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研修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3 00:34: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化学研修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化学研修总结

篇(1)

指导方法

初中化学是初中阶段最后一年才学习的学科,新课学习时间很短,马上就转入了迎考阶段。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就显得比较紧张,大部分学生对整个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了解总感觉糊里糊涂。因此,化学给学生的总体印象是学习时间短、知识抽象、实验操作需注意点多,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

近几年,中考化学试卷着重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查,而能力的形成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夯实基础是提高能力的前提,如果脱离了前者,那么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化学学科复习阶段,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加强和巩固上,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第一阶段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进行第一轮复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就开展好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谈几点浅见。

一、研修考纲 ,紧扣教材,全面把握, 关注重点

考纲是中考命题的标准和根本。它规定了该课程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以及考核的目标、范围、形式及能力要求,是教材和辅导资料的灵魂和核心所在。而《考试说明》是对考纲的细化和补充,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复习的主要依据和导向。只有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我们才能把握命题的趋势,明确复习的方向,在复习过程中才能准确抓住重点,正确处理好每个知识点所需要的能力层次方面的要求,最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使我们在进行巩固训练的时候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避免在复习过程中盲目训练、额外地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认真研修考纲及《考试说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是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任何复习资料都取代不了教材,教材能创设化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考评。同时,中考试题以教材为基础,贴近生活,也体现了对全体考生的公平、公正。教材是中考命题最好的资源,教材丰富的内涵也是编拟中考化学试题的源泉。扎根教材,通过对教材例题或习题的变化、深化和拓展让命题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而离开教材,一切命题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第一轮复习的重点必须放在知识点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形成上。《考试说明》上出现的所有知识点都是中考考点。因此,复习时一定要全面而细致,力求以不变应万变。我们要认真而仔细地阅读教材中出现的所有的例题、思考题、实验、插图等内容。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以试题的形式进行巩固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还要关注重点知识点,突出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化学用语的规范和应用,常用物质的化学式、化学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化学反应类型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实验的原理和现象及注意事项,等等。我们对重点知识点的分析和理解要突出一个“细”字,对其不断地进行深化和拓展,然后通过变式训练的方式,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其进行强化和巩固。

二、注重实验,培养能力,挖掘题材,强化思维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考中化学实验也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在第一轮复习中开展与实验相关的复习时,要重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要通过一些典型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验证,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发现和解决有价值的化学问题,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历来是中考化学命题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除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为中考命题的必考内容之外,探究型实验题已逐渐成为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探究类题材,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按照化学科学探究的思路开展探究性实验,强化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养成,以期掌握探究性实验题的解答要领。例如,实验中装置的变通性方面的试题最能考查学生的实验应变能力。为提高学生对这类试题的解题能力,教师可以在各地近几年的试题中收集此类题目,认真分析此类题目的命题特征,总结解题规律,破解此类试题由“猜想假设”到“实验探究”再到“验证结论”“三部曲”的命题方式。编写变式训练,举一反三,强化学生对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三、正确定位师生关系,针对学情指导方法

在整个复习阶段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仍旧没有改变。教师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一位特殊的“服务员”,为学生提供一种兼具引导、指导、辅导功能的高层次服务。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阶段的主体作用,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中考复习的主角,不能做茫茫题海的“盲游者”,更不能做糊里糊涂的“题奴”。

篇(2)

课堂是教师、学生以及教材、学生生活中感性知识之间的对话,承担着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高效化学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灵性,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基于此,我们反思一些公开课,反复的排练,尽管将美好的一面呈现给了观众,但多少存在演戏的成分,根本原因是由于老师对所教知识自己不熟练,对于知识的形成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和整理,不能做到知识的水到渠成。正是见于此我们一致认为课堂高效是指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中,通过共同研究,深入研究知识的成因,前后的逻辑关系,研究教学中诸多可能出现的变数,研究学生对于本知识掌握可能遇到的难点,而不是反复的演练,这是一种为了一部分学生而浪费另一部分学生的做法。常说读书是天生一半学一半。教师教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衡量一堂课的好坏,应看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些什么?解决哪些问题?受到了哪些熏陶?学生的收获大,才是高效。我校化学组一直在为此努力:既培养能力,又使学生身心得到潜在的发展。我校从领导到教师都达成了共识,反对时间加汗水和个人单干。我做到了:我课外不留作业,不找学生,关注课堂45分钟和自习辅导时间。

