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18:58: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预设,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但绝不是只有周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筛选与把握来自学生的非预期的有教学价值信息,激活、运用这些资源,促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镜头:
《长江之歌》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歌。我想以它作为一节创新活动课的基础,创编演唱、演奏、舞蹈等形式,营造欢乐的气氛,体验母亲河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景象,生动优美、惟妙惟肖。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上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安排了一系列可以让学生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我感觉信心十足:这节课一定很精彩!
上课了,当我在课件上出示《长江之歌》时,不知谁来了一句:“老掉牙”紧跟着趴下睡觉的睡觉,看课外书的看课外书。说这句话的××是班里最顽皮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而且喜欢搞破坏。刚开学班主任就向我提过他,平时的音乐课我都特别留意他。我向发出声音的地方望去,只见××趴在桌上睡觉。我看了万分恼火,简直有点气急败坏。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所有目光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有审视的,有担心的,还有幸灾乐祸的,好像都在等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解决问题:
我的头脑飞速运转着,寻找处理眼前被动局面的办法。越在关键的时候,教师的言行越要冷静,我时刻提醒自己。我静静地看着他(他已抬起头),想从他脸上找出一些隐藏在内心的动机,他稚嫩的脸上挂着一些“无所谓”“不想学”的笑容,游移不定的目光掩饰着些恐惧。我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微笑着对他说:“你是不是不喜欢长江,那你可以告诉老师你喜欢什么吗?”他一愣,又故意刁难地说:“张雨生。”这时学生都静静地注视着,看我怎么做。我笑着对学生说:“那我们就一起想想,张雨生赞美过长江吗?”“大海!”××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好,你能把张雨生的《大海》奉献给大家吗?”听我这样说,××有些腼腆起来。见此情形,我立刻提醒大家:“同学们,掌声欢迎他为我们演唱张雨生的《大海》。”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同学红着脸成功地演唱了《大海》。我趁机表扬了他。“是啊!大海有时风平浪静,充满诗情画意;有时却波涛汹涌,涛声如雷。无论是柔、静,还是雄壮,都是一种美!是一种力量!音乐世界中的大海更富于诗意地展现它博大的胸怀与澎湃的激情,涌动着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同样,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也有它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景象。同学们难道不想了解一下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吗?”“想!”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起来。我也就此与同学们一同学习了《长江之歌》。
学习完《长江之歌》根据刚才××的表现我灵机一动说:“你们还知道哪些歌曲赞美过我们美丽祖国的大好河山呢?”“《青藏高原》《听海》等等!”边说还边唱其中的旋律。看此情形我提议他们把自己这些熟悉的歌曲完整演唱出来。学生们的兴致越来越高,此时的课堂已成了小型演唱会。就这样,所剩的半节课时间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学生们都觉得不过瘾,走出教室时还嚷着时间太短了!
在平常的上课听课活动中,教师最头疼的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出现“错误”,教师又处理不当,类似这样“一招不慎、举盘皆输”的例子司空见惯。有一个引用率最高的例子,就是让学生回答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教师认为只有学生说冰融化了变成水才算正确,结果有位学生很创意地说了一句:“冰融化了变成春天!”老师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这个例子揭示了当前教育的弊端:扼杀了个性,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求解想象过程被教师的思路强制地进行了“格式化”。语文教育只留下浮光掠影支离破碎的一鳞半爪,没有了语感,消磨了灵性和创造。“冰融化后变成春天!”这是错误吗,若要应扣上“错误”的头衔,那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错误”。回过头来,如果我们业已端正教育思想,对学生的这种答案给予肯定褒扬,并追问一句:“冰融化后怎么会变成春天呢?”相信课堂定会大放异彩,老师们何乐而不为?
