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中秋节的词语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10 04:05:0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形容中秋节的词语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中秋节高智商猜灯谜1.十五的月亮(打成语一)

答案:正大光明

2.华夏共赏中秋月(打旅游用语一)

答案:集体观光

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打山西地名一)

答案:大同

4.中秋佳节大团圆(打电影名一)

答案:喜相逢

5.佳节团圆笑哈哈(打花名一)

答案:合欢

6.中秋赏菊(打成语一)

答案:花好月圆

7.中秋月饼(打电脑名词一)

答案:软盘

8.明月照我把家还(打流行歌曲一)

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9.中秋佳节结良缘(打我国城市名一)

答案:重庆

10.月儿圆圆喜开镰(打成语一)

答案:丰收在望

11.十五月亮照海滩(打成语一)

答案:一盘散沙

12.望星空(打成语一)

答案:高瞻远瞩

13.中秋旅游度蜜月(打成语一)

答案:喜出望外

14.一轮明月照窗前(打礼貌用语一)

答案:光临舍下

15.举杯邀明月(打礼貌用语一)

答案:请光临

16.抬头望明月(打外国首都名一)

答案:仰光

17.皓月当空(打广东市名一)

答案:高明

18.月光普照(打五字俗语一)

答案:大白于天下

19.吴刚捧出桂花酒(打歌曲名一)

答案:迎宾曲

20.中秋赏月晚会(气象用语一)

答案:明天夜里多云

21.中秋归来(打一词牌名)

答案:八归

22.一轮明月挂中天(打一四字股市术语)

答案:日涨盈亏

23.清风拂面中秋夜(打一四字常用语

答案:明月清风

24.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语)

答案:花好月圆

25.华夏共赏中秋月(打一旅游用语)

答案:观光

26.寂寞嫦娥舒广袖(打一舞蹈术语)

答案:单人舞

27.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答案:赏光

28.明月照我还(打一明代人名)

答案:归有光

29.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答案:花好月圆

30.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答案:月季

31.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上下联各打一常用物件)

答案:油灯秤

32.鲁肃遣子问路,阳明笑启东窗(上下联各打一四字词语)

答案:敬请指导欢迎光临

33.日落香残,免去凡心一点,炉熄火尽,务把意马牢栓(上下联各打一字)

答案:秃驴

34.明月一钩云脚下,残花两瓣马蹄前(打一字)

答案:熊

35.又是一年中秋月(打一历史名词)

答案:八一五光复

36.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答案:一节复一节

37.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

答案:第二次握手

38.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答案:软盘

39.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

答案:当归

40.中秋清辉照百家(三字新词)

答案:爱民月

41.月到中秋(数字)

答案:0

42.中秋之夜开香槟(三字民俗)

答案:团圆酒

43.年年月月讲勤俭,户户家家盖新房(上下联各打一京剧名)

答案:千秋节嘉兴

44.秉公不偏三尺律,凿壁可偷一线光(上下联各打一三国人名)

答案:法正孔明

45.曲率半径处处相等,摩擦系数点点为零(嘿嘿..这个大家把横批也写来了谜底也就出来了)

答案:越圆越滑

46.老马奋蹄驰千里,大鹏展翅腾九霄(上下联各打一名人)

答案:马致远张天翼

47.你共人女边着子,怎知我门里添心(上下联各打一字)

答案:好闷

48.曾有傲骨随人转,犹有童心只自忙(打一玩具)

答案:不倒翁

49.口中含玉确如玉,台下有心实无心(上下联各打一字)

答案:国怠

50.新婚度蜜月,中秋游异邦(打一四字成语)

答案:喜出望外

51.留取丹心照汗青(打四字称谓)

答案:名誉会长

52.中秋过后又重阳(打郑板桥诗句)

答案:一节复一节

53.新婚度蜜月,中秋游异邦(打成语)

答案:喜出望外

54.借问酒家何处有(打中医术语)

答案:童便作引

55.今世孔夫子(打古文篇名)

答案:后出师表

56.东张西望缘何事?(打六字常用语)

答案:两方面看问题

57.中秋相邀,灌吧(四字环保用语)

答案:节约用水

中秋节灯谜及答案1、他有你没有,地有天没有。

答案:也

2、运动会上都有。

答案:云

3、腿细长,脚瘦小,戴红帽,穿白袍。

答案:丹顶鹤

4、尾巴一根钉,眼睛两粒豆,有翅没有毛,有脚不会走。

答案:蜻蜓

5、一口咬掉牛尾巴。

答案:告

6、人对人

答案:从

7、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论遇见谁,总爱喊妈妈。

答案:羊

8、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

答案:青蛙

9、一物生来身穿365件衣,每天脱一件,年底剩张皮。

答案:日历

10、大雨下在横山上。

答案:雪

11、卷帘人道雨过天晴打一七字常言。

答案:打开天窗说亮话

12、夜夜看落花打一礼貌用语。

答案:多谢

13、庄生晓梦相迷,望帝春心打一词牌名。

答案:蝶恋花

14、再掀昔日红学热打一成语。

答案:重温旧梦

15、天黑之前闲不着打三字常用语。

答案:白忙活

16、谜语题目:一轮明月照窗前(打一礼貌用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光临舍下。谜面可理解为有光照在居住的地方,因此是光临舍下。

17、谜语题目:都在望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大家赏光。“都”指所有人,因此扣“大家”;“望明月”扣“赏光”。

18、谜语题目:却叫明月送将来(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脚。“却”“月”明企,“送将来”是放在该字的首位。该字表示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

19、谜语题目:举头望明月(打四字常用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面上有光。谜面可引申为有月光照在脸上,因此是面上有光。

20、谜语题目:明月一出照园中(打一货币)

谜语解析及答案:日元。“明”字的“月”出走只余“日”;“园中”扣“元”。日元是日本的官方的货币,于1871年制定。

21、谜语题目:明月隐高树(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杳。“明月隐”还剩“日”;“高树”是指“树”字的最上面,扣“木”。该字表示无影无声:~无音信。~然无声。~如黄鹤(喻人或物全无踪影)。

22、谜语题目:半江明月画中陈(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渭。“江”字的一半“氵”,“画”字的中间“田”,月明企,合起来就是“渭”字。该字表示〔~河〕水名,源出中国甘肃省,流入陕西省,会泾水入黄河。

23、谜语题目:明月当头天马行(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腾。“明月”扣“月”,添上“天”“马”和“当”字的头合成腾字。该字在汉语中常表示奔跑,跳跃:~骧。奔~。欢~。~跃。~越。

24、谜语题目:西江月怀古(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湖。“江”字的西边乃“氵”,添上“月”“古”二字,合成“湖”字。古人把陆地中的封闭水域称为湖泊,其中湖指水面长满胡子般水草的封闭水域。

25、谜语题目:欲上月宫折桂枝(打一成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高不可攀。月宫以及月宫上的桂花树都是高得无法攀登的地方。该成语常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26、谜语题目:黑暗中点灯(打一湖南卫视主持人)

谜语解析:点灯是为了照亮,赵靓目前是湖南最火爆的娱乐综艺节目《娱乐急先锋》的主持人,以其清新甜美的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谜语答案:赵靓

27、谜语题目:赵本山卖自行车(打一明星名字)

谜语解析:《卖车》是赵本山与高秀敏、范伟合作的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品。主要讲了大忽悠赵本山将轮椅卖给正常人范伟的故事。

谜语答案:范玮琪(骑)

28、谜语:猪肉稀饭(打一地名)

谜语解析:稀饭有的地方是说“粥”,粥与“洲”同音,“猪”也要往它的谐音方向想。

谜底:株洲

29、谜语:三男两女一个房,两女回家还剩男(打一明星)

谜语解析:她是中国一位技艺精湛的演员,摘得多个影后奖项,大家别往歪处想。

谜底:余男

30、谜语:打雷(打一明星)

