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发言稿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1 09:04: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预备发言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预备发言稿

篇(1)

一是以精神建设为先

要救备课组的老师以严谨、踏实、热情、负责的精神参与备课组的工作和活动,按时参加备课组的活动,对备课组分工的工作要责无旁贷,认真完成。团队建设要成功,团队精神要发扬,要求所有教师发挥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学习;对学生要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要求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促进。

教师必须按照组内规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以集体利益和学生学习为先,充分发挥自己在备课组中的作用。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备课组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必须强调的是,每周一次的的备课组活动,一定要扎实开展,而不流于形式。组内教师集思广益,研究学生,研究新课程,发扬团队精神,共同提高学科水平。集体备课时,要集体总结上周教学情况,商讨下周教学进度与内容。规定下周内容得住备课人。然后由本周的主讲人主讲每一科室的教学安排与重点难点,其他教师补充,最后定稿;同时每一课,每一章节都要求有电子教案。备课组内按学校要求定期举行组内公开课,加大听课评课的力度。结合听评课共同体这一活动,即使把先进科学的方法介绍给组内教师,是大家共同成长。

篇(2)

1.制约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

1.1机具问题 机具价格超过了农民的购买能力。玉米收获机械一年只能作业20天左右,经济效益低;玉米收获机的适用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故障率高和许多技术参数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玉米收获机与不同的主机之间缺乏一套装配标准,致使安装困难、繁琐,甚至对拖拉机某些连接部件造成损坏。生产企业对零件通用性考虑不够,工作部件和零配件的互换性低,多数生产企业售后服务机制不健全,既降低了农机作业效率,又影响了用户的购机热情。

1.2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影响 玉米机械收获起步晚,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影响,市场发展缓慢,发育不成熟。另外,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民的认识和接受能力低。

1.3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的影响 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偏小,主要是一家一户经营,地块过于零碎,种植品种、收割期不同,不利于规模化作业,从根本上制约了玉米机收的生产效率,导致作业收费相对偏高,农民用机积极性不高。

1.4收获习惯和自然条件影响 吉林市玉米为一年一作,如果天气好、立秋晚,农民习惯让玉米在地里风干,以减少收获后的晾晒压力。这样玉米穗会下垂、秸秆变黄、韧性增强,玉米收获时掉穗损失较大,秸秆粉碎也比较困难,而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要求玉米秸秆倒伏程度≤5%,果穗下垂率≤15%,客观上给玉米机收带来了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积极性。

1.5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影响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目的在于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找不到就业出路,仍然滞留在农村成为阻碍玉米机械化发展的反作用力,抑制了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需求,这是制约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建议与对策

2.1完善玉米机械收获体系 要加快玉米收获机械技术的熟化定型,尽快优化机具各部件的技术参数,实现产品定型,加大研究,使机械可靠性、适用性得到稳步提高;加大改造工艺工装的力度,实现机械生产与装配的标准化,在保证收获机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还要创新发展模式,实行社会化服务。要以农机大户为跨区作业主体,依托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提高玉米机收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增强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应用的发展后劲;在标准化建设、售后服务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加大玉米收获机标准化建设,解决生产、装配、维修方面的问题,减轻和避免技术转移风险。同时建立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使收获机械发挥最大作用。

2.2加大宣传推广和引导力度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在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培训、维修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搞好玉米收获机械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注意培养大户,增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2.3推进区域化、规模化种植 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政策上积极引导,经济上给予奖励,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各种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以实现农作物规模化种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机械化技术创造条件。

篇(3)

1 前言

在蓬勃发展的各类学生社团中,体育社团是一支最为活跃、最具有生机活力和影响力的校园学生社团。高校体育社团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学生的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为其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体育社团作为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伸了体育课堂的空间,在发挥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同时,也丰富和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终身体育思想、健康第一思想的确立,使得大学生对课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促使体育社团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由于管理知识缺乏、活动场地、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缺乏有力的指导等原因,使得社团的发展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对体育社团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关于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活动运作方式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相关资料和文献做重点分析、整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2问卷调查法

