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9 14:29: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历史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高中历史课程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有其鲜明的学科特色,这是它与其他课程相区别的地方,历史学科鲜明的特色是它的存在形式是过去式的,是人类曾经经历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无法真实再现,也不能从头再来。人们了解历史是通过文字记载、文物、口述资料等途径,使这些存在于过去抽象的东西用各种物质载体形象化、具体化。单纯用语言文字让学生认识历史、感知历史,必然造成每个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思维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以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知识,让他们在情境中体验或是在语言讲述中体会历史学科的魅力。
(二)高中历史课程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本着这一原则,对学生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状况下,由于应试教育,大多数学校把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对他们给予厚望,希望他们考上重点大学。其他所谓的后进生自然得不到教师的关注,教师也没有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与教育,这明显违背教育的本质与出发点,我们的教育宗旨是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对后进生更要多加关心、多给予帮助和鼓励,对成绩好的学生要加以指导,促进他们进一步成长。
第二个应遵循的原则是动态发展;教育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学生也是如此,他们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处在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这个过程要将进步的学生划分到更高的一个层次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积极进取带来的快乐,并使他们拥有良好的竞争力。教师分层的依据分层标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考察手段与方法进行分层,激发学生的潜力与进取心,成功实现教学目标[1]。
二、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模式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经常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班内分层模式,二是跨班分层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其特点与优势,下面我们将具体阐述下班内分层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将其应用至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同一班级内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思维能力是不同的,在其他方面存在差异,不能要求每个学生的学习都达到同一个标准与程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程度分为基本目标、中级目标与高级发展目标,然后将学生对应上述的三个目标进行分组,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与进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尖子生的智力水平较高,学习能力强,知识浏览面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较强,能够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成绩稳定而优秀。同时他们具有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乐趣,他们乐于学习知识,因此对于这类学生应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发展空间。中等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一般,学习习惯良好,具有较好的心态,但是也许是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成绩不够稳定,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启发,对待这类学生,坚持稳扎稳打的方针,落实双基目标,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程度低就是一些后进生,这类学生的问题较大,智力水平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弱,因此学习时常常会感到吃力与费劲。如果教师对此类学生深入了解,加强指导其完成练习,则也许会有不错的效果。综上所述,程度低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习惯与思维能力等方面与前两类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待这类学生,教师更应耐心些,上课讲授速度放慢些,课堂内容适当些,多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高中历史分层教学具体实施途径
高中历史分层教学的实施途径应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展开实施。首先是备课环节,进行分层备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目标,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因材施教,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学目标教育,对尖子生来说,旨在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的灵活性、创新性与发散性思维能力;对于中等生来说,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锻炼他们的观察思考与知识归纳能力;对于后进生来说,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与重点内容,基本达到历史学科的素养能力[1]。
最后就是进行分层授课,这一环节较难,但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如果教师在这一环节发挥好的话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解答问题,并做好及时反馈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在设问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后进生可提出一些容易的问题,对中等学生可以提出中等的问题,对尖子生可提出较难的问题,培养不同的能力。最后在布置练习作业与辅导时,依旧是要遵守上述的分层规则进行因材施教,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与不同难度层次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程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实践,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本知识,总结历史学科特点与分层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对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研究和划分,将教学目标与学生层次划分清楚,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发展,最后要积极开展分层教学实践工作,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做起,从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布置习题等做起,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学好历史对一个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如何上好高中历史课,是不得不探讨的问题,就我本身的教学经历,谈一谈上好高中历史课的几点体会。
首先,处理好课堂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教材内容枯燥乏味,讲起来往往催人欲眠,课堂学习效果很低。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于枯燥乏味处设疑,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例如,“百家争鸣”一课,内容很枯燥,如果直接介绍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解,学生是很难适应的。在导入时适当回顾初中知识,强调“动荡与变革”这一社会特征,然后抛出学生敏感的现实问题“如果你是公司老总,你如何对待员工上班不守时的现象?”请每组派代表回答,学生的思维必定会活跃起来。在小结的基础上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思想流派呢?为什么能形成“百家争鸣”现象呢?“百家争鸣”局面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这样就让学生带着探究、分析、评价、辨伪等思维能力由被动接受讲解开始主动探究学习。这个导入为上好这堂枯燥的历史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要处理好课堂导入,应从多方面入手:一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收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料和信息,为各式各样课堂教学导入准备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用简洁生动的导入语点明教材重点和难点;三是要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其次,找到重点难点突破口,指导学生轻松学习。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较抽象,不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教条地去讲解去学习,会耗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突破口,指导他们轻松学习。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一直讲到了清朝,时间跨度很大,内容很多,学生很难定位重点难点,只能生硬地跟着老师的节奏机械地“熬完”一节课,根本提高不了自己的素质。对于这类教学内容,我在创设情境时首先锁定时间、地点、人物要素,不管历史有多遥远,历史事件有多复杂,她必然与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相联系。如果锁定了这些时空落脚点,整节课就会豁然开朗了。如讲授《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把落脚点定位在汉武帝身上,以汉武帝为突破口创设“汉武帝和诸大臣宫廷辩论”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就能帮助学生轻松学习和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原因、表现和意义了。