曾听一位教师执教《乡村小学校》,其声情并茂的诱导、相得益彰的教学手段、巧妙的情景创设,令在场的老师也为之动容,自觉学生们也应沉浸在对乡村小学校的喜爱与赞叹之中。可总结时,一位学生却说:“我才不爱乡村小学校呢!”虽是大吃一惊,但教者神态自若,只是追问一句:“哦,为什么呢?”言语中充满尊重与关注。学生也“自圆其说”陈述自己的理由:“现在许多乡村小学校还没有电灯没有电视,就连黑板、桌椅板凳都是破旧不堪……”老师顺势引导:“既然乡村小学校还存有这么多的不和谐甚至落后情景,那我们怎么做才能使它更美丽,让更多的人喜爱它呢?”学生们畅所欲言,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听课老师不禁称绝,教学效果自不用说。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如此真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如此从单纯的知识结果的获得而转向教学过程的体验,“从错误中学习”、“从错误中发展、成长”,又何以不会产生极有价值的结果呢?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开放”中寻发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课堂常规,有的老师甚至对学生怎么坐、怎么举手都有明确的规定。试想,如此“规范”的课堂教学怎能促进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呢?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少老师总想让整个课堂秩序井然,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活动,其实是死死地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学生在老师事先画好的圈子里套进套出,毫无生机可言,其主体性、主动性便无从谈起,学生的个性又何以张扬?在新课程的理念中,师生注重学习的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出现的很多问题以及由此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随意一点学生的收获也许会更大。曾听一位教师执教《赶海》,教者引导学生读完课文后,便让学生谈谈学习课的感受。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他还是不知道赶海是什么滋味。老师便“顺水推舟”,对学生说:“那我们就把教室当作大海,体验一下赶海的滋味吧!”于是,孩子们就在音乐的伴奏下,离开座位快活地动起来:有的爬到课桌下去捉虾,有的迎着海风跳舞,还有的举着手大声喊:“捉住了!”……教室里一片“混乱”,孩子们不亦乐乎,但就是在乱中他们说出了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悟,共性中更彰显了个性。
三、拓宽“对话”时空,在“实践”中谋发展
一、模式的块结构
每个教学模式都是由相关独立的基础模块构成的。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模块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1.独立性和完整性。每个模块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联系性和完整性,能体现出本身的功能,具有相当的质量内涵,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石。例如在教学歌曲《西风的话》一课时,我运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逐步深入、感受体验―拓展深化、评价表达”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在三个独立的模块中,分别安排了较为完整的训练要素及训练内容。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中,有设问导入、趣味发声、换字视唱等。在“逐步深入、感受体验”中安排了歌曲学习与表演。在第三个模块“拓展深化、评价表达”中安排了相关艺术活动表现、反馈小结等内容。
2.色彩性与对比性。音乐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音乐教学大纲(修订稿)》特别强调对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大纲指出,应当在音乐教育中“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往往渗透情感教育的因素。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用对比法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音乐作品安排在一节课中进行欣赏教学,把欢快情绪的音乐同忧伤情绪的音乐进行比较;速度快的同速度慢的音乐进行比较;力度强的同力度弱的音乐进行比较,学生通过两种不同性质音乐的比较,加强了对音乐的理解,充分体验了音乐的情绪色彩,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可调性和变化性。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各种教学模式将由过去不同程度上存在相互排斥向优势互补发展。随着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发展,我们应善用多种模式,实行优势互补,而不只用自己创造的一两种模式。在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模式中,各模块蕴涵的内容、方法、训练,因根据训练目标、训练对象不同,应适时调整、补充、筛选,以符合新形势的要求。
二、模式的互联主线走向
由于教学模式中各个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忽视其内在的联系,在钻研教材、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各个模块的互联主线走向。
1.以情感为主线。例如:在情境教学三段式“激趣导入―激情赏析―激励表达”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应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充满情趣的情境中学习,挖掘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促使他们愉快地感知和欣赏。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会积极参与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情感的连接主线,充分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操,促进情智的发展和高尚情感的形成。
2.以能力为主线。例如:单一内容的音乐欣赏课,重点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为核心。通过“初听辨听―分段赏析―综合赏析”等模块实施,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单一内容的音乐欣赏课,教师在教学时应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不要面面俱到,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这就需要注意各教学内容的联系,不能听的是某个主题,相关练习却同主题旋律无关,活动表演又用另外的音乐,比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时,一些教师使用大量图片录像渲染了中华民族摇篮――长江的凝重,中间用诗文、填图、绘画等方法侧重于拓展长江的相关知识,最后进行环保教育的大讨论,重“长江”轻“歌”,造成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孤立的。“听、说、动、唱、奏、表”等都应围绕能力这条主线进行,一环扣一环,使学生的学习步步深入,从而在一节课中真正有所收获。
3.以音乐要素为主线。例如在高中《喜洋洋》欣赏教学的新授课中,我采用“铺垫―感知―二度创作―变化表现”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乐曲教学的知识点,通过各种教学渠道的渗透达到预期的目标。在“铺垫”这一模块中,通过三个熟悉音乐片段听辨音乐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乐曲。在“感知”阶段,用生动有趣的范唱,让学生对乐曲有初步了解,受到情绪的感染,利用趣味视唱、对比音乐要素等多种手段初步解决乐曲欣赏的难点,并为扫清教学中有关障碍做好铺垫。在“二度创作”及“变化表现”阶段,基于掌握乐曲这一目标开展了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乐曲结构,为乐曲片段填歌词,演唱自己的歌,按照乐曲结构用打舌、歌声、哼鸣等多种方式组合再现全曲的系列创作表现活动,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相对于以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政治课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应该靠情绪感染,靠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内心共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怎样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呢?我认为,应当让政治课教学充满情趣。为此,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要新颖,要充满情趣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是实施新的教育理念的载体。只有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应做到新颖,独具匠心,充满情趣,能够吸引学生。