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对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社团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292份,回收率91.3%。其中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96.2%。

2.3访谈法

针对我校体育社团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学生负责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进一步获取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模式、活动内容、活动的运作方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信息。

2.4数理统计法

根据调查后得出的结果通过SPSSIO,O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1.1体育社团的规模及成员结构分析

(1)体育社团的规模

目前我校体育类社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得到我校师生的普遍认可。根据学生团体联合会的最新统计,目前我校注册的学生团体共102个,其中体育类社团24个,占到所有社团总数的23.5%,涉及到篮排足、乒羽网、武术、游泳、登山、轮滑、舞蹈等众多项目。

(2)体育社团的成员结构

调查结果显示(表1),社团成员主要集中在低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参与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较低,主要原因是:招新的主要对象为新生,由于高年级的学生面临实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下降,人员流失情况严重。在成员结构中,除了不同年级的差异之外,也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总体上男生比女生多。

3.1.2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及原因分析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在对体育社团参与者参与动机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明确且呈现多样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体育社团功能的多样性。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还是因为体育活动本身的魅力,在运动过程中体验乐趣,还有较多学生因为想丰富课余生活和缓解压力而参加体育社团。

3.1.3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

根据调查,目前我校体育类社团采用的是学生团体联合会和体育与运动学院共同管理的模式。与以往由学生团体联合会单独管理的模式相比,共同管理的模式更具合理性。学生团体联合会在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规章制度、完善社团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社团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在体育社团的活动开展与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力量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3.1.4体育社团活动的运作方式

体育社团工作具体体现在社团活动的运作方式方面,社团活动的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合理安排是社团良好运作的重要标志。

(1)体育社团活动的时间

对我校体育社团活动时间的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体育社团将社团活动时间安排在周末,每次活动时间在2―3小时的占46.8%,1-2小时的占31.3%。

(2)体育社团活动的频率

对我校体育社团活动频率的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表3):每周两次(36,3%)、每周一次(29,5%)、不固定(20.3%),活动频率在每周一到两次的占到了65.8%。值得注意的是20.3%的成员选择了不固定,说明有一部分社团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随意性比较大。访谈中许多体育社团负责人也表示社团有学期的活动计划,但是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按计划落实的并不多。

(3)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

针对我校体育社团活动内容的调查显示,目前体育社团开展的活动主要有:(1)训练、辅导,基本能满足社团成员对体育的兴趣和锻炼的需求;(2)社团内部的练习赛,内部练习赛为社团成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3)校际间的友谊赛,在比赛交流的同时还能扩大社团的自身影响力,但是由于社团经费等方面的原因,校际间的友谊赛次数相对较少。总的来说,我校大部分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相对固定、单一,缺乏创新。

3.2影响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分析

对影响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因素的调查显示(表4):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成员流动快、缺乏有力的指导是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活动层次低、领导重视不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社团的发展。

3.2.1社团经费缺乏保障

学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收取社员费,这是社团经费比较固定的来源但是收取的社员费极其有限,根据学生团体联合会规定社员费缴纳额度为每人lO元,其中还有部分需上交学联:二是申请拨款,对于校园内学生的活动,拨款针对的主要是学生会组织的校内大型的、全院型的活动,而对社团提供的资金支持很少;三是拉赞助,由于社团活动主要局限于校内,活动的规模小、层次不高,影响力小,获得社会赞助的机会极少或根本没有:四是自筹经费,学生是无经济收入群体,如果靠自筹经费举办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的参与,不利于体育社团开展全民性的活动。

