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经济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7 01:25: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县域工业经济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县域工业经济

篇(1)

一、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工业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但是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生产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管理水平落后、融资难等问题。一方面,这就需要强化金融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多种形式的贷款,比如担保贷款、抵押贷款等;鼓励民营资本入股地方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发展县域工业经济,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增加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就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县域工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不同产业之间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与比例关系一起构成了整个县域的产业结构。目前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最大的一个瓶颈就是过渡依赖资源。劳动力和资源是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和管理等因素根本不占优势,这就降低了企业发展的活力。在县域经济中,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而这些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以耗能高、污染高和技术低、产能低的“粗放型”产业结构为主。因此,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自身独特优势,在竞争的过程中难以占据有利地位。这不仅仅是会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会阻碍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资金不足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的持久推动力。资金不足,将无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无法支付高昂的企业内部研发成本,严重制约了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后备资金作为持续推动。即使企业拥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可以在产业集群的一开始就能够解决相关的资金问题,但是市场本身却是瞬息万变,这就使得企业想要凭借自身所拥有的资金有效发展是较为困难的。

 

(三)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虽然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实际上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慢、总量小、档次低,并未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加工能力低,深加工企业都不具备较强的带动性;其次,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科技含量,产品的特色不够鲜明;最后,企业在积累与提升自身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使得县域工业的发展严重受阻。因此,县域经济之中的工业还不能给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其主导作用。

 

三、强化金融改革对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设想

 

针对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展业务的同时努力形成与县域工业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金融机构要提升服务水平

 

农村金融机构要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金融服务水平。重点支持优质项目,创新农产品订单融资产品,围绕农产品订单提供积极的信货支持,推动订单农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要继续做好农产品流通金融服务,支持农产品市场改造升级,支持场内商户的融资、结算和银行卡服务。积极推广农产品网上交易,支持企业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以,扩大农产品物流项目,建立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互补的农产品交易体系。大力推动农户金融业务转型,优化调整农户货款客户。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融资能力

 

我国在经济相对发达、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建立了小额货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传统地区的地方政府财政实力较弱,集体经济不够发达,所以在传统地区此类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建立,可选择的融资渠道较少。要构建多层次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小额货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满足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

 

(三)完善非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

 

非金融机构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为县域中的农户提供金融机构所难以提供的各种便利与服务。这就使得非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户的日常生活、扩大生产经营等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出了相当巨大的作用。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对非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支持与引导,进一步规范农村的金融秩序,并且不要干涉农村中的亲戚之间的各种小规模的信贷活动。但是却必须要对这类金融活动之中所产生的契约提供法律上的保护,让其逐步的规范化,更好的发挥出各种非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

 

四、结语

 

篇(2)

    本文主要就县级工业的发展问题谈一些看法。县级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而言,县级工业包括县国有工业企业、县城镇集体工业企业和乡镇工业企业。县级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县级工业投入少、见效快,是构成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县级工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因为其规模小,所需资金少,因此在投入上有调动地方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并且可以动员和利用社会上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办企业。从广西的财政状况看,历年来县级工业都提供了相当数额的财政收入。

    二、县级工业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是实施专业化分工不可缺少的力量。县级工业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同大工业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为大工业提供配套服务。

    三、县级工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县级工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相同行业中,也较城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但在扩大就业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第一,它不一定要花很多投资建大厂房,购买新设备,往往是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第二,职工对日用工业品比较熟悉,技术要求不高,操作容易掌握;第三,行业多,门路广,经营方式多种多样;第四,由于技术构成低,每百元固定资产能吸纳的就业人数和创造的社会财富比大企业高。

    四、县级工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县级工业在出口创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源的优势。县级工业依托本地特有的资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增加出口创汇。

    其次是传统特色和技术优势。县级工业生产的日用工业品和工艺美术品种类多,换汇率高,在国外有传统的销售市场。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加工工业,为国家多创外汇。

    五、县级工业是开发贫困地区,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持力量。县级工业的发展从县域实际出发,并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而增加就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内地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从盐池县的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在主要行业中,涌现出一批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其中有不少产品曾分别获得国优、部优及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县级工业的整体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设备陈旧,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偏低,有的还处于原始手工作坊生产状态,缺乏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技术转移工作基本上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县(市)基本上还没有开展。大部分企业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制约了正常生产,企业产品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

    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属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产品少。

    三、是人才缺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低,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差。部分企业习惯于过去生产型的经营管理,对市场把握能力欠缺,仍是盲目生产。在当今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县级小企业的产品往往停留在简单仿制的低级水平而不能及时升级换代,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现象极为普遍。多数县级工业生产的产品款式单调,质量欠佳,难以适应市场消费的急剧变化,致使其市场不能迅速扩大。

    四、是企业盲目布点,低水平重复建设,与大厂争原料、争市场现象较为突出。大部分是全能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很低,企业间组织联系松散,协作困难。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甘当“配角”而许多小的企业却要充当“主角”。较大的企业难以从小企业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零部件及中间产品,小企业无法从较大的企业得到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来提高效益。造成人财物浪费大,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低。

    县级工业要发展好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必须起基础性作用,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市场对县级工业的   发展起导向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管理在市场准人竞争、退出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资源流向经济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地区之间结构趋同,以保持县级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2、依据本地资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观念,形成

    地区经济整体优势在区域范围内,各县的发展应当围绕全省或全区的区域规划进行,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化。

    3、以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要改变县级工业落后状况,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县级工业的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应该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使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转变粗放型外延式增长方式,实现工业经济质量型、集约型增长。