谜语解析:一般打雷就会下雨,而“下”与“夏”谐音。

谜底:夏雨

31、谜语:大象与蚂蚁单挑(打一俗语)

谜语解析:大象在人们的眼中属于庞然大物,而蚂蚁则是渺小至极的动物,二者单挑,大象不需要用多大的力气就能将蚂蚁击败。该俗语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谜底:不费吹灰之力

32、谜语:天上的太阳(打一明星)

谜语解析:天上,是人难以触摸的,显得很高;太阳,在人的思中一直是又圆又大的形态,组合起来,即为:高圆圆

谜底:高圆圆

中秋节学生经典灯谜1、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

———当归

2、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软盘

3、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

———第二次握手

4、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学名词)

———自负盈亏

5、二月平(打一字)

———朋

6、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字)

———腥

7、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字)

———崩

8、掬水月在手(打一成语)

———掌上明珠

9、中秋月夜座谈会(打一气象用语)

———明晚多云

10、同心改革为祖国(打一字)

———中

11、一弯月照枝头亮,两颗星悬天下明(打一字)

———秋

12、心已决断不宜迟(打一字)

———快

13、休把旁人抬太高(打一字)

———乐

14、中秋归来(打一词牌名)———八归

15、嫦娥下凡(打一花名)

———月季

16、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花好月圆

17、明月照我还(打一明代人名)

———归有光

18、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赏光

19、寂寞嫦娥舒广袖(打一舞蹈术语)

———单人舞

20、华夏共赏中秋月(打一旅游用语)

———观光

21、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语)

———花好月圆

22、清风拂面中秋夜(打一四字常用语)

———明月清风

23、一轮明月挂中天(打一四字股市术语)

———日涨盈亏

24、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

———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25、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一节复一节

26、又是一年中秋月(打一历史名词)———八一五光复

27、明天日全食(打一字)

———月

28、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秦明

篇(2)

许久,它仍是浮在空中,就算快要挨到地平线,它好像会极力反弹回来。天,也还是蓝的,只不过没有那么纯净了,是很暗、很暗的那种。它到底在迟疑什么,等待什么?然而,它没有给我作出答复,还是纹丝不动地停驻在那里。

又过了很久,我再次惊诧了。好像是刹那间,天娃娃的脸泛起了一丝红晕;接着,红晕逐渐散开,最后,布满整个天空。也不知什么时候飘来了几朵云,被红色衬着,镀上了金边。噢,火烧云!然后,晚霞也随即而至。顿时,整个天空变得美丽而灿烂。

就在那一瞬间,太阳伴着云彩从天际滑落,就剩那璀璨的光芒滞留在空中,那,是它的微笑。

篇(3)

travel可用作动词也可用作名词,用作名词时,通常指距离较远、时间较长的旅行或游历。当泛指旅行时,一般用作不可数名词,其前不能加不定冠词a。例如:

他喜爱旅游。

[误] He is fond of a travel.

[正] He is fond of travel.

如果指时间较长,且去多处地方的旅游时,也常用复数形式travels,并常有物主代词修饰,但不能用many修饰。例如:

Do you like books of travels?

你喜欢读游记吗?

travel用作不及物动词,意思是“旅行;游历;走动;移动”等。若表示“在……旅行,到……旅行”,常接介词in或to。例如: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光比声音传播快。

Susan is traveling in China.

苏珊正在中国旅行。

trip常用于口语,多指短距离的旅行或观光,相当于 journey。例如:

A pleasant trip / journey to you.

祝你旅途愉快!

We enjoy our trip to the seaside.

我们很喜欢到海边旅行(远足)。

2. discover, find

这两个词语都有“发现”的意思,当表示一般情况下发现时可以互换,但在表示科学上的发现时只能用discover。例如:

Columbus discovered America in 1492.

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

discover指原来客观存在,但不为人所知,也可表示发现已为人知的事物的性质和用途。例如:

I’vediscoveredasuperrestau-rantnearhere!

我在附近找到一家一流的餐馆!

We discovered her to be a good cook.

我们发现她是个好厨师。

find多指偶然性的动作,常指寻找之后的结果;有时也指经过寻找而发现某人或某物。例如:

Can you find Changchun on the map?

你能在地图上找到长春吗?

When I was on my way home, I found a purse by the road.

我在回家的路上,发现路边有一个钱包。

3. awake, wake

这两个词语都有“醒;醒来”的意思,区别在于:

awake表示“醒的;醒着的”意思时,是形容词,在句中作表语。表示“醒;弄醒”的意思时,用作动词。例如:

Is he awake or asleep?

他是醒着还是睡着了?

It was twelve o’clock, but he was still awake.

12点了,但他仍然醒着。

I awake early in the morning.

我早上很早就醒了。

与awake相关的词组:be awake to (sth.) 表示“对某事醒悟;觉醒;觉悟;觉察到”等意思。例如:

Are you awake to the danger you are in?

你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了吗?

wake的意思是“醒;叫醒”,它可以用作不及物动词或及物动词,常与副词up连用, 组成短语wakeup,表示“醒来;使……醒来;叫醒”等意思。例如: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wake (up)?

你通常在什么时候醒来?

Wake up! It’s eight o’clock.

醒醒吧!已经8点钟了。

4. cross, across, through

这三个词都有“穿过”的意思,但它们的用法却有不同:

cross通常用作及物动词,后接宾语,如cross a river / a bridge / a street (过河 / 桥 / 街)。例如:

When is it safe to cross the road?

何时过马路安全?

而across可作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多指从一定范围的一边到另一边,且在物体表面或沿着某条线的方向而进行的动作,其含义常与介词on有关。例如:

Jack swam across the river.

杰克游过河去了。

The students ran across the playground into the classroom.

学生们穿过操场跑进教室。

across也可用作副词,意为“在对面;交叉地”。例如:

Can you jump across?

你能跳过去吗?

through也是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常表示从某一范围的一端到另一端的动作,但它表示的动作是在空间里进行的,其含义常与介词in有关。例如:

They often drive through the village.

他们经常开车穿过这个村子。

At last they had to go through the forest.

最后他们不得不穿过森林。

5. holiday, festival

holiday表示法定假日,公共节日,也可指每年例行的休假。例如:

In our country New Year’s Day is a national holiday.

在我国, 元旦是全国性的假日。

He is going to Shanghai for his holiday next week.

下周他要去上海度假。

篇(4)

夏天行将结束,又是一个传统佳节——中秋节。在农村,大人们可能不知道国庆节和元旦,但中秋节肯定是很重视的,它的意义仅次于春节,与端午节相提并论,都是相当重要的。家家户户烧了满满一桌菜,热热闹闹地吃个团圆饭,月饼在亲朋好友之间相互传递,大伙坐着卡车一起去看潮水,潮起潮落,把酒赏月品中秋,年年如此。

“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为我打月饼,月饼圆圆甜又香,献给爷爷一片心呀……”又听见了电视里传出这熟悉的旋律,你们还记得吗?这是70后、80后对中秋节的一种情结,也是我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希望天堂的爷爷也能够吃到美味的月饼。

国庆期间,一个印度的客户发邮件通知我要来工厂参观,这个客户是我独立开发的,他们公司是印度当地较大的线束生产厂家,线束与连接器相匹配,这是优质客户,订单量肯定大。他是来参加广交会的,顺便来我们工厂参观,显然,他并不知道温州和广州的距离。

这是我第一次接待外商客户,虽然沈经理在旁边压阵,但是他尽量让我与这两个客户沟通,好在印度人的英语并不好,我基本上能应付,半年左右的学习和业务操作,我已经对自己工厂的产品相当了解。

刚开始,我有点紧张,但慢慢地,我进入了角色,不仅能够完成工作上的职责,也充当了一名合格的导游。和老外交流真的不难,他们都挺风趣的,对我们国家的风情文化也感兴趣,表现得很友善,接触下来才领悟到,我可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在自己的地盘上有啥好拘谨的,该紧张的是他们。