二、创设高效化学课堂的校本化特征

(一)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模式

1、以探究实验取代验证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领悟科学探究的精髓。如:蜡烛燃烧现象的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先分组设计,教师按照学生实际设计准备各自的器材,允许一节课中有不同的实验方法,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

2、开放化学实验室,提供探究的平台。学生自己提出的探究性实验方案,老师按学生个性化要求准备仪器会有一定的困难,我们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以补充实验课堂教学的不足。化学实验进入学生的生活,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了,我们许多伟大的发现归功于创新,归功于创造,智慧的火花常常产生于某种灵感―灵机一动,教师应克服平时呆板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多多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这样可以大大地避免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新世纪所需的人才。总之,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而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动手、勤归纳、善总结,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3、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实验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再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中,在课标要求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继实验,给以学生探究的机会,如进行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研究时,布置家庭实验-做鸡蛋壳与醋酸是否也能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简易净水器的制作、测定家里农田土壤的pH等实验。把实验与生活连系起来,获取感性知识,让化学更加地贴近生活。

4、改进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使实验探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如: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时,水中的白磷要通入氧气比较麻烦,我们把烧杯中的热水倒掉,让它与空气接触发生燃烧,这样也得到同样的效果。现象生动直观,使学生对实验的应变能力得到加强。把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是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提高实验技能的又一做法。如在《酸、碱、盐》总复习时,由于学生本身对酸、碱和盐这块的知识就觉得比较难懂,我采用由实验引出,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边小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由个别酸、碱、盐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归纳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反应规律。

5、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借助电子白板教学,让学生清析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如:硫、磷、铁、木炭等分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比较,弥补了实际实验中的部分学生观察的不足。利用多媒体,把一些在直接演示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进行演示,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如:从微观角度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离子化合物形成等。

6、课堂教学中注意强弱联合,课外注意强强联合。课堂教学中,强弱联合有利于带动整体,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课外的探究实验则进行强强联合,这样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理念,不仅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

篇(3)

教育部、财政部自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取得很大的成效,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96.4%,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设置了“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要求教师培训者组织参训教师进入发达省市的优质中小学,以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驱樱通过访名校跟岗实践的形式,改变参训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作为专门的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福建教育学院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获得了中西部五个省区(以下简称“五省”)的“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初中化学培训任务,并顺利完成,获得委托单位和参训教师的高度好评。

一、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参训教师需求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个别访谈等方式,我们对五省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主要有:更新化学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学习掌握化学相关知识;提升化学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能力;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和学校安全与法制专题课程。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培训的主题――深化新课标理念,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1.在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带领下进行方案的研制、论证与修改

“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一般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遴选培训承担机构。项目申报书中要求成立项目管理团队和设立首席专家。在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认真研读中西部各省的招投标文件,按照文件的要求进行培训需求调研,确立培训主题和目标,并研制方案,撰写申报书。有些省份还要求首席专家和项目负责人进行现场答辩、论证。在此基础上,相关省份“国培计划”负责部门会根据网络平台专家匿名评审或者专家现场论证意见列出可能人选承担培训机构名单,并请申报单位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修改方案和申报书。通过多次反复修改,项目团队撰写的培训方案和申报书可以更好地符合委托省份参训教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在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的主持下进行项目的实施

获得项目承担资格后,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着手按照培训方案和申报书的规划,组织项目团队进行项目的实施。在收到委托省份参训教师信息后,第一时间通过邮箱、QQ群或问卷星网站等途径,向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问卷调查,以便进一步修正培训方案,并撰写出培训实施方案。开班式上,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围绕培训理念、培训需求调研、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模式、培训要求、学员任务、考核方式、培训预期成果等内容向参训教师作全面介绍,以便参训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或活动前,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对该课程或活动设计的意图进行深入说明,帮助参训教师认识该课程或活动在整个培训中起什么作用或要达到什么目标;课程或活动结束后,项目负责人或教学班主任对该课程或活动进行深入总结或提升,帮助参训教师进一步提炼课程或活动的收获,并形成一些观念性的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通过个别交流、座谈会或课程测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参训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培训方案,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过程中,教学班主任根据培训时间的长短,有针对性地制作3~4期精美的、有指导价值的、专业性的培训工作简报。培训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和教学班主任根据委托省份的要求,撰写提交相关的培训总结材料。

