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8 11:19: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习题课教学采用“导练模式”其基本程序是: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归纳提炼——完善建构。提高习题课质量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使学生通过自己做题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习题应以变式题为主,变式训练可采用以下方式:一题多问是,这种题型能使学生系统的对本单元基本知识点做归纳,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一题多解是,对同一问题尽可能的鼓励学生超越常规,提出多种设想和解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认识的空间,激发灵感,提高思维的创造性。一题多变是,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故而课堂教学要常新、善变,通过原题目延伸出更多具有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深刻挖掘例、习题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初中数学几何第三册作业题,已知:在三角形ABC中,角A的平分线AD交BC于D,圆O过点A,且和BC切于D,和AB、AC分别交于E、F。求证:EF//BC。变式:已知:在三角形ABC中,角A的平分线AD交与三角形ABC的外接圆交于点D,过点D作圆的切线EF,求证:EF//BC。这种训练,紧扣教材、适当变形,使学生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多题一解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陷在无穷的题海中,但实际上许多问题具有共性,对这样的问题不断总结、积累,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在本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课教学模式
复习课教学采用“导学模式”。基本程序是:复习——交流——概括——练习。传统数学复习课一般是由教师对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更多的是让学生做题。“导学模式”强调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其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复习时重在类化、系统化、概括化,并且可以和“结构教学模式”及“导练建构模式”结合起来。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如让学生看书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矫正错误,写出归纳小结等,然后课上交流。交流形式可多样化,如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或错例分析交流,宣读小论文等。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等。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自己做会和悟会的,因此教师的分析讲解不能代替学生亲身经历这些过程。
三、应用题教学模式
应用题教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
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复合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很自然的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这样就有效的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现阶段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模式,即在每堂课中老师讲授课本知识,学生认真听讲记录,之后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一般为5到10分钟)自己消化练习的教学模式。但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应经逐渐呈现出一些问题,不再得到家长学生们的喜爱。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对基础普遍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学习中没有自信和动力,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关注到学生这一特征,缺乏对中职学生的全面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并未有足够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即使遇到了困难,也只是埋怨学生,批评学生不够积极认真,却不改进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育,课程设计缺乏新意,并未能将数学知识很好的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信心。
二、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当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信息来看,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1、中职数学教学方式陈旧正如上文指出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陈旧,不像普通中学一样,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标准,进行积极的新课程改革,所以还是以传统的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且按照传统陈旧的模式进行讲解,即先理论公式讲解,再例题讲解最后习题练习,教学模式枯燥单一,无聊乏味,学生对这样样一尘不变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没有了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提不上去,课堂一片死气沉沉,缺乏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缺少问题引导,只是按照课本进行讲解,布置任务,根本没有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2、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教材不够完善中职学校的教学教材内容和普通中学的教材相类似,虽然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新和完善,在形式内容上也都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但还是不能掩盖其缺点,如缺乏理论与实际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其内容多为理论要点而少有实例,不能迎合当代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专业需求,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没有使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只是空泛的理论知识,并未充分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策略
1、开展情境性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化教学课堂模式,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情境教学方式下,以丰富生动的教法针对课本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以实际案例为内容,把学生带入实际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主探索性和丰富想象力,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拓展思维,更好的学习运用数学知识;形成师生互动模式和学生协作模式,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难题,学生和学生互帮互助,讨论合作,建立以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够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完善教学教材,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不断完善,教学教材不能只拘泥于课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他工具和开展实践活动课程来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影像等功能,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所要讲授的内容。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齐上阵的模式转变,完善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活动课程,把数字教材转化为实践操作,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来学习知识,把看、听的学习方式拓宽到看、听、触等多方面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理解知识,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形象的理解所学知识,应用所学知识,将知识转变为能力。3、进行分层次、分阶段教学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盲目,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对教学课程有所设计,如课程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分层次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观察,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引导教育;进行分阶段教学,一步步慢慢深入,先进行知识认识理解,等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后再做发展强化,进行具体运用,从基础理论再到实践操作,一步一步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建立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得到引导和启发的重要环境。就七年级数学教学而言,是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一个转变过程,开始出现有理数、次方、立方等数学概念,并且开始出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相对抽象的概念,也开始了解数学的枯燥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对于教学模式转变的要求便成为一种必然。
