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0 21:44:5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大学生个人劳动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目标牵引 学业规划 培养策略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学”意蕴
“人的发展”这一命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历代思想家都有过关注和论述。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究,建立了“人学”,其核心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劳动、需要、社会关系、个体人能的综合式的全面发展,其中,居于关键首位或者充当先决基础条件的是“劳动”。劳动使人类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需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形成新的交往形式,产生新的社会关系,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同时,丰富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在各方面形成丰富的社会联系,个人的社会性日益增强。“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人在个体能力维度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75。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非常广泛,在性别、年龄、职业等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体在体能、智力、情商等方面的综合式全面发展,是个体能力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是个体其他能力全面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人学”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命题时,主要是基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观等视角展开的。就高等教育范畴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具体成果体现,最终必须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因此,在考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时,我们可以将“人学”作为目标分析的基础,同时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具体特点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
二、“人学”视域中的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
大学时代是每个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快速成熟,一个人的社会关系、适应能力、个人素质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从马克思“人学”思想来看,个体素养、个性特征、社会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题中之义。就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历程来看,进入大学读书的阶段,首先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作为提高能力、巩固社会关系、提高素质、形成个性的基础,所以,知识理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大学生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社会适应、个人素养、个性特征方面奠定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有着特殊性。大W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特点,对学习方法和内容做出准确的选择和科学的判断,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会思考、注重创新的意识和勇于进取、大胆实践的能力。“人学”思想认为: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中展示自己,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性的全面发展”[2]359。个性发展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个性发展必定受到客观物质生活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功能定位,科学界定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目标,合理激发大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的因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的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培养策略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个性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与追求。因此,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主导性相统一的同时,高等学校应当注重挖掘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提升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最终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策略构想――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
所谓“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是指高等学校以“人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考量、评估学生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人格特质等自然属性,分层次、分众化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可实现目标的素质拓展活动群和专业教育课程群,并帮助学生明确大学期间的阶段性目标、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在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的协同。“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制订,在顶层设计上必须坚持以“人学”思想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遵循,以大学生个体素养拓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尊重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盘活学校育人资源,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间性[3]41。要把“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目标,将素质拓展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过程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分阶段实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助力大学新生开展自我认知,进行生涯定位。
大学新生在入校之后,入学教育往往配合军训展开,学生此时通常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及对未来的生活工作产生迷茫。这时,各高校应借助专业测评工具或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高校新生进行形式具体的新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性格测验等,使得新生能够顺利进行自我认知,从而制订正确的学业或职业的规划,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在进行过一定的自我认知之后,高校新生对大学和自我的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各班级辅导员或者具体负责老师应当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组织学生通过软件测评,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结合各专业的特殊情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进行生涯定位。
(二)努力提升老生综合素质,制订生涯规划。
步入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自我了解,对自身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高等学校应根据学生对学业(职业)规划的不同需求,帮助其制订合理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包括课堂学习、课外实践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便于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自主选择具体的课堂学习或课外实践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相应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在此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跟踪指导。另外,在开展这一工作前,由学校提供统一模板参考实施。
(三)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修正阶段性目标。
每学年,学校组织学生对照个人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生学年考核工作,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总结经验。针对一些未能完成计划的情况,组织学生全面分析,查找并指出不足,及时提出目标修正措施或整改意见,使得学生的规划更能适应学校的成才环境,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个人成才。
(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保障目标牵引取得实效。
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积极配合,整体推进,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合理规划,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伴随着“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实施,学校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帮助学生,如学生处,这是与学生最密切的一个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应当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培训,使他们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与交流中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校各二级院系团委也应通过一系列活动,完善并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体系,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寓教于乐,满足广大学生的成才需求。除此之外,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图书馆也应建立健全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6.058
1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栋梁之才,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对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决定性作用。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人的全面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启示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分析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需求发展。人的需要包括物质与精神两大部分,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从事各种工作劳动,获取满足感,在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需要。生产力较低,人的需求也相对较低;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人的需求也随之提升,人的需要不断从物质转向精神层面,标志这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能力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应该将人能力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人的能力代表个人综合素质,包括人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天赋等等。可以说,能力是人创造财富的基础。第三,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环境,所谓的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他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等,社会关系能够体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关系越好,人的发展前景就越广阔。第四,人的个性发展。人的个性指的是思想、品德、情感、性格等等,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具有异于别人的这些特性,属于个体独有的。个性全面发展,主要是人通过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利用自身的创造性、能动性等,丰富自身个性。第五,人的劳动发展。劳动是人服务与改造社会的主要方式,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也能促进人自身发展。劳动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智力、体力等全面发展的过程。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将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与计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在思想上、感情上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展开科学话的思政教育。同时,教育教学人员需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
3.2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应该以学生自身情况为出发点
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强、思维活跃,在思政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同时,教学内容应该更加生活化,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教育。
3.3重视高职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出发,着眼于其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专业技术工人,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学院的专业设置更贴近职业,教学更注重实践,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时,不仅要发展他们的体力、智力,还要发展他们的求知、向善、审美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人际交往、协调沟通、组织配合的能力,要注重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4注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一直是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进行准确的定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一直待在教室中,到毕业都没有真正接触到生产一线工作,空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要求对人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重视。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产的第一线,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社会关系的积累。此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贯彻落实教育部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体系下重要的内容,揭示了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本质。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积累社会关系,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5,26(2):125-126.
