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0 16:55: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脱贫攻坚实施意见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标对表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和群众认可度(“三率一度”)的评估要求,重点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加快推进各项扶贫重点工程实施,抓紧今年最后一百天,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工作,冲刺年度脱贫攻坚任务目标,确保帮扶的贫困村如期摘帽,帮扶的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实现已退出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二、组织领导
成立区农业开发脱贫攻坚“百日行动”领导小组,农业开发办主任同志担任组长,副主任、同志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综合科长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百日行动”的统筹协调。
三、行动步骤
脱贫攻坚“百日行动”分三步扎实开展,即:
(一)查找问题。10月15日前,对照今年目标任务找差距,理出问题清单,逐项研究完善政策举措,明确行动任务进度,落实工作责任。
(二)展开行动。10月16日至12月底前,集中力量补短板、抓重点、强弱项,冲刺完成今年脱贫攻坚各项任务。
(三)总结评估。12月底,迎接区级考核及省第三方评估、市预审核评估,全面检验评估“百日行动”开展情况,严格兑现奖惩。
四、主要任务
紧扣稳定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聚焦“三率一度”贫困退出指标,大力实施工作目标再聚焦、产业扶贫全覆盖、安居扶贫再精准、健康扶贫再提升、教育扶贫再对接、基础设施扶贫再对标、就业扶贫再加力、保障扶贫再衔接、社会扶贫再深化、资金投入再加大、舆论宣传再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再夯实等行动,推动脱贫攻坚再深入、再提升。(具体任务详见附件1)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贫困人口“挪穷窝”后的关键是“断穷根”。据平桂区扶贫办数据统计,2016年平桂区有贫困户13599户59523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2387户。通过调查,绝大多数扶贫移民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创业和就业可选空间小,工作和收入都不稳定。为有效解决扶贫移民就近创业就业,平桂区人社局以开展扶贫移民职业培训为突破口,让扶贫移民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创业就业的空间,增强就业创业资本。
2015年底,平桂区扶贫移民培训拉开序幕。为满足扶贫移民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平桂区人社局组织力量认真统计扶贫移民底数,了解劳动力状况和就业意向,同时调查了解平桂管理区现有企业用工需求底数,综合分析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与趋势,将扶贫移民和市场的需求有效融合,精准开设相应的工种进行培训,力促主观需要与客观需求实现“双赢”。截至2016年11月中旬,平桂区共开展扶贫移民培训班18期,开设的叉车、钳工、维修电工、摩托车维修、厨师、育婴员等培训工种适用性广,参训学员1310人,推荐到本地企业就业的学员463人,自主创业和劳务输出567人。
二、找准抓手,助力脱贫攻坚
(一)创办农民工创业园聚拢就业
平桂区紧紧抓住自治区农民工创业园建设试点项目落户的契机,充分发挥农民工创业园选址于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园规划范围内的优势,围绕“农民工+贫困户+老乡家园”三大特点,加大力度开展岗石生产加工“订单式”培训,以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有一技之长的贫困户就地创业,同时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园并吸收安排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对吸收扶贫移民就业达到35%以上的企业,平桂区在贷款贴息和技术改造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截至11月中旬,农民工创业园区已入驻企业13家,其中农民工创办(合股)企业有6家,建成开工投产的企业有8家,企业开工投产率为61.5%,吸纳就业人数960名,其中农民工有586名,占园区内就业总人数的61%。
(二)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鼓励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脱贫。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给予免费创业能力培训和创业指导等政策扶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给予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扶持,贷款额度最高达10万元,贷款期限两年,并予全额贴息。二是鼓励能人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凡能人创办的带领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按规定给予两年期限小额担保贷款并予贴息扶持。贷款额度按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经营项目、还贷能力、信用状况等具体情况确定。三是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对当年新增岗位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占用工总数1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规定享受社保补贴政策。截至11月中旬,平桂区人社局已完成创业扶贫小额担保贷款465万元,贴息20万元。