3.2.2社团活动场地不足

体育社团的活动对场地设施有很大的依赖性,缺少这一

条件体育社团的活动将难以展开。调查显示:除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地。我校的场地设施相对紧张,能提供给社团活动的场地受学校正常教学、训练比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加上学校部分场地开展经营活动,能提供给体育社团的场地就更少了,这给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2.3社团组织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校体育社团坚持“学生体育学生办”的原则,自主策划、组织社团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活泼的运动锻炼氛围,但是与此同时也对社团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的管理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根本前提,然而很多社团组织不当,管理散漫,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制度,无法有效的约束成员的行为,导致整个社团秩序混乱。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2)规章制度不健全。(3)社团活动不规范。

3.2.4社团成员流动快

社团成员流动快是一个值得令人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体育社团存在,其它社团也普遍存在,这也比较符合社团具有松散性的特征。造成成员流动快的首要原因是,社团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造成社团成员感到乏味,积极性降低甚至失去兴趣,使得社团成员流失:其次是,社团活动时间上的冲突,、使得成员无法正常参加社团的活动。成员的流动快、不稳定,不但使社团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而且严重影响社团凝聚力、阻碍社团规模的扩大。

3.2.5社团活动缺乏有力的指导

目前,虽然大部分体育社团都配有专业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但是部分社团的指导教师并未完全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能定期或很少指导社团的相关活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学任务繁重或不想过多干预社团自主开展活动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团活动的指导任务就落在骨干成员身上,学生的实践能力、经验毕竟有限,社团的健康发展,社团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是离不开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的。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我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动机呈现多样性。体育社团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同时也带动了全校体育活动和健身活动的健康发展。但是,体育社团的发展过程也存在着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有力的指导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因此,及时、有效地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我校体育社团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建议

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学校的一个学生组织,其发展取决于多个部门的协作,只有学校、体育职能部门、社团自身互相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有效的发展。

4.2.1加大对体育社团的投入和支持

活动经费缺乏、场地不足是影响我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供社团活动必要的场地、器材,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科学管理和指导力量,确保体育社团的正常运作,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体育社团走出校门,利用社会资源充实学生社团的内涵,促进学生体育社团健康、稳定地发展。

4.2.2加强对体育社团活动的指导

篇(4)

[中图分类号]TH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39-02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大学三大职能,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拥有学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人才培养、科研支撑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工具”,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重要保障,科学仪器设备对科技创新、国民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因此如何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强大优势,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科研仪器测试服务情况现状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充分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和人力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已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很多高校在最大限度满足校内实验教学和科研测试服务的前提下,依托大型仪器设备,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分析测试中心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平台和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实行网上提前预约制度,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等广泛建立联系,基本满足社会各界的测试需求。仅2011年测试样品数量1945个,开机时数1380小时。长期支持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有:河北省果树研究所、河北燕山试验站、昌黎县植保站、秦皇岛海港区园林绿化发展中心、北戴河集发有限公司、昌黎县碣石源水泥有限公司等等。长期支持服务的中小型企业有唐秦地区的园林绿化公司26个,京津地区的园林绿化公司5个。还有很多园林设计公司、水产品养殖单位、动物饲养单位、饲料加工单位以及周边地区的农民。中心服务的对象还包括相当数量的科研院所和兄弟院校以及政府部门。中心的测试服务质量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但是,根据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服务社会情况的调查,部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偏低,主要表现在:

首先,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导致部分仪器设备规格型号不适合实际需要或配置不全,设备买来就不适用,造成资源浪费;有些部门仪器设备没有专人管理、操作和维护,导致很多贵重仪器使用故障多、寿命短,甚至无法使用。

其次,运行维护经费不足。部分贵重仪器配套设备和零部件配置及耗材费用偏高,单位科研仪器维修费用不到位,造成仪器长时间闲置乃至报废。

最后,开放共用程度低。很多单位实验室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只供内部使用,局限于实验教学和科研测试。对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接受外单位和社会测试任务,导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用程度低。

二、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走进基层,对外开展技术服务

在保证本单位教学、科研测试服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对外宣传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加大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科研仪器的技术指标、当前运行状态、预约使用状态,特别是仪器的应用领域、服务功能和用途的广泛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支农、阳光工程、联村帮建、科技特派员、科技讲座等多种形式,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基层,积极对外开展技术服务。

