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课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13 18:55: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护理专业课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护理专业课教学

篇(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2006级至2008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年级每班随机抽出20名学生进行访谈。

1.2 方法 采用根据世界性医学教育环境测量工具(dundee ready education environment measure,DREEM)[1]和我校具体实际情况修改后的问卷进行研究。

1.3 评价标准 问卷单项得分总分为100分,分为3个等级,0~50分为问题较多,50~85分为较好,85~100分为很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软件Excel将回收资料建立数据库。

2 结果

单项得分85分以上有“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感到有助于为我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项,为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老师乐于对我们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反馈意见”,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儿科护理学。“我认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能够起到督促、诊断问题、客观评价我学习效果的作用”项有健康评估、护理学导论两门。除儿科护理学外其他课程均为基础护理部分。单项得分为50分以下有“我觉得老师的上课进度太快”项,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我认为老师的上课内容丰富且具有启发性”项,外科护理学。“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灵活,有充足的自学空间”项,外科护理学。均为临床课程部分。

3 讨论

课程间横向比较,基础护理部分明显比临床部分分数高,学生访谈表示基础护理课偏重于实践,课程老师制作了标准的操作录像,在操作练习中设计阶段考试。对学生来说有大量的课后时间用于实践操作,学生对要掌握的知识范围,操作要领较清楚,而阶段考试对于学生掌握了哪些操作,哪些没有掌握有很清楚的显示,考试分数随后公布给学生,附上教师点评,使学生明白什么地方还没有掌握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操作考试中有不及格的学生,教师采取以优生带差生的方法,将操作分数高的学生和操作分数低的学生配成一组,学生间交流操作心得。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由己及人、实施管理,以及领导能力。这是基础护理学的素质教育从相应的制度出发,进而上升到人的境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了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临床护理课程教学主要是理论授课,加上课程见习。由于学生人数增多,理论课授课教师认为不利因素很多,医院见习安排困难,致使每组学生人数较多,见习效果不是很好,学生有失望情绪。理论课中因要求临床应用能力部分增多,学生对这一部分缺乏知觉,难以理解其中的内容。访谈中学生也认为临床课比较难,要求比较高。课程中基础护理课和健康评估课程教师年资长,教学经验丰富。而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大多为工作时间一年到两年的新教师,存在教学经验不足,应对突然出现的教学问题考虑不周的问题。针对操作问题,我们已采取措施,督促各教研室拍摄操作录像,并建立网站。针对年青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我院采取以一对一的老教师带青年教师的方式,尽快培养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选取青年教师去临床进修以增加临床经验。通过年青师资的临床进修,增加教师的临床经验和科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各种授课对象不同,理解能力和求知欲望也不同。要求针对各种授课对象定期召开教研室的研讨会,对大专和本科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加典型病例的教学讨论以改变传统的护理临床教学往往从概念、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一一讲述,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完整的患者需要的条件,典型病例教学法强化了知识的多元性,整体性。使用本方法以典型病例的临床症状引导学生探究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事后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通过这种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增强,同时还会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由于医院患者的维权意识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不可能普遍实行临床教学,学生动手机会减少,教学缺乏生动性,学习兴趣不高。建议教师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多种手段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生动的展示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护理工作的特点是与人交往,护理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则存在着不会开口、开不了口的问题是将来步入临床的很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分组,分别由学生扮演护士、患者及家属,模拟医患之间的对话,把学生带入所学情景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3]。大班授课的针对教师注意点增多,课堂不容易管理,教学效果反馈慢的特点,建议教师教授过程中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或者把大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分散教学。挑出一部分授课内容,根据教学要求将学生分为2~3个小组,由2~3位老师分开讲。操作课和见习课前集体备课,同步进行。见习基地和实习基地正逐年扩大。另外采取不定期抽查公开课的方法了解各位教师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方法是否有所改进,教学效果是否有所提升。并每年举行一到两次教学竞赛对获教师给予嘉奖。落实公开课后,听课小组与被听课的教师交流心得,对不尽如人意的部分进行改善。每学年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给每位老师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这些措施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越来高,对知识的感知越来越好,能够教学互动,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微信是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对用户免费开放。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多元快捷联系。2015年6月腾讯公司公布,微信注册用户已达到5.49亿,微信用户普遍年轻,平均年龄26岁,86.2%的用户在18~36岁之间。绝大部分微信用户来自:企业职员、自由职业者、学生、事业单位员工这四类职业。学生已成为使用微信的一个庞大群体,微信是他们聊天、交流、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网络时代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如果与微信联系起来,利用微信辅助教学,符合学生群体的阅读学习习惯,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利用微信辅助护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1 实施方法

