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22:31: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理工类职称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39-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王文章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涵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及其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地方理工类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一般以通识教育为主要途径,课程设置以开设单一的通识公共选修课程为主,教学形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赏析为主,课程名称多以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赏析、民间文学艺术赏析、民族地区手工艺制作技艺赏析等民俗学和民间文艺为主,教学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2)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3)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节庆礼仪、民间体育、竞技等;4)蜡染、刺绣、雕刻、首饰等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赏析等。教学理念也部分触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蕴涵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调动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
一、地方理工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责任和传授知识的义务,是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渠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拥有独特的教育文化资源,聚集着大量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把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教育的基地,对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为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因而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要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又要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人,同时也要通过培育一大批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文化新人,扩大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此,高校需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以便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服务。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科学研究的需要
高校应发挥科研和人才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体制更加健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加丰富,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为更多的受众群体服务。为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一定的学术带动作用,把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付诸实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1.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华夏灿烂的汉文化遗产,也包括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遗产,因而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更多、更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和管理者,使其参与到遗产保护活动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原则、目录分类和保护技术等,增强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鼓励大学生勇于肩负起传承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的重担,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2.构建课程体系
步入21世纪以来,高等职业技术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在这一教育领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都开设了经济类管理专业。目前,教育界在理论上对理工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较多,对经济类管理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因其专业特色,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但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多流于形式,容易使得该专业培养毕业生偏离高职教育的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应是以管理实施技术知识为主导框架,其他知识作为基础和辅助的教育,培养为管理实施过程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最终完成项目的人才;这类教育的关键在于能否使用存量知识中的理论与方法,完成管理项目的开发及实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一、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不利影响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毕业论文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以前我国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文科类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往往办成了本科压缩型。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仍存在偏差。
1.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
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流程再造、客户管理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但高职教育由于市场反应慢,加之与企业的联系松散,使得其专业设置滞后于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设置的通用性与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发生偏差。除部分行业办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学校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通用专业。如电子商务、会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其行业特征不明显。但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特定的行业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松散,不能使学生熟悉就业的行业背景,如国家的产业政策,竞争格局、需求特性、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等,从而影响学生上岗的能力。
3.脱离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教学过程的标准化与管理工作艺术性发生偏差。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制约,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仍然处于标准化的阶段。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的单一,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训老师;每班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环节程序化、标准化;实践性教学也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且由学校统一安排。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造成一个学校毕业的学哄性太多,像从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而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讲究根据不同的情境因素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忽视个体教育的模式必将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4.实训场所的模拟性与职业环境的真实性的偏差。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实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训教师缺乏,实训基地难以建立,实训方式单一,甚至很多院校没有
一个系统的实训计划与实训方案。目前各院校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习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具有模拟实习的性质,即使是高度仿真,提供的情景模拟背景会因实施的不齐全和费用的昂贵而有所简化,因此与学生将来就业的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异性。
二、校企合作是解决教学与职业环境相脱离的最佳途径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硕士论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例如:人力资源管理部的学生协助培训部工作人员对企业员工正进行技能培训,并参与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考核。销售部的学生协助企业对本市各大型商场进行调查,写出详细、全面的调查报告,并可在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带领下进行实际的推销工作;生产部的学生担任实习值班经理对生产人员进行监督检查,进行成本调查,根据考查结果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公关部的学生对社会公众进行统计整理,收集有关信息,设计调查问卷,参与公关事件的策划准备工作。总之,通过实训切实体会了企业间竞争的形势、职工就业的艰辛、企业管理的难度,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
4.企业也是教师开展现场调研的基地。是促进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方式组建的知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主要内容。教师、学生与企业频繁而紧密地接触,可以提高这些教学方式的真实性、具体性和案情的完整性。极大地缩短学生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自信心。
三、经济管理类高职教育进行校企合作的方式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已被普遍认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中,可以开发出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
1.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医学论文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例如:北京联大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到大型商贸企业——蓝岛大厦,顶岗实训:湖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与湖南的几家五星级酒店和旅行社约定:由酒店与旅行社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习生可以领到实习工资;酒店可以到学校挑选最满意的人才等。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校企合作的方式。
2.采取员工培训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与学校联合的一般为大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定联合办学的契约,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双方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中专、大专、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或高层次的专项管理培训等。比如中国水电八局、湘火炬、湖南的国人啤酒公司、华天集团等委托湖南经济职业学院培养工商管理专业、旅游与酒店管理的大专与本科学历的人才。这些培养模式均由企业选送生源,培养对象全部是这些企业的员工。教学计划由双方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共同制订。理论教学由学院承担,依据教学计划将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些问题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实习被安排在企业中,由双方共同指导。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强。适应企业要求快,为企业所欢迎和认可;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和企业也可开展浅层次的合作,即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学校把企业经理、行业专家聘请到学校来。成立高职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倾听他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设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还聘请一些企业家、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讲学、讲座。学院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
3.开展“订单式”教育。所谓“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在学校挑选学生,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教学计划,职称论文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联合方式。湖南科技职业学院于2001年与顺德一家精密仪器公司达成协议,为该公司培养机电类的人才,并于2003年5月向该公司输送了首批“订单式”教育的毕业生,开创了我省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推行“订单式”教学的先河。湖北经济学院分别于2O02年12月和2003年4月与武汉市中百集团、中商集团进行联合,组建“中百仓储经理预备班”、“中商营运经验预备班”,为企业定向培养中高层管理人才,开辟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新天地。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中商集团、中百仓储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人才引进计划,每年从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专科生中遴选30名晶学兼优的学生组成“中商营运经理预备班”和“中百仓储经理预备班”。然后。结合专业教学计划,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管理类、营运管理人员。学生毕业后,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考核,合格者直接进入企业,成为企业中高层储备人才。订单式教学班开设的课程分两部分,一是校内理论及实践教学。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四类共32门;二是企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基础课、技术课和社会实践课三类,实践教学项目也作了具体安排,主要包括市场调研、模拟实习、卖场实习等。校企双方分阶段对该班学生进行考核,实行“滚动淘孤”,非“预备班”的学生中品学兼优者,经过学校推荐,企业考核,经双方认可再补进来,原则上保持该班30人不变。订单式教育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形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与决策能力;该方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企业管理咨询业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其经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产业务实的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辨析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机会,根据清晰的市场定位采取适宜的行动方案,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解决问题方案。湖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成立了咨询业务部,专门对企业开展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战略咨询等业务,目前已为湖南的很多企业如:三湘汽配城、常德米业公司、娄底农业高科技公司等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咨询服务,包括市场定位,战略规划,环境分析,投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策划等。该部门“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业务,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管理层的紧密结合,促使学校随时关注着科技和管理发展的前沿动态,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既提高了老师的理论水平,又丰富了老师的实践经验,还能为案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有些项目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真实性更高的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潇湘晨报.订单式教学现身高校[N].2003.5.12
[2]何琪得.校企联合:宁波的现实与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3.12
[3]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姚自平《职教论坛》2003.14
[4]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技术学院.职教论坛.2003.14
[5]北京联大产学合作教育试点实践.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www、tech.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