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活动竞赛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2 09:52: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活动竞赛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心理活动竞赛总结

篇(1)

职业技能竞赛是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为一体、综合要求较高,个体参赛集体共荣的比赛,既检阅参赛院校教学成果,又展示学生们职业态度及综合素养。众所周知,体能状况、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是决定参赛选手竞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为此,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赛前的技能训练方案应重在巩固、提高参赛选手的体能、专业素养,并把心理训练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其中,有助于调节紧张心理,控制竞赛节奏,获取佳绩。

一、参赛选手的心理特征

职业技能竞赛是选手独立应用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完成特定生产任务,以产品质量(各单项分数之和)定胜负的活动。随着各院校技能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竞赛过程中选手完成任何一个单项,获取该项分数都与竞赛心态密切相关。

1.操作动作感知加工过程的心理特征

工具钳工竞赛包含划线、锯割、锉削、孔加工、螺纹加工、锉配、装配等各项操作,选手们在看懂图样、检查来料、制定正确的加工工艺后,应用这些操作对工件进行加工时都能准确地感知和判断自己或对手的加工过程、加工进度或加工质量等情况。

2.注重每个操作项目得失的心理特征

工具钳工竞赛是由各个单项操作完成的,但这些单项操作是彼此关联的,某个单项操作失误,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配合及装配,它对选手各项操作的加工精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竞赛中,来自自身的诸如个别项目加工精度超差、加工进度比别的选手慢、体能下降等干扰因素甚多,若无法保证各单项的加工精度,很快就会影响平静的加工心态,操作水平将发挥失常。因此,稳定地控制加工精度是参赛选手必备的心理特征之一。

3.情感意志的心理特征

竞赛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体能的下降,身体都要忍受。特别是竞赛的最后时刻,加工进度慢于预期,而选手正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中,要用更大的体能、更快的速度、精准地完成配合及装配,技术水平已不是最为重要的,而选手的坚强意志品质则成为取胜的关键。

二、影响选手竞技的主观心理因素

一是个人情绪不稳定。当自己的操作项目得分时,士气大增;若出现失误时,变得小心谨慎,放慢加工进度,害怕再次失误。结果情绪波动较大,影响水平发挥。

二是害怕对手。总认为对手实力很强,竞赛还没开始心理上就先输给了对手。

三是想赢怕输。在遇到训练内容与竞赛内容一致的大好形式下,拿奖的情绪激增,结果加工失误增多,造成主动丢分的局势。

四是赛前失眠、焦躁不安,情绪过度紧张,思维混乱,缺乏竞赛信心。

五是易受对手加工工艺的影响,临时改变加工方法。

六是在锉配的关键时刻急于求成,不进行必要的检测,盲目锉削,盲目敲入,使锉配间隙超差。

三、影响选手竞技的客观因素

1.训练水平和加工经验

训练分单项训练、典型工件综合加工训练、复杂工件加工训练,通过训练提升技能水平,丰富加工经验者,竞赛中自然产生愉快的增力情绪;反之产生减力情绪。

2.赛场内环境的干扰

对领导巡视考场,记者录像、拍照,监考巡视等场面一时难以适应,选手技能水平的发挥将受到很大影响。

3.对抽选的工位不适应

选手对抽选工位的过度敏感,将严重影响到技能水平的正常发挥。

四、心理训练及其作用

1.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对大脑或心理进行的专门化训练的过程;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对选手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形成选手良好心理状态的过程。

2.心理训练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心理活动水平和控制心理活动的强度。提高心理活动水平,选手就能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积极参与思考;就能对心理活动强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达到能进行自我控制的目的。为此,在技能训练中,教师鼓励选手对每一训练课题要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认识水平,完善加工工艺,娴熟技术动作,实现身心力量的平衡。

(2)有助于提高情绪调控能力。选手比较突出的情绪问题是在竞赛时的过度紧张,以及有害怕、消极的心境等。通过在训练过程中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有效地解决这些情绪问题。

(3)有助于选手增强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薄弱是一些选手在竞赛中失利的原因之一,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对选手的心理训练,既改善他们体质,又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

(4)有助于选手掌握和完善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形成一般是通过选手反复多次的身体练习来实现的。如果把表象训练与身体练习结合起来,更有助于选手掌握和改进相应的操作技能。由于心理练习基本上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等方面条件的限制,而且身体几乎不会产生疲劳,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广泛采用。

(5)有助于选手消除身心疲劳和心理障碍。在训练和竞赛中,由于操作失误,选手往往会造成心理疲劳、操作感觉迟钝等心理障碍,对此需要采取心理恢复措施。实践表明,大强度的训练后,做1~2小时的放松或自主练习等心理训练有利于恢复身心的疲劳。

五、工具钳工竞赛选手心理训练的方法

工具钳工竞赛选手的心理训练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训练和个性特征的训练,以及记忆和注意的训练等。

1.平时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

(1)体感、知觉的训练。以强化锉削加工训练为例,在45号钢100mm×100mm×10mm的四方体上,以任一面为基准,按尺寸递减的方式划上99、98、97、96等尺寸线,用300mm的板锉,横向锉削加工上述尺寸,要求:①尺寸达“基本尺寸±0.02mm”;②平面度达0.02mm;③对基准平面的垂直度达0.02mm;④表面粗糙度达Ra≤3.2μm;⑤每个尺寸的加工时间为15min。通过锉削尺寸加工练习进行体感训练,选手熟悉材料的性质;明确每加工0.01mm,需要几个锉削行程,进行知觉训练,选手掌握锉刀的性能,促进“人与材料、锉刀”和谐统一。 此法可应用于基本功强化训练中。

(2)集中注意力的训练。选手学会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受任何外来刺激的影响和内心杂念所分散,合理控制心理活动的强度。指导教师平时注重加强学生场内的抗干扰训练,请学校的领导经常检查选手的训练情况,请一些陌生的教师盯着看选手们的操作,使选手适应赛场领导巡视考场,记者录像、拍照,监考巡视等干扰环境,集中注意力,发挥出平时练习的技能水平。

