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1 20:12: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人员统计数据分析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高校综合统计工作概述
作为高校发展的“晴雨表”,综合统计是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保障,也是高校合理制定政策和实施科学管理的有力工具。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比对能客观地了解高校现有办学水平、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时高校综合统计工作也是高校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是校领导进行宏观和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正确认识且充分发挥综合统计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高校综合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综合统计工作主要有为领导决策服务、查询服务功能以及对其他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等[1]。综合统计工作的主体功能如图1 所示。
数据统计和分析,为领导决策服务:(1)综合统计工作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统计报表制度,准确及时地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各类统计报表,同时通过提供基本数据信息和数据分析报告两种形式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服务;(2)统计数据汇编,发挥查询服务功能:综合统计工作可通过整理统计资料、梳理必要的统计台账、编制统计汇编、建立完备查询数据库等手段,充分发挥数据的查询服务功能,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3)横向纵向比较,促进各项工作发展:综合统计工作通过对综合统计数据的专项分析和比对,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实行统计监督,较好地促进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专项数据的横向比较,也可看清学校之间的差距,取长补短,获得长远进步。
2 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建设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中,加快信息化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并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工作。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对事物随机现象的数量(包含人文与社会、自然等广泛领域)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以及推断、分析、猜测和决策的科学。因此,统计学中拥有天然的信息化成分。[2]高校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统计工作的有效手段,其目的一方面是建设体系完整的统计业务系统,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准确、及时、高效地为学校采集丰富的统计信息;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科学的数据分析系统,综合统计工作不能仅满足于提供统计数据,更应加强数据分析,运用科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分析软件等现代化统计工具的高效性,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归纳出对学校发展重要的信息。
自2004年教育部颁布《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以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效综合统计信息化已经积淀了一定的基础,国家下发的重要统计报表绝大部分都采用专业系统软件填报或网络在线填报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但是,目前的综合统计运行模式和管理方法仍基于传统统计管理模式,这对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3 信息化建设赋予综合统计工作的新要求
从综合统计工作的组成要素分析,可以看到综合统计工作是统计人员、统计数据(信息)、统计技术构成的有机整体[3],从这个有机整体的视角来看,综合统计工作实际就是统计人员应用相关的统计技术手段对统计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及处理。因此,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也应从这三个构成要素着手进行探究。
3.1 加强综合统计信息化教育,提高统计专业水平
高校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的统计法律意识和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应提高统计专业水平。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化专兼职统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他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理论和技术手段,熟练掌握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和工具开展统计工作,提高信息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各领域、各高校之间的综合统计工作交流,拓宽统计人员的视野,培养自身对综合统计需求动向的敏感性,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地加强业务素质。
3.2 加快综合统计软、硬件建设,创新高校统计手段
高校管理科学化,对综合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强统计信息网络建设是综合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各级教育统计单位、高校都应加速统计信息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加快统计信息网络的研发,统一统计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标准、网络接口标准、信息传输标准等。避免以往“重复统计、数出多门”的现象、建立在线数据库,促进各级用户对数据的采集、查询和互通。与此同时,还要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确保统计数据的内部性。
市教育局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在市教育局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
(一)局办公室负责直属教育系统及局机关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包括制定统计调查实施方案、部署统计工作,发放统计报表,开展统计培训、审核、汇总统计数据,编制统计工作报告等。
(二)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负责本单位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制定本单位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实施方案,于2011年10月14日前报送市教育局。
二、统计报表的填报主体
(一)基础表及台账
基础表包括《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由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填写后上报市教育局,再由市教育局审核汇总并上报市节能办。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信息统计台账》是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分类、汇集、整理和积累能源资源消耗原始信息的账册,是填报能源资源统计报表的依据。各公共机构须逐月按时填写。