篇(3)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4006903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化解工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效应对各类危机和矛盾,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如何进一步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本文对海安县工业经济升级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对县域工业经济如何转型升级做了一些思考。

一、海安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

近年来,海安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优势产业增势强劲,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较好的产业格局和一定的发展基础,积累了加速发展的强大势能。

(一)突出载体建设。海安县突出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打造板块经济,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海安县把招商引资政策和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中扶持产业发展的关键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外著名企业入驻,十多家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知名企业前来合资、合作。海安县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规划建设了四大工业片区,力求园区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按照功能区划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构建了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海安国家级开发区规划建设了电子产业园,重点发展电力装备、电子、色织等特色产业园。海安省级高新区规划建设了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上海杨浦(海安)工业园、欧洲工业园、清华(启迪)海安软件园也纷纷在海安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与此同时,海安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鼓励名牌产品企业迅速扩大品牌经营规模,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重视新兴产业。海安县以优化结构驱动总量扩大,优先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主导产业,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LED新光源、风力发电设备、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项目,初步建成省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应用示范基地。目前,欧贝黎太阳能电站、浚丰太阳能、吉阳恒基、中联科伟达、卡姆丹克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海安县依托鹰球集团、晨朗电子、万宝实业、中平神马等重点骨干企业,围绕纳米永磁材料、高性能粉末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积极开拓各类粉末冶金的研制、开发、工艺设计、模具设计和技术引进,加快电子信息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纤维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种工程材料等新材料的引进、研发、生产。

(三)打造产业集群。围绕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海安县建成了江苏省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和长三角北翼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省输变电特色产业基地的示范作用,拓展了高端产品市场,提高了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国家火炬计划大型水泥成套设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鹏飞集团、海建股份等企业提高了对外总承包能力,率先形成了集工程设计、产品开发、设备制造、工程成套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先进制造技术改造提升锻压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了数控剪折机床、数控卷板机械、数控锻造设备、数控钻床等产品,加快石化、钢铁、造船、汽车、矿山、制冷等领域机械锻压设备的研制和生产。充分发挥省级锻压机械产品检测中心公共平台作用,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做大做强恒力重工、江海机床、瑞安特机械、威仕重型、百协锻锤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快推进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电梯部件设计与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申菱电器、海迅特雷卡、中尧特雷卡、兴华胶带、威尔曼集团、江中机电等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加大与国内外知名整机厂商的合作力度,在进行配套生产的基础上,向整机生产方向发展。着力优化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产业链结构,研发各类新型产品,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创建自有品牌。目前,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拥有鹰球集团、耀华玻璃、华威滤清器等龙头企业,亚太轻合金、润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顺利。

(四)加强升级创新。海安县紧盯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产业改造,加快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打造丝绸、纺织、化纤三大产业链,实施品牌化战略,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丝绸后道整理的生产和加工能力,提高服装、服饰品、复制品、高档真丝面料等产成品的比例,将原料优势就地转化成产品优势。充分发挥鑫缘丝绸、华艺扎染、恒源丝绸等企业现有各类品牌优势,做成了在国际上有知名度、国内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目前,鑫缘集团在国内行业排名第二,该集团正在建设中国唯一的丝绸文化博物馆、国家级桑蚕茧丝产业研究中心。引导纺织企业用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高纺织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实现了从单机自动化向工序连续化转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行业竞争力,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推进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1大力开拓项目源。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围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加快重大项目源的储备与开发,主动对接世界五百强企业、央企、国内外知名企业,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招引储备一批项目;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线,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标准、新型业态和信息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打造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实现从数量型向技术、规模、效益型转变,内生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引进高端人才或技术团队,攻克重大技术难题,主动对接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承接实施一批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及时修改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引导社会投资投向。鼓励企业利用国家增值税转型、引进技术设备免征进口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免税等投资优惠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增加投资效益。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充分运用金融、土地、环保等杠杆,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产业。

3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零增地技改、存量提升、结构调整、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业等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每年编制重大工业项目年度计划,抓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建设,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点。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及时研究解决产业规划、空间布局、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协调服务,促进重大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并达产达效,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优化结构的带动作用。

(二)培优扶强成长企业

1鼓励企业争先做优做强。突出用好现有资源推进兼并重组和延伸产业链,着力巩固一批、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领先的企业(集团)群体。着力培育上市企业,按照“择优培育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申报一批”的要求,常态保持上市后备企业队伍;着力培育龙头型企业,建立重点培育大企业库,确定分年度规模培育计划,采取“一企一策”,培育在全省、全国一流的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骨干型企业,围绕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骨干企业,力促一批企业跻身亿元企业行列,形成配套性强、特色鲜明的骨干企业团队。

2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为核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质监、工商联、行业商会等职能主管部门的作用,通过分层次举办企业管理知识专题培训班,促进企业管理人员更新理念、提升能力。定期召开管理现场推介会,加大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的力度,通过走出去学习和区域内典型推广,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企业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企业搭建互相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3倡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品牌战略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加大品牌的投入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创建的运营技巧,逐渐形成品牌培育、扶持、认定、奖励等一系列机制。引导优势企业以创一流品牌、树一流业绩为理念,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在品牌的创建、推广、创新和经营上狠下功夫,加大创牌进程,重点引导丝绸纺织产业品牌化,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产品市场份额。积极鼓励拥有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拉长产业链条,延伸品牌产品,发挥“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的优势效应,放大品牌效应。

(三)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企业信息化的提升必将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渗透融合,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倍增带动作用。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