(3)心理演练。使选手通过对典型工件操作步骤的想象或回忆,在脑海中形成准确的加工过程表象,同时,遇到复杂的工件,按“举一反三”的分析思路,一个复杂工件是由几个简单工件组合而成,要善于把复杂工件拆分成若干个典型工件来加工。这样,通过简单而准确的加工过程表象暗示,在想象中完成了加工的过程,到了真正的加工,选手们就得心应手了。此法主要用于加工工艺的

确定。

(4)培养意志品质的训练。指导教师在训练中,根据选手的承受能力,不断地变换增加训练的强度及难度,并通过说服教育、榜样作用、自我命令等,要求选手按要求完成。在选手疲劳的状态下,可采用减少训练量、降低难度方式来鼓励选手坚持到底,完成任务。这样既保持了选手一定程度的心理紧张,又培养了选手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5)设置情境目标的训练。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设置相应的情境(如锉配的最后时刻或提高加工速度),有意识增加任务的难度,让选手在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更为自信,有效消除自卑挫折感,从而养成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挑战的良好意志品质。

2.临赛前心理调节训练方法

(1)模拟竞赛。通过2~3次模拟竞赛练习,帮助选手做好参赛心理准备。例如,预先出好几套模拟题,组织选手们模拟竞赛情境进行竞赛。

(2)有备而来,从容应对。做好考前工量具的准备:量具要检验核对,测量时要注意控制测量力;锉刀规格要齐全,质量要高(最好选用进口锉刀),为方便锉配时的清角,还要选择锉刀进行修磨3°~5°的斜角;为避免因锯弓不正产生的锯割歪斜,最好选用进口的强度高、平直的固定锯弓,同时,为减少更换锯条的次数,以节约时间,建议选用双金属锯条;将各种规格的钻头修磨成形,并进行试钻;铰刀也要研磨,确保尺寸及表面粗糙度;其他的均按工量具清单准备。

(3)赛场心理适应训练。这是促进选手与竞赛环境之间保持心理协调的心理训练方法。充分利用组委会提供适应考场的机会,进行适应场地、设备、工位的训练,包括适应食宿生活的训练。

3.赛中心理调控的方法

(1)自我暗示。选手在赛时出现情绪不稳定或体能下降时,要用自己的思想和激励词语对自我的心理施加影响,激励自己,放松并稳定自己的情绪,坚定自信、奋力拼搏,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之中。

(2)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当选手在赛场内遇到诸如领导巡视考场,记者录像、拍照,监考巡视,想赢怕输等内外因素刺激时,运用深度呼吸的方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将要完成的竞赛中。

篇(2)

在现代足球比赛中,影响裁判员判罚准确性的因素有很多。而在众多因素中,裁判员的心理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足球比赛场地大,比赛时间长,从准备工作开始到现场执行裁判工作,裁判员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高度敏感、高度兴奋和高度紧张的状态,裁判员必须努力控制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灵活地运用规则,解决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裁判员的心理状态,旨在有效促进裁判员能自觉、随时、有效地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巩固和发展有助于执行裁判工作的积极性心理活动,如沉着、专注、自信、坚定等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意

志品质,提高在各种不同比赛环境中的自控能力、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

一、足球裁判员的心理素质与判罚的关系

裁判员心理的稳定性与其判罚的准确性有紧密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者研究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行为和心理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心理支配行为,行为反映心理,提高心理素质也就能提高行为素质。将其运用到足球比赛中,裁判员的判罚是在运动员、观众和媒体注视监督下进行,来自运动员及观众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都可影响裁判员的判罚心理,如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判罚结果。足球裁判员的心理素质与判罚的准确性密切相关,提高足球裁判员的自身心理素质可以极大地提高判罚的准确性。

二、影响足球裁判员判罚的心理素质因素分析

影响足球裁判员判罚的心理素质因素多种多样,意志品质、注意品质、准确的时间空间感觉、思维反应能力及气质与性格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裁判员的判罚产生影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判罚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所在,判罚的众多心理因素不是单独存在于判罚的过程中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是在以规则为依据的前提下而存在的积极的心理活动,可以体现裁判员的实际执法能力水平。

(一)意志品质分析

裁判员的意志品质是以他的主见性和自信心为基础的,对已经作出的正确判罚,无论运动员怎祥用假象迷惑,或者有倾向性的观众干扰,裁判员都不能丝毫动摇自己的判罚的信心,否则就无法贯彻执行规则,难以实现裁判员应有的职责。对因比赛紧张激烈、球队攻防转换速度快、自己体能下降等主、客观的原因造成的裁判失误,出现有争议的判罚,或是“漏判”、“错判”、“反判”现象时,可能会遭受来自队员、教练员、主场球迷的指责、谩骂,甚至是围攻,裁判员要用坚强的意志品质来消除、克服来自外界与自身的各种压力,提高抗干扰的承受能力,确保执裁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注意品质分析

注意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开端,没有注意其它心理活动就无法进行。一个裁判员要想在临场执法中获得理想的判罚效果,就必须很好地把握注意的紧张度,自始至终保持宽广的注意范围、持续的注意稳定性和良好的注意转移能力。

(三)准确的时空感觉分析

准确的时空感觉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感觉,比赛中人和球在广阔的空间迅速运动,瞬息之间千变万化。因此,足球裁判员必须根据场上的实际情况,了解双方的技战术变化、队员的跑动配合,球的飞行路线和落点,机智地选择最佳的跑动路线,调节奔跑速度,使自己处在最有利的观察位置和最近的判罚距离。

(四)思维反应能力分析

由于足球运动速度快的特殊要求,所以从事足球运动的裁判员操作思维能力要强于常人,但不是说足球裁判员需要的只是操作思维。实际上,在足球竞赛中逻辑分析思维能力同样重要,这就要求裁判判断思维过程有极快的速度,才能适应场上快节奏的情况,不是在球场上盲目判断,而是根据场上的变化灵活机动,一定要有预见性地作出判断。

