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习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11 06:13:0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职学习计划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职学习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47-03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不理想,需要重新培训后才能适应工作需求等问题。由此可见,这些毕业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也印证:中职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后,能够独当一面的极少,多数只能担当基础性或维护性工作。

一、问题分析

大企业中分工较细,比较注重员工在某些方面的突出能力,而小企业则往往要求员工是个多面手,希望员工能同时满足多方面的需要。在现有专业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职业学校却不断地在批量、规格化地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不能适应企业需求势所必然。究其原因,与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呈现出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及手段出现滞后等有关。因此,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建设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的多层次、多元化特点。

二、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

当前,应如何加强专业建设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然,信息化的手段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创新教学模式,将现有的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教学资源充分应用,提高教学质量是很好的路径,教学基础平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信息化将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很好抓手。

(一)提升教学内涵,创新教学模式

拓展原有的教学模式,建设学生学习的社区网站、学习网站与学习软件资源,营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师生通过网络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辅导、教学测评等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作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促进教学环境及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

采用信息化手段后,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使学生在自主的条件下学到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完成学业,就必须为学生创建一个周到细致的网上教学环境。

1.网上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互联网站、远程教学平台、网络答疑平台、教学管理软件,计算机网络阅览室、双向视频直播课教室、多媒体视频直播课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电子阅览室、网络答疑教室等设施的建设。

2.远程教育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网上文本教学资源和各种课件资源、实验资源的建设,以满足各类学员对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

3.建立远程教学支持服务体系。除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外,还应有功能强大、细致周到的支持服务体系作保障。包括建设各种功能完备的教学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学员所需的各种服务,如实时与非实时的课程学习,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与非实时交流讨论、资源下载、各种教学管理信息的及时传递等。

(三)适应行业技术发展,便于因材施教

计算机行业技术飞速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信息化手段。备课时,能灵活地将新的技术和方法融入课程中,能用更多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以期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施教时,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时,都能体验到成功喜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有效地进行学习。辅导时,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反馈时,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和新需求,逐步加强动态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服务。

(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信息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思维方式。Internet的崛起、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算机新技术的使用,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促进了计算机新技术和教学的有机结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VR(虚拟现实)等技术经过数字化处理或者经过再加工和制作,可以在网络上运行传播、能够展现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材料,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动态性、交互性等许多优势。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从教学及科研实际出发,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优势,建立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可提高信息化教学设施与资源使用效率。

(五)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专家、名师、教学设计师、技术人员应设计和研发出具有计算机学科专业特色、规范的、质量高、效果好的课件库、课程库、试题库、文献库、案例库等数字化教育资源,以形成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扩大优质教学资源受益面,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应加大职业学校校际之间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力度,按照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原则,建立优质数字教学资源中心,以实现对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同时要开展学校多媒体教学课件(程)遴选和学生多媒体作品竞赛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改革研究与应用,不断推进学校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还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优质教学资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促进教学互动,提升学习效率

教学资源平台提供的“网络学案”“互动讨论”“测评反馈”“作业指导”“在线备课”“教学测评”等功能,可帮助师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建立教与学的及时反馈渠道,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七)提升计算机专业服务能力,促进专业建设

学校应利用自身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工作室联系企业,参与企业的网页、动画、多媒体和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这样的校企合作有利于缩短学生在就业后的磨合期、促进学生就业,有利于学校及时获得人才需求信息,便于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基于中职校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双方的合作应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通过调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适合的职业、岗位及所需匹配的能力、素养要求进行梳理,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等,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

三、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空间

应构建学校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建设融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为一体,支撑“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等新教学模式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加硬件设施,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网上学习。同时也要提高教师使用课程网站、主流媒体等网络教学手段支持教学的能力,努力建设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二)课程内容项目化

计算机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应用性,要以项目(或模块)为单位,对相关的课程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从而能将所学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加强实践能力

面向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公选课或媒体宣传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基于问题的远程协同学习,多途径加强计算机实践,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大力加强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组织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开发优质培训课程与资源。

四、信息化促进专业建设的注意点

(一)信息化系统建设

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信息化建设应统筹设计和整体规划;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突出重点,强调应用,又要紧跟世界最新发展前沿,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体现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信息化建设应“面向用户服务的一体化建设”。要定期引进硬件、软件、平台、资源、教师培训设备日常维修维护等,保障教学信息化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并形成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教学资源建设