1.1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交流群。学生和任课教师全部加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师生、生生之间包括生活、学习、处事、情感、思想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1.2利用学院微信公众平台,设立护理专栏,搭建教师和学生有效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在护理专栏中设置"焦点话题""护理资源""操作视频""微考"等版块,焦点话题版块一些与护理专业有关的热点话题,教师和学生实时参与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护理资源版块教师收集、整理的一些重点内容、习题等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和查阅。操作视频版块教师收集的最新护理技能操作视频或亲自录制的示范技能操作视频,为学生提供课后再学习的条件,也可以录制技能操作规范优秀的学生操作视频供大家借鉴。微考版块主要一些与护士资格考试题型一样的考题,供学生学习和复习。

1.3订阅与护理有关的公众号,教师给学生推荐订阅了有利于护理相关课程学习的公众号,如"护理123"、"护理专业资源库"、"ICU护理之家"、"手术室护理"等。这些公众平台传播护理最新知识,传递护理先进理念,共享护理宝贵经验,弘扬护理正能量,是交流学习护理知识的园地。教师们在这个微信公众的大家庭中多方面、多渠道地学习专业知识、分享资源,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紧紧跟随临床护理最前沿的知识。由于时间、精力和专业鉴别力等因素,学生不能一一关注和学习所有的专业公众号,就由教师有选择地推荐"护理专业资源库"等典型公众号,并筛选分享其他公众平台的精品学习内容,学生反映很好。

1.4分享朋友圈里的有关道德文化、理想信念、国家政策和学生就业、健康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评价互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就业观,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力。

2 效果

2.1在班级群里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每个学生平均每天浏览微信10次以上,90%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微信平台,在课余时间随时可以关注信息、学到有用的知识,充分利用了时间边角料,减少了时间和空间环境对学习的限制,提高了学习乐趣和效率,微信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帮助。

2.2通过频繁地在微信上交流学习,交流生活、思想、心理方面的感受和问题,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了,心理上的距离拉近了。对于课堂上不敢问问题、课后不敢当面请教老师的性格腼腆的学生,更是给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微信里能很好地提问题、自由地和老师探讨,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

2.3每次或分享一些知识时,学生反映很好,通过点赞、评价、讨论表明他们的关注和喜欢。有些学生将"护理专业资源库"等公众平台提供的信息和老师分享的重点、经典信息整理到自己的学习笔记中,如:常用药物配伍禁忌、医生护士都知道的150个知识点、抢救药物口诀等,有针对性地集中学习掌握了一些重要知识点。

2.4微信的利用还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每次技能图片、视频和分享资源,都收到很多学生感谢老师的词语或图片,如老师好给力啊、老师辛苦了等,培养了学生感恩之情,从内心深处激励她们努力学习。

3 讨论

3.1微信辅助教学方式的优势

3.1.1微信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交流平台,传播迅速,受众广泛,有很强的互动性,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增进师生感情,奠定教学相长的基础。

3.1.2与传统教学方式受时间、地点、环境约束的不足相比,微信平台的便捷性、时效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它不受上述种种因素的限制,可以实现师生之间课上、课下的即时有效沟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化学习的平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拓宽了视野,营造了灵活轻松的学习氛围。

3.1.3平时上课时间有限,老师拓展知识的空间有限,而微信平台为老师打造了业余辅导的第二课堂,搭建了拓展课堂知识的平台,使教师能够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中的大量丰富护理知识和技能操作资源,在充实自己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

3.1.4在这个虚拟的环境里,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老师和学生都能提高积极性,挖掘和发挥各自的潜能,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果。

3.2微信辅助教学的不足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对大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如有些负面的、消极的信息会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影响学生,必须加强对微信平台的管理,可以选定一名责任心比较强的班委随时对班级群进行监督和管理,及时清除消极的评论和留言、图片,发挥微信群的积极作用,保障其正常运行。

微信辅助方式在全国特别是落后省份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充分起到所期望实现的辅助功能,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作用,是我们处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教师今后进一步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篇(3)

