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23 10:04: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闻娱乐化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闻娱乐化

篇(1)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209-02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一、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 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二、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 “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那么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篇(2)

然而,用“极致化的东西”争夺“眼球”也不完全是我们的发明。就新闻播报而言,如何在这个“接触环节”上“凝聚受众注意力”――这里有几条“旧闻”不妨重提:俄罗斯某电视台曾声称要向受众提供所谓“裸的新闻”,于是观众看到一位漂亮女主播在该台《夜间新闻》里一边播报国际、国内新闻,一边宽衣解带,一件件脱去,然后由一个男人将衣物全部拿走――“裸播”新闻果然奏效:“收视率狂升10个百分点”。后来台湾有电视台受到了启发,推出“新闻女主播‘内衣秀’竞选活动”,你瞧瞧,选女主播、选美、内衣展销三者“联姻”,确实是很“时尚”,也热闹了一阵。当然“内衣播报”也让收视率直线攀升。

世纪交替,“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这股潜流来势汹汹,蔓延甚广,我们有些电视人“委身”于低位文化的层面“玩”得找不着“北”了。但是,当西方世界从“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开始醒悟并重新审视“新闻娱乐化”的观念、开始摒弃违背新闻规律的纯功利性操作手段、开始重视电视新闻的基本专业规则时,咱们拿起那块新闻娱乐化的“鸡肋”怎么就如此的甘之如饴呢?

如果换个角度对此作有理性解释,我们这几年新闻娱乐化“化”得这么快、“化”得这么“出格”又这么“出彩”,可能是出于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考虑;或者正如有些人所言,是电视人“勇敢”进行的边缘性、变异性探索或尝试;也或许是在寻求当代电视文化产业的某种出路,是在媒介市场的竞争中出于某种无奈而使出的下策……当然,毋庸讳言,这也可能是电视人利用市民阶层评判性文化思维的薄弱、利用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容忍与好奇的“共谋”尝试。

但是,我们希望,面对当今电视文化形态受裸功利意识驱使出现的五光十色的流变,咱们的电视人能够多一分“深思慎取”的冷静。须知,为争夺眼球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极致化操作”是危险的,而且也是有害的。尤其是,当我们开掘电视新闻的娱乐因素、改变电视新闻的话语模式或新闻播报方式时,应该给自己设置一条专业的底线。

比如――

第一,新闻主播的文化身份必须有助于新闻信息可信性的体现。起用影视演员尤其是滑稽演员担任新闻主播,观众的角色构念极可能混淆新闻现实与剧情虚构的界限,这就损害了信息的真实性。不可设想,如果电视台请赵本山播报股市行情、请陈佩斯报道“9・11事件”,也许再真实的新闻都会沦为“逗乐”。

第二,电视新闻不能变成电视娱乐业的延伸。西方商业台是靠新闻娱乐赚钱的。他们以“信息娱乐”代替新闻、将新闻的本质看作是“娱乐”――他们甚至“看出”灾难性新闻的娱乐性?穴幸灾乐祸?雪。如今他们开始反思这些观念了,我们又何必步其后尘?起用滑稽演员当新闻主播,是将电视新闻与电视娱乐融为一体的危险尝试。如果中国的电视新闻果真走进“影视演员、滑稽演员担当新闻主播”的“时代”,那咱们中国的电视新闻可能就完全变味了。

第三,电视新闻播报应当坚持健康的文化品位。我们完全可以也应当尝试、创造各种新闻播报方式和语言风格,以增强传播的效果、满足受众审美多样性的选择,但是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娱乐味儿就舍弃播音基本要求,或耍贫嘴式的“侃”,或扮着鬼脸“戏说”,或者来点儿港腔港调、来点儿“嗲”……甚至背离新闻传播必须遵循的“符号共享”以确保信息畅达的原则、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有关媒介语言应用的规定,让方言土语在新闻节目中大行其道,这就不仅仅是文化观念的问题,也是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的问题。

第四,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理念,注意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严谨性和新闻工作的社会文化责任。在我国,不应以单一商业的尺度?穴如收视率、广告额?雪评判新闻节目的质量。要满足观众的信息期待,就应提供货真价实的信息,不应用娱乐化的“超度包装”稀释新闻资源,更不应用商业广告肢解新闻节目的完整性。

我想,电视新闻娱乐化作为一种相对性电视理念和电视操作手段,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但是能“玩”到什么程度、究竟能走多远,不能靠行政管制,需要的是自我设限。这个“限”来自电视人的新闻良知、新闻人格,也来自电视人自觉的职业操守。这样,他们就可能会将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的力气用在新闻内容的选择采集与制作上,放在播报者语言、态势的合理创新和适度的变异上。

篇(3)

新闻娱乐化在中国的实践虽并非尽如人意。但是,不管怎样,新闻娱乐化在中国大地上落户并且逐渐走向繁荣,却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具体说来,是当下中国特定的社会人文背景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催生了当代新闻的娱乐化功能。

首先,新闻娱乐化一个主要的着眼点就是要为普通市民阶层的日常休闲生活提供娱乐消遣服务。当下中国,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然而在此之前,从建国后到80年代,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一直是当时社会文化格局的主导和主体,大众文化鲜见自己的领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体制的调整、国外各种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涌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逐渐形成了主流、精英、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格局。尤其是在大众消费市场上,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话语力量日渐式微,而大众文化却因为对普通平民阶层的关怀而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关注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成为大众文化制胜的法宝。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也不得不正视大众文化消费的现实,选择融入大众文化并推动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些要素。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便有了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市场化运作要求媒体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这决定了媒体不可能再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必须向市场要饭吃。广告便成为各类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对受众数量最大化的追求成为媒体的目标。而普通市民阶层既是受众也正是一个庞大的媒体消费群体。传媒在坚持新闻的基本特性如真实性、贴近性、相关性基础上,努力尝试信息的传递能融入到接受主体的日常生活文化中去。可以说,媒体市场化的尝试是新闻娱乐化发展的一个深刻的现实依据。