我和沈经理陪着这两个印度客人参观了工厂,一起吃了晚饭,然后,我和另外一个业务员阿郎陪着这两个客人去市区酒吧喝酒跳舞,谈不上贿赂,只是一种业务上的招待,张弛有度。这是我第一次去酒吧,这个城市的午夜原来也有这么多奢侈与诱惑,人们的状态迥然不同,印度人的到来更增加了酒吧的活力,众人愈加放松,气氛异常热烈,而我平时的生活圈子实在过于狭隘,我需要偶尔的放纵,放纵之后,我还是我,继续努力工作。

客户对我们的工厂和产品是满意的,符合他们对产品性价比的定位,在送他们去机场的路上,客户草拟了一张22000美金的订单,让我回去做形式发票给他。

这是我至今为止收获的最大订单金额,辛苦的付出总算得到了一些回报,我的外贸业绩在快速提高,在业务交往中也愈发稳重,在整个外贸形式处于低迷期的时候,我以稳定的表现走在了外贸行业的前头。我知道这是过去打下的良好基础让我获得了一点收获,感谢以前考过的那些证书,感谢做货代那段时间的锻炼,感谢杭州老头让我有了做外贸的机会,感谢报关行那势利的老板。

更加幸运的是,在天锐电子做了半年后,我有幸能够参加秋季的广交会,要知道小工厂参加广交会是不容易的,而且这个工厂也不是每次广交会都会参加,我恰巧在对的时间碰到了。

广交会门槛高、收费贵,并不是一般小企业所能承受的,可沈经理还是通过广泛的人脉关系以非常规方式参加了当年的广交会,类似于“摊位调剂”、“联合参展”之类的,反正是私底下买卖摊位。虽然是非常规方式,但也体现了沈经理丰富的外贸经验和社交能力,这是我目前还远不足以具备的经验和能力,多多学习吧。

对于很多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及民营外贸公司来说,买摊位参加广交会已经成了多年的例行工作,小乡镇企业也能够凭两三万至七八万的费用成本,以半个摊位,甚至1/4个摊位的方式下搏一场。不过要指出的是,以这种方式参展很容易违规受骗,小企业一定要通过可靠的渠道,不要轻信电话推销或者网上宣传,避免上当受骗。

不管怎么样,能有机会去广交会当然是最好不过了,做外贸的人都知道广交会,广交会名气响,客户下单机会大,而且能收到很多优质客户的询盘,所以,我在各方面鼓足劲,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充分利用这次广交会机会多开发几个客户,也能加强自己的口语应用和与外商洽谈的能力。

我们公司办了四个证,沈经理肯定会去的,加上我和业务员阿郎,还有沈妮。沈经理开车载着我们过去,他是老板,带上自己的女儿一起去见识下,也没人会说什么。临行前,沈经理嘱咐我们一定要带上这些东西:产品目录、宣传册、报价表、名片、计算器、笔记本、订书机、形式发票模板及印章(最好带上,有备无患)等,样品是由他自己负责。

在去广交会前,我给一些老客户发了邀请,告诉他们自己工厂在广交会的具置和展出时间,也联系了一些比较有意向的客户,希望能在广交会上和他们碰面。广交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不管他们去不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工厂能够参加广交会是有实力的,如果双方能够见面洽谈,更为以后的合作增加了一层情感信任保障。

晚上九点,经过13个多小时的路程颠簸,我们顺利来到了广州。你好,广州!你好,北上广!去过了上海和广州,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去北京,又将以一个怎样的契机去北京。

世界制造看中国,中国制造看广东,广州是个美丽动感的一线城市,气候宜人,四季常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历史,使中外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融,形成了独特而绚丽的岭南文化。

经过两天的布展,我参加了生平第一次广交会,这也是我多年为外贸打拼的结果。广交会现场十分拥挤、人山人海,我们足足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通过层层检验,顺利到达摊位。从踏入场馆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填补了我外贸生涯的一项重要空白,毋庸置疑,没有参加过展会的外贸从业者是不完整的。

篇(5)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16-02

1 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普遍

1.1词汇使用错误

首先,词语搭配不当。比如,有同学在谈到兼职的好处时写到:“Taking a part-time job can help us learn more knowledge.”英语单词“learn”对应汉语意思“学习”。但表示学习知识,与 “knowledge”搭配,应该用“gain”或者“acquire”。其它的包含“学习”的短语,如“学习外语”可用“learn / study a foreign language”,“学习技能”应该用 “master a skill”, “学习成绩”是“academic records”,“学习别人的长处”是“emulate others’ strong points”,而“以雷锋为学习榜样”则是“follow the example of Lei Feng”。

其次,词性使用错误。学生普遍对英语词汇词性敏感度不高。经常会出现词性误用的现象。比如说,有学生在描写中秋节明月时写到:I heard that the moon will be the most circle tonight. 改句子中,学生在本该用形容词(full或round)的情况下,使用了汉语意思相同的名词(circle)。

再次,“let”、“make” 结构的滥用。英语单词let, make等对应汉语意思“让”、“使”。比如说,学生想表达“今天看了一部纪录片,它让我想起了哈利・波特”,Today I saw a documentary film called…. It lets me think of the movie Harry Porter. 而“让某人想起”的地道英语表达应该用remind me of。英语中“让某人做某事”则多用askto do sth或havedo来表示,如“妈妈让我摆好桌子”,My mom asked me to set the table / My mom had me set the table;“老板让我重写报告”,The boss asked me to rewrite the report / The boss had me rewrite the report. 下面是“make” 的误用。有的学生想表达“台风吹倒了很多树”,The typhoon makes a lot of trees blown down (台风使很多树吹倒了)。该句主语是台风,直接用blow down 做谓语动词便可,句子可改为 The typhoon blew down a lot of trees. 又如,学生想表达“使我不解的事情是”,One thing made me confuse, “confuse”一词本身就是“使困惑”的意思,该句应该改为 One thing that confused me is…。英语中make 表示“让”、“使”时,多用sb1 / sth + make + sb2 + adjective (一人或一物让另一人觉得怎样) 或 sb1 + make + sb2 + do (一人使另一人做某事) 的结构,如You made me sick, Your words made me angry,My mom made me stay at home and take care of my younger sister.

1.2句子结构性错误

很多学生对英语句子结构缺乏基本掌握。在用英语进行写作时,偏向于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先用中文想好,再分解成词或短语,寻找英文单词或短语一一进行对应。这样写出来的句子除了语法上错误百出之外,通常也让人(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费解。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原文:

I/ drive the car/ bring him/ go outside/ at once. (一位同学在家照顾弟弟,弟弟说要出去买糖吃,“我/马上/开车/带他/出去”。)

At night, we / bring forward / go out / appreciate the moon / along the side of the river.(一位同学描写中秋夜赏月,“晚上,我们/提出/出去/河边/赏月”。)

2 如何克服母语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2.1加强词汇学习。

首先,英语中近义词和一次多义现象都很普遍。很多英语词汇翻译成汉语后,意思相近甚至完全相同,但是实际上内涵和用法不相同。仅仅通过中文意思来记忆单词,往往会造成认识但并不能正确使用这个单词。比如说 “doubt” 和“suspect” 都翻译成 “怀疑”,但doubt 实际上是不相信后面所说的事,而suspect 则相反,表示相信后面所说的事。又比如说“question” 和 “problem” 都翻译成“问题”,但 question 应该和 ask 或者answer 搭配,而problem 则和 solve 搭配。因此,学生在学习单词时应该注重其使用的语境,在句子中学习词汇,注意词语的内涵和搭配。

其次,与汉语不同,英语意思的表达很多时候是通过某个词性的词汇在形式上加以变化来实现。比如名词加以变化(加-s/-es或不规则变化)表单复数,动词加以变化(加-s/-es, -ing, -ed或不规则变化)表示不同的时态和语态,形容词和副词加以变化(加-er/-est或more, most)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提高对词性的敏感度。