(二)推进“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地方优势资源及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实验基地、校地(企)合作基地,将高校创造的科技和知识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地方政府要加大科研经费投资力度,鼓励以校际合作、院地合作等多种形式在科研平台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支持高校科研平台与地方平台集成,强化高校科研平台和地方平台各类资源和服务的融合和衔接,合理布局建设跨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利用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服务行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三)构建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

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行开放共享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促进教学科研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首先,建立院级共享平台。在学校内部把原来分散使用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集中调配到分析测试中心,实行“统管共用”。每台仪器配备专门的仪器负责人,实行“责任到人”。从仪器设备申购、调研、论证,到实验技术人员的调配,仪器的日常使用、维护维修等各个环节均统筹安排,合理部署,统一管理,使仪器设备使用有序化、协调化,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共享率。

其次,建立社会共享平台。重点购置一批通用型、覆盖多学科和不同领域的贵重分析仪器,面向社会开放。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成立“贵重仪器协作共用网”,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为社会各界提供测试服务。

(四)建立仪器设备信息开放平台,完善网上提前预约制度

首先,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中心网站汇集全校开放共享仪器设备的各种信息,校内、校外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所有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用领域、服务功能和用途、当前运行状态、预约使用情况等各种信息,方便用户使用。开辟宣传窗口,定期在网站由仪器负责人进行讲座,详细介绍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应用领域、服务功能和用途以及对样品前处理的注意事项等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仪器设备的用途。

其次,建立仪器预约管理平台,完善网上预约制度。中心指定专门的管理员,对仪器信息、用户信息、预约信息、通知信息进行管理,重点对预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根据预约时间以及仪器使用状态及时审批并下达通知,保证用户及时得到服务。这种网上预约、网上审批、网上用户管理、网上系统分析的网络预约管理平台,对大型仪器既能实现集中管理,又能实现分散管理,灵活,方便,快捷,满足校内外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明显提高仪器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熊娟,杨向荣.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及资源共享的探索[J].分析仪器,2010(5).

篇(5)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高等院校是体育人口密集的场所,具有消费群体稳定、场地设施配套、项目分布合理、知识与技能水平高、信息丰富灵敏等优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物质、信息和时间等重要基础。河北省高校在市场经营理念以及管理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其发展的方向、途径和对策,对促进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一、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的较快增长,为本地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体育事业的转轨,体育经济的迅猛发展,则要求高校体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形势,树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符的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在教育、科研、训练与培训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发展的意识,努力实现高校体育的综合发展。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实际访查发现,由于经营的意识、思路、手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规模、方向、效益等反映出如下特点:

1.经营内容丰富、形式繁杂,而发展模式封闭,缺乏规模效应

师资技术力量雄厚、专项内容丰富多样、场地设施器材完备等特点,为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体育主体市场所需求的产品,高校体育产业几乎都可提供。在所调查了解的20所高校中,学校体育师资队伍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各类体育项目布局齐全,且学历结构明显较高,具有专业水平特点。因此,在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布局上可谓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然而,反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则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组织行为,至今仍寓于校园之内,组织形式分散、项目开展单纯化现象普遍存在。消费对象则主要以本校师生为主,缺乏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缺乏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意识,各种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发展的功能和优势远未得到挖掘和发挥,根本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基本处于小儿散和自我封闭发展的状态。

2.消费对象稳定,场地设施配套,但发展目标单一,管理措施乏力

高校体育市场的消费对象,主要是相对稳定、人数集中的师生员工,且主要以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青年大学生为主体。随着健康休闲意识逐步深入人心,花钱买健康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普遍推崇的消费时尚,对石家庄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总体平均每人为5%~6%,最高的达8%以上;以本校为体育消费地点的占97%,而主要消费目的为娱乐和健身(81%);消费形式以个体消费(64%)和参加培训(21.2%)居多。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价低质高的有偿服务,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但调查中也发现,当前河北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开发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如:各类体育项目在经营与开发管理上多属松散型,缺乏相应的经营责任制度,没有必要的服务质量监督体制,随意性大,因此,在项目管理、收费标准、培训质量、时间安排、场地器材使用等方面,造成了组织管理工作的混乱。