[2]范亚楠.人学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大观周刊,2012,32(12):65-66.
二、大学生兼职中权益受损的保护
从调查中得到的情况看,在大学生兼职的过程中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大约有80%的人维权意识淡薄,极少采取维权措施,一般是自认倒霉;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有维权的意愿,但是不知该如何进行,不知道应该向什么机构进行投诉。大学生权益受到侵犯与其本人关系最为密切,只有大学生自身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平时留在学校的时间最长,与学校关系关系也极为密切,学校应重视这方面的管理,由学校对于大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这样无论是对于兼职大学生还是将来大学生就业都有很大帮助。学校可以与一些正规的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大学生兼职权益受到侵犯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大学生个人声音太过弱小,可以有学校牵头,组织一个兼职大学生自己的机构,当大学生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上报机构,有机构出面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涉,以集体的力量来进行维权。
无论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维权意识,还是高校加强对于大学生相关方面的教育,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被侵犯的问题。我国法律对于大学生兼职的行为定位模糊,而据原劳动部颁布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的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虽然“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但法律只是不承认,在校大学生兼职的行为是就业,但却并没有排除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利,是因为“就业”与“存在劳动关系”这两者之间并不等价。既然兼职大学生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那就应该归属于民法的一般调整,或是适用教育部有关的规定,如《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就目前来讲,我国法律中对于大学生兼职的定性身份模糊,而兼职大学生又不属于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只能适用民法的一般调整,或者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大学生兼职无论是假期工还是平时兼职,都应当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合同,在合同中一定要明确每条条款的意思,特别是工资、劳动时间及劳动环境等,是否存在潜在的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都应做出事前的确认及防范,也可以为以后的侵权诉讼准备证据。
关键词:
大学生理财个人影响与社会影响
一、国内外理财模式
1.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的理财模式。
1.1生活的高质量追求。欧美学生大多习惯提前消费,当经济萧条时来尝试改变原有的习惯和观念,在生活的点滴中积累一定的资金。美国大学生就理性消费和奢靡消费具有一定的认知,例如减少咖啡等适当高档品的消费量,用普通消费品来代替高档消费品并相应的增加消费量;降低打车频率,打车的档次,坚持以步行、公共交通代替无谓的打车消费。据了解可知日本大学生在现今消费时最注重资源的节约,他们擅用优惠券、关注促销商品、反季购买消费品以降低相对于正常经济市场时期的开支。
1.2投资理财的合理规划。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和商品市场为大学生个人投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欧美大学生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成人之后没有向自己的父母索要费用。加拿大学生将自己闲置的资金存入金融机构,如:银行等,机构帮助他们在银行存款、基金、债券等理财产品中合理分配自己的资金;在投资理财方面,美国大学生大多选择购买共同基金来解决自己的资金来源,他们是靠经验管理机构来替自己理财来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
2.国内大学生个人理财模式。
目前我们中国人的理财习惯也在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以前理财习惯是:生活理财。父母教给我们一个基本的观念是勤俭持家,怎样省钱过日子。现代人的习惯:投资理财。钱可以变成资本,也成为了创造收入的手段。现财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从生活理财转变到投资理财,达到资产的增值。但由于我国大学生从小的生活观念,我们一直都在靠自己的父母来完成自己的理财计划,或是由于资金的来源单一,没有资金实力来做资金的投资理财,再加上没有投资观念和经验,迫使投资的失败,投资理财的最基本要求是:资产增值=投资理+生活理财。
二、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个人理财研究现状。
1.1经济来源具有单一性。资料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费来源方面,由家庭供给的占91.45%,由亲友无偿赞助、勤工俭学、借款、贷款提供部分经济来源的分别8.15%、10.05%、5.05%和4.40%,后四种方式都与家庭供给方式相同的性质。由此调查结果显示可见,学生主要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家庭的支持,很少考虑去尝试采用更多的融资渠道来增加自己的财务来源,导致大学生自己独立生存能力差,也抑制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创造的价值极低,如果当代大学生的财务来源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创造,那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有不可估量的变化。据查资料得知,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来源显示:家庭提供生活费的来源占大学生的88.82%;自己赚钱作为生活费的的人很少占大学生的4.74%;除此之外都是用其他来增加收入的。
1.2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及缺乏消费理性。
大学生是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的个体,据了解调查显示,在消费心理和购买行为上有以下不良行为倾向:
1.2.1资金结构安排不合理,在人际交往、休闲娱乐、恋爱等方面消费较多,而在学习上的消费较少。作为大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所以我们应将大部分的生活费安排运用到生活必须和学习中,精神追求固不可少,但我们要适量的在其投入资金来帮助我们的身心发展,认清作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1.2.2消费缺乏理性观念,片面追求时尚,消费心理不成熟,不根据自己资金来源和资金的实力有计划地消费,而盲目自费,自身消费意志力较差,容易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冲动消费的习惯,我们要更具自身的经济实力来策划和制定有效地消费计划,不要置前消费导致资金供不应求,因为很多事情是善变的,当遇到正真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时无法支付而导致错失良机,不仅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影响,更会抑制自身的发展。
1.3存在很多理财误区。
1.3.1投资理念不成熟。大部分学生在学期开始时都要将钱全部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没有投资理财的想法;要么将钱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金融行业中,比如炒股、炒汇、买彩票等,由于我们并非是金融行业的投手,也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做基础,更没有实践经验,更不了解其中的行情,不能很好地控制风险、行情不好带来巨大损失,以后失去了生活费,不能够更好的投资于学习中,失去了更多的积极向上的机会,再次,如果有个小资本的投资就没有了考虑的机会,就而失去了更多,其实很多小资本投资也是不容忽视的,既能为自己带来相关的经验,更能带来一点微小收入。
1.3.2没有处理好短期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勤工俭学成为大多数大学生赚钱的渠道,但是不少学生没有认清学习和勤工助学的重要性,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勤工俭学上,忽视学习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最后没有自己合适的工作,导致长远的利益与短期利益的轻属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最后导致失去更多创造财富的机会。
1.3.3部分学生金钱观发生扭曲,在盲目消费后为了充实自己的可用资金,不惜用违法手段来获取经济来源,来支持自己供不应求的货币资金。比如参与传销组织、聚众赌博等,很多学生甚至走上了杀的犯罪道路上。这样不仅扭曲了个人的行为观念还给家人带来很多的担忧和焦虑,也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不可挥去的一幕。
2.造成大学生理财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2.1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21世纪由于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步入了经济建设的轨道,传统的消费观念与现今的观念相互产生了矛盾,消费方式同时有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正处于学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和左右。社会上不正确的消费观,使大学生形成了盲目消费、奢侈的消费心理。我国大学生缺乏独立理财的校园与社会环境。现实中,大学生做兼职的学生比例相对很较少的,在这种大环境下想让学生有很好的理财观念简直是痴心妄想的事情,再加上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现今很多大学生都用银行卡来方便自己的消费,消费卡的方便使得大学生没有了消费的理性。
2.2家庭因素。现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娇生惯养的,家长把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部分的经济来支持自己的子女成长,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有求必应的政策,把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视为必须的、责无旁贷的一项巨大支出,家庭竭尽所能,削减其他开支也要尽最大的责任,保证这一项支出。而家庭的经济来源从来不要求大学生担心,因而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的之不易,更不可能意识到理财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2.3学校理财教育的缺位。在现今社会教育的形势下,高校放松了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优良传统的思想教育。在日常管理方面,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学生花的是自己的钱,对浪费等问题并没有太大的要求与管理,对大学课程设置考虑不周的原因,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发展,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理财情况进行思想教育,以致大学生得不到更好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中存在诸多的理财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应如何理财
1.可以在适当时间参加一些勤工俭学的活动,以增加消费收入来源,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例如家教、实习等工作。也有些同学可能会做一些劳动力和技术型的工作以获取应有报酬,例如打工、写作等工作。有两点是需要说明:一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应有报酬是光荣的,没必要感到羞耻;二是这些事情不应当以影响学业为基础,毕竟学习才是学生的主要工作,因为赚钱而荒废了学习,一般来说是不值得的,也是非常愚蠢的。当然,如果你是比尔•盖茨那可另当别论。
2.学会利用社会中的金融工具增加自身的收益。有一部分同学手上还是有部分闲置的钱财,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选择定利货币市场基金、用期存款或者其他金融工具来增加自己的财务收入,但具体的选择要看不同的情况而定。如果你还有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毕业,手上有一笔暂时用不上的资金,与其活期存款倒不如定期存款,毕竟利息会多一点。当然也可以买一点风险较低的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很高,预期收益率要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安全性也非常的不错。如果你本身就是财经类专业,切对股票或基金比较相对熟悉,风险承受的能力也比较强,或者你根本就是抱着交学费的态度,你也可以少投入一点在股票或者基金里。特别提示:投资股票基金前请慎重选择。
3.制定理性的消费计划。人的天性中就有强烈购物的欲望,很多人喜欢逛街,看见喜欢的东西就想买下来的欲望。可是超市中惹人喜欢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你能每一件都买下来吗?再说了,喜欢的东西买回来后,有多少会是以后能够为自己用得着的?仅仅因为一时的喜欢,就掏空了自己原本就不饱满的钱包,值么?更重要的是,你失去不止是钱包里的这点钱,还有动摇了你的消费习惯,这会让你今后花掉更多的钱,永远也无法攒到你的第一笔用来投资挣钱的资本!