当代新闻娱乐化倾向不仅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它还折射出了传播理念和新闻价值观念的变化。

首先,我国传统的传播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政、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在确定“喉舌论”这个功能定位的同时,也就认同了传播行为作为“传播主体对接受主体说”的单向行为。传播主体传播什么,受众就得接受什么。单从对接受群体的“受众”概念的指称,就已经埋下了“被动接受”的伏笔。在这个理论中接受群体的主体意识是无足轻重的。随着社会群体普遍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的高涨,这种运作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信息消费者的要求。而新闻娱乐化将观照点更多地投射到普通人身上,投射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去。看似休闲、娱乐、通俗的新闻,对受众的潜移默化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更倾向于将接受群体称之为“接受主体”,而非“受众”。新闻传播也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回归。

其次,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只强调新闻的教化功能和信息功能,而媒体的娱乐功能仿佛只是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畅销小说的事情,与新闻报道毫无干系。事实上,在当代大众传媒中,媒体的信息功能和娱乐功能二者合流的倾向日益明显,新闻也可以供人欢娱,娱乐节目也可以同时提供信息。新闻娱乐化的传播实践为新闻报道又增添了新的价值元素。特别是一些新闻故事在进行深度报道过程中,经过文学化、戏剧化手法的策划,呈现出具体、感性、灵活的特点。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过于抽象、刻板、理性的整体风貌,为当代新闻迎来了清丽的新面孔。同时,新闻报道中文学手法、戏剧手法这些娱乐元素的运用,还为接受主体提供了审美欣赏的愉悦。《今日说法》的成功经验就在于运用故事化手法结构节目,并运用多种叙述技巧进行包装,从而使故事生动引人,最终让接受主体在轻松愉悦中感受了法的力量。新闻娱乐化倾向符合当代受众新闻信息接受的心理。

再次,新闻娱乐化现象还将引起我们对于新闻属性的重新思考。在市场经济中走新闻娱乐化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们对于新闻商品特征的认同。作为新闻,它应具备新闻的基本性质、原则和价值,以保持其新闻归属;作为商品,它必须具备商品的基本条件,具有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传统的文化思考,认同一方则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舍弃。因此,在实际运作中,人们不得不将二者的对立最小化,尽可能二者兼顾。如果我们将新闻文本从本质上认同为既是新闻又有商品的属性,两种属性同时同等存在,新闻和商品两种规律都要发挥作用,就引出了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多律”原则。偏废商品原则,新闻媒体将难以维持生计;而若偏废新闻原则,则意味着对新闻严肃主题的背叛,新闻也就不能称之为新闻而应是其他什么东西。

篇(4)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体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篇(5)

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对此,有人认为,“我国媒介娱乐化潮流既带有转型期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媒介发展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产物特征”。①也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是经济全球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②实际上,新闻传播活动是大众传媒从事的一项主要活动,当前出现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它只是体现了新闻传播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其形成和发展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渐渐走上了迎合受众心理需求的道路,以致越走越远。

何为受众心理?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是指新闻信息和由此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③受众的需求心理是指受众在选择新闻媒介与信息前的一种心理预期,即在进行选择时有一种期待的标准。那么,受众需求心理是怎样对新闻娱乐化起决定作用的呢?

受众求新的好奇心理需求。“心理学反射原理证明,越是新鲜、奇特和富于刺激的东西,越能引起人们心理的愉快与兴奋,促成人的注意力集中、感知的兴奋和理解的自觉”。④富有新意的东西最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理所致。受众的求新心理,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内容新和新闻报道的手法新上。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一方面受众期待新的内容的信息,尤其是对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希望通过新闻媒介能够获知新近发生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希望新闻报道有新的形式。新闻和娱乐的合流所体现出来的在新闻制作上突出新闻的冲击力,恰好满足了受众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如一些报纸和期刊加强标题和版面的视觉冲击力,运用大幅图片来体现报道内容,生动形象,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目光和注意力。广播电视新闻运用“说新闻”、“聊新闻”和“侃新闻”的形式,甚至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新闻评论边唱边播,还有运用声音、音响和画面等富有感染性和戏剧性效果的表现形式也得到了受众的好评。

受众求趣的娱乐心理需求。受众接触大众媒介,还有着强烈的求趣心理。求趣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趣味性事物的心理指向。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受众的求趣心理及其满足,在于传播者认识趣味、表现趣味,而受众则在于认同趣味、欣赏趣味。近年来诸如《开心辞典》、《幸运52》、《超级女声》、《非常6+1》、《舞林大会》等极具娱乐性的电视节目盛行就是一个明证。这种求趣的娱乐心理也延伸到获知新闻信息上。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希望既能得到新闻信息,又能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我们是本着寻求愉快和逃避社会控制的精神进行很大一部分传播的。……我们在大众传播中寻求大量的娱乐,即使在我们最认真的公开发言人当中,即使在我们最严肃的报纸或新闻广播中”。⑤于是,经过娱乐化了的新闻正好契合了受众寻求娱乐的心理。具体表现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从一开始的各种纯粹休闲的娱乐新闻能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缓解工作中的紧张和压力,到后来一些经过“软”化过的硬新闻也能让人感到愉快。在新闻的表述上,从最初强调硬性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加强新闻的可读性、贴近性,到追求趣味性、吸引力,强化或有意添加所报道的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因为“娱乐性信息既不需要受众遵守什么,也不要求他们确认什么,而知识让受众轻松愉快”。⑥同时,娱乐使我们的舒适和愉快的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它使人获得愉悦而不需要心理的改变,不用动脑子就可以完成;而其他非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受众付出努力的需要加入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创造,调用受众的经验、理解、决定和判断。

