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14:56: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科技人才工作思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其一,从事种植业(占34.8%)、畜牧业(占20.1%)等传统农学、农艺的人数较多,而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农业科技信息管理等新兴专业的人员较少,懂得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科技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既能从事科研活动,又能开发市场、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农业科技管理的人才,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转行为管理人员,缺乏管理能力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创新出效益和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其二,高技术人才多集中在科研单位、行政机关(占在岗人数的23.4%),基层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才最少(仅为4.4%);农业人才中,中专学历人数比例最大(40.65%),研究生学历最少(0.68%)。
(三)农业经费投入不足,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是保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投资的关键要素,除技术本身过硬外,主要受制于科研经费的限制。从事农业基础应用性研究的科研院所资金积累少,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的科技人才,工作条件艰苦,工资低,福利待遇差,许多实际困难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不高,钻研技术的干劲松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储备增长,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其发挥农业科技支撑和科技保障的作用,阻碍农业技术的创新。
(四)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体制不顺。由于农业科技人才管理断层,职称评聘中存在论资排辈、职数限制的现象,不少单位中青年科技骨干难以评上职称,另外,对农业科技人才选择和考核机制不够合理,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也不足,这些都影响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持续创新能力和积极性。
二、关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转变人才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正确的“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克服人才浪费的短视行为,培植人才资源的长远意识,彻底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传统人才工作思路,树立使用与培养并重的意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下均简称《人才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强省、强市战略,做好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南。中国科协人才和调研宣传工作会议,对科协系统全面学习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人才和调研宣传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对地方科协人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推动用好用活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全面落实《人才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既为科协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对科协组织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建设好科技工作者之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区市科协,各学会,机关各部室、各直属事业单位要把学习贯彻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与落实总书记在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起来。认真组织学习,深刻理解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科协组织在做好人才工作方面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充分认识科协人才工作在我市人才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做好科协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宣传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使科技工作者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殷切期盼,调动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二、发挥优势,搭建平台,培养、举荐、凝聚人才
按照中国科协确定的“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充分发挥科协优势,通过搭建“四个平台”,着力构建具有科协特色的人才成长服务体系,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凝聚人才和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发现、培养人才
要充分利用市科协现有资源,优化学术交流模式,激发创新思维,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技工作者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展示才华、成长提高创造条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举办好市学术年会、学术沙龙,创新学术年会形式,科学设定主题和分会场,增强学术活动实效,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弘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为萌芽时期尚未获得学术主流认可的学术思想、理论观点以及学术灵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启迪、拓宽科技人员思路,把科技社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发现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
举办海洋论坛、“海外智力服务计划”等国内外科技交流活动,做好中国科协海智计划项目立项工作,加强与国外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举荐、引进和服务工作,建立海智计划基地,联系海外华人科技团体发现和吸引人才,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持。
(二)搭建社会化科普服务平台,培育、造就人才
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科学普及、全民提素”行动为契机,通过“市科普大讲堂”、科普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组建“市科普场馆协会”、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及科普志愿服务活动,逐步形成“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良好氛围,为培育、造就各类人才创造条件。
制定实施好科普人才成长计划,扎实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各类科普人才培养、成长机制,鼓励和支持优秀科技人才加入科普行列,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优秀科普人才队伍,为科普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坚持“面向基层、专兼并重、提升能力、服务全民”的原则。采取培训、示范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农村科普员、农村实用科普人才、城镇科普人才、企业科普人才,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人才。实施“金智惠民”计划,为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成为提升农民素质、带领农民致富的示范带头人。
加强后备科技人才培养,举办好“大学生科技节”,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科普能力培训,聘请其兼任科普宣讲员,培养大学生科普人才。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技传播行动、科技健身活动、创新大赛、航模比赛等科技教育活动,增强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建立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跟踪机制。
(三)搭建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用好、用活人才
制定实施好加强决策咨询工作的办法、措施,不断完善决策咨询工作机制,打造培育有影响的决策咨询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科协组织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网络健全、地位超脱的独特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在推动科学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编印《科技工作者建议》,为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提供有效渠道。把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决策咨询作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用好用活人才的重要内容,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努力使决策咨询工作成为新阶段科协事业的重要生长点。