(三)提升就业服务效能
做好就业信息的宣传对接,对管理区企业缺工岗位进行统计分类,筛选出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平桂区就业服务中心派出工作人员将岗位信息送至贫困户家中,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意愿到企业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与意向企业取得联系,促其上岗就业。建立就业援助常态化机制。在辖区内常态化开展送就业、送援助服务活动,免费为贫困人口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帮助贫困对象不离乡土、在本土企业就近就业。
三、强化措施,狠抓政策落实
(一)加强组织协调
平桂区人社局党组高度重视移民精准扶贫工作,2016年初,成立了局农民工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和具体组织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局党组的部署,农民工工作办公室认真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乡村,宣传讲解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法规政策,引导鼓励移民贫困劳动力进行“实践+理论”订单式培训,努力提高其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平桂区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顺利进行。深入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开展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用工动向,积极组织移民、定点培训机构与企业进行沟通,明确移民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工种和专业,解决企业技能劳动力紧缺和移民的就业问题。
(二)整合培训资金
民愿我为――夯基础
三年前,武山县对于杨文轩来说,只是一个地名、一个符号;三年后,武山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让他魂牵梦绕、难分难舍。处在大山深处的改口村和康瓦坪村都是省国土资源厅的双联村,也是让他这几年激情燃烧的山村。“我来到武山工作的这三年,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感慨有感动,在大山深处的村子里,在双联扶贫路上,我经历了不一样的旅程、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
在选派任改口村第一书记之前,杨文轩就作为国土厅派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多次到村,主持编制了供水、道路硬化和土地整治等规划设计。 到改口村后,他坚持吃住在村,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改口的家家户户,踏遍了全村的一草一木。通过调研,对村里的班子情况、党员队伍建设、农民的生产生活、外出务工经商和民风民俗等一系列情况,都摸得一清二楚,为第一书记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口村300户1281人、康瓦坪429户1827人,两个村都是地处山区的纯农业村,没有企业,经济基础薄弱,改善基础设施、找准产业方向是首先解决的两大问题。
改口村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均耕地少,地块破碎,绝大部分为山坡地。2013年开始,杨文轩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亲自担任项目负责人带领专业技术人员翻山越岭,规划每一块田、布设每一条生产路,努力做到设计最优、资金最省、效益最好。两年来申请土地整治项目资金近500万元,整理土地3000多亩。全村的耕地由“三跑田”变为“三保田”,为下一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农民增收打下基础。
2015年,杨文轩调整到康瓦坪村担任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与有关单位积极协调,多方奔走,申请资金280万元,平整耕地近2000亩、修建沙化道路5公里。争取项目资金200万元,对21条主巷道和30条支巷道进行了硬化,开通、拓宽4.3公里村内道路,建成长55米的便民桥一座,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师生上学及大棚蔬菜运输等问题。去年,又积极申请立项了总投资450万元的响河沟险村险段治理项目。不到半年时间,巷道硬化了、自来水入户了,村级办公场所也拔地而起,乡亲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对组织的信任感增强了。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力学和省国土厅规划院院长冯永忠到村时村民们都热情的围在他们身边,感谢国土资源厅的帮扶,一名老党员说:“国土厅这两年做得比我们的先人还要好,后生的媳妇也好找了。”
民富我荣――建产业
路途再远,远不过燃烧的梦,现实再难,难不倒圆梦的心。驻村以来,他始终秉持实干精神,怀着谦虚谨慎、拜群众为师的态度,跟着群众学,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
“我们的第一书记攒劲得很,给村上办了好多事情呢”。乡亲们说,杨书记这人,整天就在他务作的大棚里劳动,像袁隆平一样搞研究呢。当初我们以为他只是来玩玩看看的,没想到竟然驻扎在村上,还种起了庄稼,全村人都被这个说着普通话的“村里人”服哈了!