4.重视小钱的来之不易。泰山不让细土则能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方能就其深!必须知到大钱来源于小钱的积累,当年李嘉诚先生也是少见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我想曾经他的工资也不是很高,工作也并非想象的心仪,我们怎能看不起小钱的作用呢,所以我们要对每一分钱更加的珍惜,懂得它的来之不易,才能够为自己创造更高的货币资金。
5.将有效的资金投入到有效地应用中。读书人爱书固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你买的书你都看了吗?我们总是雄心勃勃地要学习这个,要学习那个,学习是好事。于是,我们在书店会“以学习的名义,买下这本,买下那本”。我们绝对不反对买书,但是,同学,你买的书你看了几本?书的价格我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与其买了置之一旁,不如买一本就认证的学习消化一本。有时甚至不禁有“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感慨,当然,借书也不失为学习的一种好办法,所以我们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不能因此而为借口来盲目的消费。
6.在校园内多开展关于丰富的理财活动,如模拟理财,大学生理财规划设计,为校园的环境逐渐形成良好的理财氛围,学校要注重大学生理财的思想建设问题,多在校园内广播、电视宣传理财的相关内容,还可组织理财方面的讲座,或以讨论交流形势定期开座谈会,在交流中发现与总结最近大学生理财观念中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困难提出相关的建议。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当代的消费主力军,在现代社会引领消费时尚、改善消费结构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消费现状、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状况,我们更应该趁早建立理财观念、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做好长期的理财规划,能有效合理的利用金钱。
参考文献:
[1]王旭林.关于大学生个人理财若干问题的思考[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
[2]杨谦.大学生个人理财调查分析[J]财金晚报,2011,(10).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⒈明确职业目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个人志向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明确职业目标,建立职业道德,使人生更加高效的发展。
⒉鞭策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正确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为大学生们指明奋斗的方向,通过实施规划,鞭策其自身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同时随着职业生涯规划一步一步的实现,大学生的成就感增强,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会逐渐的完善。
⒊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针对高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特点,制定正确的职业设计、人生规划,依托学院丰富的资源和丰厚的人文素养环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出全方位、社会紧缺的人才。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SWOT 分析
为了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为自己制定更加科学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务必对自身进行SWOT分析,即对自己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h)进行详尽的分析。
⒈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技能、天赋和能力。在当今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会具备自己擅长的某一方面,而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很好。认识自己优缺点有用的工具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开创的自我评价程序——优缺点平衡表。(见表1)表1 优缺点平衡表
⒉职业机会分析。在做职业机会分析时,应该考虑到以下两各方面:第一,宏观就业环境的机会分析。第二,专业相关行业发展与相关职位空缺状况的分析与预测。
⒊职业威胁分析。对于高职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的威胁可以说是来自多方面的:第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个人必须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才能适应环境不断变化的要求。第二,专业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威胁到个人职业的获取难易程度,而专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同样影响就业的稳定性。第三,同专业学生数量状况。竞争者多且实力强,尤其是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职业机会较少,反之,则较大。
四、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准备与实施
⒈知识能力的储备。学好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学生最基础的任务。其次,制定相关的专业自学培养计划,积极学习专业相关的知识。再次,积极认真参加学校所开设的实训课程以及假期的实习工作,争取早日将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
⒉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获取人际交往,事物处理,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同时,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素质拓展计划。此外,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应该制定职业证书获取计划。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有针对性的参与相关培训或职业技能的鉴定,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
五、结论
要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还需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以下三个观念:一是自我负责的意识,即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前途,不要再指望别人来负责。二是要切合实际的观念。三是要终身探索的观念。职业生涯规划是过程,不是结果,需要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适应变化,并且根据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引导高职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能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高流动状况以及流动的无序性,创造一种多样化人才的和谐,对社会、大学生本人以及高等院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188-02
挫折在《辞海》的解释为:失利、挫败。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职业选择诸多矛盾和冲突面前,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在情绪和行为上产生紧张、焦虑、沮丧、困惑、失望、抑郁等,这些都困扰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剖析导致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
1.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弱,抗挫折能力较差。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从家庭走向学校,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年龄较小,虽然生理上基本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部分大学生几乎没有挫折经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名利得失、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具备协作精神;部分大学生心理防卫能力较弱,应对外界刺激及其冲击的素质较低,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及耐挫折力。在这种情况下,当他们遇到挫折,往往会茫然失措,失去自我平衡的心理支点。
2.大学生理想期望值过高,不能正视现实。部分“90后”大学生是带着矛盾心态进入大学院校的。一方面,他们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为了理想和追求努力拼搏而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应对。他们追求理想、渴求知识,但又不愿付出太多的汗水,希望有一个和谐愉快的人际环境,却又在为人处世时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不会宽容与忍让。同时,他们在遇到这些挫折时,不敢正视现实也不肯改变“自我”,缺乏应对策略,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长时间的压抑会使这部分学生精神活动降低并产生生理症状,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大学生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淡漠。心理研究表明,如果集体中的成员缺乏集体意识,彼此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了解和沟通,不能相互认同和交往,就容易产生苦闷、孤独和焦虑。大学生虽然是青年群体中思想素质较高的一部分,但彼此间地域不同导致文化、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加之多数大学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使得一些如学生会、老乡会等由松散个体组成的学生组织,缺乏广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员之间思想情感交流不畅通,缺乏友爱气氛,缺乏集体凝聚力,这为不良心理障碍的滋生造成可乘之机。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缺乏力度和实效。如今的大学生年龄多在17―23岁之间,他们对人生探索与思考的偏差,对道德标准认同的错误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种种消极心理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发挥其教育和辅导作用,引导学生朝着高素质的人才成长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挫折教育几乎一片空白。教育思想的片面化,使得学校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训练;重智力、分数比较,轻情感、意志培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偏离了对学生消极心理的引导,管理过程中也缺少科学的判断和切合实际的对策,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内在引发源难以及时消除,直至产生严重心理挫折。
