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1 22:50: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程师评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毕业论文(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工作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为目的,兼顾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和扩大。通过做毕业论文,使学生受到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做毕业论文(设计)要贯彻因材施教的精神,不要一刀切。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研究论文或理论专著的评释,使学生受到初步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可以做一些专题试验研究和调查研究,让学生获得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锻炼。
3、按教学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各院(系)务必精心组织,加强指导,出人才、出成果,争取优良成绩。
二、选题原则
恰当的选题是搞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提。各院(系)在组织毕业论文工作时要十分注重选题工作。
1、选题应体现“教学、科研、生产与现代文化、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在符合专业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现代文化、经济建设的任务进行,以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选题以中、小型题目为主。论文(设计)的工作量要适当,应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全部内容,或者能有阶段性的成果,既不使学生承担的任务过重,结束时遗留很大的尾巴,又不因任务过少,造成学生空闲,以致达不到基本训练的要求。
3、选题应力求与教师的科研任务密切结合。对于某些既带研究生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导师可以把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研究内容有机贯穿起来,本科生课题可以是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或一个专题,但应注意分清层次,明确各自的研究内容和要求。
4、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在保证基本训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功的基础上尽可能安排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研究专题。
文科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有新颖性,有一定的学术性。其多数选题要与社会、经济、文化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理科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其选题应结合当前的科技、经济发展,积极组织学生走向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领域。
5、确保每个学生一个题目。如果确因题目比较大,需要多位学生共同参与的课题,一定要在内容、要求上有所区别,每个学生要有独立完成的工作内容及相应的要求。
三、做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
1、做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一般应包括:选择课题(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写出研究报告和论文。注重研究思路、方法和过程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要避免单纯指导怎样写文章,而不进行研究过程训练的现象出现。
2、加强对学生研究问题的综合训练,如制订研究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研究计划、检索与阅读收集中外文献资料、方案比较选择、综合分析与计算、方案模拟抽象、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计算机绘图、数据处理、程序开发、总结提高、撰写报告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或课题要求不同,可有所侧重。
四、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要求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字数,理工科毕业论文的字数应在5000字以上,文科类毕业论文的字数应在8000字以上,各院系可根据各专业情况对正文字数提出要求。
2、毕业论文(设计)摘要应扼要叙述本论文(设计)的主要观点、内容、方法,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论文的精华。摘要(中、英对照)字数200-300字。
3、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统一格式、统一封面。选用a4纸打印成文,标题采用黑体字,正文内容采用宋体字。论文全部结束后按要求装订成册,由指导教师给出评语。
五、评阅与答辩
1.毕业论文的评阅。论文完成后,院系应指定一名评阅人进行详细评述(包括选题意义、研究成果、问题深度和写作规范性等),同时评阅人应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指标体系》为论文评定出成绩。毕业论文成绩按百分制评定,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评阅人可以是指导教师,也可以是校内外同行专家。
2.毕业论文的答辩
被评阅人评定为优秀的毕业论文,须参加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各院系可根据情况确定具体的论文答辩时间。
参加答辩的学生必须提交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做到文字通顺、书写端正、计算准确、绘图清晰。学生在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前必须写出一份300—500个词左右的论文摘要(中、英对照),并提交中文读书报告。
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由院(系)组织确定,一般为3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可以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前,答辩委员会要专门开会,研究答辩的要求和评分标准。答辩时,除了向学生就课题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质询外,还考核学生掌握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的设计及计算方法、实验方法、测试方法情况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答辩程序:
(1)学生宣读论文的主要内容。
(2)答辩委员会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3)答辩委员会集体讨论并为论文写出详细评语。
(4)答辩委员会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指标体系》评定论文成绩,此成绩为论文最终成绩。
3.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结束后,一周内将成绩交院(系)教务秘书。
六、指导教师