二、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的内容以教材为基础,结
合教案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课堂上按照备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水平。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的任务是知识的传递、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及其在习题中的运用、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等等,而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和拓展及知识的转换应用能力都有所忽略,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教学过程过于僵化,使学生失去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为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便要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转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要以教学思想转变为前提
七年级数学作为初中教学的开端,教师教学方法、内容、课堂气氛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而这也会对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七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的设置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将学生知识应用和转化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以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为例,从教材目录我们看到第一章为“从自然数到分数”,其中第二节便是有理数,对于“有理数”这一抽象概念的解释,教师便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数字与现实生活联系,不断丰富该概念的外延,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很好地转化应用。而对于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教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理解未知数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方程中每一构成项的含义、方程式整体的意义等,以保证其在求解的过程中不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对于数据和图形一章的教学,除对于一些图形的基础认识外,还会有平行线引出的一些定理等内容,对于这种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师便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完善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这种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是一种对现有教学内容的横向扩展,也是理论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而这也会为学生知识的转化提供一定的思维方向和基础。
3.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有教学方法的支持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板书有着一定的区别。在多媒体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设备的充分运用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原理和定理具体、生动。但是,从数学教学质量保证的角度讲,便要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势相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以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为例,教师可以以一种解题方法为切入点进行讲解,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共同探讨其他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在讲解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和锻炼,也有效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从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其知识的转化应用作为教学的目标时,多种教学手段的探讨和应用便成为一种需求。
4.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考核模式的相应转变
新课标下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便要转变传统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考核模式,实现教学过程连贯性的同时保证了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还需要一定的考核措施,这种考核的实施和结果的认定必须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教师的考核,可以从教学创新、教学内容的丰富及其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而对于学生的考核,则要从课堂的表现、对于知识的掌握及其运用等方面综合考虑。这种考核模式的完善,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检验,也是实现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一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注重考试成绩的传统,将学生知识运用及其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考核的重点,能够有效地促使教师对其教学理念、方法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推动整个教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1.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模式,教师通过教材及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要求授予学生应了解与应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点。教师要按照大纲要求把知识点毫无遗漏的授予学生,模式严肃。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交流收获,布置作业五个环节重点突出一个“新”字。
2.练习解答模式
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有不懂之处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就要用联系解答模式给予相应的帮助吸收。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上的习题及相应的练习册习题帮助巩固知识点并举一反三,确保每个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达到数学知识的完善。通过练习,当堂消化所学的新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加深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练习的设计要围绕重点,先求同,后求异,先基本后综合。另外,练习需要一定的数量,精讲多练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例如在初中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问题:苹果的价格为5元/千克,香蕉的价格为3元/千克,买了苹果和香蕉共9千克,花费了33元。苹果和香蕉各买了多少千克?此时学生需要思考设未知数并计算。正解:假设买了苹果x千克,那香蕉买了(9-x)千克,得5x+3(9-x)=33,解方程得x=3,9-x=6,苹果3千克,香蕉6千克。经过该传统题目的讲解后,可再讲解一些吸引学生并实用的问题,将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举一反三。
3.复习模式
在每个模块讲完之时,每单元,每本书,每学期末,都会有一个汇总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掌握弱的部分进行针对复习,有针对的练习题,确保知识点的落实。
教师可以通过强化结构体系,突破知识重点,联系教材内容,搞清典型例题,精选题目练习,达到立体复习效果。
二、初中数学课堂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针对性