二、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1.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建设。《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要把他们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需求。
2.完善心理辅导机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建立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一是要尽快把大学生心理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轨道,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系统地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实用的心理学技术和方法,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危机。二是建立心理活动室,构建以个别或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为主要形式的心理适应教育网络,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减少心理挫折带来的压力。三是通过访谈调查、心理测试,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建立学生个人心理素质档案。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提高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二)加强“三位一体”建设,营造大学生抗挫折的良好氛围
1.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消除可能产生挫折的因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第一,要重视倡导一定的文化理念,对本校多年来形成的人文、科学精神进行认真总结、提炼,用适当方法宣传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践行,建设好院校的精神家园;第二,要深入开展文化建设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心理有障碍的同学,教师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多和他们谈心、交流,鼓励其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帮助其克服孤僻、离群的心理。
2.宽容学生受挫后的不良行为,为受挫学生提供情绪宣泄安全机制。一个人处于挫折情境时,往往会以紧张的情绪反应来替智行为,这种紧张的情绪如果不能适时地宣泄出来,就可能被累积而导致病态心理乃至攻击、自杀行为的发生。只有使这种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恢复理智状态。因此,在学生受挫折后出现异常情绪和过激行为时,学校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帮助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以避免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挫折感。高校工作者应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优势,采取个别谈话、意见箱、开展心理咨询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给受挫者提供各种倾吐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地、毫不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宣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使他们能在一个自由宽松、充满关爱的氛围中日渐成熟,茁壮成长。
3.加强“家校”沟通,提倡共同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道:“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意识有很大随意性和主观性,因此学校要善于组织、协调、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家长教育影响要趋于一致,力求思想工作的最优效益,从而建立起健全大学生挫折抵抗能力的长效机制。第一,调动班主任的教育力量。班主任是学生工作的具体管理者,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有的放矢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第二,发挥家庭的教育力量。家庭在学生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比智育作用更大,如果把学生的受挫能力比做卫星,那么家庭教育就好比是助推其上天的火箭。因而班主任要建立学生家庭档案,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互通情况,统一要求,帮助父母改变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及时纠正和解决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和看法,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三)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的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载体,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的成长同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在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互动的过程中,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知识远离生产生活等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或边远贫穷地区锻炼,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感受社会生活的艰辛,在劳动的挫折中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让大学生适当参加社区挂职锻炼,到相应岗位实习,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能客观看待成败得失,培养屡败屡战的气概和意志力;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其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
高校挫折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断发展挫折教育理论,加强挫折教育实践,从而教会学生如何从容应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索、破解、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现代人格与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旭东,等.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46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7-0068-01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2009年调查,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贫困生平均比例约为25%,特困生平均比例约为10%[1]。随着高考招生规模扩大,高校贫困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其资助和教育也日益成为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
一、当前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资助对象的评定工作难以客观准确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无偿的奖助学金资助,首先必须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认定。学校认定的依据之一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由学生所在乡镇民政部门盖章证明和学生本人填写,但不少地方开的证明随意性很强,可信度较低。再次,由于贫困生个性、心理以及思想认识上的差异,资助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存在着不贫困的学生装贫困、争贫困的现象与贫困生要面子、拒绝资助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干扰认定工作。
2.资助对象的评定方法容易带来消极影响
首先,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家庭隐私。大多数高校的帮困工作都要经过申请、评比、审查、公示等步骤,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某些隐私公布于众,给学生带来无形的精神负担和心理伤害。其次,社会上一些善意的捐助活动实施不当,也加大了贫困生的心理压力。有些社会慈善机构、捐助企业为了营造声势,在校内外对受助学生过多的曝光,加大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3.注重“经济脱贫”,忽视“精神援助”和内在发展
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面临着学习困难、心理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等多重压力,但我们现行的扶困措施注重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缺乏对贫困生在思想、人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且摆脱精神上的贫困远比摆脱经济上的贫困要困难和复杂的多。参照国外的资助政策大部分是有条件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完全无条件的资助很少。我国现行资助体系中仍有较大比重补、减、免等无偿资助方式,不利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
二、改进高校资助体系的工作方式
1.改进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方式和工作方法
改进资助方式和评审方法。高校应建立按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资助基金的制度,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资金的投入。在资助方式上应加大“奖、贷、助”的力度,减少“补”的金额,取消“免”,鼓励贫困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取高额奖学金,充分发挥贫困生自强的心理优势,克服自卑思想。此外,应围绕保护贫困生的自尊心来展开资助工作,注重保护受助学生的个人隐私,尽量消除因经济资助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要尽量争取社会资源,设立更多的专项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