(五)气质与性格分析

足球比赛竞争激烈的气氛对人各方面的刺激都很强烈,同时足球运动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运动,球场上的攻防变化,战术与队员之间的行动配合始终处于种迅速变化之中。足球运动的这一特点,要求足球裁判员神经活动类型最好属于活泼型与安静之间的混合类型。相对气质来说,就是属于多血质与粘液质之间的中间型。足球裁判员应当具有的性格类型特征是理智型和意志型,具有理智与意志型的裁判员,才最善于控制情绪和稳定处理球场上的各种突发事件,始终如一地执行裁判法规。

三、培养足球裁判员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足球裁判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执法水平的必要条件,但培养裁判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裁判员除了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外,还应该注意陶冶情操,完善心理品质。裁判员应向有关的运动心理专家进行咨询,帮助自己进行运动心理技能训练,以提高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技能,放松技能和运动表象技能;也应在长期的裁判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自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一)培养足球裁判员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1.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足球裁判员意志品质的培养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自我心理调节和对动作的判断与控制能力。裁判员在判罚过程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而内心的稳定和克服困难的斗争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一特征发展得不好,其他个性特征将失去原有作用,甚至会导致消极因素的产生。所以,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确定是完成执法任务的关键所在。在日常训练中,应加强对自己进行意志品质的训练,以提高意志力。

2.注意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提高注意的范围。足球比赛攻防转换速度很快,不良行为真假难辨,犯规动作隐蔽,裁判员的注意力不能只在控球队员身上,而要根据有利原则进行判罚,注意观察面,重点观察点,点面结合才能提高注意的范围。其次要提高注意的稳定性,这是评定较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考验。在执法过程中,注意能力接近某一水平上,对判罚的尺度,应统一到底,对双方的判罚要均衡,不然难以控制比赛局面,造成不良影响。另外,要提高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特别是在罚球区内不仅要注意犯规的判罚,还要注意助理裁判员的旗示,力求自身跑动选位的正确性,合理地分配注意力和转移观察角度,便于准确地判罚。

3.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指善于全面、深入、正确发现事物的各种典型特点的能力,即对事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攻方队员带球疾进到罚球区附近,直接对守方球门有威胁时,守方防守更凶猛,动作更隐蔽,此时裁判员的跑位要及时,观察要敏锐,才能做到正确地判罚。只有提高观察的视野和广度,才能把握好有利无利的原则,才能充分体现判罚的对等原则。

4.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良好思维能力是迅速判断场上情况的前提,只有积极思考,才能很好地执行规则的精神,才有准确的判断。裁判法规提倡的裁判员要拥护,规则禁止的裁判员要制止,注意区分犯规的性质,要立即做出判断并提出解决的手段。例如罚球区内有犯规出现时,是鸣哨或是给有利手势,裁判员瞬间要做出判断,否则会影响比赛的进行,这是思维能力的表现。总之,思维是执法的前提,也是判罚准确性的前提,赛场上所有队员的行为和发生的事,都需要裁判员在短时间内积极思考,思维敏捷地把规则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互结合,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控制好全场比赛。

5.保持良好的情绪。

情绪是客观事物引起的,是对这一事物的心理反映所持态度的体验。积极的情绪,使裁判员的反应迅速,判断正确,不拖泥带水。在执法过程中,判罚的情绪受多因素的干扰,其中裁判员在发生错判、漏判、反判时,情绪变化起伏较大,往往不能从失误中调整过来,结果又造成新的错误,对“判”与“不判”产生犹豫不决的现象,就会对比赛执法信心不足或失控。总的说来,裁判员要学会控制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到下面的比赛中去,减少判罚失误,更不能感情用事,脱离规则的指导,要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裁判员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前提,做好赛前的准备工作,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控制好情绪,才能提高判罚准确性,把一场比赛的裁判工作圆满完成。

(二)培养足球裁判员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

1.积极预防和调控心理健康问题。

裁判员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应该针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事先加以防范,注意心理健康,不要等心理问题出现后才去调整和调控。裁判员应该经常反省自己比赛前或比赛中可能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应该采取哪些策略加以预防和调整;也可以经常设想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具体情况,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这样场上遇到问题时才不会不慌不乱;还可以有意识地、系统地回顾自己在某场比赛中的个体表现,必要时可以借助比赛录像,帮助自己总结心理上的得与失。与此同时,总结每一场执法工作,应始终有一种公平竞争的心态,排除杂念,积极开动思维,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困难不畏惧。既要敢于肯定自己的长处,又要克服某些短处。

2.坚持系统和长期的执法训练。

调节、控制自己心理缓和行为的能力,同任何运动技能一样,要达到运用自如、炉火纯青的地步,必须经过千百次的系统练习,才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发挥效力。裁判员在执法实践中,应努力寻找自我心理调节和控制的有效方法并长期坚持用这些方法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整,积极巩固已有的冷静、沉着、自信、专注、坚定等心理因素,排除和克服焦躁、慌张、迟疑、涣散等消极的心理现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有效地提高自控能力、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必要时也可以系统地进行一些心理技能训练,裁判员的心理训练包括:有目的地进行足球技战术理论的专题讨论;实践中的执法经验;战术与心理状态的有机结合;在不同比赛环境下对异常情况的适应能力;在顺境或逆境中加强自我暗示,增强必胜信念;不断地克服惰性,陶冶情操,从而达到理想境界。

3.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持之以恒的精神。

同任何技术能力的提高一样,心理调控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裁判员不应该试图一次性地解决所存在的所有的心理问题,切勿急躁,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常识,充分了解人类感观、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逐步培养自己的“稳定的、恒常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执法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葆沽.足球竞赛规则[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国足球协会裁判委员会.足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分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篇(3)

中图分类号:G804.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069-02

Psychological Training in Use of Field Application//Wu Ronggang

Abstract The author from real field events, for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becaus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lead to match errors for i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summarizes and generates a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in Pre-competition Psychological Training for the five phase of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Key words track and field competition; psychological training; mental activity

Author’s address Anji Vocational Centre School, Zhejiang, China 313300

1 赛场回放

2011年湖州市中学生运动会在长兴体育中心举行,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于金宝同学以1.88米的成绩获得中学组男子跳高金牌,这也是他继去年获得市全运会跳高冠军和省十二届中学生运动会跳高冠军后所获得的第三个省运会跳高冠军,并达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同时也创下了新的绍兴市男子跳高记录。