1.承担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教师应具有讲师(工程师)以上职务,并应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一定的实际经验,工作认真负责。对初次担任指导工作的中、青年教师,院(系)要指派有经验的教师具体帮助指导,并定期检查他们的准备工作和指导工作。课题来自校外有关单位或由于学生人数、课题数目较多而指导力量不足时,可聘请外单位讲师以上的技术人员担任,同时由院(系)指派专人联系,经常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并协助解决课题进行过程中的教学问题。
2.指导教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学生严格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正值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前夕,这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以及培养团队精神的极好时机。指导教师在进行业务指导的同时,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教书育人。
3.指导教师应重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设计思想和基本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注重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职责如下:
(1)与学生共同确定论文题目和工作计划。
(2)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方案比较选择、检索与阅读收集中外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数据处理、总结提高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3)定期检查学生进展情况,随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4)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或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研究报告等。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稿件至少进行3次的修改,并填写指导记录单。
(5)论文(设计)成绩初评。
4.每位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数不超过8人。各院(系)要严格控制,从严掌握。导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自己所指导的课题内容,掌握有关资料,并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5、指导教师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在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中,应对学生每月进行一次阶段检查,提出书面评价意见。每周进行一次工作进程和质量的抽查,对学生的指导时间每周不少于2学时。在带毕业论文(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因公外出,需妥善安排好指导工作,并报告院(系)主管领导。指导教师既要在进行过程中的关键处起指导把关作用,同时在具体细节上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
七、组织管理
1、各院(系)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工作。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由系主任负责审定,向全院(系)四年级学生公布。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确定后应本着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让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采取自选与分配相结合的办法,决定自己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课题落实后,各院(系)将课题名称、导师、学生姓名报教务处备案。
2.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不少于6周,有条件的专业可以再增加一些。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所进行的全面的综合训练。当前不少高校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主要还是采取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在论文选题、论文指导、资料收集、报表提交等多方面存在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高校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也有一些软件厂商开发了相应的通用软件平台。
多数系统向管理员、教师、学生三种类型的用户提供服务,解决了导师出题、学生选题、毕业论文材料的上交与审核。有的系统还实现了师生实时交流、在线评审以及毕业统计等功能。
但是由于不同高校在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存在差异,开发一个适合本单位使用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更有利于论文管理和系统维护。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效率,本平台结合某系在近些年实践教学环节中实际情况,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研究了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设计,实现了对毕业论文的网络管理,提高了效率和管理水平。
1 系统功能
根据《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的主要工作有:教学秘书进行毕业论文初始工作(设置参与论文写作工作的指导教师和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相关通知公告及相关表格文件等)、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选题、学生选择或者自拟论文选题、师生互选、学生提交题目审批表、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指导教师评阅、专家评阅、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资料归档等工作。
2 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的用户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秘书、院系领导,系统设计目标是实现毕业论文管理的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核心功能是教师拟出课题、学生选题、在线提交各种文档、在线论文指导。系统应满足学生、教师、教学秘书、院系领导四种类型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学生主要有选题、上传文档、提交论文等功能。教师有设定论文题目、选择学生、查看指导学生提交的文档等功能。教书秘书全程调节毕业设计进程。院系领导进行审查和审核。
2.1 教师模块
教师由教学设置用户名和账号。主要实现:课题、选择指导学生、任务书、审核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修改论文、成绩评定等。
2.2 学生用户模块
学生使用平台登录,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系统给出。主要实现:选择课题、选择教师、填写题目审批表和开题报告、提交论文等功能。
2.3 教学秘书模块是毕业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系统管理账户。主要实现:设置指导教师、设置指导学生、统计毕业论文报表、毕业论文计划。
2.4 院系领导模块
院系领导主要对毕业论文各阶段进行监督和审核。
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采用以Web为基础的三层架构的B/S模式,分为客户层、应用层和数据层。