搭建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决策咨询平台,调动科技工作者参与决策咨询的积极性,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提供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把创新要素引向企业,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一线科技人才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生动实践中增长才干、建功立业。组织专家针对企业技术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建立专家信息库,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实施“金桥工程”,做好科技司法鉴定工作,为用好、用活科技人才提供平台。
组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和技术创新活动,培养一线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进咨询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养科技咨询人才。发挥学会和咨询分支机构优势,做好环境资源与清洁生产咨询工作,培养清洁生产新技术推广人才。
(四)搭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平台,激励、凝聚人才
加强优秀科技人才宣传和科学道德建设,大力宣传在创新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物和团队,特别是在企业科技攻关、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普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开拓精神和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努力让科学家的崇高风范、先进事迹和杰出贡献在全社会传诵,让科技界科学、严谨、求实、奉献的优良作风在全社会发扬。要把宣传先进典型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结合起来,把倡导优良学风与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为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在市科协网站和科协通讯开辟专栏,培育打造科技工作者认可、社会广泛关注的宣传栏目和宣传品牌。不断增强科协事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从而调动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激励科技工作者再创佳绩,使科协成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通道。
推动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优秀建议奖励制度,大力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举荐高层次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规范市青年科技奖评选,完善评选办法,加大奖励力度。继续做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优秀工程师评选表彰、市金桥工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等评选表彰活动,参与拔尖人才评选工作。逐步建立一个面向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主体,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优秀科技人才表彰奖励体系。
发挥科协组织优势,开展小型、前沿、高端、交叉的学术、教育、培训活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些普通国民教育无法提供的交流学习机会,启迪创新思维,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创新人才。要把参与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作为推动科协系统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机遇,不断满足科技人才知识和能力更新的要求,造就培养高水平人才。做好市咨询业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评审和离退休科技工作者高级职称评审工作,为科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服务。
加强工作品牌建设,着力打造“科联四海、智惠万家”科协工作品牌,继续在区市科协开展优秀科普工作品牌创建活动。在学会开展星级学会评选活动,在市科协机关、事业单位开展优秀工作成果评选活动,通过品牌建设激励科协组织创先优争。加强核心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科协系统干部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科学素养、富有创新精神、掌握科学决策方法的高水平干部队伍。
积极探索新时期建家工作的新形式、新内容,组织开展新形势下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研究,探索建立为高层次专家服务模式,畅通与科技工作者联系渠道,建立科技工作者建议征集制度,了解科技工作者思想活动的新动向,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准确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为党和政府制定实施符合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为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探讨建立优秀科技工作者调研学习、健康休养制度,努力以优质高效服务吸引凝聚科技人才。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科技研发,一直以来,是我市转型发展的弱项。实事上,我市在人才开发、引进、引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谋划了很多很好的工作思路。制定了柔性引进人才制度机制,启动实施了新一轮科技成果转化三个行动,设立人才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专项资金,推进创新要素聚集。大豆科研中心、水稻研发中心等一批科研中心、创新联盟相续建成。但仍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流失、人才匮乏的短板。对此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扩大人才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专项资金财政投放额度,对重点科技研发项目进行倾斜扶持,加大奖励与补贴力度。对柔性引进人才制度机制、程序等全流程、全维度进行路演,找差距、找短板、找问题、找梗阻;对工作流程再细化、再优化、再精简;对一些确实需要的审批,进行再放责、再放权。
二是建立完善研发项目库。以项目方式推进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工作,我市有成熟的工作经验。建议借鉴招商引资、产业项目库(册)的方式,推进科技研发项目库建设。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需求、立足我市资源现状、依托全国省重点大学、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技研发方向及储备,发挥企业主体参与作用,分级分类建立研发项目库,以我市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利用为战略重点、以企业产业项目开发为方向,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为柔性依靠,征集、筛选重点扶持科技研发项目。以研发项目为媒介,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科学技术等创新要素向我市聚集;以研发项目为阶梯,吸引大企业、创投风投等金融资金资本要素向我市汇集;以研发项目为载体,吸引各方面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等人力资源要素向我市流动,为柔性引进人才制度机制落实,开发新的路径和渠道。
三是全面支持建立研发中心及孵化器。区分研发项目类别,只要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划、有市场需求、有企业需要的,都要建立完善各类研发中心及孵化器。打造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联盟等七个抓手上开创发展新路径和搭建研发平台,让柔性引进人才制度机制有承接的平台。对优秀人才、重点研发人员给平台、给研发课题项目、给政策资金、环境服务支持,以研发项目、研发中心,打破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瓶颈等制约。
(一)强化服务措施,提高创新能力,两个“中心”作用初见成效。
一育苗服务中心作用突显。育苗中心第一车间于12月份建成投入使用。为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育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安装了自动排湿降温、自动遮阴补光、自动喷淋、自动卷帘系统、监控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实行了全程计算机智能化管理;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今年共育苗三期72万株,无偿供应给100农户的200座日光温室和春棚使用,有效解决了菜农在育苗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完成新品种展示11种、新技术展示5项、举办专题培训班三期,受训人数260多人次。初步实现了育苗中心“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育苗服务、种植结构调整、休闲观光”五大功能,为设施农业园区实现规范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煤化工研发中心作用明显。,市政府与相关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了褐煤研发中心并投产使用。为了切实发挥“研发中心”带动煤化工向产业化方向的示范引领作用,协助煤化工园区促成了市政府与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签定科技合作项目,提升了“中心”褐煤化工技术研发水平;切实抓好科技厅下达的褐煤科技研发项目落实和资金管理,保证项目和资金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整理收集“中心”相关数据和材料,为申报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做前期准备。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科技含量,两项工程成效显著