(二)综合表
综合表包括《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部门汇总情况》、《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行政区域汇总情况》、《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类汇总情况》。其中,《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部门汇总情况》供局办公室汇总直属教育系统能源资源消耗数据时使用,由局办公室填写后报送市节能办。
三、统计数据填写、审核
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应指定专门统计人员(以下称“统计员”)负责能源消耗数据的采集、报表的填写和按时报送。统计员应当具备与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主管节能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数据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上报的能源品种、计量单位、换算方法等内容符合统计规定,确定无误后,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
局办公室负责对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的统计数据进行复核,并定期抽查,确保上报的能源资源种类、计量单位、消耗量及费用等内容符合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有关规定。
实施网络填写报送的也应参照上述程序严格进行审核和复核。
四、报送周期与时限要求
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按月和年度填写《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月汇总情况于次月5日内报送市教育局,年度汇总情况于次年1月10日前报送市教育局,由局办公室汇总后报市节能办。
五、数据分析
各直属单位、直属学校应每月结合本单位的建筑面积、用能人数、用能设备运行情况等,按月对电、水、气、油、煤等能源资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与统计数据同步报送市教育局。
中图分类号:TP311 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92-01
前言
大数据时代,专业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够挖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深层内涵,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在大数据时代面临了新的挑战,数据采集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既要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又需要针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专业分析,生成科学的分析报告供医院管理者据此制定决策,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
一、t院统计信息管理简介
1.医院信息管理职能
医院信息管理工作有助于医院通过各种数据分析及时对医院的医疗状况进行监管,提高管理者掌握正确方向的能力。[1]大数据时代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医院的信息化统计工作一方面要对医院的医疗水平进行统计,通过数据来客观衡量医院的医疗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于医院档案管理信息的统计来优化医疗救治方案。
2.医院信息管理模型
医院信息管理模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病患信息,另一方面是医院内部信息。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信息管理模型,病患信息管理统计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状、住院时间、诊疗措施等相关医疗信息;对医院内部员工进行信息统计侧重于人员流动、工作表现、部门效能等方面的信息。[2]
3.医院信息管理作用
有利于考核医院管理质量。医院信息统计的数据能够清楚地反映各个科室的管理水平和医疗能力,以便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调整,促进医院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医院员工进行考核能够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促进医患关系融洽。
有利于医院管理正确决策。医院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医院的管理者的决定关系着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医院信息统计,管理者能够准确对医院进行定位,通过对市场统计分析做出决断,采取合适的策略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
有利于医院资源优化整合。医院统计管理信息能够为不同部门直接的信息共享提供便利,实时反映医院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便于管理者根据医生的专业能力和护士的服务水平安排不同的工作,合理安排医院的医疗设备的使用,既能够保证医疗设备的足够使用又避免资源的浪费。
二、医院统计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
1.信息化发展不充分
医院的信息化发展不充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管理层对于医院信息化建设不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增加了医院的开支,增加了医院的经济负担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所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薄弱。[3]同时,由于医院不同部门之间对于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不一,医院的信息化推进工作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员工之间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充分。
2.信息化统计内容单一
大数据时代,单一的数据库已经无法满足数据分析的要求,医院信息统计工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医院统计信息单一,无法形成有效的分析数据,不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具有实际借鉴意义的分析报告。信息化统计的内容单一,没有从多方面进行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报告也只能从单一的纬度进行,无法全面准确地分析出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系和数据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3.信息化统计不专业
医院的信息化统计主要采用的信息化系统主要是HIS,这套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降低劳动强度,辅助医院进行人与物的管理。医院的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专业性的统计系统,充分利用统计的数据,帮助管理者医院管理能力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专业的统计分析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更科学的数据分析报告,并且挖掘大数据之后隐藏的联系,为管理者进行决断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医院更好的发展。
三、大数据时代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发展对策
