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2 15:24: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功能材料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功能材料论文

篇(1)

1.1具有光电活性的纤维素复合材料通过相关学者的研究发现,如果将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作为溶剂制备纤维素或染料复合膜,那么,这种材料会显示出较强的发光性能或荧光性能。其中,复合膜还有较强的透明性,透光率能够达到90%.试验发现,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很高,拉伸强度能够达到138MPa。如果将天然纤维素浸泡在发光溶剂中进行离心干燥,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得到光致发光纸。这种材料不仅展现了发光剂的吸附能力,还提供了复合纸的发光性能。因此,这些纤维素发光材料可以用于发光二极管和包装等领域。

1.2纤维素/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从纤维素先进功能材料的研究、分析中发现,碳纳米管具有非常优秀的力学性能和电性能,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材料在生物传感和复合材料中占有重要位置。

2化学法制备纤维素功能材料

因为天然纤维素很难溶解,所以,不适用于工业生产中。它作为一种天然高分子,在性能上也有一定的不足,例如,这种纤维素耐化学腐蚀性很差、强度较低、稳定性不高。所以,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改善天然纤维素的缺陷,强化其溶解性和强度,并赋予它新的性能,不断拓展纤维素的应用领域。因为纤维素分子链上有很多羟基,所以,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制备出各种各样的纤维素衍生物。近几年,纤维素衍生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日用化工、涂料和食品等领域。其中,纤维素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均相法和非均相法。因为纤维素很难溶解,所以,在工业生产中,都是利用非均相法制备纤维素衍生物。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纤维素衍生物存在结构不统一和不可控的缺点,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所以,纤维素衍生物的种类较少。相关人员尝试利用纤维素在不同溶液中的反应生产纤维素衍生物。

2.1纤维素酯纤维素酯是纤维素与强酸或羧酸衍生物,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的一种纤维素衍生物。这种衍生物的种类较多,并有较高的附加值,能够在生物、材料、食品中广泛应用。利用这种方式,相关人员可以合成一些具有新功能性的纤维素酯。相关人员通过酯化反应将卟啉分子连接在纤维素上,得到了光电转换材料,卟啉分子还给予了纤维素材料全新的抗菌性能。所以,通过酯化反应,能够在乙基纤维素上连接三苯基胺,然后得到溶致变色的纤维素衍生物,并显现出蓝-绿荧光。这种衍生物在溶液中的量子效率为65%,所以,它还被应用在光电器件领域。

2.2纤维素醚从传统意义上讲,纤维素醚类的种类很多,并有很多性能。这种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中,还有食品、纺织和日用化学品等方面,所以,相关人员可以引进新的基因功能,以得到新型的功能性纤维素醚。一些学者合成了纤维素咔唑醚,它能够用于存储信息,并在OLED的空穴中传输材料;还有一些学者利用醚化反应,在纤维素上连接联苯液晶分子,从而得到对紫外光吸收能力较强的纤维素材料。近年来,相关人员发现了一些新型、高效的纤维素溶剂,为纤维素的再生产提供了新介质。在纤维素溶液中进行衍生化反应,能够得到结构统一、可调控的功能性纤维素衍生物,例如纤维素酯、纤维素醚等。这些分子或衍生物的反应快速、高效、容易分离,为相关行业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2)

2003年在国际和中国都发生了具有突发性的灾难事件,但中国的GDP仍以9.1%的高速度在增长,达到了人民币11.6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贡献4万多亿元。中国现今的第二产业主要领域是冶金、制造和信息,在世界的地位是大加工厂,也是大市场。在国际竞争中所以有优势是中国的劳动力廉价,这个优势我们能保持多久?我们还注意到与化工有关的产品中,我们的生产效率是国际发达国家的5%,能耗是3倍,环境的破坏是9倍。这就是我们所付出的代价。不论形势如何严峻,21世纪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机遇期,制造业绝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是个急速发展变化的领域。2003年3月国际真空学会执委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上讨论了将原来的冶金专委会改名为“表面工程专委会”,当时也考虑了另一个名字“涂层专委会”,我想用涂层材料更合适,含有继承性和变革性。20世纪70年代曾经说成是塑料年代,此后塑料科技和工业迅速崛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继而是信息时代,通信网、计算机网、万维网、智能网,信息流,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观念。我们这个时代是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和观念都在与时俱进地改变着。

本世纪初兴起了纳米科技,促进其到来的是由于微电子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推动科技发展进入纳米时代[1],不仅电子学将进入纳电子学领域,物理学进入介观物理领域,各类科技,包括生物医学等都在探索纳米结构与特性。涂层和表面改性越来越多地增加了纳米科技的内容,这是一种低维材料的制造和加工科技,将是制造技术的主流,将迅速地改变传统制造技术的方法、理论和观念,作为现今国际上的制造大国,世界加工厂,我们更应该注意研究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未来。

1突破传统制造技术的观念

纳米科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在原子、分子尺度上构造材料和器件,测量表征其结构和特性,探索、发现新现象、新规律和应用领域。与我们熟悉传统的相比,纳米材料和器件具有显著的维数效应和尺寸效应。近几年来,在纳米材料制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纳米粒子粉材的制造,以及材料结构和特性测量、表征上取得了显著成果[2~7]。接下来深入到纳米线、纳米管和纳米带的研究[8~14],出现了一些成功有效的制造方法,发现了一些惊人的结构和特性。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展现了非常有希望的应用前景[15~17]。近来人们在纳米科技初期成果的基础上挑战某些产品的传统加工技术,比如Al组件的快速加工。

T.B.Sercombe等人报道了快速加工铝(Al)组件的新方法[18],这个方法的主要特征是用快速成型技术先形成树脂键合件,然后在氮气氛中分解其键和第二次渗入铝合金。在热处理过程中,铝与氮反应形成氮化铝骨架,在渗透过程中得到刚体结构。与传统制造工艺相比,这个过程是简单的快速的,可以制造任何复杂组件,包括聚合物、陶瓷、金属。图1是过程示意和原型样品,(a)是尼龙巾镶嵌铝粒子的SEM像,中心有结构细节的是Mg粒子,白色是Al粒子,加入少量的Mg是为还原氧化铝,它将不是铸件中的成分。在尼龙被烧去时,这个结构基本保持不变。(b)是氮化物骨架,围绕Al粒子的一些环状结构的光学显微镜像,再渗入Al时将形成密实结构。(c)是烧结的氮化铝和渗铝组件,小柱的厚为0.5mm其密度和强度都达到了传统铸造技术的水平。他们还制作了公斤重量多种结构的样品。这是一种冶金技术的探索,开辟了一种新的冶金和制造技术途径。

2纳米材料的完美定律

描述材料结构的常用术语是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原子结构的主要参量是晶格常数、键长、键角;电子结构的主要参量是能带、量子态、分布函数。对于我们熟悉的宏观体系,这些参量多是确定的常数,但对于纳米体系,多数参量随着原子数量的改变而变化。这是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典型特征,它决定了纳米材料的多样性。其中有个重要规律,我们称之为纳米材料的完美定律,用简单语言表述:“存在是完美的,完美的才能存在”。它包括了纳米晶粒的魔数规则,即含有13、55、147…等数量原子的原子团是稳定的,对于富勒烯碳60和碳70存在的几率最大,而对于碳59或碳71等结构体系根本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斯莫利(Smmolley)他们当初能在大量的富勒烯中首先发现碳60和碳70,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对于一维纳米结构,包括纳米管和纳米线,存在类似的规则。可以模型上认为是由壳层构成的,每个壳层中更精细的结构称为股,每一股是一条原子链,中心为1股包裹壳层为7股的表示为7-1结构,再外壳层为11股的,表示为11-7-1结构,等等,构成最稳定的结构,这是一维纳米结构的魔数规则。对二维纳米膜存在类似的缺陷熔化规则,即不容许存在很多缺陷,一旦超过临界值,缺陷自发产生,完全破坏二维晶态结构。上述这些低维结构特征是完美定律的具体表述,进步普遍表述理论是正在研究中的课题。

完美定律是我们讨论涂层材料的出发点,因为纳米材料有更多的人造品格,是大自然很少存在或者不存在的,需要人工大量制造。在制造过程中,方法简单、产额高、成本低是最有竞争力的。可以想象,制造成本很高的材料和器件能有市场,一定是不计成本的特殊需要,有政治背景或短期的社会需求。因此在我们探索纳米材料制造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满足完美定律的技术,如用甲烷电弧法制备纳米金刚石粉技术[1],电化学沉积法制备金属纳米线阵列技术[19],以及电炉烧结法制造氧化物纳米带技术[20]等等。

3涂层纳米材料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涂层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领域具有代表的材料,或是低维纳米材料的有序堆积结构,或者是低维纳米材料填充的复合结构。两者都比传统材料有惊人的结构和特性。如新型高效光电池[21]、各向异性结构材料[19]、新型面光源材料[22]等,这里举例介绍基于热电效应的新型纳米热电变换材料。