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环境,遗传原因,基础掌握等因素的不同,导致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而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分化出不同的层次。很早我们就知道“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不同的发展,养成对学生有力的习惯,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涯助一臂之力。
1.针对尖子生
尖子生基础掌握好,接受知识快,教师应注重对知识点的应用与思维拔高方面,给予中等偏难的试题。
2.针对中等生
中等生基础良好,接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欠佳,应该配以中等试题,侧重知识点的熟练掌握与应用娴熟的能力培养。
3.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
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小学初中的数学学习中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好,导致初中跟不上,应该侧重对知识点连贯性的指导与应用,达到让疏漏降到最小的标准。
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对学生本人的成长给予帮助,取长补短,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知识效益。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1.计算机应用屏幕展示
随着网络的应用日益增多,在教育界使用计算机应用教学,会拉近时代的距离,减免板书浪费的时间,增加教学的乐趣与学生集中注意听讲的效果,可谓双赢。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教学课件把每个知识点列在页面中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利用相应的制图软件,可培养学生对二维三维等图像理解,便于授课。
2.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世界舆论对中国学生尤其初中学生的评价无异于“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等,数学学科又是逻辑性缜密性要求之高的理性学科,在课堂中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3.发散思维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智力与思维的发散必不可少。教师应该以教学大纲为纲,以开发学生智力发散学生思维为重点,收集或编写相应的试题,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假设推测法,集体发散思维法,材料发散,因果发散等。
我们探讨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最后返回实践,学有所用。例如恰当运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式、表格、图象)并借助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些涉及到的是函数的实际应用,力图建立模型。函数的应用主要是函数的拟合,然后去建立实际的模型,总结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然后寻求最优目标,这是函数的应用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会有所创造,一个问题有不同种解法,或者在映射中完成,或者是在建立图像中解决,或者在计算的抽象思维中得出结论,在自律中主动的检索相关信息,积极的建构创造性的学习知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的乐趣,在自己的创新实践中解决数学难题,也就达到了数学自主性的目的。
四、结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数学乃至人生路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是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看法,望给予批评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冯德辛.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贵州教育.2010.(G2)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23-01
1 翻转课堂的特征
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知识延伸,可以在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学生是这个课堂的主角,但并非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创设协作学习环境中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 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
2.1 创设合理的预习
对于课前预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在学生预习之后,应该对书本中的内容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在学生课前的预习中,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交流。学生在家可以通过QQ和邮箱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进行互动解答。
2.2 课堂活动设计模块
.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学生之间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充分论证所研究问题,以获取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学生对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的做出决策,选择合适的交互策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
(1)设计动态性的数学问题。
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用计算机演示“通过两焦点位置的改变而引起椭圆形状变化的课件”,从一个点分裂为两个点,从圆变成椭圆;随着两点间距离增大,椭圆越来越扁,直到动点到此两点距离之和恰好等于两点间距离时,动点的运动曲线变成了线段,然后随着两点间距离的缩小。曲线再变成椭圆;当两点重合时,曲线又变成了圆,如此反复几次,那直观逼真的图形,生动形象的画面,能深刻启发学生发现椭圆定义中的条件。在课堂上,同学们带上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行探求,建立椭圆的标准方程,已是水到渠成。
(2)设计实用性的数学问题。
在设计数学预习作业时,可以创设出一些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布置有趣的生活式作业、丰富的调查式作业、生动的操作性实践作业。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4―5人一组,在网上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相互交流,同学们设置的栏目各具特色。如:游戏中的数学问题“玩中学数学”;竞技比赛中的数学问题“棋盘上的数学”;金融服务中的数学问题“小小理财家”;图案设计中的数学问题等等。笔者认为,让学生经历搜集信息、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展示学生的才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给学生提供了较多提出自己新颖独特方法的机会,有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研究函数的性质时,如y=(x-2)2-1的抛物线性质,布置给学生,课外去研究,那个学生写的最多。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①开口向上,顶点坐标(2,1),最小值-1。
②值域[-1,+∞]。
③对称轴是直线x=2。
④抛物线经过四个象限。
⑤与x轴有两个交点,在x轴上点的坐标是(1,0),(3,0)。
⑥图象被x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x轴的上方,另一部分是下方,图像在x轴上方部分表示y>0,下方部分表示y<0。
⑦y>0,x的取值范围是x<1或x>3,因为,y=x2-4x+3>0所以x 2-4x-3>0,x的取值只能是x<1或x>3,y<0,x的取值只能是(1,3)。
⑧x轴被抛物线分为三部分,可用区间表示。等等。
(4)设计生活情景特征的数学问题
为了使学生理解分段函数的实际意义,在学习分段函数之前,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题,要求用实际例子说明
然后,请用分段函数形式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①x表示时间,单位:月,y表示某产品销售增幅。开始记录时增幅为10%,随后的5个月增幅为20%;从10个月后销售增幅开始下降,到20个月末增幅为0(类似地,也可用来解释价格增幅)。
②季节性服饰在当季即将到来之时,价格呈上升趋势,设某服饰开始时定价为10元,并且每周(7天)涨价2元,5周后开始保持20元的价格平稳销售;10周后当季即将过去,平均每周削价2元,直到20周末,该服饰已不再销售(即售价为0元)。
(5)设计小组批改讨论作业的情景。
布置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结合为一组,成绩好的同学为组长,这样班内就形成了几个学习小组。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思维深刻的作业,让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然后独立完成。有的作业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向教师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同时,为了加强交流与合作,我常常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展开,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另外,章节学习完成以后,为了让学生能对学知识记忆深刻,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让每个学生自己出一份试卷,并要完成本试卷的标准答案。学生为了出好试卷,会对知识加以整理,划分主次,会去翻阅一些课外书籍,碰到问题会请教别人,让学生课外完成试卷,然后老师在课堂上指出本节课的所有的知识点和要点,发给学生相互批改。