2健全产业配套服务体系。按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结合实际,依托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园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会展、科技服务、商贸服务、文化创意、外包服务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外包生产服务,实施主辅分离。重点支持专业服务机构,承接融资租赁、研发设计与样品制造、咨询服务、产品检测、第三方物流、专业售后服务、设备维修与租赁、节能环保服务、人才交流与培训、会展传媒服务等服务外包业务。重点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工业设计研究服务平台、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的建设,形成一批服务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业骨干企业和示范项目。

3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加强对自主研发产品专利申请保护力度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力度,鼓励企业实施职务发明,激发企业创新源动力。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建研发机构,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实施产学研合作“五个一工程”,结合地区产业现状,采取按行业、分专业、小型化、多批次的方式,组织企业赴先进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推动技术、成果、资金、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四)促进企业节能降耗

篇(4)

科技是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开展科技创新,能够有效转变选育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对于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竞争力具有着重要意义。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的开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政府的引导。因此,县域政府部门需要对现有科技支持政策作出树立,通过分析不足与弥补劣势来对科技支持政策作出完善。同时,县域政府部门有必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出发点,构建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并以科技创新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为依据,结合县域自身产业结构,来构建全面的科技创新保护机制与产学研合作机制,从而使县域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县域政府部门有必要设置科技创新监督部门,并负责对科技政策的贯彻情况作出监督,对企业开展自主科技创新进行引导。

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因此,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自主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与金融机构资金介入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从而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工作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县域政府部门所发挥的引导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因此县域政府部门需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对民间资金进行吸引,并对科技研发单位进行资金注入与扶持,从而确保工业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过程中具有足够的风险投资可以利用。另外,在财政投入方面,县域政府部门应当将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资金,并保持一定的年增长幅度,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近年来,太谷县加大科技投资的力度,建立医药园区、食品园区,鼓励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在科技研发上,采取“企业投入、政府奖补”的办法,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2013年太谷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达8085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2377万元)的1.44%;,占全县GDP(660005万元)的1.22%;占有科技活动项目企业总产值(269660万元)的3.0%。

二、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式方式,对于实现区域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首先有必要以节约降低能耗、节能减排为指导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则应当根据区域产业优势推动特色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强调在工业经济的发展中对环境进行保护,并对资源做出充分的利用,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同时要求工业发展中做到污染最小化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县域政府鼓励企业在生产中使用清洁生产方式,并降低生产能耗,通过革新生产工艺与生产技术来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消耗量。另外,在县域工业园的建设中,需要重视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通过实现企业之间的废物交换和重复利用来构建生态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当然,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仅仅依靠一家企业是难以发挥出有效作用的,因此,县域政府应当用政策进行引导、法律进行规制,促进社会企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氛围。

为了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应当重视对自身的优势资源做出充分的利用。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有利于构建县域特色产业,同时有利于提升社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此方面,主要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挖掘县域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指的是县域中能够创造独特经济价值的各类特色资源,包括生态环境资源、社会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产业结构资源等;二是要对产品特色做出定位。特色产品的定位不仅要以资源为依据,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实现自身优势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来选择生产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活力的产品;太谷县建立的恒达循环经济园,利用生产煤焦的余热来发电,发的电能够满足整个生产的需求,既利用了余热,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又为企业的生产降低了成本。

三、构建工业经济发展服务体系

篇(5)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助推器,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欠发达县尽快改变面貌的根本性举措。平罗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县,只有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工业经济和招商引资为抓手,以资源开发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实力,才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尽快跻身于西部百强县之列。

一、“十五”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全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工作全局,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等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积极应对行政区划调整、煤、电、油、运、水紧张、“非典”、禽流感、五号病、霜冻灾害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困难,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全县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计划目标全面完成,为“十一五”规划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年增长69.9%,年均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亿元,年均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3亿元,年均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6.5亿元,年均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00元(1070美元)。预计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25亿元,年均增长15.2%;县级财政收入2.64亿元,年均增长30.3%,完成“十五”计划的277.8%,财政支付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的36.6:33.9:29.5调整为2005年的22:52:2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8.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9.5%提高到2005年的40%,提高10.5个百分点。

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年均增长23.4%,完成工业增加值10亿元,年均增长12.3%。工业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5.04%。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进一步壮大。与200*年相比,年销收收入达500万元的企业由21家增加到53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家。兴平冶金、沙湖纸业、三喜科技、大地冶化、宝马化工等优势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平台作用逐步显现。到2005年,入园企业近500家,园区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先后完成了大石头煤矿、宇飞碳化硅拍卖,五金厂、皮鞋厂破产,印刷厂解体工作。

二、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综合竞争实力不强。一是经济总量小。尤其是工业企业和三产数量少,规模小,2005年全县人均gdp为9156元,分别比全国和西部百强县平均水平低16644元和4344元。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较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突出,以电石、硅铁、焦炭、煤炭采选、化工等高载能行业为代表的资源加工型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局没有彻底改变,循环经济链条没有形成。三是竞争实力较弱。工业经济缺乏大项目、大企业支撑和带动,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仍不合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协调。2005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2:52:26,一产比重太高,三产太低。工业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5.5%,轻工业仅占32.5%。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集群规模较小,全县经济多元化格局尚未形成,经济发展活力不强。

(三)经济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随着大银川战略的深入推进,以银川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基本形成,既对平罗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加剧了平罗县的人、财、物、产业、技术、项目等社会财富的外流。同时,银南各县已凭借交通条件、农业、流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资源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四)资金不足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国家信贷政策调整影响,金融机构普通紧缩银根,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和项目建设资金少贷、惜贷或只收不贷,造成企业因流动资金紧张,不能满负荷生产。县级财政收入较少,财政收入增幅仍然小于刚性支出增幅,用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经济加快发展的需要。