3.科研型体育专门人才优势突出,而市场开拓型人才匮乏

河北省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在全国都是相对较强的。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被访查总体的31.8%,运动技能较为全面,是本地区体育群体中高学历、高智能、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专业群体,在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与开发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然而,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教育历来注重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在高等体育学历教育中不进行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由于高校教育体制和目标任务的约束,在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开拓人才严重缺乏,造成高校体育的各方面优势难以充分开发,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不同程度地闲置和浪费。

4.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人才、物质、信息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但资源浪费普遍存在

发展体育产业,开拓体育相关产业与市场的信息必然地成为重要因素之一。高等院校体育产业与市场的开发经营,同样要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进行营销决策,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市场信息搜查、整理和分析之上。河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在获取、分析和体育产业与市场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是被动的、缺乏超前性的,这无疑使其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高等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只能在充分保证完成高校体育各项工作前提下,利用场地设施及师资的空闲时间进行,但每年的假期与课余空闲时间,为开发体育产业与市场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证,而此大好机会未被充分利用。人才、物质、信息及时间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优势,是高校体育产业开发所特有的有利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都有管理、经济、工程、广告等完全可以和体育联姻的学科,但是高校体育部并未将其优势转化成经济收入,许多有能力开发的体育经营项目基本属于空白,诸如体育科研服务、体育广告设计、体育竞赛表演服务、体育与运动保健咨询,体育活动策划等。部分场馆设施由于功能单一而得不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这些现象都是高校体育产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1.发展方向的分析

河北省高校在实施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应立足学校办出特色,面向社会积极开拓,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实施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联系和经营合作,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经营责任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2.发展考察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情况,结合我省高校体育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经营开发,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在发展原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面向社会,扩大经营创收,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2)发挥体育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与协作,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

(3)在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体育市场发展信息,结合自身优势,以体育主体产业经营为重点,灵活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服务项目。

(4)积极倡导和扶持社区体育活动,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有偿服务。以创办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实行会员制为开发重点,吸引和发展体育人口,培育社会体育市场。

三、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强市场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或聘用、引用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开发进入正常轨道并顺利运行。

(2)注重对体育市场发展的研究与分析,实现多元化发展与特色经营相结合,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

(3)完善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与监督措施,合法经营,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4)强化市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领导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体育工作部门也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5)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规模效应,加强校企之间的横向联合和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经营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

(6)优化配置,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高校体育产业应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各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达到互惠互利,一举两得的双赢的结果,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杨松年.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化、体育市场化及其相互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2]刘宗伟.论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产业的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63-65.

篇(6)

一、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阳光体育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因此,在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应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导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运动兴趣、体育意识、锻炼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这应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

二、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高校体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真正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深入人心。落实到体育课教学中:首先,体育教育者应在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深入贯彻“健康第一”思想,通过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体育健康理念的传播、体育参与技能的指导,使学生将体育生活化作为追求健康和幸福人生目标的必要途径,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爱好,坚持“以人为本”,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参与的技能和习惯。

(二)与阳光体育相结合,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单项俱乐部教学模式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更好地组织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普通高校对学生培养目标和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使其能够掌握几项体育项目锻炼的方法,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体育课堂教学以单项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开设多个体育项目的单项体育俱乐部课,使学生能自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项,课堂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场地、器材有保障,应以传授和学习运动技术技能、健身方法为主,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单项运动技术技能和健身方法,充分利用单项俱乐部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2-3项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更新课外活动内容体系,使课外活动成为实践阳光体育的主要途径