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因而教师要作到教态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应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愤怒感、自尊心,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的重要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把教育的任务和要求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已形成的需要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首先,要给学生概括介绍历史课的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的总体目标以及如何学好历史课。其次,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教师可以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导入新课,提出新课内容、重点及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再次,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学习具体历史问题上让学生感到知识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可以用纵横联系的方法,古今对比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的某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处理好历史中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正确反映历史史实,不能为了引起学生兴趣随意夸张歪曲历史史实,把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当作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紧扣课时中心,优化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本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编排不一样,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运动》,此课的课时中心在导语中已阐明的比较清楚: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正确定位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驱地位。如果说过多地讲述的经过和失败的原因,这明显是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去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展开,让学生既掌握了科举制度的意义这个知识目标要求,又学会了分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集体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集体合作感和荣誉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生成。
四、实施开放性互动式的教学
历史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影视资料、互联网资料形式的作业,甚至是历史人物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形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例如平时的检测或考试试题交学生自己去出,教师把学生的试题精选成一套试题。学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考虑题有一种自豪感,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也可以把作业实行师生双向批改,由学生写出批改总结,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092-01
一 导学式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存在以下问题:
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能结合高中历史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因而出现片面地以学生的书面试卷分数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对学生则缺乏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高中历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显然需要历史教师对既定的高中历史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 导学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第一,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方面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高中历史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二,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活跃,从而打破原有的“满堂灌”的沉闷格局。
第三,从实践角度看,中学高中历史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知行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通过其自主学习、自由发表见解,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 导学式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1.自学教材
这是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其内容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目的是在这一进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地更好地因材施教。
2.讨论交流
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通过讨论可以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过程;通过讨论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一是在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对课本结论提出怀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二是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讨论题。
3.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
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关系,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耐心地说服教育,使课堂讨到和谐而有成效。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4.第四阶段,练结
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历史作业需要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
第一,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运用理论知识,联系社会热点,开展演讲比赛,指导小论文写作。
四 导学式教学模式运用的几点说明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课改。在这次改革过程中,有着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课堂导入就是服务于这一新目标的,不仅如此,课堂导入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对于一整节课堂的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一、图片导入法
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并且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次数也逐步增多,直至今日,课堂教学几乎已经离不开多媒体设备了。若将课堂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图片的形式展示,这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肩的优势。通过图片导入高中的历史课堂,能够十分直接的展示出授课教师所想表达的内容,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望。若在图片中展示出几个问题,变更能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
在新课改的标准下,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越来越丰富,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历史图片能够补偿文本文字的不足,能够将教材中的时间和人物更加生动直观的表现出来。在进行课堂讲授前,教师可以选择性的挑选出教材或者网络上的历史图片,并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师能够更加轻松的导入课堂。当学生通过图片的内容对教学任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便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描述引入到课堂内容中去。
二、影像资料导入法
我们不难发现,影响资料能够极大地调动起人们的各种感官,并且能较为容易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教师亦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影像资料,运用影像资料导入课堂。在生活中,关于历史题材的电影随处可见,尽管电影有时会虚构历史情节,但它总的宗旨和主题还是符合历史发展前提的。教师就可以在进行课堂导入时,灵活的运用相关的影像资料,以此导入课堂,影像资料真实的画面感和恰到好处的音效能够很好的渲染高中历史课堂的气氛,能够使学生从心理上确切的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来。