热电效应器件的代表是热电偶,即利用不同导体接触的温差电现象进行温度测量的器件。基于热电效应可以制成两类器件:热产生电和电产生温差。前者可以用于制造焦电器件,即用热直接发电,如将焦电材料涂于内燃机缸表面,利用缸体温度高于环境几百度的温差发电,将余热变作电能回收。后者可以做成电致冷器件。这类的直接热电变换器件具有无污染,没有活动部件,长寿命,高可靠性等优点,但块体材料制成器件的效率低,限制了它的应用。纳米科技兴起以后,人们探索利用纳米晶或纳米线结构能否解决热电效应的效率问题。认为用量子点超晶格材料有希望显著提高热电器件的效率,这是由于纳米材料显著的能级分裂,有利于载流子的共振输运和降低晶格热传导,从而提高了器件的效率。T.C.Harman等人[23]报告了量子点超晶格结构的热-电效应器件,他们制备了PbSeTe/PbTe量子点超晶格(QDSL)结构,用其制造了热电器件(Thermo-electrics,TE),图2(a)是纳米超晶格TE致冷器件的结构和电路图,(b)电流-温度曲线。将TE超晶格材料,其宽11mm,长5mm,厚0.104mm,n-型的TE片,一端置于热槽,另一端置于冷槽,为了减小冷槽热传导而形成这同结接触,用一根细金属线与热槽连接。当如图2(a)所示加电流源时,将致冷降温。对于这种纳米线超晶格结构,由于量子限制效应,发生间隔很大的能级分裂,从而得到很高的热电转换效率。图2(b)是TE器件的电流-温度曲线,实验点标明为热与冷端温差(T)与电流(I)关系,电流坐标表示相应通过器件的电流。■为热端温度Th与电流I的关系,其温度对于流过器件的电流不敏感。为冷端温度Tc与电流I的关系,其温度对于电流是敏感的。图中A是测得的最大温差,43.7K,B是块体(Bi,Sb)2(Se,Te)3固溶合金TE材料最大温差,30.8K。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较大电流时,冷端温度趋于饱和。采用这种致冷器件由室温降至一般冰箱的冷冻温度是可能的。

电热效应的逆过程的应用就是焦电器件,即利用热源与环境的温差发电。对于内燃机、锅炉、致冷器高温热端等设备的热壁,涂上超晶格纳米结构涂层,利用剩余热能发电,将是人们利用纳米材料和组装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类似面致冷、取暖,面光源,面环境监测等涂层功能材料,将给家电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将会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4含铁碳纳米管薄膜场发射

碳纳米管阵列或含碳纳米管涂层场发射被广泛研究,以其为场发射阴极做成了平板显示器。研究结果表明碳管的前端有较强的场发射能力,因此碳管涂层膜中多数碳管是平放在基底上的,场电子发射能力很差。我们制备了含有铁(Fe)纳米粒子的碳纳米管,它的侧向有更大的场发射能力,有利于用涂层法制造平板场发射阴极。图3(a)是含铁粒子碳纳米的TEM像,碳管外形发生显著改变。(b)是碳管场发射I-V特性曲线,I是CVD生长的竖直排列碳纳米管的场发射曲线,II是含铁粒子碳纳米管竖直阵列的场发射曲线,III是含粒子碳纳米管躺在基底上的场发射曲线,有最强的场发射能力。根据此结果,将含铁的碳纳米管用作涂层场发射阴极,有利于研制平板显示器。

5电子强关联体系和软凝聚态物质

上面所讲到的涂层纳米功能材料和器件是当今国际上研究的热门课题,会很快取得重要成果,甚至有新产品进入市场。当我们在讨论这个纳米科技中的重要方向时,不能不考虑更深层的理论问题和更长远的发展前景。这就涉及到物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即电子强关联体系(electronstrongcorrelationsystem)与软凝聚态物质(softcondensationmatter)。

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前,金属材料电导的来源是个谜,20世纪初量子力学诞生后,解决了金属导电问题。基于Bloch假设:晶体中原子的外层电子,适应晶格周期调整它们的波长,在整个晶体中传播;电子-电子间没有相互作用。这是量子力学的简化模型,没有考虑电子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局域态电子的强相互作用。2003年又有人提出了金属导电问题,Phillips和他的同事以“难以琢磨的Bose金属”为题重新讨论了金属导电问题[24]。当计入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时,可能产生的多体态,超导和巨磁阻就是这种状态。晶体中的缺陷破坏了完善导体,导致电子局域化。电子与核作用的等效结果表现为电子间的吸引作用,导致电荷载流子为Cooper对。但这个对的形成,不是超导的充分条件。当所有Cooper对都成为单量子态时,才能观察到超导性。这样,对于费米子由于包利(Paulii)不相容原则,不可能产生宏观上的单量子态。Cooper对的旋转半径小于通常两个电子相互作用的空间,成为Bose子。宏观上呈现单量子态,Bose子的相干防止了局域量子化。在局域化电子范围内,超导性可能认为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个观点现今被很多人接受。从20世纪初至今,对于基本粒子的量子统计有两种,一是Fermi统计,遵从Paulii不相容原理,即每个能量量子态上只能容纳自旋不同的2个电子,而Bose子则不受这个限制。在凝聚态物质中有两个基态:即共有化Bose子呈现超导态,局域化Bose子呈现绝缘态。然而,在几个薄合金膜的实验中,观察到金属相,破坏了超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直接转换。经分析认为这是玻色金属态,参与导电的是Bose子。推断这个金属相可能是涡流玻璃态,这个现象在铜氧化物超导体中得到了验证。

软凝聚态物质研究的对象是原子、分子间不仅存在短程作用力,而且存在长程作用力,表观上呈现的粘稠物质形态,称为软凝聚态。至今,人类对于晶体和原子存在强相互作用的固体已经知道得相当透彻了,但对软凝聚态的很多科学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21世纪以来,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软凝聚态物质包括流体、离子液体、复合流体、液晶、固体电解、离子导体、有机粘稠体、有机柔性材料、有机复合体,以及生物活体功能材料等。这其中的液晶由于在显示器件上的很大市场需求,是被研究得相当清楚的一种。其他软凝聚态结构和特性的科学问题和应用前景是目前被关注的研究课题。这其中主要有:微流体阀和泵、纳米模板、纳米阵列透镜、有机半导体、有机陶瓷、流体类导体、表面敏感材料、亲水疏水表面、有机晶体、生物材料(人造骨和牙齿)、柔性集成器件,以及他们的复合,统称为分子调控材料(materialsofmolecularmanipulation)。其主要特征是原子结构的多变性和柔性,研究材料的设计、制造、结构和特性的测量、表征,追求特殊功能;理论上探讨原子结构的稳定体系,光、电、热、机械特性,以及载流子及其输运。关于软凝聚态物质,有些早已为人类所用,电解液、液晶等,但对其理论研究处于初期阶段。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的需求促进深入的理论研究,判断体系稳定存在的依据是自由能最小,体系自由能可表示为F=E-TS,其中S是熵。对于软凝聚态物质体系,S是重要参量。其中更多的缺陷,原子、分子运动的复杂行为,更多的电子强关联,不再是单粒子统计所能描述,需要研究粒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统计理论。多样性是这个体系的突出特征,因此其理论涉及广泛、复杂问题。

物理学是探索物态结构与特性的基础学科,是认识自然和发展科技的基础,其中以原子间有较强作用的稠密物质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凝聚态物理近些年有了迅速进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固体结构、相变、光电磁特性扩展到液晶、复杂流体、聚合物和生物体结构等。几乎每一二十年就有新物质状态被发现,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其规律把握能力,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21世纪仍有一些老的科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一些新科学问题已提到人们的面前。特别是低维量子限域体系和极端条件下的基本物理问题。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介观物理,后来发展成为纳米科技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与宏观体系和原子体系相比,低维量子限域体系,还有很多物理问题有待解决,人们熟悉的宏观体系得到的规则和结论有些不再有效,适用于低维量子限域体系的处理方法和理论需要探索,特别是将涉及到多层次多系统问题的描述和表征,将会有更多的新现象、新效应、新规律被发现。在纳米尺度,研究原子、分子组装、测量、表征,涉及有机材料、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和生物材料,这将大大的扩展了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涉及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重点发展方向有①强关联和软凝聚态物质,及其他新奇特性凝聚态物质;②低维量子限域体系的结构和量子特性,包括纳米尺度功能材料和器件结构和特性;③粒子物理,描述物质微观结构和基本相互作用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有关问题,以及复杂系统物理;④极端条件下的物理问题,探索高能过程、核结构、等离子体、新物理现象和核物质新形态等;⑤生命活动中的物理问题,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概念、技术引入生命科学中,研究生物大分子体系特征、DNA、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等,其研究关键将在于定量化和系统性,必然是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成为未来科学的重要领域。

6结论

本文讨论了纳米线涂层的结构和特性,重点是纳米线的复合涂层和其电学特性、光电特性。其中包括制造技术新观念,纳米材料的完美定律,纳米涂层的热-电效应,碳纳米管的侧向场发射,以及电子强关联体系和软凝聚态物质,展示了涂层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薛增泉,纳米科技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Pavlova-VerevkinaOB,Kul’kovaNV,PolitovaED,etal.COLLLOIDJ+2003,65(2):226.

[3]DattaMS,TINDIANIMETALS2002,55(6):531.

[4]YamaguchiY,JJPNSOCTRIBOLOGIS2003,48(5):363.

