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3 14:17: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话教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通过调查,成人学员学习英语的动机各异,有的学生是为了修满学分获取文凭以谋取职业,有的学生是为了在单位凭取职称,也有想进一步学习出国深造的,所以大部分学员的学习动机都不是为了个人兴趣而学习英语,这就使得他们缺乏学好英语的强烈动机。另外,成教学员往往来自不同的年龄段、社会阶层和家庭环境,学习时间不稳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相对薄弱,缺少整体的英语学习气氛,久而久之,会导致学员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和低效性
当前成教英语课堂的授课模式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学生只能被动的去听取,很难做到双向的交流和因材施教。教学内容的脱离实际,不仅给学员带来认知能力上的困难,也使得他们在缺乏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更加低落,进而出现上课打瞌睡、厌学、逃课等现象。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成教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成教学员多元化的学习要求,所以,成教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对话式”教学模式在成教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1对话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
把对话和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人物是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他认为:“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意义上讲,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对话式教学是指体现对话精神,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在这种真正的对话教学情景中,师生双方都以整体、独特的形式而存在,基于相互尊重,信仰和平等的立场,共同探究问题,在各自做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的默契。进一步讲,对话式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2.1.1对话式教学重在强调一种沟通交流的互动性
对话式教学在英语教学形式上重在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状态,只有相互间有了沟通与合作,才能形成这种对话行为,才能更好的进一步开展教学,以生动、具有创造性的方式传递教学内容,往往是超越一般的教学目的,构建出一种全新的交流功能。
2.1.2对话式教学重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对话式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在对语言的创造性。教师从简单的传授知识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从师生间简单的语言沟通到精神和情感上的交流,形成师生间的对话平等,精神平等,彼此信任接纳对方的一种状态。
2.1.3对话式教学重在形成一种双赢的学习状态
在英语教学中,对话式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师生交流沟通,互相发现对方或自己的思想、问题和错误,达到师生共同受益的效果。对话过程中,没有完全的对与错,也没有谁说服谁,没有强求,自由发表观点,重在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双赢效果。
2.2成教英语中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2.2.1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话热情
基于大部分成人学员的社会性这一特点,如何让他们在教室里尽可能的多吸取有用的知识呢,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紧紧结合社会实际,专研教材,为学员营造出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教学内容和学员的真实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激发学员积极的参与到对话中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选用源自生活的材料,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对话情景,像面试、广告、购物、旅游等,越是接近生活,学生对话的热情就会越高涨。师生间的对话方式可以采用模拟对话,课堂提问等方式,要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调整对话方式。
2.2.2授课形式多变,启发学员大胆对话
大部分的成教学员英语基础薄弱,根本不肯开口说英语,如何让他们敢于大声用英语交流呢,这就需要教师们善于变换使用多种教学形式,联系实际,捕捉话题,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事先给学员设计任务,分工明确,让学员有充分的准备。也可根据不同的话题,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常用的有两人小组,多人小组,讨论等,平等的互动可以使学员间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
2.2.3变换角色,快速反馈
在整个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时刻在变化的。首先,教师是对话活动的组织者,组织和调动整个教学过程,在适当时候给予帮助,使得对话活动顺利进行。再者,教师是对话活动的监督者,根据学员对话情况,对出现错误进行记录。最后,教师是对话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可不时参与学员间的讨论,强调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学员展示成果时,可以采用对话、讨论、汇报和竞赛等方式,教师应快速给予反馈,适当归纳总结,纠正典型错误,适当鼓励,不要具体点名,以免打击学生自信心。
一、阅读教学中对话理念的运用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这里包含着“阅读对话”和“阅读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师生各自与文本之间展开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对话则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对话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话理念的运用也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阅读对话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准备、前提、基础;阅读教学对话是对阅读对话成果的表达、共享、检验、深入与提升。阅读对话包括读者与文本本身的对话和读者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两方面。先说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注重了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而没有注意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所以导致阅读的单一性。任何作品或文本当它被创作完成时,它已经超越原材料和创作者而产生了自身的意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在经验与它进行对话。后现代主义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文本,文本即行动。文本存在于每次不可重复的参与之中,存在于每次行动所产生的新的意义中。