2 探讨与分析

图1为于金宝在本次比赛各个高度试跳情况。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运动员在比赛初期他的心理状态还是很正常的,当试跳高度上升到1.80米的时候,这个成绩对现在还处于青少年的学生运动员来说是一个关口,跳过就意味着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他是第三个出场,第一个参赛选手过了,第二个失败了,对他来说,想法应该是很复杂的,心理状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动作变形,结果第一跳失败。通过教练员及时的沟通与指导,心情稍微好了点,第二跳虽然也没有过,但教练员结合今天的变现来看,既然跳到了这个高度,对他来说技术方面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心理,这时候就要从队员的心理入手,调整心理状态。经过一番交流与指导以后,第三跳,他越过了,之后的几个高度也被一一征服,最终以1.88米的成绩获得了金牌。在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指导与交流中,教练员的几句话会产生深刻影响,如“你应该放松心态,把比赛当训练”“大胆地跳出来,肯定没问题的”“前两次没过只是对你的一点儿考验”。语言简洁,但有号召力与说服力,说的时机与说的要点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因而达到不错的效果。

3 总结与生成

赛后大家一起坐下来探讨与总结这次比赛的时候,有一点大家是一致认可的,那就是该队员在关键时刻能顶住压力,夺得金牌,靠的不仅是比赛场上教练员与队员间及时的交流与沟通,更重要的是教练员根据每个队员的不同特点,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就注重对队员赛前心理状态调节的训练。

心理状态是在一定时间内人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状态,表现出人在当时内外条件作用下的心理活动特征。心理状态一经形成,就影响活动的进行。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对他的运动操作有直接的影响,要现实操作就必须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教练员在赛前心理准备训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图2的心理训练整体结构图中就不难看出,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一个对立统一体。

赛前心理准备,是针对比赛任务、条件和个性心理特征而进行的一种心理训练,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各种心理能力,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以便在紧张和激烈的比赛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技术和战术水平,夺得最后的胜利。

教练员在确定心理训练手段的基础上,根据田径比赛时序性的特点来合理制定赛前心理准备训练计划。结合自己的一些观点,笔者查阅了相关专业杂志资料,把田径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准备训练大致分为5个阶段:比赛前期、准备活动、点名阶段、临场调整、赛前动员。心理训练必须和赛前的身体活动交叉和协调进行,制订计划时一定要结合各阶段的身体准备练习综合考虑。

1)比赛前期。这主要是指在比赛之前相对较长一段时间的心理训练安排,它主要由一般的常规心理训练构成,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员个性心理品质,并让运动员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训练技巧,为达到临赛期的身体动员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环的训练工作,是为后面几个环节成功的保证。

2)准备活动阶段。运动员临赛的准备活动,一方面使全身各个主要部分充分活动开来,做好比赛前的身体准备;另一方面要通过身体活动与特殊安排的心理训练来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度,激发运动员的竞赛情绪,做好比赛的心理准备。准备活动阶段的心理训练,应注意根据当时比赛场地、时间、天气,运动员自身的个性特点、习惯以及临场情况合理安排。

3)点名阶段。一般来说,田径比赛前的点名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约束性,点名到比赛正式开始大多为20~30分钟的间隔时间,这时在心理训练上应自我暗示、想象训练等,主要以放松调节的心理训练为主。

4)临赛调整。点名阶段后,运动员一般转入正式比赛场地进行最后的适应性练习,这是运动员临赛前身体和心理的重要调整期。在身体练习上要做到充分动员热身,而在心理准备上要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来保持镇定,消除一切不良情绪。另外,进入赛场后,环境的变化也会对运动员产生深刻的影响,观众、场地以及赛场气氛的变化都使心理训练成为更重要的措施。

5)赛前动员。临赛阶段,运动员应做最后的赛前心理动员,让自己全身心集中此比赛,这对动作技术的完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如今的田径比赛,参赛选手的实力都非常接近,竞争相当激烈,只有当运动员的身体、技能与心理达到最佳的状态,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成绩。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说:“比赛胜负因素心理占90%,其他仅占10%。”可见在比赛中心理负荷远远大于其生理负荷,赛前的心理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全生.田径运动比赛期的心理训练[J].考试周刊,2001(4):146-147.

篇(4)

我认为所谓“活动”是以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动,是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和形式中,积极主动参与并充分体验。如何让心理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如何让学生主动动起来,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我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认识活动课,把握“四是四非”

1、心理活动课是预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而非心理疾病的治疗。据专家调查,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即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性问题(属心理疾患)。从总体而言,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约有10%左右的学生存在发展性问题,而存在需要心理治疗的障碍性心理疾病的学生人数不到1%。这点说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应是以预防和发展为主。

2、心理课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发展良好心理品质为目的,而非纯知识理论的传授。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主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其重点在于指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教学模式宜采用生活经验型,以解决学生身心发展和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为主,让学生了解有关自身发展的心理学基本知识。但要求教师本人不仅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行为特点,防止教学纯理论化,脱离学生实际。

3、心理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而非解决个别心理问题,要把心理活动课和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区别开。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来设定系统的培养目标、实施计划的,虽然在相对固定的基础上要求有灵活变化,但不是无计划地就问题论问题。

4、心理活动课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领悟,而非娱乐游戏。心理活动课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但不应为了迎合学生兴趣,而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气氛的热烈。不恰当的活动形式不仅会淡化、削弱活动课知识的含量,而且易造成活动目的模糊,课堂纪律混乱。

二、设计活动课,坚持“两依据、两注意”

“两依据”是:①要有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心理活动课不同于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它有心理科学的特点,所以活动的设计要以心理学知识、心理训练方法为依据。比如考试后,活动课和主题班会都会进行考试分析,班会内容无非是:总体成绩分析、年级比较、表扬进步、鼓励落后、总结经验等;而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是:成绩归因、ABC情绪理论辅导、挫折教育等,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区别。②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心理活动课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其所需,解其所惑,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部动机。比如:考前进行复习方法、考试心态的辅导,运动期间进行挫折教育、自信心的辅导,这些都倍受欢迎。

