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14:41: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筑机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强化的措施
2.1正确地对机械设备进行选型与调配
机械都具有属于自身的性能与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在机械使用的过程中,只有按照规定对机械进行合理的使用,实现机械磨损的减小与使用寿命的延长,从而实现机械使用成本的降低。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需要对机械进行调配,在对机械进行调配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施工项目的工程进度与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进行及时的掌握,从而对机械设备的调用进行合理的安排,同时要对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保养维护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有效地解决机械设备使用与保养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2.2实现对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与及时保养
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与指挥人员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与章程实现机械设备的正确使用。同时,在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的前提之下,管理部门在做好管理好、使用好、检修好的情况之下,要对机械设备的风险进行评价工作,从而对机械事故的发生进行进一步的预防。
2.3对特种设备进行良好的安全检测工作
特种设备与人身财产安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生产、使用的过程中,其潜在的危险性要比一般的生产设备要大。由此可知,特种设备属于危险性较大的设备种类之一,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出现事故,造成操作人员或他人的伤害,或者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的损失。因此,为了能够确保特种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必须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测工作,有效地避免出现各种机械事故,确保人身与财产的安全。
2.4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人员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作业技能培训;第二,安全教育培训。在对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遵循“有计划、有部署、有考核”的原则,首先,要实现施工项目机械操作人员准入的严格报关工作,确保操作人员上岗工作之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到位;其次,实现机械操作相关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范手册的编制,实现操作人员人手一本,让操作人员明确机械设备的操作规范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最后,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此外,要针对机械设备的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这些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理念。安全教育培训的对象包括直接或间接产业机械设备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所有人员,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工都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培训,培养起安全防护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方法等,让这些人员能够从思想上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源头上控制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
1.1建筑机械的租赁管理
建筑机械是一种大型的造价昂贵的建筑设备,并且建筑机械的保养维修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因此建设施工单位为保证施工成本效益,不可能常备建筑机械。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在正式施工前,根据具体的施工要求到专业的租赁部门去租赁合适的建设机械。因此建设机械的监督管理应该从机械租赁开始。对建筑机械租赁单位的监督管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租赁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从业证书;租赁单位所采购的建筑机械是否具备相关部门颁发的质量合格证明,机械质量是否有保障;租赁单位所出租的建筑机械是否已经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租赁单位是否具备机械设备的维修养护能力,是否对闲置机械进行定期维修保养。
1.2建筑机械的安装管理
建筑机械的安装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由专门的安装单位进行。此时建筑机械的监督管理重心就要从租赁转移到安装上来。对建筑机械安装单位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安装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安装从业资质证明。安装单位是否与施工单位签订了合同,是否明确了双方的责任认定。安装单位是否履行了相关的安全职责,例如,安装操作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机械安装完成后,安装单位是否按照相关说明进行机械试运行检验,并且是否将检验结果及时告知施工单位。
1.3建筑机械的使用管理
建筑机械的施工过程是最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环节,因此建筑机械的使用管理是建筑机械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对建筑机械的使用管理主要是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施工单位是否与租赁单位和安装单位签订了相关合同与安全协议;施工单位是否按按照相关规定对建筑机械的安装进行了试运行验收;施工单位对机械的操作使用是否符合该类机械的操作施工规定与流程;施工单位是否对建筑机械的使用采取了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施工单位是否具备必要的机械故障维修与使用养护能力;施工单位对自行购置的建筑机械是否已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
2建筑机械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筑机械租赁存在的问题
建筑机械的租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租赁单位没有相应的行业从业资质证明,属于违法经营。租赁单位购置的建筑机械大都没有质量合格证明,建筑机械存在重大的质量隐患。租赁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的租赁合同不规范,未明确双方的责任。例如,建筑机械由租赁单位提供,而司机等操作人员由施工单位配备。一旦发生事故,租赁单位会将责任推到操作人员身上,而施工单位会将原因归结为机械故障,从而造成安全纠纷。
2.2建筑机械安装存在的问题