布置数学小论文,通过翻转式的数学课堂研究,学生对翻转式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些素材和一点感受,撰写论文或谈谈对翻转式的数学课堂研究的体会,也就有了一些基础。
3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与传统课堂的评价完全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评价应该由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完成。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多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初中数学课堂教改实践,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确立了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四步教学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下面是笔者在四步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1. 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认知、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厌恶数学”到“喜欢数学-爱学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可以是教师在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临时产生的研究活动。显然,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 自主探究,激发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想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学习参与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作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此时,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完成探究活动,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3. 合作交流,提高数学能力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自己的一个认知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和加工,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分组的环节中要按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既要巡视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4. 自我反思,深化知识结构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在反思中发现新问题,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使认识上一个新台阶。因此,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留下思考的空间,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得到更深入的认识。
5. 思考与体会
实施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为基本流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并非是全盘否定传统的,而是应批判地吸收和继承。如学生对知识的必要模仿、记忆、听讲和练习,教师的启发诱导等都不能丢。
(2)在教学活动中,应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使学生充分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数学教学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基础性和发展性。初中数学“新课堂”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为倡导,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新课堂”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在,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动不仅关系着每个学生发展,更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更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常会听到一些从教多年的数学教师发出"改 革,改革,越改越不知道这课该怎么上了"的感叹。"怎样上好数学课"成了数学改革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反思传统的教学模 式,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发展。在近几年我校推行了的“学案导学、三环五步”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获得了一些感悟和体会。
1、“要我学” 变到“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为基础。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情感变化,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便会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作为教学依据,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刚认识正、负数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存折的样本、思考“十”一个数和“一”一个数的异同,让学生探讨“十”“一”的实质意义,以达到掌握正、负数的定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变“学数学”到“用数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本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尝试创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概率”时,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篮球场上投球,记住进球的个数,计算投中的概率。而有学生想到了投币等实际问题,从而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了活宝的思维意识,从而让他们有了学习数学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积极、主动放手,给学生充足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角色,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45分钟是你们自己的,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同样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学习的帮助,需要把知识学好靠你们自己。”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们绐终积极的探讨。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好了知识,还使自己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3、变“教知识”到“教学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改变过去只对知识的传递,而加强对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指导。只有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加强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时采用了如下做法:
①、预习方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我出示预习提示,在教材中找出新的知识点,以备新课时解决。②、听课指导:安排一定的时间,讲授数学课怎样听课堂。③、个别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学习数学的差异性,教学时应对个别“差异性”学生加强指导,有意识的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总之,现在的数学教学应以“新课程”为指导,改变过去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习欲望等都得到不断的提高,让他们真正的参加到学习中来,同时感谢课改让我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框架。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才能针对当前课程及教学内容选用恰当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综合运用最优组合模式,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教学模式。