[5]HayashiN,SakamotoI,ToriyamaT,etal.SURFCOATTECH2003,169:540.

[6]PocsikI,VeresM,FuleM,eta1.VACUUM2003,7l(1-2):171.

[7]FanQP,WangX,LiYD,CHINESEJINORGCHEM2003,19(5):521.

[8]ArakiH,FukuokaA,SakamotoY,etal.JMOLCATALA-CHEM2003,199(1-2):95.

[9]BottiS,CiardiR,CHEMPHYSLETT2003,37l(3-4):394.

[10]TianML,WangJU,KurtzJ,etal.NANOLETT2003,3(7):919.

[11]RajeshB,ThampiKR,BonardJM,etal.JPHYSCHEMB2003,107(12):2701.

[12]FuRW,DresselhausMs,DresselhausG,etal.JNONCRYSTSOLIDS2003,318(3):223.

[13]KimTW,KawazoeT,SOLIDSTATECOMMUN2003,127(1):24.

[14]NguyenP,NgHT,KongJ,etal.NANOLETT2003,3(7):925.

[15]LiQ,WangCR,APPLPHYS.LETT2003,83(2):359.

[16]ChenYF,KoHJ,HongSK,YaoT,APPLlEDPHYSICSLETTERS,2000,76(5):559.

[17]JinBJ,BaeSH,LeeSY,ImS,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B,2000,(71):301.

[18]T.B.SercombeandG.B.Schaffer,SCIENCE,2003,301:1225.

[19]薛增泉,等.新型纳米功能材料[J].真空,2004,41(1):1-7.

[20]Z.W.Pan,Z.R.Dai,Z.L.Wang,SCIENCE,200l,(291):1947.

[21]W.U.Huynh,J.J.Dittmer,A.P.Alivisatos,SCIENCE,2000,(295):2425.

篇(3)

TheAdvanceofFunctionallyGradientMaterials

JinliangCui

(Qinghaiuniversity,XiningQinghai810016,china)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cept,types,capability,preparationmethodsoffunctionallygradedmaterials.Baseduponanalysisofthepresentapplicationsituationsandprospectofthiskindofmaterialssomeproblemsexistedarepresented.ThecurrentstatusoftheresearchofFGMarediscussedandananticipationofitsfuturedevelopmentisalsopresent.

Keywords:FGM;composite;theAdvance

0引言

信息、能源、材料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现代高科技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科学的发展。对材料,特别是对高性能材料的认识水平、掌握和应用能力,直接体现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速度的标志。因此,新材料的开发与研究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先导,是21世纪高科技领域的基石。

近年来,材料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各个学科的交叉渗透引入了新理论、新方法及新的实验技术;另一方面是实际应用的迫切需要对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而FGM即是为解决实际生产应用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对新一代航天飞行器突破“小型化”,“轻质化”,“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并且它也可广泛用于其它领域,所以它是近年来在材料科学中涌现出的研究热点之一。

1FGM概念的提出

当代航天飞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例如:当航天飞机往返大气层,飞行速度超过25个马赫数,其表面温度高达2000℃。而其燃烧室内燃烧气体温度可超过2000℃,燃烧室的热流量大于5MW/m2,其空气入口的前端热通量达5MW/m2.对于如此大的热量必须采取冷却措施,一般将用作燃料的液氢作为强制冷却的冷却剂,此时燃烧室内外要承受高达1000K以上的温差,传统的单相均匀材料已无能为力[1]。若采用多相复合材料,如金属基陶瓷涂层材料,由于各相的热胀系数和热应力的差别较大,很容易在相界处出现涂层剥落[3]或龟裂[1]现象,其关键在于基底和涂层间存在有一个物理性能突变的界面。为解决此类极端条件下常规耐热材料的不足,日本学者新野正之、平井敏雄和渡边龙三人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梯度功能材料的概念[1],即以连续变化的组分梯度来代替突变界面,消除物理性能的突变,使热应力降至最小[3],如图1所示。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梯度功能材料的概念也得到了发展。目前梯度功能材料(FGM)是指以计算机辅助材料设计为基础,采用先进复合技术,使构成材料的要素(组成、结构)沿厚度方向有一侧向另一侧成连续变化,从而使材料的性质和功能呈梯度变化的新型材料[4]。

2FGM的特性和分类

2.1FGM的特殊性能

由于FGM的材料组分是在一定的空间方向上连续变化的特点如图2,因此它能有效地克服传统复合材料的不足[5]。正如Erdogan在其论文[6]中指出的与传统复合材料相比FGM有如下优势:

1)将FGM用作界面层来连接不相容的两种材料,可以大大地提高粘结强度;

2)将FGM用作涂层和界面层可以减小残余应力和热应力;

3)将FGM用作涂层和界面层可以消除连接材料中界面交叉点以及应力自由端点的应力奇异性;

4)用FGM代替传统的均匀材料涂层,既可以增强连接强度也可以减小裂纹驱动力。

图2

2.2FGM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FGM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材料的组合方式,FGM分为金属/陶瓷,陶瓷/陶瓷,陶瓷/塑料等多种组合方式的材料[1];根据其组成变化FGM分为梯度功能整体型(组成从一侧到另一侧呈梯度渐变的结构材料),梯度功能涂敷型(在基体材料上形成组成渐变的涂层),梯度功能连接型(连接两个基体间的界面层呈梯度变化)[1];根据不同的梯度性质变化分为密度FGM,成分FGM,光学FGM,精细FGM等[4];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有可分为耐热FGM,生物、化学工程FGM,电子工程FGM等[7]。

3FGM的应用

FGM最初是从航天领域发展起来的。随着FGM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利用组分、结构、性能梯度的变化,可制备出具有声、光、电、磁等特性的FGM,并可望应用于许多领域。FGM的应用[8]见图3。

图3FGM的应用

功能

应用领域材料组合

缓和热应

力功能及

结合功能

航天飞机的超耐热材料

陶瓷引擎

耐磨耗损性机械部件

耐热性机械部件

耐蚀性机械部件

加工工具

运动用具:建材陶瓷金属

陶瓷金属

塑料金属

异种金属

异种陶瓷

金刚石金属

碳纤维金属塑料

核功能

原子炉构造材料

核融合炉内壁材料

放射性遮避材料轻元素高强度材料

耐热材料遮避材料

耐热材料遮避材料

生物相溶性

及医学功能

人工牙齿牙根

人工骨

人工关节

人工内脏器官:人工血管

补助感觉器官

生命科学磷灰石氧化铝

磷灰石金属

磷灰石塑料

异种塑料

硅芯片塑料

电磁功能

电磁功能陶瓷过滤器

超声波振动子

IC

磁盘

磁头

电磁铁

长寿命加热器

超导材料

电磁屏避材料

高密度封装基板压电陶瓷塑料

压电陶瓷塑料

硅化合物半导体

多层磁性薄膜

金属铁磁体

金属铁磁体

金属陶瓷

金属超导陶瓷

塑料导电性材料

陶瓷陶瓷

光学功能防反射膜

光纤;透镜;波选择器

多色发光元件

玻璃激光透明材料玻璃

折射率不同的材料

不同的化合物半导体

稀土类元素玻璃

能源转化功能

MHD发电

电极;池内壁

热电变换发电

燃料电池

地热发电

太阳电池陶瓷高熔点金属

金属陶瓷

金属硅化物

陶瓷固体电解质

金属陶瓷

电池硅、锗及其化合物

4FGM的研究

FGM研究内容包括材料设计、材料制备和材料性能评价。FGM的研究开发体系如图4所示[8]。

设计设计

图4FGM研究开发体系

4.1FGM设计

FGM设计是一个逆向设计过程[7]。

首先确定材料的最终结构和应用条件,然后从FGM设计数据库中选择满足使用条件的材料组合、过渡组份的性能及微观结构,以及制备和评价方法,最后基于上述结构和材料组合选择,根据假定的组成成份分布函数,计算出体系的温度分布和热应力分布。如果调整假定的组成成份分布函数,就有可能计算出FGM体系中最佳的温度分布和热应力分布,此时的组成分布函数即最佳设计参数。

FGM设计主要构成要素有三:

1)确定结构形状,热—力学边界条件和成分分布函数;

2)确定各种物性数据和复合材料热物性参数模型;

3)采用适当的数学—力学计算方法,包括有限元方法计算FGM的应力分布,采用通用的和自行开发的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

FGM设计的特点是与材料的制备工艺紧密结合,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得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4.2FGM的制备

FGM制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合适的手段,实现FGM组成成份、微观结构能够按设计分布,从而实现FGM的设计性能。可分为粉末致密法:如粉末冶金法(PM),自蔓延高温合成法(SHS);涂层法:如等离子喷涂法,激光熔覆法,电沉积法,气相沉积包含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相沉积(CVD);形变与马氏体相变[10、14]。

4.2.1粉末冶金法(PM)

PM法是先将原料粉末按设计的梯度成分成形,然后烧结。通过控制和调节原料粉末的粒度分布和烧结收缩的均匀性,可获得热应力缓和的FGM。粉末冶金法可靠性高,适用于制造形状比较简单的FGM部件,但工艺比较复杂,制备的FGM有一定的孔隙率,尺寸受模具限制[7]。常用的烧结法有常压烧结、热压烧结、热等静压烧结及反应烧结等。这种工艺比较适合制备大体积的材料。PM法具有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和成本低等优点,但要对保温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进行严格控制。国内外利用粉末冶金方法已制备出的FGM有:MgC/Ni、ZrO2/W、Al2O3/ZrO2[8]、Al2O3-W-Ni-Cr、WC-Co、WC-Ni等[7]。