1.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统计信息的质量是医院统计信息管理有效性的基础,统计信息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及时性三个方面。信息准确性的保证需要在信息采集过程汇中对于信息的真伪进行判断,只有准确的信息才是有效的信息,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无法保证,会造成严重的问题。信息的适用性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获取有效有用的信息,在进行信息调用时要有科学的依据,根据需要调用合适的统计信息。信息具有时效性,对于过时失去价值的信息要及时进行删除,对于信息进行及时更新以便于不同部门之间、不同科室之间及时进行沟通保证信息的有效性。
2.进行科学化管理
对于医院的统计信息进行科学化管理需要通过信息统计评测、决策和监督才能够实现。信息统计的评测功能不仅能够对医院的人员、设备等进行统计而且能够对近期患者的病因进行统计,并且通过不同医院之间的统计数据共享分析病因高发阶段,为医院在某一时期提高某一方面的医疗能力提供决策依据。我国的医疗体质改革在不断完善中进行,对于不同层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够为医院的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提供数据分析和科学依据,帮助管理者据此制定科学的方案进行医疗改革。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是医院水平的重要表现,及时进行医疗信息统计能够有效监督科室、医生、护士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状态,为实施奖惩制度提供依据。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信息化发展有助于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真实、有效、及时的信息能够为医院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大数据时代对于采集到的医疗信息进行专业分析能够有效并生成科学的数据分析报告,能够有效帮助医院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管理和决策工作,为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企业领导应该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予以重视,要指派专人来专职从事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劳动工资统计机构,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应该跟踪收集企业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的劳动工资资料。严格遵守企业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确定了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把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纳入了领导工作议事日程。有条件的企业还应该投入资金对劳动工资统计办公室进行改造维修,购置归档专用密集架以及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高温、防强光等设备,配备电脑、扫描仪及相应统计软件。
2.加大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企业应该设立综合统计室,配备专职人员,并保持人员相对稳定。让熟悉统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老同志一对一教会新上岗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人员,除了学到劳动相关工资统计法规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学到统计台账登记、统计报表整理、原始记录整理、等业务知识,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工资统计员。企业要建立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制度,保证在频繁换人的情况下劳资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和准确性,真正做到“三个一致”:即综合表与基层表一致,基层表与企业台帐一致,台帐与实际一致。加强劳动工资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使其全面掌握“企业一套表”各项指标的涵义、范围、逻辑关系以及上报要求,使劳动工资统计的责、归、移、管、用等环节都做到依法进行,有章可循。
3.制定严格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
在劳动工资统计中,应该建立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行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同时,还应该对各基层单位在劳动工资统计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明确责任人。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劳动工资统计规定,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采用科学规范化管理,使劳资统计工作务必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4.加快劳动工资统计信息数字化进程
企业在继续认真做好纸质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的接收、登记、保管、归档的同时,有条件、有需要的企业可以逐步实行数字化,对过去的永久和长期保存的纸质劳动工资统计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并逐步纳入常态化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沟通,提高数字化加工效率,加强与统计局的沟通对接,特别是在劳动工资统计信息数字化加工进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与统计局业务科室联系,确保数字化劳动工资统计内容规范、符合标准、成果有效。此外,为确保已有电子目录不被破坏、丢失,除对目录的电子数据进行电脑备份外,还可以购置刻录仪等设备,将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的电子目录全部刻录制成光盘,以利于所有信息目录数据的长期、完好保管。
5.严把审核关
劳动工资统计主要存在漏报、工资总额少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劳资统计工作人员严把关、勤审核,对来自基层的统计数据,进行认真的审查和核实,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专业与其他专业数据之间内在联系和可比性的分析,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反映客观实际。同时,全面推行劳动工资网上统计直报系统。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网上直报,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了中间环节、减轻了基层负担、极大地方便基层。
6.强化统计数据分析
要努力从大量的统计数据中找出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所关心的重点内容,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进而形成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例如,可以对企业职工年龄构成用结构分析法来进行分析,重点看“4050”人员所占比重及劳动工资情况,以便企业领导进行减员增效。再比如,可以对企业近几年来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变动情况基于结构分析法来进行分析,重点探讨社会年平均工资与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差距,以便为企业深化工资改革提供参考。