我们不能因为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不一致而简单地说读者的解读是错误的,而作者就是权威,就是唯一正确的。读者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元的,即理解作者意图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其内容又是十分丰富的,包括通过阅读体会作者的情绪、感情、心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的处境、创作状态等多方面。第二是读者通过文本与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对话。作者总是生活在一定时代背景中的,他的作品总会反映他那个时代的一些东西。文本也总是发生在一定时代背景中的,那个时代背景中的一些内容也在文本中得以反映。读者在阅读时,需要与两个时代背景,即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本发生的时代背景分别对话,又需要把论文格式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对话。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层对话是读者通过文本与课文编辑者的对话。对于这一点,我们的关注是不够的。与课文编辑者的对话主要通过编辑体例、课文前的提示、课文内的点评、课文内的注释、课文后的习题等等进行。阅读教学对话是师生基于各自的生活经验与对文本进行的前理解所进行的平等民主的交流过程。阅读教学的目标部分是预设的,但在对话的过程中也会生成有价值的新目标。师生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就新目标展开交流与对话共同研究、共同探索,让教学呈现开放的状态。这样不断把教学推向深入,最终通过课堂对话达到师生双方的知识重组与意义建构。
二、作文教学中对话理念的运用
二、对话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①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对话式教学的本质为平等、民主式教学,如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则无法开展对话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并积极践行平等观念,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个性,不能操控对话,使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念、想法和意见。
②创设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情境
教学是否有效,与教学情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教学情境中是否包含有丰富的信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造富有启发性、有趣的课堂情境,确保学生全身心投入对话式教学。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模拟历史场景等多种方式,设置真实性的对话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参与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中的对话形式
①师生间的对话
师生间的对话是历史教学中最常见的对话形式,也是对话式教学的核心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在人格尊严上完全平等,但在认知能力和经验阅历上有差异。学生的历史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所以师生间的对话具有特殊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模式。
②学生间对话
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历史学习应为自主、合作与探索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间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部分,也是教学有效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对话,学生可认识到自身不足,学习他人长处。有效开展学生间的对话,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自。
在我国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课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不能自由的表达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剥夺,虽然现在一直倡导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但试问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真的是民主与平等的吗?学生由“客体”变成“主体”,不过是在身份上认同、人格上内化了处于控制地位的教师角色而已。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对话教学提供了迫切性与必要性,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对话教学把教师与学生都看作是有着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自由意志和特殊需要的人,把文本也看作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召唤主体,从而突破了主客体单一的主体认识论模式,走向“教师主体――文本主体――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实践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对话教学理论走进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语文对话教学它强调教师、学生、文本都是独立的主体,认为语文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通过与文本、与他人及自己的对话式沟通,完成自我主体的建构和生命的成长过程。所以说,语文对话教学它不是机械重复活动,而是新的知识与理念不断生成的过程,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同时,对话意味着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间人格上的平等,意味着多元理解的共存。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对话教学实践呢?
一、从“主导――主体”教学实践走向“消解中心”的关系性实践
对话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主体间的互动与交流的特点,突破了“主体――客体”单一的主体论模式,走向“教师主体――文本主体――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实践模式。把教师与学生都看作是有着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有自由意志和独特需要的人,把文本也看作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召唤主体。读者与文本,互为因果,互相发现,互相制约,意义有一个生成过程,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因人而异的。 它要求我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提要求学生讨论,就是实施对话。
二、对语文教材内容的积极“重构”,促进有效对话的生成
要进行对话,就必须围绕一定的话题,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问题。而问题的形成以及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决定于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积极“重构”。确立问题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性开展。那么如何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巧设话题,激发对话呢?