一、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容易出现的思想问题

以护理实习为例,每位护理专业学生都应该经历临床实习的阶段,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这是必须要经历的[1]。学校与医院展开合作,学校利用医院的实习环境来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思想教育。医院通过实习阶段发现人才并且为医院注入新鲜血液,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发展的桥梁。但是学生突然从安逸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离开,转而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要面对医院的不同工作岗位与不同的人,在情绪与思想上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例如:首先是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带来的思想问题。护理专业学生在离开院校之前,在日常专业课上会学习到较多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离开学校来到医院企业后进行亲身体会时,刚开始会觉得新鲜有动力,希望能尽快动手参与到工作中来。但是等真正进入工作科室分配护理任务之后,又会感到非常陌生与手足无措,毕竟每所医疗企业的工作模式多少会有些出入,校园课程与实地工作不同[2]。因此,护理专业生的实习工作一时之间无法下手会比较焦虑。其次是情绪问题,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年龄多数在二十岁到二十四岁之间,独生家庭子女占大多数,青春期的她们活力十足而且经历旺盛,心理变化比较快而且敏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极强,但是经常会经常有逆反行为,情绪不够稳定,遇到工作方面的问题经常容易急躁,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情绪两极化。根据很多调查结果和医院统计显示,很多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都有很大的思想压力,担心医疗事故的发生与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够完善,还有科室老师的批评与院内患者的不信任,会经常让学生对护理行业失去热情。

二、导致高校护理专业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因素

学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不足,多数高职院校在教授课堂上经常对护理专业学生展开专业技能培养,将此作为护理专业教育的重点,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与引导[3]。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进入医疗单位工作时,没有建立足够的思想准备来面对这种转变,会在实习之初产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除此之外,由于学生在医院的实习过程太过漫长,学校不能长时间的管理而且也无法完全顾及,因此,便将对护生的安全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一并托付给合作医院,对护理学生缺少管理并且缺少联系,不能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思想转变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进行思政教育和思想引导。

三、高职护理专业课融进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培养计划结合

在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课堂上将思想政治工作带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感与世界观,将护理专业学生今后在医学行业的思维模式引导至正确的方向上来。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情商,以便将来在与医院患者沟通时,无论何种谈话内容都可以让患者感到被尊重,从而建立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护患关系[4]。按照国家最新对医学行业提出的服务精神和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护理基础教学当中,并且落实到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当中。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德行教育也不能忽视,老师要将工匠精神刻进每一位护理学生的心中,让高职院校的护生树立正确的医德医风。全面落实教学一体化理论,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融进学院教学,让学生拥有人文素养与护理责任心,为塑造技能型护理人员的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提升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在学生的大学时代不仅作为一名传道解惑者,而且还要肩负着思政育人的责任。老师不仅仅要具有比较高的技术水准、职业技能素质和人文素养,还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5]。教师的行为和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因此,老师必须端正自己的行为与提高思想修养,树立以德育人的责任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整个护理专业教学中来,实现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学校需要培养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以此可以提高高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

(三)加强护理专业教育的方法改革

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护理院校学生的主要教学策略,把德育教育带入到护理专业学习的各层教学中去,是提升护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方法。

1.教案改革

传统的护理教案通常注重于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反而忽略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6]。因此,在护理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将原来的传统教学思想更新为“思政”思想,注重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培养,同时提升专业技能素养。

2.教材改革

老师可以在护理教学的过程中,将真实案例、伦理问题和常见的医疗纠纷放到实际课堂当中来,让学生们认真的思考并加以分析此类问题,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应该如何处理,再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收到教师想要传递给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例如:奉献精神、爱岗敬业将神、爱护他人和医患平等观念。除此之外,老师也可以将国家优秀护士与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事迹加入思政育人课堂中,为培养职业护士素养的过程添加正能量助力。并且在为学生展示临床护理发生过的医疗事故时,让学生们仔细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老师要从旁引导,让学生生成正确看待事故的观念并且从中吸取到经验教训。这种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模式会在学生的心理形成强烈的对比,让思想政治理念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引领护理专业学生行走在正确的治病救人的道路上[7]。

篇(4)

近年来,随着现代护理学的迅速发展,健康评估课程逐渐成为现代护理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护理实践中,护士必须具备健康评估的知识和技能。健康评估的基本概念多,医学术语多,专业性强,高职学生基础医学知识不牢固,对护理工作缺乏感性认识,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近年来,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容易失去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对健康评估课程进行了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培养高等护理人才的必修课之一,是连接护理学基础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课,也是护士资格证考试的主要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好临床专业课起到支撑作用。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共76学时。