篇(2)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方式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提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采“取填鸭”式教学,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地给学生强调所谓的考点、重点,让他们死记硬背,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造成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间接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强调的是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即交流,交流即对话,交流即参与,它是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育精神。对学生而言,教与学主置的互换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对教师而言,上课不再是无谓的牺牲和浪费时间,而是传授知识、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多质疑、多发问,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转变以前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大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为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的刺激下,学生在认知中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如在讲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时候,每个实验都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预测结果,带着问题进行实验,等到实验完成了,结果也就一目了然了。这样预测结果无论正确与否,学生都能记忆深刻。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意这几个问题:1、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所有问题都讲出来,要让学生有问题可提。2、发现和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3、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错误倾向,使学生提的问题有价值。

三、结合实际生活和科技前沿,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哪里有物质,哪里就有化学,可以说化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起争论,教师可以顺势用化学知识来做解释。如结合图片,让学生讨论巩义市浮戏山雪花洞的溶洞是在怎么形成的?这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加以解释,这是难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之间互相转化形成的。另外,结合生活中水壶里边的水垢,讲解泉水、井水等常是硬水,在水壶和锅炉里能形成水垢,这是由于生成了碳酸钙等沉淀的缘故。并且提出水的硬度高对生活和生产都有危害。通过这一番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对碳酸钙与碳酸氢钙间转化这一知识印象更深刻。还有利用目前很热门的环境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酸雨是怎么形成的、温室效应的原理、臭氧层空洞、汽车尾气、土壤改良等问题,学生听说过,却很少认真思考过。举出这些实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认知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能接受知识65%。因此,感官认知比抽象的思维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新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集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传媒为一体,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为抽象的理论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中职化学教学中,计算机可以模拟原子、原子团、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电子云、化学键、晶体结构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例如,在讲共价键的时候,用多媒体的动画播放演示氯分子形成示意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公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还有在化学上有些静态生产过程不能被学生理解,如接触法制硫酸这个生产过程,可以通过动画模拟仿真来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并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这样学生对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生产过程就都能明白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避免因操作失误而引起的实验失败。在实验前,可以让学生利用相应的软件在电脑上进行模拟实验,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不正确操作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试验,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总之,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资源,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了挑战。中职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提高用教育理论指导和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丰富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化学教学更趋合理和有效。 (上接第387页) 掌握英语词汇搭配,从而掌握地道的英语语言。

参考文献

[1]卫乃兴.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变与方法的发展[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1-15.

篇(3)

论文摘要:每一种类的化学知识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贯穿于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意志的重要手段。

化学基本概念是指中职化学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通常用词来表示,是中职化学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前提,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

一、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而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这是记忆活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转换记忆单元,使人脑中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语言描述是概念本质的抽象概括,任何一个成熟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抓关键词法就是中职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普遍适合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比记忆策略

中职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解池与原电池、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相同点,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从而让记忆变得容易起来。例如,认识原子核涉及三个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易混淆。在学习完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后,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尝试着用原子结构表示方法画出,引出氢的三种原子表示法,再通过层层设疑形式,理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具体的实例出发设置驱动性的问题,这样做能够牵制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和动机。再借助韦恩图,对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以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直观记忆策略

在中职化学基本概念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化学键、同素异形体等,对刚刚进入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比较难,常常只是机械地记住他们的定义,难以理解,时间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灯、视听工具、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记忆。例如,“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氢原子瞬间照相图制成一系列幻灯片,在课堂上将幻灯片逐渐重叠放映出来,就不难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学习“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时,将其文字叙述形式变形为数学表达式,如“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定义的文字叙述形式为: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物质的量。此时,我们可以用“n ”表示“溶质物质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体积”,“C ”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由此按照定义,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为:C= n/v。通过这一直观的表达式,学生就不难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了,记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学概念抽象性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用鲜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实验是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即可由实验现象引入概念;或者由旧概念不能说明的问题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作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浓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应当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味,增强学生的感知,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学生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篇(4)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不管做什么事如果是先有了打算,往往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有可能失败。