国家统计局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并对从业人员资格证每两年审验一次,无疑对统计人员基本素质提出了要求。各基层单位应坚持劳动工资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培训,造就一支知识全面、眼光敏锐、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综合协调能力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领导提供决策建议的高素质统计人员队伍。
二、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是进行有效统计分析的前提。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直接关系到统计质量的高低。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在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汇总时,应抱着大统计的全局思想,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来警示自己。因为看似枯燥无味的数据却“一枝一叶总关情”,经常活跃在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三、进一步做好劳动工资统计业务基础化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
基层统计是统计大厦的基石,而信息收集是基层统计的重要环节,对收集来的信息做好原始记录、登好统计台账是确保源头数据质量的关键。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已全面普及,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要实现规范化管理,就要尽快利用计算机普及电子台账,开发应用统计软件,实现社会联网。基层单位也要加大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硬件投入和人员配备,把劳动工资统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此外,要实现劳动工资统计规范化管理,还要开好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工作会议,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统一统计口径和指标解释,做到数出一门;严格报表层层把关和报送时限,做到优质高效;对瞒报漏报、弄虚作假行为严格依照统计法规进行制裁,做到责任层层落实。
四、适时调整劳动工资统计口径和统计指标,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并对从业人员资格证每两年审验一次,无疑对统计人员基本素质提出了要求。各基层单位应坚持劳动工资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培训,造就一支知识全面、眼光敏锐、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综合协调能力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领导提供决策建议的高素质统计人员队伍。
二、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是进行有效统计分析的前提。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直接关系到统计质量的高低。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在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汇总时,应抱着大统计的全局思想,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来警示自己。因为看似枯燥无味的数据却“一枝一叶总关情”,经常活跃在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
三、进一步做好劳动工资统计业务基础化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
基层统计是统计大厦的基石,而信息收集是基层统计的重要环节,对收集来的信息做好原始记录、登好统计台账是确保源头数据质量的关键。目前,会计电算化工作已全面普及,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要实现规范化管理,就要尽快利用计算机普及电子台账,开发应用统计软件,实现社会联网。基层单位也要加大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硬件投入和人员配备,把劳动工资统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此外,要实现劳动工资统计规范化管理,还要开好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工作会议,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统一统计口径和指标解释,做到数出一门;严格报表层层把关和报送时限,做到优质高效;对瞒报漏报、弄虚作假行为严格依照统计法规进行制裁,做到责任层层落实。
四、适时调整劳动工资统计口径和统计指标,以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精神统领人口计生工作全局,强化人口基础管理,把人口信息化建设作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加快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扎实推进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统计管理工作,不断增强人口计生统计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更好地满足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公众对人口信息的要求。
二、目标任务
1、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通过在全区深入开展人口计生“数据质量提升年”活动,全面提高我区人口基础数据质量,确保人口信息数据入库率、完整率、准确率和上报及时率均达到95%以上。
2、强化统计队伍建设
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培训班等活动切实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3、健全统计管理制度
完善人口计生目标责任管理和考核方法,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健全基层人口计生统计制度,规范台账要求,确保源头统计数据真实准确。
三、具体措施
(一)清理和完善基础数据,全面提升数据质量
1、错误数据补充修改
根据下发的wis3.0系统的错误个案信息,做好身份证、婚姻、出生、节育等关键数据项的核查修改补充工作,保证全区数据库信息完整率、准确率及上报及时率均达到95%以上。
2、系统报表数据分析
当年的年报生成以后,各镇统计人员应当对本镇年报中数据进行分析,从数据分析中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并撰写年报分析报告。
3、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以及相关业务要求,各镇加大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进机力度。通过一年努力,大力提升我区常住人口信息入库率与准确率。
(二)加强培训,全面提升统计人员业务技能
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通过开展业务培训班,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交流学习心得。积极组织各镇统计参加统计执业资格考试,全市计算机技能竞赛,提升基层工作水平。
(三)强化台账整改力度
各镇根据台账整理要求,对本镇台账所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另外,各镇相互之间应加强交流,相互学习,进一步规范台账归档工作。
(四)加强执行统计例会制度
各镇应坚持人口计生统计例会制度,通过每月的例会,及时总结统计工作完成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法。
(五)认真落实保密工作制度
根据“关于印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密制度》的通知”文件精神,各镇要加强对计算机、文件、介质的保密管理,不得在公共通讯软件中交流或传输重要数据信息,不断提高统计人员自身的保密意识,促进保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村级计生干部的保密教育,做好村级业务系统及相关人口信息的保密工作。
四、具体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