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大胆取舍,敢于抛开课本中的教学思路,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新的教学设计要充满情趣,能够吸引学生。如在设计《维护民族团结》一课时,教师可完全抛开课本教学思路,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到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多民族省份旅游,了解那里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和历史。学生对这一设计很感兴趣,能够踊跃参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从而培养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感情。又如在学习《善于调节不良情绪》一课时,如果按照课本的思路,学生就仅仅了解不良情绪需要调节,以及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等书本上的知识,仅仅知道一些心理学的概念、术语而已。对此教师可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让两个学生表演小品,表现出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再让其他学生当心理医生,为他诊断,开出调节不良情绪的药方。这一教学设计很新颖,学生很感兴趣,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应当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主张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即使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空洞之物,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学习过程有感情、感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初中学生,正值人生的黄金时代,正值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思想最活跃,充满活力,好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认识过程。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教学法情境,通过讨论、抢答、小品表演、智力大比拼、正反方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会,在活动中收获,即进行教学内容活动化。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间充满感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构建一种现代化的师生关系,师生间要有感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要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感情,从而使学生对政治课有感情,感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教师、对课堂有感情,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学生形成朋友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伙伴关系。教师应让学生感到特别亲切,这样,学生思维也就活跃,在课堂上也就敢想、敢说、敢做,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学习意识就强烈。
其次,教师要注意言语表情,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和希望留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让学生的好想法受到教师的鼓励,而不成熟的想法也不会受到教师的嘲笑。
最后,教师要有严谨治的态度,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有丰富的课堂语言。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把上政治课当成一种理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美的享受,从而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亲近老师,师生之间有感情,学生才会对政治课产生无限的兴趣。
四、树立新的教材观,敢于进行拓展教学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指导下,教师应对教材的功能进行全新的思考。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认为教师、教科书、各种媒体都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当今时代,网络系统和庞大的知识世界为学生提供无可限量的知识资源,教材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教师要转变教材观念,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我认为,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敢于走出教材,超越教材,敢于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15-01
当今社会极力倡导节约,坚决抵制铺张浪费。勤俭节约,打造一个节约型社会的确是件好事。那么我们的“学讲计划”下的课堂能否也倡导节约呢?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漫天胡扯与课堂无关的话,由于生气而大骂学生,甚至利用课堂时间去打扫卫生……我们坚决抵制,绝对不能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但有些事情绝对不能节约,是什么呢?对此,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
1 教学设计不可节约
“学讲计划”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为主,所以学校积极配合教研室的精神,以年级组为单位,每科统一制定导学案,在课前发放给学生,以备在课堂上使用。所以许多教师认为,我们教师在备课上是彻底解放了,再也不用花费那么多的力气去设计教案了,因为小学知识那么简单,看看导学案就行了嘛。
真的如此吗?实际上我们的这个教学设计真的不能节约。首先我们的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一样,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存在着差别,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会存在差异,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结合导学案,根据自己的课堂需要设计一个对自己有用的教案,尤其体现在细节上,要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自己讲课的个性特征,确实保证自己在课堂上能够得心应手。如有些教师喜欢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领会作品的妙处。那么他的教学设计要考虑怎么引导学生读,采用哪些朗读方式,读那些段落,品味哪些内容;如有些教师书法很好,喜欢把所讲的内容用板书写下来,那么他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讨论探究,如何设计板书,怎样才能让这些板书既实用、又艺术性地表现了教学内容……语文老师教学风格不同,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坚决不能节约,才能使课堂异彩纷呈。
2 学生的自主活动不可节约
“学讲计划”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采取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非常好,但是因为我们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还是学习阶段,操作起来并不是很顺手,它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比起我们原来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来,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体验进程慢,造成教学容量少,进度稍慢点。所以,有些教师就担心进度太慢,耽误教学进度,所以,教师能自己的就不让学生小组讨论了,能自己解决的就帮助学生解决了。
为了赶教学进度而牺牲了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时间,这种节约值得吗?答案是否定的,长此以往,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不是变味了吗?其实在操作分组学习方式时完全可以节约时间,如我们一共有四道讨论题目,我们可以按难度水平分为两组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没有参与讨论的那组可以听参与讨论的小组展示,然后对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对方给予回答。双方如此一来,不但节约了时间,反而还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程度,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们一碰上问题不应该又回到从前,而应该努力想办法去解决,省却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这种节约要不得。
3 教师的引导参与不可节约