建筑机械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机械安装单位没有从业资质证明,安装施工能力水平不足;安装单位编制设计的机械拆装方案不合理,在安装过程中造成机械损坏,影响了机械的正常使用,给施工造成很严重的安全隐患;安装单位未对安装好的机械设备进行试运行检验,给机械使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2.3建筑机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机械施工过程是建筑机械监督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施工单位与租赁、安装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不规范,对各方的责任并未进行明确说明,从而导致机械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安全事故纠纷,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进行。其次,施工单位操作人员素质不高,未按照严格的机械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导致机械事故频发,不但影响了施工的连续进行,而且严重威胁着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最后,施工单位不具备设备维修能力,没有配备专业的设备故障维修保养人员,一旦出现设备故障就会造成施工的长时间停顿,给工程施工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做好建设机械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建筑机械监督管理问题虽然存在于租赁、安装与使用过程中,但是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制度问题、人员问题两个方面。因此本文从这两方面入手对做好建筑机械监督管理的措施进行了探讨。第一,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建立合理的机械租赁、安装制度。相关部门应该完善建筑机械管理的相关法律规范,对合同的制定、部门资质的审查等进行严格规定说明。要求租赁、安装、施工单位按照合同标准文本签订合同协议,同时对合同双方的责任义务进行明确说明。第二,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这一措施主要针对的是机械使用过程,施工单位要面向社会招聘优秀的机械设备操作维护人才,同时加强单位内部人员的培训。要求机械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机械知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机械操作,从而减少机械操作失误。另外,施工企业还要抽调专业的人员组成机械故障维修小组,以确保及时排除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机械故障,从而保证施工的连续性,提高建设施工的经济效益。同时,施工单位要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理念,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解决方案
笔者近年来多次到南宁劲频机电有限公司学习调研,有幸参与该公司建筑机械专用监控系统技术开发。该系统采用先进的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SM全球移动通讯技术、3G网络、GIS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与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准确定位建机设备的地理位置并进行远程监控,管理已销售或租赁给用户的产品,避免因为用户可能的不当使用而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对贷款购买的建机设备进行还贷监控,有效避免购货客户拖欠应分期支付的货款、承租客户拖欠租赁公司租金,从机器租赁、安装、使用、维护等各个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该监控系统用于升降机和塔吊的监控管理,因此升降机和塔吊的工作环境、工作运行情况以及公司对售出机械的管理经营模式都是本监控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以上因素设计的GPS监控系统在功能上要满足客户的使用需要如下:(1)随时监控定位设备所处的地理位置。(2)公司可根据经营管理模式设定设备的有效使用期限。(3)监控中心可查看设备当前运行状况,出现问题时及时向监控中心报警。(4)监控中心可查询设备的历史运行状况记录,辅助定位故障,实现精细化维护。(5)当设备遭不当使用或人为破坏时,监控系统可限制设备运行并向监控中心报警。该监控系统主要理念是“实用、稳定、可靠、可扩展”。它提供GPS定位服务,同时提供有GSM基站定位数据,即使设备在基础设施较弱的地区,也可通过双重定位方式,实现实时的、准确的、可靠的定位。该监控系统提供GPRS通讯和短信应答双重通讯功能。在正常情况下由GPRS网络为监控器和监控中心提供无线通讯服务。当GPRS网络出现问题时,由SMS短信应答方式提供通讯。保证了通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监控器通过工业通讯总线连接变频器,实现对变频器的可靠稳定控制,可扩展读写变频器参数、挂接各种传感器、运行数据黑匣子等功能。同时设有交流电源和后备锂电池,即使在设备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监控系统正常工作数月。系统组成架构。建筑机械设备远程管理系统主要由机载监控器、地面监控中心、GPS卫星和无线通信网络(GSM基站定位、3G网络、互联网GIS地理信息系统)4大部分组成,系统概念如图1所示。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的简称,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卫星定位导航方式。其定位原理是:高速运动的卫星不间断的向地面提供已知的瞬间位置起算数据,包括卫星自身的星历参数和时间信息,当用户接收到这些信息后,进行空间距离后方交会,从而计算出接收机的三维位置、三维方向以及运动速度和时间信息。具有定位精度高、可提供三维坐标、24h连续实时、成本较低等优点。虽然通过GPS系统进行定位可以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但是它的不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GPS系统进行定位需要接收多个卫星信号,需要在相对空旷、高层建筑不密集的地方才能直接观测到所需数目的卫星,若有高楼、树木等的遮挡,有时会接收不到卫星信号。(2)受城市环境中无线电波散射、反射以及非视线路径传播等影响,很难获得理论上的定位精度。(3)GPS接收机开始定位往往需要几分钟的时间。(4)室内无法使用。这对于紧急事件等需要实时处理的场合来说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因此,本文将论述采用GPS定位技术与GSM基站定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保证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GSM(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即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它由若干个六边形蜂窝区紧密结合成了最基本的蜂窝网(微蜂窝网),每区中心各有一个无线电站,它就是基站,其作用是覆盖该地区以内的所有“移动终端”。GSM系统在国内已成为覆盖最广、用户拥有量最大、系统运行可靠性最高数字移动通讯系统。近年来,随着用户对不同业务的定位需求,手机用户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定位方式—GSM基站定位来克服GPS定位技术在室内的局限性。GSM蜂窝网络无线定位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GSM移动基站定位的精度也得到了相当大大的进步和提高,如今其定位精度可达40m,已经完全可以满足GSM用户的定位要求。GSM定位方式优势在于:①只需现有手机、现有移动网络即可实现定位功能,不需要用户投入昂贵的设备。②只要找到和手机通信的基站,查找出其代码(CellTowerID),就可以大概知道当前通信手机的位置。因为只要有GSM手机信号,在附近就一定存在GSM基站,而手机都具备跟基站沟通的能力。