三、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中国产业结构将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

“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按2005年价格计算,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4亿元,年均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6.9亿元,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32.6亿元,年均增长20.2%;第三产业11.9亿元,年均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五年累计119.7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十一五”期间,力争进入西部百强县。

2、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降到45%以下。

3、对外开放:年均招商引资总额增长20%以上,出口年均增长16%以上。

2010—2020年远景目标:到2020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9.6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收入达到20.3亿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长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14亿元,年均增长8.4%,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好工业经济发展大文章:

(一)突出主导产业,做好支柱培育文章。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发展县域工业,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产业的原则,立足产业基础,扬长避短,因势利导,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的骨干支柱产业,以此支撑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就平罗县而言,必须大力发展电力产业,突出精细化工产业,突破轻工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精细化工、活性炭、轻工、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办特色工业、优势工业,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强化关联性产业、企业、项目在空间、地域上的集聚,引导支持企业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上下游产品之间的配套衔接程度,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群和块状经济效应。

(二)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发展文章。企业是加大对重点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沙湖纸业、兴平冶化、三喜科技、大地冶金、天源嘉华、宝马化工、中钢公司、永威炭业、广华奇思、凌云化工十大骨干企业,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天瑞公司2×5万kw和兴平盛元公司4×5万kw矸石自备电厂、宝塔石化集团循环经济产业试验基地等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对优势骨干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县重点技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及区、市贴息补助资金,支持和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力争培育4家产值达10亿元、5家产值达5亿元、10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促其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篇(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经历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过程,总体上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经济一般在地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均超过50%,成为地区的主导经济力量[1~2]。其中,以苏南地区为代表的县域经济更是成为我国工业经济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支柱产业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规模企业培育、资本经营、发展载体构建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3~5]。但是,在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地区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劳动力的严重透支,资源要素的瓶颈制约对这些地区的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越发显著,传统的低成本、高消耗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6]。迫切需要在下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率先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推动产业价值链从底部向两端攀升,不断地攀升全球价值链和提升自己的国际分工地位[7]。

江阴北滨长江,南近太湖,距上海178km、南京193km,地处苏锡常“金三角”的几何中心位置,是长江下游集水、公、铁于一体,江、河、湖、海联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2012年,江阴市实现GDP 2535.38亿元,人均GDP(按户籍人口算)为20.75万元。江阴在全国1/10000的土地上,以1/1000的人口,创造了1/250的地区生产总值,1/300的财政收入,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八年名列第一。

二、江阴市工业经济发展特征及转型升级迫切性

1.工业经济发展特征

江阴市作为我国“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在经历了乡镇企业改制的阵痛后,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工业经济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工业经济支柱地位突出。江阴作为全国百强县之首,从2001年到2012年的12年间,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占GDP比重从59.34%调整为56.95%,十年来仅下降2.39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934.36亿元上升为2012年的6460.99亿元,12年内翻了三番多。此外,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企业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江阴市的工业经济效益和质量逐年提高,产业发展正悄然转型。

企业“橄榄型”分布特征显著。江阴地区规模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企业发展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橄榄型”分布特征,大中型企业数量相对较多。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6003.0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高达92.91%。从企业的规模化分布来看,江阴市亿元以上大型企业较多,其中华西村、新长江实业、兴澄特钢、三房巷集团、阳光集团、海澜集团、澄星实业、新扬子船厂等8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200亿元,西城三联、法尔胜集团、双良集团、华宏实业、利电能源等5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100亿元,5家企业超50亿元,8家企业超30亿元,14家企业超20亿元,25家企业超10亿元[7]。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江阴作为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城市,一直以来较为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公共研发体系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到2012年底,全市近7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均设置了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接近3%的平均水平。其中省级以上创新研发机构超过100家;建成“三创”载体面积200多万m2,一批“530”项目注册落户在高新技术创业园、百桥生物科技园、临港新城软件科技园等三创载体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了地区技术改造投资力度的加大,技改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从2005年的68.3%上升到2012年的75%,7年内上升了6个百分点。

产业空间多极化布局。除了中心区域内开发区以外,个别骨干企业分布在诸如周庄、华士、新桥等工业经济较好的乡镇,形成了独特的工业经济板块。比较典型的是,2012年,华士镇亿元以上企业超过90家,工业总产值超过9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10%。从空间上看,除澄南六镇以生态功能性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以外,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的中心区域、以临江区域四镇形成的临港新城开发区以及周庄、华士、新桥形成的澄东片区工业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0%左右,形成“三足鼎立”、特色产业功能布局的局面。

2.转型升级现实需求

作为我国百强县之首,30多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业经济一度成为推动江阴市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环境要素的倒逼,迫切需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率先发展的大框架下,加快推进江阴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总体而言,促使江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主导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相对偏重。到2012年底,江阴市传统的纺织、冶金、化工三个行业比重超过60%,轻重工业比接近0.5,以科技为内涵的深加工、精加工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

二是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江阴制造业大多以原材料加工和中间产品生产为主,产业链中的延伸产品(设备)及其制造企业数量偏少、规模不大,后道产品结构不完善,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偏弱,一些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矛盾相对较为突出。

三是资源要素依赖偏紧。多年来,江阴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大量增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大量消耗土地资源和矿物资源。资源消耗和能耗水平居高不下,导致全市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水耗等指标均高于无锡和全省平均水平。