受众求易的放松心理需求。这表现在受众选择媒介和接受新闻信息时总是希望便捷轻松地掌握,而不需要深刻参与和思考,总是倾向于一些简洁生动、视听效果逼真的新闻信息。于是大众传播媒介为了尽量吸引最大量的受众,它们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在内容上力求通俗、平易,倾向于少登深奥、内容不易理解的材料。娱乐化了的新闻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就容易为受众接受和理解,正好满足了受众求易的心理需求。新闻娱乐化就是选择和加工出了相对容易让受众注意和容易理解的新闻信息,而有意回避了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如在凤凰卫视的《网罗天下》节目中,主持人用不很标准的普通话和极其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严肃话题,让观众会心一笑,大大缓解了压力,也使身心得到放松。

在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和工作条件改善、闲暇时间增多的情况下,人们除了严肃的决策参考信息需求之外,还非常需要休闲、娱乐、消遣性的内容,以满足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的需要。于是,内容琐碎的社会新闻,具有娱乐因子的体育、娱乐新闻以及经过适度软化的硬新闻,正好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要而成为传媒报道的重点。总之,新闻娱乐化的形成,一方面是受众有接受娱乐化新闻的深层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在传媒娱乐化了的新闻刺激和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受众对娱乐化新闻的接受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理性看待新闻娱乐化

不可否认,新闻一定程度上的娱乐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符合受众接受讯息的心理,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增强了受众对于社会公共事物的关注和参与的热情,在市场经济带给传媒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能为媒体争取到更多的受众。但也不能忽视以下几个方面:

消遣性、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能以弱化传播信息的新闻节目的分量为代价。2004年9月,中央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在关于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人质危机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信息,猜测人质危机死亡人数,这种不顾传媒道德底线、借人质事件发财的娱乐化做法,引起受众的极大愤慨。在娱乐化风潮甚嚣尘上的今天,并不是什么新闻都能拿来娱乐的。严肃性、针砭性、重大性的深度报道仍然应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重心,落落大方、从容稳健的播报新闻方式也仍然是新闻播报的最主要方式,尤其是对于重大和突发的新闻事件。

新闻娱乐化不能无限夸大新闻的娱乐功能。在现今情势下,许多媒体为了追求利润,将新闻作为一种娱乐工具,甚至将娱乐异化,过分强调通俗化甚至是低俗化来争夺市场,走娱乐化甚至是新闻娱乐化的道路,而忽视了新闻本是用来传播交流信息的。迅速、及时地向大众传播新的信息永远是新闻传播的最主要活动。

新闻的娱乐化一定要有个“度”。新闻娱乐化绝不是煽情化、低俗化和游戏化。在写法上,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到强调煽情性,甚至是不惜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或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代价,以耸人听闻的手段制作新闻标题,甚至是制造虚假新闻,猎奇媚众,这只能使信息自身的价值发生扭曲,而根本无法体现新闻沟通情况、传递信息的功能。这种不顾社会效益和传媒伦理的所谓“娱乐化”做法则是要坚决摒弃的。

总之,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其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需要传媒放下架子来贴近受众,但决不能一味迎合。因为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过分地迁就大众口味会造成一种媚俗的传媒形态,使大众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水平降低,这样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水过来又会影响传媒自身的良性发展。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受到损害的既是受众,也是传媒自身。

注释:

①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②任蕾:《我国新闻娱乐化形成原因探析》,《兰州学刊》,2003(4)。

③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④李黎明:《新闻心理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⑤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篇(6)

从前,传统新闻都是以一种较为严肃的硬新闻为播报内容,虽然具有了权威性,但是却给受众带去了要开动脑经分析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的压力。这种费力需要思考的信息不会给受众带去轻松的感觉,而像“说天下”这种,利用调侃的方式播报新闻节目,能在最恰当的时间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一份轻松的新闻美餐,且它也不具备让人一看就觉得心生厌烦的冷漠与严肃,而是以轻松、幽默为主要特色,并以平民化为视角,把严肃的硬新闻变为富有大众化、口语化、故事化的方式播报出来,“通过电视,娱乐更加社会化,并成为现代人类生存的减压阀”,它说得轻松,博得俏皮,就像老朋友和你聊家常、讲笑话,从而能够给受众带去一种亲切、轻松的感觉。这种形式还特意强调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时常还会有一些再现的情节,演绎的成分,更直观、更具体、更贴近,很容易被受众理解与接受。从“说天下”的收视率不断上升,就可以看出受众对这个节目的喜欢程度。

1.2受众解决严肃新闻的有效手段

要把严肃新闻公之大众,必须考虑大众的接受水平和接受习惯。用一味的“灌输”新闻的方式,并不能引出严肃新闻的教育目的,新闻即使播出去也不会被受众所注意。“说天下”则用最适合的方法,激发受众的兴趣,让受众对严肃新闻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刺激,从而让受众能够对这种类型的新闻产生需求。如此一来,也就可以将受众的被动需求新闻转换成为主动状态。另外,通过轻松、调侃的方式,将新闻进行娱乐化处理,不仅能够让受众产生兴趣,还能够达到受众真正吸收新闻信息的这一目的。