我们知道,“学讲计划”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的,所以很多教师认为现在上课简单了,只需要拿几个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去,教师在一旁看看,别出乱子就行了。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就这样“放羊”了呢?不要教师的引导了吗?我们不能从“一言堂”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放羊式”极端,教师不能剥夺学生的讨论时间,但是在学生分组讨论出现状况的时候,我们教师就不能无视这种状况,要抓紧视具体情况加以协调。
如对于小学语文的文章来说,学生欣赏语言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那种含蓄蕴藉的句子,学生小组讨论遇到“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做一下关键性的点拨,让探究讨论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遇到的难题无法进行下去,这时候教师就赶紧当机立断,让大家跟着教师的引导一起思考,共同解决难题。这样既解决了难点,又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到什么时候都不可能改变,课堂的引导参与是不可节约的。
4 教师的教学热情不可节约
还记得学校每次来实习生老师吗?学生面对新老师是那么地兴奋,其他班级的学生也是满含羡慕。按理说,老教师教学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应该更好,学生更欢迎。可为何学生对新教师那么地欢迎呢?是因为新教师那年轻的脸庞、青春的活力吗?按理说我们很多教师年龄不大,还都比较年轻,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新教师上课的热情特别高,特别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我们说“亲其师信其道”嘛!而经验丰富的我们恰恰是少了刚工作的那股热情了。别看小学生特别单纯,但他们还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在上课时投入了多少感情在里面,教师哪点是为了自己一己之私而对他们好,哪点是像朋友一样对他们
好……他们是可以分得清的。
所以,不能因为我们的教学成熟就节约了我们最初的真诚和热情,我们应该走下讲台,走进学生的心灵。
5 德育的渗透不可节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58-01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为本这是生本教育的基本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以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那么,如何将生本教育理念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以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呢?对此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此进行了探讨。
一、以学生为,着力创新授课方式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学设计一定要有以生为本的教育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尽量考虑相关学生的差异性。使课堂教学能够尽量照顾每一个学生。其次。教学方式也一定要由灌输式向探究式转变,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指导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基于这种教学目的与方式的不同,教师一定要在对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每一节课应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深度。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确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适度、具有可操作性。如讲读课文与阅读课文的不同,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各异的特点,找准教学切入点。要善于利用乡土文化和校本教材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知识概括。实现视频激趣。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又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多动脑筋思考
启发学生思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启发得当,就会激活课堂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愿意去学习,喜欢去学习,主动去学习。因此我们要把握住教材中的关键点,设计出精炼、带有思考性质的前置问题,让学生能够围绕前置提问更好地去理解课文,去进行充分的思考。小学生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很容易被老师带入问题的情境当中去,因此如何设置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系统,是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话题。在生本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感悟,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由此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例如教学《长江之歌》《山海关》等课程,在教学的时候教师播放了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播放了长城的雄姿和蜿蜒曲折的壮丽景象,配以讲解,并设置前置环节:“你知道长江都流经哪些省市?长江的全长是多少公里?长江的出海口在哪里?长江在哪些城市有了大桥?三峡都包括哪三峡?”“山海关在哪个省?传说中的孟姜女的故事你听过吗?在山海关发生了哪些著名战役?”问题涉猎广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熟悉了教材内容,同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的壮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使他们在学习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三、展开合理联想,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是这样说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人类的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变得五颜六色。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段,他们的脑子里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可是有些想象却是不切实际的。在生本教育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又要引导学生朝着合理的方向,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贺知章的诗作《回乡偶书》时,教师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外面很多年,回到自己故乡时的场景。在想象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故乡有很多亲人已经不在了,自己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像诗里所写的那样,小孩子都不知道这个老人是谁,来自哪里。学生纷纷在课堂上就此事展开联想,并讨论起来。如有的学生想象自己很可怜,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拉着不认识的人说话,人家也不理会自己。有的想象自己见到了小时候的好伙伴,可是伙伴的头发和胡子都白了,还有孙子了。和老朋友见面很激动,自己紧紧拉着朋友的手说不出话来。这些想象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自己创造意境,身临其境地体验作者的感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也让学生在想象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无穷魅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
语文的知识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是有着莫大的联系的。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到这一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建立好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这种关系。语文的学习可以更多地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的思维的开发。日常生活中说的话,写的字都是与语文息息相关。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更多地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的存在之处。这样可以更好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同时还可以更多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复习,可谓是一举两得。这对于小学生语文的学习成果来说是不小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想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因素上下功夫,使“教”牢牢吸引住“学”。教师要优化教学,探究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这一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建芬,生本让我们享受简单DD谈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7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70-1