4.2.2自蔓延燃烧高温合成法(Self-propagatingHigh-temperatureSynthesis简称SHS或CombustionSynthesis)

SHS法是前苏联科学家Merzhanov等在1967年研究Ti和B的燃烧反应时,发现的一种合成材料的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外部能量加热局部粉体引燃化学反应,此后化学反应在自身放热的支持下,自动持续地蔓延下去,利用反应热将粉末烧结成材,最后合成新的化合物。其反应示意图如图6所示[16]:

图6SHS反应过程示意图

SHS法具有产物纯度高、效率高、成本低、工艺相对简单的特点。并且适合制造大尺寸和形状复杂的FGM。但SHS法仅适合存在高放热反应的材料体系,金属与陶瓷的发热量差异大,烧结程度不同,较难控制,因而影响材料的致密度,孔隙率较大,机械强度较低。目前利用SHS法己制备出Al/TiB2,Cu/TiB2、Ni/TiC[8]、Nb-N、Ti-Al等系功能梯度材料[7、11]。

4.2.3喷涂法

喷涂法主要是指等离子体喷涂工艺,适用于形状复杂的材料和部件的制备。通常,将金属和陶瓷的原料粉末分别通过不同的管道输送到等离子喷枪内,并在熔化的状态下将它喷镀在基体的表面上形成梯度功能材料涂层。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粉料的输送速度和流量来得到设计所要求的梯度分布函数。这种工艺已经被广泛地用来制备耐热合金发动机叶片的热障涂层上,其成分是部分稳定氧化锆(PSZ)陶瓷和NiCrAlY合金[9]。

4.2.3.1等离子喷涂法(PS)

PS法的原理是等离子气体被电子加热离解成电子和离子的平衡混合物,形成等离子体,其温度高达1500K,同时处于高度压缩状态,所具有的能量极大。等离子体通过喷嘴时急剧膨胀形成亚音速或超音速的等离子流,速度可高达1.5km/s。原料粉末送至等离子射流中,粉末颗粒被加热熔化,有时还会与等离子体发生复杂的冶金化学反应,随后被雾化成细小的熔滴,喷射在基底上,快速冷却固结,形成沉积层。喷涂过程中改变陶瓷与金属的送粉比例,调节等离子射流的温度及流速,即可调整成分与组织,获得梯度涂层[8、11]。该法的优点是可以方便的控制粉末成分的组成,沉积效率高,无需烧结,不受基体面积大小的限制,比较容易得到大面积的块材[10],但梯度涂层与基体间的结合强度不高,并存在涂层组织不均匀,空洞疏松,表面粗糙等缺陷。采用此法己制备出TiB2-Ni、TiC-Ni、TiB2-Cu、Ti-Al[7]、NiCrAl/MgO-ZrO2、NiCrAl/Al2O3/ZrO2、NiCrAlY/ZrO2[10]系功能梯度材料

图7PS方法制备FGM涂层示意图[17](a)单枪喷涂(b)双枪喷涂

4.2.3.2激光熔覆法

激光熔覆法是将预先设计好组分配比的混合粉末A放置在基底B上,然后以高功率的激光入射至A并使之熔化,便会产生用B合金化的A薄涂层,并焊接到B基底表面上,形成第一包覆层。改变注入粉末的组成配比,在上述覆层熔覆的同时注入,在垂直覆层方向上形成组分的变化。重复以上过程,就可以获得任意多层的FGM。用Ti-A1合金熔覆Ti用颗粒陶瓷增强剂熔覆金属获得了梯度多层结构。梯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控制初始涂层A的数量和厚度,以及熔区的深度来获得,熔区的深度本身由激光的功率和移动速度来控制。该工艺可以显著改善基体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蚀、耐热及电气特性和生物活性等性能,但由于激光温度过高,涂层表面有时会出现裂纹或孔洞,并且陶瓷颗粒与金属往往发生化学反应[10]。采用此法可制备Ti-Al、WC-Ni、Al-SiC系梯度功能材料[7]。

图8同步注粉式激光表面熔覆处理示意图[18]

4.2.3.3热喷射沉积[10]

与等离子喷涂有些相关的一种工艺是热喷涂。用这种工艺把先前熔化的金属射流雾化,并喷涂到基底上凝固,因此,建立起一层快速凝固的材料。通过将增强粒子注射到金属流束中,这种工艺已被推广到制造复合材料中。陶瓷增强颗粒,典型的如SiC或Al2O3,一般保持固态,混入金属液滴而被涂覆在基底,形成近致密的复合材料。在喷涂沉积过程中,通过连续地改变增强颗粒的馈送速率,热喷涂沉积已被推广产生梯度6061铝合金/SiC复合材料。可以使用热等静压工序以消除梯度复合材料中的孔隙。

4.2.3.4电沉积法

电沉积法是一种低温下制备FGM的化学方法。该法利用电镀的原理,将所选材料的悬浮液置于两电极间的外场中,通过注入另一相的悬浮液使之混合,并通过控制镀液流速、电流密度或粒子浓度,在电场作用下电荷的悬浮颗粒在电极上沉积下来,最后得到FGM膜或材料[8]。所用的基体材料可以是金属、塑料、陶瓷或玻璃,涂层的主要材料为TiO2-Ni,Cu-Ni,SiC-Cu,Cu-Al2O3等。此法可以在固体基体材料的表面获得金属、合金或陶瓷的沉积层,以改变固体材料的表面特性,提高材料表面的耐磨损性、耐腐蚀性或使材料表面具有特殊的电磁功能、光学功能、热物理性能,该工艺由于对镀层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破坏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成型压力和温度低,精度易控制,生产成本低廉等显著优点而备受材料研究者的关注。但该法只适合于制造薄箔型功能梯度材料。[8、10]

4.2.3.5气相沉积法

气相沉积是利用具有活性的气态物质在基体表面成膜的技术。通过控制弥散相浓度,在厚度方向上实现组分的梯度化,适合于制备薄膜型及平板型FGM[8]。该法可以制备大尺寸的功能梯度材料,但合成速度低,一般不能制备出大厚度的梯度膜,与基体结合强度低、设备比较复杂。采用此法己制备出Si-C、Ti-C、Cr-CrN、Si-C-TiC、Ti-TiN、Ti-TiC、Cr-CrN系功能梯度材料。气相沉积按机理的不同分为物理气相沉积(PVD)和化学气相沉积(CVD)两类。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是将两相气相均质源输送到反应器中进行均匀混合,在热基板上发生化学反应并使反映产物沉积在基板上。通过控制反应气体的压力、组成及反应温度,精确地控制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形态,并能使其组成、结构和形态从一种组分到另一种组分连续变化,可得到按设计要求的FGM。另外,该法无须烧结即可制备出致密而性能优异的FGM,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使用的材料是C-C、C-SiC、Ti-C等系[8、10]。CVD的制备过程包括:气相反应物的形成;气相反应物传输到沉积区域;固体产物从气相中沉积与衬底[12]。

物理气相沉积法(PVD)是通过加热固相源物质,使其蒸发为气相,然后沉积于基材上,形成约100μm厚度的致密薄膜。加热金属的方法有电阻加热、电子束轰击、离子溅射等。PVD法的特点是沉积温度低,对基体热影响小,但沉积速度慢。日本科技厅金属材料研究所用该法制备出Ti/TiN、Ti/TiC、Cr/CrN系的FGM[7~8、10~11]

4.2.4形变与马氏体相变[8]

通过伴随的应变变化,马氏体相变能在所选择的材料中提供一个附加的被称作“相变塑性”的变形机制。借助这种机制在恒温下形成的马氏体量随材料中的应力和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可以通过施加应变(或等价应力)梯度,在这种材料中产生应力诱发马氏体体积分数梯度。这一方法在顺磁奥氏体18-8不锈钢(Fe-18%,Cr-8%Ni)试样内部获得了铁磁马氏体α体积分数的连续变化。这种工艺虽然明显局限于一定的材料范围,但能提供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一步生产含有饱和磁化强度连续变化的材料,这种材料对于位置测量装置的制造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4.3FGM的特性评价

功能梯度材料的特征评价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成分设计,为成分设计数据库提供实验数据,目前已开发出局部热应力试验评价、热屏蔽性能评价和热性能测定、机械强度测定等四个方面。这些评价技术还停留在功能梯度材料物性值试验测定等基础性的工作上[7]。目前,对热压力缓和型的FGM主要就其隔热性能、热疲劳功能、耐热冲击特性、热压力缓和性能以及机械性能进行评价[8]。目前,日本、美国正致力于建立统一的标准特征评价体系[7~8]。

5FGM的研究发展方向

5.1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梯度功能材料范围广泛,性能特殊,用途各异。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5、13]:

1)梯度材料设计的数据库(包括材料体系、物性参数、材料制备和性能评价等)还需要补充、收集、归纳、整理和完善;