客户层:实现在客户端浏览器中显示的用户界面。该层可以调用由业务逻辑层提供的业务方法,也可以直接调用由数据层提供的接口访问数据库。客户层实现了系统与用户间的接口,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访问论文管理平台。应用层作为系统核心,封装了主要的业务逻辑。
应用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进行逻辑处理。在接收了用户提交的http请求后,由Web应用服务器接受请求并由处理程序解释,并进行相应处理。操作结果以HTML页面的形式返回给浏览器。
采用三层结构这种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开发,对代码重用、代码分层以及对以后的软件维护等等有很大的作用。尤其考虑到本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随着毕业论文流程可能的变化以及对功能扩展的需求,更应该采用三层结构。
开发工具采用Visual 2010,编程语言采用C#,前端界面使用,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作为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其中是创建动态Web页的服务器端技术,作为应用程序采用的数据访问模型。在服务器端运行,应用程序使用连接数据源,并进行数据操作。
4 后台数据库设计
毕业论文平台后台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使用ER图定义实体关系模型,并根据范式理论进行优化。
根据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毕业论文平台主要包含以下数据表:
(1)Administrator,存储教学秘书信息。
(2)Dean,存储院系领导信息。
(3)Teacher,存储教师用户相关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和教师基本信息等。
(4)Student,用来存储学生用户相关信息。
(5)DepartmentInfo,用来存储院系信息。
(6)Plan,用来存储毕业论文计划信息。
(7)Thesis,用来存储毕业设计课题。
(8)Task,用来存储任务书信息。
(9)TitleForm,用来存储题目审批表信息。
(10)Report,用来存储开题报告信息。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表。
5 系统的主要特色
考虑到本单位实际需求和运行情况,平台重点突出两大特色:
师生互选。教务秘书设定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总数,教师提交课题后,学生登录平台,查看相应课题,根据自己擅长或喜欢的方向进行选择。在选题的过程中,每个导师的学生数量有限,达到上限后,学生不能选择该导师,需要从其他导师的课题中重新进行选择课题。教师可以决定是否接受该学生。教师指导人数到达上限后,不再接受学生。
审批功能。教师可以查看到所指导学生的任务书、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等信息,并进行审核。院系领导对教师审核后的文档进行最终审批。
6 结束语
本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基于本校实际开发,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方便管理人员对毕业论文全阶段的监督和控制;使学生选题过程公开化、合理化,解决了以往选题散乱、人工干预多的问题;促进毕业指导老师与学生互动;较好地适应毕业论文管理需要。今后可以在平台上添加答辩管理、论文检索等功能,进一步规范和扩展使用空间。
参考文献:
[1]应颂翔.基于B/S架构的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36-02
一、工科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内容
工科毕业设计属于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实施时间为大四学年第二学期,占整个大学时间的八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测试与考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合的过程,再通过毕业答辩的形式向老师进行汇报,可以认为是大学期间的最重要最全面的一次考试,同时更是一次知识的融合与提高的过程。
工科毕业设计的主题一般以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多个可以自由选择的课题。课题性质一般可分为实践类和科研类两大类,其中,前者所占比例远大于后者。
二、工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明确要求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开始,全国各大高校均已在多个环节上加大了控制力度。然而,仍然有些问题以及新出现的问题值得关注,我们可以从毕业论文与毕业答辩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总结。
1.内容过于陈旧或选题偏离专业。前者是多年来毕业设计内容完全没有变化,找不到任何创新点;后者是为了响应各高校均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新颖性、内容的创新性的要求,指导老师和学生在选题时过多地考虑“创新”,而出现了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偏离本专业这样过犹不及的现象。
2.论文部分存在抄袭现象。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较为容易,学生的论文中有的章节(或图纸)率达到百分之八十。再如英文翻译部分,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借助网络或翻译软件进行作业,经常出现一些啼笑皆非的情况。
3.资料收集与文献综述写作能力欠缺。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企业就职,资料收集与整理都是相当重要的技能。学生对文献综述理解的是否透彻、掌握的是否全面,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其后实验和设计的进展快慢和质量高低。实际上,多数学生使用百度等搜索页面而非专业的科技论文数据库,或者是所搜集的资料多与论文主体内容相去甚远。在文献综述的写作上,也存在着层次不明、归纳不清、语言口语化等问题。
4.论文主体内容(设计计算部分)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1)主体部分工作量不够:页数占论文总页数比例较小,有的只能占到四分之一不到。(2)逻辑混乱:有些计算完了就放置下来,后面没有任何使用的说明。(3)图纸设计混乱: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为例,图纸中管道排列混乱,楼层之间纵向管道对应不上,管径选择上存在明显错误,没有看懂建筑图纸就将设备胡乱放置等问题频出。
5.英文翻译敷衍、水平不高。作为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以考察毕业生专业英语水平与英文文献翻译能力为目标,英文文献的阅读与翻译相当重要,但在毕业答辩中无法体现,也并没有真正纳入到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当中。也正因如此,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总是选择牺牲掉这一部分,很多学生的翻译存在词不达意、语句不通。而这其中,不乏英语很好的学生。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足
这是本科毕业设计质量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着“反正都能毕业”的侥幸心理;再者,在由于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存在着“考研成功者优先”这种惯例,而优秀比例又小于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因此很多没有考研或者因目标较高复试失手的优秀学生认为“反正拿不到优秀,凑合一下就行”。在这两种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中常出现以下情况:(1)常以各种借口缺席指导教师组织的讨论、检查和指导;(2)在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只是敷衍完成工作。