1.3有利于缩短新闻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在媒体和受众间架起了一道友好的桥梁,并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的平台,让受众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节目当中,对新闻进行评价与讨论,从而使受众产生与媒体的心理接近感。比如:“说天下”在播出的过程当中,电视屏幕下方会滚动播出受众对该节目的意见与评价,让受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也能够参与到其中,真正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综上可以看出:新闻的“娱乐化”倾向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要辩证的看,有利必有弊。因此,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存在着一定弊端的。

2探究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弊端

对娱乐化的追求与倾向,是当前新闻界最典型的变化与方向之一。有关研究人员就明确指出:过多的做娱乐性新闻等同于一种慢性毒药,长期受到这种新闻的影响,会导致大众慢慢遗忘自己生活在怎么样的世界、怎么样的社会中,甚至还会让人蒙蔽双眼,无法正确面对挑战,同时也失去了努力进取的意志。所以,我们在享受娱乐化新闻带给我们的轻松与愉悦之感时,还应当严格抵制娱乐化新闻的负面影响,避免被其涤荡掉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媒体用社会责任换取了经济利益,而公众则失去了参考的依据,得到了“娱乐”麻木。如此一来,传媒的公信力以及社会的监测功能等作用,也将会在新闻“娱乐化”的浪潮之下尽被弱化。

篇(7)

人是有惰性的,就是说人在接受传播信息时,因为人的惰性心理,往往选择省时省力就能获取的信息。 美国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曾经设计了一个数学公式:可能得到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选择的概率。意思是说,预期报偿(满足需要)的可能性越大,而费力的程度越低,选择某种传播渠道讯息的概率越高;相反,预期的报偿很小,而费力程度很大,那么选择的概率就很低。有了这一理论支持,就不难理解传播者为什么要“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强调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写作中加入人情因素,加强贴近性”、“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了,因为这是受众的接受心理需求决定的。

对于受众来说,新闻信息带给他们的娱乐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娱乐顺应了受众原有的认知体系,娱乐使我们的舒适和愉快的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它使人获得而不需要心理上的改变,不用动脑就可以完成;而其他非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受众付出努力的,需要其加入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创造,调用受众原有的经验、理解、决定和判断,对新的刺激加以注意、解释和记忆,这常常是人本性中不情愿的。而且,娱乐化新闻受视觉文化的影响,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就容易使受众接受和理解。新闻娱乐化就是选择和加工出了相对的容易让受众注意和理解的新闻信息,而有意回避了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

人一方面有着先天的惰性,希望能够自如地应对外部世界,因为主动同外部经验不会引起心理结构的大的改变,从而不会使人感觉到紧张,正如短时间的轻松散步令人愉悦但并不能改善身体的机能一样。但另一方面,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又不能满足于原有的心理结构,要适应新的事物必须改变原有的结构,这与高强度的运动一样,运动过程往往伴随着紧张的痛苦的感受,而它却能使肌肉、骨骼和韧带得到锻炼,从而增强身体素质。所以,有着明确自我意识的人是不满足于娱乐化新闻的,他会有更高的阅读需求。

接近心理――真正同媒体融为一体是实现受众接近心理的重要方法

1967年,美国学者杰罗姆・巴伦(Jerome Barron)教授正式提出了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的概念。广义的接近权包含的范围很广,如参与媒介的娱乐节目或媒介发起的社会活动,在媒介上刊登新闻性、文艺性、学术性作品等。狭义的接近权则是指:每个公民都有在媒介上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是表达权的一种,即通过新闻媒介而实现的表达权。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真正同媒体融为一体,这是实现受众的接近心理的重要方法。新闻的娱乐化的一个外在表现便是强调参与性,不光让你看,还要让当事人和受众真正成为新闻的主角。对于广大的受众来讲,能够亲身体验倒媒体的运作,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接近,也是心理上的接近。亲身体验的参与性、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受众变“受”为“传”,受众作为读者、听众、观众或嘉宾、网民踊跃参与热点话题的评说。《实话实说》、《有话大家说》等电视谈话类栏目,因其为受众提供了作为传播主体的舞台而备受受众的喜爱。新型网络媒体的公众论坛,就更为受众随时随地对热点问题发表见解提供了方便。娱乐化的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的软新闻,更能引起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在现代高科技如卫星通讯、因特网的武装下,同步新闻、现场新闻已是常见的新闻传播方式,即从TNT时态(TodayNewToday)发展到NNN时态(NowNewNow)。受众之所以喜欢现场新闻,是因为现场新闻满足了他们的接近心理,受众的接近心理包含着对于新闻第一时效的新鲜感,也包含着对现场细节感觉冲击的刺激感。在伊拉克战争直播期间,人们一觉醒来,便想知道今天又有多少人阵亡,美英联军离巴格达还有多少公里,萨达姆是不是已经被炸死。很难说是人们对战争的关注激发了电视机构的热情,还是直播刺激了人们对战争的关注,但不管怎么说,直播这一现代传播手段,几乎可以说是传媒满足受众接近心理的最高也是最完美的形式。

消遣心理――受众将娱乐化的新闻作为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

篇(8)

所有经济领域内一切真正的改革,都需要以市场为取向。近20年来,市场化大潮席卷了世界各个角落,各国的传媒在市场经济的促使下走的更远、更彻底。一方面是大量涌现的纯商业性质的媒介;另一方面是迫于市场压力或减轻财政压力下的国有、公营媒介的下海,实行商业化运作。这样的市场化改革使很多的国家的媒介在运营模式、编辑方针和操作方法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商业化的取向。在媒介内容上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娱乐化倾向的强化,其中最危险最深刻的变化,就是新闻娱乐化的潮流。

一、什么是新闻娱乐化?