1.营造学生文化氛围,激起学生的对话欲望
我们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教育所展现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学生是从属于成人的,而学生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才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积极地应对。语文的特点要求语文教学要有一个人文的环境,营造一种符合学生自身的文化氛围。
2.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在和谐的对话环境里,教师应当是对话的激发者和参与者,不能凌驾于教学过程之上。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放下架子,将自己的经验、思考、体验与学生分享。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对话情境
有效生动的对话情境涉及到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要消除权威,如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归还教师和学生的话语权;在微观层面上,对话主体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能力,也就是说平等的观念、安全的场地、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构成有效对话的最基本的条件。它首先要求教师教学意识的转变,教师是最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学情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反应。在专制压抑的情境中,人往往会形成一种抵触的情绪;而在民主和谐的情境中,人更容易敞开自己的心扉,表现得开朗和谐,自信乐于交流。
四、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回应与机智协调,将对话教学推向深入
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回应也称为教师的情境教学智慧。一个教师能否具备这样的能力与智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各方面的修养,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民主平等的思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其次,教师必须要有宽厚的语文素养和知识面。倘若一个教师具备了以上两个方面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的运用对话教学并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呢?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对话教学的时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合的文章进行对话教学,一般要选择教学内容丰富,有争议、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指导学生注意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来展开对话;注意捕捉学生心灵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对话能动性。
其次,教师要有很好的教学机智。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但不能无原则的迁就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同时又要有较强的思维灵敏度。对于学生在对话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想法当场作答,尽量将问题放在课堂内解决。
最后,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必须给予有说服力的解释。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疑虑及逆反心理,正确对待现实的价值观。切勿压制学生提问题,或对其问题无动于衷。
参考文献:
[1]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
[2]冒惠娴.语文对话教学如何开展[J].论文选登.
[3](日)佐藤学著.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外交流的渠道和范围不断拓宽,并由此引发了具有世界性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这种变化,一方面使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机能为重心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汉语学习者渴望了解中国文化和进行深层交流的需求,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笔者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三点教学原则。
一、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质来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承载文化的工具。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此问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原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吕必松先生曾经指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或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这类文化现象就成为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文化障碍。要消除这种文化障碍,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就必须同时进行相关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这类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的研究,建立起系统的理论,不但是第二语言教学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语言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1]
具体到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及其教学应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语言存储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的传达则必须以语言为中介,两者共生共存,互相依托。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很多词语的意义来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词语表面的指示意义包裹着含有文化因素的“内涵义”。如果不了解文化背景,不明白其内涵义,就难以理解语言的真正意义。
如“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可以说是中国男女老少皆知的故事,对其寓意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可是,外国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有的说“讽刺了一个真正傻的老头儿”,有的说“批评了不听别人劝的人”,接着他们会提出问题:“为什么愚公不把自己的家搬走,而要花那么大的力气把山挖平呢?”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缺乏了解。他们不明白,在中国,愚公是以一个不怕困难的形象进入千家万户的,他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性的斗争精神。只有当我们把这个寓言产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讲解清楚以后,才能解除学生的困惑。
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和学都受实用原则的支配。外国人学习汉语,或者是为了当教师、做翻译,或者是为了解、研究中国,或者是为从事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对中国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认识欲望。刚开始,他们想学的就是怎样打招呼,怎样问候,怎样称呼别人,等等;有的才学会一些常用词语,就迫切地想了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社会习俗,而到了中高级阶段,他们更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法、民族心理、风土人情和潜在的观念差异等十分敏感。学生对交际文化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学习劲头,从教学对象方面来看,表明交际文化与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密切联系,说明单纯地学习语言不能满足需要。从教师方面来看,面对的不是自幼生长在母语文化环境中的中国学生,教师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同教中国学生完全不同的方法。因此,在教授目的语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目的语文化传授给学生,以弥补他们这方面的缺陷,使他们把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的交际能力,达到正确使用汉语的目的。
二、在文化教学中应遵循的三点原则
首先,总体设计,循序渐进。