3.在行政班主任和班委的带动下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参训教师来自于同一个省份的不同县的农村初中校,参训教师之间互相认识的并不多,培训时间一般为10天或15天。在短暂的培训时间内,要使参训教师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培训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就显得相当重要。在从委托省份获得参训教师信息后,项目团队行政班主任第一时间建立了班级QQ群、班级微信群、班级网络研修平台,并发送短信或打电话邀请全体参训教师加入。在QQ群和微信群里,行政班主任通过培训方案、回答参训教师问题、福州市和福建教育学院简介等方式,与参训教师们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根据参训教师信息和交流情况,初步遴选培训班班委队伍,将参训教师进行分组。开班式结束后,行政班主任负责组织参训教师开展“破冰之旅,团队建设”活动,在活动中参训教师们自主选出了各组的组长以及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等。课后,行政班主任组织班委召开班委会,对班委的工作提出要求。有了强有力的班委队伍,行政班主任构建班级学习共同体的工作就更为顺利了。整个培训过程中,在行政班主任和班委的带动下,班级的学习共同体得到了有效构建,并在培训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形成了“班委自治”氛围,带动了更多的参训教师自觉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4.在项目团队和一线名师的导引下进行访名校跟岗实践

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突出亮点之一在于引入了访名校跟岗实践环节,要求实践性课程不少于50%,要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通过访名校跟岗实践活动,让参训教师通过观摩体验优秀教师示范课进行反思,以期对参训教师返校后的教学行为改进有所帮助。为实现教育部的这一意图,项目团队遴选了一大批优秀的一线名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对参训教师的跟岗实践活动进行全程指导。这些优秀一线名师包括来自一线的国培专家、特级教师、省名师、省学科带头人、教研员、高级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在访名校跟岗实践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示范课观摩、同课异构、同课二次异构、研讨课现场诊断、课例研究、名校课程介绍、名校文化考察、心得反思等形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一线名师的实践指导教师作用,让一线名师与参训教师共同探讨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和看法,既帮助参训教师解决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疑难问题,也培养了一批可以承担乡村教师培训工作的一线名师队伍。

5.在网络研修平台的助力下进行自主反思与改进方案撰写

在集中培训过程中,项目团队建立了乡村教师访名校专题网络研修平台。网络研修平台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参训教师在参加培训的每一天,都可以根据当天的课程或活动撰写研修心得或体会,全班教师均可以登陆平台阅读其他教师提交的研修心得或体会,进一步巩固了学习共同体。在专家讲座理论引领、名师跟岗实践示范指导、同伴小组交流互助的基础上,参训教师通过观摩、体验、感悟,结合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生源情况,撰写返校以后课堂教学改进的方案,以期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引领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变,从而实现教育部所期待的“先体验、后反思、再实践”的要求。这样的培训设计里,培训的结业并不代表着培训班的结束,项目团队还要对参训教师撰写的改进方案进行指导修改,并督促参训教师返校后进行实践。

三、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实施建议

1.全面把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培训个体需求

在进行五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申报和实施后,发现五省的参训教师总体需求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各个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年龄、教龄、职称、所在学校等方面的差异,参训教师个体的培训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大部分参加工作时间都不足五年,有的省份选派的教师参训工作的时间基本都超过了十五年;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高级教师占大多数,而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中学二级和中学一级占大多数;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全部是乡村一级的教师,而有的省份选派的参训教师里面有部分来自于县城学校。在从委托省份获得参训教师信息后,要第一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需求的再调研,以全面把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的培训个体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富有吸引力的课程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将参训教师吸引到培训中来,让尽可能多的参训教师都获得最大的收获。

2.全面保障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生活需求

后勤生活保障对于参训教师能不能全身心、愉快地参与到培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西部省份与中东部省份在生活、饮食、作息时间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需要引起项目团队的足够重视。在培训前,项目团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与学员交流、咨询了解相关省份情况的人员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不同省份参训教师的不同生活需求。比如,有两个省的参训教师到东部沿海城市参加培训存在时差问题,这就需要在培训过程中适当调整每天的课程或活动时间,并帮助参训教师逐渐适应;沿海地区饮食方面偏好海鲜鱼类,口味偏清淡,中西部地区偏好面食,口味偏辣偏重,沿海地区雨季偏多,冬天阴冷没有暖气供应,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项目承担机构和项目团队在培训前广泛调研了解,在培训过程中尽力为参训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教育部对“国培计划”项目的质量进行了学员匿名测评,参训教师满意率最低的一般都是食宿条件这一项。2015年承担的五省乡村教师访名校初中化学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进行了匿名测评,参训教师对我院提供的食宿条件非常满意率都超过了90%。