2.2掌握英语句子结构

篇(6)

副词是一个在词汇意义上虚实混合,在语法表现上差异较大的词类,由此,对副词的研究对揭示现代汉语的句法语义属性具有重要作用。副词“逐渐”语义特征较为抽象,《现代汉语副词探索》等典型副词研究著作把“逐渐”归为频率副词一类,反映了对“逐渐”语义特征的认识不清。

1.“逐渐”不是频率副词

1.1“逐渐”与高频副词“总是”的共现

有学者认为:“总是”一词是一个高频副词,系指某个事件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持续不断地极度频繁地出现、发生,而“逐渐”是一个中频副词。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对照实际语言,我们发现存在如下看似矛盾的句子:

(1)不知怎的虽然因此记起,但他的面貌却总是逐渐模糊。(鲁迅《彷徨》)

(2)油干灯灭,但火焰总是逐渐微弱下去的。(张贤亮《绿化树》)

(3)这个学说指的是生物进化总是逐渐进行的,而不是跳跃式或周边式的。(百度)

一般来讲,在同等条件下,同一个事件如果有频率值,则只能有一个,而现在作为高频副词的“总是”和作为中频副词的“逐渐”前后相邻地共现于同一个句子的状语位置上,就使得它们所修饰事件的频率无从论定了。两个相对概念修饰同一个事件,如果“‘总是’高频副词”命题成立,则命题“‘逐渐’是中频副词”必然为假。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总是”意为“持续不变;一向;一直”。如:

(4)中秋的月亮,总是那么明亮。

(5)他说起话来总是这么慢条斯理。

两句中“总是”意义的得来源于观察。(4)句,说话人长期观察了中秋节月亮的亮度情况,发现几乎每次中秋节月亮都是明亮的。经过这样的观察,说话人就作出了如(4)句的判断。实际上,这个观察过程存在一个关于中秋节晚上月亮亮度的数据样本,若取样本容量是20,中秋节晚上月亮明亮的情况有15次,则总是所表征的频率值即为0.75,是个高频数据。(5)句也是如此。“总是”表明他说话慢条斯理的情况极其频繁地出现,频率很高。由此可见,“‘总是’是高频副词”的说法是成立的。那么,可推知“逐渐”不是频率副词。

1.2中频副词与终结动词的搭配

中频副词有一个属性,即很少跟终结动词配合。所谓终结动词,指诸如“变、成、变成、成为、化作、解开、堵死、打通”等终结动词。然而在实际语言中,“逐渐”修饰“终结动词”却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如下:

(6)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流经市区的10多公里和逐渐变黑发臭。(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8日)

(7)伴着悠扬的琴声,王博的音乐天赋逐渐变成了一种突出的才华。(同上2002年4月8日)

据本文统计,在所有受“逐渐”修饰的动词中,变化类动词约占27%,比例不可谓不大。终结动词的确很少与中频副词配合。如在下列两组句子中,“逐渐”的位置都不能替换为“经常、频频、不断”等中频副词。

A.他逐渐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他经常便成了现在的样子/*他频频地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他不断地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B.随着数声剧烈的爆炸声响,整个营盘已逐渐化作一片火海。/*…,整个营盘已经常化作一片火海。/*…,整个营盘已频频化作一片火海。/*…,整个营盘已不断化作一片火海。

如果“逐渐”是中频副词,那么应该具有与其他中频副词相同的语义特征,从而同样地无法与终结动词配合,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可见“逐渐”与其他中频副词并不位于同一个聚合类中,换言之,“逐渐”并非中频副词。

此外,终结动词表示某个变化过程的末端。如动态助词“了”要求其前的终结动词“变成”有一个“实现过程”(石毓智2004)。B句中时体副词“已”表示动作的完成,也含有一个动态行为过程。“逐渐”与终结动词搭配,表示的是已终结动作行为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的变化是持续性的,但只有一个终点。如A句,他虽然一直在变化,但是直到现在才变成“现在的样子”。B句,营盘一直在燃烧,但是成为“一片火海”的样子却只是“逐渐”所示变化过程尾端的情况。既然“逐渐”所修饰谓项的变化过程是连续的,就无法区分出变化的次数,而终结动词所代表的动作只是一个瞬间的行为,也就无法统计出它的发生频率了。

由此可知,“逐渐”表示的是连续性的变化过程,难以表示事件的发生频率,于是也就不能归为频率副词。

2.“逐渐”不是时间副词

2.1“逐渐”的含义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马真2004)认为时间副词“逐渐”表示某种行为动作或状况缓慢地而又不间断地进行或出现。

《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逐渐”表示缓慢而有秩序地进行;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侯学超1999)则认为:“逐渐”表示行为状态慢慢地、有次序地进行或发生。

2.2“逐渐”不表征谓项的变化速度

上述三种说法中提到的“逐渐”表“缓慢、慢慢”义当属误解。虽然“逐渐”表示的是一个变化过程,但不是所有的过程都是以慢速进行的。

(8)美国经济近期有可能逐渐缓慢回升。(《信息与研究》2001年9月15日)

(9)许多纺织企业从那时开始逐渐迅速发展。(《广州日报》2004年3月1日)

(10)资本主义经济由过去的缓慢发展到逐渐迅速地发展,是资产阶级利用……商品流通的范围也随之扩展而实现的。(《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上述语句表明,“逐渐“既能与“缓慢/慢慢”,又可与“迅速”搭配修饰谓项的行为状况,甚至还可同时与“缓慢/迅速”配合修饰谓语成分。如果“渐”表示的是行为状况“缓慢/慢慢”地进行,那么(8)句同时出现“逐渐”与“缓慢/慢慢”,就出现了成分赘余的语病,而(9)句“逐渐”与“迅速”共同修饰谓语,则自相矛盾了。

(10)句中“由过去的缓慢发展到逐渐迅速的发展”的这种“缓慢V到逐渐迅速V”的格式表明“逐渐”并不是直接修饰V的,而是修饰“缓慢V”到“迅速V”的变化过程。“缓慢V到逐渐迅速VP”可用式表示为:(P表谓项)

[(缓慢)V]1到(逐渐12)[(迅速)V2]P

所以“逐渐迅(快)速/缓(慢)慢V”可分析为:[逐渐(SV)]P(S代表表速度意义的副词)可见“逐渐”修饰“SV”,表示V的速度属性变化的情况,在例(10)中,V的属性表现为过去和现在两个变化状态,“缓慢发展”是过去的经济状态,经过“逐渐”变化,变成了现在的“迅速发展”的状态。

由此可知,把“逐渐”分析为表示行为状态的“缓慢/慢慢(地)”进行是无法与语言现实相符的。总之,“逐渐”与变化速度不存在相关性,而变化的速度属性是与时间属性密切关联的,在一定变化区域内,速度快慢与费时多少成反比,所以“逐渐”与变化的时间属性不相关。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把“频率”划归到“时间副词”一类。

3.情态副词“逐渐”的语义特征

(10)句提到“逐渐”修饰“缓慢发展”到“迅速发展”的两阶段变化过程,其实“逐渐”所修饰的这种阶段性变化过程在语言中是很普遍的。如:

(11)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所需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百度)

(12)乐曲逐渐推向了。(曾卓《曾卓诗论》)

(13)不到五分钟,火焰逐渐加深,由淡红变为深红,然后变成带青色的浅红,这就是真正的煤火。(张贤亮《绿化树》)

这些句子中“逐渐”所修饰的变化过程几乎都分出一定阶段。它们都是连续性的变化,阶段数为(11):0、(12):1、(13):3。阶段性变化是“逐渐”所表变化过程的一个特点。“逐渐”所反映的正是阶梯性递变。对于这一论点,另外一个词法学的佐证是,在英语中,“逐渐”对应词语是gradually,“渐变”称为“gradeterm”,其词根grad-意为“阶、级”,从“阶、级”语素义到“逐渐”词汇义显然存在一个隐喻投射的认知过程。

由上分析可以归纳出“逐渐”的语义特征,即“逐渐”表示一个连续性递变过程,由于人们认识程度的不同,可以根据参照物从这一过程中分出一定数量的阶段,阶段之间不是平行的,而是具有类似于梯级的递变关系,变向可以通过谓项或其他成分体现出来。可用[+连续性]、[+递变性]、[±参照物]概括“逐渐”的语义特征。所谓“逐渐变化”,也就是事物量值呈连续性递变的变化情态。在现代汉语副词体系中,“逐渐”当归为情态副词。

参考文献:

[1]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J].中国语文,1988(6).