各镇(开发区、街道)要进一步提高对我区人口信息数据库质量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对“数据质量提升年”活动意义的认识,精心组织,认真筹划,把好信息采集关、数据审核关和修改录入关,全面强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
2、加强部门合作
进一步加大信息共享机制的落实力度,加强与公安、卫生、民政等部门的协作,按照自主采集、部门交换和信息整合相结合的思路,完善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办法。同时要加强计生部门内部各业务条线间的协作,确保计生系统内各项数据信息的一致性。
3、加强督导检查
区局将加强对各镇工作开展情况的日常监测,通过定期对系统数据查询、分析和比对来了解工作完成情况,并且会对各镇统计进行有针对性地督导检查,加强业务指导并帮助解决困难。同时,各镇要明确责任、明确要求、明确时限,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确保数据质量有大幅度提升。
五、活动安排
活动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统计工作存在于采供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其反映的不只是事件的表象,而是反映一般不为人们所感知的、深层的,并且已经存在的或已经形成结果的事件。统计能够切实反映工作实际,是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它帮助管理者准确分析事件,及时总结经验,对影响血液质量安全的潜在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影响采供血生产过程及血液质量的事件发生。
2005年12月,我站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各项工作的统计分析成为改进体系,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笔者就此前要分析如下。
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下的统计管理体系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主要由质量管理体系中所建立的统计管理体系的一整套数据进行反映。因此,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采供血工作各环节、各质量控制点,作为统计工作观测点,并确定各观测点准确的参照值作为标准测量值,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视、测量。
1.1 组织体系
领导的重视,尤其是质量管理主管的高度重视,建立一支由站长领导,质量主管直接负责的统计工作队伍,由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的专人负责,各采供血关键点指定业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监控。统计工作的组织体系选择与质量管理体系组织人员重合,一般由科室管理者兼任,以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1.2指标体系
采供血工作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指标只能反映某项工作的一个基本面,要充分了解工作情况,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能够说明该工作及其影响该因素的数量表现,另一方面还要能够说明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体现出对工作认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包括人员、设备、材料、任务和信息五个方面,其中任务包含工作项目及完成工作项目的方法和环境要求等。
1.3数据来源
采供血信息数据。参比数据来源于对采供血过程所设定不同观测点,主要由血站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提供,包括采供血、成分制备、检验等过程的血液信息、设备信息、工作人员信息、材料信息,以及受血者信息等。
1.4观测点分布
关键控制点都应作为统计工作的观测点,并建立统计观测值,分为站级观测点和科级观测点,并由测量值说明一个单位时间内该关键控制点的运行或操作是否发生了偏离。除了常规的站级观测点,作为非站级观测点的某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也应该纳入站级观测点。
1.5标准测量值的确定
计算单位时间内同一监测点的某一统计要素的平均值,作为该观测点的标准测量值,并围绕测量值确定上下限,根据实际测量值对于所测量工作的实际意义进行反馈,指导工作继续保持或改进提高。
2统计分析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入发展,加强血液工作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是每个血站面临的新课题。 优质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离不开数据分析、指标预测,以及可行性论证等。因此,统计分析在血站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1 综合分析
定期对全站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测量,综合分析、评价,并建立统计分析信息台账。通过纵向、横向数据对比,反映各项指标、各观测点,乃至相关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及时反馈到科室,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改进。
2.2目标测量
按照目标所规定的期限测量工作和血液质量的符合性。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若干血液质量管理目标,其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采供血过程是否遵循质量管理规定?统计人员按照目标管理进程,定期测量,督促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2.3专题分析
针对统计工作中发现偏离标准测量值的异常现象,统计人员及时向质量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通报,并提交数据分析报告。例如,笔者所在血站对2010年脂肪血报废分析:2010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为0.78。较去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0.63,增长了0.15。受饮食习惯和季节影响,分别在春节后和夏季呈现两个脂肪血报废高峰。2009年和2010年春节分别在1月26日和2月3日,由于人们油腻性饮食较普遍,节后采血脂肪血报废率明显增加。夏季,人们习惯于夜晚饮酒纳凉、消夏解暑,摄入脂肪较多,影响血液质量。2010年2月份和6月份,对于由数据分析产生的脂肪血报废率增高的结果,血站及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采取了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采血前需要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和宣传工作,引导献血者正确认识献血的意义,有高脂饮食后不要献血,以保护珍贵的血液资源,减少浪费。
3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3.1职业道德素质
统计人员不只是提供简单的统计数据,而是通过统计数据真实的反映出采供血工作的实际,是通过数据信息对采供血工作的综合评价。因此,统计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敢于发现问题和揭示问题,力求数据的真实可靠。
3.2统计专业技能
统计人员具备一定水平的统计专业技能是统计工作质量的保证。统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统计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计算机统计技术,提高处理统计信息的能力。
3.3综合业务能力
采供血质量的综合评价,不仅要提供相关质量活动的统计数据,还要从数据分析中归纳出各项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采供血质量活动进行监测、控制和预测。因此,要求统计人员除了具备统计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管理知识、财会知识,要熟知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具有熟练的统计分析技能和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
