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15 09:53: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劳动力培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劳动力培训

篇(1)

2、调查摸底,掌握农民工流动方向。去年,乡党委、政府先后3次下发了《*乡外出农民工基本情况调查表》,组织住村干部走家入户,详细了解外出农民工作的具体情况,包括外出地、外出时间、从事职业和岗位、工资收入、联系方式以及对培训和就业服务的要求等。全乡累计发放各类调查表230多份,全面摸清了1265名外出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流向,为开展服务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3、异地建立组织,增强农民工自我服务能力。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在*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工联谊会,统一制作联系手册,建立运作规则,103名*及*、*、*、*等乡镇的农民工参加联谊会。该乡还与陕西西乡县堰口镇等6个外省乡镇建立“友好乡镇”关系,在*县等6个县建立“c师傅”联络站。异地农民工联络组织加强了农民工与当地党委、政府的联系,成为农民工之间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相互帮助、解决问题的“一线阵地”,切实提高农民工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农民工在异地“淘金”的道路走的更稳、更好。

4、进行思想发动,提高参加培训积极性。一是深入开展发动。为让更多的农民工参加培训,乡党委、政府先后2次派人到*,一方面与企业在用工人员的需求、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民工联谊会的作用,千方百计与在*的*及*籍农民工取得联系,通过个别走访和普遍动员相结合的办法,向他们讲清现代企业用工要求,动员他们积极参加培训。二是组织异地培训。今年5月份,在外出农民工和从事制鞋行业人员相对集中的*举办鞋帽缝制工职业技能培训班,进行为期20多天培训,该乡在*务工的50多名农民工参加了培训,同时吸收了30多名在*制鞋企业务工的*籍农民工参加。三是回乡考核。于6月初组织培训班学员回*参加劳动人事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参加培训的88名农民工全部通过考核,领到了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5、整合培训资源,确保辅导指导质量。一是“就地取才”,保证师资力量。为加强培训班师资力量,培训班就地取才聘请了在*太阳神鞋业公司任设计师的*籍林跃平和*新情派鞋业公司总经理*为教师,为学员系统讲解制鞋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的知识,并邀请了县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和县人劳社保局有关领导为学员进行职业道德和安全生产方面的讲座,确保培训质量。二是“借地生才”,强化实践指导。在培训期间,借用了*新情派鞋业公司生产场所作为培训班学员的实习场所,并指定3名该公司具有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实习指导老师,对一些请假、交通不便的农民工采取回原生产岗位实习的方法,确保实习实践的时间,切实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三是“以老带新”,实行帮学帮教。把学员中有多年从事制鞋经验的老工人与最近几年刚刚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进行结对帮学,共结成帮学对子12个,通过“老带新”、“师带徒”的方式进行指导,确保培训班学员的整体水平。如有10多年制鞋经验的*新情派鞋业公司的*乡林山村学员林慧,主动于李正良等5名“新手”进行结对帮学,手把手传授技艺,迅速提高“新手”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顺利通过了考核。

6、实行“贴心”服务,帮助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为切实解决外出农民工与亲人联系打电话贵、打电话不便的问题,乡党委、政府主动与*联通公司进行沟通,通过*联通公司向省公司争取到100个,省内无漫游、无长途、免接听、基本通话费仅为0.3元每分钟,购机费仅为100元的“外出农民工”优惠套餐和手机,此套餐和手机推出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普遍欢迎,目前,已有60多名在*务工的农民工购买,大大节省了与亲人联系的电话费用,让广大农民工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二、几点启示

1、培训、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是加快偏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培训农民、转移农民为目标,提出了“师傅西进,民工东移”的发展思路,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师傅”西进开发,农民工向东部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转移,通过富有成效的工作,使大批农民走出了山门,走上了异地开发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创业道路,异地开发和劳务输出成为主导产业,为该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加快小康和新农村建设步伐。这几年,该乡有效劳动力转移率达到了80%,全乡异地开发和劳务输出年净收入都在2000万元以上。实践证明,转移农民是偏远山区推进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符合山区发展实际和群众要求的科学发展观。

2、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渠道是建设服务型基层政府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建立了乡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和村民援助服务中心,为转移农民和留守农民提供了各种有效的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异地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班、建立异地开发联络组织和友好乡镇等多种形式,送服务上门、送培训上门、送温暖上门,及时解决了广大外出转移农民的实际问题。近年来,该乡每年平均要为外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1200多人次,并多次组织异地服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发创业的积极性,使政府成为外出农民的“保姆”和“娘家”,政府与外出农民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深厚的感情,使农民走的更放心、更有决心和信心。

篇(2)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2009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年6月——7月,清水县农广校组织调查小组,深入5乡15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通过对中部永清镇苏屲村,东部白沙乡马沟,北部黄门乡王店,西部郭川乡宋川村,南部丰旺乡柏树村195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2009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2.从业时间不足,隐形失业严重。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有30%的人常年从业时间在8个月以下。主要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农业在8个月以下的占34%;主要从事非农业的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业时间不足8个月的占28%,隐性失业现象较为明显。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受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基层政府和相关政策的影响,总的可概括有以下几点: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尽管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完全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

篇(3)

1、农村劳力丰富,但培训主体缺乏。据统计,目前我县各类农村劳动力总数79896人,应该说,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开展农民培训有着很大的市场。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培训参训对象缺乏的现象相当严重。据劳动部门统计,我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有37678人,占我县农村总劳力的47%,加上在县城和乡镇创业的人员,农村所剩劳力就不多了,参训对象自然就少了。在32名接受问卷调查的村民中,参训过的只有18人,其中村干部12人,实际普通村民参训人员只有6人,占18.75%。而移民、扶贫等联手县职校、县进修学校举办的许多成班制如文秘等培训,学员的学费已经全部免了,而且还补助了大部分生活费,但参训率还是不到20%。

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经调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外出务工劳力基本长期在外,只于逢年过节时回家探亲休假,基本无暇参加县里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二是在家劳力年龄偏大,他们或在家照顾小孩,或做点简单家务,或在家休息养老,大部分缺乏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培训与就业差距很大,现阶段参加技能培训与否,有无资格证书与就业后工资待遇高低关系不大,缺乏培训、就业连续政策。四是知识水平较低,不少农民缺乏探求新知识、新技术的勇气。加上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小富即安,满足现状,懒于创业,懒于受训,造成实际参加培训的农民不多,成班制培训的难度更大。

2、培训规模不小,但培训实效不大。目前,我县牵涉到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和单位有农业、劳动、移民、水务、农开办、林业、老建扶贫、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10多家。近些年来,这些部门和单位都在农民培训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劳动就业部门积极实施的“阳光工程”、农口部门推行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扶贫办实施的“雨露计划”、移民办的移民培训、科技局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等等,为培训农村劳动力做了大量富有探索性的工作。但是,由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考核机制在实际过程中缺乏灵活的可操作性,为应付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培训考核验收,不少部门为了省事敷衍应付,存在形式主义,实效不大。抽查的数据显示,95%的农民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难以满足当前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技能短缺依旧是制约我县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瓶颈之一,工业园区企业招工难、企业员工技能提高慢等难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不少农民表示,培训跟没培训没有什么区别。有的农民甚至提出要有误工补助才来培训,原因是这样的培训浪费他们的时间。