所谓文化教学的总体设计就是在全面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各种内外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教学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最佳教学方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途径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各个教学环节成为一个互相衔接的、统一的整体。[2]
在进行总体设计时,循序渐进是我们应遵守的重要原则。一般地说,初级汉语教学的重心是语音和汉字等基础语言知识的训练。对于外国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汉语的音、字、词、语法的规律更重要。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语言以外的文化内容还是少一些为好。即便遇到具有风俗语义的词语,也不宜采取介绍和说明的方式,而应采取简单注解的方式,尽可能不分散学生对语言规律的注意力。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文化教学应集中介绍汉字文化。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点,是初学汉语者探求中国文化的金钥匙。掌握汉字文化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步。
中级阶段,口语课和汉语课的文化内容都有增加,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这一阶段的语言教学主要集中在使外国学生掌握并运用大量的汉语词汇和句式。汉语词汇浩如烟海,意义相当丰富多彩,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宽广而深厚。汉语几乎每个词、成语、俗语、歇后语、谚语、惯用语的后面都有一个文化背景,汉语词汇能给学生展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而掌握不同的汉语句式能使学生具备语言交际能力。中级阶段汉语课的文化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除了考虑字、词、语法等方面与初级及高级教材接轨之外,还要兼顾到文化内容的系统性,把系统的语言知识和系统的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为表里,同步上升。
高级汉语教学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提高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时期的文化教学集中在介绍中国的文学、历史、地理、习俗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进行中外文化的多方对比,从中总结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有利于外国学生与中国人在更深层次上的交流。
其次,区分学生的文化圈,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属于不同的文化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此把握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
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如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国,中国文化的若干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已经融入到这些国家的文化中。例如韩国、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许多习俗、饮食、价值观念,韩国文化里有许多诸如“远亲不如近邻”这样的俗语和“虚岁”这样的习俗,在日语中使用大量的汉字和偏旁。对这些国家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知识就比较容易,可以从较高的起点进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相反,像欧美、非洲等许多中华文化圈以外的学生,其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很大反差,学生起点较低,文化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物质文化层面,并且要注意适度与适量。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汉语与学生母语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避免混淆。对中华文化圈外的学生,教师必须等他们的语言及文化知识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较高层次的文化教学。
再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之一是“对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他们的交际活动又是“跨文化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应该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维度之中来考虑。
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多元文化互动综合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关注。该模式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把学习者的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内容,以互动的方式与目的语发生关系,从而确定双向文化教学的方向。[3]
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国家的节日风俗进行比较,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由教师阐释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学习者的呼应,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对比时,学生还应尽量摆脱浅层的文化对比,避免以狭隘的思维方式简化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和思考,将自身感受和客观的叙述结合在一起,超越由教师陈述文化事实、学生简单接受的教学模式,将文化教学也转变为人际沟通的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规模开展,历史并不长,而其文化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丰富的过程。笔者对此问题的探索只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我国自从进入到21世纪以来,推广全面的素质教育,旨在培养能够符合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人才。目前的高中化学教育正在慢慢地从灌输式的课堂教育转变成能够为学生提供宽松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从严酷的升学考试压力中解放出来,真正回归到对纯粹化学学习的乐趣中来。
1.2问题导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就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手段成为一种知识的载体,让学生能够寓教于乐,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并形成记忆链条,从而训练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思维和记忆方法,真正地从应试教育的枯燥学习中解放出来。
1.3项目学习式教学法
项目学习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1.4基于交互式记忆系统(简称TM)的团队教学法
交互式记忆系统是一个组织交流与整合知识的互动系统,具有较强的群体和团队特征,主张通过人际网络初进信息的储存和检索,是对个体记忆的拓展和延伸。
2基于交互式记忆系统的PBL团队教学法及实施方案
基于交互式记忆系统的PBL团队教学法是一种结合了交互式记忆理论,在问题导向式(PBL)教学法和团队教学法中取长补短,共同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基于交互式记忆系统的PBL团队教学法实施方案如下:
2.1组织学习团队
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每组设定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学习研讨会及联系老师。推行“组长负责制”,学习团队的成员以三至五人较为适宜。
2.2传授课堂知识及相关搜索工具
在组成学习团队后,将解决所需的知识点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并就该章节内容所联系的新理论、新观点结合传动的知识体系进行一些讨论,提出实际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传授并鼓励学生运用网络搜索工作,培养学生的知识检索和自学能力。
2.3设计学习课题、作业
教师根据课堂所学内容为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一个课题方向,以学生自主命题为主,教师适当给予指导和意见。学习课题作为综合团队作业,主要以课外学术知识为主,每个成员均需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学习课题的解决
在学习课题的解决阶段,学生将在小组的框架内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和个人所知所学的交流。教师应该鼓励课题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独立负责其课题的一个学术方向,并在对该学术方向进行一定探索和研究后,将其知识体系与小组成员进行沟通串联,从而形成交互式知识体系,使得每个人的知识容量得到扩充。