一设施农业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工程顺利实施。一是继续搞好校地联合,促进产学研结合。丰富与内蒙古民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内容,创新服务手段。一年来,推广新品种20个、新技术7项,组织专家入户指导9次,现场解答农民的技术疑问30余条;二是发掘培养本地文化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乡土人才,重点培养,一部分人己成为技术能手、科技带头人。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推进了设施园区种植水平整体提高。三是抓典型、搞示范、带整体、促发展。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新增加科技示范户26户,总量达到达36户。通过提高科技示范户建设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技术指导、加大物资投入和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有效地带动设施农业园区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区优化升级工程取得实效。深入企业加大对科技政策宣传解读和引导力度,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积极主动为企业联系科研院所,搭建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发,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和名优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截至到11月未,新建企业研发中心三个。3月份,我们为工业园区申报的“自治区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材料已通过通辽市科技局初审,通辽市政府批准,上报到自治区科技厅。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开始起步。工业园区优化升级工程取得实效。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科技意识,两个推进工作成果丰硕。
一自主知识产权推进工作有了明显进展。截至10月末,申报专利5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授权3件,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知识产权,促进全社会专利意识的提高。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天网”、“雷雨”行动要求,制定了霍林郭勒市专利执法专项行动方案,积极开展了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企业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二科技素质推进工作成效斐然。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载体活动。围绕“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这一主线,针对当前社会热点和群众实际需求,开展了以“努力构建和谐霍林郭勒——科技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举办各类科普讲座3场、科技培训班1期,参加人数约余人(次);发放科普图书100余册、科技宣传资料500多份;悬挂标语8幅,展出科普展板5块、科普图片(挂图)8幅;与相关部门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三次。通过现场设置科技成果宣传展台、科技咨询台等形式,向广大农牧民宣传科技知识。编印发放了各类种养殖适用技术资料1000余份。通过活动,全市掀起了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热爱科学新。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科技动态》和科技网站,定期宣传公共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科技工作情况。2010年,宣传科技法律法规4部,16期。编发科技动态20期,印发400多份。在科技网站上传科技信息80余条。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全民科技首位意识不断提高。
以抓人才管理、服务和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重点,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专家信息库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做好贮备工作。目前,入库各类专家已达20位。认真落实市委、政府有关于人才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科技人才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霍林郭勒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宣传,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激发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动力。
(四)抓好项目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两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科技项目收集、申报、争取工作。对我市重点开发的优势产业、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招商企业进行调研,开展科技项目收集入库贮备工作。同时,根据项目申报指南,认真筛选,积极申报。2010年,新增入库项目12个,向上业务申报了9个,其中直接走财政2个,上报自治区科技厅4个,通辽市局1个。审批下达4个。
二是防震减灾工作。定期对我市数字地震监测台设备和院落进行维护修缮,确保监测台的正常运行、数据信息准确畅通。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出现地震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上报处理。根据市政府人动情况,相应地调整了“三网”工作人员。确保地震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规范抗震设防审批程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管理转变。实现工程审批、监督、验收全程管理。今年共审批项目50个,目前完成验收的19个。指导市内19个相关单位完善了地震应急子预案,完成了我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提高了我市防震减灾的能力。
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的防震意识和应急能力。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方针,以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重点,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
(五)建设“四型”机关,树立部门良好形象,工作效能明显提升。
以深入开展争先创优为契机,全力打造“四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年初制定了学习计划,规定周五下午为集中学习时间,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树立“规范就是形象”的观念,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法,做到诚信服务、文明服务,建设服务型机关;成立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构建适应跨越发展创新体系,从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到工作方法、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全方位创新,建设创新型机关;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以纪律约束人,树立“全局一盘棋,协力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建设和谐型机关。
一年来,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科技成果不能卓有成效推广;科技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不强;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政府及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明显不足;领军型高科技人才和创新性团队匮乏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科技工作将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以加快建设创新型霍林郭勒为目标,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按照全市总体安排部署,工作思路是:“坚持一个战略、突出抓好二个中心、实施三项工程、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争创09-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普及应用,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型转变,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坚持一个战略
即:实施科技大开放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积极开展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全面实施科技开放。在农业方面,继续抓好我市与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地校科技合作以及与辽宁北镇科协横向科技联合,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质量和绩效水平。在工业方面,坚持政策引导和推动,搭建产学研平台,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突出科技招商,把招商目光盯在产学研相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持续研发能力的项目上,盯在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的项目上,盯在应用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项目上,达到既引资金又引技术、既引项目又引科技的目的,推动企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全力做好煤化工园区和中钢鞍山热能研究院的科技合作项目管理与服务,尽快拿出科研成果并转化应用实现产业化,使褐煤化工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带领企业、科技示范户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博览会、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扩大宣传,开阔视野,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探索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医药卫生、防震减灾等社会事业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建设。
