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格言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06 03:31: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教育格言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家庭教育格言

篇(1)

汉语家庭语言交际目前尚缺少历时的动态研究。横向的观察,家庭语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纵向的观察,家庭语言的格局并不是一个定式,个别家庭成员的变动往往会引起家庭语言交际格局的改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本人分别对两个家庭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追踪调查研究。我将两个家庭的语言生活面貌分别按不同时段切割成若干个相对静止的断面,以便对每个断面作静态的观察与分析,再将不同的断面按时间的顺序一个个连接起来以分别显示这两个家庭语言生活历时的变化轨迹。两个家庭所反映的共同轨迹与规律即是本文的结论。

为方便起见,“双言”“双方言”本文一律统称作“双语”;“语言”一词在不同的地方分别指“言语”或“语言”两个概念。所谓的“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实为汉语范畴内的普通话或不同方言,“语种”一词实指不同方言。个人语言习得依排列顺序的先后,标志其熟练程度。调查材料以“时段”标志家庭语言格局变动的每一个阶段。

一 两个家庭语言格局变动的追踪调查

家庭甲(追踪时间:1979年—1999年)

家庭甲先后有5位家庭成员,他们分别是男主人(干部)、女主人(教师)、父亲(商人)、岳母(无职业)、女儿(小学生),在20年的时间里,该家庭语言格局发展变化的情况如下:

第一时段(1979年—1981年)

因为操不同方言的女主人的加入,家庭语言由单语(粤语)变为双语(上海话、粤语)。

男主人自幼生活于广东老家番禺农村,说粤语。小学四年级时,因母亲病故,随在上海工作的父亲读书,在学校习得第二语言上海话和第三语言普通话。起初,父子间的家庭常用语多为粤语,偶尔兼用上海话;数年后,粤语与上海话在父子间任意操用,分不出彼此。有时在同一段对话中,父子俩的语码会经历数次转换,彼此没有自觉的意识。1979年,以上海话为母语的女主人嫁入该家庭,上海话、粤语操用成员的比例为3:2,上海话立即成为这一家庭的第一语言,通行于一家三口,粤语只通行于父子之间。1981年,女儿出生,只会说上海话的岳母加入这一家庭,上海话、粤语操用成员的比例为4:2,强化了上海话在这一家庭双语中的地位。

第二时段(1982年—1986年)

会说粤语的父亲病故,家庭由双语(上海话、粤语)变为单语(上海话)。

1982年底,说粤语的父亲病故,男主人的粤语失去交际对象,于是粤语立即退出家庭双语圈,家庭由双语变为单语,成了上海话的一统天下。数年后,女儿在这一环境中习得上海话。

第三时段(1986年—1991年)

全家移居北京,因为大环境的影响,普通话正式进入该家庭,家庭语言由单语(上海话)变为双语(上海话、普通话)。

1986年下半年,男主人调北京工作,举家北迁,女儿入北京某幼儿园。一年后,女儿习得一口普通话,此后,普通话逐渐进入家庭双语圈。这时家庭双语的第一语言仍是上海话。1991年,岳母去世,上海话在家庭双语圈中的势力减弱。四年的北京生活,作为中学教师的女主人因职业的关系,普通话水平明显提高。又因外部语言大环境的影响,普通话上升为家庭第一语言,上海话下降为家庭第二语言。

第四时段(1992年—1999年)

全家移居广州,数年后,粤语在该家庭复活,家庭由双语(上海话、普通话)变为三语(上海话、普通话、粤语)。

1992年,女主人以中学特级教师的身份调入广州某中学任教,一年后,举家迁入广州,女儿入母亲任教的中学读书。三年后,女儿在学校习得一口广州话,从此,粤语在该家庭双语圈中复活。这时家庭双语地位的排列是:一、上海话,二、普通话,三、粤语。因失去普通话的外部大环境,普通话降为上海话之次。粤语只通行于父女之间。在此后数年的广州生活里,家庭成员没有变动,外部语言环境没有变动,家庭语言格局亦保持相对的稳定。

家庭甲语言格局变动小结:

20余年中,该家庭随家庭成员、外部语言大环境的变动,语言格局先后发生了四次变化,大体情况是:

附图

家庭乙(追踪时间:1978年—1998年)

家庭乙先后拥有5位家庭成员,他们是男主人(教师)、女主人(干部)、母亲(无职业)、岳母(无职业)、孩子(小学生)。20年中,该家庭语言格局发展变化的情况如下:

第一时段(1978年以前)

该家庭起初由农村迁入城市,数年中一直使用江淮官话(单语)(以下简称“官话”)。

早期,这个家庭的前辈世居于封闭的江淮农村,数十年中,一个大家庭变为几个小家庭,人口发生数次变动,但语言始终如一,沿用江淮官话。60年代后期,男主人与母亲迁入江南某城市。尽管外界语言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母亲不会说其他方言,十余年间,家庭内只通行江淮官话。母亲在情感上仍对其他方言持排斥态度。

第二时段(1978年—1979年)

因女主人的加入,家庭打破单语(官话)格局,变为双语(普通话、官话)。一年后母亲回乡下,家庭恢复为单语,但却由普通话代替了官话。

1978年,女主人嫁入该家庭,她不会江淮官话,只能说上海话和普通话,故将普通话引入家庭双语交际圈。男主人与母亲交际仍用江淮官话。女主人与母亲交际分别用普通话和江淮官话。因交际需要,婆媳间逐渐能听识一些对方的语言。三人在一起交际时,男女主人用普通话,母亲用江淮官话,偶有不懂的词语,男主人作翻译。这一阶段,除女主人之外,无人会说上海话,故上海话并未进人家庭交际圈;母亲在语言情感上有所改变,从对普通话的排斥转为逐渐认同。1979年,母亲回老家,江淮官话立即退出家庭交际圈,只通行普通话。

第三时段(1979年—1984年)

操上海话的岳母加入,家庭立即由单语(普通话)变为双语(上海话、普通话)。

1979年孩子出生,只会上海话的岳母来到该家庭,随即将上海话引入家庭交际圈。母女间交际完全用上海话。岳母对男主人交际亦纯用上海话,起初男主人很不习惯,因交际需要,迫使男主人学听上海话。一家人在一起交际时,普通话、上海话交叉使用,各说各的,偶有不懂的词语,女主人作翻译。此后,男主人逐渐能听一些上海话,岳母亦能听一些普通话。这时,上海话在该家庭双语圈中占绝对优势,5岁的孩子在这一语言环境中习得上海话与普通话。