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是获取、整理、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它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可将一系列的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储存到计算机中,实现描述、存储、分析和输出等功能,系统具有支持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的功能,并可解决复杂的规划管理问题。把Internet技术与GPS,GIS以及GSM技术相结合,在Internet上建立一个公共监控平台。借助覆盖广泛的GSM网络传送的GPS定位信息以及GIS采集的建筑机械运行状况的相关信息,在基于GIS的可视化系统中加以体现,实现对建筑机械的远程管理。建筑机械设备远程管理系统系统是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全球数字移动电话系统GMS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的用于对建筑机械目标进行实时监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安装在塔机上的监控器通过GPS模块接收三颗以上不同卫星每秒钟发来的定位数据,计算出自身所处的地理坐标,坐标数据通过按规定的协议利用短信的形式将车辆的位置、状态等信息按规定的协议发送至GMS网络,GMS网络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送至监控中心的通信网关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转发到GIS监控终端。系统运行时,受控升降机和塔吊上装载的机载控制器将按照设定要求,采集升降机和塔吊上各种运行状态和地理信息,发送至监控中心服务器或用户手机,监控中心将收到的升降机和塔吊上的状态信息和地理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处理,实理远距离准备定位和实时监控。在升降机和塔吊发生意外故障时,机载控制器会把受控升降机和塔吊所在位置、报警类型等数据发送至控制中心,及时将事发升降机和塔吊精确位置显示在电子地图上,供监控中心统筹处理。根据对百度、谷歌、天地图,三种网络地图实际测试对比,发现谷歌有时会打不开,天地图目前功能做得不很完善,相比之下,公司用户主要是在国内,百度地图系统稳定性好,而且完全免费,所以本控制系统选择用百度地图。
3系统的开发
3.1硬件设计(1)监控器外壳。(2)主控板
3.2软件设计
在系统软件设计上,本系统采用后台数据库服务器提供数据,前台应用软件访问的模式,保障可靠性的同时提供较强的可扩展性,为应用需要提供开放性的接口。系统平台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如图3~4)。采用双模式通讯(SMS+GPRS),来保障数据的稳定性。使用双软件系统体系结构(C/S+C/B),保障数据的安全及操作的可靠性。实现实时监视设备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具有“三全二性”(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及实时性)。系统可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包括遥控限速锁机,天线信号强度,通信状态,报警状态、电池剩余电量、休眠等级、外电状态等信3.3产品功能
(1)监控器集成RS485总线通讯功能,可以连接各种建机常用的传感器,并能扩展读写变频器参数等新的功能。(2)GPS定位功能。监控定位设备所处的地理位置。(3)GPRS通讯功能。实现监控器和监控中心的数据交换,监测设备地理位置和工作状态。(4)SMS短信通讯功能。当遇到GPRS连接失效时,会自动切换到短信应答方式,保证通讯的畅通,同时系统会不断尝试重建恢复GPRS连接。(5)故障自动检测功能。(6)主控板内置交流电源,并设有后备锂电池。当监控器没有外接电源时,监控器自动转到待机状态,节能省电。根据设定时间,自动唤醒并与监控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在此工作状态下,电池的续航时间可达3个月。(7)开机保护功能。由主控板决定是否允许正常开机,与使用的变频器无关,防止设备被私自跳线开机。(8)锁机限速功能。监控器一小时发一次“心跳”数据给变频器。如果监控器或通讯天线被破坏,使得变频器在规定时限内一直收不到合法“心跳”数据,变频器就会进入自动锁机限速。监控中心也可以直接向某个监控器下达锁机指令,使设备进入锁机限速状态。进入锁机限速状态后,变频器只能限于低速档12Hz及以下频率运行。
4系统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曾遇到地图定位精度不够、网络信号不好或中断等问题,经过多次改进,现已解决。(1)系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地图定位精度不够的问题,可利用百度网络地图提供的专用数据接口来做地图纠偏校正,提高地图定位精度;(2)建机设备所处地段手机信号不好网络不通时(例如设备在山区工地信号时断地续、监控中心服务器专线宽带故障无法访问网络),监控中断时间过长,控制中心不能及时对设备进行加锁、解锁操作,用户就会意见很大。改进后可通过短信方式来保证遥控锁机、解锁等基础功能操作,提高可靠性;(3)当建机设备在运输路途或无外电供应时靠锂电池间歇工作,休眠省电;以保证无外电供应情况下不会失去对设备的监控。
导师宽厚的教学作风,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造力的学术见解以及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些优良品质都将使我终身受用。导师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我,使我在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也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
2建筑经济活动的导向原则分析
2.1对综合平衡原则的分析
这个指导原则仅仅是宏观上的,但是涉及到具体应该要紧密结合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进行决策、立项以及设计和施工、竣工验收等,甚至还要包括建筑的维护期,从建筑项目的设计立项开始,到这个项目的终结,在整个建筑的生命周期中,都要做到综合平衡,确保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而实现经济效益的综合平衡就要从每一个细节步骤进行评价,因为某些情况下,为了保证建筑经济的经济效益,往往就会损害社会效益或者环境效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变化,来满足这三种效益的综合平衡,这就是综合平衡原则的核心所在。
2.2对全程全息原则的分析
在建筑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方面,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就是要实现全程监理,这是现代建筑经济下的基本概念,在过去建筑过程往往不会被监理,只有到验收阶段才会,这显然不能够满足全程原则的需求。全程监理要做到建筑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受到监理部门的管理,同时还要受到施工单位的质量监督部门的管理,实现三方共管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对于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帮助都非常大。所以在全程监理方面,应该从建筑工程招投标开始,分析中标施工企业是否具有施工资质,然后对施工设计阶段进行监理,分析设计图纸是否存在缺陷,而且有大量事实和研究数据表明,在施工设计阶段和招标阶段的有效监理,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超过了95%,这说明在前期阶段的监理不仅重要,同时必要。其二就是要主动控制,包括对建筑经济的论证,为什么这里提出了主动控制原则,因为通过被动式的监理来督促施工单位按照既定的方案设计进行操作,但是毕竟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大型建筑工程设计,比如桥梁道路工程等,那么就很可能在设计阶段就会出现偏差,此时再按照设计进行监理,那就可能会越做越差,因此需要建筑单位主动进行技术革新,同时建筑施工单位同时有完整的质量控制手段,比如建立质量控制规章制度,确立施工单位自上而下的责任制度,明确到人,项目到人,真正介入到经济论证,包括经济合理化、精准标靶化,这样才能够提升主动控制的水平。其三就是串联监控,在建筑经济活动中,整个建筑流程是分段进行,同时具有串联的效应,前段是后端的前提,后端是前段完成情况的具体反映,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根据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建筑立项、图纸设计、预算、合同等列为前段,而在施工以及竣工验收阶段可以设为中段,而在后面的维护则可以设定为后段。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但是目前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前段和后段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脱节现象较为严重,造成建筑经济价值前后差距巨大,因此我们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强化这种串联监控的意识,来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真正做到前者限定后者,而后者能够反映前者。