[2]侯学超.现代汉语时间系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篇(7)

为了解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职工及少数民族学生对非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状况,笔者设计了两张问卷进行调查。一是维吾尔族文化常识调查问卷(以下简称“维卷”),一是汉族文化常识调查问卷(以下简称“汉卷”)。调查对象是2013级本科层次的预科生和语言文化学院的教职员工。通过对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被调查者对非本民族的动物象征词除了极为典型的词语非常了解,对其他词语的了解一般,尤其是对喻义差别很大的词语非常不了解;②被调查者对非本民族的数字象征词的了解一般;③被调查者对非本民族植物象征词了解一般;④汉卷被调查者对汉族的颜色象征词非常了解,而维卷被调查者对维吾尔族的颜色象征词不太了解;⑤维卷被调查者对维吾尔族的禁忌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汉卷被调查者对汉族的禁忌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有的还非常了解,但对于具有文化差异的题目就非常不了解。调查显示高校预科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但也不能过分强调文化教学,需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

文化涵盖着两个民族的方方面面,内容包罗万象,各种文化知识零散地出现在教材中并非以文化专题的形式系统、完整地出现。因此,教师必须敏锐地把握好知识点,遇到知识点就进行讲解。但如果传授的内容太多、太泛,学生显然无法接受。因此文化教学必须考虑实用性。比如介绍汉民族传统节日时,教师只需介绍几个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和全民性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2分层次教学

文化导入与语言教学一样是有层次性的,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文化学界把文化划分为两种层次,即表层的物质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一般来说,初级水平的少数民族学生,希望学好汉语并能尽早熟练运用,汉文化导入应为语言学习的这一目的服务,介绍的内容应是比较浅显并易于接受的物质文化。在中高阶段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教师可在导入物质文化的同时,逐步涉及一些精神文化,适当地介绍一些汉族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掌握,而且有助于与汉族人的交流,有助于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3对比教学

人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生存,由于长期受一种文化的熏陶,因此观察事物的角度、思维模式等必然打上某种文化的烙印,每个文化群体成员的思维定势、心理定势是由其文化心态决定的。不比较就无法知道它同其他文化的异同,而且比较又是我们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因此,在传授非本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比较与母语文化的异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比较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

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非本民族文化与母语文化存在差异的内容都不太了解,甚至是非常不了解。那么教师在汉语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根据学生母语文化和汉文化的不同有侧重地安排教学,“利用学生母语文化和汉文化的‘同’来扩大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如:汉族人形容胆小的人时会说:胆小如“鼠”,而在维语里意思是“鸡的心脏”。虽然表达方式不同,意思却是一样的。教师还要通过对比,指出两种文化的“异”,对文化信息中的障碍进行疏导和引流,排除难点,防止和避免语言学习中的负迁移。比如:喜鹊在汉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而维吾尔人却将其比作多嘴、碎嘴的、让人讨厌的人。

总之,文化因素的教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要服从于语言教学的需要。根据文化本身特点、教学对象、教学阶段的不同加以区别并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正确的、适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汉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篇(8)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本文化群体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群体,则是非常陌生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群体,于是,当不同语言群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汇空缺,即无法在非本族语言的范围内寻找到能够表达其意思的相对应的词汇,而这些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上。

2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难点的成因

2.1 传统积淀历史文化因素造成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其传统的文化思想自然反应到语言上。传统的固然在人们的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就像这个“龙”字,在华夏文化中,“龙”字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之一,与凤凰、麒麟、龟合称“四灵”。除这个字义外,它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形成一种中华文化图腾,现在称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可见其影响之大。然而在西方国家,“龙”(dragon)是凶险的,“因为在英语的历史上从贝尔沃夫时代起,龙就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这是传统积淀造成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其进一步的发展就造成了词汇空缺。再如“中秋节”Mid-Autumn Day;“泼水节”Water-Splashing Day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佳节,是中国优良文化的积淀,悠久历史传承至今的瑰宝,这些传统文化佳节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被中国人所专有,它们也在一些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中流行起来。而欧美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有不少词汇包括他们的节日都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如a covenant of salt(不可背弃的盟约),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较之,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佛教和道教是分不开的,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法无边。再有一些如“武术” wu shu ,“功夫” kung fu,这些民间的特色文化,在中国还未对外开放,这些对西方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这些都反映了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所造成的词汇空缺。

2.2 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地域文化差异指的是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等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差异。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俚语、俗语、格言、谚语等都带有浓烈的汉名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汉民族是生活在亚洲大陆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而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一直很发达。两者的不同就出现了汉语文化中很多词汇与土地有关,而在英语词汇中很多都与海有关;例如,汉语用“土崩瓦解”形容彻底崩溃,无法收拾,而英文用“get into hot water”表示陷于困境。“烂醉如泥”英文用drunk as a sailor,这里不用泥,而用的是水手。

此外,地域的差异影响到的气象变化进而还会影响到农牧业,这方面的不同是造成中英无对应词汇的另一个因素。不列颠岛西北山区潮湿多雨,其后属湿润型,在树林里适合生长蘑菇,而中国地处东南亚,幅员辽阔,各地的其后差别也是相当大的,于是汉语中用来比喻新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的成语“雨后春笋”被译成英文时就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or to mushroom up。

2.3 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如饮食,婚嫁,节气,对色彩的偏爱,亲属关系等等。这些差异也常常使语言间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比如,在中国,人们喜欢在喜庆的节日里用红色来装扮,认为红色代表着吉祥好运,新人在结婚的时候都喜欢穿着红色的衣服;而在西方国家里它们则认为红色代表着暴力与血腥,新人们在婚礼时则以白色来代表它们纯洁无瑕的爱情,但在中国,白色却时常表示不幸。所以英语中的吉日不是中国人所想象的a red day正确的应该是a white day。而汉语中所说的红人则不可以翻译成a red-haired girl,其正确的译法应该是a white headed boy.再如,中国古时候女子要以三寸金莲为美,于是就有女子“裹足”bound feet: a vile feudal practice which crippled women both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以及“童养媳”child wife: girl raised from childhood to be wife of son of family.

3 结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包括旧词新义、流行语、外来新词语等;甚至不少己湮没多年的旧词语也频频亮相,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的词汇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位也会随之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研究也将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英语教学和研究界的一项重要的探讨课题。中国的语言工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要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研究就不能仅仅停在“中国特色词汇”这一小的层面上,对于其它层面也应对其深入的、联系的、广泛的研究。应力求使中国英语贴近中国的社会现实、努力以全世界的英文读者为对象,来大力传播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篇(9)

前言

潮汕地区位于我国东南丘陵边缘,因其颇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社会文化,被誉为“南国明珠”。潮汕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貌落差较大,但其平原面积却占总面积的三成多,比例高于全省水平,是广东第二大平原。这里土地肥沃,农产丰富,由农作物制成的农食杂粮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中占据最明显位置的当属潮汕地区的@。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人生礼俗,其中所用到的祭品或食物大都包括“@”(guǒ)。

在潮汕方言中,“@”字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其涉及的@类词语复杂而又模糊。到底潮汕地区@的名称与何物有关?@食物中哪些名词属于祭品,哪些名词属于小吃?同一种@类在潮汕地区是否仅有一个名称?同一个@词语在潮汕地区是否指向同一种@类?