3.组建专门专业的培训项目专家导师团队

要真正通过“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培训承担单位组建一支专门专业的培训项目专家导师团队。该导师团队既要有高校培训专家,又要有教研员和一线名师,形成“三人行”导师团队,全程指导参训教师。项目团队在培训过程中,应该用自己的专业指导让参训教师感受到项目团队成员除了是自己生活上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自己专业成长过程的导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由高校培训专家担任参训教师的理论导师,由教研员或一线名师担任参训教师的实践导师。或者可以根据需要结合采用“主辅导师制”,由高校培训专家担任理论导师,教研员或一线教师担任实践导师,他们共同作为主导师的基础上,聘请国内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担任辅导师,共同指导参训教师。

4.构建灵活多样的访名校跟岗实践模式

篇(4)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老师同学朋友,他们肯定满怀憧憬与激情。学生如果有憧憬与激情,那么他们就会有学习与探索的欲望。我们若能抓住学生的这股劲,让学生感觉到学习高中的化学是很有趣的、只要用点心思也是很容易学好的,让他们喜欢上高一的化学,学好高一的化学,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学好高一的化学呢?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做好初高中衔接

初中化学从启蒙开始到毕业参加中考,时间仅有短短一年。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的内容紧密相联,如:初中的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和高中的元素周期律。初中的酸、碱、盐、单质、氧化物间的相互变化与高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初中的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与高中的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等。为了更好地学习高中的新知识,为了温习巩固初中的已有知识,我们选择了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之前对初中的以下几个知识点进行了衔接。衔接内容如下:

1、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区别(2课时)

教师介绍初高中在教材、学法、课时等方面的不同---1课时

座谈会:请高三的化学优秀生与同学们进行交谈、经验传授---1课时

2、化学基础知识(2课时)

个体归纳与集体总结相结合

3、化学反应及其规律(2课时)

主要介绍初中的一些常见反应及类型

4、化学实验(2课时)

布置实验,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5、化学计算练习(1课时)

二、重视课前的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基础。我们经常说"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如何要效率,课前预习便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在预习过程中,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能够自己弄懂,哪些内容自己无法弄懂,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这样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疑问听课,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更好地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高一教材中"物质的量"的学习,那么如此抽象的名词在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很难接受,很难理解,会出现知识的"拦路虎",影响进一步的学习,但如果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会大概知道"物质的量"也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物理量,对它的概念和研究范畴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动讲述,学生也就会更容易理解这个内容了。

三、重视课堂的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学习最怕的就是没有动力。而我们的化学实验,反应产生的各种千变万化的现象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良药。

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其中又蕴涵着各种化学原理,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转化,我用这样进行实验教学,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这部分知识点也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用榨汁机把青苹果榨成汁,果汁短时间显浅绿色,放置几分钟时间,苹果汁很快变成的黄色就较深颜色,加入维生素C药片粉末,搅拌溶解,苹果汁很快由黄色变浅或变为原状。该实验来源日常生活现象--苹果汁的变色。内含的化学知识: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即苹果汁中的Fe2+被氧化剂(氧气)氧化为Fe3+,Fe3+被还原剂(维生素C)还原成Fe2+。

实验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实验现象会与我们的预期结果出现反差,就是我们所说的实验不成功了。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并不会影响实验的功能,甚至有时候我们需要故意做一些这样的实验来强化某些知识。就拿反应的方程式书写来说,我们都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化学的语言基础,但总有一些同学不把反应的条件不当一回事。酚酞遇碱变红色遇酸不显色,高中学生都知道;但在浓度高于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它会变红,振荡褪色;再滴加酚酞变红色,振荡又褪色;在浓度高于80%的浓硫酸中加入酚酞,溶液显橙红色,振荡不退色。例举该实验不是想说明其中的原理,也不是说前面的结论有错误;我想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辛辛苦苦强调化学反应条件的重要性,而学生置若罔闻,时常在书写方程式时把反应条件置于一边给忘了"。原因是我们认识到在实验中,条件的改变会引起反应质的变化,关系到实验的成败;而学生没有这样的意识。通过该实验可以给学生一种震撼,让学生体会并认识到化学反应中条件控制重要性。

四、重视课后的知识巩固

做好课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是学好化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复习时经过"回忆再现",回忆不起来的地方,搞不清楚的问题,大部分可在课后再读之中得到解决。复习时,我们应强调让学生全面过目,对理解的、记住的部分不必花费很多功夫,对不理解、未能记住的地方要多花些时间。课后再读也包括对课堂笔记的整理,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将不完全的笔记补齐,将记得不准确、不正确的笔记修改过来,力求笔记的完整、正确、实用。使之线索清楚、重点突出,成为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