2)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统一的、准确的材料物理性质模型,揭示出梯度材料物理性能与成分分布,微观结构以及制备条件的定量关系,为准确、可靠地预测梯度材料物理性能奠定基础;

3)随着梯度材料除热应力缓和以外用途的日益增加,必须研究更多的物性模型和设计体系,为梯度材料在多方面研究和应用开辟道路;

4)尚需完善连续介质理论、量子(离散)理论、渗流理论及微观结构模型,并借助计算机模拟对材料性能进行理论预测,尤其需要研究材料的晶面(或界面)。

5)已制备的梯度功能材料样品的体积小、结构简单,还不具有较多的实用价值;

6)成本高。

5.2FGM制备技术总的研究趋势[13、15、19-20]

1)开发的低成本、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的制备技术;

2)开发大尺寸和复杂形状的FGM制备技术;

3)开发更精确控制梯度组成的制备技术(高性能材料复合技术);

4)深入研究各种先进的制备工艺机理,特别是其中的光、电、磁特性。

5.3对FGM的性能评价进行研究[2、13]

有必要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研究:

1)热稳定性,即在温度梯度下成分分布随时间变化关系问题;

2)热绝缘性能;

3)热疲劳、热冲击和抗震性;

4)抗极端环境变化能力;

5)其他性能评价,如热电性能、压电性能、光学性能和磁学性能等

6结束语

FGM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材料的设计思想进入了高性能新型材料的开发阶段[8]。FGM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已成为当前材料科学的前沿课题。目前正在向多学科交叉,多产业结合,国际化合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瑞成,丁旭,陈奎等.材料科学与材料世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李永,宋健,张志民等.梯度功能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王豫,姚凯伦.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的现状与将来发展[J].物理,2000,29(4):206-211.

[4]曾黎明.功能复合材料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高晓霞,姜晓红,田东艳等。功能梯度材料研究的进展综述[J].山西建筑,2006,32(5):143-144.

[6]Erdogan,F.Fracturemechanicsoffunctionallygradedmaterials[J].Compos.Engng,1995(5):753-770.

[7]李智慧,何小凤,李运刚等.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现状[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7,29(1):45-50.

[8]李杨,雷发茂,姚敏,李庆文等.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进展[J].菏泽学院学报,2007,29(5):51-55.

[9]林峰.梯度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1-4.

[10]庞建超,高福宝,曹晓明.功能梯度材料的发展与制备方法的研究[J].金属制品,2005,31(4):4-9.

[11]戈晓岚,赵茂程.工程材料[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12]唐小真.材料化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3]李进,田兴华.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宁夏工程技术,2007,6(1):80-83.

[14]戴起勋,赵玉涛.材料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15]邵立勤.新材料领域未来发展方向[J].新材料产业,2004,1:25-30.

[16]自蔓延高温合成法.材料工艺及应用/jxzy/jlkj/data/clkxygcgl/clgy/clgy16.htm

[17]远立贤.金属/陶瓷功能梯度涂层工艺的应用现状./articleview/2006-6-6/article_view_405.htm.

篇(4)

1.培养模式不利于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

专业硕士要求毕业后能够承担生产、研发、技术服务等的一线工作,与传统的纯学术上的研究生教育相比,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更着重于联合企业生产研发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因此,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就要求增多实践实习类教学。以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为例,他们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工厂或企业中度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必然会减少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时间和能力。

2.高校对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虽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但课程主要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及内容,学生只能学到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缺乏基础载体,对于给定的研究对象,用什么方法加以研究,还是无从知晓。而且,高校在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方面结合得还不够,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实践成果如实验数据等归纳整理到科技论文中去。

3.学生写作能力差,主动性不强

目前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写作水平较低,面对科技论文感到压力很大,往往带着强烈的排斥情绪去完成写作,更提不上主动地开展科学问题研究。不少研究生对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甚至毕业设计都采取应付的态度,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还存在实践过程中不知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能很好地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等问题。

4.缺乏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活动

进行科技论文的创作,需要大量的写作经验和素材。科技论文写作活动的开展,如开放高水平科研平台资源,开展交叉学科学术交流,定期开展课题组科研报告,邀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做学术交流等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能够锻炼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并分析科研资源和综合运用科研知识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培养主要停留在理论课程方面,缺乏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活动。

二、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其知识构成既要专业又要全面。加强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和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笔者从专业硕士的特点入手,针对这个新生的研究生群体探索和归纳了如下几点提高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举措:

1.提高高校对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视

首先,我国现有的针对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高校各级领导和老师应从制度上重视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管理和监督机制来保证论文写作质量。其次,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导师在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此,各高校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打造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增强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聘请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老师授课。最后,高校应重视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教学,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建设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注重写作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2.优化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

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主要在理论层面,对于专业硕士而言,可以通过结合写作理论课和写作实践课来达到优化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除了向学生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内容、要求和创作思路外,还应做到:(1)向学生介绍和演示常用的论文检索方法。例如对材料工程硕士而言,要使学生学会利用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ISIWebofScience、EIVillage、Springer、Elsevier和Google学术搜索等检索资源查询文献。(2)向学生介绍不同研究方向的中英文专业词汇和关键词,以利于学生检索和阅读文献。(3)教会学生使用Excel、Origin等数据处理软件,现场演示,增加学生学习的好奇感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软件的实际操作。(4)举例说明写作过程,在学生心中确立参照,激发其写作的动力。(5)实时以作业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进行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以撰写综述类论文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进行考查。

3.建设科研平台、举办科研活动

科研平台和科研活动是提高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有力手段。为此,各高校应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如开设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成立专项创新基金用于学生科技立项及科学研究,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实验,以及通过校企结合和科研孵化搭建研究生科技创新平台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论文写作条件。学生在各种科研平台的有力推动下可以将其科研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结合项目内容撰写科技论文。同时,高校应注重创造有利于学生科技发展的学术研讨氛围,利用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强化研究生课外训练,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科研竞赛等,使学生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充实专业知识。此外,高校应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可设立科研基金对研究生科技论文等科研成果给予奖励,转化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4.联合实践教学与科技论文写作教学

科研实验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旨在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把课内教学、课外科学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较快地承担起企业生产研发和技术服务等的实际一线工作,这就要求其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要高于传统的研究生教学。针对专业硕士的这一特点,应强化学生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系统地构建联合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来提高专业硕士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容和实现方法。首先,需要学校重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结合国内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及时解决实践教学中暴露的问题,利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来推动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需要强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增强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用科技论文的创作思维去进行科研实践活动,也能将实践中的收获运用到科技论文的创作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校目前和重庆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有十六名材料工程硕士,学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培养模式上实行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已与华益机械铸造有限责任公司、招商局铝业(重庆)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永红机械公司、成量集团有限公司、都江堰光明玻璃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课程体系上,学校为突出专业硕士特色,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开设有材料成型、粉末冶金、微纳米材料与器件和薄膜材料四个研究方向。学校还实施专项基金,设立“材料工程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既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基于以上优势并通过研究生的写作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我校专业硕士近两年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科技论文十余篇,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篇(5)

一、前言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随着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保温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也越加的广泛,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变保温材料作为一种新的保温材料正在被广泛的使用。

二、保温材料特点

1、真空隔热板。在以往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所用的保温材料,其厚度相对比较大,易减少层和层之间的距离,出现窗洞不断加深等各种问题,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出现了一种新的保温材料,即真空隔热板,该材料自身较薄,同时所排放的CO量也较小,在其外表面裹有相应的纸质与金属外壳,在壳间形成真空,且填充了纤维、压缩硅酸盐与泡沫塑料等,其中所填充的这种纤维为多孔。真空隔热板作为一种高效且新型的材料,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2、复合型硅酸岩保温材料。该材料含有硅酸盐、铝以及镁等物质,是一种非金属的矿物基料,通过添加相应的辅助原料与化学添加剂,借助于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的应用制造而成。纵观我国当前建筑材料市场,这种材料是当前最为理想的一种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相对较低、用料厚度也比较少且热损也比较小,具有无毒特性,不会对设备造成腐蚀,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一种高效保温且轻质性的材料。除此之外,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保温材料而言,该材料还具有无粉尘与无刺激等特点,能够对其进行任意地裁剪,便于施工等。

三、外墙保温特点

不同的建筑在节能上的要求不同,根据节能标准在施工时将保温材料同墙体固定复合,通过该种方式降低建筑墙体的导热系数,达到隔热的目的,使得建筑具有更好的保温能力。保温材料大多为导热系数较低的块材或者松散材料,可以通过直接粘附于墙上的办法进行安装,也可以将材料同外装饰一齐挂在墙面上。外墙保温分为三种:外保温、夹心保温以及内保温,就保温效果而言,外保温效果最佳。以下就外保温特点展开叙述:

1、外保温能够消除热桥效应。

2、建筑采用外保温的形式后,能够使得室内贮存更多热量,这是由于保温材料内部实体墙热容较大,因而可以达到保温的目的。

3、对外保温加强后,以室内热环境保持为前提对室温做适当的降低,不但能够保证室内环境温度的适宜,同时还能够降低能耗,以此节约能源减少采暖负荷。

4、由于墙体外添加了外保温材料,因此建筑内部的主体墙温度会相对较高,从而湿度相对较低。由于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主体墙热应力减小,因而裂缝、变形以及破损等主体墙的病害出现几率就会相对降低。