何为新闻娱乐化?第一,内容方面,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为“大众新闻”)或是尽力软化硬性新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减少严肃新闻数量,把暴力事件、灾难报道、花边新闻、体育新闻及名人趣事和各种犯罪新闻作为新闻重点,极力在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化中挖掘娱乐价值。第二,表现形式方面,过分地强调新闻故事性、情节性。在最初,只是适度地在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因素以加强其贴近性,到现在发展成盲目追求新闻趣味性和娱乐性,强化其悬念、煽情或刺激的部分,使新闻故事化、文学化。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辛普森杀妻案、戴安娜王妃之死及克林顿总统的绯闻案,成为了传媒娱乐化三大标志性之作。

以上的阐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现象三大特征:一,内容上是软性新闻;二,极力挖掘新闻的娱乐因素;三,过分强调吸引力。从新闻传播功能的角度看来,新闻娱乐化异化了新闻本身提供娱乐的功能,具体说来就是新闻娱乐化使娱乐新闻在媒介新闻整体中的地位被放大,在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和趣味性因素也被放大,导致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的偏离。娱乐和迎合受众成为了新闻娱乐化的主要目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已经在大众媒介中屡见不鲜了。无论报纸、电视、广播或网络,“娱乐”成为主流,一切与之相关的节目也成为各媒体开发的重心。但是,在媒介过度娱乐化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政治、经济、文化和受众等各个因素综合地推动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下文将主要从传媒经济的角度分析,并且关注了两者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二、新闻娱乐化的经济原因分析

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消费者是市场经济中很重要的概念,在媒介市场经济中,“受众”就是媒介产品消费者。首先从受众心理和需求方面分析消费者。依据马斯洛的心理分级理论,当人类的低级的、本能的心理需求,例如吃、穿、住等都得到满足后,就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压力增大,使人们开始追求工作之外的全身心的放松,对于精神放松的需求急速增长。另一方面,受众还具有普遍的从众心理和行为,从而娱乐逐渐成为时尚。

其次,从生产者的角度,媒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经济实体属性被强化,这些媒体被推向市场时不仅扮演政治化的角色,同样也需要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占有份额和利润。为获得市场就必须拥有消费者,要拥有消费者就要研究消费心理需求,即受众心理需求。为了让受众消费,真正的新闻被市场改写,导致原先的例如无虚饰、不空谈等新闻观念被抛弃,现在的新闻被媒体精心策划、包装成为新闻商品,娱乐因素成为市场主导。与以往编辑部争论的焦点“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不同,现在更多的是关心“受众想知道什么?想看什么样的节目?”。

因此可以看出,市场成为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或是商业性媒介的主宰,一切与发行量和收视率等相关的指标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为了追逐企业利润最大化而追逐受众群的需求,同时媒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遵循市场经济商品的大数及通用的原则,即生产那些最好销售,受众最广泛的产品。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在消费兴趣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媒介选择了娱乐。无论男女老少,何种身份、阶级、种族和国别等各方面的差异,都需要娱乐。因此娱乐产品在大众化时代十分畅销。在这样的消费逻辑的引导下,媒介都表现出了日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从最初的娱乐休闲节目和内容的比重上升,发展为将严肃的新闻也向娱乐化拉近,导致新闻和娱乐的界限日益模糊,就成为了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近20年来的新闻的改革过程中,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发展加快,媒介大众化和市场化浪潮兴起,娱乐化日渐成为我国传媒经济研究的一个新出发点。如同陈力丹教授所说:“娱乐新闻和娱乐类的版块越来越成为传媒经济效益的增长点,这是大势所趋。”

三、新闻娱乐化对于传媒经济发展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且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主因是媒介走向市场和传媒经济的发展,反之新闻娱乐化发展和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介经济的发展。短期看来,新闻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媒介经济的短期繁荣,获得了大量受众的关注和注意力,获得了广告客户,但是这样的影响和发展方式能否获得长远的效益和发展仍然值得考虑。

如今我们已经不仅是单纯的大众传播时代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传播已走向分众化时代。传媒经济作为经济的其中一种形式,它拥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性和属性。喻国明教授曾指出: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它拥有的是社会公众给予的“注意力资源”。1衡量传媒对于市场的价值的大小,关键在于它能够通过受众对社会实践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力”。就是说,计量传媒市场的价值不仅是由它所凝聚的受众人群数量多少决定的,这是因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动力和决策力、消费能力或“话语权”的差异,且有时差异巨大。显然地,作为一个传媒,能够影响社会的主流人群,为其提供信息、知识以及智慧支持,从而影响社会进程、社会决策、市场消费和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话,这个传媒的价值就十分巨大了。不难看出,媒介受众数量不能决定一切,重要的是媒介影响的受众的质量。因此,媒介娱乐化的方式只是实现了普化,未达到精化,这样的做法只能是低层次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对社会决策产生影响的人都对娱乐化的失误没有太多兴趣和关注,无法影响这类受众,就无法获得有实力的广告资源。这类主流人群的特征包括: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政治经济权利、文化精英、年轻人。这个社会群体并不需要零碎的娱乐化新闻,更多的是需要媒体解答各自领域的相关问题和需求。尽管这类媒体受众数量并非最大,但是它的影响力最大,这类媒体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因此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方式并不是传媒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单纯追求娱乐化,并不能真正地提高传媒经济的质量。(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注解

① 喻国明.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现代传播,2003,(01):1~3.