智力相同的两个同学有没有学习计划,他们的学习效果是不大相同的。

同学们按计划进行学习获得成功之后,可以产生一种充实感和成功感。

(2)没有计划的学习是盲目被动的低级活动。

为什么有些同学的学习会处于后进状态呢?学习缺乏计划性,往往是一条重要原因。

如:①放学后玩球,天不黑不散;②回家无休止地看小说、杂志、报刊;③天天去市场集邮;④天天看电视、看电影;⑤串门、聊天、打扑克;⑥听音乐、广播无止境等等,结果完不成作业,必要时只得赶抄,不能认真复习和做作业。

这种毫无计划的学习是荒唐的,散漫疏懒,松松垮垮的,这是不可能有进步的。

2、制订学习计划的作用

(1)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蓝图。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而目标实现,要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完成。这样时间和任务的科学结合,就诞生了计划。为了实现学习目的,制订计划努力去实现它,就可以使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使自己每一个行动都具有明确的目的。

计划是实现学习目的的蓝图。每一个想把学习搞好的同学,头脑中都应有这张蓝图。

(2)实施计划,可以磨炼意志。有了计划,把自己的行为置于计划之中,具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学习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总要千方百计地冲击你的学习计划,总要千方百计地引诱你离开计划,这就是理想的计划和实际学习生活之间的矛盾。

矛盾出现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学习计划,就要排除一切困难和干扰,在这过程中,意志品质受到了磨炼,动机受到考验。一般讲,意志品质越好,计划越容易实现,学习上的收获、进步就会与日俱增。看到这些进步,不仅心情愉快,而且可以不断增加实现计划的信心。

(3)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形成。按照科学的学习计划行事,可以使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分明,一旦形成了条件反射,到时候睡觉,该学习时能安心学习,该锻炼时能自觉去锻炼,所有这些都成了自觉行动,日久天长,良好学习习惯就形成了。

(4)能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学习效率。由于计划的科学性,计划里要办的事,应当说都是有益的。一个有计划的同学知道他如果多玩一小时,多聊一个小时将会使计划的哪项任务完不成,而这项任务没完成又将会给整个学习带来什么影响。有了计划,每一步干什么都明确,不用白费时间去想下一步干什么,也不用为决定下一步干什么而游移不定。

3、怎样制订学习计划

(1)计划要全面。思想、学习、身体是相互影响的。在计划时,一定要兼顾三个方面。

计划里除了有学习的时间外,还应当有进行社会工作、为集体服务的时间;有保证睡眠的时间;有娱乐活动的时间。计划里不能只有三件事:吃饭、睡觉和学习。如果计划真是这样,那么这个计划就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2)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常规学习时间就是按学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主要用来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学习任务,“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

自由学习时间:是指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后所剩下的归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内,一般可做两件事:补课和提高。补课,是指弥补自己学习中的欠缺;提高是指深入钻研,开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自由学习时间应当成为制订学习计划的重点部分。

同学们一旦抓住了自由学习时间,将会给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极大的好处。所以,我们应当努力提高常规学习时间的效率,增加自由学习时间,使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3)长计划和短安排。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究竟干些什么,应当有个大致计划。例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应该有个长计划。但是实际学习生活变化很多,又往往无法预测,故长计划不可太具体。但上个月或下学期要解决哪几个问题,心中应该有数,这而第一星期干什么要具体些,每天干什么应当更具体些。这样把一较大的任务,分配到每周、每天去完成,使长计划中的任务逐步得到实现。订长计划,要在具体完成学习任务时有明确的目的。 共2页,当前第1页1

 

 

 

 

 

2 学习计划(+9极品) 

 

有长计划,没短安排,长计划要实现的目标不容易达到,所以,有长计划,还要有短安排。长计划是明确学习目标,大致安排;短安排是具体的行动计划。

(4)要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习内容是无限的,所以必须要有重点,要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所谓重点:一是指自己学习中的弱科,二是指知识体系中的重点内容。订计划时,一定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来攻下重点。

(5)订计划要从实际出发。订计划时,不要脱离学习的实际。有些同学订计划时满腔热情,想得很好,可行动起来,寸步难行,这是目标订得过高,计划订得过死,脱离实际的缘故。

实际是什么?

①知识能力的实际:每个阶段,在计划中要接受消化多少知识?要注意培养哪些能力?

②时间的实际:指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有多少?