5、外墙保温优点概述:

(1)外墙保温从技术结构上分析能够减少外界环境(降水、紫外线、温度等)对主体结构造成的不良影响。

(2)扩大使用空间。由于外墙保温材料设置在外部,因此会节约内部空间。

(3)在旧房改造中能够发巨大的优势,且不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

四、相变保温材料在建筑工程节能技术中的应用

1、相变保温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特点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中,采用相变保温材料能够大大提升工程的施工效率、促进工作进度和增加工程效益,这也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目标的主要途径。变形保温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

(1)新型保温材料

一些性能良好的节能保温材料对于建筑的保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也让现代建筑实现了大规模的节能目标。且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建筑节能保温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2)红外热反射技术

红外热反射技术是最近新兴保温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内部或者外表以及护结构的空气间层中通过采用高纯度的铝箔或者其他的一些高效热反射材料,将绝大部分的红外线反射回去,从而达到隔绝建筑物内部热量的散失、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程度的目的。

2、配制浆料

保温浆料需要专业人员来配制,这样才不会出现搅拌不匀而出现保温效果失常的情况。

3、抹底层相变节能材料

保温层应当分成三次涂抹,且每一次的厚度应当控制在10~12mm左右。每次涂抹的间隔时间也不能太短,这样才能够保证涂抹层的稳定性。

五、相变材料与隔热材料的具体应用

节能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促使人们对房屋建筑质量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要求有所提高,建筑市场对保温隔热型环保材料的应用也变得更加重视。随着深入探索与实践,隔热保温材料在墙体中的应用理论和技术日益完善和成熟。外墙保温材料的应用主要分为三类:内保温、外保温以及空夹心复合型墙体保温。外墙保温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节能环保效果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于保温隔热材料自身导热系数低、构成材质强,热稳定性极佳,同时耐火、耐气候性强等特点,因此较之一般材料,具有非常显著的优越性。特别是保温隔热材料具备良好的抗压性、耐火性,极其适合现代建筑的实际需求。目前市场中还有一些玻璃材料,具有非常良好的保温效果,而且种类日益繁多,比如吸热玻璃、调光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等,在实现环保节能、降低污染的同时,还能充分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现代建筑中可以广泛利用。

基于标准房间热过程模拟的非稳态传热模型,并采用专用气象数据对相变材料的两种不同应以北京的建筑为例,就外墙的保温节能工程进行阐述。

对于被动式建筑,可充分利用白天太阳能和夜间冷风自然资源,将相变材料应用于被动式建筑中,在夏天材料可吸收室内多余热温,进而降低室内温度波动幅度,可蓄存夜间冷风量,使室内始终保持较好的舒适度。通过对北京地区建筑有外保温和无外保温、内墙为相变墙体和普通墙体的夏季室内温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内墙采用相变墙体且墙体熔点合适时,被动式建筑房间的温度在整个夏季都会满足舒适度要求,而应用隔热材料则不利于夜间散热,其降低室温的效果不明显,在某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室外温度较低但室内温度却较高的情况。通过对冬季有外保温和无外保温、内墙为相变墙体和普通墙体的室内温度逐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被动式建筑采用的内墙为相变墙体时对室内温度的影响较小,只有在室温接近墙体熔点时才会发生相变,相变材料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而隔热材料却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综合考虑冬季、夏季外保温和相变墙体对被动式建筑室内温度的影响时,无法选择较为合适熔点的相变墙体同时满足北京地区建筑对冬夏两季舒适度的要求,虽然外保温在夏季无法发挥作用,但是在冬季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所以采用隔热材料来提高被动式建筑舒适度更为合理。

对于相变材料与隔热材料在主动式建筑中的应用则可通过空调、采暖运行过程中的耗电量来对两者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主动式建筑在冬季采暖期间,采用相变蓄能式电加热地板采暖系统,白天耗电量较低,只是普通房间的20%左右,这有利于缓解白天供电紧张的情况,同时也可大大节约采暖费,而采用隔热材料时不仅耗电量低,采暖费的节约率也更高。在夏季,主动式建筑北墙采用相变墙体时,其单位面积空调冷耗量最小,相较于普通房间要低约16%,而在墙体内设置保温层或是添加相变材料空调降耗效果并不明显。虽然夏季使用相变墙体能够降低冷耗量,但是针对北京地区气象条件,其冬季采暖比重更高,由此可以推断,若综合考虑全年空调采暖耗量,选择外保温比较合适。

六、结束语

在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节能意识,在建筑施工中应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来提高节能效果。

篇(6)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节约能源是我国刻不容缓的突出问题,其中建筑节能是重中之重,这是因为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 1/4,居耗能首位。中国的经济和能源面对这种巨大压力时,政府已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文件,实行具体政策,推动建筑节能是符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建筑领域内开展节能方面的学术研究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研发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对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用价值、材料的稳定性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使用需求。

一、对保温材料分析

1、无机保温材料

岩棉、玻璃棉和膨胀珍珠岩都属于无机保温材料,其中岩棉和玻璃棉有时统称矿物棉, 它们是一种优质的保温材料,应用也最广泛。

1.1无机保温材料在建筑施工运用中的优点:耐酸碱,耐腐蚀,不开裂,不脱落,稳定性高,不会存在老化问题。具有不燃、不霉、不蛀、保温、隔热、隔音等性能,能够做到与结构寿命同步,价格较低施工简便,适用范围广,对各种材质各种形状的墙体均合适。而且没有冷热桥产生,全封闭无接缝无空腔。不仅可以做外墙外保温还可以做外墙内保温,或者外墙内外在同时保温和屋面的保温和地热的隔热层。防火等级高阻燃性能好,适用广泛,大多用于密集的住宅、防火等级要求严格的公共场所。另外,还可作为防火隔离带的施工材料,可达到高级别防火标准。

1.2无机保温材料存在以下主要缺点:不环保、保温性能差、受压强度低下;吸湿性高、在施工中会对人产生有害气体,如玻璃棉潮湿后会释放有毒气体,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禁止此类材料的使用。

2、有机发泡类保温材料

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材料是一种热塑性材料(又叫EPS板和XPS板),优越于无机保温材料性能。目前膨胀聚苯板EPS、挤塑聚苯板XPS、喷涂聚氨酯SPU和聚苯颗粒等都属于我国有机发泡类建筑节能保温材料,辅助材料有聚合物粘结砂浆、界面剂和界面砂浆、专用膨胀螺丝、耐碱玻纤网格布和镀锌钢丝网格布等。

2.1有机保温材料有以下优点:它具有密度小、重量轻、可加工性能好、导热系数小、低吸水率、保温隔热隔音性能好、结构均匀而且尺寸精度高等优点,主要应用有聚苯板、钢丝网架夹芯复合内外墙板、金属复合夹芯板等

2.2他在施工运用中的缺点:由于EPS/XPS保温材料有空腔结构,所以外界空气容易通过缝隙影响保温效果;抗风性差:EPS抗拉强度在干燥状况下仅为0.1M pa,浸水后更低,所以EPS保温材料一般不用于高层建筑;由于实际中很难做到EPS/XPS保温材料必须存放40天后才能用于施工,所以应用EPS保温材料的工程易出现裂缝、墙体透湿和返水现象;EPS/XPS保温材料大都采用氟利昂发泡,很容易造成大气污染,遇火高温下产生的熔滴易发生二次燃烧,具有极快的火焰传播速度。因此公共场所和高层建筑必须谨慎使用;在发达的美国有多个州禁止使用;在英国18米以上建筑不允许使用EPS板作外墙保温材料;欧洲许多板材厂不再生产EPS板;许多保险公司已禁止给EPS板作保温建筑保险。

3、聚氨酯硬泡节能保温材料

3.1聚氨酯PU硬泡节能保温材料的优点:它较无机保温材料和有机保温材料的热导率最低。它使用最小的绝缘材料厚度来达到同样的隔热效果。硬泡闭孔率高达95% 以上的闭孔结构,具有很好的防水、隔汽性能,能阻隔水、水蒸气渗透,使墙体保持稳定的绝热状态,这是其他材料不能媲美的优点。聚氨酯PU 硬泡节能保温材料的韧性很好,不易产生开裂现象,耐冲击具有较强的抵抗外力的能力。

3.2聚氨酯PU硬泡节能保温材料的缺点:国产的环保、阻燃和消烟性能不过关,在燃烧时易产生大量浓烟,引起人员伤亡,某些地方规定不许在高层及公共场所建筑使用该材料。

4、复合型材料

利用处理过的农作物秸杆和经过无害处理的保温材质的垃圾通过发泡等技术手段生产的空心材料等是复合型材料。

4.1复合材料的优点:保温隔热性能好,它兼具无机材料的很多优点(如防火能力,变形系数小,抗老化,性能稳定,绝缘层,高强度,良好的环保,寿命长,施工难度小,成本低),以及其原材料来源广泛,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4.2复合材料缺点:复合材料在市场上局限正处在研发发展中。有一定的保温隔热效果,应用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性能和应用上存在局限性:成本较高,涂层老化快。

5、发泡水泥

发泡水泥是通过发泡机的发泡系统利用机械方式充分泡沫,使泡沫和水泥浆料均匀地混合,然后经过发泡机的泵送系统进行现浇施工或模具成型,经自然养护形成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新型轻质保温材料。