二、突出抓好二个中心
即:高效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服务中心和褐煤化工研发中心。
育苗服务中心。要完善功能性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种苗供应数量和质量,切实解决好菜农育苗难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中心”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更好发挥服务中心“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育苗服务、结构调整、休闲观光”五大功能,引领设施农业生产向精品特色、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今年是育苗中心运行的第二年,对园区内菜农继续实行免费供应种苗。力争全年三期育苗量达70万株以上。其中:早春育苗是重点,满负核育苗量要达到24万株以上,满足150农户种苗需求。
褐煤研发中心建设。在做好我市与中钢鞍山热能研究院褐煤化工研发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和服务的同时,对科研成果及时进行申报鉴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产生行业第一台标准设备,第一套成熟专技技术,示范引领煤化工行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努力争取国家、自治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中心”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积极申报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提质升级,早日建设区域褐煤研发中心,抢占褐煤化工行业发展的先机。
三、实施三项工程
(一)实施科技入园惠农工程,实现科技兴园富民。大力引导农户进一步完善温室工程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做到“穿鞋”“带帽”“着装”全副武装保温增温,增强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提高效益。充分利用地校科技合作、横向科技联合平台,切实抓好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实现典型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切实抓好菜农技能订单培训,全面提高科技素质。注入科技要素,提升农科协、农村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使设施农业园区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提升园区整运行质量和水平,实现科技强区富民。积极申报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努力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实现园区优化升级。
(二)实施科技入园兴企工程,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深入园区宣传解读科技政策、帮助园区争取科技政策、督促园区落实科技政策,大力实施科技政策入园,使园区和企业享受更多的科技政策优惠;通过向上争取科技项目、向外招商引进科技项目,大力实施科技项目入园,使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优秀成果等创新资源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引导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联合,共赢发展,大力实施创新技术入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园区加快发展低能耗、低(零)排放、非资源依赖型的科技产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入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科技项目的安排上,侧重向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明年要打造1-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园区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密切联系园区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督导,使科技入园兴企工程落到实处。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着力培育知识经济。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和载体活动,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中的导向作用,提高我市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积极争取上级专利资助项目,促进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开发申请专利技术,确保全市专利申请量大幅度增长,培育发展知识经济。
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科技人才建设工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保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发展的关键。一是认真贯彻《霍林勒郭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充分发挥科技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创新创业;二是继续实施各类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搞好继续教育,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三是加强专家信息库建设,不断增加各类专家的入库数量。通过建立以项目开发、基地建设为载体的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形成对外开放、对内联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新机制,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几支人才队伍,为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更多人才资源。同时,对引进的人才建档立案,进行跟踪服务。
(二)做好民生科技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认真抓好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载体活动。继续与主要宣传媒体合作,搞好科技宣传窗口建设、办好《科技动态》、丰富科技网站内容,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意识。
(三)做好科技项目工作,促进成果转化产业升级。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市积极探索新农村指导员的工作思路,有效发挥新农村指导员的作用,在总结去年推行驻村指导员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服务团搭建的有利平台,让广大指导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力量。
一是强化领导、创新机制。为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市在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积极推行驻村指导员制度,在33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中各派驻1名指导员开展各项工作。驻村指导员通过“两个定期”“两种方式”即:定期驻扎村寨、定期座谈交流相结合,边干边学、互相培训相配套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今年推进省、州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搭建平台,形成合力。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市坚持“科技为本”,立足“科技兴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突破传统科技体制、机制障碍,迈出了较好的步伐,为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速城市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向农村辐射,注入了新的活力,下派的56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全部申请参加科技服务团,为进一步整合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人才资源,进一步优化新农村建设人才结构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是贴近实际,努力为民办实事。**市56名指导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积极为农民办实事放在首位来抓。省社会科学院的谢青松指导员把《新农村卫生健康手册》一书(30册)捐赠给高寒山区卫生室,帮助农民掌握基本卫生健康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红河州交警支队的车建文指导员为中和营乡协调解决了当地小学的教学课桌椅问题;**市农业局的卢忠辉指导员帮助大庄乡老寨村组织山区彝族群众开展劳务输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四是有效改变农村旧的生产模式,突出科学的种植引导。56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不仅在实践中承担指导工作的作用,而且还先后特邀北京农林科学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耿三省教授和**市科学种菜带头人张卫彪到我市特色产业基地——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新燕子村举办“无公害甜椒栽培及管理技术培训班”,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与**市5个主要种植区的种椒大户及各乡(处)农科站、蔬菜协会负责人、种植专业户近200人一道参加了培训。经过现场观摩和集中授课,增强了群众的致富本领,掌握了科学种植技术,新农村指导员不仅了解了甜椒的新品种、新技术特别是嫁接技术,增加了农业知识,并切身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对科学技术迫切需要。