第四时段(1985年—1986年)

岳母离开该家庭,家庭语言立即由双语(上海话、普通话)恢复为单语(普通话)。

1985年,岳母离开该家庭,上海话立即退出家庭交际圈,家庭常用语恢复为普通话。

第五时段(1987年—1990年)

操不同方言的母亲、岳母同时进入该家庭,家庭语言马上由单语(普通话)变成三语(普通话、官话、上海话)。后随着岳母的去世,上海话再度退出该家庭。

1987年,母亲、岳母先后来到该家庭,江淮官话、上海话分别复活于该家庭双语圈。母亲仍是一口江淮官话,岳母仍是一口上海话,两位老人在一起单独交际时有一定困难,各说各的,只能彼此边说边听边猜,语言误会是常有的事。1988年年底岳母去世,上海话第二次退出家庭双语交际圈。

第六时段(1991年—1994年)

因男主人外出,家庭双语除普通话外、官话由双向使用改为单向使用。

官话先前在男主人与母亲间双向使用,1989年,男主人赴广州进修,母亲的江淮官话失去双向交际对象,孩子与女主人均说普通话,母亲仍说江淮官话,彼此只能单向使用(各说各的)。因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对对方语言的辨识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交际基本无碍。

第七时段(1994年—1998年)

家庭人口稳定,家庭双语相对稳定(普通话、间或使用的上海话)。

1994年年底,男主人迁调广东珠江三角洲某市工作,次年,女主人与孩子迁入该市,母亲回老家,江淮官话退出家庭交际圈。此后,孩子习得粤语,男主人亦稍稍学得一些粤语,但粤语却并未进入家庭双语圈。家庭成员稳定,语言格局相对稳定。

家庭乙语言格局变动小结:

20多年中,该家庭的语言格局先后经历了七次变动:

附图

二 促使家庭语言格局变动的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引起家庭语言格局变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家庭内部原因 家庭内部原因主要是家庭人员的变动,尤其操不同语言的家庭成员的更替是引起家庭双语格局变动的直接原因。如家庭甲之一时段、家庭乙之二时段,均因操另一母语的女主人的嫁入而立即引起家庭语言格局的变化。又如家庭乙之四、五时段,操上海话的岳母先后两度离开该家庭,上海话亦随之两度退出家庭交际圈,几乎是立竿见影。这一道理不难理解,从平面的角度观察,特定时段内的家庭语言交际圈是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体,家庭的每一个言语成员均是这一结构体中密不可分的组合部件,他(她)要与这一交际圈中的每一个成员建立相对固定的言语交际关系,家庭成员之间构成了一个平面的言语交际网络。在双语或多语家庭中,这一相对固定的网络(即“语言格局”)一旦形成,整个家庭的语言生活就要按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运转。变动这一“结构体”中的某些成员就往往要牵动整个“结构体”,如果影响到这“结构体”的组合,自然要引起家庭交际“网络”的重组。这一规律在两个家庭语言格局的数次变动中都得到了有力的证明。

(二)家庭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指家庭外部的语言大环境,这是引起家庭语言格局变动的副导因素,外部原因能否引起家庭语言格局的变动要看两个方面:一、家庭内部有无产生变动的内应机制,简单地说就是有无变动的条件。如果家庭内部不存在变动的内应机制,外部原因就无法起作用。如家庭乙之一时段:母子两人组成的家庭已由农村迁到城市,外部语言大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没有文化的母亲只懂江淮官话,且江淮官话完全能满足家庭内母子间的交际需要,故外部因素在这一时段里就无法对该家庭的语言格局产生影响。与此相反的是家庭甲之三时段,在原先的家庭双语圈中就并用上海话与普通话,不过上海话为第一语言,普通话为第二语言。迁居北京后,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所有家庭成员应用普通话的机率大大增加,又因女主人教师的职业的需要,她的普通话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女儿亦习得一口普通话。外部的整个大语言环境对家庭语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普通话上升为该家庭第一语言,上海话退守为第二语言。两种语言原先就在这一家庭中并用,这是此一时段中外部原因能够发生作用的“内应机制”。二、外部因素影响力的大小也是外部原因能否引起家庭语言格局变动的条件。在“内应机制”具备的前提下,如果外部的副导因素的影响力小,也不能引起家庭语言格局的变动。如家庭乙之七时段:一家人虽都生活在粤语区的大环境中,男主人与孩子均有一定的粤语习得,但是居住环境与工作环境均在大学校园,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之间通行各种风格的普通话,小环境中粤语的直接影响力也就相对弱得多,所以,粤语至今未进入该家庭的双语圈。在相同的内应条件下,家庭甲之三时段的情况恰恰相反,在北京,普通话不但通过家庭成员的职业、学业对该家庭产生影响,居住区的语言环境、市面语言环境无处不对该家庭产生影响,引起该家庭语言格局的变动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三 几点启示

两个家庭语言交际调查的事实给我们三点启示:一、历时的观察,家庭语言格局往往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促成家庭语言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操不同语言的家庭成员的变动,其副导因素是外部语言大环境的影响。二、家庭双语一般都发生在语言观念不保守或不太保守、家庭成员具备相应的双语能力的家庭中,一般以城市家庭为多。上例两个家庭由单语发展到双语均是由农村迁入城市后发生的变化。三、家庭也是一个语言的小社会,所以双语行为绝不是个人行为,个人的双语习得若不能进入社会双语圈,只能属于个人的双语能力而不会产生双语现象。如家庭甲,男主人具备娴熟的粤语与上海话两种语言习得,在二时段中,操粤语的父亲去世,男主人亦在家庭内失去了粤语交际圈。

[收稿日期]2002-03-23

【参考文献】

[1] 陈章太.四代同堂的语言生活[J].语文建设,1990,(3).