(二)指导教师与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我国专任教师人数增长率低于毕业生的增长率,其结果表现为:2000年每个教师平均指导毕业生2.05人毕业生,而2014年则增长为3.11人。况且事实上远非如此,排除每年都有的因进修、国外访学等无法指导毕业生的部分教师,每个教师实际指导的毕业生数是大于平均数的,有的专业个别指导教师最多甚至能带十多个毕业生。指导毕业设计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而每个指导教师本身都有着并不轻松的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多名毕业生就很难保证质量了。再者,工科的毕业设计需要一定量的实验甚至是实习进行支撑,实验设备、耗材以及实验经费的增加也跟不上毕业生的增加,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三)时间不够
按照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安排,毕业设计的持续时间约为16周。这期间,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查找、数据整理、工程计算、十多张图纸绘制(有些工科专业是大量的实验)、英文翻译、论文撰写等工作。同时,第八学期往往是学生外出找工作的高峰期,或者是学生考研复试的集中期,去除找工作或复试的时间,毕业设计的实际时间就变得非常有限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纷纷表示疲于应付,要想提交一份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无疑太过勉强。
(四)环境影响
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我国每年本科毕业生已经达到三百多万,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就业难”成为每个本科毕业生的心头巨石。在这种情况下,找工作成为毕业生的头等大事,在工作定下来之前,学生们往往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毕业设计;还有不少学生选择从事的职业并非所学专业,这部分同学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再者,考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是由于复试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们同样会把复试放在一切之首,在学生之间流传着“只要复试成功,毕业设计的分数就不会太低”这样一种说法。在这种大环境下,再加上由于就业、研究生复试等原因引起的情绪波动,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提高似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四、提高工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相较于“教”,毕业设计更贴近“考”的过程。毕业设计是对大学期间所学专业课程的综合性测试,考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知识融合的程度以及思维总结等多方面能力。也就是说,决定论文质量的诸多因素均是在大学期间学习或培养的,要想真正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只有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开始抓起、从日常教学开始抓起。
(二)严格指导教师制度,增大实验实习投入
1.设置每个指导教师所负责的毕业生人数上限,最大限度地保证指导质量。
2.采取博士生和优秀高年级研究生分担指导任务方法,并明文确定指导资格。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指导教师紧缺的现象,又可以锻炼博士生与研究生,同时还能给他们的就业增加砝码。唯一需要慎重的就是必须有明确的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人选坚决不能用。
3.学校尽可能地挤出经费用于增大毕业实验和实习的投入,同时向有关部门申请增加教育经费。
(三)严格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做到毕业设计成绩实事求是
1.对于毕业设计,也应增设考勤环节,并计入平时分。
2.对于英文翻译,从思想上要给予足够地重视。建议可以减少对英文文献的字数要求,从提高翻译质量的角度多做要求,将英文文献翻译工作也纳入评分范围。
3.对于考勤出席率过低、论文质量过差的学生,坚决不能毕业;对于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视抄袭量多少处以不同级别的处罚。
4.对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高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5.以毕业设计本身论成绩,不再考虑是否考研成功需额外照顾等因素,以实际行动打消学生的“小算盘”,真正做到毕业设计成绩实事求是。
(四)调整本科期间培养方案,尽可能给毕业设计留出足够时间
部分高校在本科教学中,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蓝本,逐步采取“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最后一年集中进行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有的学校没有毕业实习)。这给我们解决毕业设计时间问题提供了思路:对于专业课比较多的工科专业,可以调整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时间,将一至六学期的课程安排地更为紧凑一些,第七学期少安排课程甚至不再安排课程,以给毕业设计争取更多的时间。当然,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合理地安排毕业设计和考研、复试以及找工作之间的关系。
(五)可以尝试将部分入职培训与毕业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 双师型;师资;进阶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6-0083-03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创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以注重内涵建设和结构优化为主的调整阶段”。
在此背景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仅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体现,更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国家已经建设了多个师资培训基地,实行差异化培训,旨在突出培训学段、培训主题,全面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该突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点、线、面”式进阶培养体系。这里的“点”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企业顶岗实践环节的师资培养,“线”指的是教师个体成长生涯规划,“面”指的是横向带动教师群体性培养。
“双师型”的内涵
目前,对“双师型”的定义还未形成定论,人们对高职“双师型”教师有以下理解:一是认为“双证”即“双师”,以教师是否持有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标准;二是认为“双职称”即“双师”,以教师是否具有两个以上职称(如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作为标准;三是认为“双来源”即“双师”,以整个师资队伍是否具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作为标准;四是认为“双素质”即“双师”,以专业教师是否具有将行业知识吸收内化,并反作用于实践教学的能力作为标准。