三、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当前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认知阶段,创设的一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入方式,让同学们在被情景感染的情况下主动融入历史课堂进行学习。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并且可以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这种方式恰恰符合了新课程的要求。
四、音乐导入法
音乐极富感染力,通过播放音乐可以渲染氛围,是情景再现,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激发。因而教师可以适当利用音乐对相应的历史课程进行导入,通过播放音乐,渲染情景和氛围,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历史场景,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情操也得到陶冶。例如,当引入“”这一课时时,播放《长城谣》、《义勇军进行曲》、《抗敌歌》等抗战歌曲,导入“抗美援朝”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导入“19世纪以来的音乐与影视艺术”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
当然,历史课程的导入方法不仅仅拘泥于上述几种,新课程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生活中多多积累,对工作充满热情,不断拓宽自己的学识,就能游刃有余的运用各种各样课堂导入的方法,让这些方法不津贴和教材内容,又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教学开一个好头,更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之中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怎样按照教材、学情的变化合理设置,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历史课讲活、讲透,使学生了解到历史学真正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进入21世纪,人类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逐步加快,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不断加强交流,竞争日趋激烈。"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稍一松懈,我们就会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更是需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对学科知识有准确的把握,是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内涵不断提升。教师只有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才能培养出可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也走入了课堂。本次教材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打破以往通史体例,通过专题和模块的形式,形成中西贯通、古今融合,必修和选修相互协调的课程结构,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知识处理较为灵活,知识的选择性也较强。但随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尤其是职业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更是突出。
一、教育教学观念转变问题
有句话叫“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决定成败”。人的任何行为首先是受其观念影响的,教师的教学也不例外。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深知新的教育观念的重要性,然而,这一点做起来也并非易事。且不说老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早已形成比较固定的方式方法及教育理念,转变起来不那么容易,就是年轻教师即便思想先进,观念更新快,但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也是不容易的。我听过许多老师的讲课,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形比较多,我也曾试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只是引导、点拨,但往往很不如意,所以就这一点还需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摸索。
二、教师知识储备问题
新版教材革新了教育内容,不仅增强了有关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联系紧密的内容,而且增加了许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内容。教过旧教材的老师都知道,新教材的许多知识如必修(I)《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旧教材到高三文科才学习的内容;为了突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必修(I)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必修(III)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此外,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等等都是以前教师很少接触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我们的教师如果没有旧教材几轮的辗转熟悉,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直接讲专题势必会有一定难度。
三、学生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问题
一方面,高中新课程在编写体例上,采用专题和模块的形式呈现人类历史的演进,知识的专题性强、跨越性大,这种打破时间顺序和地域框架的跳跃式教学,学生们接受起来更是有一定难度。
另一方面,职业中学的学生成绩本来就不太好,加之历史又是副课,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知识储备极为薄弱,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压力。因此,初高中课程的衔接问题,是影响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成败的重要因素。
四、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突出问题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有的老师为了学生主体而主体,课堂“热闹”了,学生“活”起来了,但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对于职业中学来说,学生历史知识底子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历史又不是对口高考科目,怎样彰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确实考验着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职业中学的特点,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更新观念,不断学习
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客观事实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教师只有自觉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才可能在教育实践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的需要。
2.打破常规,整合教材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及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巧妙整合、取舍。课程的学习重点,学习任务可由老师和学生自己提出,对于那些不太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内容进行淡化或舍弃,重点突出教材中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非常有实际意义的内容,突出历史的育人功能。
3.勇于实践,敢于尝试
针对职业中学学生普遍底子差,知识储备薄弱,而历史又不参加对口高考的现状,我觉得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不受历史教学计划的限制,尝试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把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如教学方法上,运用情景表演、加强实践、讨论探究、彼此合作等方式,教学手段上,多媒体、图书杂志、教育基地、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都可以运用,一课时完不了可以适当增加课时,直到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中逐步形成主动、进取的学习精神。
2、选好质疑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抓住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学生感到不甚理解或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质疑,鼓励和引导他们去探索、深思、发现和解决。这不仅能够有效地推动探究性学习和教学,培养学生大胆地质疑和解疑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独立获取与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正确的认知方法和历史观念,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指导者。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主体性也得到体现。还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突出学生主体性。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二、培养历史审美能力
历史审美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创新,这也是由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的方式,是以坚韧不拔的方式还是以畏却退缩、望而生畏的方式,是以勤劳的方式还是以懒惰的方式去干,这就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三、注重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束缚