篇(2)

我担任班主任多年,班里也有一些来自单身家庭的学生,我对他们进行过分析、教育和研究,以下是我对一个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案研究。

一、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

郑××,男,15岁,初中三年级。

2.家庭背景

父亲在郑××小学时因车祸去世,母亲是个体经营者,为生计而奔波,无暇对孩子有过较好的引导和教育,该生从小就很任性和固执。

3.存在问题

(1)作为该生的班主任,我和任课教师观察到的情况

该生在12岁时,进入初中一年级学习,性格孤僻倔强,不爱说话,对人冷漠,常冲同学大喊大叫。

(2)该生母亲反映的情况

在家沉默寡言,不说话,有事总闷在心里,经常出去玩游戏机。

(3)和该生个别谈话时发现的情况

学习方面: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专心,作业不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

思想方面:思维怪异,自卑又自尊,倔强,贪玩游戏机。

二、问题成因分析

1.主观原因

该生思维灵活,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态度不认真,导致学习成绩差。

2.客观原因

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不思学习,贪玩游戏机。由于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受到教师、母亲的批评训斥,导致该生产生了厌学和自卑的心理。学校和家庭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该生对教师产生了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理都产生了抵触情结,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到了该生的学习。

三、赏识教育策略和过程

1.尊重人格,保护自尊心

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心灵过早地体验到不幸的滋味,心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心理存在一定的障碍。就拿郑××来说吧,父亲过早去世,母亲为生计而忙碌,没有时间关心爱护他,缺乏家庭的温暖。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既自卑又很自尊。

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用爱心去攻破他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和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尊重,时常当众表扬他的进步,从而逐渐恢复了他的自尊和自信,消除了自卑和抵触情绪,愿意接受教育,进而引导他对自我价值的分析,让他自己去尝试和感受学习进步带来的成就感,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2.多方协调,讲究系统性

为了更好地和该生沟通,我采取了勤家访、多联系的方法。在家访过程中,多向学生母亲讲孩子的点滴进步和长处,多与他母亲沟通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她明确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要她多为孩子想想,多关心他爱护他,积极配合学校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讲究系统性是信任与赏识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方面。根据该生的问题成因分析,我认为,要让他实现转变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要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并追踪考查,反复抓,抓反复,加强日常生活、学习监督,促使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研究的结果

通过近三年的具体工作,该生现已端正了态度,各方面都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1.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

该生变得活泼开朗,能主动和教师沟通,与同学相处得很融洽。

2.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

由入校时在班上排名中下游提高到中上水平,最后跃居前列。

3.有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积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努力拼搏,表现出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

五、得到的启发

通过对这一个案的信任与赏识教育分析,我得到以下几点启发:

1.因材施教,并付出爱和耐心

单亲家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要转化一个问题学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因材施教,还要付出很大的爱心和耐心。

2.了解学生,尊重其差异性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密切配合,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从而激发其进步的主动性。

篇(3)

男孩爱哭的背后

男孩小葛,汉族,出生于1995年11月17日。四岁时,小葛的母亲因病去世,奶奶一直照顾着他。到了三年级,由于奶奶年纪大了体弱多病,他只有双休日住在奶奶家,其余时间和父亲住。父亲每天给小葛十元钱,让他叫“外卖”,自己解决晚饭。而他的父亲总是八九点才回家,孤独的小葛回到家盘算好自己的晚饭如何解决后,无所事事,要完成的家庭作业早已抛在脑后。现在读五年级的他已经养成不做回家作业的坏习惯。到了学校,小葛的课桌抽屉里塞得满满得,里面是各种杂物“聚会”的好地方,因此,流动红旗总和他们班失之交臂;他喜欢集体生活,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渴望老师的认可;但因为要补家庭作业,便恼羞成怒,哭声震天;他的哭声是全校“闻名”,有一次,监考老师没收了他的乒乓球,小葛哭闹之下摔坏了课桌。最后只有联系了他的父亲才平复了他的心情。

小葛爱哭的背后,是一颗年幼丧母创伤的心,是一个渴望指引的迷路小孩。于是,我决定多花一点时间来爱护关心这个孩子。在他上五年级的第一学期里,我采用:放学留下完成作业再让小葛回家的方法。当我许下承诺时,我也有些后悔,我能坚持每天都陪他吗?转念一想:如果我利用剥夺他上考核学科的时间,来要求他补做作业,自己又能准时下班。那和他的父亲用十元钱填补父亲的责任,又有什么区别?在那四个月的日子里,我对小葛有了充分的了解,在我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

二一年十月八日 多云 十元的晚餐

今天,小葛很快地完成了家庭作业,我和他痛痛快快地聊了一番。我问他:“小葛,你用十元钱怎么安排你的晚饭的?”他兴奋地回答:“我会适当的存一些,比如周一、周四吃方便面,那就用不了十元,多下来的钱存起来。周三、周四可以吃两顿好的,比如叫“两荤三素”的外卖,这就需要用足十元了。”没想到十岁的男孩就有那么强的理财头脑了。我的感觉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是酸是甜,是悲是喜,无语言表。

我的身体毕竟不是“铁打”的,由于长期的疲劳,二一一年初,我无力再实现诺言――每天放学陪伴小葛完成家庭作业。让我伤心的是,小葛并没有被我感化,他又开始回家不做作业。整日游手好闲,有时还欺负弱小的同学。我陷入了迷茫,这时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给我了启示,其中“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男孩爱哭的背后有个怎样的父亲呢?

唯我独尊的父亲

当小葛三年级不完成家庭作业时,班主任就和他父亲谈过,小葛好了一阶段又故伎重施,就这样反复谈了好几次,最后老师都不好意思再找他的父亲。就此说明小葛的父亲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从以下这段日记里你就能看出小葛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阴天十元的生日

昨天,小葛有些反常,一放学就拿来了已完成的作业。我很诧异地问:“哎呀!难道我们的小葛同学终于被骆老师感动了,让我早点回家。”他的回答让我的心凉了半截,“今天爸爸答应我去吃自助餐,庆祝我十岁生日,所以要早点完成作业。” 他注意到我失望的表情,接着又说:“老师,那你可以早点回家休息了。”听他这么一说我也释怀了,看着小葛的高兴劲头,我说:“看来你今晚的十元钱可以全部存起来了!老师借你手机,打个电话给你爸爸,问他加不加班。”小葛打通了电话,他的表情由晴转阴,沮丧地说:“爸爸说今天有事,明天再去。”看着伤感的小葛,我开解道:“看来你爸爸的确很忙,那老师给你过生日怎样?”他的眼神中闪现出一丝快乐。我用了十元钱买了一块蛋糕和数字是10的蜡烛,可惜没有打火机,蜡烛也没点燃。就这样我用了十元钱给小葛过了十岁生日。