在棚子里劳动的杨文轩,已经少了几分刚到武山时的学者气息,多了几分农村人的朴实和憨厚,泥巴沾满了裤腿,脸上黑乎乎的。看起来,这哪里是省厅来的干部,言谈举止间俨然一个正儿八经的“村里人”嘛。和他握手时能闻到身上的泥土气息、感受到厚实的力量。
杨文轩认为,村里一直有大规模种植架豆王的传统,这种露天蔬菜种植模式附加值比较低,亩均增收4000多元,相比大棚蔬菜效益低。他经常在想,能不能把塑料大棚搬到山上去,村里人都说,缺水、技术等等困难很多,搞不了。他带着疑问,请教了县蔬菜部门技术人员,大家实地看后,一致认为可以搞,缺水问题可以想办法解决。在技术人员的支持下,他自建了一个塑料大棚,种上了辣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每天亲自务做并做记录。
一个在省城坐办公室的人,在边远的村子里务起了蔬菜,还亲自建起了棚子,而且要把塑料大棚种到山上去,这是多少蔬菜专家们干了多少年还没解决的课题,他这个外行竟然要尝试,能行吗? 经过和村“两委”班子、群众代表多次的讨论研究,他提出了“蔬菜养殖打基础,核桃旅游鼓腰包”的村产业发展思路。
说干就干,杨文轩和群众一起改建山地日光温室140座,种上了西红柿、辣椒、黄瓜等反季蔬菜,全村蔬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40亩增加到380亩;建成核桃园1处,推广种植全膜玉米600亩、地膜洋芋300亩、党参200亩。组织村上的妇女和闲散人员开展外出务工,年均收入都在2.5万元以上。依托水帘洞景区,建成农家乐6家,年创收达10余万元。
后来看到群众的收入增加了,他这个第一书记的腰杆也直了,感觉也拉近了和村民心与心的距离,在一起的起早贪黑中,他眼中的群众越来越亲近。
康瓦坪村如何实现长远发展?杨文轩认为村里必须要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做支撑。在改口村,他鼓励大家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康瓦坪村地处高寒山区,发挥什么优势呢?在与群众交谈时,他了解到,康瓦坪村经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土地有很多,杨文轩和村里的群众商议,打算拿出一部分土地种植花椒树,今年建成200亩优质花椒园,明年再发展600亩,前期套种旱作正茬架豆,这样群众的致富门路又多了一条。经过研究,村上确定了林果业、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三大产业。
杨文轩想,有思路,还不行,还得有开阔的眼界,有发展的技术。他带上村里有养殖意愿的群众去陇南康县考察学习,又培训土鸡养殖技术,成立了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的当天,杨文轩自己带头投钱人股,明确到年终土鸡出栏时收回本金。他的行动,打消了群众的风险顾虑,带动了大家养殖的积极性。很快,各个土鸡养殖鸡舍修好了,1500只鸡苗入栏。
在杨文轩充满自信的眼神中,让乡亲们看到,土鸡变成了金凤凰。
一是攥紧拳头攻坚。聚焦脱贫攻坚重点区域,集中精力、集中资源打好攻坚战。研究制定《河北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方案》,针对全省10个深度贫困县、20个重点乡镇和200个重点贫困村,按照“一个目标、一位领导、一支队伍、一个方案、一套机制”的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目标。
二是瞄准靶向发力。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重点难点问题,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社保政策兜底、基础设施建设这四场硬仗,科学制定脱贫方案,全面落实帮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迈进小康社会。
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经研究,决定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 党组书记、局长
副组长:***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 党组成员、副局长
*** 党组成员、副局长
*** 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 员:各股室负责人及局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负责扶贫工作日常事务及综合协调工作。
二、扎实做好“一帮一联”工作
自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局领导班子认真抓好疫情防控及脱贫攻坚一帮一联工作。局主要领导到帮扶联系村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共6次,听取第一书记工作汇报4次,较好的了解了帮扶联系村的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局其他领导分别带领4名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村开展疫情防控及协助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共计指导项目建设4个,指导复产复工2次。
积极组织各帮扶联系人认真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利用单位微信群,QQ群等方式方法组织好帮扶干部做好本年度帮扶工作计划,按要求做好受疫情影响产业统计工作。积极宣传防疫知识和就业政策,积极推动各帮扶对象利用疫情防控期间发展农业生产,截止3月2日,***村共计发展养鱼10亩,创新发展产业15亩,新种经济林木65亩;创新发展产业 亩,新种经济林木 亩。较好的做到了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两不误。