二、教学内容

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突出高职护生的技能操作。健康评估课程共安排76学时,理论52学时,实训24学时。健康评估是系统地、连续地收集健康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以确定护理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1]。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根据临床需要、生源特点、医学前沿知识和护理专业特点等方面合理筛选和认真优化教学内容[2]。健康评估中身体评估和症状评估是重点内容,同时结合护理特色,突出护理特点,减少身体评估中过多精细的体格检查的课时,如简化各种心脏杂音的听取,简化众多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注重护理特色的培养,如身体评估中脉搏短绌的测量方法,心电图检查的操作方法的实训内容,增加实验室检查中标本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三、教学资源

由于课程的特殊性,从事健康评估教学的均是来自于临床的医生,临床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临床护理思维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但护理专业教师又不擅长身体评估。因此,需要通过培训和岗位实习的方式掌握护理学基础知识,加深健康评估与基础护理学之间的课程融合。实训课教学中在积极应用电子标准化病人的同时,还要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及部分微课,实现在线学习和课下互动。

四、教学方法

随着病例分析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比例的日益增大,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案例教学法,注重将病例导入课堂,解析训练。基于健康评估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可以采用归纳总结教学法,如症状评估疼痛中讲解了急性胆囊炎疼痛的特点,在恶心呕吐中讲解了急性胆囊炎恶心呕吐的特点,而在身体评估中再次讲解了急性胆囊炎的腹部评估。在课堂中适时的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护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疾病的症状体征。此外,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症状评估和身体评估讲授结束后,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分组自行设计情景模拟病例,分角色完成该疾病应有的症状体征和护理评估。

五、评价方法

课程考核结合生源特点,遵循全程化、多样化的原则,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末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考核包括职业素养考核和技能考核。其中职业素养考核(平时考勤和作业情况)占20%,技能考核在以往实训课考勤和实训报告情况的基础上,增设心电图检查、身体评估综合考核项目,共占30%;终末性考核以理论考试形式为主,成绩占50%,考试内容和形式要紧扣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大纲。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实施前,认真合理地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训课中应用标准化病人,使学生模拟真实临床情景,有利于缩短学生进入临床的适应期;课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设计病例,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作者:王利平 王静娴 齐亚莉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

篇(5)

高效课堂是打破传统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能动性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统筹安排,分配教学任务,指点迷津,而教学活动的主要实践者则是学生。仿真教学法通过使用模拟真实场景和人物,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可视性,可以激发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主动探索求知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效力。尤其是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仿真教学法可谓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催化剂。

以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实践课为例,由于课程内容多,实践课时间有限的原因,之前一直沿用“黑板粉笔一模型,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多看少做”的传统授课模式,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所事事,亲自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很有限,有时,一组四五个学生还不能轮流操作一遍,实践课被迫流于形式。因此,学校实训科尝试着在实践课上加大仿真模型人的摆放数量,从实训室、病床到模型人,处处仿真化,使学生一进入实训室就感觉到了医院一样,角色感油然而生。在仿真模型人身上进行视触叩听时,有声音和运动的配合,学生练习起来兴趣倍增,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

通过日常授课时不断地揣摩和尝试,笔者发现仿真教学法在护理专业高效课堂的应用价值逐渐显露,现结合“健康评估――腹部触诊”的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授课班级

2015级护理1班

二、教学内容

“健康评估――腹部触诊”

三、学情分析

学习基础: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医学课程,对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熟悉腹部主要脏器的分布。

学习态度:学生活泼好动,对临床学科很感兴趣,实践探索欲望强烈。

学习能力:学生缺乏临床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实践存在盲目性。

四、教学方法

仿真教学法,问题导向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

五、学法

观察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

六、教具准备

仿真模型人,教与学信息化控制平台,PPT。

七、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PPT课件及智能化仿真模拟人及操控系统。

2.利用PPT回顾式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PPT引导学生回顾理论课上所学:腹部体表标志和分区,引出本次课。

3.提出问题,激情探究(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腹部触诊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语言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4.讲解示教,实时练习(45分钟)

(1)教师示范,然后在控制台上选择正常和异常腹壁紧张度模式,学生分组分别在台下的模型人身上触诊感知和判断。学生四人一组,分组操作练习,讨论,主动探究,汇报。教师分别在控制机上选择“正常”、全腹或局部“腹肌紧张”模式,纠正学生触诊手法,点评学生的判断结果。

(2)教师指压触诊法示教,在操作台上切换成“胆囊炎”和“阑尾炎”模式,让学生亲自在模型人身上感知,如按压部位正确,仿真模型人会痛苦。

(3)教师PPT讲解后进行示教。在操控台上选择“肝脏触诊”模式,从“正常”开始,依次切换到“肝脏肿大” “肝硬化” “肝癌”模式等,让学生在仿真模型人上逐一触诊。教师走到台下,对每组学生的触诊手法进行指导。随机选择正常或异常肝脏状态模式,每组触诊后,讨论,汇报结果。教师公布测试结果,讲解触诊要领。教师利用PPT讲解后,在操控台上用主机模型人进行示教,将病人仰卧位和右侧卧位时的触诊手法逐一讲解示范。