一、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评价学生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而设计的。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任务目标,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实践、讨论、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在评价学生时,应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允许学生大胆猜想,取得不同的成果,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没有得出正确结论,也应给予成功的评价,对在探究性学习中有独创性的学生,大力进行表扬鼓励,把他们的成果在班级进行展示。这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
二、引导学生实践,促进自我认知
教学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作为教师就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回答、板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准备、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有时是编剧、有时是导演、有时是观众,学生不仅是演员、是观众、还是修订、补充剧本的编剧。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凝炼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险、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课堂科学练习,发展学生个性
虽然新课程追求学生主动、愉快学习,但双基不能忽视,因此,在新知识结束后,为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效果,自主科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练习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让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时候可以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总之,所有的练习都要努力体现应用性和科学性。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重活动、重合作、重实践,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教师通过问题串,让学生个体发言,同位讨论、小组探讨,全班辩证,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自主解答,教师适时肯定与点拨,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点拨精讲,解难释疑。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进行的。教师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例如: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问题串的处理方法。第(1)问针对情境中的问题结论引导学生弄清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并以此解决后面的实际问题。
四、创造问题情境,倡导自主探究
教师应该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里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用一段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也可以是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学生主要是观察实验、体会变化、自主参与、发现规律。给予学生自由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仅仅起到主导作用。许多教育家认为“学生自己也可独立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对学生的自由活动采取何种态度,是区分教育好坏的分水岭”。并对传统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给予了尖锐的抨击,认为“纪律则是通过自由而来”。的确,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就应把课堂上的学习自由还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并且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既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展过程、研究方法,又要让学生在创新发现方面有更突出的表现。
在近几年的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尝试着构建一个力图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数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促使以往课堂上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着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促进新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的生成和建立。
一、目标教学,突出重点
1.灵活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共同目标。拟定目标的原则:①全面性;②指向性;③层次性;④评价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把学习目标以灵活的方式展示出来,就时间来说可分为:课前展示、课中展示和课后展示;就方式来说可分为:预习展示、提问方式展示和总结方式展示。
2.实施目标
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师生必须对应目标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展开活动,如有效启发交流,有效练习,自学思考,等等。
3.目标达成
目标实施后,教师可利用教材上的练习、习题或自编设计的练习组织学生自练或检测,检测完毕后公布答案,可以积分,也可以通过巡视或举手等形式获得反馈信息。
4.反馈与矫正
反馈与矫正应该是双向的。根据检测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对未达标的学生进行知识、智能的补救,直到完全达标。反馈给教师的信息可使教师及时纠正教学行为。反馈与矫正应该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防止因时间有限而走过场。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需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情境,这样才会使学生既拥有愉悦的心情,又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才会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所以说创设好的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例如,在教完全平方公式这一节时,我采用师生同时计算65×65、95×95、101×101、99×99,我用心算,而学生用笔算,结果总是我领先。再让学生随便挑几个两位数的平方由我答出答案,看到我对答如流,学生感到很神奇:为什么老师这么快就得出结果?这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此时我把话题一转:“欲知其奥妙,我们一起来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一节。”此时,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求知之火被点燃,一个个睁大了期待的双眼,乐学而不疲。
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教学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问题。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教学起导航作用,教师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
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节课时,我安排了这样一堂课。我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告诉学生: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接着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讨论以下几种情况是否是平行四边形:①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②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④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学生通过一起画图、分析条件、争论,掌握了判别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我又问:别的条件能不能说明平行四边形呢?学生们兴趣盎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三条途径就是“边”、“角”、“对角线”。本节课不仅引出了这节课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难点,而且出色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和欲望产生了,同时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首先,教师应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合作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其次,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求知,在合作学习中获取,在探索学习中发展。但这并不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我们不能从“满堂灌”这一极端,走向“不敢讲”的另一极端。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而教师的授业解惑是关键。在探究活动中,当学生“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的及时点拨能够使他们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五、强化练习,重视应用