为解开这些疑问,笔者走访了潮州市区、潮州潮安县、汕头潮南区、汕头潮阳区、揭阳揭东县、揭阳普宁市,收集到了一些关于@文化的词语,并对此作出一定的解释。

一、@名称与其原料

《潮州府志・清・康熙》一书中讲道:“潮中霜雪失威,土膏震动,草木蕃殖宜矣。”[1]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潮汕地区,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春冬暖和,优质的地理环境成为当地农作物丰富旺盛的决定性条件。潮汕@食正是在这样一种优越的环境下被演绎得多姿多彩。

在@食中,许多@类的皮是由当地一年两收的粳米加工后的粳米粉制成的,粳米粉被当地人称为尖米粉或粞[coi3]。此外,潮人还用当地所种植的糯米、番薯加工成粉末以制@皮,并将这些粉分别取名为糯米粉和薯粉。

潮人所食用的@食一般含有@馅,这些@馅基本上由当地农作物经加工配料制成,许多@类的名称也源于这些农作物的俗称。例如,以春菜为馅的叫春菜@,以菜头(即白萝卜)为馅的叫菜头@,以厚合菜(即厚叶菜)为馅的叫厚合@,以韭菜为馅的叫韭菜@,以米饭为馅的叫饭@,以马铃薯为馅的叫冈同[gang1dang5]@,以绿豆为馅的叫[a3]@等。由于各种馅料的名称蕴含了不同的吉祥寓意,因此这些@食具备了珍贵的人文意识价值,如厚合菜取意天合人,韭菜寓意长长久久。潮人多会在一定时节内选择各种@类,以寄托他们美好的人生愿望。

另外,由于潮汕地区地处卑湿,天气湿热,瘴气较多,换季之时易于上火,因此,自古以来潮人大多注重食疗药膳,@食也不例外,一些@食之料取材于当地寒凉性或平性之中药,并以此类中药命名。如以栀子为原料的栀@,用鼠曲草做原料加尖米粉制成@皮的鼠曲@。此二类@食,潮人多食之以祛体内瘴气。清明节前后,潮汕地区的朴树叶幼嫩可食,潮人则采朴子叶以制朴子@,吃后有消食之功效。再如,仙草一物在潮汕地区被称为草@草,潮人多采摘此草加生粉熬成草@,食之以清体内火气。

二、@与潮汕风俗

(一)@与岁时节日

潮汕地区诸神崇拜风气浓厚,潮汕俗语中“时年八节”概括了潮汕地区祭拜节日: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节。在这祭拜节日中,@类食物均是不可或缺的祭拜之物。调查发现,在潮汕地区,此节虽无不同之处,但是各个地方所需的@类祭品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凸显了地方特色。情况大体如下:

除夕夜:潮人大多根据日期将此节日称为二九夜或三十夜,一般是从下午三四点以祭拜祖先作为这一节日的开始仪式,大多以红桃@、鼠曲@作为@类祭品。而汕头潮阳区则用拜肉丸子、龟@和一种两面都印有“福”字的福桃@。汕头潮南区还要多加菜头@,揭阳则需菜@。

正月初一:一般情况下,@类祭品大多与除夕夜所拜之物相同,而潮州则有些农村地区还需梭罗[so1lo5]包。

元宵节:一般多祭用桃@,然而汕头潮阳与潮南二区颇具地方特色。汕头潮阳区须有灯火@、石榴@、肚兜@和龟仔@,并将其称之为“吉祥四件@”。这些@类之名多取决于本身的形状,依次呈灯火状、石榴状、肚兜状和龟仔状。另外,一些养猪的人家还会做猪仔@,表示“饲养顺利”;一些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家会做田头@,来祈愿一年的收成好。

清明节:在清明这一天,潮汕地区多选用薯粉@、鼠曲@、红桃@等为祭品。然而潮州农村则喜用朴子@祭拜神明。揭阳大部分地区不兴在此节日祭拜@品,除非是大型的祭祖活动才供拜酵@、红@等。

端午节:在潮汕方言中,端午节被称为“五月节”或“五月初五”。潮人将这一天中最为重要的时间定为中午及下午。在这一天,潮人除用粽子祭拜外,大多数地方还需一种类似于年糕的粘性@类,叫做栀@。有些地方则取其名为“棕”。因为“棕”在潮汕话中与“壮”同音,寓意吃了栀@后会身体强壮。

中元节:在潮汕地区,中元节被称为“七月半”。这一天的@类制品比较随意,可凭个人喜好决定。不过有些地区也比较讲究,如汕头潮阳区需一种铜钱状的钱仔@,以取意七月半过后能秋收丰盛;汕头潮南区则是制作一种在当地被称为秀才@的@品。

中秋节:潮人将这一节日称为“八月中秋”或是“八月十五”。在这一天夜晚,家中妇女都会准备祭品进行祭月活动,在当地称为“拜月娘”。这一天的@类祭品以红桃@为主,唯汕头潮南区拜之以红桃@、酵@、油@。

冬至:这一节日的@类祭品相对而言比较随意,除潮州部分农村以朴子@祭拜外,汕头潮南区则需菜头@,取其“彩头”之意。

另外,潮汕地区还有一颇具地方特色的活动,称为“游神赛会”或“营老爷”,而这一天则被当地人称为“老热”[lao5 riêg8]。在这一天的祭品中,有一种特色@食,被当地人称之为甜@。甜@一般呈米白色或棕褐色,取糯米粉与白糖浆放入锅中蒸上十个小时左右,期间须不断加水以防锅烧焦。由于甜@制作工序繁琐,耗时较大,所以仅被用于比较隆重的祭拜节日。

(二)@与其它民俗

在探讨潮汕地区@文化现象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潮人不论婚丧嫁娶还是生老病死,又或是各种传统节日,都与@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不仅反映了@在潮汕礼俗中的一种象征地位,而且表明了@在潮人心目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1.婚俗

潮汕地区传统婚嫁礼俗历史悠久,所用到的礼品种类多具潮汕色彩,其中@品则成为其显著的地方礼品。通常举行婚庆时,新娘家的人都会用吉祥四@品(即灯火@、石榴@、肚兜@和龟仔@)送给女儿;这四种@类的名字大多取吉祥之意:灯火是指“后代”的意思,祈愿女儿能为夫家延续香火;石榴最大的特点便是多籽,因此取其“多子多孙”之意;肚兜@和龟仔@则是民间吉祥@品。

2.喜庆

(1)吊灯。在去年元宵后家中有男子娶亲或生儿育孙的,将于今年元宵节去祠堂或庙宇挂灯,以祭拜神明,同时还要准备油@分给亲戚朋友,分享喜悦的心情。

(2)出花园。潮汕地区有为孩子“出花园”这一成人礼俗。孩子长至十五岁时,家中父母就为其择吉日举行“出花园”仪式,需拜司生殖的神,谓之“公婆”,供品是12个石榴@,还有红桃@、酵@(发@)等。

3.丧葬

在潮汕地区,人死之后逢七设奠以为“头七”,期间所用之祭品颇为讲究,@类祭品甚为明显,为的是与其它喜庆之意的人生礼俗有所区别。如白色的桃@,以与平时所吃的红桃@区分开来。揭阳有一些地区则是制作一种叫做豆纳@的@品,@胚做成小碟子状,上面放几颗豆。这种@一般是在往生的人过世五年后,其家人用这种@来祭拜的。潮州庵埠则制作一种类似与揭阳豆纳@的@食,称之为龟@,祭拜后由生者食之以求平安。