4讨论和反馈
4.1组织和实施
血站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讨论和反馈会议。只有统计人员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没有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办法,不能使工作落到实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极有可能被棚架或搁浅,会对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计划生育的前提下,我国的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形势。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放开,流动迁移人口问题给计生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范围越来越大;村(居)计生干部不重视出生信息上报的准确率;计生管理人员变动比较大,兼职多,管理不到位;我国人口的人群分布复杂多变,影响计生统计工作的质量。
所以说,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形式不容乐观,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政府的科学决策,而且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另外还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度。所以人口计生工作必须提高质量,在当今复杂的人口管理下,避免统计方法和数据的误用,以便提高计生工作质量。
二、造成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方法和数据误用的原因
(一)基层领导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在经济迅速发展下,各级领导把工作重心移到经济建设中,处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略了计划生育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不重视人口统计工作。致使人口统计工作中经常出现问题,而无人过问,相关人员就更加不重视统计工作的开展。另外,相关各部门间的协调工作上,基层领导也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致使各部门的工作协调能力很差,计生部门在进行工作时,数据很难及时反馈。
(二)信息化进程步伐缓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也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利用计算机网略技术来进行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管理。但是我国计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管理信息系统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仅仅满足了其日常计生工作统计、查询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另外,计生部门计算机应用仍然停留在以数字为中心,没有足够的统计分析应用。计算机主要用于对数据的登记与统计,涉及统计分析、预测与研究的方面很少,降低了统计与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三)人口本身的复杂性。我国人口基数大,分布不均,人口分布具有群体性特征,同时又有一些比较特殊的个案,其自身的模糊性比较大,但又要求统计工作的精确性,致使计生部门在工作中经常出现错误。比如在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中,各种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指标适用的人群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一般说来这些统计指标不适合用于分析规模较大的人口群体情况,也就是说许多指标在县、乡级使用也不太合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计生统计报表一般都是由上级制发,各级基层单位按统一的口径填报每个项目。这样一来,上级单位与下级单位计算指标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口计生工作的群体性要求被忽视,没有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很容易致使计生统计工作的错误。
三、如何避免人口与计生工作中统计方法和数据的误用
(一)重视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首先应该加强各级领导对计生工作的重视力度,转变原有的观念,认识到计生工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支持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开展。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的管理,使计生工作于各级部门相互联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首先把本地区的与计生部门紧密相连的部门(医院、防疫、卫生等)信息共同录入信息共享平台,再次要以省为单位,使全省的相关部门信息都开放共享,确保计生部门人口统计数据的正确性,以便提高人口统计质量。
(二)提高计生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要改变传统的以数字为中心的统计方式,转化为能够帮助基层人员和计划生育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的材料。另外,要完善计生统计分析报告,过去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分析报告仅限于反映人口与计划生育资料的数据变动情况,还要求对各种数据的逻辑关系、变化原因等做一定的分析与预测。同时加强分析检查力度,对统计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检查与修改,纠正信息不准或不全的统计报表。
中图分类号:C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应用了更多的统计学工作方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为确保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可控制在进度成本目标计划范围内,本文结合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对统计数据、统计分析及统计报告的要求,以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及数据库为基础,论证分析了其在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的应用,并指出了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统计学、统计技术的应用实践。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一、统计学和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整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统计方法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做出一定结论的方法。所谓统计技术,就是通过有效收集、整理与计划管理有关的数据信息,运用数理统计推断的原理,以部分(样本)推测全体(总体)的特性。统计学作为一种为决策提供依据的工具,可以帮助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了解项目计划管理的最新状态,找出问题、缺陷及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电力建设项目进度成本控制的管理水平。原始数据不经过整理和分析,只是一堆“资料”,而有用的信息往往蕴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所以数据的应用是统计技术的前提,统计技术是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工具。统计技术是一种投资少、简单易行、挖掘企业潜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技术,如果企业能认真地实施统计技术,,就一定会给电力建设企业带来效益。