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培训模式单一陈旧缺乏灵活性,集中讲理论多,实践操作少,填鸭式培训多,现场指导和观摩少,有些培训动不动就要求集中到县城,既大大地增加了培训成本也浪费了时间。在我们调研组进行的抽查数据中显示,62%的人认为目前的培训方式老套,72%的愿意选择采用现场实习或者现场指导、观摩形式的培训,只有5.9%的人倾向集中上课;二是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按需培训,有盲目跟风现象,一讲培训就是形势政策培训和计算机培训,其中计算机应用培训和母猪繁育培训竟占了集中培训的81.26%,而实际针对我县特色产业发展以及用工市场、企业所需工种技能培训则非常缺乏。正是因为这样,省农科院赴百加镇慕塘村的脐橙培训才会出现村民蜂拥、半路拦截专家的现象。在我们调研组抽查的数据中显示,在影响培训的主要因素和农村劳动力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两个题目中,认为没有合适内容的高居第一,认同感竟在50%以上;三是师资力量薄弱,总体情况是专职教师不专,兼职教师难兼,业务水平普遍偏低,教学质量不高。尽管我们曾经从省农科院、南昌大学等大中专院校聘请过专家教授,但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农业局、教体局等部门也有一些专业技术人才,但队伍在萎缩,特别是些农村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紧缺,而他们中有些人员的技术已经老化,难以跟上形势发展需要;还有乡镇农村一些致富能手和“土专家”,这些人员尽管在培训农民方面具有较多优势,但他们在传帮带方面缺乏动力源泉和联动机制。而像芙蓉镇建丰村的肖冬华特地从山东寿光聘请专家做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指导,每个月要付3000元的指导费用,这不是常人能拿出来的。

3、培训资源充足,但统筹监管滞后。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县每年政府用于培训的资金近百万,参与的部门和单位达10多个,在培训基地的建设方面,县内有:“两个基地”,即职校(全省38个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之一)、进修学校(市级劳动力培训基地)以及“两个中心”,即党校(县农民致富培训中心)、劳动就业局(县就业培训中心),并且还有科尔电脑、新时代职业培训学校等民办培训机构;县外有专门为移民子女免费培训的**金耀科技学校,专门为扶贫重点村贫困女子免费培训的南昌女子学校等等。应该说我县的培训的资源还是很丰富的,但缺乏有效整合。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县目前还未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缺乏统一规划和部署,统筹监管明显滞后。从纵向层面来看,虽然成立了“**县农民致富培训中心”,但对全县农民培训工作的统一协调力度还不够,乡镇一级基本还没有成立领导机构;从横向层面来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教育、劳动、扶贫、科技、移民等多个部门,但部门职责不明、职能交叉、机制不活,在培训中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其结果,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招到理想人才和急需的具有相关技能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浪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培训后的农民农业生产技能仍没有得到提高,培训后的农民工仍然找不到合适工作,培训成了农民心中难言的“痛”。

二、加强我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为此我们做如下建议:

1、加强领导,健全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量大、行业和工种众多,仅仅依靠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及社会办学力量是难以完成这项使命。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民工培训纳入本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发展规划,纳入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县里要在整合农村致富人才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等农村劳动力培训领导机构的基础上,成立**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县农民培训的总协调机构,负责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科学制定培训规划,负责培训的奖惩与考核。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办公室: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办公室、县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办公室和县预备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办公室,办公地点分别设在县劳动就业局、县农业局、县教体局。各类培训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将培训任务细化分解到有培训任务的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同时,要将乡镇纳入全县农村劳动力培训目标考核范围,乡镇要成立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制定实施方案,重点负责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农民培训需求和意愿的登记调查和动态管理,做到富余劳力数、择业意向、个人技能、家庭情况“四个清楚”,配合相关培训部门组织和输送相关农民参加培训。

篇(4)

第二、培训机构整体水平不高。现有31个职业培训机构,除一两个能开设3―5个工种专业,年培训能力达千人以上外,其余的均存在专业工种单一、规模较小等问题,加之多数培训机构建在县城,农民难以就近就地参加培训。

第三、培训经费存在很大缺口。按省、市要求对城乡新增劳动力和贫困劳动力培训给予补贴,据测算,我县年培训乡村劳动力约8000人,如每人补贴400元,共需资金320万元。即使省、市补贴资金到位后,所需地方配套50%左右,但由于县财政困难,能安排的只有几十万元,缺口很大。经费不足,又影响培训人数和培训效果,制约培训机构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年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0000人,培训合格率达92%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达85%以上。

三、工作措施

1、任务层层分解。将培训人数分解落实到各乡镇,根据参培人员申报专业(工种)和就近就地的原则,再分解落实到各职业培训机构。

2、实行两项补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乡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实施农民培训券制度,使所有参加培训人员都能享受一次减免费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就业能力。

3、建立联动机制。动员和引导县城培训机构,与乡镇就业管理机构、培训机构加强协作配合,到乡镇、到村办班,就近就地培训。建立就业管理、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机构联动机制,提高培训后就业率,及时转化培训成果,实现培训促进就业目的。

4、完善培训机构认定制度。每年从现有的培训机构中,定期认定一批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专业设置合理,师资队伍较强,健全,培训输出业绩明显的培训定点机构,承担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

5、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镇镇通工程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延伸到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的统一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加强乡镇劳动保障所和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建设,完善定员、定岗、培训和考核制度,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以便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培训组织发动、就业信息采集、培训就业政策宣传等基础性工作。

6、筹措培训资金。在取得省市支持的同时,争取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解决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资金缺口。加强培训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和发挥最大效益。

四、组织保障

篇(5)

一、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去年全县劳动保障工作成效显著

××××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劳动保障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就业再就业工作“两手抓”,进一步巩固“两个确保”,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集中体现在“两个加强”、“两个扩大”、“两个推进”。

一是就业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一步加强。通过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强化就业再就业服务,全县通过各种渠道安置就业再就业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人,大龄困难群体人,分别完成市政府任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扩大劳务输出为主渠道,以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为着力点,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劳务输出人,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的,其中组织输出人,自发外出务工人。