(一)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我市的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均保持在全省第五位(撤地建市时全省第九位)。年至年我市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两年评选一次)。椒江区被定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温岭市、路桥区分别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椒江、路桥、黄岩、温岭、玉环被列为省科技强县(市、区)单位,温岭市、玉环县还被定为省区域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试点市县。
(二)创新型企业迅速发展
1、培育了一批技术领先的创新型企业。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行创新型试点企业工作,一批创新型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自主创新的典型。年,海正药业和吉利集团被列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全省5家),华海药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有2家企业进入省首批自主创新型示范企业行列(全省5家),拥有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7家。
2、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近年来,我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新农化工有限公司、华海药业等),省科技进步奖138项。典型的如吉利集团成功研制的汽车自动变速箱,实现了我国自动变速箱开发及生产零的突破,获得了年国内汽车行业唯一的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正集团“年产5000吨聚乳酸树脂及制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被列入国家生物工程专项。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依靠一项成果几年内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生产企业。天台昌明化学制品有限公司的“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害有毒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西菱台钻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三片式主精度弧形齿盘定位刀塔,为国内首创。
(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1、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1家。(根据老的认定办法,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6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已有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79只。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92.73亿元,同比增长13.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11%,居全省第三位。
2、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目前,我市有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3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8家。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初步凸现,为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截止目前,我市共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55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03项、国家星火计划56项及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
(四)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年,我市专利申请量达29751件,年均增长25%;专利授权量达20962件,年均增长2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32件,占过去20年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70%。年,我市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集体”。
(五)军工合作迈出喜人步伐
年,我市企业与国防军工系统的科研机构达成67项技术转化合作意向,9个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总投资达3亿元;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复合及防弹材料试验基地在临海建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拟确定在临海市设立民技术转移中心。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根据块状经济明显,科技创新资源匮乏,企业技术需求旺盛的实际,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工作思路。“一体”,即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主体,通过产学研结合,形成“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展公共服务”的科技创新新格局。“两翼”即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通过“一体两翼”的实施,合力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
(一)重点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源头
由于高等院校少、大院大所缺、创新源“先天不足”。近年来,我局确定了“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创新升级产业”的思路,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牛鼻子”来抓,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企业研发机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等为核心的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通过联合申报、共同建设的方式实现科技资源的集成与互动。
一是抓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年以来,我市先后建成了(上海)科技园、浙大研究院、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上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中科先进制造装备数字化设计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上述平台均已进入运行阶段,通过合作研发、共建载体、转移成果、引进人才、技术培训等方式,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
二是全力打造技术交易平台。从年开始,我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科技成果交易会,每届都邀请浙大、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几百名专家教授与企业对接。截止中国校(院、所)企科技和人才合作大会,我市企业和各高校院所共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近3523项,合同金额达27.37亿元。
四是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区域创新平台3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6家,市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52家。这些服务中心每年为近5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深受企业欢迎。
五是抓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我们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持,集成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2003年开始,我们加大了这项工作的力度,出台了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海正,省内唯一一家设在企业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22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吉利、海正、飞跃、钱江、华海)、省级研发中心111家,引进大院名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165家。
(二)分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能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是产业能级提升的关键。近年来,我们按照“培育—提升—壮大—求强”的思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引导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逐步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鼓励重点骨干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四位一体”(掌握核心技术,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明确发展战略,争创小巨人企业;保护知识产权,争创中国名牌与驰名商标;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企业上市)的要求做大做强,推动产业能级的提升。