“两注意”是:①注意设计活动不能完全参照参考书,生搬硬套。心理教育活动课不宜照搬他人经验,因为即使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学校,其心理特点也不完全一样,所以设计课程不能照搬参考书的训练步骤、活动方式进行。心理教师可根据自己学校及学生特点,制订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适合本校学生的心理活动课方案。②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活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意识水平不同,教师应据其心理特点设计活动。比如:低年级的学生竞争意识强,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涉及到个人的某些问题时,虽然心里明白,但不愿意当庭讲出来,此时如采用集体讨论、自由发言、自我陈述等形式,效果就不会太理想。

三、实施活动课,贯彻“一为主、四解放”

心理活动课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内容来体现的。活动实施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让课堂活动开展得生动而富有成效,在组织活动中应注意做到“一为主、四解放”。

“一为主”是活动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为主线。活动的实施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学生的参与就不能称其为活动课,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是活动课顺利进行的第一保证。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学的安排者、活动的参与者。

为了更好落实“一为主”,需要做到“四解放”。

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教师不仅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个人自由思考的空间,不设置惟一解决问题模式,要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情绪辅导的问题设置时,设计成“当你考试不理想时感到伤心失望,不过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样想______你的心情会好一些”,不如改为“遇到______事,我感到伤心失望,不过换了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我这样想______心情好多了”。这样稍动一下,多一问就增大了学生的思考空间,而变“你”为“我”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是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和利于沟通的情绪背景,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时间,鼓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通过灵活改变活动方式,提供有利于学生发言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

三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多动一动。活动课不必拘泥于课堂固定座位,可采用“扇面式”、“圆弧式”、“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与同学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也不必拘泥于学校范围内,“纸上得来终觉浅”,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就要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比如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其大讲特讲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如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人才市场去参观,学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篇(5)

(一)在确定了准干事的名单后,为了让干事能够更好的熟悉中心工作,更好的了解学生会深化改革,我中心组织一部分干事参与高校学生会改革专项会议。

(二)在日常工作方面,我中心积极参与各项日常活动。

(三)在本月中心活动中,在十二月中旬我中心与志愿服务中心共同举办了三代同堂活动,开展节日团建活动,以增进干事们的感情,增强中心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四)为协助学生权益中心举办金融知识竞赛,在十二月末我中心积极出动工作人员查找竞赛题目与现场协助等工作,以帮助学生权益中心顺利开展活动。

(五)在一定的前提下,我中心将组织干事们进行面对面谈话,借此机会传授工作经验,与此同时,加强与每个干事的沟通,了解干事的想法与意见,提高各干事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工作失误。

二、十二月份组织工作与活动的策划与设想

(一)针对中心本月所负责的工作,我中心将提前对干事做好相应的安排,并详细知干事所负责工作的任务和要求,确保工作的万无一失和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与其他中心的沟通与联系,吸取与学习其他中心办活动经验,积极协助其他中心开展活动。

(三)增强内部交流,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为加强成员间的交流,培养彼此间的默契程度,增强中心的团结意识,树立中心良好形象,因此我中心将定期召开内部会议。

三、在开展工作与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改善措施

在组织干事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干事的积极性不够高涨。就此,我中心会及时与干事沟通并了解其心理活动变化,且针对其所担忧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让其深刻认识到一个团学干事的责任和义务。

四、一月份的工作计划

(一)我中心计划举办2020年寒假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将召开中心例会动员本中心各干事共同参与前期准备工作,互相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以及计划进行干事的日常工作培训,以提高我中心的工作效率。

(二)我中心将开展第二场幼儿义教活动,将召集本中心干事准备活动前期与后期工作。

(三)我中心将准备“男生节”“女生节”活动,以继续加强干事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调动每个干事们的积极性。

(三)其他工作照常进行。

篇(6)

前 言

人类的各项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没有动机的活动是毫无目的的活动,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活动。体育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高尚完美品格的重要组成因素,有人甚至认为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和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

1. 体育学习动机的内涵

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一种自觉能动性,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学生有动机的学习其效果较好;而无动机的学习,往往是敷衍了事。体育学习动机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活动的内部推动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学生有强烈的学习体育的动机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产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说,体育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体育学习动机的作用

体育学习动机的产生与学生的奋斗目标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的产生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表现为学习的志向和愿望,它对学习及锻炼起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体育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

动机是行为的原始动力,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那样就将像摆脱了缰绳的野马,有无限的动力,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有人通过实验证明,在智力水平相等的条件下,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比学习动机弱的学生学习成绩要好。因此,体育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与练习,而不是被迫地接受。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主体的作用会充分的发挥。

2.2 体育学习动机的指导作用。

体育学习动机能够对体育学习产生引导作用,即在动机激起之后直接导向目标。目标是行为的目的和结果,在体育学习中,一但学习目标确定之后,需要一系列的学习行为活动来保证目标的实现,而此时已激起的动机能保证行为始终不偏离目标,同时也对偏离目标的行为给予修正,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2.3 体育学习动机的维持作用。

体育学习动机是保持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续动力,对体育学习起着续作用,使已激起的学习动机能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无论是奥运争光计划,还是全民健身计划都存在一定的时间延续性,同样体育学习过程中的锲而不舍是动机维持作用的体现。

2.4 体育学习动机的强化作用。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由于主客的多种因素和压力等限制条件的束缚,有时会导致参与学习的学生表现出松懈,退却,索然寡味,不求上进等症状,而此时所需要的就是必须依赖学习动机的强化作用予以及时的克服和纠正。

3. 培养和激发体育学习动机的方式

3.1 进行体育学习目的教育。

进行体育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练习自觉性是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途径之一。学习目的教育,是一项经常的重要工作。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和培养学生的正确地人生观,世界观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核心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把体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为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创造有利条件。例如: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够改善人的身体形态,提高生理机能水平,增强基本活动能力,同时对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作用。