2.5课题总结与考察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团队课题研究和学习之后,每个小组从其研究成果或解决方案中选取最优选项进行讨论汇报。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这种方式也可让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能力时能够从应试分数中解脱出来,真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能力,也让学生能够反映出自己多方面的学习能力。
2.6综合评价体系
在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时,教师需引入一套基于PBL教学法的综合评价系统,该套评价系统以团队作业成绩为主,个人作业成绩为辅,同时引入学生互评体系,让学生能够为他们各自的队友及同学进行打分。所以,学生团队作业约占学生成绩总评的50%,学生个人作业约占学生成绩总评的30%,学生互评约占学生成绩总评的20%。
3结论与反思
3.1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再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表现为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互联网知识搜索工具,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2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能做到有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3学生的知识广度和记忆深度有所提升。具体表现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单一地源于教师,而是能够通过自学、团队学习、网络检索等方式获取知识,使知识的储备从一点扩张至多点。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人们不断接受大量丰富的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不断开拓创新,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社会对于教育则提出了更高更科学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打破那种死板、僵化、机械的单一知识灌输教育模式,倡导平等、民主、自由的教育模式。新课堂要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声对话论”。强调平等、相互独立的、主体间性的对话活动。
一、对话的本质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对话”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对话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即苏格拉底的对话,被他的学生柏拉图记载下来,至今对人有深厚的影响。对它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
1.生活的本质就是对话。即对话从宏观上讲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你是“聊”“辩”还是“商”都是处于“谈”的状态,这些是一种最基本,最平常和最简单意义的对话。巴赫金就曾说“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的,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等,人是整个地以其全部生活参与到这一对话之中的。他以整个身心,投入话语之中,这个话语则进到人类生活的对话网络里,参与到国际的研讨中”[1]这是最基本的人的生存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只要活着,在生活中,就在对话中。正如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讲“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2]这又何尝仅是两个人呢?只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都有独立的价值,有了这个前提才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2.思维的本质是对话。这就是强调对话的旨归在于理解与融合,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巴赫金也认为思想不是一种主观的个人心理的产物,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的,思想的真正生存领域是在同别的思想对话关系之中,人的想法要想成为真正的思想必须是在同他人另一种思想的积极交往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他们的年龄、生理、心理极为相似。彼此尊重和平等,形成充分的友谊感和信任,彻底表达彼此间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让观点碰撞,激荡,交融,从而新的思想意义就脱颖而出,所以,人与人之间在对话中,就启发了思维,达到思想的交融,意义的建构。
3.对话是主体间性活动。即对话发生在平等的,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间,是主体间的互动交流而不是单向独白。这个关系不是传统的认识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主体之外有多个主体,他们发生着关系,发生关系的双方或多方都是主体,且相互作用,都是作用者,同时又是被作用者。这种在主体间不断的相互作用生发出来的东西,只存在主体间的对话中,主体的潜质才能激活,主体才能成长和发展。人也可以与自己对话,对自己进行理智的思考与情感的调节,这实质上也是一个主体间性的活动。
4.阅读活动和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对话活动。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与文本的作者交流沟通,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心声。教学对话则更是明显的对话过程,在课堂上师生间的问答交流,生生间的讨论,以及如从大语文教育观看,还包括与生活与环境的对话。两者在交往过程中合作,在合作中沟通。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和生命成长。
二、对对话教学的理解
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社会生活在彼此理解与交流中达到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与他人,与文本,与自己,与生活的对话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种对话能力。
1.对话教学是主体间性教学。对话教学摒弃过去教师以自己为权威以自己为中心的知识灌输模式。突破“主体-客体”模式,走向“教师主体-文本主体-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语文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师生、生生、文本、生活的多向的积极的生命交互过程。教师开始发挥作为对话参与者、启发者、引导者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内涵,使学生体现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
2.对话教学的关键是理解,即对话意味着动态的意义生成。理解是受教育者形成关于自身知识和生活智慧的基础,也是教育者不断审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条件。首先承认各自的主体性,其次包容主体的差异性,最后达到交融,形成共识,既激活了人的聪明智慧,又陶冶人的精神情操。理解的主要方式是阅读和感悟,途径就是通过“会面”和交流。
3.对话教学是合作、实践、多元开放性的教学。对话讲究平等主体间的共同理解和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教师有较高的发展水平,知识水平,能力经验,而学生有自己的特有性,在教师给学生的指导与交流中相互鉴赏,相互启发。生生合作,学生间有着年龄、生理、心理特征的相似性,更容易形成默契而相互探索,达到视界的交融。
转贴于 三、对话教学的现实意义
1.对话教学促使教育观念的更新。对话教学是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敞开的基础上双向互动交流,是双方视界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与合作,共同创造的精神和意识。这表现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存在的完整性”和“生成的完整性”的一个整体的人。对话教学使教学方式开始转移到不仅加强学生发展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对过程和方法的关注。也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2.对话教学促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不再限于传授早已定下的结论,只关注教案的机械化实施,而在与学生、文本的对话交流中,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以及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也由封闭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开放的、自由的、探究性学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与理解,形成自我观点和自我意识。