2.建立和完善贫困大学生精神救助体系
关注经济困难大学生内在精神培养,营造关爱贫困生的人文环境。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调节和抗挫折能力,引导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困难。关爱贫困生,就要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社会也应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尽量减少对贫困生个体的追踪和曝光,淡化“贫困生”的字眼。大力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给予贫困大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强化高校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
1.助学贷款与诚信教育相结合
将诚信教育贯穿至困难申请和助学贷款全过程,如:举行贷款签字仪式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强调诚信是立足社会的重要基础;利用校内媒体进行宣传、引导, 开展“诚信” 讨论,开展诚信主题征文、诚信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让贫困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人无信不立”,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2.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
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 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报恩,而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同时,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感恩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增强责任感。
3.专题教育与全员育人相结合
在针对性的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自强感恩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的同时,要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工、财务、就业、教务、校团委等多部门通力配合,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员资助育人工作新格局。一方面要关注国家资助政策,及时调研、总结国内外高校资助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需求、困难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状况,专门制订工作规划。另一方面要促进全体教职员工关注和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教学情况,使其全面提高。
4.自强自立教育与勤工助学相结合
勤工助学是一种由资助者提供劳动机会和劳动报酬,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解决学习费用的资助方法。目前学生从事的勤工助学项目大多是由学校自身创造和联系的一些适合学生业余工作的岗位,诸如班主任助理、办公室助理、科研助学等岗位,这些都是帮助学生自食其力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
总之,做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学生等多个角色的积极参与、共同的努力才能很好的完成。管理者应注重经济困难学生选定的方式方法,最大可能消除评选过程中的负性影响,注重保护同学隐私,在帮助其“经济脱贫”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危机”和“精神援助”。同时,高校要加强以人为本,注重服务的教育管理理念,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为家庭困难的学生送去温暖,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完成学业,更好的成长成才,更好的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
[基金项目] 广西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C类课题“东盟自由贸易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例”(2011C0143)
[作者简介] 黄沫,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广西 南宁,530222;吕国清,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222;周斯斯,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53022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0-0111-0003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建立在人类不断进步发展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知识智慧的成果。因此,人才,特别是不断进步的人才是科技成果的缔造者,他们改变着世界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世界改变的过程中,传统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要求人们能适应频繁变动的职业岗位,适应不断缩短的技术周期,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技术能力,还需要不断进取、富于创造和挑战的冲劲和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调整学习各种能力,重点培养核心能力,以期能更好地锻炼和培养职业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大学生核心能力
大学生核心能力包括价值观念、基本素养、情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四个层次,六个方面[1] 。
第一层次是核心层次,即价值观,对人的思想行为起着导向作用。
第二层次是基本素质,包括诚信、敬业、责任、自信等,是价值观的具体化,是具体做事或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层次是情商,情商是一个人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品质要素,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能力和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能力,且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功和命运,使人积极乐观、自信、善于合作。情商包括自我情绪认识能力、妥善调控自身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第四层次,包括三部分:学习力、实践力、创新力。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实践力是大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力是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创新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个人内在的价值观决定其基本素质和情商,进而影响其学习力、创新力和实践力。
二、大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组成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 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诸如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与活动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
人们针对目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分划出了不同的职业能力,如德国在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美国在《关于美国2000年的报告》中提出,新世纪的劳动者应具备三个基本素质、五种基本能力,分别是听说读写算的基本素质、思维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基本素质以及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处理人际关系、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系统分析、运用多种技术五种基本能力;我国人事部重点课题《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建设研究》(2004~2005)[2]提出了职业能力建设的内涵,按职业能力的内容分为六种: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创新能力、职业延伸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学习能力;教育部课题《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3]中提出了能力建设的金字塔,第一个塔层是听说读写及计算的能力;第二个塔层是基本技能和能力;第三塔层是综合的和特殊的与工作和职业相匹配的技能;第四塔层是高级技术和职业技能,包括开拓前沿性的技术和知识的自主创新能力等。
根据这些研究,本文总结了当今社会的职业能力体系,该体系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核心能力组成。该体系将个人核心能力纳入职业能力建设中,对完善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能力
大学生的基本能力指的是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人类社会从古代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当人类迈向信息社会时,新的就业方式开始形成,就业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美国21世纪劳动委员会、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美国“21世纪素质能力伙伴组织”等,都对信息社会的能力素质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当今信息社会,人们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有效的听、说、读、写、算能力。用中外文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算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在世界领域内进行科学、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也才能推动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