2.3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时效性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相关的资源比如材料、人力成本、环境、以及设备等都会存在明显的时效性。时间和效率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关系,可能在这个时间段,建筑经济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好,但是在另一个时间段,这三个效益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经济效益就更是如此,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自然会导致建筑经济效益的变化,因此我们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应该坚持决策快、时间准、建设周期短以及见效快等基本原则,在技术上既不能够冒进也不能够落后,避免时机稍纵即逝的问题出现。从而影响建筑经济的三大效益。其二就是动态性的原则,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经济效益是呈现一种动态性的基本原则,因为时间的变化会产生不同建筑资料以及成本等方面的变化,这反映出建筑经济是呈现一种动态的波动。因此就需要我们将建筑的经济价值预估到建筑产生之前,同时也包括建筑产生之后,尽量避免因为波动误差的影响造成整个建筑经济面临巨大亏损。从具体工作的表现上来说,就应该对影响建筑经济变化的建筑资源、空间以及人力等进行一定的预留。这能够进一步防范建筑经济的隐患,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
2.4其他原则
上述研究的三个基本导向原则是最重要的,当然除了这三种基本导向原则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同样也存在着突出重点、主从有序以及先进先出等原则,在发生建筑经济活动时,都需要进行一下预估,然后再进行过程控制,事后审核,最后全面总结。进而为下一个建筑环节提供良好的提前。在和谐发展理念下的建筑经济工作应该是综合效益大于单一效益,主动控制重于事后总结,决策重于实施,时效重于先进。
2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协调性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特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建筑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使用需求,来对建筑的实际功能科学确定,同时,采取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功能,并且实现于设计过程中。如果使用者的需求无法通过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来满足,那么建筑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建筑功能无法发挥出来,浪费了较多的资源,因此,就需要有效协调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具体来讲,主要要欧这些方面会影响到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协调性:一是建筑使用者没有参与到建筑设计过程中:在设计建筑物的过程中,拟定建筑设计任务书的过程中,没有沟通和协调建筑使用者,无法了解建筑使用者的需求,这样建筑设计出来,使用者也无法认同。完成了建筑施工之后,建筑使用者就不满意建筑设计质量,对于建筑建设的正常进行,也会带来直接的影响。二是建筑设计不够创新:建筑设计除了要促使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外,还需要有效协调建筑整体,提升建筑的美观程度,同时,建筑也是城市景观的主要组成,那么通过设计,要将建筑自身的风格和特点给充分体现出来,这样建筑水平方可以得到提升。很多设计人员采用的都是一致的建筑设计方法,有着基本相同的表现效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建筑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设计就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因此,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就需要创新风格,对自身的建筑特色科学调整,这样人们的各项需求方可以得到满足。三是建筑规划工作由建筑设计人员来开展: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工作的首个步骤,那么设计人员在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了解到有较大的差异存在于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之间,并且建筑设计人员要在设计环节中集中更多的精力。此外,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也会影响到设计效果。
3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协调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是对建筑规划的基础作用进行强化:在建筑规划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够仅仅关注现状,还需要考虑长远,不仅要将目前的需求给纳入考虑范围,还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物以后的使用功能,将相应的空间留设出来,以便日后可以顺利完善。在建筑规划过程中,在功能方面,前瞻性和拓展性也是需要具备的,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然后结合具体情况,将针对性的策略给应用过来。要结合建筑规划的内容,开展建筑设计工作,将掌握到的建筑设计和专业知识给应用过来,以便有效结合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避免有矛盾和问题出现,这样建筑物质量和水平就可以得到提升,将自己特色给体现出来。二是对建筑设计的载体作用进行强化: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需要有效体现建筑物实体的使用功能,建筑物使用功能就是通过建筑物实体实现的。布局设计是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布局设计中,需要采用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方法来简单的规划建筑物功能,整合相关资源,这样可以更好的完善建筑物形体。三是交叉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是互相联系的,有交叉关系存在,不能够分开。一方面,它们会互相渗透,另外一个方面,所需知识相互交叉渗透。将其互相渗透于设计过程中,主要是有效解决建筑问题,因此实际设计中,需要严格贯彻相关的设计标准,与建筑物整体规划情况所符合,这样建筑物整体质量和水平方可以得到提升。四是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环境因素: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过程中,需要将自然环境因素给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将其合理利用起来,并且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而破坏和不利影响。同时,在将自然环境因素利用起来时,需要科学的分析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促使两者能够同步进行,建设出来的环境,与人类的需求能够符合,以便将建筑设计和建筑规划的价值给充分体现出来。五是建筑规划制定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工作在一个房间内,需要规划房间环境和周围环境,那么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周边的环境,以便有效结合建筑物和周边环境,除了将建筑物使用功能给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保护周边的环境。建筑设计需要将建筑规划的功能给体现出来,建筑物的应用性能和社会性能都是需要建筑设计所体现的,因此,通过建筑设计,不仅需要对内部各个环节进行协调,还需要对建筑物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建筑设计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施工建筑物料以及建筑材料等多方面的因素,促使一般规划功能得到实现。此外,建筑设计还需要将建筑物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给体现出来,借助于建筑设计,将当地的区域风俗和民族特色展现给人们。