(三)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加强专利工作,我们自加压力,06年初主动向市里提出了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目标,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年月,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年10月,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我市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2、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以“依法管理、强化教育、注重调解、立足保护”为指导思想,对专利案件实行省、市、县(市、区)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切实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在9个县(市、区)全面开展委托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加强了执法能力,提高了执法效率。
3、积极开展专利示范企业评选工作。共培育了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4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1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00家。
4、加大知识产权工作投入力度。对新增的发明专利补助每项由原来的0.3万元提高到0.8万元;市级专利示范企业补助由原来的2万元提高到3万元。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5万元。对制订完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每项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
(四)统筹城乡科技发展,推进农业和社会领域科技不断进步
1、大力推进农业攻关。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扶持力度,市级科技三项经费三分之一以上投向农业项目。在充分发挥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单位力量的基础上,借助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研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近年来,我们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传统技术升级两个优先主题,在农产品(食品)加工技术及加产业化、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新产品选育及产业化、海洋渔业科技及区域特色农业关键技术等八个方面实施重点攻关,共向上争取项目250多项,每年都获得1000万以上的经费支持。
2、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我市自从2005年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以来,93名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28个,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02个,引进新品种21个,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07年临海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并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市代表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3、积极培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实施生态市建设示范项目。05年温岭市通过了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认定。07年路桥区通过了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认定。
4、在全市开展了科技强镇(乡、街道)评选活动。为把科技创新工作向基层伸展,2007年我们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科技强镇(乡、街道)评选活动。目前,椒江区海门街道等13家单位被评为市科技强镇(乡、街道),为我市基层的自主创新工作树立了榜样。
(五)加强“引智”力度,集聚拔尖科技人才
近年来,我们按照“项目引才、平台聚才、载体育才、机制留才”的思路,进一步深化项目、人才、平台、载体一体化建设,进一步调动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对科技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为推动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一是以科技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人才”的引才方式,形成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引人才的互动机制。通过争取和实施一批国家“863”、“星火”、“火炬”和“国家创新基金”等重大专项,支持项目承担单位“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实现研发能力的提升和跨越。二是依托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动方式“引智”,带动提高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通过搭建大学研究院、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上海)科技园等重大创新平台,达到集聚人才的目的;四是加强引进大院名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工作,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全面提高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加快对行业人才的锻炼和培养。据年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显示:年,我市科技数为4.62万人,总量为全省第三,同比增长14.34%,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为80.43,同比增长14.5%。
三、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以“两强两提升”(强化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强化主体培育,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行动为抓手,集中精力和资源,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四大”战略,以“提升服务水平和块状经济创新能力”为目标,重点抓好“区域公共创新平台、行业专业平台、企业研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四大平台建设,重点扶持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以及内部与内部、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有效合作互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按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限制淘汰落后产业的要求,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促进科技型企业真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领航者、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二)工作目标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新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认定新版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
2、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有新加强。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行业专业和区域创新平台5个,院地校企合作共建创新载体15家。
3、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有新突破。组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0项,国家创新基金10项,省级重大重点项目50项,市级重点项目30项。
4、科技经费投入有新增长。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70亿元,研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5%,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6%。
5、知识产权创造使用保护有新推进。全市专利申请量超过8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00件。
(三)保障措施
1、大力营造良好法律政策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省高新技术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努力把科技进步与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认真落实近来各地出台的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报告制度。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开发费抵扣、职工教育经费抵扣、加速折旧、取消计税工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关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培训,把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推行和完善知识产权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或主持国防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2、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学为先,把学习作为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进科技工作创新结合起来。认真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做到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绩在一线体现。
3、大力优化科技经费配置