二是社会保险参保单位和人数进一步扩大。截止××××年底,全县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达到户,参保人数增加人,达到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单位户,人数达到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万人;各项保费收入总额达到亿元,支出总额达到余万元,确保了全县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三是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保障争议仲裁工作稳步推进。劳动监察部门对全县家用人单位实施了年检,涉及劳动者万人,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份,责令补缴社会保险费万元,社会保险扩面人,督促补签劳动合同人。受理举报投诉案件件,结案率达以上。劳动仲裁部门积极稳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件,案件标的万元。鉴定劳动合同份,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我们取得这些成绩,关键在于坚持了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策制定和实际行动上体现了求真务实和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只要我们真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会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会得到顺利推进。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今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目标、为“十一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一年。总的看,做好今年劳动保障工作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县已进入新一轮的跨越式发展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时期。随着“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的落实,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将会越来越好。二是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劳动保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连续两年颁布了一号文,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省、市、县都把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把新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三是积极就业政策和再就业扶持政策的效应将进一步释放。各级财政扶持资金普遍增加,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和农民工转移技能培训全面加强,再就业援助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就业再就业的政策环境更加有利。这些都为我们做好今年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我县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城镇退伍复员军人政策性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诸多工作交织在一起,就业、再就业工作压力较大。二是劳动者素质较低。从就业再就业结构看,劳动力素质与新增就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突出。三是部分单位特别是省市属企业改制缓慢,社会保险费欠缴逐年上升,各项基金支付压力越来越大。一些非公有制经济负责人对社会保险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导致社会保险参保面窄,扩面进展缓慢。四是拖欠工资、因工伤亡事故得不到妥善解决的情况时有发生,职工合法权益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设施缺乏,执法检查环境不佳等等。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和工作的力度。各级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进一步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统筹做好今年的劳动保障工作

今年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落实劳动保障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手段,以加大资金投入为保证,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整合培训力量,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任务目标是:城镇安置就业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人,就业困难群体人;劳务输出完成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企业养老保险征缴总额达到万元,当期收缴率达到,清欠率达到。

工作重点:(一)加强就业培训,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关系全县城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资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题提出这项工作,最有力地说明了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为做好这项工作,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紧密配合,把多头分散的培训力量集中起来统一使用,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充分发挥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和县职业中专职业技能培训主渠道的基础上,把县技校、教师进修学校、卫校、体校、农广校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基地,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培训资源,走优势互补、联合办学的路子,进行分散培训,各培训基地提供师资、场地、设备、实习材料等,并进一步改革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管理模式,强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二是要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县职业中专、农广校要先行一步,积极申报成为“劳动训练培训基地”,勇于承担培训任务。同时,不管公办、民办,只要符合条件,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按照市场运作的机制,多领域开展培训,实现全方位竞争。三是突出培训重点。今年要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全县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必须完成,同时要积极探索培训机制,为我县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年,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年以后,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县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四是增加资金投入,实行阳光操作,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今年县财政安排万元的专项资金,专门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财政安排的培训资金,只能用于参加转移培训农民的补贴,真正让农民受益,要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截留和挪用,提高使用效益。版权所有

(二)采取多种措施,统筹城乡就业。一是坚持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就业潜力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积极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继续抓好再就业重点企业,培育相对稳定的就业渠道。二是坚持以政策扶持促进就业增长。对于招收下岗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企业和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工商、税务部门要继续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对于新开辟的服务性岗位,特别是政府开发、财政投入的公益性就业岗位,要优先安置“”人员,并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促进其实现再就业。三是坚持以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增长。要按照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目标,继续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建设,搭建县、乡、村三级服务平台。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劳务协作,大力开拓省外、国外劳务市场。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用人单位更多地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城镇退伍军人,努力形成企业用人到市场、个人求职找市场的格局。要运用相关政策支持,引导和帮助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参与市场竞争就业,转变就业观念,积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三)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的坚实基础,必须大力加强,不断完善。一是狠抓社保扩面。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所有制结构调整、就业形式多样化的客观要求。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企业负责人要适应形势发展,切实把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像抓计划生育、招商引资一样抓紧抓实,要充分抓住我县经济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强化综合措施,以私营、个体、灵活版权所有就业人员为重点,依法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覆盖范围,使更多的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二是切实抓好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加强企业欠费的清理追收,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要依法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稽核力度,特别对收缴重点和薄弱环节实施重点监督,建立企业参保缴费的诚信制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努力提高征收率,做到应收尽收。企业每年要向本单位职工公示全年养老保险费缴纳情况。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养老保险的征缴监察、稽核和检查力度,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漏报、瞒报缴费人员和欠缴职工保险费的问题。要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控制职工减员。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强化征缴,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公布征缴工作情况,对欠费大户要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追缴;对恶意欠费的单位,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要把企业依法参保、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纳入信用管理,对拒不参保、恶意欠费的单位,在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的同时,将参保缴费情况向工商、税务、外经贸、银行等相关部门通报,降低其信用度。拖欠社会保险费的要加收滞纳金;拒不整改的,予以行政处罚。要把企业的缴费情况作为企业领导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完不成任务的不能晋级、评为先进和获得年终奖金。三是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工作。目前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是部分乡镇和企业还没有按县里的要求加入医疗保险。凡没有参保的,各乡镇各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想尽办法,压缩支出,挤出资金,在今年内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同时,县医保办要做好相关的服务工作,强化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基础管理,及时支付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费,构筑公开、公正、透明的医疗保险体系。四是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要努力在健全管理组织、增强服务功能、树立管理服务新理念方面有新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强管理服务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完善业务工作流程,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四)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依靠法制建设,强化法律手段,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是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妥善处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的劳动关系问题。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管理,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推进规范化、法制化建设。二是切实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进一步推行公开审理制度,加强仲裁庭建设和案件审理的流程管理,提高仲裁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健全劳动争议预防机制,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为劳动者维权提供有效保障。三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今年劳动保障局要进一步强化劳动监察力量,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社会保险费的依法征缴,将用人单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情况纳入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工作重点,适时开展专项执法大检查,推动社会保险扩大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和企业用工行为,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和各类招工欺诈行为。继续开展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检查。四是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对改革中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积极审慎、分类处置的办法,按照全县安全稳定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完善情况通报和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四、加强领导,完善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今年我县的劳动保障工作任务重、困难多,解决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履行职责和义务,完善工作措施,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

一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自去年就把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目标纳入了全方位目标考核范围。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劳动保障工作,毫不动摇地把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摆在各级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结合经济发展、各项改革、社会稳定一道推进。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指导劳动保障工作,分管和相关领导都要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对重大政策和难点问题的研究,把握规律和趋势,把握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好突出矛盾和问题,带动面上的工作。

二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工作检查调度制度。继续坚持就业再就业月通报制度和社会保险季通报制度。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每季度对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劳动保障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定期向县政府汇报,并将有关情况报县全方位目标考核办公室。

篇(6)

关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问题,已有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是,以往研究在分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过程中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青年就业和中年失业问题。文章试图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青年就业和中年失业问题为切入点,运用Wallace Huffman的人力资本多期投资理论来分析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青年就业、中年失业问题分析