5.1发泡水泥的优点:强度高,发泡水泥绝热层的强度明显高于聚苯板绝热层的强度。经适当养护,正常施工的发泡水泥绝热层在容重为400kg/cm3时,其立方抗压强度可达2MPa以上,足够承载各种施工荷载;保温性能好经计算得知:发泡水泥保温效果要明显优于聚苯板保温效果;稳定性发泡水泥与一般混凝土一样,都属于无机材料,有着极其稳定的化学性能,在正常情况下,历经百年也不会老化变质,且不燃烧、环保;施工因素发泡水泥适合采用机械化大面积施工,劳动强度低,工程进度快,且与上、下各构造层容易结合为一体;经济性由于发泡水泥的主要材料是水泥,且基本无废料,又可省略找平层等多道工序,综合造价相对要低一些。

5.2发泡水泥的缺点:强度低,吸水率高,无法与泡沫玻璃、泡沫陶瓷、酚醛泡沫板、聚苯颗粒、聚苯板、挤塑板等墙体保温材料相比。

6、聚苯颗粒保温浆料

聚苯颗粒保温料浆是由聚苯颗粒和保温胶粉料组成。使用时按配比加水在搅拌机中搅拌完成后再加入聚苯颗粒,充分搅拌后形成塑性良好的膏状体,将其抹于墙体干燥后便形成保温性能优良的隔热层。

6.1聚苯颗粒保温浆料优点:该材料具有导热系数低,保温隔热性能好,抗压强度高,粘接力强,附着力强,耐冻融等优点,而且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施工速度快。对平整度要求不高的基层施工适应好,可以减少大量的剔凿工序,施工质量好。每平米造价低,经济效益好。但聚苯颗粒保温材料的吸水率高于其他材料,使用时必须加做抗裂防水层。由抗裂水泥砂浆复合玻纤网组成抗裂保护层材料,有效控制裂缝的产生。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容易成型、可以适应结构复杂的建筑保温,弥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的不足,因此它在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的应用上占有重要地位。

6.2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在施工运用中的缺点:墙体界面的界面砂浆不够,可能降低附着力。

二、为我国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健康发展提以下建议

1、增加投入研发力度,增加产品稳定性。

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研发进展缓慢,需要加大投入研发力度,增加产品质量和各项性能。

2、完善相关法规,强制性节能环保。

必须加大建筑节能的工作研究,制定和颁布相应的建筑节能法规,加大建筑保温行业的执法力度,强制建筑企业使用新型保温材料。

结语:

从现在节能保温材料的使用,已经看到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美好的。是智能化、绿色化、生态化方向发展。选择好的保温材料,才能有力的发挥外墙保温系统的保温性能。既有利于缓解能源紧张,又能减少温室气体。国家建设部节能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新建筑实现节能65%,所以今后的努力的方向是不断改善节能保温材料的各种不足,不断提高优良性能。未来建筑将是由专业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建筑物理学家,能源专家,共同发展建设。高效节能设施将成为未来建筑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节能,保护生态。

参考文献:

篇(7)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国际流通性。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为了提高工程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工程教育专业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我国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缔约成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可以推动和发展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质量,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可以弥补我国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教学不足,优化我国的工程科学技术人才队伍[1]。功能材料专业英语是功能材料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于功能材料专业英语知识、重点词汇、科技论文写作和专业阅读材料中英互译的教学。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部分专业英语词汇,可以独立阅读功能材料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撰写简单的英文专业论文摘要,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专业英语基础。但是,一般情况下,该门课程为32学时,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难度较大。并且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没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英语基础本就薄弱的学生在接触难度较大的专业英语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就这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课堂角色的变换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2-3]。

1教学内容的优化

以往的功能材料专业英语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功能材料专业英语的重点词汇,科技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阅读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和资料,为后期的深造和工作打下英语基础。而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功能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团队精神、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能够使用工程基础与专业知识解决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中出现的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4-5]。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仅仅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显然是不够的。要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的交流能力,听和说的能力也十分重要。所以在制定教学大纲时,统筹考虑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合理分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使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并鼓励学生大胆说英文。功能材料专业的学生在进入本科阶段后,只有第一学年有英语课程,学生说英语的机会很少,并且大多数学生基于各种原因不敢说英语、害怕说英语。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利用网络资源和校内图书馆资源获取最新的音视频材料,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其能够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专业知识交流和技术沟通,为后续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

2课堂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功能材料专业英语是一门集专业知识和英语于一体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课前要对专业知识进行预习和复习,课后要进行广泛的英语听力练习和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和翻译。课堂是教学育人的主渠道,教师要结合讲授法、互动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雨课堂和MOOC学习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入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建立课程学习QQ群,及时和学生进行问题交流,鼓励学生使用万方数据库、知网和webofscience进行专业资料检索。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模拟国际会议,开展课堂专题报告和学术交流。通过互换教学身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锻炼学生收集材料、筛选材料、总结材料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使得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功能材料专业英语的重点词汇,掌握专业英语的基本翻译技巧和写作技巧,还可以获取检索专业资料的能力,利用所学专业英语知识进行学术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3考核方式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考核总成绩包括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没有办法考察学生的听说能力,也不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并且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容易让学生忽略平常的学习,导致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的考前现象。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将课堂英语互动、英语专题演讲和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纳入考察范围,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成为学习的主角,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相长,让教学过程成为双方主动介入的过程。

4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推动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步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袁斌,曾美琴,胡仁宗,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金属功能材料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87:75-77.

[2]郑学晶,徐慎刚,郑晓莉,等.《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高分子通报,2020,8:80-85.

[3]朱敏,朱钰方.《功能材料学》课程全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61-62.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90-02

一、引言

我国传统的通识教育过于强调基础科学理论,弱化专业内容和工程实践,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西方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实践,成果丰富,其中尤以工程教育模式更为突出。它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从科研到运行为生命周期,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以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做中学”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战略之一,中国教育部于2008年开始组织课题组进行试点。

《功能材料》是一门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体现。本文就是根据这一实际需要,适应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素质教育,满足培养综合性、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就工程教育模式下《功能材料》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究。

二、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的依据

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符合高等院校工程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工程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选取项目创设情景,协作学生学习开展教学,通过完成项目达到意义建构,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充分体现我院以研究型和应用型人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特点。

功能材料作为能源、计算机、通讯、电子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新型功能材料正在众多不同领域对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目前根据我院2009版新大纲要求,《功能材料》课程涉及面广、头绪多、内容繁杂、系统性不强,而且课程的理论教学时数相对较少。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照本宣科,在课堂上根本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事实也证明,按照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应用能力也比较差,不能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

三、工程教育模式应用于《功能材料》教学的实践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式教学,能使学生亲身经历产品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项目开发生命周期,在与课程紧密联系的项目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1.构思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选取研究项目。课程研究项目是《功能材料》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课程研究项目,学生可以深入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2.课程研究项目设计

为了实现项目教学目标,我院设计了《功能材料》课程研究项目指导书,主要内容包括:①项目的题目;②项目组成员;③项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④项目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⑤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或研究工具等;⑥项目主要的日程安排或时间节点;⑦主要参考文献。让学生在完成研究项目指导计划书的过程中掌握项目所包含的理论知识,真正实现“做中学”。

3.任务实现

教师经过简单的理论介绍和导入之后,带领学生实施项目,鼓励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最多3个学生),每一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全面负责该组的任务。所有环节任务的实现都靠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研究项目选取的难易程度,研究内容的多少,都会影响到每组的最终成绩。每个小组要在项目报告中标明每个人在总体工作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或者每个人负责的内容。

4.成果展示

所有的项目都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对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演示汇报。演示汇报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和其他学生了解各组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小组的学生都要在台前汇报,汇报前由教师指定主汇报人。每个项目演示汇报时间不超过10分钟,另外有5分钟的提问时间。每个组必须严格控制演示时间,超过时间1分钟以上要扣分。

不同项目的设定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便于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学。通过个体和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学习和实训,学生不仅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合作、沟通和组织能力。项目完成后的及时反馈,又有利于学生间经验的分享。该模式构建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四、在工程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角色

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功能材料”课程,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要将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结合院校教学实际,以及本校学生的知识层次、结构能力,合理制定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论结合实践,设计工程项目,体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原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知识、提高理论层次和教学水平的过程,也是工程教育的具体体现。这个过程有利于进行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设计经验和教学组织能力,而且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

五、结语

《功能材料》课程结合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本质性理解,促使学生结合课程主动考虑并构思满足要求的设计,设计的任务紧扣《功能材料》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具有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结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系统调控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查找书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关注科技发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系统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景华等.功能材料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2.

[2]郑昌琼,冉均国.新型无机材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田莳.功能材料[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4]马如璋.功能材料学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5]李玲,向航.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贡长生,张克立.新型功能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李俊寿.新材料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8]宋英等.《功能陶瓷材料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9).