三、@与潮汕小吃

潮汕地区的小吃可以说是名满天下,种类繁多,款式多样,色彩鲜艳,而当中有许多的小吃都与@分不开。

潮汕小吃中的@类食用方式主要有蒸、炸和煮三类。

(一)蒸的@类小吃

蒸的@类小吃品种繁多,可以分为圆形状、长方体、饺子状和一些特殊的不规则形状。圆形状的@类小吃有麦@(也称麦包)、无米@和乒乓@。乒乓@又名槟醅@,是由鼠曲@演变而来的,其@馅主要是槟醅麸,槟醅麸用糯米谷制作而成,把糯米谷炒热后,谷壳膨胀发出“劈啪”的声音,人们便依此声将该@命名为“乒乓@”。1997年12月,“揭阳乒乓@”在由中国烹饪协会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长方体的@类小吃有菜头@(即萝卜@)、芋@、粉瓜@(即番薯@),这种@类小吃都是将其原材料切成丝,与糯米粉加水搅拌蒸成长方体形状,食用时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放到鼎中煎熟。饺子状的@类小吃有冈同@、厚合@、韭菜@、菜头@和芋@等,此种@类小吃都是用糯米粉做成皮,将各种原料切成颗粒包成饺子状。

此外一些@类小吃具有自身独特的形状,如咸水果,它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一种上大下小的圆柱形状,中间挖空,放入一些菜脯丁。朴仔[puan2 zi2]@是一种由朴仔煮成的汁加糯米粉搅拌烹成的底部呈圆形,上部如花瓣状的小吃。糕@,是一种多层的@条,呈三角形状,与咖喱粉拌在一起,呈黄色。另外,草@是一种清热解暑的小吃,潮人多在夏季食之。这种小吃没有固定的形状,蒸煮成为一整锅,食用时将其放至碗中加上白糖搅拌即可。@条是一种用糯米粉加水蒸制而呈纸张形状的小吃。此外还有一种@条卷,它是用@条包卷竹笋、菜脯丁或萝卜等原料蒸熟。

(二)炸的@类小吃

炸的@类小吃有油炸@,它是潮汕人早餐的常备小吃。与油条相似,只是比之小很多,只有大拇指大小,较为厚实。薯粉@与麦@这两种@类都是用其原材料加糯米粉煎炸成扁圆柱状的小吃。油@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皮的,用芋泥加马蹄做成甜陷,咸豆沙做成咸馅的@类。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它主要是在韩江以东地区出现。潮州庵埠特色小吃炒@则是一种用大约高1.5厘米的三角形@煎炒,最后洒上卤汤与糖、菜脯等。

(三)煮的@类小吃

煮的@类小吃有@汁、@条汤和沙茶@等。@汁是一种为潮人所喜爱的早点,它是用糯米粉加水调制,放入鼎中烧制成一张张圆形的薄膜,再将薄膜切成三角形,再加水、味精和盐等煮成粘糊状,最后在上面加少许葱花。@条汤,一种用@条加上肉丸、猪肉、牛肉等配料煮制而成的小吃。沙茶@是将@条煮熟后直接加上沙茶酱和芝麻酱搅拌成的。

四、@词语的分歧

潮汕地区包括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各地语音语调不尽相同。调查发现,同一种@在不同地方的名称存在差异,同一个@名词在不同地方也不一定是指向同一种@。如下表所示:

(一)同一种@在不同地方的名称词语

注:表中同一横行的名称表示同一@类,空格表示在该地方不存在这一类@。

(二)同一种@名称在不同地方所指的@类

五、@与其制作工具

在潮汕地区,做@工序较为繁琐,制@的工具更是别具一格,不仅形状各异、花样繁多,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专门性、系统化的工艺制品。

从传统意义上讲,做@的工具主要有木制类与陶类两种。

木制的@工具种类较多,用途广泛,几乎贯穿整个制@过程。而在这当中,要数木制的@印最具艺术特色,它将篆刻、绘图等民间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

木制的@印一般呈寿桃横截面状,旧时以桃木制之,然而由于桃木@印比较笨重,@印上的印痕不耐摩擦,现今多用塑料@印代替。这类@印的底面向来颇为讲究,不同的@类食物所用到的@印不尽相同。如寿桃状的桃@、龟@所用到的桃形@印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印之名也取决于其所制作的@食名称,如做桃@的称为“桃@印”,是一种印纹全是图案化的篆体寿字的桃形印模;制作龟@的被称为“龟@印”,其印模则呈椭圆龟背形,底面刻着图案化的寿字。在一般潮汕家庭中,所用到的@印则是底面雕刻桃形图案及其他花纹,中间雕一篆体“寿”字,以图吉祥长寿之意。

另外,木制的@工具还有用于固定甜@形状的“棱[sen]”,在有些地方被称为“做@椅箍”;铺放@食以便蒸制的“[king1]头笼椅”;蒸@时将@隔层的“@架”;用于冷却及存放@食的“@”;给@点红用的“@点”。

至于陶类的制@工具则相对简单些,一般无任何雕刻,多以无图案类为主。

占据陶类@工具最主要位置的是“[qi7]@钵”,或直接称为“[buah4]”,[qi7]这一叫法主要是来源于揉搓粉末的这一动作在潮汕话中被称为[qi7]。这种皿器主要用于揉搓粉团。

陶类的@工具还有用于潮汕名小吃鲎[hao7]@的@印,是一种呈寿桃横截面状,底面无任何花纹的陶器;用于蒸制破击@的“落碗”,又称“落层纸”,是一种碗底为五边形,碗边呈五片花瓣状的陶碗;用于盛草@的“鸡碗”等。

此外,除了木制与陶类的@工具,在传统的做@过程中,还有一种石制工具“石臼”,由一个圆形凹状的小石窟和一根小石棒组成,主要用于捣碎材料,如将鼠壳草这一植物放入当中捣碎,以取其汁做鼠壳@。

六、@与潮汕方言谚语

菜头@热单边:比喻做事情时只有一方有热情,另一方却不把事情当回事。多用于形容男女双方的关系,一方对另一方有热情,另一方却无动于衷。

肚困吃甜@:在常温下,甜@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以前的人“过番”(即到外国谋生)坐船时,基本上以甜@为干粮,因此留下这句俗语。

赢过吃无米@:比喻对某事某物热情程度之深。

做@师仔印@师父:指做@只是小事,能够把@做得漂亮才是真功夫。

时节做时@,时人说时话:指不同时节做不同的@,不同年代的人说不同的话。

软过菜@:比喻人软弱无能。

结语

综上所述,潮汕@文化词语极为丰富,这些词语来源渠道繁多且内容相当广泛。透过潮汕@文化词语,我们可以在研究潮汕方言词汇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潮汕地区淳朴的民风民俗。

参考文献:

[1]林杭学.潮州府志・清・康熙[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1982:463.

[2]林伦伦.闽方言在广东的分布及其音韵特征的异同[J].中国语文,1994,(02).

[3]詹伯慧.汉语方言调查与汉语规范化[J].语文建设,1995,(10).