创新是高中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和高中历史教学不断发展的动力。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创新是对能力的一种考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参考资料辅助下,依托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应试是主要目的,手段单一,方式死板。以往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历史课枯燥空洞,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历史教育的功能不能完全地通过这种陈旧的历史课堂表现出来,甚至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历史的教育功能。素质教育改革喊了很多年,但当前的历史教育,尤其是面向高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转变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应试教育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改变死板的历史课堂,我们只能从提高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经常忽略历史教材的这一作用,只是过于看重了成绩,导致历史课根本发挥不了其真正的价值。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的作用,进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借助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近年来,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又一严重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都是90后的新生代,他们几乎接触不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便是在历史或是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讲述这部分内容时,他们好像在听故事一样,导致现在高中生只能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所以,在授课时,教师若想借助历史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教育,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拉
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在品质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所以,在授课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大秦帝国》的片段,之后又引导学生看了有关孔子的影片,让学生在看影片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立足历史教材,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如何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
题,是历史教材的重点内容。历史,一个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合理的分析。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十七八了依旧是每天上网,沉迷于游戏,完全没有是非观念。所以,当他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冲动或是武断地判断某件事的正确与
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主体辩论赛的形式,使学生学会全面分析问题。
例如:在学习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之后,我让学生搜集“我们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材料,使学生正确地看待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使学生在互相辩论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14
提问是师生交流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我们如果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技术,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笔者现就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课堂提问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提问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课堂提问至少有以下几个作用:
1. 启迪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学生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课堂提问正是给学生设疑,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进学生为获得正确答案而动脑。
2. 及时反馈信息,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教学是师生问的双向传递活动,通过提问,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3. 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提问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4. 通过课堂提问,刺激学生神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神经疲劳、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时就要用课堂提问来刺激学生,使其通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来重振精神提高注意力。
二、高中历史课堂提问要注重提问的技巧
1. 课堂提问的设计
(1)明确提问目的。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事先应明确提问的目的,切忌随心所欲。提问可以达到以下五个目标:①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旧知识的情况;②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③通过提问,诱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④通过提问,要求学生学会对问题的分析,找出问题彼此之间的联系;⑤通过提问,要求学生判断是非,发表观点,以求提高见解。
教师在备课时要就问什么、为何问、怎样问、问哪个、何时问等问题进行思考,并据此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提倡课堂随机提问。
(2)课堂提问的多样化和梯度化。教师所提问题的多样化和梯度化,决定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教师提出“是什么”的问题,学生思维以再现为主,这是记忆提问;如教师提出“依据是什么”的问题,学生思维以理解为主,这是理解提问;如教师提出“你有哪些新的启示?”学生思维以创新为主,这是探究提问,教师要多提这方面的问题。
(3)考虑提问对象的覆盖面。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几个优秀学生,而要各个兼顾,因材施教,设计难易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2. 课堂提问的技巧
(1)正确把握提问机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把握提问时机,切忌随意提问。大致为:①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提问;②在学生容易发生误解和歧义处提问;③在与课文有关处提问;④在容易影响学习方法处提问。
(2)正确把握提问时间,主要概述为以下五个方面:①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时;②在学生对教师讲授迷茫时;③在需要对问题深入探究时;④在学生情绪高涨时;⑤在学生情感低沉时。
(3)提问表述的技巧。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提问来回答,因此教师表述问题要做到准确、简明、清晰,语速舒缓,语调适中,要对关键词语进行强调。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问题。
3. 课堂提问的主体
教师对课堂提问不要流于形式,不要自问自答,而应做到由提问来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不要责怪学生,不应居高临下,而应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
4. 点评学生答题
教师应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加以点评,对普遍性问题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要把学生回答问题当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以引起学生对课堂提问的重视。
三、课堂提问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堂好课总是离不开教师恰如其分且有价值的提问,那么,我们将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现作简要分析。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可以分三个阶段,即导入、发展和总结。
1. 导入阶段
使用问题的目的为:与学生交流;检测学生已知的内容;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出新课的主题内容;激励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内容设计问题以达到目的。第一阶段达到预期目的,从学生已知出发,分析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发展阶段
使用问题的目的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鼓励推理性和逻辑性思考;培养创新意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学生自己作出推断;集中澄清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
3. 总结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