疫情较轻的村委,有序组织驻村工作队员、帮扶干部在协助贫困村、贫困户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指导制定脱贫发展计划,落实扶贫政策和项目,保证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疫情形势严峻的村委,要积极创新帮扶方式,采取电话、微信等方式开展帮扶和疫情指导。
三、抢抓时效恢复生产
利用抓项目建设的优势,在疫情防控期间超前谋划指导**村做好2020年项目建设各项前期准备,指导**村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做好项目建设及复工复产各项准备工作。2月24日,***建设项目顺利复工;3月3日***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工程项目前期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项目的复工开工建设,为顺利完成今年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汇报的题目是《以机制为基石,以行动促成效,确保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今年以来,在省市医保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医保扶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重大民心工程、重要基础支撑,按照《×市医保扶贫工作方案》要求,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倾力打造医保扶贫“××做法”。目前,我县×年度低保人员×人已全部参保;特困人员×人已全部参保;按脱贫享受政策管理人员共×人已全部参保,确保贫困人口实现参保×%全覆盖。
一、畅通“信息链”,构建“数据网”,夯实第一基础。
前期基础工作做得好、底子打得牢,后期参保核对、动态调整过程中,就会明显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坚持把基础信息作为第一道关口,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信息比对机制、审核报批机制、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准确。
一是打破信息壁垒。联合县扶贫数据信息专班,积极主动与民政、公安、残联等部门对接,核准我县贫困人口人员明细,将各部门提供的人员明细发送至各乡镇(街道),由乡镇医保所和民政办、扶贫办所掌握的贫困人员明细做初步对比,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共用。
二是实行动态管理。对全县医保扶贫工作情况统计分析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反复比对各类人群数据库,沟通县乡村三级和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医保数据进行核准,为参保人员标识低保、五保和精准扶贫等免缴费认定信息。
三是严格申请审核。上一年度×月×日前各乡镇报送精准扶贫认定信息申请,我局对各乡镇报送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审核通过人员做扶贫标识,确保参保人员次年正常享受医疗保险报销待遇。
二、坚持“三步走”,定期“回头看”,形成“闭合”环路。
第一步:对贫困人口进行参保初筛。针对贫困人口信息动态调整,将新增脱贫享受政策人员、即时帮扶人员、低保、特困人员及时纳入医保扶贫的保障范围。
第二步:经第一步初筛问题整改后,再次导出整改后我县×年度医保系统内所有免缴费人员明细与精准扶贫标识明细,与扶贫信息专班提供的人员明细、进行二次校对、交叉对比,在再次校对的过程中又发现一类新的问题,精准扶贫人员个人缴费的已退费完毕,但免缴费认定个别人员存在漏做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是采取即时补做免缴费认定。
第三步:整改完以后,我们第三次导出整改后我县×年度医保系统内所有免缴费人员明细与精准扶贫标识明细,与扶贫信息专班提供的人员明细、进行第三次校对、交叉对比,将比对结果再及时反馈给县扶贫数据信息专班,形成了“闭环”管理的模式。在“三步走”的过程中,我们每一步都进行了“回头看”,将“回头看”工作贯穿于整个“三步走”的过程中,进行查缺补漏,纠正偏差,进行“对症下药”、进行“精准施策”。
三、破解“新难题”,提升“精准度”,巩固工作成效。
通过对增减人员明细进行反复校对、交叉对比,我们及时梳理工作中发现的×个方面的问题,逐一制定了解决方案:
第一,对贫困人员失联的:与县扶贫办、公安局协调、与失联家属家属进行沟通,对因失联人员不符合公安局系统的注销户口人员、家属表示不放弃寻找的,我们为其继续保留医疗保险扶贫待遇,确保失踪人员返回后能继续享受待遇。
第二,对贫困人员死亡、精准扶贫人员脱贫不享受待遇人员、低保、特困人员取消待遇的:根据扶贫办提供的死亡信息,与殡仪馆提供的死亡数据再次校对,死亡人员做医疗保险参保中断和标识中断处理,标识中断于死亡的月份,保障死亡之前的医疗扶贫待遇正常享受;脱贫不享受待遇人员名单(含低保、特困取消待遇人员),做标识中断处理,但是免缴费认定保留,确保脱贫不享受待遇人员当年度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正常享受。
第三,对精准扶贫人员在县外参保的:首先与本人或家属进行沟通,向其宣传医疗扶贫待遇。选择回××县参保的,我局立即与其参保所在地医保局进行协调,在当地医保局完成退费后,我县及时进行免缴费认定和扶贫标识。对于经乡镇工作人员协调、包村干部沟通宣传扶贫政策后,依然自愿放弃回××参保的人员,我们请其提交自愿放弃医保扶贫待遇承诺书。