2007年底,中国农村劳动力达到4.8亿人。从年龄构成看:16岁-29岁、30岁-49岁和50岁以上年龄段的劳动力分别占27.1%、53.4%和19.5%。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盲和半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和高中级以上学历分别占7.4%、29.9%、50.2%和12.5%。从技能培训来看:未受过培训、受过短期培训、初级技术培训、中等技术培训的分别占76.4%、20%、3.4%和0.13%。在劳动力转移方面:16岁-19岁、20岁-24岁、25岁-29岁、30岁-40岁及40岁以上年龄段的转移比例分别为:57.5%、97.4%、55.9%、34.%和17.8%。在企业用工需求方面:83%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3%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技工以上技能水平,62%的岗位要求年龄在18岁-25岁。可见,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与企业的用工需求有巨大差距;青少年劳动力用工需求旺盛,几乎所有在20岁-24岁年龄段的劳动力都得到转移,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转移比例逐次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可持续性,企业用工年轻化和中年失业化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问题(章铮,2009)。

青少年就业和中年失业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首先,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行业转移过程中主要就业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现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工作的典型特点是:简单重复作业、技术含量低、对从业人员的体力、反应灵敏度具有很高要求。为此企业更希望雇佣年轻劳动力从事生产,而青少年劳动力则看中了短期利益,缺乏在生命周期早期进行技术培训的投资,纷纷流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生产率下降,而无法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的岗位竞争中获胜时,加之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非农转移的难度加大,最终导致失业。其次,农村劳动力在生命周期的初始时期缺乏必要技能培训的同时,劳动力再培训发展滞后,加之对失业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收益刺激不足,影响了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政策效果。

解决劳动力转移可持续性问题的两个着力点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升级和建立完善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在制造业中无特别技术的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但是技术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互补关系(Orazem,1997);更一般的是,随着劳动者技能的增加,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替代关系将会变小,劳动和资本最终变成互补关系,特别是对受过较高水平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随着知识和技术的提高,对技术劳动力需求相对于较少技能劳动力需求在增加,而且增加技术型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是有可能的。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加速调整时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是一个重点。在农村劳动力的现有技能水平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必然会加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为此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已迫在眉睫。

二、劳动力技能培训体系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

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由Wallace Huffman(2001,2007)建立。该模型以家庭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假设家庭是风险中性的,具有三期生命周期。在每期,通过消费人力资本L1t(t=0,1,2)和商品X1t来获得效用:

U=U(L10,X10,L11,X11,L12,L12)①

人力资本生产和农业生产具有以下技术限制:

一是人力资本生产是初始时期人力资本禀赋或上一期的人力资本投入L2t、购买的要素投入X2t和固定的先天能力要素A2的函数:

Z2t=F2(L2t,X2t,A2),F2(0,X2t,A2)=0,F2(L2t,0,A2)≥0②

其中,F2(•)对L2t和X2t规模报酬递减。

二是农业生产是人力资本服务L3t和购买的要素投入X3t和固定的农业气候条件A3的函数:

Z3t=F3(L3t,X3t,A3)③

其中,F3(•)对L3t和X3t规模报酬递减。人力资本投入只改变可用人力资本量,而不改变单位人力资本的工资率。家庭具有原始人力资本禀赋K00,人力资本以δ(0≤δ≤1)的速度折旧,并以α(>0)的比例将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可用量:

Lt=αKt=α[(1-δ)tK00+(1-δ)t-1Z2t-1]

人力资本被分配到闲暇L1t、人力资本生产L3t、农业生产X3t和非农场工资工作Lwt:

Lt=L1t+L2t+L3t+Lwt,L2t,L3t,Lwt≥0⑤

同时,家庭面临多期预算限制:

(Pe3tZ3t+WtLwt)/(1+r)t=(PitXit+Cj)/(1+r)t⑥

其中,Pe3t是农业产出期望价格;Pij则分别是购买的消费品、人力资本生产投入要素和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价格;Wj是单位人力资本的工资率;Cj≥0是家庭生产和消费形成的固定成本;r是固定贴现率。

在公式②、③、④、⑤和⑥的限制条件下来最大化公式①。最终得出最优的人力资本投资:

PV=MC=λ/MP=P/MP⑦

通过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发现以下重要结果:首先,在每期,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规模是单位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的现值等于边际成本的现值时的量。其次,推迟一期的投资显著降低边际收益的现值,所以在生命早期而不是晚期去制定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优的。在最后一期(时期2)将资源投资于人力资本生产永远都不是最优的,因为这时只有成本,没有收益。但是人力资本生产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当延期进行投资而使得成本节约超过收益的下降时,在两期而不是一期实施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优的。

三、基于人力资本多期投资下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分析

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存在不少问题。农村劳动力培训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使得在现有的培训供给下没有建立合理的培训体系,从而未能实现效用最大化。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的结论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农村劳动力是一个由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构成的群体,年龄层次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接受技能培训方面应当区别对待。根据多期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将农村劳动力按年龄不同划分为青少年(16岁-29岁)、青壮年(30岁-49岁)和中年(50岁以上)等层次,分别对应于生命周期中的第0期、第1期和第2期。

(一)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优先次序分析

确定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优先次序主要是在现有资源下如何在农村劳动力中进行合理分配实现收益最大化。

农村青少年是即将踏入社会或者刚刚踏入社会不久的人群,是未来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在农村劳动力中占有的比例接近30%。从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中看,青少年处于第0期;因此在青少年时期而不是在晚些时候的青壮年或者更晚的中年时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优的。青少年群体具有最长的工作年限。能够通过在青少年时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获得收益的同时提高在青壮年甚至中年时期的人力资本储量,从而提高今后的可用人力资本量;并且,能够通过其在青壮年时期的再投资而达到最优,使得其净收益的现值达到最大。

农村青壮年是目前新农村建设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农村劳动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比例达到了60%。农村青壮年处于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中的第1期;对青壮年的技能培训仍然是能够取得净收益的,只是其净收益要小于第0期的青少年;因此在青壮年时期而不是在晚些时候的中年时期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最优的。青壮年具有相对较长的工作年限,能够通过其在青壮年时期的投资提高中年时期的人力资本储量,增加今后的可用人力资本量,使得其净收益的现值最大;但是,此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净收益要小于青少年时期的净收益。

中年劳动力基本上处于生命周期的末期,其在农村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最小,处于人力资本投资模型中的第2期,工作年限最短。此时对其进行技能培训是不经济的。

综上分析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过程中,对青少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是最优的;对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则是次优的;对中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则是不经济的。应当优先发展农村青少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合理安排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二)农村劳动力再培训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劳动力技能培训也应是持续的动态过程。根据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人力资本不断折旧,只进行一次性人力资本投资会因为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下降,边际成本上升,无法实现净收益的最大化,这时需要对其进行人力资本再投资,以对人力资本更新,来避免边际收益下降和边际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

在目前的劳动力培训过程中,更多的是就培训而培训,缺乏再培训体系建设;劳动力再培训的滞后使得劳动力未能及时进行技能更新,原有的技能水平无法承担新的岗位技术要求,最终导致失业。这构成了劳动力转移缺乏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确定现阶段劳动力技能培训优先次序的同时,应当建立农村劳动力再培训制度,以防止劳动力由青少年进入青壮年时由于缺乏再培训使得技术陈旧导致失业的窘境。