五、重视习题的精选及讲评

练习是检测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知识点的要求降低了,现有的许多参考资料无法直接应用,过多的实行"拿来主义",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导向,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选择作业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编排练习题和测试题,做到选题科学,用题准确,注意从不同角度多练学生易错、易模糊的知识点。另外,还应考虑到一个班的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差距,对完成情况定出不同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程度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实现学习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躬行"。

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应针对性地对一些题目进行评析。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高一化学习题讲评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突出抓好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严谨的完成解题过程的习惯。

总之,学习的方法有千万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以上是本人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一点经验总结,望能给予高一年的学生一点指导,进而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星、走进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二)创新教研机制

教研机制的创新是提高教研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措施。然而,从目前学校教研来看,存在“手段落后、模式守旧、效益不高”等特点,甚至有些学校的化学教研工作几乎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论指导、活动效益很低。基于此,学会也将创新教研机制作为本学年的另一项工作重点。

1.积极探索构建“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教研新机制。对于三位一体教研机制创建的实践探索,将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发挥“讲学评价的传导作用”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本教研的效果。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本年度将主要开展如下三项基础性工作:(1)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2)基于“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教研机制的初步探讨;(3)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机制的活动实践。本年度拟开展四次的教研活动,探索活动机制、收集活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

2.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克服时空限制、人人平等参与的优点。本年度拟继续通过“中学化学”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调研、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情况的网络教研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将利用“中学化学群”、“初中化学名师教研群”等qq群,拟将开展6-8此的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由于网络教研活动在我市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将要求会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确实发挥网络教研的贡献,发挥其在推进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作用。

对于网络教研工作,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如创建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博客、创建专题qq群等),从而做到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确保实效等。

三.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建设三个工程是学会在上一届年会工作计划中提出来的。根据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思路,配合国家、省、市工作规划,将用五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三个工程的实施策略,并努力使三个工程的建设取得初步呈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会在三个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新的一年里,学会的工作安排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名师培养”工程,我会一方面将继续结合市教育局“红土书香”品牌,倡导名师进一步开展“读教育名著、学教学理论”系列活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

篇(6)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二)创新教研机制

教研机制的创新是提高教研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措施。然而,从目前学校教研来看,存在“手段落后、模式守旧、效益不高”等特点,甚至有些学校的化学教研工作几乎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论指导、活动效益很低。基于此,学会也将创新教研机制作为本学年的另一项工作重点。

1.积极探索构建“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教研新机制。对于三位一体教研机制创建的实践探索,将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发挥“讲学评价的传导作用”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本教研的效果。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本年度将主要开展如下三项基础性工作:(1)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2)基于“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教研机制的初步探讨;(3)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机制的活动实践。本年度拟开展四次的教研活动,探索活动机制、收集活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

2.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克服时空限制、人人平等参与的优点。本年度拟继续通过“龙岩中学化学”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调研、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情况的网络教研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将利用“龙岩中学化学群”、“初中化学名师教研群”等qq群,拟将开展6-8此的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由于网络教研活动在我市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将要求会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确实发挥网络教研的贡献,发挥其在推进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作用。

对于网络教研工作,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如创建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博客、创建专题qq群等),从而做到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确保实效等。

三.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建设三个工程是学会在上一届年会工作计划中提出来的。根据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思路,配合国家、省、市工作规划,将用五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三个工程的实施策略,并努力使三个工程的建设取得初步呈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会在三个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新的一年里,学会的工作安排有如下几个方面。

篇(7)

《化学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倡导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性教学模式。因此,实验教学的改革显得更加重要。新形势下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如何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成为了当前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1.深刻认识新课程标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实现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实验教学的改革,强调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各种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化学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沿阵地。实验室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化学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对于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 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实验室管理的思考

2.1 加强教学研究,制定详尽实验教学计划;教研组应在学校领导下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引导教师由过去的验证性实验模式,转变为更加重视实验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探究性实验模式。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或效果不明显的实验,要在组内反复研究,找出好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可见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教学方法的重大变化,过去初中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模式和仪器设备(按照原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备),已经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因此,制定详尽实验教学计划用以指导实验室的工作,成为了教研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2.2 围绕实验教学计划,做好仪器、药品的计划采购工作;为完成年度实验教学计划,首先必须做好所需仪器、药品的计划采购工作。少购、漏购会影响化学教学的正常进行,多购、重复购买会造成浪费。因此,首先必须搞清楚每一个学年需要的仪器、药品数量,然后对库存物资进行认真盘查,以保证采购计划的准确性。