体育活动课包括课外锻炼、课余体育训练和各项竞赛活动的开展,是高校学生巩固、检验知识并通过实践提高体育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外活动是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促使学生积极锻炼、形成终身体育习惯和实施阳光体育的主要途径。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没有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由学生自己凭兴趣爱好随意参与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与管理,有些高校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真正参加课外锻炼的只是少数学生,特别是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几乎不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应统一组织和管理,参与对象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经常化、普遍化和多样化的课外活动或竞赛中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体验,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每天参与1小时以上的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使课外活动成为大学生实践阳光体育的主要途径。

篇(7)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48-03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是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广西利用其优惠政策及优越的区位优势,加快了经济的建设,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予了广西难得的加快发展机会,广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未带来劳动力结构的同步转型,一方面是因为劳动分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因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缺陷,即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就业技能,忽视就业能力,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不强。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弥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培养学生独立就业和广泛就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既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经济产业调整和转型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一、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等积极措施,不但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本世纪以来,广西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2007年为例,相比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所占GDP比值由1978年的40.9%下降到20.9%;而第二和第三产业GDP比值却分别由1978年的34.0%和25.1%上升为40.7%和38.4%,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上升,产业结构向二元化演进,成为广西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和动力(见表1)。2008年1月,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南部至西南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

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虽然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劳动分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未带来劳动力结构的同步转型,劳动力构成和产业结构构成不相匹配。从表2中可见,虽然农业劳动力比重在逐年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也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值来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其对GDP的贡献增长的速度,特别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就业比重中最大,但其对GDP贡献值所占比重又是最低的;第二产业从2000到2010年10年间增长不到10%,但其GDP比重最高。这说明工业化、机械化、技术化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广西城镇化水平和速度严重滞后工业化的发展,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束缚于第一产业,无法实现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

由此可见,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虽带来了广西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就业格局,但从劳动力就业结构比重与三次产业占全区GDP比值来看,还是呈现不相匹配的情况。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广西目前劳动力队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根本无法适应广西经济的发展。如何在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使就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大幅度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建立起具有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源结构,改变人才结构性矛盾,盘活大量人才存量,实现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合理流动。可喜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未来10年广西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合理的就业结构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条件,而只有数量充足、富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资源才是实现劳动力转移,形成合理就业结构的前提。

高职教育作为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劳动力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在面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矛盾时,必须发挥其不可替代的功能。适应区域经济变革,这既是广西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也是历史赋予高职教育的使命。

二、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深化高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存在弊端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造成人才队伍整体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大省,教育结构还不完善,规模不大,教学水平相比全国相对低下;高等教育普及率低。大量素质不高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就业大军,只能在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农业和服务业流动,根本无法满足广西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导致广西经济整体管理水平落后,科技应用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劳动力生产率低,经济效益差,行业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因素。广西经济与其他省份经济的差距可以说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差距。因此,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是带动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是广西经济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但受教育体制弊端以及应试教育的制约,人才整体上缺乏创新意识,动手能力较差。要改变这种情况,必然要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当中。创业教育与以传统知识传授为主的普通教育,或与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职业教育不同,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比如对现实的应变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自我创新意识、自我创造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拥有基本的创业技能,等等。因此,推进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一大批具有预测、应变和自主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是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时代要求,也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还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已经引起广西区内高校的高度重视,很多高校通过教学改革,引入创业课程,模拟创业情景,设立“淘宝大学”等方法,突破了原有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新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纵观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还依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把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技能培训,忽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创业教育迎风而起,缺乏紧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教育体系;第三,缺乏良好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师专业技能不强、社会经验不足,教育效果不明显等。因此,要解决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必然要求各大院校从改变教育观念,探索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的新的教育体系,培养创业师资等方面入手,推动创业教育自身的变革与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深化高职创业教育的策略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时代的召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因此,高职院校探索创业教育人才模式的实践中,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且及时了解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适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专业方向,适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会上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培养的对象应具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更应该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职院校必须从目前社会发展现状出发,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自觉指导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同时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二)紧贴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素质的人才又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从广西经济的发展实践来看,数量庞大但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的劳动力大军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创业教育,最大限度地盘活人才存量,紧密围绕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向,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调整和改革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时,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积极参与经济区企业合作,构建院校和企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人才培养的格局,实现区域经济与高职院校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一支良好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教育部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曾明确指出:开展创业教育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专任教师。从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第一,扩招后,师生比较大,一个教师面对的学生相比扩招前增加多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二,从事创业教育的大多为兼职教师,比如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老师或者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政工干部,甚至是一些思想政治专业的“两课”教师。显然,他们尽管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但因本身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在教学中只能做到从理论到理论,纸上谈兵,根本无法胜任,创业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师生比合理、具备创业意识和能力、具有专业指导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目前开展创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创业教育教师必须是“理论+实践”型的,只有自身具备实践训练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高职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从“引进来”、“走出去”等方面入手。首先,应“走出去”。把校内从事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从主要岗位上剥离,让他们通过专业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真正从理论上完善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技能;鼓励和支持创业指导教师到校外企业兼职,通过校外的挂职锻炼,体验创业过程,提高实践能力;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新的课题研究,等等。其次,应“引进来”。从各大高校毕业生中引进专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从校外聘请一些有创业教育经验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讲座;欢迎本校毕业生以成功人士的身份回校,与学生交流创业经验,等等。