3.对话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首先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演员”,学生也不是“唯一观众”。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主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专业的研究者,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对话教学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由压抑、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从而引发审美经验,进行审美教育。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总之,我们对“对话”的本质和对话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理解后,在具体应用到语文学科,乃至教学方式。在深刻的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认真实践,则一定会取得“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的效果。
【注释】
[1]钱中文:《巴赫金全集》卷5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7页。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页。
参考文献
[3] 曹明海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2对话教学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2.1创建良好的对话教学环境对话教学要顺利进行,需要创建适宜的外部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构建不同规模的交互学习集体。比如,《医学心理学》授课对象是定向生,一个班有50多人,依据某些主题的需要,我们会把学生进行适当分组以进行有效的小组学习,每组人数控制在8人左右,以保证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交互对话。软环境是指激活、维持、推进对话教学进行的态度情感等因素,比如真诚、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民主、开放、合作的课堂氛围等。在对话教学中,良好的对话环境对于学习的有效开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良好的对话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尊重、平等、开放、信任,彼此共同交流、深化理解,共同分享集双方力量而构建的知识图式。
2.2创设启发式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对话教学中,“问题”是核心,是对话双方需要探讨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要以学生的初始水平为起点,教师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期望解决问题空间以达到认知平衡的欲望,并创设合作互动的学习情境,协助学生自主学习。
2.2.1评估学生起点能力。在对话学习内容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知晓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可能达到的潜在水平。教师在开展新内容对话之前已经知晓学生发生了什么,就可以据此设想集体中每位学生表现出的先决性能模式,以便能更有效地监控与调节对话过程。学生的起点能力可以在本门课程开始之际进行诊断,也可以在新内容学习的预告阶段进行诊断,一般通过测验或调查完成。
2.2.2激发学习动机。在开展师生对话之初,教师需要评估学生起点能力、了解学生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定对话主题,设计相关问题,提供相关学习资源,激活学生的对话动机。在动机的诱导下,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对话过程中,主动寻求各种有效资源以解决认知冲突,建构知识意义。比如,在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之后,再来对话学习心理应激。在对话之前,可以设置某个案例,由案例来引发学生思考探索“该患者为什么会自杀?自杀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干预?”
2.3展开对话,建构图式学生的内部动机被激活后,将主动调用已有图式理解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策略,完成知识意义的多层建构。
2.3.1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在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后,学生开始投入到小组内或组间内自主学习。学生个体通过对对话主题的认识了解,产生质疑,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在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以完成对问题的初级建构。
2.3.2提炼主题,确定目标,准备对话。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理解的不足,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分散或出现偏差。所以,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在对话中获得的体验及意义。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澄清,提炼出对话当中需要交流的重点内容,确定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的目标,保证对话的有效性。
2.3.3进入对话现场。学生在求知欲的引导下,主动调用已有图式解构和同化新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不断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可能因图式无法完成同化而发生认知失衡,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及鼓励,使其增强自信。在对话场中,依据提炼的主题,开展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对有争议的问题可放置班级群体中讨论。对话有问答、启发、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调动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完成新信息的次级建构。比如,对话主题是认知治疗理论,可通过心理剧的形式来开展对话。在心理剧表演中,角色扮演的学生能体验、理解认知治疗的理念,观看的学生也能形象地接触到认知理论的实践运用。
2.4评价反馈在对话后,师生要分别对对话内容进行评价反馈。学生将组内对话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讨论主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完整。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材料对学生进行评估与改进。师生之间也要进行双向评价。学生通过评价反馈,澄清问题,建构新的认知图式;教师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76-0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仅交流渠道、交流方式和交流舞台逐渐增多扩大,而且传播手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主流方向之一,对外汉语教学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掌握好中华文化的精髓,怎样理解并运用好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将我国文化兼容并包的精神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这对于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长久屹立于世界强国以及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无疑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在论述以上观点后,旨在研究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并希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者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弘扬东方智慧,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中华文化的传播——兼容并包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八个字只是简单的描绘,但不足以表述其特征。中华文化的特色可以概括出若干条,但其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应属兼容并包,或者可以说是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这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传播中表现得最为深刻:首先表现在中华文化非常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例如:印度的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地被融合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并在中华文化中有了独特的意义,这对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许多学者和有识之士为了强大祖国、唤醒人民,不断努力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力求贯通中西学,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其次,中国作为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文化对东亚、东南亚以及欧洲的文明进程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已不单纯是传授汉语知识的教学,而是一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的交际语言的教学;如果要有效地、成功地实施这种教学,就必须首先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能成功地组织教学,有效地给学生传授这种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决不能把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解为在语言能力之外的一种辅助能力,尽管它包括了语言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如:跨文化的心理能力、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等等,但它首先是一种语言的能力,并且其他所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最后都要落实到语言的能力上。