采购过程中应遵循节约和环保的原则。因陋就简,鼓励教师、实验员和学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器具、或废弃物。如必须通过采购的,应该考虑初中化学学科多为定性实验这一特点,尽量采用实验试剂、化学纯试剂、或其他代用品,以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又能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为目的。

2.3 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服务质量;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实验室管理,努力提高实验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把过去的管理职责改为服务、指导、管理职责。在管理制度上改变过去严格的实验室开放时间和进出实验室制度,形成开放式管理,人性化服务的实验室管理制度。让学生有机会将在家中难以完成的家庭小实验在实验室的有利条件配合下完成,充分发挥实验室课程资源的作用。

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转变服务意识,完善服务质量。那种只保管仪器、药品,照方抓药的工作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员不能仅仅做个实验仪器、药品保管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验能力。实验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应把精力投入到实验研究上。攻克难点实验、研修实验教材、创新实验方法、充分发挥网络学习优势,收集最新实验改进和仪器改进资料,并应用到教学工作之中。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能力在实验室的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甚至关乎实验教学的成败。实验室各项准备工作必须走在教学前面,这就要求实验员熟悉教材、熟悉进度、熟悉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与任课教师及时沟通交流,懂得需要改进的实验仪器,需要创新的实验方法,为教学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4 抓好常规管理,强化安全管理措施;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工作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4.1实验室常规管理:①实验通知制度;②实验准备制度;③实验登记制度;④仪器维修、保养制度;⑤仪器、药品保管制度;⑥实验教研制度;⑦实验室开放制度;

2.4.2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仪器、药品无论在存放或使用过程中,都必须重视安全防护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和国家财产安全。

建立《常用化学药品管理制度》;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应该熟悉各种药品的性状,懂得各种药品的管理和使用知识。必须制定并严格遵守《常用化学药品管理制度》,严防中毒、火灾、腐蚀、爆炸等重大事故发生。

拟定《化学实验室常见事故处理办法》;作为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实验室常见事故处理办法,在仪器和药品储存、使用过程严防各种烧伤、灼伤、割伤、中毒、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篇(8)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琇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2011年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3.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2.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篇(9)

目前教师培训多采用集中面授形式,这类培训显著特点就是学员数量多,参训时间短。虽然这种授课方式是所有授课方式中最经济的,但却不利于提高参训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论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的能力,由于这种授课形式是典型的一对多型授课制,较少考虑到教师自身的基础,而且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形式培训往往实践环节很少,只是在集中地短时间内到教师培训学校听几次公开课,或者到相应学段的中学进行几次观摩学习。这对提高教师的化学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是收效甚微的。

2.培训理念落后

教师培训方式往往忽略了参训教师是成人这一重要特点,忽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很容易让参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又回到自己原来的工作轨迹中去,培训的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流协作与相互评价环节的缺失;(2)培训过程缺乏对反思环节足够的重视;(3)缺乏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意识的培养;(4)缺乏对终身学习理念的传递。

3.培训学科性不突出

教师培训机构考虑到工作效率,安排培训项目时更多设计针对语、数、外等基础学科教师的培训,而针对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师的培训不多,所以中学化学教师大多通过参加教育理论的通识培训来完成继续教育的学时要求,在培训中尽管也会有些收获,但是针对初中、高中化学课程的培训与研修就少而又少,中学化学教师的化学学科知识运用能力、化学教学设计能力、化学教学实施能力、化学教学评价能力不能通过培训得到提高。

二、中学化学教师培训的目标

1.更新教育理论

中学化学教师培训应使参训教师对教育理论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把握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需要,确立培养目标,在目标上关注个体潜能发挥,在模式上关注个体主动探究和情感体验,在策略上关注自主学习与授受学习统一。教育由以本为本变为以人为本,教师由控制者、评判者转向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由接受型转向探究型与接受型相结合,教师的教学过程要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加深学科认识