四、结论及建议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可持续性,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条件和劳动力培训体系不健全。通过对人力资本多期投资模型的分析后发现:在劳动力培训中,应当优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技能培训,然后合理安排青壮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并建立农村劳动力的再培训制度。

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坚持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不动摇。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升级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的一种刺激: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化解“读书无用论”的毒瘤,防止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行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在青少年时期进行技能培训的需求。

二是加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青少年教育方面。首先,要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阶段的执行,防止义务教育阶段中途退学,把好义务教育关。其次,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使其更能够体现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改善教师队伍,特别是建立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的专业和地区覆盖范围,通过相应的技能和经济刺激使得青少年能够顺利接受和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再次,实施高考落榜生的职业教育。

三是鼓励企业对农民工进行再培训。为了使农民工能够顺利达到和适应新的技术要求,需要对其进行再培训。当农民工在企业中从事工作达到一定年限时,应当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的对其进行再培训责任。

四是加强农村劳动力对进行技能培训和再培训的认识,提高参与率。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的限制和进行技能培训收益的不确定性,其对技能培训和再培训的认可度不高;需要对其进行更多的宣传和收益刺激来提高其技能培训的参与率。

参考文献:

1、章铮.从托达罗模型到年龄结构――生命周期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09(5).

篇(7)

摘要:浙江省乐清市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在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两年来,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不断地探索,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本文阐述了针对当前乐清市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招生、课程设置、在职和职后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乐清市;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设置本文中所提到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指由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根据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和浙江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速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户籍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结业)生,根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进行半年到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初级或中级职业技能水平,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基本适应从业需要。

“十一五”期间,温州经济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设实力温州、和谐温州、活力温州,实现温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农村预备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乐清市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又是温州经济模式的发源地,在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两年来,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为其特殊的地域特点和经济因素,在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与研究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

温州地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分析

培训政策到位政府落实补助政策,属于欠发达乡镇参加培训的学生,全部减免其学杂费、代管费、住宿费(共计4000元左右);非欠发达乡镇参加培训的学生,学校(基地)减免其学杂费、代管费、住宿费的50%。特别困难的学生(主要指低保线以下收入家庭和因天灾人祸致贫家庭的学生),每年给予1000元的生活困难补贴。以上减免和补助的资金由乐清市财政负担。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预备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提供场地、设施条件,提供资金投入。

培训措施落实乐清市教育局职教科根据全市初、高中毕业生未能升学情况,将培训计划下达到相关培训基地(学校)。同时,对培训基地学校,市政府将给予办学补助资金用于办学条件改善、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由市教育局负责牵头,市劳动保障局、经贸委、农办、各行业协会和相关培训基地(学校)共同参与,认真搞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课程设置和开发工作。根据初、高中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需求,区别设置课程时间和课程内容、选用相应教材,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社会因素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招生的影响某校开设的数控技术、服装制作等6个专业300个免费学习名额,结果只吸引了全市11个镇(街道)70名应往届学生前来报名。在教育部门所做的调查统计中,农村初中毕业生即使落榜,因其年龄相对较小,家长大多希望孩子继续读书;而高中毕业生不少人或者选择复读,或者选择一些民办类的专修自考学校就读。另外,近年来教育高升学率使落榜毕业生总人数下降,农村户籍的随之减少。而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陌生感也让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在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在校学员的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这样的信息:相当一部分学员对培训后就业有自己的想法,或有自己创业开店的想法(主要是模具专业),或希望找到初级管理岗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定位对课程设置的影响(1)课程目标设置偏离实际,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终结教育,毕业生缺乏继续学习的基础,没有突出专业培训的特点。(2)课程结构不合理,采用了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训练面过窄,没有特色,制约了专业技能培训。(3)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难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能及时调整方向,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缺乏职业指导、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4)课程实施中时间安排不利于学生掌握技能,一些学校实行集中学习理论课,然后集中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两者之间脱节,技能训练未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师资队伍与教学问题在担任培训的专任教师中,初级有132人,占41.6%;专业工种情况更是薄弱,教师中初级工或无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37人,占43%;而无“双证”(指职业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证和专业技能证)的教师188人,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60%。外聘高技能或专家型人才43人,只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13%。根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培训教学必须是学、训一体化进行,所以,培训需要基地支撑。我市职校有限的基地设备资源满足不了培训的需求,所以,实训教学这一环节得不到具体落实。

农 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的出路问题通过两年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来看,学员培训结束后在社会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大部分学员不能达到预期期望。这使我们对实践中改进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提高其绩效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想法。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111”实践研究

(一)打“创业牌”解决招生困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和谐之基。然而,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温州地区很多企业纷纷裁员或破产关闭,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多;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新生劳动力快速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向城镇,被征地农民亟待就业。这些都让温州地区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面对如此形势,鼓励和支持个人自主创业逐步成为政府促进就业的一条主干道。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招生要针对市场需求明确定位——从做小老板定位打招生牌:在社会层面,温州模式的个体经济深入人心;在心理层面,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想创业当小老板;在技术层面,乐清虹桥电子、模具市场、柳市低压电器市场非常成熟,其产业下游有很大的创业空间;在经济层面,温州地区民间资金充足。所以,在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定位上应充分考虑从创业角度进行课程定位和招生,实践效果良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自主创业越来越获得社会的认同,一些人自主创业,在解决创业者个人就业的同时还带动和促进了更多人的就业。在现阶段劳动力供求矛盾严峻的情况下,自主创业不仅成为个人实现就业、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也开始成为政府倡导和支持的就业途径之一。

(二)从“借鸡下蛋”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调置

职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自主调整专业设置,促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实现教育培训与就业的紧密对接。

引入企业内训课程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规定的学习时间是:初中后学生为一年半,高中后学生为一年。其中在校学习时间是:先进制造业专业为一年,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专业仅半年,期间学生还要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如此紧迫的培训时间对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不仅要满足学员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还要使学员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我们在雁荡山旅游学校营销专业进行了实验。该校与广州“娇兰”化妆品有限公司合作,第一批在农村预备劳动力中招收两个班共100名学员,通过与“娇兰”公司人力资源部沟通,将其成熟的企业内训课程成功引入,学生感到在实训时能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培训了学校的专业教师。

整合衔接基础专业课直接引入企业内训课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在校学员不同于在岗工作,没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二是企业内训课程有其单独的体系,不能与学校的专业基础课很好地相衔接;三是引入后基础课时不够。所以,我们根据学情实际进行基础课程量的调整,同时对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例如,礼节礼貌课、公关课、职业道德课等整合成服务接待基础课;服务心理学、服务形体训练融入实训课中。这样,在规定的教学计划时间内完成了校内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企业内训课程的对接,实现了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调置的“借鸡下蛋”。