③“欠债”的实际:自己在学习上“欠债”应心中有数。

④教学进度的实际:掌握老师教学进度,就可以妥善安排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不致于使自己的计划受到“冲击”。

(*注:你正浏览的文章由 第一diyifanwen.com整理,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

(6)注意效果,及时调整。每一个计划执行结束或执行到一个阶段,就应当检查一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就要找找原因,进行必要的调整。

检查内容是:①计划提出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

②是不是基本按计划去做?③学习效果如何?④没有完成计划的原因?什么地方安排太紧?什么地方安排太松?

通过检查后,再修订学习计划,改变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每天写日记时,一定要把一天学习计划完成的情况认真记录下来,以利改进。

(7)计划要留有余地。计划终归不是现实,只是一种可能性。把计划变成现实,还要经过一段较长的努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上千变万化的情况,所以制订计划不要太满、太死、太紧,要留出机动时间,使计划有一定的机动性,这样完成计划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8)脑体结合,文理交替。“心之官则思”,思维要靠大脑,学习是个难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要想使大脑神经细胞正常工作,必须保证脑细胞的新陈代谢,脑细胞消耗着人体需氧量的四分之一,血糖量为120毫克时(指100毫升血内)记忆最挂;血糖量为60—70毫克时,思维迟钝;血糖量为45毫克时昏迷、惊厥。可见思维活动正常进行时,脑细胞消耗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并产生大量的废物和二氧化碳。

所以在安排计划时,不要长时间地从事单一活动。学习和体育活动要交替安排。比如:学习了一下午,就应当去锻炼一会儿。再回来学习。锻炼时运动中枢兴奋,而其他区域的脑细胞就得到了休息。安排科目时,文科、理科要交替安排,相近的学习内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学习。

篇(5)

前言:现如今,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改革已经逐步从理论阶段过渡到实践阶段,并得到的不断的深化,现阶段,从新课标改革实施区域来看,高中化学新课程推出后引发学生学习难的问题不容我们小觑,具实际调查研究显示,学习困难这一问题在不同教育阶段都存在一定的比例,这一数字虽然无法得到有效的精确,但是经过专家多年的研究总结出这个比例大于百分之十,而这一比例在某一个特定的学科里会表现的更高,研究者专门对化学这门学科展开过调查,高中阶段化学学科学习中有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感觉学习化学学科是相对困难,而在这部分比例中又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学生因为化学学科的难而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逃课的现象。因此,新课程改革后化学学科学习困难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化学教育教学界所存在的一个普遍显现,而这一问题的出现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实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这一问题重视起来。本文就是基于此背景下展开对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分析了新课改后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并提出了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问题的有效策略。

1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分析

1.1本文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下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我们知道,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相对于初中化学来讲,在内容上得到了深化,知识点也明显增多,在强度增加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出现学习难的现象。高中化学学科在新课程改革后,出现了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在选修课程中知识点就有二百多个,必修课程中知识点也达一百左右,所以,这就给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带来了难度,而化学学科过于理性,知识点过于分散,导致学生在记忆化学知识点时难度加大。再就是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深入,知识点的抽象%复杂使学生难以理解,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知识的运用也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在化学专业用语的学习中,由于抽象度升高,学生一时间难以理解,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或者恐惧心理,影响学习的信心;最后,高中化学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对两种相似现象的教学却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知识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在区别的时候容易混淆,比如,水解与电离等。

1.2其次,我们再来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下化学学科的特点。高中学生相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大多数习惯于机械记忆,而到高中学习阶段,这种思维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更深层次的学习。尤其是对于高中化学这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由于教学内容较多、逻辑思维较强,导致教学教学节奏的加快,同时也加快了学生的学习节奏,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其次,除了学习思维意外,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是造成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对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开展有效的教学,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的解决新课程学习困难的问题。

2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困难的有效策略

2.1高中学生在化学新课程学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是正常现象,但是要想解决高中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就必须从根底查找原因,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从学生方面和学校方面来进行工作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认知度,优化化学课程设置。第一,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锻炼。由于思维方式的限制,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了学习困难的现象,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并且布置适当的课下作业,学生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使学习有规有矩,养成良好的习惯,当遇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者有难度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讲述与提问,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起真正的抽象性逻辑思维。

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高中化学知识系统,让学生展开有条有理的学习。因为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较为零碎、繁杂,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合,建立起一张完整的化学知识点网络,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并且要让学生掌握好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优化知识体系,避免学习的盲目性,突出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主干,这样,学生在不断完善枝干的时候,对知识点也加深了印象。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解题思路的讲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真正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要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监督力度,防止学生因为不适应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业,着重加强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的指导,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3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出现学习化学难的问题是普遍的,但这一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找到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最终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化学的知识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卫华,等.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3(3)