在“新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学习研究实践中,我的课堂开始了全新的尝试: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使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再通过教师、学生的评价、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但课堂是灵动的,它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一次次活动历练中,我更感受到成就一堂好课,功夫在课外。所以我开始关注课堂的前奏(学情分析)和后续(反思重建)。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备课喜欢抄搬教案,所以,尽管教案写得很好但教学效果不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教师备课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
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已学过并掌握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从这个角度理解,学习的过程类似于推理的过程,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具备正确的、可作为判断的前提。这个“前提”,在学习上就是知识。掌握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对于制定科学的教学实施方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相对于学习新知识,学生尚缺乏的知识:若学习某一新知识,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已有知识作为理解、运用新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已有知识,那么在学习时就会出现知识障碍。掌握学生知识方面存在的缺陷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补偿措施有积极的意义。
3.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思维分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如果思维能力存在问题,那么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就会存在思维障碍,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思维清晰,运用思维方式准确,这样才能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了对“学情分析”的准确解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很注重思考学生在学新课前已经知道什么?熟练程度如何?对所学的知识的学习一般采取那些思维形式(或认知方式)?学生总体的认知风格如何等等。明确这些以后,再结合新课教学要求,分析该课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关键,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新课预期达到的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我通过下列方法来了解、分析学情:
1.观察法: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的一颦一笑我们都能捕捉到。我们可以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或谈话主动考查每一位学生。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
2.资料法:这是了解学情最直接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比如学生词语默写本上的正确率是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最后说明;阅读学生日记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
3.问卷法:问卷是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的由学生填写的问题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可以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也有图表式的等等。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学情分析外,还有教材的解读。只有将学情分析与教材解读融合起来,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以下是我针对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做的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
“第一组教材共四篇课文,《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教师可以把这四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壮丽山河”的单元去综合处理。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班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型阅读的教学理念,相信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来确定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根植于对文本的把握、对学生的全面分析及目标的准确定位,这是我在实践中的深刻感受。
[参考文献]
[1]唐莉莉.怎样抓好“学情”的前馈和反馈[J].今日科苑,2008(14).
新课程改革提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呼唤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依赖于主体的不断活动,激发其内驱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地理教学方式的变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其根本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改变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活动首先应当遵从“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实现“互动式”的教学,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教师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地理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为“互动为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其次,培养学生能力需求的变化。新课程改革提出“以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能力需求的变化,也从单纯的学习地理知识,转变到全方位的“地理观察、思维判断、推理分析、归纳概括”等多项能力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是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因此,改变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互动式”的教学是重要的途径,而“互动式”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相互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再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需求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它带来的是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平板电脑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通过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利用教学软件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际上,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和配套的教学平台,对课程资源进行的自主、合作学习,其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融合”。