3.2 合理运用动机迁移。

在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的过程中,利用已有的动机,使其转移到新的学习内容上来,也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集中在一些如球类,游戏,健美操等趣味性,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上,而对一些速度,力量和耐力练习等形式较单调,枯燥,运动负荷较大的教学内容则缺乏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调整,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改变足球比赛的人数,场地大小和比赛时间来训练学生的耐力素质;或者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规定进攻的方式或改变投篮记分方法进行比赛,这样通过带有趣味性的练习来达到素质练习的目的。

3.3 优化心理因素。

体育教师在培养与激发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因此,如何优化学生的心理因素成为一个重点难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改善不恰当的认识和行为,以消除引起不良心理状态的内外因素,或者把消极情绪及时转化和转移,防止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后效。而体育学习的过程并不要求学生过分压抑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让他们更加自如地,更加有效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更好地理解引起心理状态的原因和后果,从而获得一种健康的心理活动及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是体育学习过程中优化心理因素的目标。优化心理因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调节学生心理活动强度,提高或降低活动程度;二是改变心理活动性质,使消极的心理活动转向,变为积极的活动。

3.4 明确学习目标。

体育教师要善于把学习目的教育与具体目标结合起来,时时掌握实现这些目标的进程,以不断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的确定必须尽量具体明确,用数量可测定的形式(几米,几秒,几次等等)确定目标最有效。适宜的目标确定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学生的身心能量,对活动结果产生成功感,满足感。过低的目标。学生可能产生不满足感,不能激起学生的动机。相反,过高的目标,学生可能产生畏惧情绪和失败感,不可能有较高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学生知道了学习的目标,以及活动的价值,就会激发学习的需要,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学生就会全力以赴来达到目标的要求。

3.5 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授一个新的内容时,可以采取先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的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篮球投篮这个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给学生一个尝试的学习过程,利用他们曾经看到过的投篮动作进行投篮尝试,然后体育教师根据同学做出的这些动作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给出正确的示范动作,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启发不是简单的问答式,而是给学生一定的“问题情境”或者给出图例等方式,使他们不能简单纯利用已有的体育知识或习惯方法去解决,应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

3.6 合理运用表扬和鼓励。

对学生来说,表扬,鼓励多于批评和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表扬时指出进一步的方向,批评时肯定其进步的一面。这种评价方式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在体操技巧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在体育教师和同学的保护和帮助下完成某一单项技巧动作时,体育教师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性的言语。如:你的动作完成的很好,继续努力等等,这样能够促进学生顽强进取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因此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评价,积极的鼓励,适当的表扬。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良好的动机。

3.7 适当开展运动竞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在体育教学中,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通过接力性的体育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同时,竞赛历来被认为激发人们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体育竞赛中练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要好的多,但若被刺激过分,就会失去信心。

3.8 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是体育教师所能提供的重要诱因之一。在很多的体育教学情境中,成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经常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情感的满足会迁移到更加广泛的学习领域,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性学习动机。而差生则反之,他们更多体验的是失败和沮丧,从情感而言他们是排斥学习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辅助手段和语言提示,运用各种契机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尤其是克服困难之后的成功,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学生保护和帮助,或者降低难度等方法,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体操技巧动作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保护和帮助下完成动作。让学生体验完成动作时的感觉和成功的心情。

3.9 及时提供反馈。

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可以提高学习的热情,增加努力的程度。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以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激起上进心,及时给予改正。当学生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取得进步,成绩提高后,就会有一种积极性,愉快的情绪体验,这会激发学生更大的热情,如果体育教师反馈不够及时或不恰当,则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对学习产生压抑心理,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习篮球投篮动作时会出现手臂外展,手腕僵硬,腿部与上肢不协调等,及时的给学生指出和纠正错误动作,给学生一个正确动作印象。

3.10 进行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就是指人们按因果属性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原因的认识与评价。归因的正确与否是认识水平的表现,自我成败归因更是自我意识水平的体现。对一次课或一周课所学的内容的熟练掌握的情况,或者练习之后的归因,对青少年学生参与今后的学习,在心理上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在篮球比赛之前的训练课中,体育教师或教练根据以往的比赛和对手的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训练等等。因此,体育教师应注意防止学生因情绪激动而歪曲归因,帮助他们客观地和实事求是地进行课后归因并提出改进方法,通过课后归因的训练和教育,向内控方向改变,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其更好地参与今后的体育学习,提高运动技能和社会能力。有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教师的影响,学生自己认真不懈的努力,归因训练是有作用的。

4. 结束语

篇(7)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开始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很多学校还设置了各种竞赛、团队活动等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特别是心理知识竞赛,因其易操作,参与人数可控,经常在学校里被使用。但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模式,一张试卷,几种题型,一考定“终身”。竞赛的结果往往成了变相逼迫学生背书、背题的手段,很少侧重于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和意志锻炼了。纯粹的心理知识竞赛,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增加学生学业与心理负担,这不仅背离了心理教育的宗旨,也使得学生对心理课程和心理知识竞赛产生不良情绪与情感。

2 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发挥健康教育导向作用

2.1 提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认知功能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最关键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和认知社会。正确地利用心理知识竞赛,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心理,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时,不会感到迷茫失措。因为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可以大面积普及心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不良心理状态、心理迷茫、以及心理压力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降低心理负担,减少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重在“成长”。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你有不高兴的时候吗?当时为什么不高兴?”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和反思,使其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为什么”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2.2 充分挖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情感激励功能

有研究表明,人有了认识,不一定导致某种行为,很多时候还需要情感因素起作用。因为情感因素是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与动力因素,情感因素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方式,智慧和才能。要使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借助于情感的力量。当情感在学生内心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时候,它便会成为学生行为的内省指令。

学校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可据对象的不同,利用心理知识内容本身蕴藏的思想情感因素,或者通过开发一些情感题目来激发和促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使他们产生某种行为;也可以利用参赛人员人际间的情感因素如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改善某些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关系和谐;或者采用情趣激励法,启迪学生的心(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24页)灵,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与发挥,形成推动自己前进的巨大力量。