(三)以“准双元制”提升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定位

从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培训周期看,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对于学员从就业走向创业的定位来说,可能有所不足。从学员需求出发,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来。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在岗继续培训(“准双元制”)我们在虹桥职业技术学校了解到,虹桥是温州地区乃至全国有名的模具基地,以合兴集团为龙头的模具行业集团具有跨区域的技术和产销优势,其产业下游更是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和个体模具商活跃在市场,所以,虹桥职业学校的模具专业举办得十分红火。很多学员通过一年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课程学习,进入亲戚、朋友开设的模具企业或是自己开了小模具店后,发现在工作中还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经常回学校接受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成为他们的首选,学校应学员的需求,专门开办了夜校班,使已毕业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在岗继续培训。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学校还要开办模具培训提高班,让学员一边创业、一边学习,解决创业学员的需求。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学员转入全日制学习饭店服务行业初、中级管理人员的需求在温州地区非常突出,酒店对管理人员的需求使初、中级管理人员成了“香饽饽”,所以在雁荡山旅游学校出现了接受一年制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饭店服务专业学员工作一年后重回学校、要求转入全日制学习的现象。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实践研究反思及展望

(一)在把握定位上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是职业学校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重要环节,二者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制定培训计划时,要始终根据本地区农业经济战略性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使劳动力转移由“简单型”向“职业技能型”转变,使就业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使培训定位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对预备劳动力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职业培训与创业培训,使农村预备劳动力学有所用、用有所获,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要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式”、“公司(引入企业内训课程)学校”、基于示范基地“双元制”等新型办学模式,各培训基地要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风向标”,紧紧扣住温州经济发展需要,为市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办成适应市场规律、有利于学员就业创业的培训超市。

(三)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

专业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要开展以专业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与实践,要适当提高专业教师的生活待遇,吸引和鼓励企业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职校的专兼职教师。要从思想上、政策上、待遇上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出台有力的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重普高、轻职高,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改变技能人才地位低、待遇低的现状。

总之,我们要通过政策导向和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陈君贤.校企合作在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8).

2陈春勉.温州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分析及发展对策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3).

3郑光相.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

篇(8)

一、引言

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即为“三农”问题,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上下手。我国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组织开展了多种类型、层次和领域的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农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的提高、让农民顺利实现转产转业,使农村人口的流动更为有序合理。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

第一,农民对于培训的接受程度不高。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农民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一部分的农村劳动力不愿意参与到转移培训中来。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有极少数的农民认为进城务工是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技能的。接近一半的人认为农民最需要的是良好的社会关系,有百分之三十的农民认为社会为他们提供的职业培训可以促进农民自身的发展。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民的思想观念都较为落后,但是对于培训的重要性也有一部分的农民是认识到了的。从整体上看,农村劳动力对于教育培训缺乏一定的认识,很多农民都认为只要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就能够找到好的工作。第二,劳动力转移的培训资源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和手段滞后。现阶段,校企和政企合作的定向、订单和储备培训等是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资源;缺乏以政府为中线的培训资源,不能积极的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开展培训工作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此外,培训方式缺乏创新,在培训中还在使用陈旧的培训方法,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培训,从而导致农民在接受培训后也没有觉得有什么改变[1]。第三,城市发展对农民工的大量需求与农民工的城市窘境相矛盾。使农民获得一技之长并将劳动力输入到城市之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任务[1]。目前,农民工出现极为短缺的现象,而且其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开始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城市对农民工的大量需求并没有改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地位,农民工仍处于较为弱势的一方。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应该享受到的权益,只有时农民工获得更多免费的培训、解决子女受教育问题、落实农民工养老政策等已成为大部分农民工所期待的事情。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分析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观念。要将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平台充分的利用起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和农村劳动力充分的了解就业服务和培训、就业需要等政策信息,为了使农民能够稳定就业,相关部门要为农民树立转业就业的典型,使农民积极的转变就业观念。同时还要让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观念得到提高;企业要重视起农民工技能的提升培训,企业不能因为害怕浪费时间、金钱以及培训后工人留不住等问题就不开展培训工作。第二,强化培训,加强管理,确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新方式针。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较高的职业技能,为了培养出高技能的人才,应该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主,有计划的开展培训工作[2]。对农村劳动力实行就业培训,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形成完整的农业高等教育专业体系,针对广大的农业从业人员要进行必要的技术辅导和职业培训,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要进行针对性的岗前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开展培训工作时,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职业技能学校和科研院所都能积极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使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应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样化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中介组织,建立网络化的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加入到就业市场当中,培养农民工的竞争意识以及择正确的择业观念。第三,理顺市场规则,构建规范合理的培训秩序。首先要建立起监督评估机制。相关部门要改变监督的方式,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采取听课和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学员的满意度以及接受程度进行调查;转移培训要实行“宽进严出”的机制,根据农民的实际专业就业率给予适当的补贴和奖励;企业要实行“培训上岗”的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农民工的培训或者增加培训费用。其次是将市场竞争机制落到实处。按照培训效果结合自身办学力量,建立一系列适用机制,包括星级制度、末尾淘汰机制和晋位机制,对于用各种手段来套用国家补贴的行为要给予严惩;最后,要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对于企业的低职称农民培训政府制定相关的扶持制度,对于成绩突出的机构政府要给予免税等奖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将农村劳动力合理的利用起来,同时还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使我国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使全社会积极的加入到其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进行要把资金、政策和人员上落实到实处,关键在于培训和就业工作是否能认真做好。

参考文献:

篇(9)

收稿日期:2006―12― 28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科学)国家一般课题《中部 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研究》(课题批号为:BKA050031)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张亿钧(1962―),男,安徽绩溪人,安徽财经大学成 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 从战略全局看,中部崛起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又是 解 决中部“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潜藏着对教育培训的巨大需求 , 教育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了解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 现状,总结其成功经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 践价值。

一、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背景

长期以来,国家以汲取农民和农业剩余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中国“三农"领域累积问题很 多 、矛盾很深、化解难度很大。中部地区则是我国“三农"问题和矛盾的“集结"地,是解决中 国“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所在。

一是中部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中部地区目前绝大多数仍是农业大省,农业在生产总值 中仍占较大份额,农民在全部劳动力中占一半以上。2003年,中部六省农业占GDP比重达1 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2个百分点;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31%;2 004年,第二产业比重山西为595%,安徽为451%,江西为456%,河南为512%,湖北为47 5%,湖南为395%,除山西外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9%。2004年,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 的比例为1727∶4807∶346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一产业高207个百分点,第二产 业低483个百分点。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在中部地区反映得最为突出。

二是农民收入低,富余劳动力多。2003年,中部地区农民纯收入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1 3%。中部六省农村劳动力17 69182万人,剩余劳动力约占40%,达707193万人,其中,安 徽、河南、湖南均超过千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了中部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和解 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瓶颈。