篇(6)

1.学习兴趣不浓

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普通话不是一门非学不可的学科。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能张口跟身边的人说话交流就可以了,用不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专门去学习和训练普通话。这种想法影响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阻碍了普通话教学的顺利进行及良好效果的取得。

2.应用的比例不高

据了解,中职学生之间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和交际的少之又少。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推普”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级各类学校都明确提出“在校园内的语言交流过程中都使用普通话”等具体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方言还是学生最主要的交流语言。许多学生认为“周围的人都不说,我一个人说普通话很别扭”。

3.普通话基础差

就我所工作的学校而言,有90%以上的学生都来自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他们从步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普通话口语教育,因此有很多学生根本不会讲普通话。这类学生因为害怕别人笑话、讽刺,常常不肯开口说普通话。

二、提高中职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具体方法

1.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想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要想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教师的普通话首先就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国家也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师普通话应达到二级甲等及其以上水平,普通话口语教师应达到一级乙等及其以上水平”的要求。但事实上,许多中职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达不到这个标准,甚至有些农村中职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连《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都没能考取。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语言教学极为不利。特别是在新课标后,更是与新课标的语文教学思想背道而驰。

其实,作为教师,要讲好普通话并不难,其关键在于“学”和“练”。首先要注意向书本学习,要加强进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读一些语音学、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等方面的书籍。其次要注意多听一些省级、国家级播音员的发音,并与自己的发音习惯相对照,找出差距,弥补不足。生活中有许多人发音标准,语汇丰富,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了相关知识,找出了自身的不足,就得刻苦练习,多读多说。相信,只要加强学习和练习,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和语言艺术水准,必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必将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得以提高的基础上,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就要从基础知识的教学入手。学习普通话,需要达到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的规范。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放在首位,用扎实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而不能盲目地、单纯地让学生跟着自己读。

普通话教学必须从字的读音抓起,应重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根据各地方言,总结产生误读、异读的声韵母并加以纠正,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的讲解。如平翘舌、前后鼻等。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在课堂讲授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多鼓励、帮助、耐心教学生找准每个发音部位,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用复读机、电脑等工具跟读录音材料,并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进行对比,找出问题,改正错误。

在语音准确的基础之上,普通话教学还应该追求词汇的准确和语法的规范。由于自身学习基础的原因,许多中职学生与人说话时言辞含糊、表意不清、语序混乱,上课回答问题也常常用到自己相对来说更为熟悉的方言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典型方言性质的词汇和语法现象。

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由于地域不同,发音不准的类型也不同。如,有些地区的学生说话时普遍没有翘舌音,经常将“老师”读成“老司”;有些地区的学生分不清鼻音和边音,将“农民”读成“龙民”;还有些地区的学生发不出前鼻音,将“云朵”读成“永朵”……针对这种情况,我按地域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分不清平翘舌音的重点练习平翘舌音,发不出前后鼻音的重点练习前后鼻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从朗读入手,加强指导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加强朗读指导,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说、练、讲了普通话,可谓一举多得。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愿意张口朗读,并加以指点,让他们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并掌握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篇(7)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活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行业的改革,而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就是改革的一种重要表现。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为社会输送了无数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中职化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各方力量应该积极克服传统教育模式对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阻碍,真正将改革落到实处,不断促进中职化学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1中职化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1.1化学实验不能全部采用模拟实验

化学是一门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的科目,虽然为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可以采取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实验都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示。教师在综合考量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实验的危险性之后,可以为学生安排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模拟实验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提高中职化学的教学效率。

1.2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没有与实际相结合

将现代的教育技术应用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将其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不单单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形式进行授课,还应该包括对生活实际的引用,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化学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将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案例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3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课堂中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在中职化学课堂上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时候,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且教师应该从具体的学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教师也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紧密贴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中职化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策略

2.1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化学知识的抽象性以及中职学生的学习特性,都决定了化学课堂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在化学课堂上学习新课的时候,无论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还是充满感情的演说,一般都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时候,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化学情境,在导入中可以运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将生活中的化学事件引入到教学中,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情境中,从而提升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2整合学科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职的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应该注重将不同的科目整合到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不同科目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对化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核心就是计算机技术,通过使用计算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了他们的学习内容,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知识获取途径,所以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在学习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树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他们参加化学实践活动,让他们自行在网络教育平台查阅资料,完成有关化学知识的报告,这样在无形中就锻炼了他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