1同步通讯
同步通讯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设计人员进行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的实时交流,同步通讯方式的实现主要有三种途径。
(1)网上交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的实时交流变得极为方便,设计人员可以登陆相关网站通过键盘输入文字的方式进行实时的沟通与交流,文字交流也是长久以来最常用的网络交流方式。
(2)网络音频,网络音频是和普通的通话一样,设计人员之间通过计算机上的耳机进行实时交流,网络音频将声波转化成了数字信息,然后再经过网络传播给对方,相比较家庭电话和一般的移动电话,网络通话的成本是极为低廉的。
(3)网络视频,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远距离的人与人之间进行面对面的实时交流成为了现实,现下常采用的网络视频会议是将音频和视频融合起来的一种实时信息传递方式,交流的双方可以通过显示设备看见对方的表情,听见对方的声音,从而使得交流工作更加的快捷和高效。网络视频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促进建筑设计人员之间的交流,设计人员可以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案、草图以及数据等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给对方,这样有助于设计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和互补,提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完善整个设计过程。
2异步通讯
顾名思义,异步通讯就是信息的传递不必要是实时的,参与协作的人员不需要同时在场的一种通讯方式,一个用户可以分享和使用另一个用户所存储的信息,当下实现异步通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电子公告、E-mail和移动硬盘等,异步通讯的应用范围也是极其广泛的。
二、网络协作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上文所介绍的通讯方式虽然利用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传递变得灵活和方便,而且网络有着强大的包容性,但协作人员之间的感知和实时互动却收到了很大的限制,具体表现在协作人员之间的互动只停留在二维界面,而三维空间的活动情况却无法变现出来,所以网络协作技术还需进一步改善和创新。第二代的www就是一种带有互动性和三维空间的通讯方式即网络虚拟现实,这是一种全新的解决上述问题的方式。网络虚拟现实是利用www来实现三维信息的传递,是一种计算机图像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总的来说,网络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和虚拟图像进行远距离信息的传递,计算机图像技术可以实现抽象信息的描述,通过三维建模、动画制作和仿真设计等相关软件可以将抽象的信息变为直观的立体图形表现出来,从而实现表情互动以及身体与图像的融合,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将现实状况模拟出来。网络虚拟现实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随意选择视点进行信息的浏览,参与协作的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现实场景图中的感受器节点与虚拟世界进行互动。这种情况下,协作者不需要再依靠单一的文本输入进行交流,网络虚拟现实的应用可以使设计人员实时绘制图形,在3D虚拟空间里进行协作和沟通,模拟出现实的效果,而且这种技术不需要借助虚拟现实设备。网络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感受,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模拟出现实建筑的效果图,对建筑行业这种图纸较多和三维空间感较强的设计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很有必要加强网络协作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
2多方参与的网络协作技术应用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只有在建筑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和小组负责人作出具体的决策后,设计人员才可以根据要求制定设计理念并开展设计工作。这中间存在的问题是设计人员与客户、用户以及业主等人员不能进行直接的思想交流,因为距离的存在,设计人员无法聆听业主们对设计的具体要求,因此设计出的作品就很难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多方参与的网络协作技术可以使工程项目的负责人、用户、客户以及设计人员等通过网络的公共空间进行思想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各方可以充分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要求,设计人员根据各方的要求作出权衡,从而在自己的专业基础上设计出最符合各方要求的建筑作品。相比较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多方参与的网络协作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信息最大化的开放,避免了传统设计方式中消息的闭塞和思想的短板,设计人员只有聆听各方声音,充分做好设计思想的交流,才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抛锚式;支架式;随机式
应用写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技能性课程,应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探讨能确实提高学生写作技能的教学模式是从事应用写作教学的教师们应该考虑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并不少见,从宏观的指导意义到微观的课程教学的运用都有所涉及,但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还较少涉及。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应用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教学和协作学习,情景、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应用写作教学的启示