(4)W生分组练习,在模型人身上体会触诊手法。教师按组指导操作,在主机调控台上依次切换三种程度的脾肿大模式,指导学生进一步触诊学习。随机切换正常与异常脾脏模式,各组争相回答触诊结果。

(5)教师根据答题情况,强化脾脏触诊要领和测量径线的方法。第一,教师将胆囊压痛的检查在模型人身上示范讲解,触及压痛点后,模型人会喊“疼啊”,学生边听边操作练习,根据声音可以判断按压部位正确与否。第二,教师通过操控台将模型人膀胱设置成“肿大”模式,学生按照要领向耻骨联合方向触及,体会囊性感。第三,教师将模型人腹部设置成“有肿块”模式,引导学生按照顺序,边触诊边寻找肿块部位,估计大小、形态、质地等,了解肿块特点,判断肿块性质。第四,教师将本节课所学用三种评估模式进行任务分配。

5.分析病例,完成任务(20分钟)

任务一:教师给每一组学生随机分配一道腹部触诊题目(每组题目不同),限时三分钟内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任务,团队协作,在模型人身上操作(只有一次触诊机会)完成任务。判断标准:按时完成、准确即可得分。

任务二:教师按照小组序号,奇数组接题扮演病人,偶数组触诊检查作答的形式,促进组组合作。奇数组学生电脑接收到教师发给的题目(如胆囊肿大)后,创设情境(如捂着右上腹、作恶心呕吐状)。偶数组学生根据奇数组学生的病情描述,在奇数组模型人身上进行腹部触诊,直到查出情况(期间,奇数组学生禁止提示或暗示)。判断标准:两组配合默契,情境创设恰当或触诊手法和结果正确即可得分。如有一方违规,两组均不得分。

任务三:教师在控制台上出题,每组学生电脑上显示的题目一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模型人触诊。判断标准:哪一组最先完成触诊,触诊结果正确,哪一种获胜。

6.教学视频

教师通过PPT播放腹部检查操作视频,学生认真观看,查缺补漏。

7.护考链接,巩固提高(5分钟)

教师:搜集历年护考真题和模拟题,带领学生练习,讲评知识点。

学生:参与课堂小结,做练习题,巩固知识。

8.布置作业,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答疑解惑。

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

八、授课效果

以仿真病室、模型人及信息化资源为载体,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破教学难点,强化重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临床典型体征实施仿真护理学习任务分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了专业与岗位的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总之,通过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二年级实践课中尝试使用仿真教学法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在两学时内快速进入角色化实践模式,手脑并用,丰富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求知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证明,仿真教学法在护理专业高效课堂中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莉.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J].教与学,2012,12(17):356-357

[2] 周敏.护理实习生对临床护理带教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8(9):793-794.

[3] 姜志国.阶段仿真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6(8):112-113

篇(6)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医学基础学科,是中职护理专业一年级的核心课程,是学习其他医学和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该课程内容多,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等,相关概念及专有名词多,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内容抽象而枯燥,学习难度大。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学现象严重。笔者借鉴近年来在我国流行的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使纸质化、图片化的教学挂图、模型、标本模型转变为生动的视频资源,并配有专业教师精讲,使学生随时随地皆可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微课内涵

1.1概念

微课是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普及所带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全称为微型视频课程,是以教学视频为载体,围绕具体知识点进行教学及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1]。微课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是教师针对某知识点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资源、练习测试、学生反馈、师生互动、教学反思等,将其制作成情景化、具体化、案例化,同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小视频。微视频短小生动,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在线学习。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正在不断颠覆传统黑板粉笔、简单PPT演示的授课模式,也不断冲击着教师的“填鸭式”“满堂灌”授课方式。微课为信息技术时代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1.2主要特点

(1)微特征:具有学习内容精炼、短小、高效的显著特征,经不断滚雪球式积淀微学习成效。(2)微手段:更适合移动终端学习。(3)微环境:提供微学习的有效条件,为泛在学习建构了舒适环境,其支撑的微学习过程可增添深度学习的驱动力。(4)微目标:具有专题化属性,微课程知识关联体系与学习目标相互呼应[2]。简而言之,微课的特点在于短小精悍、主题明确、使用方便、交互性强,可供学生随时、反复观摩学习[3]。