统计学与电力建设项目相结合形成了工程统计学。工程统计学是结合工程问题,研究怎样去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带有随机性的数据,以对所考察的问题做出推断或预测,直至为采取一定的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的学科。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等一系列工作是由统计学工作来完成的,是由统计数据全面反映的。数量性统计信息在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是最鲜明的体现和最普及的应用,即通过数字揭示电力建设项目实施计划管理过程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电力建设项目的计划管理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计划管理方案。
二、计划管理可采用的统计技术
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计划统计工作,包括对计划统计数据的收集,并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进而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形成统计分析报告,用以指导计划管理实际工作,主要由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阶段来完成。
数据收集是取得原始资料数据的基础环节,在计划管理进行中,计划任务各项原始数据必须根据预先设定的要求按期完成,收集内容应保证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统计资料的搜集,不能只使用一种调查方法,而应该根据数据收集对象特点和调查条件,灵活地选用不同调查方法组成调查方法体系。
数据整理是根据计划管理任务的要求,对统计调查所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反映总体单位的大量原始资料,转化为反映总体的基本统计指标,从简单枯燥的数据中找出计划管理任务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为下一步数据分析打下良好基础。
数据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方法及与分析对象有关的知识,从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上进行的研究活动。它是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之后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在前几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从而达到对研究对象更为深刻的认识。计划管理中数据分析的作用在于总结计划管理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
三、统计学在计划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在电力建设项目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电力建设项目管理要实施有效的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职能、组织、结构及制度一系列的选择、筹划和确定均需要统计信息上报的资源来完成,经过数量性和综合性的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构,有准备的组织实施对电力建设项目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及科学的指标体系,为了解决项目计划管理统计中的问题,项目部需要建立起对各阶段原始记录资料的质量检查制度,出现问题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校正,把统计工作看作是指示器和校正器,发现矛盾,提出建议,以便使统计工作在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再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使各项统计资料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能正确全面反映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并能保持连续性、系统性。
在电力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在电力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更加要求统计信息及时、详实、完整,随时需要将系统的统计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决策、优化决策,优化决策实施过程又是统计信息反馈、调整、优化的过程,说明统计信息不是单纯地罗列数据,如同点连成线,要有机结合,否则只是满纸涂鸦,毫无意义。也不是单纯的技巧和手段,数学技巧往往容易使人们对精确性和可靠性产生错误印象。一切要以科学分析为基础,否则统计信息将失去光辉。统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及在计划管理中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计划管理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教育,联系电力建设项目的实际生产情况,每隔一定阶段,组织统计人员的培训,以更新知识和概念,提高业务素质,这对于提高电力建设项目的统计水平,强化统计的职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统计技术的现代化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最好途径,要进一步搞好计划统计工作,必须健全统计网络作为保证,并使之程序化,这将会使数据统计工作的速度、准确性有较大提高,避免统计数据的滞后和手工操作的误差,使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可以积极开发计划统计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计划统计管理的自动化、快速化和决策科学化,弥补单一学科知识和单一功能部门的缺陷,从而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这也将会为如何管理电力建设项目,如何更有效地节约成本,创造优质工程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结语
统计学在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的应用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说话的原则,把统计技术的应用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在考虑统计项目实施时,应从理论和事实层面上注重分析和使用条件,认真权衡各种关联因素。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持续提高的基本方法是科学大胆的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电力建设项目统计资料积累的重要性的认识,在项目部创造良好的氛围;对项目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建立持证上岗制度;从经费上为资料的积累提供保证;建立风险管理统计信息处理体系,通过风险因素的收集、风险的识别、风险的预测、风险的防范将电力建设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将到最低。统计学在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中的应用,由于实现了经验知识、理论知识、数据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领导层、执行层和资料信息部门的有机结合,发挥了统计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从而为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他任何工作都难以发挥的参谋作用,持续提高电力建设项目计划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