参考文献

篇(9)

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基本内涵分析

笔者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涵义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报道内容的娱乐化,即选择具有娱乐性质的体育新闻作为报道内容。二是报道形式的娱乐化,即在报道体育新闻的过程中大量采用娱乐化的手法,使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了某种娱乐性质。因此对体育新闻娱乐化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体育新闻娱乐化是指在体育新闻报道过程中采用娱乐化的表现形式传播体育新闻内容,使体育新闻具有了某种娱乐性质,从而使体育新闻报道活动趋向娱乐形态的渐变过程。

电视体育新闻内容的娱乐化内容与特征

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内容。软新闻的流行。软新闻最初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大众报刊的崛起,这种富有人情味,轻松活泼的报道风格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而逐渐盛行起来。电视体育新闻领域也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电视体育新闻报道已经不单纯是对比赛结果的简单播报,而是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整个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教练员成为报道的主角。此外,运动员在赛场外的一举一动也成了电视体育新闻报道的重点。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体育人间》栏目在2009年4月6日晚播出了专访乒乓球教练刘国梁的节目。在这期节目中以采访刘国梁及其身边的同事、妻子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刘国梁的运动生涯。我们不仅能看到当年在赛场上拼搏的刘国梁,而且节目利用大量篇幅展现了赛场外以及生活中的刘国梁。节目中观众可以看到他因为失败和低潮期的苦恼,也能看到他因获得金牌时喜悦的眼泪,这些都让观众了解了其不为人知的侧面,也成为吸引观众收看的要素。

软新闻的流行还表现在对赛场外体育明星生活的关注上。过去,电视体育新闻往往把报道的重点集中在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观众通过电视了解的是运动员在赛场上的一个侧面。如今,电视体育新闻已经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体育明星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他们的生活、情感、爱好、喜怒哀乐都成为媒体报道的内容,通过这些报道能够让观众看到明星在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面。例如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人间》关于刘翔的专题报道,在节目中将报道重点集中在刘翔的日常生活上,通过跟拍的方式展现了刘翔一天从训练到生活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甚至还有刘翔面对镜头唱歌的画面,充分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理。

硬新闻的软化。电视体育新闻内容娱乐化的另一个表现便是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为了满足大多数受众对于软性新闻的偏好,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在媒体竞争中保持优势,媒体在对硬新闻的处理上采取了软化的方法。电视体育媒体从业人员在报道体育比赛的硬新闻时,不断寻找更新颖的报道角度,在转播比赛过程中强调比赛的趣味性和故事性,突出比赛的悬念性和激烈性,让整个比赛过程看起来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例如在转播一场F1比赛中,在每一个转弯有可能超车的地方摄像镜头都会跟进,让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两辆赛车之间激烈的争夺,增加比赛扣人心弦的紧张感。在转播NBA比赛过程中,媒体会利用中场休息时间插播自制的短片,介绍两队的交战历史等信息,把一场单独孤立的比赛放入两队历史交锋的链条中,使其产生一种连贯性,以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

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形式特征。栏目设置的娱乐化。近年来,电视体育新闻节目在栏目设置上不断推陈出新,娱乐化元素越来越多。在众多电视体育新闻节目中,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天下足球》栏目做了很大创新。在这档节目中,有一个板块叫做“TOP10”,每期一个主题,总结出排行榜的前十名。例如“十大精彩扑救”、“十大远射”、“十大悲情英雄”等,归纳得准确而又充满趣味性。而另一个板块“看球听歌”中则用歌曲来代替解说,用音乐来诠释比赛中的经典画面。这些别出心裁的栏目设置正是电视体育新闻节目在不断实践中对娱乐性的开拓。

信息解读方式的故事化。对信息的故事化解读是当今媒体传播信息的一大趋势,它要求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求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展示人性的本质,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在这种趋势下,电视体育新闻节目也不能例外。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新闻节目《体育新闻》中,有一个板块就是专门讲述体育故事的。这个板块运用故事化的手法来诠释体育新闻,使体育新闻更富有吸引力和人情味。如2006年2月在德国都灵冬奥会上,中国花样滑冰选手张丹重重摔倒在冰面上之后,虽负伤仍凭借令人叹服的毅力完成了动作,摘取银牌。《体育新闻》对这一体育事件报道完全采用了讲故事的手法,在生动的讲述中将观众的目光牢牢固定在了事件的过程之中。报道把握住了比赛中每一个令人感动的元素,如解说词中强调了比赛的配乐是《龙的传人》,告诉观众张丹才刚刚20岁等,这些信息都增强了节目的感彩。

主持人的个性化。由于电视媒体重视画面和视觉效果的特性,对于主持人的形象、声音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作为体育新闻的主持人,他们不同于其他类型新闻主持人,在主持体育节目时往往要打破传统的标准。他们富有个性,青春靓丽,充满朝气和活力,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美的享受,吸引了众多受众的眼球。同时媒体开始对体育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记者进行包装,推出明星主持人、首席记者。电视台开始致力于打造一批有个性特色的名主持人、名记者,为主持人制作个人形象宣传片,让主持人参加各种活动,把他们塑造成能够代表节目形象的明星。例如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主持人孙正平、韩乔生、刘建宏、段暄等,他们在体育频道中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节目,并且都拥有大量的拥护者。主持人的个性化无疑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和娱乐元素,成为明星的主持人反过来也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