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文盲率偏高。中部地区由于经济、自然、生活质量、医疗服务设施 等诸因素的作用,社会成员普遍存在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下,劳动力文盲率偏高、职业技能水 平偏低的现状。按7~11岁、12~14岁、15~17岁特殊年龄段计算的学龄人口入学率,中部 地区 大都在90%左右浮动,而全国同期指标为98%;另外,高中年龄段入学水平也不超过50%。200 1年中部地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比例只有530%,低于东部地区572%的水平,而其15岁 以上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达到了84%,不仅高于东部地区,也高于传统的中部地区,说明 其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据教育部“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的资料显示,中部地区 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仅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两项平均仍 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虽然中部地区人口呈现出随年龄下降,文盲率下降的趋势,但是劳动 力人口文盲率偏高的现象却不容忽视。如35~44岁男女年龄段文盲率分别是2081%和5154% 。

四是教育经费较低,教育投入不足。2004年中部地区的高校数量和在校生数分别占全国的26 1%和268%,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51%和559%,但同期的教育经费只及全国的192%、东部 地区的339%,充分说明其在教育上的投入明显不足。

五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随着中部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长期人 才外流形成的中部地区人才“洼地”现象正严重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虽然说,在市场经 济中人才可以也应该自由流动,但中部地区人才流失过多则不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从万 人所拥有的科技人员数比较,中部地区为1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61%,远远落后东部 的3701%。

二、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 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一个时期以来 ,从中央到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都高度重视农民教育、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重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部地区尤其如此。

(一) 各级政府重视是关键,增加财政投入是重要保障

安徽省扶贫系统把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2003年全省19个国家重点县投 入财政扶贫资金756万元,委托107家培训单位,培训19万贫困人口,其中通过培训转移11万 人,2004年工作和投入力度都会进一步加大。

为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河南省大力推广信阳市“先培训、后转移"的经验,把劳动力 转 移培训提高到发展劳务经济的高度进行精心部署。 在扶贫培训资金方面,河南省加大了中 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2004年,省扶贫办拿出366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培训基地 建设和贫困学员学费补助;2005年,河南省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投入将达到45 00万元,接近中央、省财政扶贫资金的10%。

湖南省将由财政出资每年培训45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合格率要达到90%以上,就业率达到8 0%以上。培训由经市州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向国家级和省 级贫困县、150个劳务输出培训基地、省十大劳务品牌打造基地等3个重点倾斜。

为了推动全民创业的开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江西省财政下拨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共计27 25万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在全省70个农村劳动力输出县,对17万农民开 展15~90天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受训农民熟练掌握一项非农产业岗位技能,加快向非农产业 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近年来,山西省各级党委政府都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重点,有关部 门也通力合作,形成了强大合力。2004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2004~2010 年全省农民工和农民科技培训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两 个文件,对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列为 给全省人民兴办的实事之一。

(二) 健全运行体系是重要基础, 加强培训监管是重要措施

山西省建立健全了包括资源管理、培训输出和跟踪服务在内的统一运行体系。在资源管理方 面,山西省的11个市和115个县区都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组和办公室;在培训输出方 面,山西各市通过整合资源,依托劳动、教育等培训阵地和民办培训机构,建立了省、市、 县、乡四级培训体系,建立健全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在跟踪服 务方面,山西劳务输出重点市、县都在外出务工集中的珠江、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北京 、天津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基本建立了农民工输出服务体系。

为了强化培训效果,河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重新筛选确定了30所省级培训基地,各省辖市 、扶贫开发重点县分级建立的培训基地达到164所,年培训能力达到20万人以上。全省初步 形成了遍布全省、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培训、输出网络。

湖北省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 标,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形成了“政府积极引导、 农 民主动参训、部门配合和谐、社会力量参与、培训机制有效、就业组织有序、维权保障有力 "的运行体系。

湖南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从全省现有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职业院校和民办培 训机构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择优确认,向社会公布。培训机构以订单、定向式培训为主, 实施分类培训,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农村退役士兵及其他农村新生劳动力实施劳动 预备制培训,时间为3个月以上;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劳务输出培训,时 间为2个月以上;已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实施技能提升培训,培训时间由企业根据岗位需求自 行确定。

安徽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包括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 等,不少培训单位已经积累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形成了培训与介绍就业相结合的 灵活机制,多数培训单位劳动力就业率达80%以上,有的单位培训的劳动力供不应求。

近年来山西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了加强培训项目监管的“十项制度”,即管培分离制、 行政领导责任制、培训基地认定制、项目招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公示制、培训和转 移台账制、月报和季报制、检查验收制、资金直补和报账制,保证培训工程顺利实施。

(三) 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是重要方法

山西省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就近就业、有序输出、稳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针, 部 分县市根据自身发展特点,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近年来山西各地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岗位要求开展订单培训,实行“校企 联合"“校校联合"“校乡联合"等有效形式,提高了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省农 村 劳动力外出务工也由无序流动向有序输出、劳动力型向技能型以及季节型向稳定型的转变。湖北农广校从改革办学模式入手,充分发挥系统自身网络优势,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 就业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通过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库和用工信 息库、组建农村劳动力教育就业网,成立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就业服务机构,开辟农村人才 交流网站,设立农民外出务工信息网点,举办农民工现场招聘会等一系列举措,逐步形成培 训基地+信息网点+就业服务平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

根据《江西省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 龄在16~45岁,思想素质较高,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或新增劳动力均可参加培训 ,经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单位颁发“阳光工程培训结业证书",培训机构将为学员提供 “ 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及时安排受训学员转移就业,力争全年输出农村劳动力不少于145 万名,确保转移就业率达到85%以上。

为搞好培训工作,河南各省辖市对贫困乡、村劳动力资源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统计,通过建 立台帐的办法,将适合参加培训的贫困户劳动力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需培训何种技术 等情况登记造册。这一基础性工作,为制定规划和开展培训转移提供了可靠依据,打下了坚 实基础。

安徽省依托农业院校进行农村人力资本培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安徽农业大学成人高等 教育率先,在金寨县首创“农业大专班”。在此基础上,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致 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的宏伟事业,发展、形成了以“大别山道路"为标志的办学特色, 在 省内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2005年,安徽省教育厅批复同意安徽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单独招生,并决定在长丰县先行试点“兴村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培 养乡村后备干部和致富带头人。

三、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育培训的认识存在偏差,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劳动力是教育培训的对象和主体,他们对教育培训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转移培训工作的开 展,也最终决定了培训规模和质量。由于中部地区农民的文化知识所限,他们不可能将教 育培训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很多人认为农村教育培训除扫盲之外,就是教农民认识几个 字的问题,这就导致一些地区的领导产生了把农民的教育培训当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是耗 费人力财力的短视行为。特别是到2000年,全国初步完成扫盲任务之后,有些地方教育机构 的调整,首先把农村成人教育改掉了,成人教育专职干部、专职教师没有编制,乡镇成人教 育中心这块上承县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下连村厂办学的重要培训基地垮了,教师被调离,学 校被关闭,农村教育培训的地位明显地被削弱了。