无论采取上述的何种表述,笔者认为“双师型”的内涵都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教师个体的“双师型”,二是整个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双”字不应该拘泥于某时间段获得的行业证书或第二职称,而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想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基本教学方法、授课技巧、专业理论知识、企业运营实践经历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师资培养面临的问题
尽管国内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中借鉴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培养经验,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参差不齐,其原因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某些教师在企业实践之前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严重不足,最终使得整个过程流于形式。
2. 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仍缺乏对教师自我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
3. 国家采用“一锤定音”式认定“双师型”教师,未对其动态发展进程进行评估。
4. 对已经认定为“双师型”的教师,在继续发展方面缺乏后续激励和保障。
5. 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来源结构来看,从企业直接调入的“双师型”教师很少,大多数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
信息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点、线、面”式进阶培养
1.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
(1) 进一步完善本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评定制度。信息工程专业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培养目标而定。此专业培养的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接地气”的实用型人才,所以,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及实践经验,而并非一个纯理论的“高人”。故此,本专业应该就专业方面提出具体的认定标准,对教师下企业实践经历的动态过程进行监督,结合教师在校内外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明确评定标准明细,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含金量。
(2)在本专业内建立适当的兼职教师准入门槛,择优聘用教师。由于信息工程专业操作性强,所以吸收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兼职教师本身流动性很大,而且容易受原工作单位和个人思想波动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主动务实,适当放宽学历限制,制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改变目前“唯学历是举”的引进政策。优先考虑拟聘任教师的从业经验,并深入拟聘任教师工作单位,从侧面多方位地了解拟聘任教师的业务水平、思想状态,把有能力、责任心强、热爱教育的人聘任进来。外聘兼职教师是本学院师资队伍的有益扩充,职业院校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调节规律,适当改变课时分配制度并增加人文关怀方面的支持,减少外聘兼职教师的流动性,这对于信息工程相关课程的授课稳定性及授课效果都是大有益处的。
(3)为本专业专职教师建立分层次的激励措施。兼职教师要吸收,专职教师更要稳住,故本专业可结合教师职称的四个梯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建立“双师型”教师三个阶段的激励措施。对已获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第一阶段给予外出培训进修和学历提升优惠待遇;第二阶段,额外享受到职称评聘优先、专业外出考察、专业方向改革权等待遇;第三阶段,额外享受提高课时津贴标准、参与学院管理等优惠待遇,这样可以激发“双师型”教师的活力,引领教师朝着职业化发展方向努力。
2. “点、线、面”式地进阶培养
(1)“双师型”教师的“点”培养,主要是针对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环节而提出的。前文中已经提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从多方面进行,而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环节是最为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该环节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到相关企业进行考察,主动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机构设置,考察拟顶岗实践岗位的业务流程;二是到信息工程岗位参与研讨,邀请企业某些主要岗位负责人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管理办法、业务培训等进行讲解,通过这种岗位研讨构建认知框架;三是走进信息工程操作环节进行顶岗实践,教师在申请企业顶岗前应有明确的顶岗任务,带着任务深入到企业一线岗位中,熟练业务流程,有条件的可以在多岗位之间轮岗,并对岗位工作进行记录;四是着手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开发,教师结合自己所承担的主要课程,完成面向岗位的课程分析和能力分析,借鉴企业入职业务培训的方法经验,针对学生开发基于案例情境的课程。
(2)“双师型”教师的“线”培养,主要是针对教师成长生涯规划而提出的。教师在申请企业实践之前,应预先制定个人成长生涯规划,并建立教师成长记录,备案于人事处。当教师递交企业实践申请时,从学校层面下达“企业实践任务书”,明确要完成的任务。待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带着成果返校,并将实践的过程性资料编写到教师成长记录中。这样,有利于学校按计划培养教师,而教师的成长记录也能量化考核教师的实际工作业绩,做到动态监管,有据可查。
(3)“双师型”教师的“面”培养,主要针对师资队伍整体成长情况而提出。培养一位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实属不易,而要想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能力,除了前文表述的措施之外,还应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以赛促技。企业实践是否有效、教师能力增长多少,都需要一个环境去检验,而赛场正是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提升技能的平台,通过竞赛能锤炼出一批能打硬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对参加竞赛的教师和学生均有优惠政策,为参加国赛、省赛等竞赛获奖后,教师除了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以外,在职称评审享受优先权,而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不仅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还有荣誉和物质奖励,这些优惠政策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是本专业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良好的顶层设计,优越的激励措施,以及“点、线、面”式地进阶培养,能够打造一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队伍,这也是实现本专业在职业院校中可持续发展和教师自身价值实现双赢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周常青.浅论工学结合背景下的双师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1(2):55.