2.3将抽象变为直观将繁琐变为简单

在中职化学的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些抽象和繁琐的知识,这些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难被学生吸收融合,比如化学实验中有些操作非常危险,实验步骤也是特别繁琐,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教师通常会将实验环节取消,只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清。但是,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可以将曾经抽象难懂和繁琐复杂的知识具象化,将亲手实验转换为模拟实验,比如模拟动画演示等等,既使学生清晰明了地体验到实验过程,又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

2.4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综合能力

当代的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之中,所以中职学生在化学课堂上应该培养信息素养,具备基本的信息能力。因此,在中职化学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搜集信息、获取信息、利用信息,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深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利用网络平台、计算机技术搜集资料展开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自己的观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化学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为构建中职化学高效课堂而做出努力。在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时候,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全部照搬照抄,应该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使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发挥最大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探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已是各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育领域已经开始由传统教学向新教学模式下发展,而信息技术必然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成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其教学过程也在不断改革,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建设也有一定发展。但是就社会需要分析,目前我国中职教学计算机信息化教育成果与现实需要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现实状况分析,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化发展不完全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学,中职教育的受重视程度较低,创新性也就相对减弱,所以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系统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要求,这样就会导致整个教学的推进不完全,其中包括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网络硬件设施的布置,网络课程的开设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等等,这些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中职计算机教学信息化发展不完全。

2.教师专业素质不达标

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是在高专业性的教师基础上进行的。教育模式的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也必须相应转变,这就需要对专业化教学人员的开发和培养。就目前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状况而言,信息化的教学要求与信息技术的推进程度仍存在很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规划和要求,这就是中职教育中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综合素质缺乏的结果。教学人员综合素质的匮乏,就会导致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课程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脱节,不能达到两者相结合的效果,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正常运行的保障。目前,我国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仍然处于迷茫状态,没有抓准方向和目标,这也是由于管理制度漏洞导致的结果。就中职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分析,其建设仍然不健全,要求不严格,标准不明确,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仅仅通过教育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转变是不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需要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出台一些保障机制和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严格要求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

二、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建议

信息化的发展已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形成标准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正确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一步。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就业,所以在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将社会需要放在第一位,培养出社会需要型人才,与社会市场完美对接。基于社会市场的需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准确运用媒体设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2.加强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

教师在教育系统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然而低素质、低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并不能满足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计算机课程具有实践性,如果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就无法实现实践操作方面的培养,无法与社会就业相对接。所以,提高教学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中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发展需要。

3.完善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课程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育的目标。教学目标和成效依赖于课程的开设,所以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要依赖于企业需要,努力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型人才,将教学与社会实现对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加大信息化教学的程度,将课程与信息技术完美结合,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高。

4.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演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所以学校要大力开设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以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卢城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财经学校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然而距离职业教育目标还比较远,目前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数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实效,成本,就业者就业等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1 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相对于其他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无论建设规划,经费投入还是在队伍建设方面,都缺乏有效的推进,即使在目前实施基础能力建设,骨干专业建设等工程中,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也不明确。中职教育信息化教学中对于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等硬件建设非常重视,而对于网络课程,媒体课件等软件重视不够,从而不能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不能满足中职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1.2 中职教育人员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

    中职教育信息化教学需要专业人才开发资源,对成果进行评价,对政策进行研究。而目前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中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广力度不够。计算机教学信息化建设人才素质不高,不能满足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规划,管理,指导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中职教育专业课程与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需要。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1.3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保障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中职学校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普遍存在着盲目,随意的问题。建设层次不高,标准不明确,无疑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极大的浪费。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政府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发展的资金需要,因此,需要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扩大职业学校建设资金的来源。

    2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不但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并且也为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经过不断发展实践,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和市场信息化的要求相差较大,因此,基于信息化的背景,结合中职教育规律,不断创新,改革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

    2.1 构建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就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因此,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就业。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应该构建基于专业为主的教学方式,适应市场发展,为社会服务。基于市场的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层次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为市场培养初级的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充分发挥远程教学,虚拟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教师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为学生学习营造互动交流的平台,从而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获得。