总之,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是一项前景性工程,为地方经济的未来发展输送人才是创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各大高职院校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资源的要求,迅速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推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特色创业教育,让更多具有独立择业能力和广泛适应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人才成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参考文献】

[1]徐小州,叶映华.中国高校创业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谭蔚沁,等.大学生创业教育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篇(8)

通过对雨花台区相关科技园区、街道及企业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我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提出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调研时间

2019年5月28日(周二)下午2:30

三、调研地点

区委党校五楼会议室

四、参加人员

1、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谷战略发展局、软件谷科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雨花、赛虹桥、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

2、相关科技型企业代表:请区发改局、谷科技人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分别邀请1-2家企业代表;

3、区委党校相关人员。

五、调研议程

1、请相关企业代表结合调研提纲发言;

2、请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谷战略发展局、软件谷科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雨花、赛虹桥、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结合调研提纲发言;

3、区委党校领导发言。

区委党校     

2019年5月28日

“双创背景下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区为例”调研座谈会调研提纲

(仅供参考)

(一)当前国内及南京市部分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案例?

1、兄弟城市(县区)科技园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2、软件谷、高新区及相关街道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做法。(请提供相关发图表和数据)

3、您认为营造双创氛围为对促进我区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二)我区各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您认为我区各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困难或制约瓶颈?(用数据和事例说明)

5、您认为存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三)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分别是什么?

6、您认为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分别是什么?(请重点说明)

7、您认为政府、企业在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请分别说明)

(四)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哪些?

篇(9)

1.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内的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之间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区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的系统。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确立,使区域形成知识的创造能力、技术的创新能力,知识和技术的流动能力、开放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绩效。高校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参与主体之~。对创新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校具有教学和科研两大核心任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是区域知识创造、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实现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应用的区域创新职能。其次.高校通过大量的科研活动与体系内的其他行动主体——企业和政府、中介组织、创新环境等产生交互影响.呈螺旋式发展,共同促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最后,高校不仅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知识的产出和传播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环节也发挥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2.河北省高校参与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河北省高校创新体系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是距离建成能为区城创新体系提供一个知识和技术强力支撑点的高校创新体系仍存在较大差距,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2.1高校创新成果与企业创新需求脱节在现行科研管理模式下,高校科研活动以自由探索为主线,虽然也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但职称认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政策倾向,决定了,科研人员仍然以争取科研经费、政府奖励、、出版著作为科研活动的主要目标。一方面高校形成了大量无人问津的科研成果,专利转让率低。另一方面,企业却找不到能运用于生产过程并能够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难以按统一的科技创新目标凝聚和集成相关创新活动,致使以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的区域集成创新能力不足。