第四,对贫困人口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目前,我县精准扶贫人员有×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我们已汇总形成台账,定期进行核对,一旦其职工医疗保险中断,及时为其参加居民医保。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继续坚持精准扶贫工作方针,以县委、县政府总体脱贫攻坚实施意见为指导,以解决贫困群众温饱、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努力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扶贫标准,扎实开展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措施,努力实现扶贫对象稳定脱贫的工作目标,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村情民况
村位于东临镇政府往南20公里,为本镇最南边行政村,205国道、高速公路贯穿该村,辖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50户,1940人,耕地面积1026亩,林地1942亩。有公益林、成材林、灌木林、毛竹、喏叶、茶园等;水田面积近千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林业、茶叶、箬叶、毛竹、养殖业等。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77人,2015年脱贫10户25人,2017年脱贫10户15人,2018年已脱贫17户37人。
三、贫困原因
一是资金紧缺,缺乏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土地贫瘠,产出不高,无支柱产业支撑,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部分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又不学技术,缺乏市场经济效益观念,不懂赚钱途径和经商理念,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赚取低廉的劳动报酬。三是因病、因残、年老体弱人群较多。
四、帮扶举措
一是积极保障财政投入。认真研究上级出台的各项扶贫支持政策,加大与省、市财政工作衔接、汇报力度,积极为扶贫联系点争取扶贫开发项目,加大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二是对因病、因残、年老体弱致贫的贫困户,重在生活救助。帮助其申请医疗扶贫、民政救助及子女教育资助等,在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上门走访慰问,并发动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其进行捐助。
三是对缺技术、缺资金致贫的贫困户,重在产业扶持。联系县农委和人社局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免费到村里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发动种养殖大户到村传授经验,提高贫困户致富技能。对有脱贫愿望又缺资金而无法起步的贫困户,帮助他们落实一些种养殖等投资少、见效快的生产项目,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明确“靶向”,制定出台“1+11”攻坚方案。按照全县“一盘棋”的系统思维,制定出台以扶贫攻坚实施意见为总纲,以贫困村“销号”、贫困人口“越线”、第一书记选派、集团帮扶、驻村工作队、目标考核、资金整合、项目建设、“三留守”和残疾人关爱、乡村旅游发展为配套的“1+11”扶贫攻坚方案。
树好“靶标”,建立精准脱贫攻坚规划体系。全面深入查找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致贫因素,找准贫困“病因”。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原则,精心建立县、乡(镇)、村、户融合配套的脱贫攻坚规划体系,精准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人口素质提升等各类扶贫攻坚项目2631个,为全面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出了根治“药方”。
圈定“靶场”,启动实施十大扶贫攻坚行动。按照“结合县情、整合资源、融合推进、竞合发展”的原则,制定出台扶贫项目资金整合政策并分解下达目标任务,整合集聚各部门、各行业、各扶贫集团的各类扶贫项目资金16.375亿元,并集中投向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扶贫搬迁、旅游富民、特色产业、精准到户、社会救助、教育扶贫、社会扶贫、基层建设“十大”扶贫攻坚行动项目建设,着力建构了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聚集、向贫困户聚焦”的精准发力格局,不断形成项目资源的融合驱动优势。
锁定“靶心”,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围绕两年脱贫“摘帽”的攻坚目标,按照“县级统筹、乡镇落实、工作到村、责任到人”的原则,将“十大”攻坚行动和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县级各单位部门和各扶贫集团,并层层签订脱贫目标责任书和脱贫攻坚承诺书,建立完善了“不脱贫困帽、就脱乌纱帽”的目标考核机制。按照“市管领导干部定点联系一个乡镇、帮扶10户贫困农户,县管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个贫困村、帮扶5户贫困户,科级及以下干部帮扶2-3户贫困户”的对接帮扶方式,实现了26个乡镇、75个贫困村和1.6万户贫困户对接帮扶的全面覆盖,并督促每一名帮扶干部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并立下了限期脱贫“军令状”。
制定 “硬举措”
结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1+1+13”政策体系,按照“双向对接、量身定制、精准扶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武隆县制定出台了“5+19”的扶贫攻坚政策体系。