(二)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包括具备专门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快速变革时代,专业是最佳的竞争利器。除了自身的学历与能力之外,拥有完整技能资质的管理人员,将可强化其在工作上的专业性。拥抱专业技能资质,全面提升执行竞争能力。这就是专业技能。在求职过程中,招聘方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能力。如今,技术人才,特别是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已供不应求,他们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三)方法能力
这里的方法能力指的是在专业岗位上由于不断学习创新地进取所获得的高级技术和职业技能,包括开拓前沿性的技术和知识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自我创新和延伸。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对于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否认的价值,但人的真正智慧并不只来自对现成知识的掌握,而是能以一定知识为基础所不断探索出的智慧,并在智慧的作用下开发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崇尚创造,学会学习是时代对教育的诉求,如何学会学习,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质,是学生职业能力中必须着重探索的一个问题。学生具有了方法能力,才能在社会竞争浪潮游得更远更深。
(四)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大学生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综合的社会技能。适应社会的能力具备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种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综合的社会技能必须符合当下的社会需求,我们目前社会处于信息社会,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进行系统分析,能运用多种技术解决问题,具备综合的和特殊的工作和职业技能。
(五)个人核心能力
在步入新世纪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后能否经受住激烈的社会竞争?能否抵抗住西方国家或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原有价值观的冲击?不管是中国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职业岗位变动对终身学习的要求,还是在思想上个人对环境、社会及企业等的适应,对高校学生来说最终问题就是一个——有没有核心能力的问题。大学生核心能力是大学生在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培养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价值观为核心,以“诚信、敬业、责任”为支柱,通过“情商”调节自己情绪使自己不断地学习、实践及创新,使其成为个体最突出、最独特、最具个性的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的统称。学生的核心能力受思维素质(反思和思辨能力)、心理素质(心态调节能力、自适应能力)及职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影响[4]。
因此,大学生核心能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能力,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应注意职业精神、思维素质及心理素质的作用,专业能力培养是手段,核心能力培养是目的。
三、大学生职业能力体系各方的关系和作用
大学生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各方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在这个体系中,个人核心能力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呢? 如果把整个职业能力体系比喻成一个地震的话,那么震源就是个人核心能力,然后由核心能力扩散到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再扩散到方法、社会能力中去。图1说明了大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组成、相互关系和作用。
如图1所示,大学生个人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核心,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多元化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能保证学生有能力对相关领域进行延伸,有能力对社会上不同思潮进行辨别,有能力在陌生领域生存、发展。
大学生个人核心能力是促进学生个人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对学生个人的基本能力影响最大,能够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和知识积累来锻炼和发展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大学生核心能力可快速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只有具备基本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的学习,个人核心能力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在掌握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学习专业能力,思维敏捷,举一反三,更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只有在工作中有较强的个人核心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快速提升工作水平和能力。
大学生核心能力对学生在所从事的领域中能否体现出创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就波及到个人的方法能力。方法能力建立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上,具备了基本和专业能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核心能力就是“东风”,起着关键的作用。个人的核心能力较强,就会主动地提出任务,积极地对当前情境以及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搜索,这将会产生各种反应,能够敏锐地觉察到重要关键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具备较强的核心能力能够让学生有更强的社会能力立足于社会。学生立足于上接第113页)社会不仅要有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还要有系统、综合的社会能力。大学生核心能力所包括的六个方面能够综合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激发个人潜能,处理各种关系,综合利用各种关系最终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核心能力就像地震震源,在大学生能力培养中能够释放能量,产生地震波,对个人其他能力造成振动,层层波及,其影响对其他各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结 语
大学生核心能力在职业能力体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核心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他各方能力的强弱。因此,必须将培养大学生核心能力作为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加强人才自身发展的教育。大学生职业体系以大学生核心能力为核心,促进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锻炼,学生通过核心能力的培养自我激发不断地学习、实践及创新,使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各自优势,适应社会需求,成为符合时展的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琼.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
一、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内容
(一)职业指导的含义
职业指导是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职业指导”的解释是: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思考
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相对于其他就业群体来说,文化基础较好;家庭负担相对较轻,就业压力较小;没有经受过挫折的磨砺,缺乏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生活经历相对单一,对劳动力市场没有足够的认识;自我设计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较欠缺,面对职业选择常常茫然无措。这些特征决定了针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应该突出如下内容。
1.职业观念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分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实施以来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变化的轨迹,引导大学生学会从社会需要、社会现实问题、市场规律、职业发展等多角度认识择业与就业现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这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2.职业目标的指导。清晰的职业目标会提高效率、信心、热情与动力。要帮助大学生分析确立目标的影响因素,如所学专业、兴趣和专长,还要考虑现实的市场供求关系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帮助大学生掌握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具体的、可量化的、能够实现的、注重结果的、有完成时间期限的有效目标。
3.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爱岗敬业、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等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要帮助学生明确想做好工作离不开职业道德的自律力量的观念。
职业能力是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追求自我职业发展的立身之本。
4.求职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在搜集招聘信息、准备应聘材料、选择求职方式、参与招聘过程等求职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可总结的经验技巧,职业指导就是通过传授求职经验给大学生以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二、高质量职业指导面临的困境
1.职业指导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有调查显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就业期望值也有所提高,不愿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希望一毕业就成为白领、拿高薪,否则宁愿在家等待。这说明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特别缺乏对求职者职业观念的指导。