三、江阴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和路径

1.宏观层面转型升级路径

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江阴市作为百强县之首,需要在工业企业中分离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贸易营销、信息和商务服务等服务环节,形成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产前、产中、产后完整的生产服务体系,提升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适当将区域内诸如冶金、纺织等位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线(华西村的冶金、周庄的纺织)转移出去,转型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将江阴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总部经济”基地之一,形成专业生产服务对工业经济的配套支撑,突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强化市域工业经济的集约化布局。构建“一城两翼”的空间布局框架。“一城”主要指中心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都市经济为特征的城市经济产业,工业实施“退城进园”策略,不再扩展工业用地空间。“两翼”分别指临港新城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新城依托港口岸线资源,打造以新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现代物流为特色的四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依托现有IT、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打造全市新兴产业发展高地,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中观层面转型升级路径

全面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一是加快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壮大以光伏、风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以工程机械装备、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成套装备及其配套产业为主要特色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石化新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等产业。二是集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培育发展以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生物芯片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新传感器产业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具有江阴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同时,通过淘汰一批、重组一批、转移一批的方式,降低冶金、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其发展质量,从整体上改变江阴市工业经济的轻重比。

推进产业“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在全市着力推进示范和试点企业建设,加大企业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加快信息化重点项目实施,形成示范推进,典型引路,服务支持的发展模式;二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生产、研发技术的紧密结合,不断突破自动化关键技术、工业控制自动化关键技术等,努力提高江阴钢铁、机械、纺织、能源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骨干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管理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和企业综合竞争力,有效推进信息化与生产制造业高度融合。

3.微观层面转型升级路径

带动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传统的“两头在外、中间产品多、缺乏核心技术”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江阴需要依托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并实现产业化为主要内容,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根本性改造提升,突破和掌握关键性技术,实现从中间产品向高端产品、终端产品延伸。在产业产品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培育开发制造业的自主品牌。苏南的工业经济已经实现了规模的扩张,未来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这就要求江阴必须注重培育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手段,着力抓好品牌设计、传播、提升、推广等工作,推动更多江阴的名牌产品向中国名牌、世界名牌跃升;通过品牌效应,改变目前制造业仅仅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制造、加工、装配环节的现状;通过加强品牌创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具有名牌产品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四、结论与展望

苏南地区县级城市总体上均经历过苏南模式的发展,乡镇企业曾经是工业经济的主力军。总体上,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基础、具有较大的经济总量、一定数量的骨干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限制因素主要表现为资源要素制约显著、高端人才短缺、产业结构相对偏重,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以加工制造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江阴市是我国县域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除以资本运营见长的“江阴板块”具有特殊性以外,其它经济特征在苏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属于超前步入到工业化后期甚至后工业化阶段的县级城市,具备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各项要素支撑。文章以江阴市为例,提出了下一阶段该地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和主要路径,可以为苏南地区第一梯队如张家港、常熟,第二梯队吴江、宜兴以及第三梯队溧阳、金坛等城市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俞立中,郁鸿胜.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王洪庆,朱荣林.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互动[J].长江流域与环境,2005,14(01):1-5.

[3]顾松年.苏南模式创新发展和苏南经济转型升级――30年改革开放带来苏锡常发展的历史性跨越[J].现代经济探讨,2009,1:20-25.

[4]张震.苏南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J].现代经济探讨,2005,11:19-22.

篇(7)

近几年来,高唐县按照“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把产品做精,把机制激活”的总体思路,采取企业抓骨干、产业抓支柱、结构抓调整、效益抓管理、产品抓名牌、投入抓翻番、制度抓落实的办法,努力搭建工业强县的框架。

一、强化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对全县经济的拉动力

骨干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培植这个“火车头”,要下大力打破条块分割和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走“存量资产优化重组,新增资产优向投入,培植骨干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通过兼并、联合、划转、购买、租赁、控股、托管等形式,培植了时风、泉林、蓝山、热电四大骨干企业,实现了工业经济的一次创业。

二、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不断加大工业投入,是多年来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工业投入上,一是科学立项,争取上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培植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企业,形成大产业和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和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二是通盘考虑,合理分配项目和资金。把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抓,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大技改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改造,上档次,出精品,创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以优质项目、优惠政策、优良环境引进县外战略投资伙伴,借助县外资金发展本县经济。五是增强企业资信度,改善银企关系。积极争取银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孙兰雨

高唐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47.5万人,版图面积960平方公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建成全国经济百强县,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山东西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定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2005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7.9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6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7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4倍;实现财政总收入8.0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2倍,年均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2441元增加到现在的3961元,年均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九五”末的5256元增加到现在的9012元,年均增长11.4%,五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6.8万人次。

近年来,高唐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关键抓项目的思想,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把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培植骨干企业,壮大主导产业,构筑产业集群,实现了工业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培植了时风、泉林、蓝山为代表的骨干企业,膨胀了奥克特化工、金兴集团等一批第二梯队企业,形成了以时风集团为龙头的运输机械产业,以泉林集团为龙头的林浆纸产业,以蓝山集团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业,以时风双星橡胶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橡胶轮胎产业,以泉林复合软包装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复合软包装产业,以奥克特化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以热电集团为龙头的板材加工产业。其中运输机械产业产值已超过110亿元。高唐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和对全县的贡献份额都超过了70%,工业总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工业经济进入全省20强,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九五”末的44家发展到现在的105家,实现销售收入229.7亿元,利税16.9亿元,利润12.8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3倍、2.4倍和3.4倍。5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26.2亿元,建设了时风汽车厂、泉林热电、蓝山熟肉制品深加工等107个工业重点项目。全县名牌产品数(包括著名商标)达2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8个。目前,高唐已完成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的转变,实现了质的飞跃,正在向工业强县迈进。

