的为广大用户读者服务,达到优化职业素质的目的。

(三)贯彻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终身教育理念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终身教育是优化其职业素质的有效措施,是图书资料管理人员长远工作的重要保证。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就必须终身学习接受一定的教育培训,才能达到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这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知识的积累,积极培养各项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向同行业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进行交流学习,不断充实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并参与到专业业务的培训中才能算是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

(四)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是优化其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是图书馆资料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重要基础。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就是对各项信息、资源、资料进行搜集、处理,然后根据用户和读者的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服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职业技能水平要想得到实际的提高就需要加强日常的工作技能训练,注重对自身工作的有效总结,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强化各方面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优化自身职业素质。

篇(8)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备的素质

为了帮助企业留住更多的人才,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应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管理的效率。

2.1人力资源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这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为了促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履行好规定的职责,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保证做事公正,以德服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2要具备很高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过程中,人力资源要提高自身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分析和统计的能力,做好企业的职工职业规划、工资管理以及绩效评定等工作。其次,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沟通的能力,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做好上下级沟通协调工作,保证企业内部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针对企业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提高自身处理劳资矛盾的能力;管理人员要做好调查分析,排查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和措施

3.1不断拓宽人力资源管理的渠道。

在一般企业中,很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源于企业的内部,虽然具有较为丰富的基层经验,但是相关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较为落后,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够。因此,作为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拓宽人力资源管理的渠道,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最大限度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3.2做好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

有的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没有对他们进行认真培训。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要做好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培训,同时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数量和年龄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第二,要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管理外出培训计划。第三,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层次,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

3.3建立严格的业绩考核制度。

为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相关人员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提高工作的热情和主管主动性。首先,要发挥管理人员的约束功能,要建立合理的考核评比制度,明确每一阶段培训的任务和要求,同时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比,进行经常检查,做好实际的检查,要重视考核的过程和结果,要认识到考核的责任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其次,要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激励功能,要根据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提高管理人员的物质、能力以及社会等方面的满足感,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企业要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管理工作方式具有特殊性,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对象和目的之后进行确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机制,这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因此,企业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良性发展,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机制。同时企业要结合自身性质和特点,不断强化科学管理。另一方面,要保证人力科学发展管理理念落实到位,建立一个完善的执行机制,实现理论与结果的有效结合。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企业要逐渐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任务,制定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提高管理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锻炼,掌握好工作的节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潜能,保证他们能够尽职尽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9)

工作者的活动非常的繁琐,而待遇并不是非常高。尤其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档案管理工作者不能合理的控制好自身的心态,在其心理上表现出非常显著地落寞感,特别是按照岗位来订立待遇之后,不具备应有的工作积极性,就算是具有非常高的水平的综合性的员工,也会产生一种认为工作没有意义的心态,导致发生倦怠心理。

2.档案管理活动并没有受到其应有的关注,从业者自身缺乏成就意识

。当前的形势是,整个环境对于此项活动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甚至还有部分人贬低此项活动。从业者的活动本身属于以后总服务性活动,所以常会受到忽略,因而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一种没有成就感的意识,进而发展为倦怠心理。

3.档案信息网络化,工作压力增大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对档案管理人员有着不同以往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尤其在知识密集、人才集中和现代化办公的高校,应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的网络信息采集、整合与服务技能;一定的外语水平、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在心理上承受着难以负担的压力,以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引起职业倦怠。

二、绩效管理以及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解决方法

通过上文对档案管理人员出现职业倦怠原因的分析可知,导致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就是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激情不高,缺乏工作兴趣,同时对于工作中存在的压力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进行释放。基于这样的原因,采用科学的绩效管理手段可以有效的转变这一局面。

1.通过绩效工资

按照期望理论的观点,绩效和工资是相互联系的,能激活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动机。但管理实践中,绩效工资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这取决于绩效工资的制度及贯彻情况。如绩效评估是否能反映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让他们感到公平。

2.通过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组织的承诺、满意感等激活他们的工作动力

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并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从而激活其工作动机。

3.通过设定目标来激励档案管理人员

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

4.通过建立档案管理人员指标评价体系,变职称评定终身制为竞争上岗制

在指标评价体系中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通过较长时期的艰苦劳动创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成果,并对其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打破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终身制,实行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最终不断激励档案管理人员有责任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5.通过建立绩效反馈机制,促进绩效改进

绩效反馈是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应用,通过绩效沟通来实现。妥善地对绩效考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经过认真分析的考评结果运用到绩效改进工作中,对有效提高整个绩效管理工作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篇(10)

2培训与考核

采取专题讲课、示教及自学等方式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要求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培训结束后对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报告撰写能力、操作技能及绩效考核进行评价并如实记录,于每季度初发放给护士,护士根据自身的考核结果书写护理工作总结,并于季度末提交给护理部,护理部组织护士进行层级管理培训,同时以科室为单位对成绩优异者予以表扬[7]。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前后科室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工作质量评分,其中护理工作质量评价包括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消毒隔离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士工作满意度、患者与家属满意度及基础护理质量。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各层级护理人员职责明确,降低安全隐患

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的护理。高级责任护士亲自参与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过程,同时督促初级责任护士和助理护士认真落实基础护理工作,从根本上对基础护理工作进行层层落实,保证各项护理工作顺利开展。表1显示,实施后跌倒、饮食不佳及睡眠不足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与以往报道一致[8],表明通过各组工作职责重组和细化,可使健康教育及护理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从而降低护理安全隐患。

3.2调动各层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层级护理管理有助于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进而调动各层级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各项护理活动由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进一步激发了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热情。分工职责在每次独立工作中极大的提高了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自豪感,使其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3.3提高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高级别护理人员拥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问题能力强,且能与他人有效沟通,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后高级别护理人员会密切关注低级别护理人员,关注她们的护理操作、遇到突况的解决以及贯彻整个护理过程中的沟通环节,指导她们的薄弱护理环节[9]。在这个从上到下的过程中,高级别的护理人员必定会特别有责任心地教导低级别的护理人员,同时低级别的护理人员必须对学习对患者负责,进而大大增强责任心。

3.4提升各层级护理人员自我成就感

层级护理管理鼓励责任护士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病情,及时评价自身护理质量,准确评估遇到的护理问题,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同时开出护嘱指导下级护理人员并参与执行,下级护理人员对制定的护理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保证各项护理特别是健康教育及基础护理得到真正落实,使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护师的传、帮、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

3.5提高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能力

高级别护理人员带领低级别护理人员,在解决老护理人员出路问题的同时使其具有专业成就感,优化了护理结构,推动护理专业的发展,而且也减轻了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创造了更加好的学习环境[10]。同时,也可以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业务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在这个互利互惠的过程中,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较快和较好的帮助落实医生的治疗方案。

上一篇: 教师书法培训方案 下一篇: 护理个人实习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