今天,小葛一边做着回家作业,一边玩着一个打火机。我好奇地问:“这个打火机用来干什么?”“点我的生日蜡烛的,可惜用不着了。早上爸爸说今天也去不成自助餐厅,到下星期再说。”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我的鼻子酸酸的,心想:我一定要和小葛的父亲谈一谈。

据我了解,这位父亲是运动员出身,现退役在银行工作,时常应酬客户。当妻子去世,父亲拜托自己的母亲照顾小葛,此后很少关心儿子。有时小葛的父亲还和自己的母亲发生矛盾。他认为:自己早年丧妻很悲惨,全家人应该同情、照顾他们父子。他的“唯我独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葛。

阳光灿烂的日子

针对小葛父亲的家庭教育问题,我尝试了一些方法:

其一:用无私的“师爱”唤起缺失“父爱”。

笔者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小葛完成家庭作业,还给他讲智力小故事,讨论动物世界。小葛智商很高,而且爱好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我和小葛父亲沟通有了良好的开端,我在日记里这样写到: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晴 十元的价值

前不久,我和小葛的父亲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我得知:小葛的父亲已经有了再婚的对象,但女方不愿接受小葛。处于无奈的父亲冷落了小葛,他更关心未来的妻子。同时,他也非常感激我对小葛的关心。就此感谢的话题,我说:“老师的爱永远替代不了父母的爱。小葛非常需要您的关心,这个“关心”并不是让他吃饱、穿暖就足够了,需要您和他心灵的沟通。如果您能早点回家;能多问问他在学校的表现;能谈谈他喜欢的动物世界……”我有些激动,“父亲一句关爱的话语胜过无数个10元的价值!”

今天,小葛又早早地交了回家作业。手里拿了几本旧的《科普画王》,兴高采烈地说:“骆老师,今天我爸爸要考我对动物的了解有多少?我得早点回家!” 我看着封面有些破旧,有意地问:“这书买了很久吧?”他满脸得意地回答:“是一年级的时候买的,爸爸说我喜欢动物,就拿出这些《科普画王》,让我再阅读一次,今天回家考考我。”看来小葛的父亲终于被我唤醒,他在试图多花些时间关心他的儿子。

其二:潜移默化地指导父亲如何教育孩子。

小葛的父亲在教育孩子上,根深蒂固的认为:只要他将来不要成为一个坏人,也不需要成为一个好人,一切任其自由发展。那我要改变他的家庭教育观,只有自己的所作所为去影响他了。笔者从“如何帮助小葛克服“懒惰”的毛病?”入手,其中开展了“一起准备晚餐”、“做家务发计时工资”的尝试。

二一年二月五日晴给老师打工

篇(4)

们不得不承认,职业学校学生"难教"。"问题学生"正在成为一个阻碍教育发展的新名词。为更好的找到矫

正问题学生的对策,我们通过对"问题学生"形成的家庭原因的分析,为家庭教育科学化提供帮助;为学校

教育提供参考,避免因不明家庭状况而错误施教的行为产生;通过研究,指导教育实践,让"问题学生"融

入正常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克服青春期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客

观地评价自己,能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最终成为学业有

进步,人格发展健全的人。

【关键词】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由于整个社会潜意识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次等教育,而职业学校本来就只招收到一些思想品行、文

化不是很优秀的学生,所以教育与管理的压力很大。站在社会和谐的角度,职业教育无论文化、知识、技

能还是个性培养、良好习惯养成,比普通高中肩负的责任更重,付出的艰辛更多。而社会、家庭、甚至教

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却往往更深!所以我校生源质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入学的学生已不仅仅是

学习落后的,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无所谓地在学校混

日子。而有的学生则曾经是初中时代的"捣蛋王",甚至被老师视为"害群之马",他们可以说是一群又一群

的"问题学生"。本文所说的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不认真学习且日常行为表现差,甚至已出现焦虑、冷漠、自

卑、对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学生。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根源很多,很多父母严重疏忽了对子女教育,

给孩子"问题"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从而加大了教育的难度。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的

力度,究寻"问题学生"形成的原因,从而提出矫正学生问题的对策。

二、"问题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根源分析

学生之所以会变成"问题学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也就是说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孩子变成"问题学生"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类型

1、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纪

律、劳动等教育。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导致孩子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

2、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孩子在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

的温情,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母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

因此,放学后就直奔"更精彩的世界",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厅,常常深夜都不愿归家。这种类型

的孩子容易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或者明知是错误的也不听而常犯,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容易

被坏人拉下水。

3、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子女,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

,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也有的家长将其子女交由父母管束,可是爷爷奶奶不是宠爱有加,便是有心

无力。这更助长了孩子的骄纵心理,他们变得越来越野。

4、有的家庭成员对教育下一代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协调意见。往往出现"爸爸动手打孩子,妈妈忙着护孩子

,奶奶出来拉孩子"的局面。家庭成员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彼此埋怨、指责、争吵,弄得孩子无所适从,分不

清是非曲直,更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从而养成了说谎、见风使舵、投机取巧等不良品质。

5、还有一些家长从来不去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

成绩直线下降,甚至个别的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6、单亲家庭的孩子相对来说更容易成为"问题学生",一是单亲家庭的家长们承受的压力要比双亲家庭的家

长大得多。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

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这一类学生大

多烦躁、逆反。二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感到自卑,抬不起头,少言寡语,胆小怕事,不愿意和同学交

往或干脆不与人交谈,性情孤僻。

三、采取的措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帮助和引导"问题学生"成了中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在教育

实践中我认为:

1、要辨证地看待"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具有相对性,不管怎么样的人,都有先进和后进之分,只是标准高低不同而已。就一个学生

而言,总是有弱点的,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也有不好的地方。问题学生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空而说的。

唯物辨证法的原理告诉我们,好差是相对的,好差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着时转地移,可以

相互转化,尤其对于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各方面情况变化很大,一个人都

是在不断克服缺点,有不断产生新的起点中逐步成长起来的。"问题学生"具有两面性。"问题学生"有短处

也有长处,且通常有奇短也有奇长,一些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精英,在求学时也有被老师看成为"问题