应用文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产生、使用和发展的文体,是用来处理社会实践中各种具体事务的,“应用性”是其本质特征。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应用写作的基本写作格式的理论知识不难掌握,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参与写作实践,用什么题材让学生训练,怎样循序渐进训练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只有与学生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换句话说即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教学和协作学习对应用写作实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l、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经验的经验积累去顺应新知识,丰富新知识的内容;或是应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改造与重组。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一些新知识。如在讲授一则关于电脑买卖合同的写作,让两组学生分别扮演校方和经销商方进行模拟谈判,然后根据谈判结果,在了解完合同的基本写作技巧后,让学生拟订这一则合同。
2、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非常注重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学生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一起协作查找资料、确定写作提纲、完成写作文稿等显得颇为重要。如在调查报告写作的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去调查、讨论,一起合作形成文章。
3、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平常的教学环境,学生并未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与支持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学生不应只是被动的学习文种写作的基本格式,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4、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获取和使用的方法,主要目的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教师提供课外例文等信息资源不仅仅为写作技巧的讲授服务,更要让学会从海量的信息中进行归纳和整理的能力。
5、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老师的指导以及学生的相互合作与交流都围绕意义建构的中心。这一点对应用写作教学的启示是应用写作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不同文种写作的基本的格式与写作技巧,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模拟或现实的情境中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会写作,也必然要求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甚至是人际交往能力。
二、应用写作教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
(一)抛锚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学习需要。通过师生共同创设各类文体的写作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写作动力,通过学生共同拟订实施方案。展开应用写作定向,并通过交流、讨论、评价、验证假说及修定应用写作方向来完成应用写作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l、创设情境。教师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吻合或与现实生活基本一致的情境。2、确定问题。确定一个学生熟悉的与现实密切关联的真实性问题(一个真实的工作任务)。3、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教师不是简单给出答案,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至于具体的解决过程交给学生解决。4、协作学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5、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既有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的经验交流,也有老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态效果评价。
如要写一份有关班级出游计划的会议纪要,可以进行如下步骤:1、创设一个班级出游计划主题班会的情境。2、让学生确定班会讨论的大致方向和会议纪要开头、主体、结尾如何写的问题。3、让学生自主学习会议纪要标题、开头、主体、结尾的写法。4、让学生5人一组发表出游地点、出游意义、出游活动组织、出游安全等事项的观点,其他同学做记录。5、学生5人一组提交会议纪要的写作文稿。6、学生与教师一起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改,对较好习作进行修改并给出范文。
另外,如要讲授有关启事等的写法。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事先让学生各自收集材料校园内各类启事的原文,接着对学生收集的启事的范文进行归类,对属于同一类型的学生重新分在同一组。接着确定如何把握启事写法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各类启事的写法形成文章,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观点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指出学生总结的不足之处。教师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收集的各类启事的写法的不足之处,总结写作此类型的启事应该注意的事项。
再如在讲授“公文的拟办”(操作性非常强的过程)一节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一讲授公文拟办的各个程序,学生印象不深刻。而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可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某服装企业要制发一公文,教师可在写作模拟实验室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完成从草拟、会签、核稿、签发、缮印、校对、用印、分装、传递到立卷、归档相关程序。每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一起商量如何完成任务,当然,有问题也可以与老师一起沟通,教师要起到启发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草拟、会签、核稿、签发、缮印、校对、用印、分装、传递到立卷、归档,进行流水作业。最终,教师再点评每组学生的优缺点。当学生立体地把公文拟办各个环节完成,其实就可以把抽象、繁杂的理论化为具体的、实在的操作技能。
抛锚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心理,要符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教学的“锚”抛在学生的关键点上,要能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能掌控整个教学进程。有时,在使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时,还要与启发式等教学模式相配合使用。
(二)支架式
“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一般具有如下过程:l、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人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如讲授调查报告的写作,要写一有关《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将问题拆解为确定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的内涵,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开展情况的调查范围、调查方法、调查报告写作等。接着让学生了解:1、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内涵、闽南文化色彩的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等问题。2、调查的范围与调查方法。3、调查报告的写作。再接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上问题。