2PPT课件应用于教学的主要特点

PPT是深受广大教师欢迎且最常用课件制作软件,该软件使用简便,可将教学内容生动展示,图文并茂,深受广大师生青睐。随着该软件广泛应用于中职护理专业各门课程教学,教师基本熟练掌握并运用该软件来制作课件,节省了大量课堂板书时间,使很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当前学生已逐渐熟悉了该模式下的课堂教学,适应了由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满堂灌”式教学到新形势下的幻灯片播放“满堂灌”式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增多,学生容易疲劳,课堂上师生互动探讨、学习反馈减少,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且该模式受限于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微课作为新型教学资源模式,为上述教学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让课堂内外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提升学习成效。

3微课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3.1微课资源平台建立和终端设备普及

微课的正常使用基于校园网的建立,学校铺设Wifi网络接入端或利用移动3G/4G网络,建立师生微信学习群,加之人体解剖学微课资源的开发、建设、共享,都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互动平台。同时还要求在学生中普及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脑等终端设备,以便学生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登录校园微课网站学习人体解剖学微课程,教师则可在线提问,实时解答,实现师生良好互动。

3.2微课制作简单方便

教师针对人体解剖学某个知识点(如心脏瓣膜)编写脚本,可采用手机加白纸的方法、DV或专业摄像机等常见设备录制[4],甚至可以使用PPT、录屏软件(如CamtaasiaStudio)、教学PPr、Flash等制作微课。如果利用自动录播教室来制作微课则更为简单快捷。教师可针对课程特点,开发出一些符合课程教学特点的微课[5]。可见,微课制作对于当代已经掌握了一定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来说是非常容易的。

3.3微课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3.3.1时间短

微课时长一般为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一般观看超过20分钟的学习视频,学生会因视觉疲劳而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微课视频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明确学习目标,突出重点,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3.2内容精

微课在知识点选择上,尽量挑一些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并且在制作上精益求精,如人体解剖学关于危险三角的介绍,可利用微课视频分层次精讲。这样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让学生乐于学习。

3.3.3教学情景生动

微课基于微视频,通过整合微设计、微教案、微课件、微案例、微习题、微反思等内容,营造了一个真实情景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6]。这种生动情景化教学符合中职生视觉学习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3.3.4学习方式灵活

微课视频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学习时间要求少且灵活,方便学生使用,不受教学时间、地点、环境、距离限制,学生想学就学,非常灵活,而且可以和教师在微信平台上互动,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4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1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要求较高

基于微课模式的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这种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要求相当高。因此,在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要监督学生的学习活动较为困难。而大多数中职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自律性,所以会造成部分学生放任自流或无心向学的懒散状态。这就给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微课校园网设计之初必须考虑的问题。

4.2学习效果缺乏及时评价反馈

在网络时代,学生虽然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练习,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但教师却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仅凭微信群中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来揣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现阶段在微课教学评价系统中必须设立足够的微测试来检测、督察学情,应根据人体解剖学课程特点,构建适合该课程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4.3终端设备要求易造成学习资源的不公平性

微课教学要求学生有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移动终端设备,这势必给学生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那么无力购买这些设备的学生就无权学习了吗?这样会造成学习资源不公平共享现象,这是对广大微课教学研究专家的另一种考验。

4.4微课制作加重了教师的备课负担

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来筛选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编排,不是简单的上课、讲课、录视频,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反复润色、剪辑,需要多媒体专业技术人员运用专业设备制作出精良的微课视频。这些都需要专业制作团队的精诚合作,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视频,因此,校园微课系统的开发又是对学校整体团队合作的巨大考验。

5结语

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型且便于携带使用、物美价廉的移动终端设备不断涌现,将引领师生共同去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在线交互式学习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灵活性和积极性,同时微课亦可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资源。但目前微课教学系统尚不够成熟和完善,仍需青年教师不断努力学习,掌握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丰富人体解剖学微课程,使学生真正摆脱传统“满堂灌”的被动学习模式,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师摈弃“满堂讲”教学模式,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发挥传道授业解惑之功效。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邱群.人体解剖学生理微课程研究现状[J].科技视界,2015(16):184-185.

[3]张欣,刘明军.基于微课与慕课理念的中医药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对课堂教学辅助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5):101-103.

[4]孙权,李宇.人体解剖学微课的建设与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3):20-21.