体育新闻娱乐化合理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目前出现的这种“被异化”的娱乐化新闻,是对新闻本性的悖离、对公情权的侵害。它扭曲了体育运动中愉悦网民身心的初衷,冲击了媒体职业道德,腐蚀了媒体的公信力,涣散了社会的正义与良知。体育新闻娱乐化,以追求新闻的可读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新闻报道的软化不能以丧失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作为代价。

合理把握娱乐化尺度。如何让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关键在于对娱乐化度的把握,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掌握:第一是舆论导向尺度。一切媒体都是公共信息传播载体,一切媒体产品都是社会公共产品,一切媒体都是公众舆论阵地,它最大的特点是传播性、共享性和公开性,一旦错误导向和有害信息进入社会传播,就会对社会、对某些受众产生不良影响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电视体育新闻媒体在采用娱乐化手法报道体育新闻时,一定要选择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报道角度,不能一味迎合受众需求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第二是道德标准尺度。电视体育媒体在报道娱乐化体育新闻时要遵守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坚决抵制低俗化报道,不恶意炒作体育明星隐私。否则只会使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受到损害,最终被受众所抛弃。第三是新闻专业尺度。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电视体育新闻在娱乐化道路上要杜绝假新闻,在报道过程中要时刻遵循新闻规律,在选择报道内容时,按照新闻价值的要求选择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比赛并挖掘其内在的娱乐性。

正确引导受众群体。第一要不断提高电视体育媒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加强对媒体工作者队伍建设,对记者编辑进行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制作出高品位和有深度的体育新闻节目。

第二要强化电视体育媒体的自律功能。媒体在进行体育报道时要以弘扬体育精神为最终目标,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入到运动员身上,大力宣传他们努力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报道中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让体育节目富有人情味,以情来打动观众。

第三要加强政府和体育组织对新闻媒体的引导及监督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过度娱乐化倾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媒体行为,让体育新闻事业能够在一个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积极探索与创新。我国还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理念相交混杂,难免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道路还处在起步阶段,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必然有更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处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对于体育新闻娱乐化倾向还有更大的空间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之路。

参考文献:

1.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篇(10)

一、什么是电视新闻娱乐化

目前学术界尚未就电视新闻娱乐化给出一个确切统一的权威定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林晖教授对新闻娱乐化的描述堪称国内学界最经典的叙述之一,同时也被广大学者所认同并且在大量著作中被广泛引用。他认为:一方面,新闻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之路。随着电视传播理念的悄然改变,形态多种多样的电视新闻节目大量涌现。具体表现即在新闻报道中软硬结合。软新闻的比重大福上升,硬新闻也被尽量软化;既突出硬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以软来增加新闻与生活的关联度、亲和力,在硬新闻写作中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和人情味,从严肃的政治经济事件或信息中挖掘出娱乐价值以及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构成的娱乐要素为受众提供轻松愉悦的氛围,为媒体赢得更多的关注和市场份额。

二、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以其通俗性、趣味性、平民性的特点赢得了大量观众,也抢占了大量的注意力市场,同时此类节目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在电视新闻娱乐化方面首开先河的是香港的凤凰卫视,它率先变革了说教风格,转向了口语化的播报方式,不仅增强了亲和力,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而且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2004年开始,电视新闻节目进一步掀起了娱乐化的浪潮,个性化的新闻栏目不断出现。首先是在湖南卫视推出的《晚间新闻》栏目,以新闻的可看性为宗旨。它以软新闻为主,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有奇闻逸事也有实用信息,语言幽默风趣又通俗实在,新闻故事化,情节化,注重栏目包装,采用音乐、动画等形式,是内地新闻娱乐化浪潮中的大胆尝试者,可以说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栏目是内地新闻栏目娱乐化的典型代表。

另外,电视台开始大量出现新闻访谈类、新闻故事类节目。以央视为例,先后推出了《焦点访谈》、《面对面》、《小崔说事》、《新闻会客厅》等,这些访谈节目在内容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人们关心的、感兴趣的事件,而访谈中的嘉宾主要是新闻事件中的人物。风格多为把事实与表演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电视元素,采用故事化、感性化的手段,展现新闻事件。

三、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特征

1、新闻内容娱乐化

(1)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娱乐化是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典型表现.

在民生、社会新闻中,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成为新的报道重点,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首先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趣味性因素,各种奇闻异事在新闻中常见。其次,集中关注带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有的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追求画面的刺激性,一味突出血腥画面和展示犯罪细节等。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等节目中普遍都有对生活中和老百姓的日常琐事的关注,像连体婴儿、寻亲、超市卖假货、路面出现大坑等百姓生活都是节目的关注点,而许多时政新闻却用文字的形式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

(2)主题明星化

目前,我国电视娱乐新闻内容中,明星占了很大的比重。明星的一些生活片段,隐私,照片,甚至是一个动作或一句话,都可以带来不菲的报酬或收视率。之湖南卫视的《娱乐无极限》、东南卫视的《娱乐乐翻天》、上海东方卫视的《娱乐星天地》等电视娱乐新闻节目也都打起了明星牌,也成功地赢得了高收视率。

(3)严肃的时政新闻娱乐化

时政新闻娱乐化表现在从严肃的时政新闻中挖掘娱乐价值或者将新闻聚焦于某一个政治人物身上,对个人的关注超过对新闻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的关注。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政治人物成为主角,频频在电视上曝光,而他们个性表现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政治新闻也改变了传统报道模式,娱乐化倾向在近年来的报道中显现出来,甚至使政治人物娱乐化。