2.3 有效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意志磨练功能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则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意志总是和行动紧密相连,通常称之为意志行动。在活动开展前后,一方面可以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杰出人物传记、优秀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意志, 什么是意志品质、什么是优秀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树立完善意志品质的决心,产生意志行动。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合作与比拼一体的活动,增加趣味性与挑战性,有意地磨练学生的意志,既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又可形成积极的活动体验。再则,要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难度,引导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难关,如害羞、胆怯和畏惧心理、个人时间冲突等,学生克服的困难越多,就越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因为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2.4 适当开发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行为调控功能

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不合规矩的行为,即为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违反该群体共同接受或约定的一般规定、准则、价值观念的行为。偏差行为的出现与大学生的成熟程度和社会责任感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偏差行为的调节和纠正, 一方面可以利用心理理论和知识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和自我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认知和情感功能,提高学生的成熟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内化规范意识,从而预防、纠正和控制他们的偏差行为。比如,利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个体分享等形式提高心理知识竞赛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人际关系交往,发展健康的人际心理。对心理知识竞赛的恰当利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我行为及其原因,而且还能促发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减少偏差行为的出现。

3 总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成才、就业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普遍比较受欢迎的心理知识竞赛载体,高校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健康教育导向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程朝.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J].企业导报,2011(11).

[2] 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误区及其匡正[J]. 教育导刊,2002(7).

篇(8)

1.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的把思想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

1.2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

学校体育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乏”,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也就只能学到零碎的、间断的、毫无系统可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②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由于学校体育得不到就有的重视,加之管理不善,而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样就教成什么样;而学生则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1.3加大意识教养的力度

1.3.1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

1.3.2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要有效培养学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第一,端正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正确区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引导学生直接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实践。

1.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

1.4.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组织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举行体育竞赛、演讲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1.4.2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到:①让学生了解基本规则,学习技术、战术知识,变“看热闹”为“看门道”。②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③组织好学生参加观摩比赛,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④组织专题讲座。

2?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2.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体育习惯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2.2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3]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在学校体育界中取得了共识。如何把它真正变成有效的学校体育实践,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第一步就是抓好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步则是抓好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意识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

1?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1.1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有意识的把思想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体育兴趣。

1.2排除各种消极因素的干扰,提高师生的体育积极性

学校体育的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出于条件限制,将就着教与学。对于很多学校而言,由于体育器材、场地设施、师资力量上的“贫乏”,导致许多的教学内容不能开展。学生也就只能学到零碎的、间断的、毫无系统可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制约。②学校的认识不足,管理不善。由于学校体育得不到就有的重视,加之管理不善,而挫伤了师生的积极性。教师觉得教多教少、教好教坏一个样,于是就能教多少就教多少,教成什么样就教成什么样;而学生则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也没什么区别,也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要想排除这些干扰,首先必须提高认识,加强责任感。

1.3加大意识教养的力度

1.3.1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激励作用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竞赛的参与不同于一般的参与,它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是技术、战术与身体素质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较量。而且这种较量是出于参与者自觉自愿的。因此也就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但这里所讲的竞赛,不单是指运动会等一类的竞赛,还必须包括体育知识竞赛等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一切非正式比赛。这种竞赛不仅参与面、受益面广,而且时间、场地器材也不受条件限制。

1.3.2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

要有效培养学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第一,端正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正确区分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引导学生直接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实践。

1.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

1.4.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体育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开展体育锻炼、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图片资料展示等活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及体育意识;组织好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上好体育课,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介绍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内容;举行体育竞赛、演讲赛、图片资料展览等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1.4.2培养学生观赏体育比赛的能力

观赏体育比赛,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欣赏体育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要做到:①让学生了解基本规则,学习技术、战术知识,变“看热闹”为“看门道”。②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③组织好学生参加观摩比赛,在观看比赛前,对所观看项目的规则、技术、战术特点等作适当的介绍,使学生在观看时熟悉比赛的内容,激发学生观看的兴趣。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时进行总结。④组织专题讲座。

2?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2.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体育习惯养成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只有兴趣,才能使人有坚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身体素质练习时,不妨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而采取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完成任务。另外,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其优势,激发其主动性。在学生受到挫折时。在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2.2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促使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的养成

校体育不只是直接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培养自觉锻炼的习惯和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严格训练学生。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联想。通过联想,可使学生触类旁通,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活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2]刘清黎.体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3]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9)

一、题源

竞赛题:设湖岸为PQ,某船自A点匀速向湖中驶去,沿与湖岸成α=15°,某人自A点沿PQ同时出发,先步行后入水游泳追船,设人的步行为

vA=4 m/s,人的游泳为v2=2 m/s,则该人要能追上船,船的最大速度为v为多少?(如图1)

本题为范小辉主编《高中物理竞赛考前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的一道竞赛题,考查诸如运动追击等物理知识,要解决这类“经典问题”,既要有分析思考、还需要一定的运算能力.从各地高考、竞赛等近几年试题来看,运动追击问题一直是考试的热点和难点.

二、说题

众所周知,解题的本质是:按照“审题、分析、解答和反思”这样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到达从条件到结论的转化[1

].那么,说题“就是利用口述,将问题的解决思路、思想方法和解答大致过程展示出来,并不一定全部量化”.因此,我们说题往往涉及下面几个方面.

1.说题意

从条件分析问题的前提、背景,大致构思需要的解题思想方法及编题意图,并要特别关注题中隐含条件.(这一点往往教师说题更为关注)

2.说思维

说思维是指教师简述探索解题途径的思维方法和心理活动过程.探索解题途径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解策略,即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能够解答的小问题;②利用化归思想,将命题逐步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③采用分析综合法,将已知条件顺推,要求目标逆推,对比着寻找联结点;④运用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从类似问题的解法中迁移和渗透解题思维规律,套用模式识别来解题.

说思维是指解决办法,简要探讨解决者的解题思维方式和探索问题时的心理活动.探讨解决途径常用以下四种方法:(1)“庖丁解牛”、分而治之分解策略,将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2)使用转化思想,将未知问题往已知结论或已知问题上靠拢;(3)分析合成法,“两头联系”,类似修建隧道方式,将已知条件顺推、目标逆推,对比连接点;(4)使用直觉思维,运用模式识别来解决问题,或者从类似的问题解决中迁移解题规律.