    2.2 构建科学的中职教学课程体系

    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实施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发展依赖于企业。实际上对职业教育起指导作用的是生产活动规律。基于此,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企业的需求,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中职教育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加大对计算机信息化课程的改革力度,使得专业课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应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不断提高。

    2.3 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加强对中职教师素质的培养

    当前,中职教育师资在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教育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实践能力,操作技术等方面已经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了影响。中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中职教师不但专业课理论基础扎实,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技术应用能力。基于此,中职学校需要构建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利用政策引导教师通过自学,进修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中职学校要为教师进修提供条件,通过培训工作,强化教师对新技术掌握应用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中职计算机教师需要定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从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4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信息化技术加快了教育领域的变革,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职教育中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应该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使用,构建校园网,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辅导,从而使得学生自学能力以及网络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按照教学实际,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和网络课程,使得教学效率提高。

    2.5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5-01

一、中职化学学科因素

现行中职化学课程分两个模块,即: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并且只安排在一年级学习,其中涉及高中阶段化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常见有机化合物;部分高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中的内容。如:职业模块中涉及渗透压、缓冲溶液、杂环化合物、生物碱、物质的旋光性、手性分子和手性药物、类脂等,内容多且变化快,使得初中与中职化学的学习形成了一个大的台阶。另外中职化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实验操作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些就使学生感到压力。

二、中职学生的自身因素

1.过半数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对化学知识缺乏兴趣,听不懂因而感到困难,这部分学生又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天生就比较调皮,在化学学习方面智商不高;第二种是从小家庭管教不力,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耽误了孩子的文化学习;第三种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均导致偏远农村的学生水平相对较差,所学知识掌握不牢等。

2.一些学生不是自愿进校的,更不是从心里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的,这些学生初中毕业后,因种种原因本来就不愿意继续就读,迫于家长的要求,不得已选择了一所中职学校,还有就是少数家长是根本管不了孩子,把“包袱”甩给学校,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规划,随波逐流,别人选什么专业自己就选什么专业,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因而对化学学习也很困难,甚至有厌学情绪。

3.中职学生在完成初中向高中过渡时,生理上的发展也是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个变化的过程。初中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和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大部分学习任务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尽管他们的能力、性格、意志力将在这个阶段得到较大的发展,但在没有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之前,其最显著的特点还是情感的不稳定和情绪的冲动。这些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强,怕受挫折,没有更高的学习目标和追求,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的积极性易调动,也易失去。

三、学校和教师的影响因素

当前,中职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困难,与现行中职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弊端有直接关联。

1.教育教学改革明显滞后,不能适应中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

2.化学教材内容过时、陈旧、缺乏创意,一些内容过深,过难,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少学生想学也学不进去,因此感到化学学习困难。

3.教师在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等问题,教师仍处在“填鸭式教学”的被动式教学地位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的理念还未完全转变,总怀着学生就应该勤奋好学,老师安贫乐教,师生关系其乐融融,教学事业很有成就感的思想状态中。而面对现在的中职学生感到难管、难教,甚至有的教师一进教室就头痛,怕课堂纪律不好,上不下去;更有的产生“厌教”情绪,更不用说事业感和成就感。

5.由于中职学校设施设备有限,中职学生难管理的原因,使得一些学生实验无法进行,也很难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中职化学教师应研究中职化学学科特点而实施教学

化学是中职学生的一门重要文化基础课程,它与相关专业技术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密切相关,因此,学好中职化学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进行。在中职一年级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中职化学教学大纲,把握好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与其他学科的衔接,教学时要注意兼顾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差异,不要急于求成。

2.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化学家们对化学及学科的发展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化学家们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科学的献身精神。“学习化学史”介绍化学家们的动人事迹,介绍化学家及化工产品在现今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正确的、良好的学习动机,把学习化学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感受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乐趣,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尽量以化学实验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悬念,产生探究的愿望,利用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从内心中感到学习并学好化学的必要性,才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并逐步转化为学科情感。

3.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师应钻研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知识的特殊性,设计好教学程序,少讲、精讲,及时点拨。课堂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用化学术语叙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并且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变知识为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学生只要懂得了化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掌握适当有效地调节方法,就能通过内外因素解决困惑。在他了解所学知识对未来工作、生活的益处以后,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件可怕的难事了。

上一篇: 提问艺术论文 下一篇: 医院医保办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