[9]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G642.3;TB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072-02 华南农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珠江三角洲,培养掌握现代化学与材料学基础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具备新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能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新材料的设计、检测、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无机功能材料是具有特殊电、磁、光、声、热、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既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又在农业、化工和建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无机功能材料是华南农业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教学内容改革与优化,建立教学新体系

无机功能材料课程内容包括无机材料概论、晶态与非晶态结构、超导材料、压电材料、介电材料、半导体材料、红外材料、光导材料、变色材料、磁性材料、特种玻璃、生物功能材料、多孔材料等内容。在十多年教学中,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改革与优化,以“制备—结构—特性—应用”为主线,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现代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体现了授课内容的先进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1.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结合,体现先进性。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瞄准研究热点是更新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从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中获得无机功能材料研究的相关信息,把研究热点与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前沿知识,接触学术前沿领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1,2]。例如,在讲授压电陶瓷材料时,首先讲授传统的压电陶瓷,以PZT为基的二元系、三元系铅基压电陶瓷的制备、性能以及在国民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应用;其次向学生介绍这类压电陶瓷中大量的铅在制备、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都会污染环境;最后介绍当前无铅压电陶瓷研究进展,包括BaTiO3基、BNT基和铌酸盐系等无铅压电陶瓷。讲授无机超导材料时,先介绍物质磁性的分类、磁性材料种类、特性和应用,再介绍当前磁性材料科学的研究热点——磁性半导体、分子基磁体以及同时具有铁电和铁磁双重性质的磁电复合材料。在讲授无机多孔材料时,介绍2012年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的吸附二氧化碳的新材料NOTT-202a的结构、特性和应用前景[3]。通过学科研究前沿知识的讲授,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2.教学内容与现代生活实际结合,体现实用性。无机功能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现代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例如热致变色材料是一种能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响应的新型智能材料,其中的无机低温热变色材料具有随温度变化颜色改变的特性,可将在商标、封签和票据上作特殊的标记进行化学防伪,用于冷冻食品、蔬菜和水果等各类食品适宜保存温度的指示,制作热变色家具、茶具和玩具,用于绘画、美术作品和广告中产生一些奇特的效果等[4]。变温磁性材料与家用电饭锅,压电材料与煤气灶和倒车报警器,变色玻璃与太阳镜,气敏陶瓷与煤气报警器,荧光材料与彩色电视机,红外材料与节水龙头,形状记忆合金与儿童矫牙,多孔材料与饮水机,无机纳米抗菌材料与保健鞋垫,超导材料与磁悬浮列车,吸波材料与隐身飞机,泡沫玻璃与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等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无机功能材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增强理论课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在教师讲授的同时,开展课堂讨论式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5,6]。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选课学生人数安排讨论课次数,采用方式为:首先教师提出若干个课题,如金刚砂的制备、结构和应用,无机超导体的种类、结构和应用,宝石中的化学以及气敏陶瓷的种类、特性和应用等;其次学生自由组合成2~3人小组,查阅文献和制作PPT;最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成员上台讲授。从实施效果来看,这种课堂讨论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PPT制作、语言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2.传统授课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将多媒体引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继承、扬弃和补充,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例如在讲授超导材料时,先让学生观看磁悬浮现象的视频,通过提出问题“为什么磁性圆片在低温下会在金属圆片的上方悬浮起来?”引入讲授内容——超导材料,然后从超导现象,超导特性,超导材料的种类、结构及其在输电、电机、交通运输、微电子、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医疗和军事等领域应用进行讲授。在讲授发光材料时,先利用中山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综合化学实验》网络资源,让学生观看“化学发光材料制备”视频,了解化学发光材料制备过程、结构表征的方法和手段,观察发光现象。在讲授激光材料和压电陶瓷前,播放一段激光雕刻机制作葫芦工艺品和压电陶瓷的有关应用的视频。在讲授激光产生的机理时,采用动画展现“三能级系统”、“四能级系统”、粒子数反转和激光形成的过程。这种讲授与动画和视频的有机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近几年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1)设置无机功能材料课程的实验。实验教学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与途径[7],利用华南农业大学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有利条件,开设了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BaTiO3陶瓷粉体,微波辐射法合成磷酸锌,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等实验项目,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与深圳宝嘉能源有限公司,中山东晨磁性电子制品有限公司,佛山安亿纳米材料有限公司、东莞长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台实防水补强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了解镍锌软磁铁氧体材料及器件、锂离子电池等无机功能材料的生产工艺和过程,增加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研究课题。近几年来,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含氮共轭聚合物与无机半导体杂化光催化剂的设计、制备与催化机理研究,双功能光转换剂的制备及其在棚膜中的应用研究,一维二氧化钛纳米管装载恩诺沙星纳米囊研制及缓释特性研究,季鏻盐类复合抗菌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等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了解无机功能材料研究的发展动态,开阔知识视野,增强学习和研究的兴趣。(4)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课外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8],近几年来,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获得了碳纳米管/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智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橄榄石纳米LiFePO4正极材料的模板法制备及性能研究,稀性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对农药降解的研究,水热法制备钬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GeS簇/MOFs复合多孔纳米材料可见光催化还原CO2和H2O合成甲醇的研究,金属氧化物改性多孔碳球的制备、表征及其用于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研究和竹炭为模板制备纳米钛酸锂负极材料及其性能研究等科技创新项目,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体现考核客观性和公正性

为了体现客观性和和公平性,无机功能材料课程考核采取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结合办法。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主要考查平时作业、课堂教学参与、小论文撰写、PPT制作和课堂讨论讲授效果等。期末考试成绩总评成60%,题型包括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题、填空题、专业名词英汉互译和简答题。其中前三项主要考核学生对无机功能材料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后二者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1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无机功能材料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学生评教结果看,2008~2012年得分均92分以上,位居学院专业课前列。学生主持与课程相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4项,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32篇。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使无机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在培养适应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材料化学方面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北君,朱世富,何知宇,等.“现代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的尝试[J].高等理科教育,2008,(6):77-79.

[2]王艳荣.《无机材料科学基础》教学实践与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2):128-129.

[3]YANG Sihai,LIN Xiang,L.William,et al.A partially interpenetrat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selective hysteretic sorption of carbon dioxide[J].Nature Materials,2012,11(8):710-716.

[4]王海滨,刘树信,霍冀川.无机热致变色材料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中国陶瓷,2006,42(4):11-13.

[5]程顺有.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讨论”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04,(3):87-90.

[6]王果.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2):60-62.

[7]陈德碧,杨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42-43,133.

篇(10)

项目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发展的格局。纳米材料的研发涉及到有机、无机、高分子等各个方面,纳米材料结构功能的复合化已成为其应用研究极具生命力的方向之一;同时,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纤维,从原料、技术、产品到应用都在迅速发展,传统功能材料已难以满足细旦化功能性化学纤维开发的技术要求,聚丙烯纤维的可染化、功能化、细旦化技术成为聚丙烯纤维新产品开发的主导方向。

然而,功能材料的纳米化,又为其在高粘度、复杂流场(温度场、剪切力场和速度场)作用下的高聚物熔体中的应用带来了新的难题,纳米功能材料在热塑性高聚物基体中的纳米尺度分散成为功能细旦化学纤维开发的核心问题。其具体难点表现在:(1)无机纳米粉体制备使用过程中的易团聚与难分散:(2)纤维成形过程中纳米结构有机分散相的形成机理与结构控制;(3)纳米复合材料功能纤维工业化推广的技术可行性与成本控制。针对目前可染聚丙烯及功能聚丙烯纤维材料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该项目将前沿纳米技术与新型杂化技术、功能组装技术以及纤维加工技术有机结合,深入系统研究有机分散相原位纳米尺度生成、有机一无机杂化材料制备及成纤用纳米功能材料制备、修饰及纤维生产加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发出了新型可染细旦聚丙烯和纳米复合功能聚丙烯纤维及制品。

主要创新点

1、通过调控改性聚烯烃(MPO)与基体(PP)两组分配比和特性(粘度比、相容性等)配伍,控制纤维成形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时间、压力等)和热力学参数(温度),自主开发了聚丙烯成纤过程中有机纳米分散相原位生成技术,首次研制出具有纳米级染座的常压可染细旦(纤维直径小于10 μm)聚丙烯纤维。

2、采用有机一无机及有机一有机杂化技术在聚丙烯基体中引入有机和无机纳米相,通过对聚丙烯基杂化材料的结构设计,首次研制出鲜艳度明显提高的可染细旦聚丙烯纤维。

3、首次建立了聚丙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纺丝动力学模型,揭示了无机纳米功能材料与聚丙烯基体在外场作用下的相互作用机理,开发了高压和高剪切纺丝成形工艺,解决了功能纤维细旦化难、可加工性差和纳米材料的“二次团聚”等系列关键问题,为生产推广中成纤过程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4、研制出色牢度4~5级的可染至中偏深色的细旦聚丙烯纤维以及负氧离子发生率>5000个/cm3的系列负离子细旦聚丙烯纤维和远红外发射率>87%的系列远红外细旦聚丙烯纤维和抑菌率>99%的系列抗菌细旦聚丙烯纤维。

推广应用

该成果首次实现了通用纤维功能性、舒适性与可加工性的有效统一。产业化效果显著,聚丙烯纤维在可染基础上鲜艳度明显提高,功能组分加入量减少50%以上,可纺性好,生产过程无任何气固液废物排放,不会增加能源消耗,产品的加工成本低。

上一篇: 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下一篇: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