近几年来,高唐县按照“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把产品做精,把机制激活”的总体思路,采取企业抓骨干、产业抓支柱、结构抓调整、效益抓管理、产品抓名牌、投入抓翻番、制度抓落实的办法,努力搭建工业强县的框架。

一、强化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对全县经济的拉动力

骨干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为培植这个“火车头”,要下大力打破条块分割和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走“存量资产优化重组,新增资产优向投入,培植骨干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路子。通过兼并、联合、划转、购买、租赁、控股、托管等形式,培植了时风、泉林、蓝山、热电四大骨干企业,实现了工业经济的一次创业。

二、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不断加大工业投入,是多年来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工业投入上,一是科学立项,争取上大项目好项目。重点培植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和企业,形成大产业和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和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规模效益和集群效应。二是通盘考虑,合理分配项目和资金。把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抓,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大技改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改造,上档次,出精品,创品牌,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以优质项目、优惠政策、优良环境引进县外战略投资伙伴,借助县外资金发展本县经济。五是增强企业资信度,改善银企关系。积极争取银信部门对企业的支持与扶持,增强企业的投资力度。2005年,全县工业经济围绕“2855”计划和“二四八九十”工程,共实施工业项目490个,项目总投资70.5亿元,当年累计完成投资38.1亿元,其中有11个工业项目被列为聊城市重点项目。

三、加强企业管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抓好现有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的高效运作,是确保全县工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学习借鉴外地优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了时风四项定额管理、泉林的人本与科技创新管理、蓝山的市场信息管理等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在抓法上,我们主要从三方面人手:一是订目标,抓落实;二是加强调度;三是每年召开多次大型专题工作会议和现场会,营造了比、学、赶、帮氛围。在营销管理上;牢固树立“抓企业必须抓市场,抓生产必须先抓营销”的思想观念,根据企业产品实际,研究制定适应市场要求的营销战略,采取多种营销方式,以销促产;以产促销,力保企业满负荷生产。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创造了时风、泉林、蓝山等知名晶牌。

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发展特色经济

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因此,我们不断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一是调整工业布局。按照新型工业化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现代化新城区的发展定位,投资4亿多元,高标准建设了县经济开发区,人区企业达到120多家。目前已形成了汽车加工制造、橡胶轮胎、人造板、家具产业、畜产品及绿色有机食品、精细化工、生物制品和农用肥料、纺织服装产业、电热汽产业等产业体系。二是调整产品结构。时风集团引进先进工艺,使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达到汽车技术生产要求,提高了农用车产品的外观质量;新建的美国亨特造型线、洋马气缸盖铸造生产线,使铸造工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三是调整产权结构。把企业改革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深化改革,破解了一系列工作难点,加速市场运行机制的形成。

五、优化发展环境,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围绕建设“人居福地”和“投资宝地”的目标,大力加强环境建设。一是建设好硬环境。二是建设好软环境。三是建设好安全生产环境。

六、加速民营经济发展,促经济总量膨胀

坚持抓大户,抓载体,抓政策,激发民间资金向资本转化,促进骨干民营企业裂变膨胀,积极吸引县外民营企业入驻加盟,实现了民营经济的量上扩张,质上提高,点上突破,块上整合。目前,6个初具规模的乡镇民营工业集中区和双龙养殖、智德纺织、风帆电机等一批现代化民营企业正在迅速崛起,形成了民营经济集聚发展的新格局。

篇(8)

0 引言

 

玉田县地处冀东,属环京津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全县总面积1165平方公里,耕地104万亩,人口66万,辖20个乡镇。200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30强,2008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全部财政收入8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9亿元,比上年增长25.9%;规模以上企业15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3万元,比上年增长16.6%。但是,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任务相当繁重,经济总量相对不足,经济结构亟需优化,工业化水平偏低,缺少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致使我县缺乏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

 

1 余姚经验的启示

 

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总面积1527平方公里,人口85万,设14镇1乡6个街道,工业经济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纺织化纤等行业为主。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多年来,该市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纵观余姚发展历程,超常规的举措是奠定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几年来,余姚市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重拳强攻经济领域,加快工业化进程。

 

1.1注重政策的制定。在政策扶持方面,余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经济发展有关的部门也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提振信心,不仅创优了经济发展环境,而且也激发了企业创造活力。

 

1.2注重体制的创新。余姚敢于打破企业体制传统桎梏,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指导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建立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模式。目前,已组建股份制公司21家,纳入视野的企业达30家。

 

1.3注重品牌的塑造。产品品牌上,2008年创建国家级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8项,国家行业标准5项。区域品牌上,2008年举办余姚榨菜节、家电博览会、塑料博览会、杨梅节等活动,品牌的塑造,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企业产品和余姚区域知名度,为工业产品市场开拓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1.4注重要素的破解。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用地、资金、用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实施了要素破解工程,解决了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瓶颈”。

 

余姚工业经济的成功经验,带给我们一系列思考,也对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启示。一个总面积略大于我县的县级市,GDP是我县两倍多,财政收入是我县的近9倍,余姚经验说明了一是在思想解放上,他们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抓住每一次机遇,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率先发展。坚持不保守、不争论、不扯皮,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都要去尝试、去探索,趟出了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二是在经济发展上,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余姚针对区域特点,打造“区块经济”,把小城镇与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体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镇级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三是在管理模式上,创优环境、营造“洼地”。牢固树立了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观念。正是由于以上三点,才为余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促进了余姚工业经济的跨越腾飞。

 

2 科学制定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余姚经验表明,只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放手放胆,超常举措,就能够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因此。借鉴余姚经验,确定促进我县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几项措施。

 