2、新闻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电视新闻娱乐化节目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对栏目进行包装,包括给新闻节目制作形象宣传片,片头片尾字幕、标题大量运用动画效果,艺术字。凤凰卫视的《新闻下午茶》,它的口号是“消费新闻,享受新闻”;《有报天天读》节目中,电视荧屏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是简报内容,右边是主持人读报的情形,读一段报纸之后,放一段音乐或Flash轻松一下,节目结束时编制人员名单用毛笔字写出,再配上主持人的唐装,很有视觉效果。

3、电视新闻节目主持风格娱乐化

(1)主持人的播报语言。娱乐化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播报语言上有突出的风格,就是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的运用。自从陈鲁豫的“说新闻”引起反响之后,“说新闻”之风日盛,甚至还出现了聊新闻。例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的几则播报:“万水千山总是情,乱砍滥伐可不行。”主持人的这种播报语言使新闻形象、生动,也充满了幽默的气氛。

(2)对主持人的包装。新闻节目主持人打破了传统的标准,他们的外形、着装、语言、个性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媒体对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记者包装,推出明星主持、首席记者。以凤凰卫视为例,从创立开始它就致力于打造一批有个性特色的主持人、记者,为主持人制作个人形象宣传片,让主持人参加各种活动,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其个性、特色的栏目,比如许戈辉、窦文涛、杨锦麟等等。

四、电视新闻娱乐化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为电视新闻提供了新的报道样式――说新闻

在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播报形式是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朗诵式”,而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新闻播报的方式――“说”新闻或者叫“侃新闻”。“说新闻”侧重于“说”,主持人采用轻松、幽默、丰富的肢体语言、亲切自然的态度、独特犀利的新闻观点,以聊天的方式来传播新闻,使电视新闻的娱乐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2)实现了电视新闻功能的本质回归――以新闻为本

电视新闻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宣传说教的本位,由宣传为本转变为新闻为本。多年来,由于我国特殊的媒介生态,我国的新闻事业担当着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由此决定了在传播的方式上,多采用单向传播。而新闻娱乐化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到普通的受众身上,把受众生活中的原生状态作为报道的重点,报道休闲、娱乐、通俗的新闻,实现了新闻传播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一定程度的回归。

(3)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关注度――收视率上升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电视媒介更多地吸引广告商的投资,媒体运作融入商业逻辑后,新闻媒体把节目当产品,把受众当消费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更多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收视率。

(二)消极影响

(1)随意插播广告,影响新闻的严肃性

广告经济是媒体生存的主要支柱。随着新闻的被“娱乐”,新闻的严肃性下降。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和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节目都在新闻时间内插播广告,使电视新闻沦为广告商用来谋利的工具,严重破坏了新闻节目的完整性和严肃性。

(2)煽情较浓,新闻造假现象增多

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在新闻内容方面,题材多选择“卖座的”“煽情的”;在新闻的制作手法上,“演”新闻的现象泛滥,既违背了新闻,也让新闻失去了人情味。特别是值得人们警惕和克服的倾向是:用文化的手法,以廉价、媚俗为特点的文化的商业化的举措,追求电视产业资本的‘增值’,以牺牲电视的文化品格和人文关怀为代价去换取文化产业的发展。”

(3)媒体公信力降低,新闻功能不断弱化

虽按照新闻价值五要素来取材,但强化的是趣味性要素,突出新闻事实的新奇、异常、人情味。新闻娱乐化将新闻的功能异化为娱乐,使之成为休闲的一部分,哪怕是重要、严肃的新闻,也要娱乐一下,挖掘娱乐价值。娱乐冲淡了严肃的思考,传媒开始忽视它引领风气、进行舆论监督的职责,把新闻和其他娱乐消费产品混为一谈。电视的媒体公信力日益下降,人们心目中的新闻不再是严肃的而是可以调侃的、可以娱乐的,新闻媒介的公益形象也受到观众的质疑。

五、新闻的娱乐化要坚持适度性原则

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理性的、批判的分析,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可控制性和可操作性,新闻媒介在面对这种现象时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对其进行规范和制约,从而使新闻和娱乐的结合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总的来说,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应遵循适度原则。

(1)在信息选择上要有“度”,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信息都可以拿来娱乐,一些严肃的、经济、社会方面的新闻,娱乐功能不能太突出,而其他软性新闻的决策参考度往往不大,往往是对观众生活、工作上的帮助和启发,所以娱乐程度可以加大;(2)在服务对象上要讲究“度”,由于受众的政治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特征、文化水平、个性的不同,不同的受众对不同的新闻信息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些受众侧重于理性的思辨,对硬性新闻关注较多,有些受众是以满足情感上的需要,更希望看到娱乐化之后的新闻;(3)传播效果也要有“度”,适度的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的前提就是保证新闻事实不偏不倚,不夸张不粗糙,目的就是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经历的人,而且能从中受益,从而实现社会效果的最优化。

新闻节目娱乐化从出现到今天,经历了从播到说再到谈的跨越式转变,逐渐变得轻松。用娱乐化的新闻样式来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如果在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度上把握失衡,如果“娱乐一切,一切为了娱乐”则会导致娱乐化走向媚俗化,失去新闻原有的本质。为此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自律,坚定舆论导向,坚守新闻的底线,把握娱乐的尺度,主动承担对公众和社会的责任和道德义务,促进媒体公益性目标的实现。(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幸.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 湖南卫视网站.

上一篇: 通信电缆论文 下一篇: 语言艺术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