平板电脑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1.平板电脑应用可以满足新课改的教学需求
首先,利用平板电脑更易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电子教材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设置问题、质疑等环节,让学生通过思考、动手操作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是自主动手操作、学习探究,所以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学的深入展开奠定良好的开端。
其次,利用平板电脑更方便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一些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和实验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共同合作来完成。学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提供的教学工具软件来进行讨论交流,并很方便地将讨论结果进行展示,与全班分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管理工具来访问学生的平板电脑,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
再次,利用平板电脑更易于实现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利用平板电脑在课堂上实施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即在多媒体环境的平台上进行互动。课堂教学无论在大屏幕上还是学生的平板电脑上,都呈现着不同于纯文本的多媒体教学素材,使互动不再是单纯的“人与人”交流,而是伴随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素材、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的交流互动。
2.平板电脑应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多样的支撑条件
第一,平板电脑在呈现教材内容、练习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方面十分便利。平板电脑可以展示出传统印刷材料所无法呈现的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用传统的阅读方式去“读”教学材料,还可以随时听音频和看视频。
更重要的是,平板电脑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动手在学习材料上标注重点、描画、添加笔记旁注等,并且能够直接利用平板电脑查字典、查公式、搜索资料,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参与。
第二,师生都具备了接受平板电脑应用的经验准备。虽然平板电脑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型电子产品,但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使用平板电脑完成复杂任务方面都具备了基础操作能力。同时,学生也希望并且乐于使用这种工具。尽管平板电脑暂时还不能完全取代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所有的功能,但基本上可以满足师生在课堂上的绝大部分需求。随着平板电脑技术的完善和进步,应用会更加方便。
第三,平板电脑的便携性使其更易于在课堂上使用。平板电脑有着普通电脑所不能比拟的便携性。新技术革命时代,产品由“重厚长大”型向着“轻薄短小”型转变,更便于携带、操作、使用,且功能更多样、更强大。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早已大大影响了日常生活,成为随身必备的物品之一。而平板电脑更是典型的体现:很轻、很薄、便携、易用,它启动迅速,更便于在课堂上使用。对于平板电脑的使用,教师与学生基本上无需进行专门的操作培训,“上手即会”。平板电脑除了便于携带,还可以随时联网,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在WiFi环境下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第四,平板电脑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更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比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的gps功能和类似谷歌地图等软件实际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计算行车速度,比较路线优劣;还能在联网的环境下实时看到路况信息、图片、气象数据等。这样可以将学生地理等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可以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利用平板电脑,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到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第五,平板电脑提供了对多种教学活动的支持。平板电脑教学环境除了提供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实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利用平板电脑还可以设计、实施多样的学生课上活动。如地理游戏类的活动:地理谜语、在地图上旅游、政区拼图、地理故事会等;动手实践活动:等高线制作、区域规划图设计、最优路线设计等;间接的地理体验活动:观看录像、电影等;合作学习活动:小组成员自学、交流分享、提问质疑、辩论等。这些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多媒体环境的教学中是难以实施和实现的。
平板电脑环境下地理“互动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分析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因此,教学中师生互动构成课堂结构。
下面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赵卿老师的高中地理《河流地貌与外力作用的关系》一课为例,对应用平板电脑开展“互动课堂”的教学进行教学策略的优化分析。
本节课赵老师的设计意图十分鲜明:应用手持终端平台,充分发挥平板电脑的灵活性、多功能性、信息承载量大等性能。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互动”学习贯穿始终,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学习作用。在课堂上,对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突出学生个性化,实现教学所需要的互动都有充分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进行互动
上课开始,教师让学生观看“长江之歌”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长江通过什么外力作用改变着地表形态?视频里有哪些具体的地貌体现出长江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由于视频资源视觉冲击力强,直观、动态的影像容易引发学生关注,创设这样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对本课主题长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在学生自主探究中进行互动
根据长江对河床的冲刷会产生什么样的地质作用,提出“河流对河床的冲刷会使得河床向哪个方向被侵蚀,使河谷不断向哪个方向延伸”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充分利用iBooks软件的多媒体功能,把丰富的资源有机融合到电子书中,先让学生在电子书中利用制作好的动画、视频、模型、示意图等功能来辅助学习,进而再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河流对河床的冲刷会使得河床“向源头侵蚀、向上游延伸”。利用平板电脑中教师所提供的动画、视频、图片等学习资源,学生最终理解河流中上游的侵蚀地貌类型是如何形成演变的,解决了“溯源侵蚀”等一些难点概念。
3.在课堂讨论中进行互动
教师首先提供了“水冲米粒”的实验视频,并提出讨论的问题: (1)观察实验结果:哪边剩余的米粒较多,这说明什么?(2)改变水流方向:结果会怎样?(3)根据实验现象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逐步明晰、总结出“弯曲河岸的凸凹对应的侵蚀与堆积规律”:(1)凸岸一侧,说明这一侧流水的侵蚀力较弱;(2)和第一次结果一样;(3)在河流弯曲处,具有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规律。
其次,让学生阅读iBooks电子书提供的资源:荆江弯曲河岸及凸凹岸概念示意图;教师提出问题:“长江荆江段弯曲的凸凹岸是怎样形成的”?
以上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活动,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思考,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在练习检测反馈中进行互动
在学生学习、理解了“河谷的演变过程以及河谷的不同地段的侵蚀作用差异”的基础上,为了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通过iBooks自带的测试功能来实现测试目的。教师向学生推送测试题:河谷的演变过程是什么样的?河谷的不同地段的侵蚀作用有哪些差异?