纵观本题,参加本次说题的学生给出了多种解法,自然相当了得,但笔者以为说题比赛不是纯粹的一题多解,学生在探索解题过程中能够使用的解法和构建这些解法的心理机制,更是我们说题时需要去关注的.

3.说思路

是一种定性的思维分析方式,即简要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以及采用的物理知识和思想方法.

4.说规律

任何经验的取得都来自实践,譬如对一个问题的举一反三、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对问题的一题多解等等,从中参悟、渗透解题思维规律,提炼出一般物理原理、揭示其本质、并不断总结交流经验.因此,现代意义的物理教学特点: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战略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题永远做不完,“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和学生需掌握的.

三、谈题

笔者思考,我们可以谈谈本题的数学知识层次(图2):

如图2,某时刻船出发(在A处),假设人从A步行道C处,而后游至B处,记

∠ABC=θ(θ

当人和船在B处恰好相遇时,船所用时间t,人用时

t=t1+t2(t1步行所用时间,t2表示游泳所用时间),所以,在

ABC中,由正弦定理得:

Vtsin(15+θ)

=2t2sin15

=4t1sinθ

(0

又由合比性质:

Vtsin(15+θ)

=4t2+4t12

sin15+sinθ,

所以V=4sin(15°+θ)

2sin15°+sinθ

(0

于是:

V=

4sin(15°+θ)

2sin15°+

sin[(15°+θ)-15°]

,令:15°+θ=β,则

15°

所以V=4sinβ2sin15°+sin(β-15°)

两边倒数:

所以

1V=

2sin15°+sin(β-15°)4sinβ

所以1V=cos15°4

-sin15°4

·cosβ-2

sinβ

(*)

只需求

cosβ-2

sinβ(15°

令k=

sin(90°-β)-2

cos(90°-β)(-90°

P在-90°~75°的图中所示的圆上运动,要求k的最大值,易得PQ为圆的切线即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得kmax=-3,代入(*),

所以(1V)min=

cos15°4

+sin15°4·3

=sin45°2

=24.

所以(1V)min=22(m/s),易得此时θ=

45°.

四、品题

本次活动主要是针对教师说题,笔者能感受到大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生为本”来展开教学过程.比如:较多的提出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关注教学中思想对学生的引导、关注一题多解带来的思维发散效应、说题时关注学生的心理机制能否达到解决问题的程度,以及在情感教育等方面做出了主动的探索,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笔者细细思考,觉得大部分教师在处理说题目标的细则上把握不够(个别教师很清晰),甚至有些混乱,于是我们可以再品品本题带给我们对说题目标的一些启示.

譬如:有些教师照搬照抄课程目标,使人大跌眼镜.分解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没有错,但是每一个问题都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说,一道题的说题目标应当是具体的、恰当的,否则,笼统的、抽象的目标形同

虚设.笔者以为说题目标应该分三类,以本题为例:

(1)初级目标是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主要是解题

叙述的说题方法,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作动态的估计;

(2)中极目标是在解题之后,要求有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反思、变式或者一题多变,譬如上述物理竞赛题的数学知识层次探索等,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和探寻更好的、一般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高级目标是在学生已有的解题经验基础上,教师指导下做一些探索性学习(比如研究性学习:课本习题的再探索、阅读资料的思考等等),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注意封闭题与开放题的合理搭配,把握好归纳与演绎的度,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交替运用,在长期学习后又创新的意识.

总之,本次说题交流活动比较圆满,为教师们提供了交流、探讨新模式的一个平台,让我们继续反思如何通过一个竞赛典型试题,通过说题说清题意、思维、思路和规律,让教师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用已故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的话就是“多方联系,浑然一体”——说题教学使教师站在更高的舞台来指导教学.

参考文献:

篇(10)

学习积极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具有的认真与勤奋、主动与顽强的心理状态。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基于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而产生的认真的态度、积极的情绪、顽强的毅力和主动进取的精神。中职学校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产生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中职学校班主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管理好班级的关键。笔者通过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对积累经验的思考,探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把学习与理想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引导学生读一些课外读物、感人成才的事迹,请一些知名人士做讲座,使他们对未来发展有感性认识,从而产生学习动力。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班主任应从正面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召开各种内容的主题班会,让他们谈理想、谈学习目的。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切体会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变压力为动力,规划职业生涯。让他们与一些已就业的学生进行交流,让老毕业生把对社会压力和竞争的亲身体会告诉他们,促使他们产生危机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二、通过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经常使用语言激励,有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培养。在学生取得进步时,班主任慷慨地使用一些赞美之辞,以满足学生的荣誉动机,使其兴奋愉悦,积极性提高。真诚而坦率的赞美,不仅使学生精神振奋,做起事情来更认真,而且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近,师生之间气氛融洽和谐。在评价表现较差的学生时,尽量不用否定性语言,引导他们努力完成,并进行适时、适当的鼓励,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热切的期望。当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时,教师以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面含微笑,轻轻点头,以示鼓励,微微摇头,暗示他纠偏补漏,这些做法就比批评委婉得多。

三、通过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在班级里,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在竞赛活动中,那些学习迟缓或能力差的学生没有取胜的可能,几次以后他们就会对这种活动望而生畏,失去信心。这对他们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而且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教师要恰当地处理竞赛活动,想办法把竞赛组织成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有获胜可能的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自尊心和荣誉感。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从而导致厌学。中职教师一般课后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布置了课外作业以后,就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自觉性,这对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班主任就要想方设法教会学生如何自觉学习,使学生维持一个良好的学习动机,一旦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认真学习,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五、建立师生感情

班主任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亦师亦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班主任以情和爱去对待全体学生,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给他们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感到班主任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无私的关怀,会使学生更敬重他们,对他们的言行也会不由自主地效仿。班主任对待全体学生要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待差生,更不能轻易批评训斥,应该更亲近他们,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喜欢老师、爱戴老师,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对老师的话也能够“听得”进去了,所以笔者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中职学校班主任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建筑给水排水论文 下一篇: 小学语文教师竞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