学生"的,爱迪生仅上过三个月小学,因被老师看作"不是读书的材料"而被逼退了学。有的在某些方面有专

长,但因专心于事而对其他许多事情近乎于无知。不少在校时的顽皮生,走向社会后对教师特别亲热与尊

敬,不少在校时学习上的后进生,以后因其有一技之长而成为某行业上的佼佼者。只要我们端正教育思想

,树立新的人才观,全面评价每一个学生,就会发现,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并不一定都是真正意义上

的"问题学生"。

2、相信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教育者的付出是神圣的。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可教育性,每

一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那么,坚持不懈的探索,也必然能找到适合各类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面

对"问题学生"亦不例外。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再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教师,教师首

先应该主动去适应学生。学会赏识,悦纳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让学生以点滴的进步为起点,让学生

在激励中不断进步。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对待"问题学生",以真诚的爱呼唤他们"沉睡的心",引

导他们走出"问题"的困扰。

3、违"自然"而行,让教师去悦纳"问题学生"。

中职学校中的"问题学生",因为世俗的种种偏见,很少被同学、老师及家长正确对待过,内心的压抑、自

卑,以种种不良形式表现出来,是不是他们就一无是处,不可救药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以全面发展

的眼光看,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问题在于教师的眼睛是否是雪亮的,教师的心是否是公正善良的。作

为教师,我们唯一的选择是真心接纳每一个"问题学生",视他们为迟开的花朵,给予厚爱,给予更精心的

哺育。教师要学会赏识和悦纳"问题学生"这是爱的起步,也将是转化"问题学生"的起步。

4、反"传统"而为,让教师主动去适应"问题学生"。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往往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教师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教学风格等等。这种教育方法导

致师生矛盾的激化,教师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主动权。为此,让教师主动去适应学生,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规律的必然;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要求;也是正确引导学生的前提。首先,通过各个渠道有心

地去了解学生。接下来才能分析病情、对症下药,然后才能采取双方都能接受的最合理的方式一起来解决

问题。这样的教育过程才会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我校08计算机专业有一男生,对学习有厌学情绪,整天沉

迷于网络,班主任老师教育,屡教不改,打电话叫他父亲到校,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有一天,

我主动找他谈话,开始,他理都不理,不做声。后来通过聊天,他说出他五岁时,母亲得病去世,兄妹两

人全靠父亲一人辛苦劳动,他这样做,深感愧疚,对不起年迈而多病的父亲,并决心以后再也不去上网,

认真学习技能。反"传统"而为,让教师去适应"问题学生",会是一种创新,会是一种远见。同时,只有适

应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只有主动去适应学生才能牢牢把握住转化"问题学生"的主动权。

5、循"规律"而做,让"问题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

我校09级会计专业一位男生开学时经常与其他班的男生在一起,并结成"几弟兄",学校反复研究,准备给

予其劝退的处分。有一次,他突然生病,我和班主任老师亲自陪他到医院打吊针,一直到深夜12点,并垫

付了医药费,他深深地被老师这一行动所感动。此事以后,他没有打架、旷课的现象,并主动参加学校组

织的技能竞赛,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师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只有能被学生理解并接受的,才能让

学生真切体会到。师爱应该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信任,具体而言可以是犯错后的宽容和引导,伤痛时的

抚慰和照料,进步后的肯定和鼓励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爱,学生才能在无形中接受更好的教育,教师也能

更好的去爱学生。让"问题学生"体会到爱,我们的学生会更有希望,这也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关键点。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学校、家长和老师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妄想一剂灵丹妙药就立即见效或是永远根除

毛病,教育往往是需要时间的,同时是有反复的,这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不是简单的几个量化指标就

篇(5)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7/08-0080-04

在以往的研究中,流动人群大多以“农民工”“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为代名词。流动儿童也被定义为“弱势儿童”“边缘儿童”等。事实上。在流动儿童大军中,有一类儿童虽然户口不在本地,但与本地儿童的生活、教育、发展等差异不大。他们的父母往往受过较好的教育,有某方面的专长。受城市发展和城市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这类人群是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的而流入的人口,属于流动人群中的优势群体。与生存压力较大的流动家庭相比,这些优势家庭拥有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更好的社会地位。那么,这些优势家庭的流动儿童享有怎样的教育支持系统?支持程度如何?本研究尝试对优势家庭流动儿童进行个案研究。以深入了解这类流动儿童所获得的教育支持。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抽取具有较高信息密度和强度的个案,旨在探讨该个案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活动,以了解个案的独特性及复杂性。根据对优势家庭流动儿童概念的界定,通过幼儿园教师的推荐,我们找到了浩浩。浩浩,男,5岁,户籍是江苏省南京市。浩浩的爸爸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医生。浩浩的妈妈大专毕业,与浩浩的爸爸在同一所医院工作,是药剂师。浩浩家是2007年来到Y市的。目前家庭人均月收入为2500元。

研究者运用质化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形成解释性理解”。研究者――“我”从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持续对浩浩进行参与式观察,对浩浩及其家人等进行了12次正式或非正式的访谈,获得了翔实的资料。研究后期,“我”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编码及分析。

二、个案呈现

1 浩浩其人与其家

一个可爱白净的小男孩拿了本图画书,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翻看着,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浩浩。浩浩家在Y市C镇的一个小区内,小区离浩浩爸爸妈妈工作的医院较近。这个小区是在2005年建成的,比较新,基础配套设施比较完善。

浩浩家住在小区一幢楼的6楼,还有个小阁楼。楼下浩浩爸爸妈妈的卧室内靠窗的桌椅是专门给浩浩做作业用的。收拾整洁的桌子上放着一叠图画书,还有水彩笔、蜡笔、纸等材料,桌子一角放着一台学习机。浩浩给我演示了学习机的使用。

客厅较大,客厅左边是餐桌,右边靠墙是沙发。沙发正对面的墙上嵌着液晶电视机。电视机下方的茶几上放着影碟机和许多碟片,主要是浩浩爱看的动画片。通往阁楼的楼梯下方为浩浩特别开辟了一块活动区,堆满了玩具。楼梯的中央拐角处放置了一架雅马哈牌电子琴,不过浩浩只会随性乱弹一气。

楼上浩浩房间的壁橱里有三排赛车模型。听浩浩妈妈说,这些都是浩浩爸爸买给浩浩的。“他爸爸觉得平时陪浩浩的时间太少,于是每次节日的时候都会抽时间陪浩浩,带他去游乐场玩,给他买模型。这些模型都是浩浩的宝贝。”

2 上幼儿园与兴趣班

小区内有配套幼儿园,但是浩浩爸爸为其选择了一所离家较远的省示范性五星级幼儿园。该幼儿园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师资队伍精良。幼儿园主要招收本地儿童,很少接收流动儿童。浩浩爸爸通过熟人的引荐帮助,才使浩浩得以在该园就学。

我:为什么小区内有幼儿园,你们还送他去别的幼儿园?何况这所幼儿园那么远!