在设计的练习环节中,利用Goodnotes软件的绘图功能,让学生画出图中的凹岸、凸岸、码头所在位置、河漫滩;画出洪积扇的位置和范围等。平板电脑教学充分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特色,绘制地理图形更加方便和快捷,也能使图形更加美观。同时,用Goodnotes绘制图形并上传,进行展示交流。
在平板电脑中预设的练习检测题中,形式上看更多的是“人机互动”,其实质是学习主体与学习资源、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拖动测试题中的选项,使用基于自主开发的iTeach测评系统,让学生可以得到准确的自我检测结果,清楚自己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否达到了要求。
5.在归纳总结中进行互动
为了达到扎实掌握新知识的学习效果, 利用Keynotes软件功能,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新课内容,并进行交流展示。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学生归纳总结内容:(1)河流侵蚀地貌有哪些类型;(2)河流堆积地貌有哪些类型。
学生通过回顾刚学到的新知识,利用Keynotes软件功能,分析总结出“不同外力作用下造成的河流地貌两大类型”: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利用Keynotes软件功能,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利于学生理顺归纳总结的思路,也从中学习到归纳总结的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6.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中进行互动
教学中,教师用iBooks电子书提供高原、山区、平原地区卫星影像图等学习资源,让学生简要归纳“河流地貌对城市聚落分布的影响”,将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了拓展应用。通过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河流地貌新知识,结合学习过的聚落知识,找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高原地区对应的聚落分布,主要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山区地区对应的聚落分布,主要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平原地区对应的聚落分布,主要在沿河、沿海地带,且分布密集。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学习环境,创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那么情境很可能流于形式,甚至会使教学手段庸俗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老师可以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回忆生活中的场景,通过教师语言的描绘,多媒体设备的辅助,鲜活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一旦融入文本,文本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对文本的感悟、诠释后形成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很难说清楚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读者的再创造,已经达到水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入课堂创设的情境中。
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课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预定的情境中,一起融入文本,共同探究。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都需要教师一步步引导和培养。自主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老师敢于放手,真正地相信学生,激发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但放手不等于“放羊”,更需要老师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如,我班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记忆汉语拼音。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挂图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通过观察图片进行说话练习,反复朗读带有拼音读音的小儿歌,达到加深学生的印象、记忆字音的目的。另外,学生根据图片自主编顺口溜,可以达到记忆字母字形的目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会生字生词。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非常投入,和学生融为一体,才能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中,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校园内外皆是课堂
教师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需要为学生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全身心参与。鼓励学生多阅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快乐情境。当学生在生活中认识了课本以外的汉字,教师就需要经常创设情境,给学生创设检验识字成果的平台,给他们展示、交流的空间,起到巩固识字的效果。例如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开辟“识字栏”,贴上学生从各个渠道认识的字,充分利用无意注意,引导他们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和字词反复见面,在多渠道的识字活动中体会到识字的用处大、快乐多,从而提高识字的积极性、自觉性。定期评选“识字大王”,让他们品尝识字的成就感,体会学习的乐趣、收获的喜悦。
情境教学遵循孩子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客观规律,注重儿童接触大自然,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有层次地认识周围世界、感受世界。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他们,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学生一旦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就会调动全部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进入一种激情的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创设想象情境,激活文本灵性
轮船即将沉入茫茫大海之际,文章写道:“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里,雨果显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难道他的内心就什么都没想吗?教学时,加以引导,让学生自由生成。引导学生:哈尔威船长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吗?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沉默片刻,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他也许在想他的亲人,心里会在滴血,因为他永远都不会和家人团聚了。”有的说:“他还会想,我的乘客们,用我一个人的生命换取你们大家的生命很值,你们就不要再伤心了!人总有一死,就让我安心地去吧!”我利用这个空白,让每个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形象对话,让每个学生都产生独特的感悟。在生成中学生加深了对形象的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也使课堂精彩纷呈。长此以往,必能激起孩子们学习语文的愿望,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学生的英语基础为中等水平,接受水平为慢热型。课堂活跃度一般。本单元的背景知识储备良好。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情态动词的用法,本课将对其中的情态动词表示推测做更深入的学习,而这个部分也是中考的重难点之一。所以,通过以下几个重要环节来提高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掌握:情境导入,情境的创设,以及有层次、梯度的听力训练,最终达到能够流畅交流并熟练答题的中考要求。
【语言目标】Target language
1. 生词和短语Words & phrases
chess, chopsticks, purse, soap, hang, immediately, accept, lucky, do some cleaning, break, anything, receive, set, chat, move, hang on, wrap, custom
2. 重点句子Key sentences
You can’t be serious.
You mustn’t do any cleaning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And you can’t cut your hair.
No, in China, you must wait and open it later.
What must I do at Spring Festival?
Must I use both hands?
【能力目标】Ability goals
Enable students to listen to and talk about things they must and mustn’t do.
【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difficult points
The usage of must, mustn’t, can, can’t.
【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learning.