班祥东,谌湘芬.国家示范校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的研究[J].职业时空,2013(5):2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5-0013-04
一、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科技产业的重视与投入,近几年,我国的IT产业,特别是动画与游戏产业呈现爆炸式的发展态势。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动画游戏产业的重视推动了动画游戏产业的高速发展,从而大大增加了社会对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但与此同时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动画游戏产业持续发展之所以遇到瓶颈,主要是因为游戏动画方面的人才缺口较大,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
因此,大力加强促进并规范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的培养,建设示范性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已成为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紧迫任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动漫产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文化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代表性产品有卡通动画、多媒体产品、游戏类产品、服装、玩具等。国外的动漫产业不仅拥有自己的动漫品牌如“米老鼠”、“唐老鸭”等,同时,也借助中国元素创作了许多著名动漫作品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占据着大部分动漫市场,而我国自己的动漫产品却极少(如图1所示)。从动漫的市场份额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和欧洲的动画产品占90%的市场,而中国自己的原创动画作品只有10%。近几年,国家对动漫产业的发展给与了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优秀的原创动漫产品的创意制作,培养动漫人才、建立公共动漫技术服务体系。在国家良好的政策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动画产业链的结构日趋成熟,不仅培育了大量动漫专业人才,而且还创立众多动漫自主品牌。
图1 动漫市场占有率 图2 游戏动画软件人才的构成
辽宁省原创动画片制作实力位居全国三强,就是由于缺乏成熟动画品牌衍生品产业链条,始终制约我省动漫产业的发展。面对动漫产业未来走向,培养高精动漫人才,完善动漫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衍生产品链,将成为我省动漫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现状分析
动漫产业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动漫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动漫人才3年内至少要达到15万人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而目前我国每年动漫专业的毕业生不到5000人,供需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状态。[1]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也开设了动画方向专业,为动漫产业输出了大量人才。但由于学生能力单一,大多属于底层加工型、操作型人才,即动漫产业工人。而中间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和顶端层次的管理型、创新型、策划型人才却凤毛麟角 (如图2所示)。由于人才的稀缺,即便有科技手段,但想要转化为动漫生产,还有很大距离。
(三)动漫产业与动画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为了适应动漫产业的发展,动漫教育应运而生。动漫教育不能脱离动漫产业独自发展,以避免迷失方向。所以说,动漫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动漫产业的发展, 动漫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动漫教育的繁荣。动画与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动漫产业的发展机制相辅相成、互相依托。故按照产业链的构成形式,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供需失衡问题。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目前,东北地区开设动画方向或专业的院校在教育与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方面还不够紧密,人才的结构层次划分不够明确,教学体系不够完整,教材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专业建设积淀不足
目前,东北地区院校动漫专业目标定位不明确,理论与社会实践矛盾很大,不符合社会需求。动漫制作、游戏开发设备落后,没有达到专业水平的基本要求。许多院校都有自己培养模式,但由于专业建设方面可供参考的经验太少,并没有培养出符合动漫市场需要的人才,导致学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
(二)高校技能型教师的培养问题
动漫与游戏开发方向的许多教师,具备的开发经验比较少,所掌握的知识几乎都是从书本学习得来的,虽然理论知识比较夯实,但实践能力比较薄弱。从企业聘请来的教师,开发经验和技能水平过硬,但又缺乏教学经验。既有教学经验又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的缺口较大,使得教学与需求之间不能完美的结合,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课程设置混乱
1.课程设置拼盘化,缺乏科学性
大多数的课程设置具有盲目性,而且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必修课固然是重要,但选修课在拓宽专业口径,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兴趣,突出个人爱好等方面的作用是必修课所不能代替的。
2.课程设置教条化,缺少实践性课程
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强、要求动手能力高的专业,其课程设置应以实践课程为主。但国内专业由于受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缺乏项目制作经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甚至未能达到市场的最低水平要求。
(四)培养模式趋同[2]
有些院校没有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科优势、当地产业的发展形式,盲目效仿一些著名高校的培养模式,不仅抑制具有自身特色的动画与游戏专业的发展,而且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一般,且没有自身的专长和特色,面临就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动漫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其技术的快速更替,使得操作能力薄弱和知识水平欠缺的动漫产业人员难以应对高标准的社会需求。为了改变目前动漫产业从业难的现状,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更新。
四、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结构、选择知识发展方式以及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也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的基础和前提。[3]由于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背景的专业,所以,培养目标需要修正,使其更具体、更实际。