浩浩妈妈:当时从老家来的时候,小区的幼儿园才办起来没多久。我和他爸爸商量,认为应该给浩浩找个好一点儿的幼儿园。我们托人找关系,才进了这所最好的幼儿园。虽然接送不方便,但是还是浩浩读书重要。

浩浩家所在的小区位于当地比较不错的一个社区,社区里有许多社会力量开办的培训班、兴趣班。

浩浩妈妈:现在这种班真是多,有专门为小一点儿的孩子办的托管班,有为浩浩这种年龄的孩子办的兴趣班,还有为初高中孩子办的家教班。不过这些班都是收费的,有些价格还很高。

浩浩妈妈觉得浩浩还小,本不想给浩浩外加压力,但是因为她觉得浩浩比较内向,不擅言语和交往,何况浩浩班里的林老师也建议她多为浩浩提供表达和沟通的机会,所以她给浩浩报了一个“七色花艺能班”,主要学习主持和表演。

浩浩妈妈:这个班的收费挺贵的,每次课要70元。浩浩上了将近半年了。一开始,“艺能班”的杜老师经常说浩浩上课不太配合。爱做自己的事情。后来我有空就陪他去上课,每次回来后我都要求他再表演刚学的内容。杜老师也挺负责的,每节课都点名要浩浩表演。慢慢地,杜老师说浩浩虽然仍不主动,但是叫到他的话他也能主持和表演了,而且有几次还主持得挺好。我们主要是希望浩浩胆子能够再大一点儿。

3 “我的好妈妈”

浩浩爸爸工作比较繁忙,经常要加班,在家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教养浩浩的主要责任是由浩浩妈妈来承担的。浩浩对妈妈的依恋程度很高,喜欢做妈妈的“小尾巴”,妈妈做饭、洗衣、打扫卫生时,浩浩都会跟在妈妈身后,跑进跑出。

周末的一个上午,浩浩不用去上兴趣班,浩浩妈妈也在家休息。浩浩请妈妈坐在自己对面的小椅子上,当他的病人。浩浩说:“我要打针了啊!”浩浩妈妈假装很害怕地说:“医生,你打针要轻一点儿哦!”浩浩点点头。浩浩妈妈又说:“医生,你得安慰下病人,让病人别害怕呀!”浩浩给妈妈揉揉手,轻轻地说:“你别怕疼,你要勇敢点儿!等一下我奖励你一枚贴纸。”浩浩妈妈笑了,配合浩浩“打针”。打完针后浩浩还用棉签在针眼处擦擦,然后贴上贴纸。浩浩妈妈说:“谢谢医生!我现在好多了!”

4 “我不想理你”

虽然浩浩在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就学,但是由于他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一直无法较好地融入班集体。

林老师:浩浩已经有进步了,但还是无法很好地融入到班集体。这倒不是因为他的表现不好或者能力不足。相反,浩浩是个发展比较均衡的小朋友,比较能干。他的被忽视主要缘于他的拒绝,他拒绝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或者说他几乎不主动与他人沟通交往。即使在需要帮助时,他也是犹犹豫豫的,迟迟不肯开口求助。别的小朋友想与浩浩交往时,他往往无法给予恰当的回应。

浩浩妈妈对浩浩的内向很自责。

浩浩妈妈:主要是以前我们陪浩浩的时间太少了。我妈妈帮我们照看浩浩。她只能照顾浩浩的吃穿,别的就顾不上了。我妈妈是个内向的人,浩

浩跟着她,话也很少。浩浩小的时候,我们只是觉得浩浩不太主动和我们说话,和他说话时,他的话也很少,不过我们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浩浩上幼儿园了。读中班的时候,林老师跟我说浩浩有点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我难过得都哭了。不过林老师很好,一直指导我们,帮助我们。现在浩浩好多了。至少在家里时,他已经会主动和我们交往了。慢慢来吧,会好的!

5 “我想当医生”

虽然浩浩爸爸工作繁忙,陪伴浩浩的时间很少,但是他的职业对浩浩的影响很大。

浩浩妈妈:浩浩很喜欢扮演医生,虽然他对医生工作了解不多,不知道打针其实是护士的工作,但是他总是玩得很投入。浩浩有时会去医院玩,看看他爸爸的工作,多少受到了他爸爸的影响。

我:浩浩,你是不是长大后也想做医生呢?

浩浩:(点点头)嗯!

我:为什么想做医生呢?

浩浩:(摇摇头)不知道!

我:是不是想长大后能像爸爸一样呢?

浩浩:嗯!爸爸说医生能救人!

三、讨论

1 浩浩的家庭支持系统

(1)较好的教育物质支持

浩浩家属于流动群体中的优势群体,拥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浩浩除了拥有基本的学习条件外,还拥有学习机、电脑、电子琴等辅助工具。浩浩爸爸妈妈还送浩浩上兴趣班。陆学艺指出,“在当代中国社会,每个社会成员从事的职业和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三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决定了这个成员属于哪个阶层,决定了他在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浩浩享有的教育物质资源远远超过那些生存压力较大的弱势家庭的流动儿童。

(2)文化资本的传承优势

浩浩家对浩浩的教育很重视,为其选择了有较高教育质量的幼儿园。虽然很多流动儿童的家长认为“要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让他读好书”,但是大部分流动儿童的家长或因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或因教育观念错误,很少有人能正确认识早期教育的内涵和价值。文化资本的传承并不是单纯通过经济收入来影响儿童的,而是间接传承的。父母的职业、学历、文化水平、教育指导方式等均是文化资本传承的重要因素。浩浩的父母依靠自身努力,凭借所受的良好教育,获得了较高的素质和就业起点,改善了生活条件,也使浩浩获得了文化资本的传承优势。