中学化学教师培训通过课程标准学习,让参训教师了解高中、初中化学课程中的主要的化学思想、方法及这些思想方法的育人功能,认识到在教学中关注化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渗透化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明确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思考并关注的问题是学生兴趣、化学思考、创新思维、化学学习习惯、化学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科结构论的学习,教师要能够整体把握教材,在化学课程教学中重视沟通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沟通化学知识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沟通教材中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使知识内容结构化。明确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应该突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重视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早期渗透,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知抽象的概念,重视原理和态度的普遍转移。更要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关注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训练化学基本技能,领悟化学基本思想和积累化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发学生进行有效的化学思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目标的关系和教学近效应与长效应的关系。

3.突出学科特点

中学化学的课程特点是:(1)以实验为基础;(2)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比较集中,并以理论为线索提示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3)记忆性的化学用语、概念、性质较多;(4)化学知识中蕴藏着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化学课程的学习既要掌握化学规律的稳定性、又要注重可变性及综合运用的灵活性。因此在针对中学化学教师的培训中要从化学学科本身着眼,以巩固化学教师的化学专业知识、化学课程知识及化学教学知识;提高化学教材分析能力、化学教学设计能力;进行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方法交流。

4.强化教学反思

教师既是培训对象,又是培训者。教师应通过不断地自学反思,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学会反思技术,进行反思性教学,并让反思成为习惯。中学化学教师培训中要注重引导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对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等进行反思,让教师在自我进修、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三、体验式学习模型

适用于中学化学教师培训的体验式学习模型是库伯(DavidKolb)的四阶段模型。库伯的四阶段体验式学习模型是以杜威的经验哲学为基础,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包括具体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和普遍原理以及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的意义四个环节。具体体验环节:是体验式学习的起始阶段。在此阶段,参训者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体验活动与感受特定的情景,学习者的行为会受到情境的影响。观察和反思环节:参训者对上一环节的体验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观察其他参训者的行为,与体验活动中的行为作出横向对比;将体验活动开始时和即将结束时的行为与想法作出纵向对比,明确自己在上一环节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总结。抽象概念:在这一环节中,参训者对前述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和概括,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自己在处于某种情境中的行为进行归因总结,从而指导下一步的实践活动。检验假设:在这一阶段中,参训者将在体验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转变运用到到类似的新的情境中,以检验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如果理论得到检验,学习过程可能暂时告一段落,此时参训者有意愿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迁移到其它情境中进行应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反思的环节。因为从学习活动的开始到阶段性结束这个过程是学习者的起点经验到目标经验的升华过程,而这个程序必须要经历一个反思,即将学习者将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内化的过程。反之,学习的外化就是将已经习得的内化知识与经验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验证的过程。库伯的四阶段学习模型恰恰做到了让学习者进行具体实践、自我反思、归纳内化、应用实际的过程循环。

四、中学化学教师培训运用体验式学习的优势

1.增加培训过程的新鲜感

运用体验式学习之后,能够给单调的培训过程增加更多的新意,寓教于乐,使参训教师能够注意力集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其进行体验式的引导,发掘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促进师生之间沟通

目前的中学化学教师培训由于时间紧迫不可避免的注重“教”的同时忽略了参训教师与讲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而体验式学习能够使参训教师与讲师在同一时空内共同完成体验过程,促进师生沟通和学员之间的及时交流。

3.注重反思及分享环节

反思是教师实现其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方法,而体验式学习最重视的就是学员自身的反思过程和学员之间的分享过程。反思在整个体验式学习螺旋式循环的过程中是贯穿始终的。在学员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的同时,就能实现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分享,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自我反思促使学员与其他参训教师进行交流、分享,而通过彼此的谈话过程又能进一步强化学员本身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4.培养教师运用所学的意识

体验式学习模型两个环节是“检验假设”和“具体体验”。检验假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下一循环的具体体验过程。参训教师在接受体验式培训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其四阶段循环模式以及培训讲师精心挑选的案例和设计的活动的影响,掌握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注意化学与社会、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把人们关心的环境化学、材料化学、生命科学、能源等问题融入化学课程教学过程。

篇(10)

一、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单元教学

1.确定教学单元

“化学中的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均有涉及。必修2第二章第3节中介绍化学反应的限度,使学生认识可逆反应,初步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选修4第二章第3节则从定性(勒夏特列原理)和定量(平衡常数)角度使学生系统地认识化学平衡。选修4第三章则系统地讨论化学平衡的一个重要应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使学生有了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机会。由于这些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所以教师可以将必修2与选修4部分有关化学平衡的内容整合,组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认识发展的教学单元。