然后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如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收集有关闽南文化色彩美育、校园文化建设资料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闽南文化色彩美育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关于调查的范围与调查方法的问题,假如调查的范围定在本校,接下来让学生先讨论将如何确定具体的调查对象,是典型调查还是抽样调查还是普遍调查,根据学生所提供的调查对象进行分组,每8人一组。让几组学生各自用现场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电子邮件、上门访问)等调查学校闽南文化色彩美育的实施现状。第三个调查报告写作技巧的问题。在学生独立探索调查报告开头、主体、结尾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引导每组学生进行写作,让每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共同完成的文章,对不同组的学生的习作各自优缺点作比较,然后给出具体的范文供学生参考。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教学的主线。支架式教学过程的展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接受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随机式
“随机式教学是指: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呈现基本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2、随机进入学习——取决于学生随机进入学习所选择的内容,而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不同侧面特性相关联的情境。3、思维发展训练。4、小组协作学习——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5、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
如要训练请示的求批性与求示性不同类型的写法,可以把一些具有相联性的文种打通,成为一个实训单元。如通知、请示、批复为一个训练单元。计划、通报、请示为一个训练单元。第一个训练单元主要解决的是求批性请示的写法,第二个训练单元主要训练求示性请示类型的写法。第一个训练单元中,如学校后勤管理处发了一个加强学校桌椅管理的通知,某班级教室存在桌椅毁坏的情况,请你以班级的名义向系里写一份有关更换桌椅的请示,同时以系里的名义写一份批复。
第二个训练单元中,如某服装公司准备接待一批外国客户考察,让办公室秘书拟定接待计划,在外国客户考察期间,XX车间XX等工人在上班期间打牌,违反公司规定,损坏公司形象,让你以分公司的名义写一则批评通报。在写批评通报之前,分公司先向总公司请示该给予XX工人怎样的处分。
在讲请示的写法时,在不同的训练单元中随机进入。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强化对请示的理解,拓展思维能力。在此期间,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物的不同层面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在学会独立探索的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好学生的协作学习,让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如接待计划)的制定,对批评通报的写法进行讨论,协商完成,从而构建共同的意义,并通过成果展示,在更大的学习群体中回顾共同意义来构建可以共享的集体意义。
把一些相联性文种打通,成为一些实训单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课程教学内容的讲授就不是简单按照挑选公务文书、事务文书、财经文书中常用的文种来进行讲授,而是要在构建一定的项目任务,把可能常在一起出现的文种合在一起讲。对于一些非常常见的文种可以在多个训练单元中体现,以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质量评价
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只有与整体环境形成一定的生态联系,才有一种共生关系。所以,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因此,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结合、呼应,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也使空间得以延伸、扩展。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苏州拙政园中的“借景”手法非常经典地阐释了这种设计理念。例如:在市中心复杂地段建筑,由于道路不规则等问题对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如果设计者采用圆形建筑风格,映衬周边的弧形道路,再用环形的步行道穿插于之中,能够形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和谐在于共同元素的发掘
在建筑设计中我们经常见到:一是关注建筑本身,后去考虑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环境中去添加建筑,建筑难以融入环境之中。这两种设计环境都难以实现空间的和谐统一。事实上,我们不能单纯考虑建筑,也不能单纯关注景观,单方面追求和谐统一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如何在具体是设计过程中贯穿景观与建筑和谐统一的理念呢?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建筑与景观的最佳结合点,不能在设计中顾此失彼。只有去寻求景观与建筑的结合点,从这个地方切入,才能够寻找到建筑的灵魂。
为此,我们在进行单体建筑设计的同时,预先提出整体环境框架与要求,在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设计指导原则。尊重建筑周围景观对建筑风格、色调、设施的各种要求,在这些要素中去寻找景观与建筑相通的地方,抓住这个点来贯穿建筑与景观,让建筑风格与环境风格相符、相称,让建筑成为景观生态中的一个部分,融入到环境当中去。对于一些后加入进去的建筑,或者是一些改造的建筑,也要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进行调整,保持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整体性。
三、用建筑思想反照景观设计
建筑不仅仅从属于景观,也是景观的一部分,当建筑融入景观后,其本身也是对景观的一种改造。所以,建筑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与景观的融合,也要考虑对景观的创造性塑造。让景观衬托建筑、用建筑改造景观。
在实践中,我们要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具体设计中,我们可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同时,用建筑思维解决景观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很多制约因素,比如,在城市建筑密集地区,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
四、关注自然与文化双重生态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建筑设计不能单单追求外观的要求,而要看重人们内心对其真实的渴望。若将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传统文化因素等考虑到建筑设计之中,那么所设计出来的建筑将会变得有人文特色。因此,当下的任务就是如何将建筑设计与人文化协调统一起来,使其和谐地发展。若这些问题能够解决好,那么随着而来的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将会有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1、建筑设计和人文化的概念
1.1建筑设计的概念