(二)农村职成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不够充分

农村教育培训的功能是多方位的,但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只关心教育培训的经济功能和文化 科技功能。可以用“以教育培训之渠,引科技之水,浇农田之母,收丰收之果”来描述农民 对农村教育培训的希望和要求。公办农村职成学校无疑应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发挥重 要作用,这是由农村职成学校的本质所决定的。职成教育可以说是教育体系中与劳动和经济 社会联系最紧密的部分,这就要求其教育教学一定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市场紧密 结合。然而,中部地区许多农村职成学校的教育培训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轻技能实践的状况 ,仅仅给农民传授一些基本的、普及性的、与实际生活不相符合的内容,学校定位出现偏差 、教育培训内容落后单一,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政府对职成学校也不够重视,无论是在师资、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都没有做好充 足的准备。

(三)引导性培训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引导性培训即对拟向 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由劳务输出地政府组织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 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提高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 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这种培训单靠一个村庄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凭 借地方政府的支持,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来开展。而中部许多地区未能充 分认识引导性培训的意义,对技能培训和引导培训两类项目没做明显界定区分,不能科学地 认识和对待,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各培训点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等方面忽视引导性培训, 或没有做出有效宣传和讲解,劳动力转移的可能性和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引导性培训 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四)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中部地区农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全国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001年国家投入成人 小学的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00147%,成人中学的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 投入的00689%。另一方面是中部六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不力、地方财政收入水 平也在不断下滑。中部六省自1987年以来,其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中的比重就处于持续的下 滑状态中,从最高年份1987年的981%持续下跌到2004年的794%,落差达187个百分点。再 加上长期以来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大多实行的是无偿服务、免费培训,资金积累严重不足 。经费短缺严重影响了中部地区成人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由于农村成人学校阵地建设、教 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条件的薄弱,根本满足不了培训农民的需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 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四、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

当前,中部地区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一段时期的进一步转移,必须结合实际充分利用 各方面的有利资源,针对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培训。

(一)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长效机制

如建立专门的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培训机构,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加强现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逐步建立以村为基础、以乡镇为主阵地、以县为补充的培训 体系。如健全政府买单的投入机制,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作为公共财政的 必要支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再如加强管 理服务工作,加强信息指导和服务,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信息平台,这些都是必不 可少的基础工作,必须有长期坚持的精神和物质投入。

(二)技能性培训与引导性培训并重

技能性培训与引导性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两大内容,彻底实现转移有待于培养和造 就一代新型农民,而这一代新型农民并不是仅仅拥有现代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拥有现代的思 想和思维方式。由于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 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对中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但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还要开展引导性培训。

(三)“就地转移"培训应成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渠道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除了异地转移外,还有本地转移这种形式。一般来说,工业化和城镇 化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但是在目前中部地区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农 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的情况下,中部地区应积极在农村创造条件,就地吸收农业剩 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向现有非农产业转移;二是通过小城 镇建设,向小城镇转移;三是向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转移。例如山西省就根据自身 条件,制定出“就近就业、有序输出、稳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针,部分县市根据自 身 发展特点,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及其相应的教育培训。“就地转移"培训成 为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渠道。

(四)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提高农民素质,更好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

中部地区应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尤其要加强16~40岁 这个年龄段农村劳动力的再教育工作,同时要依托农业院校,逐步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营造 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良好环境,并且在中部农村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编.中部崛起与人力资源开发〔M〕.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4.

〔2〕 周绍森等中部发展与区域合作〔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 陈宣庆,张可云等.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 版社,2007.

篇(10)

今年以来,**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通过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待续稳定增长。

一、我县2006年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创收基本情况

**县辖六乡两镇一场,共110个行政村和3个村级农场,384个村民小组,全县耕地面积49.43万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4.6亩,全县总人口14.28万,其中农村人口10.5989万人,农村劳动力5.1387万人。2006年上半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2期,完成农牧民技术和技能培训4.718万人次,其中农民技术培训3.9582万人次,农民技能培训0.7598万人次;2006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完成3434人次,累计创收717.46万元,实现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创收67.69元。

二、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一)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劳务输出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劳动力转移机构。我县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县委、政府专门召开2006年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大会,研究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为组长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形成了由县长挂帅,各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主抓,业务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同时,为了全面做好乡镇劳务输出和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信息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我县逐步建立了乡(镇)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形成以县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为依托,最终延伸到村级的城乡统筹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在乡镇成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同时,由各乡镇确定一名乡领导、23名工作负责本乡镇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职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工作,由县劳动保障部门对各乡镇确定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培训。目前,全县各乡镇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8个,并在每个行政村确定了劳务输出信息员,从而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

2、分解目标,明确责任。研究制定了《**县2006年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方案》、《**县2006年城乡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和《**县劳务输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提出了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奖惩办法等一系列要求,将劳务输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把培训、输出、创收等目标分解到相关单位(部门)和乡(镇),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抓劳务输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人人关心输出,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3、调查摸底,建档归册。积极做好全县各类劳动力的调查摸底、建档归册工作,组织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结合各自实际,对辖区内的劳动力年龄段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等进行全面摸底,建立相应的工作台帐和人员信息档案,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意向、培训愿望,从而确保有针对性的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和劳务输出等服务工作。4、做好信息服务,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继续巩固我县在劳务输出人员已形成规模的武汉、玉林、海口、合肥、长沙等5个城市建立的劳务输出基地,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用工单位加强协作,建立了稳定的联络方式。目前,我县通过与内地劳务输出基地加强联系,掌握了他们的用工量和用工需求,已经开展了定向式培训,以确保劳务输出人员的质量。据初步统计我县在外地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为我县稳步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5、广泛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城乡就业和劳务输出宣传工作,营造宽松的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环境和浓厚的工作氛围。针对我县部分农民恋土守家,受传统农业经营观念的束缚,宁可闲待在家里,也不出门挣钱创收的现象。县委、政府利用电视劳动保障专栏和广播,宣传劳务输出的组织、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维权等方面的内容,大力宣传本地从事劳务输出多年的典型和在内地发展人员的现状,并结合“三下乡”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通过农民能够看得见听得到身边事,教育引导农民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为做好劳务培训输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6、认真做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工作。县相关行政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劳务输出工作进度统计报表,确立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四种报表形式,并将报表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保证其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便于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状况。

7、积极引导城郊附近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城郊人口多市场旺的优势,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观念,依靠自身优势,从事商业、饮食业、榨油、网套加工等,以此增加收入。2006年上半年度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就地转移从事餐饮服务、人力运输、机动车修理、电器维修、农产品加工经营以及季节性劳动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达2476人次。8、采取措施,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广大农牧民参加我县项目工程建设。我县将使用本地农民工作为基本建设工程招标的一个基本条件,在招标过程中明确写入招标书中,使用我县农民工的比例一般不低于承包方普通用工总数的50%。2006年上半年在公路改建工程和水利工程中,使用农民工580余人,累计创收92.4万元。三、结合实际,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上一篇: 采购部工作总结 下一篇: 文明校园帮扶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