2.提炼单元核心概念

提炼单元核心概念就是教师应明确需要学生理解的重要教学目标。要想让教学目标清晰,教师要将单元核心概念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述出来。这种操作方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便于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什么是最重要的知识,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可以更准确地确定教学内容。对于“化学中的平衡”单元,该单元的核心概念为: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会达到反应限度;这个限度的定量描述叫平衡常数;改变条件平衡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该核心概念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基本理解:

(1)化学过程都有一定的限度,限度的大小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

(2)平衡是暂时的,外界条件的变化会使平衡关系发生变化――即发生平衡移动,移动的方向总是向削弱这种改变的方向进行(勒夏特列原理)。

(3)平衡体系中各相关物质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这种关系是温度的函数。

3.制定单元计划组织图

学生在学习中首先要依据事实,并将诸多事实中本质的内容提炼出来,形成基本理解,再将基本理解建构为核心概念,通过迁移、应用巩固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关系图如图1所示。

教师可以以大晶体制作、水煤气反应平衡数据等事实为教学依托,帮助学生认识可逆反应和平衡常数等概念,进而理解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会达到反应限度,这个限度的定量描述叫平衡常数;如果改变条件平衡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之后,教师在依据这些核心概念讨论并解决更多的事实(实验现象、工业生产工艺等),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该单元的元计划组织图如图2所示。

4.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核心概念构建

教师提炼出单元的核心概念、制订好单元计划组织图后,需要将单元划分为具体课时,找出该课时的核心概念,再将每一个核心概念划分为几个基本理解,将基本理解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围绕核心概念的构建设计好相应的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依照核心概念基本理解引导问题活动设计进行,课上教学以引导问题和活动为明线展开,经过概括和总结得出基本理解,进而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

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为例,基本教学框架如图3所示。

二、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的教学设计实施感悟

1.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

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原理的生成过程,教学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获取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与过程方法目标的实现。

此外,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注重所学知识的持久性和迁移性,强调学生深层理解力的发展和复杂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同时,教师将核心概念的理解作为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使学生感受化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2.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一节课的学习中,因为教师抽提出“化学中的平衡”的核心概念,并以此作为思维的武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目标明确而有意义。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和学生通过猜想和实验证实构建“难溶电解质的悬浊液中存在难溶物(固态)”和“对应离子间的动态平衡”的核心概念,且这一平衡符合化学平衡的规律。于是,学生从定性的角度即平衡移动的方向讨论沉淀的溶解和转化,也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沉淀生成的条件,还可以应用上述结论再审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都在思考:事实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有什么理论支持?得到什么结论?这个结论能推广吗?还有什么用?由于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问题驱动,每一位同学在学习时会不断地思考为什么与怎么样,寻找不同的、具体的、基于内容的各个例子之间的联系,让其在较高的概念水平整合思维,使思维集中到概念性水平(知识可迁移层次),这样的学习有深度,富有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

3.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以往在教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时,教师一般会按照教材中的顺序,通过实验证实Ag+和Cl-的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引出“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并不会讨论沉淀的生成,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讲解沉淀的转化和溶解,最后介绍溶度积常数及其应用。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虽然会应用平衡移动原理,但通常是为了解释具体问题,时间一长,学生往往就会遗忘。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只关注事实本身,不会在更广泛的背景中考虑更上位的内容,达不到更高层次的认知。

在实施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的单元教学三个月之后,笔者针对本校教学学习效果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检验,其中“请你用简短的语言说明你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认识”,实验班26人中有19人能回答出难溶电解质在固态及其溶液中的离子间存在平衡,该平衡遵循化学平衡的相关规则,还有5人提到用Ksp可以从定量的角度看沉淀的生成和转化。而对照班25人中只有1人提到可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而大部分学生(12人)只提到溶解度大的向溶解度小的方向转化,显然他们的学习只停留在记忆事实方面。又如“向硫酸铜溶液中通入硫化氢气体可产生黑色沉淀,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若向硫酸锌溶液中通入硫化氢无沉淀产生,分析可能的原因”。实验班15位学生利用Ksp从定量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沉淀生成或不能生成的原因,而对照班的学生只有3人从硫化锌与硫化铜的溶解度大小的角度来解释,其他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显然,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对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有效转化知识而采取的超越事实的思考方式的影响力是显著的。在面对一个复杂的电解质溶液的变化时,学生能自觉地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对变化进行预测,并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求证,即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本文系北京教育学院市级骨干及学科带头人研修项目周玉芝工作室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玉芝.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12(6).

上一篇: 非法集资工作总结 下一篇: 平安创建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