篇(7)

2001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特别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而影响了对课程实际内容的理解;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护士正逐渐成为国内、国际的热门职业之一。护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应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构建双语教学模式,开展双语教学活动。我系于2002年开始对护理本科生在药理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在这7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为今后在其他专业开展药理学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一、重组、更新双语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特点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的原版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目前,医学专业面临可供选择的原版教材较少,学科教材匮乏,而各校自编的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因此,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为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现行统编本科药理学教材是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专业共同使用的,因此它的护理专业特点就不可能体现出来,这对于培养专一性的高护人才颇显欠妥。

护理专业的药理学教材应立足于结合临床护理特点讲授基本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与护理专业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加强疾病与临床护理联系方面的知识讲授,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加强师生间的外语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学生来讲,时间是宝贵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现在的教育大部分是在专业学习之后才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把专业英语当作一门外语课来讲授,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导致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不能结合,使学习效率下降。

从教师方面,就双语教学来说,尤其要注重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主动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向指导者,把单向信息输出的课堂变成双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力争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授课氛围,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见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和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故为了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应加强师生间日常外语交流,在交流中对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老师和学生来说,能够不断学习提高外语听说能力,在双语教学中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加强直观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逐步实施双语化

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教学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形式使教师与学生更为接近,师生交流更为自然、方便。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双语教学比理论教学较为容易,实验过程中,教师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好实验操作和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坚持以鼓励为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实验过程中的交流可提高师生外语听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合护理专业及本校特点,促进本校学生与留学生进行临床病例讨论

根据我校特点,促进本校学生与巴基斯坦留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进行英文医学交流的小环境,收集临床资料,开展护理专业学生与留学生的临床用药讨论,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同时,对提高双方的药理学学习,都能起到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能力的作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是护理职业发展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逐步提高外语水平,使之具有一定的双语能力,是高职教育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篇(8)

《正常人体结构》是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该课程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等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整合后的课程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适应“必需、够用”的职教理念及现代“整体护理”的观点,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对人体结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

《正常人体结构》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形态、大体结构和微细结构及相关功能和人体的发生发育规律等[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正常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基本规律,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具备准确描述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关系的能力;辨认人体各器官结构、位置的能力和联系临床疾病进行分析诊断治疗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护理临床课程奠定形态学基础[1]。

为更好地达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竞争意识强的专业化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我们对《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进行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特点,突出技能培养

《正常人体结构》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的支撑或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通过学情分析,我院护理专业的学生包括:1.统招理科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基本条件;2.统招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正常人体功能》的基础知识有一定难度;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学过人体解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结合学生的特点,我们应改变原有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以任务为引领的体验式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制定不同的任务体验方式,让书本上的知识形象化、实际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任务,深入浅出,缩小学生基础知识的差距。可以采取“观察实验+基本理论+操作实验+详细理论”的教学模式[2],用观察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对人体结构产生兴趣,再讲述基础理论,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最后进行详细理论的讲解,归纳出要点。这样才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护理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法。《正常人结构》是专业基础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要采用的还是传统教学法。通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述,学生初步了解了人体结构的研究内容。

2.多媒体演示教学法。运用传统理论讲授方法的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3.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探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到问题中,设计真实性任务,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生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和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等[3]。

4.病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临床病例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

三、构建课程资源库,扩充教学信息资源

1.形态教研室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收集近些年的校内外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的考题,整理出和教材配套的齐全的试题锦集,供学生课余时间练习。

2.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实验视频,将其进行搜集、修改和整理,刻录出配合自己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视频光盘。

3.制作同一专业统一的教学课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便是同一专业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师因使用的教学课件差异很大,教学重难点也有所偏差,因此探讨制作出一套统一的教学课件是必要的。

4.形态学科的相关教师可以向学院申请科研课题,编写人体结构的学习指导和实验指导等,以满足“教与学”不同层面的需求。

四、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

为了真正考核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果和质量,仅凭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建立新型的课程评价体系,增强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和客观性,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达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1.构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可从“学院系部教研室学生”四个层面进行。院系两级教学督导专家进行日常检查,例如教师的到勤情况、随机听课、教案检查等。坚持期中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听课检查、说课检查、教案检查、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社会评教等方式促进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升。此外,对青年教师还应进行实验操作技能评价。学院可为理论课教师进行至少一轮的实验课教学培训,并参加各种外出培训,不断增强自身的操作技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2.构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1)理论知识考核。为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功能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些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试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人体结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技能考核。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考评。实验课考试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考试范围及要求,同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平台,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考试时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准备仪器、试剂、器材等,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当场评分。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4]。