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很难有效地、成功地实施对外汉语教学。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交际渠道的不同,交际可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人们只注意到语言交际,却忽视了非语言交际行为。然而,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往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则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它是文化的重要反映,它在一切非语言交际行为中都要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和体会,如果忽视了文化背景就很可能会发生误解。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的接触、谈话者之间的距离、时间观念等等。下面仅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对比。
1.沉默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沉默的态度和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中国人奉行“沉默是金”,常常用沉默来表示思考、慎重、默许和谦让等含义,然而英语国家的人对这种沉默态度感到很不习惯,在他们看来,沉默意味着轻视、不感兴趣等,因此他们在讲话或与人交谈时最忌讳沉默不语,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声的反应。而中国人则重视沉默在交谈中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丰富的含义,有时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就笔者个人的经历来说,在国内的课堂上都是老师占主导地位,整节课下来基本都是老师在传授知识,学生只作为听众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记在本子上。而在国外的课堂上,学生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老师只讲重点部分,而其余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学生课前自己做好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基本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对于刚来国外读书的学生来说非常难以适应,因为我们习惯了当一个听众,而非侃侃而谈者。因此国外的课堂上就会出现整节课都是外国学生不停地发言,而中国学生一直保持沉默的两种极端差异,在外国学生的眼里,我们的这种沉默或许会被视为不积极上进的体现。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我们就必须清楚这种非语言交际的现象,到国外深造时,一定要多多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融入国外的课堂文化氛围中,改变沉默。
2.目光语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目光语的功能极为丰富,但是它的使用也因文化而异,我们就需要掌握各个国家不同的目光语内涵,在去一个国家教学或交流前,做足准备工作,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时候,相同的非语言行为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因此,深入了解造成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可以总结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民族心理、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不尽相同,因此要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交际双方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以及非语言行为差异。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更要不断培养文化适应力、提高文化差异敏感度、有意识的培养自身非语言行为的能力。例如,可以多了解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准则,以此来提高对不同非语言行为准则的敏感度;需恰当地使用非语言行为,来正确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多观察、多总结,对他人的非语言行为所表达的含义不要凭自身主观意识妄下定论;同时,在非语言交际过程中,不能为了照顾对方而丢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做到兼顾双方,以使文化得到恰到好处的融合。
三、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孔子学院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散发出的深厚魅力。而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承汉语教学的载体,以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来命名的“孔子学院”就应运而生了。“孔子学院”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用以满足海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向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料、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众所周知,孔子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教育家,用“孔子学院”来标榜学汉语的教育机构则再合适不过了,而孔子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的推崇者,这也正是前文所提到的中华文化之精髓的来源。
近年来,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其中不仅有文化的因素,自然也有经济动力,可以说,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蓬勃兴起,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已然占据了世界大格局的重要部分,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当今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从世界各地来华工作的各领域工作人员蜂拥而至,而只有懂得汉语并熟悉中国的国情和民情者才能在中国更好地生活、工作下去。因此,许多国家的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本国学生和某些领域的工作人员学习汉语。同时,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中国已经成为各国留学生留学的首选之地。笔者就读的学院与美国的迈阿密大学和意大利的米兰大学有着合作关系,我们学院在这两所大学里创建了“孔子学院”,而每年都有一批批优秀的外国汉语学习者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到我们的学院学习。因此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孔子学院”这一平台,向那里输送更多更好的对外汉语教师,将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结语
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应该为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中华文化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夺目的光辉,而且必将在未来的世界文明中继续发光发热。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龙的传人都应该振奋民族精神,不断弘扬中华文化,肩负重大历史使命,为振兴中华与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由于非言语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进行跨文化对比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但可以揭示非语言交际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怎样的异同,还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这一领域,我们应该了解并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非语言交际行为中的不同含义,以此找到运用的最佳方法,进而减少不必要的交际冲突,来提高跨文化交际质量。对于想要成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我们,更要不断努力地学好中华文化知识,做跨文化交际的使者,提升自身素质,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而不懈拼搏。