通过整理《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资料汇编》材料,访问国内大学的官方网站,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各高校主要的培养方向有:动画设计开发、动漫制作、游戏设计开发、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影视节目设计制作等。笔者把上述培养目标归为2类,一是艺术设计类,二是软件开发类,并对全国70多所学校按照培养目标进行了统计分析。
图3 在两大培养目标下高校的占有比例
从图3中可以看出以软件开发为培养目标的院校居多。按照计算机教指委“按培养规格分类”的指导性意见与辽宁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进行定位,拟定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立足辽宁省和大连市信息产业发展实际,面向IT产业(动漫产业)探索既掌握专业理论与动画游戏软件核心技术、又能及时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的高素质、重应用、有创新意识的,适合国内和国际动画与游戏软件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意型人才。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的条件。
1.在专业基础方面
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掌握数字图像处理、电脑动画和游戏制作的基本理论;具有基本的艺术赏析和艺术素养水平;具有较好的编程能力;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在专业技能方面
具备数字动画开发、数字视频制作、影视特效制作、虚拟现实技术、游戏程序设计等能力,能够熟练运用高级编程语言和动画游戏产品开发软件。
3.在其他方面
具有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自主创新意识较强。
(二)课程设置
通过深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改革,建设突出专业理论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现代动画与游戏软件的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选择能够体现本专业特色的、其他专业无法代替的课程,规范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把握专业总体发展趋势。以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多技能为导向,培养学生。[4]促进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机制改革,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通过调查研究、阅读文献得出,目前,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动画与游戏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成型,课程设置比较合理,比如山东大学,主要的课程设置有:公共(数学)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人文艺术基础、数字媒体专业基础、游戏开发、动漫技术以及数字内容管理等。[5]陕西安康学院建议课程设置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计算机科学类,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二是网络技术类,如计算机网络、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等;三是媒体设计与著作类,包括网站与网页设计制作工具、动画制作工具、游戏创作工具等。[6]
我们对上述提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为了保障培养目标的达成,完成先进的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和需求对接的课程建设规范。建议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课程设置从4类课程考虑(如图4所示),分别是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动画课程,计算机游戏课程,影视、摄影等课程,培养双基型专业人才。
图4 动画与游戏专业课程设置
(三)培养方式
为加强学科建设,按照强化基础、突出特色的方案,从本科阶段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专业型人才培养。采取了2+2分段培养模式,即前2年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第四学期让学生选择专业指导教师,选择研究方向。第三年在导师的要求下,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拟定论文题目,拓宽专业口径,完成选修课的学习,强化个人的专业方向特色。第四年对口公司专业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
(四)就业渠道
我省动漫产业基地已进驻水晶石、金山、乾元九五、阿凡提、博涛等动漫企业100余家,动漫产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逐年增长。为了拓宽就业渠道,我们以培养目标为前提,课程设置为基础,培养方式为手段,通过与动漫公司的合作,力求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动漫产业需求。
五、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策略
(一)突出特色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省内院校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突出各个院校自身的优势,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突出动画与游戏专业的特色,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采取双通型培养模式
省内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画与游戏软件方向)专业是面向IT企业、教育领域双重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拓展本专业学生面向IT行业、基础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领域就业,立足省内动画与游戏发展的现状,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市场需求对接,使学校的特色得到升华和延续。
2.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画与游戏软件方向)专业面向企业和教育的双重需求出发,进行多渠道的社会合作。校企合作方面,建立校企合作训练基地,实施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即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为学校实训学生,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校校合作方面,建立优秀教学实习基地,开拓资源共享、人才共建的校际合作新形式,实施基础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策略,推进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的发展。
3.培养目标合理定位
根据需求提高培养规格,结合学校类型特点,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但培养规格定位为社会急需的优秀人才,包括培养优秀工程师或培养优秀教师。