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护理专业《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研究内容和课程性质,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了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观点。首先分析学情,结合学生特点,突出技能培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课程资源库,扩充教学信息资源;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教与学的反馈调节。最终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以适应现代“整体护理”的理念,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对人体结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窦肇华.正常人体结构(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篇(9)

2017年,本人担任高三护理专业内科护理课,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带动影响下,本照“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廉洁自律,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各类政治学习,端正思想,认清形势,时时处处维护学校形象,服从大局,团结协作,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新课改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以高质量高标准对待自己的工作,遵照“不为失误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的原则,转变观念,兢兢业业,为人师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高水准的服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尽到自己的岗位职责,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业务方面

本人能够严格遵守学校的“备、讲、批、辅、考”制度,做到心中有制度,手中有行动。在备课方面,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备而来” 用“预设打造精彩课堂”。本人能够深入钻研研教材,对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烂熟于心,设想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在学习借鉴名师教案的基础上,设计出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全程。

上课时,本人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拘形式地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重视积淀和熏陶,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凸显实用性。通过模拟实验,开展学习竞赛或者创设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景,使她们在“玩中学,学中玩”,逐步提高她们的专业素养,为她们三年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奠定基础。在课堂上,本人能够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为学生展示图片资料,链接相关影视片断以降低理解的难度。课后,我能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过程,再现其中的某个环节,总结成败得失,写出案例和教学反思,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课下布置作业,我能遵循“精讲精练”的原则,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总结,用评语与学生交流。

三、学习方面

交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须有一江水,本人能够不断学习,坚持到图书室、阅览室借阅,阅读教育名著、期刊杂志,摘抄学习卡片,撰写教学札记、心得体会,也利能用网络视频坚持听课,并向本教研组老师虚心请教,积极交流,参与研讨。上课之余,在教学基本功的练习方面,本人也毫不含糊,坚持钢笔字,粉笔字练习,力求日渐长进。

四、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1 专业知识不够宽泛,渊博,在课堂中不能做到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2.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教学中仍然存在机械分析和被动灌输的现象,课堂模式化,缺少吸引力,没有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没有使她们把一些方法和技巧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篇(1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全新护理模式的构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成为当前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体制改革对人才层次、能力要求的必然结果[1]。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学科,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临床专业课,是培养儿科专业护理人才的重要的课程。儿科护理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和教学目标不合理国外高等教育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中,提倡以儿童的身心健康为中心,同时强调临床护理、观察;而国内高等教育儿科护理学课程设置与之差异很大,多数以儿科疾病的护理为中心,仅儿科疾病的护理就占总学时的80%[2]。课程目标侧重于患儿疾病的诊断、临床表现、治疗以及护理,不能满足社会对健康的需求。(二)教学方法落后多年来,儿科护理学教学一直偏倚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较单一枯燥,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3]。学生被动地灌输知识,教师讲得多,学生主动参与得少,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或无兴趣,积极性不能被有效调动起来。(三)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教学内容多缺乏临床实践教学,理论课所占比例偏大,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拉大了与临床实践的距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四)考核形式单一目前,儿科护理学课程考核仍以试卷考核为主。试卷考核只能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识记程度,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团结写作能力及护患沟通能力等。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实现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二、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突出儿童保健的重要性,关注住院儿童心理、生理的护理为准则。学生要能陈述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分析个人、家庭、社会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能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与患儿家属和患儿交流;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综合全面地健康评估;指出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灌输整体护理的观念,强调病情观察、健康宣教的重要性;让学生持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及解决问题、健康宣教及护患沟通能力。(二)调整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突出高职护理的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和实践。如何让学生将获取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取决于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4]。结合临床工作实际,将教学内容分为生长发育评价、儿童保健、住院儿童护理、常见病患儿的护理四大板块,做好三个突出:①突出生长发育评价、儿童保健;②突出整体护理;③突出综合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不拘一格、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教学反馈,实现教学相长。例如,患儿常见疾病护理采用OSCE模式教学法,模拟临床场景,锻炼学生临床应变能力;生长发育章节用图片、动画、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法授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更易理解接受。教师还要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床旁教学法、PBL教学法结合CBL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四)完善考核评价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等[5]。将考核科学化、标准化的同时,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

三、结语

儿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与成人生理、心理、解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因此,新形势下对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儿科护理教学应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考核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席敦芹,钟召平,杨兴芳.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及实践[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4(2):24.

[2]钱燕,韩霞.护理本科生儿童保健门诊实习的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04,18(12):2251-2252.

[3]杨.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7):96-97.

上一篇: 党组织汇报材料 下一篇: 实习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