从浩浩的个案来看,在流入Y市之前,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浩浩一直由外婆负责照料。虽然后来由妈妈照料了,但祖辈曾经的教养对浩浩的性格、情绪、脾气等已产生很大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辈的缺位以及祖辈的重养轻教是许多流动儿童家庭的共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发展。浩浩的内向胆小、社交能力弱或多或少反映了家庭教育中父辈缺位的消极后果。

2 浩浩的幼儿园支持系统

父母为了让浩浩得到较好的发展,为其选择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幼儿园是浩浩获得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场所。

浩浩社交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幼儿园表现出来了。经过家长和教师一段时间的指导。他有所进步,但是人际交往能力依然较弱。大量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不良易导致儿童的社会适应障碍,进而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消极的人际交往会影响浩浩的社会适应和社会性发展,削弱其教育支持系统的正向支持效果。

3 浩浩的社会支持系统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现象就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一问题,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厌学现象的概念界定

就厌学的概念而言,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许多专家学者以心理学为视角定义了厌学。他们认为,厌学就是学生对待学习的一种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反应模式,其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厌恶反感学习,甚至感觉学习痛苦,导致他们经常逃课或者旷课,有时甚至辍学。无形当中这种厌学现象已经影响了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教育界,部分学者认为厌学(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主导需求发生转移。对学校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对与学习相关的行为持冷漠和放纵的态度,且通过不良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显然教育界的学者对厌学的定义依旧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界定。

根据学生厌学范围的大小,可将厌学分为整体厌学和局部厌学。整体厌学是指丧失了多数学科的学习欲望,讨厌学习生活,不愿踏进校门。这种厌学较为严重,很有可能会发现辍学的现象。局部厌学是指对某些学科丧失兴趣,产生了对这门学科的抵触情绪。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则很可能影响到学习其他课程的积极性,甚至导致整个学习兴趣的丧失。针对不同的厌学行为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二.某所职业学校学生案例分析

(一)案例呈现

张某,男,某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他的母亲是农民,父亲从事家禽的销售。据了解,张某的智力水平为中等,在小学的时候成绩优异,进入初中后,成绩开始下滑,最后只能以很低的中考成绩进入中职院校。进入中职院校后,在学习上,张某仍然沿袭初中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做作业,整天抱着手机上网玩游戏、聊天的状况,老师制止,就会与老师发生争执。

张某一家都是农村的,家里还有爷爷奶奶,父母为了挣钱养家,在他小时候就进城打工,而留下他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显然,爷爷奶奶对宝贝孙子是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心怕掉,在爷爷奶奶的宠爱下,张某养成了那种傲慢,自私的性格。在学校里打架、斗殴那是经常的事儿,学习成绩不断倒退,学校里一般都是以学习成绩说事儿,张某的成绩总是垫底,久而久之,他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永远也学不好,既然再努力也学不好还不如不学,所以,渐渐地,张某开始厌恶学习,甚至有辍学的打算。然而,后来父母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后,开始帮张某转学,这样张某就跟着爸妈进城读书了,可是,张某的父亲脾气非常的暴躁,在张某不听话的时候,父亲总是粗暴的处理,用他父亲的话说,就是棍棒教育比什么教育都奏效。到了初中后,由于张某的成绩还是没有进步,父母发现不管他们怎么努力,孩子总是学不好,就这样,他们也想放弃孩子求学的道路,有时候甚至让张某到自己的店里帮忙。

进入中职后,张某抱着混文凭的心态,过一天是一天,在学校里拉帮结伙,网吧总是会出现他的身影,老师讲课从来不听,经常旷课,作业基本不做。

(二)职业院校学生(张某)厌学现象原因分析

有人说,教育是小溪,滋润人的心灵,那么我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这小溪的源泉。“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全人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重视和优化家庭教育,不仅是社会繁荣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个性,保健身心,使人享有快乐人生及家庭幸福的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家庭教育影响终身。

1.父母教育观念导向不正确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的会。在这次会上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应该说是目前关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最新最权威的数据。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出现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约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与前些年相比较,2005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迅速增长。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高,留守的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报告》按学龄对农村留守儿章进行了划分,并统计出了各学龄段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6%,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大约有3000多万。由上面的数据我们发现,小学学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初中学龄和高中学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所占的比例略有下降。

《报告》还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区分布做了详细的统计。《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集中在中南部的省份。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六省。这六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加起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了半数,达到52%。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和江苏。报告还总结出在这农村留守儿童分布最集中的十个省份中,大多数是属于典型的贫困省份,外出务工劳动力输出大,但广东、江苏这两个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省份由于省内劳动力的流动,从而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

二、农村隔代式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及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方式

(一)隔代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接受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爷爷奶奶(隔代)监护、单亲父母监护、自我监护、兄长或姊妹(同辈)监护以及亲戚朋友监护,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通过中国人民大学的杜鹏教授带领着该校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调查,这项调查主要针对父母等人口的流动外出,对子女造成的影响和对家庭教育造成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大多数留守儿童中,单亲父母抚养和爷爷奶奶抚养是主要的监护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45%和48%。通过数据,隔代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和单亲监护方式一样成为主要的留守子女面临的家庭教育的方式。

(二)留守儿童得不到相应的监护与引导

大多数农村留守的教育基本由隔代人负责,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都是文盲、半文盲的样子,在思想观念和对现代教育的理解上差距比较大,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比较困难,再有就是忙农活照顾不上管学生,更有的是身体不好根本照顾不好学生,更有甚者是一两个老人照顾几个孙辈,精力根本不够。上述种种原因加上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学生只能在物质上或生活中给予满足,缺少道德和精神上的引导。在隔代教育中,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大多是粗暴和放任,使得留守儿童在学习中,心理上,以及安全方面屡屡发生问题。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率也在上升,更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篇(8)

一、父母个性对小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1.拘谨型父母。

这类父母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胆小怕事,遇事战战兢兢,显得一无胆略二无魄力。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的学生,多表现为腼腆、畏缩,缺乏一种大方潇洒的风度。如果学生拘谨性格严重的话,他身上的缺点就得不到克服,优点就自然也得不到施展和发挥。我的学生中,这类学生的成绩往往还不错,但是当举行一些活动的时候,这些学生都不大愿意参加,一发言就会脸红心跳,准备好的话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猥琐、胆怯,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将会使学生与创造和突破自我永远无缘。