[4]詹伯慧.略论闽语研究的“西进”[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篇(10)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186-02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又是一个极其讲究吃的国度,进而将饮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无出其右。《汉书》中说:“民以食为天”,可见中国人是把“吃”看作首位。西安交通大学的张再林教授在比较中西哲学后,指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的古代哲学是一种味觉文化,而西方哲学是一种视觉文化。中国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泛味觉”化的文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中国的饮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在汉语词汇中有着诸多的体现。

一、味觉文化的泛化

古人云:食色,性也。也就是说美食和美色是人性的本性所需要的,人们不能违背这种本性[1],而在二者之中,美食又是第一性的。

1.在听觉上的体现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中国人的意识里面将这种听觉泛化成了“三月不知肉味”,听和吃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通感。还有,“”和“”字形上的相似,说明这两个是同源字,音乐和药相通,听觉又转化成了味觉。

2.在视觉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有四大丑女,其中齐宣王妻钟离春非常贤德,但是奇丑无比,被称之为“无盐”。盐作为百味之首,无盐就意味着没有味道,以此来形容丑女。“秀色可餐”,形容一个女人很美丽、招人喜爱,好像可以吃一样。视觉上的美或者不美都和吃产生了关联,视觉也味觉化了。

3.在认知上的体现

汉语中有“体味”、“品味”、“滋味”等词,这些词都是表示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的。“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从酸甜苦辣这些最基本的味觉出发,认为美好的事情是甜的,痛苦的事情是苦的,嫉妒的心情是酸的,狠毒的手段是辣的,将这些人生的认知通通化为了味觉的体现。再如“品味”,最一开始是尝试滋味,如“品茶”,“品酒”,到后来泛化成了对抽象事物的体会。

4.在情感中的体现

俗语有云“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表示人们在爱情中择偶观的不同;如果不喜欢一个人,感觉不适合,会说:“你不是我的那盘菜”。爱情与吃也扯上了关系。

还有,以味论人:形容人常用“女人味”、“男人味”、“低级趣味”等词语。以味论政治:《庄子》中有“庖丁解牛”来比喻如何治理国家,更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直接的体现。味觉渗入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泛味觉化”了。

二、饮食文化在汉语词汇里的表现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有很多和“吃”、和饮食有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表达了非常丰富的含义,广泛存在于成语、习用语等词汇中,渗入了饮食文化的特点。其中“吃”是一个典型。吃,一开始单指吃食物,可是由于中国人喜欢吃,喜欢将吃的感觉泛化,从而很多词、很多事物都和“吃”有关。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中国人一见面不是说“你好”,而是问“吃了吗?”或者“吃饭没?”。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吃”的词条有67条之多,除了少量的词语和“吃食物”有关外,绝大部分都是“吃”在汉语里的泛化。如:(1)依靠某种方式生活:“吃白饭”就是靠别人生活,“吃软饭”指依靠女人生活,“吃大锅饭”来比喻不论工作好坏、付出多少,所得均等,“吃皇粮”是依靠政府财政生活,“吃闲饭”没有工作,“吃现成饭”很自在,不用自己动手,“吃大户”就是依靠大户地主或者比较富裕的单位来吃吃喝喝、索取财物等,“吃老本”不求进取和提高,靠以前获得的经验、知识、本领过日子,“坐吃山空”光消费、不生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什么就依靠什么,不发愁。(2)用“吃”来表现人的性格,但多指不好的性格,体现人性中的劣根性[2]:“吃独食”表示一个人独占利益,不与别人分享,如果光吃饭不做事,没有能力就说“吃干饭”,“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形容人的贪心,“吃里爬外”比喻受着一方的好处但又在暗地里为另一方卖力,来说明人的贰心,“吃人不吐骨头”太狠毒了。(3)“吃”在心理和情绪上的泛化:如果挂心、疑心,就是“吃心”,看到惊奇的事,那是“吃惊”,遇到憋屈的事儿,是“吃闷”,对自己做的事后悔了想“吃后悔药”,可是世界上没有卖的,生气恼火了,是“吃恼”,如果嫉妒了,那是打翻了醋坛子“吃醋”,而凭空的吃醋就发展成了“吃飞醋”。(4)用“吃”来表达人的际遇变化[3]:“吃瘪”是受挫了,遇到了尴尬的情况,被主人拒之门外或者看到铁将军把门,那叫“吃闭门羹”,受了很多艰苦,那是“吃苦”,受人重视、得到重用,很“吃香”,你的那套不管用,已经“吃不开”了,惹出了大麻烦,包你“吃不了,兜着走”,劳动强度很大,“吃不消”,我很坚强,就可以“吃得消”,情况紧张了,很“吃紧”,受过一次挫折,长了一分见识,叫“吃一堑,长一智”,不接受强硬的态度而可以接受柔和的态度,叫“吃软不吃硬”,受到了损失,只能认栽,“吃亏”了,如果吃了亏还无处诉说,不敢声张,只能“吃哑巴亏”了,承受罪责叫“吃罪”,有官司缠身,叫“吃官司”,被枪毙了是“吃枪子儿了”,挨了耳光叫“吃巴掌”[4]。还有,对某件事情表示不屑是因为“又不能当饭吃”;对女人动手动脚,叫“吃豆腐”,在比赛中得了零分,那是“吃鸭蛋”;说话火气很大,你“吃枪药了?”不要惹我,我不是“吃素”的。

饱:读了很多书的人是“饱学之士”,受了很多的苦是“饱经风霜”、“饱经磨难”,看了大量的书是“饱读”,尽情地观赏风光是“饱览”,还要以充足的、饱满的热情来面对生活,都有充足、丰富之义。

喝:一般说喝水、喝茶,但是“喝”也有一些词语表现了饮食文化的泛化:“喝墨水”指上学读书,还有我们常常说的“喝西北风”就是指要挨饿了,风怎么能吃得饱?

另外鼎盛的“鼎”,其实是一种很大的锅,可以装的东西很多,因此“鼎盛”一词借了多、兴旺之义。古人追求权力,要“问鼎中原”,“问”的居然是一个大锅。混乱、无法调和的局面,那是乱成“一锅粥”了,把各种东西都放在一起,变成了“大杂烩”。“老油条”比喻处世经验多而油滑的人或者有毛病而不改的人[5]。有心无力,客观条件的缺乏,会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每天我们要多看书,多多补充“精神食粮”。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是在“煲电话粥”。如果一个人慢腾腾的,还比较迷糊,叫“肉”;和“肉”类似的还有“面”,形容一个人很软弱,像面一样任人揉捏。

三、究其原因,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

在汉语中,为什么那么多的词汇都与饮食有关,中国文化为什么是“泛味觉化”?

1.中国幅员广阔,物产丰富,民族众多,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农业国,人口最多的也是农民,认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但是中国又是一个饱经磨难、战乱频繁的国家,天灾人祸老是让中国人吃不饱,处于饥饿的状态,中国人饿怕了[6]。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人肯定想方设法要自己吃饱,还要吃好,认为“吃”是人生第一大事,也符合马斯洛五个基本需要中的最底层的生存需要。

2.中国人喜欢热闹,喜欢过节,认为过年过节时一定要吃顿好的,这是最重要的庆祝方式[7]。于是,在过节的时候千方百计为吃找借口,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中秋节吃月饼是因为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冬至吃饺子,据说这样可以防止耳朵冻掉,春节就更不用说了,那是一个饕餮的节日,再穷苦的人也要想尽办法吃顿好的。中国人也经常找各种事由来“吃”,孩子满月了要请客,考上大学了要请客,红白喜事也必要“吃酒席”等。另外,中国人的很多生意也都在觥筹交错的饭桌上谈成的。外国人来了以后不免要入乡随俗。

汉语词汇中与“饮食”相关的太多了,很多学汉语的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这种现象。只有将原因点到了,一点点地渗入,才能让学生形成对中国饮食词汇、饮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联系其他语言中相关的例子来讲解,使学生能够加深理解。放眼看去,许多国家的俗语、典故都跟饮食文化渊源颇深,“吃”对于任何一个民族都是非常重要的。俄罗斯有句俗语若直译出来是“这个要鲜西瓜,那个要腌黄瓜”,就是中国的“众口难调”。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想想在自己的国家里有哪些词语是跟饮食有关系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交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并且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如何讲解?汉语中关于“吃”的词汇多是习用语、成语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进行。对于最一开始接触汉语的学生来说有点困难,可以将这些词语放在学生已经学过一段时间的汉语,并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了解的阶段去解释。开始的时候跟学生说,中国人见了面打招呼是问“你吃了吗?”,而不是问“你好吗?”、“你身体好吗?”,至于一些从古书中沿袭而来的表达方式,只能放在中高级阶段来解释了。

参考文献:

[1]韩伟.汉字里所蕴含的饮食文化信息[J].郑州大学学报,2007,(1).

[2][3]张永红.汉语中透视出的饮食文化[J].大众文艺(理论),2009,(1).

上一篇: 一年级家长会总结 下一篇: 保安部前期安全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