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补助政策。加大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扶持力度,将建卡贫困户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补助标准由8000元/人提高到1万元/人;对县内转户进城安置的按照7000元/人,整户转至县外的按9000元/人的标准进行补助;对291户深度贫困的无房户和窝棚户,按照5万元/户的标准予以兜底解决;对农村C级危房改造的建卡贫困农户,给予7500元的危旧房改造补助,对D级危房改造的建卡贫困农户给予21000元的危旧房改造补助,确保在两年内全面消除无房户、窝棚户和危房户。
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全覆盖政策。制定出台产业扶贫到户政策,促进产业扶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方式转变。对贫困户借款发展产业项目的,给予5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贴息;对贫困户发展种、养、加产业项目的,按照每户1500元的标准给予种苗、种畜和加工机具补助;对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的,按照每个床位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达到三星、四星、五星标准的,则分别给予1至3万元的奖励。
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政策。开展建卡贫困对象重新识别确认工作,制定出台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兜底覆盖政策,对不具有开发和脱贫能力的孤寡、老弱、病残等“能力性”贫困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覆盖范围;将因灾、因病导致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户给予1万元以下的特殊困难救助金;将全县“三留守”和残疾人员,全部纳入关爱行动覆盖范围,对孤儿和困境(失依)儿童,每人每月给予600元生活补贴,对60至100周岁的失能留守老人,每人每月补助100至300元的老龄津贴,以确保他们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上都能得到有效救助。此外,对购买城镇商品房、购买家用汽车、入股经商办企业、财政供养人员等已实现脱贫的四类建卡贫困对象,则全部终止相应的扶持政策。
教育培训扶贫资助全覆盖政策。制定出台教育培训扶贫资助政策,预算设立县级财政专项助学基金,将国家和市上教育扶贫对策未能覆盖到的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列入资助覆盖范围。对正在上大学和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子女,按照每人每学年3000元的标准进行资助;对就读中、高职的贫困家庭学生,分别按照每人每学年2500元、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对贫困家庭幼儿、孤儿、残疾儿入园实现资助全覆盖。
扶贫保险精准到人全覆盖政策。将全县所有建卡贫困人口按照28元/人的标准,全部纳入小额意外伤害保险覆盖范围;按照每人2元的标准,将全县建卡贫困农户全部列入自然灾害公众意外险和房屋保险覆盖范围;对患重大疾病的建卡贫困户和“两癌”妇女实施特殊医疗救助;按18元/人的补助标准,将18周岁以上的建卡贫困人口全部列入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范围,最高报销额度为20万元。
开辟 “新路径”
武隆县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县委、县政府确立的“4+2”战略目标,坚持按照“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并重、扶贫开发与生态旅游同步推进、扶贫开发与电子商务互联互通、扶贫开发与要素股权互融互促”的原则,着力开辟以“四个+”为载体的融合驱动精准脱贫与持续发展路径。
“生态+精准扶贫”引领脱贫发展新方向。启动实施生态修复攻坚行动,整合林业、水利、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项目资源,扶持引导贫困村和贫困农户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保护林、水土保持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结合发展特色林果、高山茶叶、中药材等长效产业项目6.5万亩,带动1.2万建卡贫困农户实现了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按照生态搬迁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的原则,整合生态扶贫搬迁、最美乡村建设、特色效益农业等各类项目资金,着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当年搬迁、当年修复和产业配套工程,有效实现了建设项目的当年修复率达到100%。结合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引擎驱动,整合最美乡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乡村旅游发展等各类项目资源,切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和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及村庄绿化美化力度,既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如:白马镇豹岩村天尺坪将高山有机茶叶产业、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最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项目进行深度融合,合力打造出了全市唯一的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品牌,有效带动贫困农户通过发展茶旅融合生态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和脱贫致富。