2.2区域内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各高校之问、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之间等跨机构的创新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各创新主体的优势与科技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集成。资源的整合与可获得性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关键一环。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的合作少,而且大多是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能满足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要求。没有形成统~的符合市场要求的能将整个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并向区域内所有创新组织提供所需科研设备、科技文献资源等方面服务的区域协调机制。

创新合作机制的不完善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科学仪器设备资源、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资源、专业技术资源等科研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各单位各自为政、封闭使用。这就导致一方面.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许多创新资源闲置,派不上用场。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缺乏统一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突出。科技创新资源总量不足与大量闲置并存。

2.3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严重匮乏河北省的科技人才已经初具规模,但在科学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和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与北京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科技队伍的总量和质量都需要再提高一个档次。同时高层次人才流失的现象也依然存在。

3.河北省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发展战略

如何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实现自身跨越发展对高校来讲既是重大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应在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努力应对挑战,结合区域特色、学科优势、科研水平等因素积极探索实现发展的路径,并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

篇(10)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223

0 引言

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更符合通识教育的理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很大一部分数学基础比较差,而又由于数学比较抽象,所以往往缺乏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高等数学课程的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效果?本文从学生、课程、院校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1 学生的整体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且参次不齐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中学初等数学知识掌握的不够牢固、全面,而且掌握的知识的系统性较差,再加上高等数学课程相对其他学科较为抽象且逻辑性较强,所以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这门课没有比较明显的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数学仍依赖于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而缺少良好的学习态度,更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刻苦和钻研精神。

基于上述学生的特点,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划分进行分级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比如数学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注重其对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数学思维的形成,为这些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尽量大的帮助;而对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依据“够用”为度的准则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尽量多的学习高等数学知识,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到最佳。

1.2 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但思维活跃,思考和表达能力较强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多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就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没有得到严格的管理,这些特点就使得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所以,在自我管理等方面表现较差,甚至在学习上自由散漫而缺乏自律。这样一来,相对于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无论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容易变的自由、散漫,影响在大学的学习。但同时有些学生接受过特长教育,思维敏捷,思想活跃,交际能力以及社会活动参与意识较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有优缺点,我们应该发挥学生的优点,改进学生的缺点。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学生应多加鼓励,使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在院校里可以让他们自主组织一些校园活动,这样活跃校园环境的同时又提升了自己组织性和纪律,锻炼了自己。为他们以后毕业就业以及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高职院校中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2.1 教师应该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能够针对高职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和授课

教师是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主体,首先应该分析、了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和授课。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对于高等数学教师来说这种工作是必须要做的,由于高等数学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等特点,所以在学生的眼里被认为是最难学的、最枯燥的一门课也是不足为奇的。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的各种特点,了解了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的看法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和授课,做到因材施教。

2.2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与时俱进,做到知识的不断更新,做好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也是职业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知识载体,应该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知道数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动力,这样的教学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授课的理论知识也在时时刻刻的更新,作为教师更不能忘记自身的学习。由于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不断的加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下车间、工厂、企业增强实践环节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最新的知识。

3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3.1 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在学习数学的开始,首先应该使学生了解数学和数学文化,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对数学这门课程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和真正的融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例如,可以以开设数学文化讲座、增加课前数学小典故等形式使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这样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活跃了数学课的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课的积极性。

3.2 明确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侧重通识而非精深,更加注重讲练相结合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改革。要对大学高等数学授课方式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加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走出“学术性、研究型”的精英教育模式,应以“适用、实用、够用”为原则,建立可行的教学计划。如,在理论教学中更加注重讲练相结合,更加注重实验教学,讲为辅练为主逐步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上,在满足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总之,只有综合考虑学生、教师等因素再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在高职院校将高等数学这门课程讲好,才能为学生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村级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下一篇: 钣金实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