把有限的财政科技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经费的使用绩效,切实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财政科技经费主要用于工业技术创新和民生科技建设,重点支持为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活动;支持对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加强经费使用的集中度,努力克服财政科技经费使用小而散的习惯性做法;支持各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区创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会同财政部门探索定额补助、事后补助、奖励经费、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科技资金配置形式,引导企业、行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科技经费、扩大我市科技投入的总量规模。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着力抓好科技帮扶
针对我市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的状况,从科技部门的职能出发,发动全市科技系统的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帮扶”活动,促进企业稳定发展、转型发展和提升发展。一是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二是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三是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和购买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增强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四是帮助企业建立和发展研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帮助暂时不符合国家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条件的企业,制定整改方案,使其尽早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5、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
二、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认真做好指标体系测算研究工作,我市“十二五”三次产业结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指标设置可不受省确定目标的影响;GDP大体参照省上确定目标,略高于全省目标;“十二五”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目标按“两个30”考虑,即:城市人口30万人,中心城区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
三、“十二五”规划编制关键是项目,重点是项目。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编制上,市、县区要上下联动,要争取省上部门多出主意。要解放思想,拓展思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十二五”重大项目的编制要突出基础设施、突出民生优先、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民生优先要落实到社会保障、住房条件改善、教育、卫生、文化及关爱弱势群体等具体项目上。
1、建设和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2、通过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完成了村长约8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进一步缓解了交通难问题。
3、通过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完成了全村电力设施的改造。
4、通过“一事一议”项目完成了村5、6、7组联户路和院坝的硬化以及9、10、11组组道硬化;
5、通过核桃高接换种,完成了全村约600亩核桃的品种改良
6、在村3,4、5组新发展魔芋200亩,发展红富士1000余亩
7、开展多次技术培训。
二、廉洁从政,严把财政扶贫项目资金使用关
杜绝挪用、挤占、贪污项目资金的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乡财政所、项目实施村的财会人员将项目资金设专帐、专柜、专人管理,所有帐目正规,手续齐全,票据规范,无白条入帐现象。
三、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
为更好的开展乡扶贫工作,落实扶贫政策,完成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促进贫困村的发展,成立乡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乡长担任组长,副乡长担任副组长,纪委副书记赵正局、民政员、计生服务员、农技员、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村副主任为成员
四、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一是交通难,部分组未通汽车,直接导致了农副产品的流通,绝大部分无生产便道,需耗费较大的人力。二是农业灌溉水利建设滞后,农业发展受到限制,三是人居环境差,贫困户中有部分无稳固住房,厕所、牲畜圈舍未进行科学布局。四是乡村卫生设施欠缺,看病就医难。
2、群众思想落后,文化素质低。通过对永河村人口进行分析,村内农户以文盲,半文盲居多。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接受新科技、新思想能力差,思维方式、生活、生产方式落后,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
3、产业发展不平衡,群众生产技术落后,科学技术普及率低。主要种植花椒、核桃,玉米,部分农户散养猪、鸡、牛等,没有形成种养规模,无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带头,生产经营无序,管理技术差,科技含量低,产值效益低。
4、教育落后,思想观念保守,缺乏科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是重要原因。尽管国家逐年加大对边远山区的教育投资,但是自身条件和其他因素影响,群众受教育程度仍然低下,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仍相对较少,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加上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流动和培养机制,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
五、扶贫开发今后工作打算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围绕“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搞好各项扶贫重点工程,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1、提高科学素质,做好农民工培训
我们要继续搞好扶贫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科普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贫困村大力普及和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引进、选育、推广优良品种,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贫困村手把手教群众,为贫困村培养实用技术人才。
2、积极争取资金,全面完成扶贫项目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有了很大变化,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非农产业就业已成为主体。随着城乡统筹的深入推进,我市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从2004年的35.01%提高到年的66.47%。二是跨省劳务输出规模逐渐减少,已成为劳务净输入城市,年出省劳务输出仅30.8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9.65%,占农村转移输出劳动力的14.52%,而从以外进入就业的劳动力已达156万人。
根据以上特点,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思路也应相应调整。一是要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加大岗位开发,让更多农村劳动力在本市就业。二是要加大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统筹。三是要加大中高级技工输出,减少一般劳务输出。
二、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新需求,提升农村劳动者就业层次
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和不断提高就业层次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今后几年内,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要按照“全域”理念和新的城市发展定位,紧紧围绕“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和转移输出工作。一是根据中心城区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金融、商贸、物流、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力加强服务型、管理型人才培训转移。二是根据近郊区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对机械加工、汽车制造、新能源、电子元器件、化工、冶金等人才的需求,重点开展技能型人才培训转移。三是根据远郊区加速发展特色农业、涉农工业和生态旅游对新型农业技术、旅游服务等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专业人才的培训转移,从而实现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此外,今年我市在去年实践的基础上,实施了十大“特别培训就业行动计划”,各区(市)县政府及市政府相关部门要以就业培训为基础,以政策落实为支撑,以职业指导、就业推荐、维权服务为重点,以稳定就业、扩大就业、提升就业层次为目的,全力推进10个培训就业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层次。
三、以品牌战略为抓手,大力创建有影响力的劳务品牌