一些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热衷于开大会、做大报告、大宣传,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上,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职业指导中忽视了职业咨询、素质测评和职业设计等具体的职业指导内容,也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使职业指导流于形式。
2.职业指导时间明显落后,缺乏过程化的渗透。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仅仅是停留在毕业年级单纯的就业指导方面,指导的内容更多地停留在就业选择和就业技巧,指导领域较窄。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学习过程的教育和指导。
3.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职业指导师资严重不足,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就业市场的复杂化,使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职业指导程序规范化、方法科学化、手段信息化等方面。
三、实施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教育是十分迫切、必要的。
1.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学生,应面对所有学生,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个性化、人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家认为,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如果从大一开始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无疑会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尽先机。因此各高校可将大学生在校的时间按阶段划分,并在各时期内各有侧重的进行就业指导。
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重视职业心理辅导,使就业指导走上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我国的就业市场己完全开放,因此,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是必须而必要的。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应该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既熟悉学生工作又了解就业市场的师资人才,能经常性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并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
各高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狠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就业,实施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并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丽君.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迈进,社会人才市场的供求平衡发生了巨大变化,给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这无疑对新时期的职业指导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高质量就业,就要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做为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基础、层次和学历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此项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内容
(一)职业指导的含义
职业指导是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职业指导”的解释是: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内容思考
大学生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相对于其他就业群体来说,文化基础较好;家庭负担相对较轻,就业压力较小;没有经受过挫折的磨砺,缺乏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生活经历相对单一,对劳动力市场没有足够的认识;自我设计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较欠缺,面对职业选择常常茫然无措。这些特征决定了针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应该突出如下内容。
(1)职业观念的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的影响,分析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策实施以来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变化的轨迹,引导大学生学会从社会需要、社会现实问题、市场规律、职业发展等多角度认识择业与就业现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这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2)职业目标的指导。清晰的职业目标会提高效率、信心、热情与动力。要帮助大学生分析确立目标的影响因素,如所学专业、兴趣和专长,还要考虑现实的市场供求关系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帮助大学生掌握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确立具体的、可量化的、能够实现的、注重结果的、有完成时间期限的有效目标。
(3)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爱岗敬业、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开拓创新等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要帮助学生明确想做好工作离不开职业道德的自律力量的观念。
职业能力是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追求自我职业发展的立身之本。
(4)求职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在搜集招聘信息、准备应聘材料、选择求职方式、参与招聘过程等求职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有可总结的经验技巧,职业指导就是通过传授求职经验给大学生以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二、高质量职业指导面临的困境
(1)职业指导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空泛,缺乏针对性。有调查显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对就业期望值也有所提高,不愿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希望一毕业就成为白领、拿高薪,否则宁愿在家等待。这说明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特别缺乏对求职者职业观念的指导。
一些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时热衷于开大会、做大报告、大宣传,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上,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空泛。职业指导中忽视了职业咨询、素质测评和职业设计等具体的职业指导内容,也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使职业指导流于形式。
(2)职业指导时间明显落后,缺乏过程化的渗透。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仅仅是停留在毕业年级单纯的就业指导方面,指导的内容更多地停留在就业选择和就业技巧,指导领域较窄。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学习过程的教育和指导。
(3)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职业指导师资严重不足,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就业市场的复杂化,使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职业指导程序规范化、方法科学化、手段信息化等方面。
三、实施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通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学习和职业的方向指导,应看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每一个人在教育上和职业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教育是十分迫切、必要的。
(1)树立全程就业指导理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不应只针对毕业学生,应面对所有学生,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个性化、人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家认为,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如果从大一开始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无疑会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占尽先机。因此各高校可将大学生在校的时间按阶段划分,并在各时期内各有侧重的进行就业指导。
(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重视职业心理辅导,使就业指导走上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我国的就业市场己完全开放,因此,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是必须而必要的。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应该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既熟悉学生工作又了解就业市场的师资人才,能经常性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并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
(3)各高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狠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专兼结合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校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