“旅游+精准扶贫”打造脱贫发展新引擎。依托武隆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引擎驱动,按照“农旅融合、文旅互促、点线结合、示范引领、全域发展”的思路,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重点围绕旅游景区周边、旅游环道沿线、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等区域,合力打造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避暑养生”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扶贫示范线路3条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点)10个。落实用地支持、投资融资、资源整合等各类保障性政策举措,扶持贫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业和稳定就业。目前,全县已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客接待户1695户,2015年接待乡村游客330万人次,收入突破3.5亿元。如:双河乡木根村的建卡贫困户贾万春、王小明通过扶持发展农家乐,仅当年夏季两三个月就实现接待收入10余万元而一举脱贫。
“电商+精准扶贫”搭建脱贫发展新平台。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打造线上商品品牌、建好线下产品基地、构建电商配套体系、推进产业互融互促”的原则,包装推出羊角豆腐干、羊角老醋、仙女红茶叶、芙蓉江野鱼、土坎苕粉、野生蜂蜜、汉平蜜柚、猪腰枣等20余个品牌产品,不断延伸线上商品供给链条。围绕扶贫与农业6条精品示范线路和49个产业示范基地,合理布局和精心培育了乡村旅游、绿色蔬菜、有机茶叶、特色林果和配套加工等绿色产业体系,同时按照1500元/户的到户补助标准,扶持建卡贫困农户参与线下产品基地建设与发展。加大电商平台扶持发展力度,建成3个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扶持发展农家店146个、农资店61个和电子商务企业400多家,不断完善电商发展平台功能,着力畅通产业基地与市场终端的连接通道。如:和顺镇海螺村的残疾贫困户张永红通过发展电商,不仅实现了每年20万余元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帮助当地农户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和日用商品购买难的问题。
“资源+精准扶贫”激活脱贫发展新活力。按照“面向市场化、要素股权化、经营集约化、发展链条化”的原则,引导贫困农户将土地、林地、闲置房产、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通过股权量化方式与市场主体进行捆绑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管理分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如:双河乡在发展高山蔬菜产业过程中,扶贫龙头企业渝蔬农业公司通过吸收农户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方式,吸纳400余户菜农共同建立了“股权量化到户、质量终端负责、利益终端分配、农企互利共赢”的要素资源股权捆绑经营模式,有效带动264户贫困农户实现脱贫致富。
奖惩“双向制”
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认真落实中、省、市、区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部署,以“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为基本要求,以“六个精准”(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为努力方向,以“五个一批”(产业培养扶持一批、能力提升就业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重大项目带动一批)为重点内容,整合资金资源,扎实推进贫困村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环保、卫生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农户创新创业,加快贫困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二、工作内容
(一)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坚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脱贫攻坚目标,制定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销号工作方案,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整合资源力量,补齐达标短板,确保如期完成剩贫困人口脱贫目标。
(二)加强脱贫监测预警。对脱贫监测户和户边缘户适时开展监测,逐户制定巩固脱贫成果方案,定期分析情况,落实各项措施,加大帮扶(助)力度,确保稳定脱贫。定期对脱贫不稳定人口进行监测预警,每月摸排并建立监测台账,切实提高脱贫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常态化开展发生贫困人口和贫困边缘户摸底工作,将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对象,将贫困边缘户纳入帮助对象。