2.1优化招商环境,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一是修订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在土地、税费方面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增强吸引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县外客商落户玉田。对招进来的企业要搞好服务,形成“招得进,稳得住,能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和“人人都是投资发展环境,人人都做最好的投资发展环境”的共识。

 

二是规范提升工业园区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基础设施网络,整合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加快一园三区、后湖工业聚集区、窝洛洁橡胶工业区、彩亭桥印机小区、散水头造纸小区的开发建设,重点推进一园三区和后湖工业聚集区的建设进度,特别是要加快后湖工业聚集区的建设,使之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是继续加快园区项目建设。依托工业园区平台和传统产业优势引进一批立县的大项目,重点抓好技改大项目的实施和亿元以上项目的引进落户,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亩产效益”观念,着力引进占地少、能耗低、技术含量高、效益好的产业项目,充分发挥技改项目和引进大项目的支撑作用。

 

2.2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首先,抓好产业优化升级。要抓住金融危机各行业重新洗牌的有利时机,通过结构调整、技术改造,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在造纸、橡胶、玛钢、水泥四个行业按照“上大压小、增高减低、扶优汰劣”的总体思路,做好传统行业结构调整,鼓励同行业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整和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同时,要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国内外品牌、技术、管理和人才,提高素质和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

 

其次,提升支柱产业支撑力。在印机、电子、钢铁深加工三个行业上,着力扶持一批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努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品,印机行业,促进产品由印后向印中、印前发展,拉长产业链条;电子行业,抓住鑫兴电子工业园被确定为“河北省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和“唐山市电子民营产业基地”的契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园区,产品由单一的压电晶体向其他电子元器件和终端产品发展,拓宽、延伸产业链条;钢铁深加工行业,向下游产品发展,培养产品深加工能力,使我县成为唐山钢铁产业链的深加工基地。

 

2.3树立培育品牌意识,提高中小企业刨新能力。一是积极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提高企业创新和创牌能力,加大对自主刨新、品牌建设、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实施品牌培育步伐,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拥有自己品牌。

 

二是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项目的包装、申报等工作,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在具体明确创牌(商标)目标的基础上,加大政策的鼓励力度,在巩固玉螺牌水泥、锯业大口径锯片省名牌产品,建支玛钢管件、胜利磨切机省著名商标的基础上,打造印刷机械和玛钢管件两个区域品牌。引导玉印、胜利的磨切机、建支玛钢管件、晶源振荡器、谐振器争创省级明牌产品、著名商标,锯业大口径锯片和胜利印机争创国家名牌产品、著名商标。

 

三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引导企业组建各类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四是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健全技术创新平台,出台扶持政策,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2.4搭建发展平台,努力加快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搭建银企沟通合作平台。通过银企洽谈会、重点项目推介会等多种有效形式,建立银行与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帮助银行了解重大工业项目、科技项目和企业的资金需求,帮助企业缓解融资困难: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但保公司的作用,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拓展服务渠道,采用多种形式为中小企业解决担保和融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融资需求。

 

二是搭建企业公平竞争平台。一方面执法部门加强监管和执法,提高违归者的违归成本;另一方面加强行业协会建设,规范钢铁深加工、印刷机械、塑料制品、服装行业协会,筹建造纸、橡胶、玛钢行业协会,加强协会自身建设,积极引导企业自律自强,维护各行业企业有序、依法竞争,使我县传统行业健康发展。

 

三是搭建教育培训平台。一方面邀请国内知名经济专家、著名企业家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就企业管理、营销策略、品牌战略等知识进行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老的自身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另一方面建立和发达地区沟通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厂长经理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并寻求合作机会。

 

篇(9)

一、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衡阳市县域经济工业化呈逐年加快发展趋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县域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

257.68亿元增加到330.8亿元,年均增长8.1%,2003年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74.26%,比2000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县域财政收入由2000年10.28亿元增加到11.57亿元,年递增4.36%,2003年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0.9%;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60.39亿元增加到87.70亿元,年递增13.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53.30亿元增加到2003的73.31亿元,年递增11.2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17元增加到2003年的3030元,年均增长5.01%。县域经济工业化在加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得到同步提高。2003年,县域工业亏损额逐年减少,盈利能力逐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盈利达2.98亿元;工商税收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二、与珠三角顺德、南海两地的比较

纵观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趋势,形势喜人,但与珠三角顺德、南海两地比较,还存在着经济实力、发展动力、发展活力上的差距。

(一)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如表1)

从国内生产总值上来看,2003年衡阳市所辖5县2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是330.8亿元,比顺德、南海一区的

国内生产总值还低,分别只有它们的64.99%、67.87%;从地方财政收入来看,2003年衡阳市所辖5县2市的地方财政总收入是11.57亿元,还不如顺德、南海一区的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顺德的33.54%、南海的36.21%。

(二)发展动力上的差距(如表2)

2004年,衡阳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10.7亿元,还不如南海、顺德一区的投资总额,分别只有

它们的62.19%、81.52%;在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上,衡阳市各县、市、区虽有较快增长,但与南海、顺德两地相比,差距仍很大。2004年,衡阳各县、市、区利用外资总额1.53亿美元,仅为南海、顺德一区的1/3强。2004年,自营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达到2.1亿美元,还不到南海、顺德一区出口总额的一个零头。

(三)发展活力上的差距(如表3)

由于开放水平低,衡阳经济中非公有的成份低,经济活力不强。2003年,衡阳市民营经济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7%,比2003年的南海低35.6个百分点,比顺德低11个百分点;2004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32.29亿元,仅占民营工业增加值的15.29%,同期相比,低于南海63.02个百分点,低于顺德38.51个百分点。