参考文献:
[1]傅荆原.论中华文化之精魂[J].中华文化论坛,1997,(3).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3]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1.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及现状
跨文化交际活动自古有之,比如我国唐朝的鉴真东渡、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长期以来,人们都仅仅视其为一种日常现象,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论研究与考察。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在美国兴起的。20世纪中叶,随着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美国人在本土或在国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愈加频繁。但是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全面认识,交际失误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使得美国国内及国外的发展严重受挫。美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为了让美国的多元化社会和谐地发展,必须有意识地对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引进外资,这使得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迅速站到了世界舞台的前列,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形势,减少语用失误,促进我国的发展,大批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开始涌现,胡文仲、贾玉新、高一虹等都对跨文化交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可见,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愈加重视。
2.英语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已有700多年的外语教育的历史。有证可查,1289年元朝设立的“回回国子学”是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之后,明朝有“四夷馆”,清朝有“俄罗斯文馆”。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外语的学习。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列于学校必修课程在全国盛行起来是在1903年。
在近代中国教育上,一直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那就是持续的“外语热”。英语学习受到国家、国家教育工作者、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这体现了我国空前的开放意识以及想与世界接轨的迫切心态。过去,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语音语法,哪个学生准确掌握单词的发音、拼写、语法,那么他就是成功的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师也以这个标准教授学生、评价学生。然而事实上这仅仅是英语学习非常浅薄的层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可能自如地运用英语,交流起来必定困难重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在语音语法的基础上植入文化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减少文化隔阂,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际失误。
3.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以往,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桥梁”“纽带”并从事“沟通”“传达”等工作。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学习语言,初衷是为了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书面的或者口头的交流。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我们的教育并不注重在英语课堂上植入文化教育。胡文仲 (1995) 教授指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外语的语法、词汇、语音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正确使用语音进行交流的能力。所以,高度重视文化交际必将成为今后英语教育的重要方向。
4.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激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当今时代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同样的,这也要求英语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把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语言,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总的来说,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1)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直都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所以必须提高对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生活在“地球村”中进行频繁的交流,外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所以想要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另外,要改变学生不会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也应具备较强的外语实际运用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英语语音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初就能意识到学习英美文化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使语言和文化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2)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西方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说虽然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是取得成就的大小最终还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努力。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完全不同于西方。因此为了减少交际失误,学生们应该主动地了解西方文化。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在选择练习听力、口语的题材上有所侧重。在练习听力时,不妨侧重一些具有英语国家背景的听力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渐渐提高我们的听力能力,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了解西方思维。当我们不再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期望判断听力内容,而是在听英语材料时能快速转换思维时,就标志着我们在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另外,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口语无疑是很重要的。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我们同样要注意双方文化差异,以免造成交际失误。比如我们应该认识到,外国人打招呼只用简单的一句“How are you?”,所以在和他们打招呼时切忌用汉式的“你去哪”“吃过了吗”之类的。不论是听力也好,口语也好,我们都应该注意观察和学习双方的文化差异,要用正确的语言,在适合的场合,说适合的话。
5.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等重要。只学习语言不学习文化,必定使学生成为“哑巴英语”,造成交际失误。因此在学习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植入文化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生也应该主动地通过书籍、电影或者出国留学等方式学习英美文化,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得住挑战,把交际失误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 Will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