4.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分散,不利于专业的发展。为满足教师、学生、企业人士等自主学习的需要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把这些分散的资源围绕人才培养模式集中起来,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画与游戏软件方向)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从而搭建公共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5.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培养和服务机制。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先进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前提,是培养目标得以达成的手段,是培养模式构建的根本。解决理论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教师梯队的培养,平衡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处理好技能型教师在高校职称评聘、成果认定等问题显得格外的重要。
(二)加强实践
省内各院校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要注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足实践需做到如下几方面。
1.从课程体系入手
建立先进的课程体系,形成和需求对接的课程建设规范,并进行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机制改革,形成可操作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以技能为核心,突出动画与游戏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加大实验课的比例为前提,把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达到企业上岗就业的基本要求。
2.从教师培训入手
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完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从师资保障上解决好面向企业需求和面向教育领域的关系,着力解决理论研究型教师与技术应用型教师的工作考核、评定工作。我们可以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学校给予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等各方面的指导,并安排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使教师们了解掌握最新的行业技术与市场行情,最终使实践教学融入到时展的要求中。
3.从实验室建设入手
实验室建设为专业建设创造条件。建立以培养“技能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目标化、模块化、层次化”的立体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实施“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教学与应用项目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最终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实施校企联合战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校累计投入200多万元资金,建立了一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动画与游戏软件方向)专业实训室,包括3D动作捕捉实验室、动画与游戏软件实验室、3D动画实验室、虚拟实验室。同时,配备了相应的高端设备,为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保障。
4.从校企合作入手
拓展校企合作模式,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方面入手。大连作为全国11家软件产业基地以及5家软件出口基地之一,软件开发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对动漫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校根据大连产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校企合作,使得人才培养方向和社会需求相接轨。增强校企合作,有助于推进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从而改善实训室环境进而提升校内实训水平。
(三)立足应用
省内各院校计算机动画与游戏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指向应用,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结构的设置和培养方式的制定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适合于该领域的人才。立足于应用,我们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与应用型人才相契合,不要偏离本质;其次以学生为本,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培养学生的兴趣方向,以其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在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发挥学生好奇心以主动去探究新事物,研究本专业。二要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使学生对各学科的知识达到互通,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达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最后改进评价方式,将原有的“一卷定优劣”的传统评价方式变成综合评价,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将纳入到综合评价中。
六、结束语
按照我校的“教师教育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大学”目标定位,立足辽宁省信息产业发展实际,拟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借助院校的优势,整合资源,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手段,建立合理的培养方式和先进的课程体系,拓宽就业渠道。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实践、立足于应用。
由于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软件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专业目标如何定位、课程体系如何设置、培养方式如何制定等问题,各个院校都在探索中。坚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会在未来发展中逐步完善,人才供需达到平衡,动漫产业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周岚.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改革探讨[J].宿州学院学
报,2010,(10):109-112.
[2] 李望秀,李华新,谭敏生.我国数字媒体专业本科教育现状与分析
[J].现代教育技术,2012,(9):84-88.
[3] 伍顺比,江玲.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课程
设置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8,(1):57-59.
[4] 陈红云.跨学科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机制建构研究[J].湖北
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5-78.
[5] 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