虽然新课程强调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但双基也不能忽视。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后,为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效果,自主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消化理解并巩固所学过的知识,促进解题技巧的形成,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自主练习是学生有机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针对性练习。练习的内容要力求体现应用性和科学性。良好的练习习惯源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并且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细心演算,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结果,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
我通过这些模式的课堂教学尝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师生之间合作探究、学生之间互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良好风气。在近年来的数学教学中,由于我们更新了教学理念,关注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数学计算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显著上升,受到了校领导和同行们的首肯。我们这个偏僻的农场学校排到县乡镇30所学校的中等水平,每学期在县统考中数学优秀人数、合格率名列同一级学校前列。
总之,虽然数学教学模式这些年有了一定的改进,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教无定法”,数学教学模式受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思想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具体操作中还受到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学习习惯的限制。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有适应于一定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的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3-0058-02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 “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 “注入式教学”变成“自主探索”。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数学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一、有效课堂教学源自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比如利用媒体展示教学图片、讲数学故事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时,按照教学预设先出示小动物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两种动物,小白兔有三组,每组有两只在一起玩;鸡有四组,每组有三只在一起吃东西),再向学生提问:“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你打算怎样解决?”一个学生提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算式是:2+2+2=6(只)”。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让他坐下。这时还有学生举手,我让另一个学生接着说:“鸡一共有多少只?算式是:3+3+3+3=12(只)”。我再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想了想说:“4个3相加得12,我看到图上每堆有3只鸡,那么4堆就是把4个3加起来得12。”呵!他把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也说出来了。我接着问:“那有没有不同的方法?”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说:“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我写的算式是2×3=6(只)”。几个学生附和着说:“嘿!我也是2×3=6(只)”。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那些写了加法算式的小朋友就一副不明白的样子。我笑了,告诉学生:“几个几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又有学生举手说:“鸡一共有多少只?我写的算式是3×4=12(只)”。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问:“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有的问:“3、4、12分别表示什么?”有的问:“×是什么号?怎么写,怎么读?”还有的问:“3×4=12这道算式怎么读?”……
二、对学生实行民主管理
我不提倡那种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做法,因为完完全全把自己交给学生的话,教师就会失去自我,变得不自然起来。学生需要教师的尊重,可由于年龄小,可塑性强,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纠错,这时我就是严格的老师。有时我又要扮演成大朋友,去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如上课时,有学生在下面玩玩具,我不是统统收缴,而是暂时保管,下课后归还,并嘱咐学生以后上课别再玩了,教师遇事多以一颗童心去理解学生,就会受到学生欢迎。
三、选择适合学生的多种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式
课改专家特别强调和呼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传统教学注重结论,而现代教学强调过程,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重要,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从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运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想
儿童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的,学生更喜欢生动直观、色彩缤纷的图画、图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刻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如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以图增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画资料,将看图和学习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要合理地运用这些图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提出数学问题。
(二)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去说、去问
课堂教学时,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看、去想,还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问;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数学模型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比较“高矮”,先呈现两位小孩帮助一位盲人叔叔过马路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谁高、谁矮;接着让同学间彼此“比一比”身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观察并领悟到比身高的要领和规则,再进行实践体验;最后“做一做”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绳子或路线的长短、书的厚薄等进行推理、判断。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的成果都需要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又如:在教学“分苹果”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教师根据学生的积累自编了一首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然后让学生边读儿歌边表演,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去玩、去动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学生的天性,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智慧老人”、 “淘气”、 “笑笑”、“机灵狗”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 “击鼓传花”、 “找朋友”等游戏展示活动内容,或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四)活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去听、去悟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师要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课堂也“活”起来。
四、课堂内容当堂消化