今年,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劳动保障局关于打造劳务品牌的意见》,我们要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多方联动、形成特色”的思路,通过政府大力引导、扶持、培育,有关社会组织积极支持,瞄准省内外劳务市场,进行技能化开发、市场化包装、组织化输出、产业化打造,增强市场就业竞争力,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有影响力、有规模、有信誉度、有综合竞争力的劳务品牌。在打造品牌时要有五个意识。第一,要强化质量意识。品牌往往是质量的象征,所以打造品牌时必须注重质量。第二,要强化营销意识。除了我们内在培训提高质量、素质外,外在方面要注重品牌包装。第三,要强化规模意识。没有规模就形不成大的效益。市场占有率不高,就不能形成竞争优势。要把劳务品牌的规模做大做强,塑造精品。第四,要强化标准意识。打造劳务品牌需要全市有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要按照国家有关职业技能要求,结合我们实际,制定规范的质量标准,保证品牌的质量。第五,要强化全局意识。如果各区(市)县各打各的品牌,就难以形成规模、形成优势、形成竞争力。因此,各区(市)县要精心选出具有特色、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来培育,并在市上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下,集中打造劳务品牌。
国土资源事业是高科技行业,加快广西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既是落实国土资源部“科技兴地”战略的需要,也是保障广西国土资源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管理现状及问题
1、广西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组织全系统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等部专项以及各地方科技专项项目,在土地、地质、矿产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经过汇交总结,“十一五”期间共计1881项成果,其中,各省(区、市)相关单位汇交成果867项,占46。1%,广西汇交成果95项,占省(区市)汇交成果总数的9。1%,排在各省(区市)汇交成果的第二位,但是广西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率并不高。
从获奖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共评出一等奖37项,二等奖301项。其中,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获奖数为111项,占获奖总数的32。8%;广西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
从申请国家专利情况、科技著作出版情况、核心论文等方面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研发投入情况
2012年,国土资源部门投入科技研发经费38.9亿元,科技研发项目3016项,国土资源项目平均经费129万元。
2012年,广西国土资源部门141个项目中,19个部级项目,经费1153万元,项目平均经费61万元;区级项目56个,经费2420万元,项目平均经费43万元;本单位项目66个,经费9577万元,项目平均经费145万元。从项目数看,主要是本单位项目,区级和本单位项目较多;从项目经费看,以本单位项目经费为主,占总经费的72%。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研发主要以本单位项目为主,其次是区级项目,没有国家级项目。
3、广西国土资源领域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从国土资源部科技管理制度看,在科技规划计划、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推广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国土资源部和广西区委的领导下,在科技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2006―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但尚未形成科技管理的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4、广西国土资源部门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状况
从国土资源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情况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省级科技人才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与其他省区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课题组对广西14个地级市中的9个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了调查统计。从科技管理方面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实际科技管理人员多于所设岗位数,科技管理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高。课题组同时调查了四家相关单位,这4家单位的人员总数为617人,实际科研人员数为327人,占人员总数的53%。其中,本科以上有231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1%。可以看出,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科技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区级国土资源部门所属事业单位。
5、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积极开展野外科学研究,国土资源部门建立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84个,其中,广西地区有4个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占基地总数的4.8%。
按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国土资源部门自2009年以来,已在全国设立了两批共计105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其中,科技场馆类有36个,资源保护类有61个,科研实验类有8个。广西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总计有2个,即广西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岩溶地质馆,均为科技场馆类科普基地。
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及框架
在充分分析广西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及需求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指导,以建立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国土资源日常工作需求为切入点,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及框架。这既是落实“富民兴桂”,“科技兴地”的重大举措,又是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破两难、促转变”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队伍科技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意义十分重大。
1、总体目标
以国土资源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为核心,深化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改革,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体系。全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成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系统工作人员的科技素质全面提升,科技拔尖人才大量涌现。建立与区国土资源工作相适应的科技工作新体制、新机制,促进全区国土资源工作的现代化。
2、科技支撑体系框架
广西国土资源科技支撑体系,包括“一个平台、三个体系、四个领域”。“一个平台”,指广义上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即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科技制度体系、科技人才队伍三个方面。“三个体系”指科技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投入体系。“四个领域”指重大专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见图2)。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根据广西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人才引进机制。大力推进人才、智力与项目相结合的引才方式,建立国土资源重点领域人才特聘专家、访问学者制度,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咨询、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吸纳人才和智力。围绕国土资源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国土资源人才信息平台,急需紧缺人才供需信息。
(3)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积极选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到发达国家培训、培养和国内先进省份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国际合作。鼓励广西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强国际合作,力争境外找矿有大的突破,培养一批国际型创新企业。
【参考文献】
[1] Asheim B.T,Isaksen A.:Regiona l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
[2] Po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2).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2).
[4] 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0-2011)[M].地质出版社,20011.
[5]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十一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汇编[S].2011.
[6] 姜琳、朱欣然:我国矿业权市场化程度评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
[7] 鹿爱莉、谢承祥:我国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工作现状与建议[J].中国矿业,2009(5).
[8] 马晓河:区域经济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J].市场论坛,2012(4).
[9] 田凤鸣: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优质服务[J].南方国土资源,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