三、珠三角顺德、南海对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启示

在对比中找差距的同时,还要从珠三角发达县(市)的经济发展中寻求一些启示来加快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发展。

(一)因地制宜,培育县域特色经济

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要找准突破口,关键在于创新特色经济。珠三角县(市)经济的发展,就是抓住了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持久竞争优势,取得了高水平的经济效益。比如:顺德市在第一产业上重点发展了塘鱼养殖和名贵花卉。从第一产业看,衡阳市各县市区都有各自的优势产业,但是始终没能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比如衡阳县的檀桥板栗,虽然是经过数百上千的“洗礼”传统品牌,但是没能做成全国响当当的品牌檀桥板栗。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发展不求全面开花,只需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色经济,把其做大做强,并使其成为在市场竞争中的领先者。

(二)发展开放型经济,优化县域经济工业化产业结构

全国百强县中的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工业骨干企业,珠三角的顺德、南海尤为典型。比如,顺德就有容声、科龙、美的、格兰仕、万家乐五大骨干企业;南海有中国最大的内衣和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也正是由于有这些骨干企业才做强了两地及珠三角的第二产业,同时也提升了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当然,衡阳也有骨干企业,如衡阳钢管、特变电工是世界一流工厂。但是衡阳县(市)的骨干企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为数较少。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社会经济条件,扶持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使县域经济工业化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助推器。

(三)科技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活力

区域科技水平、科技创新乃至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都是促进本区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顺德2001年纳入国家和省级科研计划项目有87项,共开发科技产品100多项,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61项,历年累计申请国家专利11588项,居全国之首,专利实施率达到76%,他们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南海是广东的现代科技示范城市,2001年高新技术产值也达到159亿元,占工业产值的20%。与之对比,可以看到,衡阳市县(市)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很不理想,目前涉及高新技术的企业很少,因此,有必要抓住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吸引更多的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来衡阳市安家落户,提高县(市)企业高新技术含量,逐步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衡阳市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四)区域合作,提升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竞争力

加强区域合作,有利于形成竞争力强大的城市群。现代经济竞争,已不是单枪匹马的竞争,而是产业聚集、力量整合的城市群的竞争。任何一个区域,只要它的发展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不仅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高度发达的城市群,甚至绵延千里的城市密集带。

我国的珠江三角洲,目前也已形成比较发达而且集中的大、中、小城市群,以占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9.3%的国内生产总值。衡阳紧邻珠三角,与珠三角合作源远流长,衡阳到珠三角的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

衡阳人力资源充足,矿产和煤炭资源丰富,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并且与珠三角相比,衡阳在工业用水、电、土地等等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可以降低产业转移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效益。

因此,加快与珠三角地区的全方位的、深入的、高层次合作,是提升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竞争力的有效捷径。

四、密切与珠三角的合作,加快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的对策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衡阳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其指导思想是:主动接轨,全面开放;合理定位,优势互补;重点突破,梯度推进;联动发展,共同繁荣。

(一)深化改革,逐步构建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工业化基本框架

1、扩大民营企业的进入领域,在使民营企业成为县域工业、农业产业化和其它竞争性产业的主体外,还要在加强行业管理和价格监督的前提下,鼓励民营企业积极进入基础性和公益性的产业。

2、全面推进产权改革,通过出售和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使国有经济更多地退出竞争性领域,鼓励个体经济通过加快发展或股份联合,形成资本相当雄厚的私营经济或混合经济;对已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规范,进一步鼓励经营者持大股和采取年薪制、期股制等有效的公司治理方式。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按照“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职能。

(二)聚焦发展,做大做强开放型经济

1、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开放型经济增长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使之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以省级工业园区为依托,集中力量引进跨国公司和大项目,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创汇企业和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工业园区的发展层次和水平。以衡阳市11个工业园区为重点,全面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增强衡阳市工业经济实力。

2、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形成开放型经济增长圈。做大、做强、做优、做美衡阳市中心城市,是全面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的重要途径。要把衡阳的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位置,按照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和现代花园城市的定位,构建以大城市衡阳为重点,中小城市和县域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全面增强城市功能和经济辐射力。

(三)实施人才兴市战略,为开放型县域经济工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服务环境,重视和加强对党政干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要为人才提供创业舞台,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开创人人争先成才、人人争先创业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3(12).

2、.努力壮大县域经济[R].在全国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的报告,2003-09-06.

篇(10)

一、树立工业强县意识,形成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合力

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牛鼻子”工程来抓,抢抓各种有利机遇,实现工业经济提速发展。全县上下都要千方百计抓工业,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毫不动摇地引导我县现有各类工业企业加快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毫不动摇地落实政策、强化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合力。要通过优先发展工业经济,带动和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激励奖惩机制,再掀我县招商引资热潮

实践证明,招商引资是巧借外力、促进我县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最有效、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径。我县原来虽然制定了招商引资方面的一些政策,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己不适应我们当前的工作,要借鉴周边县市的经验和做法,尽快出台新的“**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在我县再掀招商引资热潮。努力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全力实施高位招商,发动部门招商,鼓励全社会招商。要抓住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力争使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每一个来我县投资项目,只要是有利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只要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没有明令禁止,只要不对本地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都应大力支持。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既要重“量”,更要重“质”,要注重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项目的引进,要组织相关部门按国际惯例开发、包装、推介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好项目。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以“创元工业园、漳江工业小区、陬市工业小区、热市工业小区”为主的“一园三区”基础设施条件,使“一园三区”成为推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城镇工业化新组团,进一步拓展提升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平台。

三、整合资源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上一篇: 人事工作安排 下一篇: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