建筑设计就是建筑师将顾客要求内容体现在图纸上。它是建筑学中非常重要的章节一般来说,建筑设计会有四个步骤:查阅各方面的文献和资料;制定计划;按照方案里面的内容设计到图纸上面;把细节部分画到详图上。建筑设计能够考虑到把影响到以后施工问题的大部分因素,尽量避免危险的发生。另外,建筑设计的结果是以后建筑工程建设阶段的“大纲”,它会为以后系列的工作提供参考标准,也会在最大程度上让顾客满意。所以说,建筑设计具有控制性,它能够考虑到建筑中的一切因素,把危险因素控制在根源,另外,建筑设计还具有顾全大局性的特点。
1.2人文化的概念
人文化的概念就是城市中的传统文化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等方面,体现着其浓厚的文化底蕴。
总而言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精神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建筑学方面有相应的改革和提高。建筑设计中若体现着人文化的因素,那么这两者的结合将会使建筑设计所设计出来的结果有更完美地呈现。因此,建筑师们在自己的实际设计过程,要把这些因素摆放到很重要的位置。
2、建筑设计的任务
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美观方面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人们的要求。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筑师们在城市的设计中,不能不忽略了人们的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样设计出来的建筑物才能使生活在这儿的人能够满意。所以说,现在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也将会有所改变。人们的所想和所获以及生产方面的要求都会出现在建筑设计的要求中去。人们精神方面的因素涉及到很多。这些因素有:建筑物是否具有良好的遮挡性、居住是否舒适、周围的环境是否与自己的生活习惯相适应等等。
3、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的变化
自古以来,建筑设计的建筑类型一直在不停地变化。这些变化反映着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在发生变化。但是从更深的层次来说,这些理念的变化是与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朝代制度的影响。清代有自己的建筑风格,明代有着自己的建筑特色。因此,进入21世纪的我们,在建筑设计中不要光注重建筑的性能以及外观的要求,而是要注重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物能够让人们感觉到内心的舒服。
4、自然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建筑风格的不同。在亚热带地区,那里的气候非常炎热,在建筑设计上往往会选择木质结构的建筑物;而在我国的东北以及西北地区,那里的气温较低,建筑设计在建筑类型的选择中往往会选择能够御寒的建筑材料诸如石块等等;而在一些欧美国家,那里气候比较湿润,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选择砖瓦类型的建筑物。建筑能够拉近人与大自然的距离,因此,从上面的例子看出,各地方的建筑体现着各地方的自然环境,这也是为了能够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不管怎么说,建筑物除了自己具备的使用功能之外,还要结合着当地的环境协调发展,形成自己的建筑特色。
5、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具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它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历史的源远流长也必定会在建筑设计上有所体现。故宫、颐和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都是很好的典范。现在它们依然在建筑领域受到的赞赏较高。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加入了WTO,国外的潮流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境内。中国正处在上升发展的时机,毋庸置疑得,建筑行业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国外的建筑商们看到了这个商机,就伺机进入中国市场。他们为中国的建筑们进行设计,典型的例子就是鸟巢。伴随着国外建筑师们设计的建筑产品越来越多,饱受争议的诟病越来越多。它们设计的产品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理念和想法进行设计的,他们没有受到过中华文化的熏陶,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特色。可想而知,他们设计的产品有大部分没有体现中国元素。在一些名声古城,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到保护它们的设计。一旦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消失了,那么弥补的机会是很小的。因此,建筑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禁止对原有的建筑古迹以及相应的周围环境特色进行破坏。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参与其保护过程中,制定一些保护当地文物特色建筑的政策,这样才能使它们保持自己的原有特色。将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进行很好地融合,使其和谐地发展,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
6、人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
从上面的所述能够看出,建筑设计需要与人文化达到协调统一。文化是由人们进行培养出来的。人与文化是相互作用的,文化能够熏陶人们的精神境界,而人们能够改变文化。在这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建筑设计的观点也就相应地发生改变。从哲学层次上来看,建筑是一种物质产物,是人们精神境界的反应物。一般来说,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不同的领域,往往会有着自己精神水平的体现。所以,总的来说,人文化需要与建筑设计达到协调统一。
7、结束语
我们知道,建筑不仅仅体现着建筑设计师们的灵感和心血,也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考虑到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的影响。若在建筑设计中将这些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那么这座城市将会有人文特色。但是,从目前我国来看,新时期的建筑设计过分地看重外观设计而忽略了这些方面的因素。所以,如何将建筑设计与人文化协调统一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的问题。所以,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在本文介绍了建筑设计与人文化的概念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建筑设计的任务以及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以及建筑设计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的总结。本文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本文对研究该领域的人员有所帮助,若有不足的地方,恳请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勇宏.论建筑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J].科技与企业,2013,(04):126.
[2]张命贵,孔令香,马广建.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协调统一[J].中国科技信息,2013,(19):53-54.
[3]范鹏飞,赵政彪,徐秀丽.论城市建筑设计与历史文化的统一和谐[J].经营管理者,2014,(0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