【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
A projector or some pictures, a tape recorder.
【教学过程与方式】Teaching procedures and ways
环节一之歌曲热身Warming-up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调动学生学习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T: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birthday parties. Play the song Happy Birthday To You.
Ss: Sing the song together.
环节二之知识呈现Presentation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创设情境,模拟生活真实场景,让语言活起来。)
T:1. Read through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Activity 1with the whole class.
2.Play the tape.
3.Ask students what present they like to have got on their birthday.
4.Play the tape again.
Ss:1. Repeat them chorally and individually.
2.Look at the pictures in Activity 2, 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ir partners. And then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
3.Answer the question.
4.Fill in the chart.
Suggestions for Lingling’s present? Something related in the conversation.
a toy too old for a toy
a chess set
for her bathroom
to eat
to eat with
a purse
a DVD
to wear on her head
to look up new words
环节三之听力阅读 Listen and read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由浅入深地进行有层次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目标词汇及语句。)
T:1. Play the tape four times. (点拨1:Explain the uses of must,mustn’t,can and can’t.)
Ss: 1. 听第一遍录音回答:How many countries can you hear?
2.听第二遍录音回答:
(1)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2)What must you eat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3.听第三遍录音填空:
(1)In China you________wait and open it later.
(2)In Britain we _______use one hand to accept a present.
(3)You ____wrap hongbao in red paper because it’s lucky.
(4)You____do any cleaning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4. 听第四遍录音完成问题:Check what you must and mustn’t / can’t do in China.
must/mustn’t / can’t
1.Use both hands when you accept a present.
2.Wrap hongbao in white, blue or black.
3.Cut your hair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4.Break something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环节四之简单练习Simple practice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巩固所学,并做游戏适当放松。)
T: 1.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2. Ask students to play a game.
Ss:1.分角色朗读对话或自己读以熟悉文本材料。
2.做游戏巩固must, mustn’t, can和can’t 的有关句型。分成6组,每组发一张写有must, mustn’t, can和can’t 的句子,以耳语形式传递到最后一名学生,由最后一名学生记下这些句子,看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环节五之口语输出 Out-put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强调学以致用,并做适当练习更好地理解重难点。)
T: 1.Show some pictures.
2.Ask students to finish Activity 5 on page 97.
Ss:1.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write one or two sentences with must, mustn’t, can or can’t.
2.Do Activity 5 on page 97 and check the answers.
环节六之发音和口语练习 Pronunciation and speaking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进行句型操练,孰能生巧。要求学生完全掌握重难点。)
T: 1. play the tape. (点拨2:must引导的一般疑问句的否定回答用:No, you/he /we/they needn’t.)
2. Ask them to work in pairs to practice the dialogues.
3. Ask them to do Activity 7 on page 97 individually.
4. Ask them to do Activity 8 on page 97 in groups.
Ss: 1.Listen and repeat the questions and answers.
2. Practice the dialogues in pairs.
3. Do this activity and then check with a partner.
4. Do this activity in groups. In turn, say the things they wrote in Activity7. Find out who has the longest list.
At home:
At the diningtable:
At school:
环节七之反馈 Feedback(同步训练第二题、第三题)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查缺补漏。)
环节八之自我总结Summing-up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训练学生学会总结、归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 在哪方面还有疑惑?
环节九之作业Homework
(设计目的及预期效果:进一步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1. 做题:同步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2. 选做题:用你本节课所学(1)制定家规;(2)制定校规或班规;(3)制定图书室、阅览室或微机室的规章制度。
【教学反思】Reflection of teaching
随着新一轮中、高考英语改革的推进,2016年北京中考将降低分值,从120分降低到100分,但是同时加大听力分数的比重,100分的试卷,将有50分的听力考查。我省的中考趋势向来与时俱进,所以,在2017或者2018年,也将有类似的中考英语试题的改革。那么,听力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重中之重。本单元核心内容就是听力能力训练,而作为本模块的第一个单元,这也是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在本单元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努力实现导课和本课内容的契合。导课的方式有很多种,选择以一首常见的歌曲作为导入,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其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是在心理上暗示学生,本节课的大部分内容,都和“听”有关。而且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另外一种不同于母语的语言环境氛围,并且和将要学习到的内容息息相关。
努力使知识内容的呈现有梯度和层次。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难推论出学生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应该和原有的旧知识产生联系,从而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内容。那么,第二个环节就是努力让学生把新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的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很吃力。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形成良性循环,这也符合本班学生属于慢热型的这一实际情况。在实际应用中,课堂气氛逐次热烈起来,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收获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