(三)扎实推进专项扶贫。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科学规划道路建设项目,根据退出村实际情况,分类别、分区域对脱贫人口、退出村开展差异化、精准化扶持。
(四)抓好住房安全保障。通过集中培训、集中组织的方式,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摸清住房安全保障突出问题,对存在安全鉴定不准确、危房改造不彻底、住房功能不完善、偏房质量不安全、改造意愿不稳定等问题逐户制定措施,今年6月底全部完成整改销号。
(五)抓好饮用水安全保障。全覆盖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安全饮用水保障情况,重点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量、水质是否达标,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对存在季节性缺水、水质不达标和已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的贫困人口又出现饮水困难的逐户制定措施,今年6月底全部完成整改销号工作。
(六)抓好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加强排查贫困户各类政策落实情况,整合资源力量,及时对标整改。教育扶贫政策方面。继续落实控辍保学“六长责任制”,对因病、因残不能到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子女,全面落实送教上门政策,确保贫困户家庭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落实省外就读学生资助、义务教育“三免一补”、贫困中高学生“雨露计划”等各类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学生资助实现应助尽助。健康扶贫政策方面。继续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财政补贴政策,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十免四补助”和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确保县域内住院自付费用占比不超过10%。持续开展慢病认定,提高慢病政策知晓度,确保县域内慢病门诊个人自付费用占比不超过10%。完善贫困群众健康档案,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七)抓好数据质量核实核准。按照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录入要求,开展部分村数据质量剖析,抓好培训,采取大排查的组织方式和录入方式,全面摸清建档立卡和项目库建设数据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的问题,核实核准整改到位。加强数据统计监测,确系统数据、帮扶手册、明白卡与扶贫对象实际情况“四个一致”,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根据中、省安排部署,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普查,重点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获得帮扶、参与扶贫项目情况,村级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精准帮扶、资料归档等内容做好普查准备,做到脱贫攻坚过程清楚、结果真实,确保脱贫攻坚全面普查过关过硬。
(八)抓好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按照镇村申报需求、部门踏勘规划、会议集中审定程序,统筹安排扶贫道路建设项目。对扶贫道路项目顺排工序、倒排工期,坚持每月调度,落实主管部门一线指挥督战、实施单位一线主战推进机制,全面加快项目进度,严把项目质量。优化资金拨付和报账流程,健项目评审、竣工验收、财务决算机制,确保年度支出进度达到95%以上。
(九)抓好各类问题整改。抓好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和“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回头看发现问题彻底整改,抓好脱贫攻坚年度成效考核、巡视巡察督查、审计监察、绩效评价等各级反馈各类问题整改,梳理台账,落实措施,明确时限,逐条验收销号。
(十)严格驻村和结对帮扶管理。加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管理,对能力不能胜任、履职不合格及时调整召回,同时加强干部结对帮扶的动态管理,根据人员变化及时调整更新,确保所有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局成立了精准扶贫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属各单位、机关各股室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精准扶贫日常事务。
二、整合专项资金,开辟整村扶贫新渠道。以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为抓手,把分散式的扶贫变为集中开发、把单项工作变为全面推进、把“单兵突击”变为“打好组合拳”。按照分级负责、有序推进的原则,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较差的29个扶贫重点村启动整村帮扶工程。多渠道策划、包装、捆绑帮扶项目,积极协调财政、交通、农业、水利、电力、国土、城建、教育等涉农项目资金,加快贫困村环境整治、地质灾害防治、电网改造升级、通信网络等项目建设,不断强化发展机体,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