2.火爆型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急躁易怒,犹如鞭炮,一点就着,而且随时可能“爆炸”。这类父母老用自己的愿望去套客观现实,常感到不如意,弄得自己怒气冲冲。学生常常生活在这样的父母身边,受其影响,对自己的苦恼、郁闷、不顺心的事情,也就学着用这样的“爆破式”来宣泄,从而形成情绪急躁不定的个性。我的学生中,有一些同学往往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和同学大发雷霆。这样的学生,父母的性格也是如此,对待老师很热情,但当听到孩子成绩下滑时,脸色就变了,立刻把他揪到身边狠狠训了起来。这不能不说家长的个性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3.鲁莽型父母。

有一次,一个女生受到一个男孩子的骚扰,心里比较苦闷,回家对母亲讲了。由于该女生平时成绩还不错,可这段时间直线下降,于是,该家长一激动,风风火火来到学校,不顾是上课时间,竟直接冲到教室,对该男生进行训斥,弄得当时班主任的课无法正常进行。事后,仔细思考,班主任可能工作存在没有做到位的因素,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该家长的脾气个性是急躁、鲁莽、冒失、做事不计后果。这一类型的父母往往喜欢将复杂的事情看得很简单,看到一点成功的可能性就冒失行动起来。在这样类型父母的影响下,孩子的头脑往往也特别容易兴奋、冲动,在大多数事情上表现得特别的任性、急躁,在生活中容易和同学吵嘴,或义气用事,在学习中容易粗心。

4.孤僻型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其特征是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以凡事故意漠不关心,作出一副瞧不起别人的样子,使自己显得气势凌人一些。其实,这种父母的心中很懦弱,很怕被别人刺伤。在这样的环境中影响的学生常常离群孤居,老将自己关在家中,和周围的人分开,束缚在很小的活动圈子中,对学习以外常有的一些娱乐活动很少参加。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使自己的个性亦变得越来越孤僻。

5.冷漠型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在生活中碰了几次钉子以后,便心灰意冷起来,对一切兴趣热情全消失了,或人生如梦,最终化为虚无。一个对什么都没有热情、对什么都冷漠的人,在这样的家长熏陶下,世界观初成的小学生在无形中也开始学着用漠视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产生“我算看透了”的念头,从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信念,陷入玩世不恭、消极混世的泥坑中。

二、创建文明家庭,实施有效教育的科学方法

1.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不要将孩子看作自己的“替代品”,教育补偿心理不能有。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个体,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要正确地分析自己孩子的能力,不要跟风,期望过高是家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家长的过高要求与期待容易造成紧张的家庭气氛,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便粗暴指责或伤心绝望,这样做会使孩子性格懦弱,也可能使其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要求过低或对孩子没有期望值,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影响儿童树立远大理想。

2.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以孩子为镜子,不断修正自身的不良习性。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范本,其实,有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也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当你发现孩子某些行为的错误时,不妨想一想:我是否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孩子是不是从我身上学来的坏习惯?当父母犯错误时,做错了就应该勇于承认、勇于改正。

篇(9)

    在家庭教育中,他们还特别重视对后代从小开始的教育。他们说:“走马是从幼驹训练的,教子女要从小儿奠基”(藏族), “树木从小剪枝,儿女从小教育”(满族), “畜壮要从冬天喂,知识要从小时学”(藏族),“人从小时教,马从驹时训”(蒙古族) , “杂草铲除要趁早,孩子的教育要赶早” (蒙古族),“衣服要从新的时候爱惜,孩子要从小的时候教育”(维吾尔族), “饭团要趁热捏,孩子要从小教” (云南哈尼族),“父亲的教育——黄金;母亲的教育——智慧;哥哥的教育——利益;姐姐的教育——慈爱”(蒙古族). 他们认为只有对孩子实行从小开始的教育,才有利于孩子日后成长为一个具有贤德的人,

    他们非常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认为“驯猴子要有鞭子,教孩子要有法子”(藏族 )。

    在家庭“父母是子女的镜子,一举一动要身体力行”(藏族)。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出榜样。 因为“儿童养成的一切习惯,多是来自父母的影响”(藏族),“驯服烈马鞭子重要,教育子女身教重要”(满族), “自己如何对待父母,儿女也一样对待自己”(维吾尔族)。  

篇(10)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作用。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关注投入也越来越多。但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各种文化观念的不断更新给当前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把握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推进其不断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1.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不少家长认为子女升学就是一切,他们只看分数,只重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而把子女升入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目的和任务。“学习至上”成了孩子的生活格言。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孩子在学习上是佼佼者,而在生活上却缺乏自理能力。甚至有的孩子长期沉沦于书本之中,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极为低下,思想道德素质也因此被忽视。

2.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不少家庭教育的内容往往是单调、枯燥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家长在给子女的人生定位是“学好课本知识,做白领阶层”,因而对其教育的内容常常是单方面的。有的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请家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或是给孩子报辅导班,利用假期给孩子“充电”,其教育宗旨是通过超强度的训练使孩子不断进步并早日成才。而对孩子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等其他教育内容却弃之不顾。

3.教育方式简单

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放纵型、专制型和溺爱型。放纵型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疏于教育,而对于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无暇顾及,使子女的生活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专制型家庭则恰恰相反,家庭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是严加管制,强迫就范,使孩子整天在恐慌中度日;溺爱型家庭则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惜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助长了孩子的贪欲,使其缺少理想,缺少爱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4.教育环境不优

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至孩子的生活与成长。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力度不够。特别是下岗失业家庭大多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引导有所放松,甚至使其缀学回家或是过早地流入社会。社会弱势群体家庭以及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的恶化也客观地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好坏。此外,不少家庭长辈自身素质不高,打牌、闲游等不良行径也是家庭环境不优的重要表现。

二、改善家庭教育的几点措施

我们建议在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要加强教育引导力度,不断地更新观念、充实内容、改进教育方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作用,要积极引导、认真组织,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和家庭委员会使广大家长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方法,并不断充实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未成年人的家庭生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结合其身心发展和实际需求,结合新时期家庭教育的要求进行。

2.要重视家庭教育实践的育人功能

教育实践活动是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家庭长辈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思想得以感化。实践活动要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立足于家庭背景,广泛建立起家庭长辈与孩子的亲切联系,使孩子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道德品质得以提升。并积极带领孩子参加家庭以外的各类有利于其成长的活动,将实践活动融入到德育、智育和体育之中。

3.要狠抓家庭环境建设

上一篇: 简单的辞职信 下一篇: 保险法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